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灾难新闻采访及制播原则

重大灾难新闻采访及制播原则
重大灾难新闻采访及制播原则

重大災難新聞採訪及製播原則

鑒於重大災難或緊急事件發生時,新聞媒體不僅是救災與防災資訊的傳播者,更肩負災難預警、守望聯繫、服務與監督的社會功能,特訂定本採訪及製播原則,提供新聞媒體可遵循之共通原則,以期媒體發揮自律精神,於重大災難或緊急事件中善盡社會公器角色、發揮公共服務功能。

壹、一般原則

一、新聞媒體於重大災難或緊急事件中應發揮公共服務、守望聯繫之社會功

能,傳遞正確、迅速、完整與重要之資訊。

二、以人為本,守護生命,落實人文關懷,尊重個人隱私與尊嚴,避免侵害

或騷擾受災者。

三、傳遞救災情形、援助管道與措施等訊息,並監督防災體系之執行,告知

可能的後續災害,提醒民眾防災避難。

貳、國內重大災難新聞製播原則

一、採訪製播原則

(一)消息引用及資訊發布

1.報導災情、死傷名單與救治情形,應查證並標示消息來源及時間,

避免揣測;引用網路訊息,應強化查證程序。

2.依據事實對災害事件發生原因、未來可能發展進行專業理性之分

析,不得引用及散布不實傳聞或流於靈異預言,引發民眾恐慌。

3.災情報導出現錯誤,應立即更正。

4.報導災區情況,宜盡量蒐集並充實災區背景資料,提供受災者與民

眾有關災損情形、警戒通報、疏散路徑、求援管道、收容安置、物

資發放、交通設施、維生管線(如水、電、瓦斯、電信)等救災、

防災與避難資訊。同時,除災情嚴重區域,宜兼顧災難較輕或週邊

地區,以傳達正確真實之災難真相,避免誤導救援進展。

5.提供正確而專業的後續防災(疫)訊息,將對大眾的提醒與告知列

為首要原則。

(二)現場採訪與訪問當事人或災民家屬

1.尊重生命與新聞當事人的隱私權,採訪前徵得受訪者同意,並且盡

可能向其解釋受訪可能帶來之衝擊與影響;採訪時避免壓迫式採

訪,以免造成受訪者及其家屬二度傷害,如採訪攝影工作挑起群眾

情緒,立即停止採訪攝影。

2.基於保護兒少精神,儘量避免採訪受災之未成年孩童,若有必要採

訪,應事前溝通,徵得其父母或監護人同意,且不應使受災之未成

年孩童陳述喪親之痛。

3.發生重大疫情時,對感染重大疾病的病人、醫事人員遭強制隔離

者,未經同意,不得對其錄音、錄影或攝影。

4.採訪工作應遵守現場警戒線措施,若現場沒有新聞警戒線時,應自

行評估近身採訪可能造成的危害,保持安全距離,不宜貿然進入危

險區域,亦應避免妨礙救災。

(三)弱勢權益保護

1.基於保障弱勢及尊重多元文化精神,避免於重大災難發生時以責

難、汙名化或刻板印象之報導傷害弱勢族群。

2.特別關注災區弱勢族群情況,持續報導救災、後續安置與重建情形。

(四)播報方式

1.主播及記者之播報方式宜避免過度戲劇化。

2.主播鏡面宜求樸實,避免使用過度刺激民眾情緒之新聞標題或聳動

辭彙。

3.主播及記者之播報方式宜避免個人主觀情緒介入事件。

二、新聞畫面處理原則

(一)尊重災民及死傷者之隱私,避免播出過度血腥、引發恐慌之災難現場影像,宜盡量採用長鏡頭或尋找具象徵意義物品拍攝。

(二)重大災難新聞著重事實傳遞,避免使用情緒性及戲劇性之配樂、音效、畫面設計,以免渲染情緒,如內容中出現令人心生恐懼不安之

畫面或聲音,宜加註警語或採馬賽克、柔焦或消音方式處理。(三)針對災難現場宜以遠景呈現地點,並輔以文字說明,凸顯新聞事件的真實性。

(四)新聞畫面之拍攝角度與報導內容,力求完整呈現事實脈絡並維持正確,不應以加工重製之方式、過度重複畫面、誤導事實重現或採用

特殊角度或技巧等,影響災難現場原貌之呈現。

三、SNG現場轉播原則

(一)使用SNG連線採訪車或其他交通工具進入災區採訪,應尊重警戒區劃分,避免妨礙救災。

(二)利用SNG現場轉播,宜謹慎處理播出畫面,避免直播可能引發民眾恐慌之影像。如現場狀況可能引發不安情緒,宜改以大景、遠景或

糢糊焦距等方式處理,並特別需避免特寫鏡頭。

四、資料畫面處理原則

(一)如有必要透過模擬畫面重建災難場景,應合理使用並以事實為模擬基礎,避免誇大不實;使用模擬畫面應適度疊印「模擬畫面」字樣,

並標示「消息來源」及「製作者」等資訊。

(二)播放災區舊畫面,應疊印「資料畫面」、「稍早畫面」之字樣,或加註拍攝時間、地點等相關訊息,避免誤導民眾對重大災情即時性之

判斷。

(三)如播出民眾提供之影片,應註明資料來源,並加註拍攝時間、地點等相關訊息。

參、國外重大災難新聞製播與報導原則

一、記者至國外重大災難或緊急事件發生現場進行採訪時,宜尊重當地民情、

文化,並尊重相關法令規章。

二、引用國外災區現場影像或資料畫面時,應註明拍攝時間、地點與資料來

源等相關訊息,避免誤導民眾。

三、有關國外重大災難新聞製播與報導原則未盡之處,參照前述國內重大災

難新聞製播原則處理。

肆、新聞節目民眾call-in救災

若有必要透過call-in救災,參照本會發布之「電視事業製播新聞節目涉及民眾call-in反映天然災害及緊急救難事故製播原則」處理。

伍、從業人員專業訓練

一、以各種災難嚴重程度規劃完整緊急災難事件處理及採編播流程守則,宜

包含緊急新聞採編播流程、棚內播報連線運作方式、字幕與節目緊急抽換更新準則、各項緊急聯絡方式等,並於平時定期演練。

二、派員進入重大災難或緊急事件等高風險新聞現場採訪,行前應落實風險

評估與告知責任,加強人身安全意識與教育,提供記者安全防護裝備、災區警戒現況、避難手冊等保護措施;進入災區採訪時,應隨時提供必要之協助與資訊;採訪後應提供記者醫療健康保障。

