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简介

合集下载

傅抱石 江山多娇,笔墨传神绘诗意

傅抱石 江山多娇,笔墨传神绘诗意

傅抱石江山多娇,笔墨传神绘诗意作者:暂无来源:《中华儿女》 2014年第22期文孙聚成岑其北京的人民大会堂,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举行政治活动的重要场所,各个大厅内,随处可见精彩拼呈的书法绘画作品。

其中,最引人瞩目的首推巨幅山水画卷《江山如此多娇》,这幅由毛泽东亲笔题写名字的巨作,作者之一正是国画大师傅抱石。

傅抱石(1904-1965,江西省新余县人。

原名长生、瑞麟,号抱石斋主人。

现代著名国画大师,“新山水画”代表人物,他创建了新中国山水画史中的“新金陵画派”,对中国美术史研究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傅抱石自幼家贫,喜欢刻字、画画,少年时进瓷器店当学徒,自学书法、篆刻和绘画。

1926年毕业于江西省立第一师范艺术科,并留校任教。

1933年得到徐悲鸿资助留学日本,攻读东方美术史,毕业于东京帝国美术学校。

回国后在南京中央大学任教,抗日战争期间定居重庆,抗战胜利之后则重返南京。

新中国成立后,任江苏省国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等职。

早年学画时,傅抱石受到一位专门复制石涛画的艺人影响。

傅抱石一生倾心石涛故改名抱石。

他学石涛不是持守于石涛的技法,而是得力于石涛的绘画精神。

留学日本期间,傅抱石很快以画、文、书、印“四绝”全才崭露头角,并举办了第一个个展“傅抱石书画篆刻个展,他的篆刻《离骚》获得日本篆刻大赛第一名。

留学日本,对傅抱石的创作风格产生了较大影响,也是他作画冲破传统的起点。

他注意研究吸收日本人的画法,其中以横山大观、竹内栖凤、小衫放庵等人的作品为主。

傅抱石画中,大片墨色横刷纵抹,或勾线后略加乱皴,然后以大片颜色覆盖,都是从日本画中得到的启示。

自日本回国任教,抗战爆发后,傅抱石辗转到达重庆。

在重庆,傅抱石迎来了他艺术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这就是史料广为记载的“金刚坡”时期。

1939年4月,傅抱石携全家来到重庆,住在沙坪坝金刚坡,此后他常在画上题署“金刚坡下山斋”。

这个阶段,傅抱石完成了从美术史研究到绘画创作的过渡,开始创作大量的绘画作品。

傅抱石生平简介之代表作品

傅抱石生平简介之代表作品
烟,点点未灭的星火就像一场易冷的烟火,燃尽了
画幅要求高五米半,宽九米,计有 50 平方 米,荣宝斋的老师傅甲三十多张清朝乾降年间的 “丈二匹”宣纸拼接而成,在画厅里立起一块约 3 米高、9 米宽的大画板,上下设 9 米长的两根 轴,先把纸卷在上轴,从下端开始逐段往上画, 纸随着往下卷,作画时是看不到全貌的。傅抱石 作画所用的大笔和排笔的竿子,就有 1 米多长,
个字。这是毛泽东一生惟一为绘画作的题字。题 字放大后,由沈左尧和李方白两位先生描到画面 上,仅一个“娇”字就将近一米。
这幅作品虽然在构图等许多设想上,不得不 听取负责同志及其他有关方面的建议,难免有束 手束脚之感,因此未能尽显先生的技艺、才能, 特别是“抱石皴”技法,但它的尺幅之大、气势 之磅礴,却是无与伦比的,特别是它产生的广泛
伸手,那么自然的弹去了指尖殆尽的烟,点点未灭的星火就像一场易冷的烟火,燃尽了
的社会影响,是其他画家和作品无法企及的。他 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出 席了国庆招待会,并登上了天安门观礼台,参加 了国庆观礼。全国各大报刊杂志,如《人民日报》、 《新观察》《人民画报》《中国画》、《北京晚报》、 《中国农报》、《新工商》、《雨花》、《东风画刊》 等相继发表了《江山如此多娇》彩色画页。
伸手,那么自然的弹去了指尖殆尽的烟,点点未灭的星火就像一场易冷的烟火,燃尽了
石后来较详细地作了描述:“近景是高山苍松, 采用青绿山水重彩画法,长城大河和平原则用淡 绿,然后慢慢虚过去。远处则云海茫茫,雪山蜿 蜒。右上角的太阳,红霞耀目,光辉一片,冲破 了灰暗的天空,使人感到‘红装素裹,分外妖 娆’。”这幅煌煌巨制庄重典雅,笔墨淋漓,气势 磅礴,尺幅之大创下了历史记录,画面右上角的 一轮红太阳的直径就将近一米。9 月 27 日,从外 地回京的毛主席为画题写了“江山如此多娇”六

