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九年级数学上册辅导讲义()(解析版)

苏科版九年级数学上册辅导讲义()(解析版)
苏科版九年级数学上册辅导讲义()(解析版)

初中数学试卷

九年级数学

活动中心讲义(九)

一.选择题

1.(2013?宁海县模拟)如图,△ABC内接于⊙O,AD⊥BC,OE⊥BC,OE=BC.将△ACD沿AC折叠为

△ACF,将△ABD沿AB折叠为△ABG,延长FC和GB相交于点H.

①∠BAC=45°;

②四边形AFHG是正方形;

③BC=BG+CF;

④若BD=6,CD=4,则AD=10.

以上说法正确的有()

A.4个B.3个C.2个D.1个

【考点】圆周角定理;正方形的判定;翻折变换(折叠问题).

【专题】计算题;压轴题.

【分析】连接OB、OC,由垂径定理知E是BC的中点,而OE=BC,可判定△BOC是直角三角形,则

∠BOC=90°,根据同弧所对的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关系即可求得∠BAC的度数,即可①对于做出判断;由折叠的性质可得到的条件是:①AG=AD=AF,②∠GAF=∠GAD+∠DAF=2∠BAC=90°,且∠G=∠F=90°;由②可判定四边形AGHF是矩形,联立①的结论可证得四边形AGHF是正方形;设AD=x,由折叠的性质可得:AD=AF=x(即正方形的边长为x),BG=BD=6,CF=CD=4;进而可用x表示出BH、HC的长,即可在Rt△BHC中,由勾股定理求得AD的长.

【解答】解:连接OB和OC;

∵OE⊥BC,

∴BE=CE;

∵OE=BC,

∴∠BOC=90°,

∴∠BAC=45°,选项①正确;

∵AD⊥BC,

∴∠ADB=∠ADC=90°;

由折叠可知,AG=AF=AD,∠AGH=∠AFH=90°,

∠BAG=∠BAD,∠CAF=∠CAD,

∴∠BAG+∠CAF=∠BAD+∠CAD=∠BAC=45°;

∴∠GAF=∠BAG+∠CAF+∠BAC=90°;

∴四边形AFHG是正方形,选项②正确;

由折叠可得:BD=BG,CD=CF,

∴BC=BD+CD=BG+CF,选项③正确,

由②得,∠BHC=90°,GH=HF=AD,GB=BD=6,CF=CD=4;

设AD的长为x,则BH=GH﹣GB=x﹣6,CH=HF﹣CF=x﹣4.

在Rt△BCH中,BH2+CH2=BC2,

∴(x﹣6)2+(x﹣4)2=102;

解得,x1=12,x2=﹣2(不合题意,舍去);

∴AD=12.选项④错误,

则正确的选项有3个.

故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垂径定理、勾股定理、正方形的判定和性质以及图形的翻折变换等知识,能够根据折叠的性质得到与所求相关的相等角和相等边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2013?滨湖区校级模拟)如图,已知AB=12,点C、D在AB上,且AC=DB=2,点P从点C沿线段CD向点D运动(运动到点D停止),以AP、BP为斜边在AB的同侧画等腰Rt△APE和等腰Rt△PBF,连接EF,取EF的中点G,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①△EFP的外接圆的圆心为点G;②△EFP的外接圆与AB相切;

③四边形AEFB的面积不变;④EF的中点G移动的路径长为4.

A.1个B.2个C.3个D.4个

【考点】切线的判定;三角形的面积;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

【专题】压轴题;动点型.

【分析】分别延长AE、BF交于点H,易证四边形EPFH为平行四边形,得出G为PH中点,则G的运行轨迹为三角形HCD的中位线MN.再求出CD的长,运用中位线的性质求出MN的长度即可确定④正确;又由G为EF的中点,∠EPF=90°,可知②错误.故可求得答案.

【解答】解:如图,分别延长AE、BF交于点H.

∵等腰Rt△APE和等腰Rt△PBF,

∴∠A=∠FPB=45°,∠B=∠EPA=45°,

∴AH∥PF,BH∥PE,∠EPF=180°﹣∠EPA﹣∠FPB=90°,

∴四边形EPFH为平行四边形,

∴EF与HP互相平分.

∵G为EF的中点,

∴G也为PH中点,

即在P的运动过程中,G始终为PH的中点,

∴G的运行轨迹为△HCD的中位线MN.

∵CD=12﹣2﹣2=8,

∴MN=4,即G的移动路径长为4.

故④EF的中点G移动的路径长为4,正确;

∵G为EF的中点,∠EPF=90°,

∴①△EFP的外接圆的圆心为点G,正确.

∴①④正确.

连接PG,

∵PG≠PF,

∴△EFP的外接圆与AB相交,故②错误;

∵点P从点C沿线段CD向点D运动(运动到点D停止),易证∠EPF=90°,所以四边形面积便是三

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和,设cp=x,则四边形面积S=

∴AP不断增大,

∴四边形的面积S也会随之变化,故③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形外接圆的知识以及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等知识.此题综合性很强,图形也很复杂,解题时要注意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此题属于动点问题,是中考的热点.

二.填空题

3.(2015?黄冈中学自主招生)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P的圆心是(2,a)(a>2),半径为2,函数y=x的图象被⊙P截得的弦AB的长为,则a的值是.

【考点】垂径定理;坐标与图形性质.

【专题】计算题;压轴题.

【分析】过P点作PE⊥AB于E,过P点作PC⊥x轴于C,交AB于D,连接PA.分别求出PD、DC,相加即可.

【解答】解:过P点作PE⊥AB于E,过P点作PC⊥x轴于C,交AB于D,连接PA.

∵AB=2,

∴AE=,PA=2,

∴PE=1.

∵点D在直线y=x上,

∴∠AOC=45°,

∵∠DCO=90°,

∴∠ODC=45°,

∴∠PDE=∠ODC=45°,

∴∠DPE=∠PDE=45°,

∴DE=PE=1,

∴PD=.

∵⊙P的圆心是(2,a),

∴点D的横坐标为2,

∴OC=2,

∴DC=OC=2,

∴a=PD+DC=2+.

