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
傅抱石名言名句

傅抱石名言名句在中国现代艺术史上,傅抱石(1908-1968)被广大艺术家和学者所推崇,他的名言名句更是经久不衰,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几个傅抱石的名言名句,并探讨其背后的意义和美学观点。
一、"画我者如诗人,常无意我的容貌,而写我较愉快。
”这句名言凸显了傅抱石坚定的个人态度和独立意识。
他认为真正的艺术家应当超越肤浅的外貌形象,进入更深层次的精神层面,将艺术作品寄托于内心感悟和创造力之中。
这种观点体现了他对于艺术创作的内省性要求,也以其自由奔放的艺术风格而为人称道。
二、"书法家须用毛写,画家不用毛写,该用什么写什么,不该用的绝不用。
”这一名句立意鲜明,传达了傅抱石对于艺术真实性和自由性的坚持。
傅抱石认为艺术家在创作中应当本着真实和直接的原则,不拘泥于刻意追求技法的规定。
他反对机械地使用特定的笔法或材料,而是主张艺术家应当灵活运用各种表现手段,以达到最自然的艺术效果。
三、"每一个绘画的人都有自己的画理,有自己的画法才会画。
”这一名言体现了傅抱石对于艺术家个性和创造力的高度重视。
他认为每个艺术家都应该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方法。
他反对模仿和盲从,鼓励艺术家通过长时间的实践和思考,逐渐找到自己独特的艺术道路。
四、"艺术已成为中国民族灵魂的一部分,是民族精神的一个标志。
”这句名言表达了傅抱石对于艺术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的深刻思考。
他认为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仅仅是个人感悟和表达的工具,更是构建民族精神和塑造民族形象的重要途径。
这一观点在傅抱石晚年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和借鉴,使其作品既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又具有现代艺术的审美风格。
傅抱石的名言名句不仅仅是对艺术的思考和理解,更体现了他对于生活、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反思。
他的艺术信念和创作追求对于今天的艺术家和观众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正如傅抱石所说的: "我努力追求的是追求内在的真,目标是外在的真”。
浅析张仃傅抱石的山水画

浅析张仃傅抱石的山水画张仃傅抱石(1907-1999),原名张联奎,字仃仲,号匡时,以字行,以号为名。
浙江杭州人,中国著名的山水画家,是近代著名画家、收藏家、书法家、教育家。
他被誉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弘扬者和发展者”,是中国现代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
他擅长山水画,画风深受古人王蒙、东坡、米芾、贺麟的影响,结合南画与北画双绘山水的特点,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下面就来浅析张仃傅抱石的山水画。
张仃傅抱石的山水画以山为主,在表现山的形态上,他注重用线描的力度和速度,抓住山的气势,表现山的险峻和挺拔,山石的质地和形态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生动的再现。
张仃傅抱石运用“石无常形”的手法,通过笔墨的运用表现自然山石的变化多端,把画面构图得以简练生动传神,使观者在审美过程中感到无限的遐想。
在画风上,张仃傅抱石的作品擅长以淡墨勾画,寥寥数笔,就可以勾勒出山的轮廓和纹理,有一种深远绵长、空灵超逸之美。
但又不乏极其细腻的刻画,将文字和线条结合自如,细腻入微,富有诗意,使得他的作品独树一帜。
他还擅长用淡墨渲染云雾,使山的形体更加灵动,增添了画面的空灵感和神秘感。
