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核的组成 说课稿 教案

原子核的组成 说课稿  教案
原子核的组成 说课稿  教案

原子核的组成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天然放射现象及其规律。

2.知道三种射线的本质,以及如何利用磁场区分它们。

3.知道原子核的组成,知道核子和同位素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初步学会探究的方法。

2.通过对知识的理解,培养自学和归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正确的,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

2.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和世界观。

★教学重点

天然放射现象及其规律,原子核的组成。

★教学难点

知道三种射线的本质,以及如何利用磁场区分它们。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本节课我们来学习新的一章:原子核。本章主要介绍了核物理的一些初步知识,核物理研究的是原子核的组成及其变化规律,是微观世界的现象。让我们走进微观世界,一起探索其中的奥秘!

我们已经知道,原子由什么微粒组成啊?

学生回答:原子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组成。

点评:由原来的知识引入新课,对新的一章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教师:那原子核内部又是什么结构呢?原子核是否可以再分呢?它是由什么微粒组成?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原子核呢?

学生思考讨论。

点评:带着问题学习,激发学习热情

教师:人类认识原子核的复杂结构和它的变化规律,是从发现天然放射现象开始的。

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铀和含铀的矿物能够发出看不见的射线,这种射线可以穿透黑纸使照相底片感光。

居里和居里夫人在贝克勒尔的建议下,对铀和铀的各种矿石进行了深入研究,又发现了发射性更强的新元素。其中一种,为了纪念她的祖国波兰而命名为钋(Po),另一种命名为镭(Ra)。

学生一边听,一边看挂图。

点评:配合挂图,展示物理学发展史上的有关事实,树立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正确态度。

(二)进行新课

1.天然放射现象

(1)物质发射射线的性质称为放射性(radioactivity)。元素这种自发的放出射线的现象叫做天然放射现象.具有放射性的元素称为放射性元素.(2)放射性不是少数几种元素才有的,研究发现,原子序

数大于82的所有元素,都能自发的放出射线,原子序数小于83

的元素,有的也具有放射性.

学生一边听,一边看书。

2.射线到底是什么

教师:那这些射线到底是什么呢?这就激发着人们去寻求答

案:把放射源放入由铅做成的容器中,射线只能从容器的小孔射出,成为细细的一束。在射线经过的空间施加磁场,发现射线如图所示:(投影)思考与讨论:

①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

②如果α射线,β射线都是带电粒子流的话,根据图判断,他们分别带什么电荷。

③如果不用磁场判断,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判断三种射线的带电性质?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问题以及实验方案。

①射线分成三束,射线在磁场中发生偏转,是受到力的作用。这个力是洛伦兹力,说明其中的两束射线是带电粒子。

②根据左手定则,可以判断α射线是正电荷,β射线是负电荷。

③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要受电场力作用,可以加一偏转电场,

也能判断三种射线的带电性质,如图

点评:给出实验现象,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

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式学习

的能力

用多种方案解决一个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扩散散性思维。

教师:我们已经研究了这三种射线的带电性质,那么这些射线还有哪些性质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后填写表格。

学生看书,进行总结。

点评:培养学生自学,总结的能力。

教师:(帮助小结)

①实验发现:元素具有放射性是由原子核本身的因素决定的,跟原子所处的物理或化学状态无关。不管该元素是以单质的形式存在,还是和其他元素形成化合物,或者对它施加压力,或者升高它的温度,它都具有放射性。

②三种射线都是高速运动的粒子,能量很高,都来自于原子核内部,这也使我们认识到原子核蕴藏有巨大的核能,原子核内也有其复杂的结构。

学生对照表格,理解书本知识。

点评:通过对照表格,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规律性质。

3.原子核的组成

教师提问:

①质子:由谁发现的?怎样发现的?

②中子:发现的原因是什么?是由谁发现的?

学生看书,然后回答问题

①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核,发现质子。

②查德威克发现中子。发现原因:如果原子核中只有质子,那么原子核的质量与电荷量之比应等于质子的质量与电荷量之比,但实际却是,绝大多数情况是前者的比值大些,卢瑟福猜想核内还有另一种粒子。

教师:(帮助小结)

①质子(proton)带正电荷,电荷量与一个电子所带电荷量相等,271.672623110p m kg -=?

中子(nucleon)不带电,271.674928610n m kg -=?

②数据显示: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十分接近,统称为核子,组成原子核。 点评:加强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能力,以及语言概括能力。

教师:提问:

③原子核的电荷数是不是电荷量?

④原子荷的质量数是不是质量?

学生看书,然后回答问题:

③不是,原子核所带的电荷量总是质子电荷的整数倍,那这个倍数就叫做原子核的电荷数。

④原子核的质量几乎等于单个核子质量的整数倍,那这个倍数叫做原子核的质量数。

点评:加强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能力,以及语言概括能力。

小结:

③原子核的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④原子核的质量数=核子数=质子数+中子数

⑤ 符号A Z X 表示原子核,X :元素符号;A :核的质量数;Z :核电荷数 教师:给出思考与讨论题。

一种铀原子核的质量数是235,问:它的核子数,质子数和中子数分别是多少?

学生回答:核子数是235,质子数是92,中子数是143。

点评:学生回答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4.同位素(isotope)

(1)定义:具有相同质子数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同一位置,因而互称同位素。

(2)性质:原子核的质子数决定了核外电子数目,也决定了电子在核外的分布情况,进而决定了这种元素的化学性质,因而同种元素的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

学生一边听,一边看书。

提问:列举一些元素的同位素?