故答案为:2+.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了一次函数与几何知识的应用,题中运用圆与直线的关系以及直角三角形等知识求出线段的长是解题的关键.注意函数y=x与x轴的夹角是45°.

4.(2013?日照)如图(a),有一张矩形纸片ABCD,其中AD=6cm,以AD为直径的半圆,正好与对边BC相切,将矩形纸片ABCD沿DE折叠,使点A落在BC上,如图(b).则半圆还露在外面的部分(阴

影部分)的面积为(3π﹣)cm2.

【考点】切线的性质;矩形的性质;扇形面积的计算;翻折变换(折叠问题).

【专题】压轴题.

【分析】如图,露在外面部分的面积可用扇形ODK与△ODK的面积差来求得,在Rt△A′DC中,可根据AD即圆的直径和CD即圆的半径长,求出∠DA′C的度数,进而得出∠ODH和∠DOK的度数,即可求得△ODK和扇形ODK的面积,由此可求得阴影部分的面积.

【解答】解:作OH⊥DK于H,连接OK,

∵以AD为直径的半圆,正好与对边BC相切,

∴AD=2CD,

∴A'D=2CD,

∵∠C=90°,

∴∠DA'C=30°,

∴∠ODH=30°,

∴∠DOH=60°,

∴∠DOK=120°,

∴扇形ODK的面积为=3πcm2,

∵∠ODH=∠OKH=30°,OD=3cm,

∴OH=cm,DH=cm;

∴DK=3cm,

∴△ODK的面积为cm2,

∴半圆还露在外面的部分(阴影部分)的面积是:(3π﹣)cm2.

故答案为:(3π﹣)cm2.

【点评】此题考查了折叠问题,解题时要注意找到对应的等量关系;还考查了圆的切线的性质,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还考查了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有一条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那么这条直角边所对的角是30度.

三.解答题

5.(2012?湘潭)如图,在⊙O上位于直径AB的异侧有定点C和动点P,AC=AB,点P在半圆弧AB 上运动(不与A、B两点重合),过点C作直线PB的垂线CD交PB于D点.

(1)如图1,求证:△PCD∽△ABC;

(2)当点P运动到什么位置时,△PCD≌△ABC?请在图2中画出△PCD并说明理由;

(3)如图3,当点P运动到CP⊥AB时,求∠BCD的度数.

【考点】圆周角定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垂径定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专题】几何综合题;压轴题.

【分析】(1)由AB是⊙O的直径,根据直径对的圆周角是直角,即可得∠ACB=90°,又由PD⊥CD,可得∠D=∠ACB,又由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即可得∠A=∠P,根据有两角对应相等的三角形相似,即可判定:△PCD∽△ABC;

(2)由△PCD∽△ABC,可知当PC=AB时,△PCD≌△ABC,利用相似比等于1的相似三角形全等即可求得;

(3)由∠ACB=90°,AC=AB,可求得∠ABC的度数,然后利用相似,即可得∠PCD的度数,又由垂

径定理,求得=,然后利用圆周角定理求得∠ACP的度数,继而求得答案.

【解答】(1)证明:∵AB是⊙O的直径,

∴∠ACB=90°,

∵PD⊥CD,

∴∠D=90°,

∴∠D=∠ACB,

∵∠A与∠P是对的圆周角,

∴∠A=∠P,

∴△PCD∽△ABC;

(2)解:当点P运动到以OC所在直径交AB的点上时,△PCD≌△ABC,

理由:∵AB,PC是⊙O的直径,

∴∠PBC=∠ACB=90°,AB=PC,

∵∠A=∠P

在△PCD和△ABC中,

∴△PCD≌△ABC(AAS);

(3)解:∵∠ACB=90°,AC=AB,

∴∠ABC=30°,

∵△PCD∽△ABC,

∴∠PCD=∠ABC=30°,

∵CP⊥AB,AB是⊙O的直径,

∴=,

∴∠ACP=∠ABC=30°,

∵CP⊥AB,

∴∠CEB=90°,

∴∠DCB+∠ABC=60°,

∴∠BCD=30°.

【点评】此题考查了圆周角定理、垂径定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以及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等知识.此题综合性较强,难度适中,注意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6.(2012?河北)如图,A(﹣5,0),B(﹣3,0),点C在y轴的正半轴上,∠CBO=45°,CD∥AB.∠CDA=90°.点P从点Q(4,0)出发,沿x轴向左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运动时时间t 秒.

(1)求点C的坐标;

(2)当∠BCP=15°时,求t的值;

(3)以点P为圆心,PC为半径的⊙P随点P的运动而变化,当⊙P与四边形ABCD的边(或边所在的直线)相切时,求t的值.

【考点】切线的性质;坐标与图形性质;勾股定理;解直角三角形.

【专题】几何综合题;压轴题.

【分析】(1)由∠CBO=45°,∠BOC为直角,得到△BO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又OB=3,利用等腰直角三角形AOB的性质知OC=OB=3,然后由点C在y轴的正半轴可以确定点C的坐标;

(2)需要对点P的位置进行分类讨论:①当点P在点B右侧时,如图2所示,由∠BCO=45°,用∠BCO﹣∠BCP求出∠PCO为30°,又OC=3,在Rt△POC中,利用锐角三角函数定义及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求出OP的长,由PQ=OQ+OP求出运动的总路程,由速度为1个单位/秒,即可求出此时的时间t;

②当点P在点B左侧时,如图3所示,用∠BCO+∠BCP求出∠PCO为60°,又OC=3,在Rt△POC中,利用锐角三角函数定义及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求出OP的长,由PQ=OQ+OP求出运动的总路程,由速度为1个单位/秒,即可求出此时的时间t;

(3)当⊙P与四边形ABCD的边(或边所在的直线)相切时,分三种情况考虑:

①当⊙P与BC边相切时,利用切线的性质得到BC垂直于CP,可得出∠BCP=90°,由∠BCO=45°,得到∠OCP=45°,即此时△COP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可得出OP=OC,由OC=3,得到OP=3,用OQ﹣OP 求出P运动的路程,即可得出此时的时间t;

②当⊙P与CD相切于点C时,P与O重合,可得出P运动的路程为OQ的长,求出此时的时间t;

③当⊙P与AD相切时,利用切线的性质得到∠DAO=90°,得到此时A为切点,由PC=PA,且PA=9﹣t,PO=t﹣4,在Rt△OCP中,利用勾股定理列出关于t的方程,求出方程的解得到此时的时间t.综上,得到所有满足题意的时间t的值.