傅抱石山水画欣赏(一)

傅抱石山水画欣赏(一)

傅抱石山水画欣赏(一)傅抱石(1904~1965),现代画家。

原名长生、瑞麟,号抱石斋主人。

江西新余人。

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执教于中央大学。

1949年后曾任南京师范学院教授、江苏国画院院长等职。

擅画山水,中年创为“抱石皴”,笔致放逸,气势豪放,尤擅作泉瀑雨雾之景;晚年多作大幅,气魄雄健,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人物画多作仕女、高士,形象高古。

著有《中国古代绘画之研究》、《中国绘画变迁史纲》等。

毛主席诗意八开册1964--1965年作(2.3亿元,2011年11月北京翰海)款识:一、韶山诗意。

抱石敬拟。

钤印:傅抱石、甲辰所作二、芙蓉国里尽朝晖。

一九六四年夏,敬拟七律答友人诗意,傅抱石南京并记。

钤印:傅、甲辰所作、不及万一三、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抱石写。

钤印:傅、抱石、一九六五四、虎踞龙蟠今胜昔。

一九六四年八月,傅抱石写。

钤印:傅、甲辰所作、不及万一五、寥廓江天万里霜。

抱石,敬拟采桑子重阳词意。

钤印:傅、甲辰所作、不及万一六、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抱石,敬拟浪淘沙北戴河词意,南京记。

钤印:傅、甲辰所作、不及万一七、风展红旗如画。

抱石敬拟如梦令元旦词意。

钤印:傅、抱石、一九六五八、登庐山诗意。

抱石敬拟。

钤印:傅、抱石、一九六五题签:傅抱石画册。

赵朴初题。

钤印:赵朴初印《毛泽东诗意册》,计八页,作于1964--1965年间,画家正处于创作颠峰期。

册页反映着五、六十年代现实景象。

抱石先生以毛泽东诗词为题作画,始于1950年。

江山如此多娇横幅纸本设色1959年7—9月人民大会堂藏江山多娇镜心1962年作(2016万元,2010年6月北京保利)题识:曾涛同志惠教,一九六二年九月,傅抱石,南京并记。

钤印:抱石之印、换了人间此图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巨作《江山如此多娇》同题材作品,图写毛泽东《沁春园·咏雪》词意。

