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整理基础沉降计算

2019年整理基础沉降计算
2019年整理基础沉降计算

基础沉降算例

基础资料和地质资料如上图。 计算依据规范为《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以下简称规范)。 TB100002.5—2005

h p p γ-=0 《规范》4.3.4(3.2.2)

=157-17*1.87=125.21kPa

56.15.4/02.7/(/==基础短边)基础长边b l

第一层土:13.29613.980

10=-==z z

47.05.4/13.2//==基础短边)(土层底距基底距离b z

938

.01

10==αα

第二层土:13.79113.9813

.221=-==z z

58.15.4/13.7/==b z

600

.0938

.021==αα

第三层土:13.128613.9813

.732=-==z z

70.25.4/13.12/==b z

412

.0600

.032==αα

第四层土:13.158313.9813

.1243=-==z z

36.35.4/13.15/==b z

346

.0412

.043==αα 第五层土:13.207813.9813

.1514=-==z z

47.45.4/13.20/==b z

272

.0346

.054==αα 以上n α根据b l /及b z /可查询《规范》附录M 桥涵基底附加系数α、平均附加系数α,(附录B )也可按本算例提供的Excel 表查询。

按《规范》4.3.7估算n z

)ln 4.05.2(b b z n -=

54.8)5.4ln 4.05.2(5.4=-?=m

所以计算时取至基底下第三层土。 按《规范》4.3.4(3.2.2)

)(11100--=-=∑i i i i n

i si

z z E p s αα =125.21*[(2.13*0.938-0*1)/10+(7.13*0.600-2.13*0.938)/12+(12.13*0.412

-7.13*0.600)/28]

=52.02(mm )

查《规范》表4.3.6 Δz 值(表3.2.2—1)

Δz=0.8m

33.118.013.12'

2=-=z 52.25.4/33.11/==b z

435.0'

2=α

28/)435.033.11412.013.12(21.125?-??=?n s )(3.1025.002.52)(31.0mm mm =?<=

故以上取基底以下三层计算满足规范要求。

根据《规范》表4.3.5注2(表3.2.2—2)

∑∑∑∑------==si i i i i i i i i si i

i s E z z z z E A A E 1111)(αααα

=28

6.013.7412.013.1212938.013.26.013.71010938.013.2412.013.12?-?+?-?+?-?? =12.03MPa

0.75[fa0]=0.75*170=127.5>125.21=p 0

查《规范》表4.3.5(表3.2.2—2)

511.07.0)703.12(7

157.04.0=+-?--=s ψ 根据《规范》4.3.4(3.2.2)

)(58.2602.52511.00mm s s s =?==ψ

所以基础最终总沉降量为26.58mm 。

基础沉降计算应注意的问题

1.土的压缩性指标有压缩模量Es 、变形模量E 0和弹性模量E ,我们在使用沉降计算公式时采用的是压缩模量Es ,请不要混淆。

⑴ 土的压缩模量Es 是土样在室内有侧限条件(即不允许产生侧向变形)试验中竖向压应力σs 与相应的竖向应变λs 之比值,即s

s s E λσ= ⑵ 土的变形模量E 0是土在室外荷载板试验中无侧限条件(即允许产生侧向变形)下,P —s 曲线上竖向压力P 与竖向沉降s 呈线性关系或接近线性关系区段内,竖向压力应力与相应应变之比值,又称总变形模量。

Es 与E 0有如下关系:

E 0/Es=βμ

μβ--=1212

μ——土的泊松比。

⑶ 土的弹性模量E 与土的压缩模量Es 和土的变形模量E 0不同。土的弹性模量E 为土的竖向压应力与其相应竖向弹性应变之比值,不包括塑性应变影响。土的弹性模量远远大于土的压缩模量Es 和变形模量E 0,计算基础沉降时不采用。

2.si E 为基础底面以下受压土层内第i 薄层的压缩模量,根据压缩曲线按实际应力范围取值,即应取“土的自重压应力”至“土的自重压应力与附加应力之和”的压应力段计算。

3.有时地质资料给出的是压缩曲线,从压缩曲线我们可得到相应压应力段的压缩系数a :

1

221p p e e p e a --=??= e 1——压缩曲线上相应压应力段初始应力阶段土样的孔隙比;

e 2——压缩曲线上相应压应力段终止应力阶段土样的孔隙比;

p 1——压缩曲线上相应压应力段初始应力阶段土样的压应力;

p 2——压缩曲线上相应压应力段终止应力阶段土样的压应力。 据上可求出相应段的压缩模量:a

e E s 11+= 4.基底以下地基沉降范围内分层时按压缩模量划分,即每相同的压缩模量土层为一层。注意有时土层虽为一层,但较厚时,有可能浅处土与深处土的压缩模量不同,此时应将其分为两层或多层(如有压缩曲线,可根据压缩曲线按不同“土的自重压应力”至“土的自重压应力与附加应力之和”范围进行值取值,Es 计算办法见3条)。

5.计算基础沉降时,传至基础底面的作用效应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长期效应组合采用。(铁路桥涵基础沉降按恒载计算)

该组合仅为直接施加于结构上的永久作用标准值(不包括混凝土收缩及徐变作用、基础变位作用)和可变作用准永久值(仅指汽车荷载和人群荷载)引起的效应。 6.当桩基为端承桩或桩端平面内桩的中距大于桩径(或边长)的6倍时,桩基的总沉降量可取单桩的沉降量。

⑴ 单根端承桩的沉降计算

对于支承于岩层上或岩中的单根端承桩,在桩顶轴向压力荷载作用下(通常,桩身自重的影响相当小,可以忽略不计),桩顶产生的弹性变形Δ主要是桩身材料弹性压缩变形Δc 和桩底处岩层的压缩变形Δk 所引起,即

Δ=Δc+Δk ,也就是

Δ=Δc+Δk=A

C N EA Nl 0+ 式中 N ——作用于桩顶的轴向力;

E ——桩身材料的受压弹性模量; A ——桩身横截面积;

l ——桩的长度;

C 0——桩底处岩层的竖向抗力地基系数,见《规范》表P.0.2-2。 (表D.0.2—2)

⑵ 单根摩擦桩的沉降计算

对于支承于非岩土层上或支承于风化成土状且风化层较厚的单根摩擦桩,在桩顶轴向压力荷载作用下,桩顶产生的弹性变形Δ由桩身材料弹性压缩变形Δc 、桩侧摩擦力传至桩底平面使该平面处地基产生的弹性变形Δk 以及桩底平面以下一定深度内地基压缩变形Δh 三部分组成。一般来说,Δh 值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因此,

