实验诊断学考试总结复习重点.docx

实验诊断学考试总结复习重点.docx
实验诊断学考试总结复习重点.docx

名词解释

1.核右移: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称为核右移,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化学药物治疗后。

2.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出现晚、中、早幼粒细胞及杆状核粒细胞等)的百分率

增高(超过 5%)时。常见于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等。

4.网积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尚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中尚残存核糖体等嗜碱性物质。表明骨髓造血功能的指标。

5.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沉降的速率,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改变;红细胞数量和形状等

6.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是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由血细胞分析仪测量而获得。对贫血

的诊断有重要的意义。

7.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较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的深蓝紫色或蓝黑色的颗粒称为中

毒颗粒,多见于较严重的化脓性感和大面积烧伤等情况。

8.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 血红蛋白量及血细胞比容低于参考值低限, 称为贫血。

9.小红细胞:红细胞直径小于6μm,中央淡染区扩大,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见于低色素性贫血,如

缺铁性贫血。

10.血细胞比容:又称血细胞压积(PCV) ,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

问答题

1.网织红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答:网织红细胞计数(Ret )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

(1)判断骨髓增生能力,判断贫血类型:①?网织红细胞增多,表示骨髓造血

功能旺盛。常见于溶血性贫血(尤其急性溶血)、急性失血;造血恢复期可见Ret

短暂和迅速增高,是骨髓功能恢复较敏感的指标;②?网织红细胞减少,表示骨

髓造血功能低下,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危

象。( ?2)评价疗效,判断病情变化: Ret? 是贫血患者随访检查的项目之一。( 3)骨髓移植后监测骨髓造血恢复。

2.红细胞沉降率(血沉)病理性增快的临床意义:

答:病理性增快可见于:①?各种炎症:感染是血沉加快最常见的原因,如急性

细菌性感染;结核病、结缔组织炎症、风湿热等慢性炎症于活动期血沉增快,病

情好转时血沉减慢,故血沉(ESR)可动态观察病情变化。②?组织损伤及坏死:

见于较大范围组织损伤或手术创伤。心肌梗死时血沉增快,而心绞痛时血沉多正

常,可作为两者鉴别指标。③?恶性肿瘤血沉增快,而良性肿瘤血沉多正常。④?高

球蛋白血症。⑤ ?贫血。⑥ ?高胆固醇血症。血沉是较为常用而缺乏特异性的指标,

血沉常作为疾病是否活动的监测指标。

6.简述白细胞增多的常见生理情况及特点。

>5?个月后及分娩等可见白细胞增多。答:饱餐,情绪激动,运动,高温,严寒等,新生儿,胎儿期,妊娠

其特点:都是一过性的,通常不伴有白细胞质量的变化。

7.简述中性粒细胞有那些形态异常的改变

答⑴中性粒细胞中毒性改变A.核变性B.中毒颗粒C.空泡形成D.杜勒小体E.细胞大小不均;⑵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⑶棒状小体;⑷其它:与遗传有关的异常形态变化。

9.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的定义及临床意义

答:是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由血细胞分析仪测量而获得。对贫血的诊断有重要的意义:

⑴用于贫血的形态学分类;⑵用于缺铁性贫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10.红细胞沉降率的定义及影响因素

答:红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沉降的速率,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改变;红细胞数量

和形状等

11.按贫血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可分为几类

答:⑴红细胞生成减少:① ?造血干细胞或红系祖细胞增殖与分化异常;② ?DNA?合成障碍;③ ?血红蛋白合

成障碍;④ ?红细胞生成调节异常;⑤ ?不能分类或多种机制;

⑵红细胞破坏增多:① ?红细胞内在异常② ?红细胞外在异常;⑶红细胞丢失

12.简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

答:⑴过敏性疾病;⑵寄生虫病;⑶皮肤病;⑷血液病;⑸某些恶性肿瘤;⑹某些传染病;⑺其它,如风

湿性疾病常伴有增多。

第二部分骨髓细胞学检查

名词解释

1.粒红比值:骨髓中粒细胞系的百分数除以有核红细胞系的百分数,参考值为2~4:1。

2.巨幼细胞贫血:是由于叶酸及( 或 ) 维生素 B12?缺乏使 DNA?合成障碍所引起的一组贫血。

3. Ph?染色体: Ph?染色体典型的核型为t(q : 22)(q34:q11),是慢粒的遗传标志。

4.急性白血病MICM?分型:指急性白血病的形态学(Morphology),?免疫(Iosmunology,I)?细胞遗传学(Cytogenetics)? 分子生物学 (MolecularBiology)分型。

5.急性白血病FAB?分型: 1976?年法英美血液学家在传统形态学的基础上结合细胞化学染色制定FAB分型方案。

6.白血病: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其特征是造血组织中一系或多系细胞恶性增殖并浸润肝、脾、淋巴结等

组织器官。

7.? 白血病裂孔:白血病时,可见大量原始细胞伴少量成熟细胞,而缺乏中间过渡的细胞的现象。

8.?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由于获得性骨髓造血干细胞受损导致一系、多系细胞减少,骨髓中增生活跃伴病

态造血的一组疾病。

9.?Auer? 小体: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白血病细胞细胞质出现紫红色棒状、针状,一根或多根。在原始细胞中

出现,对诊断AML?有意义。

简述题

11.缺铁性贫血的骨髓象表现: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红系增生明显,幼红细胞胞体小,胞浆少且兰,边缘

不齐,常有核质发育失衡,成熟红细胞大小不等,中央淡染区扩大,粒系增生相对减低,巨核细胞无变化,

外铁染色消失

12.骨髓穿刺的适应症:造血系统疾病,血液病及相关疾病,恶性肿瘤骨髓转移,类脂质沉积病,不明

原因的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贫血,寄生虫感染性疾病

13.? 骨髓穿刺的禁忌症:对严重的凝血因子缺陷病,如血友病等禁忌骨穿。

第三部分止血、凝血障碍的检查

名词解释

1.出血时间:将皮肤毛细血管刺破后,血液自然流出到自然停止所需的时间。

2.? 二期止血缺陷:指凝血和抗凝血异常所致的止血障碍。

3.? 一期止血缺陷:指血小板和血管壁异常所致的止血障碍。

4.? 外源性凝血途径:当组织和血管损伤后,TF?释放、Ⅶ a?激活形成复合物(TF-FⅦa),该复合物可激活FX?的过程。

5.内源性凝血途径:当血管壁损伤后,Ⅻa?激活到形成复合物( FⅧa-Ca2+- FⅨa-PF3),该复合物可激活FX?的过程。

6.? 凝血共同途径:指激活FX?到纤维蛋白形成的过程。

7.抗凝血系统:指抗凝血酶,蛋白C,蛋白 S?等,它们对血液中被激活凝血因子能进行灭活。

简述题

3.简述正常的止血机制?

答:有效的血小板,完整的血管壁,凝血系统,抗凝系统、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以

及血液流变学等功能完整性和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之间的平衡和生理性调节。

4.简述血管的止血作用:

答:止血功能:(1) 收缩反应 (2) 激活血小板 (3) 激活内外源凝血系统(4) 局部血粘

度的增高。

5.简述血小板的止血作用?

答:血小板作用:?(1)血小板粘附作用(2) 血小板聚集作用(3) 释放反应( 4)

促凝功能( 5).维持血管的完整性血小板GP?Ib- Ⅸ经 VWF?介导粘附于胶原;

血小板 GPIIb/IIIa?经Fg?介导相互粘。

附;白色血栓形成等血型鉴定

名词解释

1.? 血型系统:由若干个相互关联的抗原抗体组成的血型体系,称为血型系统。

2.何为交叉配血:受血者血清加供血者红细胞悬液相配一管为主侧;供血者血清加受血者红细胞液相配的

一管为次侧;两者合称为交叉血。

第四部分尿液检查、肾功能检查

名词解释

1.管型:在一定条件下,肾脏滤出的蛋白质以及细胞或碎片在肾小管(远曲)、集合管中凝固后,可形成

圆柱形蛋白聚体而随尿液排出,称为管型。尿中出现多量管型表示肾实质有病理性变化。

2.酮体: ?是β - 羟丁酸、乙酰乙酸、丙酮的总称。

3.选择性蛋白尿:肾小球病变较轻时,只有中小分子量的蛋白质(以清蛋白为主,并有少量的小分子蛋白)

从尿中排出,而大分子量蛋白质 ( 如 IgA,IgG? 等 ) 排出较少,此种蛋白尿称为选择性蛋白尿,半定量多在 +++~++++,典型病种是肾病综合征。

4.细胞管型:细胞含量超过管型体积的1/3 ,称为细胞管型。

5.颗粒管型:是由肾实质性病变崩解的细胞碎片、血浆蛋白及其他有形物凝聚于T-H?糖蛋白中形成的,颗粒总含量超过管型的 1/3 。

6.本 - 周氏蛋白( BJP):是免疫球蛋白的轻链,能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膜,当浓度超过近曲小管重吸收

