脓毒症的中医药研究近况
脓毒症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

脓毒症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摘要:脓毒症是因感染而引起宿主反应失调进而导致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
病理生理表现为在机体遭受严重感染的打击下,机体出现剧烈而持久的应激反应,导致体内儿茶酚胺、糖皮质激素、炎症介质、细胞因子等水平升高,引起血管收缩、组织器官缺血、微循环障碍,进而导致多脏器功能失调,出现心脏、呼吸、肾脏、凝血、胃肠道等多器官衰竭,病死率高达20%~50%[4]。
目前针对脓毒症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已成为研究热点,特别是中医在脓毒症对发病过程及治疗有了较深刻的认识,本文对中西医理论在脓毒症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进行阐述。
关键词:脓毒症;发病机制;中西医结合治疗脓毒症是因感染而引起宿主反应失调进而导致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
病理生理表现为在机体遭受严重感染的打击下,机体出现剧烈而持久的应激反应,导致体内儿茶酚胺、糖皮质激素、炎症介质、细胞因子等水平升高,引起血管收缩、组织器官缺血、微循环障碍[1],进而导致多脏器功能失调,出现心脏、呼吸、肾脏、凝血、胃肠道等多器官衰竭[2-3],病死率高达20%~50%[4]。
1脓毒症的发病机制1.1免疫失衡首先机体在出现损伤后,大量促炎介质释放,在机体出现过度炎症反应后,机体产生抑制性介质,也称拮抗炎性介质,抑制炎症过度表达,抑制炎症反应,但其在数量及产生时间上与促炎因子的不均衡性,导致免疫失衡[5]。
研究发现[6-7],炎症晚期出现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B1,HMGB1),在脓毒症发生中晚期(>24h)出现,HMGB-1为巨噬细胞分泌一种高度保守的核蛋白,由胞浆分泌至胞外,即可发挥其致炎作用,可刺激AM分泌IL-1、IL-6、TNF-α等重要炎症因子,同时这些促炎因子又反过来促进HMGB1的分泌,另外其对于对凝血、纤溶系统功能,肠粘膜屏障功能,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等也产生一系列影响。
1.2微循环障碍机体对损伤产生免疫应答后,组织因子释放和炎症细胞因子释放,二者之间的发生相互作用,使得机体处于促凝状态。
脓毒症的中医药治疗研究现状

脓毒症的中医药治疗研究现状脓毒症的中医药治疗研究现状脓毒症(sepsis)是指病原微生物入侵机体的血液或组织中导致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进一步发展可导致脓毒症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是急危重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广大学者对脓毒症的研究在理论上已深入到分子生物和基因水平,但临床上始终没有有效的特异性治疗,危重症患者死亡率仍居高不下。
面对目前严峻的形势,中医药在脓毒症治疗中日益受到重视,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提高危重病救治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医对脓毒症的认识脓毒症是在现代医学发展过程中逐步认识到的一个临床综合征。
传统的中医学并没有提出“脓毒症”的概念,因其以发热为主要表现,故多将其归入“外感热病”范畴。
又因《素问.热论》云:“今夫热病皆伤寒之类也”,又将其归属于为“伤寒”。
诸多医学家认识到,中医书籍中的“温毒”、“疔疮走黄”、“疽毒内陷”之大部分可归为现代医学脓毒症的范畴,脓毒症的大部分临床表现可分属祖国医学“外感热病”、“温毒”、“走黄”、“内陷”症的范畴,中医学发展历史中始终贯穿着对“脓毒症”的研究,而且中医学在治疗脓毒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中医对脓毒症病因病机的认识《黄帝内经》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刘清泉提出脓毒症基本病机为“正虚毒损,络脉瘀滞”。
正气虚弱,邪毒入侵,正邪相争,人里化热,热毒炽盛,耗气伤阴;正气不足,毒邪内蕴,内陷营血,络脉气血营卫运行不畅,导致毒热、瘀血、痰浊内阻,瘀滞络脉,气机逆乱,进而令各脏器受邪而损伤,脏腑功能失调,引发本病。
王今达等将脓毒症中医病因病机概括为毒邪入侵,导致正邪交争、正气耗损、邪毒阻滞、正虚邪实。
若出现热毒炽盛,即为毒热证;若出现败血阻滞,即为瘀血证;若出现脏腑虚损、阴阳逆乱,即为急性虚证:赵淳指出,脓毒症“病机多为素体正气亏虚,脏腑功能失调,阴阳气血失衡,又因外感毒邪、创伤、烧伤、大手术等使热、毒、瘀、湿等入内侵犯机体,正虚邪盛,正不胜邪,气机逆乱而发病,严重者脏腑受损,甚者阴阳离决。