【解答】解:(1)∵∠BCO=∠CBO=45°,

∴OC=OB=3,

又∵点C在y轴的正半轴上,

∴点C的坐标为(0,3);

(2)分两种情况考虑:

①当点P在点B右侧时,如图2,

若∠BCP=15°,得∠PCO=30°,

故PO=CO?tan30°=,此时t=4+;

②当点P在点B左侧时,如图3,

由∠BCP=15°,得∠PCO=60°,

故OP=COtan60°=3,

此时,t=4+3,

∴t的值为4+或4+3;

(3)由题意知,若⊙P与四边形ABCD的边相切时,有以下三种情况:

①当⊙P与BC相切于点C时,有∠BCP=90°,

从而∠OCP=45°,得到OP=3,此时t=1;

②当⊙P与CD相切于点C时,有PC⊥CD,即点P与点O重合,此时t=4;

③当⊙P与AD相切时,由题意,得∠DAO=90°,

∴点A为切点,如图4,PC2=PA2=(9﹣t)2,PO2=(t﹣4)2,

于是(9﹣t)2=(t﹣4)2+32,即81﹣18t+t2=t2﹣8t+16+9,

解得:t=5.6,

∴t的值为1或4或5.6.

【点评】此题考查了切线的性质,坐标与图形性质,勾股定理,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锐角三角函数定义,利用了数形结合及分类讨论的思想,熟练掌握切线的性质是解本题的关键.

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 全册期末复习试卷(提升篇)(Word版 含解析)

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 全册期末复习试卷(提升篇)(Word 版 含解析) 一、选择题 1.如图,四边形ABCD 内接于 O ,若40A ∠=?,则C ∠=( ) A .110? B .120? C .135? D .140? 2.在半径为3cm 的⊙O 中,若弦AB =32,则弦AB 所对的圆周角的度数为( ) A .30° B .45° C .30°或150° D .45°或135° 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 的直径为10,若圆心O 为坐标原点,则点()8,6P -与O 的位置关系是( ) A .点P 在O 上 B .点P 在 O 外 C .点P 在 O 内 D .无法确定 4.如图,已知AB 为 O 的直径,点C ,D 在O 上,若28BCD ∠=?,则ABD ∠= ( ) A .72? B .56? C .62? D .52? 5.如图,OA 是⊙O 的半径,弦BC ⊥OA ,D 是优弧BC 上一点,如果∠AOB =58o,那么∠ADC 的度数为( ) A .32o B .29o C .58o D .116o 6.已知⊙O 的半径是4,圆心O 到直线l 的距离d =6.则直线l 与⊙O 的位置关系是 ( )

A .相离 B .相切 C .相交 D .无法判断 7.如图,在△ABC 中,点D 、E 分别在边BA 、CA 的延长线上,AB AD =2,那么下列条件中能判断DE ∥BC 的是( ) A . 1 2 AE EC = B . 2EC AC = C . 1 2 DE BC = D . 2AC AE = 8.二次函数2 (1)3y x =-+图象的顶点坐标是( ) A .(1,3) B .(1,3)- C .(1,3)- D .(1,3)-- 9.数据3、4、6、7、x 的平均数是5,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 ) A .4 B .4.5 C .5 D .6 10.二次函数y =()2 1x ++2的顶点是( ) A .(1,2) B .(1,?2) C .(?1,2) D .(?1,?2) 11.二次函数y =x 2﹣2x +1与x 轴的交点个数是( ) A .0 B .1 C .2 D .3 12.小明同学发现自己一本书的宽与长之比是黄金比约为0.618.已知这本书的长为20cm ,则它的宽约为( ) A .12.36cm B .13.6cm C .32.386cm D .7.64cm 13.如图,点P (x ,y )(x >0)是反比例函数y= k x (k >0)的图象上的一个动点,以点P 为圆心,OP 为半径的圆与x 轴的正半轴交于点A ,若△OPA 的面积为S ,则当x 增大时,S 的变化情况是( ) A .S 的值增大 B .S 的值减小 C .S 的值先增大,后减小 D .S 的值不变 14.用配方法解方程2250x x --=时,原方程应变形为( ) A .2(1)6x -= B .2(1)6x += C .2(1)9x += D .2(1)9x -=

2017-2018九年级数学上册 圆中的基本概念及定理讲义 (新版)新人教版

圆中的基本概念及定理(讲义) 课前预习 在小学的时候,我们知道“一中同长”表示的是圆,中心称为,固定的线段长称为,还知道半径为r 的圆的周长为,面积为 . 在七年级我们学习了圆的另外一种说法:平面上,一条线段绕着它固定的一个端点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形成的图形叫做圆.固定的端点O 称为圆心,线段OA 称为半径. 一条弧AB 和经过这条弧的两条半径OA,OB 所组成的图形叫做扇形.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做圆心角.

知识点睛 1.在一个平面内,线段OA 绕它固定的一个端点O 旋转一周,另一个 端点A 所形成的图形叫做.其固定的端点O叫做,线段OA 叫做.以点O 为圆心的圆,记作,读作“圆O”. 2.圆中概念: 弧:,弧包括和; 弦:; 圆周角:; 圆心角:; 弦心距:; 等圆:; 等弧:. 3.圆的对称性: 圆是轴对称图形,其对称轴是; 圆是中心对称图形,其对称中心为.4.圆中基本定理: *(1)垂径定理: .推论: .(2)四组量关系定理:在中,如果 、、、 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分别相等. (3)圆周角定理:.推论1:. 推论2:, .推论3:. 注:如果一个多边形的所有顶点都在同一个圆上,那么这个多边 形叫做圆内接多边形,这个圆叫做这个多边形的外接圆. 圆中处理问题的思路: ①找圆心,连半径,转移边; ②遇弦,作垂线,垂径定理配合勾股定理建等式; ③遇直径,找直角,由直角,找直径; ④由弧找角,由角看弧.

