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论积贮疏赏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贾谊论积贮疏赏析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匮之。作者注,下同。〕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伤害]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危害)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倾覆〕,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同糜〕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遭受〕之矣。即不幸而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何〕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十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同横]击,罢[同疲]夫赢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指所谓“叛逆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令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趋向]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竞]为此廪廪〔同懔懔,危惧不安的样子〕也。窃为陛下惜之!

••••这篇《论积贮疏》,是西汉著名政治家、政论家贾谊就发展农业生产和积贮粮食问题向汉文帝呈上的奏疏。

••••贾谊(公元前200一公元前169年),洛阳(今河南洛阳)入。年轻时就以文才闻名于郡中,20多岁被汉文帝刘恒召为博士,一年后升为太中大夫。为巩固汉王朝的封建统治,他主张改革政治法制,并对朝政提出了许多建议和批评,这触犯了封建权贵们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被排挤出朝廷,贬为长沙王吴差的太傅,后又为文帝之子梁怀王刘揖的太傅。梁王堕马死,贾谊自伤没有尽到作太傅的责任,常哭泣,一年多就忧郁病死,年仅33岁。贾谊堪称西汉•政坛文坛之奇才。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和政论家,他的政论文《陈政事疏》、《论积贮疏》等,雄辩有力,对后世政论文很有影响;他又是成就卓著的汉赋作者和散文作家,辞赋以《鹏鸟赋》、《吊屈原赋》最有名,《过秦论》》是其散文的优秀代表作。••••贾谊生活在“文景之治”的汉文帝时代,虽然目睹到西汉初年,统治者采取鼓励农耕、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促进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的事实,但同时也敏锐地看到了当时大地主大商人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愈演愈烈的社会现象及其严重后果:“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广大农民失掉土地,破产逃亡,纷纷流向城市,沦为官营或私营工商业的佣工和奴隶,有的甚至成为无业的游食之民,严重地影响到粮食的生产、储存和社会的安定。为此,他忧心忡仲,百感交集,以饱含激情的笔,写下了这篇文词激扬的奏疏。••••《论积贮疏》确是一篇隐炙人口、流传千古的佳作,从主题、结构到言词表述都有其成功之处。

••••主题清晰,论点明确。中国是个古老的农业国。古人有训:“有石城干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亡粟,非能守也。”“民以食为天”,有粮则国家安定,无粮则天下惊慌。积贮粮食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然而,作者并没有因为“积贮”本身的寻常及道理的浅显而忽视其内在的深刻价值,而是通过由表入里的分析思考,以小见大,见微知著,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属性,达到常题巧作的效果。文章引古论今,以充足的论据和雄辩的事实,说明“积贮”与国家兴亡的直接关系,论证了“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的主题,从而向最高统治者陈明了一个浅显而深刻的道理:要想安邦治国,必须把发展农业生产,积贮粮食作为基本国策。“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相反,如果“背本趋末”,淫侈成风,此两大祸害得不到制止,那么,“大命将泛,莫之振救”(国家命运将要毁,

没有谁能拯救它了)。语中要害,振聋发聩,恰似“警世危言”!

••••结构严谨,层次清楚。作者列举大量事实,条分缕析,从三个不同角度强调了积贮的意义:第一段通过理论和形势的分析,说明积贮是当务之急。具体写法是引古论今,古今对照,正反相衬。如以管子的名言“仓廪实而知礼节”作为导语,自然而然地引出作者自己的见解:“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又以古人治天下成功的经验来反衬现实存在的问题,进而进行分析,说明积贮的刻不容缓。文章说:“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浪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言之自然,论之有力,笔中有情,诘问入理,并非危言耸听,但却无可辩驳。第二段承接上文,就应付自然灾害和战争两个方面,进一步说明不积贮粮食的危险性,从反面来论证论点。无积贮,大旱降临,国家无以救灾济民;一旦“边境有急”,兵无以给养;假如“兵旱相乘,天下大屈”,必将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到那时补救也就来不及了。一波三折,步步问难,深入浅出,说理有条不紊,令人心服诚服。第三段从正面说明积贮粮食之利和增加粮食积贮之法。作者主张“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认为这样,就能达到“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的目的。至此,作者不仅论证了积贮粮食的重要意义,而且指明了增加粮食积贮的途径,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首尾相映,层次分明,文章逻辑严谨,显得完整无缺,增强了说明力。••••文笔犀利,文词激切。作者笔端常带感情,语出惊人。例如,第二段基本上是由三个诘问句组成的,层层问难,步步深入,一浪高过一浪,显得很有力度,把不积贮粮食的危害性说得清楚明白。第三段的“何为而不成”、“何招而不至”两个设问句,避开了平板的议论,加强了语气,使人感到语调轻快,言之成理。语言的色彩虽与第二段所用的诘问句大不相同,但都很恰当地表达了作者的心情和文章的内容。此外,排比句的普遍运用,也加强了语言的气势,增强了说理的条理性;而且显得富有变化,错落有致,进一步增强了文章的色调和韵律感。

••••《论积贮疏》与稍后成篇的《论贵粟疏》(晃错著)是中国社会传统的“重农贵粟”思想的两篇优秀代表作,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