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

合集下载

浅论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浅论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 l 一 亚细 亚 生产 方式
马克 思 的东 方社 会理 论 与 世 界 文 明 的发 展 密
切相关 , 建 立在 前 人 思 想 积 累 的基 础 上 , 有 深 并 具
刻的理论渊源 。第一个来源是 1 世纪西方旅行家 7 的一 些行 记 、 记 。 马克思 把 视野 投 向东方 社 会 时 游 首先接触的便是 l 7世纪西方旅行家的行记 、 游记 , 通过研读这些行记 、 游记 , 马克思 逐渐认识 了东方 社会。第二个来源是法国启 蒙学者的东方政治观 和英国经济学家 的东方社会观。马克思在借鉴启 蒙学者理论的基础上使用 “ 东方专制主义 ” 来表述 东方社会 的政治结构 , 同时吸收亚 当 ・ 斯密、 穆勒 父子 、 理查 ・ 琼斯等人 的思想成果 , 针对经济结构 提 出“ 细 亚 生 产 方 式 ” 亚 的概 念 , 志 东 方 社 会 理 标 论的初步形成 。第三个来源是 l 世纪德 国古典哲 9 学家 的世 界 观 。黑 格 尔 的 世 界 历 史 观 对 马 克 思 的 影响很大, 马克思对其进行批判吸收形成了自己的 世界历史理论 , 东方社会国家在世界逐渐一体化的
社、 专制制度三位一体的社会形态。东方社会国家 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 土地 ) 所有权属于 国家 ( 也有 说属于君王 , 王在这里代表 着 国家 ) 农 民只有 君 , 使用权 , 大家 以宗法血缘关系形成农 村公社 , 与这
种 结构 相适应 的专 制 制 度 也 就 产 生 了。这 三 者 之 间, 土地 国有 是根 本 , 村 公社 是 核心 , 农 专制 制 度是
利安人村社》 。马克思在研读 的过程 中做 了相 关 笔记, 即马克思的古代社会史笔记 , 从而对东方社
会有 了更 为 深刻 的认 识 。

马克思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价值作者:赵艳龙来源:《神州》2011年第14期摘要:马克思东方社会发展理论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具体内容,通过对马克思东方社会发展理论“亚细亚生产方式”和“跨越卡夫丁大峡谷”的再一次的研究,来回答马克思东方社会发展理论在当代的生命力及价值,同时去把握这种价值,运用这种价值于当代的发展研究。

关键词:东方社会发展理论;亚细亚生产方式;当代价值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包含两个层次:一层是一般社会发展理论,另一层是具体的社会发展理论,具体的社会发展理论又分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和非西方国家社会发展理论即东方社会发展理论。

由于过去对这些具体的社会发展理论缺少深入研究,未能结合当代实践加以新的探索,因而在回答现代社会发展的许多问题上,往往是力不从心。

要使社会发展理论走出“困境”,一条基本的出路就是要拓宽这一理论研究的视野。

要求我们在坚持唯物史观基本立场的前提下将社会发展的一般理论具体化、应用化,具体回答发展进程中所提出的各种问题,使理论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

为此,必须加强对马克思有关具体社会发展理论的研究。

我就对非西方国家社会(东方社会)发展理论进行研究。

一、马克思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的内容(一)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研究为了能够正确的把握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的使用,那就需要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历史研究有了解。

国内外学术界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探讨甚多,意见也不统一,研究方向也是多种多样,我就对亚细亚生产方式中的五种社会形态进行简要的分析。

对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研究。

按照时间的先后来考察,我把它划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853年以前的时期,第二个时期是19世纪50年代中后期,第三个时期是以《资本论》的完成,第四个时期是《古代社会》一书发表以后的时期。

接下来我从这四个时期进行研究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理论。

第一个时期1853年以前的时期。

马克思、恩格斯于1845年到1846年的时间里,合着了一本《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书标志着历史唯物主义体系的形成。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方法论特征及其后殖民主义意蕴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方法论特征及其后殖民主义意蕴

些研究者认为 ,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存在
中期和晚期两个不 同的阶段 : 中期 马克思是外因论

