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思想脉路
最新(三字经)三字经详解:作中庸

三字经详解: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孔子传道给曾子,曾子写了篇论文《大学》;曾子传道给孔子的孙子子思,子思又写了篇论文就是《中庸》。
子思,名孔�常�是孔鲤的儿子、孔子的孙子,生卒于公元前483-前402年。
古人教育子女的规矩是,自己的孩子不自己教,就象医不自医一样,所以孔�车睦鲜κ窃�子。
孔子弟子三千,最杰出的贤人有七十二位,排第一的是颜回,第二位就是曾子。
曾子得到孔子思想的精髓,做了一篇文章,就是《大学》,是孔子思想的嫡传者。
可以说孔子、曾子、子思是一脉相承的前后三代人。
子思在《中庸》里说到孔子文化思想的根源,是“祖述尧舜”。
孔子继承了尧、舜、禹这个一以贯之的传统思想,继承了由文王、武王时代确立的包括礼法、政治制度、社会礼仪、文化精神等在内的精神,这是周代文化的精神,也就是孔子弘扬的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的传承体系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曾子、子思、孟子,用的都是《尚书》里面“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十六字心传,孟子以后传承就断了。
虽然孟子身后的旬子,也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但到底还是走了样,已经不是纯正的孔子一派了。
旬子的儒家思想融合了儒墨道三家的学术观点,发展了儒家的“礼学”,颇有向法家转变的趋势,所以他的弟子中才出了李斯、韩非这样的法家人物。
后世有些人批评孔子是为统治阶级帮腔的,这种说法既不正确,也不公平。
孔子是“祖述尧舜”,处处推崇尧舜的“公天下”,希望人人自觉,都能够约束自己,方便他人,以恢复我们传统文化思想,保持良好的社会和家庭秩序,也就是后世批判很厉害的“克己复礼”。
历代统治者无一不在利用孔子的思想,挂羊头卖狗肉,这又与孔子有什么相关!中庸思想,也是来自于孔子,《论语?雍也篇》中,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孔子认为中庸太难了,普通人很少能够运做到。
中庸到底是什么呢?孔子讲的中庸与仁一样,有体有用。
中庸的体非常不好理解,中庸的作用就是此处讲的“中不偏,庸不易”。
中庸大商之道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有许多知能必须经历困难,经过挫折、失败,不断取得教训,受到锻炼,然后才能得之。
客观世界有其自己的规律,是人所不能违反的。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谓宋句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
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土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译为今文:孟子对宋国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各国君主吗?我告诉你怎样游说:别人理解也安详自得,别人不理解也安详自得。
” 问:“怎样才能安详自得呢?”孟子答道:“尊崇道德,喜爱仁义,就可以安详自得了。
所以士人困穷失意时不离开仁宅义路,显达得意时不背离道德。
穷困时不失仁义,士人就能安详自得;显达时不背离王道,民众就不会失其所望。
古代的士人,得志时恩惠施于百姓,不得志时修养自身以显现于世。
穷困就独善其身,显达就兼善天下。
”孔孟之道,内圣外王。
善其身,讲的是内在修养,内圣功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也;善天下,讲的是外在事业,外王功业,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也。
不论穷达,都不能悖离仁义这一根本。
失意困穷时,洁身自好,高尚自尊,发奋自强,“修己以敬”;得志显达时,不仅独善而且兼善:施行仁政追求王道,“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孟子说:“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 与民由之就是兼善天下,独行其道就是独善其身。
《中庸》里说: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独行其道,就是修此仁德也。
尽管儒道两家并非毫不相容,但这里孟子的“独善其身”,是百分之百的儒家思想,与道家遁世逍遥思想毫无关系,与“夹起尾巴过日子”之类犬奴主义生活态度更是风马牛不相及,与孔子“古之学者为己”之意则一脉相承。
孔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常被人解释为:古代学者学习文化知识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孔子提倡的为人民学习、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中庸》全文及注释