按照抱石先生的说法,描写祖国江山的辽阔宽大,美姿多娇,触景生情,想到英雄人物为它献身,极其完美地表现了中国人民革命乐观主义的豪迈气概。

傅抱石

傅抱石
傅抱石为近代诗人所作的诗意画,是他后期绘画创作中比较独特的一部分。实际上, 这一类作品主要就是五十年代以后为毛泽东诗词作的诗意画。其中最著名的,要算悬 挂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巨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与关山月合作)。再有就是《虎踞 龙盘今胜昔》,《蝶恋花》,《芙蓉国里尽朝晖》,《过雪山》,等等。
傅抱石之所以热衷于将毛泽东的诗词形诸笔墨,是由于毛泽东在其诗词中一些气势磅 礴而又非常形象的语言,能激发画家的灵感和想像力,如“江山如此多娇”,“山, 刺破青天锷未残”,“一山飞峙大江边”,“泪飞顿作倾盆雨”,等等。这种浪漫主 义的气质,又正和他的性格以及他在绘画上的追求不谋而合。因此他花了许多精力来 经营构图,反覆地画,总想画出更高的境界来。这些作品,就他的意图来说,基本上 仍是表达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从画辛弃疾的“待细把江山图画”到画毛泽 东的“江山如此多娇”,都是出于对祖国锦绣大地的一往情深,都是献给伟大祖国的 颂歌。
我可是有决心,此生一定要努力画主席的诗词。明年就考虑迈向21首进军,并且一直 要画到最后不能握笔时为止。我认为太值得我这半辈子努力的了。
名家评论摘录
日本学者小林斗庵认为:“傅抱石先生开创了近世中国画坛的一代新风”,“是五十 年来中国画苑之最突出的名家”。日本盐出英雄更称之为“创独特画风,终登近代中 国画坛最高峰”。
有 关 毛
傅 抱
泽 东




创作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傅抱石任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1960年成立江苏省国画院,傅抱 石任院长。同年傅抱石率江苏国画写生团,历经六省一市,共二万三千里,结束后在北 京举行《山河新貌》写生画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其后,他又进行了东北写生、浙江写 生、江西写生、湖南写生等,再加上1957年率中国艺术家代表团访问东欧(捷克、罗 马尼亚)期间所作的大量写生,傅抱石留下了大量歌颂祖国、歌颂大自然且具有创新意 义的国画作品。

“傅氏风雨下钟山”傅抱石与他的雨景山水画

“傅氏风雨下钟山”傅抱石与他的雨景山水画

“傅氏风雨下钟山”傅抱石与他的雨景山水画“傅氏风雨下钟山”傅抱石与他的雨景山水画傅抱石(1904—1965),江西新余县人。

他是我国极有创造性、影响很大的国画大师。

青年时的他便酷爱绘画、书法、篆刻,尤其推崇清代画家石涛。

1933年他得徐悲鸿资助留学日本,攻读东方美术史,毕业于东京帝国美术学校。

回国后在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

建国后任江苏省国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他擅画山水、人物,并创造出独树一帜的“抱石皴”山水技法,有评论家说,中国山水画史上的笔法,在不断变化中有两次重要突破。

首次变化为南宋李唐所创造的“卧笔侧锋”;第二次,在相隔一千年后,由傅抱石独创的“散锋笔法”为转折点,即著名的“抱石皴”。

他画瀑布、雨景,更是技高一筹,有“傅氏风雨下钟山”、“一半山川带雨痕”的美称。

傅抱石的雨景,魅力无穷,风格独特。

他用大笔破锋,快速运笔,扫出的雨丝,苍苍茫茫,恢恢蒙蒙,飘洒逸宕,氤氲和融。

他的雨景画大气磅礴,气势过人,有一套他自创的独特技法。

雨景是傅抱石山水画的“绝招”,他是写雨景的大师。

听雨图立轴 1947年作傅抱石先生居蜀八年,其间他跑遍了四川各地写生。

四川山区气候变化多端,向来多雨,傅抱石先生由于经常仔细观测山区的雨景,并通过不断的水墨实践,逐渐创造出一套专门描绘雨景的皴染技法,而且还十分注意山势雨意的变化,以便更好地烘托渲染效果。

1938年5月,在抗13战争的艰苦岁月里,傅抱石参加军委政治部的抗战宣传工作,随三厅机关从武汉辗转广西、贵州等地,到达陪都重庆,在重庆度过了八年的岁月。

撤至重庆的政治部分驻城乡两地。

傅抱石与一些画家和作家如李可染、司徒乔、高龙生、胡风等住在重庆西郊歌乐山附近的赖家桥,傅抱石一家住在距赖家桥约一、二里远的金刚坡下的农舍里,傅抱石自号为“金刚坡下山斋”。

