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风筝》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初一上)1doc初中语文

第21课《风筝》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初一上)1doc初中语文
第21课《风筝》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初一上)1doc初中语文

第21课《风筝》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初一上)1doc

初中语文

1.文学常识:

鲁迅:字,原名,浙江人,我国伟大的家、

家、家。他的作品有小讲?阿Q正传??孔乙己?,小讲集?呐喊??徬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等。

2.熟记以下词语:

筝、秃、蟹、蕾、堕、丫杈、孤寂、憔悴、肃杀、诀不、荡漾、嫌恶、笑柄、可鄙、什物、惊惶、瑟缩、傲然、虐杀、宽恕、豁然爽朗、苦心孤诣

3.写出几首关于风筝的诗句:

4.用以下词语造句:

豁然爽朗:

苦心孤诣:

孤寂:

憔悴:

宽恕:

5.

〔1〕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奇和悲伤〞,这是什么缘故?

〔2〕文中所讲的〝关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

〔3〕〝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繁重着。〞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心情?6.给下面的文字加标点:

然而我的惩处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不得专门久之后我差不多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明白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因此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关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看起来同时变了铅块专门重专门重地堕下去了

7.

故乡的,是春二月,倘听到的风轮声,便能看见一个

蟹风筝或蜈蚣风筝。还有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专门低。

显出悲伤模样。但现在地上的杨柳差不多发芽,早的也多吐蕾,和小孩们的天上的相照管,打成一片。我现在在那儿呢?四面都依旧,而久经的故乡的久经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了。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许多

游戏,玩过许多玩具吧?选一个你最难忘的讲给同学听听。

9.学完此文把那个故事讲给父母听听,并与父母分析游戏、玩具的利弊,争取作为父母的借鉴,以利你健康成长。

21 风筝

1.豫才周树人绍兴文学思想革命

2.略

3.略

4.略

5.〔1〕因为作者曾无情地毁坏过弟弟苦心孤诣地制作成的风筝,作者看到风筝,便不由得想起这精神虐杀的一幕。

〔2〕具体指作者毁坏弟弟的风筝。

〔3〕当作者明白游戏是儿童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后,作者对自己的行为充满了无限内疚和后悔。

6.,,。,,。,,,。

7.风筝时节沙沙的仰头淡墨色嫩蓝色孤寂的伶仃地憔悴山桃点缀春日的温顺严冬的肃杀诀不逝去荡漾

8.略9.略

精选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风筝》教案鄂教版

《风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地理解课文。 2.引导学生体味感悟亲情的含义;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 体味感悟亲情的含义;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温馨和美的亲情动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也是真挚而令人难忘的。今天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无论是当年管错了,还是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补救的沉重,都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风筝》就像一曲人情美的赞歌,让人沉醉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2.思考:本文围绕什么展开回忆?写了一件什么事?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 明确:文章围绕“风筝”展开。说的是小时候小兄弟最喜欢放风筝,“我”不准小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行为十分粗暴。待到长大后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鲁迅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虽然事隔久远,鲁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三.深入课文,品味探究 1.读完文章后,你的心情是什么?用一个词形容一下。 沉重、难受、 2.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心情? 学生讨论、交流

(1)子问题一:正月初一可以说是中国人最喜庆的节日,往往中国人还喜欢在新的一年里图个好兆头。那么在新的一年的第一天,鲁迅先生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一起读读课文的第一段,再谈谈作者在新年里的第一天的感受。 示例一:我觉得鲁迅内心挺悲哀的,他居然这样写:“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示例二:作者在大年初一居然这样写道“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我觉得这种景物描写很恐怖,树枝居然是“灰黑色的”而且还是“秃树枝”,又添了一个“丫杈”,怪吓人的! 明确:阅读的沉重来自开头奠定的基调——悲哀 (2)子问题二: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请你用自己话概括。说说作者在文中是什么样的形象?对“我”的描写,流露出了怎样的感情? 学生朗读、交流 教师分析:这部分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瘦弱的小兄弟形象,而“我”是一个野蛮粗暴的“虐杀者”,文中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可怜、同情和痛楚的手足之情,也隐含着深深的自责。 明确:阅读的沉重来自美好的东西被毁——伤心 (3)子问题三:文章这样写道:“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是什么事情让“我”再见到风筝时如此“悲哀”?“我”是否想过办法去摆脱这种“悲哀”的境地呢?效果如何? 学生浏览课文、朗读语段。 解决: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 然而他其实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我也知道还有一个补救的方法的:去讨他的宽恕,等他说,“我可是毫不怪你啊。” “有过这样的事么?”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不记得了。” 明确:阅读的沉重来自想要不过却不能——遗憾 (4)子问题四:为什么说“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近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北京天空中荡漾了”? 作者为什么把往事的回忆放在这样的画面中展开? 学生讨论、交流朗读课文 教师小结:作者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中的风筝所引发的惊异和悲哀(引出下文),在“春光明媚”的画面里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使现实中严冬的“寒威”与回想中春日的“温和”

