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材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材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材

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正确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尤其是下列十五个词语:

贰、军、辞、鄙、陪、行李、共、济、肆、阙、说、若、夫、微、之。

归纳其中四个词语的义项:

若、夫、微、之。

2.弄清楚课文所记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准确理解和把握烛之武说退秦师的原因。

4.朗诵全文。

二、学习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知识,培养阅读能力。

2.赏析作者刻画和表现烛之武思想性格的艺术手法。

三、背景分析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四、学法指津

1.本文记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是什么? 2.主要人物(烛之武)是在什么情况下”出场”的? 3.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受命? 4.烛之武为什么能够说服秦伯退兵呢?

5.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呢?

赏:欣赏特色。这篇文章最有特色之处就是描写烛之武说服秦穆公退师的那段话,为此,可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烛之武是怎样一步步说服秦穆公的?这说明他具有哪方面的突出才能?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在描写人物语言方面达到了什么水平?

点拨: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五步: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这段说辞,只有125字,表现出烛之武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他看准了秦晋联合攻郑各有所图,而若取郑则客观上只会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无利,还会招祸。若秦穆公明白了这一层,就很可能反过来弃晋帮郑,烛之武抓住了秦穆公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终于打动了对方。而烛之武的说辞更妙之处在于他心里处处为郑着想,但口口声声说的是为秦,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整段说辞,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句句打动对方,显示出极强的说服力。

这说明作者在描写人物语言方面,尤其是在描写外交辞令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诵:朗诵全文。朗诵既是学习文言文的手段,也可以说是目的之一。通过背诵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包括字词句和内容特点等),同时也可增强文言文语感和积累文言文素材,为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奠定基础。要注意,应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诵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五、课文研读

(一)第一段。

1、基础知识。(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且贰于楚也。( ) 秦军汜( )南

(2)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

②且贰于楚也()

③晋军函陵()

(3)“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是什么句式?答:

2、课文分析。

这一段写秦、晋围郑。共有五个分句,语言简练,从情节发展上看,从两个方面为下文作了铺垫。这两方面的情况是:

①这次围郑,晋国为了报复郑国,与秦国没有多大利害关系,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

②两国军队没有驻扎在一起,也就为烛之武的说服分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第二段。

1、基础知识。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2)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②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

③若毒之乎()

④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3)翻译下面句子。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2、课文分析。

这段写烛之武同意“见秦君”。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 请说明这一段如何写得波澜起伏,曲折生动的。(字数不超过150个字)

秦晋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说服秦军,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推辞,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郑伯的自责,感动了烛之武,他终于以国家利益为重,答应“见秦军”。

(三)第三段。

1、基础知识。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夜缒而出(zhuì)

(2)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夫晋,何厌之有()②遂子孙荷担者三夫()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④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⑤朝济而夕设版焉()⑥焉用亡郑以陪邻()

⑦若不阙秦,将焉取之()⑧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

(3)说明下面加点词的活用特点。

①越国以鄙远。②若不阙秦,将焉取之。③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2、课文分析。

(1)烛之武为什么一见到秦伯就说“郑既知亡矣”?

烛之武采用了先抑后扬的办法。一开始,烛之武使秦伯认为烛之武完全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这就引起秦伯对烛之武的好感,愿意听烛之武把话说完,这就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

(2)烛之武说服秦退兵最重要的理由是什么?请予以概括。(不超过20个字)

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有害无益。

(3)除上述理由之外,烛之武说服秦退兵的理由还有什么?请予以归纳。

①保全郑国有利于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②晋国曾对秦国忘恩负义,过河拆桥。

2、课文分析。

晋文公为什么不愿进攻秦军?