的极限时,可自尿中排出。

7. 镜下血尿:尿外观变化不明显,离心沉淀后,镜检时每高倍视野红细胞平均大于3?个,称镜下血尿。

8.血尿:尿内含有一定量的红细胞,称为血尿。

9.透明管型:主要由 Tamm-Horsfall? 组成,尚有少量清蛋白和氯化物参与,为无色透明、内部结构均匀的圆

柱状体,两端钝圆,偶尔含有少量颗粒。

10.? 蛋白尿:当尿蛋白含量〉100mg/L?或〉 150mg/24h(? 小儿 )4mg/m2/h ),蛋白定性试验呈阳性反应即成

为蛋白尿。

11.胆红素尿:尿内含有大量的结合胆红素,尿液成豆油样改变,振荡后出现黄色泡沫且不易消失。

12.肉眼血尿:每升尿中含血量超过1ml?时即可出现淡红色,称肉眼血尿。

13.肾小球源性血尿:由于红细胞通过有病理改变的肾小球基膜时,受到挤压损

伤,其后在各肾小管中受到不同酸碱度和渗透压变化的影响,使红细胞出现大小

形态及血红蛋白含量变化,此种血尿称为肾小球源性血尿。常见于各类肾小球疾

病。

14?肾性糖尿:血糖浓度正常,由于肾小管病变导致葡萄糖的重吸收能力降低所

致,即肾阈值下降产生的糖尿,又称肾性糖尿。

15、多尿:尿量多于2500ml/24h ,称多尿。可见于肾脏疾病和某些内分泌疾病。

16.肾清除率:系指双肾于单位时间内,能将若干毫升血浆中所含的某物质全部

加以清除而言,用m1/分或 L/ 24?小时表示。

17?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经肾小球滤出的血浆液体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

18?肾性糖尿:血糖正常,葡萄糖耐量试验正常而尿糖阳性,就称为肾性糖尿,系由于近端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功能减退所致。

19?内生肌酐清除率:肾单位时间内,把若干毫升血液中的内生肌酐全部清除出

去,称为内生肌酐清除率。

20?少尿:尿量少于400ml/24h? 或 17/h ,称少尿。可见于休克、肾实质性改变及

肾路梗阻等。

简答题

1.病理情况下尿中形成哪几种管型?

答:细胞管型、颗粒管型、透明管型、脂肪管型、蜡样管型

2.肾小管性蛋白尿形成机理?

答:炎症或中毒等因素引起近曲小管对低分子量蛋白质重吸收减弱所致。

3.病理性尿液外观有哪些改变?

答:血尿、血红蛋白尿、胆红素尿、脓尿、菌尿、乳糜尿

4.尿蛋白产生的机制?

答:当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断裂或电荷屏障改变,使大量高、中、低分子量的蛋白漏出,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而出现于终尿中。

5.如何鉴别混浊尿?

答:①尿酸盐沉淀:加热或加碱可溶解;②磷酸盐或碳酸盐沉淀:加酸后可溶解;

③脓尿和菌尿:加热或加酸均不能使浑浊消失。

6.尿糖升高的原因有哪些?

答:①血糖升高性糖尿;②血糖正常性糖尿(肾性糖尿);③暂时性糖尿(生理性糖尿、应激性糖尿);

④假性糖尿(药物性)。

7. 简述尿管型形成的条件?

答:①尿中清蛋白、肾小管上皮细胞产生的T-H?糖蛋白是构成管型的基质;②肾小管仍有浓缩和酸化尿液

的功能,前者可使形成管型的蛋白等成分浓缩,后者则促使蛋白变性聚集;③仍存在可交替使用的肾单位,

处于休息状态的肾单位尿液淤滞,有足够的时间生成管型。当该肾单位重新排尿时,已形成的肾管型随尿

排出。

8. 简述各种病理性蛋白尿形成原因及常见疾病。

答:?1) 肾小球性蛋白尿:各种原因导致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加,原尿中蛋白超过肾小球重吸收能力所致,

常见于肾病综合征、肾小球肾炎以及糖尿病、高血压、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病早期;2)? 肾小管性蛋白尿:因近端肾小管病变,影响尿中蛋白重吸收所致,可见于肾盂肾炎,氨基甙类抗生素、解热镇痛药、重金属对

肾小管损伤,以及肾移植后排斥反应等;3) 混合类蛋白尿:肾小球和肾小管均发生病变所致。上述可产生肾

小球性或肾小管性蛋白尿的疾病进一步发展,均可形成混合性蛋白尿;4) 组织性蛋白尿:由于肾组织破坏或肾小管分泌的蛋白所致,一般仅为轻度蛋白尿;5) 一过性蛋白尿:以血浆中出现异常增多的低分子蛋白,超

过肾小管重吸收阈值所致,常见于血红蛋白尿、肌红蛋白尿、凝溶蛋白尿。

9.简要说明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常用指标及评价。

答:肾小球滤过功能常用指标有:1) 血肌酐( Cr):临床常用,但严重损伤时才会出现改变,敏感性差;

2) 生肌酐清除率(Ccr ):在严格控制外源性肌酐,内生肌酐相对稳定的条件下,Ccr? 与 GFR?有较好的相关性,能相对较早地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 3) 血尿素( BU):体内尿素的生成不如肌酐稳定,且受肾外影响因

素大,特异性,灵敏性均差; 4) 血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蛋白 C( cystain?C ):灵敏性高、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可靠指标,比其他指标均敏感。

10、试述尿红细胞形态检查的临床意义

答:尿红细胞形态检查主要是用相差显微镜观察尿中红细胞的形态,肾小球源

性血尿时,由于红细胞通过有病理改变的肾小球基膜时,受到挤压损伤,其后在

漫长的各段肾小管中受到不同pH?和渗透压变化的影响,使红细胞出现大小、形

态及血红蛋白含量的变化,见于各类肾小球疾病,而非肾小球源性血尿,主要指

肾小球以下部位和泌尿通路上的出血,多与毛细血管破裂出血有关,不存在通过

肾小球基膜裂孔,因此形态可完全正常,呈均一型,见于尿路系统炎症、结石、

肿瘤等。

11.内生肌酐清除率检测的临床意义。

答:内生肌酐清除率检测的临床意义如下:①判断肾小球损害的敏感指标:Ccr<50

%时 Scr?正常;②评估肾功能损害程度:肾功能衰竭临床分期依据;③指导治疗:

临床常用指导利尿药,抗菌素的使用等。

12?肾脏的主要功能及肾功能检测方法。

答:肾脏的主要功能:肾脏的主要功能是生成尿液,以维持体内水、电解质、蛋白质和酸碱等代谢平衡。

同时兼有内分泌功能如产生肾素、红细胞生成素、活性维生素D?等,调节血压、钙磷代谢和红细胞生成等。临床常用的肾功能检查方法包括:

(1) 肾小球功能检查:①内生肌酐清除率测定;②血BUN?及 Cr?浓度测定。

(2)肾小管功能试验:①远端肾单位功能试验:包括浓缩稀释功能试验和尿渗量测定;②近端肾单位功能试

验:包括对小分子蛋白的重吸收功能测定和肾小管葡萄糖最大重吸收量试验;③尿酸化功能测定。

第六部分:肝脏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

第一节肝脏病常用实验室检查

名词解释

3.? 同工酶:指具有相同催化活性, 但分子结构、理化性质及免疫学反应等都不相同的一组酶,又称同工异

构酶。

4.胆酶分离:急性重症肝炎时,病程初期转氨酶升高,以AST?升高显着,如在症状恶化时,黄疸进行性

加深,酶活性反而降低,即出现“胆酶分离”现象,提示肝细胞严重坏死,预后不佳。

5.结合胆红素:在肝细胞的光面内质网,胆红素与配体结合蛋白分离,在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存在时,与胆

红素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作用,形成单葡萄糖醛酸胆红素和双葡萄糖醛酸胆红素,即结合胆红素。

6.未结合胆红素:在血液中游离胆红素与白蛋白结合形成的复合体,称为非结合胆红素。

问答题

1.简述肝脏对胆红素代谢的主要过程?

答:肝脏对胆红素的代谢主要有摄取,结合和排泄三大过程。摄取过程包括白蛋白与胆红素结合物在肝脏

窦状隙分离,胆红素被肝细胞摄取及在肝细胞内与配体蛋白结合并运送到光面内质网。结合过程系非结合

胆红素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作用后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形成结合胆红素过程。排泄过程指结合胆红素在胞浆

内转运到与小胆管相连的肝细胞膜表面直接排人小胆管的过程。

2.简述同时进行胆红素测定和胆汁酸测定的意义?