对于打入桩和震动下沉桩

Δ=Δc+Δk

0032A C N h EA N EA Nl +??+= 对于钻、挖孔灌注桩

Δ=Δc+Δk

0021A C N h EA N EA Nl +??+= 式中 A 0——为自地面或冲刷线处桩侧以4

φ(φ为各土层的平均内摩擦角)

角扩散至桩底平面的面积,如此面积大于以相邻桩底面中心距为直径所得的面积,则A 0采用相邻桩底面中心距为直径所得的面积;

0l ——地面或冲刷线(对于桥墩桩基通常采用局部冲刷线)以上桩身

长度; C 0=m 0h ,且不小于10m 0;

h ——桩的入土长度;

其余符号意义同前。

7.当为6条以外的其他情况时,桩基础沉降应按群桩沉降计算。群桩沉降计算时,应首先按《规范》附录R (群桩作为整体基础的计算)(附录E )将群桩作为整体基础求出桩底处设计压应力p 、或m ax p 及min p ,然后按上述基础沉降算例办法求出将群桩作为整体基础时的群桩底平面处地基的压缩沉降量H ?。

群桩基础的沉降量为按6条所述各独立单桩计算的沉降量i ?之平均值与群桩底面下一定深度内地基的压缩变形所组成,即

H n

i i n ?+?=?∑=1

1 式中 ?——群桩基础的沉降量;

i ?——群桩中第i 根桩按独立单桩计算的沉降量,可按6条中公式计

算;

n ——群桩中的桩数;

H ?——群桩底平面处地基的压缩沉降。

8.基底压应力p 的取值,当z/b>1时,p 采用基底平均压应力;1/≤b z 时,p 按压应力图形采用距最大压应力点b/3~b/4处的压应力(对梯形图形,前后端压应力差值较大时,可采用上述b/4处的压应力值;反之,则采用上述b/3处压应力值),以上b 为矩形基底宽度,z 为压缩土层距基底的距离。

沉降计算例题

地基沉降量计算 地基变形在其表面形成的垂直变形量称为建筑物的沉降量。 在外荷载作用下地基土层被压缩达到稳定时基础底面的沉降量称为地基最终沉降量。 一、分层总和法计算地基最终沉降量 计算地基的最终沉降量,目前最常用的就是分层总和法。 (一)基本原理 该方法只考虑地基的垂向变形,没有考虑侧向变形,地基的变形同室侧限压缩试验中的情况基本一致,属一维压缩问题。地基的最终沉降量可用室压缩试验确定的参数(e i、E s、a)进行计算,有: 变换后得: 或 式中:S--地基最终沉降量(mm); e --地基受荷前(自重应力作用下)的孔隙比; 1 e --地基受荷(自重与附加应力作用下)沉降稳定后的孔隙比; 2 H--土层的厚度。 计算沉降量时,在地基可能受荷变形的压缩层围,根据土的特性、应力状态以及地下水位进行分层。然后按式(4-9)或(4-10)计算各分层的沉降量S i。最后将各分层的沉降量总和起来即为地基的最终沉降量:

(二)计算步骤 1)划分土层 如图4-7所示,各天然土层界面和地下水位必须作为分层界面;各分层厚度必须满足H i≤0.4B(B为基底宽度)。 2)计算基底附加压力p0 3)计算各分层界面的自重应力σsz和附加应力σz;并绘制应力分布曲线。 4)确定压缩层厚度 满足σz=0.2σsz的深度点可作为压缩层的下限; 对于软土则应满足σz=0.1σsz; 对一般建筑物可按下式计算z n=B(2.5-0.4ln B)。 5)计算各分层加载前后的平均垂直应力 p =σsz; p2=σsz+σz 1 6)按各分层的p1和p2在e-p曲线上查取相应的孔隙比或确定a、E s等其它压缩性指标 7)根据不同的压缩性指标,选用公式(4-9)、(4-10)计算各分层的沉降量 S i 8)按公式(4-11)计算总沉降量S。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试题及答案(密题)解析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土中对土颗粒产生浮力作用的是 ( ) A.强结合水 B.弱结合水 C.毛细水 D.重力水 2.评价粘性土软硬状态的物理指标是 ( ) A.含水量 B.孔隙比 C.液性指数 D.内聚力 3.淤泥质土是指 ( ) A.w> w P,e≥1.5的粘性土 B.w> w L,e≥l.5的粘性土 C.w> w P,1.O≤e <1.5的粘性土 D.w> w L,1-O≤e<1.5的粘性土 4.基底附加压力式中d表示 ( ) A.室外基底埋深 B.室内基底埋深 C.天然地面下的基底埋深 D.室内外埋深平均值 5.为了方便比较,评价土的压缩性高低的指标是 ( ) A.a1-2 B.a2-3 D.a2-4 C. a1-3

6.原状土试样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与重塑土样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之比称为土的 ( ) A.液化指标 B.强度提高系数 C.固结系数 D.灵敏度 7.作用在挡土墙上的土压力,当在墙高、填土物理力学指标相同条件下,对于三种土压力的大小关系,下列表述哪项是正确的? ( ) A. E a