三、提供記者事前以及事後之心理諮商或協助,重視其可能因採訪、目睹災

難現場而造成的心理創傷。

四、平時宜實施有關採訪製播重大災難新聞之在職教育、人身安全保障之職

災訓練等,以增進新聞從業人員專業知識,因應突發事件。

新闻采访要点重点及注意事项(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新闻采访的特点: 1.新采访的目的——公开报道 2.新闻采访的过程——广泛性、伸缩性与独立性 3.新闻采访的内容选择——新鲜性、新闻性、典型性、真实性新闻采访决定新闻写作: 1.新闻写作依赖于采访获取的事实材料。 2.采访的深度和广度决定写作的深度和广度。 新闻写作多新闻采访的影响: 1.新闻主题影响采访方向。 2.新闻体裁影响采访的深度和广度。 记者的职责: 1.和生活在各个阶层的普通读者交朋友,从他们那里了解社会 生活的原泰,获得丰富的新闻线索。 2.主动为群众释疑解惑,排忧解难,通过自己的言行赢得群众 的信任和支持,从而在帮助读者的过程中获得新闻线索。3.给通讯员讲课,让生活和工作在各个领域的通讯员学会与记 者一样发现和采访新闻变一人采写新闻为众人帮自己采写新闻。 4.与通讯员合作采写新闻这是最经常联系方式。 5.做好来电,来信,来访工作,这是读者送上门来的新闻线索。记者的角色失调主要表现在:1角色不当。2角色冲突。3角色不清。4角色中断及角色失败。 采访权: 1把采访权解释为自由收集新闻信息源。2把采访权解释为自主调查权。3把采访权解释为知情权和出版自由。 采访权的内容: 1自由采访的权利。2人生财产安全的权利。3消息来源隐秘的权利。 记者的素质要求: 1政治素质。2理论素质。3知识素质。4道德素质。5意志品质。新闻事实的类型:

1行为事实与观念事实。2单一事实与综合事实。3过去事实与现在事实未来事实。 行为事实:主要是指自然界,个人或群体施行的某种具体可感的行为的事实。 观念事实:主要是指某种具有特殊身份的人提出的观点。 新闻事实的特征: 1新闻事实是所有内容都客观发生的事实。 2新闻事实是客观发生的事实而非记者策划的事实。 3新闻事实是总体与局部都真实的事实。 4新闻事实是本质真实的事实。 策划新闻事实与新闻报道策划的区别: 1从新闻媒介的基本功能和职责来看,报道新闻、传播信息是其首要职责。 2从两者的运行轨迹来看,新闻策划是建立在唯物论的基础上、策划或导演新闻却是建立在唯心论的基础上。 3从两者的目的和作用来看,新闻策划是利用已经发生的新闻事件策划。组织报道,以期达到某种报道效果,而策划或导演新闻,则是为达到某种新闻效果而人为的策划一起可供媒体报道的事件。 4从两者的运行结果来看,新闻策划有助于提高新闻传播效果,而策划或导演新闻虽然在竞争一开始吸引了部分受众,但从长远利益来看,由于它不合理的配置新闻资源,使之背离了新闻价值规律,将无助于提升甚至有损于新闻媒体品格,有损于新闻传播效果。 新闻的度:是事物保持某种特定质的量的界限。 如何把握新闻采访的度: 1客观准确的反映事物的内在价值。 2把握新闻报道的时机,即报道的火候。 3保持新闻信息的平衡。 信息不平衡的表现主要有: 1报道事实时突出一点无视其总体背景,造成所报道之事实与其

东野圭吾《恶意》的叙事策略

东野圭吾《恶意》的叙事策略 东野圭吾作为一名“写实派本格”推理小说家,突破了传统推理框架,在叙事策略上有显著成就。其小说在叙事结构和叙事手法上别具一格,善于利用伏笔创造意外感,并且将人性和社会性结合到推理小说当中去。今以其代表作之一《恶意》来进行详细分析。 1.叙事诡计:隐藏的伏笔 1.1妙用伏笔 伏笔,文学作品中常用的描写和叙述手法,用于暗示后文即将发生的情节。伏笔是为了情节结构的完整、一致和统一而服务的,埋藏伏笔的手法多种多样,伏笔也分为不同类型,比如场景伏笔、人物伏笔或是语言伏笔等等。当伏笔出现之时,若让读者轻易察觉或猜测出后续内容便不是好的伏笔。真正绝妙的伏笔含蓄深沉,即便读者发现了其出现,也绝猜测不了其暗示了什么内容,读到下文内容时也没有突兀怀疑之感。精巧的伏笔设计如流水般自然融入在情节当中,间接的婉转的穿了针引了线,而后却让读者恍然大悟,甚至毛骨悚然。故古人曾将其称为“草蛇灰线之法”。 推理类小说的叙事策略当中,不可或缺的便是伏笔这一常见的手法,这是埋伏线索的重要手段。与悬念和铺垫不同,伏笔不是一种烘托也不是照应,而是一种潜藏的暗示。推理小说以神秘跌宕来吸引读者,伏笔这种如同迷雾若隐若现的“蛇”与“线”,用来制造诡异和神秘效果最适合不过了。而今专门对此进行阐述,原因也是因为在《恶意》这部作品中,作者所隐藏的伏笔之惊奇和精妙实为少见,而这些伏笔令小说更加完整且充满意外。 1.2“猫”之伏笔 作品第一章“事件”之章是由野野口修的手记构成的,他的手记即凶手的手记,是不能当真的,但是由于读者一开始并不知道他是凶手,先入为主的轻易相信了他的所有描述,就连查案的警官也不例外。在他的手记当中,描述拜访日高邦彦当日的过程时,顺理成章的阐述了有关杀猫这一情景。这一情景由几个部分构成:野野口修偶遇庭院中的女人;与