C D A R B 精讲精练 1. 如图,AB 是⊙O 的直径,弦 CD ⊥AB ,垂足为 M ,下列结论不一定成立 的是( ) ︵ ︵ A .CM =DM B . C B =B D C .∠ACD =∠ADC D .OM =MB 第 1 题图 第 2 题图 2. 如图,⊙O 的弦 AB 垂直平分半径 OC ,若 AB = 的半径为 . ,则⊙O 3. 工程上常用钢珠来测量零件上小圆孔的宽口,假设钢珠的直径是 10 mm ,测得钢珠顶端离零件表面的距离为 8 mm ,如图所示,则这个小圆孔的宽口 AB 的长度为 mm . 第 3 题图 第 4 题图 4. 如图,圆拱桥桥拱的跨度 AB =12 m ,桥拱高 CD =4 m ,则拱桥的直径为 . 5. 如图,在⊙O 中,直径 CD 垂直于弦 AB ,垂足为 E ,连接 OB , CB .已知⊙O 的半径为 2,AB = 2 ,则∠BCD = . 6 3

(完整版)苏教版九年级数学全册知识点汇总(20201018211140)

第一章 教学内容:证明(二) 重点:直角三角形,线段垂直平分线与角平分线的证明 难点:证明逆命题的真假,角平分线的证明及其对逆命题的理解易错点: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和角平分线的定理及逆定理的判别第二章 教学内容:一元一次方程 重点:用配方法,公式法,分解因式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难点:黄金分割点的理解,用配方法解方程 易错点:利用因式分解法和公式法解方程 第三章 教学内容:证明(三) 重点: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 难点: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的证明 易错点:各定理之间的判别 第四章 教学内容:视图与投影 重点:某物体的三视图与投影 难点:理解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的区别 易错点:三视图的理解,中心投影与平行投影的区别第五章 教学内容:反比例函数 重点: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的概念与性质 难点:反比例函数的运用,猜想,证明与拓展 易错点:主要区别反比例函数与x 轴和与y 轴无限靠近第六章 教学内容:频率与概率 定义和命题:频率与概率的概念 难点:理解用频率去估计概率 易错点:频率是样本中才出现的,概率是整体中出项的 苏教版九年级数学上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图形与证明(二) 1.1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称“等角对等边”)。 1.2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称“HL”)。角平分线的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角平分线的判定: 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直角三角形中,30°的角所对的直角边事斜边的一半。 1.3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 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定理1: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定理2:平行四边 形的对角相等。 定理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判定——从边: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2 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3 两组对边分 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从角: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对角线: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矩形的性质与判定:定义:有一个角的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定理1:矩形的4 个角都是直角。定理2:矩 形的对角线相等。

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讲义

九年级上册数学讲义 姓名: 电话:

第二十一章 一元二次方程 1、 一元二次方程 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而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方程,一般地,这样的方程都整理成为形如 ax bx c a 200++=≠()的一般形式,我们把这样的方程叫一元二次方程。其中ax bx c 2,,分别叫做 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一次项和常数项,a 、b 分别是二次项和一次项的系数。 如:24102 x x -+=满足一般形式ax bx c a 2 00++=≠(),2412 x x ,,-分别是二次项、一 次项和常数项,2,-4分别是二次项和一次项系数。 注:如果方程中含有字母系数在讨论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时,则需要讨论字母的取值范围。 ●夯实基础 例1 把下列方程先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再写出它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1) 272y y =- (2) ()()512152y y y +-=- (3)()m x n mx x 2 2 10++-=(是未知数) 例2 已知关于x 的方程22(2)1a x ax x --=-是一元二次方程,求a 的取值范围. 例3 若一元二次方程222(2)3(15)40m x m x m -+++-=的常数项为零,则m 的值为_________. ●能力提升 例4若方程(m-1)x 2+ x=1是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则m 的取值范围是( ) A .m≠1 B .m≥0 C .m≥0且m≠1 D .m 为任何实数 ●培优训练 例5 m 为何值时,关于x 的方程2 ((3)4m m x m x m -+=是一元二次方程. 第一讲 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知识梳理

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知识梳理 第一章一元二次方程 1.1一元二次方程 1、概念: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1)形如ax2+bx+c=0(a、b、c是常数,a≠0),其中ax2、bx、c分别叫做二次项、一次项和常数项,a、b分别叫做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 (2)特殊的一元二次方程 ax2=0(a≠0,b=0,c=0) ax2+c=0(a≠0,b=0,c≠0) ax2+bx=0(a≠0,b≠0,c=0) 注意:二次项系数a≠0 (3)化一元二次方程为一般形式的方法: 整理一元二次方程的常用手段是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等 (4)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的特征: 等号的左边是按x的降幂进行排列,右边等于0 3、根据实际问题列出一元二次方程 从实际问题中抽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1)审题,认真阅读题目,弄清未知量和已知量之间的关系 (2)设出合适的未知数 (3)确定相等关系 (4)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1.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直接开平方法 1、如果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的左边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完全平方式,右边是一个非负数,就可以用直接开平方法求解 2、直接开平方法的使用范围和理论依据:

(1)直接开平方法适合解形如x2=b和(x-a)2=b的方程,其中b≥0,因为若b<0,方程无解 (2)直接开平方法的实质是吧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降次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来求方程的根,因此要注意方程应该有两个根 配方法 配方法是通过配方将一元二次方程左边化为完全平方的形式,再利用直接开平方法求解,这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配方法。配方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它以a2±2ab+b2=(a ±b)2为依据,其基本步骤为: (1)在方程两边同除以二次项系数a,把二次项系数化为1; (2)把常数项移到等式的右边; (3)方程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 (4)方程左边写成完全平方式,右边化简为常数; (5)利用直接开平方法解方程。 公式法 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为x= a2 ac 4- b b-2 ± (b2-4ac≥0)。把 x= a2 ac 4- b b-2 ± 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一般步骤: (1)把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 (2)确定a、b、c的值 (3)求出b2-4ac的值,若b2-4ac<0,则方程无解;(4)若b2-4ac≥0,代入求根公式求出x1,x2