脓毒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现状及进展

脓毒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现状及进展摘要目前,脓毒症尚无有效的特异性治疗方法,单纯西医治疗脓毒症其病死率仍居高不下。
脓毒症的西医治疗用药较多,可有效控制病情进展,但远期疗效欠佳,中医治疗脓毒症遵循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以达到活血化瘀、祛湿解毒之功效。
本文将综合各研究成果,分析总结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脓毒症的现状及治疗进展。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脓毒症研究现状研究进展脓毒症是指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脓毒症发生率高,一旦发生病情凶险,病死率高,尽管近年来抗生素的研究不断更新换代,抗感染治疗取得满意疗效,但脓毒症的病死率仍高达30%~70%[1]。
脓毒症可由各种类型的感染引起,但其涉及到多器官、多系统的反应,具体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中医认为,脓毒症属于伤寒、温病范畴,中医学发展至今,在治疗脓毒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有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等优势[2]。
为更好的治疗和预防脓毒症,我们分析总结了过去一年内我院及其他医院治疗脓毒症的治疗经验,分析目前临床上治疗脓毒症的现状及治疗进展,现报道如下。
1 病理病机脓毒症临床上病情进展迅速,最常受累的器官是心脏,常引发心肌损伤,并可进展为脓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等,致死率高。
约有二分之一的脓毒症患者会伴随心肌抑制,表现为心肌收缩功能损害,心脏扩大、射血分数下降等。
中医理论指出脓毒症的基本病机多为:阴阳气血失衡,脏腑功能失调,素体正气亏虚,加之感染、大手术、创伤等使疲、毒、湿、热等侵犯机体,正不胜邪,导致气机逆乱而发病,严重者损及脏器,甚者阴阳离决。
中医辨证治疗,王今达等[3]研究认为,脓毒症的中医理论遵循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并进而提出了“三证三法”的治疗原则,一直沿用至今。
三证即为毒血证、淤血证和急性虚证。
分别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益气固脱为治疗原则。
辨证依据为:临床辨证若出现热毒炽盛,为毒血证;出现败血阻滞,为瘀血证;出现脏腑虚损、阴阳逆乱,为急性虚证。
脓毒性休克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脓毒性休克的中西医研究进展2.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福建福州 350001摘要:尽管现代医学为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提供了系统的治疗方案,但其死亡率仍然居高不下。
鉴于其复杂的全身性病理生理紊乱,当前研发特效药物或技术的尝试尚未取得显著成效。
中医从整体观念出发,通过双向调节脏器功能、扶正驱邪的治疗原则,与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的病变机理更为契合。
然而,中医临床的灵活性和多变性使其治疗方案难以标准化,以获取循证医学评价。
本文通过综述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的中西医治疗研究,提出“中西并重,扬长避短、各司其职”的临床思路,旨在提高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的救治效果。
关键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现代医学;中西结合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是重症监护室里常见的一种临床综合症。
其特点为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
十几年来,随着对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的认识加深,其定义也被不断地修改。
2016年发表的国际共识中,最终将脓毒症定义为:由宿主对感染的反应失调引起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而脓毒性休克则被认为是脓毒症中死亡风险极高,具有严重的循环功能障碍、细胞代谢异常的一个亚群[1]。