晋文公是一个讲恩情、讲仁义、讲智谋的人。在盟友变敌友的情况下,晋侯并没有感情冲动,而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 一、导语(课前播放《十面埋伏》琵琶曲) 春秋时期,群雄逐鹿,各国纷争。公元前630年,秦、晋两国结盟,直逼郑国都城。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如果你是当时郑国国君的话,你会派谁去挽救国家狂澜之中?(学生回答:有勇有谋口才好的人)那真正为郑国力挽狂澜的是又是谁?(烛之武)烛之武何许人也?是不是青年才俊之辈,骁勇善战之士?(学生)大家都连连摇摇头。(幻灯片:《东周列国志》中关于烛之武的句子) “须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以至到了朝堂之上,“左右莫不含笑”。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请一位学生翻译并表演此句内容) 这位同学表演得很传神,大家都笑了,当时秦朝戒备森严,不苟言笑的宫女、侍卫们见了郑国竟然派了这么一个人物也都忍不住笑了。 诺大的一个郑国难道就没有更好的人选吗?为什么会派一个须发尽白,伛偻其身的垂垂老者去完成如此重大的使命呢?这位老者又是凭什么赢得了这场对比悬殊的较量?就让我们通过这篇课文去探究这位传奇人物的其言其人。(预设情境,引出悬疑) 幻灯片:(言为心声,语见其人——探究烛之武其言其人) 二、温故知新,字词检测 在第一课时中,我们已经对课文进行了字词的疏通,上课前我做了一个小调查,看看大家对哪些字词句还有疑难。(公布统计结果)老师将这些疑难问题整理了一下,由易到难,看看大家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能否疏通这些字词? 在检测之前,我们先通读一遍课文,在诵读声中温故而知新,回忆一下字词的用法。 (幻灯片:字词检测:字词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一词多义) 其实文言作品的精髓蕴于貌似艰涩的文字背后,“无限风光在险峰”,就让我们借着刚刚架设的疏通字词之路领略文言作品的无限风光。 三、烛之武其言 (一)既然是“烛之武退秦师”,我们就在一个“退”字上下文章 (幻灯片: 烛之武为何退秦师? 退烛之武怎样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的结果如何?) 1、烛之武为何退秦师?(生:晋侯秦伯围郑) 师明确;两大国夹攻一小国,兵临城下,形势危急(展示秦晋围郑地图),而且埋下伏笔,引起秦晋围郑的两件事:“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均与晋国利害相

烛之武退秦师试讲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文学院09级8班李菊 0811 第一部分:说课(主要包括说教材、说教法和说教学过程三部分) 一、说教材(周老师好,同学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首先我们来进行教材分析。) 1、教材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本篇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郑国被秦晋两个国家的军队包围,烛之武奉命前去说退秦军。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服了秦穆公。秦穆公撤走了围攻郑国的军队,最后晋军也被迫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充分表现了烛之武机制善变的外交才能。 2、该课的地位和作用 《烛之武退秦师》是出自新课改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主要学习古代记叙散文,学习本单元,要注意反复诵读,悉心体会;还要学习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做到纲举目张,化繁为简,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实现“由教到不教”,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几点: 3、教学目标 ①了解《左传》有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的活用和特殊句式 ②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③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机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4、教学重难点 重点:①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思想内容,能够复述课文,背诵课文 ②积累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③分析烛之武的形象 难点:烛之武的外交辞令的说解(短短125个字却说了五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所以对其的说解非常重要)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来完成本篇课文的教学任务呢?下面我们说一下本课的教法) 二、说教法 1、诵读法(通过学生自我诵读、教师范读或聆听录音等方法,整体感知 课文) 2、串讲法(帮助学生了解积累一些重要的文言字词) 3、提问法、讨论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帮助学生更好的思考)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 实录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 丹徒高级中学张爱侠 生:起立!敬礼! 师:请坐! 师:请看投影,齐读! 【投影: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朱彝尊《经文考》】 师:这段文字对《左传》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哪句可以看出来? 生:史之极也。 师: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左传》中的一篇文章——《烛之武退秦师》。师:先来齐读一下这篇文章的学习目标: 【投影:学习目标:1、积累文中出现的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以及特殊句式;2、梳理烛之武的说辞,赏析烛之武的说话艺术;3、通过比较,体味《左传》的叙事艺术。】 师:请打开导学案,交流字词积累情况。 【投影:活动一解字词,完成积累 1、检查字词积累情况;2、讨论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生1积累了“贰、军、鄙、远、焉、说、知、其、东”等词用法 师:还有同学补充吗? 生2补充了“行李、共、阙、盟、之、东道主、因”等词的用法。 注:在交流的过程当中教师及时纠正了学生的错误。如“害”,有学生把它当成了活用词,“所害”是个所字结构,所+动词=名词性词组。所以翻译为“坏处”,但“害”本身不是名词,不属词类活用。 师:刚才两位同学积累工作做得很好,学习文言文一定要重视积累,它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文中还有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吗? 生齐答:没有! 师:好!那我来考考你们! 师出示两个句子: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2、夫晋,何厌之有 生1:越过别的国家把遥远的郑国作为边境,您知道它的困难,为什么要用灭掉郑国来增加邻国的土地呢? 生2: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注:师归纳“两定法”:首先定词语,其次定句式。 师:打开课本,请同学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思考学案上第4个问题。 【投影:活动二读课文,梳理结构】 师指名一生朗读朗读第一自然段,一生对照朗读要求进行点评。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年级: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 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古代记叙散文)第一课 注意点:《烛之武退秦师》是学生进入高中所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因此本文的学习在整个高中文言文学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课文被安排在本单元的首篇,指导学生学好这篇文章,为以后文言文学习打好基础,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至关重要。 教学目标(三维):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疏通文句、文意, 熟读成诵。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能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赏析烛之武这个人物形象,把握烛之武的性格特征和论辩艺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理解、把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归纳常见的文言句式;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3)分析烛之武的形象。 (二)教学难点:烛之武的外交辞令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法、问题探究法、小组合作法。 教具准备:春秋时期全图、郑宋卫地图、秦晋地图、秦晋围郑示意图;PPT课件 学法指导:资料搜集法、朗读法、讨论法和参照注解勾画圈点法,归纳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流程: 1.课前预习 (1)课前参看提示、注释,通读全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自己认为重要的词语,以及理解起来有困难的词句,以便在课堂上讨论。 (3)指导学生课前利用图书或网络等搜集有关《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故事。让学生亲自查找资料,从而培养学生的收集筛选材料的能力和自读能力。 2.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首先精心设计导语,引用着名科学家钱学森的故事,1955年钱学森想回国,遇到了重重阻挠,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从而引出疑问:一个人的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个师吗让学生们带着求知的欲望尽快进入到课文的学习当中。 3.检查预习,进入学习状态 由于课前布置过预习作业,请同学介绍关于《左传》的知识。教师总结。