苏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九年级(上)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图形与证明(二) 1.1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1.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 2.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称“等角对等边”)1.2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 1.判定定理: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称“HL”)。 2.角平分线的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3.角平分线的判定: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推论:直角三角形中,30°的角所对的直角边事斜边的一半。 1.3: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 1.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 定理1: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定理2: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定理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2.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 从边: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对角线: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矩形的性质定理: 定理1:矩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 定理2: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定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4.矩形的判定定理: 1.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5.菱形的性质定理: 定理1:菱形的4边都相等。 定理2:菱形的对角线相互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6.菱形的判定定理: 1.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7.正方形的性质定理: 正方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4条边都相等,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平分,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正方形即是特殊的矩形,又是特殊的菱形,它具有矩形和菱形的所有性质。 8.正方形的判定定理: 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2、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 1.4: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 1. 等腰梯形的性质定理: 定理1: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底角相等。 定理2: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讲义(全册)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讲义(全册) 第二十一章二次根式 教材内容 1.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 二次根式的概念;二次根式的加减;二次根式的乘除;最简二次根式. 2.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次根式是在学完了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反比例正函数》、第十八章《勾股定理及其应用》等内容的基础之上继续学习的,它也是今后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 (2)理解(a≥0)是一个非负数,()2=a(a≥0),=a(a≥0). (3)掌握·=(a≥0,b≥0),=·; =(a≥0,b>0),=(a≥0,b>0). (4)了解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并灵活运用它们对二次根式进行加减. 2.过程与方法 (1)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探讨、分析问题,师生共同归纳,得出概念.?再对概念的内涵进行分析,得出几个重要结论,并运用这些重要结论进行二次根式的计算和化简. (2)用具体数据探究规律,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二次根式的乘(除)法规定,?并运用规定进行计算.(3)利用逆向思维,?得出二次根式的乘(除)法规定的逆向等式并运用它进行化简. (4)通过分析前面的计算和化简结果,抓住它们的共同特点,?给出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利用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来对相同的二次根式进行合并,达到对二次根式进行计算和化简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利用规定准确计算和化简的严谨的科学精神,经过探索二次根式的重要结论,二次根式的乘除规定,发展学生观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二次根式(a≥0)的内涵.(a≥0)是一个非负数;()2=a(a≥0);=a(a≥0)?及其运用. 2.二次根式乘除法的规定及其运用. 3.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 4.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 教学难点 1.对(a≥0)是一个非负数的理解;对等式()2=a(a≥0)及=a(a≥0)的理解及应用.2.二次根式的乘法、除法的条件限制. 3.利用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把一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教学关键 1.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从具体到一般的推理能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培养学生利用二次根式的规定和重要结论进行准确计算的能力,?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单元课时划分 本单元教学时间约需11课时,具体分配如下: 21.1 二次根式3课时 21.2 二次根式的乘法3课时 21.3 二次根式的加减3课时 教学活动、习题课、小结2课时

苏科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知识点归纳

)的方程两边直接开平方而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的方 ③化二次项系数为 方,即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化原方程为 可以用两边开平方来求出方程的解;如果 公式法:公式法是用求根公式求出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方法.它是通过配方推导出来的.一元二 ± 因式分解的方法:提公因式、公式法、十字相乘法。 .一元二次方程的注意事项:

、一个四边形的四个顶点都在同一个圆上,这个四边形叫做圆的内接四边形。、圆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

x n,我们把n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通常,平均数可以用来表示一组数据的

并不总是相同的,有时有些数据比其他的更重要.所以,我们在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往往根据其重要程度,分别给每个数据一个” n个数据,个数据的权数,则称为这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 .将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排列,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奇数个数时)或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偶数个数时)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在生活中可用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这三个特征数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它们各有不同的侧重点,需联系实际选择。 )如何理解 众数是指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它的大小只与一组一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一组数据的众数可能有一个或几个,也可能没有。 .描述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可采取许多方法,在统计中常先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再求这组数据与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和的平均数,用这个平均数来衡量这组数据的波动大小 -)-)-)-) (二)通常,一组数据的方差越小,这组数据的离散程度越小,这组数据也就越稳定. .标准差:有些情况下,需用到方差的算术平方根,即,

一般地,设一个试验的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有 中的一个结果出现.如果每个结果出现的机会均等,那么我们说这 出现的机会都一样,那么我们就称这个试验的结果具有等可能性. 表示一次试验所有等可能出现的结果数) 树状图它可以帮助我们不重复、不遗漏地列出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 小结:当一次试验要涉及两个因素(例如掷两个骰子)并且可能出现的结果数目较多时,为不重不

新苏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一元二次方程》教案

墙xm 5m 3m x x 《一元二次方程》教案 教学目标:1、正确理解一元二次方程意义,并能判断一个方程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 2、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0(02≠=++a c bx ax 和各项及系数,常数项。 教学重点:通过实际问题情境,用建模思想列出方程,体会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及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并会用一元二次方程一般形式中0≠a 这一条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问题1:正方形的面积是22cm ,求它的边长。 问题2:如图矩形花圃一面靠墙,另外三面所围的栅栏的总长度是19m,如果花 圃的面积是242m ,求花圃的长和宽. 问题3:如图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底端与墙的距离是3m,如果梯子底端向右滑动的距离与梯子顶端向下滑动的距离相等,求梯子滑动的距离. 二、自学:观察归纳 观察上面所列的方程,讨论它们与我们所学的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异同?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只含有______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______的______方程叫一元二次方程。 注:认识一元二次方程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1)只含有一个未知数;(2)未知数最高次数2;(3)方程是整式方程; (4)有的方程要整理后才能判断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 三、互助探究: 1、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任何一个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都可以化成c b a c bx ax 、、(02=++是常数0a ≠)的形式,这种形式叫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其中c bx ax 、、2 分别叫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b a 、分别叫做_________和_________。 注意:(1)二次项系数0a ≠;(2)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后才能确定二次项、一次项、常数项。