《中庸》全文及注释一中和是天下的根本(第一章)【原文】天命之谓性(1),性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3)。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6)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第1章)【注释】(1)天命:天赋。
朱熹解释说:“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
”(《中庸章句》)所以,这里的天命(天赋)实际上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禀赋,并无神秘色彩。
(2)率性:遵循本性,率,遵循,按照,(3)莫: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更……”的意思。
见(xian):显现,明显。
乎:于,在这里有比较的意味。
(4)中(zhong):符合。
(5)节:节度法度。
(6)致,达到。
【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读解】这是《中庸》的第一章,从道不可片刻离开引入话题,强调在《大学》里面也阐述过的“慎其独”问题,要求人们加强自觉性,真心诚意地顺着天赋的本性行事,按道的原则修养自身。
解决了上述思想问题后,本章才正面提出“中和”(即中庸)这一范畴,进入全篇的主题。
作为儒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历来对“中庸”有各种各样的理解。
本章是从情感的角度切入,对“中”、“和”作正面的基本的解释。
按照本章的意思,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是平静淡然的,所以叫做“中”,但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而不可避免的,它们必然要表现出来。
《中庸》节选

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真诚的
心意)
阅读鉴赏 一起思考
-4-
《中庸》节选
首页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走进新课 一起读文
阅读鉴赏 一起思考
3.分古今 (1)从.容.中道,圣人也 古义:自然而然。今义:不慌不忙、镇定、沉着。 (2)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古义:坚守不渝。今义:(性情或态度)古板执着,不肯变通。 (3)博学之,审.问.之 古义:审慎地询问。 今义:即审讯,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或法院向民事案件中的当事 人或刑事案件中的自诉人、被告人查问有关案件的事实。
不为人所见的时候,人们自己已经知道了,而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在
这时候就非常谨慎,要阻遏这种萌芽的发展,以免使自己越来越偏
离正道。慎独,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要求自
己整个身心的活动,处处合乎规范,凭着高度自觉,遵循正道。
-10-
《中庸》节选
首页
走进新课 一起读文
阅读鉴赏 一起思考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2.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
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喜怒哀乐等情感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作“中”;表现出来
以后都符合节度,叫作“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
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
相关读物 《中庸》节选
-1-
《中庸》节选
首页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走进新课 一起读文
阅读鉴赏 一起思考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是孔子的孙子子思 (前483—前402)的著作。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 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 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三字经》中有“作中庸,乃孔伋,中不偏,庸不 易”的描述。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朝文宗至顺 元年(1330),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圣”。
《中庸》《大学》在思想史的成书考证

《中庸》《大学》在思想史的成书考证作者:刘瑶瑶来源:《青年时代》2016年第07期摘要:《中庸》《大学》的成熟年代,历来各家众说纷纷,虽有郭店楚简及上博简的新史料,但因历时久远,迟迟未能一锤定音。
在没有足够的史料佐证的情况下,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在思想史上进行推断,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尤其在中国各朝代间,更替明显。
关键词:《中庸》;《大学》;成书“四书”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南宋朱熹《四书集注·朱熹集注》定义的“四书”。
《论语》的作者为孔子,《孟子》的作者为孟子,但《中庸》《大学》的作者和成书年代很难确定。
四者都为儒家经典,《论语》距离《孟子》大约两百多年。
《中庸》《大学》是《礼记》中的篇目,若能将《礼记》进行准确定位,方可有助于判定《中庸》《大学》的成书年代。
思想史对于《礼记》的成书年代,也是难以确定的,因《礼记》的思想中已不是纯粹的儒家思想,有点偏,但因其主轴没有偏离儒家思想,例如其《儒行篇》,过于讲究形式。
但思想史不愿将《礼记》划分到汉代,因汉代的儒家思想因其时代要求,增溢杂合很多他家思想。
所以《礼记》的成书年代在战国末期和汉初摇摆不定。
《中庸》《大学》因此被限定在此范围内。
朱子将这两篇从《礼记》脱离出来写入“四书”,并将《中庸》作者定为曾子,《大学》的作者定为子思,应有其缘由。
朱子在思想史上要对抗其他学派,在笔者看来,朱子想要对抗佛学。
从晋朝开始,佛学就占据首要位置,虽在唐朝,韩愈主张“避佛”,复兴“儒学”,可表明作为外来宗教的佛学,深入人心。
经过儒学者的努力,理学(儒学)在宋明再次达到巅峰。
可见,朱子想要保持儒学的长久魅力,不断完善其思想体系。
《论语》《孟子》没有去谈天,论语是“践人知天,践义知命,”重于实践,从下往上。
朱子想要在儒家的理论里找到“天道下贯而为人性”的形上学部分,孔子是继承“天道下贯而为人性”,在实践;孟子是“尽心、知性、知天、存心、养性、事天”。
孔孟相同点,一,都是由下往上谈,先把人做好了,就明白什么是天理与命,并没有谈天道是什么。
辩论赛 中庸之道该不该提倡