他的作品颇具情韵,富有意境,给人以意境空灵、超然物外的感觉。
在表现手法上,张仃傅抱石的作品以点、笔、悬笔、拖笔、使形、斜绖、平铺、背锋、碰锋、碰笔、排锋、顿笔等,详细捕捉了山水对象的自然状态。
他擅长利用点、笔的捷运动感及空白装饰美感,其作品如泼墨意象般自由自在,意态万千,浑然天成。
在山水画的内容上,张仃傅抱石尤其擅长描绘自然景物,他的作品以山水自然风光为创作题材,采风于广阔大自然,恪守山水画的承传传统,兼收并蓄取各家长处,以创新的观念和全新的面貌重现中国画传统。
其中既有中国山水画的传统元素,也有他对自然山水的新诠释,使得他的作品不乏现代感。
他还擅长以山水画表现人物,运用构图、用墨、笔境等手法,在山水画中塑造出具有时代感的人物形象。
他的作品以刻画细腻入微而著称,笔调丰富圆融,气韵生动,特别是水墨山水画博采众家之长,个人风格鲜明,开拓了中国山水画的新格局。
傅抱石生平简介之代表作品

画幅要求高五米半,宽九米,计有 50 平方 米,荣宝斋的老师傅甲三十多张清朝乾降年间的 “丈二匹”宣纸拼接而成,在画厅里立起一块约 3 米高、9 米宽的大画板,上下设 9 米长的两根 轴,先把纸卷在上轴,从下端开始逐段往上画, 纸随着往下卷,作画时是看不到全貌的。傅抱石 作画所用的大笔和排笔的竿子,就有 1 米多长,
个字。这是毛泽东一生惟一为绘画作的题字。题 字放大后,由沈左尧和李方白两位先生描到画面 上,仅一个“娇”字就将近一米。
这幅作品虽然在构图等许多设想上,不得不 听取负责同志及其他有关方面的建议,难免有束 手束脚之感,因此未能尽显先生的技艺、才能, 特别是“抱石皴”技法,但它的尺幅之大、气势 之磅礴,却是无与伦比的,特别是它产生的广泛
伸手,那么自然的弹去了指尖殆尽的烟,点点未灭的星火就像一场易冷的烟火,燃尽了
的社会影响,是其他画家和作品无法企及的。他 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出 席了国庆招待会,并登上了天安门观礼台,参加 了国庆观礼。全国各大报刊杂志,如《人民日报》、 《新观察》《人民画报》《中国画》、《北京晚报》、 《中国农报》、《新工商》、《雨花》、《东风画刊》 等相继发表了《江山如此多娇》彩色画页。
伸手,那么自然的弹去了指尖殆尽的烟,点点未灭的星火就像一场易冷的烟火,燃尽了
石后来较详细地作了描述:“近景是高山苍松, 采用青绿山水重彩画法,长城大河和平原则用淡 绿,然后慢慢虚过去。远处则云海茫茫,雪山蜿 蜒。右上角的太阳,红霞耀目,光辉一片,冲破 了灰暗的天空,使人感到‘红装素裹,分外妖 娆’。”这幅煌煌巨制庄重典雅,笔墨淋漓,气势 磅礴,尺幅之大创下了历史记录,画面右上角的 一轮红太阳的直径就将近一米。9 月 27 日,从外 地回京的毛主席为画题写了“江山如此多娇”六
关于傅抱石的作文

关于傅抱石的作文你知道傅抱石吗?这家伙可不得了,就像是国画界一颗超级闪亮的星星。
傅抱石出生的地方可能没那么起眼,但他这个人啊,天生就和画画有缘。
小时候的他,就像一个对宝藏充满好奇的探险家,只不过他的宝藏就是那些古画、笔墨纸砚啥的。
他看到那些古代的画作,眼睛里就放光,仿佛那些画在对他说:“小子,快来探索我们的秘密吧!”他对画画的痴迷程度,那可真是没话说。
就像现在有些游戏迷打游戏可以不吃不喝,傅抱石画画的时候也能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
他整天就琢磨着怎么把山水画得更有韵味,怎么让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
他研究传统国画就像一个考古学家在挖掘神秘的古墓一样,一点点地把古人画画的精髓给挖出来,然后再融入自己的想法。
傅抱石画画有个超级厉害的地方,就是他的笔法。
他那笔就像是有魔法一样,在纸上一顿“折腾”,就能出现令人惊叹的效果。
他的山水画画得那叫一个气势磅礴。
你看他画里的山,感觉不是用墨画出来的,而是山自己从纸上长出来的,高耸入云,云雾缭绕在山间,好像随时会有神仙从里面飘出来。
他画水的时候呢,那水就像是活了一样,波光粼粼的,你要是盯着看久了,都感觉能听到流水的声音。
而且啊,傅抱石可不仅仅是埋头画画,他还把自己的画艺传给了好多人呢。