答:胆红素和胆汁酸是胆汁的共同组成成分,但意义有不同。同时进行该两种代谢产物的测定时,有助于

对黄疸的鉴别。如单纯血清胆红素增加说明系胆红素产生增多所致,临床提示可能为溶血性黄疸。由于胆

汁酸测定对肝细胞功能反映较敏感,因此单纯胆汁酸轻度增加即可能提示肝细胞轻度受损。当胆红素和胆

汁酸均增加时,则反映黄疸多为肝细胞性或胆道梗阻性黄疽。

3.? 试述尿内胆红素和尿内尿胆原检查异常的几种情况及其意义?

答:尿内胆红素和尿内尿胆原检查异常的情况包括:单纯尿内胆红素增加,单纯尿内尿胆原增加和尿内胆

红素和尿内尿胆原均增加 3?种情况。单纯尿内胆红素增加说明胆红素经胆汁排泄受阻,结合胆红素不能或较

少进入肠道经细菌还原作用生成尿胆素原,故尿内尿胆原不增加,这种情况主要见于肝内外胆管阻塞。

单纯尿内尿胆原增加说明经肝细胞产生并排人胆道的胆红素增加,经肠道经细菌还原作用生成的尿胆素原亦

增加,故胆红素的肠肝循环过程加速,逸人体循环的尿胆原增加,导致尿内尿胆原增加,这种情况主要

见于红细胞破坏增加的情况,如溶血。尿内胆红素和尿内尿胆原均增加 3?种情况反映了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排泄障

碍和肝细胞本身的破坏,主要见于肝细胞损害的情况,如各种类型的肝炎。

4.? 简述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和白蛋白/ 球蛋白比值测定对肝脏损害的主

要诊断意义有哪些?

答:血清TP、 ALB、 GLB、及 A/G?比值测定对肝脏的诊断意义:1) 是反映肝脏功能的重要指标;2) 是肝脏损害达到一定程度或至一定病程后才出现改变;3) 主要反映慢性肝损害(急性或局灶性损害时正常)肌酐是指

细胞的储备功能。

5.? 简述肝脏疾病有关的酶及其主要临床意义?

答: 1)ALT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为非特异性细胞内功能酶,是肝细胞损

害的标志 ;2)GDH(谷氨酸脱氢酶)为肝细胞线粒体损害的标志,增高反映肝小叶中央区坏

死;3)AFU(α— L—岩藻糖苷酶)用于岩藻糖蓄积症的诊断,和肝癌及其他肝脏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4)ALP (碱性磷酸酶)、Υ—GT(Υ—谷氨酰基转移酶)为胆汁郁积的指标,骨骼疾病时ALP?可增高,酒精性肝

损害时Υ— GT?增高;

5)MAO(单胺氧化酶)、PH(脯氨酰羟化酶)为肝纤维化的酶学指标;

6)ChE(胆碱酯酶)为肝实质损害致肝功不全时及有机磷中毒时减低。

6.? 为对黄疸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应选择胆红素代谢检查的哪些项目?

答:为对黄疸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胆红素代谢检查的项目主要是:①?血清总胆红素;②血清结合胆红素;

③血清非结合胆红素;④尿胆红素;⑤尿胆原

7.试述肝酶的生成部位?

答:反映肝细胞变性或坏死的酶:这类酶存在于正常肝细胞中,如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乳酸脱氢酶等;反映肝细胞胆汁淤滞的酶:这些酶属于胆道系统的酶,位于肝细胞毛细胆管一侧的微绒毛及上皮细胞上,如碱性磷酸酶、γ- 谷氨酰转肽酶等;反映肝细胞酶合成功能的酶:与胆碱酯酶等,由肝细胞合成后,释放入血保持一定浓度。

第八部分体液检查、粪便检查

第二节痰液检测——简述题

1.漏出液:为非炎性积液,形成原因有:①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②毛细血管静脉压增高③淋巴管阻塞。

2.浆膜腔积液:人体的胸腔、腹腔、心包腔及关节腔统称为浆膜腔。生理状态下,腔内有少量液体起润滑作用。病理情况下,腔内液体增多成为浆膜腔积液。

5.? 渗出液:为炎性积液。形成原因有:①感染性:由各种病原体引起;②非感染性:如外伤、化学性刺激

③淋巴回流受阻:见于恶性肿瘤;④其他原因:可见于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及外伤等。

6.? 血性脑脊液:由出血引起,主要见于脑及蛛网膜下腔出血或由穿刺损伤引起。

简述题

3.? 简述渗出液和漏出液的鉴别要点?

答:鉴别要点 ?漏出液 ?渗出液

原因 ?非炎症 ?炎症、肿瘤、化学或物理性刺激

外观 ?多清晰、透明、淡黄色?浑浊、可呈黄色、血性、脓性、乳糜性

比重 ?

凝固性 ?不自凝 ?能自凝

粘蛋白定性 ?阴性 ?阳性

总蛋白 ?<25g/L?>30?g/L

积液/血清蛋白比值 ?

LD?活性 ?<200IU?>200IU

积液/血清LD?比值?

有核细胞计数 ?<100×106/L?>500×106/L

有核细胞分类 ?以淋巴、间皮 ?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结核或

细胞为主 ?风湿以淋巴为主

病原体检测 ?阴性 ?可找到病原体

5.? 简述脑脊液检查的临床应用?

答:1)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2) 用于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3) 协助神经

系统肿瘤的诊断;4)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及疗效观察。

第四节粪便检查

名词解释

1.隐血便:是指消化道少量出血,红细胞被消化破坏,粪便外观无异常改变,肉眼和显微镜下均不能证实

的出血。

2.柏油样便:稀薄、粘稠、漆黑、发亮的黑色粪便,形似柏油,称柏油样便,见于消化道出血。

3.隐血试验:上消化道少量出血时,因红细胞已被消化液破坏,粪便外观无异常,显微镜下也不易查见红

细胞,这种肉眼及显微镜均不能证明的微量血液称为隐血,而靠化学方法检出就称为隐血试验。

简答题

1. 简述粪便隐血试验的临床意义?

答:粪便隐血试验对消化道出血有重要诊断价值:

(1)阳性反应,可见于 : ①消化道溃疡,阳性率 40-70%,呈间歇阳性;②消化道恶性肿瘤,如胃癌、结肠癌,阳

性率可达 95%,呈持续阳性,因此粪便隐血试验常作为消化道恶性肿瘤的诊断筛选指标;③其他,如急

性胃黏膜病变、肠结核、溃疡性结肠炎、钩虫病及流行性出血热等,粪便隐血试验常为阳性;

(2)假阳性反应,进食动物血、肉类及进食大量蔬菜均可出现假阳性反应。

2.? 粪便检查标本采集注意事项?

答:①用干燥洁净盛皿留取新鲜标本;②粪便标本有脓血时,应当挑取脓血及粘液部分涂片检查;③对寄

生虫卵的初筛检测,应采取三送三检;④检测阿米巴滋养体等寄生原虫,应在收集标本后30min?内送检,注意保温;

⑤粪便隐血检测,病人应素食三天。

3.? 梗阻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粪便有何变化??

答:梗阻性黄疸:粪便为白陶土色,粪胆原定性试验阴性;溶血性黄疸:粪便深黄色,粪胆原定性试验阳性。

?

实验诊断学试题库(客观题)

实验诊断学试题库 选择题: 1下列临床常用标本中,不正确的是: A. 血常规实验中,最常用的抗凝剂为EDTA K2O B. 严重溶血的标本不能用于血《的测定。 C. 对于尿液一般常规检查,可用随机尿标本。 D. 采集脑脊液标本时,常采用第一管作细胞计数。 2 ?下列关于临床检验标本描述中,错误的是: A. 血常规检查的标本一般用EDTA-Na抗凝的标本。 B. 尿液常规检查一般可留取随机尿标本。 C. PT、APTT试验需采用枸橼酸盐抗凝。 D. 严重溶血的标本不能用于血X的测定。 3 ?在急性化脓性感染时,以下检验结果哪一项是错误的: A. WBC总数升高 B. 外周血中出现晚幼粒细胞 C. 中性粒细胞空泡变性 D. NAP(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活性降低 4 ?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A. 在急性化脓性感染中,外周血中常易出现晚幼粒细胞。 B. 在病毒性感染中,常可见淋巴细胞分类增多。 C. 嗜酸性粒细胞生理功能中突出的特点是参与超敏反应。 D. 缺铁性贫血经铁剂治疗后,在红细胞分布直方图上可出现“双峰”改变。5?关于非选择性蛋白尿,下述描述中错误的是: A. 非选择性蛋白尿常出现于较严重肾小球病变中。 B. 中分子量白蛋白与小分子量B 2 —微球蛋白同时增多。 C. 大分子量蛋白质如IgG、IgA甚至IgM也大量滤出。 D. 非选择性蛋白尿治疗反应常常十分有效,因此预示预后良好。 6 ?关于正常骨髓象的描述,下列中错误的是: A. 骨髓增生活跃 B. 粒红比值约为5—7: 1 C. 粒系中杆状核粒细胞高于分叶核粒细胞,在粒细胞系中所占的比例为最高 D. 可见到极少量网状细胞、内皮细胞、组织嗜碱细胞等非造血细胞 7.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依K因子)包括有: A. F n、W、/、X B. F n、%、/、X

