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讲义

实验讲义
实验讲义

实验4.2叠加定理

4.2.1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来验证线性电路中的叠加原理以及其适用范围。 (2)学习直流仪器仪表的测试方法。

4.2.2实验原理

1叠加定理

在线性电阻电路中,任意电压或电流都是电路中各个独立电源单独作用时,在该处产生的电压或电流的叠加。如果网络是非线性的,叠加原理不适用。

2替代定理

给定任意一个线性电阻电路,其中第k 条支路的电压U k 和电流I k 已知,那么这条支路就可以用一个具有电压等于U k 的独立电压源,或者用一个具有电流等于I k 的独立电流源来替代,替代后电路中全部电压和电流均保持原值(电路在改变前后,各支路电压和电流均应是唯一的)。

4.2.3仪器设备

名称

数量 备注

稳压、稳流源 各1

直流电路实验常规负载 若干 直流电压、电流表

各1

4.2.4实验内容及步骤

R 1=510ΩR 2=510Ω

R 3=300Ω10mA

10V

+

-

图 4.2-1测试电路

1验证叠加原理

(1)按图4.2-1接好实验电路,接线时稳压、稳流源先应全部置零。

(2)调节稳流源,使电流源输出为30mA ,且在实验中应保持此值不变。再调稳压源,使其输出电压为10V ,在实验中也保持此值不变。

(3)将电压、电流源同时接通,E 和I S 共同作用时测得的各支路电压和电流值(注意仪表量限和测量值的符号)。记入表4.2-1

(4)电压源接通,电流源断开,E 单独作用时测量各条支路的电压和电流值。记入表4.2-1。 (5)电流源接通,电压源用一跟导线代替,I S 单独作用时测量各条支路的电压和电流值。

记入表4.2-1。

4.2.5实验结果

表4.2-1验证叠加原理

U1U2U3I1 I2 I3 项目

条件

E单独作用

I S单独作用

E和I S共同作用

4.2.6实验报告

(1)根据图4.2-1所示元件数值理论计算,与实际测量实验结果进行比较。

实验4.3戴维南定理

4.3.1实验目的

(1)用实验来验证戴维南定理、诺顿定理。

(2)进一步学习常用直流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

4.3.2实验原理

1戴维南定理

任何一个线性网络,如果只研究其中的一个支路的电压和电流,则可将电路的其余部分看作一个含源一端口网络。而任何一个线性含源一端口网络对外部电路的作用,可用一个电压源和电阻串联来代替,该电压源的电动势E S等于这个含源一端口网络的开路电压U oc,其等效内阻R eq等于这个含源一端口网络中各电源均为零时(电压源短接,电流源断开)无源一端口网络的入端电阻。这个结论就是戴维南定理。

4.3.3仪器设备

名称数量备注

万用表 1

稳压、稳流源各1

直流电路实验常规负载若干

直流电压、电流表各1

4.3.4实验内容及步骤

1含源一端口网络的外特性

(1)按图(a)接好实验电路;

(2)调节直流稳压源,使其输出电压分别为15 V 、12V。调节前电压源均应先置零。

(3)改变负载电阻R L,对每一R L值,测出U AB和I R值,记入表4.3-1中,特别注意要测出R L=∞(即A、B端开路)时的开路电压U OC和R L=0(即A、B端短路)时的短路时的短路电流I SC。作出U AB=f(I R)曲线。

2测出无源一端口网络的端电阻

(1)将图电压源E S 短路(用一根导线代替电压源),再将负载电阻R L 开路。

(2)用万用表电阻档A 、B 两端的电阻R AB ,即为有源一端口网络所对应的无源一端口网络的端电阻即有源一端口网络所对应等效电压源的内电阻R Eq 。 3验证戴维南定理 (1)调节可变电阻值为R Eq ,调节稳压电源输出电压等于有源一端口网络的开路电压U OC ,U OC 与R Eq 串联组成如图 (b)所示等效电压源。

(2)改变负载电阻R L 的值,重复测出U AB ,I R 值,记入表4.3-2中,并与步骤1中所测得的结果比较,验证戴维南定理。

mA

RL

510Ω

510Ω

+_

15V 12V +_

A

B

图a

RL

Req

Uoc +_

mA

图b

表4.3-1有源一端口网络的外特性U AB =f (I R )

R L (Ω) 0

∞ U AB (V ) I R (mA ) 表4.3-2等效电压源的外特性U AB =f (I R )

R L (Ω) 0 ∞ U AB (V ) I R (mA )

4.3.5实验报告

(1)根据实验测得的U AB 及I R 数据,分别绘出曲线,验证它们的等效性,并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 (2)根据步骤1所测得的开路电压U oc 和短路电流I SC ,计算有源二端网络的等效内阻与步骤a 中所测得的R AB 进行比较。

实验4.4电路基本元件的伏安特性的测定

4.4.1实验目的

(1)掌握几种元件的伏安特性的测试方法。 (2)掌握实际电压源和电流源使用调节方法。 (3)学习常用直流电工仪表和设备的使用方法。

4.4.2实验原理

(1)在电路中,电路元件的特性一般用该元件上的电压U与通过元件的电流I之间的函数关系U=f(I)来表示,这种函数关系称为该元件的伏安特性,有时也称外部特性。对于电源的外特性则是指它的输出端电压和输出电流之间的关系,通常这些伏安特性用U和I 分别作为纵座标和横座标绘成曲线,这种曲线就叫做伏安特性曲线或外特性曲线。

(2)线性电阻的伏安特性是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见图4.4-1(a)所示,该直线的斜率等于该电阻的数值。

(3)钨丝灯泡在工作时灯丝处于高温状态,其灯丝电阻随着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并且具有一定的惯性,而因为温度的改变与流过的电流有关,所以它的伏安特性为一条曲线,如图4.4-1(b)所示。由图可见,电流越大温度越高,对应的电阻也越大,一般灯泡的“冷电阻”与“热电阻”可相差几倍至十几倍。

(4)一般半导体二极管是一个非线性电阻元件,其特性如图4.4-1(c)曲线。正向压降很小(一般的锗管约为0.2-0.3V,硅管约为0.5-0.7V),正向电流随正向压降的升高而急骤上升,而反向电压从零一直增加至十多至几十伏时,其反向电流增加很小,粗略地可视为零。可见,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性,但反向电压加得过高超过管子的极限值,则会导致管子击穿损坏。

(5)稳压二极管是非线性元件,正向伏安特性类似普通二极管,但其反向伏安特性则较特别,如图4.4-1(d)所示,在反向电压开始增加时,其反向电流几乎为零,但当电压增加到某一数值时(一般称稳定电压)电流突然增加,以后它的端电压维持恒定,不再随外电压升高而增加。利用这种特性在电子设备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a)线性电阻的伏安特性;(b) 钨丝灯泡的伏安特性;

(c)二极管的伏安特性;(d)稳压二极管的伏安特性

4.4.3仪表设备

名称数量备注

稳压、稳流源各1

直流电路实验常规负载若干

直流电压、电流表各1

4.4.4实验内容与步骤

1 测定一线性电阻R 的伏安特性

按图4.4-2(a)接线,电阻R=510Ω,调节稳压电源输出电压,从0伏开始缓慢增加,一直至10V ,记下不同电压下对应的电流值记于表4.4-1,作出线性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

2测定钨丝灯泡的伏安特性

将上述电路中的电阻换成钨丝灯泡,重复上述步骤,即可测得钨丝灯泡两端的电压及相应的电流数值(注意钨丝灯的额定电压),数据列表,表4.4-2。

3测定二极管的伏安特性

按图4.4-2(b)接线,测二极管的正向特性时,其正向电流不得超过25mA ,二极管的正向压降可在0-0.75V 之间取值。并记下相对应的电压和电流值,记入表4.4-3。作反向特性实验时。只需将图中的二极管反接,且其反向电压可加至30V 。

4测定稳压二极管的反向伏安特性

将步骤3中的一般二极管换成稳压二极管,重复实验内容4的测量。并将数据记入表4.4-4。

V

R mA

电压源+

-510Ω

(a)

电压源R +

-

+

-

-+

+

-

+-(b)

V

mA

510Ω

图4.4-2 元件测试电路

(a)电阻伏安特性; (b )二极管伏安特性

4.4.5实验结果

表4.4-1线性电阻的伏安特性

U(V) 0 2 4 6 8 10 I(mA)

表4.4-2 钨丝灯泡的伏安特性

U(V) 0 1 2 3 4 5 I(mA)

表4.4-3 一般硅二极管的伏安特性

正向特性实验数据

U(V) 0 0.25 0.5 0.6 0.7 0.75 I(mA) 反向特性实验数据

U(V) 0 -5 -10 -15 -20 -30 U(V)

表4.4-4 稳压二极管的伏安特性

正向特性实验数据

U(V) 0 0.25 0.5 0.6 0.7 0.75 I(mA) 反向特性实验数据

U(V) 0 -1 -2 -3 -4 -5 I(mA)

4.4.6实验报告

(1)根据各次实验测得的数据,在座标纸上分别绘出各元件的伏安特性。 (2)分析测量误差原因。

4.4.7思考题

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元件的伏安特性时,电压表可接在电流表之前或之后,两者对测量误差有何影响?实际测量时应根据什么原则选择?

