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技术复习知识点

通用技术复习知识点
通用技术复习知识点

一、考试要求

1.考试要求

通用技术会考对考试内容掌握程度的要求,分为三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称为:了解、理解、应用。分别以字母a、b、c来表示。其含义如下:

a—了解:指再认或回忆所学的技术知识、思想方法,列举它们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b—理解:指对技术的基本概念进行解释、区分,运用所学的技术知识、思想方法对技术现象进行解释。

c—应用:指对技术设计的过程、方案和成果作出比较全面的评价,运用所学的技术知识、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考试评价等级标准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通用技术学科会考将学生的学业成绩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第,依次用A、B、C、D表示。

三、考试形式

2010年安徽省通用技术学科的测试范围是通用技术学科必修模块部分,即必修1:技术与设计1;必修2:技术与设计2。

测试形式:测试采用闭卷笔答形式。测试时间为30分钟,卷面分值为50分。

试卷结构:整个试卷包括选择题和应用题两大题型。

试题难度:整个试卷的试题难度包括基础题、中等难度题和综合应用题三个层次。其中,基础题约占70%,中等难度题约占20%,综合应用题约占10%。

四、各章知识要点整理

《技术与设计1》知识要点

第一单元走进技术世界

(人类的需要不断推动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新技术的产生及发展地更好地满足人类的需要)1、技术对人类的价值: a

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它具有保护人、解放人和发展人的作用

[保护人](例:原始人随身携带磨制好的尖削石器,现代人对疟疾、天花、肺结核等疾病不再恐慌)[解放人](例:体力解放:自行车、内燃动力、电力,手机——信息传递)

[发展人](例:爱迪生、袁隆平,技术上的创造与发明使他们得到终身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发展)

2、技术对生活、生产、文化等方面的影响:a

技术促进社会的发展。技术丰富社会文化内容。技术改变社会生活方式。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

3、技术对自然的价值:c

(1)依靠技术,人类得以利用自然和改造,并与自然保持和谐共处的友好关系。(例:都江堰、南水北调、西气东输)

(2)人类利用技术开发、改造自然时,应把握合理的尺度,要注意对自然的保护,不能忽视技术或产品对环境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3)技术的发展给自然环境带来了问题,但也给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能(例:物料的再循环工艺)

技术的基本特性:目的性、创新性、综合性、两面性、专利性。

创新是技术发展的核心。每一项技术的问世都是创新的结果。

技术的发展需要创新,技术创新表现为技术革新和技术发明。技术创新是一个艰难而曲折的历程。(例:显示器的不断发展属于技术革新,王选发明激光照排系统属于技术发明。)2.技术的两面性:a

任何事物客观上都有两面性,技术也不例外。它既可以给人们带来福音,也可能给人们带来危害。(例:电池可以带来光明和动力,也可以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网络技术方便人们交流沟通,但也有人利用网络犯罪。B超技术可以用于医疗,但也有人进行胎儿鉴别)

3.技术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b

科学促进了技术的发展,技术推动了科学的进步。

4.知识产权在技术领域的重要作用:a

知识产权是人们基于自己的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活动的标记、信誉而依法享有的权利。狭义的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三部分。

专利在产权保护制度下对技术活动的重要性:知识产权制度允许专利所有权人对专利技术具有一定的垄断性,使其专利技术和产品在一定时间内独占市场,从而得到丰厚的回报,保持发明创造的积极性,使技术创新活动趋向良性循环

专利的特性:专利属于知识产权的一部分,是一种无形的财产,具有与其他财产不同的特点。

(1)排他性。它是指同一发明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其他任何人未经许可都不能对其进行制造、使用和销售等,否则属于侵权行为。专利实际上并不具有严格的独占性。

(2)区域性。区域性是指专利权是一种有区域范围限制的权利,它只有在法律管辖区

域内有效。除了在有些情况下,依据保护知识产权的国际公约,以及个别国家承认另一国批准的专利权有效以外,技术发明在哪个国家申请专利,就由哪个国家授予专利权,而且只在专利授予国的范围内有效,而对其他国家则不具有法律的约束力,其他国家不承担任何保护义务。但是,同一发明可以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申请专利,获得批准后其发明便可以在所有申请国获得法律保护。

(3)时间性。时间性是指专利只有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才有效。专利权的有效保护期限结束以后,专利权人所享有的专利权便自动丧失,一般不能续展。发明便随着保护期限的结束而成为社会公有的财富,其他人便可以自由地使用该发明来创造产品。专利受法律保护的期限的长短由有关国家的专利法或有关国际公约规定。目前世界各国的专利法对专利的保护期限规定不一。(知识产权协定)第三十三条规定专利“保护的有效期应不少于自提交申请之日起的第二十年年终”。

(4)实施性。除美国等少数几个国家外,绝大多数国家都要求专利权人必须在一定期限内,在给予保护的国家内实施其专利权,即利用专利技术制造产品或转让其专利。

专利实际上就是个人或企业与国家签订的一个特殊的合同,个人和企业的代价是公开技术,国家的代价是允许一定时间的垄断经营权利。

(5)独占性。独占性是指指专利权人依法对其发明创造享有的排他性权利。

专利申请步骤:提交申请阶段→受理阶段→初审阶段→公布阶段→实审阶段→授权阶段

对“技术的未来”的追思和憧憬,既不需要技术迷惘中的旷世悲怆,也不需要技术崇拜中盲目乐观。理性地看待技术,应以负责、更有远见、更有具道德的方式使用技术。技术的未来既充满希望,也隐含威胁,理性地看待技术的未来,才不至于迷失在技术的世界里。

第二单元技术世界中的设计

设计是基于一定设想的、有目的的规划及创造活动。(例:书写工具的发展、电动剃须刀的发展。)

2.技术与设计的关系:b

①设计是技术成果转化的桥梁和纽带。(例:白色污染和可降解餐具)

②设计促进技术的革新。

③技术是设计的平台,没有技术作基础,设计将难以表现和实现。(例:早在16世纪达芬奇就设计了飞行器,但当时技术水平不够,导致飞行器难以实现)

④技术更新为设计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例:电灯发明之后,人们设计出了各种各样的灯泡)

⑤技术进步还促进人们设计思维和手段的发展。发展的技术不断丰富着人们的设计手段和方法。(例:计算机、打印机的发展改变了设计的手段)

技术设计侧重于功能、结构、材料、工艺等,艺术设计侧重于色彩、造型、审美等

当我们使用物品时,物品就与人产生了一种相互关系。这种相互的关系就称为人机关系。

当人们身处某一环境的时候,这时的人机关系就体现为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机”是指计算机、机器、工具、仪器、仪表、设备、设施、家具、交通车辆以及劳动保护用具等等。在人机关系中,往往存在复杂的多方面关系。不一定要有接触。(例:开门、乘电梯)

2.人机关系在设计中要实现的目标:a

①高效人机协调,提供人的工作效率。例:“科学管理之父”泰勒“铁锹作业试验”。

②健康长期使用,产品对人的健康不造成不良影响。例:高跟靴、设计不合理的椅子

③舒适产品使用中,人体能处于自然状体,感觉舒适。例:培土小工具手把处理

④安全产品对人的身体不构成生理上的伤害。如:安全帽、安全带、课桌角等

3.在设计中如何合理运用人机关系:a

如何实现合理的人机关系,首先应明确设计涉及哪些人机关系,其次要考虑这些人机关系涉及哪些因素和技术指标,此外还就注意处理以下方面的关系:

①普通人群和特殊人群(例:要考虑到残疾人的需求、考虑不同人种的身体差异)

②静态的人与动态的人(例:宾馆床位之间距离的设计)

③人的心理需求和人的生理需求(例:咖啡屋设计以暖色调为主,办公空间一般应以冷色调为主)

④信息的交互(例:电话机的无液晶屏显示、有液晶屏显示、可以视屏通话。案例:汽车的颜色)

我们通常将技术活动中为了某种目的所进行的尝试、检验、优化等探索性实践活动称为技术试验。(例:技术试验卫星)

重要性:技术试验是技术研究不可缺少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对技术应用的实现起到了有力的保障作用;技术试验可以使设计得以改进和完善,将设计的风险和失误降到最低。(例:阿什塔比拉河桥的垮塌、青霉素皮试试验)

根据应用目的的不同分类,技术试验可以分为性能试验、优化试验、预测试验、信息试验等。

2.技术试验的常用方法:a

①优选试验法:例:不同品种水稻的对比试验等。

②模拟试验法:例:汽车碰撞试验;大坝水利试验(缩小比例模拟)等。

③虚拟试验法:例:计算机虚拟火星探测器模拟登陆动画等(用计算机模拟)。

④强化试验法:例:砖块等施工材料的抗压试验、耐火试验、水管抗压试验

技术试验的实施与报告的写作

技术试验的实施步骤:制定试验计划、抽取样本、进行试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技术试验试验报告项目包括:试验目的、试验准备、试验步骤、试验记录、试验总结

技术试验在设计中的作用

通过试验可以发现问题、深化认识、推动技术设计的发展。特别是在设计的后期,对设计进行综合性的整体试验,可以为设计的评价提供准确、客观的数据。

第三章 设计过程、原则及评价

①发现与明确问题、②制定设计方案、③制作模型或原型、④测试、评估及优化、 ⑤产品的使用和维护

方案优化可以对三种典型人群,即专家、潜在客户、用户进行征求意见。设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有些阶段或步骤可能会出现一定的循环,不能将设计过程简单化、模式化。

2.设计过程的设计要求和设计方案:a 发现和明确问题:设计是技术发展的关键,从本质上说,设计是一个问题求解的过程。 制定方案的步骤

其中设计分析要根据设计要求,

找出设计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比如材料、结构、功能等。

3.方案设计中创新:b

创新就是通过引入新概念、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等,或对已有的产品的革新来创造具有相当社会价值的事物或形式。创新是设计的核心。可以从原理、结构、技术、材料、工艺等方面进行考虑改进和突破