2.4烛之武退秦师教案.docx

2.4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4.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 个词语。 2.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卡片、录音机、《烛之武退秦师》的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第 一课时 [ 教学要点 ] 1.了解《左传》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了解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历史史实。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正音,借助注释疏通文章。 [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同学们,当我们看到奥运赛场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心中会油然升起一种崇高感、敬慕 感。敬慕那些为国争光的英雄。英雄,在人们心中是伟大的,他们为民排忧,为国解难, 殚精竭虑,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今有之,古亦有之。春秋时期郑国的烛之武就是其中之一。 今天我们就学习选自《左传》的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 二、关于《左传》 (先让学生看文章后面关于《左传》的介绍)教师补充: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这是朱彝尊《经文考》中对 《左传》的高度评价。这里的“左氏”,司马迁认为是春秋时代鲁国盲人史官左丘明,他 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写到:“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 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东汉的班固也持此观点,但由于文献不足, 《左传》的作者迄今尚无定论。 但这丝毫无损《左传》的光辉,它是继《春秋》之后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又完整 的编年体史书。《左传》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 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 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 的文学价值。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 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 画面。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夺战争,各种礼仪制度、社 会风俗、道德观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在《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 1 / 9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完整版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 1、导入: 上课之前我们先观看一段的视频,当被西方媒体傲慢无端的指责我们中国政府不保护人权时,看看我们的外交部长王毅先生是怎样回应的。 【学生观看视频】 2、切入: 自古以来,对外交往对于一个国家十分重要,当一个国家的形象遭到诋毁,威严遭到侵犯,甚至安全遭到威胁时,一个好的外交家就应该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甚至不惜殒命也要誓死保卫自己的国家。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来进一步认识这一位机智善变的外交家——烛之武。 3、解题 看到文章的题目,我们要思考几个问题: (1)烛之武为何要退秦师? (2)烛之武如何退秦师? (3)烛之武退秦师结果如何? (4)通过文章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出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同学们带着几个问题,齐读课文。) 4、提问 (1)烛之武为什么要退秦师(凤珠) 【学生回答】晋侯秦伯围郑 教师追问:晋侯秦伯要围郑的理由是什么呢?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并翻译。教师补充背景。 追问:那么秦国为什么也来围攻郑国呢? 【学生回答】思考,一、秦国和晋国在当时国力较强,都有争夺霸权的需要,对外扩张的野心。 第二,秦国和晋国是军事同盟,关系很好。 【老师】补充秦晋之好的典故,(春秋时代,晋国统治集团内部发生斗争,公子重耳被迫流亡。重耳在各国遭遇不尽相同。后来秦穆公出于政治投机,派人把重耳请到秦国,并把女儿嫁给重耳,秦晋结下姻亲关系,这就是历史上的秦晋之好。今天两家要联姻,还说欲结秦晋。再后来,秦穆公派兵把重耳护送回国当了国君,就是文中的晋文公。) 出师终于有了名号,晋候和秦伯就率领着他们所谓的正义之师,一个驻扎在郑国北边的函陵,一个驻扎在泛水的南面(展示地图),面对大军来犯,郑国上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 跟大家分享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这一优秀教学案例。课堂实录是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通过课堂实录情景再现,教师们可以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讨,可亲、可近、可学、可用,非常有益处,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一起来看看吧!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由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师: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疏通过《烛之武退秦师》的文意,对一些重点的字词也做了讲解 下面,我们来检测一下复习情况(幻灯片展示:字、词、句等文言文常识内容练习题) (时间:10分钟) 今天,我们着重来分析一下为什么烛之武能够劝退秦师,感受一下烛之武的魅力 首先,请同学们一起来朗诵一下课文,读的同时,思考一个问题:在你看来,烛之武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人?从哪里能够看出? (学生朗读)