地基沉降量计算

在今年史佩栋教授赠寄给我的,他主编的《浙江隧道与地下工程》刊物上,我看到一篇高大钊先生谈差异沉降的文章,觉得非常好。里面的内容很实用,对我们正确认识和理解差异沉降问题有很高的指导性,故将其推荐给大家。但采用照片或扫描版,不便于大家阅读和下载,而我的工作又很忙,没有时间,只好请一位技术人员将其打成word文档,发在下面。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同样原因,我没时间对打成的文章做仔细的校核,如有个别错漏,还请大家谅解。 同时在此向史佩栋教授、高大钊先生和《浙江隧道与地下工程》杂志社表示诚挚的感谢! 土力学若干问题的讨论 (网络讨论笔记整理)之四怎样计算差异沉降? ——沉降计算中的是是非非 本刊特邀顾问同济大学教授 全国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高大钊 执业之格考试专家组副组长 进20年来,地基基础设计的变形控制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最近5年来,由于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所规定的必须计算沉降的建筑物范围扩大了,除了丙级建筑物中的一小部分之外,几乎所有的建筑物都要求计算建筑物地基的变形,沉降计算就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特别在岩土工程勘察阶段,提出了对建筑物的沉降和不均匀沉降进行评价的要求,再加上审图要求在勘察阶段计算和不均匀沉降,沉降计算的一些是是非非就浮出水面,在网络讨论中也成为一个十分活跃的课题。这些问题反应了对土力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的漠视,也反映了工程勘察中的一些最基本方法的失落,看来是人们在关注更高的精度,而实际上却在总体上失去了对建筑物沉降的总体控制。 1、在我工作地区,对于多层建筑(层数低于6层),由于相连建筑物的层数差而出现过墙体裂缝的现象,因此当地审图中心要求在正常沉积土的区域,对有层数错的建筑应进行变行验算。 我想问的问题是:在假定地基土为正常沉积土,其层位、特征指标等的变化均不是很大的情况下,差异沉降最大的两个点应该是两建筑物的接触部位点角点及较低建筑物的另一边的角点,也就是说,应该验算这两个点之间的差异沉降而按规范要求,则应该验算基宽方向两个角点下的差异沉降(或者倾斜)。考虑计算沉降量最大的两个点,则应验算相连两建筑物接触部位的两个角点县的差异沉降(或者倾斜),而按上述条件,这两个点之间的差异沉降应该不大,那么这种验算还有什么意义呢? 不知道我的理解偏差在那里望给予指教! 答复:你对这种情况的沉降计算和差异沉降的计算,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偏差,主要表现为下列两个问题。 1)对于如土所示的有层数的建筑物,根据规范的规定,应当计算存在高差处的角点b和与其相距1~2个开间处点d之间的沉降差,用以计算b~d之间的局部倾斜。而不是如你所说的计算存在高差处的角点b与高度较低的建筑物的另一端点c之间的沉降差。 2)第2个理解偏差是从你说的“应验算相连两建筑物接触部位的两个角点(a~b)下的差异沉降(或者倾斜)”这句话中看出的。为什么只能计算宽度方向两个点的差异沉降呢?规范从来没有规定只能计算建筑物横向两个角点的沉降差,而不能计算纵向两个角点的沉降差,横向和纵向的倾斜都可能进行计算。

常用的地基沉降计算方法

6.3 常用的地基沉降计算方法 这里所讲的地基沉降量是指地基最终沉降量, 目前常用的计算方法有:弹性力学法、分层总和法、应力面积法和考虑应力历史影响的沉降计算法。所谓最终沉降量是地基在荷载作用下沉降完全稳定后的沉降量,要达到这一沉降量的时间取决于地基排水条件。对于砂土,施工结束后就可以完成;对于粘性土,少则几年,多则十几年、几十年乃至更长时间。 6.3.1 计算地基最终沉降量的弹性力学方法 地基最终沉降量的弹性力学计算方法是以Boussinesq课题的位移解为依据的。在弹性半空间表面作用着一个竖向集中力P时,见图6-5,表面位移w(x, y, o)就是地基表面的沉降量s: E r P s 2 1μ π - ? = (6-8) 式中μ—地基土的泊松比; E—地基土的弹性模量(或变形模量E ); r—为地基表面任意点到集中力P作用点的距离,2 2y x r+ =。 对于局部荷载下的地基沉降,则可利用上式,根据叠加原理求得。如图6-6所示,设荷载面积A内N(ξ,η)点处的分布荷载为p0(ξ,η),则该点微面积上的分布荷载可为集中力P= p0(ξ,η)dξdη代替。于是,地面上与N点距离r =2 2) ( ) (η ξ- + -y x的M(x, y)点的沉降s(x, y),可由式(6-8)积分求得: ?? - + - - = A y x d d p E y x s 2 2 2 ) ( ) ( ) , ( 1 ) , ( η ξ η ξ η ξ μ (6-9) 从式(6-9)可以看出,如果知道了应力分布就可以求得沉降;反过来,若 沉降已知又可以反算出应力分布。 对均布矩形荷载p0(ξ,η)= p0=常数,其角点C的沉降按上式积分的结果为: 图6-5 集中力作用下地基表面的沉降曲线图6-6 局部荷载下的地面沉降 (a)任意荷载面;(b)矩形荷载面

独立基础JC-1计算书

基础JC-1计算书 项目名称: JC-1 设计: 校对: 专业负责人: 1 计算依据的规范和规程 1.1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 1.2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1.3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 1.4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01) 2 几何数据及材料 2.1 基础混凝土等级: C35; 抗压强度fc=16.7(MPa); 抗拉强度ft=1.57(MPa) 2.2 钢筋等级: HRB335; 强度设计值fy=300(MPa); 纵筋合力点至近边距离as=50(mm) 2.3 基础类型: 锥型基础 2.4 基础长l=1500(mm); 基础宽b=1500(mm); 基础高h=1000(mm) 2.5 柱高Hc=400(mm); 柱宽Bc=400(mm); 柱周加大尺寸(相当于杯口厚度) ac=50(mm); 加大高度hc=300(mm) 2.6 基础端部高h1=300(mm) 2.7 基础底面积A=l*b=1500*1500=2.250(m2) 基础顶部面积At=(Hc+2*ac)*(Bc+2*ac)=(400+2*50)*(400+2*50)=0.250(m2) 基础体积Vjc=l*b*h1+[(Bc+2*ac)*(Hc+2*ac)+(l-Hc-2*ac)*(b-Bc-2*ac)/3 +(l-Hc-2*ac)*(Bc+2*ac)/2+(b-Bc-2*ac)*(Hc+2*ac)/2]*(h-h1-hc) +(Hc+2*ac)*(Bc+2*ac)*hc =1500*1500*300+[(400+2*50)*(400+2*50)+(1500-400-2*50)*(1500-400-2*50)/3 +(1500-400-2*50)*(400+2*50)/2+(1500-400-2*50)*(400+2*50)/2]*(1000-300-300) +(400+2*50)*(400+2*50)*300 =1.183(m3) 2.8 基础自重和上部土重 基础混凝土的容重γc=25.00(kN/m3) 基础顶面以上土的容重γs=18(kN/m3) 基础及以上土重Gk=Vjc*γc+[A*d-Vjc-Bc*Hc*(d-h)]*γs =1.183*25.0+[2.250*1.500-1.183-0.400*0.400*(1.500-1.000)]*18 =67.593(kN) G=1.2*Gk=81.112(kN) 3 地基承载力信息 3.1 已知条件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180(kPa) 当地震参与荷载组合时地耐力提高系数ξa=1 宽度修正系数ηb=0; 深度修正系数ηd=1 土的重度γ=18(kN/m3); 土的加权平均重度γm=20(kN/m3) 基础短边尺寸b=1500(mm); 基础埋置深度d=1500(mm); 深度修正起算深度d1=0(mm) 3.2 承载力设计值 fa=fak+ηb*γ*(b-3)+ηd*γm*(d-d1-0.5) (GB 50007--2002 式5.2.4, 按北京规范可把d1加大1m)