他就像一个超级有耐心的老师傅,带着一群小徒弟,告诉他们怎么调色,怎么运笔,怎么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画里。
在他的影响下,好多人都爱上了国画,也开始努力地钻研这门古老而又迷人的艺术。
他还有很多传奇的经历呢。
比如说他出去写生的时候,就像一个真正的行者,到各种山水之间寻找灵感。
他看到那些美景,眼睛都瞪大了,心里肯定在想:“哇塞,这要是画出来得多棒啊!”然后就迫不及待地铺开画纸,拿起笔就开始创作。
他的写生作品不仅仅是记录景色,更是把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都表达了出来。
傅抱石在国画的发展史上就像是一个超级英雄。
在那个时代,国画面临着很多挑战,但是他就像一个坚强的守护者,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创新的画法,让国画在世界艺术的舞台上闪闪发光。
“傅氏风雨下钟山”傅抱石与他的雨景山水画

“傅氏风雨下钟山”傅抱石与他的雨景山水画“傅氏风雨下钟山”傅抱石与他的雨景山水画傅抱石(1904—1965),江西新余县人。
他是我国极有创造性、影响很大的国画大师。
青年时的他便酷爱绘画、书法、篆刻,尤其推崇清代画家石涛。
1933年他得徐悲鸿资助留学日本,攻读东方美术史,毕业于东京帝国美术学校。
回国后在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
建国后任江苏省国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他擅画山水、人物,并创造出独树一帜的“抱石皴”山水技法,有评论家说,中国山水画史上的笔法,在不断变化中有两次重要突破。
首次变化为南宋李唐所创造的“卧笔侧锋”;第二次,在相隔一千年后,由傅抱石独创的“散锋笔法”为转折点,即著名的“抱石皴”。
他画瀑布、雨景,更是技高一筹,有“傅氏风雨下钟山”、“一半山川带雨痕”的美称。
傅抱石的雨景,魅力无穷,风格独特。
他用大笔破锋,快速运笔,扫出的雨丝,苍苍茫茫,恢恢蒙蒙,飘洒逸宕,氤氲和融。
他的雨景画大气磅礴,气势过人,有一套他自创的独特技法。
雨景是傅抱石山水画的“绝招”,他是写雨景的大师。
听雨图立轴 1947年作傅抱石先生居蜀八年,其间他跑遍了四川各地写生。
四川山区气候变化多端,向来多雨,傅抱石先生由于经常仔细观测山区的雨景,并通过不断的水墨实践,逐渐创造出一套专门描绘雨景的皴染技法,而且还十分注意山势雨意的变化,以便更好地烘托渲染效果。
1938年5月,在抗13战争的艰苦岁月里,傅抱石参加军委政治部的抗战宣传工作,随三厅机关从武汉辗转广西、贵州等地,到达陪都重庆,在重庆度过了八年的岁月。
撤至重庆的政治部分驻城乡两地。
傅抱石与一些画家和作家如李可染、司徒乔、高龙生、胡风等住在重庆西郊歌乐山附近的赖家桥,傅抱石一家住在距赖家桥约一、二里远的金刚坡下的农舍里,傅抱石自号为“金刚坡下山斋”。
金刚坡是群山环抱的一块谷地。
从沙坪坝沿嘉陵江逆流而上,有公路直通;江边有步行小路,翻山越岭,可以到达沙坪坝。
傅抱石的“金刚坡下山斋”是一幢极简陋又因年久失修而显得凋零朽败的农舍。
傅抱石

傅抱石1904年生于江西省新余县。
汉族,1965年卒,“新山水画”代表画家。
原名长生、瑞麟、号抱石斋主人。
1952年任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
1957年任中国画院院长。
傅抱石,生于江西南昌,祖籍江西新余。
少年家贫,11岁在瓷器店做学徒,自学书法、篆刻和绘画。
1925年著《国画源流概述》——时年21岁1926年毕业于省立第一师范艺术科,并留校任教。
——江西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艺术科——时年22岁1929年著《中国绘画变迁史纲》——时年25岁1933年再徐悲鸿帮助下赴日本留学——时年29岁1934年再东京举办个人画展——时年30岁1935年回国,在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
——时年31岁抗日战争期间定居重庆,继续在中央大学任教。