学生回答:

氢有三种同位素:氕(通常所说的氢),氘(也叫重氢),氚(也叫超重氢),

符号分别是:1231

11,,H H H 。 碳有两种同位素,符号分别是12

1466,C C 。

点评:举例说明同位素的性质,加深对这一概念的理解。

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β射线粒子和电子是两种不同的粒子

B .红外线的波长比X 射线的波长长

C .α粒子不同于氦原子核

D .γ射线的贯穿本领比α粒子强

学生回答:BD

点评:本题考查了粒子的性质及电磁波波长的比较等基本知识。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发现X ,α,β,γ射线,经研究知道,X ,γ射线均为电磁波,只是波长不同。可见光,红外线也是电磁波,波长从短到长的电磁波波谱要牢记。另外,β射线是电子流,α粒子是氦核。从α,β,γ三者的穿透本领而言:γ射

线最强,α射线最弱,这些知识要牢记。

(三)课堂小结

1.天然放射现象及其规律。

2.三种射线的性质。

3.原子核的组成。

学生总结,讨论。

(四)作业:

1.认真阅读课后的“科学足迹”。完成问题与练习。

2.探究活动:β射线的原子核内没有电子,β射线如何而来?

点评:学生课后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为以后的学习作好准备。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说课稿

《神经调节》说课稿 课题介绍: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神经调节》。神经调节是生物必修本中的一大内容,它主要涉及到动物机体的内在调节,知识相对来说非常抽象,也较难理解。每次教师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总是感到比较头疼、难教,可它却是高考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大知识要点。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过程分析、效果分析”这样4个方面进行剖析。希望能得到各位专家的指导。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的地位 神经调节是高中生物必修三中第二章“生命活动的调节”中的一大重要内容,它与动物的激素调节相辅相成,共同协调的完成着生命的使命。同时它也是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与神经调节有着密切的联系。神经调节,尤其是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以及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几乎是每年高考必考。所以在教材中本节内容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本节知识还可与多个有关的知识如“细胞膜、细胞器、动物的新陈代谢、内环境的稳态”等联系紧密。学好本节知识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其它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2)人脑的高级功能。 教学难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3、课时的安排: 由于本节内容的重、难点较多,且大多数知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所以本节知识将分成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为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和兴奋的传导,第二课时为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语言和内脏活动的调节。本节课我主要讲的是第一课时。 二目标分析 (一)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拟定了下列几个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 ①结合初中的知识理解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和调节的结构基础 ②经过学习理解兴奋在神经纤维和神经元之间的传导过程 b、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以发散、求新为主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c、情感目标

神经系统的组成教案

神经系统的组成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了解神经系统的组成,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2)说明人体各部分的协作主要靠神经系统的调节来实现 2、能力目标:(1)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培养识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同人体是一个各部分协调工作的统一体 二、重点和难点 1、重点:神经系统的组成,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2、难点:神经纤维和神经的概念 三、教学方法:学生自学讨论和教师讲解相结合 四、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篮球一个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Ⅰ.导入我们已经知道人体在生活过程中可以通过眼、耳、皮肤等器官获取外界环境的信息。那么,人体是如何综合利用这些信息呢? (请两个学生上讲台前接抛篮球) 问:要准确接到篮球,身体各部分应该怎样默契配合?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什么? (学生发言,教师指导并评价,引出课题) Ⅱ.新知识教学 一、神经系统的组成 设问:通过抛接球活动,我们认为人体各部分默契配合中神经系统起主要作用,能不能用反面例子来说明呢? 请阅读课本P97的【资料分析】,参考屏幕上的表格,围绕发病原因、发病部位及症状来分析,尝试提问和解释。 (放映幻灯片)表格表示四种病情:1、脑血栓2、脊髓损伤3、扭伤4、脑肿瘤 (在学生讨论后,提问,说出可能的解释) 结论:1、脑与四肢有联系,脑能控制四肢活动 2、脊髓是联络脑和四肢、脑和内脏的通道 3、脊髓与下肢之间有神经联系 4、脑中的某个部位与视觉有关,脊髓通过神经控制下肢 (师生共同小结):脑与四肢和眼之间、脑与内脏之间,脊髓和四肢之间都有神经联系。 请在课本P97找到相应内容并做记号。 可见,人体各部分配合工作确实要靠神经系统来协调。 (过渡)神经系统的组成是怎样的呢? (指导识图)请仔细看P98的图Ⅳ-52,并阅读相应的文字说明,试着归纳出神经系统的组成,用表解图表示出来。(首先提示表解图写法,以消化系统的组成为例,要简化) (巡视指导)