新闻采访要点重点及注意事项

新闻采访的特点: 1.新采访的目的——公开报道 2.新闻采访的过程——广泛性、伸缩性与独立性 3.新闻采访的内容选择——新鲜性、新闻性、典型性、真实性 新闻采访决定新闻写作: 1.新闻写作依赖于采访获取的事实材料。 2.采访的深度和广度决定写作的深度和广度。 新闻写作多新闻采访的影响: 1.新闻主题影响采访方向。 2.新闻体裁影响采访的深度和广度。 记者的职责: 1.和生活在各个阶层的普通读者交朋友,从他们那里了解社会生活的原泰,获得丰富的新 闻线索。 2.主动为群众释疑解惑,排忧解难,通过自己的言行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从而在帮助 读者的过程中获得新闻线索。 3.给通讯员讲课,让生活和工作在各个领域的通讯员学会与记者一样发现和采访新闻变一 人采写新闻为众人帮自己采写新闻。 4.与通讯员合作采写新闻这是最经常联系方式。 5.做好来电,来信,来访工作,这是读者送上门来的新闻线索。 记者的角色失调主要表现在:1角色不当。2角色冲突。3角色不清。4角色中断 及角色失败。 采访权: 1把采访权解释为自由收集新闻信息源。2把采访权解释为自主调查权。3把采访权解释为知情权和出版自由。 采访权的内容: 1自由采访的权利。2人生财产安全的权利。3消息来源隐秘的权利。 记者的素质要求: 1政治素质。2理论素质。3知识素质。4道德素质。5意志品质。 新闻事实的类型: 1行为事实与观念事实。2单一事实与综合事实。3过去事实与现在事实未来事实。 行为事实:主要是指自然界,个人或群体施行的某种具体可感的行为的事实。 观念事实:主要是指某种具有特殊身份的人提出的观点。 新闻事实的特征: 1新闻事实是所有内容都客观发生的事实。

新闻采访要点一览

新闻采访 一、定义: 采访是新闻工作人员出于大众传播的目的,通过观察和访谈等手段,对可能收到广泛关注且鲜为人知的信息的搜集活动。它是新闻写作的前提,是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采访是采访者对客体事物的认识过程,是采访者运用自己的新闻观点、知识积累和思维方式,通过亲自观察、倾听,经过思索而做出分析判断的过程。 二、目的: 采访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适于向大众传播的新闻事实。不论采访的客体是自然现象还是社会现象,记者注意的只是为大众所关心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 三、要求: 新闻采访要求采访者具有新闻敏感、应变能力和采访技巧,即能够在错综复杂的客观事物中敏锐地发现新闻,在稍纵即逝的机遇中迅速地捕捉新闻,在各种困难的条件下巧妙地挖掘新闻。新闻采访除突发事件的采访外,新闻记者在平时还从事主动的、有目的的采访。这种采访事先有明确的报道思想,有充分的资料准备,有周密的采访计划。 四、方法:

采访活动的方法有个别访问、现场查勘、参加会议、开调查会、出席记者招待会、阅读文字材料等。采访的活动方式有个别采访、集体采访、交叉采访、分段采访、巡回采访、隐性采访(在某些特殊场合由于特殊原因而不公开记者身份或不申明采访目的的采访活动)等。新闻记者因分工和采访习惯不同,采访记录的方式有默记、笔录、摄影及录音、录像等不同形式。 五、注意事项: 一、采访前的准备: 1)掌握与采访内容有关的基本情况和资料。 2)翻阅与报道有关的文件及历史和现实资料。 3)制定采访方案和提纲。 二、创造轻松融洽的气氛: 1)注意第一印象,采访按时赴约,举止文雅,彬彬有礼,态度应端正、诚恳、衣着整洁。 2)寻找媒介,拉近心里距离。 3)用身体的动作表示对采访对象的理解,采用接近被采访者身体的位置以便增加彼此的亲切感。 4)面部表情应是感兴趣,保持适当的眼光交流。

新闻写作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记者应当履行的基本职责是( D ) A.社会活动家的职责 B.时代瞭望者的职责 C.历史记录者的职责 D.采访报道新近发生的重要事实的职责 2.在新闻采访中,记者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是( C ) A.实事求是原则 B.依靠领导原则 C.无产阶级党性原则 D.内外有别原则 3.事实与新闻之间的关系,是一种( B ) A.流与源的关系 B.源与流的关系 C.并列关系 D.等同关系 4.记者要自觉地遵守职业道德。当前,在"讲究文德,反对以稿谋私"方面,首先要坚决反对( D ) A.采写人情稿 B.拿原则作交易 C.见利忘义 D.有偿新闻 5.新闻采访的目的是( D )

A.搜集创作素材 B.采风问俗 C.取得人证物证 D.识别和获取新闻 6.新闻线索的作用,表现在可以触发记者的新闻敏感,可以决定报道的质量,还可以( A ) A.指明采访的去向 B.赢得采访的主动权 C.提高采访的工作效率 D.把采访引向深入 7.在采访中,记者既要"身入",又要"心入"。"心入",就是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对客观事物进行由表及里的分析,还要( D ) A.广泛地接触群众 B.多方面地挖掘材料 C.细心地掂量各种材料的价值 D.真心实意地和群众打成一片 8.《人民日报》有位记者,曾采写了一篇令人振聋发聩的新闻述评《水,让我们重新认识你》。这次采访的成功,主要是因为( A ) A.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B.记者的头脑灵活 C.采访的机遇好 D.记者的笔杆子硬 9.采访中开好座谈会首先要求( C )

A.认真做好记录 B.注意同与会者展开讨论 C.根据采访目的选好对象 D.把握好座谈的气氛 10.开放式提问可以让采访对象的回答( A ) A.不受具体答案的限制 B.思想更加开放 C.有思想活动 D.有细节与故事 11.记者为了全面报道长江三峡建设的情况,较长时间住在三峡工地,这种采访方式是( A ) A.蹲点采访 B.隐性采访 C.易地采访 D.交叉采访 12.因经验访问与因问题访问的区别有( ) A.选题是否有典型性 B.着眼于工作中的矛盾还是成果 C.问题是否有新闻价值 D.能否给人以启迪或教训 13.采访中抓问题应当抓( C )

新闻采访方案简述

在写采访类文章之前,需要做好以下4点: 1、确定采访目的。没有采访目的的文章,就像在报流水账。使读者找不到一丝主线,感觉很空。故,在采访之前,首先要确定你本次采访的目的。你想让读者知道些什么?为什么要做这样的采访?你的采访能给大家带来些什么启示? 2、确定采访人选在确定好采访目的后,第二步便是寻找被采访人。要找的被采访人必须与采访目的息息相关,无关的人不要夹杂其中。 3、了解被采访人确定完采访人选后,你要了解他们,知道他们的经历等等。在不了解他人的情况下,对其进行采访,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更会影响到你提问的质量。 4、认真设计问题在写采访类文章中,问题是必不可少的,问题的好与坏,直接左右文章的质量。设计的问题要能体现采访目的,承上启下,相辅相成。 采访完毕后,需要做到以下2点: 1、整理采访稿,仔细阅读几遍,充分理解 2、组稿,完成采访好的采访稿,并不是你问我答的形式,要有导语、串词、结尾。因此,在整理好问题与回答后,还有进行组稿,根据对采访稿的理解及采访目的,合理的添加导语、串词及结尾,这样不仅使整篇采访结构饱满,更有助于读者的理解。 归根结底,一次采访无非是一场生动活泼而富于思想的交谈,具体的提问技巧包括: 1、抓住核心问题,开门见山,切中要害。这种方法是一开始就提出硬性的、紧扣主题的问题,然后扩展为比较笼统的问题。它适用于采访那些善于言辞、敏于思