在2021年发表的脓毒症拯救运动国际指南[2]中仍然沿用了2016版指南中的脓毒症3.0定义,说明目前医学界对于脓毒症的定义有了相对明确和统一的认知。
最近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远高于欧洲和北美国家[3],因此,找寻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临床医生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综合目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作论述如下:1.发病机制1.1现代医学病理机制脓毒症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宿主机体屏障被病原体破坏,从而导致宿主体内的炎症应答失控,最终导致机体各个器官功能障碍。
[4]感染是脓毒症的启动点,感染促进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炎性反应细胞被内毒素激活,从而释放大量炎性介质破坏机体屏障[5],炎性因子的大量释放导致了淋巴细胞等免疫效应细胞的死亡,从而导致免疫调节失衡。
中医药干预脓毒性休克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干预脓毒性休克的研究进展脓毒性休克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休克,常见于严重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感染中毒性休克(septic shock)患者。
脓毒性休克以其发病急、病情重、病死率高的特点,给临床诊疗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传统的西医治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对于某些病情复杂的患者来说,治疗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这就需要我们寻找其他方法来应对这些病情复杂的患者。
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疗效已经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认可。
在脓毒性休克的治疗中,中医药也有着独特的优势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因此对中医药干预脓毒性休克的研究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中医药在脓毒性休克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更多有益的参考。
一、中医药对脓毒性休克的病因病机认识中医药认为,脓毒性休克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外感病邪入侵人体所致,而脓毒性休克的病机主要表现为“毒邪深入,正气内伤”。
中医药认为外感病邪可直接伤及人体正气,导致气血阴阳失调,从而导致脓毒性休克的发生发展。
中医药治疗脓毒性休克的关键在于清热解毒、扶正固表,调理气血阴阳,以恢复机体自身的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二、中医药治疗脓毒性休克的具体方法(一)中药注射液中药注射液是中医药治疗脓毒性休克的常用剂型之一,其具有药效快、疗效好的特点,对改善患者病情有着显著的效果。
在临床中,中药注射液常常与西药联合使用,以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
常用的中药注射液包括连花清瘟注射液、生脉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这些中药注射液在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抗炎镇痛、改善微循环等方面有着显著的疗效,对脓毒性休克患者的治疗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中药颗粒剂中药颗粒剂是中药制剂的一种,其不仅方便患者口服,而且具有较好的药效。
在治疗脓毒性休克的过程中,可以选用逍遥散、当归四逆汤、黄芪四逆汤等中药颗粒剂。
这些中药颗粒剂药效温和、作用缓和,能够调整机体阴阳平衡,提高免疫力,对改善患者内环境有积极的作用,从而对脓毒性休克的治疗起到重要作用。
解毒益气活血法治疗脓毒症的研究近况

2 - 3 对凝 血 功 能 紊 乱 和 其他 炎症 反 应 明 自强 等 _ 1 0 研 究表 明生 脉注 射液 联合 复方 丹参 注射 液对 炎症 反应 有 抑制 作用 ,推 测其 可能 的机 制是 通过 改善 血液 流变