实验4.9交流电路元件参数的测量

4.9.1实验目的

学习用功率表、电压表、电流表测定交流电路元件阻抗参数的方法。

4.9.2实验原理

1 参数测量

交流电路元件的等值参数R 、L 、C ,可以用交流电桥直接测量,也可以用交流电流表、交流电压表及功率表同时测量出U 、I 、P 的值,通过计算获得。这种方法简称“三表法”。上节利用交流电压表及交流电流表测量U 、I ,或仅用交流电压表也可进行测量U ,通过计算获得结果的方法也称“二表法”、“一表法”。

三表(功率表、电压表、电流表)法同时使用测量元件参数或元件组合电路等值参数。 如图4.9-1所示。

如果被测元件是一个电感线圈,则由关系式Z=U/I 和cos Φ=P/UI 可计算等值参数为 Φ=cos Z R ω

ω

Φ

=

=sin Z X L L

如果被测元件为一电容器,则其等值参数为

Φ=cos Z R Φ

==sin 1

1

Z X C C

ωω

2 阻抗性质判断

如果被测对象不是一个元件,而是一个无源一端口网络,虽然可以从测得的I 、U 、P 三个量中计算出网络的等值参数,为

Φ=cos Z R Φ=sin Z X

但不能判断X 是容抗还是感抗,即无法确定该网络的阻抗角是正还是负。判断Φ角的性质,可在网络端口并联一个试验小电容C ’,只要满足 Z

ωΦ?2sin C ' 的条件,此时如

果网络输入电流增加,则断定为容性,反之为感性。

4.9.3仪器设备

名称 数量 备注

可调交流电压源 1 常规负载 若干 荧光灯 1 交流电压表 1 交流电流表 1 功率表

1

4.9.4实验内容及步骤

用功率表、电压表、电流表测量交流电路元件等值阻抗参数。

(1)按图4.9-1接好实验电路,电路中被测元件Z 与实验4.8 (图4.8-3)相同。 图中功率表电压档,电流档可根据负载电路电压、电流选择,接线时应注意,功率表电压同名端与电流同名端连接,且接至电源侧,功率表电流线圈应与负载串联,电压线圈应与负载并联。

(2)调节电源电压,使输出电流不大于250毫安做输入端,测出电路电流I ,负载端电压U 1及有功功率P 记入表4.9-1。计算出负载阻抗值Z 和负载功率因素cos Φ及功率因数角

Φ(Z

=U/I 和cos Φ=P/UI )。记入表中。

(3)为了判断被测一端口网络是容性还是感性,在网络端口并联一试验小电容C ’,(此时电容要满足c’<2sin Φ/ωZ

的条件),若此时输入电流增加了,则可确定被测元件为

容性,反之为感性,再进一步计算出被测一端口网络等效电阻r 和等效电感L (或电容C ),

记入表中。

4.9.5实验数据

表4.9-1

直接测试量

中间计算量

网络等效参数 U 1(V )

I (A ) P (W ) Z (?)

cos Φ Φ r(Ω) L(mH)或C (μF)

4.9.6实验报告

根据测试数据,计算网络等值参数,比较分析各测试方法特点。 4.9.7思考题

判断网络负载性质的试验电容C’值为什么要小于2sinΦ/ωZ?试用相量图说明。

实验4.11荧光灯电路连接及功率因数提高实验

4.11.1实验目的

(1)熟悉荧光灯电路原理,正确联接电路。

(2)通过实验了解功率因数提高的意义。

(3)学会功率表的使用。

4.11.2实验原理

1荧光灯电路组成和原理

如图4.11-1所示,荧光灯电路由灯管A、镇流器L(带铁心电感线圈)、启动器S组成。

当接通电源后,启动器内发生辉光放电,双金属片受热弯曲,触点接通,将灯丝预热。启动器接通后,辉光放电停止,双金属片冷却,又把触点断开,这时镇流器感应出高电压加在灯管两端,使荧光灯管放电,产生大量紫外线,灯管内壁的荧光粉吸紫外线辐射出可见的光,荧光灯就开始正常工作。启动器相当一只自动开关,能自动接通(加热灯丝)、断开电路(使镇流器产生高压,将灯管击穿放电)。镇流器的作用除了感应高压使灯管放电外,在荧光灯正常工作时,起限制电流的作用,镇流器的名称也由此而来。

2负载功率因数

由于电路中串联着镇流器,它是一个电感量较大的线圈,因而整个电路的功率因数不高(约0.5左右)。负载功率因数过低,一方面没有充分利用电源容量,另一方面又在输电电路中增加损耗,为了提高功率因数,一般最常用的方法是在负载两端并联一个补偿电容器,抵消负载电流的一部分无功分量。在荧光灯接电源两端并联一个可变电容器如图4.11-2所示,当电容器的容量逐渐增加时,电容支路电流I C也随之增大,可以抵消电流I L的一部分无功分量,结果总电流I逐渐减小,但如果电容器C增加过多(过补偿)。I C>I L时总电流I 又将增大,所以并联电容应有一个适当的数值。

为了测量荧光灯的功率的值,可在电路中接入功率表,一般功率表都是多量程的,使用时要注意选用合适的量程。

功率表的接线如图4.11-3所示,图中功率表W的电流回路引出接线柱应与负载串联连接,W的电压回路引出端则与负载并联。其中标有*号,称同名端,接线时应将这两端联在一起。这样联接时当功率表指针正偏转或有正读数时,则表示电源向负载传送功率,其数

值为W=UIcosФ(Ф为

?

U与

?

I间的夹角)。

如果将电压输入端或电流输入端任一输入对调,由图 4.11-4相量图可见这时Ф’=180°-Ф,则W=UIcos(180°-Ф)=- UicosФ,功率表显示负读数。

4.11.3实验设备

名称数量备注

交流稳压电源 1

荧光灯、可变电容各1

交流电压表 1

交流电流表 1

功率表 1

4.11.4实验内容及步骤

(1)按4.11-2所示电路连接,在各支路中串联接入电流表,再将功率表接入线路,功率表的电流线圈与负载串联,电压线圈与负载并联。检查线路,无误后接220V交流电源。

(2)改变可变电容箱的电容值,先使C=0,用交流电压表测总电压U,镇流器两端电压U L及灯管端电压U R,用交流电流表测总电流I,灯管支路电流I L及电容支路电流I C,并用功率表测量功率P。记录数据。

(3)按表格中所定电容值逐渐加大电容C的值,记录各电容值下的U、U L、U R、I、I C、I L及P记入表中。

(4)绘出I=f(c)、I C=f(c)、I L=f(c)的曲线。

4.11.5实验结果

电容(μf) 总电压

U(V)

U L

(V)

U R

(V)

总电流

I (mA)

I C

(mA)

I L

(mA)

功率P

(W)

0.5

1.0

1.5

2

2.5

3

3.5

4.0

4.5

5.0

5.5

6.0

4.11.6实验报告

(1)完成上述数据测试并列表记录.

(2)绘出总电流I=f(c)、I C=f(c)、I L=f(c)曲线,并分析讨论.

(3)说明功率因数提高的意义?

4.11.7注意事项

(1)注意交流电压表、交流电流表、功率表的量程选择。

(2)试验过程注意安全,不要触电。

实验4.13串联谐振电路实验测试

4.13.1实验目的

(1)学会用实验方法测定R、L、C串联谐振电路的电压和电流及绘制谐振曲线。

(2)加深理解串联谐振电路的频率特性和电路品质因数的物理意义。

(3)进一步学会几种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方法。

4.13.2内容说明

在R、L、C串联电路中,当外加正弦交流电压的频率变化时,电路中的感抗、容抗和电抗都随着外加电源频率的改变而变化,因而电路中的电流也随着频率而变化。这些物理量随

频率而变的特性绘成曲线,就是它们的频率特性曲线。

由于

X L =ω L X C =1/ωC X=X L -X C =ω L-1/ω C

Z=(2

2

)1C

L R ωω-

+ φ=arctg

R

C L ωω1-

它们的频率特性曲线如图4.13-l 所示的一系列曲线,当X L =X C 时的频率叫做串联谐振角频率ω0,这时电路是呈谐振状态。

谐振角频率: ω=ω0=1/LC 谐振频率: f 0=

LC

π21

可见谐振频率决定于电路参数L 及C ,随着频率的变化,当ω<ω0时电路呈容性,ω>ω0时电路呈感性,ω=ω0即在谐振点电路出现纯阻性。

如外加电压U 不变,谐振时的电流表示为I 0=U/R ,电路的品质因数Q=ω0L /R 。改变外加电压的频率,可作出如图4.13-2所示的电流谐振曲线。

当电路的L 及C 维持不变,只改变R 的大小时,可以作出不同Q 值的谐振曲线,Q 值越大,曲线越尖锐,如图4.13-2在这些不同Q 值谐振曲线图上,通过纵座标0.707处作一平行于横轴的直线,与各谐振曲线交于两点ω1,ω2,Q 值越大,这两点之间的距离越小,可以证明

Q=

1

20

ωωω-

上式说明电路的品质因数越大,谐振曲线越尖锐,电路的选择性越好,相对通频带

1

20

ωωω-越小,这就是Q 值的物理意义。

图4.13-3为R 、L 、C 串联电路,设各元件的电压值为U R 、U LR 、Uc 。则:

I=

R U R

X C =I

U C X L =2

2)(

L LR r I

U

4.13.3实验设备

名称数量备注

函数发生器 1

精密负载若干

交流毫伏表 1

示波器 1

4.13.4实验内容及步骤

1寻找谐振点

(l)按图4.13-3所示接线,将函数发生器选择开关打到“正弦波”,将它的输出电压调至3V。图中参数L=40mH,(r L值忽略不计)C=0.01 F,R分别为1kΩ和3kΩ。