(新课标)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 小说阅读 新人教版

小说阅读 知识点总结 考试说明对小说这部分的要求是: 1、了解小说特点 2、掌握小说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3、能够准确理解和把握小说所表达的内容 小说知识点概述: 一、小说的定义:小说是一种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多角度、多层次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二、小说要素 1、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 2、完整的故事情节 3、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三、方法归纳 解答小说阅读题,一般要经历以下几个步骤: 一、看背景思人物。小说是最能表现人的艺术,分析人物形象独特、鲜明的个性,需要把人物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典型环境)下去理解,也要结合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素去分析人物。 二、观描写重细节。描写是小说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最大特点。不管是白描还是工笔,都是使小说展现的场面、人物显得栩栩如生的基础。分析小说的描写,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情、语言、行动、心理描写尤其是细节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三、读情节理构思。情节是小说故事推进的过程,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在小说中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等作用。 四、获主旨多思考。小说的主题不是象贴标签一样明显地张榜在作品的前头,而是蕴藏于作品的所有艺术形象中,它有待于读者去寻找、去挖掘、去发现、去获得。读者对小说作品主题的理解有一个由潜渐明的过程,还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薄到厚的过程。 常见考法 小说在这几年的高考中占的分量比较重,一直是考纲要求的文学体裁,注意鉴赏小说的角度。小说阅读的取材多以微型小说为主,考查侧重点主要在于概括故事情节、鉴赏人物形象、把握小说的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把握主题等,我们应对其相关内容和作用了如指掌。小说的考试形式多问答题。 误区提醒 看病 一碟 年轻的白大褂微笑着把林森请到了桌前。 林森身体好。以前在农村时,就没上过医院,没想到一调进城里,身子骨就像放了大量的酵母菌,一个劲儿地发酵膨胀,到现在连楼梯都快爬不动了,他不得不来到陌生异常的市中心医院来检查身体。挂了号,刚跨进候诊室,就被并不认识的值班医生像熟人一样请到桌前。年轻的白大褂一边给林森把脉,一边跟他拉呱儿。原来白大褂在市报和电视上见过林森,知道他是市里的主要领导,所以林森一进候诊室就被他认出来,受到了一次莫名其妙的优待。谈话中林森也就知道了白大褂的姓名——魏力,并且得到了他的一张名片。 “魏大夫,我的病……”林森见白大褂专心扯闲篇,觉得有必要提醒他一句。

