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类文言文知识常见实词释义 (独自一一查实)

传记类文言文知识常见实词释义 (独自一一查实)
传记类文言文知识常见实词释义 (独自一一查实)

高考大纲要求掌握史传类文言文重要实词

1、表被任以官职的:

召:动>召见。《张衡传》:“大将军邓陟奇其才,累~不应

进: <动>举荐;推荐。《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于是忌~孙子于威王。”

称: 举荐;赞扬。《史记?秦始皇本纪》:“今高素小贱,陛下幸~,令在上位,管中事。”作: ⑦<动>充任。《滕王阁序》:“家君~宰,路出名区。”

为: <动>担任。《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相。”

就: <动>就任;就职。《陈情表》:“臣具以表闻,辞职不~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察:考察后予推荐,选举。

仕:做官。

仕宦:做官,任官职。

仕进:进身为官。

2、表官职变化的:

1)表任命的:

授: 授:授给、给予官职。

拜:授予官职。

除:任命,授职。

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2)表提升的:

擢: <动>提拔;选拔。《谭嗣同》:“皇上超~四品卿衔军机章京。”

陟: <动>提升;提拔。《出师表》:“~罚臧否,不宜异同。”

3)表调动的:

徙: <动>调动官职。《张衡传》:“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

转: <动>调任。《张衡传》:“再~复为太史令。”

改: 动>改变;变化。《周亚夫军细柳》:“天子为动,~容式车。”

放: <动>驱逐;流放。?项羽本纪赞》:“~逐义帝而自立

出: 动>离京为官,外放,外迁。《张衡传》:“永和初,~为河间相。”

出官:古代称由京官调任地方官为出官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4)表降职的:

左迁:犹言下迁,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唐苏颋《晓发兴州入陈平路》诗:“旧

史饶迁讁,恒情厌苦辛。”

逐:放逐;流放. 信非吾罪而弃逐合,何日夜而忘之?《楚辞·九章·哀郢》

贬: <动>降级。《史记张仪列传》:“~蜀王更号为侯,。”

诎(黜): 贬退,废免。《书博鸡者事》:“台臣惭,追受其牒,为复守官而~臧使者。”

5)表罢免的:

夺:动>剥夺;削去权力。《左传?桓公五年》:“王~郑伯政,郑伯不朝。”

罢:<动>罢免。《芋老人传》:“及为吏,以污贿不饬~。”

免:<动>罢免。《汉书?文帝纪》:“逐~丞相勃,遣就国

废:<动>废黜;罢黜。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谓功业可立就,故坐~退

蠲:<动>除去;免除。《史记?太史公自序》:“~除肉刑。”

6)表辞去的:

致政:指官吏将执政的权柄归还给君主。《礼记·王制》:“五十而爵,六十不亲学,七十致政。”告退:旧指请求辞官

致仕:因年老或衰病而辞去职务的官员。《通典·职官十五》:“诸执事官七十听致仕

乞骸骨:古代官吏自请退职,意谓使骸骨得归葬故乡。《晏子春秋·外篇上二十》:“臣愚不能復治东阿,愿乞骸骨,避贤者之路。”

归故里:旧指辞官回到原籍养老。

3.跟俸禄有关的:

俸:<名>俸禄,旧时官吏的薪金。《训俭示康》:“吾今日之~岂能常有?”

禄:<名>俸禄,指官吏的薪俸。《祭十二文》:“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

秩:<名>官吏的俸禄。《荀子?王霸》:“重其官~。”

饷:<名>粮饷;军粮。《汉书?严助传》:“丁壮从军,老弱转~。”

4.表主管的:

知:<动>主持。《国语?赵语》:“吾与之共~赵国之政。”

典:<动>掌管;主管。《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季布以勇显于楚,身屡~军,搴旗者数矣。”

主:<动>掌管;主持。《狱中杂记》:“~缚者亦然。”

5.表社会状态的:

治:⑾<形>治理得好;太平。《屈原列传》:“明于~乱,娴于辞令。”乱:⑥<形>不安定;不太平;与“治”相对。《屈原列传》:“明于治~,娴于辞令。”

兴:振兴。《隆中对》:“则霸业可成,汉室可~矣。”

盛:<形>兴盛;旺盛。《伶官传序》:“~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衰:<形>衰亡。《伶官传序》:“盛~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6.表少数民族的:

蛮:<名>我国古代对南部民族的称呼。如“南蛮”

夷:名>我国古代东部民族,后泛指中原以外各族。

戎:<名>古代泛称我国西部各少数民族。《五蠹》:“行仁义而怀西~。”狄:<名>我国古代北部一个农民族。

7.表人物地位:

贵: <形>地位高;显贵。《师说》:“是故无~无贱,无长无少。”

贱: 形>地位卑下;卑贱。《师说》:“是故无贵无~,无长无少。”

卑: <形>卑贱低下。《师说》:“位~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鄙:<形>鄙陋,鄙俗。《曹刿论战》:“肉食者~,未能远谋。”

豪:形>有势力。《西门豹治邺》:“三老、官属、~长者、里父老皆会。”

8.表人物个性的:

鲠:形>直爽;正直。《后汉书?任隗传》:“~言直议,无所回隐。”

耿:<形>光明。《尚书?立政》:“以觐文王之~光,以扬武王之大烈。”

【耿介】⒈光明正大。⒉正直。⒊孤傲,不趋时。

矜:<动>庄重;自重。《论语?卫灵公》:“君子~而不争,群而不党。”:恺悌:和乐平易。《左传·僖公十二年》:“《诗》曰:…愷悌君子,神所劳矣。?”

鲠切:刚正率直。《新唐书·文艺传下·薛逢》:“﹝薛逢﹞持论鯁切,以谋略高自标显。”

聪:心思灵敏:聪明。聪睿。聪慧。聪颖。

慧:聪明,有才智:聪慧。智慧。颖慧。慧黠(聪明而狡猾)

敏:迅速,灵活:敏捷。敏感。敏锐。敏达(敏捷而通达事理)。

木讷:〈书〉朴实迟钝、不善于说话

佞:②<形>巧言谄媚。《论衡?答佞》:“何必为~以取富贵。”

诈:②<名>欺骗。《狼》:“禽兽之变~几何哉?”