(2)找出谐振时的频率f。,用交流毫伏表测出各元件在谐振时的电压U RO,U LO,U CO。

注意在用交流毫伏表测电感和电容元件两端电压时应将交流毫伏表的“⊥”接地接到近地端,否则读数不准确。

将以上读数记入表4.13-1中,并计算出谐振电流I0和品质因数Q。

2测量谐振曲线

(1)保持输入电压为3V,分别取电阻为R=1kΩ和R=3kΩ,在谐振点附近取不同频率,测量相应电阻上的电压U R(并计算出电流I)、电感线圈两端的电压U LR及电容两端电压U C 记入表4.13-2、4.13-3。

(为了谐振曲线的完整,要算出谐振点时电流I0,还要找出I=I0/2(或U R=U RO/2)时对应的f L和f h,以便较准确地算出通频带。同时要求在谐振点附近多测几点,在比f L

频率更低的地方再测2-3点,比f h频率更高的地方再测2-3点。)

(2)比较R1=1kΩ和R2=3kΩ的两条谐振曲线。对两条谐振曲线的R和Q值进行分析比较。将计算结果填入4.13-4中。

注意:当改变信号源频率时,必须随时调节和保持输入电压为3V。

4.13.5实验结果

表4.13-1谐振点测试

已给测量条件计算值

U(V)R(KΩ)f0(HZ) U RO(V) U LO(V) U CO(V) I0(mA) Q

3 1

3 3

表4.13-2 R=1kΩ时谐振曲线及电压频率特性

R=R

时实验测量数据

1

f(Hz)

U1(V)

U R(V)

I(mA)

U C(V)

U LR(V)

表4.13-3 R=3kΩ时谐振曲线及电压频率特性

R=R

时实验测量数据

2

f(Hz)

U1(V)

U R(V)

I(mA)

U C(V)

U LR(V)

表4.13-4 不同Q值时电流谐振曲线

R=1kΩ时实验测量数据

f0(Hz) I0(mA) Q R=R1+R L

f

f/f0

I(mA)

I/I0

R=3kΩ时实验测量数据

f0(Hz) I0(mA) Q R=R1+R L

f

f/f0

I(mA)

I/I0

4.13.6实验报告

1绘制U C、U LR、U R,的频率特性曲线。

2当R1=1kΩ和R2=3kΩ时,绘制两条电流谐振曲线。比较两条谐振曲线的R和Q值。 3绘制串联谐振电路通用曲线,找出通频带。

实验4.16一阶电路瞬态响应

4.16.1实验目的

(l)学习用示波器观察和分析电路的响应。

(2)研究R、C电路在零输入和零状态响应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4.16.2实验原理

(1)含有L、 C储能元件的电路,其响应可由微分方程求解,凡是可用一阶微分方程描述的电路,称为一阶电路,一阶电路通常由一个储能元件和若干个电阻元件组成。

(2)储能元件初始值为零的电路对激励的响应称为零状态响应。图4.16-1所示电路,闭合

开关K,直流电源经R向C充电,由方程

u c +RC

dt

du c

=U S t ≥0 初始值u c (0-)=0,可得零状态响应为:

u c (t)= U S (1-e -t/τ) t ≥0

i c (t)=

R

U S e -t/τ t ≥0 其中:τ= RC 称为时间常数,它是反映电路过渡过程快慢的物理量τ越大,过渡过程时间越长,反之τ越小。过渡过程的时间越短。 (3)电路在无激励情况下,由储能元件的初始状态引起的响应称为零输入响应。 图4.16-2所示电路在t=0时断开开关K 。电容C 的初始电压u c (0-)经R 放电,由方程

u c +RC

dt

du c

=0 t ≥0 初始值u c (0-)= U 0,可得零输入响应:

u c (t)= u c (0-)e -t/τ t ≥0

i c (t)=

R

(0-)u c e -t/τ t ≥0

(4)电路在输入激励和初始状态共同作用下引起的响应称为全响应,如图 4.16-l 的电路中,电容有初始储能,初始值为u c (0-),当t =0时合上K ,可得全响应为

u c (t)= U S (1-e -t/τ)+ u c (0-)e -t/τ t ≥0

零状态分量 零输入分量

=(u c (0-)- U S )e -t/τ +U S t ≥0

自由分量 强制分量

i c (t)=

R

S U e -t/τ

- R u c )0( - e -t/τ t ≥0

零状态分量 零输入分量 =

R

u c )0( U S -- e -t/τ t ≥0

自由分量

(5)RC 电路的方波脉冲激励情况下的响应,当电路的时间常数τ远小于方波周期时,可视为零状态响应和零输入响应的多次过程。方波的前沿相当于电路一个阶跃输入,其响应就是零状态响应,方波的后沿相当于电容具有初始值)0(-c u 时把电源和短路置换,电路响应转换成零输入响应,如图4.16-3所示。

为了清楚地观察到响应的全过程,可使方波的半周期T/2和时间常数τ保持T/2:

τ=5:1左右的关系。

(6)RC 电路充放电时间常数τ可以从响应波形中估算出表。设时间坐标单位t 确定,对于充电曲线(图4.16-4-a ),幅值上升到终值的63.2%所对应的时间即为一个τ,对于放电曲线(图4.16-4-b ),幅值下降到初值的36.8%所对应的时间即为一个τ。

4.16.3实验设备

名称 数量 备注 稳压源 1 智能函数发生器 1

动态元件 若干 或常规负载 示波器

1

4.16.4实验内容及步骤 1研究RC 电路零状态响应

(1)按图4.16-5所示接线,U S 为直流稳压源,使U S =10V ,r=330Ω为取样电阻,实验电阻R=2K Ω,电容C=1000μF ,响应过程约为(4-5)τ的时间。

(2)开关 K 首先置于位置2, 即C 的初始储能)0(-c u =0,在t=0瞬间将K 投向l,用双踪示波器在Y 1和Y 2端观察到零状态响应时的)(t u c 和)(t i c 波形。描绘出此时的波形于表4.16-1中。

2研究RC 电路零输入响

电路达到稳态以后,开关K 再由位置1转到位置2,此时电容已有初始储能)0(-c u =U S ,当开关k 合到位置2时。电容C 的初始储能经R 和r 放电。此时从示波器上可观察到零输入响应区时的)(t u c 和)(t i c 波形,描绘出它们的波形记入表4.16-1中。

3RC 电路充放电时间常数

(1)从零状态响应和零输入响应的波形中估算出RC 电路充放电时间常数记入表4.16-1 中。

(2)改变U S 、C 、R 的值,观察和描绘出u C (t )和i C (t )的波形并再次估算τ值,记入表4.16-1中。

4.16.5实验结果

表4.16-1

U S =10V R=2K Ω C=1000μF 零状态响应

零输入响应

U C (t ) i C (t ) 估算τ

U C (t ) i C (t ) 估算τ

U S =5V R=1K Ω C=1000μF

4.16.6实验报告

(1)根据电路参数计算τ,并与观察得到的电容器充放电变化曲线对应的τ进行比较。 (2)讨论时间常数对电容充放电速度的影响。 (3)观察并绘制各种波形。

注意事项:电解电容是有正负极性的,如果极性接反了,漏电流会大量增加,甚至会因内部电流热效应过大而炸毁电容器,使用时必须特别注意。

实验4.21波形变换器的设计与测试

4.21.1实验目的

(1)设计一个简单的RC 微分电路,将方波变换成尖脉冲波。 (2)设计一个简单的RC 积分电路,将方波变换成三角波。

4.21.2实验原理

1微分电路

在脉冲电路里,微分电路是一种常用的波形变换电路,他可将矩形脉冲或方波电压变换成尖脉冲电压。如图4.21-1(a)是一种最简单的微分电路,他实质上是一个对时间常数有一定要求的RC 串联分压电路。当电路时间常数远小于输入的矩形脉冲宽度T 0时,则在脉冲作用的时间T 0内,电容器暂态过程可以认为早已结束,于是暂态电流或电阻上的输出电压就是一个正向尖脉冲,如图4.21-1(b )所示。在矩形脉冲结束时,输入电压跳至零,电容器放电,放电电流在电阻上形成一个负向尖脉冲。因时间常数相同,所以正负尖脉冲形状相同。由于T>>RC ,所以暂态持续时间极短,电容电压波形接近输入矩形脉冲波,故有,u C (t)≈u 1(t)。

T 0

R

C

+-t

t u 2

u 2u 1

u 1+-

(b)

(a)

图 4.21-1 微分电路及其波形

(a) RC 微分电路(b) RC 微分电路输出波形

因为()()dt

t du c

t i c c = 所以()()()()dt

t du RC dt t du RC

t Ri t u c c 12≈== 该式说明输出电压u C (T)近似与输入电压u 1(T)的导数成正比,这就是微分电路的由来。

设计微分电路时,通常影视脉冲宽度T 0至少大于时间常数τ的5倍以上(T 0≥5RC)。 2积分电路

积分电路是一另种常用的波形变换电路,它是将矩形波变换成三角波的一种电路。最简

单的积分电路也是一种RC 串联分压电路,只是他的输出是电容两端电压u C (t),且电路的积 分常数τ远大于脉冲持续时间T 0,如图4.21-2所示。

T 0

C

+-t

t u 2

u 2u 1

u 1+-

(b)

(a)

图 4.21-2 积分电路及其波形

(a) RC 积分电路

(b)RC 积分电路输出波形

因为输出电压:()()()ττd i C

t u t u c ?==1

2 所以()()()ττττd u RC d R u C t u ?