师:好,我们回到刚才的问题,通过这篇课文,你觉得烛之武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1:聪明机智 生2:比较会说话 师:从哪里能够看出呢? 生齐:他用几句话就说服了秦王 师:也就是烛之武哪方面的能力的强? 生:语言表达

师: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烛之武 生:能言善辩 师:烛之武既聪明机智又能言善辩,他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类人呢? 师: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时代是多事之秋,周室衰微,战乱不休;但春秋战国时代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思想活跃学术自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我们熟知的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以及杂家都是出于这一时期,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游历诸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在他们之外还有一种被称做辩士的人,他们不写书立传,靠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扬名立万,传诵千古,有名的象苏秦、张仪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4.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个词语。 2.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3.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左传》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正音,借助注释疏通文章。 [教学步骤]: 一、导语:同学们,当我们看到奥运赛场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心中会油然升起一种崇高感、敬慕感。敬慕那些为国争光的英雄。英雄,在人们心中是伟大的,他们为民排忧,为国解难,殚精竭虑,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今有之,古亦有之。春秋时期郑国的烛之武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学习选自《左传》的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 二、关于《左传》 本文选自《左传》。我们初中的时候也学过一篇选自《左传》的课文,是《曹刿论战》。 ①请一位同学读注释1。 ②补充:关于《左传》。 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另外还有两本书也是对《左传》的阐发《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因此我们把这三本书叫做“《春秋》三传”。 它记述了春秋间240多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夺战争,各种礼仪制度、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在《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 总之,《左传》无论对后代史学和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在艺术上的成就令人惊叹,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补充:关于古代姓名。 烛之武是不是姓烛名之武? ——不是。烛之武--烛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烛地,名叫武的人” 佚之狐--佚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佚地,名叫狐的人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解析