金刚坡是群山环抱的一块谷地。

从沙坪坝沿嘉陵江逆流而上,有公路直通;江边有步行小路,翻山越岭,可以到达沙坪坝。

傅抱石的“金刚坡下山斋”是一幢极简陋又因年久失修而显得凋零朽败的农舍。

中国名家名画(15):傅抱石的画

中国名家名画(15):傅抱石的画

中国名家名画(15):傅抱石的画2009年07月26日星期日 20:12傅抱石(1904——1965),江西新喻人,是我国著名的中国画画家、金石家、美术史家和美术理论家。

抱石先生早年毕业于江西第一师范,一九三三年去日本留学,一九三五年从日本回国后,在中央大学艺术系及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任教。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江苏省国画院院长,并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二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美协江苏分会主席、江苏省书法印章研究会副会长。

1、江山如此多娇2、芙蓉国里尽朝晖3、九歌图——湘君4、黄河清5、黄河清6、黄河清7、策杖携琴、赤壁图、松崖对饮傅抱石生平:傅抱石(1904-1965)江西余姚人,1904年10月5日出生于南昌市。

他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国画家、美术史研究和绘画理论家。

少年时代,傅抱石在一家刻字铺和裱画店里,先是看师傅刻字、裱画,继而随师傅学习刻字、画画,为他后来的艺术路程铺垫了最初的基石。

后来,傅抱石免费进入省立师范附小学学习,成了附小四年级的学生,并改名为傅瑞麟。

1921年,傅抱石高小毕业后免试直接升入江西省最高学府省立第一师范。

十七岁的傅抱石只身回到章堂乡,在亲眼目睹了傅姓家族为其游乡庆贺的热烈景象后,傅抱石难以平抑自己的激情,在油灯下铺纸研墨,一挥而就《乡居图》,记录了他的故里"山乡景幽,农家无闲人"的印象。

这或许就是他平生第一次进入到以笔墨抒写胸臆的境界。

在开始踏上艺术道路时,傅抱石将一本赵之谦《二金蝶印谱》当成他学习篆刻最初的范本和教科书。

在第一师范的这段时间,他不断地去旧书店,开始读一些古代画史画论方面的著作。

当他读到记述石涛《瞎尊者传》(陈鼎著)中的一句"我用我法"时,傅抱石顿开茅塞,并对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的思想欣赏不已。

为了表达自己对石涛的情有独钟,他不仅刻制了"我用我法"的印章,还开始用"抱石斋主人"作为自己的别号。

傅抱石简介

傅抱石简介

傅抱石简介傅抱石(1908年-1968年),字文式,号石泉,又号抱石堂主人,祖籍浙江绍兴,出生于福建福州。

是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重要画家,被誉为“东方伦勃朗”,也是新中国成立后一代大师级画家中的领军人物之一。

傅抱石的艺术生涯始于上世纪30年代。

他年少时即对绘画有着强烈的兴趣和天赋,1930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师从徐悲鸿、刘海粟等名师,扎实学习继承传统绘画技法,并积极吸收西方现代艺术的观念与表现手法。

他在师从徐悲鸿期间,对于画家的责任和社会意义产生了更深刻的思考,这种思考对于他后来的艺术创作影响深远。

傅抱石的绘画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个人风格和强烈的表现力。

他以工笔写意画为主,笔墨丰腴,造型夸张,色彩鲜活,寓意深远。

傅抱石在绘画中追求形神兼备,既重视物象的真实性,又注重表达画家的情感和艺术感悟。

他擅长以动物、花鸟、山水为题材,尤其以写意花鸟画著名。

他的花鸟画笔墨洒脱,形象生动,气韵悠长,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

傅抱石在艺术上追求大师的高度,自称亦师亦友关山月。

他崇尚自由创作,不拘泥于传统规范和束缚,以独特的个人风格在绘画界创造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他在表现形式上与时俱进,大胆探索新的艺术手法,使传统绘画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除了绘画外,傅抱石还从事美术教育和艺术理论研究。