实验诊断学全套笔记完整精华版

第一章 1.危急值某些检验结果出现异常超过一定界值时,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医师必须紧急处 理,称之为危急值。 2.灵敏度某检验项目对某种疾病具有鉴别、确认的能力。 3.特异性某检验项目确认无某种疾病的能力。 4.参考值对抽样的个体进行某项目检测所得的值。 5.参考范围所有抽样组测得值的平均值加减其标准差。 第二章临床血液学实验诊断 第一节血液的一般检查 一红细胞检测 (一)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 国内划分贫血严重程度的血红蛋白标准 Hb<30g/L:极重度 30~60g/L:重度 60~90g/L:中度>90g/L:轻度 红细胞形态改变 小细胞低色素性RBC 缺铁性贫血 巨细胞高色素性RBC 巨幼细胞贫血 大细胞嗜多色性RBC 溶血性贫血 球形RBC 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椭圆形RBC 巨幼细胞贫血 口形RBC 遗传性口形细胞增多症、DIC 靶形RBC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镰形RBC 镰形细胞性贫血 泪滴形RBC 骨髓纤维化 棘形RBC 棘细胞增多症 裂细胞微血管病性溶血 缗钱形RBC 多发性骨髓瘤 红细胞结构异常 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内含有细小嗜碱性点状物质,是核糖体蛋白聚集或沉淀而成的蓝色颗粒。对见于铅中毒。 染色质小体红细胞内含有圆形紫红色小体,直径约0.5~1μm,一个或数个,是核的残余物质。多见于溶血性贫血。 卡波特环红细胞内的环形或8字形红色丝状物,为有核红细胞失核后核膜的遗迹。常含于嗜多色性红细胞中,见于溶血性贫血。 红细胞比容测定(Hct) 定义在一定条件下经离心沉淀压紧的红细胞在抗凝全血标本中所占体积的比值。 Hct增加: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浓缩,如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等,使红细胞相对增多。在纠正脱水及电解质平衡失调时,常需检测Hct作为治疗参考。 另外在真红、新生儿、高原地区居民及慢性心肺疾患时,Hct常可达60%以上。Hct减低:见于各类贫血。

实验诊断学试试题库学校答案学习资料

实验诊断学试试题库 学校答案

实验诊断学试题库 选择题: 1.下列临床常用标本中,不正确的是:D A.血常规实验中,最常用的抗凝剂为EDTA·K2。 B.严重溶血的标本不能用于血K+的测定。 C.对于尿液一般常规检查,可用随机尿标本。 D.采集脑脊液标本时,常采用第一管作细胞计数。 2.下列关于临床检验标本描述中,错误的是:A A.血常规检查的标本一般用EDTA-Na2抗凝的标本。 B.尿液常规检查一般可留取随机尿标本。 C.PT、APTT试验需采用枸橼酸盐抗凝。 D.严重溶血的标本不能用于血K+的测定。 3.在急性化脓性感染时,以下检验结果哪一项是错误的:D A.WBC总数升高 B.外周血中出现晚幼粒细胞 C.中性粒细胞空泡变性 D.NAP(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活性降低 4.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C A.在急性化脓性感染中,外周血中常易出现晚幼粒细胞。 B.在病毒性感染中,常可见淋巴细胞分类增多。 C.嗜酸性粒细胞生理功能中突出的特点是参与超敏反应。 D.缺铁性贫血经铁剂治疗后,在红细胞分布直方图上可出现“双峰”改变。5.关于非选择性蛋白尿,下述描述中错误的是:D A.非选择性蛋白尿常出现于较严重肾小球病变中。 B.中分子量白蛋白与小分子量β2-微球蛋白同时增多。 C.大分子量蛋白质如IgG、IgA甚至IgM也大量滤出。 D.非选择性蛋白尿治疗反应常常十分有效,因此预示预后良好。 6.关于正常骨髓象的描述,下列中错误的是:C A.骨髓增生活跃 B.粒红比值约为5-7:1 C.粒系中杆状核粒细胞高于分叶核粒细胞,在粒细胞系中所占的比例为最高 D.可见到极少量网状细胞、内皮细胞、组织嗜碱细胞等非造血细胞 7.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依K因子)包括有:B A.FⅡ、Ⅳ、Ⅸ、Ⅹ

实验诊断学考试试题1

一、单项选择题 1.成人女性血红蛋白正常参考值为多少g/L A.100 ?140 B.140 ?170 C.120 ?160 D.110~150 E.170~200 2.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均增高的心脏病是 A. 高血压性心脏病 B.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C. 冠心病 D. 贫血性心脏病 E. 风湿性心脏病 3.网织红细胞减少见于 A. 上消化道出血 B. 缺铁性贫血 C. 溶血性贫 血 D. 再生障碍性贫血 E. 白血病 4.下列正常值中错误的是 A. 网织红细胞0.005 ?0.015 B. 白细胞计数 (4.0~10.0)X109 C. 嗜酸性粒细胞0.5%~5% D. 嗜中性粒细胞 20%~40% E.血小板数(100?300) X 109 5.中度贫血是指血红蛋白量为: A. > 90g/L B. 90g/L ?60g/L C.60g/L ?30g/L D. v 60g / L E. v 30g/L 6. 下列哪项属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A. 缺铁性贫血 B. 溶血性贫血 C. 急性失血性贫血 D. 巨幼细胞性贫血 E. 再生障碍性贫血 7. 中性粒细胞增多最常见的原因是: A. 急性溶血 B. 急性中毒 C. 急性感染 D. 大面积烧伤 E. 恶性肿瘤 8. 下列哪种疾病引起白细胞总数减少: A.尿毒症 B.急性中毒 C.化脓性感染 D.伤寒 E.急性 心肌梗死 9.有关白细胞计数,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是 A.>10X 109/L 为白细胞增多 B.v 4X 109/L 为白细胞减少 C. 化脓性感染,白细胞增多 D. 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白细胞可减少 E. 白细胞增多和淋巴细胞增多常一致10.急性失血时血象最早的变化是: A.血小板减少 B.血红蛋白减少 C.白细胞升高 D.白细胞减少 E. 血小板减少增高 1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 A. 急性出血 B. 急性感染 C. 过敏性疾病 D. 肺结核 E. 伤寒12.淋巴细胞增多见于 A.化脓性感染 B.寄生虫病 C.病毒性感染 D.皮肤病 E.过敏性疾病 13.下列除哪种情况外,都可引起血小板减少 A. 再生障碍性贫血 B. 急性大失血 C. 放射病 D. 脾功能亢进 E.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14.出血时间延长见于: A. 上消化道出血 B. 肺出血 C. 脑出血 D. 血小板减少 E.红细胞减少 15.凝血埋单缩短见于: A.血友病 B.严重肝病 C.无纤维蛋白血症 D.DIC E.纤维蛋白溶解活性亢进 16. 网织红细胞明显增多最常见于: A. 巨幼细胞性贫血 B. 未治疗的缺铁性贫血 C. 溶血性贫血 D. 淋巴瘤 E. 再生障碍性贫血 17. 通常作为判断贫血治疗效果和治疗性试验的指标是: A.RBC B.Hb C.Ret D.Hct E.ESR 18. MCH 是指: A.平均红细胞体积 B.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 C.红细 胞压积 D.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E.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19. 反映红细胞体积大小变异的指标为: A.MCV B.MPV C.RDW D.HCT E.ESR 20. 下列哪种成分增高可导致血沉增快: A.白细胞 B.白蛋白 C.球蛋白 D.网织红细胞 E.血小板 21. 某患者血液检查结果为:MCV76fl ,MCH24pg,MCHC290g儿应属于: A. 大细胞性贫血 B. 正常细胞性贫血 C.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D. 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E. 正常人 22. 镜下血尿是指尿中红细胞数: A. > 2 个/HP B. > 3 个/HP C. > 4 个/HP D. > 5 个/HP E. > 7 个/HP 23. 正常尿液中偶见: A.透明管型 B.脂肪管型 C.颗粒管型 D.白细胞管 型 E. 腊样管型 24. 正常人尿比重为 A.1.010 B.1.015 ? 1.025 C.1.020 D.1.015 E.1.025 ?1.035 25. 少尿是指24 小时尿量小于 A.100ml B.400ml C.600ml D.800ml E.1000ml 26.下列哪项是肾性少尿的原因: A.肾动脉血栓形成 B.休克 C.急性肾炎 D.重度失 水 E. 前列腺肥大 27. 多尿是指24小时尿量多于: A.1000ml B.1500ml C.2000ml D.2500ml E.3000ml 28. 酱油色尿易见于 A.血友病 B.膀胱炎 C.肾盂肾炎 D.蚕豆病 E.缺铁性贫血 29. 病人尿中出现哪种管型,首先考虑急性肾盂肾炎 A.白细胞管型 B.蜡样管型 C.脂肪管型 D.上皮细胞 管型 E. 红细胞管型 30.. 振荡尿液后,尿液泡沫呈黄色见于 A.药物影响 B.食用胡萝卜影响 C.尿中有血红 蛋白

