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的现代诗

語文培育班教材之三余光中的現代詩

蓮的聯想

已經進入中年,還如此迷信迷信著美

對此蓮池。我欲下跪

想起愛情已死了很久

想起愛情

最初的煩惱。最後的玩具想起西方,水仙也渴斃

拜倫的墳上

為一隻死蟬,鴉在爭吵

戰爭不因漢明成不在而停止仍有人歡喜

在這種火光中來寫日記

虛無成為流行的癌症

當黃昏來襲許多靈魂便告別肉體

我的卻拒絕遠行,我願在此

伴每一朵蓮

守小千世界,守住神秘

是以東方甚遠,東方甚近

心中有神

則蓮合為座。蓮疊如台

諾,葉何田田,蓮何翩翩

你可能想像

美在其中,神在其上

我在其側,我在其間,我是蜻蜓

風中有塵

閔秋英老師有火藥味。需要拭淚,我的眼睛

語文培育班教材之三五十.十一.十

等你,在雨中

等你﹐在雨中,在造虹的雨中

蟬聲沉落,蛙聲昇起

一池的紅蓮如紅焰,在雨中

你來不來都一樣,竟感覺

每朵蓮都像你

尤其隔著黃昏。隔著這樣的細雨

永恆,剎那,剎那,永恆

等你,在時間之外

在時間之內。等你,在剎那,在永恆如果你的手在我的手裏,此刻

如果你的清芬

在我的鼻孔,我會說,小情人

諾,這雙手應該採蓮,在吳宮

這雙手應該

搖一柄桂槳,在木蘭舟中一顆星懸在科學館的飛簷

耳墜子一般地懸著

瑞士錶說都七點了。忽然你走來步雨後的紅蓮,翩翩,你走來

像一首小令

從一則愛情的典故裏你走來

從姜白石的詞裏,有韻地,你走來

五一、五、二七民歌

傳說北方有一首民歌

只有黃河的肺活量能歌唱

從青海到黃海

風也聽見

沙也聽見

如果黃河凍成了冰河

還有長江最最母性的鼻音

語文培育班教材之三

從高原到平原

魚也聽見

龍也聽見

如果長江凍成了冰河

還有我,還有我的紅海在呼嘯從早潮到晚潮

醒也聽見

夢也聽見

有一天我的血也結冰

還有你的血他的血在合唱

從A型到o型

哭也聽見

笑也聽見

六十、十二、十八

白玉苦瓜(故宮博物院所藏)似醒似睡,緩緩的柔光裏似悠悠醒自千年的大寐

一隻瓜從從容容在成熟

一隻苦瓜。不再是澀苦

日磨月磋琢出深孕的清瑩

看莖鬚繚繞。葉掌撫抱

哪一年的豐收像一口要吸盡古中國餵了又餵的乳漿

完美的圓膩啊酣然而飽

那觸覺。不斷向外膨脹

充實每一粒酪白的葡萄

直到瓜尖,仍翻看當日的新鮮茫茫九州只縮成一張輿圖

小時候不知道將它疊起

一任攤開那無窮無盡

碩大似記憶母親,她的胸脯你便向那片肥沃匍匐

用蒂用根索她的恩液

苦心的悲慈苦苦哺出

不幸呢還是大幸這嬰孩

語文培育班教材之三

鍾整個大陸的愛在一隻苦瓜皮靴踩過,馬蹄踩過

重噸戰車的履帶踩過

一絲傷痕也不曾留下

只留下隔玻璃這奇蹟難信

猶帶著后土依依的祝福

在時光以外奇異的光中

熟著,一個自足的宇宙

飽滿而不虞腐爛,一隻仙果不產在仙山,產在人間

久朽了,你的前身,唉,久朽為你換胎的那手,那巧腕

千眄萬睞巧將你引渡

笑對靈魂在白玉裏流轉

一首歌,詠生命曾經是瓜而苦被永恆引渡,成果而甘

六三、二、十一【尋李白】所引用的詩篇不見(近無李白消息)杜甫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匡山讀書處,頭白好歸來。

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雲李白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髮弄扁舟。

夢李白(二首之一)杜甫

浮雲終日行,遊子久不至;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告歸常局促,苦道來不易。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出門搔白首,若負平生志。冠蓋滿京

語文培育班教材之三

華,斯人獨憔悴。孰云網恢恢?將老身反累!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

玉階怨李白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

客中作李白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

早發白帝城李白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贈李白杜甫

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把酒問月李白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輕輝發。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

南陵別兒童入京李白

白酒新熟山中歸,黃雞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雞酌白酒,兒女嬉笑牽人衣。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爭光輝。游說萬乘苦不早,著鞭跨馬涉遠道。會稽愚婦輕買臣,余亦辭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尋李白】余光中

語文培育班教材之三

那一雙傲慢的靴子至今還落在

高力士羞憤的手裡,人,卻不見了把滿地的難民和傷兵

把胡馬和羌馬交踐的節奏

留給杜二去細細地苦吟

自從那年賀知章眼花了

認你做謫仙,便更加佯狂

用一隻中了魔咒的小酒壺

把自己藏起,連太太都尋不到你怨長安城小而壺中天長

在所有的詩裡你都預言

會突然水遁,或許就在明天

只扁舟破浪,亂髮當風

-而今,果然你失了蹤

樹敵如林,世人皆欲殺

肝硬化怎殺得死你?

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

餘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

從開元到天寶,從洛陽到咸陽冠蓋滿途車騎的囂鬧

不及千年後你的一首

水晶絕句輕叩我額頭

噹地一彈挑起的回音

一貶世上已經夠落魄

再放夜郎毋乃太難堪

至今成謎是你的籍貫

隴西或山東,青蓮鄉或碎葉城不如歸去歸那個故鄉?

凡你醉處,你說過,皆非他鄉失蹤,是天才唯一的下場

身後事,究竟你遁向何處?猿啼不住,杜二苦勸你不住一回頭囚窗下竟已白頭

七仙,五友,都救不了你了匡山給霧鎖了,無路可入

語文培育班教材之三

仍爐火未純青,就半粒丹砂

怎追躡葛洪袖裡的流霞?

樽中月影,或許那才是你故鄉常得你一生癡癡地仰望?

而無論出門向西笑,向西哭

長安都早已陷落

這二十四萬里的歸程

也不必驚動大鵬了,也無須招鶴只消把酒杯向半空一扔

便旋成一隻霍霍的飛碟

詭綠的閃光愈轉愈快

接你回傳說裡去

【戲李白】余光中你曾是黃河之水天上來

陰山動

龍門開

而今黃河反從你的句中來

驚濤與豪笑

萬里滔滔入海

那轟動匡廬的大瀑布

無中生有

不止不休

可是你傾側的小酒壺?