?==

121

1

也就是说输出电压u C (t)近似与输入电压u 1(t)的积分成正比,这也是积分电路的由来。

如果将积分电路的充电和放电的时间常数设计的不同,例如充电时间常数小而放电时间常数大(或相反),则积分电路还可以将矩形脉冲电压变换为锯齿波电压,如图4.21-3所示。

t

t u 2

u 1T 0

T

图 4.21-3 矩形波到锯齿波的变换

4.21.3实验设备

名称 数量 备注 函数信号发生器

1 示波器 1 交流毫伏表 1 实验负载

若干

4.21.4实验要求及步骤

(1)设计一个RC微分电路,使频率为5kHZ、幅度为2V的方波电压变为尖脉冲电压,观察输入、输出波形并记录。

(2)设计一个RC积分电路,使频率为5kHZ、幅度为2V的方波电压变为三角电压,观察输入、输出波形并记录。

(3)改变积分电路输入矩形脉冲宽度,使输出波形为锯齿波,观察输入、输出波形并记录,解释原因。

4.21.5实验报告

(1)写出设计电路的计算过程。

(2)将观测到得各种电路波形绘制在坐标纸上,并分析结果。

4.21.6习题

(1)微分电路中电容C变化时,对输出有什么影响?为什么

(2)积分电路中电阻R变化时,对输出有什么影响?为什么?

单片机原理及其接口技术实验报告

单片机原理及其接口技术实验指导书 实验1 Keil C51的使用(汇编语言) 一.实验目的: 初步掌握Keil C51(汇编语言)和ZY15MCU12BD型综合单片机实验箱的操作和使用,能够输入和运行简单的程序。 二.实验设备: ZY15MCU12BD型综合单片机实验箱一台、具有一个RS232串行口并安装Keil C51的计算机一台。 三.实验原理及环境: 在计算机上已安装Keil C51软件。这个软件既可以与硬件(ZY15MCU12BD型综合单片机实验箱)连接,在硬件(单片机)上运行程序;也可以不与硬件连接,仅在计算机上以虚拟仿真的方法运行程序。如果程序有对硬件的驱动,就需要与硬件连接;如果没有硬件动作,仅有软件操作,就可以使用虚拟仿真。 四:实验内容: 1.掌握软件的开发过程: 1)建立一个工程项目选择芯片确定选项。 2)加入C 源文件或汇编源文件。 3)用项目管理器生成各种应用文件。 4)检查并修改源文件中的错误。 5)编译连接通过后进行软件模拟仿真。 6)编译连接通过后进行硬件仿真。 2.按以上步骤实现在P1.0输出一个频率为1Hz的方波。 3.在2的基础上,实现同时在P1.0和P1.1上各输出一个频率同为1Hz但电平状态相反的方波。 五:程序清单: ORG 0000H AGAIN:CPL P1.0 MOV R0,#10 ;延时0.5秒 LOOP1:MOV R1,#100 LOOP2:MOV R2,#250 DJNZ R2,$ DJNZ R1,LOOP2 DJNZ R0,LOOP1 SJMP AGAIN END 六:实验步骤: 1.建立一个工程项目选择芯片确定选项 如图1-1所示:①Project→②New Project→③输入工程名test→④保存工程文件(鼠标点击保存按钮)

第八章实验讲义-- 交换机基本配置端口安全与STP

第12章交换机基本配置 交换机是局域网中最重要的设备,交换机是基于MAC来进行工作的。和路由器类似,交换机也有IOS,IOS的基本使用方法是一样的。本章将简单介绍交换的一些基本配置。关于VLAN和Trunk等将在后面章节介绍。 12.1 交换机简介 交换机是第2层的设备,可以隔离冲突域。交换机是基于收到的数据帧中的源MAC地址和目的MAC地址来进行工作的。交换机的作用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维护CAM(Conetxt Address Memory)表,该表是计算机的MAC地址和交换端口的映射表;另一个是根据CAM 来进行数据帧的转发。交换对帧的处理有3种:交换机收到帧后,查询CAM表,如果能查询到目的计算机所在的端口,并且目的计算机所在的端口不是交换接收帧的源端口,交换机将把帧从这一端口转发出去(Forward);如果该计算机所在的端口和交换机接收帧的源端口是同一端口,交换机将过滤掉该帧(Filter);如果交换机不能查询到目的计算机所在的端口,交换机将把帧从源端口以外的其他所有端口上发送出去,这称为泛洪(Flood),当交换机接收到的帧是广播帧或多播帧,交换机也会泛洪帧。 12.2 实验0:交换机基本配置 1.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可以掌握交换机的基本配置这项技能。 2.实验拓扑 实验拓扑图如图12-2所示。 图12-2 实验1拓扑图 3.实验步骤 (1)步骤1:通过PC0以Console方式登录交换机Switch0. 注意配置PC0上的终端. 登录成功后, 通过PC0配置交换机Switch0的主机名 Switch>enable Switch#conf terminal

测试技术试验指导书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实验指导书 编者:郑华文刘畅 昆明理工大学机电学院实验中心 2014年5月

说明和评分 1学生按照实验预约表进行实验;在实验前,需对理论教学中相关内容做做复习并对实验指导书进行预习,熟悉实验内容和要求后才能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在实验中,不允许大声喧哗和进行与实验不相关的事情。 2进入实验室后,应遵守实验室守则,学生自己应发挥主动性和独立性,按小组进行实验,在操作时应对实验仪器和设备的使用方法有所了解,避免盲目操作引起设备损坏,在动手操作时,应注意观察和记录。 3根据内容和要求进行试验,应掌握开关及的顺序和步骤:1)不允许带负荷开机。输出设备不允许有短路,输入设备量程处于最大,输出设备衰减应处于较小。2)在实验系统上电以后,实验模块和实验箱,接入或拔出元件,不允许带电操作,在插拔前要确认不带电,插接完成后,才对实验模块和试验箱上电。3)试验箱上元件的插拔所用连线,在插拔式用手拿住插头插拔,不允许直接拉线插拔。4)实验中,按组进行试验,实验元件也需按组取用,不允许几组混用元件和设备。 4在实验过程中,在计算机上,按组建立相关实验文件,实验中的过程、数据、图表和实验结果,按组记录后,各位同学拷贝实验相关数据文件等,在实验报告中应有反应。对实验中的现象和数据进行观察和记录。 实验评分标准: 1)实验成绩评分按实验实作和实验报告综合评分:实验实作以学生在实验室中完成实验表现和实验结果记录文件评定,评定为合格和不合格;实验报告成绩:按照学生完成实验报告的要求,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思考和实验结果的分析等情况评定成绩。初评百分制评定。 2)综合实验成绩评定按百分制。

综合实验讲义

综合实验讲义 编写:李雅丽王香爱郭佰凯 祝保林李吉锋 化学与材料学院 二零一六年六月

目录 综合实验一四氧化三铅组成的测定 综合实验二锌钡白的制备 综合实验三己二酸的绿色合成及表征 综合实验四乙酰二茂铁的合成及分离 综合实验五富平合儿柿饼中铁、锌含量的测定综合实验六煤中全硫的测定方法(工业分析)综合实验七表面活性剂特征参数的测定 综合实验八几种农作物秸秆热值的测定

综合实验一四氧化三铅组成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练习称量、加热、溶解、过滤等基本操作; 2练习碘量法操作、练习EDTA测定溶液中的金属离子; 3掌握一种测定Pb3O4的组成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Pb3O4为红色粉末状固体,俗称铅丹或红丹。该物质为混合价态氧化物,其化学式可以写成2PbO﹒PbO2,即式中氧化数为+2的Pb占2/3,而氧化数为+4的Pb占1/3。但根据其结构,Pb3O4应为铅酸盐Pb2PbO4。 Pb3O4与HNO3反应时,由于PbO2的生成,固体的颜色很快从红色变为棕黑色: Pb3O4+4HNO3=PbO2+2Pb(NO3)2+2H2O 很多金属离子均能与多齿配体EDTA以1:1的比例生成稳定的螯合物,以+2价金属离子M2+为例,其反应如下: M2++EDTA4-=MEDTA2- 因此,只要控制溶液的PH,选用适当的指示剂,就可以用EDTA标准溶液,对溶液中的特定金属子进行定量测定。本实验中Pb3O4经HNO3作用分解后生成的Pb2+,可用六亚甲基四胺控制溶液的pH为5~6,以二甲酚橙为指示剂,用EDTA标准液进行测定。 PbO2是种很强的氧化剂,在酸性溶液中,它能定量的氧化溶液中的I- PbO2+4I-+4HAc=PbI2+I2+2H2O+4Ac- 从而可用碘量法来测定所生成的PbO2. 三实验用品 仪器:分析天平、台秤、称量瓶、干燥器、量筒(10mL,100mL)、烧杯(50mL)、锥形瓶(250mL)、漏斗、酸式滴定管(50mL)、碱式滴定管(50mL)、洗瓶、滤纸、PH试纸 试剂:四氧化三铅(A.R.)、碘化钾(A.R.)、HNO3(6molL·L-1)、EDTA 标准溶液(0.02mol·L-1)Na2S2O3标准溶液(0.02mol·L-1)、NaAc-HAc(1:1)混合液、NH3·H2O(1:1)六亚甲基四胺(20%)、淀粉(2%), 四实验步骤 1 Pb3O4的分解 用差量法准确称取干燥的Pb3O4 0.5g,置于50ml的小烧杯中同时加入 2mL6mol·L-1HNO3溶液,用玻璃棒搅拌,使之充分反应,可以看到红色的Pb3O4

初中化学基本实验技能(讲义及答案)