实验诊断学 总结笔记

一、实验诊断学概论及质控 (一)检验全过程质量控制 1.分析前质量控制 分析前过程是指从医生开出检验医嘱开始,到实验室收到标本这一阶段,包括检验申请、患者准备及标本采集、运送到实验室。分析前过程大部分由医生、护士、护理人员在实验室以外完成。 (1)实验的准确性受下列因素干扰/影响: ①标本因素:全血、血浆、血清、体液等。 ②生理因素:年龄、性别、饮食、运动、服用药物、应激状态等。 i.昼夜周期变化举例: 清晨:皮质醇↑、ACTH↑、血清铁↑、胆红素↑ 入睡时:生长激素高峰,皮质醇最低 午夜:蛋白质最低 垂体激素:多在入睡1~2小时开始升高,在睡眠的中段达高峰 ii.月周期变化 性激素:女性按月经周期而变化 胆固醇:月经前高,排卵时最低 纤维蛋白原:月经前增高 iii.长周期影响 维生素 D夏天高,冬天低 副甲状腺激素、钙有轻度的相同变化 ③运动因素 长期运动可导致: CK↑,AST↑,LDH ↑,尿酸↑(男性, 可能因排泄减少),内分泌素↓(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泌乳素、性激素) (停止运动后数日可恢复正常) ④饮食因素 ⑤药物因素 药物对血、尿等成分及试验结果的影响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

2.分析中质量控制 3. 分析后质量控制 (二)检验结果的临床评价(流病学过) 1.确立金标准 2.诊断方法的对比 3.列出四格表 4.诊断性实验的评价 真实性、精确性、实用性(诊断效果、成本-效益) (三)循证实验医学的概述 二、循证实验医学(evidence based laboratory medicine, EBLM):是根据临床应用的经验和当今研究的最佳证据,结合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 合理明确评估和应用实验室检验项目和检验结果,使病人获得最大的利益。 二、临床一般检验与疾病 (一)血液 1.血液常规检验 (1)红细胞参数 ①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

实验诊断学复习题必考题

实验诊断学 ★1.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的临床意义有哪些? 答:1.相对性增多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慢性肾上线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状腺功能抗进危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2,绝对性增多按发病元婴可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两类,后者称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是血中红细胞生成素增多所致.包括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和红细胞生成素非偿性增加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原因未明的红细胞增多症为主的骨髓增殖性疾病. 2.简述红细胞染色反应的异常表现及临床意义。 答: ①,低色素性:红细胞染色过浅,中央苍白区扩大,提示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减少.常见于缺铁性贫血. ②.高色素性:红细胞着色深,中央淡染区消失,其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增高.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 ③.嗜多色性:红细胞呈淡灰蓝或紫灰色,是一种刚脱核的红细胞,体积较正常红细胞稍大,正常人外周血中占.其增多反映骨髓造血功能活跃,红细胞系增生旺盛.见于慢性贫血. 3.简述红细胞中常见的异常结构及其临床意义。 答: ①.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含有细小嗜碱性点状物质,是核糖体聚集而成. ②.染色质小体:是核的残余物,此小体多见于溶血性贫血. ③卡-波环:成熟红细胞出现一条很细的淡紫色线状体呈环形或”8”字形,曾认为是核 膜的残余物. ④有核红细胞:正常成人有核红细胞均存在于骨髓之中,外周血涂片中除在新生儿科见到有核红细胞外,成人如出现有何红细胞,均属病理现象. ★4.病理性中性粒细胞增多的常见原因是什么? 答:1.急性感染2.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红细胞破坏.3.急性大出血.4.急性中毒.5.白血病骨髓增值性疾病及恶性肿瘤. 5.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答:1.感染2.血液系统疾病.3.物理,化学因素损伤.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5.自身免疫性疾病. 6.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答:1.过敏性疾病2.寄生虫病3.皮肤病4血液病5某些恶性肿瘤6 某些传染病 7.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答:1,过敏性疾病2.血液病3.恶性肿瘤4.其他如糖尿病, 8.病理性淋巴细胞增多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答: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移植排斥反应 ★9.血小板减少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答:血小板的生成障碍,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血小板分布异常. 10MPV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答:代表单个血小板的平均容积.增加多见于血小板破坏增加而骨髓代偿功能良好者,造血功能抑制解除后,MPV增加时造血功能恢复的主要表现.减低多见于:骨髓造血功能不良,血小板生成减少.有半数白血病患者MPV减低,MPV随血小板数而持续下降,是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标志之一.

南方医科大学实验诊断学知识重点总结

简答题: 1、什么是管型、管型的形成条件 2、什么是核左移、核右移,有什么临床意义 3、渗出液、漏出液 4、肿瘤标志物有哪些 5、正常骨髓结构特点 6、骨髓细胞发育的特点 7、尿糖、尿蛋白什么情况下出现?选择性蛋白尿、非选择性蛋白尿 8、肾小球肾炎尿液的特点,观察到那些管型 第一章 1、分析影响前的因素 2、诊断灵敏度,特异性(联合检测意义) 第二章 1、几个参考值的范围(血常规的基本参考范围如红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等;血钾,血钠,GFR,血糖),以及临床意义 2、血沉加快和减慢影响因素 3、异常的红细胞形态有哪些 4、白细胞(考的多),各种情况下,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增加和减少,贫血,辐射电离,伤寒副伤寒何种细胞增加或减少 5、网织红细胞的定义,增多减少;红细胞沉降速率实验, 6、溶血性贫血几个实验的意义,渗透脆性不需要记住参考值,高铁血红蛋白症(G6PD,蚕豆病),血红蛋白电泳临床意义,combs实验用途, 7、骨髓检查的步骤,内容,方法以及正常骨髓象的形态特点。 8、粒红比值 9、POX染色临床意义,SB染色临床意义,NAP染色临床意义,类白血病的概念,ACP.AS-D NCE,α-NAE,PAS,染色的临床意义 10、最易发生DIC——M3型 11、交叉配血试验的主侧,次侧 12、溶血贫的特点1,2(尿胆原增加)

13、白血病的各个特点/几种类型/什么样的医学方法 14、MDS熟悉 第三章血栓和止血检测 1、临床上的四项检测指标 2、内源性:APTT,延长S异常 3、外源性:PT,延长S异常 4、单纯血友病哪一项指标异常 5、凝血试验一定要做对照 6、假如APTT、PT都延长说明什么 7、凝血酶时间 8、血小板活化会伸出伪足 9、原发性纤溶、继发性纤溶区分标志,异二聚体、3P实验 10、阳性排除、阴性排除 11、肌红蛋白:心梗 第四章排泄物、分泌物及体液检测 1、怎样收集尿液,应注意什么 2、病理性尿液外观;如何区别血尿、血红蛋白尿 3、管型的定义,管型包括那些,透明管型在什么条件下出现 4、正常尿液中可以见到什么? 5、蜡样管型——慢性肾炎 6、最常见的寄生虫,如黏液遍:菌痢 7、潜血、隐血 8、三管化学检查 9、渗出液与漏出液 10、脑脊液蛋白升高最明显的是什么病理状况,糖保持正常是什么病理情况? 11、脑脊液中可见的蛋白质 12、脑脊液中乳酸脱氢酶变化表明什么

西医诊断学重点笔记

第一单元症状学 热型 1、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24小时波动范围<1 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 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温差>2度。 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 3、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4、回归热:体温骤然升至39以上,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 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 5、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后逐渐下降至正常 见于布鲁菌病 6、不规则热: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 第三单元检体诊断 1、伤寒可见面容为:无欲貌 2、核黄素缺乏可见:地图舌 3、颈静脉搏动见于:二尖瓣关闭不全 4、可引起颈静脉怒张的疾病:右心功能不全,缩窄