最新苏科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8.2 货比三家》精品教案 (2)

最新初中数学精品资料设计 1 2006年C品牌冰箱的市场占有率最高品牌A 29%品牌B 25% 品牌C 34%其他12%A品牌冰箱的销售量逐年上升50100150 200250300 02年03年04年05年06年销量/万台近5年B品牌冰箱的销售总量最大02004006008001000 1200140016001800A B C 品牌销量/万台8.2货比三家 教学目标: 经历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析数据,感受针对相同的数据、不同的表达方式可能会给人造成的误导; 教学重点:能够通过举例体会媒体数据对我们的重要性,并且经历查询数据作决策的过程,体会媒体是获取数据得重要渠道.其中要能够认识到来自媒体的信息也不完全可信的. 教学难点:同上 教学设计: 一、情景创设 问题1:在实际生活中,为了对某个问题作出决策,我们必须寻求解决问题所需得数据,你知道获取数据有哪些方法吗?说出来与同学们交流. (常用收集数据的方法有:民意调查、实地调查、媒体查询) 问题2:从不同的渠道获取的同一个问题的数据(信息)一定相同吗?这些数据(信息)一定准确吗?为什么? (从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个问题的数据(信息)不一定相同,也不一定准确.因为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的不同方式、不同的立场看待同一个问题,结果肯定是不同的.) 问题3:在日常生活中,你是怎样处理媒体中提供的数据(信息)的? 二、探究活动 小明家准备购买一台冰箱,在选择A 、B 、C 三种品牌时,全家意见发生了分歧.小明的父母收集了这三种品牌冰箱的销售资料,但数据的处理上感到十分为难. 小明通过互联网收集到A 品牌、B 品牌和C 品牌冰箱的有关销售数据如下: 冰箱销售量(单位:万台) A 品牌 B 品牌 C 品牌 2002年 58 389 208 2003年 92 353 244 2004年 135 319 265 2005年 187 266 280 2006年 249 217 289

苏科版九年级数学全册知识点整理

苏科版数学九年级全册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图形与证明(二) 1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称“等角对等边”)。 2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 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称“HL”)。 角平分线的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角平分线的判定: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直角三角形中,30°的角所对的直角边事斜边的一半。 3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 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定理1: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定理2: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定理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判定——从边: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从角: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对角线: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矩形的性质与判定: 定义:有一个角的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定理1:矩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 定理2: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定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判定:1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菱形的性质与判定: 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定理1:菱形的4边都相等。 定理2:菱形的对角线相互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判定:1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 正方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4条边都相等,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平分,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正方形即是特殊的矩形,又是特殊的菱形,它具有矩形和菱形的所有性质。 判定: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2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 1.4 等腰梯形的性质与判定 定义: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定理1: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底角相等。 定理2: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判定:1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2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1.5 中位线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的一半。 1 / 1

苏科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同步全解

苏科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2012 目录 第一章图形与证明(二) (4) 本章综合解说 (4) 1.1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4) 学习目标 (4) 知识详解 (4) 课外拓展 (8) 1.2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8) 学习目标 (8) 知识详解 (8) 课外拓展 (13) 1.3 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 (14) 学习目标 (14) 知识详解 (14) 课外拓展 (18) 1.4 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 (19) 学习目标 (19) 知识详解 (19) 课外拓展 (23) 1.5 中位线 (24) 学习目标 (24) 知识详解 (24) 课外拓展 (28) 中考链接 (28) 单元总结 (30) 单元测试 (33) 第二章数据的离散程度 (38) 本章综合解说 (38) 2.1 极差 (38) 学习目标 (38) 知识详解 (38) 课外拓展 (41) 2.2 方差与标准差 (42) 学习目标 (42) 知识详解 (42) 课外拓展 (45) 2.3 用计算器求标准差和方差 (46) 学习目标 (46) 知识详解 (46) 课外拓展 (48)

中考链接 (49) 单元总结 (50) 单元测试 (51) 第三章二次根式 (55) 本章综合解说 (55) 3.1 二次根式 (55) 学习目标 (55) 知识详解 (55) 课外拓展 (58) 3.2 二次根式的乘除 (58) 学习目标 (58) 知识详解 (58) 课外拓展 (61) 3.3 二次根式的加减 (61) 学习目标 (61) 知识详解 (61) 课外拓展 (63) 中考链接 (64) 单元总结 (65) 单元测试 (66) 第四章一元二次方程 (70) 本章综合解说 (70) 4.1 一元二次方程 (70) 学习目标 (70) 知识详解 (71) 课外拓展 (73) 4.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73) 学习目标 (73) 知识详解 (73) 课外拓展 (77) 4.3 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问题 (77) 学习目标 (77) 知识详解 (78) 课外拓展 (81) 中考链接 (81) 单元总结 (82) 单元测试 (84) 第五章中心对称图形(二) (87) 本章综合解说 (87) 5.1 圆 (87) 学习目标 (87) 知识详解 (87) 课外拓展 (90) 5.2 圆的对称性 (91)

苏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九年级(上)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图形与证明(二) 1.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1.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 2.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称“等角对等边”)1.2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 1.判定定理: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称“HL”)。 2.角平分线的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3.角平分线的判定: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推论:直角三角形中,30°的角所对的直角边事斜边的一半。 1.3: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 1.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 定理1: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定理2: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定理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2.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 从边: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对角线: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矩形的性质定理: 定理1:矩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 定理2: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定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4.矩形的判定定理: 1.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5.菱形的性质定理: 定理1:菱形的4边都相等。 定理2:菱形的对角线相互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6.菱形的判定定理: 1.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7.正方形的性质定理: 正方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4条边都相等,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平分,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正方形即是特殊的矩形,又是特殊的菱形,它具有矩形和菱形的所有性质。 8.正方形的判定定理: 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2、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 1.4: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 1.等腰梯形的性质定理: 定理1: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底角相等。 定理2: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苏科版九年级数学下册 6.1 --6.3 同步测试题(有答案)