他曾任教于复旦大学美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

他的艺术观念和教学方法对中国绘画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傅抱石的艺术成就被广泛认可和赞誉。

1959年,他被选为中国艺术家协会副主席,被誉为中国画坛的领袖。

1960年,他当选为中国艺术家协会主席,成为全国广大美术工作者的楷模和引领者。

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国际艺术展览,屡获大奖。

他的诗词散文与绘画相伴,互相融合,开创了中国文学与绘画相结合的新领域。

然而,傅抱石的一生并不平坦。

他生活在动荡的历史时期,受到了政治环境和社会风气的影响。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受到了迫害和折磨,家庭生活和创作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压抑。

傅抱石

傅抱石

傅抱石1904年生于江西省新余县。

汉族,1965年卒,“新山水画”代表画家。

原名长生、瑞麟、号抱石斋主人。

1952年任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

1957年任中国画院院长。

傅抱石,生于江西南昌,祖籍江西新余。

少年家贫,11岁在瓷器店做学徒,自学书法、篆刻和绘画。

1925年著《国画源流概述》——时年21岁1926年毕业于省立第一师范艺术科,并留校任教。

——江西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艺术科——时年22岁1929年著《中国绘画变迁史纲》——时年25岁1933年再徐悲鸿帮助下赴日本留学——时年29岁1934年再东京举办个人画展——时年30岁1935年回国,在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

——时年31岁抗日战争期间定居重庆,继续在中央大学任教。

——1937年——1945年1946年迁南京。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美协江苏分会主席、江苏省书法印章研究会副会长。

1952年任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1957年任江苏省中国画院院长——1965年卒,享年61岁。

傅抱石:1904年——十月五日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市。

——祖籍江西新余县,出生在一个修伞匠的家庭。

——新余——古称新喻,新渝,现简称渝。

傅抱石画中多题“新喻傅抱石”1911年——入私塾附读,原名傅长生。

1915年——在瓷器店学徒,开始自学篆刻、书画。

——“学徒出奇才”—12岁的傅抱石就开始了自己的学徒生涯。

1917年——14岁,考入南昌江西省第一师范附小,插班进四年级,改名傅瑞麟。

1921年——高小毕业,升入江西省第一师范学校,开始美术创作和研究工作,自号“抱石斋主人傅抱石”。

——时年仅18岁,可见之所以以“抱石”为斋号,想必经常抱着石头整天在摹刻印章——爱印之深可见一斑!在近现代美术上,对印有如此痴好的,除了吴昌硕、齐白石,那傅抱石必算一个。

1925年——完成第一部著作《国画源流述概》。

——时年22岁的傅抱石就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步著作——在江西省第一师范学校学习四年——师承是谁?哪些老师对傅抱石产生了很多的影响,要不然怎么可能在四年的美术学习之后,突然写了一部著作?1926年——于江西省第一师范学校艺术科毕业,留校任教;著北伐军攻克南昌,聆听北伐军政治部主任郭沫若的演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傅抱石,1904年10月5日出生,江西新余人,原名长生、瑞麟,号抱石斋主人。

1926年毕业于省立第一师范艺术科,并留校任教。

1933年赴日本留学。

1934年在东京举办个人画展。

1935年回国,在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

1938年进入国民革命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工作,后随三厅撤至重庆。

1946年迁南京。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美协江苏分会主席。

1957年任江苏省中国画院院长。

1965年9月29日因脑溢血逝世,享年61岁。

在我国近现代美术史上,傅抱石的地位举足轻重。

他不仅是开宗立派、打造一代新风的国画艺术大师,也是中国美术史论研究的奠基人,杰出的金石篆刻家和诲人不倦的美术教育家。

傅抱石在艺术上崇尚革新,他的艺术创作以山水画成就最大。

在日本期间研究日本绘画,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融会日本画技法,受蜀中山水气象磅礴的启发,推陈出新,独树一帜,以皮纸破笔绘山水,创独特皴法——“抱石皴”,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