,以实现创新的目标。

要实现产品设计的创新,除了要最大限

度地发挥人的智慧外,还应注意利用最新的技术成果和现代的设计理论和方法。

①创新原则 ②实用原则 ③经济原则 ④美观原则 ⑤道德原则 ⑥技术规范原则 ⑦可持续发展原则。

创新是技术的核心。实用原则是最基本的原则,包括物理功能、生理功能、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例:格雷夫斯水壶的设计)。经济原则是以最低的费用取得最佳的效果(例:卷纸设计成方形来减少空间,降低运输成本)。道德原则强调产品要考虑人、社会、环境的关系(例:假冒伪劣产品、有毒有害食品、窃取别人设计成果都是不符合道德原则)。技术规范是指产品需要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例:数码产品的USB 接口、飞机统一的圆形窗户和其他行业标准等)。

2.设计一般原则的相互关系:b

各种原则并不是各自独立的,它们之间往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设计的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原则,采取一定方法和手段,对设计所涉及的过程及结果进行事实判断和价值认定的活动。按评价对象来看,分为对设计过程的评价和对设计成果的评价。按评价者来看分为设计者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

加强对设计过程的评价是树立质量管理意识、加强质量管理、实现设计目标的关键。

2.产品的评价:b

收集信息 方案呈现

最终产品是设计过程的结晶,是设计质量、设计水平的集中体现。

对最终产品评价的依据:一是参照设计的一般原则,二是事先制定的设计要求进行评价。在实际评价中,这两个方面也可以结合起来。

日常用品评价:功能、形态、效率、创新性、安全性、易操作性、性能价格比、美学因素、对社会、环境、资源的影响以及市场应用前景等

3.评价报告的撰写和分析:c 采用坐标图和列表分析 P71

一般从设计的一般原则、设计的要求、

人机关系等因素来评价某件作品

第四章 发现与明确问题

从技术角度看,人类进步与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进行设计,从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是如何产生的?

第一种:人类生存活动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来源于生活

第二种:由别人给出问题,设计者必须针对问题寻求解决方案。来源于需要

第三种:基于一定的目的由设计者自己主动发现,并试图解决。来源于你的主动积极发现

发现问题的重要性:第一、第二种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较明确,主要是针对一般的和已有的问题提出的,而第三种问题却是全新的,它需要我们积极主动的思考,需要我们细致入微的工作,需要我们独具慧眼的发现。这类问题的发展,一方面可以挑战和拓展我们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要,推进技术的发展和创新。 2.发现问题的一般方法:c

A. 观察日常生活(包括有意识观察和无意注意)

B. 收集和分析信息(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询问法)

C. 技术研究与技术试验(伽利略体温表)

3.设计产品相关信息的收集与处理:c

我们通过对信息的收集、检索和分析,往往可以发现有些有价值的问题;通过问卷调查、询问访谈等方式进行信息的收集,也会有惊人的发现。我们把对已有文献信息进行收集、分析的方法称为文献法;把问卷的方式进行实际调查,获取信息、发现问题的方法称为问卷调查法;把以询问的方式收集和获取信息、发现问题的方法称为询问法。其中,询问法美观 创新

实用 环保 稳定

牢固

人机关系 成本 1 2 4 3

包括直接询问法、间接询问法、集体询问法、家庭走访询问法、个别询问法。采用询问法不仅可以发现问题,而且可以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

问题表述本身是否明确、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否明确、提出问题的目的是否明确等

2.判断问题价值的方法:c

判断一个问题是否有价值,必须从以下问题着手:

①所提出的问题是否遵循了基本的科学原理。

②迄今为止,能否确认该问题尚未得到充分解决。

③在调查的范围内,该问题是否有普遍意义,在更广的范围内,该问题是否有意义?

④在多个问题同时发生时,该问题是否是主要问题?

⑤现有的技术条件能否解决这个问题?技术发展以后呢?

⑥解决该问题所需要的投入是多少?投入与产出的比是否理想?

制定周密的设计计划对确保设计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参照P89能制定一般的设计计划表

第五章方案的构思及其方法

产品设计的三要素:物、人、环境

一般设计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功能、结构稳定、安全可靠、成本适当、易于制作等2.设计方案的常用构思方法:c

方案的构思是指人们在一定的调查研究和设计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思考将客观存在的各要素按照一定的规律架构起来,形成一个完成的抽象物,并采用图、模型、语言、文字等方式呈现思维过程。

方案构思的主要方法:①草图法②模仿法(例:仿生技术)③联想法④奇特性构思法

3.设计方案的制定:c

4.根据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和标准件:b

选用标准件的作用:简化制作过程、实现通用通换。常见的标准件P98小辞典

5.对设计方案进行比较和权衡:c

对方案进行评判和比较,要从设计的目的出发,针对一些相互制约的问题进行权衡和决策,选出较为满意的方案或集中各方案的优点进行改进。首先要满足对基本功能的要求,其次保证安全性,在此基础上考虑稳定性和耐久性,最后综合考虑加工难易程度、成本及环保性。

考虑的方面:实用、美观、创新、稳定性、安全性、环保性、加工难易程度、经济成本,

第六章设计图样的绘制

技术语言是一种在技术活动中进行信息交流的特有的语言形式。(常见有:图样、图表、模型等)

按照专业类型来分:计算机程序语言、工程图学语言等;依照人的感觉类型的不同来分:视

觉语言、听觉语言和触觉语言等;据人的视觉形式的不同来分:有图形符号语言、文字符号

语言等

[技术语言的特征]:言简意赅、通俗直观、

[口头语言]:较多适用于面对面的、规范要求并不过于严格的场合,其特点是简洁、方便。[技术图样]:采用某种规范形式将设计用图样的形式表达出来。特点:易于把握技术特征,最具技术特征。呈现较复杂产品的设计方案及对设计进行详细说明陈述时,比较合适。(克服了语言障碍,直接明了地进行表达与交流。)

[模型]:具有感性、直观的特点,特点:容易吸引观众或读者的注意

[图表]:方式相对比较正式,具有一定技术要求的交流,其特点:较为规范,可以反复查阅、核对。是表达设计思想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图表包括:表格、草图、效果图等。

[计算机演示、网页]:逐渐重要,使各组成部分具体情况、结构和运作方式一目了然

[网络语言]:帮助人们实现了远程的设计交流的需要。

2.简单的草图:c

草图也叫方案草图或设计速写,它能迅速捕捉和记录设计者转瞬即逝的创作灵感,表

达设计创意,是把设计构思转化为现实图形的有效手段之一。可分为构思草图和设计草图。

网格徒手画要领:与地面垂直的线垂直画,与地面平行的线按网格上的斜线画,同时以

网格上的小格来确定物体的比例关系。

草图的绘制步骤,详细参看P115

3.简单的效果图:a

在识图时要注意从整体上把握产品的形态、功能和特征,要注意从中了解产品外观上的

实际比例关系和色彩搭配及材质感,了解产品内部结构和色彩装饰效果。

4.基本几何体的正等轴测图的画法:a

轴间角:1200,轴向变形系数:1

切割法要领:1.先画轴线,2.再画出整体的轴测图,3.然后再切割,4.可见轮廓线加粗(P117)

1.一般技术图样所采用的投影方法:a

正投影法就是假设投影光线与投影平面垂直,在投影平面上求取

物体的投影的方法。为了确定物体的结构形状,需要采用多面正投影

2.简单形体的三视图:c

三视图:物体的正面投影,即物体由前向后投影所得的图形,通常

反映物体的主要形状特征,称为主视图;物体的水平投影,即物体由

上向下投影所得的图形,称为俯视图;物体的侧面投影,即物体由左

向右投影所得的图形,称为左视图。

三视图投影规律:主视图反映物体的长和高,俯视图反映物体的长和宽,左视图反映物体的高和宽。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三视图的绘制步骤见P122-123)

3.一般的机械加工图:a

尺寸三要素:①尺寸界线②尺寸线③尺寸数字

以三视图的形式来表达机械加工方法的一种技术图样,是完成产品机械加工的主要依据。它通常由三视图及其尺寸标注,必要的其他视图、标题栏和文字说明几部分组成

假想用一剖切面剖开物体,将处在观察者和剖切面之间的部分移去,而将其余部分向投影面上投射,这样得到的图形称为剖视图。

电子线路图一般是指用图形符号和线段组成的电子工程用的略图,包括电路原理图、接线图和逻辑图。

第七章模型或原型的制作

一、模型

1.模型及其功能:a

模型是根据实物、设计图样或构思,按比例、生态或其他特征制成的与实物相似的一种物体。模型在设计的过程中,具有以下两个功能:

①使设计对象具体化。

草模:产品造型设计的初期阶段,可以采用立体模型将设计构思简单地表示出来,供设计人员深入探讨时使用。

概念模型:用于设计构思初步完成之后,在草模的基础上,用概括的手法表示产品的造型风格、布局安排,以及产品与人、环境的关系等,从整体上表现产品造型的整体概念。

结构模型:用于研究产品造型与结构的关系,清晰地表达产品的结构尺寸和连接方法,并用于进行结构强度试验等。

功能模型:主要用于研究产品的各种性能以及人机关系,同时也用于分析检查设计对象各部分组件尺寸与机体的相互配合关系,并在一定条件下用于试验。

展示模型:展示模型是在结构模型和功能模型的基础上,采用真实材料,按照准确的尺寸,做成的与实际产品几乎一致的模型(样品)。

工艺是利用工具和设备对原材料、半成品进行技术处理,使之成为产品的方法。

工艺的种类:有加工工艺、装配工艺、检测工艺、铸造工艺、表面处理工艺等。

工艺的作用: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影响产品的功能、强度、外观

2.金工常用的工具和设备:a

金工工艺:包括划线、锯割、锉削、钻孔、连接和表面处理等。

[划线]:就是在待加工的材料上用相应的工具划出加工部件的轮廓线或基准点或基准线。

一般步骤为:①划出基准②划尺寸线③划轮廓线④冲眼。

工具一般有:划针、钢直尺、角尺、划规和样冲。各类工具的操作要领详见P144

[钻孔]:常用的钻孔设备室台钻,常用的钻头是麻花钻。钻孔的操作步骤:①划线定位②装夹工件③装夹钻头④钻孔。安全操作警示:二要(操作时要集中注意力;要戴防护眼睛;)二不(不准带手套操作;不能用手直接扶持小工件、薄工件,以免造成伤害事故。)