高中物理-原子核的组成课后练习

高中物理-原子核的组成课后练习 基础达标 1.使人类首次认识到原子核可变可分的事实依据是( ) A.电子的发现 B.α粒子散射实验 C.天然放射现象 D.原子核的人工转变 解析:电子的发现使人类认识到原子可分;α粒子散射实验确定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天然放射现象使人类首次认识到原子核是可变可分的;原子核的人工转变使人类开始掌握核变化. 答案:C 2.锶原子核的符号是Sr 95 38,那么它的原子( ) A.核外有38个电子、核内有95个质子 B.核外有38个电子、核内有57个中子 C.核外有57个电子、核内有57个质子 D.核外有57个电子、核内有38个质子 解析:元素符号的左下角表示的是质子数,原子核的电荷数就是核内的质子数;左上角表示的是核子数,中子数等于质量数(核子数)减质子数. 答案:B 3.下列关于α、β、γ射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α、β、γ射线都是电磁波 B.α射线由高速氦原子核组成 C.高速运动的电子流就是β射线 D.γ射线射入磁场时会发生偏转 解析:α射线是由氦核构成,β射线是高速电子流,γ射线是波长极短的电磁波. 答案:B 4.如图19-1-2所示,x 为未知放射源,若将磁铁移开后,计数器所得的计数率保持不变,其后将薄铝片L 移开,计数率大幅上升,则( ) 图19-1-2 A.纯β放射源 B.纯γ放射源 C.α、β混合放射源 D.α、γ混合放射源 解析:α射线是由氦核构成的,β射线是高速电子流,γ射线是波长极短的电磁波.α射线贯穿物质的本领最弱,不能透过薄铝片. 答案:D 5.下面的事实揭示出原子核具有复杂结构的是( ) A.α粒子散射实验 B.氢光谱实验 C.X 光的发现 D.天然放射现象 答案:D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氦4核中有4个质子,2个中子 B.氦4核与氦3核不是互为同位素 C.Be 10 4中的质子数比中子数少6 D.Si 30 14中的质子数比中子数少2

《神经系统的组成》 教学设计

西大滩镇初级中学 《神经系统的组成》教学设计 王菊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体各部分的协调动作主要靠神经系统的调节来实现的。 2.描述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3.了解神经元的结构,理解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关系。 4.通过分析资料,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讲述、分析、讨论等方法认识神经系统和神经元。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初步形成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关注人体神经系统的健康,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解释造成神经系统疾病的原因。 教学重点 描述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教学难点 理解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 ①创设情境,把精彩的足球“点球大战”片段展示在学生面前,激起学习的欲望,从而引出神经系统。 ②组织学生做小游戏(如接直尺等),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积

极思考问题。 ③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引出本节课题。——第二节神经系统的组成 讲授新课: 一、资料分析 ①大屏幕显示甲、乙、丙、丁四位患者的病情,指导学生围绕发病原因、发病部位及症状来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原因,作出猜测。 小组派代表汇报,体验成功的喜悦,组内成员补充。 ②给予鼓励性评价,并对学生寄予希望。 ③资料一.脑血栓资料二.脊髓损伤 资料三.扭伤资料四.肿瘤 ④引导学生体会人体各部分的协调活动靠神经系统的调节来 完成。 总结出人体各部分的协调活动靠神经系统的调节来完成。 二、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①课件提供神经系统组成和功能的影像资料,从整体上感悟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②指导学生设计表格。 观察教材中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功能图。以小组为单位,设计表格,分类记录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③引导学生围绕表格设计展开想像,选派几组有代表性的展示,进行归纳总结,并及时进行评价,同时强调脑、脊髓的功能。 小组汇报,大屏幕展示表格,描述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其他同学补充完善。

《原子核的组成》教案1

《原子核的组成》教案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要求. (1)了解原子核的人工转变.了解它的方法和物理过程. (2)了解质子和中子是如何被发现的. (3)会写核反应方程式. (4)了解原子核的组成,知道核子和同位素的概念. 2.掌握利用能量和动量守恒的思想来分析核反应过程.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已知规律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发现质子和中子的历史过程,使学生认识通过物理实验研究和探索微观结构的研究方法及体会科学研究的艰巨性和严谨性.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是使学生了解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和原子核的组成.在原子核的人工转变中发现了质子和中子,它是确定原子核组成的实验基础. 2.用已经学过的能量和动量守恒以及有关的知识来分析核反应过程,是本节的难点.三、教具 1.分析卢瑟福做的“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的实验”. 2.讲解约里奥·居里和伊丽芙·居里夫妇做的“用来自铍的射线去轰击石蜡的实验”. 用投影幻灯、投影片.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提问: 1.什么是天然放射现象?天然放射性元素放射出哪几种射线?这些射线的成分是什么? 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存在着复杂的内部结构,为了了解原子核的组成,人们开始寻找研究原子核组成的有效方法,那就是原子核的人工转变. (二)教学过程设计 1.质子的发现. (1)原子核的人工转变. 是指为了了解原子核的组成,人们有目的的用高速粒子去轰击某些元素的原子核,通过对核反应过程及其产生的新粒子的研究,了解原子核的内部结构和粒子的本质及特点.

(2)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的实验. 1919年,卢瑟福做了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的实验,第一次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有了很重要的发现. 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用投影幻灯打出装置的示意图),容器C中放有放射性物质A,从A射出的α粒子射到铝箔F上,适当选取铝箔的厚度,使α粒子恰好被它完全吸收而不能透过,在F 后面放一荧光屏S,用显微镜M观察荧光屏. 实验现象:当在荧光屏上恰好观察不到闪光后,通过阀门T往容器C里通入氮气,此时卢瑟福从荧光屏S上又观察到了闪光. 实验结论:实验表明,闪光一定是α粒子击中氮核后产生的新粒子透过铝箔引起的. (3)质子的发现. 讨论提问:引导学生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分析怎样知道新粒子的性质. ①若想知道新粒子的性质,必须测出粒子的什么有关物理量? 归纳得到:测出粒子的电性、电量、质量和速度等. ②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新粒子的电性? 归纳得到:可将粒子引入电场或磁场中,观察粒子的偏转轨迹. 如图2所示,在匀强电场中粒子的轨道是抛物线,若粒子向下偏转,说明粒子带正电;若向上偏转,说明粒子带负电. 如图3所示,在匀强磁场中粒子的轨道是圆,若粒子向上做圆运动,说明粒子带正电,若粒子向下做圆运动,说明粒子带负电. 实验证明:这个新粒子带正电. ③用什么方法可测出粒子的速度? 归纳得到:使粒子通过一个正交的电磁场,如图4所示,调节B或E的值,使粒子在正交场中,沿入射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则可知此时