基础沉降计算6页word

基础沉降算例 基础资料和地质资料如上图。 计算依据规范为《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以下简称规范)。 TB100002.5—2005 h p p γ-=0 《规范》4.3.4 (3.2.2) =157-17*1.87=125.21kPa 第一层土:13 .29613.980 10=-==z z 第二层土:13 .79113.9813 .221=-==z z 第三层土:13 .128613.9813 .732=-==z z 第四层土:13 .158313.9813 .1243=-==z z 第五层土:13.207813.9813 .1514=-==z z 以上n α根据b l /及b z /可查询《规范》附录M 桥涵基底附加系数α、平均附加系数α,(附录B )也可按本算例提供的Excel 表查询。 按《规范》4.3.7估算n z 54.8)5.4ln 4.05.2(5.4=-?=m 所以计算时取至基底下第三层土。 按《规范》4.3.4 (3.2.2) =125.21*[(2.13*0.938-0*1)/10+(7.13*0.600-2.13*0.938)/12+(12.13*0.412

-7.13*0.600)/28] =52.02(mm) 查《规范》表4.3.6 Δz值(表3.2.2—1) Δz=0.8m 故以上取基底以下三层计算满足规范要求。 根据《规范》表4.3.5注2 (表3.2.2—2) =12.03MPa 0.75[fa0]=0.75*170=127.5>125.21=p 查《规范》表4.3.5 (表3.2.2—2) 根据《规范》4.3.4 (3.2.2) 所以基础最终总沉降量为26.58mm。 基础沉降计算应注意的问题 1.土的压缩性指标有压缩模量Es、变形模量E 和弹性模量E,我们在使用沉降计算公式时采用的是压缩模量Es,请不要混淆。 ⑴土的压缩模量Es是土样在室内有侧限条件(即不允许产生侧向变 形)试验中竖向压应力σ s 与相应的竖向应变λ s 之比值,即 s s s E λ σ = ⑵土的变形模量E 是土在室外荷载板试验中无侧限条件(即允许产生侧向变形)下,P—s曲线上竖向压力P与竖向沉降s呈线性关系或接近线性关系区段内,竖向压力应力与相应应变之比值,又称总变形模量。 Es与E 有如下关系:

独立基础沉降计算书

独立基础沉降计算书 日 期_____________ 设 计 者_____________ 校 对 者 _____________ 一、设计资料 1.工程信息 工程名称: 试算工程 勘察报告: 基础编号: J-1 2.基础参数 基础尺寸: b ×l =4000×6000mm 2 基础埋深: d =1.50 m 荷 载: F k = 1728.00kN 钻孔编号: 1 孔囗标高: 30.00m 地下水位标高: 29m 地下水位深度: 1.00m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 ak =110.00kPa 3.计算参数 设计时执行的规范: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 以下简称 "基础规范" 沉降计算经验系数: 1.0 地基变形计算深度: 6.4m

4.地质参数 二、计算步骤 1.计算基础底面的附加压力 基础自重和其上的土重为: G k=γG Ad=20×6.00×4.00×1.50=720.00 kN 基础底面平均压力为: p k= F k+G k A= 1728.00+720.00 6.00×4.00= 102.00 kPa 基础底面自重压力为: σch= γm d= 14.67×1.50= 22.00 kPa 上式中γm为基底标高以上天然土层的加权平均重度,其中地下水位下的重度取浮重度 γm= ∑γi h i ∑h i= 18.00×1.00+8.00×0.50 1.00+0.50 = 22.00 1.50= 14.67 kN/m 3 基础底面的附加压力为: p0= p k- σch= 102.00- 22.00= 80.00 kPa 2.确定分层厚度 按"基础规范"表5.3.6: 由b=4.00 得?Z=0.60 3.确定沉降计算深度 按用户输入确定沉降计算深度: z n=6.40m 4.计算分层沉降量 根据"基础规范"表K.0.1-2可得到平均附加应力系数,计算的分层沉降值见下表:

常用的地基沉降计算方法汇总

常用的地基沉降计算方法汇总

6.3 常用的地基沉降计算方法 这里所讲的地基沉降量是指地基最终沉降量,目前常用的计算方法有:弹性力学法、分层总和法、应力面积法和考虑应力历史影响的沉降计算法。所谓最终沉降量是地基在荷载作用下沉降完全稳定后的沉降量,要达到这一沉降量的时间取决于地基排水条件。对于砂土,施工结束后就可以完成;对于粘性土,少则几年,多则十几年、几十年乃至更长时间。 6.3.1 计算地基最终沉降量的弹性力学方法 地基最终沉降量的弹性力学计算方法是以Boussinesq 课题的位移解为依据的。在弹性半空间表面作用着一个竖向集中力P 时,见图6-5,表面位移w (x, y, o )就是地基表面的沉降量s : E r P s 2 1μπ-? = (6-8) 式中 μ—地基土的泊松比; E —地基土的弹性模量(或变形模量E 0); r —为地基表面任意点到集中力 P 作用点的距离,2 2y x r +=。 对于局部荷载下的地基沉降,则可利用上式,根据叠加原理求得。如图6-6所示,设荷载面积A 内N (ξ,η)点处的分布荷载为p 0(ξ,η),则该点微面积上的分布荷载可为集中力P= p 0(ξ,η)d ξd η代替。于是,地面上与N 点 距离r =2 2)()(ηξ-+-y x 的M (x, y )点的沉降s (x, y ),可由式(6-8)积 分求得: ?? -+--= A y x d d p E y x s 2200 2 )()(),(1),(ηξη ξηξμ (6-9) 图6-5 集中力作用下地基表面的沉降曲线 图6-6 局部荷载下的地面沉降 (a )任意荷载面;(b ) 矩形荷载面

基础工程课后题答案 (1)