——1937年——1945年1946年迁南京。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美协江苏分会主席、江苏省书法印章研究会副会长。
1952年任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1957年任江苏省中国画院院长——1965年卒,享年61岁。
傅抱石:1904年——十月五日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市。
——祖籍江西新余县,出生在一个修伞匠的家庭。
——新余——古称新喻,新渝,现简称渝。
傅抱石画中多题“新喻傅抱石”1911年——入私塾附读,原名傅长生。
1915年——在瓷器店学徒,开始自学篆刻、书画。
——“学徒出奇才”—12岁的傅抱石就开始了自己的学徒生涯。
1917年——14岁,考入南昌江西省第一师范附小,插班进四年级,改名傅瑞麟。
1921年——高小毕业,升入江西省第一师范学校,开始美术创作和研究工作,自号“抱石斋主人傅抱石”。
——时年仅18岁,可见之所以以“抱石”为斋号,想必经常抱着石头整天在摹刻印章——爱印之深可见一斑!在近现代美术上,对印有如此痴好的,除了吴昌硕、齐白石,那傅抱石必算一个。
1925年——完成第一部著作《国画源流述概》。
——时年22岁的傅抱石就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步著作——在江西省第一师范学校学习四年——师承是谁?哪些老师对傅抱石产生了很多的影响,要不然怎么可能在四年的美术学习之后,突然写了一部著作?1926年——于江西省第一师范学校艺术科毕业,留校任教;著北伐军攻克南昌,聆听北伐军政治部主任郭沫若的演讲。
傅抱石人物画的艺术特色及成就研究

傅抱石人物画的艺术特色及成就研究
傅抱石(1908-1965),字守一,号巴陵,江西乐平人,中国现代画
坛的重要艺术家之一、他是中国著名的人物画艺术家,其作品以线条丰满、笔触灵动,形象鲜活而富有力量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傅抱石的人物画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线条饱满丰腴:傅抱石擅长用笔触勾勒人物轮廓,并注重线条的饱
满度和力量感。
他的线条流畅而有张力,构图紧凑,给人以强烈的观赏感受。
2.姿态生动:傅抱石对人物的表现十分生动,他善于把握人物的动态
姿态和情感变化。
他的人物形象丰满而有神,身姿或端庄或娴静或豪放,
各具特色,能够准确地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
3.肌理细腻:傅抱石对人物的肌理描绘也十分细腻入微,他用笔触巧
妙地表现出人物的细腻肌理和柔软质感,使人物更加立体生动。
4.平和儒雅的气息:傅抱石的人物画往往散发出一种平和儒雅的气息。
他所描绘的人物多为江南文人墨客或乡村民众,他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展现
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状态。
这种平和儒雅的气息与傅抱石自身的性格
和品味有关,并反映了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执着追求。
傅抱石在人物画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使得他成为中国画坛的瑰宝。
他的人物画作品获得了国内外各种艺术奖项,成为中国现代画坛杰出
的代表性人物画家。
总之,傅抱石的人物画作品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创作才华。
他通过对线条、姿态和肌理的精准把握,刻画出了生动鲜活的人物形
象,同时带给观众一种平和儒雅的气息。
他的作品是中国现代人物画艺术的瑰宝,为后世人物画家树立了榜样和标杆。
美术作业傅抱石作品《保俶塔》赏析

美术作业傅抱石作品《保俶塔》赏析傅抱石(1908年-1968年)是中国现代艺术史上的重要艺术家之一,他是中国美术学会创始人之一,也是山水画、花鸟画等多个领域的杰出代表。