黃河西來,大江東去

此外五千年都已沉寂

有一條黃河,你已夠熱鬧的了

大江,就讓給蘇家那鄉弟吧

天下二分

都歸了蜀人

你踞龍門

他領赤壁

附記:

李白公無渡河有句云:﹁黃河西來決崑崙,咆哮萬里觸龍門。﹂其西岳雲臺歌送丹丘子又云:「西岳崢嶸何壯

語文培育班教材之三

哉,黃河如絲天上來。黃河萬里觸山動,盤渦轂轉秦地雷。」至於將進酒之名句,更是無人不知。我認為詩贊黃河,太白獨步千古;詞美長江,東坡凌駕前人,因此未遑安置屈原和杜甫,就逕尊李白為河伯,僭舉蘇軾作江神。這兩位詩宗偏又都是蜀人。據考證,李白生於中亞之碎葉城,五歲隨父遷回中原,在四川江油的青蓮鄉長大,其後在詩中也一再自居蜀人。四川當然屬於長江流域:把中國兩大聖水都給了南人,對北人似乎有失公平。或許將來北方會出一位大詩人,用雄詞麗句把黃河收了回去,也未可知。寫於六十九年四月二十六日。

︱錄自余光中隔水觀音,洪範書店

【念李白】余光中

︱我本楚狂人

鳳歌笑孔丘

現在你已經絕對自由了從前你被囚了六十二年你追求的仙境也不在藥爐也不在遁身難久的酒壺那妙異的天地

開闔只髓你入神的毫尖所有人面鳥心的孩童

遠足一攀到最高峰

就覺得更遠的那片錦雲是你彷彿在向他招手

現在你已經完全自由

列聖列賢在孔廟的兩廡肅靜的香火裡暗暗地羨慕有一個飲者自稱楚狂

不飲已醉,一醉更狂妄不到夜郎已經夠自大

語文培育班教材之三

幸而貶你未曾到夜郎

愕然回頭儒巾三千頂

看你一人無端地縱笑

仰天長笑,臨江大笑

出門對長安的方向遠笑,低頭對杯底的月光微笑

而在這一切的笑聲裡我聽到

縱盛唐正當是天寶

世人對你的竊笑,冷笑

在背後起落似海潮

唯你的狂笑壓倒了一切

連自己搥胸的慟哭

你是楚狂,不是楚大夫

現在你已經絕對自由了

儒冠三千不敢再笑你

自有更新的楚狂犯了廟規

令方巾愕然都回顧

六九.五.八按:尋李白等三首作於香港,為歷史文化探索時期的作品。流沙河在詩人余光中的香港時期一文中說:余光中的想像用力用在李白身上,較之用在杜甫身上﹐發揮得更好些。並就此觀點比較三詩,認為戲李白想像神奇,尋李白想像翻新,念李白想像古怪.荒誕。

現代詩的分行藝術

一句一行,每行齊頭

例:

山是古老的牧人

他牧的是千載悠悠的白雲

(夏菁山和白雲)

一句拆成兩行以上,每行齊頭

行頭參差不齊的形式

橫排

齊腳

語文培育班教材之三 中空

長短相形

圖象化

余光中谈散文

余光中谈散文——散文的知性与感性文学作品给读者的印象,若以客观与主观为两极,理念与情感为对立,则每有知性与感性之分。所谓知性,应该包括知识与见解。知识是静态的,被动的,见解却高一层。见解动于内,是思考,形于外,是议论。议论要有层次,’有波澜,有文采,才能纵横生风。不过散文的知性仍然不同于论文的知性,毕竟不宜长篇大论,尤其是刻板而露骨的推理。散文的知性该是智慧的自然洋溢,而非博学的刻意炫夸。说也奇怪,知性在散文里往往要跟感性交融,才成其为“理趣”。 至于感性,则是指作品中处理的感官经验,如果在写景、叙事上能够把握感官经验而令读者如临其景,如历其事,这作品就称得上‘感性十足”,也就是富于“临场感”(sense Of immediacy)。一位作家若能写景出色,叙事生动,则抒情之功已经半在其中,只要再能因景生情,随事起感,抒情便能奏功。不过这件事并非所有的散文家都做得到,因为写景若要出色,得有点诗人的本领,叙事若要生动,得有点小说家的才能,而进一步若要抒情,则更须诗人之笔。生活中的感性要变成笔端的感性,还得善于捕捉意象,安排声调。 另一方面,知性的散文,不论是议论文或杂文,只要能做到声调铿锵,形象生动,加上文字整洁,、条理分明,则尽管所言无关柔情美景或是慷慨悲歌,仍然有其感性,能够感人,甚至成为美文。且以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为例: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短短九十个字,回旋的空间虽然有限,却一波三折,层层逼进,而气势流畅,议论纵横,更善用五个“士”和三个“鸡鸣狗盗”形成对照,再以鸡犬之弱反比虎豹之强,所以虽然是知性的史论,却富于动人的感性。在美感的满足上,这篇知性的随笔竟然不下于杜牧或王安石自己咏史的翻案诗篇,足见一篇文章,只要逻辑的张力饱满,再佐以恰到好处的声调和比喻,仍然可以成为散文极品,不让美文的名作“专美”。 因此感性一词应有两种解释。狭义的感性当指感官经验之具体表现,广义的感性甚至可指:一篇知性文章因结构、声调、意象等等的美妙安排而产生的魅力。也就是说,感性之美不一定限于写景、叙事、抒情的散文,也可以得之于议论文的字里行间。纯感性的散文可成为美文,除了文体有别外,简直就是诗了。留朝的文章,尤其是江淹的(恨赋》、《别赋》之类,正是纯感性的美文。但是中国文化毕竟悠久,就连这样的美文也不脱历史的背景。若求其更纯,或可向小品之中去寻找。齐梁间文人的小简,在清丽的对仗之下,每有此种短篇佳制.刘潜《谢始兴王赐花纨簟启》便是美丽的样品: 丽兼桃象,周洽昏明,便觉夏室已寒,冬襄可袭'虽九日煎沙,香粉犹弃,三旬沸海,团扇可捐。 寥寥三十五字,焦点只集中在一个感性上:收到的桃枝簟与象牙簟触肌生凉,虽在三伏盛暑,亦无须敷粉挥扇。相对于这种纯感性的散文,韩愈的不少议论文章,例如《原道》、《原毁》、《师说》、《讳辩,,讨论的都是抽象的理念,可谓之纯知性的散文。不过,正如法国作家毕丰所言:“风格即人格。”在一切文体之中,散文是最亲切、最平实、最透明的言谈,不像诗可以破空而来,绝尘而去,也不像小说可以戴上人物的假面具,事件的隐身衣。散文家理当维持与读者对话的形态,所以其人品尽在文中,伪装不得。 散文常有议论文、描写文、叙事文、抒情文之分,准此,则其第一类应是知性散文,其余似乎就是感性散文了。其实,如此分类,不过便于讨论而已。究其真相,往往发现散文的名作,在这些功用之间,只是有所偏重,而非断然可分。文章的风格既如人格,则亦当如完整的人格,不以理绝情,亦不以情蔽理,而能维持情理之间的某种平衡,也就是感性与知性的相济。也因此,知性散文之中,往往有出色的感性片段,反之,在感性散文里,也每有知性的片段令人难忘.例如曹丕的《典论论文》,本质当然是知性的,可是读者印象最深的,却是“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以后的一段。那一段究竟算是知性还是感性,固难断盲,可是到了篇末这几句,高潮涌起,感慨多于析理,则显然是感性的:古人尺壁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而人多不强力,贫则慑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 同样地,《丘迟与陈伯之书)对于叛将晓之以义,动之以情,戒之以史,大致上是一篇知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评说朱自清散文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评说朱自清散文(节选) 交侍太清楚,分析太切实,在论文里是美德,在美文、小品文、抒情散文里,却是有碍想象分散感性经验的坏习惯。试看《荷塘月色》的第三段: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这一段无论在文字上或思想上,都平庸无趣。里面的道理,一般中学生都说得出来,而排比的句法,刻板的节奏,更显得交待太明、转折太露,一无可取,删去这一段,于《荷塘月色》并无损失。 朱自清忠厚而拘谨的个性,在为人和教学方面固然是一个优点,但在抒情散文里,过分落实,却有碍想象之飞跃,情感之激昂,“放不开”。 朱文的譬喻虽多,却未见如何出色。且以溢美过甚的《荷塘月色》为例,看看朱文如何用喻: “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2.人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11句中一共用了14个譬喻,对一篇千把字的小品文说来,用喻不可谓之不密。细读之余,当可发现这譬喻大半浮泛,轻易,阴柔,在想象上都不出色。也许第三句的譬喻有韵味,第八句的能够寓美于丑,算上小小的例外吧。第九句用小提琴所奏的西洋名曲来喻极富中国韵味的荷塘月色,很不恰当。 朱自清散文里的意象,除了好用明喻而趋于浅显外,还有一个特点,便是好用女性意象。前引《荷塘月色》的一二两句里,便有两个这样的例子。这样的女性意象实在不高明,往往还有反作用,会引起庸俗的联想。