脓毒 症属 中医学 “ 热病 ” 范畴 。现 代 中医界 多数 学 者认 为 脓 毒症 在 病 机上 属 于 “ 正虚邪实” 。 其 代 表有 刘 清 泉等 提 出 [ 3 3 脓 毒 症 的基 本 病 机是 正 虚 毒 损 、 络 脉 瘀 滞, 具体 包 括 以下 3个方 面 : 一 是 正 气 的不 足 ; 二是 毒 邪 内蕴 ( 包 括痰 、 瘀、 火热 、 湿 浊等 ) ; 三是 络脉 瘀 滞致 气
血 失运 , 进 而使 脏腑 、 四肢 、 百 骸失 于濡 养 。综上 所述 ,
学 指标 、 抗凝 血 和抗血 栓形 成 。 从 而抑 制脓 毒症 患 者体
内炎症 反应 ,下 调各 项炎症 因子 以及 改 善心 肌缺 血缺
氧、 清 除 自由基 、 抗 心 律失 常等 。血必 净 可降低 脓 毒症 血 浆血 小板 激 活 因子水 平 . 降低 脓 毒症 血清 及组 织 N O 水平 . 减 轻组 织损 伤 , 对 血管 内皮 细胞 有 明显 的保 护作 用, 还可 提 升 血 浆 活 化 蛋 白 C水 平 。 改 善 脓 毒 症 患 者
2 . 1 对 肠道 细 茵/ 内毒 素 移位 刘 洪 斌 等 [ 发 现 清 热 解毒方( 大黄 、 黄芩 、 白头 翁 、 败酱草) 可 通 过 清热 解 毒
的全 身 性 炎 症 反 应综 合 征 ( S I R S ) n ] , 由各 种 微 生 物 及
l O水 平 , 从 而来 抑 制 过 度 炎症 反 应 ( 如肠 道 ) , 以利 于
中医药干预脓毒性休克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干预脓毒性休克的研究进展
脓毒性休克是一种由全身性感染引起的严重炎症反应综合征,其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
传统的西医药治疗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中医药在脓毒性休克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备受关注。
中医药认为,脓毒性休克的发生与人体内气血运行异常、脾胃功能失调以及免疫力下
降等因素有关。
中医药的干预方法主要是通过调节气血运行,调理脾胃,提高免疫力等来
治疗脓毒性休克。
1. 中药复方的应用:许多研究表明,中药复方可以在脓毒性休克的治疗中发挥重要
作用。
黄芪、当归、白芷等中药都具有抗炎、抗菌和提高免疫力的作用,可用于改善患者
的病情。
2. 中医药针灸的应用:针灸是中医药干预脓毒性休克的一种常见方法。
研究发现,
针灸可以调节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的抵抗力,从而减轻病情。
针灸还可以调节患者
的内分泌系统,改善患者的气血运行状况。
3. 中医药养生方法的应用:中医药养生方法包括饮食调理、运动锻炼、气功练习等。
研究表明,通过合理饮食调理,患者的体质可以得到提高,从而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运动
锻炼和气功练习可以调节患者的心理状态,减轻不良情绪对身体的影响。
4. 中医药与西医药的综合治疗:许多研究表明,中医药与西医药的综合治疗可以在
脓毒性休克的治疗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中医药可以通过调理患者的整体状况,提高机体的
抵抗力,从而增强西医药的治疗效果。
中医药在脓毒性休克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由于该领域的研究还比较
薄弱,需要更多临床实验和基础研究来验证中医药在脓毒性休克治疗中的疗效。
近几年脓毒症中医证型研究综述

脓毒症是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是感染、创伤、烧伤、重型急性胰腺炎等临床危重患者的并发症之一,也是诱发脓毒性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虽然针对脓毒症开展了大量基础和临床工作,但脓毒症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仍较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同时消耗大量医疗资源[1-2]. 中医药治疗脓毒症具有悠久历史, 大量临床和实验研究证实中医药对脓毒症具有一定治疗价值,临床应用较广泛,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开发出多种中药针剂及口服制剂.研究表明中药及其制剂可通过直接破坏内毒素、促进内毒素代谢、抑制巨噬细胞的活化等机制发挥对脓毒症的治疗作用[3]. 中医辨证是中医学的精髓和核心,是治疗的前提. 目前脓毒症的中医证型标准多样,尚未统一,临床可操作性弱,因此有必要开展中医证型研究, 总结辨证规律及制定可操作性较强的中医辨证标准,为更好临床干预脓毒症奠定基础.