他的新一代山水画出于对真山真水的体察,画意深邃,章法新颖,浓墨渲染,把水、墨、彩融合一体,达到翁郁淋漓,气势磅礴的效果。

其人物画,线条劲健,深得传神之妙。

他笔下的人物形象大多以古代文学名著为创作题材,用笔洗练,注重气韵,以形求神,刻意表现人物的内在气质,虽乱头粗服,却矜持恬静,达到了出神入化的效果。

傅抱石先生人物画的线条极为凝练,勾勒中强调速度、压力和面积三要素的变化,不同于传统沿袭画谱的画法。

他还把山水画的技法融合到自己的人物画之中,一改清代以来的人物画画风,显示出独特的个性。

奠基石傅抱石开宗立派根基扎实牢固。

他少年家贫,11岁在瓷器店学徒,自学书法、篆刻和绘画。

1921年由于成绩优异保送江西省第一师范艺术科就读,1925年还是学生的他就发表论著《国画源流概述》,1929年又著《中国绘画变迁史纲》,轰动了美术界。

在日本留学期间,又完成了《中国绘画理论》和《论秦汉诸美术与西方之关系》的研究和写作。

傅抱石绘画的成功,精通美术史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可以说,研究美术史是傅抱石绘画的基石,其学术成就和绘画成就是相辅相成的。

他一生努力著述,撰写美术论著150多篇,200余万字,洋洋洒洒,蔚为大观。

傅抱石的著作,凡绘画史、篆刻史、工艺史等,或钩沉于古籍,或考证于文物,研究范围涉及美术的各个方面,深刻阐述了中国美术的伟大精神。

傅抱石在中国美术史研究方面的最大成果和最重要的著作,应当是他的全本《中国美术史》,这是他几十年教学、治学生涯的心血结晶,由课堂讲义不断修订、补充而写成的,最后定稿于1953年。

全稿数十万字,卷帙浩繁、史料丰富,是傅抱石最为重要的著作之一。

由著名美术理论家陈履生主编的《傅抱石全集》,详细记录了傅抱石一生的艺术活动和生活经历,录入了傅抱石1932年—1965年创作的2000余件作品。

既有传世的代表名作,也有首次面世的精品,并附有作品详细资料及作品点评,部分作品相应附上傅抱石文论精选段落,充分地展现了傅抱石的绘画风格和艺术思想,为傅抱石艺术研究及傅抱石艺术收藏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全面性与权威性是《傅抱石全集》的灵魂,也是这套书无可匹敌的价值所在。

所谓全面性是指,与以往出版的傅抱石画册相比,这套书所收集的傅抱石作品是数量最多、最全面、最丰富的,几乎囊括了他各个时期、不同风格的代表作。

尤其在绘画上,傅抱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的成就:人物故实与唐人诗意、毛泽东诗意、写生、傅家山水与“抱石皴”,都有全面的体现。

引路人傅抱石在学业、成名、开宗、立派的探索奋斗道路上,有三双无形有形的手牵引扶携着他:一是石涛(1630一1724年),明末清初僧人画家(见右图),作画构图新奇,无论是黄山云烟、江南水墨,还是悬崖峭壁、枯树寒鸦,或平远、深远、高远之景,都力求布局新奇,意境翻新。

傅抱石在第一师范读书的这段时间,不断地去旧书店,读一些古代画史画论方面的著作。

当他读到记述石涛的《瞎尊者传》中的一句“我用我法”时,傅抱石顿开茅塞,并对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的思想赞叹不已。