发展 的必然性在从一个国家内部扩展到世界范围 , 就表现为 : 西方资产阶级必然通过殖 民活动, 将经 济落后 的东方 民族或国家的利益纳入 自身 的利益

马克思东 方社 会理论 的方法论特征
体系 , 从而使东方从属于西方。为此 , 西方资产 阶 级必然要摧毁东方社会传统的生产方式 和价值 观
样, 只有用被杀害者的头颅做酒杯才能喝下甜美的 酒浆”3P 3。 [( 7 ]7 )
2在 社 会发 展道 路 上 。 . 坚持 多样性 和统 一性 的 辩 证统 一。在 马克 思 的东 方 社 会理 论 中 , 对东 方各
国发展道路的分析 , 始终是放在世界历史 的背景下 展开的。同时 , 国所处的具体历史环境又是道路 各 选择的基本出发点。因而 ,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道路
马克思的跨越理论涉及到从普遍历史规律过析资本主义在世界历史时代所起的作用那里受到到对具体发展道路的分析普遍并不能直接运用启发她在揭露帝国主义殖民本性的同时也承认到特殊而是需要中介环节马克思所讲的历史环帝国主义的积极作用并在其著作中将其以典型的就构成这样的中介环节
维普资讯
[ 收稿 日期]20 一 3 1 06 O — 7 ‘
定阶段而言 , 历史尺度和价值尺度又不尽一致 。人
[ 基金项目]北京大学十五 2 1 1 工程重大项 目 马克思主 义与 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研 究》 目成果 《 项
[ 作者简介]刘军(9 5 ) 男, 17一 , 四川仁寿人 ,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博士, 究方向: 研 西方马 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问题。

论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论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一文中深刻指出,不列颠人给印度所带来的灾难与印度过 去的一切灾难比较起来,“在程度上要深重得多” 。内战 [1](P138) 、外侮、革命,征服、饥荒——所有这 一切接连不断的灾难,不管它们对印度的影响显得异常复杂、剧烈和具有破坏性,只不过触动它 的表面, “英国则摧毁了印度社会的整个结构,而且至今还没有任何重新改建的迹象”[1](P139)。
收稿日期:2021-03-23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古代社会史笔记研究”(项目编号:16BKS003)。 作者简介:叶志坚,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社会史。
· 48 ·
论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思和恩格斯从事革命活动的重要内容。 《纽约每日论坛报》的写作,使马克思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东方社会。查阅《马克思恩格斯
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2 卷(1998 年版)中还有许多有关印度问题的文章,如《不列颠在 印度的统治》《东印度公司,它的历史与结果》《印度问题。——爱尔兰的租佃者权利》《战争问 题。——议会动态。——印度。》《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等。这些文章不仅前后呼应, 而且分析问题鞭辟入里,是马克思关于殖民地问题的极为重要的论著。
当然,马克思对东方问题的关注以及对东方社会理论的阐述绝不仅仅局限于《马克思恩格 斯全集》第 12 卷之中。其他还有《东方战争》《东方战事。——奥地利和法国的财政。——君士 坦丁堡的设防》《俄国的外交。——关于东方问题的蓝皮书。——黑山》等篇章。从目前笔者查
· 49 ·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21 年第 3 期
第二,摩尔根的著作,为马克思思考人类社会发展道路提供借鉴参考的材料。摩尔根的《古 代社会》不仅揭示了无阶级的原始社会的社会结构,阐释了人类社会历史上依次演变的家庭和 婚姻形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血缘亲属关系,而且还涉及私有制、阶级、国家等方面的重要内容。 其实在摩尔根《古代社会》中,还有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与阶段的揭示和阐述。只要我们阅读 摩尔根《古代社会》就会发现,该著作有一个副标题“人类从蒙昧时代经过野蛮时代到文明时代 的发展过程的研究”。这个副标题概括了“古代社会”的历史进程。在摩尔根看来,“人类是从发 展阶梯的底层开始迈步,通过经验知识的缓慢积累,才从蒙昧社会上升到文明社会的。”[3](P3)摩尔 根从“人类文化”发展的视域,把人类早期的发展阶段做了较为详细的划分,把它划分为七个发 展阶段,这就是:低级蒙昧社会、中级蒙昧社会、高级蒙昧社会、低级野蛮社会、中级野蛮社会、高 级野蛮社会、文明社会七个阶段。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形成的历史考察与意义论析-精品文档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形成的历史考察与意义论析-精品文档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形成的历史考察与意义论析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是研究东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规律的学说,是关于东方社会形态演进的理论。

其中,马克思关于东方落后的农业大国可以吸收资本主义“一切肯定成就”,使自己在发展进程中避免“遭受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极端不幸的灾难”,从而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是其东方社会理论的核心。

本文从考察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形成的历史轨迹出发,探讨其对东方欠发达国家走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亚细亚社会理论的提出19世纪40-50年代,马克思主义刚刚兴起,就迎来了1848年欧洲革命,马克思曾对这次革命寄予厚望,但是革命形势的发展并未如马克思所料,次年便在欧洲反动当局的镇压下,跌入低谷。