现就近几年的脓毒症中医证型方面研究做一综述.1 中医对脓毒症病因病机认识中医学中没有脓毒症的概念, 因其以发热为主要表现,故多将其归入热病,属外感热病范畴. 许多医家认识到, 中医古籍中的"温毒"、"疔疮走黄"、"疽毒内陷"之大部分可归属于现代医学脓毒症的范畴. 脓毒症的大部分临床表现可分属中医学"外感热病"、"温毒"、"走黄"、"内陷"症的范畴[4]. 多数医家从"毒、热、瘀、虚"4 个方面认识其病因病机[5-6]. 中医学"毒"的概念为"邪之盛谓之毒".脓毒症中的"毒"来源有二,一为外来之毒,二为内生之毒. 外来之毒指六淫化毒,疠气疫毒,虫兽毒,药毒等. 根据病邪不同,致病特点不同,有的来势凶猛,传染性强,变证多,病情危重;有的表现缓和,病邪易去除.内生之毒,通常指外邪侵入机体后,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病理产物,如痰、瘀等,若病理产物积聚日久,如瘀毒、湿毒,若毒邪内陷化热,变生热毒.根据现代医学认识,脓毒症是由感染导致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感染是有致病微生物侵入机体引起的,那么外来之毒是指致病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或非典型病原体等. 内生之毒则包括组织细胞功能障碍, 机体一系列病理生理生化过程的产物如氧自由基、兴奋性神经毒、过敏介质、炎性介质、钙离子超载、新陈代谢毒素、致癌因子等.脓毒症中"热"是其重要的病机特点,"热"和"毒"往往并提.首先本病由温毒而起,热由毒生,毒邪内陷,热邪加重,热和毒共同影响疾病进展.热毒郁于肠腑或阳明经则造成腹满胀痛;热毒内陷心营,扰动营血,出现身热夜甚,斑疹隐隐;热毒侵入心包,引起神昏等.脓毒症的关键病机为"瘀血内结".临床上,严重脓毒症往往伴有口唇紫绀,四末青紫,皮肤花斑,舌紫暗,脉涩等血瘀征象.瘀血内结是疾病发展中的病理产物,也是影响疾病预后的主要因素.热毒之邪侵入机体,消烁津液,伤阴耗气,阴津不足,血液失去濡润,血液运行乏力,导致瘀血内结;热毒迫血妄行,留而为瘀,导致瘀血内结;热毒积郁肠腑,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气机运行受阻导致气滞,血瘀内结.正气虚是本病发生的内在因素.机体抵抗力强,邪气难以入侵,即使邪气侵入,也能驱邪外出,就不会发生疾病,故称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人体是否感邪以及感邪后是否发病,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正气的盛衰.正气不足也是脓毒症发生的内在因素. 如患者机体处于正气亏虚、阴阳失和的状态,如原有严重的基础疾病(如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或突受烧伤、创伤等重创等,导致营卫不足,周身经络失于护卫和濡养,则邪气有可乘之机,导致机体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输布失常或毒邪内生,对机体形成危害而致本病的发生.2 脓毒症中医证候特点研究研究显示[7],内科脓毒症患者以虚实夹杂证多见,占83.6%,单纯实证的占16.4%. 虚证类证候由多到少排列为气虚证(83.6%)、阳虚证(35.6%)、阴虚证(27.4%)、血虚证(8.2%). 实证类证候由多到少依次为痰证(91.8%)、火热证(79.5%)、血瘀证(52.1%)、水停证(16.4%). 脓毒症并发MODS 患者的阳虚证明显增多,出现阳虚证的脓毒症患者病情较重,提示治疗上需要重视顾护阳气. 而刘氏也开展了脓毒症症状和证候特征的调查研究. 他根据《中医诊断学》、《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等书中的症状与临床相结合, 编制成调查表,评测46 名脓毒症患者的四诊调查表,并依据虚实辨证,将所得调查表中的症状参照《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中的证候诊断标准进行证候分类. 结果显示, 脓毒症中脉数、呼吸急促、壮热等出现率均超过43%. 归纳中医证候有6 种,即邪热、痰浊、血瘀、气虚、血虚和阳虚,其中邪热证的出现率达73.9%,其余各证候分布比率较为均匀,而虚证(包括气虚、阳虚及血虚)在所有证候中的出现率为38.8%. 说明脓毒症具有"热毒"、"痰"、"瘀"、"虚"4 个基本证候特征[8].另外,研究显示,脓毒症的发生及中医证候特点与原发病有关.如孔氏研究结果显示,肺部感染引发脓毒症在脓毒症发病中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恶性肿瘤.肺部感染所致的脓毒症患者,中医证型以实证为主,而恶性肿瘤患者,其脓毒症中医证型以虚证为主[9]. 李氏研究探寻肺炎相关性脓毒症患者入院早期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10].