考、感觉自信的对象。开门见山会让对方觉得你坦率有效率,切中要害可以使对方觉得你懂行,值得交谈。 2、由浅入深,追问问题,发掘未知的细节。深度报道的提问有许多尖锐的问题,有时难免让记者碰壁,采访对象要么拘谨不安,支支吾吾,谈不到要害,要么有心拒绝,闪烁其辞,加以敷衍。这就要求记者具备追问的毅力和技巧。可以先用一些宽泛的话题缓解气氛,逐渐引入正题;或旁敲侧击,追本溯源,引出未知的细节。 3、诱导性的提问,引出生动活泼、论点鲜明的谈话。在诱导性提问中,采访对象得有较好的敏感性,并肯于争辩,而记者则需要掌握好谈话的时机,运用语气、声调或措辞来引诱对方作肯定性回答。诱导性提问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取决于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建立融洽关系的程度。因为诱导性提问容易使谈话达到互不相让的地步,但只要融洽关系得以保持,便可能引出意想不到的真话。 4、适度的沉默。沉默也是深度报道采访提问中的一个重要的技巧,因为深度 报道的提问多是要点性、针对性、独家类的提问,需要给采访对象留出思考和阐述问题的时间。聪明的记者一般不会打断采访对象的话,这样可能得到直接询问得不到的情况。故意地不露声色,有时同样有效。美国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迈克·华莱士说:“我发现,在电视采访中最有趣的做法就是问一个漂亮的问题,等对方回答完毕你再沉默三、四秒钟,仿佛你还在期待着他更多的回答。你知道 会怎样吗?对方会感到有点窘促而向你谈出更多的东西。”善于观察与倾听, 捕捉采访问答中所不能显现的事实。艾丰提醒所有的记者“在采访时别忘了带上眼睛和耳朵”。我们强调观察和倾听是因为深度报道采访需要记者全身心地投入,许多鲜为人知的原因和珍贵的新闻事实,都是记者调动所有感官包括心灵去感知到的。 (1)选择正确的视角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这个视角可能是指宏观的,把握事 物相互关联的全局视角;也可能是指记者个人情感、思想的视角;还可能是指在现场

话题类视听新闻作品的叙事策略分析

摘要:近年来中国的雾霾现象越发严重,媒体大都从雾霾的危害性、提前预警、防治等角度展开新闻报道,缺乏对雾霾的系统性和全面性的深度报道。在雾霾新闻大势平淡无奇的情况下,深度调查《穹顶之下》一播出就脱颖而出。《穹顶之下》是柴静以个人名义自费拍摄的雾霾深度调查。没有央视这一“砖红”后台的支持,该纪录片更敢“亮剑”,更能接近真相。 关键词:话题类视听新闻作品;穹顶之下;叙事视角;叙事风格;叙事结构 一、视听新闻作品的叙事结构 任何新闻作品都有叙事结构,新闻作品的结构是新闻作品内部的组织构造和总体安排。叙事结构是新闻作品的骨架,关系到新闻作品的整体风貌和传播效果。视听新闻作品的结构包括外部结构、内部结构和符号结构三个层面。无论是哪种类型的视听新闻作品都应依据是否恰当地反映新闻事实的内在联系;是否有利于新闻作品主题的表达;是否符合观众的接受能力与接收习惯三个准则来选择最适宜的结构。 二、柴静雾霾深度调查《穹顶之下》的叙事策略分析 (一)叙事视角 法国结构主义理论学家兹韦坦?托多洛夫把叙事视角分为全知视角、内视角和外视角三种形态。①全知视角是指叙述者可以对事件进行全景式全方位描述,能够引导受众发现事实真相和本质;内视角是指叙述者受到视域的限制,能参与到新闻事件中来,传其观感和体验;外视角是叙述者不参与事件本身,只是客观冷静记录事实。 柴静在《穹顶之下》雾霾调查中存在着四种身份:一是生活在社会上与大多数人一样的普通人;这是第一人称内视角,柴静生活在煤炭大城临汾,很早就受到雾霾的伤害,在这件事上她更有发言权。二是在开头作为孩子的母亲出现;这属于第三人称的内视角,是以一个母亲关爱孩子的口吻表达对雾霾的憎恶。三是在调查过程中以新闻工作者的身份出现;柴静全程参与各种调查,混合使用全知视角和内视角。四是在直播过程中顶着主持人的帽子带着受众的身子和所有听众一样进行平等的对话,这是外视角。这四种身份在恰当时机交叉出现,拉近了与受众的心理距离,同时也强化了信息的可信度和真实性。 (二)叙事风格 在直播现场,柴静穿着白色休闲衬衫和牛仔裤上阵,整个舞台上只有戴着扩音器的她和用来展示调查结果的大屏幕,灯光也是低调的暗蓝色,没有任何多余的舞台美化设施。这种极简式的场景布置营造了一种非常适合闲谈的环境和氛围。柴静是一个非常擅长讲故事和引导人讲故事的记者。视频的开头她讲了自己爱孩子的小故事,用亲情故事开头是非常人性化和煽情化的开篇,能引起女性朋友的共鸣。虽然涉及个人情感,但柴静依然是很平静甚至是面带微笑地诉说自己经历,没有太大的情绪波动,让人感觉非常亲切随和。 采访中和实地调查中,柴静总能抓住那些最有冲突,最能抓人眼球的画面和情节。她的声音始终是轻柔而不失坚定的,温和而不乏冷静的,这让柴静的冷静和客观凸现出来,为其调查的可信性加分。 (三)叙事结构 1、外部结构。《穹顶之下》结构条理,层次分明,包含开头、中间和结尾三大部分。开头讲“雾霾事件”调查的动机,其次通过“雾霾是什么?它从哪里来?我们怎么办?”三个问题引出这部作品的中间部分,中间部分是这部作品的核心部分。结尾部分总结整部作品,把解决问题落实到行动中来。结尾展示的倡议环保动画短片,在形式和主题上与开头遥相呼应。 2、内部结构。《穹顶之下》的内部结构是以“雾霾是什么?它从哪里来?我们怎么办?”这三个问题为主线展开的,三个问题呈递进关系,是内部结构的主要逻辑线。 “雾霾是什么?”这一问题,柴静运用提出问、做出回答、反驳答案进一步说明的方法