于是,马克思对社会主义革命的未来作出重新估计,他在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所以人类始终只能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发生。

”到了1871年,人类首次无产阶级革命——巴黎公社起义爆发,1873年资本主义世界又爆发了经济危机。

但是无论是社会主义革命还是经济危机都没有能引发欧洲革命,整个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反而进入了稳定发展的历史阶段。

与西方革命形势出现沉寂成鲜明对比的是,此时的东方国家的人民革命风起云涌。

既然在西方资本主义还未存在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条件”,马克思便将目光转向了东方。

为此,马克思有意延迟了《资本论》的写作,开始专注于东方,考察东方社会的结构及其演进,希望东西方革命能形成互为犄角之势。

1851年,中国爆发太平天国革命,马克思投入极大的精力来研究中国革命的发展形势。

1853年,他撰写了《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一文,认为:“欧洲各国人民下一次的起义,他们下一阶段争取共和自由和争取比较廉洁的政体的斗争,在更大的程度上恐怕要取决于天朝帝国(欧洲的直接的对立面)目前所发生的事件,而不是取决于现时的其他任何的政治原因,甚至不是取决于俄国的威胁及其后果——可能发生的全欧洲的战争。

近三十年来我国“理论东方学”的主流形态———从“亚细亚生产方式”到“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和“马克思主

近三十年来我国“理论东方学”的主流形态———从“亚细亚生产方式”到“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和“马克思主

近三十年来我国“理论东方学”的主流形态 ———从“亚细亚生产方式”到“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东方学”◎王向远内容提要 近三十多年来,我国学界在探讨“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时强化了“东方学”的意识,更注意东方认同与东西方之间的辨异,从晚年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的一系列论述的研究中,提炼出“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这一概念,探讨“东方社会非资本主义发展”问题,又在此基础上尝试建构“马克思主义东方学”,从而对东方及中国社会的独特发展道路做出理论阐释与学术探索。

从“亚细亚生产方式”到“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东方学”,形成了近三十年来我国“理论东方学”的主流形态。

关键词 理论东方学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 马克思主义东方学 亚细亚生产方式〔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0)04-0001-10 东方学是关于东方研究的一整套思想体系与知识体系。

东方学的学术理论、学科理论或曰“理论东方学”也是我国东方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理论东方学”所关心的,是东方西方之间的认同与辨异、共通性与差异性、东方区域性与世界性的关系等基本问题。

近百年来,针对这些基本问题,我国学术理论界展开过东西方文化优劣消长的四次论争,进行过“亚细亚生产方式”及其定性定位问题的讨论,还围绕当代美国学者萨义德提出的“东方学”,形成了关于“东方主义”以及“汉学主义”的争论。

①本文所要论述的,是我国的理论东方学建构与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之间的关系问题。

1990年代后的三十年来,学者们以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的理论见解为依据,着力于阐释“亚细亚生产方式”及晚年马克思所揭示的东方社会的特性,并且将当代中国的思想资源与理论实践纳入“东方学”层面加以阐发研究,探讨东方及中国社会独特的发展道路,使“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理论探讨发展到“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研究,再发展到总体的“马克思主义东方学”的建构。

现在,我们从东方学学术史,特别是理论东方学的角度,对这一理论过程加以回顾评述,当具有一定的思想理论价值与学术价值。

马克思主义理论复习资料(已设置好版面)

马克思主义理论复习资料(已设置好版面)

马克思主义理论唯物史观又称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

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

专题一1、唯物史观的生成条件:——(简答)(1)社会条件的具备:马、恩考察社会历史“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看到生产关系是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它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一切社会关系,决定了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决定了历史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的性质。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二百年来生产力创造的财富超过封建社会创造财富的总和。

(2)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劳动创造了宫殿,但是给工人创造了贫民窟。

”“劳动创造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

”“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

”(3)积极投身革命实践:马克思、恩格斯积极投身于当时的社会实践,积累了大量的直接经验和第一手资料。

(4)艰苦卓绝的科学研究:勤奋好学,成绩斐然;团结合作,相互尊重;甘于清贫,锲而不舍。

2、原句分析:“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

”原句出自: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劳动是人的物质活动、本质活动:“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

”人的劳动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理论的切入点。

(2)异化劳动的内涵和根源。

第一,异化劳动的内涵:劳动产品和工人相异化;劳动本身和工人相异化;人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人和人的关系相异化。