“神经系统的组成”说课稿)

“神经系统的组成”说课稿 一、说教学内容 (一)教材分析 “神经系统的组成”是人教版初中生物学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的第二节。初中生物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描述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刚修定的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形成如下概念: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调节人体对环境变化的反应及生长发育、生殖等生命活动。教材的第二节重点介绍的是结构组成,其课题命名为“神经系统的组成”,教材紧接着的第三节传递的是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课题为“神经调节”。我认为这两节完整地介绍了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描述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认识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说出人体对环境变化的反应及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命活动主要靠神经系统的调节; 能力目标:在图片、模型的观察与制作中,提高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情感目标:逐渐形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关注人体神经系统的健康,增强安全保护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描述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难点:认识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二、说教法和学法指导 因学而教是本课遵循的基本原则。我将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以学生的需要展开教学。谈话法将贯穿教学的每个环节,在四大环节的具体教学中我将综合运用“观察法”、“思维法”、“讨论法”、“归 纳法”、“模拟实验法”等,达成学生对神经系统组成的认识。 三、说教学过程 1、“游戏体验,新课导入”的环节:采用“游戏法”导入新课。 2、“认识神经系统的器官组成”的环节:学生根据已有的认识和经验自由说出神经系统的组成。依据学生们发言的情况,我让学生之间相互观察,大体上能指出脑和脊髓的部位,知道神经分布于全身各处。在此感性的基础上,教师提供脑模型若干,学生们分组观察认识大脑、小脑、脑干的结构,在拆开与拼装的过程中了解其结构特点与功能。教师展示带有脊椎骨的猪脊髓照片,让学生认识脊髓的真面目,避免与脊柱、椎间管相混淆。教师提供分布全身神经的图片,让学生有真切的感受。在了解各器官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图解归纳出神经系统的器官组成,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观察实物图片与对照图片”和“分组拆拼模型”将是本环节重要的教学方法。 3、“认识神经系统的细胞构成”环节:教师利用多媒体分别展示电镜下的神经元、神经元的模式图,在学生认识了神经元的模式结构的基础上,学生们用橡皮泥分组制作神经元模型。教师在巡视与指导的过程中用数码相机拍下学生们制作的神经元模型并现场展示。该环节我渗透了生物学建模的思想,目的是让学生能清晰地认识神经元的主要结构,也了解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在该环节中教师将相机把“神经纤维”与“神经”联系起来,与前一环节做好呼应。利用神经元形态的不规则性和结构的特殊性,顺利地引导到神经元的功能上来,并逐渐给学生们渗透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模拟实验法”将在本环节中得到极好地运用,预测会引起孩子们极大的学习兴趣。 4、“小结与评价”的环节:教师利用“图解归纳法”引导学生们以“人体的结构层次”已有的知识建构新知识网络图,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

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说课稿

《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第一课时)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神经系统和神经调节》第一课时,我将从下面6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这堂课。 一、说教材 我将从教材的地位和本节内容的定位来说教材。《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是北师大版生物学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十二章“人体的自我调节”的第一节。课标要求通过初中生物课的学习,构建新的生物学科体系,通过科学探究方法,提高人的生物科学素养。因而课改后的初中生物学包含10个主题,而贯穿着10个主题的主线是“人和生物圈”。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十分明显,因此“生物圈中的人”被单独列为一个主题。学习本章知识会对本单元其他各章学习具有总结和深化作用。 从一般意义上讲,调节对所有生物都具有重要作用。学习人体自我调节的基础知识也能够对学习和理解其他生物调节功能的知识,特别是对那些在生理机制上类似的生命现象的理解,起到深化作用。 本节是本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与后面的激素调节相辅相成,共同完成者生命活动的调节。同时,它也是动物行为产生的主要生理基础,与我们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息息相关。而第一课时学习神经系统的组成恰恰是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二、说学情 1、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来看,学生已经学习了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等相关人体生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也知道一些有关大脑、神经等对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知识,为本节课的知识学习、能力扩展、情感升华奠定了基础。 2、从学生心理、认知特点来看,七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水平和人生体验,对未知世界有别样的新鲜感和好奇心,乐于探索,并喜欢表现自己,这个时候就是培养他们质疑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的最好阶段。但是,我们的学生他们的认知又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尚未充分发展,容易满足于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观察,缺乏对事物本质深入细致的探究,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借助直观教具引导学生认知。 三、说教学目标 我设计教学目标的依据是: 1、新课标的要求: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形成如下概念: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调节人体对环境变化的反应及生长发育、生殖等生命活动。要求学生能:描述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初步具有收集、鉴别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2、章节目标:概述神经系统的组成,概述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强调通过活动培养观察、分析、判断问题和探究问题能力,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联系实

《神经系统的组成》教案

第二节神经系统的组成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描述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描述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 3.说明人体各部分的协调动作主要靠神经系统的调节来实现。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资料分析”的学习,培养学生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 1.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三、教学难点 1.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四、教学方法 谈话法、归纳法。 五、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1)查阅有关资料,设计本课教学过程。