性心包炎,上腔静脉梗阻;心包积液。 5、肺实变最早出现的体征:支气管语音 6、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适合听诊:舒张期杂音 7、胸骨左缘第1、2肋间及其附近区听到连续性杂音见于:支脉导管未闭。 8、心脏的绝对浊音界是:右心室 9、第二心音产生的机理主要是:两个半月瓣关闭时的震动。 10、可使二尖瓣狭窄的杂音更为清晰体位:左侧卧位 11、中枢性瘫痪可出现:病理反射消失 12、主动脉瓣狭窄时杂音形成的机理:血流加速 13、肺动脉高压:第二心音分裂多见 14、左心功能不全:舒张期奔马律多见 15、洋地黄中毒的心律失常是:频发或多源性室早 16、洋地黄量不足的心律失常是:心房纤颤快速心室率 17、二、三尖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一心音分裂 18、主、肺动脉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二心音分裂 19、右心功能不全可出现:点头运动 20、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可出现:二尖瓣开放拍击音心脏: 周围血管征――头部随脉搏呈节律性点头运动、颈动

实验诊断学重点知识点大汇总_考试前复习用

1、网织红细胞参考值 成人:0.005~0.015(0.5~1.5%) 新生儿:0.03 ~0.06(3~6%) 绝对值:24~84×109 / L 2、溶血性贫血 是RBC寿命缩短、破坏加速,超过骨髓造血代偿能力时所引起的一组贫血。属于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3、血细胞的发展规律 原始→成熟 [ 胞体] 大→小(巨核细胞相反) [ 胞浆] 量:少→多 染色:深蓝→浅蓝→浅红 颗粒:无→有,非特异性→特异性 [ 胞核] 大→小(巨核细胞相反) 核型:规则→不规则 染色质:细致疏松→粗糙密集→紧缩成块 核仁:有→无 核膜:不明显→明显 [ 核浆比] 大→小(巨核细胞相反) 4、粒红比值的定义: 粒细胞系统各阶段总和与有核红细胞系统(成熟红细胞除外) 总和之比。 正常值:2~4 : 1 5、造血干细胞 既可产生和自己功能相同的细胞,又能产生造血祖细胞及各种不同系列的血细胞。 造血干细胞的特点: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多向分化能力 6、骨髓增生程度的分级

(1-10%) (0.5-1%) (<0.5%) 临床意义: 增生极度活跃:亢进 增生明显活跃:旺盛 增生活跃:基本正常 增生减低:减低 增生极度减低:衰竭 7、骨髓各细胞比例: 名称比例(%) 粒细胞系统40-60 红细胞系统20 淋巴细胞系统20 单核细胞系统<4 浆细胞系统<2 巨核细胞系统7-35个/L 8、尿液比重 参考值: 成人在1.015 - 1.025间,晨尿一般大于1.020 临床意义: 增高: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出血热少尿期﹑失水等肾血流灌注不足。 降低:大量饮水﹑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出血热多尿期﹑尿崩症。若持续固定在1.010左右,提示肾实质严重损害。 9、渗出液与漏出液鉴别:

临床诊断学复习笔记.doc

诊断学绪论 张晓刚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 ◎诊断学(diagnostics):是运用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 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 ※诊断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从基础学科过渡到临床医学各学科的桥梁课; □临床各专业学科(外科学、内科学.妇产科.儿科.眼科等)的童娈 基础; □从医生入门——到终身的应用? ※诊断学的内容 ◎问诊:通过医生与患者进行提问与回答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这 一过程又叫病史采集(history taking),通过病史采集可以获得病人的症 状。 ◎症状(symptom):患者病后对机体生理功能异常的自身体验和感觉, 即患者主观感受到不适或痛苦的异常感觉或某些客观病态改变。如只有 主观感受到的,瘙痒.疼痛.恶心等;主观感受到客观检查也能发现的, 发热.呼吸困难等。 ◎体格检査(physical examination):是医生用自己的感官或传统的辅助 器具(听诊器、叩诊锤.血压计.体温计等)对患者进行系统的观察和 检査,揭示机体正常和异常征象的临床诊断方法。 体征(sign):患者的体表或内部结构发生可察觉的改变,如皮肤黄染. 肝脾月中大、 心脏杂音等。 ◎实验室霧查(laboratory examination)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实 验室方法 对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细胞取样和组织标本 等进行检查,从而 获得病原学.病理形态学或器官功能状态等资料,结 合病史、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全面分析的诊断方法。 ◎辅助检查(assistant examination)如心电图.肺功能等。 ※诊断学的学习要领 ◎学习如何接触病人,如何通过问诊确切而客观地了解病情,如何正确 地运用 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和嗅诊等物理检查(physical examination) 方法来发现和 收集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而了解这童临床表现的病理生 理学基础,以阐明哪 些征象为正常生理表现,而哪些属于异常病态征象。 ※正确的诊断思维 ◎做全身CT 的意义? 一个诊断的正确与否,关键在于是否拥有正确的临床思维。当前医学 科学的 飞速发展,突出表现在诊断领域高技术的应用,如计算机体层扫 描(CT).防真 内镜等。但临床医师面对的是病人.环境.社会相互作 用和动态变化的有机整体。如仅依据某一特殊检查的结果贸然作出诊断, 往往就会顾此失彼,造成抓不住主要矛盾的局面。目前,发达国家将系 统评价的结果作为临床制定诊治指南的 主要依据。 ※学习诊断学的要求 ◎能独立进行系统而有针对性的问诊。 ◎能以规范化手法进行系统.全面.重点.有序地体格检査。 ◎熟悉常用化验检查方法及临床目的和意义。 ◎心电图的分析。 ◎完整病历的书写。 ◎能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所提供的资料,进行 分析提出初步诊断。 ※问诊(inquiry) 为病史采集(history taking) ◎问诊内容 住院病历中所要求的内容 一般项目(general data) 主诉(chief complaints) 现病史(history of present illness) 號柱史(past history) 个人史(personal history) 婚姻史(mairitai history) 月经史(menstrual history)和生育史(childbearing history) 家族史(family history) ◎主诉(chief complaint):患者感受最主要的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或(和) 体征,也就是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及其持续时间。 要求: ?可初步反应病情轻重与缓急,并提供对某系统疾患的诊断线索。如紅咽 痛.发热2天”。 ?尽可能用病人自己描述的症状,不用诊断用语。 ?对当前无症状,诊断资料和入院目的又十分明确的患者可适当用诊断 ◎现病史(history of present illness):记述患者病后的全过程,即发生. 发展、演变和诊治经过。可按以下内容和程序询问: ① 起病情况与患病的时间。患病时间:从起病到就诊的时间。(年.小时) ② 主要症状的特点:主要症状出现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和程度,缓 解或加剧的因素。 ③ 病因与诱因:病因一如外伤.中毒.感染等。诱因一如气候变化.环 境变化.情绪等。 住院病历中所要求的内容3—现病史 ④ 病情的发展与演变:包括患病过程中主要症状的变化或新症状的出现。 ⑤ 伴随病状:主要症状的基础上又同时出现一系列其他症状。阴性症状 —按 一般规律在某一疾病应该出现的伴随症状而实际上没出现。 ⑥ 诊治经过。 ⑦ 病程中的一般情况:如病后的精神.体力状态,食欲.睡眠.大小便。 ◎既往 史(past history) 患者既往的健康状况和过去曾经患过的疾病。 外科手术 预防注射 过敏史 ◎系统回顾(review of systems) 目的:作为最后一遍搜集病史资料,避免问诊过程中患者或医生所忽略 或遗漏的内容。 内容: ① 呼吸系统:咳嗽、咳痰.咯血.呼吸困难、胸痛。 ② 循环系统:心悸.心前区疼痛、呼吸困难、水肿.头晕。 ③ 消化系统:腹痛、腹泻.食欲改变.暧气.反酸.腹胀.呕吐.呕血. 腹痛。 ④ 泌京系统: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尿量改变、尿的颜色改变. 尿失禁.水肿.腹痛。 ⑤ 造血系统:皮肤粘膜苍白.黄染、出血点.瘀斑.乏力.头晕、眼花 等。 ⑥ 田分泌系统及代谢:怕热.多汗.乏力等。 ⑦ 神经精神系统:头痛.失眠、意识障碍.情绪状态.智能改变等。 ⑧ 肌肉骨骼系统:肢体肌肉麻木.疼痛.痉挛萎缩,关节肿痛等。 ◎个人史(personal history) 社会经历:出生地.居住地.受教育程度等 职业及工作条件:工种.劳动环境.对工业毒物的接触情况等。 习惯与嗜好:吸烟.吸毒.饮酒等。 冶游史:不洁性交。 ◎婚姻史(family history):未婚或已婚,配偶健康状况等。 ◎月经史(menstrual history)和生育史(childbearing history) 行经期(天' 初潮年龄 -------------------- 末次月经时间或绝经年龄 月经周期(天) 妊娠与生育次数,流产等。 ◎家族史(family history) 乙型肝炎一一家庭集聚现象(传染) 高血压一遗传有关。 探问诊的方法与技巧 □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类型的提问。可从一般性提问开始,如“你今天 来, 有哪里不舒服? ”。获得一些信息后,再着重追问一些重要问题。诱 导性提问或暗示性提问可能得到错误的信息或遗漏有关资料。如“你的胸 痛放射至左手,对吗? ” □患病的时间:追朔首发症状开始的确切时间,可以顺着问,也可逆着 帮助回 忆;如有几个症状同时出现,必须确定其先后顺序。 □尽可能让患者充分地陈述和强调他认为重要的情况和感受,只有在患 者的陈 述离病情太远时,才需要根据陈述的主要线索古灵活地把话题转 回,切不可生硬地打断患者的叙述,甚至用医生自己主观的推测去取代 患者的亲身感受。 苛提问时要罡意余统性和目的性,杂乱无章的重复提问会降低患者对医 生的信心和期望。 □避免医学术语。 □有时医师要引证核实病人提供的信息。如病人用了诊断术语,医生应 通过询 问当时的症状和检查等以核实资料是否可靠。如“我5年前患了肺 结核 石仪氨 礼节和友善的举止,有助于发展与病人的和谐关系。 □医生应明白病人的期望,了解病人就诊的确切目的和要求。 □如病人问到一些问题,医生不清楚或不懂时,不能随便应付.不懂装 懂,甚至乱解释,也不要简单回答三个字“不知道% □对焦虑与抑郁者应给予宽慰,但在说话时应注意,不要乱下保证。 ※常见症状 ※水肿(edema) 水肿的定义 人体组织间歇有过多的液体积聚使组织肿胀。不包括内脏 器官的水肿,如脑水肿.肺水肿等。是医生通过对患者或有关人员的系统询问而获取病史资料的过程,又称 (一) (-)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 一般项目(general data):姓名、性别.年龄.籍贯、出生地、民族. 婚姻、通讯地址.电话号码、工作单位.职业.入院日期.记录日期. 病史陈述者及可靠程度。 数语。如“2周前超声检查发现胆囊结石”。