如果别人思考数学的真理像我一样深入持久,他也会找到我的发现。——高斯 6.1 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 (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 一、 选择题 (本题共计 10 小题 ,每题 3 分 ,共计30分 , ) 1. 已知线段m 、n ,且5m =3n ,则m n 等于( ) A.1 5 B.1 3 C.3 5 D.5 3 2. 已知x:y =2:3,下列等式中正确的是( ) A.(x +y):y =2:3 B.(x +y):y =3:2 C.(x +y):y =1:3 D.(x +y):y =5:3 3. 若a:b =5:3,则下列a 与b 关系的叙述,哪一个是正确的( ) A.a 为b 的5 3倍 B.a 为b 的3 5倍 C.a 为b 的5 8倍 D.a 为b 的8 5倍 4. 如果a:b =12:8,且b 是a 和c 的比例中项,那么b:c 等于( ) A.4:3 B.3:2 C.2:3 D.3:4 5. 下列各式由ad =bc 变形错误得是( ) A.a b =c d B.a c =b d C.b c =d a D.d b =c a 6. 已知点C 是线段AB 的黄金分割点,且AC >BC ,若AB =8,则线段AC 的长为( ) A.4(√5?1) B.4√5?1 C.12?4√5 D.8?4√5

7. 若x:y=6:5,则下列等式中不正确的是() A.x+y y =11 5 B.x?y y =1 5 C.x x?y =6 D.y y?x =5 8. 有一多边形草坪,在市政建设设计图纸上的面积为300cm2,其中一条边的长度为 5cm.经测量,这条边的实际长度为15m,则这块草坪的实际面积是() A.100m2 B.270m2 C.2700m2 D.90000m2 9. 在比例尺为1:50000的地图上,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为18cm,则它们之间的实际距离约为() A.900000m B.90000m C.9000m D.900m 10. 如果线段a、b、c、d满足a b =c d ,那么下列等式不一定成立的是() A.a+b b =c+d d B.a?b b =c?d d C.a+c b+d =a d D.a?b a+b =c?d c+d 二、填空题(本题共计10 小题,每题3 分,共计30分,) 11. 已知a:b=2:3,b:c=1:5,c:d=6:7,则a:b:c:d=________. 12. 已知2x=5y,则①x+y y =________;②x?y y =________. 13. 若5?x x =2 3 ,则x=________.若m n =3 7 ,则m+n m =________. 14. 在1:500000的地图上,A、B两地的距离是64?cm,则这两地间的实际距离是________km.

江苏苏科版九年级数学课本电子稿

篇一:2016苏科版最新教材初中数学目录 苏科版最新教材初中数学 2016年9月 目录 七年级上 第1章数学与我们同行 1.1生活数学 1.2活动思考 第2章有理数 2.1正数与负数 2.2有理数与无理数 2.3数轴 2.4绝对值与相反数 2.5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 2.6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 2.7有理数的乘方 2.8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数学活动算“24” 小结与思考 复习题 第3章代数式 3.1 字母表示数 3.2 代数式 3.3代数式的值 3.4合并同类项 3.5去括号 3.6整式的加减 数学活动月历中的数学 小结与思考 复习题 第4章一元一次方程 4.1从问题到方程 4.2解一元一次方程 4.3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数学活动一元一次方程应用的调查小结与思考复习题 第5章走进图形世界 5.1丰富的图形世界 5.2图形的运动 5.3展开与折叠 5.4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 数学活动设计包装纸箱

复习题 第6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一) 6.1线段、射线、直线 6.2角6.3余角、补角、对顶角 6.4平行 6.5垂直 数学活动测量距离 小结与思考 复习题 课题学习制作无盖的长方体纸盒数学活动评价表 七年级下 第7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二) 7.1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7.2探索平行线的性质 7.3图形的平移 7.4认识三角形 7.5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 数学活动利用平移设计图案 第8章幂的运算 8.1同底数幂的乘法 8.2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 8.3同底数幂的除法 数学活动生活中的“较大数”与“较小数” 第9章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 9.1单项式乘单项式 9.2单项式乘多项式 9.3多项式乘多项式 9.4乘法公式 9.5多项式的因式分解数学活动拼图·公式 第10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10.1二元一次方程 10.2二元一次方程组 10.3解二元一次方程组*10.4三元一次方程组 10.5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数学活动算年龄 第11章一元一次不等式 11.1生活中的不等式 11.2不等式的解集 11.3不等式的性质 11.4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11.5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问题 11.6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数学活动一元一次不等式问题的调查第12章证明 12.1定义与命题

苏科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复习试卷

苏科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复习试卷 一、选择题 1.已知3 sin α=,则α∠的度数是( ) A .30° B .45° C .60° D .90° 2.某大学生创业团队有研发、管理和操作三个小组,各组的日工资和人数如下表所示.现从管理组分别抽调1人到研发组和操作组,调整后与调整前相比,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团队平均日工资不变 B .团队日工资的方差不变 C .团队日工资的中位数不变 D .团队日工资的极差不变 3.已知△ABC ,以AB 为直径作⊙O ,∠C =88°,则点C 在( ) A .⊙O 上 B .⊙O 外 C .⊙O 内 4.若x=2y ,则x y 的值为( ) A .2 B .1 C . 12 D . 13 5.两个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是9:16,则这两个三角形的相似比是( ) A .9︰16 B .3︰4 C .9︰4 D .3︰16 6.在Rt △ABC 中,∠C=90°,BC=4,AC=3,CD ⊥AB 于D ,设∠ACD=α,则cosα的值为 ( ) A . 45 B . 34 C . 43 D . 35 7.分别写有数字﹣4,0,﹣1,6,9,2的六张卡片,除数字外其它均相同,从中任抽一张,则抽到偶数的概率是( ) A . 16 B . 13 C . 12 D . 23 8.方程x 2﹣3x =0的根是( ) A .x =0 B .x =3 C .10x =,23x =- D .10x =,23x = 9.把二次函数y =2x 2的图象向右平移3个单位,再向上平移2个单位后的函数关系式是 ( ) A .22(3)2y x =-+ B .22(3)2y x =++ C .22(3)?2y x =- D .22(3)?2y x =+ 10.二次函数2 2y x x =-+在下列( )范围内,y 随着x 的增大而增大. A .2x < B .2x > C .0x < D .0x >