(2)了解神经系统损伤及由此导致的不良后果的事例,最好是录像或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 (1)图书馆或网上查阅有关资料。 (2)注意现实生活中与本课有关的病例并与神经系统知识相联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人体由八大系统构成,每个系统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相联系的,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比如说,人在剧烈运动时,不仅仅由运动系统参与完成,还有循环系统中心跳加快、血流加速、血压升高、呼吸频率增快、出汗增多。可见,运动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排泄系统等彼此联系,相互协调。再比如,人在生气时,怒目圆睁、脸色发红、手握成拳、咬牙切齿,出气呼哧哧,也是多器官系统参与的。这是为什么呢?原来,神经系统具有神经调节作用,从而使各器官系统相互协调配合一致。那么,神经系统为什么有那么完善的调节作用呢?噢,这与神经系统的组成有关,今天我们就来探究神经系统的秘密。 [讲授新课] 第二节神经系统的组成 一、神经系统的组成

《原子核的组成》名师教案2

《原子核》教学设计 【新课标要求】 1.内容标准 (1)知道原子核的组成。知道放射性和原子核的衰变。会用半衰期描述衰变速度,知道半衰期的统计意义。 (2)了解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知道射线的危害和防护。 例1 了解放射性在医学和农业中的应用。 例2 调查房屋装修材料和首饰材料中具有的放射性,了解相关的国家标准。(3)知道核力的性质。能简单解释轻核与重核内中子数、质子数具有不同比例的原因。会根据质量数守恒和电荷守恒写出核反应方程。 (4)认识原子核的结合能。知道裂变反应和聚变反应。关注受控聚变反应研究的进展。 (5)知道链式反应的发生条件。了解裂变反应堆的工作原理。了解常用裂变反应堆的类型。知道核电站的工作模式。 (6)通过核能的利用,思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例3 思考核能开发带来的社会问题。 (7)初步了解恒星的演化。初步了解粒子物理学的基础知识。 例4 了解加速器在核物理、粒子物理研究中的作用。 2.活动建议: (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常用的射线检测方法。 (2)观看有关核能利用的录像片。 (3)举办有关核能利用的科普讲座。 新课程学习 9.1原子核的组成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天然放射现象及其规律。 2.知道三种射线的本质,以及如何利用磁场区分它们。 3.知道原子核的组成,知道核子和同位素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初步学会探究的方法。 2.通过对知识的理解,培养自学和归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正确的,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 2.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和世界观。 ★教学重点 天然放射现象及其规律,原子核的组成。 ★教学难点 知道三种射线的本质,以及如何利用磁场区分它们。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 投影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本节课我们来学习新的一章:原子核。本章主要介绍了核物理的一些初步知识,核物理研究的是原子核的组成及其变化规律,是微观世界的现象。让我们走进微观世界,一起探索其中的奥秘! 我们已经知道,原子由什么微粒组成啊? 学生回答:原子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组成。 点评:由原来的知识引入新课,对新的一章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教师:那原子核内部又是什么结构呢?原子核是否可以再分呢?它是由什么微粒组成?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原子核呢? 学生思考讨论。 点评:带着问题学习,激发学习热情

小学科学《神经》说课稿

小学科学《神经》说课稿 [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是使学生认识组成神经系统的各部分结构的名称,在身体上的位置以及初步认识他们的功能。所以学生在学完此课之后,应该至少有如下收获:第一层次:对着别人的身体或自己的身体能指出大脑,小脑和脊髓的部位。知道神经分布于全身各处;第二层次:知道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在功能上的差别;能够想象由神经细胞如何组成神经系统,如何作为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单位在其中行使作用;第三层次:会用以上的知识初步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教材上提供了许多实用和生动的资料,比如说97页上的资料分析中的病例、98页上的图片等等,在教学中巧妙地使用这些资料,既充分利用了教材,又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俗话说:久病半个医。人们在面对现实问题时会有更大的兴趣和决心去分析它、解决它。本课从病例开头,可激发学生继续进行探究的热情和好奇心。 教学目标 依据生物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之间功能上的关系。 2、能够理解神经细胞如何起到结构和功能单位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1.用所学的知识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一定程度的分析; 2.培养学生勤于分析、思考问题和大胆假设的习惯。 三、情感目标 1.激发对人体自身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2.养成收集资料和随时进行科学记录的爱好。 教学重点 认识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 能够理解神经细胞如何起到结构和功能单位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到神经系统在身体中的切实存在并能和日常生理活动联系起来。 解决重难点的途径 1.对于神经系统的组成,要利用挂图和模型或者幻灯片,区分脊髓和脊柱、脑与脑神经、脊髓与脊神经。还要让学生体会到身体上的任何一个点都与脊髓和脑是沟通的。 2.神经细胞形态奇特。运用形体教学法,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实际,把神经元比喻成人手的形状,使学生非常容易识记。另外还要搞懂形态结构与功能相互适应的关系,圆形的细胞既不利于接收刺激又不利于传导信息。可以设计活动让学生对比口腔上皮细胞和传出神经元空间分布范围。 3.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充分利用课本99页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的连接。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说课稿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说课稿 宁新杰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五个方面来展开介绍:一、教材分析 本节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是人教高中生物必修3第二章第2节的容。该容分三课时教学。第一课时主要讲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第二课时主要讲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以及人脑的高级功能。第三课时讲述激素调节。教材以生长激素等几种主要激素的调节作用为例,着重说明激素对生长、发育、生殖、新代等基本生命活动具有重要而显著的调节效能。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使学生对生命活动调节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概述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描述反射弧的结构。 3. 学会膝跳反射实验。 4.举例说明人体激素参与生命活动的调节。 5.列举部分激素分泌异常时的表现,增强珍爱生命的意识。 (二)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等活动,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及与他人合作能力等。 (三)情感目标:

关注社会,关心他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通过本节课教学,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求真务实、勇于探究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概述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和胰岛素的生理调节作用; 3.分泌腺、激素的概念 (二)教学难点: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探究活动。 四、教法学法 本节课采用实例和一个探究实验激起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通过完成缩手、眨眼、膝跳反射等实验探究活动及分析、讨论一些生理现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交流得出反射的概念及反射弧的结构。 以小组讨论、班级交流的形式,归纳总结出本节的重点知识容,呈现出“生生合作,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探讨预防和治疗地方性甲状腺肿、糖尿病的方法,做到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五、说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现在需要请一位同学上讲台做实验,有没有同学自愿呢? (请上学生侧向大家做好,老师用小锤轻轻敲击学生膝盖下韧带,学生小腿作急速前踢的反应,即演示膝跳反射的过程)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5 19.1《原子核的组成》教案设计

原子核的组成 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要求. (1)了解原子核的人工转变.了解它的方法和物理过程. (2)了解质子和中子是如何被发现的. (3)会写核反应方程式. (4)了解原子核的组成,知道核子和同位素的概念. 2.掌握利用能量和动量守恒的思想来分析核反应过程.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已知规律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发现质子和中子的历史过程,使学生认识通过物理实验研究和探索微观结构的研究方法及体会科学研究的艰巨性和严谨性.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是使学生了解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和原子核的组成.在原子核的人工转变中发现了质子和中子,它是确定原子核组成的实验基础. 2.用已经学过的能量和动量守恒以及有关的知识来分析核反应过程,是本节的难点.教具准备 1.分析卢瑟福做的“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的实验”. 2.讲解约里奥·居里和伊丽芙·居里夫妇做的“用来自铍的射线去轰击石蜡的实验”. 用投影幻灯、投影片. 引入新课 通过上一章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原子是由电子和原子核组成的,原子核处于原子的中心,体积很小,那么原子核有没有结构,它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天然放射性现象 1.放射性 铀和含铀的矿物质都能够发出看不见的射线,这种射线可以使包在黑纸箱里的照相底片感光.物体放射出射线的性质叫做放射性. 深化升华射线是从原子核内部发出的,说明原子核不是最小结构,原子核可以再分. 2.放射性元素

具有放射性的元素叫做放射性元素. 放射性并不是少数几种元素才有的.研究发现,原子序数大于或等于83的所有元素,都能自发地放出射线,原子序数小于83的元素,有的也具有放射性,元素这种自发地放出射线的现象叫做天然放射现象,现在用人工的方法也可以制造放射性同位素. 记忆要诀原子序数大于等于83的所有元素都有放射性.原子序数小于83的元素,有的也具有放射性. 3.天然放射性元素:能自发地放出射线的元素叫做天然放射性元素. 虽然具有天然放射性元素的种类很多,但它们在地球上的含量很少. 4.天然放射现象发现的意义:原子核具有复杂的结构,实际上人们认识到原子核具有复杂结构就是从天然放射性开始的. 联想发散原子核内部的消息,最早来自天然放射现象.人们从破解天然放射现象入手,一步步揭开了原子核的秘密.如果一种元素具有放射性,那么不论它是以单质的形式存在,还是以某种化合物的形式存在,放射性都不受影响,也就是说,放射性与元素存在的状态无关,放射性仅与原子核有关.因此,原子核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也存在着一定结构. 二、射线到底是什么 1.研究方法:让放射线通过电场或磁场来研究其性质. 把样品放在铅块的窄孔底上,在孔的对面放着照相底片,在没有磁场时,发现在底片上正对孔的位置感光了.若在铅块和底片之间放一对磁极,使磁场方向跟射线方向垂直,结果在底片上有三个地方感光了,说明在磁场作用下,射线分为三束,表明这些射线中有的带电,有的不带电,由三种粒子组成,如图所示. 2.各种射线的本质和特性 (1)α射线:卢瑟福经研究发现,α射线粒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质量数为4,即α粒子是氦核,其速度是光速的1/10,有较大的动能. 特性:贯穿本领小,但电离作用强,能使沿途中的空气电离. (2)β射线:贝克勒尔证实,β射线是电子流,其速度可达光速的90%. 特征:贯穿本领大,能穿透黑纸,甚至穿透几毫米厚的铝板,但电离作用较弱. (3)γ射线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光子流,是能量很高的电磁波,波长λ<10-10 m.