第二章天然地基上浅基础 1.浅基础和深基础的区别? 浅基础埋入地层深度较浅,施工一般采用敞开挖基坑修筑基础的方法,浅基础在设计计算时可以忽略基础侧面土体对基础的影响,基础结构设计和施工方法也较简单;深基础埋入地层较深,结构设计和施工方法较浅基础复杂,在设计计算时需考虑基础侧面土体的影响。 2.何谓刚性基础,刚性基础有什么特点? 当基础圬工具有足够的截面使材料的容许应力大于由基础反力产生的弯曲拉应力和剪应力时,断面不会出现裂缝,基础内部不需配置受力钢筋,这种基础称为刚性基础。 刚性基础的特点是稳定性好,施工简便,能承受较大的荷载,所以只要地基强度能满足要求,他是桥梁和涵洞等结构物首先考虑的基础形式。 3.确定基础埋深应考虑哪些因素?基础埋深对地基承载力,沉降有什么影响? 1地基的地质条件,2河流的冲刷深度,3当地的冻结深度,4上部结构形式,5当地的地形条件,6保证持力层稳定所需的最小埋置深度。 基础如果埋置在强度比较差的持力层上,使得地基承载力不够,直接导致地基土层下沉,沉降量增加,从而影响整个地基的强度和稳定性。 4何谓刚性角,它与什么因素有关? 自墩台身边缘处的垂线与基底边缘的联线间的最大夹角称为刚性角。它与基础圬工的材料强度有关。 5刚性扩大基础为什么要验算基底合力偏心距? 目的是尽可能使基底应力分布比较均匀,以免基底两侧应力相差过大,使基础产生较大的不均匀沉降,墩台发生倾斜,影响正常使用。 6地基(基础)沉降计算包括哪些步骤?在什么情况下应验算桥梁基础的沉降? (1)确定地基变形的计算深度;(2)确定分层厚度;(3)确定各层土的压缩模量;(4)求基础地面处的附加压应力;(5)计算地基沉降;(6)确定沉降计算经验系数;(7)计算地基的最终沉降量。 (1)修建在地质情况复杂、地层分布不均或强度较小的软黏土地基及湿陷性黄土上的基础;(2)修建在非岩石地基上的拱桥、连续梁桥等超静定结构的基础;(3)当相邻基础下地基土强度有显著不同货相邻跨度相差悬殊二必须考虑其沉降差时;(4)对于跨线桥、跨线渡槽要保证桥或槽下净空高度时。 7水中基坑开挖的围堰形式有哪几种?它们各自的适用条件和特点是什么? (1)土围堰、草袋围堰、钢板桩围堰、双壁钢围堰和地下连续墙围堰等 (2)在水深较浅(2m以内),流速缓慢,河床渗水较小的河流中修筑基础,可采用土围堰或草袋围堰。 堰外流速较大时,可在外侧用草袋柴排防护 第三章 1.桩基础的特点?适用于什么情况? 答:具有承载力高,稳定性好,沉降小而均匀,在深基础中具有耗用材料少,施工简便的特点。(1)荷载较大,适宜的地基持力层位置较浅或人工基础在技术上经济上不合理时。(2)河床冲刷较大,河道不稳定或冲刷深度不易计算正确,位于基础或结构下面的土层有可能被侵蚀.冲刷.如采用深基础不能保证安全时(3)当基础计算沉降过大或建筑物对不均匀沉降敏感时,采用桩基础穿过松软(高压缩)层,将荷载传到较结实(低压缩性)土层,以减少建筑物沉降并使沉降较均匀。(4)当建筑物承受较大的水平荷载,需要减少建筑物的水平位移和倾斜时(5)当施工水位或地下水位较高,采用其他深基础施工不便或经济上不合理时。(6)地震区,在可液化地基中,采用桩基础可增加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桩基础穿越可液化

地基沉降的计算方法及计算要点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课外研习论文 学生姓名刘振林、靳颜宁、唐雯钰 学号 020*******、020*******、020******* 学院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 专业城市地下空间工程1001班 指导老师李江腾 2012.09

目录 引言 (2) 1.地基沉降 (2) 1.1地基沉降的基本概念 (2) 1.2地基沉降的原因 (2) 1.3地基沉降的基本类型 (2) 1.3.1按照沉降产生机理 (2) 1.3.2按照沉降的表示方法 (2) 1.3.3按照沉降发生的时间 (3) 2.地基沉降的计算 (3) 2.1地基沉降计算的目的 (3) 2.2地基沉降计算的原则 (3) 2.3地基沉降的计算方法 (3) 2.3.1分层总和法 (3) 2.3.2应力面积法 (6) 2.3.3弹性力学方法 (13) 2.3.4斯肯普顿—比伦法(变形发展三分法) (15) 2.3.5应力历史法(e-lgp曲线法) (17) 2.3.6应力路径法 (18) 3.计算要点 (19) 3.1分层总结法计算要点 (19) 3.2应力面积法计算要点 (19) 3.3弹性理论法计算要点 (20) 3.4斯肯普顿—比伦法计算要点 (20) 3.5应力历史法计算要点 (20) 3.6应力路径法计算要点 (20) 4.总结 (20) 参考文献: (21)

地基沉降的计算方法及计算要点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学生刘振林,唐雯钰,靳颜宁 指导教师李江腾 [摘要]:本文介绍了六种地基沉降量的计算方法:分层总和法、应力面积法、弹性理论法、斯肯普顿—比伦法、应力历史法以及应力路径法,并讨论了各种方法的计算要点。 关键词:分层总和法;规范法;弹性理论;斯肯普顿—比伦;应力历史;应力路径 ABSTRACT:This thesis introduces six kinds of foundation settlement calculation methods:layerwise summation method,Stress area method,elasticity-thoery method, Si Ken Compton ancient method,Stress history method,stress path method,and discusses the main points of the six methods. KEY WORD:layerwise summation method;Specification Approach;elastic theory;stress history; A.W.Skempton—L.Bjerrum;stress path 引言 基础沉降计算从来就是地基基础工程中三大难题之一,在进行基础设计时,不仅要满足强度要求,还要把基础的沉降和沉降差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地基沉降的计算在建筑物的施工和使用阶段都非常重要。地基沉降量是指地基土在建筑荷载作用下达到压缩稳定时地基表面的最大沉降量。目前计算地基沉降的常用方法有分层总和法、规范法、还有弹性理论法、应力历史法(e-lgp曲线法)以及斯肯普顿—比伦法(变形发展三分法)、应力路径法。 中图分类号:TU478 文献标识码:A 1.地基沉降 1.1地基沉降的基本概念 建筑物和土工建筑物修建前,地基中早已存在着由土体自身重力引起的自重应力。建筑物和土工建筑物荷载通过基础或路堤的底面传递给地基,使天然土层原有的应力状态发生变化,在附加的三向应力分量作用下,地基中产生了竖向、侧向和剪切变形,导致各点的竖向和侧向位移。地基表面的竖向变形称为地基沉降,或基础沉降。 1.2地基沉降的原因 由于建筑物荷载差异和地基不均匀等原因,基础或路堤各部分的沉降或多或少总是不均匀的,使得上部结构或路面结构之中相应地产生额外的应力和变形。地基不均匀沉降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将导致建筑物的开裂、歪斜甚至破坏,例如砖墙出现裂缝、吊车轮子出现卡轨或滑轨、高耸构筑物倾斜、机器转轴偏斜、与建筑物连接管道断裂以及桥梁偏离墩台、梁面或路面开裂等。 1.3地基沉降的基本类型 1.3.1按照沉降产生机理 (1)荷载沉降:外部荷载作用下产生的沉降。 (2)地层损失沉降:采空区、隧道、地下工程和基坑开挖等产生的沉降。 (3)自重沉降:土体在自重应力作用下产生的沉降。 (4)水文沉降:由于地下水的水位上升或下降产生的沉降。 1.3.2按照沉降的表示方法