[连接]:通过固定连接和半固定连接的方法可以实现金属件之间的连接。详见P148

[表面处理]:为防止金属制品表面生锈腐蚀,提高产品的美观程度,通常需要对金属表面进行处理,觉的金属表面处理方法有:表面刷光、喷涂油漆、镀层等。

[表面刷光工序]:准备(清除毛刺和铁屑)→粗处理(用细锉锉平金属表面)→细处理(用精细级金刚砂纸打磨)

[喷涂油漆]:一般先检验所选用的油漆对金属表面的适用性,然后涂防锈漆,再油漆喷涂。镀层:可以在金属表面涂上一层塑料,也可以采用电镀的方面

3.金属材料的锯割、锉削2种加工方法:c

[锯割]:操作要领:1.站位和握锯姿势要正确,2.推锯加压,回拉不加压,3.锯程要长,4.推拉要有节奏(P145)

[锉削]:操作要领:1.锉削时要注意身体和手臂动作的协调,2.在推锉过程中,左手的施压要由大变小,右手的施压要由小变大,使锉刀平衡而不上下摆动。

模型制作的一般步骤:

①选择合适的材料②准备适当的工具和加工设备。③按设计图样划线④对材料进行加工⑤装配⑥进行表面处理⑦对产品进行评价⑧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改,做成展示模型。

在模型或原型制作完成之后,根据审美的需要,一般要对产品的外观加以一定的润色,以使产品更美观,更符合人们的心理需求。

《技术与设计2》知识要点

第一单元结构与设计

结构是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有序搭配和排列。结构决定着事物存在的性质。

(结构的五种受力形式:受拉、受压、受剪切、受弯曲、受扭转)

根据物体的结构形态,结构分为实体结构、框架结构、壳体结构三种基本类型。实体结构是指结构体本身是实心的结构。其受力特点是:外力分布在整个体积中。

如实心墙、大坝、实心桥墩等。

框架结构是指结构体由细长的构件组成的结构。其受力特点是:既能承受竖向重力荷载,也能承受水平方向荷载。如铁架塔、脚手架,厂房的框架等。

壳体结构是指层状的结构。其受力特点是:外力作用在结构体的表面上。

如摩托车手的头盔、飞机的外壳、鸡蛋、贝壳等。

(很多物体的结构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基本结构类型组合而成,称为组合结构,如圣彼得大教堂。)

的作用下维持其原有平衡状态的能力。

①重心位置的高低②结构与地面接触所形成的支撑面积的大小③结构的形状。

(结构的强度是指结构具有的抵抗被外力破坏的能力)

①结构的形状、②使用的材料、③构件之间的连接方式

结构构件的连接通常有两类:铰连接和刚连接。

铰连接——被连接的构件在连接外不能相对移动,但可相对转动。如:门与门框的连接

刚连接——被连接的构件在连接处既不能相对移动,也不能相对转动。如:榫接、胶接、焊接

结构决定着事物的性质,也直接影响事物的功能。结构的改变可能导致功能的变化。例如:不同结构的自行车可以实现不同的功能。

符合使用者对设计对象的稳定性和强度要求,安全因素,公众和使用者的审美需

,对设计对象的成本控制要求和一定的使用寿命等。

①设计项目——②设计要求——③设计分析——④设计方案——⑤呈现草图

(如:设计相框、雨伞架、垃圾桶、鞋柜、衣架、笔桶等)

优秀的结构设计不仅表现在结构的实用功能上,也表现在形式上,特别是功能与形式的统一上。

——技术角度与文化角度两个角度进行。

技术角度:使用功能、稳固耐用、造型设计的创意和表现力、材料合理性、工艺精湛程度等。文化角度:文化寓意与传达,美学原则,反映时代、民族、习俗方面特征,个性特征等。

第二单元流程与设计

包含环节与时序。

对生活工作: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使我们生活变得有序、合理,为我们的安全提供保障。

(例:洗衣、煮饭与烧菜的流程安排、碘盐和味精佐料的加放流程、青霉素注射流程等)

对生产:运用科学合理的流程可以有效地组织生产、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保证安全生产、保护环境等。

(例:自动流水生产线的发明、农业庄稼的种植流程)

流程中工序的作业方式——串行和并行。

上一道工序完成之后才能进入下一道工序——串行。几项工作同时进行——并行。

⑴各环节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先后出现、完成。这种时间顺序关系,称为时序。(例:买票→候车→检票→上车。)

⑵活动或事件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依据某种特征或方式,可将该过程分解为若干个小过程,称这些小过程为环节。

文字表达、表格表达、图示表达、模型表达、动画演示等。

识读流程图的要点:⑴找流程的环节,明确每个环节的功能和作用;⑵弄清流程中时序的体现与特征;⑶流程是技术的核心概念之一。

不同的流程,产生的效益往往不同,合理的流程可以提高质量、保证安全等。

流程中时序有的是可以改变,有的是不能改变的。

总体上:流程设计应该要研究内在属性和客观的变化规律。

具体的:流程设计的基本因素主要有材料、工艺、设备、人员和资金、环境等。

材料: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加工处理方法。

工艺:不同产品的工艺要求各异,流程设计也不同。

设备:生产设备的水平往往决定了流程的自动化水平。

人员和资金:不同的技术水平和必要的资金影响生产的过程、质量和周期。

环境:关注生产过程对环境的污染以及环境对生产的反作用。

农业生产的流程设计还应考虑气候、季节、自然灾害、生态平衡等环境方面因素

流程设计,首先要明确目标和任务,明确流程所应遵循的内在变化规律。其次,要分析现有的材料、设备、资金、人员、工艺和环境。

注:流程设计的基本要素是环节和时序;对于有严格时间

的时序,要标注时间。

3、简单流程的设计:c

画流程设计框图的一般方法:⑴根据对事物的内在属性和

规律的分析,以及有关的考虑,将流程的全过程,按每个阶段

的功能、作用的不同,分解为若干小过程——环节,并用方框

表示环节。⑵按照每个小过程应该经历的时间顺序,将各环节

依次排开,并用箭头线连接起来。P52

例:小铁锤的锤头加工流程图:下料→划线→锯削→锉削→划螺孔中心线

→钻孔→攻丝→倒角→淬火→电镀。

小铁锤的锤柄加工流程图:下料→磨削圆头→板牙套丝→电镀。

三、流程的优化

1、流程的优化的意义及主要内容:b

流程优化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降低劳动强度、节约能耗、减少环境污染、保证安全生产等。

流程优化涉及工期、工艺、成本、质量优化等

○1工期优化:例——书本P55(制作台灯的工期优化)

○2工艺优化:例——书本P55(法兰加工工艺优化)

○3成本优化:例——书本P56(配送路线安排的成本优化)

○5质量优化:例——书本P58(洗衣流程的优化)

注:工期优化目的是为了缩短加工时间。主要手段是在不改变工艺的条件下,将某些环节的串行改为并行。

2、流程优化与设备、材料之间的关系:b

流程的优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它建立在设备和工艺水平提高的基础上,建立在对流程内在机理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上。

流程与材料、设备、工艺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零件加工材料的改变、会导致设备和工艺改变,从而加工流程也要改变。

3、流程优化过程所应考虑的主要问题:c

对一个流程的优化,可以是整体的全面优化,也可以是对某一个指标进行优化。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某一个指标得到了优化,而使另外的指标下降了。比如,成本优化了,也可能使质量下降。因此,在进行流程优化时,要综合平衡,以取得整体优化的成效。

第三单元系统与设计

一、系统的结构

1、系统的含义:b

概念: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以来和相互制约的若干要素或部分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构成系统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

(1)至少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部分);

(2)要素(部分)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作用,按照一定方式形成一个整体;

(3)整体具有的功能是各个要素(部分)的功能中所没有的。

例:自行车的结构

(1)自然系统和人造系统。 例:生态系统属于自然系统;飞船、房舍等属于人造系统。

(2)实体系统和抽象系统。 例:计算机硬件属于实体系统;软件属于抽象系统。

系统的基本特性: 整体性 、 相关性 、 目的性 、 动态性 、 环境适应性

(1)整体性(全局、集合):——侧重于“部分影响整体”。是系统的最基本的特性,也是观察和分析系统最基本的思想和方法。

1系统是一个整体,它不是各个要素(部分)的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部分)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

2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组成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之和。 例:巴尔扎克的塑像、“木桶理论”、一招不慎全盘皆输、弃卒保车、“阿波罗”登月飞船上的零件

(2)相关性(匹配、关联):——侧重于“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联”

构成系统的各元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是彼此相关的。

例:古代建筑的“梁柱结构”、合金钢材料各种性能的相互影响、家庭装修工程

(3)目的性(功能):

任何系统都具有某种目的,都要实现一定的功能,这是区别不同系统的主要标志。

(4)动态性(更新):

物质都是不断变化,因此系统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处在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5)环境适应性(自适应):

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并不断的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的能量的和信息的交换,系统必须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例:“春捂秋冻”、电冰箱不能紧贴墙放置

(1)什么是系统分析?

系统分析一般是从系统的整体功能出发,全面地思考与解决问题。

1系统分析的目标:发挥系统的功能,实现系统的目标。 ○

2系统分析采用的方法:运用科学的方法对系统加以周详的考察、分析、比较、试验。 ○

3系统分析产生的结果:拟订一套有效的处理步骤和程序,或对原系统提出改进方案。

例:王选汉字激光照排系统

(2)系统分析的一般步骤?