基本实验技能(讲义) 一、知识点睛 1.实验仪器及操作 识记常见仪器的名称及用途,并掌握基本实验操作。 2.实验误差分析 (1)托盘天平 左盘质量=右盘质量+游码质量(左物右码) ①不使用游码时,若药品与砝码位置放反,则称量的 药品质量= ; ②使用游码时,若药品与砝码位置放反,则称量的 药品质量= 。 (2)量筒 量筒放平,视线与量筒内液体保持水平。 ①仰视,读数比实际量取的液体体积; ②俯视,读数比实际量取的液体体积。 3.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1)实验目的 比较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氧气、 水蒸气含量的不同。 (2)实验操作、现象及结论 ①取两个空集气瓶,用玻璃片盖好瓶口,正放在桌面上。 另取两个集气瓶,用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 取出后正放在桌面上。 ②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样品中。 现象: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盛有 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 结论: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比吸入空气中的。 ③分别向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样品中滴入相同滴数的澄 清石灰水。 现象: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盛有 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 结论: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比吸入空气中的。 ④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其中一块哈气。 现象: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哈气 的玻璃片。 结论:呼出气体中水蒸气含量比吸入空气中的。

4.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1)实验目的 对蜡烛在点燃前、燃烧时和熄灭后的三个阶段进行细 致的观察,学会完整地观察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2)实验操作、现象及结论 点燃前: ①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硬度并嗅其气味。 现象:色固体,质地,有气味。 ②用小刀切下一小块石蜡,放入水中。 现象:石蜡漂浮在水面上,溶于水。 结论:石蜡是一种密度比水,不溶于水的固体。 燃烧时: ③点燃蜡烛,观察燃烧时的变化及火焰。 现象:发出黄白色火焰、放热、冒黑烟、熔化成液 态后又凝固,火焰分为三层,最亮, 最暗。 结论:石蜡熔点较,燃烧时形成炭黑,火焰分 为。 ④取一根火柴,迅速平放在火焰中,1 s 后取出。 现象:处于火焰最外层的两端先变黑,第二层次之, 最里层变黑最慢。 结论:温度最高,温度最低。 ⑤分别取一个干燥烧杯和一个用澄清石灰水润湿内壁 的烧杯,先后罩在火焰上方。 现象:干燥烧杯内壁有产生,另一个烧杯内壁 澄清石灰水。 结论:蜡烛燃烧生成了和。 熄灭后: ⑥熄灭蜡烛,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 现象:有产生,点燃白烟,蜡烛重新燃烧。 结论:白烟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具有可燃性。

微机接口技术实验指导书

《微机接口技术》实验指导书 主编李建波 主审黄忠宇、苏显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

前言 本实验指导书适用于机电一体化专业,实验时间10学时,5次上机时间。 主要学习内容为80X86语言实验环境配置、汇编源语言格式、输出字符、循环结构、子程序调用,以及加减乘除等指令操作。 学习结束后,要求学生能够独立编写出综合加减乘除等指令,以及循环结构、子程序调用等程序控制程序。

目录 实验项目一熟悉微机实验环境 (4) 实验项目二掌握中断方式显示数字或字符 (6) 实验项目三掌握汇编语言的寻址方式 (8) 实验项目四掌握循环指令的用法 (10) 实验项目五掌握子程序的用法 (12)

实验报告一熟悉微机实验环境 1、实验目的 1、熟悉微机实验环境安装 2、熟悉微机实验环境配置 3、通过练习加法,熟悉程序格式 4、单步运行程序,通过观察窗口观察指令对寄存器中数据的影响 2、实验步骤 1)软件安装 (拷贝三个文件夹) 复制:桌面| 网上邻居\ Techer\ c盘\ wave、comp86和in8088三个文件夹拷贝:将三个文件夹到自己计算机上C:盘根目录下 在资源管理器下可以看到:C:\wave,C:\comp86,C:\in8088三个文件夹2)通过资源管理器,进入汇编环境 C:\wave\Bin\wave.exe ,双击wave.exe 3)打开文件我的电脑 \ c: \ wave \ bin \ wave.exe环境配置(如下图) 选中菜单栏中“仿真器”——“仿真器设置”选项(如下图) a、选中“语言”一栏,编译器路径中填写: C:\COMP86\(如下图) b、选中“仿真器”一栏, 选择仿真器—————G6W(如下图) 选择仿真头—————8088/8086实验(如下图) 选择CPU —————8088/8086(如下图) 使用软件模拟器:打√表示软件实验,硬件实验则无√ 4)新建文件 a、选中菜单栏\文件\新建文件,建立空白文件 b、编辑文件,输入以下代码

催化基础实验讲义

催化基础实验讲义 实验一纳米TiO2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纳米的概念 2.了解纳米材料具有的性质 3.掌握纳米TiO2的制备 二、实验原理: 纳米材料是指材料粒径介于1- 100 nm 之间。一维纳米材料指在三维空间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范畴,如超薄膜材料,超晶格。二维纳米材料指在三维空间至少有两维介于纳米范围,如纳米丝,纳米棒,纳米管。三维纳米材料指在三维尺度上均属于纳米范围,一般指纳米颗粒,纳米团簇。纳米材料具有以下效应:(1)表面效应(2)量子尺寸效应(3)小尺寸效应(4)宏观量子隧道效应。 纳米TiO2是一种重要的功能材料。尤其它优良的光电化学特性,可用以设计制造光催化分解制氢、太阳能电池、光催化固氮合称氨、光催化氧化降解水和大气中的有机污染物及有害气体。从而在能源、环保、建材、医疗卫生等领域有重要应用前景。TiO2合成方法很多,常见的有气相法、液相法和溶胶-凝胶法等。 钛酸四丁酯醇盐水解法原理如下: ≡Ti─OC4H9+HOH→≡Ti─OH+ C4H9OH (水解反应) ≡Ti─OC4H9+ C4H9O─Ti≡→≡Ti─O─Ti≡+ C4H9─O─C4H9(1) ≡Ti─OC4H9+HO─Ti≡→≡Ti─O─Ti≡+ C4H9OH (2) ≡Ti─OH+ HO─Ti≡→≡Ti─O─Ti≡+H2O (3) 在室温下,(1)、(2)反应进行的很慢,而(3)反应很快,因此钛酸四丁酯水解生成的有机物主要是C4H9OH,在高温焙烧时易于分解除去。产品纯度较高。 三、药品和实验仪器: 1.钛酸四丁酯 2. 无水乙醇(≥99.7%) 3. 去离子水 4. 磁力搅拌器 5. 量筒(10 ml) 2支 6. 水循环式真空泵 7. 布氏漏斗(直径8 cm) 8. 定性滤纸 9. 烧杯(250 ml;100 ml) 10. 胶头滴管 11. 玻璃棒 12. 水浴锅

数字电子技术实验讲义(试用)

数字电子技术实验 简要讲义 适用专业:电气专业 编写人:于云华、何进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机械与控制工程学院 2015.3

目录 实验一:基本仪器熟悉使用和基本逻辑门电路功能测试 (3) 实验二:小规模组合逻辑电路设计 (4) 实验三:中规模组合逻辑电路设计 (5) 实验四:触发器的功能测试及其应用 (7) 实验五:计数器的功能测试及其应用 (8) 实验六:计数、译码与显示综合电路的设计 (9)

实验一:基本仪器熟悉使用和常用门电路逻辑功能测试 (建议实验学时:2学时) 一、实验目的: 1、熟悉实验仪器与设备,学会识别常用数字集成芯片的引脚分配; 2、掌握门电路的逻辑功能测试方法; 3、掌握简单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 二、实验内容: 1、测试常用数字集成逻辑芯片的逻辑功能:74LS00,74LS02,74LS04,74LS08,74LS20,74LS32,74LS86等(预习时查出每个芯片的逻辑功能、内部结构以及管脚分配)。 2、采用两输入端与非门74LS00实现以下逻辑功能: ① F=ABC ② F=ABC③ F=A+B ④ F=A B+A B 三、实验步骤:(学生根据自己实验情况简要总结步骤和内容)主要包括: 1、实验电路设计原理图;如:实现F=A+B的电路原理图: 2、实验真值表; 3、实验测试结果记录。如: 输入输出 A B F3 00灭

四、实验总结: (学生根据自己实验情况,简要总结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注:本实验室提供的数字集成芯片有: 74LS00, 74LS02,74LS04,74LS08,74LS20,74LS32,74LS74,74LS90,74LS112, 74LS138,74LS153, 74LS161 实验二:小规模组合逻辑电路设计 (建议实验学时:3学时) 一、实验目的: 1、学习使用基本门电路设计、实现小规模组合逻辑电路。 2、学会测试、调试小规模组合逻辑电路的输入、输出逻辑关系。 二、实验内容: 1、用最少的门电路设计三输入变量的奇偶校验电路:当三个输入端有奇数个1时,输出为高,否则为低。(预习时画出电路原理图,注明所用芯片型号) 2、用最少的门电路实现1位二进制全加器电路。(预习时画出电路原理图,注明所用芯片型号) 3、用门电路实现“判断输入者与受血者的血型符合规定的电路”,测试其功能。要求如下:人类由四种基本血型:A、B、AB、O 型。输血者与受血者的血型必须符合下述原则: O型血可以输给任意血型的人,但O型血的人只能接受O型血; AB型血只能输给AB型血的人,但AB血型的人能够接受所有血型的血; A 型血能给A型与AB型血的人;但A型血的人能够接受A型与O型血; B型血能给B型与AB型血的人,而B型血的人能够接受B型与O型血。 试设计一个检验输血者与受血者血型是否符合上述规定的逻辑电路,如果符合规定电路,输出高电平(提示:电路只需要四个输入端,它们组成一组二进制数码,每组数码代表一对输血与受血的血型对)。 约定“00”代表“O”型 “01”代表“A”型 “10”代表“B”型 “11”代表“AB”型(预习时画出电路原理图,注明所用芯片型号) 三、实验步骤:(学生根据自己实验情况简要总结步骤和内容),与实验一说明类似。