新闻采访的基本特点包括

1、新闻采访的基本特点包括: (1)求新性。记者所要采访的事实是新近发生、发展、变化的新鲜事实,为获取新闻而采访。 (2)突击性。记者的采访讲求时效,要求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采访的报道任务。在广播采访中,时效性的要求尤其严格,记者必须具有强烈的时间观念和突击采访的能力,把握时机和主动权,以最新信息赢得受众。 (3)灵活性。记者采访比较灵活,通常只集中于一点,致力于发掘精彩素材,随时根据情况的变化调整采访对象和内容。 (4)广泛性。记者的采访活动涉及面大,接触范围广,各行各业新近发生的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各个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成就很新经验、新问题,都在记者广阔的采访 视线之内。需要记者进范围广泛的采访,采集人们欲知而未知的新鲜事实,使传播 的内容尽可能适应各个行业、各个层次受众的需要。 (5)持续性。记者的采访往往随着事物的发展变化,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进行连接采访,不断提供新的新闻信息。客观事物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了新闻采访的持续 性。所以要随着事物的发展变化,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进行不断采访和连续报 道,为人们提供有关的新闻信息。 2、在广播电视新闻写作中“用事实说话”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答:“用事实说话”是指通过对新闻事实材料的分析、取舍和安排,通过事实本身的内在逻辑来表达观点、立场和主张的一种方法。在广播电视新闻写作中,“用事实说话” 的方法具体包括: (1)选择典型事实说话。典型事实必须是受众所未知的鲜活事实,必须是具有重要性而且是具体的事实,接近性可以强化典型事实,有的方失也是选择典型事实 的一个标准。 (2)通过再现场景说话。新闻中的人和事,一般都是有形可感、有无可托的。它们通过采录或摄录逼真地再现,使新闻报道做到有神、有形,使受众仿佛亲历奇 境、亲眼所见,这种方法自然恰当,会加强可信性和说服力。 (3)运用背景材料说话。新闻报道中的材料,常被称为“新闻背后的新闻”。对它所

小记者采访的常识和技巧

小记者采访的常识和技巧(一) 培训目标: 1.了解采访的基本要素。 2.掌握采访实际操作一:如何选择信源,善于获取采访机会。 3.了解提问的方式,学会如何提问。 培训过程: 一、采访的两大要素:好奇和怀疑 1.好奇是获取新闻线索的源泉,是收集更多新闻事实和深入事实本质的动力。 2.怀疑是获取新闻线索和深入报道的需要,更是保证新闻准确、客观的需要。 二、如何选择信源(采访对象) 1.根据主题确定信源 事实性采访 一级信源:当事人、目击者 二级信源:调查者、调查报告、权威机构、政府组织、官员 评论性采访 一级信源:官员 二级信源:专家、学者 三级信源:普通人 分析性信源信源:专家、学者、媒体界人士 2.信源和采访的陷阱: 不可靠的新闻源(信源见木不见林,或忽略了重要的细节;为了某种事业或利益而接受采访;为了个人出风头;一面之词) 三、说服与获得采访机会 1.什么样的人容易接受你的采访?——闲人 采访就象学开车,一开始有点害怕而且很难。但是经过联系,平顺地起动,打信号灯、换挡,控转方向盘,查看仪表器,变得自然。如果你会怕靠近陌生人,他们就很可能会拒绝回答。“你丢出去什么,你就得到什么响应”。 2.如何说服: 1、组织上的安排,最大!! 2、找中间人介绍 3、电话、写信或其他途径暗示他“你不接受我的采访是你的损失”(注意态度)做足功课,看看原来的采访记录,找找看还有没有他从来没有说过的话题;(他的兴趣是什么??)四、如何提问 ㈠提问的分类: 1.开放式提问——是指提出比较概括、广泛、范围较大的问题,对回答的内容限制不严格,给对方以充分自由发挥的余地。 这样的提问比较宽松,不唐突,也常得体。特点:常用于访谈的开头,可缩短双方心理、感情距离,但由于松散和自由,难以深挖。 2.闭合式提问——是指比较具体、明确、范围较窄的提问,要求对方回答只能限于提问的具体内容。 特点:闭合式提问易突破,常用于深入追问或查证、核实,以及转换话题,也往往比较敏感,要注意提问的角度和口气。

新闻采访与写作笔记重点总结

------------------新闻采访与写作笔记重点总结---------------编导102班杨洪江-------------------- 一、1采访写作在新闻业务中的地位:①采访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②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的起点③采访使新闻写作在摄取素材方面有别于文学创作④新闻采访体现了记者职业的重要特点 2新闻写作为新闻传播提供文本 3采访写作是记者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1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在认识论方面的一致性 2新闻采访对新闻写作的制约作用:①在真实性②在深刻性③在丰富性 3新闻写作是对新闻采访的升华:①去伪存真,去粗取精②整体把握、科学认识③理性认识、深刻发掘 三、新闻采写对记者素质的要求: 1敏于发现,具有察觉异常的能力 2善于思考,具有创新思维的能力 3长与沟通,具有广交善结的能力:①善于和各色人物沟通交流,推心置腹,促膝长谈②善于从沟通中发现线索③善于与被访者撞出思想火花 4精于表达,具有语言驾驭的能力:简洁、准确、生动 四、新闻采访的涵义: 1采访是信息搜索活动 2搜集的对象是可能收到关注且鲜为人知的信息。想知道而不知道的事件 3目的是出于大众传播 4手段有观察和访谈等 五、新闻采访活动的特点: 1以大众传播为目的,满足大众的新闻需求 2以平等的沟通为手段:采访从根本上说是采访者与采访对象在认知层面上和情感层面上的平等的相互沟通 六、新闻采访活动的本质: 1信息符号互动包含三个方面:采访对象、大众传播、反馈 2确保新闻采访成功的必备条件:①双方对于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共同理解。语言符号如:同志、老实等词汇的含义。非语言符号如:表情、苦笑所代表的含义②采访者应以前台形象示人,并结合采访的具体情境表现出合适的行为③学会换位思考,这样才能写出深刻感人的报道 3新闻采访是一种社会交换活动 七、新闻采访活动中的双主体: 1采访者:新闻采访的重要主体:①社会守望者(监督政府)。它的主要职能是要发现那些典型的,对社会发展,对人民生活,对社会利益意义比较重大的新闻事件,提交给社会,以引起公众的关注,最终推动和促进社会的各个机制加以协调②信息传播的角色③文化传承的角色★必备素养:①政治②法律道德③科学精神④专业素养 2采访对象:复杂性专业性目的性 八、新闻线索与报道策划 1获得新闻线索是采访的起点:①新闻线索的含义:新近发生事实的简要信息②新闻线索的特点:简略、零碎、稍纵即逝,一定的偶然性 2新闻线索的一般来源渠道:①记者招待会:早到,根据规模确定早到时间,两会提前2个小时,衣着注意②党政机关及其召开的会议③企事业单位④重大文体活动⑤社会网络⑥其他媒