第21课《风筝》三维目标新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一上)doc初中语文

第21课《风筝》三维目标新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一 上)doc初中语文 鲁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鲁迅及本文的主题思想。 明白得重点词句的语境意义。 学习作者善于解剖自己、勇于自省的可贵精神。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文中通过误解和冲突所表达出的兄弟间深厚的亲情。 体验痛楚自责的心理活动过程,明白只有科学思想才能照亮中国人的思想行为。 教学重点难点: 见到风筝,人之常情是愉快的,而我什么缘故感到〝惊奇和悲伤〞?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37 课时 一、导入新课 鲁迅是一家喻户晓的名字,他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今天学习他的?风筝?。?风筝?就像一曲人情美的赞歌,让人沉醉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 二、检查预习 注意以下各字的读音 丫杈chà憔悴qiáocuì模样mú嫌恶xián wù可鄙bǐ什物shí 惊惶huáng 瑟缩sè惩处chéng 虐杀nüè宽恕shù苦心孤诣yì堕duò蜈蚣wúgōng 伶仃língdīng 嫌xián 嫌恶怒nù愤慨堕duò堕落赚zhuàn 赚钞票恕shù宽恕坠zhuì下坠诀jué诀不决jué决定 抉jué选择 三、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字豫才。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四、研读课文 1.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情况? 记叙了〝我〞毁掉了弟弟的风筝,后来我明白自己错了,预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不记得了。 2.细读课文1—2段,然后讨论以下咨询题: ⑴什么缘故〝在我是一种惊奇和悲伤〞? 惊奇于北京竟在如此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我〞见风筝而悲伤,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讲〝惊奇和悲伤〞,从结构上来讲,是引出下文。 ⑵〝四面都依旧严冬的肃杀,久经诀不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风筝》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课件及相关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唤起情感,导入学习 1、同学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一件礼物,希望你们能喜欢。〔课件出示:谜面猜猜看,它是什么?〕你们了解风筝吗?(课件出示:资料袋)你们放过风筝吗?我们一起来说说放风筝的事吧。 2、自己放风筝很有趣,但是看别人放风筝也很有趣,刚才大家都说放过风筝,那么有谁做过风筝吗? 3、你的心情我能理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件出示:第十课《风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风筝带给我们的快乐吧。先请同学们自学课文,自学的时候,除了要把生字,词语的语音读准外,还要把课文读正确,碰到难读的词语或句子要多读几遍。 2、刚才大家一起自学了的课文,现在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词语吧(课件出示:词语表中的词语)。 3、词语虽然不多,但有几个词语特别难读,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垂头丧气)这个词语特别难读。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4、垂头丧气是什么意思呀。你能做个垂头丧气的样子吗?课文当中写道,同学们找风筝,找了一个下午都没有找到,所以大家只能垂头丧气。 5、还有一个词语(磨坊),一起来读一读。坊要读第二声,磨是个多音字,在这儿要读第四声。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 6、磨坊就是磨面的房子(课件出示:磨坊图)。让我们再把这些词语一起来读一读。 7、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词语,现在请你们想一想,刚才你们自学课文的时候,有没有碰到过特别难读的句子呢?我们来交流一下吧。 第三自然段的第二个句子特别难读。 我觉得“飞筝越飞越高……”这一句也非常难读(课件出示:“飞筝越飞越高……”)。 8、还有哪个句子你觉得比较难读? 第四段的最后一句话(课件出示:句子)。 第五自然段的“我们垂头丧气地……白光”这个长句比较难读(课件出示:“我们垂头丧气地……白光”)。其中有:“垂头丧气,田埂,半沉半浮,半圈儿”这几个词语比较难读。 9、读得真不错,接下来,就让我们把课文连起来开火车读一读。其他同学认真听,他们读得是否正确。 10、这篇课文非常长,但大家都读得很正确,说明大家在自学课文的时候很认真,接下来请大家再读读课文,这回读的时候,请大家边读边想:(课件出示:课文

《第21课,风筝》教案 风筝教案

《第21课,风筝》教案风筝教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方式探讨疑难问题。 3.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先生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课时安排:两课时 一、导入 1.由有关风筝的诗歌导入,引入本文的篇名、体裁和作者。 2.简介本文的作者鲁迅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字豫才。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二、预习检查 读准下列字音 1.生字 丫杈chà 憔悴qiáocuì 模样mú 嫌恶xián wù 可鄙bǐ 什物shí

惊惶huáng 瑟缩sè 惩罚chéng 虐杀nüè 宽恕shù 苦心孤诣yì堕duò 蜈蚣wúgōng 伶仃língdīng 2.形近字 嫌xián 嫌恶怒nù 愤怒堕duò堕落 赚zhuàn 赚钱恕shù 宽恕坠zhuì下坠 诀jué 诀别 决jué 决定 抉jué 抉择 3.多音字 è 凶恶 恶ě 恶心 wù 嫌恶 shí什物mó 劳模 什模 shén什么mú 模样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主朗读课文 1.朗读要求: ①读准字音;②停顿恰当;③读出感情;④读出重音。 2.根据课文的内容,快速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①课文是介绍风筝这种工艺品的吗?(不是) ②风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线索)

④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课文记叙了“我”毁掉了弟弟的风筝,后来我知道自己错了,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不记得了。) ④课文写作的时间是哪一年?你知道那时的中国正处在什么社会吗?(1925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⑤文章记叙的顺序有哪几种?本文记叙的顺序是什么?(顺叙、倒叙、插叙; 倒叙) (二)思考 1.“我”为什么不允许小兄弟放风筝?(是没出息的孩子的玩艺) 2.为什么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3.鲁迅对等自己的错误的态度与一般人有何不同?(对待自己当年的行为,深深地谴责自己。不因自己当年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不因时间久远,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地解剖自己。) 四、合作探究 质疑、讨论、答疑 (一)1—2段(第一组问题) 1.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说“惊异和悲哀”,从结构上来说,是引出下文) 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