综合实验讲义[1]

从红辣椒中分离红色素 一、实验目的 1、学习用薄层层析和柱层析分离提取红色素。 2、掌握用薄层层析鉴定红色素、记录红色素的红外和紫外光谱。 二、实验原理 红辣椒中含有几种色素,因其极性不同,可用薄层层析和柱层析分离出来。 三、仪器与试剂 1、仪器 硅胶G薄层广口瓶层析柱 2、试剂 碾细的红辣椒1g,300ml二氯甲烷, 10g硅胶 四、实验步骤 1、在25ml圆底烧瓶中加入1g红辣椒和几粒沸石,加入10m二氯甲烷,装 上回流管回流20分钟,将烧瓶冷至室温,过滤除去固体,得粗色素溶液。 2、用广口瓶作为层析槽,以二氯甲烷作为展开剂,在硅胶G薄板上点样后, 在层析槽中进行层析。观察每一点的颜色,计算Rf值,用柱层析分离 Rf=0.6的主要红色素。 3、在层析柱的底部垫一团脱脂棉花并压紧它,加入洗脱剂二氯甲烷至层析 柱的3/4高度,打开活塞,放出少许溶剂,用玻璃压脱脂棉中的气泡,再 将30ml二氯甲烷与7.5g硅胶调成糊状加入层析柱中,使吸咐剂装填致密,然后在吸附剂上层覆盖一层石英砂。 4、打开活塞,使二氯甲烷洗脱剂液面降至覆盖硅胶的滤纸上表面,关闭活 塞。将色素的粗混合物溶液(约2ml)小心的转移至层析柱面上(用滴管 转移)。再打开活塞,待红色素溶液液面与滤纸齐平时,缓缓注入二氯甲 烷至高出石英砂2cm即可,以保持层析柱中的固定相不干,当再加入洗 脱剂不再带有色素颜色时,可将洗脱剂加至层析柱最上端。在层析柱下 端用试管分段收集各种颜色的馏分,当红色素洗脱后停止层析。 5、蒸除收集到的红色素馏分中的二氯甲烷,得红色素纯品。 五、实验结果与处理 用紫外光谱鉴别红色素,记录λmax。

《基础化学实验》

《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目录 《无机化学实验》(基础一)教学大纲 (1) 《分析化学实验》(基础二)教学大纲 (7) 《物理化学实验》(基础三)教学大纲 (11) 《有机化学实验》(基础四)教学大纲 (16)

《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基础化学实验一 一、有实验的课程名称:无机化学实验(Experimental Inorganic Chemistry) 二、课程编码:(以培养计划为准) 三、课程性质:必修 四、学时学分 课程总学时:64 总学分:4 实验学时:64 五、适用专业:应用化学等专业 六、本实验课的配套教材、讲义与指导书 周井炎主编,《基础化学实验》(上),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武汉,2004。 七、实验课的任务、性质与目的 无机化学实验是应用化学专业第一门必修实验课,与无机化学理论课密切相关。通过实验教学,加深对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的理解,了解无机物的一般分离、提纯和制备方法,掌握无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常见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学会正确使用基本仪器,培养动手、观察、思维和表达等方面的能力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八、实验课的基本理论 无机化学中的“解离平衡”、“氧化还原”“配位化合物”“d区元素的重要性质”以及常见的无机基本操作。 九、实验方式和基本要求 1.本课程以实验为主。开课后,任课教师需向学生讲清课程的性质、任务、要求、课程安排和进度、考核内容及办法、实验守则及实验室安全制度等。 2.学生在实验前必须进行预习,预习报告或设计实验方案经老师批阅后,方可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 3.老师课堂只讲解实验中所涉及的基本操作和部分难点 4.实验1人1组。每个实验要求在规定时间内由学生独立完成。碰到疑难问题,学生要善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第二版)龚尚福等编 配套实验讲义

实验一系统认识实验 一.实验目的 掌握TDN86/88教学实验系统的基本操作。 二.实验设备 TDN86/88教学实验系统一台。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 1.系统认识实验(1) (1)程序的输入与修改 从3500H内存单元开始建立0-15共16个数据。 实验步骤: a.使用串行通讯电缆将实验系统与PC机相连。 b.开启实验系统。 c.在系统软件所在目录(默认为C:\TANGDU\W8688)下运行文件WMD86.EXE进入集成操作软件环境,打开文件菜单选择新建,即可开始输入源程序。 d.输入程序后,在文件菜单中选择保存程序,注意文件名的格式,扩展文件名必须为*.ASM,例:ABC.ASM。 e.在编译菜单中选择汇编(CTRL+F2)对源程序进行汇编,若源程序没有错误生成目标文件*.OBJ,若源程序中有错误则返回错误信息,根据错误信息对源程序进行修改后再进行汇编。 f.汇编无误后,在编译菜单中选择链接(CTRL+F3)对汇编生成的*.OBJ目标文件进行链接,链接信息显示于屏幕上,如没有错误,生成相应的可执行文件*.EXE。 g.在窗口菜单中选择调试(CTRL+1)打开调试窗口,出现系统提示符“>”后选择菜单中的装入程序,选择相应的*.EXE文件,填入程序段地址与偏移量(默认段地址0000,偏移量2000,一般不用修改),确定后PC开始将程序从磁盘装入到教学实验系统内存,提示装载完毕后使用U命令进行反汇编,检查程序是否正确装入。U命令输入格式为U0000:2000。 h.当发现源程序输入错误或需要调整时,在调试窗口下可用A命令来修改,如修改2000句为MOV DI,3500的操作如下: 显示信息键入信息 > A2000↙ 0000:2000 MOV DI,3500↙ 0000:2003 ↙ >

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实验讲义全

华南农业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 现代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实验讲义 供材料科学专业本科生使用 胡航 2016-02-30

实验一 金属纳米颗粒的化学法制备 一、实验容与目的 1. 了解并掌握金属纳米颗粒的化学法制备过程并制备Au 或Ag 纳米颗粒。 2. 了解金属纳米颗粒的光学特征。 二、实验原理概述 化学制备法是制备金属纳米微粒的一种重要方法,在基础研究和实际应用中被广泛采用。贵金属纳米颗粒的化学法制备主要有溶胶凝胶法、电镀法、氧化还原法等。其中氧化还原法又包括热分解和辐照分解等。贵金属纳米颗粒具有广泛的应用,如生物医学领域的杀菌,物理化学领域的催化等。本实验以金胶为例介绍交替法制备贵金属纳米颗粒,并以硝酸银在烷基胺中的热分解为例介绍表面活性剂中氧化还原法制备贵金属纳米颗粒。 1. 胶体金属(Au 、Ag )的成核与生长 总的来说,化学法制备金属纳米粒子都是让还原剂提供电子给溶液中带正电荷的金属离子形成金属原子。如,对于制备胶体金,如果采用柠檬酸三钠作为还原剂,其反应过程如下: 2H O -42223222222Δ HAuCl + HOC(CH )(CO )Au +Cl +CO +HCO H+CO(CH )(CO )+......??→粒子 2. 硝酸银热分解法制备银纳米粒子 热分解法制备金属纳米颗粒原理简单,实验过程易操作。对制备数纳米到数十纳米尺寸围的纳米颗粒有较大优势。硝酸银在烷基胺中加热搅拌可形成澄清透明溶液。温度上升到150~200 °C 时,溶液颜色由浅色到深色快速变化,生成的银纳米颗粒被烷基胺包裹,稳定在溶液中。通过对样品洗涤、离心沉淀,可获得烷基胺包裹的银纳米粒子。 三、实验方法与步骤 (一)实验仪器与材料 硝酸银,柠檬酸三钠,油胺或十八胺,十八烯(ODE ),无水乙醇,配有温度调控和磁力搅拌的油浴加热器,三颈瓶,抽气头,滤膜,温度计套管,10 mL 量筒,分析天平,玻璃滴管,离心管,离心机,电热干燥箱 (二)实验方法与操作步骤

电工学电子技术实验讲义

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讲义

实验一 晶体管共射极单管放大电路 一、实验目的 (1)熟悉电子电路实验中常用的示波器、函数信号发生器的主要技术指标、性能及使用方法。 (2)掌握用双踪示波器观察正弦信号波形和读取波形参数的方法。 (3)学会放大器静态工作点的调试方法,分析静态工作点对放大器性能的影响。 (4)掌握放大器电压放大倍数、输入电阻* 、输出电阻* 的测试方法。 二、实验原理 图2-1为电阻分压式工作点稳定的共射极单管放大器实验电路图。它的偏置电路采用R B1和R B2组成的分压电路,并在发射极中接有电阻R F 和R E ,以稳定放大器的静态工作点。当在放大器的输入端加入输入信号i u 后,在放大器的输出端便可得到一个与i u 相位相反、幅值被放大了的输出信号0u ,从而实现了电压放大。 图2-1 共射极单管放大器实验电路 在图2-1电路中,当流过偏置电阻RB1和RB2的电流远大于晶体管V 的基极电流IB 时(一般5-10倍), 则其静态工作点可用下式估算 )(E F C C CC CE F E BE B E R R R I U U R R U U I ++-=+-= 电压放大倍数 //(1)C L u be F R R A r R β β=-++ 输入电阻 be B B i r R R R ////21= 输出电阻 C R R ≈0 由于电子器件性能的分散性比较大,因此在设计和制作晶体管放大电路时,离不开测量和调试技术。 在设计前应测量所用元器件的参数,为电路设计提供必要的依据;在完成设计和装配以后,还必须测量和调试放大器的静态工作点和各项性能指标。一个优质的放大器,必定是理论设计与实验调整相结合的产物。