谲:①<动>欺诈;玩弄手段。《论语?宪问》:“齐桓公正而不~

危坐(俨然):古人以两膝着地,耸起上身为“危坐”,即正身而跪,表示严肃恭敬。后泛指正身而坐。《管子·弟子职》:“危坐乡师,颜色无怍。”

阿谀:(动)迎合别人的意思,说好听的话。他对领导阿谀奉承。

献媚:做出使人心悦的举动或姿态来讨好、巴结别人。献媚取宠

谄谗:谄谀和谗毁。《韩非子·六反》:“挫贼遏姦明上之民也,而世少之曰讇谗之民也

9.表人物品行的:

行:<名>品行。《屈原列传》:“其志洁,其~廉。”

德:<名>道德;品德。《劝学》:“积善成~,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操:名>节操;品行。《史记?张汤传》:“汤之客田甲,虽贾人,有贤~节:<名>气节;节操。《陈情表》:“本图宦达,不矜名~。”

清(廉):<形>清白;纯洁。《屈原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

淫(靡):<形>过分;无节制。《论积贮疏》:“~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赋也。”

贪(浊):<动>贪求;贪图;不知满足地追求。《殽之战》:“秦违蹇叔,而以~勤民。”

10.跟科举考试有关的:

贡举:古时地方官府向帝王荐举人才,有乡里选举诸侯贡士之制,至汉始合贡、举为一,而浑称贡举。明、清则泛指科举制度

登第:犹登科。第,指科举考试录取列榜的甲乙次第。唐郑谷《赠刘神童》诗:“还家虽解喜,登第未知荣。

状元:科举考试中,殿试考取一甲(第一等)第一名的人

解元:名)明清两代称乡试考取第一名的人。

乡试:明清两代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的考试,考中的称举人。举乡试。

11.表受到诬陷的:

中:⑥<动>中伤。《书博鸡者事》:“臧怒,欲~守法。”

谮:<动>说坏话诬陷别人。《荀子致士》:“残贼加累之~,君子不用。”

诬:<动>诬陷;诬蔑。《书博鸡者事》:“会袁有豪民尝受守杖,知者意嗛守,即~守纳己赇。

12.表赞扬的:

多: <动>称赞;赞美。《五蠹》:“故传天下而不足~也。”《汉书?霍光传》:“众庶莫不~光。”

嘉: <动>赞美;嘉奖。《师说》:“余~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称:<动>称赞;赞许。《原毁》:“彼虽能是,其人不足~也。”

誉: <动>称赞;赞美。《庄子?盗跖》:“好面~人者,亦好背而毁之。”

与: <动>赞同。《中山狼传》:“固君子之所不~也。”

许: <动>赞同。《愚公移山》:“杂然相~。”

叹: <动>赞叹。《口技》:“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以为

妙绝。”

13.表内心嫉恨的:

恶: <动>憎恶;讨厌;不喜欢。《鱼我所欲也》:“死亦我所~,所~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厌: <动>讨厌;厌恶。《少年中国说》:“老年人常~事,少年人常喜事。”

憎:厌恶,恨。

贬形>给予低的评价,与“褒”相对。《后汉书?董扶传》:“~纤介之恶。”

衔: <动>怀恨;对人心怀不满。《刘东堂言》:“有指摘其诗文一字者,~之次骨,或至相殴。”

怨: <动>怨恨。《赤壁赋》:“其声呜呜然,如~如慕,如泣如诉。”

患: 动>忧虑;担心。《季氏将伐颛臾》:“不~寡而~不均。”《

疾:<动>痛恨;憎恶。《椟柑者言》:“岂其愤世~邪者耶?”

恨: <形>不满意;遗憾。《史记?陈涉世家》:“辍耕之垄上,怅~久之。”

怒: <动>发怒。《左忠毅公逸事》:“(左公)~曰……。”

诅: 动>诅咒。《晏子春秋?谏上》:“百姓之咎怨诽谤,~君于上帝者多矣。”

14.表责备的:

过:动>责备。《鸿门宴》:“闻大王有意督~之。”

责:③<动>责备。《陈情表》:“诏书切峻,~臣逋慢。”

咎:③<动>归罪;责备。《子鱼论战》:“国人皆~公。”

诛:②<动>责备;谴责。《论语?公冶长》:“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

让:①<动>责问;责备。《左传?僖公二十四》:“寺人披请见,公使~之,且辞焉。”

谴:责备,申述

尤:动>埋怨;怨。《祭十二郎文》:“吾实为之,其又何~?”

折:当面揭发对方的短处。

15.表宽容的:

容:③<动>宽容。《庄子?庚桑楚》:“不能~人者无亲。”

贷:②<动>宽恕;宽免。《书博鸡者事》:“汝罪宜死,今姑~汝。”

恕:②<动>原谅;宽恕。《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杀人可~,情理难容。”

宽:动>宽容;宽恕。《廉颇蔺相如列传》:“鄙贱之人,不知将军~之至此。”

16.表哀怒的:

忿恚:痛恨;怨恨。《后汉书·杨赐传》:“吾每读《张禹传》,未尝不忿恚叹息。”

切厉:严厉。《后汉书·窦武传》:“ 武每数切厉相戒,犹不觉悟,乃上书求退绍位。责:指摘过失:责备。责怪。斥责。责罚。谴责。

罹:遭受苦难或不幸:罹厄。罹病。罹祸。罹难(n刵)。

戾:罪过,乖张:罪戾。乖戾

诟:辱骂:诟骂。诟病(指责,辱骂)。

谩:毁谤;谩骂

17..表刑罚的:

辟: <名>刑法;法律《左传昭公六年》:“制参~,铸刑书。

大辟:就是大刑,就是死刑。

髡<名>古代一种剃去头发的刑罚。《后汉书?马融传》:“免官,~徙朔方。”

笞:用竹板、荆条抽打的刑罚。《陈州粜米》:“现放着徒流~杖,做下严刑。”

磔: 古代的一种酷刑。以车分裂人体。

刖: 砍掉脚或脚趾。古代酷刑之一

族: <动>灭族。《阿房宫赋》:“~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杖:<动>用棍棒打。《书博鸡者事》:“不呼则~其背。”

赭衣:紫红色的囚服,指被关进牢狱。

械:指带上刑具关押。

18.表监狱的:

囹圄:监狱。同“囹圉”至于守司囹圄,禁制刑罚,人臣擅之,此谓刑劫。——《韩非子·三守》

狱:②<名>监狱。《狱中杂记》:“余在刑部~,见死而由窦出者,日三四人。”

19.表学校有关的:

庠:古代的地方学校。

序:古代的地方学校。

太学: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即国学

博士:教授五经的学官汉荀悦《汉纪·武帝纪一》:“﹝建元五年春正月﹞初置五经博士

太傅:官名,三公之一

20.表布匹的:

丝:②<名>丝织品。《训俭示康》:“近岁风俗尤为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履。”

绢:质地薄而坚韧的丝织品。

锦:①<名>有色彩、花纹的丝织品。《公输》:“舍其~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

练:②<名>白色的绢帛。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

绫:<名>一种很薄,有花纹和光泽的丝织品。《孔雀东南飞》:“右手执~罗。”

《卖炭翁》:“半匹红绡一丈~,系向牛头充炭直。”

绡:生丝织成的绸子

缣:细绢

绸、薄而软的丝织品

罗:⑤<名>织得稀疏而轻软的丝织品,也指穿这种丝织品的人。《孔雀东南飞》:“朝成绣夹裙,晚成单~衫。”