直面新闻采访中的提问要求

直面新闻采访中的提问要求 摘要:新闻写作的起点就是新闻采访。记者在采访提问中,可能会遇到种种难题,被采访者的基本情况不同,在社会阅历、经济状况、政治观念、文化程度、心理状态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就要求记者在提问时,要全面了解掌握被采访对象的情况,并与各类采访对象建立良好的对话关系。掌握好新闻提问的正确方法,能帮助记者获取更多关于报道的丰富的素材。 关键词:新闻提问,新闻素材,目的性,激将法,引导艺术 正文 无论是从事纸媒体还是从事广播电视网络等新媒体工作的记者,提问都是一名新闻工作者必须掌握好的基本技能。提问是记者运用对话与采访对象进行沟通的主要方式,是发掘新闻素材的重要手段。 新闻采访的一般方法包括座谈、访谈、现场考察等。访谈即面访,是通过与采访对象进行面对面交谈而获得新闻信息的采访方式,通常能形成记者与之一对一交流的格局。在面访过程中,提问的方法至关重要。好的提问,能如刀锋般直剖事实真相,也能曲径通幽般打开采访对象的心扉;而失败的提问,则可能导致记者空手而归,甚至会断了与采访对象再沟通的路。 新闻写作的起点就是新闻采访,掌握好新闻提问的方法,能帮助记者获取更多关于报道的丰富的素材。 记者在采访提问中,可能会遇到种种难题,这是因为记者的采访有着强烈的目的性,采访提问每次都会因人、因事、因地而异,没有固定的模式。这要求记者需要丰富的社会阅历,在采访中把握整个活动的逻辑主线,挖掘事实真相,探寻人物心理活动的内涵。 特定的采访活动可能符合某些采访对象的利益,也可能不符合他们的利益,加之采访对象具有不同的阅历、经济、政治、文化观念,采访情况极为复杂。记者要通过提问全面地掌握需了解的情况,抓住采访过程中可能随时出现的新线索、新问题,作出机敏的回应,不失时机地追问,并与采访对象建立良好的对话

例析中外灾难类视听新闻作品的评析要点

例析中外灾难类视听新闻作品的评析要点 摘要灾难新闻由于新闻价值高,成为受众最关心的新闻之一。在评析此类视听新闻作品时,有以下几点 需要特别注意:灾难类视听新闻作品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感、关键要选取合适的播放时机、会隐含意识形态建 构、有多种叙事策略、要时刻注意遵循新闻伦理。 关键词灾难类视听新闻作品;评析要点;历史感;时机;意识形态;叙事;新闻伦理 灾难报道,即对非人的意志所能左右的灾害,如地震、洪水、飓风、热浪、火山爆发等及由于人为酿成的恶性事故,如车祸、空难、海难、火灾、建筑物倒塌、重大设备事故等的报道。它几乎涵盖了新闻价值的所有要素:突发性、显著性、异常性、重要性、接近性、人情味等。①有调查显示,灾难性新闻报道仅次于国家大事和战争新闻,是受众最关心的新闻之一。 评析中外灾难类视听新闻作品有几个相当重要但又容易被忽视的要点,需要引起特别注意。 1 灾难类视听新闻作品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感 1.1 新闻和历史的辩证关系 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观点来看,前人认为的“新闻”,今天已变成历史资料;今天人们认为是“新闻”的,后人也将视为历史。这就是新闻与历史的辩证关系。② 1.2 灾难类视听新闻作品承载厚重的历史感 一部有厚重历史感的灾难类优秀视听新闻作品,要能使受众透过画面语言、表达方式、情感诉求等体会到更深层次的意味。这点需要新闻和史学工作者一起关注,这对丰富新闻内容、推动史学发展、提高全民族历史文化素质,都有重要意义。 2 灾难类视听新闻作品关键要选取合适的播放时机 2.1 挖掘事实类新闻作品的播放时机 挖掘事实类视听新闻作品通常是对一个事件或者表象的深层次探求,当真相大白时方能使整个新闻事件的前因后果充分展现,待到时机成熟就是最合适的播

新闻采访考试要点

1. 采访的概念 记者为取得新闻材料而进行的观察、调查、访问、记录、摄影、录音、录像等活动。是一种媒体信息的采集和收集方式,通常通过记者和被获取信息的对象面对面交流。 ①不带个人评价的倾听——一条基本原则 ②记者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采访 2. 新闻采访定义 (定义一):新闻采访是记者代表背后的受众,为收集信息而进行的谈话。 (定义二):记者代表背后的受众,双方以对话的形式来交换信息,以达到任何一方都无法独自达到的知晓程度。 传统新闻报道的标准(5W):what/where/when/who/which 3. 新闻采访的十个步骤 ①明确采访目的②进行背景调查③进行采访预约④策划采访⑤与采访对象见面,打破僵局⑥提问第一个问题 ⑦建立轻松和谐的采访氛围⑧提问敏感问题⑨提问敏感问题之后的情感恢复⑩结束本次采访 4. 记者的类型和修养 ★记者的类型

专业技术职称:高级记者、主任记者、记者、助理记者 报道手段:文字记者、摄影记者、广播记者、电视记者等 活动范围和业务分工: 专业记者、地方记者、机动记者、特派记者、驻外记者等 ㈠专业记者(专家型记者) 对专业记者的专业知识的要求: ①对本领域的情况了如指掌 ②对本行业所涉及的专业知识有接近学者的专业知识层次。 怎样才能尽快成为专家型记者呢? 1、确立自己的关注点和努力方向 2、要有扎实的理论和专业功底。 3、要有较高的政策水平 4、想得明白,说得精采 新闻报道的三重境界: ①传播信息、报道事实; ②透过现象、体现认识; ③超前预见和揭示规律,推动社会进步。 ㈡机动记者 机动记者一般是指报社、电台、电视台的记者部中没有编辑任务的专职记者。 采编流程:1、采编合一 2、采编分离