高中语文必修三《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泉州九中戴小彬 【教材分析】《烛之武退秦师》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中“寻觅文言津梁”专题“因声求气” 板块的一篇讲读课文。本专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诵读觅得文言文的津梁,汲取古代经典的智慧,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丰富其精神世界。本板块的教学必须以“读”为重点,以“读”为主线,以“读”为主要的手段,要读出文言文的特点、气韵和魅力。 课文安排在专题首位,是因为内容情节相对简单,但是又涉及秦、晋、郑三国历史上的恩怨和古代官职、人称以及外交辞令,更涉及到许多古今异义的词语,所以扫除文言字词障碍是理解文章逻辑美和语言美的前提。【学情分析】“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古人总结的读书方法,但是现在的学生普遍不会读或者读不好文言文。因而,本文的教学,教师必须保证学生的诵读时间,指导诵读的方法,切实使学生了解文言文诵读的要求、特点和方法。 关于文言文内容理解,学生经过初中三年和高中一年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利用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疏通简易文言文的能力,教师要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加强对文章思想情感的理解,避免逐字逐句式枯燥的讲解。【设计思想】《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叙事文章,有叙述,有描写,以人物的对话为主,有多种语气的表达,因而我在设计此篇课文时注要采用诵读法,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同时,在掌握重点文言句式和字词的基础上,通过问题设置将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结果以及烛之武的形象特点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了解劝谏艺术。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左传》及相关文学常识; 2、掌握文言句式及实虚词,了解文言文诵读的基本方法; 3、分析人物(烛之武)形象。 【过程与方法】 1、以诵读为手段,以问题为线索,梳理文章脉络; 2、探究烛之武退秦师的原因; 3、了解劝谏艺术的现实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烛之武临危受命,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2、学 会如何与人交流、沟通。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思路讲课稿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思路 一、课前布置预习 提前一天让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参照注释,参考学习辅导书《绿色通道》上的译文,对辅导书上列出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及文言句式理解记忆并在书上做相关预习笔记。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掌握文中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文中出现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及文言句式。 2、能力目标:能熟读或背诵课文,领会一词多义,学习实际应用劝说的艺术。 3、美育目标:品味学习文中有关人物劝说辞令的语言美及文章的结构美。 4、德育目标:学习烛之武的先国家之急后个人之忧并勇当大任的爱国精神。 三、计划安排 1、课时安排:两课时 2、学习步骤:听——读——品——用 3、教学地点:多媒体教室 4、教学风格:把“目标教学”理论与“大语文教育观”结合起来,运用“研讨式”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语: 《左传》简介。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史著作,也是一部富有文学价值的历史散文著作。《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以下各序号对应各自的课件画面) (三)介绍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其一,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 其二,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帮的是楚国,而此役楚国失败。 (四)本课时教学目标: 1、检查预习,理解掌握文中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研讨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结构,初步理解人物形象。 放映课文朗读录音。请大家注意朗读的语句停顿、语气语速等。 放映完毕,请大家齐读。 (五)检查预习,同学主动回答。 1、通假字共其乏困() 失其所与,不知()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4、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个词语。 2、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3、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教学过程】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使之流利上口,起到增进对课文理解的作用。 2、能弄清楚课文所记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能准确理解和把握烛之武说退秦师的原因。 3、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刘勰《文心雕龙》评价口才的作用“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此言是否夸大了言辞的作用,这节课我们走近《烛之武退秦师》去验证一下。危亡之际挺身行,宝刀未老史留名。但凭三寸不烂舌,说退秦伯虎狼兵。 二、走近课文: 1、解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告诉我们哪些内容? (1)一人与万人,力量悬殊,充满悬念; (2)“退”如加修饰语,肯定是智退,而非力搏也; (3)核心人物是烛之武;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yǔ,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吧。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4)这是一篇叙事性文章。 (5)《孙子兵法·谋攻》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即是说,用兵之道,最高明者乃以谋略取胜;其次以外交取胜;以兵戎相见,攻城拔池,乃为最下之策。不用通过战争的手段,就使别的国家放下武器,停止战争,这是战争的最高境界。而外交谋略的正确运用则是达到这一境界的重要方面。这使得本文成为《左传》中的名篇。 2、明确学习文言文津梁之一:“因声求气”——朗读古文的重要性。

《烛之武退秦师》评课

《烛之武退秦师》评课 公开课是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如何做好公开课评课呢?今天小编给大家推荐的这篇《烛之武退秦师》评课,是以授课教师的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和归宿,并分析了教师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一起来看一下。 《烛之武退秦师》评课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踏上教师岗位已经有三年多了这几年来,自己开过几节公开课,也听了不少公开课但无论是自己开课还是看别人开课,总有一点小小的疑惑,那就是准备这样一堂课往往要花去老师一周甚至更多的时间,而为了追求效果,往往是音乐小品齐上阵,这方唱罢那方登场,一堂课下来热热闹闹,笑声、掌声不绝于耳最后,下课铃响,圆满收场在课堂上,好像少了配乐朗诵,少了小组讨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难以体现在这期间,其它课时必定受到影响,而且即使是这样一场精心准备的公开课,学生究竟学到了多少,能否达到老师预期的学习效果也很难保证近年来,公开课由表演向本色回归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如何在公开课中保持本色教学并取得较好效果成为越来越多人思考的问题 而今年又恰逢福建省实行新课改的第一年在各种新观念的 冲击之下,对课堂教学的探索与研究成为每个老师思考的问题

王之峰老师人生的第一堂公开课就是在这样的转变与探索中进行的一种尝试我就其中的几个小点谈谈我的一些看法1.知识讲授 选择文言文进行公开教学应当说是需要一定勇气的,毕竟,文言文的教学重点在于字词句的梳理, 而如果停留在字词的梳理上又很难展现学生与老师的风采,所以很多老师都要求学生课前充分预习,然后在课堂上展示预习结果,进行字词归纳的方式来处理文言文公开课上的字词教学 我们可以看到,在王之峰老师的原先教学设想中,也是打算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可是,当第一次试讲之后发现,不少学生预习工作做的很好,在对文言字次进行归纳的时候很认真,可是也有一些同学预习不充分,在其他同学进行字词归纳的时候是没有办法跟上同学的思路的,而且这样的同学并不在少数毕竟,在各个科目课业繁重,学生能力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很难要求每位同学都达到老师预期的效果 归纳教学虽然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主动性,但就真正的教学效果而言,是不够理想的而教师的教学面对的应当是学生的整体而非个体所以,王老师调整了上课的思路,在第一课时中扎实地讲授了字词知识,并在第二课时(公开课)设置了复习环节,精心挑选课文中的重点词汇进行复习这个环节虽然不够华丽却很实在,真正体现了文言文教学的重点毕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