为了表达自己对石涛的情有独钟,自谓与他有“前世孽缘”,既与石涛神交,又与刻石朝夕相处,并学石头坚硬,宁碎不弯的个性,遂更名“抱石”,他不仅刻制了“我用我法”的印章,还开始用“抱石斋主人”作为自己的别号。

傅抱石对石涛佩服至深,对他的研究很深人,借鉴也很多。

但是另一方面,傅抱石对石涛的反叛也最彻底。

学习石涛山水画的人很多,但大多都被石涛那博大精深的理法所束缚,难作透网之鳞。

而傅抱石最终却钻出了这张网,这得益于他对前人既师承又反叛的学习态度。

二是徐悲鸿(1895-1953),(左图居中者),他是融合中西技法的现代绘画大师,美术教育家,擅长油画、中国画,尤精素描,所画花鸟、风景、走兽,简练明快,富有生气,尤以画马驰誉中外。

1931年,徐悲鸿利用暑假之便,去了南昌。

傅抱石(左图右1者)经友人介绍拜见了徐悲鸿,徐悲鸿看了他的篆刻、绘画作品十分赏识。

相见后的第二天,徐悲鸿冒雨来到傅家。

徐悲鸿说:“傅先生的画,我都看了。

顶顶好!”又说:“您应该去留学,去深造,你的前途不可限量啊!”“经费困难,我给你想办法。

”雨后,徐悲鸿与傅抱石等四人兴趣勃勃逛庙会,走到水观音亭附近,轰然一声巨响,置放在偏殿里的弹药着火爆炸,四人同时被震倒在地而大难不死,自此,徐悲鸿与傅抱石产生了共患难同生死的特殊感情,终生成为至好。

1933年徐悲鸿说服江西省主席熊式晖批准傅抱石公派赴日留学。

傅学成归国后,徐悲鸿又将他安排在中央大学艺术系执教。

可以说,是徐悲鸿为傅抱石打开了攀登艺术高峰的视野和天梯。

三是郭沫若(1892—1978),(右图左1者),众所周知,他是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书法家、思想家、革命家、社会活动家,蜚声海内外;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在日本留学时,傅抱石专门拜访了因“四一二”政变而流亡日本的郭沫若,彼此建立了亦师亦友的深厚友谊。

郭沫若也在这种交往中不断地发现傅抱石的艺术天分和才华,每见其得意之作都为之题咏,并为他在日本的首次画展题写了展名。

可以说郭沫若广博的学识和在日本的影响,为傅抱石在日本的发展给予了很大的帮助。

1937年,抗战爆发后,傅抱石应郭沫若之邀,于1938年进入国民革命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工作,后随三厅撤至重庆。

在重庆,傅抱石迎来了他艺术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

1947年10月27日,傅抱石(左图居中者)在上海南京东路举办《傅抱石教授画展》,郭沫若(左图居右者)提前在《大公报》上专门为傅抱石的画展发表文章《勖抱石:为傅抱石画展作》,他在文中指出:“傅抱石教授在中国画坛上有他卓越成就是毫无疑问的事。