基础化学实验下

基础化学实验Ⅰ(下) 实验一、分析天平的称量练习 1. 用分析天平称量的方法有哪几种?指定质量称样法和递减称样法各有何优缺点?在什么情 况下选用这两种方法? 答:称量有三种方法:直接称量法,指定质量称量法,递减称量法。 指定质量称量法:此方法称量操作的速度很慢,适于称量不易吸潮,在空气中能稳定存在的 粉末状或小颗粒(最小颗粒应小于0.1mg )样品,以便容易调节其质量。在直接配制标准溶液和试样分析时经常使用指定质量称样法。 递减称量法:此称量操作比较繁琐。主要用于称量过程中样品易吸水、易氧化或易与空气中 的CO 2发生反应的试样。 2. 使用称量瓶时,如何操作才能保证试样不致损失? 答:将称量瓶取出,在接收器的上方,倾斜瓶身,用称量瓶盖轻敲瓶口上部使试样慢慢落入容器中。当顷出的试样接近所需量时,一边继续用瓶盖轻敲瓶口,一边逐渐将瓶身竖直,使粘附在瓶口上的试样全部进入称量瓶中,然后再盖好瓶盖,称量。 实验二、滴定分析基本操作练习 1.HCl 溶液与NaOH 溶液定量反应完全后,生成NaCl 和水,为什么用HCl 滴定NaOH 时 采用甲基橙作为指示剂,而用NaOH 滴定HCl 溶液时却使用酚酞作为指示剂? 答:HCl 溶液与NaOH 溶液,相互滴定两种指示剂均可采用,但是考虑到终点颜色的观察敏 锐性一般黄色到橙色,无色到红色容易观察,因此采用上述方法。 2.滴定读数的起点为什么每次最好调到0.00刻度处? 答:因为滴定管在制作过程中会出现管内刻度不完全均匀的现象,每次滴定都从0.00刻度开始,能消除系统误差。 实验三、混碱分析 1. 双指示剂法的测定原理是什么? 答:用HCl 溶液滴定Na 2CO 3 为例。H 2CO 3 为二元酸,离解常数分别为p K a1=6.38; p K a2=10.25,用HCl 溶液滴定Na 2CO 3 溶液时c K b1>10-9 ,c K b2=10-8.62 > 10-9,且K b1/K b2=10-3.75/10-7.62=103.87 ≈104,能分步进行:第一步反应:Na 2CO 3+HCl =NaHCO 3+NaCl , 第二步的反应产物为CO 2 ,其饱和溶液的浓度为0.04 mol·L -1 3.8)25.1036.6(21)p p (21pH :11a a 1=+=+=K K 第一化学计量点 9.3)40.136.6(21)p p (2 1pH :1a 2=+=+=c K O H CO .............................................CO H NaCl HCl NaHCO 22323+↑+=+a 第二化学计量点用HCl 溶液滴定Na 2CO 3有2个滴定突跃: 第一个突跃在化学计量点pH=8.3的附近,可用酚酞作指示剂; 第二个突跃在化学计量点pH=3.9的附近,可用甲基橙作指示剂。 2. 采用Na 2CO 3作基准物质标定0.l mol·L -1 HCl 溶液时,基准物质称取量如何计算?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讲义

实验一熟悉汇编语言环境及建立汇编的过程 一、实验目的 1.熟悉汇编语言环境。 2.掌握汇编语言的上机过程。 3.了解汇编语言程序的编程格式。 二、实验要求 通过一个小程序的编写达到以上的实验目的。 三、实验原理 1.汇编语言程序的上机过程 用汇编语言编写的程序称为源程序,源程序也不能由机器直接执行,而必须翻译成机器代码组成的目标程序,这个翻译过程称为汇编。在微型机中,当前绝大多数情况下,汇编过程是通过软件自动完成的,用来把汇编语言编写的程序自动翻译成目标的软件叫汇编程序,汇编过程如下: 四、实验步骤 1、打开编辑环境 2、输入程序 CODE SEGMENT ASSUME CS:CODE START: MOV AL,01H MOV BL,40H ADD AL,BL MOV DL,AL MOV AH,02H INT 21H MOV AH,4CH INT 21H CODE ENDS END START 3、保存源程序,以.ASM为扩展名。C:\MASM\1.ASM 4、建立汇编过程 (1)用宏汇编程序汇编源程序C:\MASM>MASM 1.ASM 汇编程序有3个输出文件【.obj】文件,【.LST】文件,【.CRF】文件,.OBJ文件是我们所需 要的文件。汇编程序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功能:可以给出源程序中的错误信息。 (2)用连接程序将OBJ文件转换为可执行的EXE文件C:\MASM>LINK 1.OBJ 5、执行程序:C:\MASM>1.EXE

实验二两个多位十进制数相加的实验 一、实验目的: 1.学习数据传送和算术运算指令的用法。 2.熟悉在PC机上建立汇编链接调试和运行汇编语言程序的过程。 二、实验内容: 将两个多位十进制数相加。要求加数和被加数均以ASCII码形式各自顺序存放在以DATA1和DATA2为首的5个内存单元中(低位在前),结果送回DATA1处。 三、程序框图 四、实验原理 1.ADC 带进位相加指令的功能和指令格式 2.AAA 、DAA、 AAS、 DAS指令的功能和指令格式 3.伪指令SEGMENT 、ENDS、 ASSUME、MACRO、ENDM的使用 4.子程序的定义(PROC NEAR/FAR ENDP),以及子程序调用和返回指令:CALL、RET的使用

测试技术实验指导书(2017年04)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 实验指导书 戴新编 广州大学 2017.4

前言 测试技术顾名思义是测量和试验的技术。测试技术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和理论课程相比,测试技术的实践环节显得更为关键。《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实验》旨在提高学生综合应用从各门课程中学到的单元技术知识,独立构建、调试测试系统的能力,强化学生对测试系统工程实际的感性认识。它综合体现了各种单元技术在测试工程实际中的应用,是测试专业的学生接触工程实际的开始。 测试技术覆盖了很多知识领域,从测试信号的基本概念到现代测试信号分析方法,从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到一个复杂大型的测试系统的建立,但在实际中,无法在一门课程里囊括所有这些知识和经验。本指导书根据目前实验室现有的实验条件及教学计划中的学时数,紧密结合理论教学,选择了一些重要的基本内容,实验主要为验证性实验,采用传统的实验模式,由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通过实验,希望能够使学生牢固、熟练地掌握各种测试仪器的使用,学会调试测试系统的基本方法,包括传感器的使用,信号调理电路、数字化电路及显示单元的调试,在此基础上初步学会自行组建测试系统,并能够独立调试。 具体内容应包括:a.常用测试仪器的使用:在传感器使用及系统组建、调试的过程掌握示波器、数字万用表、信号发生器、稳压电源等的使用。b.传感器的使用:熟悉热电偶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液位传感器、转速传感器等原理及使用。c.常见物理量测试实验:温度测试实验、转速测试实验、液位测试实验、振动测试实验。由于条件限制,以上的实验内容还只能部分涉及。 实验完成后按要求应提交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是一种工程技术文件,是实验研究的产物。学生完成教学实验写出的报告,会为将来进行工程实验、科学研究书写实验报告打下基础,乃至于养成一种习惯,因此应按工程实际要求学生:内容如实,数据可靠;语言明确、简洁;书写工整、规范。实验报告的基本内容应包括实验题目、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和设备(必要时画出连接图)、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包括图表、数字、文字、表达式等)、对实验方法或结

化学实验讲义

《化学实验》考点分析与答题技巧 1、考查《实验化学》必修课题中相关实验细节例、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1)向铜锌稀硫酸原电池中加入K 2Cr 2O 7或高锰酸钾晶体或10%H 2O 2会增强放电效率(2)向氯化钴溶液中加浓盐酸溶液会变蓝色,加水稀释溶液会变粉红色。 (3)将海带灰浸出液过滤后加入过量的氯水或H 2O 2以保证将I -全部氧化为I 2。(4)移液管使用前一定要润洗。移液管中液体放出后最后一滴一般不需吹出。 (5)过氧化氢在碱性溶液中分解较快,大多数金属氧化物、氯化铁溶液等也可加速H 2O 2的分解。(6)向蛋白质溶液中加入双缩脲试剂溶液会显紫玫瑰色; (7)用纸层析法分离铁离子和铜离子的实验中,样品中两种离子在滤纸上分离并氨熏后, Fe 3+ 离子对应的色带离点样点要远一些。 (8)欲分离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混合物(物质的量之比为1:1),先将样品溶解,然后加热至表面出现晶膜 后冷却,过滤得到硝酸钾晶体;将母液加热至大量晶体析出后,用余热蒸干,得氯化钠晶体。 (9)阿司匹林的提纯是将粗产品先溶解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中,过滤后向滤液加入盐酸,冷却后有晶体 析出,抽滤并用少量的乙醇洗涤晶体 (10)乙醇与浓硫酸共热至170℃,将制得的气体通入酸性KMnO 4溶液来检验制得气体是乙烯 (11)牙膏中的保湿剂甘油可与新制Cu(OH)2反应生成绛蓝色沉淀,牙膏中的安息香酸钠、氟化钠溶于水, 水解使溶液呈碱性,可以预防龋齿。 (12)在中和热的测定实验中,将氢氧化钠溶液迅速倒入盛有盐酸的量热计中,立即读出并记录溶液的起 始温度,充分反应后再读出并记录反应体系的最高温度 (13)用标准酸液、甲基橙试液、pH 计、滴定管(酸式和碱式)、锥形瓶、蒸馏水等主要仪器和药品即可 完成某一未知浓度氨水的电离度的测定实验 2、考查同类型实验之间的联系例、(1)纸层析与萃取的相似点如何?(2)过滤、热过滤、抽滤实验均用到滤纸,滤纸的折叠方法有何不同?过滤与热过滤时漏斗下端与烧杯内壁是否紧靠? (3)在纸层析试验与制铜氨纤维时均出现铜铵溶液,铜铵溶液的作用有何不同?要破坏铜铵溶液的结构可采取那些方法? (4)列举与氢氧化铜相关的试验 (5)《必修1》、《实验化学》中钢铁的吸氧腐蚀均有Fe 2+ 的检验,检验方法有何不同?所用试剂的名称和化学式的书写。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汇总