新闻采访中几个需注意的问题

新闻采访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识别新闻事实的依据是什么 新闻事实是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主要依据是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所具有的新闻信息量及其对受众、对社会利害关系涉及的程度。 新闻价值的构成因素: 1、新鲜性; 2、重要性,判断重要性的主要标准:(1)影响性(2)显著性(3)反常性; 3、接近性:(1)地理上的接近性;(2)职业的接近性;(3)性别的接近性;(4)年龄的接近性;(5)心理的接近性; 4、趣味性。 二、确定采访选题的原则是什么 采访选题,即新闻采访的“题目”,即新闻采访活动的具体对象,它涉及到采访什么以及从哪个角度进行采访的问题。确定采访选题,就是明确具体的采访活动的具体对象,确立具体的采访活动的特定角度。 原则有: 1、客观性与观念性的辩证统一; 2、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发展的辩证统一; 3、社会需求与传媒定位的辩证统一。 三、新闻线索有什么特点可以从哪些方面获取新闻线索 新闻线索,即可能成为新闻报道对象的某种事实所传递的信息,或者是将要成为新闻报道的对象所发出的信号。 特点:1、简略,概括;2、不可靠;3、属于直观感觉的东西。 新闻线索来源: 1、从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决议、指示及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中来; 2、从党政机关和业务部门的各种会议中来; 3、从通讯员和作者积极分子中来; 4、从各业务部门的局面材料中来; 5、从新闻媒介已经发表的报道、文章、读(记)者来信中来; 6、从各种广告以及气象预报中来; 7、从记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来。 四、确定采访选题在运作方法上要注意些什么 1、从有明显特点的事物中考虑,确定采访选题; 2、从具有“典型性”的事物中考虑、确定采访选题; 3、从精选事实的最佳角度中考虑、确定采访选题,主要注意其新奇性、社会性、受众性、精致性。 五、新闻采访为什么要强调做好访前准备访前准备有些什么要求 采访准备:记者为采集新闻材料而进行的前期性、基础性的工作。 意义:

灾难性新闻报道的浅析和启示

灾难性新闻报道的浅析和启示 (一)灾难性报道关涉政府公信力 所谓新闻传媒公信力指社会公众对于新闻传播媒介在新闻传播方面的真实性、可靠性及权威性等的总体评价。近年来,我国媒体对灾难、突发事件的报道大大增加,反映出自2003年非典危机以来,政府在信息公开透明上出现了较大的飞跃。在以民族国家为主题的社会,政府总是最重要和最有力的控制者和把关人,政府是网络时代的最终把关人。甬温动车事故中政府在整个新闻报道中起着舵手,更起着发动机的作用。当然,政府的新闻宣传是具有一定的政治原则的,具体包括:党性原则;群众性原则;真实性原则;稳定压倒一切原则;社会效益优先原则。政府有什么样的媒介观,将直接影响甚至决定广大人民群众接收到的信息。无论是自然灾难还是事故灾难,无论出于良心道义还是出于社会公正,利用灾难进行宣传和感动是必然行不通的。雷击还是天谴,无论是气候影响了通信还是上帝拨动了铁轨,也就是说,无论怎样解释这个事故,这个事故的发生都不能再归结为“技术”或者“自然”了,都不能用简单的全国人民众志成城,万众一心的宣传来取代事故本身的震撼和愤怒。这正是灾难美学和公众期待的落差所在。从灾后救助到灾后重建,从社会性的慈善救助到政府性的物资调配,一场灾害,往往成为考察一个国家资源操控能力和权力道德水平的特殊视角。灾难到来之时,也就到了人类生存的“临界时刻”,在这种情景中,我们的政府选择怎样的态度面对灾难,将直接影响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因为今天的受众已对新闻事件有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于是,总理所说的“回答”,也就不仅仅是解释,也是反思、问责和调整。简单地说,这次动车事故所凸显出来的问题,必须用整个社会体制的自省来回答。政府这个强势把关人也无法控制。 对于铁路部门来讲,事故频发民众怨,不能只用表歉意托词来敷衍。当事故发生后最重要的不是急于去推卸责任,而应当是认真查找原因,做好善后工作,切实保障高铁生命线的安全运行。换句话说,应对危机忙公关,不如把善后工作做实在。出现故障并不奇怪,让人担忧和后怕的是事故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铁路的运营管理究竟以公众利益为重,以乘客为中心提供优质服务;还是只维护铁路本身的利益,尽心竭力围绕着不可能完美无瑕,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可能出现故障的高铁打转,以至于面对问题时甚至不惜文过饰非,拖延塞责。进入“后高铁时代”,相关部门要做的是给中国高铁开一份体检报告,正面回应和消除

新闻采访的方法与技巧

新闻采访的方法与技巧 主讲人:侯宇萍 开篇 一、采访前要做好准备工作 二、营造轻松和谐的采访氛围 三、新闻的采访方式: 采访除了面对面的采访外,还可以分为: 体验式采访书面采访电话采访网上采访隐身采访(暗访) 四、提问的技巧 A、提问在新闻采访中的重要作用 B、提问的要领: 1.提问要简洁通俗 2.提问宜具体 3.提问要把握主线,适时引导 4.提问一定要符合采访对象的学识范围。 5.提问要“口”“眼”并用 6.提问要有特色 7.提问时要具有受众意识 C、提问的类型 1.开放式提问 2.封闭式提问 3.见缝插针式提问 4.几类提问优劣互补 D、提问的方式 主要有4种方式:正面问、侧面问、反问和追问 五、采访提问应注意的问题 六、学会倾听(做一个合格的倾听者)

怎样成为一个好的倾听家 倾听的作用 成为一个好的倾听家,要注意几点 七、何做笔记和记录 记录的几种主要方式 做采访笔记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大家好!很高兴能与大家共同学习新闻学方面的知识。 前几节课,大家已经学习了新闻的基本常识以及消息写作、排版方面的知识。今天我们主要学习的是新闻采访的方法与技巧(其中也包括我的一些心得体会),希望能对大家今后的工作有一点帮助。 可能不需要采访的同事会认为,自己在工作中用不着写稿,今天讲的内容,听不听用处不大。但是我觉得,咱们坐在这里的每一位都属于新闻工作者,通过学习和了解新闻知识,至少能提高一点新闻的鉴赏能力,也算是达到了一个很好的目的。至少我们在看报纸或看电视新闻的时候,不是一个被动接受新闻事实的受众,我们也能评价这个新闻稿的质量怎么样,写稿的记者是否下了功夫,功力如何,我们是可以作为内行看看门道的。 在新闻报道工作中,采访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新闻采访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闻报道的成败;反过来说, 新闻报道的成功与否,与记者的采访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新闻采访才成为业界和学界关注的对象。“不会采访就不会当记者”,这是中外新闻记者的一致看法。 采访同时又是一门艺术,是获得新闻的基本手段。新闻媒体的记者要想在采访时达到理想的效果,使写出的稿子在受众中引起反响,除了下足基本功外,还应该掌握一些采访的方法与技巧: 一、采访前要做好准备工作 访前的准备工作决定了采访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你的采访能否成功,由此又决定了你的新闻稿件能否成功,这是一个连环的作用。在整项工作的链条中,它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有人可能会说,“我善于与人打交道,见到陌生人我很会沟通与说话”,但这只能说明这位记者能与受访人在一个和谐的氛围下展开采访,并不代表他的采访就一定能有深度、有成效。所以说访前功课这一部分非常重要。 杨澜是我非常佩服的一位知识女性和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她有很多成功的采访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曾经接受过杨澜采访的英特尔总裁安迪·鲁夫曾总结说,他来中国访问时有两件事出乎意料:一件是看到联想第100万台电脑下了生产线,第二就是没有想到中国竟然能有像杨澜这么出色的记者。 杨澜采访过很多国内外社会精英和名流。她是内地的记者中,第一个采访外交家、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第一个进入美国凤凰屋戒毒所深入采访的记者,她的工作很出色也很有成就,但杨澜并不认为自己就是一个聪明的人。她曾说:“我经常觉得自己不是一个有才华和充满灵感的