余光中与诗歌

余光中与诗歌 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但台湾和大陆人为地长期隔绝,使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炎黄子孙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历史沧桑感。即特有的“中国情结”。而余光中先生则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台湾整个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80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称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呼吸在当今,却已经进入了历史,他的名字已经醒目地镂刻在中国新文学的史册上。 22岁那年,余光中随家人来到台湾,并考取了台湾大学外文系。虽然专业是外文,余光中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他在诗歌、散文、评论、翻译都有大量著述,而其中成就最杰出的,当属诗歌。人们评论他的诗题材广泛,风格多变,技巧多姿,融合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笔法。因此,他被誉为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之一。 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赋诗一首。写完后,诗人热泪盈眶,沉吟良久。这就是后来被海外游子不断传唱的《乡愁》。诗中出现的“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映像。作者把无形的乡愁比喻化为四种事物,可见作者愁思之重。小时候与祖国母亲分隔两地是由于国家政策关系,那时只能通过书信的形式,用一枚小小的“邮票”承载自己厚重的乡愁,一枚小小的“邮票”成了两岸人民情感交流的枢纽,到了中年,作者成家立室之后依然不能摆脱这种隔岸的牵挂。本应幸福,温馨而甜蜜的婚姻却变成了海上旅途的疲乏,孤独,一张张旧“船票”饱含了多少空虚的岁月和相聚的感动。而最令诗人痛心疾首的是自己朝思暮想要回去探望的老母亲,却在苦苦的等待和思念中烟消云散,被一撮刺眼的黄泥永远地掩埋在自己苦思的故土里,一座短短

余光中的现代诗

余光中的現代詩 蓮的聯想 已經進入中年,還如此迷信 迷信著美 對此蓮池。我欲下跪 想起愛情已死了很久 想起愛情 最初的煩惱。最後的玩具 想起西方,水仙也渴斃 拜倫的墳上 為一隻死蟬,鴉在爭吵 戰爭不因漢明成不在而停止 仍有人歡喜 在這種火光中來寫日記 虛無成為流行的癌症 當黃昏來襲 許多靈魂便告別肉體 我的卻拒絕遠行,我願在此 伴每一朵蓮 守小千世界,守住神秘 是以東方甚遠,東方甚近 心中有神 則蓮合為座。蓮疊如台 諾,葉何田田,蓮何翩翩 你可能想像 美在其中,神在其上 我在其側,我在其間,我是蜻蜓風中有塵 閔秋英老師 有火藥味。需要拭淚,我的眼睛 五十.十一.十 等你,在雨中 等你﹐在雨中,在造虹的雨中 蟬聲沉落,蛙聲昇起 一池的紅蓮如紅焰,在雨中你來不來都一樣,竟感覺 每朵蓮都像你 尤其隔著黃昏。隔著這樣的細雨 永恆,剎那,剎那,永恆 等你,在時間之外 在時間之內。等你,在剎那,在永恆如果你的手在我的手裏,此刻 如果你的清芬 在我的鼻孔,我會說,小情人 諾,這雙手應該採蓮,在吳宮 這雙手應該 搖一柄桂槳,在木蘭舟中 一顆星懸在科學館的飛簷 耳墜子一般地懸著 瑞士錶說都七點了。忽然你走來 步雨後的紅蓮,翩翩,你走來 像一首小令 從一則愛情的典故裏你走來 從姜白石的詞裏,有韻地,你走來 五一、五、二七民歌 傳說北方有一首民歌 只有黃河的肺活量能歌唱 從青海到黃海 風也聽見 沙也聽見 如果黃河凍成了冰河 還有長江最最母性的鼻音 從高原到平原 魚也聽見 龍也聽見 如果長江凍成了冰河 還有我,還有我的紅海在呼嘯 從早潮到晚潮 醒也聽見 夢也聽見

有一天我的血也結冰 還有你的血他的血在合唱 從A型到o型 哭也聽見 笑也聽見 六十、十二、十八 白玉苦瓜(故宮博物院所藏) 似醒似睡,緩緩的柔光裏 似悠悠醒自千年的大寐 一隻瓜從從容容在成熟 一隻苦瓜。不再是澀苦 日磨月磋琢出深孕的清瑩 看莖鬚繚繞。葉掌撫抱 哪一年的豐收像一口要吸盡 古中國餵了又餵的乳漿 完美的圓膩啊酣然而飽 那觸覺。不斷向外膨脹 充實每一粒酪白的葡萄 直到瓜尖,仍翻看當日的新鮮茫茫九州只縮成一張輿圖 小時候不知道將它疊起 一任攤開那無窮無盡 碩大似記憶母親,她的胸脯 你便向那片肥沃匍匐 用蒂用根索她的恩液 苦心的悲慈苦苦哺出 不幸呢還是大幸這嬰孩 鍾整個大陸的愛在一隻苦瓜 皮靴踩過,馬蹄踩過 重噸戰車的履帶踩過 一絲傷痕也不曾留下 只留下隔玻璃這奇蹟難信 猶帶著后土依依的祝福 在時光以外奇異的光中 熟著,一個自足的宇宙 飽滿而不虞腐爛,一隻仙果 不產在仙山,產在人間 久朽了,你的前身,唉,久朽為你換胎的那手,那巧腕 千眄萬睞巧將你引渡 笑對靈魂在白玉裏流轉 一首歌,詠生命曾經是瓜而苦 被永恆引渡,成果而甘 六三、二、十一 【尋李白】所引用的詩篇 不見(近無李白消息)杜甫 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匡山讀書處,頭白好歸來。 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雲李白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髮弄扁舟。 夢李白(二首之一)杜甫 浮雲終日行,遊子久不至;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告歸常局促,苦道來不易。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出門搔白首,若負平生志。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孰云網恢恢?將老身反累!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 玉階怨李白 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 客中作李白 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