哲学--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读后感

哲学--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读后感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主义理论》读后感韩红有一首歌叫“条路”,每当我听到这首歌时,总让我心潮澎湃,浮想联翩,引起无穷的历史遐想。

“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让我产生强烈的历史与现实对比和联想。

哪一个国家能做到这一点?旧中国能做到吗?我们这一代中国人承载了这样一个历史使命和责任。

120年来,几代中国人用他们的思考,拼搏,斗争,牺牲,用他们的血和泪,用他们的智慧和艰辛,筑建和书写了这条“条路”。

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中国的近代史就印证了恩格斯的这句箴言。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

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东方社会理论,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以占世界人13的大多数的广大东方国家为对象,特别是以印度、俄国和中国社会的历史、现实及未来发展趋势为典型,所进行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马克思从世界历史的高度,总结了西方和东方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概括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从而揭示了人类社会演进的几个时代的一般进程和顺序。

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中国问题全面论述的核心是中国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即“中国道路”问题。

“中国道路”问题的实质是东方社会现代化的非资本主义发展。

一马克思从来没有主张亚洲国家走“西方化”,“欧洲化”的道路殖民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

资本的原始积累是和对殖民地的残酷掠夺和剥削分不开的。

19世纪60年代以后,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加强了对亚、非、拉各国的侵略,重点在亚洲。

波斯、中国和印度成了资本主义列强侵略和争夺的重要对象。

1804年以后,俄、英、法、美、奥等国强迫波斯签订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一、马克思晚年致力于东方社会 研究的历史动因
1、为了批驳资产阶级史学家和思想家关 于私有制自古有之并长期存在的唯心史观 2、为了批判资产阶级学者所鼓吹的“欧 洲中心主义” 3、为了深入研究西欧资本主义的生产关 系和经济状况
二、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主 要内容
1、提出了东方社会可以跨越资本 主义“卡夫丁峡谷”直接过渡到社会 主义的构想
7
5
(2) 生产力
“资本主义工业正繁荣昌盛的时候,实际上也 不能够要求俄国在农民公社的基础上冒失地投入自 上而下的国家社会主义的试验。”
Hale Waihona Puke (3)社会革命“要挽救俄国公社,就必须有俄国革命。”
“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 号而双方互相补充的话,那么现今的俄国土地公共 所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
专题二: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科 学内涵及现实启示
1875.3-4:《论俄国的社会问题》(恩) 1877.10-11:《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 (马) 1881.3:《给维·伊·查苏里奇的复信》 (马)
1882.2:《 <共产党宣言>1882年俄文版序言》 (马、恩)
1894.1:《 <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跋》(恩)
4
2、分析了实现“跨越”的基 本条件
(1)生产关系
“撇开目前压迫俄国‘农村公社’的一切灾 难而来注意一下它的构成形式和历史环境,那么 应承认,它的一个基本特征,即土地公有制,一 看就很清楚是构成集体生产和集体占有的自然基 础。此外,俄国农民习惯于劳动组合关系,这便 于它从小土地经济过渡到集体经济,而且俄国农 民在没有进行分配的土地上,在排水工程以及其 他关系到共同利益的事业方面,已经在一定程度 上实行集体经营了。”
(4)对资本主义的吸收借鉴
“正因为它和资本主义生产是同时代的东西, 所以它能够不通过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可怕的波折 6 而吸收它的一切肯定的成就。”
三、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现实 启示
1、社会主义是多样性的统一
2、坚持社会主义必须吸收资本主义制 度的一切肯定成果 3、对马克思主义绝不能生搬硬套 4、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与时俱进,不 断创新
“如果俄国继续走它在1861年所开始走的 道路,那它将会失去当时历史所能提供给 一个民族的最好的机会,而遭受资本主义 制度所带来的一切灾难性的波折。” (马) “它目前处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和它 同时并存的资本主义生产在给它提供集体 劳动的一切条件。它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 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享用资本主义制度 的一切肯定成果。” (马) “不仅适用于俄国,而且适用于处在资 本主义以前的发展阶段的一切国家。” (恩)
“卡夫丁峡谷”典故出自古罗马史。公元 前321年,意大利中部山区部落萨姆尼特人在卡 夫丁城附近的卡夫丁峡谷大败罗马军队,然后, 他们迫使失败了的罗马军队接受“在牛轭下通过” 的耻辱,即令战败的罗马军人从两杆矛枪架起的 形似城门的“轭”下通过,以示自己的胜利和对 方的失败。此后,人们就以此来比喻灾难性的历 3 史经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