以99 例肺炎相关性脓毒症患者做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入院第1 日中医临床四诊信息,采用描述性分析、聚类分析方法研究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结果表明,99 例肺炎相关性脓毒症患者入院早期主要证型为热毒内盛证60 例(60.61%)、瘀毒内阻证20 例(20.20%),热盛动血证共17 例(17.17%),余证共2 例(2.02%),每个证型有其相应的临床要素特征.3 脓毒症中医证型和现代客观指标关系的研究3.1 中医证型与病情程度关系李氏研究探讨严重脓毒症患者中医证型与APACHEⅡ分值的关系及转归[11]. 结果显示,105 例严重脓毒症患者中,原发病以呼吸道感染最多. 发生率较高的证型是热证(105 例,100%)、腑气不通证(94 例,89.5%). 多数患者非单一证型(101 例,96.2%). 合并4 种证型组的入院A-PACHEⅡ评分最高同时该组患者死亡率也最高. 说明严重脓毒症患者中,呼吸道感染最多见,热证及腑气不通证是最常见的中医证型,合并的证型数越多,病情程度越重,病死率也越高. 刘氏收集重度脓毒症患者61例,按证型分为单纯实证、虚实夹杂证、单纯虚证3 组,同时对各组患者进行APACHEⅡ评分[12]. 结果显示,单纯实证患者与虚实夹杂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有极显着差异, 提示当重度脓毒症患者一旦出现正虚则说明病情严重,应高度重视并积极采取措施. 同时发现, 患者早期常出现气短不足以息,动则喘甚,甚则张口抬肩等与重度脓毒症最常见的急性肺损伤、ARDS 一致. 若病情继续发展, 患者常表现出少阴病证, 出现脉沉细弱,甚至脉微欲绝,或同时合并有疾脉等阳气大伤、气不摄脉的表现,为中医危候之一.3.2 中医证型与炎症介质关系张氏共收集脓毒症患者24 例,按卫气营血辨证分为气分证组11 例,营血分证组13 例,并设8 例正常对照组,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患者血清HMGB1 含量, 并对HMGB1 水平、APACHEⅡ评分及卫气营血辨证证型进行相关性分析[13]. 结果显示气分证组、营血分证组患者血清HMGB1 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着升高,而营血分证组血清HMGB1 水平较气分证组显着升高. 胡氏以脓毒症住院患者为对象,经中医辨证分为气分组和血分组[14].分别检测血清一氧化氮(NO)、ET-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IL)-6 和WBC 指标. 结果显示,不同中医证型的脓毒症NO 测定值血分组高于气分组;ET-1 测定值和WBC 计数,气分组高于血分组,差异有显着意义. 各证型的IL-6 和TNF-α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说明不同中医证型脓毒症NO 及ET-1 水平不同.动态观察NO 及ET 可作为脓毒症辨证的相关参考指标. 杨氏也将脓毒症患者分为气分组、营分组、血分组,并另设对照组,分别检测各组患者血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NO、TNF-α、IL-6、IL-2、IL-4 和白细胞计数(WBC)等指标[15]. 结果TNF-α、IL-6、WBC 各脓毒症组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IL-4 营分组和血分组与对照组相比均出现升高;vWf、NO 水平均是血分组高于对照组. 各脓毒症组间比较,NO 血分组水平明显高于气分组和营分组;vWf 血分组水平明显高于营分组(P< 0.01). 说明脓毒症vWf、NO 水平随着中医证型的变化而不同, 故动态观察vWf、NO 水平可作为脓毒症辨证的相关参考指标.3.3 肾上腺皮质功能,血小板、胃泌素等吴氏将老年严重脓毒症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为热毒内陷型、气滞血瘀型、阳气暴脱型和气阴耗竭型.比较不同证型患者的基础血浆皮质醇水平及对促皮质素的反应, 并与同期健康老年人作对照[16]. 结果显示,热毒内陷型、气滞血瘀型、阳气暴脱型和气阴耗竭型患者的血浆皮质醇水平分别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 不同证型患者间血浆皮质醇水平无显着性差异. 与气滞血瘀型及气阴耗竭型患者相比, 热毒内陷型与阳气暴脱型患者对促皮质素的反应明显降低. 热毒内陷型与阳气暴脱型患者中, 相对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者的比例显着高于气滞血瘀型及气阴耗竭型患者. 说明老年严重脓毒症患者的中医证型与肾上腺皮质功能相关. 杨氏等以脓毒症住院患者为对象,经中医辨证,分为气分组和血分组.分别检测血清GAS、PLT 指标[17]. 结果显示,不同中医证型的脓毒症胃泌素测定值血分组明显高于气分组;PLT 计数气分组高于血分组,差异有显着性意义. 说明不同中医证型脓毒症GAS 及PLT 水平不同.