《神经系统的组成》说课稿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高关初级中学2009—2010学年生物优质课(评选) 《神经系统的组成》说课稿 教师:何永文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内容选自人教版生物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二节的内容。第六章共四节内容,第一节讲述了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因此,本节的内容可以说是第一节内容的延续,同时,又为下一节神经调节的基础方式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因此,本节课在七年级下册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节内容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首先由生活中做任何一件事情时,身体各个部分之所以如此协调,主要靠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引入神经系统的组成部分。让学生分析课本P97页资料,对脑与四肢和眼睛之间,脑与内脏之间,脊髓和四肢之间都具有神经联系,神经系统分别有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的认识,进而对神经元的结构特点借助动画图片,加深理解和记忆。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神经系统、神经元的组成和功能。 2.)说明人体各部分的协调动作主要靠神经系统的调节来实现。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资料分析”的学习,养成关心他人,尊老敬老,乐于奉献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本节课的重点是神经系统、神经元的组成和功能,因人的脑(大脑、小脑、脑干)、脊髓、脑神经、脊神经、神经元的概念和功能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就定为本节课的重点,又因为这些知识点是学生初次接触,理解上有难度,而且脑神经、脊神经看不见,摸不着,故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又是难点。 四、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生物七年级下册的重点内容,相对来说知识点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和掌握。七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新事物容易产生兴趣。因此,可以通过资料分析,病例分析,引起和激发学习本节课的兴趣,并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来帮助学生降低学习难度,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能力。 五、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使学生更系统的理解和掌握神经系统、神经元的组成和功能,突破重、难点,完成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了资料分析法,讨论法、观察法和讲解法。更进一步的体现出新课标的理念,突出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阅读资料,讨论诊断病情,展示学习成果,师生合理评价,从而突出学生的主题性地位。对脑、脊髓、神经、神经元这些比较抽象的知识点的学习上,引用直观形象的多媒体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讲解,运用观察、分析讨论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懂得在日常生活、劳动和体育锻炼中,如何避免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损伤。 六、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多媒体展示: 1、眼球的基本结构有哪些? 2、耳的基本结构有哪些? (二)新课引入: 同学们想一想,当你做任何一件事情时,身体各部分是如何协调一致,默契配合的?(举例)身体各部分之所以如此协调,主要靠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 (三)进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资料分析(课本P97页) 同学们打开课本P97页,认真阅读资料,分析并相互间讨论,四位病人(患者)出现的病症,发病的原因,学生代表展示学习成果,做合理的评价,过渡到神经系统组成部分。 〈一〉神经系统的组成部分。 多媒体展示:神经系统的组成部分。 大脑:包括左右两个大脑半球,表面是大脑皮层,约有140亿个神经细胞,具有感觉、运动,语言等各种生命活动的功能区—神经中枢。 小脑:使运动协调、准确,保持身体平衡。 脑干:专门调节心跳、呼吸,血压等人体基本生命活动。 脊髓:能对外界或体内的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反应,还能将对这些刺激的反应传导到大脑,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讲解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的主要功能。 多媒体展示:周围神经系统(脊神经和脑神经) 脑神经:由脑发出的神经,大都分布在头部感觉器官、皮肤、肌肉等处,能传导神经冲动。 脊神经:由脊髓发出的神经,分布在躯干,四肢的皮肤和肌肉里,能传导神经冲动。 总之,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他们发出的神经组成。 多媒体展示:自我检测(巩固练习) 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他们发出神经组成,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那么他们要通过什么将外界刺激传导到大脑的呢?接下来我们学习神经元。 脑 周 围 神 经 系 统 中 枢 神 经 系 统

神经系统的组成-教学设计和反思-公开课

第六章第二节 神经系统(nervous system)的组成 【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是有关生理结构组成及其功能的知识,我们的目的是使学生认识组成神经系统的各部分结构的名称,在身体上的位置以及初步认识他们的功能。所以学生在学完此课之后,应该至少有如下收获:第一层次:对着别人的身体或自己的身体能指出大脑,小脑和脊髓的部位。知道神经分布于全身各处;第二层次:知道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在功能上的差别;能够想象由神经细胞如何组成神经系统,如何作为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单位在其中行使作用;第三层次:会用以上的知识初步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本节内容教材上提供了许多实用和生动的资料,比如说87页上的资料分析中的病例、88页上的图片等等,在教学中巧妙地使用这些资料,既充分利用了教材,又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尚不足,本节的知识大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故教学中应尽量化抽象为具体,通过较多的模型和真实事例让学生感性地认识神经系统。神经元模型可以让学生提前制作,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也节约了课堂时间。

【教学目标】 1.描述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描述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3.说明人体各部分的协调动作主要靠神经系统的调节来实现。 4.初步学会在踩踏事件中避险。 【教学重点】 通过分析实例使学生完成对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认识 【教学难点】 预测使学生认识到神经系统在身体中的切实存在并能和日 常生理活动联系起来。 【教具】 课件;人脑模型;小锤子;糖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组织学生做“传糖果”的游戏,来创设紧张的游戏气氛, 引导学生体验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 二、资料分析(神经系统的组成部分和功能) [学生活动] 读教材第87页《资料分析》,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并 对问题作出假设。(每小组4人,每人分析一个病例,尝 试说出病人症状和病因) 讨论完毕后,请同学对以上发言作出小结。

人教课标版高中物理选修3-5:《原子核的组成》教案-新版

第一节原子核的组成 一、核心素养 通过《原子核的组成》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和世界观。 二、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放射性及放射性元素; 2.知道三种射线的特性; 3.知道原子核的组成,会正确书写原子核的符号; 4.通过核结构模型的探究,经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三、教学重点: 天然放射现象及其规律,原子核的组成。 四、教学难点 知道三种射线的性质和原子核的组成。 五、教学活动 【导入】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在我们最开始研究原子核内部的信息时,最早是来自天然放射现象。人们从破解天然放射现象入手。今天我们也从“天然放射现象”入手,逐步揭开原子核的神秘面纱。 【问题1】看书第65页,“天然放射现象”一部分,并完成讲学稿。 (一)天然放射现象 1.放射性:物质发射射线的性质称为放射性。 2.放射性元素:具有放射性的元素,称为放射性元素。 3.放射性不是少数几种元素才有的,研究发现,原子序数大于或等于83 的所有元素,都能自发的放出射线,原子序数小于83的元素,有的也具有放射性。4.天然放射现象:放射性元素自发地放出射线的现象,叫做天然放射现象。贝可勒尔发现了天然放射现象。 天然放射现象说明了原子核具有复杂结构,原子核还可再分。 例1、天然放射现象说明:(BC )