缎、质地较厚,一面平滑有光彩的丝织品。

绮:有花纹的丝织品。《西门豹治邺》:“洗沐之,为治新缯~縠衣,闲居斋戒

绦:用丝线织成的圆形的或扁平的带子。

缟:①<名>细白的生绢。晁错《论贵粟疏》:“乘坚策肥,履丝曳~。”

缯:①<名>丝织品的总称。《汉书?灌婴传》:“灌婴,睢阳贩~者也。”

21表桌床的:

案:②<名>几案,矮长桌.《赤壁之战》:“因拔刀斫前奏~

几:①<名>低矮的桌子。《项脊轩志》:“从余问古事,或凭~学书。”

床:名>坐榻,卧具。《孔雀东南飞》:“媒人下~去,诺诺复尔尔。”《

榻:①<名>坐卧用具,形状狭长低矮。《孔雀东南飞》:“移我琉璃~,出置前窗下。”

22.表走的:

步:行走:步兵。步行(x妌g )。徒步。信步。

趋:快走:趋走。趋进。趋前。趋奉。

走:古代指奔跑:走马。不胫而走

遁:逃避,躲闪:遁去。遁辞。遁世。遁北。

亡:逃:逃亡。流亡。

逃:逃:逃亡。流亡。

徙:迁移:徙居(搬家)。迁徙。流徙。

匿:隐藏,躲藏:隐匿。藏匿。匿名。销声匿迹。

23.表违背的:

忤:<动>违反;抵触;不顺从。《荆轲刺秦王》:“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七杀人,人不敢与~视。”

逆:<动>不服从;违背。《廉颇蔺相如列传》:“且以一璧之故~强秦之欢倍(背):通“悖”,悖逆乖戾。《管子?五辅》:“上下无义则乱,贵贱无分则争,长幼无等则~,贫富无度则失。”

24.表说话的:谓:告诉:人谓予曰。

诏:帝王所发的文书命令:诏书。诏令。诏谕。奉诏。遗诏。

诰:古代帝王对臣子的命令:诰命。诰封

告:向行政司法机关检举、控诉:告发。告状。控告。

敕:帝王的诏书、命令:敕命。敕书。敕封。奉敕。宣敕

白:表明;辩白;得昭雪

陈:上言;陈述;述说。

对:答,答话,回答:对答如流。无言以对。

语:说:细语。低语。

谕:告诉,使人知道(一般用于上对下):面谕。手谕。谕旨。晓谕

喻:说明,使人了解:晓喻。喻之以理。

渝:

晓:知道,懂得:晓畅。晓得。分晓。

辩:说明是非或争论真假:分辩(亦作“分辨”)。争辩。答辩。辩白。辩驳。

辩护。辩解。辩论。辩士。辩证。

谢:告诉,询问:“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

诘:追问;询问。

诉:叙述,倾吐:告诉。诉苦。诉愿。诉衷情。倾诉。

咨(谘):商议;征询。

25、表劝说的:说

劝:说服,讲明事理使人听从:劝说。劝解。劝导。劝教。劝谏。劝慰。

劝戒。劝进(封建社会劝说实际上已经掌握政权而有意做皇帝的人做皇

帝)。

规:相劝:规尽力。规谏。规正(a.规劝,匡正;b.整齐;c.规矩)。

规勉。

讽:用含蓄的话劝告或讥刺:讽刺。讽谏(不直指其事,而用委婉曲折的言语进谏)。讽喻(一种修辞手法,用说故事等方式说明事物的道理)。

讽一劝百。

讥:指责,非议:讥议。讥弹(指责,抨击)。规劝。

谤:责备:谤木(传说中舜设立的供人写谏言的木牌,后代仿效。亦称“华表木”)。“厉王虐,国人谤王”。

谏:旧时称规劝君主或尊长,使改正错误:谏劝。进谏。谏阻。兵谏。从谏如流。

26. 跟马有关的:

厩:马棚,泛指牲口棚:马厩。厩肥。

策:鞭打:策马。鞭策。

羁:马笼头:无羁之马。羁绁(a.马笼头和缰绳;b.喻束缚)。

縻:牛缰线。捆,拴:羁縻(a.束缚;b.笼络使不生异心)。

辔:驾驭牲口的嚼子和缰绳:辔头。鞍辔。按辔徐行。

逸:跑,逃跑,逃逸。奔逸。

驭:驾驶马车:驾驭。驭手。

御:驾驶车马:御车。御者。

驾:把车套在牲口身上,使拉(车或农具):驾车。驾辕。

辕:车前驾牲畜的两根直木:辕马。车辕。驾辕。南辕北辙。

辙:车轮压的痕迹:覆辙。车辙。南辕北辙。

27.表害怕的:

惮:畏惧、怕

骇:惊惧:骇叹(惊叹)。骇惧。骇然。骇人听闻。惊涛骇浪。

惊起,散。

患:忧虑:患得患失。忧患。

遽:惊惧、慌张:遽色。惶遽。

28.表揭发的:

劾:揭发罪状:弹劾

讦:揭发别人的隐私或攻击别人的短处:攻讦。告讦。

揭:使隐瞒的事物显露:揭露。揭发。揭底。揭穿。揭短。

29.跟皇帝有关的:上:君主;皇帝。

帝:君主:帝王。皇帝。称帝。帝制。

祚:皇位:祚命(赐予皇位)。

践祚:走上阼阶主位。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阼阶上为主位。

登基:就任或继任王位

用事:执政;当权赵太

朕:我,我的。中国秦始皇时起专用作皇帝自称:“朕为始皇帝”。

孤:古代帝王的自称:孤家。孤王。

寡人:古代君主的自称

御:对帝王所作所为及所用物的敬称:御用。御览。御旨。御赐。御驾亲征。

诏:帝王所发的文书命令:诏书。诏令。诏谕。奉诏。遗诏。

召:征召。特指君召臣。

诰:古代帝王对臣子的命令:诰命。诰封。

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巡幸。

膳:饭食:膳食。用膳。膳宿。

对策:古时应考的人回答皇帝所问关于治国的策略。

轮对:宋制,官员轮值上殿策对时政利弊,谓之“轮当面对”。

奏:封建时代臣子对皇帝陈述意见或说明事情:启奏。奏议。奏疏。奏折。

奏本。奏对。

表:封建时代称臣子给君主的奏章:表章。诸葛亮《出师表》。

疏:分条说明的文字:上疏(臣子向帝王分条陈述的意见书)。奏疏。

注疏(对古书的注解和对注解的注释)。

30.表朝见的:

觐:原指诸侯秋天朝见天子,朝:诸侯春天朝见天子,后来都泛指朝见帝王

31.表死亡的:

(驾)崩:古代帝王或往后死

薨:古代称诸侯王死

卒:死

圆寂:僧尼死亡

32.跟京城有关的:

禁:皇帝居住地地方

阙:宫殿

畿:京城所管辖的地方

京:国都、京城

33表到往某地的:

如:去、到、往

过:拜访

诣:到

幸:特指皇帝到某处去

34.表离开某地的

去:离开

35.表拜访的:

造:到...去

过:拜访

谒(见):拜见、请见

顾:探望、拜访

36.表告别的:

谢:辞别

37.表暗中的:

阴:暗中、暗地里

间:秘密地、悄悄地

38.表穿戴的:

纨绔:古代贵族子弟穿的细绢裤,常用来指富贵人家的子弟(含贬义)布衣:平民

冠:帽子的总称

冕:帝王、诸侯、卿、大夫所带的礼帽

巾:扎在头上的织物

弁:用皮革坐垫帽子

弱冠:男子20岁

笄礼:女子成年礼

39.表房舍的:

宇:屋檐

舍:客舍

馆:华丽的房屋、住宅

宅:住所、住处

第:按一定等级建造的大宅院,泛指官僚和贵族的大住宅

邸:古时候王或朝见皇帝的官员在京城的住所

庑:庑:高堂周围的郭房,厨房

40.跟水利有关的:

决:水把堤防冲开

溃:水冲破堤坝

溢、水漫出来

41.跟粮食有关的:

粟:一年生草本植物,子实为圆形或椭圆小粒。北方通称“谷子”,去皮后称“小米”:粟子。沧海一粟。

黍:〔黍子〕一年生草本植物,叶线形,子实淡黄色,去皮后称黄米,比小米稍大,煮熟后有黏性。

菽:豆的总称:菽水(泛指粗茶淡饭,用以指对父母的奉养,如“菽菽承欢”)。

菽麦。菽粟。

稼穑:农事的总称。

耕耘:泛指各种农业生产劳动。

稔:庄稼成熟:丰稔。稔年(丰收之年)。“岁比登稔”。

刈:割(草或谷类):刈除。

籴:买进粮食,与“粜”相对:籴米。遏籴(阻止灾区来买粮食)。

粜:卖粮食:粜米。粜谷。粜粮。

廪:米仓,亦指储藏的米:仓廪。廪生(即“廪膳生员”,中国明、清两代称由府、州、县按时发给银子和补助生活的生员)。廪饩(旧指由官府供

给的粮食)。

禀:(1)谷仓。(2)粮食。

42.表粮食丰收的:

饶:富足

赡:丰富、充足

给:富裕充足

43.表食物的:

糗:干粮、

馔:美食

肴:熟的鱼肉

膳:饭食

羞(馐):精美的食物

脂膏:脂肪,比喻人民的血汗和劳动果实

44.表饱饥的:

馁:饥饿、

馑:<名>泛指庄稼欠收;灾荒

45.表容器的:

石:容量单位,十斗等于一石

斛:古器量名,一斗等于十斛

觞:古代喝酒用的器具

樽:古代的盛酒器具

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一词多义)

专题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一词多义)1、爱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2)向师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六国论》 (3)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指南录后序》 (4)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 (5)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2、安 (1)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渔父》 (3)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太宗十思疏》 (4)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5)然后得一夕安寝《六国论》 (6)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被 (1)西被于流沙《史记夏本纪》 (2)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 (3)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报任安书》 (4)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五人墓碑记》 (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4、倍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 (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右为山陵,前左水泽《淮阴侯列传》 (5)周公之代成王治,南面倍依以朝诸侯《史记鲁周公世家》 5、本

(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 (2)王欲行之,则何反其本矣《齐桓晋文之事》 (3)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出入于人欤《伶官传序》 (4)本图宦达,不矜名节《陈情表》 (5)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原列传》6、鄙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3)敢竭鄙怀,恭疏短引《滕王阁序》 (4)身贪鄙者余财,不顾耻辱《滑稽列传》 (5)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7、兵 (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2)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六国论》 (3)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扬州慢》 (4)是故燕虽小国而后已,斯用兵之效也《六国论》 (5)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寡人之于国也》 8、病 (1)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项脊轩志》 (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廉颇蔺相如列传》 (3)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知己也《论语》 (4)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5)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揠苗助长》 9、察 (1)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信陵君窃符救赵》 (2)前太守逵察臣孝廉《陈情表》 (3)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渔父》

文言文常见实词(四)

文言文常见实词(四) 如 ①遵从、依照。又,依旧 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苏武传》 ②往,到……去 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鸿门宴》 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死;《指南录后序》 事如此,此必及我《苏武传》 ③像,如同 闻妻言如被冰雪/果如成言《促织》 声如洪钟/如猛兽奇鬼/噌吰如钟鼓不绝/与向噌洪者相应,如乐作焉。《石钟山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七则》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琵琶行》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诸子喻山水》 剽掠其人,倚叠如山/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 仙之人兮列如麻/世间行乐亦如此《梦游天姥吟留别》 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游褒禅山记》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不绝如缕/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前赤壁赋》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诸子喻山水》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元曲二首》 嗟乎!风俗颓弊如是/自奉养如为河阳掌书记时/岂若吾居位去位身在身亡常如一日乎?《训俭示康》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秋声赋》 中原北望气如山《书愤》 奋臂以指拨眦,目光如炬《左忠毅公逸事》 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武传》 ④及,比得上。又,不如 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种树郭橐驼传》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说》 不如自行搜觅/不如拚博一笑。《促织》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不如因善遇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⑤连词,假如 如能克谐,天下可定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鱼我所欲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⑥连词,或者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⑦如----何对(把)---怎么办 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⑧至于。如: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⑨如恐。如: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⑩何如:如何,怎么样?如: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求,尔何如?/赤,尔何如?/点,尔何如?/夫三子者之言何如?《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指南录后序》⑾如今:现在。如:如今有谁堪摘?/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若 ①像,如同 上善若水《诸子喻山水》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若甚怜焉,而卒以祸。《种树郭橐驼传》 后小山下怪石乱卧,旁一蟆,若将跳舞/覆之以掌,虚若无物/视之,形若土狗/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中绘殿阁类兰若《促织》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波流浸灌,与海相若。《黄州快哉亭记》 无若宋人然《孟子二章》 旌蔽日兮敌若云《国殇》 公今受俸不少,而自奉若此。《训俭示康》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师说》