动态观察GAS 及PLT 可作为脓毒症辨证的相关参考指标.4 讨论综上所述, 脓毒症中医证型的研究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的指导下,辨病和辨证相结合,不仅从整体上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同时在微观上注重患者机体微环境的状态.但是,目前中医证型的标准化、客观化研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1)脓毒症中医证型研究中考虑原发病较少. 脓毒症是继发于各种感染基础上的全身炎症综合征,原发感染灶不同,表现出的症状不同,病机不同及病变发展规律有异.如内科疾病中肺部感染、血流感染、泌尿道感染,外科疾病中腹腔感染,胆道感染等.(2)脓毒症中医证型的研究,还在小样本的研究基础上,没有形成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的研究结论,最终结果导致研究可信度不高,对临床的指导价值有限. 进一步研究应着重在辨病基础上,探讨中医辨证规律和中医证型的研究.也要着眼于多中心的随机研究方案, 同时对现有的大量资料进行科学评价, 对于符合循证医学系统综述要求的资料进行Meta 分析,通过扩大样本量,寻找证据性更强的结论来指导临床遣方用药, 对提高中医临床辨证的准确性和疗效将带来更好的促进作用.参考文献[1] Dombrovskiy VY,Martin AA,Sunderram J,et al. Rapid in-crease in hospitalization and mortality rates for severe sepsisin the United States: atread analysis from 1993 to 2003 [J].Crit Care Med,2007,35(5):1244-1250.[2] Kumar G,Kumar N,Taneja A,et al. Nationwide trends of se-vere sepsis in the 21st Century (2000 -2007) [J]. Chest,2011,140(5):1223-1231.[3] 吕根发,王志国. 中药抗内毒素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10,9(3):230-233.[4] 王庆,赖国祥,吴文燕. 中西医对脓毒症发病机制的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20):2940-2942.[5] 胡云霞,王醒. 略论脓毒症中"毒"的形成与致病[J]. 中国中医急症,2013,22(4):599.[6] 张云松,朱晓林. 脓毒症中医病机及治法探讨[J]. 上海中医药杂志,2012,46(10):8-9.[7] 谢东平,韩云,李芳,等. 内科脓毒症基本证候要素的分布特点[J]. 福建中医药,2011,42(3):5-6.[8] 刘清泉,赵红芳. 对脓毒症症状特点及证候特征的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7):201-202.[9] 孔立,李文强,何荣. 脓毒症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J]. 中国中医急症,2012,21(12):1922-1923.更多文章急诊医学论文 /jizhen/[10] 李际强,王伟荣,刘擎,等. 99 例肺炎相关性脓毒症患者入院初期中医证候特点分析[J]. 中国中医急症,2012,21(1):22-24.[11] 李秦,王红,王超,等. 严重脓毒症中医证型与病情严重度及预后相关性的临床研究论[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12(5):377-380.[12] 刘清泉,蓝海涛,赵红芳,等. 重度脓毒症中医证候与A-PACHE 评分相关性的临床研究[J]. 北京中医,2007,26(4):208-210.[13] 张丹,胡质毅,王新梅,等. 脓毒症患者高迁移率族蛋白1水平与卫气营血辨证、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6(3):234-236.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搜集因急性腹痛收治入院的3 268例患者,对其入院情况、诊断、治疗及预后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脓 毒 症 的 中 医病 因病 机 认 识
刻 。 毒 症 休 克 、 毒 症 多 脏 器 功 能 障碍 综 合 征 主 要 表 现 为 三 阴 脓 脓
病 , 阴病 突 出 了 胃 肠 功 能 的 障 碍 , 阴 病 突 出 了循 环 系 统 、 太 少 。 肾
脏功 能 的 障碍 , 阴病 突 出 了肝 功 能 的 障碍 等 , 而提 出六 经 辨 厥 从 证 是 脓毒 症 辨 证 论 治 的 基 本 辨 证体 系 .卫 气 营 血 是 六 经 辨 证 的