九年级上数学旋转讲义(供参考)

D B 旋转 1、旋转的定义:把一个平面图形绕平面内 转动 就叫做图形的旋转。 旋转的三要素:旋转 ;旋转 ;旋转 旋转的基本性质: (1)对应点到 的距离相等。 (2)每一组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相等都等于 (3)旋转前后的两个图形是 2、 旋转作图基本步骤: ○ 1明确旋转三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找出原图形中的各顶点在新图形中的对应点的位置。 ○ 3按原图形中各顶点的排列规律,将这些对应点连成一个新的图形。 3、中心对称: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旋转?180,如果它能够与 重合, 那么就说 关于这个点对称或中心对称。这个点叫做对称中心。 性质:(1)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所连线段都经过 ,而且被对称中心 。 (2)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 图形。 4、中心对称图形: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旋转?180,如果旋转后的图形能够与 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 中心对称、中心对称图形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中心对称是针对 图形而言的,而中心对称图形指是 图形。 联系:把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看成一个“整体”,则成为 。把中心对称图形的两个部分看成“两个图形”,则它们 。 5、 利用尺规作关于中心对称的图形: ○ 1明确对称中心的位置 ○ 2利用“对应点的连线被对称中心平分”的特性,分别找出原图形中各个关键点的对应点 ○ 3按原图形中各点的次序,将各对应点连接起来 6、点(x ,y )关于x 轴对称后是( , )

点( , )关于y 轴对称后是(-x ,y ) 点(x ,y )关于原点对称后是( , ) 第二部分:例题剖析 例题1、如图,根据要求画图. (1)把△ABC 向右平移5个方格,画出平移的图形. (2)以点B 为旋转中心,把△ABC 顺时针方向旋转90 度,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例题2、如图,已知P 是正方形ABCD 内一点,PA=1,PB=2, PC=3,以点B 为旋转中心,将△ABP 沿顺时针方向旋转, 使点A 与点C 重合,这时P 点旋转到G 点. (1)请画出旋转后的图形,并说明此时△ABP 以点B 为旋转中心旋转了多少度? (2)求出PG 的长度; (3)请你猜想△PGC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第三部分:典型例题 例题1、如图,在画有方格图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BC 的三个顶点均 在格点上. (1)填空:△ABC 是 ________三角形,它的面积等于_______平方单 位; (2)将△ACB 绕点B 顺时针方向旋转90°,在方格图中用直尺画出旋转 后对应的△A′C′B ,则A′点的坐标是(, ),C′点的坐标是( , ). 【变式练习】 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BC 的三个顶点坐标分别为A (-2,-1)、 B (-1,1)、 C (0,-2). (1)点B 关于坐标原点O 对称的点的坐标为_______ (2)将△ABC 绕点C 顺时针旋转90°,画出旋转后得到的△A 1B 1C ; (3)求过点B 1的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2、如图,在由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组成的方格纸中,有两个全等的 三角形,即111A B C △和222A B C △. (1)请你指出在方格纸内如何运用平移、旋转变换,将111A B C △重 合到222A B C △上; (2)在方格纸中将111A B C △经过怎样的变换后可以与222A B C △成 中心对称图形?画出变换后的三角形并标出对称中心. 例题2、如图,在Rt △ABC 中,∠ABC=90°,点D 在BC 的延长线上,且BD=AB ,过点B 作BE ⊥AC ,

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下教学计划

沙沟初级中学九年级数学科教学计划 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 课次课题周次课时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准备 第七章锐角三角函数1 3 12 1.通过实例认识锐角三角函数 (sinA、cosA、tanA). 2.知道30°、45°、60°角的三 角函数值. 3.会使用计算器由已知锐角求它 的三角函数值,由已知三角函数值求它 对应的锐角. 4.能运用三角函数解决和直角三 角形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5.理解直角三角形中边、角之间 的关系,会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 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 角三角形,进一步感受数形结合的数学 思想方法. 6.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思考、探索,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使用数学 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锐角三角函数的概 念; 2.运用三角函数解决 和直角三角形有关的简单 实际问题. 教学建议: 1.根据学生已有的知 识经验,充分利用课本提供 的问题情境和设置的活动, 经历观察、思考、操作、实 践等活动过程,利用直角三 角形中两条边的比引入锐 角三角函数的概念. 2.渗透数形结合的数 学思想.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4.要求学生会正确使 用科学计算器.

沙沟初级中学九年级数学科教学计划 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 课次课题周次课时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准备 第八章统计的简单应用4 5 6 1.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 数据的活动,了解数据分析的过程,能 用计算器处理较为复杂的统计数据. 2.体会样本和总体的关系,知道 可以用样本的平均数、方差来估计总体 的平均数和方差. 3.根据统计结果做出合理的判断 和预测,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比 较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进行交 流. 4.能根据问题查找有关资料,获 得数据信息;对日常生活中的某些数据 发表自己的看法. 5.了解统计在社会生活及科学领 域中的使用,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 问题. 6.注重学生从事数据的收集、整 理、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加强统计和 概率的联系. 7.在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 教学重难点: 1.能通过各种媒体获 取数据,全面分析数据信息 进行决策,感受全面分析对 于统计决策的重要性. 2.能设计适当的调查 方案,通过调查问卷进行数 据的收集,并对数据进行适 当的整理. 3.了解简单随机抽样, 能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抽 取样本. 教学建议: 1.在教学法上,以学 生合作探究活动为主. 2.呈现的数据信息必 须和学生日常生活相联系. 3.注意数据呈现方式 的多样性,加强前后知识的 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