文言文中的人物传记

如何读懂文言文 一、写人记事类文言文阅读模板 写人记事类文言文以写人为中心,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突出人物的品行和才 能,赞扬人物的精神品质,弘扬正气,贬斥邪恶。这类文言文以叙述为主,议论较少,篇 幅短小,语言精炼简洁。 阅读写人记事类文言文,要根据记人记事的特点,建立模板意识,采用分步骤分层次 的阅读方法。阅读时,我们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步,关注开头段,了解人物的基本信息 写人记事文言文一般在开头段落都要总体介绍人物的基本情况,如姓名、字号、籍贯、家庭背景、学识、性情、任职等,阅读第一步就是对所写人物有个大体上的了解。 第二步,标注时间词,划分文段层次 写人记事文言文大多以时间为线索来记述人物事件,因此,可以抓住时间词语,划分 文章结构层次,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人物及事件。 第三步,了解人物事件,归纳内容要点 了解人物事件是阅读文言文的重点,掌握人物事件具体要做到:人物在何时何地,做 了什么事件,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怎么样,人物当时任何职,事件涉及的人物关 系有哪些,等等。 第四步,把握人物性格,概括中心意思 依据上面掌握的内容,对人物要有个总的评价,明确文章表现出来的人物性格和道德 品质,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 为了帮助学生简便快捷地阅读此类文言文,更容易把握文言文阅读材料的内容,便于 阅读时的操作,我们给出以下模板示例。 (一)阅读模板 文言文读文示范 (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 马文升,字负图,貌瑰奇多力。登景泰二年进士,授御史。历按山西、湖广,风裁 甚著。//成化初,召为南京大理卿。满四之乱,录功进左副都御史。振巩昌、临洮饥民,抚安流移,绩甚著。是时败寇黑水口,又败 本文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言文,阅读这类文言文需要抓住人物的主要事迹,分析事件表现出来的人物性格和道德品质。 步骤一:关注开头段,了解人物的基本信息 (1)请在文中用双曲线标记出人物的生平履

常见文言实词

常见文言实词 1.安 (1)安逸。例: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养,奉养。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 (3)怎么。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4)安稳,安定。例: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曾 (1)同“增”,增加。例: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副词,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不……”。例: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曾不盈寸(《核舟记》) (3)曾经。例: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4)同“层”,重叠。例:荡胸生曾云(《望岳》) 3.从(1)跟,随。例:战则请从(《曹刿论战》)/隶而从者(《小石潭记》) (2)学习。例: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述而》) (3)追寻。例:溯洄从之(《蒹葭》) (4)依从。例: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5)自,由。例:从口入,初极狭(《桃花源记》) (6)在。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公输》) (7)堂房亲属。例:赠从弟(《赠从弟》) (8)向。例: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 4.得(1)能够。例: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 (2)领会。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3)同“德”,恩惠,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4)实施。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得意。例:怡然自得(《童趣》) (6)得到,获得。例:优劣得所(《出师表》) 5.道(1)(正确的)方法。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2)主张,思想,学说。例: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3)路。例: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 (4)政治的理想境界。例:大道之行也(《礼记·大道之行也》) (5)仁政。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6)说。例: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6.当(1)面对,对着。例: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2)在某个时候或某个地方。例: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 (3)应当。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7.方(1)指面积。例:方七百里(《愚公移山》) (2)方位、方向、处所。例:有朋自远方来(《论语·学而》) (3)当……时。例:方其远出海门(《观潮》) (4)将要。例:方欲行(《狼》) (5)正在。例:方出神(《童趣》) 8.国(1)国防。例: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国家。例: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 (3)国都,京城。例: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惠子相梁》) (4)国事。例: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人物传记文言文常考实词整理汇编

人物传记文言文常考实词整理汇编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 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②通“促”,催促。 8.劾:,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对于义项②要特别注意。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 当:判刑,判罪。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2.多:赞扬,欣赏。“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 1.表官职的 (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宰,主持,相,辅佐。 (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5)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6)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 (7)太尉:军事首脑。 (8)郎中:尚书属下部员。

文言实词含义推断公开课教案

把握规律巧解实词 ——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 【教学目标】 1、指导解题方略,掌握准确把握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 2、学会知识迁移,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讲练议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我们都知道,文言文阅读在高考试卷中占了15分,分值之多仅次于作文和现代文阅读,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在文言文的复习中,实词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虽然历年来高考文言文实词大多来自课本,但由于语境的变化,加上词语词义本身的丰富性,我们要准确把握文言实词的词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解答技巧,无疑对我们是有帮助的。今天我们这节课就要教给个大家一些推断实词含义的方法。 【讨论交流】 同学们课前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下面我们用5分钟分组讨论一下课前预习的六组练习,看看你们对加点实词的推断是否一致,并注意归纳每一组的推断方法。 (特别说明:以下“想一想”的内容作为“课前预习”提前印发给学生,上课时直接讨论;“试一试”内容展示在课件上) 推断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关键: 1、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 2、掌握正确的推断方法。 【因例说法】 一、字形推断法 1、想一想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见幻灯片第一组 ①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财物) ②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田地) ③金就砺则利。(磨刀石) ④振长策而御宇内。(马鞭子) 你能推断出加点字的意思吗? 你是用什么巧妙的方法解决的? 2、方法阐释 汉字是表意文字,其中80%以上是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组成,这些字中的形旁往往是表意的,我们可以通过这个表意的形旁来推测这个词的意思。 “贝”与钱财有关;“田”与田地或耕作有关; “石”与石头或坚硬有关;“ ”与竹子有关; “忄”与内心活动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 “饣”与食物或吃有关;“辶”与行走、行动有关; “刂”与刀或使用刀有关;“王”与玉有关 3、课堂练习