略谈余光中的散文观 - 长汀一中

略谈余光中的散文观 吴永福 关于散文,余光中颇有知见。他在《日不落家》后记中说:“五四以来,不少人认定散文就是小品文。其实散文的文体可以变化多端,不必限于轻工业的小品杂文。我一向认为小品也好,长篇也好,各有胜境,有志于散文艺术的作家,轻工业与重工业不妨全面经营。”此种区分着眼于篇幅的短与长,对应于内容的轻与重。而在《不老的缪斯》中说:“散文分狭义与广义二类。狭义的散文指个人抒情志感的小品文,篇幅较短,取材较狭,份量较轻。广义的散文天地宏阔,凡韵文不到之处,都是它的领土,论其题材则又千汇万状,不胜枚举。”这里的广狭之分,包括体裁及取材。还有质素方面的区分。余光中在《美文与杂文》中说:“习见的散文选集所收的,几乎尽是抒情写景之类的美文小品,一来读者众多,可保销路;二来体例单纯,便于编辑。其中当然也有不少足以传世的佳作,可是搜罗的范围既限于‘纯散文’,就不免错过了广义散文的隽品。长此以往,只怕我们的散文会走上美文的窄路,而一般读者对散文的看法也有失通达。”美文的说法,多指抒情写景之类的小品。不过,作者又进一步作了界定。“所谓美文,是指不带实用目的专供直觉观赏的作品。反之,带有实用目的之写作,例如新闻公文论述之类,或可笼统称为杂文。美文重感性,长于抒情,由作家来写。杂文重知性,长于达意,凡知识分子都可以执笔。不过两者并非截然可分,因为杂文写好了,可以当美文来欣赏,而美文也往往为实用目的而作。”在这里,杂文是作为与美文相对的概念提出来的,但区分的标准并不绝对。其实美文杂文都可以是散文。“把散文限制在美文里,是散文的窄化而非纯化。” 众多文体的并举中,诗与文的比较甚多。余光中在《缪斯的左右手》中说:“诗和散文,同为表情达意的两大文体,但诗凭想象、较具感情的价值,散文依据常识、较具实用的功能。”散文不离人生日常,正是基于生活的提炼。“散文是一切文体之根:小说、戏剧、批评甚至哲学、历史等等,都脱离不了散文。诗是一切文体之花,意象和音调之美能赋一切文体以气韵;它是音乐、绘画、舞蹈、雕塑等等艺术达到高潮时呼之欲出的那种感觉。”散文是文体之根,换个说法就是有其母体之义。不仅可催生出许多子文体,其本身也是一体,一种很弹性的文体。余光中在《记忆像铁轨一样长》的自序中说:“散文可以向诗学一点生动的意象、活泼的节奏,和虚实相济的艺术,然而散文毕竟非诗。旗可以迎风而舞,却不可随风而去,更不能变成风。把散文写成诗,正如把诗写成散文,都不是好事。”诗与文可互相借鉴,但又各有规范。把散文当成诗来写,或把诗写成散文,都是在借鉴中忘了本身的规范,其实就是过头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自序中还说:“大致说来,散文着重清明的知性,诗着重活泼的感性。”对于散文创作中的知性,作者甚为强调。他在《左手的缪斯》新版序中说:“缺乏知性做脊椎的感性,只是一堆现象,很容易落入滥感。”光写感性经验,是比较浅的,任其泛滥开去,就很疲软了。换言之,就是需要知性来作脊椎。余光中在《散文的知性与感性》中这样说:“知识是静态的、被动的,见解却高一层。见解动于内,是思考,形于外,是议论。……散文的知性该是智慧的自然洋溢,而非博学的刻意炫夸。说也奇怪,知性在散文里往往要跟感性交融,才成其为‘理趣’。”知性并非纯理性的,尽是概念的抽象演绎,而是一种智慧的观照,这样才能与感性交融。“一位真正的散文家,必须兼有心肠与头脑,笔下才能兼顾感性与知性,才能‘软硬兼施’。”有心肠,才有观感的印象或事实;而有头脑,才有见解或看法。 余光中在《四窟小记》中说:“创作之道,我向往于兼容并包的弹性,认为非如此不足以超越僵化与窄化。”就余光中自己的写作来说,是理论见之于实践的。他在《四窟小记》中说:“诗、散文、批评、翻译,是我写作生命的四度空间。”于此可见,作者的写作方向是多元的。又说:“我曾说自己以乐为诗,以诗为文,以文为批评,以创作为翻译。”此种交错,表明不同文字中有一种相通的内蕴或节奏。且就散文写作来看,文体也是多样的,有小品、

论百读不厌_朱自清散文集

论百读不厌_朱自清散文集 论百读不厌原文阅读 前些日子参加了一个讨论会,讨论赵树理先生的《李有才板话》。座中一位青年提出了一件事实:他读了这本书觉得好,可是不想重读一遍。大家费了一些时候讨论这件事实。有人表示意见,说不想重读一遍,未必减少这本书的好,未必减少它的价值。但是时间匆促,大家没有达到明确的结论。一方面似乎大家也都没有重读过这本书,并且似乎从没有想到重读它。然而问题不但关于这一本书,而是关于一切文艺作品。为什么一些作品有人"百读不厌";,另一些却有人不想读第二遍呢?是作品的不同吗?是读的人不同吗?如果是作品不同,"百读不厌";是不是作品评价的一个标准呢?这些都值得我们思索一番。 苏东坡有《送章?秀才失解西归》诗,开头两句是: 旧书不厌百回读, 熟读深思子自知。 "百读不厌";这个成语就出在这里。"旧书";指的是经典,所以要"熟读深思";。《三国志·魏志·王肃传·注》: 人有从(董遇)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意自见";。 经典文字简短,意思深长,要多读,熟读,仔细玩味,才能了解和体会。所谓"意自见";,"子自知";,着重自然而然,这是不能着急的。这诗句原是安慰和勉励那考试失败的章?秀才的话,劝他回家再去安心读书,说"旧书";不嫌多读,越读越玩味越有意思。固然经典值得"百回读";,但是这里着重的还在那读书的人。简化成"百读不厌";这个成语,却就着重在读的书或作品了。这成语常跟另一成语"爱不释手";配合着,在读的时候"爱不释手";,读过了以后"百读不厌";。这是一种赞词和评语,传统上确乎是一个评价的标准。当然,"百读";只是"重读";"多读";"屡读";的意思,并不一定一遍接着一遍的读下去。