人教版新课标高一第一册第二单元第四课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掌握文章中出现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如宾语前置、重要虚词等)。 2、有初步的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深入品味人物语言,把握人物个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根据实际情况,全面地衡量利弊,及时地作出判断、果断地作出决策,来维护自己和集体最大的利益 【教学重点】 1、能理解和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意义及用法。 2、能合作、讨论、探究烛之武形象的光辉意义。 【教学难点】 分析并学习烛之武的说服技巧。 【教学方法】 朗读法、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教师点拨法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能理解和掌握文中重要文言文基础知识(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意义及用法)。 2、能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大家都读过或者看过《三国演义》吧?《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品,其中的“诸葛亮舌战群儒”(板书“舌战群儒”)一回更是精品中的精品。《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写诸葛亮只身随鲁肃过江,游说东吴群臣。时值刘备新败,退守夏口,曹操大军压境,东吴上下主张投降的风气日盛。在此情境下,诸葛亮以其超人的胆识同东吴群儒展开舌战,并以其滔滔辩才使对手一个个皆成了“口”下败将,

而且最终说服了孙权,使吴蜀联盟共抗曹操的局面得以形成。今天,我们也要认识一位与诸葛亮同样出色的辩论家——烛之武,课文《烛之武退秦师》将带领我们走进烛之武的世界。 二、相关文学常识梳理 《左传》: 《烛之武退秦师》出自——《左传》,现在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看注释一,导学 案以及《三维设计》上的相关知识。 好了,看到这里。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掌握了《左传》的哪些知识? (学生发言,老师补充) 明确:关于《左传》: 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着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 作,又叫《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是为解说《春秋》而作(传——注释、解说),解说《春秋》的还有《公羊专》《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②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风貌,因此也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的有价值的文献; ③善于描写战争、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栩栩如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成就很高,我们来看两则后人的评价(ppt展示其评价)。 三、新课学习 掌握了《左传》的相关知识,下面我们就进入新课的学习。现在大家先齐读一遍课文。《烛之武退秦师》起—— 1、纠正字音: 读得很好,但有几个字的读音要注意一下。大家看黑板。(师生共同注音) 泛(fán);朝(zhāo);夫(fú)晋<句首发语词,无义>;鄙(bǐ)<独音> 微夫(fú)人<微,没有,表否定的假设或条件,如果没有;夫人,古今异义,古意:那个人;今义:尊称男子的配偶>; 文言文一定要多读,现在再来齐读第一段。 2、第一段——秦晋围郑 (1)概括段意 哪位同学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这一段的内容?(明确:秦晋围郑) (2)翻译重点字句 哪位同学来翻译一下?(生译) (3)文言知识讲授与梳理 很好,等一下,我有几个问题。