(1)整体性原则

系统分析首先要着眼于子系统整体,要先分析整体,再分析部分;先看全局,后看局部;先看全过程,再看某一阶段;先看长远,再看当前。

例:田忌赛马、丁谓修复皇宫、街道各部门施工

(2)科学性原则(侧重于定量分析)

系统分析一方面要有严格的工作步骤,另一方面应尽可能地运用科学方法和数学工具进

行定量分析,使决策的过程和结果更具用说服力。

例:种稻“三三进九不如二五一十”

(3)综合性原则

系统分析时还要注重综合性原则,要综合分析,统筹兼顾,不可顾此失彼,因小失大。

例:孝襄高速公路、都江堰水利工程、埃及阿斯旺水坝

系统优化——在给定的条件(或约束条件)下,根据系统的优化目标,采取一定的手段和方法,使系统的目标值达到最大化(或最小化)。

对系统起限制作用的,并且是不可人为调节的,称为约束条件例:生长特性、气候是指对系统的目标产生显著影响,并且可以人为调节的因素,称为影响因素

例:农作物种植系统的优化——农业间作套种、利润问题P81

——系统设计是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出满足预定目标的系统的过程。它包含对某个系统进行技术设计,同时需要运用系统的思想和方法对其设计过程进行分析、设计。

①系统设计应考虑的主要问题

1、系统设计的目的与要求

要从整体出发,以系统整体功能的最优为目的。

2、系统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

运用系统的思想综合考虑各部分之间的关联、冲突问题,注重各部分的横向、纵向联系。

3、系统设计方案的优化

先从整体考虑优化,统筹兼顾,再在此基础上完善各部分的设计。

②系统设计的步骤

根据系统设计的目标,(Ⅰ)将系统分解为若干个子系统,(Ⅱ)确定各个子系统的目标、功能及其相互关系,(Ⅲ)对子系统进行设计和评价,(Ⅳ)对系统进行总体技术设计和评价。

举例:手电筒照明供电部分的设计。P87

第四单元控制与设计

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或目的,通过一定的手段,使事物向期望的目标发展,这就是控制。

控制系统按人工干预来分:人工控制(例:普通门铃)自动控制(例:学校打铃系统)按执行部件来可分为分:机械控制、气动控制、液压控制、电子控制

注意:区分机械控制和电子控制

(1)生活:控制应用到生活中,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人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按照自己的意愿改变周围的环境,使之满足人们的需要。

(2)生产:生产中往往需要对温度、湿度、压力、速度及加工动作等进行控制,控制在生产中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

(3)军事国防:控制在军事、国防等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与方式

1、简单开环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过程:c

开环控制系统概念:控制系统的输出量不对系统的控制产生任何影响的控制系统。

例:红绿灯定时控制系统、防盗报警控制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公园的音乐喷泉自动控制系统红外线自动门控制系统、普通电风扇风速控制系统、可调光台灯控制系统等。

特征:系统的输出量仅受输入量控制,输入量到输出量之间的信号是单向传递。

开环控制系统方框图:

例如:游泳池定时注水系统

输入量:控制系统的给定量。

控制器:对输入信号进行处理并发出控制命令的装置或元件。

执行器:直接对被控对象进行控制的装置或元件

控制量:执行器的输出信号。

被控对象:控制系统中所要控制的装置或生产过程。

输出量:控制系统所要控制的量。

2、闭环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b

概念:系统的输出量返回到输入端并对控制过程产生影响的控制系统。

例:供水水箱的水位自动控制系统、加热炉的温度自动控制系统、花房温度控制系统、投篮、家用电饭锅保温控制系统、家用电冰箱温度控制系统等。

基本组成:与开环控制系统相比,闭环控制系统多了检测装置、比较器。

3、闭环控制系统的方框图: c★★★

例如:游泳池水位自动控制系统

定时器进水阀门游泳池

设定注

水时间

游泳池

的水位

水流量

比较器:将给定量与检测的被控量进行比较,求出偏差值

控制器:对输入信号(偏差值)进行运算处理,并发出控制命令。

执行器:根据控制器的指令对被控对象直接控制,使被控量稳定。

控制系统中,将输出量通过适当的检测装置,返回到输入并与输入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在控制系统中,除输入量(给定值)以外,引起被控量变化的各种因素称为干扰因素。 有的干扰因素是环境造成的,如影响自行车行驶速度的变化的自然风等;

有的干扰因素是人为原因所致,如影响飞机导航信号的手机信号等。

在控制系统中干扰因素可能有一个,也可能有多个。干扰因素可能作用于控制系统的各个环节上,最终影响被控量。

例如:电冰箱温度控制系统主要干扰因素有:电冰箱门的开启、外部环境温度升高、热菜放入电冰箱等

通过将输出量通过适当的检测装置,返回到输入并与输入量进行比较,从而减少输出量的偏差,稳定被控量。

(1)闭环控制系统的核心是通过反馈来减少被控制量(输出量)的偏差。

(2)工作过程:

○1由于干扰因素的存在,系统的被控量偏离给定值时;○

2闭环控制系统中的反馈环节能及时检测出被控量的值,并迅速反馈到输入端,与给定值进行比较;○

3

控制器根据比较得到的偏差信号进行调节,从而是系统的被控量接近给定值,达到精确控制的目的。

例:供水水箱的水位自动控制系统、加热炉的温度自动控制系统P112

以功能和行为的相似性为基础,用“模型”模拟“原型”的功能和行为的方法,被称为功能模拟方法 。

例:机器人模拟歌手拉吉他、机器人模拟厨师做菜、计算机模拟人脑下棋等

黑箱方法

把将要研究的系统作为黑箱,通过对系统输入与输出关系的研究,进而推断出系统内部结构及其功能的方法,称为黑箱方法 。

例:通过敲击西瓜判断生熟、医生通过听筒判断患者心脏是否有病变等。

6、开环控制系统与闭环控制系统的比较:

游泳池水位

开环控制系统一般结构简单,适用于控制精度要求不高而系统本身的元件又比较稳定的场合。

闭环控制系统设计比较麻烦,结构相对复杂,构成控制系统的成本较高。闭环控制系统是自动控制中广泛采用的一种方式,用于要求高精度和高可靠性的场合。

系统要达到的目标?控制的对象?被控对象的特性?被控量和控制量?外界的主要干扰因素?怎样的方案既达到目的、又经济、易于实现?设备和元件?

2、开环控制系统的设计(书本P119案例分析:电吹风控制系统的设计)

开环控制系统的设计相对比较简单,在明确设计要求,明确被控对象、被控量和控制量后,即可考虑具体控制系统的方案。

3、闭环控制系统的设计(书本P120案例分析:抽水马桶水箱的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

基本要求:第一、一个闭环控制系统要正常工作,首先必须是稳定的。

第二、控制系统的控制精度必须符合要求,即系统的输出量与给定值之差应控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

第三、闭环控制系统应有较好的抗干扰性能。

在进行闭环控制系统的设计时,几项控制要求之间往往会产生矛盾,需要结合具体问题全面解决或有所侧重地解决。

通用技术会考 知识点归纳

通用技术会考知识点归纳【2013.11.29】23:04完 第一单元走进技术世界 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它具有保护人、解放人和发展人的作用 2、技术对生活、生产、文化等方面的影响:技术促进社会的发展。技术丰富社会文化内容。技术改变社会生活方式。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 3、技术对自然的价值:(1)依靠技术,人类得以利用自然和改造,并与自然保持和谐共处的友好关系。(例:都江堰、荷兰风车、南水北调、西气东输)(2)人类利用技术开发、改造自然时,应把握合理的尺度,要注意对自然的保护,不能忽视技术或产品对环境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3)技术的发展给自然环境带来了问题,但也给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能(例:物料的再循环工艺) 技术的基本特性:目的性、创新性、综合性、两面性、专利性。 创新是技术发展的核心。每一项技术的问世都是创新的结果。 技术的发展需要创新,技术创新表现为技术革新和技术发明。技术创新是一个艰难而曲折的历程。(例:显示器的不断发展属于技术革新,王选发明激光照排系统属于技术发明。) 2.技术的两面性:(例:电池可以带来光明和动力,也可以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网络技术方便人们交流沟通,但也有人利用网络犯罪。B超技术可以用于医疗,但也有人进行胎儿鉴别) 3.技术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4.知识产权在技术领域的重要作用: 狭义的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三部分。 专利的特性:独占性、时间性、地域性 专利申请步骤:提交申请阶段→受理阶段→初审阶段→公布阶段→实审阶段→授权阶段 第二单元技术世界中的设计 1.设计的内涵:(例:书写工具的发展、电动剃须刀的发展。)

初中信息技术考试知识点总结-基础知识上

基础知识单元(上) 基础知识单元复习两节课,这是第一节。蓝色、下划线字为考纲上原文。 《考试说明》及详细知识点 (1)认识信息的基本特征。 1.信息:载体所包含的意义,抽象概念,无实体。载体:承载信息的媒介物,如声音、文字、影像等,实体、可感知。区别:电视是载体,电视的内容是信息。 2.信息在计算机内使用二进制的形式表达。国内外使用最普遍的字符编码是ASCII码。(2)了解信息技术应用及发展趋势。 3.计算机发展趋势: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巨型化、微型化。 (3)了解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4.电子计算机的历史按元件不同分为四代,按时间顺序为:(1)电子管;(2)晶体管;(3)中小规模集成电路;(4)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目前所用)。 5.第一台电子计算机: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ENIACC,、速度为每秒5000次加法。 6.电子计算机的特点:(1)运算速度快;(2)计算精度高;(3)超强记忆力、逻辑判断力;(4)实现自动控制;(5)可靠性高。 7.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分类:(1)科学计算;(2)数据处理;(3)过程控制(4)计算机辅助系统(5)人工智能。(要求能分类;比如:计算卫星轨迹、天气预报属于科学计算;学生成绩管理、预订机票属于数据处理;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属于辅助系统;导弹、卫星发射属于过程控制;电脑下棋属于人工智能); (4)理解应用软件、操作系统、硬件的关系,掌握计算机的系统组成、认识计算机的主要硬件并了解其作用。 8.计算机系统组成:硬件+软件。硬件按功能分为5大类: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软件分为系统软件(如windows)和应用软件(如:word)。 9.输入设备:将信息输入电脑的元件,如键盘、鼠标、麦克风、扫描仪、摄像头。输出设备:将信息从电脑输出的元件,如显示器、打印机、音箱。 10.信息存储的基本单位:字节,Byte,简写为B,为8个二进制位。存储一个英文字符使用一个字节空间;存储一个汉字使用2个字节。 11.存储单位换算:1Byte=8bit(比特,二进制位);1GB=1024MB;1MB=1024KB;1KB=1024B。 12.中央处理器,CPU,是计算最核心的部件,集成了运算、控制两大功能。我们经常说:pentiumⅣ2.0Ghz;其中pentiumⅣ(奔四)是CPU的型号;2.0Ghz 是主频。 13.存储器包括内存(主存)和外存(辅存。内存主要指内存条,存储速度快,但内容在断电后会丢失。外存有:硬盘、软盘、光盘、优盘等,存储速度慢,但可以长期保存数据。(5)树立信息安全意识,学会病毒防范、信息保护的基本方法,自觉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 14.计算机病毒:人为编写的起破坏作用的程序。特征:潜伏性、传染性、破坏性。