(完整版)实验诊断学笔记(第八版诊断学)

实验诊断 第一节概述 一、实验诊断的概念 实验诊断(laboratory diagnosis)指医生的医嘱通过临床实验室分析所得到的信息为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和预后评价所用的医学临床活动。 二、实验诊断的影响因素和质量体系 ※(一)实验诊断的影响因素: 分析前:检验项目选择、患者准备、标本采集与处理 分析中:仪器、试剂、实验方法、人员等 分析后:记录、书写、计算机输入 (二)实验诊断的质量保证体系 1. 室内质量控制(internal quality control, IQC) 指在实验室内部对所有影响质量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系统控制。 保证检验结果的精密度。 2. 室间质量评价(external quanlity assesment, EQA) 是指多家实验室分析同一标本,有外部独立机构收集、分析和反馈实验室检测结果,评定实验室常规工作的质量,观察实验的准确性,建立起各实验室分析结果之间的可比性。 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度。 3. 全面质量管理:患者准备、标本采集、设施与环境、仪器、试剂、标准操作规程、室内质控、室间质评、人员、记录、临床实验室信息系统(laboratory information system, LIS)。 ※(三)检验报告的临床应用 在一项临床实验应用之前,应选择参考人群确定合适的参考区间和医学决定水平,以便在临床应用时参考。在临床医疗实践中,一些实验在建立参考区间后,就可以开始应用;但是,医学决定水平往往需要在不断的临床医疗实践中反复验证后才能确定。 1.参考区间(reference interval) 是指用稳定、可靠的实验方法,在特定的条件下检测健康人群所得的包括95%测定值(正态分布)的范围。对一个测定值呈正态分布的参考区间,只能代表

实验诊断学考试名解简答论述汇总_给力版

第一部分血液的一般检验 名词解释 1.核右移: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 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称为核右移,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化学药物治疗后。2.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出现晚、中、早幼粒细胞及杆状核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时。常见于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等。 3.棒状小体:白细胞细胞质中出现呈红色的杆状物质,长约1-6um,1 条或数条不等,称为棒状小体,其对急性白血病类型的鉴别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部分亚型呈阳性,而急淋则不出现棒状小体。 4.网积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尚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中尚残存核糖体等嗜碱性物质。表明骨髓造血功能的指标。 5.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沉降的速率,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改变;红细胞数量和形状等 6.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是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由血细胞分析仪测量而获得。对贫血的诊断有重要的意义。 7.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较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的深蓝紫色或蓝黑色的颗粒称为中毒颗粒,多见于较严重的化脓性感和大面积烧伤等情况。 8.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血细胞比容低于参考值低限,称为贫血。9.小红细胞:红细胞直径小于6μm,中央淡染区扩大,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见于低色素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 10.血细胞比容:又称血细胞压积(PCV),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 问答题 1.网织红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答:网织红细胞计数(Ret)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 (1)判断骨髓增生能力,判断贫血类型:①网织红细胞增多,表示骨髓造血 功能旺盛。常见于溶血性贫血(尤其急性溶血)、急性失血;造血恢复期可见Ret 短暂和迅速增高,是骨髓功能恢复较敏感的指标;②网织红细胞减少,表示骨 髓造血功能低下,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危 象。(2)评价疗效,判断病情变化:Ret 是贫血患者随访检查的项目之一。(3)骨髓移植后监测骨髓造血恢复。 2.红细胞沉降率(血沉)病理性增快的临床意义: 答:病理性增快可见于:①各种炎症:感染是血沉加快最常见的原因,如急性 细菌性感染;结核病、结缔组织炎症、风湿热等慢性炎症于活动期血沉增快,病 情好转时血沉减慢,故血沉(ESR)可动态观察病情变化。②组织损伤及坏死: 见于较大范围组织损伤或手术创伤。心肌梗死时血沉增快,而心绞痛时血沉多正 常,可作为两者鉴别指标。③恶性肿瘤血沉增快,而良性肿瘤血沉多正常。④高 球蛋白血症。⑤贫血。⑥高胆固醇血症。血沉是较为常用而缺乏特异性的指标, 血沉常作为疾病是否活动的监测指标。 3.试述中性粒细胞病理变化的临床意义。 答:1)急性感染,特别是化脓性球菌感染如败血症,大叶性肺炎等;2)严重的组织损伤,如手术创伤,大面积烧伤,急性心肌梗死等;3)急性溶血;4)急性大出血,特别是内出血如脾破裂,肝破裂等;5)急性中毒,如代谢性中毒或化学性药物中毒;6)恶性肿瘤和白血病。 4.何谓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其临床意义是什么?

医学影像诊断学复习笔记一

---------------------------------------------------------------最新资料推荐------------------------------------------------------ 1 / 3 医学影像诊断学复习笔记一 医学影像诊断学 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学院影像诊断学教研室 欧阳羽 ◎什么是影像诊断学? 影像诊断学是: 借助影像诊断设备使人体内部结构和器官成像,以了解人体解剖 与生理功能状态及病理变化,对人体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一门学 科。 影像诊断学是: 借助影像诊断设备使人体内部结构和器官成像,以了解人体解剖 与生理功能状态及病理变化,对人体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一门学 科。 医学影像学: 影像诊断学+ 影像介入学 ◎医学影像学包含哪些内容? 放 射诊断学; 介入放射学; 超声成像; 同位素成像; MRI, DSA, ECT 成像等。 -RAD, teleradiology ◎影像诊断学的发展 1 895年- 伦琴(Rontgen) - 放射诊断学 20世纪50-60年 代 超声,同位素成像 70-80年代 CT , MRI, ECT DSA, 影像诊断学 特别是70年代介入放射学的发展使影像诊断进入了一 个崭新时代(诊断+治疗)形成特别是70年代介入放射学的发展使 影像诊断进入了一个崭新时代(诊断+治疗)形成 医学影像学 ◎现 状与未来 一 一 影像诊断设备的高速发展与更新换代 1 X 线机