优质课高中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一、微课里讲授这篇文章的文言知识,历史散文阅读鉴赏的四个方面。 1、语言:人物辞令叙事述言 2、人物形象 3、故事情节 4、经验教训。 二、鉴赏人物辞令 导入: 这篇文章,是中国古代强调论辩艺术,说话艺术的一个很好的例证。《易经》里说过“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是什么让一个世界生机勃勃的发展?是语言的推动。 在春秋战国时代,外交家主要是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游走于诸侯,推动历史的发展。 鉴赏烛之武说秦的辞令:准备一张《春秋形势图》 烛之武成功原因分析: 1、科学的角色定位:摆正姿态、位置,处处替秦着想。烛他奉命去说秦君,完全是为了郑国的利益,而他在说辞里表现的是处处为秦国着想,处处替秦国说话,这就更使秦君易于入耳。 2、逻辑严密全部说辞只有短短的125个字,却说了五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从亡郑于秦无益,说到秦、晋历史关系,说到晋国灭郑之后必然进犯秦国,步步深入,层层逼紧,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3、充分利用秦晋矛盾。 补充:泛舟之役 泛舟之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内陆河道水上运输的一个重大事件,泛舟之役发生在晋惠公在位期间,惠公在位期间晋国连年大旱,庄稼收成很低,人民饿着肚子,在这种情况下惠公就派遣大臣和秦国借粮食,秦国当时和晋国虽然有些矛盾,但是最后还是决定把粮食借给晋国,从秦国的都城雍装载粮食上船,经过渭河东下进入黄河的河道,再从黄河河道拐弯北上沿着汾河河道进入浍水,进入到晋国的都城绛, 4、抓住人物心理,准确把握秦穆的心理及性格特点来展开论辩。因为他深知秦穆是何许人也?有称霸之心的杰出政治家。在位三十九年,一心成为天下之主:郑在秦之东,秦有事于诸侯,必须向东行,多半要经过郑国,则郑可以尽招待之责,秦国使者(其实为军队)往来时资粮方面的缺乏,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完美版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 刚刚开始上文言文,第一课要了解一下学生在初中的文言文基础。教法上还是要沿袭初中的为妙。 一、朗读正音,整体感知课文。 ①生字:函(hán)氾(fàn)佚(yì)缒(zhuì)阙(jué) 贰er (贰er这个字学生很容易写错)顺便让学生写出“12345678910”的大写字,检查结果,能完整写出的很少。 ②多音字:朝(zhao)(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 逢(páng)(人名逢孙)阙,jue 动词。名词读que(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二、指导朗读。 检查朗读情况,应特别注意停顿、语速、重音、语气等。 关于停顿。停顿一般有语法停顿和逻辑停顿。段落内部、句群之间的停顿要长些,段落之间又要稍长些。另有逻辑停顿,在没有标点符号处,为加强语气、阐明观点、表达感情,也应作停顿。 关于重音。句子中的某些词语需要重读,比如句子中作谓语的动词要重读。如“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中重读的词语为“军”; 关于语气、语调。疑问语气读升调,感叹语气读降调。 1、第一自然段诵读指导: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晋”“秦”之后要略作停顿。因为“军”在此名词活用为动词,当“驻扎”讲。 2、第二自然段诵读指导: “国危矣”要读出心情沉重之感。“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要读得坚定,露出胸有成竹之意。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要读出伤感的基调。而郑伯之言一定要读得心平气和。 3、第三自然段:本段是全文的重点段落。(领读,齐读第三段) 4、第四自然段诵读指导: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句,“微”后果作停顿,因“微”是连词,表假设,为“假如没有”之意,“夫人”的“夫”是指示代词,为“那”。“因人之力/而取蔽之”句“因人之力”后要略作停顿。 三、分析点评 题目:烛之武退秦师。 “师”作何解释? 凭一人之力能退秦师?难道烛之武武功盖世?或者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生答:略 师曰:凭三寸不烂之舌。可见,口才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当今时代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有人说“口才,电脑,英语,驾驶”是当今青年必须掌握的四门技术。从某种程度上讲,如果说电脑就是数理化,那么能不能说口才就是语文呢?至少这2者有紧密的联系。 问1:秦国为什么要行军千里,与晋国合打郑国呢? {联系英国为什么与美国联合攻打伊拉克?(石油、战略要地)借口是什么?(生化武器、与基地组织有关)} 板书: 英美关系------秦晋之好

烛之武退秦师课程高中语文优质课比赛教案课程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授课人:鞍山市第九中学关颖教学目标:1、巩固、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学习烛之武精彩的论辩技巧 教学重点:积累掌握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教学难点:学会适当运用论辩技巧 学法指导:诵读品味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孙子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意思是不用作战而使敌方屈服,这是兵法的最高境界。一言九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一个人的口才、力量真的能抵得上百万之师吗?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来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教师板书课题、作品出处) 二、检查学案“巩固基础”部分,小组展示,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补充 或将 相关用法总结。 1、找出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加以解释。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3)行李之往来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3)夜缒而出