中图 分 类号 : 6 1 文 献 标 志 码 : R3 A 文 章 编号 :0 4 7 5 2 2)7 1 2 - 3 1 0 — 4 X( 01 0 - 1 3 0
【 成 阴 阳之 气 骤 然 不 相顺 接 , 机严 重 逆 乱 的危 重 甚 气 急 症 。 正 虚 欲脱 、 阳离 决 是 病 情 发 展 的 必 然趋 势 。 阴 也 有 学 者 趋 向 于 伤 寒 理 论 与 温 病 学 说 相 结 合 来 研 究 脓 毒
・
l2 ・ 10
中 国 中医 急症
21 0 2年 7月第 2 卷 第 7期 JT M.uy 2 1 , o. 1 N . 1 E C J l.0 2 V 12 , o7
脓毒症 的中医药研究近况
彭 文 波 指 导 熊旭 东
( . 海 市第六人 民医院 , 海 2 0 3 ;. 1上 上 0 2 3 2上海 曙光 医院 , 上海 2 0 2 ) 0 0 1
王 今 达 认 为诸 多 急 危 重 症 都 与 严 重 感 染 、 凝 血 机 制 障 出
碍 以 及 急性 营养 衰竭 有 关 ,故 将脓 毒症 中 医病 因病 机 概 括 为 邪
毒 入 侵 , 致 正 邪 交 争 、 气 耗 伤 、 毒 阻 滞 、 虚 邪 实 。如 出 现 导 正 邪 正
病 因 子 , 症 介 质 在脓 毒 症 发 病 过 程 中起 着重 要 作 用 量 实 验 炎 大
辨 证 论 治 的“ 四证 四法 ” ] 。
刘 清 泉 认 为 脓 毒 症 的辨 证 模 式 可 以借 鉴 六 经 辨 证 和 卫 气 营血 辨 证 模 式 , 营血 辨 证 是 脓 毒症 辨证 的根 本 方 法 经 脓毒 症 发 生 的 关键 首 先 是 正 气 不 足 , 次 是 毒 邪 内蕴 , 毒 ” 广 义 之 毒 . 其 “ 乃 包括痰 、 、 热 、 浊等 ; 者是络脉疲滞 , 血失运 , 腑 、 瘀 火 湿 再 气 脏 四
脓 毒 症 是 由感 染 引起 的严 重 I 综合 征 ,具 有 全 身 炎 症 反 临床
应 综合 征 ( I S 过 程 , 9 1 美 国学 者 将 脓 毒 症 定 义 为 感 染 引 SR ) 19 年
起 的 SR , 烧 创 伤 、 克 等 临床 危 急 重症 严 重 并 发 症 之 一 , IS是 休 也
补 充 和 发展 2 脓 毒 症 的 治 则 治 法 研 究
在 脓 毒 症 的 中 医药 研 究 中 , 据 脓 毒 症 的 主要 证 候 特 点 , 依 运 用 中 医经 典 理 论加 以 阐释 , 中医 研 究 者 们基 本 形 成 了对 脓 毒症 中 医病 因病 机 的共 识 , 正 虚 邪 实 ” 即“ 。在 此 基 础 上 , 家 又依 据 各 中 医理 论 结 合 各 自对 脓 毒 症 的认 识 , 成 了一 些 辨 证 体 系 . 这 形 但 些辨 证 体 系 都 是 围 绕 脓毒 症 的基 本 病 机 ,只 是 强调 了 疾 病 不 同 阶段 、 同层 次 的主 要 矛 盾 , 不 总不 外 乎 热 毒 、 血瘀 、 虚 等 , 临 正 故 床上 治疗 脓 毒 症 治 法 大 致可 归 纳 为 清 热 解 毒 、 血 化 瘀 、 里 攻 活 通 下 、 正固本等。 扶 21 清 热 解 毒 . 现 代 医学 研 究 发 现 内 毒 索 是 脓 毒 症 的 主 要 致
是 诱 发 脓 毒 性 休 克 、 器 官 功 能 障 碍 综 合 征 ( O S 的 重 要 原 多 M D ) 因 。 格 意 义 上 来 讲 , 毒 症 是 在 现 代 医 学发 展 过 程 中逐 步认 识 严 脓
症 ]认 为 脓 毒 症 初 期 表 现 为 太 阳 病 、 分 证 , 非 特 异 性 临 床 , 卫 以
综 合 征 为 特 点 进 展 期 主 要 表 现 为 阳 明病 、 阳病 、 分 证 、 分 少 气 营 证 、 分 证 , 期 正 邪 交 争 . 盛 正 胜 , 治 疗 及 抢 救 的 关 键 时 血 此 邪 是
到 的一 个 临 床 综 合 征 。 并非 严 格 意义 上 的疾 病 …。 目前 , 毒 症 脓 成 为 危 重 病 急救 医学 领 域 临床 和 基 础研 究 的热 点 。随 着 现 代 医 学 技 术 的发 展 ,人们 对 脓 毒 症 的 研 究在 理 论 上 已深 入 到 分 子 生 物 和 基 因水 平 , 临 床 上 始 终 未有 效 的特 异 性 治 疗 , 症 死 亡 率 但 重 仍居高不下 , 面对 严 峻 的形 势 , 来 越 多 的 学 者认 为 中 医药 防治 越
热毒炽盛 , 即为 毒 热证 ; 出现 败 血 阻滞 , 如 即为瘀 血证 : 出现 脏 如
腑 虚 损 、 阳逆 乱 , 为急 性 虚 证 。 根据 此 病 因病 机 . 定 脓 毒 阴 即 并 制 症“ 三证 三法 ” 论 。 随着 对 疾 病 认 识 的 逐渐 深 入 和 基 于 对 中医 理 “ 与 大 肠 相 表 里 ” 论 的研 究 , 学 者 发 现 肠 源 性 内 毒 素 血 症 肺 理 有 是 导 致 急 性 呼 吸 衰 竭 发 生 的 主 要 因 素 , 出脓 毒 症 、 D 提 MO S辩 证 论 治 的 第 4证 法 “ 腑气 不 通证 一 通 里攻 下 法 ” 完 善脓 毒 症 、 D , M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