TV 透视;摄片影像数字化 CR,DR 2 高档 CT, MRI ,DSA 特别是螺旋 CT 及应用软件(CTA, 重建及内窥镜等)。 二二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及广泛应用,成为三大治疗体系之一(外科、内科)。 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及广泛应用,成为三大治疗体系之一(外科、内科)。 三、影像数字化和 PACS 及远程诊断。 计算机辅助检测 CAD (computer aided detection) 计算机辅助诊断 CAD 四、现代医学影像学包括形态、功能、及代谢成像并用的综合诊断(分子影像学包括形态、功能、及代谢成像并用的综合诊断(分子影像学-研究)。 她已成为应用高科技最多、发展最快、作用重大的学科之一。 研究)。 她已成为应用高科技最多、发展最快、作用重大的学科之一。 五、临床诊断,治疗与医学影像的关系更密切 DSA CT MRI DR 乳腺钼靶机◎学习医学影像学时注意事项: 、各种检查技术的成像原理及图像特点、掌握图像的观察分析方法、识别正常与异常表现以及代表的病理基础及诊断中的意义、了解各种检查的价值与限度而选择适当的检查方法、医学影像学在临床诊断中有重要的价值,但非病理诊断,因此需结合临床材料,病史、体检、实验室检查结果等。 医学影像学在临床诊断中有重要的价值,但非病理诊断,因此需

实验诊断学综合测试卷

实验诊断学综合测试卷一及答案 发布人:圣才学习网 发布日期:2008-2-28 浏览次数:1588 [大] [中] [小] 一、名词解释 1.红细胞比积:抗凝血在一定条件下离心沉淀,由此而测出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称为红细胞比积。 2.红细胞沉降率: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度,以mm/h表示。 3.红细胞渗渡脆性试验:将红细胞悬浮于不同浓度的低渗氯化钠溶液里借以观察,判断红细胞脆性强弱的试验。主要用于诊断先天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4.红细胞直径曲线:用目镜测微计,分别测出染色薄血片上100个或200个红细胞直径后,把各红细胞的直径数据绘成红细胞大小分布的曲线,称为红细胞直径曲线曲线。 5.碱性点彩红细胞:在瑞氏染色条件下,红细胞胞浆中存在大小不等,多少不一的嗜碱性黑蓝色颗粒,其胞浆每具有嗜多色性色调称为碱性点彩红细胞。 6.卡博环:位于嗜多色性碱性点彩红细胞胞浆中的一种紫红色细线圈状结构,呈圆形或8字形,见于铅中毒,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和恶?血。 二、填空题 1.血小板具有粘附于胶原纤维及带负电荷物质表面的特性,称为() 此种功能对初期止血有重要意义。 【答案】血小板粘附功能 2.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粘附称为() 【答案】聚集 3.血小板在各种诱聚剂作用下,将其颗粒内含物放出的反应,称为()或分泌反应。 【答案】释放反应

4.检查血小板分泌功能最常用的化验指标是()和()测定。 【答案】β-血小板球蛋白,血小板因子 5.血小板具有使血块收缩的功能,主要由()来完成。 【答案】血栓收缩蛋白 6.凝血过程主要分为(),()和()形成三个阶段。 【答案】凝血酶原激活物,凝血酶,纤维蛋白 7.凝血第一阶段因起动方式及激活X因子的途径不同分为()和()。 【答案】内源性途径,外源性途径 8.内源性凝血途径起动于(),这一过程有四个凝血因子参加,即()(),()和()后二者在血浆中以复合物形式存在。 【答案】接触活化,Ⅻ,Ⅺ,激肽释放酶原,高分子量激肽原 9.外源性凝血途径起动于组织损伤后所释放的()。 【答案】组织因子 10.()由于参与的凝血因子多,反应步骤复杂,故需3—8 min。()由于参与的因子少,步骤简单,故反应迅速,所需时间不到10s。 【答案】内原性凝系血途径,外原性凝系血途径 11.当凝血第一阶段的各凝血因子特别是(),(),()含量严重减低(各种血友病时),每导致凝血时间延长。 【答案】Ⅷ,Ⅸ,Ⅺ因子 12.内源性和外源性两条凝血途径一旦各自激活()后,就沿着一条()而进入其后的阶段。 【答案】X因子,共同作用 13.()是血浆中最重要的一种生理性抗凝物质,占血浆中总抗凝血酶活性的50%以上。 【答案】抗凝血酶-Ⅲ 14.血液凝固后,血块再被溶解的现象称为()。这一过程是由存在血浆中的()转变为()后面完成的。

动物临床诊断学笔记(畜牧专业)

1兽医临床诊断学:以畜禽为研究对象,从临床的角度判断疾病的性质的方法和程序的一门学科。 2.稽留热:高热持续3天以上,每日温差变动在1度以内,是因致热源在血液内持续存在,并不断的刺激体温调节中枢所致。见于猪瘟、大叶性肺炎、炭疽等。 3.弛张热:体温升高后,每天的温度变动常超过1度以上,但又不降至正常。见于败血症、化脓性疾病、支气管肺炎等。 3.间歇热:发热期交替出现,见于牛伊氏椎虫病、亚急性和慢性马传染性贫血、亚急性和慢性钩端 4.里急后重:屡呈排粪动作,而仅排出少量粪便或黏液,见于直肠炎或牛的子宫.阴道炎症 5.胸腹试呼吸:呼吸时,胸壁和服壁动作协调,强度一致,是健康动物呼吸方式。 6.胸试呼吸:呼吸活动中胸壁的起伏动作特别明显,而腹壁运动微弱。见于急性腹膜炎、瘤胃膨气、重度肠膨气等。 7.腹式呼吸:呼吸活动中腹壁的起伏动作特别明显,而胸壁活动微弱。见于肺气肿、胸膜 8干咳:呼吸道内有粘稠的分泌物或炎症初期,出现尖而短、声音清脆的干性咳嗽。见于喉、气管有异物,急性呼吸道炎症的初期。 9湿咳:呼吸道内积有多量稀薄的渗出物时呈湿而长、声音盾浊的咳嗽。见于咽喉炎、支气管炎及支气管肺炎等。 10.痛咳:咳嗽伴有疼痛,患畜伸颈摇头、前肢刨地。见于呼吸道有异物、急性喉炎及胸膜炎等。 11痉挛性咳嗽频繁而连续不断的咳嗽,常见与急性喉炎、猪霉形体病、猪巴氏杆菌病、幼畜肺炎和猪后圆线虫病等。 12.胸膜摩擦音:胸膜发炎时,胸膜表面变为粗糙,且有纤维素附着,呼吸时两层胸膜摩擦而产生的一种声音,类似两粗糙物的擦过声。见于牛肺疫.犬瘟热.马传染性胸膜肺炎等。 13.多尿:多尿表现为排尿次数增多,每次均有大量尿液排出,见于慢性肾病或渗出性胸膜炎的吸收期。 14.频尿:频尿则表现为时呈排尿动作,而每次仅有少量尿液排出,主要见于膀胱及尿道炎。 15.少尿:少尿表现为排尿次数和尿量的减少,见于热性病、急性肾炎、严重腹泻 16.啰音:为伴随呼吸而出现的附加音响,是一种重要的病理象征。 17.干啰音:当支气管分泌物粘稠或支气管黏膜肿胀.狭窄,气流通过时产生的音响,似蜂鸣.笛音.哨音。见于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等。 18.湿啰音:又称水泡音。当支气管分泌物稀薄,呼吸时气流冲击而发生,似含漱音,为水泡破裂声。见于支气管炎及支气管肺炎等。 19.无尿:真性无尿,是泌尿机能的严重障碍,如患急性肾炎;假设无尿,可见排尿动作,但无尿液排出,见于尿道完全阻塞(如公牛尿道结石)及膀胱破裂。 20.尿失禁:无排尿姿势与动作,而尿液自行流出,称尿失禁,见于脊髓挫伤、膀胱括约肌麻痹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21.精神抑制:是中枢神经系统机能障碍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根据程度不同可分为3种。 22.精神沉郁:病畜对周围事物注意力降低,离群呆立,低头耷耳,眼睛半闭,但对外界刺激尚能迅速发生反应。可见于各种热性病、缺氧等多种疾病过程中。 23阵发性痉挛个别肌肉或肌组织发生短而快的不随意收缩,间隔歇性。见于脑炎、脑脊髓炎、隔肌痉挛、中毒和低血钙症等。 24强直性痉挛肌肉长时间均等地持续性收缩。见于脑炎、脑脊髓炎、破伤风、有机磷农药及士的宁中毒等。25陈—施二氏呼吸:呼吸开始逐渐加强、加深、加快直达高峰,然后又逐渐变弱、变浅、变慢,最后呼吸中断,又以上述方式开始呼吸,如此反复交替,出现波浪式的呼吸节律, 26尿淋漓:是指排尿不畅,尿液呈点滴状或细流状排出。 1问诊的内容? ①现病史了解发病时间、地点、发病数量、病后表现、对发病原因的估计、病的经过及所采取的治疗措施与效果等。 ②既往病史了解病畜或畜群过去的患病情况。当有群发现象时,更要详细调查、了解当地疫病流行、防疫、检疫情况等。 ③饲养、管理、使役情况了解饲料的种类、数量、质量及配方、加工情况,饲喂制度,畜舍卫生及环境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