他的作品以奇特的构图、鲜艳的色彩和夸张的笔触而闻名,对中国现代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傅抱石的作品《保俶塔》为例,对其进行详细的赏析。
《保俶塔》是傅抱石于1963年创作的一幅作品,这幅作品是以保俶塔为题材,展现了傅抱石独特的绘画风格。
保俶塔位于中国江苏省南京市,是一座古老的砖石结构的浮层式木构宝塔。
傅抱石以一种象征性的表达方式,将自然景色与建筑艺术相结合,传递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敬仰。
这幅作品的构图非常独特,整个画面被分为两个部分。
居中的是浓郁的绿色山川,给人一种宽广、深远的感觉。
傅抱石通过夸张的笔触和明快的色彩,充分表现了山川景色的壮丽与美丽。
这种色调的运用和对细节的突出加强了整幅画的视觉冲击力,使观者对作品的印象更加深刻。
在画面的左上角,傅抱石描绘了一片深红色的屋顶。
这种鲜明的色彩选择与背景中的绿色山川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屋顶看起来更加鲜艳夺目。
这种对比可以表达出傅抱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和推崇,也是他对传统建筑艺术的致敬。
而在画面的右下角,傅抱石描绘了保俶塔的宝塔身影。
保俶塔是古老的建筑艺术的代表之一,它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和钦佩。
傅抱石通过对保俶塔的描绘,使得整幅画更具传统文化的气息,并将观者的注意力引向宝塔。
傅抱石在画中的山川、屋顶和宝塔都以夸张的线条和饱和度鲜艳的色彩进行描绘,这种表现方式使画面充满了张力和活力。
他运用了独特的审美观点和绘画技法,通过简化形象、凝练笔触和丰富色彩的运用,赋予了作品无限的想象力和艺术感染力,而且令人难以忘怀。
总的来说,傅抱石的作品《保俶塔》集中展示了他作为一名杰出艺术家的艺术风格和文化背景。
他通过对自然景色、建筑物和色彩的处理,向观者传达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挚爱和钦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傅抱石之所以热衷于将毛泽东的诗词形诸笔墨,是由于毛泽东在其诗词中一些气势磅 礴而又非常形象的语言,能激发画家的灵感和想像力,如“江山如此多娇”,“山, 刺破青天锷未残”,“一山飞峙大江边”,“泪飞顿作倾盆雨”,等等。这种浪漫主 义的气质,又正和他的性格以及他在绘画上的追求不谋而合。因此他花了许多精力来 经营构图,反覆地画,总想画出更高的境界来。这些作品,就他的意图来说,基本上 仍是表达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从画辛弃疾的“待细把江山图画”到画毛泽 东的“江山如此多娇”,都是出于对祖国锦绣大地的一往情深,都是献给伟大祖国的 颂歌。
我可是有决心,此生一定要努力画主席的诗词。明年就考虑迈向21首进军,并且一直 要画到最后不能握笔时为止。我认为太值得我这半辈子努力的了。
名家评论摘录
日本学者小林斗庵认为:“傅抱石先生开创了近世中国画坛的一代新风”,“是五十 年来中国画苑之最突出的名家”。日本盐出英雄更称之为“创独特画风,终登近代中 国画坛最高峰”。
有 关 毛
傅 抱
泽 东
石
诗
意
画
创作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傅抱石任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1960年成立江苏省国画院,傅抱 石任院长。同年傅抱石率江苏国画写生团,历经六省一市,共二万三千里,结束后在北 京举行《山河新貌》写生画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其后,他又进行了东北写生、浙江写 生、江西写生、湖南写生等,再加上1957年率中国艺术家代表团访问东欧(捷克、罗 马尼亚)期间所作的大量写生,傅抱石留下了大量歌颂祖国、歌颂大自然且具有创新意 义的国画作品。