我方的立场为“中庸之道应该提倡”。
中庸之道是否该提倡,这是一个哲学命题,更是一个现实命题。
我方认为,讨论这一问题要明了中庸之道产生、发展、流变的历史脉络,更要注重中庸之道在今时今日的实际意义。
何谓中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在今日的语境下,我方认为,“中庸”就是度的正确把握和关系的良好协调,就是在平衡中寻求发展。
所谓“道”,既是理念,也是方法。
现代社会面临的诸多问题,归根到底都是关系的失衡,中庸之道作为一种有效的手段,一定能够协调各种关系,有益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因此,中庸之道应该提倡。
我方的判断主要基于以下理由:首先,从理论上说,提倡中庸之道意味着更全面地考察事物发展的各个方面,对矛盾双方的关系进行深入剖析,这无疑更有益于推动事物的发展。
其次,中庸之道的作用已经为历史经验所证明。
选择昭君出塞,而不是大军西征,是中庸之道;抗战时期实行“三三制”而不是直接没收地主土地,是中庸之道;我们今天实行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共存发展,更是中庸之道。
最后,提倡中庸之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今天,社会中出现了许多失衡现象,物质享受与精神追求,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提倡中庸之道,才能达到社会的和谐发展。
我方认为,对方会从以下几方面立论: 1.认为中庸之道是腐朽的落后的封建的,不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
2.给予提倡狭隘的定义,认为提倡中庸之道,就是要排斥其它的道理和方法论我方的战略战术:1.战略:立足于现代社会,突出中庸之道在解决现代社会失衡的问题上,是一种合理有效的方法途径和理念2.战术:1)强调中庸之道的本质,区分对中庸之道的误解误读。
2)强调中庸之道有一个历史流变的过程,不能静止和偏狭地看待之3)从历史发展的经验,得出中庸之道是解决现代社会失衡问题的有效方法途径和理念。
历史系四辩陈词(辩题:中庸之道应当提倡)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对方辩友,大家好!对方今天的表现非常精彩,但是我方仍不得不指出对方辩友始终没有搞清楚的几点。
中庸