实验要求 1、带预习报告上机 根据实验要求,作好充分预习,设计实验硬件原理及接线图(必须标出相关的管脚号,以备硬件连线及测试),画出程序流程图,写出源程序清单,规划好调试步骤,上机时带预习报告。注意:无预习报告者不得做实验。 2、认真实验,经教师检查后,方可离开 注意掌握软、硬件调试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所编写的程序必须十分清楚,作到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硬件电路原理清楚,熟练应用常规的仪器(如万用表、示波器等)检查测试硬件电路。指导教师还会根据实验要求,提出问题。3、按时提交实验报告 实验结束后,在预习报告的基础上,完成实验报告,并于下次实验时交给指导教师。 实验报告格式 实验* ***** ***** *****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内容 三、硬件原理及接线图 四、程序流程图 五、程序清单 六、实验步骤 七、实验结果及现象分析 八、收获及建议 测13实验安排: 地点:综合实验楼0701 实验周次星期小节 一 6 五1,2 二8 五1,2 三10 五1,2 四12 五1,2 五14 五1,2

实验一汇编语言程序的调试 一、实验目的 1、掌握8086汇编程序的编辑、编译、连接及运行过程。 2、掌握使用HQFC软件调试程序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编制程序并调试 1、上机调试P45 项目1程序。 要求:1)写出调试步骤 2)记下代码段数据。 3)记下数据段数据 4)用单步调试法调试,记下每句程序目的操作数执行结果。观察每句程序 执行过程中CS、 IP、 FLAGS寄存器的变化。 2、上机调试P54 项目2程序,用单步调试法指出每句程序的调试结果。 要求:1)记下代码段数据。 2)记下数据段数据 3)记下程序执行前附加段数据、程序执行后附加段数据。 3)用单步调试法调试,记下lop句之前每句程序目的操作数执行结果。 观察其它句程序的执行结果,观察每句程序执行过程中CS、 IP、 FLAGS寄存器的 变化。 三、调试步骤 1、编辑源程序,形成****.ASM文件(可用HQFC软件或XP系统下的记事本编辑源程序) (注:在E:盘上建立一个你自己的文件夹,保存你自己的文件) 2、编译,形成****.OBJ文件(可用HQFC软件的编译功能) 3、链接,形成****.EXE文件(可用HQFC软件的构建功能) 4、运行(或调试)(可用HQFC软件的重构运行功能或开始调试) 四、调试步骤参考 1、编译(编译) 在当前运行环境下,选择菜单栏中的“ASM文件编译”菜单,选择编译选项则程序对当前ASM源文件进行编译,编译调试窗口中输出汇编的结果,若程序汇编有错,则详细报告错误信息。双击输出错误,集成开发环境会自动将错误所在行代码显示。 2、构建(汇编+链接) 在当前运行环境下,选择菜单栏中的“ASM文件编译”菜单,选择汇编+链接选项则程序对当前ASM源文件进行汇编与链接,编译调试窗口中输出汇编与链接的结果,若程序汇编或链接有错,则详细报告错误信息。双击输出错误,集成开发环境会自动将错误所在行代码显示。 3、重构运行(汇编+链接+执行) 在当前运行环境下,选择菜单栏中的“ASM文件编译”菜单,选择汇编+链接+执行选项则程序对当前ASM源文件执行,程序自动运行。

有机化学基础实验(讲义)

有机化学基础实验 (一)烃 1.甲烷的氯代(性质) 实验:取一个100mL的大量筒(或集气瓶),用排水的方法先后收集20mLCH4和80mLCl2,放在光亮的地方(注意:不要放在阳光直射的地方,以免引起爆炸),等待片刻,观察发生的现象。 现象:大约3min后,可观察到混合气体颜色变浅,气体体积缩小,量筒壁上出现油状液体,量筒内饱和食盐水液面上升。 解释:生成卤代烃 2.石油的分馏(分离提纯) (1)两种或多种沸点相差较大且互溶的液体混合 物,要进行分离时,常用蒸馏或分馏的分离方法。 (2)分馏(蒸馏)实验所需的主要仪器:铁架台(铁圈、 铁夹)、石棉网、蒸馏烧瓶、带温度计的单孔橡皮 塞、冷凝管、牛角管、锥形瓶。 (3)蒸馏烧瓶中加入碎瓷片的作用是:防止爆沸 (4)温度计的位置:温度计的水银球应处于支管口(以 测量蒸汽温度) (5)冷凝管:蒸气在冷凝管内管中的流动方向与冷水在外管中的流动方向下口进,上口出 (6)用明火加热,注意安全 3.乙烯的性质实验 现象:乙烯使KMnO4酸性溶液褪色(氧化反应)(检验) 乙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加成反应)(检验、除杂) 乙烯的实验室制法: (1)反应原料:乙醇、浓硫酸 (2)反应原理:CH3CH2OH CH2=CH2↑+ H2O 副反应:2CH3CH2OH CH3CH2OCH2CH3 + H2O C2H5OH + 6H2SO4(浓)6SO2↑+ 2CO2↑+ 9H2O (3)浓硫酸:催化剂和脱水剂(混合时即将浓硫酸沿容器内壁慢慢倒入已盛在容器内的无水酒精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4)碎瓷片,以防液体受热时爆沸;石棉网加热,以防烧瓶炸裂。 (5)实验中要通过加热使无水酒精和浓硫酸混合物的温度迅速上升到并稳定于170℃左右。(不能用水浴) (6)温度计要选用量程在200℃~300℃之间的为宜。温度计的水银球要置于反应物的中央位置,因为需要测量的是反应物的温度。 (7)实验结束时,要先将导气管从水中取出,再熄灭酒精灯,反之,会导致水被倒吸。【记】倒着想,要想不被倒吸就要把水中的导管先拿出来 (8)乙烯的收集方法能不能用排空气法不能 (9)点燃乙烯前要_验纯_。 (10)在制取乙烯的反应中,浓硫酸不但是催化剂、吸水剂,也是氧化剂,在反应过程中易将乙醇氧化,最后生成CO2、C等(因此试管中液体变黑),而硫酸本身被还原成SO2。故乙烯中混有_SO2、CO2。

中南大学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实验指导书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 实验报告 学号:0801130801 学生: 俞文龙 指导老师:邓春萍

实验一电阻应变片的粘贴及工艺 一、实验目的 通过电阻应变片的粘贴实验,了解电阻应变片的粘贴工艺和检查方法及应变片在测试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实验原理 电阻应变片实质是一种传感器,它是被测试件粘贴应变片后在外载的作用下,其电阻丝栅发生变形阻值发生变化,通过阻桥与静动态应变仪相连接可测出应变大小,从而可计算出应力大小和变化的趋势,为分析受力试件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三、实验仪器及材料 QJ-24型电桥、万用表、兆欧表、电烙铁、焊锡、镊子、502胶、丙酮或酒精、连接导线、防潮材料、棉花、砂纸、应变片、连接片。 四、实验步骤 1、确定贴片位置 本实验是在一梁片上粘贴四块电阻应变片,如图所示: 2、选片 1)种类及规格选择 应变片有高温和常温之分,规格有3x5,2x4,基底有胶基箔式和纸基箔式。常用是3*5

胶基箔式。 2)阻值选择: 阻值有120欧,240欧,359欧,500欧等,常用的为120欧。 3)电阻应变片的检查 a.外观检查,用肉眼观察电阻应变是否断丝,表面是否损坏等。 b.阻值检查:用电桥测量各片的阻值为配组组桥准备。 4)配组 电桥平衡条件:R1*R3 = R2*R4 电桥的邻臂阻值小于0.2欧。 一组误差小于0.2% 。在测试中尽量选择相同阻值应变 片组桥。 3.试件表面处理 1) 打磨,先粗打磨,后精细打磨 a. 机械打磨,如砂轮机 b. 手工打磨,如砂纸 打磨面积应大于应变片面积2倍,表面质量为Ra = 3.2um 。应成45度交叉打磨。因为这样便于胶水的沉 积。 2)清洁表面 用棉花粘积丙酮先除去油污,后用酒精清洗,直到表面干净为止。 3)粘贴。涂上502胶后在电阻应变片上覆盖一薄塑料模并加压,注意电阻应变片的正反面。反面涂胶,而正面不涂胶。应变片贴好后接着贴连接片。 4)组桥:根据要求可组半桥或全桥。 5)检查。 用万用表量是否断路或开路,用兆欧表量应变片与被测试件的绝缘电阻,静态测试中应大于100M欧,动态测试中应大于50M欧。 6)密封 为了防止电阻应变被破坏和受潮,一般用AB胶覆盖在应变片上起到密封和保护作用,为将来长期监测做好准备。 五实验体会与心得 本次亲自动手做了应变片的的相关实验,对应变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通过贴应变片组成电桥,认识并了解了应变片的粘贴工艺过程,以及对应变片在使用之前是否损坏的检查。通过实验,进一步了解了应变片在试验中的作用,同时也锻炼了自身的动手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