新闻采访提纲及范例

新闻采访提纲 1、采访主题:维护公民的隐私权 2、采访目的 通过采访,认清自己身边存在的隐私威胁和隐患,了解侵犯别人隐私带来的伤害,使大家对维护隐私的问题有较清晰的认识和提高。让大家树立隐私意识,并且增强尊重他人隐私的责任感。 3、事件相关背景 据了解,目前我国法律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力度比较薄弱,基本上属于一种“间接保护”。由于缺乏法律保护,我国公民个人信息被泄露和滥用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程度。个人信息被泄露,不仅干扰了许多人的生活秩序,甚至个人财产和生命安全也受到威胁,但是由于苦于凭个人力量难以抓住证据等原因,很多隐私遭到侵害的当事人不知道到哪里去讨说法。很多公民感觉自己受到了一些特别“关注”。自己的生活中时常有形形色色的人唐突闯入,他们对自己个人资料了如指掌,甚至比他们自己还了解自己,这样他们感觉自己如同生活在透明玻璃钢里的金鱼,一举一动都被人窥视着,丝毫没有隐私可言,面对这样的现状,加强立法,健全个人信息保护法制体系已经迫在眉睫。 4 、采访对象 (1 )(愿意接受采访的)当事人 (2)参与者 (3)兜售含有私人信息资料的相关人员 (4)私人信息来源的单位和个人 (5)相关法律专家 5 、采访形式:个别访问(五个以上采访对象,一对一采访) 6、问题设计 (1)(愿意接受采访的)当事人 a、您是如何了解到自己的隐私被泄露的呢,当您知道后,反应是什么呢? b、您认为是什么人泄露了您的隐私呢,又是出于何种目的? c、隐私泄露给您和您的家人带来哪些困扰和伤害呢? (2)参与者 a、你是如何看待隐私被泄露的问题呢? b、如果你的隐私被泄露了,你会采取什么措施,是选择沉默,还是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c、你有没有有意或无意泄露别人的隐私呢? (3)兜售含有私人信息资料的相关人员 a、你的这些个人信息资料的来源是哪里? b、这些信息对购买者有什么用途,它的价格又是多少呢?你能从中获得多大利润? c、有没有人购买这些资料,买得人多吗?

新闻采访与写作试题

题型:填空(9个范围)1x16=16分;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2x16=32分 填空: 1.P17通讯文体既要报道新闻事实,满足受众的知情欲望,又要以其由“事”、“情”、“理” 构成的感染力打动人。(常常使用抒情表达方式) 2.P17新闻评论通常是以议论为主的,它对语言更是有着准确性的要求: 一是对于论点的表述准确; 二是对于论据材料的概括准确; 三是对于人和事的评价准确; 四是对于事物的矛盾把握准确。 3.P18用生动的语言实现良好的新闻传播效果 新闻语言既应该是简洁的、准确的,同时又应该是生动的。语言生动的新闻作品才具有可读性。 4.P21消息文体在语言表达上由于受到篇幅等因素的制约,不如通讯文体来得自由洒脱。5.P21广播媒体的消息文本,是为“供人听”而写的(口语化),因而其语言的生动是与口语化特征(通俗、易懂)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6. P41记者的专业素养包括三个层次: 专业技能素养、专业理论素养、专业精神。 三者相辅相成,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7. P73“十比一”原则 “经验丰富的记者一致认为,每采访一分钟至少要准备十分钟。” 进行一小时,那么记者就要做十个小时的访前准备。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不应成为教条。 8. P45采访对象的分类: 当事人(最重要的采访对象,通常是新闻事件的主体) 知情人(通常不是新闻事件的行动者,但有了解,甚至策划) 目击者(亲眼目睹新闻事实发生的人,没参与,没直接联系,强烈现场感受) 有关人士(相关领域学者专家、百姓、社会各界) 名词解释: 1.P129什么是隐私? 所谓隐私,是指一种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 而当事人不愿他人知晓或者他人不便知晓的信息, 当事人不愿他人干涉或者他人不便干涉是个人私事, 以及当事人不愿他人介入或者他人不便介入的个人领域。 2.P129什么是隐私权? 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对其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信息、私人活动和私有领域进行支配的具体人格权。 3.P61什么是策划?

灾难新闻的报道原则

灾难新闻的报道原则 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10级新闻学一班屈桢又学号:2010074137 指导老师:梁华荣 摘要 如题,本论文主要研究灾难新闻的报道原则,众所周知,灾难分为自然性的和社会性的,如何报道,对于起到一个什么性质和程度的作用至关重要。回到事物的本质上,说白了,灾难就是问题,灾难新闻的报道就是媒体如何向大众揭露和在书面上,精神上引导社会解决问题,最终落脚于实践。不得不说,这是一门复杂的艺术,至始至终,潜在的主角就是“情绪”。在媒体的报道中,只要注重时效性,真实客观性,引导性,平衡性,建设性,主体性这几个重要的原则,报道就不会出错。关键的关键,还是看记者在实践中的具体操作,媒体的素质和能力。这需要时间锻炼,也会遇到人为的和其他不可抗拒的阻力,但灾难新闻的报道本身就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博弈,和真理博弈,和邪恶博弈,同时也和自己博弈!相信胜利近在有心人的咫尺。 Such as topic, this thesis mainly studies the disaster news report principle, it is well known that the disaster could divided into natural and social, how to report, to play the role of a nature and degree of what is important. Back to the way things are, to put it bluntly, disaster is the problem, the disaster news report is how to reveal to the public and media on the written, spiritual guide society to solve the problem, finally locate in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