桩基沉降计算

桩基沉降计算 一、目前桩基沉降计算方法及存在的问题 1、目前桩基的计算方法 对于群桩基础(桩距小于和等于6倍桩径),在正常使用状态下的沉降计算方法,目前有两大类。一类是按实体深基础计算模型,采用弹性半空间表面荷载下Boussinesq应力解计算附加应力,用分层总和法计算沉降;另一类是以半无限弹性体内部集中作用下的Mindlin解为基础计算沉降。后者主要分为两种:一是Poulos提出的相互作用因子法;第二种是Gedes对Mindlin公式积分而导出集中力作用于弹性半空间内部的应力解,按叠加原理,求得群桩桩端平面下各单桩附加应力和,按分层总和法计算群桩沉降(如《上海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GJ08-11-1999,《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上述方法存在如下一些些问题: (1)实体深基础法,其附加应力按Boussinesq解计算与实际不符(计算应力偏大),且实体深基础模型不能反映桩的距径比、长径比等的影响; (2)相互作用因子法不能反映压缩层范围土的成层性; (3)Geddes应力叠加-分层总和法要求假定侧阻力分布,并给出桩端荷载分担比; (4)-所有的计算方法都依赖经验参数,以上计算方法均是以弹性力学的基本原理为基础,计算的可靠性与经验系数关系密切;

(5)不能考虑上部结构刚度对变形的影响。 2、旧规范沉降计算方法存在的问题 旧规范的沉降计算方法——等效作用分层总和法的一个科学、实用的计算方法,能反映群桩基础的各因素对沉降的影响,如桩的距径比、长径比、桩数等。其存在的问题是对于长桩,特别是桩侧土较好的长桩基础,计算沉降量与实测值误差较大,统计结果发现计算值大,而实测值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上部结构的荷载借助于侧摩阻力传至承台投影面积以外,使桩端平面的计算附加应力远小于实际受力。而旧规范的经验系数依据局限于上海地区的资料,当时的超高层建筑很少,对应的长桩基础很少,经验系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二、调整的内容 新规范维持了旧规范的基本计算方法,针对旧规范沉降计算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整。 1、对于桩中心距不大于6倍桩径的桩基,调整了沉降经验系数。 2、桩的沉降计算考虑施工工艺的影响,原因是群桩基础的变形是桩基影响范围内土的变形,而不同的施工工艺对土的影响不同。 3、增加了单桩、单排桩、疏桩基础基础沉降计算。 三、规范推荐的计算方法 对于桩中心距不大于6倍桩径的桩基础计算,新规范维持了旧规范的基本计算方法,规范共涉及8条,即规范5.5.6至5.5.13条,具体详见规范。

《土力学》第六章习题集及详细解答

《土力学》第六章习题集及详细解答 第6章土中应力 一填空题 1.分层总和法计算地基沉降量时,计算深度是根据应力和应力的比值确定的。 2.饱和土的有效应力原理为:总应力σ=有效应力σˊ+孔隙水压力u ,土的和只随有效应力而变。地下水位上升则土中孔隙水压力有效应力。 3.地基土层在某一压力作用下,经历时间t所产生的固结变形量与最终固结变形量之比值称为。 二选择题 1.对非压缩性土,分层总和法确定地基沉降计算深度的标准是( D )。 (A) ;(B) ;(C) ;(D) 2.薄压缩层地基指的是基底下可压缩土层的厚度H与基底宽度b的关系满足( B )。 (A) ;(B) ;(C) ;(D) 3.超固结比的土属于( B )。 (A) 正常固结土;(B) 超固结土;(C) 欠固结土;(D) 非正常土 4.饱和黏性土层在单面排水情况下的固结时间为双面排水的( C )。 (A) 1倍;(B) 2倍;(C) 4倍;(D) 8倍 5.某黏性土地基在固结度达到40%时的沉降量为100mm,则最终固结沉降量为( B )。 (A) 400mm ; (B) 250mm ; (C) .200mm ; (D) 140mm 6.对高压缩性土,分层总和法确定地基沉降计算深度的标准是( C )。 (A) ;(B) ;(C) ;(D) 7.计算时间因数时,若土层为单面排水,则式中的H取土层厚度的( B )。 (A)一半; (B) 1倍; (C) 2倍; (D) 4倍 8.计算地基最终沉降量的规范公式对地基沉降计算深度的确定标准是( C )。 (A) ;(B) ;(C) ;(D)