(4)朝济而夕设版焉 (5)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6)邻之厚,君之薄也 (7)共其乏困 (8)若不阙秦 (9)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明确:(1)——(5)属于名词的活用(6)(7)属于形容词的活用(8)(9)属于使动用法,在学案上未出现的课文中活用的句子,可让学生补充,来检查学生对课文文言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3、找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是寡人之过也 (2)因人之力而敝之 (3)夫晋,何厌之有 (4)以其无礼于晋 (5)且贰于楚 (6)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7)若亡郑而有益于与君 (8)晋军函陵,秦军泛南 明确:(1)(2)是判断句(3)——(7)是倒装句式(8)是省略句在此可让学生补充文中相关的具有某种句式特点的句子 三、文本解读 1、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复述故事情节,看看谁概括的完整。 明确:秦晋围攻郑国,形势十分危急,佚之狐推荐烛之武“见秦君”,烛之武临危受命,通过合情合理的分析,说服秦伯,不仅退兵,还帮助郑国防御晋国,晋文公无奈也撤兵回国。 2、文章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大家看可以再加一个什么字,使它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在诵读过程中,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3.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50年代,有一次周总理接待了一位美国记者的采访。这位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无意中看到总理桌子上有一支美国产的派克钢笔。那记者便以带有几分讥讽的口吻问道:“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产的钢笔呢?”周总理听后,风趣地说:“谈起这支钢笔,说来话长,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我无功受禄,就拒收。朝鲜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就留下了这支贵国的钢笔。”美国记者一听,顿时哑口无言。总理用他的外交智慧挽救了国家的尊严。而在我国古代的春秋时期,有一个人同样用他的外交智慧挽救了国家命运。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烛之武退秦师》! 二、关于《左传》: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另外还有两本书也是对《左传》的阐发《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因此我们把这三本书叫做“《春秋》三传”。 三、解题: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用法,使-----撤退师:军队 四、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齐读课文。问题: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2、纠正字音。①生字:函(hán) 氾(fán) 佚(yì) 缒(zhuì) 阙(jué)②多音字:朝(zhāo)(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 逢(páng)(人名逢孙) 3、提问: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场战祸。 4、学生分组讨论按照主要事件分段并概括大意。 退师原因1谁来退师2退师过程3 晋军撤离4 五、课文赏析 (一)退师原因 1、先看第一段。齐读第一段。第一段写了什么事情? ——秦晋围郑 2、秦晋为何围郑?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补充背景: ①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是,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②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都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3、重点讲解:①且贰于楚也——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状语后置句) ②晋军(于)函陵——军,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驻扎。(省略句)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思路

《烛之武退师》教学思路 一、课前布置预习 提前一天让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参照注释,参考学习辅导书《绿色通道》上的译文,对辅导书上列出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及文言句式理解记忆并在书上做相关预习笔记。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掌握文中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文中出现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及文言句式。 2、能力目标:能熟读或背诵课文,领会一词多义,学习实际应用劝说的艺术。 3、美育目标:品味学习文中有关人物劝说辞令的语言美及文章的结构美。 4、德育目标:学习烛之武的先国家之急后个人之忧并勇当大任的爱国精神。 三、计划安排 1、课时安排:两课时 2、学习步骤:听——读——品——用 3、教学地点:多媒体教室 4、教学风格:把“目标教学”理论与“大语文教育观”结合起来,运用“研讨式”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语: 《左传》简介。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史著作,也是一部富有文学价值的历史散文著作。《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以下各序号对应各自的课件画面) (三)介绍背景: 、晋围发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其一,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国时,国没有以礼相待; 其二,晋楚城濮之战中,国出兵帮的是楚国,而此役楚国失败。 (四)本课时教学目标: 1、检查预习,理解掌握文中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研讨课文容,理解文章结构,初步理解人物形象。 放映课文朗读录音。请大家注意朗读的语句停顿、语气语速等。 放映完毕,请大家齐读。 (五)检查预习,同学主动回答。 1、通假字共其乏困() 失其所与,不知()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 导读: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体会烛之武游说的艺术。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体会烛之武游说的艺术。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人曾说过,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一个人仅凭其三寸不烂就劝退敌人的百万强师?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烛之武退秦师》。共同了解一个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传奇人物:烛之武。 二、简介《左传》 三、初读感知 1、解决生词: 贰(èr)氾南(fàn)佚之狐(yì)夜缒而出(zhuì)共其乏困(gng)逢孙(páng)2、放名家朗诵,请同学们听清字音,听准句读,听出语气。 3、背景感知: 自由诵读一遍,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一个问题一共涉及了哪三个

国家?并且找出三国之间的纠葛,并造成什么后果,并从原文中找出依据。 (明确): 涉及到了晋、秦、郑三国。 (板书)一个三国的简略地图:秦──晋──郑 (依据: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晋郑之间: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秦之间: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后果: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补充):重耳过郑(公元前637年) 这一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这就是课文中“以其无礼于晋”一事。 郑楚结盟(公元前632年) 是年四月,晋楚争霸中原,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出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晋楚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 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