感 谢 您 的 观 赏
陈 璐
作品五 九年。这是为特定场合的需要而绘 制的巨幅国画。 傅抱石为此画过一些完整的画稿, 最后在七米高九米宽的宣纸上完成 其全部构思。虽然由于是合作而在 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个人风格的发挥, 但这是一幅规模空前的巨作,画面 所达到的雄伟壮丽、使人心胸开阔 的艺术效果,对画家来说仍是一次 可贵的成功的尝试。
作品评析
清平乐·六盘山
根据毛泽东的诗词创作的诗意画多 数是小幅或册页形式。例如,一九 五〇年所作的《清平乐·六盘山》, 面积很小,但画得十分细腻,笔法 较为“传统”,但仍具有一贯的轻 松潇洒的特点。画面上景物被压得 很低,留出广阔的天空。层次分明 的山峦中有一队随意点染而成的人 物,但并不显得突出。倒是几行即 将消失在天际的飞雁颇能撩起观者 的情思。右上角用工整劲秀的小楷 抄录了毛泽东的原诗,左下方钤上 两方印章:“其命惟新”和“往往 醉后”,表示了画家对这幅作品的 满意心情。这是一幅成功的诗意画。 它章法新颖,构思独特,笔墨洗炼, 加上巧妙地利用了纸的本色(纸色 带赭黄,恰好强调出深秋的气氛), 创造出一个和谐统一而又充满诗意 的境界。
我所画的17幅初稿,尽管有些经过同志们的提高意见,得到很大帮助。我还不敢说有 一幅是属于第一种的。没有,的确没有。因为主席的诗词,博大渊深而又奇峰突出、 变幻多姿,实在不容易着想。画者与作者的思想天地太悬殊了,怎么样,也只能是 “貌似”一斑,绝对谈不到“神似”。如许多文章所作的定评,主席的诗词是“革命 的浪漫主义与革命的现实主义高度结合的典型”,我万分同意这个定评。正如不少人 所言,是“前无古人”的。关于这一点,《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全文,我非常惭愧, 实在不懂得什么,也说不出个道理来,我是没有发言资格的。若是从几年来喜爱、学 习、描绘了主席的某些诗词,在这个过程中,据我太浅薄的一点理论常识,并非完全 没有尝到一点点甘苦的。于此,就胡说八道谈几句吧。
作品评析
菩萨蛮·大柏地
《菩萨蛮·大柏地》一画同样 以水墨画成。此图笔墨流畅, 清新可爱,真正做到了“笔与 墨会”。原词中有“赤橙黄绿 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句, 他以墨当彩画出了彩虹,但不 觉单调,反而感到必须如此, 可算是真正领悟了中国水墨画 的精义。
傅抱石创作毛泽东诗词插图的几点体会
摘自《江山如此多娇:傅抱石毛泽东诗意画创作》
作品评析
蝶恋花
除了《江山如此多娇》之外,下功 夫最多的,是一九五八年创作的 《蝶恋花》了。这幅画是一幅人物 画,画面的主体是两个神话里的人 物——嫦娥和吴刚。他着力刻画了 这两个人物的神情、动态和衣著。 因原词有“泪飞顿作倾盆雨”句, 便用他拿手的技巧逼真地画出了倾 盆大雨的效果。嫦娥随着杨柳飘向 太空,吴刚捧出桂花酒相迎。天上 和人间是靠强劲而密集的雨丝相连 接的,而嫦娥身后纷纷扬扬的柳叶 更是起到了“承上起下”的作用, 可以说是构图处理上绝妙的一笔。 全画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技法上大 胆而富于创造,应该说是一幅很有 分量的诗意画。
台湾画家何怀硕说:“论山水画之气势逼人,元气淋漓,而戛戛独造,可说无过傅抱 石者。”
郭沫若同志生前在论及傅抱石先生的绘画时曾说:“抱石作画别具风格,人物善能传 神,山水独开生面。盖于旧法基础之上摄取新法,而能脱出窠臼,体现自然。”
个人体会
在看完傅抱石的作品和他写的一些有关绘画心得和体会的文章后,让我 明白了这位老人对绘画艺术的热爱和执着,在他作品的中看到的是激情奔 放,气势磅礴,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和深远的意境,他独特的绘画风格, 丰富和发展了传统绘画艺术,在对毛泽东诗词画的创作上,可以看出他 对祖国的大好河山的热爱,通过笔墨色彩把画家和诗人做到了最完美的结 合。从他那些山水画法中,我所感受到的不仅是自然山川的美和艺术表现 的美,而且还感受到一种震撼人心的人格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