9.计算饱和黏性土地基的瞬时沉降常采用( C )。 (A) 分层总和法; (B) 规范公式; (C) 弹性力学公式; 10.采用弹性力学公式计算地基最终沉降量时,式中的模量应取( A ) (A) 变形模量; (B) 压缩模量; (C) 弹性模量; (D) 回弹模量 11.采用弹性力学公式计算地基瞬时沉降时,式中的模量应取( C )。 (A) 变形模量; (B) 压缩模量;(C) 弹性模量;(D) 回弹模量 12.当土处于正常固结状态时,其先期固结压力与现有覆盖土重的关系为( B )。 (A) ; (B) ;(C) ; 13.当土处于欠固结状态时,其先期固结压力与现有覆盖土重的关系为( C )。 (A) ; (B); (C); 14.已知两基础形状、面积及基底压力均相同,但埋置深度不同,若忽略坑底回弹的影响,则( C )。 (A)两基础沉降相同; (B)埋深大的基础沉降大; (C)埋深大的基础沉降小; 15.埋置深度、基底压力均相同但面积不同的两基础,其沉降关系为( B )。 (A)两基础沉降相同; (B)面积大的基础沉降大; (C)面积大的基础沉降小;16.土层的固结度与所施加的荷载关系是( C )。 (A)荷载越大,固结度也越大 (B)荷载越大,固结度越小 (C)固结度与荷载大小无关 17.黏土层在外荷载作用下固结度达到100%时,土体中( D )。 (A)只存在强结合水; (B)只存在结合水 (C)只存在结合水和毛细水;(D) 有自由水 18.有两个黏土层,土的性质相同,土层厚度与排水边界条件也相同。若地面瞬时施加的超荷载大小不同,则经过相同时间后,两土层的平均孔隙水压力( A )。 (A)超荷载大的孔隙水压力大; (B)超荷载小的孔隙水压力大; (C)一样大 三、判断改错题 1.×,改“偏大”为“偏小”。 2.×,改“角点”为“中心点” 3.×,应取与土层自重应力平均值相对应的孔隙比 4.×,对一般土,应为;在该深度以下如有高压缩性土,则应继续向下计算至 处。 5.×,压缩模量应按实际应力段范围取值。 6.√ 7.×,沉降偏大的原因时因为弹性力学公式时按均质的线性变形半空间的假设得到的,而实际上地基常常是非均质的成层土。 8.√

独立基础设计计算书精编版

目录 1 基本条件的确定 (2) 2 确定基础埋深 (2) 2.1设计冻深 (2) 2.2选择基础埋深 (2) 3 确定基础类型及材料 (2) 4 确定基础底面尺寸 (2) 4.1确定B柱基底尺寸 (2) 4.2确定C柱基底尺寸 (3) 5 软弱下卧层验算 (3) 5.1 B柱软弱下卧层验算 (3) 5.2 C柱软弱下卧层验算 (4) 6 计算柱基础沉降 (4) 6.1计算B柱基础沉降 (4) 6.2计算C柱基础沉降 (6) 7 按允许沉降量调整基底尺寸 (7) 8 基础高度验算 (8) 8.1 B柱基础高度验算 (9) 8.2 C柱基础高度验算 (10) 9 配筋计算 (12) 9.1 B柱配筋计算 (12) 9.2 C柱配筋计算 (14)

1 基本条件确定 人工填土不能作为持力层,选用亚粘土作为持力层。 2 确定基础埋深 2.1设计冻深 ???Z =Z zw zs o d ψψze ψ=2.01.000.950.90???1.71=m 2.2选择基础埋深 根据设计任务书中给出的数据,人工填土d 1.5m =,因持力层应选在亚粘土层处,故取0m .2d = 3 确定基础类型及材料 基础类型为:柱下独立基础 基础材料:混凝土采用C25,钢筋采用HPB235。 4 确定基础底面尺寸 根据亚粘土e=0.95,l I 0.65=,查表得0, 1.0b d ηη==。因d=2.0m 。 基础底面以上土的加权平均重度: 1[18.0 1.519.0(2.0 1.5)]/2.018.25o γ=?+?-=3/m KN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a f (先不考虑对基础宽度进行修正): 11(0.5)150 1.018.25(2.00.5)177.38a a d m f f d ηγ=+?-=+??-=a KP 4.1 确定B 柱基底尺寸 202400 17.47.177.3820 2.0 K a G F A m f d γ≥ ==--?由于偏心力矩不大,基础底面面积按 20%增大,即A=1.20A =20.962m 。一般l/b=1.2~2.0,初步选择基础底面尺寸: 25.4 3.921.06m 3.9A l b b m =?=?==,虽然>m 3,但b η=0不需要对a f 进行修正。 4.1.1持力层承载力验算 基础和回填土重:20 2.021.06842.4G G dA KN γ==??= 偏心距:2100.0652400842.4k e m = =+

第四章土的变形性质及其地基沉降计算例题习题集

4-1 设土样样厚 3 cm ,在 100 ~ 200kPa 压力段内的压缩系数= 2 × 10 - 4 ,当压力为 100 kPa 时 , e = 0.7 。求:( a )土样的无侧向膨胀变形模量;( b )土样压力由 100kPa 加到 200kPa 时,土样的压缩量S 。 4-1 解:( a )已知,所以: ( b ) 4-2 有一饱和黏土层,厚 4m ,饱和重度= 19 kN/ m 3 ,土粒重度= 27 kN/ m 3 ,其下为不透水岩层,其上覆盖 5m 的砂土,其天然重度γ = 16 kN/ m 3 ,如图 4 - 32 。现于黏土层中部取土样进行压缩试验并绘出e - lg p 曲线,由图中测得压缩指数C c 为 0.17 ,若又进行卸载和重新加载试验,测得膨胀系数C s = 0.02 ,并测得先期固结压力为 140 kPa 。问:( a )此黏土是否为超固结土?( b )若地表施加满布荷载 80 kPa ,黏土层下沉多少? 图 4 - 32 习题 4 - 2 图 4-3 有一均匀土层,其泊松比= 0.25 ,在表层上作荷载试验,采用面积为1000cm 2 的刚性圆形压板,从试验绘出的曲线的起始直线段上量取p = 150 kPa ,对应的压板下沉量S = 0.5cm 。试求: ( a )该土层的压缩模量E s 。 ( b )假如换另一面积为 5000cm 2 的刚性方形压板,取相同的压力p ,求对应的压板下沉量。 ( c )假如在原土层 1.5m 下存在软弱土层,这对上述试验结果有何影响?