高中信息技术学考知识点汇总情况

【第一部分信息技术基础】 第一单元信息及其特征 1.信息的特征包括 1、载体依附性 2、可加工处理性 3、存储性 4、共享性 5、时效性 6、真伪性 2.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古代、近代、现代)现代信息技术主要包括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传感 技术、通信技术 3.信息获取(1)来源与获取方法(2)网上信息的浏览与获取, http 超文本传输协议,浏览网页用 4.网上资源检索常用的检索方法:搜索引擎、主题目录、元搜索引擎。搜索引擎一般包括两大核心技 术:自动网页搜索技术、全文检索技术。 5.信息评价方法:个人推荐、统计评价、专家或核心刊物评价 6.信息安全:病毒、黑客与知识产权 第二单元信息的加工 计算机基本功能:计算。信息加工处理本质上都是通过计算完成的。 计算机基本特征:a、运算速度快 b、准确性高 c、存储容量大 1.字处理 (1)文本的输入与基本编辑 查找和替换功能不仅可以替换文字内容,而且还可以替换字体格式。 利用自动更正功能可以自动纠错,还可以利用自动更正功能进行快速词组输入。 Word拼写和语法检查:在输入单词或词组的同时自动进行拼写检查,用红色波形下划线表示可能出现的拼写问题,用绿色波形下划线表示可能出现的语法问题。 (2)文档的批注与修订 批注功能可以对选中的字、词或段落发表看法和建议。修订功能可以明确显示出文档修改前后的差异。 (3)文字环绕图片的版式有:嵌入型、四周型、紧密型、浮于文字上方、浮于文字下方。 (4)人工智能:计算机自动判断或识别技术。包括语音识别、手写文字识别、光学字符识别(OCR)和机器翻译、地图导航、智能机器人等。 汉字识别技术分为印刷体汉字识别和手写体汉字识别技术。 手写体又分联机(可识别笔画)和脱机(扫描识别,成功率低)。 OCR软件使用 步骤:扫描——倾斜校正——版面分析——识别校对——保存(文本) 删除区域:把已划分区域选框去除 清除区域:把已划分区域选框去除,并且清除图像文件中的图像

通用技术高考知识汇总.

通用技术高考知识点 一、技术对人的价值 (1)人往往需要依靠技术来(保护)自己的安全和健康。 (2)人依靠技术解放或延长了自己的手、脚、眼、耳、脑等身体器官,拓展了活动空间,提高了劳动效率,体现技术的(解放人)作用。 (3)技术促进人的精神和智力的发展,使得人的自我价值得以实现,体现技术的(发展人)作用。 二、技术的五个性质 (1)技术的(目的性):任何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活动的成果。 (2)技术的(创新性)表现为(技术革新)和(技术发明)。 (技术革新)一般是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的变革和改进,(技术发明)则是一项新技术的产生。 (3)技术的(综合性):技术具有跨学科的性质,每一项技术都需要综合运用多个学科、多方面的知识。 (4)技术的(两面性):技术既可以给人带来福音,也可能给人带来危害。 (5)技术的(专利性):知识产权制度允许专利所有权人对专利技术具有一定的垄断性,使其专利技术和产品在一定时间内独占市场,从而得到丰厚的回报,保持发明创造的积极性。 三、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1) 设计是技术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设计是技术成果转化的桥梁和纽带;设计促进技术的革新。 (2) 技术是设计的平台;技术发展为设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技术进步还促进人们设计思维和手段的发展。 四、人机关系 (1)含义:人在(使用)物品时,物品与人产生的一种相互关系。 (2)要实现的四个目标 (舒适):是指人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操作或使用的姿势能够在人们自然、正常的肢体活动范围之内,从而使人不致过早地产生疲劳。心理上的舒适感受也是人机关系应当考虑的目标。 (安全):是指人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产品对人的身体不构成生理上的伤害。 (高效):是指合理或最优地分配人和机的功能,促进人与机的协调,提高人的工作效率。 (健康):在长期操作或使用产品过程中,对人的(健康)不会造成不良影响 (3)在实现合理的人机关系的设计中,我们应该注意处理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关系: (普通人群与特殊人群):任何人都可能成为特殊人群 (静态的人与动态的人):静态尺寸指人的构造尺寸;动态尺寸指人的动作范围、体形变化等。(人的生理需求要人的心理需求) (信息的交互):在产品上增加显示屏、灯光、声音、颜色变化等媒介实现人机之间信息的传递 五、设计的一般原则 (1)(创新)原则:通过引入新概念、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等,或对已有产品进行变革。 (2)(实用)原则:指设计的产品为实现其目的而具有的基本功能。 (3)(经济)原则:以最低成本取得最佳效果,如降低运输成本、提高性价比。

高一通用技术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 一、技术的价值 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它具有保护人、解放人和发展人的作用。 1.技术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使自然造福人类。 2.技术对自然产生负影响,应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开发利用自然。 二、技术的性质 技术的目的性;技术的创新性;技术的综合性;技术的两面性;技术的专利性 1.创新是技术发展的核心所在,创新推动技术的发展。 2.技术创新表现为:技术革新、技术发明。 科学是发现规律并对其验证和公式化的知识体系。技术则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而对大自然的改造。 侧重:科学发现什么,为什么; 技术回答怎么办; 过程:科学用实验证明理论规律;技术用试验验证可行、合理性联系:科学是技术发展的基础,技术发展促进科学的应用。 知识产权: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 专利权申请:符合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的发明技术可以提出申请。 提交申请阶段、受理阶段、初审阶段、发明专利申请公布阶段、

发明专利申请实质审查阶段、授权阶段 第二章技术世界中的设计 一、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1.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设计:设计是基于一定设想的、有目的的规划及创造活动。 (1)设计是推动技术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技术的创新、技术产品的更替、工艺的改进都需要设计。 (2)设计是技术成果转化的桥梁和纽带。(3)设计促进了技术的革新。 2.技术更新对设计产生重要影响 (1)技术是设计的平台,技术的进步直接制约着设计的发展。(2)技术更新为设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3)技术进步还促进人们设计思维和手段的发展。 3.设计的丰富内涵 技术设计侧重:功能、材料、程序、工艺;艺术设计侧重:色彩、造型、欣赏、审美、感觉 二、设计中的人机关系 人机关系要实现的目标:高效、健康、舒适、安全。 (1)普通人群与特殊人群 (2)静态的人与动态的人:设计的产品不但要符合人体的静态尺寸,也要符合人体的动态尺寸。 (3)人的生理需求与人的心理需求:设计中的人机关系,满足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第一章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1.1 重点知识 一、信息与信息技术 (一)信息技术及其主要特征 1.有关信息的定义和解释 几种影响较大的对信息的定义和解释: (1)信息是可以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容。 (2)信息是控制系统进行调节活动时,与外界相互作用、相互交换的容。 (3)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状态变化的方式。 从系统科学角度看,信息是物质系统中事物的存在方式或运动状态,以及对这种方式或状态的直接或间接的表述。通俗地说:信息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的反映,是通过物质载体所发出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信号中所包含的一切可传递和交换的知识容。 2. 信息的主要特征 社会性、传载性、不灭性、共享性、时效性、能动性。 3. 信息的分类 对信息进行分类的常见的8 种方法:容上、存在形式上、状态上、外化结果上、符号上、信息流通方式上、信息论方法上、价值观念上。 (二)信息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简要掌握信息在现代中的5 点作用:认知作用、管理作用、控制作用、交流作用、娱乐作用。 (三)信息技术 1.信息技术的概念 信息技术就是能够提高或扩展人类信息能力的方法和手段的总称。这些方法和手段主要是指完成信息产生、获取、检索、识别、变换、处理、控制、分析、显示及利用的技术。 2. 信息技术的三个发展时期 ⑴以人工为主要特征的古代信息技术;⑵以电信为主要特征的近代信息技术;⑶以网络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 3.信息技术的体系信息技术是一个由若干单元技术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整体,又是一个多 层次、多侧面的复 杂技术体系。信息技术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三个相互区别又相互关联的层次。 ⑴主体层次:是信息技术的核心部分。①信息存储技术;②信息处理技术;③信息传输技术; ④信息控制技术。 ⑵应用层次:是信息技术的延伸部分。 ⑶外围层次:是信息技术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4.信息技术的特点