A.原子不是单一的基本粒子 B.原子核不是单一的基本粒子 C.原子内部大部分是空的 D.原子是由带正电和带负电的基本粒子组成的 【问题2】通过课件分析: 1.在磁场中: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分析三种射线的电性。 答:三束射线中有两束发生偏转,左偏的带正电,右偏的带负电,不偏的不带电。2.在电场中: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分析三种射线的电性。 答:三束射线中有两束发生偏转,左偏的带负电,右偏的带正电,不偏的不带电。 【问题3】看书第65页,“射线到底是什么”一部分,分组讨论进行总结,填入表格。 (二)三种射线

神经系统的组成教学设计 教案

第二节神经系统的组成教案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神经系统的功能。 2.理解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神经元。 (二)技能目标 1.学会以解决问题为核心而学习概念的方法。 2.提高文字阅读和文字信息处理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激发对人体自身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2.体验生命的物质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2.教学难点:各种名词的识记。 三、教学准备 神经系统挂图、神经元挂图、各种相关的投影片等。 四、教学过程: (一)利用图片激发思考,引入主题 在学习了“人体的运动和代谢”后,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当我们在做剧烈运动时,人体会有哪些与平静时不一样的表现(呼吸加快,心跳加速,出汗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人体要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动,各器官、系统的活动必须协调统一。 问题一:人体各器官、系统之间的协调统一是由谁来完成的呢? 请同学们观察课本图4—1“花样跳伞”。多名运动员从飞机上跳下后,下落过程中在空中互相搭接成一定的图案造型。降落到一定高度后,再各自松开,然后张开降落伞降落。这项运动体现了运动员必须具有高度发达的调节能力。 问题二:运动员的肢体平衡是由人体的什么系统来调节的呢?由于在第一章已学过,此时有些同学已能回答:是神经系统。

教师在学生回答后介绍:人体各器官系统对环境变化作出的调整,以及协调体内各器官系统使人体成为一个统一整体的活动主要是由神经系统来完成的。因此,神经系统是人体主要的调节机构。 示“人的神经系统”挂图。 人的神经系统是由脑、脊髓和由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的。 脑、脊髓和神经都属于器官水平的结构。这些器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组成它们的基本结构单位都是神经细胞。 神经细胞也叫神经元,是一类比较特殊的细胞。其特殊性在哪里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阅读时注意仔细观察图“神经元”。 (二)观察与临募结合,解决重点 功能: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在自己的纸上完成填空。同时可叫学生回答或板演,然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结合神经元挂图进行小结修正。 最后说明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在小结时,教师边讲边在黑板上画一个神经元结构图并说明兴奋的产生和在神经元内部的传导。小结结束后,要求学生对照挂图或课本图在自己纸上也画一个神经元结构草图,并要求注明结构名称。 细胞体 (三)教师与学生互动,熟悉名词概念 在学生已经明白兴奋的产生及在神经元内部的传导方式后。教师再提示:神经元还能把兴奋传导到其他神经元。问:兴奋是怎样从一个神经元传导到另一个神经元的呢?引导学生自学课。然后采用边问边讲的师生互动方式介绍几个名词: 1.能够传导的兴奋叫神经冲动。 2.神经元的轴突或长的树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鞘叫神经纤 维。神经纤维的末端的小分枝叫神经末梢。 3.神经末梢按其功能不同可分为感觉神经末梢和运动神 经末梢。 4.感觉神经末梢接受来自体内或体外刺激,产生兴奋,又称感受器。 5.运动神经末梢把神经冲动传到肌肉或腺体,引起肌肉收缩或腺体分泌。

原子核的组成与核力教案

原子核的组成与核力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原子核的组成及质子和中子的发现情况,掌握原子核的表示方法及质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中子数的关系,同位素的概念。 2.知道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并了解核子间存在核力及核力的性质 3.掌握什么叫核反应并学会书写核反应方程 重点难点 重点:原子核的组成及表示方法、质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中子数的关系 难点:核反应方程的书写 设计思想 本节主要讲原子核的组成,是这一章的重点,虽然是微观世界的知识,但初中已有了一定的基础,要求也比较低,所以学生接收起来并不太难,难点主要在核反应方程的书写上。所以这节课主要以识记的思想来设计教学,更多的让学知道是什么。另外通过“实验事实—猜想(预言)—实验验证”的过程,让学生在情感上体验科学家科学探索的艰辛历程。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课堂引入】 问题1:前面我们学习了卢瑟福的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和玻尔的原子模型,知道原子是有结构的,那么组成原子的原子核有没有结构呢? 【课堂学习】 (一)原子核的组成 1.原子核的组成 (1)质子的发现: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发现了质子。后来又从许多轻元素中打出了质子,质子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 ★卢瑟福预言中子的存在:卢瑟福发现原子核的质量与质子质量不等,但电荷数相同,由此卢瑟福预言在原子核中还在一种中性的粒子。 (2)中子的发现:1932年,查德威克用α粒子轰击铍原子核得到中子(查德威克用实验验证)。(3)核子: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它们统称为核子。 (4)电荷数:原子核的电荷数等于核内的质子数。 (5)质量数:原子核的质量数就是核内的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 ★基本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Z)=元素的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 质量数(A)=核子数=质子数+中子数 ★原子核的表示方法:A Z X(X是元素符号;A是“核质量数”;Z是“核电荷数”) 2.同位素 (1)同位素:具有相同的质子数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核统称为同位素。 问题2:互称为同位素的两原子核质量数一样吗:(不一样) (2)同位素因质子数相同,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因中子数不同,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 ★氢的三种同位素,叫氕、氘、氚,分别用11H、21H、31H表示。 (二)核力 问题3:核内有大量的质子,而质子带正电且距离很小,因此有很大的库仑斥力,为什么它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