”并对傅抱石的艺术成就作了评价:“他的才力丰裕,学力深厚,工力稳健。

作画大有气魄而不荡逸规矩,时新机杼而不卖弄才气。

韩退之于其为文,以…沉浸浓郁,含英咀华‟自标举,我觉得这八个字是可以移来评抱石其人及其画的。

抱石多才多艺,擅篆刻,能文章,精鉴别,书法亦雅静可喜。

但这些都集中起来,蔚成了他的画艺。

读书多,游迹广,阅历深。

于其所业,专心致志,决少旁骛。

他能有斐然的成绩是理所当然的。

”并称赞傅抱石“军兴以后,居蜀八年,蜀中之山水奇气,战时之烽燧严警,错节盘根,惊心动魄,遂使今日之抱石更已骎骎乎迈入大家之林,欧美人士之识画者亦无不讶其独造。

”1958年,傅抱石的个人画集《傅抱石画集》出版,郭沫若又为之作序,并在序中指出“我国绘画,南北有二石。

北石即齐白石,南石即傅抱石。

”郭沫若还手书“南石斋”赠予傅抱石。

这本画集的出版,也使傅抱石在中国画坛上奠定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地位。

代表作《屈子行吟图》,作于1942年。

画面上,面容憔悴、形容枯槁的屈原行走于浩淼的烟波上,似乎可以听到屈夫子惊天地、泣鬼神的吟咏,表达了“百代悲此人,所悲亦自己。

中国决不亡,屈子芳无比”的主题。

郭沫若称这幅画和历史剧《屈原》有异曲同工之妙,并为此画赋诗,成为一时的美谈。

《丽人行》,作于1944年。

徐悲鸿赞此“乃声色灵肉之大交响”,一语点出此画真谛。

后来张大千也为此画题词:“开千年来未有奇,真圣手也。

色勒衣带如唐代线刻,令老迟(陈老莲)所作亦当检衽。

”作品表现了杨贵妃家族三月三外出郊游时的盛况,“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真远淑且真”,反映了君王的昏庸和时政腐败。

无疑,傅抱石此时此地的表现,所指是显而易见的。

《将进酒》,作于1948年。

傅抱石选择的是“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唤美酒”的场面,将一位原本隐匿的“儿”——童子,从饮酒的氛围外拎到正面处来描绘。

三扇淡墨的屏风构成了饮酒的清雅环境,据案共饮的三人已进入微熏状态,头戴学士冠、背面向人的李白,伸出右手,与之而立的是束手无策、不知如何是好的童子。

对于应邀而来的客人醉后的反客为主的指令,用宝马和裘皮大衣去换酒的率情率意的吩咐,不能不让显然不是李白书童的少年侍者感到有些意外,惊愕之余也有些左右为难。

这是反衬的手法,在情绪的对比中完成人物精神面貌的刻画。

“与尔同销万古愁”,一醉方休。

李白的这种性格与傅抱石又何其相似乃尔!古今两人真无愧为“酒中仙”,好似画家自己也参与了这次酒宴,才有此神来之笔。

《江山如此多娇》,作于1959年。

1959年7月,为迎接国庆十周年大庆,周恩来总理亲自点将、亲自命题,要金陵画家傅抱石与岭南画家关山月合作,以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为内容,为人民大会堂作画,题目叫《江山如此多娇》。

陈毅、郭沫若、吴晗、齐燕铭等人在傅、关下榻的饭店和他们共同构思,郭沫若提出:“从江山如此多娇之…娇‟字上下功夫,图中应包括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季节也可包括春夏秋冬,只有这样才能概括祖国的壮美江山,只有这样才能…娇‟得起来,才能体现…多‟的磅礴气势。

”“主席写这首词的时候,全国还没有解放,词里有…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可是,今天情况不同了,…太阳‟已经出来了,…东方红‟了,还不出太阳?它的光芒已以普照着祖国大地,画面上一定要画出一轮红日。

” 傅抱石后来在《北京作画记》一文中如此追述:“我们力求在画面上,把关山月的细致柔和的岭南风格,和我的奔放、深厚为一体,而又各具特色,必须画得笔墨淋漓,气势磅礴,绝不能有一点纤弱无力的表现。

”画幅高五米半,宽九米,计有50平方米,荣宝斋的老师傅用30多张清朝乾降年间的“丈二匹”宣纸拼接而成,在画厅里立起一块约3米高、9米宽的大画板,上下设9米长的两根轴,先把纸卷在上轴,从下端开始逐段往上画,纸随着往下卷,作画时是看不到全貌的。

傅抱石作画所用的大笔和排笔的竿子,就有1米多长,似扫帚般,调色用大号搪瓷面盆,一摆就是五六个。

他们夜以继日地工作,前后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关山月画几株大松树,傅抱石画山岩瀑布、远景雪山和长城等,赶在国庆节之前完成了这幅旷古未闻的巨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