常见文言实词归纳

传记文学中常见文言实词归类 一、官位升迁、任免 (1)辟:征召(2)迁:升官(3)拜:任命,授给官职(4)举:举荐(5)擢:提拔选拔(6)调:调任(7)累迁:多次提升(8)徙:改任(9)拔:提拔(10)除:任命授职(11)转:改任(12)摄:代理(13)署:委任、代理(14)典:主管(15)知:作某地的知县(16)相:作某国的丞相(17)出:由京城改地方官(18)黜、谪、左迁、贬:罢官、降官 二、有才能被看重(不重用) (1)以……称:因为某些才能而被人称赞(2)以……闻:因为某些才能而闻名(3)异:认为才能奇特(4)见知:被人所知。 三、遭嫉妒或受迫害 (1)害:嫉妒(2)短:说某人的坏话(3)隙:与某人有隔阂(4)刺:指责。(5)衔:恨(6)疾:憎恨、嫉忌(7)劾:弹劾,揭发罪状(8)贾祸:招来祸患 四、办案或犯罪遭审判类 (1)坐:①因犯错而定罪②诉讼时在法官面前对质(2)案(按):考察、审问(3)论:判罪(4)当:定罪(5)狱:案件(6)牒:文书 五、要求辞官回家 (1)乞骸骨:告病告老请求退休(2)致仕:请辞官回家(3)归养:回去奉养父母 六、与政事相关 (1)诣:到、去(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3)课:考核、督促、征收(4)风、化:教育感化(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迅速②通“促”,催促(8)劾:举报,检举,揭发(9)白:告诉,报告(10)短:进谗言,说坏话(11)害:嫉妒。(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13)折:指斥,指责,驳斥。(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15)党:偏袒,伙同,包庇。(16)矫:假托,假传。(17)质:作人质;抵押。(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20)当:判刑,判罪。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21)多:赞扬、欣赏。“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22)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七、时间 (1)表瞬间、一会、不久:俄、俄而、俄顷;顷、顷之、顷刻、有顷;旋、寻、无何。(2)表过去、…以后:既、既而,先、先是、先时,初,时、当是时、尝,向。(3)表一段时间:比、迨、逮、及、洎、居(一)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 1、单音节词语 俄:顷刻、片刻,一会儿。《柳毅传》“俄有武夫出于波间。” 姑:暂且,姑且。《勾践灭吴》“请姑无庸战。” 且:暂时。《孔雀东南飞》“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聊:姑且、暂且。《归去来兮辞》“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旋:不久,一会儿。《促织》“旋见鸡伸颈摆扑” 寻:不久。《虎丘记》“而病寻作,余既乞归……” 暂:暂时。《兰亭集序》“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 2、双音节词语 刹那:一念之间,一瞬间。白居易《和梦游春》“愁恨憎衹长,欢荣刹那促。” 俄而、俄顷:不久、顷刻,一会儿。《咏雪》“俄而雪骤”;《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俯仰:表示时间短暂。《兰亭集序》“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既而:不久。《山市》“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整理精校版)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 必修教案 1015 19:58 ::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 文言实词是历年高考文言文考查的重点。2015届高考模拟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 1. 常见文言实词。所谓“常见”,是指实词在文章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范围包括文言文中的常用字和次常用字,主要包括考纲上所列举的120个实词,还包括初高中课本及学生尚未接触到的文化经典中经常出现的实词。 2. 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来判定常见实词的含义。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偏义复词等,其中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的考查是重点。 考查形式主要有: 1. 直接判断词义的对错。要么是对某个实词提供四个备选项,要求选出正确答案;要么是对四个实词分别进行解释,要求选出正确或错误的一项,后者是近几年高考常见的考查形式。 2. 要求考生辨别词义差异。要么是比较不同句子中字形相同的实词的意义,重点考查一词多义的情况,要么是要求找出与现代汉语在意义上相同或不相同的一项,即比较词语古今义的异同。 一、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就是指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文言实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少则有几个义项,多则有十几个义项。词的意义一般是通过引申、比喻、借代或假借等形式延伸出来的。 【例】(2015高考模拟·江西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卖酒者传 魏禧

万安县有卖酒者,以善酿致富。平生不欺人,或遣童婢沽,必问:“汝能饮酒否?”或倾跌破瓶缶,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由是远近称长者。 里中有数聚饮平事不得决者,相对咨嗟。卖酒者问曰:“诸君何为数聚饮相咨嗟也?”聚饮者曰:“吾侪保甲贷乙金,甲逾期不肯偿,将讼。讼则破家,事连吾侪,数姓人不得休矣!”卖酒者曰:“几何数?”曰:“子母四百金。”卖酒者曰:“何忧为?”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 客有橐重资于途,甚雪,不能行。闻卖酒者长者,趋寄宿。雪连日,卖酒者日呼客同博,以赢钱买酒肉相饮啖。客多负,私怏怏曰:“卖酒者乃不长者耶?然吾已负,且大饮啖,酬吾金也。”雪霁,客偿博所负,行。卖酒者笑曰:“主人乃取客钱买酒肉耶?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尽取所偿负还之。 术者谈五行,决卖酒者宜死。将及期,置酒,召所买田宅主毕至,曰:“吾往买若田宅,若中心愿之乎?价毋亏乎?”欲赎者视券,价不足者,追偿以金。又召诸于贷者曰:“汝贷金若干,子母若干矣。”能偿者捐其息,贫者立券还之。曰:“毋使我子孙患苦汝也!”及期,卖酒者大会戚友,沐棺更衣待死。卖酒者颜色阳阳如平时,戚友相候视,至夜分,乃散去。其后,卖酒者活更七年。 魏子曰:吾闻卖酒者好博,无事则与其三子终日博,喧争无家人礼。或问之,曰:“儿辈嬉,否则博他人家,败吾产矣。”嗟乎!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 (选自《魏叔子文集》,有删节)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诸君何为数聚饮相咨嗟也数:多次,屡次[来源:学科网] B. 事连吾侪吾侪:我辈 C. 能偿者捐其息捐:舍弃 D. 贫者立券还之立:订立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需要注意“在文中的含义”。任何多义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它也只是表达一个意思,因此,考生可将选项的意思带入文中,看是否通顺、合理。D项中的“立”,固然有“订立”的意思,但是根据文意:卖酒者对那些借钱的人说,没有偿还能力的立即把债券还给对方,不要他再还钱了。因此,这里的“立”是“立刻,立即”的意思。 答案:D

120个常见文言文实词翻译(二)

16.从 吾从而师之。 译: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译:我对她已经失恩断义,当然不能答应你。 弟走从军阿姨死。 译:小弟参了军,阿姨辞别了人世。 樊哙从良坐。 译:樊哙就挨着良坐下了。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译:沛公第二天让一百多人马跟从他来拜见项王。 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 译:迎亲的随从人员有四五百,热热闹闹地来到郡府门前。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 译:在这时候,合纵解散,盟约失效,争着割地去贿赂国。 17.殆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译:懂得自己又懂得对方,打一百次仗都不会失败。 有殆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译:有个松气懈怠想要退出的人说:“不出去,火把将要烧完。”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译:项脊轩共计遭受四次水灾,竟能没被烧毁,大概有神灵保护吧。 且燕,处革灭殆尽之际。 译:况且燕国和国是处在国把别国消灭得差不多的时候。 18.当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译:在阁子前面又开了四扇窗子,在院子周围砌上一道围墙,用来挡住南面射来的。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译:估计大王的军队有足够的力量来抵挡项王吗?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译:一个人把守关口,一万人也不能把它攻开。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译:我活着不惜肝脑涂地,死后也要结草报恩。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译:人的君主手握国家重权,统治着广大的天地。 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 译:我知道欺骗大王应得死罪。 当时是,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 译:在这时,项羽的军队有四十万人,驻扎在新丰县鸿门。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译:不久一定回来,回来后必定接你回家。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相较,或未易量。 译:那么谁胜谁负,谁存谁亡,倘若和国较量,或许还不容易估量出来。 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 译:准备献给官府,但又担忧恐怕不合心意。 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地,臣请往如楚。” 译:仪知道后,就说:“用我一个仪就能抵一带地方,还是请让我到楚国去吧。” 19.道 西当太白有鸟道。 译:长安西面的太白山阻绝了入蜀的道路,仅有一条鸟飞的路线。 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译:行军用兵的策略,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谋士。 嗟呼!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没有流传已经很久了!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译:接着他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烧毁了各学派的书籍,以便使百姓变得愚蠢。

传记类文言文知识常见实词释义 (独自一一查实)