中庸章句序【朱熹序】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
【俗译】《中庸》是为了什么原因而被写下来的呢?《中庸》的作者是子思。
子思担忧关于“道”的学问会逐渐被人遗忘甚至失传,所以才作了这些文字以便传世。
【朱熹序】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
其见于经,则「允执厥中」者,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
【俗译】远至上古,堪称圣神的上古之人就逐渐从对“天”的观察活动中总结出了至极之理,也就是宇宙的普遍规律,并将其称之为“道”,使其一代代地传下来,是为道统。
现在还可以从经书中看到的,有“允执厥中”,这是尧传位给舜的时候所说的话;也有“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是舜传位给禹的时候所说的话。
【朱熹序】尧之一言,至矣,尽矣!而舜复益之以三言者,则所以明夫尧之一言,必如是而后可庶几也。
【俗译】尧所说的那一句话,就已经讲清楚了什么是“道”的至极之理,也已经完全包容了至极之理的内容。
而舜后来在这一句话上又加上了三句,这是为了更好地说明尧所说的那句话的前因后果,因为只有明白了前因后果才有可能对“道”的理解达到既精且微的“庶几”的地步。
【朱熹序】盖尝论之:心之虚灵知觉,一而已矣。
【俗译】总的说来,由人的心所能感知觉悟得到的虚冥之中的本质,用一个符号“一”就可以将之完全囊括亦尽了。
所谓“心”,指的是人的“思”,即逻辑思维;所谓“灵”,指的是自然的“本质”,也就是处于虚冥之中的逻辑本质;而所谓符号“一”,则可以将其表述为一个总的定律,即:宇宙的逻辑定律箭头“一”。
在佛家另一解释:『平等、大爱、不分别。
』【朱熹序】而以为有人心、道心之异者,则以其或生于形气之私,或原于性命之正,而所以为知觉者不同,是以或危殆而不安,或微妙而难见耳。
【俗译】然而,也有人对“心”有不同的看法,从而区分出“人心”和“道心”。
之所以有这种分别,在于其各自对“形”和“气”的产生或源起的探讨角度有所不同:有的是从“性命”的“正”与否这个角度去探讨的,所以在对“正”的感知和觉悟的方面就出现了不同;有的是从本质所表现的危殆而不安的状态这个角度去探讨的,所以在对其状态上的微妙而难见的情形的认识方面就出现了不同。
读《大学中庸》个人心得体会

读《大学中庸》个人心得体会读《大学中庸》个人心得体会「篇一」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奇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它的意义简释如下: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其中格物理解为格,就是确实研究清楚。
“格物”就是要求人们亲历其事,亲操其物,即物穷理,增长见识。
在读书中求知,在实践中求知,而后明辩事物,尽事物之理。
致知理解为就是求为真知。
从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
如一面镜子,本来全体通明,只被事物昏蔽,暗淡不清,现在逐渐擦去灰尘,使恢复光明,有了真知。
所谓知,指道德意识而言,知既至,则能明是非、善恶之辨,闻见所及,胸中了然。
他们的关系是:《大学》说:“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此八条目中,“修身”是根本。
前四者是“修身”的基础和方法,后三者是“修身”的目的。
格物在于明辨事物,只有明辨事物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有了认识才能意念诚实,然后才能思想端正。
只有具备了以上的条件,自身的修养才能提高。
自身的修养又是治理国家的必要条件和前提,由此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家庭,也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最后达到天下大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不易之谓庸
游氏曰:以性情言之,则曰中和,以德行言之,则曰中庸是也。
荀子在《天论篇》中指出:万物为 道一偏,一物为万物一偏,愚者为一 物一偏,而自以为知道,无知也。
荀子接着说:慎子有见于后, 无见于先。老子有见于诎,无见于 信。墨子有见于齐,无见于畸。宋 子有见于少,无见于多。
中?
能 尽 人 之 性
能 尽 物 之 性
君 臣 也
父 子 也
夫 妇 也
昆 弟 也
朋 友 也
好 学 近 乎 知
力 行 近 乎 仁
知 耻 近 乎 勇
择善固执
忠恕
五决
谢 谢
中
中:化解
不解决
解决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 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 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 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 外。
中:心物合一
唯心
唯物
中:至善
恶
善
中:无美无丑
丑
美
中谛:非有非空,即有即空
法空
法有
中:无可无不可
不可
可
超我superego
自我ego
本我id
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
《中庸》思想脉路图
九思 QQ289346352
《论语· 雍也篇》: 中庸之为德也, 其至矣夫, 民鲜久矣。
天命之谓性
ego
本我id
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
修道之谓教
超我superego
自我ego
本我id
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
修道之谓教
中
和
庸
德行:不偏之谓中 性情:未发之谓中
修道之谓教
中
和
庸
至诚
五达道
三达德
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
修道之谓教
中
和
庸
至诚
五达道
三达德
为 能 尽 其 性
能 尽 人 之 性 止于至善
能 尽 物 之 性
君 臣 也
父 子 也
夫 妇 也
昆 弟 也
朋 友 也
好 学 近 乎 知
力 行 近 乎 仁 明明德
知 耻 近 乎 勇
亲民
中
和
庸
至诚
五达道
三达德
为 能 尽 其 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