2017年信息技术学考必背知识点整理

【】信息技术必背重要知识点认真背完,考到高分很容易! 信息基础重要考点 1、信息与载体区分:文字、图像、声音都为信息的载体,而不是信息(例如:文字里面所表达得意思才是信息,而文字本身并不是信息。) 2、收藏夹用于收藏网址(保存网址),但不能保存网页内容。 3、理解Word中查找替换(文章中某个词语替换成另一个)、自动更正(输入时,更正打字错误)、批注(对词句的注释)、修订(插入和删除两种修订形式)等功能。 4、Excel表处理:①公式必须“=”开头,乘号要用“*”代替。②知道绝对引用“$”。 5、Excel常用函数:求和(Sum),求平均值(Average)。最大值max,最小值min。例如:=sum(A1:A5),不连续区域逗号分隔,=sum(A1:A5,C1:C5)。 6、排序注意区分有标题和无标题排序,排序数据区域必须连续,一般选择所有列。掌握图表数据区域判断,通过X轴、图例及图形三者确定数据区域。 7、OCR(光学字符识别)软件的功能是识别图片中的文字。详见相关专题。 8、ACCESS数据库文件格式为:accdb。一张数据表中各个记录(每行)的字段个数是相等的,在同一字段(同列)内的数据属性(类型)是相同的。 9、①数据表自动编号字段的数据为不一定是连续的,因为删除记录后该字段编号就不连续了!用过的编号不会再出现,即使已经删除。②数字类型字段只能输入数字。文本类型字段可以输入数字,也可以输入中英文字符。 10、简单邮件传输协议(SMTP),实现把邮件从发件人那里送到收件人的邮箱服务器中。 11、电子邮局接受协议(POP3),将电子信箱(邮件服务器)中的电子邮件读到本地计算机上。 12、网页通过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进行相互链接访问。一个超链接只能指向一个目标,一张网页可以有多个超链接,超链接的可以链接到一张网页、一张图片等。 13、网页文件是由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进行描述的。软件FrontPage、Dreamweaver,记事本也可以对网页代码进行编辑。 14、网页文件本质是文本文件,网页文件里面只存储图片视频的链接地址,并不存储图片视频。在网页服务器上,网页文件和图片视频素材分别独立存储。 算法程序部分重要考点 1、一个算法可以没有输入,但必须要有输出。 2、Chr()、Str()、Mid()三个函数的计算结果为字符串型,结果要加双引号。 3、Int()和Fix()函数区别:正数两者一样,负数有区别。Int(-2.1)=-3,Fix(-2.1)=-2 4、事件名和事件处理过程名区分:常见事件有Click、DblClick、Load、Change。事件处理过程名格式为:对象名_事件名,例如Command1_Click 5、区分赋值语句和相等判断关系语句。IF和Do While 后面的等号表示判断,而不是赋值,例如: IF a

通用技术高考知识点精选

第一单元走进技术世界 一、技术的价值 1、技术对人类的价值: 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它具有保护人、解放人和发展 技术促进社会的发展,技术丰富社会文化内容,技术改变社会生活方式,是推动社会发展和 (1)依靠技术,人类得以利用自然和改造,并与自然保持和谐共处的友好关系。 (2)人类利用技术开发、改造自然时,应把握合理的尺度,要注意对自然的保护,不能忽视技术或产品对环境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3)技术的发展给自然环境带来了问题,但也给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能。 二、技术的性质 技术的基本特性:目的性、创新性、综合性、两面性、专利性。 知识产权是人们基于自己的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活动的标记、信誉而依法享有的权利。狭义的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三部分。 专利在产权保护制度下对技术活动的重要性知识产权制度允许专利所有权人对专利技术具有一定的性,使其专利技术和产品在一定时间内独占市场,从而得到丰厚的回报,保持发明创造的积极性,使技术创新活动趋向良性循环。专利的特性:独占性、时间性、地域性 专利申请步骤:提交申请阶段→受理阶段→初审阶段→公布阶段→实审阶段→授权阶段三、技术的未来 对“技术的未来”的追思和憧憬,既不需要技术迷惘中的旷世悲怆,也不需要技术崇拜中盲目乐观。理性地看待技术,应以负责、更有远见、更有具道德的方式使用技术。技术的未来既充满希望,也隐含威胁,理性地看待技术的未来,才不至于迷失在技术的世界里。 第二单元技术世界中的设计 一、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1.设计的内涵:设计是基于一定设想的、有目的的规划及创造活动。 2.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①设计是技术成果转化的桥梁和纽带。②设计促进技术的革新。③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设计④技术是设计的平台 二设计中的人机关系 1.人机关系的含义: 当我们使用物品时,物品就与人产生了一种相互关系。这种相互的关系就称为人机关系。2.人机关系在设计中要实现的目标:①高效②健康③舒适④安全

通用技术相关知识点汇总完整版

通用技术相关知识点汇 总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通用技术相关知识点汇总 一、技术的性质 1、技术的目的性 2、技术的创新性 3、技术的综合性 4、技术的两面性 5、技术 的专利性 注:能通过具体的实例分析出体现技术的什么性质。 二、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1、设计是技术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设计:是基于一定的设想,有目的的规划及创造活动。 技术:认为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 科学:对各种事实和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发现规律,并予以验证和公式化的知识体系。 科学是“是什么为什么”,二技术是“怎么办”。 2、技术发展对设计产生重要影响 3、技术的丰富内涵:技术设计是设计的核心。 三、人机关系及其目标 人机关系:物品与使用的人产生一种相互的关系。 人机关系的目标:1、高效 2、健康 3、舒适 4、安全。 四、技术试验及其方法 技术试验:为了某种目的所进行的尝试,检验等探索性试验活动。 技术试验的方法:1、优先实验法 2、模拟实验法 3、虚拟实验法 4、强化实验法 5、移植实验法 五、设计的一般过程 发现与明确问题—制定设计方案—制作模型或原型—测试评估及优化—编写产品说明书 六、设计的一般原则 1、创新性原则:创新是设计的核心。 2、实用性原则 3、经济型原则:最低的费用取得最大的效益。 4、美观原则 5、道德原则 6、技术规范原则 7、可持续发展原则 七、方案构思的方法 方案构思:在一定的调查研究和设计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思考将客观存在的各要素按照一定的规律架构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抽象物,并采用图、模型、语言、文字等方式呈现的思维过程。 方法:1、草图法 2、模仿法 3、奇特构思法 八、常用的创造技法 1、头脑风暴法 2、列举法 3、设问法 九、常见的技术图样 1、正投影与三视图(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 2、形体的尺寸标注 3、机械加工图 4、剖视图

高中信息技术知识点最全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点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知识点 1、1信息及其特征 一、信息的概念 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状态变化的方式。 信息与信息载体的概念与区别 ①信息:指以声音、语言、文字、图像、动画、气味等方式所表示的实际内容如:书本上的知识、报刊上的新闻内容 ②信息载体:声音、语言、文字、图像、动画、气味等(只是东西不表示内容)如:书本、图片、存有数据的U盘 ☆信息与载体密不可分,没有无载体的信息,没有载体便没有信息,信息必须通过载体才能显示出来。 二、信息的一般特征 1、载体依附性 信息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而且,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 信息按载体不同可分为(文字、图形(图象)、声音、动画、视频)。 信息的载体依附性使信息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的特点。 2、价值性 ☆信息是有价值的,人类离不开信息。物质、能量和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信息与物质、能量不同,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它可以满足人们精神领域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GPS:全球定位系统 ☆另外,信息又是可以增殖的。 ☆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能体现出其价值,而有些信息的价值则可能尚未被我们发现。 3、时效性 信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如交通信息,天气预报等。时效性与价值性紧密相连,信息如果没有价值也就无所谓时效了。 4、共享性----信息不同于物质、能量的主要方面 信息共享一般不会造成信息的丢失,也不会改变信息的内容。 除了一般特征外,信息还具有以下的特征:普遍性、可存储性、可传递性、可转换性、可增值性 1、2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 一、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 信息技术(IT:Information Technology)是指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 2、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 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语言的使用,是从猿进化到人的重要标志; 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是文字的创造,使信息的存储和传递首次超越了时间和地域的局限; 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是印刷术的发明,为知识的积累和传播提供了更可靠的保证;

信息技术选考学考重要知识点整理

信息技术必背重要知识点 信息基础重要考点 1、 信息与载体区分:文字、图像、声音都为信息的载体,而不是信息(例如:文字里面 所表达得意思才是信息,而文字本身并不是信息。) 2、 收藏夹用于收藏网址(保存网址),但不能保存网页内容。 3、 理解Word 中查找替换(文章中某个词语替换成另一个)、自动更正(输入时,更正打 字错误)、批注(对词句的注释)、修订(插入和删除两种修订形式)等功能。 4、 Excel 表处理:①公式必须“=”开头,乘号要用“*”代替。②知道绝对引用“$”。 5、 Excel 常用函数:求和(Sum ),求平均值(Average )。最大值max ,最小值min 。例如: =sum(A1:A5),不连续区域逗号分隔,=sum(A1:A5,C1:C5)。 6、 排序注意区分有标题和无标题排序,排序数据区域必须连续,一般选择所有列。掌握 图表数据区域判断,通过X 轴、图例及图形三者确定数据区域。 7、 OCR (光学字符识别)软件的功能是识别图片中的文字。详见相关专题。 8、 ACCESS 数据库文件格式为:accdb 。一张数据表中各个记录(每行)的字段个数是相 等的,在同一字段(同列)内的数据属性(类型)是相同的。 9、 ①数据表自动编号字段的数据为不一定是连续的,因为删除记录后该字段编号就不连 续了!用过的编号不会再出现,即使已经删除。②数字类型字段只能输入数字。文本类型字段可以输入数字,也可以输入中英文字符。 10、 简单邮件传输协议(SMTP ),实现把邮件从发件人那里送到收件人的邮箱服务器中。 11、 电子邮局接受协议(POP3),将电子信箱(邮件服务器)中的电子邮件读到本地计算机上。 12、 网页通过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 )进行相互链接访问。一个超链接只能指向一个目标, 一张网页可以有多个超链接,超链接的可以链接到一张网页、一张图片等。 13、 网页文件是由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进行描述的。软件FrontPage 、Dreamweaver ,记 事本也可以对网页代码进行编辑。 14、 网页文件本质是文本文件,网页文件里面只存储图片视频的链接地址,并不存储图片 视频。在网页服务器上,网页文件和图片视频素材分别独立存储。 算法程序部分重要考点 1、 一个算法可以没有输入,但必须要有输出。 2、 Chr ()、Str ()、Mid ()三个函数的计算结果为字符串型,结果 要加双引号。 3、 Int ()和Fix ()函数区别:正数两者一样,负数有区别。 Int(-2.1)=-3,Fix(-2.1)=-2 4、 事件名和事件处理过程名区分:常见事件有Click 、DblClick 、Load 、Change 。事件处 理过程名格式为:对象名_事件名,例如Command1_Click 5、 区分赋值语句和相等判断关系语句。IF 和Do While 后面的等号表示判断,而不是赋 值,例如: IF a = 3 Then …… 4、VB 语句详见相关专题。 多媒体概念重要考点 1、 多媒体技术的特征:交互性、集成性、实时性。①多媒体作品上有按钮、超链接等体 现交互性。②多媒体作品有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至少两种)体现集成性③实时性主要体现在“快”,能够及时处理反馈信息。 2、 多媒体作品设计的一般过程:需求分析、规划设计、脚本编写。(1)需求分析包括应 用需求分析和创作需求分析。应用需求分析包括社会需求、用户情况、作品效益等;创作需求分析包括主题思想、结构类型、作品内容、设施要求、发布方式等。(2)规划设计包括结构设计和模块设计。 3、 脚本编写的一般过程是:先制定脚本大纲,然后编写文字脚本,再编写制作脚本,最