诗歌意象集锦

诗歌意象集锦 (一)自然万物 1.山川风物类。 “青山意象”:①“青山”在古典诗歌中具有深隐旷达、雄浑沉稳、亘古不改的特色,因而备受文人喜欢:它是诗人们借以栖息身心的家园。如“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②“青山”是故乡的象征,故乡山脉轮廓是游子心中最清晰的印痕。如“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谢朓《游东田》)③“青山”是历史与永恒的象征。如“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许浑《金陵怀古》)。 “月”意象:①对月思亲思乡,引发离愁别绪。如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②望月思故国,表现亡国之痛。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③抒发盛衰无常,物事人非的感慨。如“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④花好月圆,团圆喜庆。如“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唐人张九龄《望月怀远》) “冰雪”、“冰心”意象:比喻心志忠贞、品格高尚、心性高洁。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张孝祥《洞庭青草》) “水”意象:①绵绵愁思,离愁别恨。如秦观《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②时光流逝。如“滚滚长江东逝水”等。 “关山”意象:①关塞山河。如高适《塞上吹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②历史存在。如“关山度若飞”“秦时明月汉时关”。 “清风明月白云”意象:①望云思友,见月怀人。如杜甫《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②随遇而安、自由自在、归隐山林。如“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灏《黄鹤楼》)③沉醉田园,恬淡洒脱。如“明月清风惊鹊”等。 “斜阳云烟清霜”意象:①沉郁思古幽情。如“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②惆怅凄苦悲凉情绪。如“暮霭沉沉楚天阔”。 2.天地草木类。 “草木”意象:①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②乐景写哀。如“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芳草”意象:离恨愁情。如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用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比喻离别愁绪。 “芭蕉”意象:代指离情别绪。如李清照:“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 “梧桐”意象:凄苦悲凉悱恻。如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梅花”意象:①高洁人格的象征。如张泽民:“一白雪相似,独清春不知”。②孤芳自赏、孤高自许。如陆游“寂寞开无主”,“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都是用冰清玉洁的梅花凸显不同流俗的品质。 “菊花”意象:品格坚强,气质清高、志向高洁。如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菊花般高洁品格的激赏与追求。 “松柏”意象:孤直坚强。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李山浦:“孤标百尺雪中现,长啸一声风里闻。”另外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则有飘零之意。“莲”意象:“莲”与“怜”音同,古诗常用“莲”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3.虫鱼鸟兽类

余光中诗歌

余光中诗歌余光外诗歌 一、《城忧》 小时分 城忧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尔正在那头 母亲正在这头 少年夜后 城忧是一弛窄窄的舟票 尔正在那头 新娘正在这头 厥后啊 城忧是一圆矬矬的宅兆 尔正在中头

母亲正在面头 而如今 城忧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尔正在那头 年夜陆正在这头 二、《等您正在雨外》 等您正在雨外正在制虹的雨外 蝉声轻落蛙声降起 一池的红莲如红焰正在雨外 您去没有去皆同样竟觉得 每一朵莲皆像您 尤为隔着黄昏隔着那样的小雨 永久刹这刹这永久 等您正在工夫以外 正在工夫以内等您正在刹这正在永久

若是您的脚正在尔的脚□此刻 若是您的浑芬 正在尔的鼻孔尔会说小恋人 诺那只脚应该采莲正在吴宫 那只脚应该 撼一柄桂浆正在木兰船外 一颗星悬正在迷信馆的飞檐 耳坠子正常的悬着 瑞士表说皆七点了突然您走去 步雨後的红莲翩翩您走去 像一尾小令 从一则恋爱的典故□您走去 从姜皂石的词外有韵天您走去 三、《尔之固体化》 正在此天,正在国际的鸡首酒面,

尔还是一块回绝熔解的炭——常连结整高的热 战固体的软度。 尔原本也是很液体的 也很爱活动,很容难沸腾, 很爱玩虹的滑梯。 但外国的太阴距尔太近 尔结晶了,通明且软, 且无奈主动复原。 四、《西螺年夜桥》 矗然,钢的魂灵醉着 威严的静铿锵着 西螺仄本的海风猛摇着那座 力的图案,美的网,猛摇着那座意志之塔的每一一根神经,

猛摇着,并且失望天啸着 而铁钉的齿牢牢咬着,铁臂的脚牢牢握着威严的静。 于是,尔的魂灵也醉了,尔知叙 既渡的尔将同于 已渡的尔,尔知叙 此岸的尔不克不及还原为 彼岸的尔 但运气自神秘的一点屈过去 一千条欢送的臂,尔必需渡河 面对通背另外一个世界的 走廊,尔微微天哆嗦 但西螺仄本的壮阔的风 迎里扑去,告尔以海正在彼端 尔微微天哆嗦,然而尔

瑰丽奇伟而见生命_谈余光中20世纪60_70年代散文的感性和创新

第6卷第2期辽宁工学院学报V o l.6 N o.2 2004年4月JOU RNAL O F L I AON I N G I N ST ITU T E O F T ECHNOLO GY A p r.2004① 瑰丽奇伟而见生命 谈余光中20世纪60~70年代散文的感性和创新 陆 明 (鲁迅美术学院文学教研室,辽宁沈阳 110004) 摘要:综观余光中的全部散文创作,最具个性风采和创新精神的是其20世纪60~70年代的写景叙事抒情散文。这些作品使用各种艺术手段,创造了丰富的感性、新奇的异味和长足的美感,充分体现了浪漫主义的抒情性,并具有现代派诗歌和绘画的特点,瑰丽奇伟而富有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感性;创新;瑰丽;新奇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3391(2004)022******* 台湾诗人余光中的散文创作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突飞猛进于60~70年代,发展变化于80~90年代。在半个世纪的创作历程中,他写下了140多篇散文。有酣畅淋漓的长文,也有适合专栏的小品;有主观色彩浓厚的抒情文,也有立论公允警句叠出的议理文。能写景会幽默,时而低回感伤,时而豪情洋溢,最终归于从容雅致。可以说,余光中是一位具有诗人气质和现代气息的散文全才和大家。 如果把他放在现当代散文大家中,笔者认为,余光中散文在内容题材上没有多少超越前人的开拓,他的主要贡献是在艺术表现方面,而最具个性风采和创新精神的作品则是其20世纪60~70年代的散文。这一时期,他风华正茂,学贯中西又锐意创新,怀着昂扬充沛的创作力风驰电掣于文坛,神采飞扬,意气自雄,创作出一批瑰丽奇伟又饱含生命活力的艺术散文。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令世人瞩目。无论是与同时期的大陆散文还是今天的散文相比较,余光中散文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创新都是十分突出的。 余光中写散文不是随意而为,他是将散文当作文学事业来经营的,并且自视甚高。“对于一位大诗人,要写散文,仅用左手就够了。许多诗人用左手写出来的散文,比散文家用右手写出来的更漂亮。一位诗人对于文字的敏感,当然远胜与散文家。”这是他20世纪60年代散文评论中的话,自信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同样是在这篇文章中,他分析褒贬当时的创作现状,并提出革新散文的主张和标准,主张创作出“讲究弹性、密度和质料”的“超越实用而进入美感的,可以供独立欣赏的,创造性的散文”。其创作又呼应了他的理论。也就是说,余光中从理论到实践均为我们提供出一种新面目的现代散文。 本文拟就余光中20世纪60~70年代散文中十分突出的感性和创新的特色进行分析,以便深入了解诗人在文字和修辞上的用心和追求。 余光中早期散文主要是叙事写景抒情一类的作品。这类作品要求有感性,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其事、其情的感觉。这个道理不新鲜,一般作者都知道。但要写出十足的感性却不容易,所以一般作者常回避或应付了事。余光中在经营感性方面不偷懒,敢碰硬,很下了一番功夫,尽数施展了他的十八般武艺。下面我们一一来看看。 一、写出全部的感官经验 一般人只停留于写出视觉经验,其实味觉嗅觉更能给人深刻的印象。余光中的作品里,形色声味、嗅觉触觉感觉应有尽有,尤其不忘布色。他不喜欢中国古代水墨画和山水游记的清淡超逸,更喜欢骈文的华美和法国印象派油画的夺目的色感和光感。在布色上,他努力绘出色域的宽广的层次,追求繁富斑斓之美,而且文气饱胀。如: “中西部的秋季,是一场弥月不熄的野火,从浅黄到血红到暗赭到郁沉沉的浓栗,从爱奥华一直烧到俄亥饿,夜以继日以继夜地维持好几十郡的灿烂。”《望乡的牧神》“就像此刻,秋色四面,上面是土耳其玉的天穹,下面是普鲁士蓝的清澄,风起时,满枫林的叶子滚动香熟的灿阳,仿佛打翻了一匣子的玛瑙。”(同上) 二、在“细”和“动”上下功夫 把一些极短暂的过程拉长了仔细地写出来;利用动词描写一些静态的景物,都能造成较强的感性。如: “我的心打了一个寒颤,鸡皮疙瘩,一波波,溯我的前臂和面颊而上。”《黑灵魂》 “排着禾墩的空田尽处,伸展着一片片缓缓起伏的黄艳艳的阳光……”《石城之行》 ①收稿日期:2003208221 基金项目:辽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B类(课题编号:202360759)。 作者简介:陆 明(19642),女,江苏无锡人,副教授,文学硕士。

