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张爱玲小说创作的世俗情怀【文献综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题目:试论张爱玲小说创作的世俗情怀

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

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

张爱玲,中国现代作家,本名张瑛,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的麦根路313号的一幢建于清末的仿西式豪宅中。张爱玲的家世显赫,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张爱玲一生创作大量文学作品。类型包括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她的书信也被人们作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1944年张爱玲结识作家胡兰成与之交往。1973年,张爱玲定居洛杉矶,1995年9月8日,张爱玲的房东发现她逝世于加州韦斯特伍德市罗彻斯特大道的公寓,终年75岁,死因为动脉硬化心血管病。

之所以选择张爱玲的小说进行研究,主要有以下两个目的:

首先,就我个人而言,虽然算不上“张迷”,但是对张爱玲的作品有一种偏爱。喜欢她那细腻的文字,柔美的画面。总觉得对于张爱玲,我有很多话要说,但是每次看完她的作品或者对于她的评论,我都只是寥寥记上几笔,随感而已。没有对她的作品进行深入地分析。所以想通过这次毕业论文的写作,深入分析一下张爱玲的作品,特别是张爱玲小说创作的世俗情怀,希望自己能够在对张爱玲小说及研究资料认真研读的基础上,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世俗情怀进行系统地阐述与分析,进而对其小说创作的独特风格做出归纳与判断。

其次,对于张爱玲这个作家而言,张爱玲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奇迹。上世纪四十年代登上现代文坛,就引起当时文坛的震惊。她的一生和作品都是一种耐人寻味的海上传奇,吸引了大批的读者。张爱玲在不同时期,都形成过不同程度的“张爱玲热”。特别是近年来,张爱玲越来越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进入了消费领域。她的作品、传记一直畅销不衰,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作品进行研究,其作品被拍成电影、电视剧推向了更广大的受众,一时间,“张学”成了显学。张爱玲的研究,既经历过极度的寂寞,也有过极度的喧嚣。总之,张爱玲在

文学书写的褒贬之间,沉隐与彰显之间,呈现出了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我觉得对于张爱玲小说创作的世俗情怀的研究并非易事,在汗牛充栋的关于张爱玲研究的作品中,我的论文虽然不能和专家学者们的相提并论,但是我也要力求新意。希望自己的毕业论文不仅能达到自己写出深意的目的,更能达到对张爱玲作品有一定文学性质的研究的目的。

而我这两个写作目的和张爱玲在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是分不开的,也不可能分开。

张爱玲是中国最早的通过文学作品全面揭露传统思想对女性戕害的女作家之一,也是最早反思女性自身问题的女性之一。世俗化倾向更是女性文学的一大特征。

女性文学一路走来,世俗化倾向早已融和在对女性解放道路的追求和理性批判精神、人道主义精神的张扬之中,鼓吹个性解放、促成女权主义东方化、承载女性欲望、表现两性对立、改善自身文化处境,等等。世俗化倾向为女性文学提供了种种主题深度挖掘的可能,并形成了对具体生活场景精心描绘的艺术手法、强烈开放的主观抒情色彩和阴柔、幽闭、梦幻、体验等总体的美学风貌。但由于在人生态度、政治取向、文学观念和审美倾向等方面存在不同的追求,女性文学潮流中也可以清晰地看到创作群体和代表性作家在世俗化倾向方面的进与退、沉与浮。在这么多作家中,唯有张爱玲,她的世俗烟火气却传承了六十多年。

旗袍、被窝、点心、姑母、麻将牌、有轨电车、邻家少妇……这许许多多的生活琐碎和世俗意象,被一支苍凉压抑、冷艳孤傲之笔记述、打磨得光鲜可人,历时六十年而不衰,至今仍可在许多女性作家笔下见到这些似曾相识的影子。而80年代以来的文学研究中,“张学”更是差不多成为了显学,研究张爱玲的论文、著作层出不穷,虽然材料和观点几乎相近,不断地在做着同义的重复工作,但许多硕士博士毕业论文仍以“解读”、“重读”张爱玲为时尚。其实不谈张爱玲,单就这风风光光、热热闹闹的文学现象,就有着独特的审美意义和研究价值。(1)张爱玲的小说表现了不同凡响的都市民间形态。张爱玲的文学观——对凡俗人生的关注与参悟,表明了五四后文学观的又一转变。

张爱玲曾说过:“弄文学的人向来是注重人生飞扬的一面,而忽视人生安稳的一面”;“强调人生飞扬的一面,多少有点超人的气质,超人是生活在一个时代里的。而人生安稳的一面则有着永恒的意味……它是人的神性,也可以说是

妇人性。”(2)她所谓的人生安稳,意在揭示人生中那永恒不变的一个部分,其含义与人性的含义相表里,当人性以一种恒定的人生现象与愿望不断地出现于人类的历史过程之中时,它就形成了人生的安稳。

张爱玲直言不讳自己对都市世俗文化(如沪上的曲艺、旧京剧、社会小报)的喜欢。她实际喜欢的则是一个风俗的日常世界,她感到亲切、和谐、充实,有着浓厚的人间凡俗味。她还明确反对“清坚决绝的宇宙观,不论是政治上的还是哲学上的”,认为复杂才是人生,创作唯有沉入现实、沉人民间,在那里洗尽英雄主义的铅华与浪漫主义的幻梦,才能把握人生的“生趣”,建立文学之真实、可信的广大基础。

张爱玲的文学创作除了有鲜明的世俗化倾向外,传统与现代的对立和交融,是张爱玲文学创作的主要表现内容,也正是她作品的特点和价值所在。这在当年即已被承认:“新旧文学的糅和,新旧意境的交错,在本篇(《金锁记》)里正是恰到好处”。(3);在今天更得到进一步的确认与评价:“张爱玲自身及其文学的价值,正是表现这一历史性对峙的全部复杂、苍凉的内涵的。”(4)。而传统与现代在中国的对立和交融的过程,其实就是现代的本土化与传统的现代化的过程。这在张受玲的绺品巾,也必然有其独特和深刻的体现。这为我们提供了现代思想与传统形式对接的思路与可能,也为我们在新的形势下进行文学的民族化建构提供了可贵的启示。

张爱玲的作品不仅传承了六十多年的世俗文化气息,展示了传统和现代的对立、交融,更有对古典韵味的融会贯通。金漆托盘、雪茄烟丝、大坟山是张爱玲古典作品中的代表。她在描述自己的作品时也不时会提到,自己对古典韵味的偏爱。“封面是请炎樱设计的。借用了晚清的一张时装仕女图,画着个女人幽幽地在那里弄骨牌,旁边坐着奶妈,抱着孩子,仿佛是晚饭后家常的一幕。可是栏杆外,很突兀地,有个比例不对的人形,像鬼魂出现似的,那是现代人,非常好奇地孜孜往里窥视。如果这画面有使人感到不安的地方,那也是我希望造成的气氛。”(5)因为张爱玲自己的解释,人们往往喜欢把这段话作为张爱玲古典韵味的小说世界里现代性的象征,可是,仔细体味一下画面的细节,里面所蕴含的实质远没有这样简单。那个比例不对的鬼魂似的人形,不仅仅是现代人,更确切地说应该是现代女人,虽然她没有面孔,没有衣饰,可是她柔和的脸部轮廓、她的长发、她支着栏杆的姿态,都表明这个现代人是“她”而不是“他”,把握好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