高中高考通用技术知识点.doc

桐乡第一中学通用技术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走进技术世界一、技术的价值 1、技术对人类的价值: a 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它具有保护人、解放人和发展人的作用 [保护人](例:原始人随身拾磨制好的石器,现代人对疟疾、天花、肺结核等疾病不再恐慌) [解放人](例:体力解放:自行车、内燃动力、电力,手机——信息传递) [发展人](例:爱迪生、袁隆平) 2、技术对生活、生产、文化等方面的影响:a 技术促进社会的发展。技术丰富社会文化内容。技术改变社会生活方式。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 3、技术对自然的价值:c (1)依靠技术,人类得以利用自然和改造,并与自然保持和谐共处的友好关系。(例:都江堰、南水北调、西气东输) (2)人类利用技术开发、改造自然时,应把握合理的尺度,要注意对自然的保护,不

能忽视技术或产品对环境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a 电池可网络技方便人们交流沟通,但也有人利用网络犯罪b技术侧重利用和合理地改造自然,求有所发技术则更多地回答“怎么 办”的问技术则通过试验,验证方案的可行与合理性,并实现优 桐乡第一中学通用技术复习资料

- 2 - 4.知识产权在技术领域的重要作用:a 知识产权是人们基于自己的智力活动创造 的成果和经营活动的标记、信誉而依法享有的权利。狭义的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三部分。 专利在产权保护制度下对技术活动的重要性知识产权制度允许专利所有权人对专利技术具有一定的性,使其专利技术和产品在一定时间内独占市场,从而得到丰厚的回报,保持发明创造的积极性,使技术创新活动趋向良性循环 专利的特性:独占性、时间性、地域性 专利分: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 专利不自动取得,需要申请并授权。符合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的发明技术才可提出申请。 保护年限:发明专利20年、实用新型专利10年、外观设计专利10年专利申请步骤:提交申请阶段→受理阶段→初审阶段→公布阶段→实审阶段→授权阶

通用技术复习知识点

第六章设计图样的绘制 江苏版 —、设计表现图 1?技术语言的种类及其应用:a 技术语言是一种在技术活动中进行信息交流的特有的语言形式。(常见的有: 图样、图表、模型等) [技术语言的特征]:言简意赅、通俗直观。 [口头语言]:较多适用于面对面的、规范要求并不过于严格的场合,其特点是简洁、方便。 [技术图样]:采用某种规范形式,将设计用图样的形式表达出来。特点:易于把握技术特征,最具技术特征。呈现较复杂产品的设计方案及对设计进行详细说明陈述时,比较合适。(克服了语言障碍,直接明了地进行表达与交流。)[模型]:具有感性、直观的特点,特点:容易吸引观众或读者的注意。 [图表]:交流方式相对比较正式,具有一定技术要求的交流,其特点:较为规范,可以反复查阅、核对。是表达设计思想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图表包括: 表格、草图、效果图等。 [计算机演示、网页]:使各组成部分具体情况、结构和运作方式一目了然,比较生动、形象等。 [网络语言]:帮助人们实现了远程的设计交流的需要。 2?简单的草图:c 草图(方案草图或设计速写):它能迅速捕捉和记录设计者转瞬即逝的创作灵感,表达设计创意,是把设计构思转化为现实图形的有效手段之一,可分为构思草图和设计草图。 草图的绘制步骤,详细参看P115。 3?简单的效果图:a

在识图时要注意从整体上把握产品的形态、功能和特征,要注意从中了解产品外观上的实际比例关系和色彩搭配及材质感,了解产品内部结构和色彩装饰效果。 4.基本几何体的正等轴测图的画法:a 正等轴测图是一种简洁的立体图绘制方法。三个坐标方向互成120°角,三 个坐标上的尺寸比例是相等的(无需变换):将其他格式的立体图转换成正等轴测图时,可按标注的尺寸量取,无需进行缩放换算。绘制时应从整体外形、局部特征来进行。自行设计的草图建议用正等轴测图方法绘制。 切割法要领:1?先画轴线,2?再画出整体的轴测图,3?然后再切割,4.可见轮廓线加粗(P117) 二、常见的技术图样 1.一般技术图样所采用的投影方法:a 正投影法就是假设投影光线与投影平面垂直,在投影平面上求取物体的投影的方法。为了确定物体的结构形状,需要采用多面正投影。 2.简单形体的三视图: c Y 正投黠与三视图三视图:物体的正面投影,即物体由前向后投影所得的图形,通常反映物体的主要形状特征,称为主视图;物体的水平投影,即物体由上向下投影所得的图形, 称为俯视图;物体的侧面投影,即物体由左向右投影所得的图形,称为左视图。 三视图投影规律:主视图反映物体的长和高,俯视图反映物体的长和宽,左视图反映物体的高和宽。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三视图的绘制步骤见 P122-123) 遇到对称的视图时,可以省略一个视图,但两个视图一般仍称(简略)三视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要点

必修信息技术基础 主题1 信息的获取 一、信息及其特征 1、信息的基本概念 “信息”一词通常是指数据、信号、消息所包含的内容和意义。 2、信息的基本特征 a)载体依附性:信息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 信息的表现载体:图片、声音、动作、表情、文字等 信息的实物载体:CD、U盘、硬盘、纸张等 b)信息是可加工处理的 c)信息可以脱离它所反映的事物被存储、保存和传播 d)价值性:信息是有价值的,而且可以增值 e)时效性:信息反映事物某一特定时刻的状态 f)共享性:信息可被多个信息接受者接收且多次使用 1.下列情形可能引起信息丢失的………………………………………() (A)载体的损坏(B)共享范围扩大(C)获知人数增加(D)有效期限延长 2.李斌发现按照车上的GPS导航仪规划的路线驾驶经常出错,他更新了导航软件的地图文件后, 出现错误的概率大大降低,该事例反映出信息具有……………() (A)载体依附性(B)时效性(C)共享性(D)传递性 二、信息技术及其发展简史 1、信息技术:简称IT 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都称之为信息技术。 传感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是信息技术的四大基本技术,其中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是信息技术的两大支柱 2、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量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机器人、数字地球、虚拟现实、云技术、物联网等。 (1)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 虚拟现实技术 语音技术 ?关键技术有自动语音识别技术(ASR)和语音合成技术(TTS) 智能代理技术 (2)越来越个性化的功能设计 信息技术产品走向了个性化和集成化的发展方向 (3)越来越高的性能价格比 成本的降低和性能的提高 知道电脑的主要性能参数:cpu(频率越大运算速度越快)、硬盘(存储空间)、内存、显示器

浙江信息技术学考、选考知识点总结

常考知识点总结: 一、概念 1。信息:指数据、信号、消息中所包含得意义、信息得特征:(1)载体依附性(2)可加工可处理性(3)可存储性(4)可传递性与共享性(5)时效性(6)真伪性(7)价值性 2.算法得特征: (1)有穷性(2)确定性(3)能行性(4)有0个或多个输入(5)有一个或多个输出3。算法得表示方法:(1)流程图(2)自然语言(3)伪代码、算法得三种基本结构:(1)顺序模式(2)选择模式(3)循环模式 4、人工智能软件有语音识别、手写文字识别、光学字符识别与机器翻译 5.典型得网上得数据库应用系统有:①搜索引擎程序(百度、谷歌);②列车时刻查询网站;③论坛(BBS);④在线图书馆;⑤邮箱与博客系统等 6、信息表达方式:语言、文字、图形、图像、声音与形体动作;信息表达技术:书籍、报纸、广播、电视、计算机与网络 7、收发电子邮件:如右图所示,假如小王同时 给小李与小张发送了一封电子邮件,那么:小王 使用了SMTP协议(过程1)将邮件从电脑发送 到自己得邮件服务器;小王得邮件服务器使用 了SMTP协议(过程4)将邮件发送到小张得邮 件服务器;小李与小张打开电脑登录邮箱后,她们得邮件服务器使用了POP3协议(过程2与过程3)将邮件从邮件服务器接收到自己得电脑上、 8.媒体指承载信息得载体,如数字、文字、声音、图形与图像等。多媒体技术得特征:(1)集成性(2)交互性(3)实时性 9.多媒体作品得设计过程: 设计过程主要内容 第一步需求分析①应用需求分析:社会需求、用户情况、作品效益 ②创作需求分析:主题思想、结构类型、设施需求、作品内容、发布方式 第二步规划设计 ①结构设计 第三步脚本编 写 ①编写文字脚本→②编写制作脚本→③媒体元素分解。 文件类型扩展名说明打开该类型文件得常用软件 文本文件 、txt纯文本文件记事本 。docWord文档Microsoft Word 、wps Wps文档金山WPS 。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文档 记事本、Frontpage、Dreamwea ver、 InternetExplorer 。pdf 电子图片文档 Adobe Acrobat Reader,FoxitRe ader 图形文件。bmp 位图,图像以像素得颜色值进行存取画图程序,Acdsee,Photoshop 。jpg 按JPEG标准进行静态图像压缩得格式Acdsee,Photoshop 、gif 最多只能支持256种颜色,占用计算机存 储空间小,常用于网页制作 画图程序,Photoshop,Acdsee , Internet Explorer 。psd Photoshop专用格式,保留图层信息Photoshop .wmf 矢量图文件格式,放大缩小不会产生失真CorelDraw,Acdsee ②模块设计