论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论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导读: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一)、真挚、深厚的情感投入。古语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朱自清那些以家庭生活为素材的作品中,或感伤、或温厚、或幽默的人伦之情,深深地感染着读者、拨动着读者的心弦。如《背影》中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步履艰难的老父亲的背影成为中国文学中一个经典镜头,感人至深。 (二)、情景交融的意境刻画。朱自清原本是一个诗人,曾认真研究过现代诗,且有很高的造诣,因此在散文创作中自然也不失其诗人的本色。“文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后人对他的评价。例如在《荷塘月色》中,淡淡的月色、田田的荷叶、薄薄的清雾、蓊蓊郁郁的树木以及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素淡朦胧,简直就象一幅意境幽美的工笔画。在朱自清的笔下,好景美不胜收:梅雨潭醉人的绿、秦淮河的灯影波光、威尼斯的异国情调、扬州城的风流与古朴……这些情景交融的意境营造,往往会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缜密精巧的构思。虽然朱自清的散文篇幅大多不长,但其构思却颇具匠心。《背影》的出奇制胜;《春》的多侧面描写,而把文眼(一年之计在于春)置于描写和叙述之中,毫无刀刻斧凿之痕;《荷塘月色》虽说为了写心中的不宁静,但一路下来,却处处见“静”。 (四)、独特的语言艺术。朱自清散文的语言之美,是有口皆碑的。如《背影》语言的质朴、《荷塘月色》语言的清丽、《温州的踪

迹。绿》语言的纤秾,而《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语言更是极富色彩感,呈现出视觉上的绘画美。爱用叠字及长短句的巧妙搭配,形成了朱自清散文所特有的节奏感和韵律美。据统计《荷塘月色》中用了26个叠字,而《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叠字则有72处之多;长短句的巧妙搭配,使其散文读来错落有致、琅琅上口,独具跌宕回环的听觉美感。 总之,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及文学革命中,朱自清以其散文有力地证明了:取代文言文的白话文,也可以写出与文言散文媲美甚至超过它的精品。这是朱自清作为一位语言大师对现代汉语的重大贡献。【论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1.论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2.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3.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4.论朱自清的散文特色 5.论朱自清的散文特点 6.朱自清散文《论青年》 7.谈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8.朱自清《论别人》 上文是关于论朱自清散文的特点,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现代诗的特点doc资料

现代诗的特点

现代诗的特点 “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现代诗的含义: 1.形式是自由的 2.内涵是开放的 3.意象经营重于修辞。 “古典诗”与“现代诗”的比较:“诗”者皆为感于物而作,是心灵的映现。“古典诗”以“思无邪”的诗观,表达温柔敦厚、哀而不怨,强调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现代诗”强调自由开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境陈述,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现代诗最大的特点其实就是自由,绝对的自由,这是其他体裁不能比的一个优势现代诗的基本特点。现代诗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情绪,用现代的词藻排列而成的语句群体。诗是写对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的感受,并且是用现代的语言(即是现代汉语,而不是文言)来写的——这是现代诗最基本的特点。 现代诗还有以下几个重要的特点: 1、内容上:美丽的想象,平凡中看到不平凡; 2、思想上:要写出动人的情意。就是说,要加入个人的情感和体会; 3、格式上:要分行,可以依句分行,也可以依内容分行。 诗的格式也是一个必须注意的问题,除了要按内容分行来写或按句分行来写之外,特别是在语言的组织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修辞的运用;一是

打破常规组合。灵活地运用各种修辞能增强诗的生命力,大胆打破常规组合(即不按语法要求搭配)更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不可太过滥。 修辞是诗歌的一种重要技巧。包括拟人、比喻、排比、设问、反复、顶针、对偶、夸张、象征等。可以说每一种表现手法都有其独到之处。比的运用可以更生动,形象地表现诗歌内容。兴的运用可以让读者自开篇就能体会诗歌的意境,使诗歌更富于深情和韵味;而夸张,象征,通感等手法的运用可以给诗歌注入更新鲜的血液,使诗歌更富于想象力和亲和力,而不会让人感觉意思朦胧暧昧,晦涩难懂,使读者真正读懂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而象征手法,则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特殊意义,这是诗歌中最常用的手法。比如冰心的《纸船》象征了对母亲的思念,冯至的《我是一条小河》中“小河”象征了对爱情的追求。平常我们也爱用象征,如用“梅花”来象征坚贞不屈,用“蜡烛”来象征默默奉献。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中用“海”和“山”来象征“理想”与“追求理想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下面这几种物体的常用象征意义你知道吗?太阳、蜜蜂、苍蝇、蚊子、雪花?(光明、无私奉献、肮脏、剥削、纯洁)。 关于现代诗:诗歌是文学女神桂冠上的璀璨的明珠。现代诗就是自由诗,指“五四”以来的诗歌。有抒情诗,有叙事诗,还有说理诗。诗歌主要的特点就是:对生活做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凝集着鲜明强烈的感情,充满丰富的想象,语言形象、凝练,具有和谐的韵律和鲜明的节奏。也有人把诗歌的特点概括为:形象性、概括性、抒情性、音乐性。 闲话新诗 一、新诗的发展历程