高考大纲要求掌握史传类文言文重要实词 1、表被任以官职的: 召:动>召见。《张衡传》:“大将军邓陟奇其才,累~不应 进: <动>举荐;推荐。《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于是忌~孙子于威王。” 称: 举荐;赞扬。《史记?秦始皇本纪》:“今高素小贱,陛下幸~,令在上位,管中事。”作: ⑦<动>充任。《滕王阁序》:“家君~宰,路出名区。” 为: <动>担任。《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相。” 就: <动>就任;就职。《陈情表》:“臣具以表闻,辞职不~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察:考察后予推荐,选举。 仕:做官。 仕宦:做官,任官职。 仕进:进身为官。 2、表官职变化的: 1)表任命的: 授: 授:授给、给予官职。 拜:授予官职。 除:任命,授职。 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2)表提升的: 擢: <动>提拔;选拔。《谭嗣同》:“皇上超~四品卿衔军机章京。” 陟: <动>提升;提拔。《出师表》:“~罚臧否,不宜异同。” 3)表调动的: 徙: <动>调动官职。《张衡传》:“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 转: <动>调任。《张衡传》:“再~复为太史令。” 改: 动>改变;变化。《周亚夫军细柳》:“天子为动,~容式车。” 放: <动>驱逐;流放。?项羽本纪赞》:“~逐义帝而自立 出: 动>离京为官,外放,外迁。《张衡传》:“永和初,~为河间相。” 出官:古代称由京官调任地方官为出官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4)表降职的: 左迁:犹言下迁,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唐苏颋《晓发兴州入陈平路》诗:“旧

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解读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 【教学目标】 1.在特定语境中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指导解题方法,学会知识迁移。 【教学过程】 一考点阐释 理解常见 .....的含义 ..文言实词在文中 ⑴常见:文言文中出现频率高的实词,主要有两类: 1.古代汉语常用而现代汉语不用或不常用的词。比如,觐:朝见 2.古今都常用但意义有区别的或有联系的词。比如,“让”现在还有“谦让”的意思,但“让”在文言文中还有“责备”的意思。 ⑵在文中:在语境中理解实词的含义 ⑶实词的考查: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等知识点。 二指导解题方法 (一)阅读以下文言文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世为著姓。祖父堪,蜀郡太守。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文多,故不载。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衡少善属.文属:写作 B遂通《五经》,贯.六艺贯:学习 C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拟:仿照 D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奇:认为……奇 亡国破家相随属.(《屈原列传》)动词连接 举酒属.客(《赤壁赋》)动词劝酒 屈原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原列传》)动词写作 乃以秦王属.吏《高祖本纪》动词交付、委托 1

时为九月,序属.三秋(《滕王阁序》)动词隶属、归属 (佛印)神情与苏黄不属.(《核舟记》)动词类似 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过秦论》)名词类、辈 方法一:语境分析法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但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含义。实际上这里要求考生具备的是一种根据上下文推断词语含义的能力,在推断的过程中始终要注意: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方法二:语法结构分析法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一般从谓语的位置判断较多。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判断位置词语的词性、词义。 练习1: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过秦论》) 方法三:代入检验法 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即为正确答案。 奇:认为……奇 词类活用的考查也比较常见 意动用法,主观上认为…… 练习2: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小:认为……小 使动,动作由宾语发出…… 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活 (二)阅读下列文言文(07年高考辽宁卷) 冉氏烹狗记 ……

120个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120个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1.爱,ài 动词 ①爱护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 ——吴广平素给人恩惠,士兵有很多肯为他所用。 ②喜爱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韩愈《师说》) ——喜爱他的儿子,选择良师教他们。 ③怜惜,同情 爱其二毛,则如服焉。(《左传·子鱼论战》) ——怜惜那些鬓发斑白的老人,就等于屈服于敌人。 ④吝惜,舍不得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百姓都认为您是吝啬啊。 ⑤珍惜,爱惜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假使韩、魏、楚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 ⑥通“薆”,隐蔽,躲藏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邶风·静女》) ——躲藏起来不见面,(急得我)抓耳挠腮来回走。 2.安,ān (1)形容词 ①安全,平安 谢庄遂安。(《冯婉贞》) ——谢庄于是就安全了。 ②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在风雨中像大山一样安稳。 ③安定,舒适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将伐颛臾》) ——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得不均匀,不担忧贫穷而担忧社会不安定。 (2)动词 ①安身,奉养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左传·曹刿论战》) ——使人安身立命的衣物食品,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出来分给别人。 ②安置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三国演义·失街亭》) ——离山十里有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地。 ③抚慰,安抚 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如果刘备和(刘表的儿子及部将)那些人同心协力,上下一致,就应该加以抚慰,和他们结成同盟好友。 ④使……安定 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已经使他们来了,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⑤安心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琵琶行》) ——我调出京城做官二年来,感到坦然安心。 (3)疑问副词,怎么,哪里

文言文实词

高考文言文人物传记高频字词总结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 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②通“促”,催促。 8.劾:举报,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对于义项②要特别注意。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当:判刑,判罪。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2.多:赞扬,欣赏。“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 1、表官职的 (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宰,主持,相,辅佐。 (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5)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6)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 (7)太尉:军事首脑。 (8)郎中:尚书属下部员。 (9)宦官:宫廷内侍,又称太监。 (10)侍郎侍中:宫廷侍卫。 (11)校尉:汉代军事长官。 (12)翰林学士:管文件,图书,侍读。 (13)太史:记史,管文收。 (14)国子监:中央教育机构。 (15)左右拾遗:唐代谏官。 (16)总督: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17)巡抚:总揽一省行政军事长官。 (18)知州:州一级行政长官。知,管理。 (19)太守:郡一级行政长官 (20)主簿:秘书。 2、表官职变化的 ①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如何正确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

如何正确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理解文段的关键,也是高考文言文考查的热点,每年必考。2013年《考试说明》在这一考点的表述是“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要考查的实词,是教材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二是要弄清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也就是根据上下文确定该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既考查了识记能力,又考查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不论以后高考的结构模式如何变化,对这一点的考查仍将成为首选。 如何准确理解文言实词?首先是积累,同学们在读各篇文言课文时注意积累常见实词的各种意义和用法,然后将这些零散的义项聚集起来有意识地一个词一个词地记忆。可以自己整理,也可以借助工具书。其次,还要学会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推断。只有把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的巧妙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下面介绍几种理解、推断实词词义的方法。 一、根据学过的课内实词来推断词义 试题中出现的一些实词解释,其实课文中已出现过,可联系课文相应迁移。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例如:(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第4题)D 勒