高中通用技术会考、高考知识点总结与归纳整理(知识主干).资料

通用技术复习资料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 一、技术的价值: 1、技术与人的关系 技术是人类满足自身的需求、愿望,更好的适应大自然,而采取的方法和手段。 (1)人类需要着衣裳遮身避寒——纺织、印染、缝制技术。 (2)人类需要进食补充能量——食品烹饪加工、农作物栽培、家禽饲养技术。 (3)人类需要住所以避风挡雨——建筑技术 (4)人类需要抵御野兽攻击和伤害——武器制造技术。 (5)人类需要出行——车、船制造技术。 (6)人类需要交往、保持联系——邮电通讯技术。 技术的作用: 保护人:提供抵抗不良环境,防止被侵害的手段和工具。 解放人:解放或延长了身体器官,拓展活动了空间,提高了劳动效率,增强了各方面的能力。 发展人:技术促进人的精神和智力的发展,使得人的创新精神和批判能力得以提高,思维方式发生转变,自我价值得以体现。 2、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技术促进社会的发展,丰富社会文化内容,改变社会生活方式,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具体为: (1)技术是社会财富积累的一种形式,对社会生产具有直接的经济意义。它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增长,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并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如福特T型车的生产流水线。 (2)随着技术的发展,劳动力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第一第二产业从业者数量减少,第三产业从业者数量大幅度增加。例如:因为农业技术的发展与劳作方式的变革使农业从业人口减少。 (3)技术不仅为生产提供了先进的手段和工具,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而且丰富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使人们衣食、住、行、交往、娱乐、教育等方面都发生了改变。 (4)技术进步不仅带动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活动的变化,而且渗透到军事、政治、文化各领域。 3、技术与自然的关系 (1)利用技术,人类可以改造和利用自然。如:填海造田、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都江堰、荷兰的风车。 (2)人类利用技术和改造自然要有合理的尺度,要注意对自然的保护,不能忽视对自然的保护,不能忽视一些技术或产品对环境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3)技术的发展给自然环境带来了问题,但也给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能。 “绿色”技术:主要包括绿色产品的生产技术以及清洁工艺等。 绿色产品:指在生产和生活中,不会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产品的总称。 二、技术的性质 1、技术的目的性 技术总是从一定的目的出发,针对具体的问题,形成解决方案,从而满足人们的某方面的需求。例如:助听器的发明。人类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技术活动推动了技术的不断发展。 2、技术的创新性 创新是技术发展的核心。技术的发展需要创新。技术创新常常表现为技术革新和技术发明。技术革新一般是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的变革和改进,技术发明则是一项新技术的产生。 3、技术的综合性 (1)技术活动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 技术具有跨学科的性质,综合性是技术的内在特性。一般地,每一项技术都需要综合运用多个学科、多方面的知识。 (2)技术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科学是对各种事实和现象进行观察、分类、归纳、演绎、分析、推理、计算和实验,从而发现规律,并予以验证和公式化的知识体系。科学侧重认识自然,力求有所发展,科学是回答“为什么”);科学通过实验验证假设,形成结论。 技术则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技术侧重改造和利用自然,力求有所发明(技术是解决“怎么办”),科学促进了技术的发展,技术推动了科学的进步。技术通过试验,验证方案的可行性与合理性,并实现优化。

广东版粤教版通用技术全套知识点

技术与设计一 第一章技术及其性质 一、技术的巨大作用 1、技术的起源:源于人类寻找、生产食物,制作衣服和与野兽搏斗等生存的基本需要。此时的技术并不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 2 3 4 5 6 7 中间环节,是把科学原理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技术来源于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科学原理的指导,特别是现代技术,它往往是科学的直接应用。 8、技术巨大影响

[1]、技术的影响:在当今社会,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的经济、政治、军事、 外交、文化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并改变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技术对当今社会影响是巨大的。 [2]、技术的两面性:技术的两面性是指技术既能满足人类需求,为人类造 福(正面影响),同时也会对人类带来一定的危机、隐患、甚至是灾难(负面 1 2 3 4 510年。 三、设计是技术的关键 1、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是设计:技术的根本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设计是产生解决问题的方法的主要途径。 2、技术创新的来源:一是来源于有计划有步骤的设计,如航天技术;二是来源于偶然的发现,如青霉素的发现;

3、设计需要多种知识,设计需要不断改进。 第二章设计的基础 一、做一名优秀的设计师 1、正确的思维方式的培养: [1]、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它以思考的问题为中心,从多角度、多 个层次来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扩展思路,然后从多个方法中选择最好的。 2 1 [3]、综合性(组合)设计:(适当了解) 2、技术设计的原则: 科学性原则、创新性原则、需要性和实用性原则、经济性原则、最优化原则、可靠性原则、安全性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时效性原则、工程心理学和生理学原则、法律、道德规范原则、通用性、标准性原则。

浙教版《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点汇总

浙教版《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 1.1 信息及其特征 ★信息无处不在 1.物质、能源和信息(information)是人类社会的三大要素。 2.信息指数据(data)、信号、消息中所包含的意义。 3.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和关于事物运动状态的描述。 4.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在不停地运动、变化,万事万物里都有信息。 5.信息是指对消息接受者来说是预先不知道的东西,所以具有“不确定性”。 ★信息的载体和形态 1.信息本身不是实体,必须通过载体才能体现,但不随载体的物理形式而变化。 2.语言、文字、声音、图像和视频等是信息的载体,也是信息的常见表现形态。 3.纸张可以承载文字和图像,磁带可以承载声音,电视可以承载语言、文字、声音、图像和视频,所以也把纸张、磁带、广播、电视、光盘、磁盘等称为信息的载体。 4.相同的信息,可以用多种不同的载体来表示和传播。 5.不存在没有载体的信息。 ★信息的六个特征 1.信息的表示、传播、储存必须依附于某种载体,载体就是承载信息的事物。 2.信息是可以加工和处理的。信息也可以从一种形态转换成另一种形态。 3.信息具有真伪性。 4.信息是可以传递和共享的。信息可以被重复使用而不会像物质和能源那样产生损耗。 5.信息具有时效性。 1.2 信息的编码 1.信息的代码:把用来表示信息的符号组合叫做信息的代码。 2.计算机只能识别和处理由“0”、“1”两个符号组成的数字代码。或称计算机只能识别机器语言。 3.冯·诺依曼:数据和程序都应采用二进制代码表示。 4.基本单位:字节,Byte简写“B”;最小单位:位,bit简写“b”。 5. 1B=8b;1KB=1024B;1MB=1024KB;1GB=1024MB。 6. n位能最多表示2n个数,能表示的最大十进制数是2n-1。 7.进位制标识:二进制(B),十进制(D),十六进制(H) 8.二进制进位规则:逢二进一。 9.十六进制转换为二进制时,每一位十六进制数对应4位二进制数,反之相同。 如7F H=0111 1111 B。其中H和B是进制标识符。 10.二进制——十进制:按权展开。如(110101)2=1*25+1*24+1*22+1*20=53 11.十进制——二进制:除2取余法。如26=( 11010 )2

2014年高一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复习知识点

2014年高一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复习知识点

一、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一)考试形式:2014 年广西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学业水平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进行,考 试时间为90 分钟,卷面总分为100 分。 (二)试卷结构 1.题型结构:( 1 )选择题,占总分70 % ,共70 分。( 2 )非选择题,包括简述题和程序设计题,占总分30 % ,共30 分。 2.模块内容分布 3.试题与试卷难度:试题按其难度(P )分为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难题,P ≥0 . 70 的试题为容易题,P ≤0 . 40 的试题为难题,0 . 70 >P > 0 . 40 的试题为中等难度题。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难题的分值2014年高一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要点第2页(共14页)

2014年高一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要点第3页(共14页)

2014年高一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要点 第4页(共14页) 1.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友好的人机界面意味着技术工具的简单易学和易于操作,只需花费很少的时间就可以轻松驾驭。 2.越来越个性化的功能设计:信息技术的产品走向了个性化和集成化的发展方向。 3.越来越高的性能价格比:信息技术正向低消耗、高速度的方向发展。 (五)计算机基本知识 2.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包括鼠标和键盘的基本操作,文本输入)。 (1)鼠标操作:移动、单击左键(单击)、单击右键(右击)、双击、拖动。 (2)键盘操作:八个基准键是: 左手小指到食指依次放在A S D F 键上; 右手食指到小指依次放在J K L ; 键上; (3)中英文输入法切换:CTRL+空格;不同输入法的切换:CTRL+Shift 中文输入拼音字母ü用键盘的v 键代替;中文输入要在小写字母状态下。 二、信息获取 (一)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 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确定信息需求、信息来源、信息获取方法并获取信息、评价信息。 (二)信息来源多样性 根据问题确定信息需求和信息来源,选择适当的方法获取信息,能根据问题确定信息来源。 1.信息来源分类:文献型信息源、口头型信息源(个人信息源)、电子型信息源、实物型信息源(现场信息源)。 2.信息来源的主要途径 ( 1)直接获取信息。直接获取信息主要是通过人的感官与事物接触,使事物的面貌和特征在人的大脑中留下印象,这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渠道之一。例如实践活动,包括参加社会生产劳动实践和参与各种科学实验等;参观活动,包括观察自然界和社会的各种现象。 ( 2)间接获取信息。间接获取信息就是用科学的分析研究方法,鉴别和挖掘出隐藏在表象背后的信息。例如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查阅书刊资料、广播电视、影视资料、电子读物等方式获取信息。 (三)计算机网络及因特网的基本知识 1.网络基本类型 ( 1 )计算机网络按其规模大小,可分为局域网和广域网。 ( 2 )计算机网络按连接类型,可分为有线网和无线网。 从外观上看,一台计算机主要由主机箱、显示器,键盘,鼠标,音箱,打印机等组成。 从功能上分 输入设备:键盘,鼠标,扫描仪,麦克风等 存储器 输出设备:显示器,打印机,音箱等。 CPU 的型外存储器:硬盘、软盘、光盘、U 盘等。 内存储器 应用软件:Word 、Excel 、Frontpage 、画图、游戏等应用在某一方面的软 系统软件:WINDOWS 、DOS 、UNIX 等操作系统软件。应用软件要在系统软件的平台上才能正常运行。 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