余光中经典诗歌选摘

余光中经典诗歌选摘 余光中(1928~2017),祖籍福建永春。少年曾在南京、重庆、厦门多地生活,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1950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3年,参与共创“蓝星”诗社。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曾在台湾、美国、香港多所大学进修、任教,诗歌、散文、评论、翻译领域皆有成就,诗集有《舟子的悲歌》、《莲的联想》、《白玉苦瓜》、《与永恒拔河》、《隔水观音》等。 1.算命瞎子 凄凉的胡琴拉长了下午, 偏街小巷不见个主顾; 他又抱胡琴向黄昏诉苦: 空走一天只赚到孤独! 他能把别人的命运说得分明, 他自己的命运却让人牵引: 一个女孩伴他将残年度过, 一根拐杖尝尽他世路的坎坷! 1950.11.8 2.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1972.1.21 3.乡愁四韵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1974.3 4.单人床 月是盲人的一只眼睛 怒瞰着夜,透过蓬松的云 狺狺的风追过去 这黑穹!比绝望更远,比梦更高 要冻成爱斯基摩的冰屋 中国比太阳更陌生,更陌生,今夜 情人皆死,朋友皆绝交 没有谁记得谁的地址 寂寞是一张单人床 向夜的四垠无限地延伸 我睡在月之下,草之上,枕着空无,枕着一种渺渺茫茫的悲辛,而风

余光中谈散文创作

余光中谈散文创作 我写散文,把散文写成美文,约莫比写诗晚了十年。开始不过把它当成副业,只能算是“诗余”。结果无心之柳竟自成荫,甚至有人更喜欢我的散文。后来我竟发现,自己在散文艺术上的进境,后来居上,竟然超前了诗艺。到了《鬼雨》、《逍遥游》、《四月,在古战场》诸作,我的散文已经成熟了;但诗艺的成熟却还要等待两三年,才抵达《在冷战的年代》与稍后的《白玉苦瓜》二书的境界。 中国文学的传统向有“诗文双绝”的美谈,证之《古文观止》,诸如《归去来辞》、《桃花园记》、《腾王阁序》、《阿房宫赋》、《秋声赋》、《赤壁赋》等美文名著,往往都出自诗人之手。这些感性的散文,或写景,或抒情,都需要诗艺始能为功,绝非仅凭知性,或是通情达理就可以应付过去。 一开始,我就注意到,散文的艺术在于调配知性与感性。知性应该包括知识与见解。知识属于静态的,是被动的。见解属于动态:见解动于内,是思考,表于外,是议论。议论要纵横生动,就要有层次、有波澜,有文采。散文的知性毕竟不同于论文,不宜长篇大论,尤其是直露的推理。散文的知性应任智慧自然洋溢,不容作者炫学矜博,若能运用形象思维,佐以鲜活的比喻,当更动人。 感性则指作品中呈现的感官经验:如能令读者如临其境,如历其事,就可谓富于感性,有“临场感”,也就是电影化了。一篇作品若能写景出色,叙事生动,感情已经呼之欲出,只要再加点睛,便能因景生情,借事兴感,达到抒情之功。 不过散文家也有偏才与通才之别,并非一切散文家都擅于捕捉感性。写景,需要诗才。叙事需要小说家的本领。而真要抒情的话,还得有一枝诗人之笔。生活中体会到的感性若要奔赴笔端,散文家还得擅于捕捉意象,安排音调。 一般散文作者都习于谈论人情世故,稍高一些的也能抉出一些理趣、情趣,但是每到紧要关头,却无力把读者带进现场去亲历其境,只能将就搬些成语,敷衍过

余光中论朱自清散文(绝对颠覆你以前的观念)

《等你,在雨中》余光中 等你,在雨中,在造虹的雨中 蝉声沉落,蛙声升起 一池的红莲如火焰,在雨中 你来不来都一样,竟感觉 每朵莲都象你 尤其隔着黄昏,隔着这样的细雨 永恒,刹那,刹那,永恒 等你,在时间之外 在时间之内,等你,在刹那,在永恒 如果你的手在我的手里,此刻 如果你的清芬 在我的鼻孔,我会说,小情人 诺,这只手应该采莲,在吴宫 这只手应该 摇一柄桂桨,在木兰舟中 一颗星悬在科学馆的飞檐 耳附子一般地悬着 瑞士表说都七点了。忽然你走来 步雨后的红莲,翩翩,你走来 象一首小令 从一则爱情的典故里你走来 从姜白石的词里,有韵地,你走来 赏析:《等你,在雨中》可称余光中爱情诗歌的代表作。诗作名曰“等你”,但全诗只字未提“等你”的焦急和无奈,而是别出心裁地状写“等你”的幻觉和美感。黄昏将至,细雨蒙蒙,彩虹飞架,红莲如火,“蝉声沉落,蛙声升起”。正因为“你”在“我”心中深埋,所以让人伤感的黄昏才显得如诗如画。“我”情不自禁地喃喃自语:“你来不来都一样,竟感觉/每朵莲都象你”。莲象征美丽与圣洁,诗中的莲既是具象的实物,又是美与理想的综合。因此诗人把约会的地点安排在黄昏的莲池边。象电影中的特技镜头一样,等待中的美人从红莲中幻化而出,“摇一柄桂桨,在木兰舟中”,妩媚动人,艳若天仙。莲花与情人的清芬之气,使“我”如痴如醉,物我两忘。如果不是瑞士表悄悄地告诉“我”七点已到,真不知会沉迷至何时!美人在时钟指向七点时翩翩而来,幻觉本应在“我”与情人的拥抱和热吻中化为现实了,然而诗人匠心独运,出其不意,笔锋陡转,却写“我”望着姗姗而来的美人,仿佛看到了一朵