石记之而还。勒:铭刻,可以联系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的“燕然未勒归无计”中的“勒”,解释为:刻。 二、根据字形推断词义 汉字是表意文字,一个汉字的形体构造常常与这个汉字初始所表示的词义有或近或远的关系。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汉字的形体结构特别是义符来探求、解说实词词义。如:“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贾客之一瞥。”“沧溟”都有表意形旁“氵”,其义应与水有关,联系后面“知海”二字,可判定“沧溟”为“大海”的意思。 三、根据读音推测词义 古代汉语中,语音和语义有一定的关系,我们可以运用声训(训诂学术语)原理,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再联系上下文,也能得出正确结论。如:“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甲兵顿弊”就是“甲弊兵钝”,意即铠甲破弊,兵器也不锋利了。而“顿”并无“不锋利”的意思,此意应为“钝”的含义,“顿”与“钝”字形相似,读音相同,因此推断“顿”通“钝”,含义是“不锋利”。 四、使用组词法来推断词义 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节词来表示,一定要有化单音节词为双音节词的意识。如:文言

常见的文言文实词虚词整理版

爱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 6古之遗爱也(恩惠) 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 安 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安全) 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 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 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 7衣食所安(养生) 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 被 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 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散开) 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 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 倍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 2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 3五则攻之,倍则分之(倍,加倍) 4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本 1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 2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 3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来,原来) 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 5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 6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 7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 8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赋的善心) 9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 鄙 1蜀之鄙有二僧(边界地方) 2鄙人。自称的谦词 3孔子鄙其小器(轻视)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 兵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 2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 3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 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5兵符:古代调兵用的凭证 病 1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 3不如舜,吾之病也(毛病,缺点) 4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 5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 6今人乃以俭相诟病(责备、羞辱) 察 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 2虽不能察,必以情(了解,弄清楚) 3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考虑) 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察察,洁白的样子)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 6人至察则无鱼(精明) 朝 1朝服衣冠(zhao 早晨) 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 cháo 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 4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庭) 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 6期年不听朝(朝政) 7坐南向北(对、向)曾 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用作加强语气,有时相当于“连----都----”或“竟”、竟然) 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经) 3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竟然) 4是高、曾时为一倍(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 5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乘 1乘犊车,从吏卒(驾车,坐车,骑马)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chéng 3自京师乘风雪(趁,冒着) 4乘鄂渚而反顾兮(登上) 5比至陈,车六七百乘,(she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6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四) 诚 1帝感其诚(真心真意) 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的确) 3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果真,如果) 4帝感其诚(诚心,诚意)除 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台阶) 2为汉家除残去秽(清除,去掉) 3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清除,去掉) 4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拜官授职) 5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 6不徐不疾(迟缓) 7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慢慢地,缓缓地) 辞 1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词,言语) 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文词,文学) 3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 4动以朝廷为辞(借口) 5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告别,辞别) 6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教) 7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古代的一种文体) 8近者奉辞伐罪企(命令) 9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辞令:应酬的言辞) 10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辞谢,婉言道歉) 从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跟随,随从) 2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向---学习) 3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顺从) 4樊哙从良坐(依傍) 5从此道至吾军(由,自) 6弟走从军阿姨死(参与) 7其从如云(随从的人) 8欲不可从(放纵) 9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zòng次于最亲的亲属) 10合从缔交,相与为一(通“纵”。东西为横,南北为纵) 11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从事,官名) 12可以便宜从事,向必禀我(办事)13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从容,舒缓,不急迫) 殆 1知彼知已,百战不殆(危险)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近于,几乎) 3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恐怕) 当 1木兰当户织(对着,面对) 2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抵,相抵) 3有大石当中流(阻挡,抵挡) 4北邀当国者相见(执掌,主持) 5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承担) 6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应当,应该) 7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恰当,适合,合宜) 8犯法当死(判处,判罪) 9有狼当道,人立而啼(当道) 10一夫当关,万人莫开(占据、把守) 11当是时也,商佐之(值,在) 12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必然,必定、一定)道 1怀其璧,从径道之(路,道路) 2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规律) 4于是废先王之道(主张,思想,学说) 5伐无道,诛暴秦(道义) 6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说,谈论) 7臣之所好者,道也(道理、规律) 8道不同,不相为谋(意向) 9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走路、赶路) 10故园谁道有书来(料想) 11道之以政(通导、引导) 得 1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得到,获得,与“失”相对)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心得,收获) 3未得与项羽相见(能够) 4吾得兄事之(应该) 5此言得之(对、合适) 6得无教我虫所耶(得无:莫非,岂不是)7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得意) 8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具备)9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融洽) 度 1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大(量,计算) 2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推测,估计) 3度义而后动(考虑) 4乃曰“吾忘持度”(尺寸,尺码) 5春风不度玉门关(过) 6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限度,法度) 7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制度,法度)8一夜飞度镜湖夜(通“渡”渡过,越过) 9常有大度。(度量) 10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常态) 11崔九堂前几度闻(量词、次、回、个)12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谱曲)) 13指度人离俗出生死。三言两语,把一个人度了去了(度引)

高中文言文常见实词分类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常见实词分类归纳整理 史传类文言文重要实词汇编 按按诛五人/ 收摄按问(追究、查办) 当表奏皆当死/ 蒙毅当赵高法应死(判罪) 德⑴赵郡农民德之(感激)⑵周顺昌好为德于乡(恩惠) 衔乘文度深衔之(怀恨)李侃率之以乘 城/ 乘彼诡垣,以望复关。 (登上) 论于是论高辇死(判决) 可⑴后进文章无可意者(适合)⑵帝可其奏(准许)⑶可堪回首,佛狸祠下,片神鸦社 鼓。(岂,哪) 方⑴蜀虽险固,方胡为弱。将欲除之,先从 易者。(比较)⑵时人方之前朝贡禹。(比方)少⑴时论颇以此少之(轻视)⑵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稍微) 多时亦以此多之(赞扬) 视陶安事帝十余岁,视儒最旧。/ 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比较) 雅赵高雅得幸于胡亥。(平素) 课⑴劝课农桑。(督促)⑵课敛赋税(征 收)⑶昼课赋,夜课书。(学习)

简简骁锐,据要害以备之。(选拔) 狱平法断狱,多所全宥。(案件) 聘梁王虚上位,遣使者,黄金千金,车百乘,往聘孟尝君。(招请) 克⑴凡百元首,承天景命,盖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能够)⑵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约定) 坐将军王恢坐首谋不进,下狱死。(因犯罪) 略⑴自不参其神契,略不与交通。(丝毫)⑵攻城略地(夺取) 亟⑴子亟去,勿污我。(赶快)⑵亟请武公,公弗许。(屡次) 干⑴干青云而直上。(冲上)⑵后每欲参干政事,太后辄相禁塞。(干预)⑶不鬻智以 干禄,不辞爵以吊名。(求取) 董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督察) 构王圣与吕丰共构太子(陷害) 摄⑴收摄按问(拘捕)⑵摄敝衣冠(整理) 恤⑴内省不疚,何恤人言(顾虑)⑵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顾念)⑶振贫穷而恤孤寡(救济) 稍积功稍迁(渐渐) 次⑴非次拔擢(次序)⑵次北固山下/ 师次彭模(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