4-4 在原认为厚而均匀的砂土表面用 0.5m 2 方形压板作荷载试验,得基床系数(单位面积压力 / 沉降量)为 20MPa/m ,假定砂层泊松比= 0.2 ,求该土层变形模量E 0 。后改用2m × 2m 大压板进行荷载试验,当压力在直线断内加到 140 kPa ,沉降量达 0.05m ,试猜测土层的变化情况。 4-5 设有一基础,底面积为5m × 10m ,埋深为 2m ,中心垂直荷载为 12500kN (包括基础自重),地基的土层分布及有关指标示于图 4 - 33 。试利用分层 总和法(或工民建规范法,并假定基底附加压力等于承载力标准值),计算地基总沉降。 图 4 - 33 习题 4 - 5 图 4-6 有一矩形基础,埋深为 2m ,受 4000kN 中心荷载(包括基础自重) 的作用。地基为细砂层 , 其,压缩资料示于表 4 - 14 。试用分层总和法计算基础的总沉降。 4-6 解: 1 )分层:,地基为单一土层,所以地基分层和编号如图。

地基沉降量计算

地基沉降量计算 令狐采学 地基变形在其表面形成的垂直变形量称为建筑物的沉降量。 在外荷载作用下地基土层被压缩达到稳定时基础底面的沉降量称为地基最终沉降量。 一、分层总和法计算地基最终沉降量 计算地基的最终沉降量,目前最常用的就是分层总和法。 (一)基本原理 该方法只考虑地基的垂向变形,没有考虑侧向变形,地基的变形同室内侧限压缩试验中的情况基本一致,属一维压缩问

题。地基的最终沉降量可用室内压缩试验确定的参数(ei、Es、a)进行计算,有: 变换后得: 或 式中:S地基最终沉降量(mm); e1地基受荷前(自重应力作用下)的孔隙比; e2地基受荷(自重与附加应力作用下)沉降稳定后的孔隙比; H土层的厚度。 计算沉降量时,在地基可能受荷变形的压缩层范围内,根据土的特性、应力状态以及地下水位进行分层。然后按式(49)或(410)计算各分层的沉降量Si。最后将各分层的沉降量总和起来即为地基的最终沉降量:

(二)计算步骤 1)划分土层 如图47所示,各天然土层界面和地下水位必须作为分层界面;各分层厚度必须满足Hi≤0.4B(B为基底宽度)。 2)计算基底附加压力p0 3)计算各分层界面的自重应力σsz和附加应力σz;并绘制应力分布曲线。 4)确定压缩层厚度 满足σz=0.2σsz的深度点可作为压缩层的下限; 对于软土则应满足σz=0.1σsz; 对一般建筑物可按下式计算zn=B(2.50.4lnB)。

5)计算各分层加载前后的平均垂直应力 p1=σsz;p2=σsz+σz 6)按各分层的p1和p2在ep曲线上查取相应的孔隙比或确定a、Es等其它压缩性指标 7)根据不同的压缩性指标,选用公式(49)、(410)计算各分层的沉降量Si 8)按公式(411)计算总沉降量S。 分层总和法的具体计算过程可参例题41。 例题4-1已知柱下单独方形基础,基础底面尺寸为 2.5×2.5m,埋深2m,作用于基础上(设计地面标高处)的轴向荷载N=1250kN,有关地基勘察资料与基础剖面详见下图。试用单向分层总和法计算基础中点最终沉降量。

土力学土的压缩性与地基基础沉降计算考试卷模拟考试题.docx

《土的压缩性与地基基础沉降计算》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 遵守考场纪律,维护知识尊严,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1、土的压缩变形是有下述变形造成的:( ) A.土孔隙的体积压缩变形 B.土颗粒的体积压缩变形 C.土孔隙和土颗粒的体积压缩变形之和 2、土体的压缩性可用压缩系数a 来表示( ) A.a 越大,土的压缩性越小 B.a 越大,土的压缩性越大 C.a 的大小与压缩性的大小无关 3、土体压缩性e~p 曲线是在何种条件下试验得到的?( ) A.完全侧限 B.无侧限条件 C.部分侧限条件 4、压缩试验得到的e~p 曲线,其中p 是指何种应力?( ) A.孔隙应力 B.总应力 C.有效应力 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密----------------------------------封 ----------------------------------------------线---------------------- ---

5、当土为欠固结状态时,其先期固结压力Pc与目前上覆压力 rz的关系为:() A.Pc>rz B.Pc=rz C.Pcz< 6、从野外地基荷载试验p~s曲线上求得的土的模量为:() A.压缩模量 B.弹性模量 C.变形模量 7、在室内压缩试\试验中,土样的应力状态与实际中哪一种荷载作用下的应力状态一致:() A.无限均布荷载 B.条形均布荷载 C.矩形均布荷载 8、用分层总和法计算地基沉降时,附加应力曲线表示什么应力?() A.总应力 B.孔隙水压力 C.有效应力 9、有两个条形基础,基底附加应力分布相同,基础宽度相同,埋置深度也相同,但是基底长度不同,试问两基础沉降有何不同?() A.基底长度大的沉降量大 B.基底长度大的沉降量小 C.两基础沉降量相同 10、在基础底面以下压缩层范围内,存在有一层压缩模量很大的硬土层,按弹性 理论计算俯加应力分布时,有何影响?() A.没有影响 B.附加应力变大 C.附加应力变小

规范法求最终沉降量

设基础底面尺寸为4.8 m2×3.2 m2,埋深为1.5 m,传至地面的中心荷载 F=1 800 kN,地基的土层分层及各层土的侧限压缩模量(相应于自重应力至自重应力加附加应力段)如图4-10所示,持力层的地基承载力为f k=180 kPa,用应力面积法计算基础中点的最终沉降。 图4-10 【解】(1)基底附加压力 (2)取计算深度为8 m,计算过程见表4-7,计算沉降量为123.4 mm。 (3)确定沉降计算深度z n 根据b=3.2 m查表4-4 上可得z=0.6 m相应于往上取z厚度范围(即7.4~8.0 m深度范围)的土层计算沉降量为l.3 mm≤0.025×123.4 mm=3.08 mm,满足要求,故沉降计算深度可取为8 m。 (4)确定修正系数 s

由于p0≤0.75f k=135 kPa,查 表4-3得: s =1.04 (5)计算基础中点最终沉降量s 表4-7 应力面积法计算地基最终沉降z m / / b z / b z E s i MPa s’i mm s’i mm 0.0 4.8/3.2=1.5 0/1.6=0.0 4×0.250 0=1.000 0 0.000 2.4 1.5 2.4/1.6=1.5 4×0.210 8=0.843 2 2.024 2.204 3.66 66.3 66.3 5.6 1.5 5.6/1.6=3.5 4×0.139 2=0.556 8 3.118 1.094 2.60 50.5 11 6.8 7.4 1.5 7.4/1.6=4.625 4×0.114 5=0.458 0 3.389 0.271 6.20 5.3 122.1 8.0 1.5 8.0/1.6=5.0 4×0.108 0=0.432 0 3.456 0.067 6.20 1.3≤0.025×123.4 123.4 表4-4z的取值 b /m b≤2230 Δz /m0.30.60.8 1.0 1.2 1.5 表4-3 沉降计算经验系数 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