红莲,姜白石词中婉约的韵律象叮咚作响的清泉缓缓流进“我”的心中……诗歌至此嘎然而止,但又余音袅袅,留给人们无限相象的余地,使读者久久找不到走出诗境的途径。 余光中的诗作情通古今,意贯中西。源远流长的中国诗歌传统,时时滋润着他年轻的诗心。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中,余光中的诗歌有着更博杂的兼容性。《等你,在雨中》语言清丽,声韵柔婉,具有东方古典美的空灵境界,同时,从诗句的排列上,也充分体现出诗人对现代格律诗建筑美的刻意追求。在回归传统时他并不抛弃“现代”,他寻求的是一种有深厚传统背景的“现代”,或者说是一种受过“现代”洗礼的“古典”。诗歌运用独白和通感等现代手法,把现代人的感情与古典美揉合到一起,把现代诗和古代词熔为一炉,使得诗歌达到了一种清纯精致的境界。 1948年,五十一岁的朱自清以犹盛的中年病逝于北平大医院,火葬于广济寺。他遗下的诗、散文、论评、共为26册,约19O万字。朱自清是五四以来重要的学者兼作家,他的批评兼论古典文学和新文学,他的诗并传新旧两体,但家喻户晓,享誉始终不衰的,却是他的散文。三十年来,《背影》、《荷塘月色》一类的散文,已经成为中学国文课本的必选之作,朱自清三个字,已经成为白话散文的代名词了。近在今年5月号的《幼狮文艺》上,王灏先生发表《风格之诞生与生命的承诺》一文,更述称朱自清的散文为“清灵澹远”。朱自清真是新文学的散文大师吗? 朱自清最有名的几篇散文,该是《背影》、《荷塘月色》《匆匆》《春》《温州的踪迹》、《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我们不妨就这几篇代表作,来讨探朱文的高下。 杨振声在《朱自清先生与现代散文》一文里,曾有这样的评语:“他文如具人,风华从朴素出来,幽默从忠厚出来,腴厚从平淡出来。”郁达夫在《新文学大系》的《现代散文导论》中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朴素、忠厚、平淡,可以说是朱自清散文的本色,但是风华、幽默、腴厚的一面似乎并不平衡。朱文的风格,论腴厚也许有七八分,论风华不见得怎么突出,至于幽默、则更非他的特色。我认为朱文心境温厚,节奏舒缓,文字清爽,绝少瑰丽、炽热、悲壮、奇拔的境界,所以咀嚼之余,总有一点中年人的味道。至于郁达夫的评语,尤其是前面的半句,恐怕还是加在徐志摩的身上,比较恰当。早在20年代初期,朱自清虽也发表过不少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虽也引起文坛的注意,可是长诗也好,小诗也好,半世纪后看来,没有一首称得上佳作。像下面的这首小诗《细雨》: 东风里 掠过我脸边, 星呀星的细雨, 是春天的绒毛呢。 已经算是较佳的作品了。至于像《别后》的前五行: 我和你分手以后, 的确有了长进了!

现代诗中的意象经营

现代诗中的意象经营 元智大学中语系■李翠瑛助理教授 现代诗在意象的经营上有胜於古人之处。有关於此,郑明娳把意象类型分为二类,一类是感官式意象,细分为五项:视觉意象、听觉意象、触觉意象、嗅觉意象、味觉意象。第二类是心理式意象,分为概念式意象与情绪式意象。1而潘丽珠对诗的「意象」称其为: 然诗人意识欲对客体世界有所投射,必先与外界物象相交、作用,则是运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各种感官去领受,因此便有所谓「视觉意象」、「听觉意象」、「触觉意象」及其它感官意象; 又因为外界的物象有动态静态之别,所以作者意象的审思,就可区分为「动态意象」和「静态意象」。2 潘丽珠将意象分为「感官意象」之外,又将二者分为「静态意象」与「动态意象」,以动静来区别意象的特质。对於意象的经营,本文则不以上述角度分类,而以创作的角度说明意象在诗中的经营。 一、含蓄性 直述而露骨的述说并不是诗的本质,诗是具有含蓄而不说尽一切的特色,古典诗与现代诗皆然。诗是高密度的语言,在意象的经营上,看重「象」之表露而隐含其「意」,造成意在言外,不道尽一切,让读者保留许多想像空间,透过诗的意象掌握作者之「意」,形成读者在阅读上如同猜谜一般的乐趣,读懂之後,不免会心一笑,而「意象」就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管道,也是读者与作者心灵交流的媒介。例如卞之琳的<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首诗运用一种黄雀捕蝉,螳螂在後的写法,也是修辞学上的层递法,将意象一个又一个从後面推出,镜头也就逐渐拉远,诗的层次感分明,尤其是第一段,你站在桥上看风景,可是对楼上的人而言,你也是风景的一部分,由此推之,任何一个看风景的人岂不都是风景的一部分,令人想到,我们在创造历史,我们同时也是历史的一部分,於是,诗境在逐渐扩大,而读者可以联想的空间则不仅限於诗的意象本身。第二段的意涵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明月装饰你的窗子,而你装饰别人的梦,似乎说明每一个事物都有它存在的价值,你会利用事物装饰自己,而自己同时是别人的装饰品,价值的存在就不是只有单向的,而是向前推展的。至於无限推展的部分,则留待读者想像,诗人只是点出其中的一个向面或是一个点,一个线头,其余意义的延申就是读者的事了。 1见郑明娳《现代散文构成论》(台北,大安出版社,1994年)页73。 2见潘丽珠《现代诗学》(台北,五南图书公司,1998年)页61。

余光中写的诗歌

写在金秋十月的诗歌(组诗) 秋天是写诗的季节 我有好多诗就是写给秋天的 好多好多诗都是在秋天里写成的 我多想亲一亲金秋十月的左脸——她的早晨我多想亲一亲她的右脸——秋天的傍晚 快去吻住那樱桃小口 秋天的中午秀色可餐 那泓秋波在向谁暗送 那人那狗那草还是那鸟那云还是那山——谁在朗读垄上秋色我的诗篇 好香好香的酒气 黄昏里的酒气好香好香啊 是篱笆外那朵菊花吐出来的(篱笆里边那朵菊花已经被陶公采走了) 大江两岸四下里弥漫 那片醉了的红叶在晚风中飘零

那是伊人的心或许是十月的心 好香好香的心——还会有青鸟飞来吗? 仰望霄汉信封深蓝 银河是地址北斗是邮编 秋天的风 背着棉花包的风婆婆就要走了 从哪里走?从十月边缘上走 满地落叶东躲西闪为她让路 天空的鸟儿跟着走 再折断翅膀掉下来 草——好大好大一片草儿 一下子都扑入风的怀抱 只有那些大路上的孩子 往风的相反方向跑 零乱的头发被风抓了一把 头发开始跑顺着风儿跑门前那只爬地毛毛狗一动不动

翘起的尾巴却在跑 顺着风儿跑 逆着风儿跑 秋天的水墨 一幅之乎者也的残荷 秋天黄昏泼下的水墨 ——现代派杰作 那一湖玉石 有多少玲珑之耳 在倾听什么—— ——深山有鹧鸪 那位泛舟的东坡先生 该临近赤壁了吧—— 十月江天溶溶月色 秋天走了 秋天是大学的学子所学的课程

有稻谷玉米果树棉花以及诗歌 秋天的老师全是老教授 玉米须是老师的胡须 每一门课讲完了都会结出果实 如今她的学业已经成熟了 校长发她毕业证书上面盖住大红印章圆圆的是太阳起了一个大早为她盖的 在水一方清爽宜人 是从诗经里走出来的那种窈窕 早晨亲她的左颊晚霞亲她的右颊 于是满山苹果就红艳艳 她向蓝天伸展腰肢 平衡木上就有了一首抒情诗 她的眸子是那泓十月秋水 望白云飘逸看鸟群投林(她破译了鸟儿的语言) 云鬓插一朵菊花 大江南北弥漫魏晋时代的酒气 她已经上路向老校长(一棵老柳)挥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