2015最新版人教版初中新课标语文教材目录(最新版、及时修订、最准确) (1)

2015最新人教新课标版初中语文教材目录 (人教版初中语文全册含七年级上下册、八年级上下册、九年级 上下册) ※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阅读 1、散步(莫怀戚) 2、秋天的怀恋(史铁生) 3、*羚羊木雕(张之路) 4、*散文诗两首 金色花(泰戈尔) 荷叶母亲(冰心) 5、《世说新语》两则(刘义庆) 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 写作 从生活中学习写作 第二单元 阅读6、我的老师(魏巍) 7、再塑生命的人(海伦?凯勒) 8、*我的早年生活(丘吉尔) 9、*王几何(马及时) 10、《论语》十二章 写作 说真话抒真情 综合性学习 漫游语文世界 第三单元 阅读 11、春(朱自清) 12、济南的冬天(老舍) 13、*风雨(贾平凹) 14、*秋天(何其芳) 15、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曹操) 次北固山下(王湾)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写作 文从字顺

第四单元 阅读 16、紫藤萝瀑布(宗璞) 17、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 18、*短文两篇 蝉(小思) 贝壳(席慕蓉) 19、*在山的那边(王家新) 20、虽有嘉肴《礼记》 写作 突出中心 综合性学习 成长的烦恼 第五单元 阅读 21、化石吟(张锋) 22、看云识天气(朱泳燚) 23、*绿色蝈蝈(法布尔) 24、*月亮上的足迹(朱长超) 25、河中石兽(纪昀) 写作条理清楚 第六单元 26、小圣施威降大圣(吴承恩) 27、皇帝的新装(安徒生) 28、*女娲造人(袁珂) 29、*盲孩子和他的影子(金波) 30、寓言四则 赫耳墨斯与雕像者 蚊子和狮子 智子疑邻 塞翁失马 写作 发挥联想和想象 综合性学习 少年正是读书时 篇目前没有标*的是精读课文,标有*的是略读课文。 课外古诗词背诵 龟虽寿(曹操) 过故人庄(孟浩然) 题破山寺后禅院(王建)

人教版(超详)初中语文知识点归纳汇总

初中语文知识归纳总结(打印版) 语音课标要求; 1、了解《汉语拼音方案》; 2、识记字母表、声母表、韵母表,会标写声调符号和隔音符号; 3、识记3500个常用汉字。 知识回顾: 音节拼音规则: (一)书写字母要规范:1.一律用印刷体小写字母,不可掺杂手写体。2.要安在四线三格上书写字母的规定写字母。3.拼写人名、地名、国名及专有名词时,第一个字母应当大写,句子开头的第一个字母也要大写。我看了不少鲁迅的作品。 (二)注意有些声母、韵母不能拼写在一起:声母b p m f 能和o 拼,不能和uo 拼。如:bō(波),不能拼成buō (三)注意拼音规则: 韵母"儿"写成"er",用作韵尾时写成"r"。如:儿童(ér tóng),花儿(huār) y、w的使用: 韵母表中i行的韵母,在前面没有声母的时候,要用y 开头。(2)韵母表中u行的韵母,在前面没有声母的时候,要用w开头。(3)韵母表中ü行的韵母,在前面没有声母的时候,也要用y开头。加y后,ü的两点要省去。 使用y、w,主要是为了连写时明确音节的分界,y、w是起隔音作用的字母。如:把"大衣"二字连写成dai,就会以为是一个音节。用了y,写成 dayi,音节的分界就分明了。 省写:(1)韵母iou ,uei,uen前面加声母的时候,写成iu(优),ui(威),un(温)。如:牛、归、论(2)ü和n、l 以外的声母相拼时都省去两点。 (四)注意标音位置:1.如果一个音节只有一个元音,声调符号应标在元音上。2.如果有两个元音,声调符号就按a,o,e,i,u,ü的顺序标记。3.i,u两个元音并列时,声调标在后面的元音上。如:tuī(推),qiú(球)4.调号恰巧标在i的上面,那么i上的小点要省去。5.轻声音节不标调。如:萝卜、桌子标调歌:见了a母莫放过,没有a母找o、e。i、u并列标在后,i上标调把点抹。 (五)注意使用隔音符号: a,o,e开头的音节连接爱其他音节后面时,如果音节的界限发生混淆,用隔音符号(')隔开。如:p í'ǎo(皮袄) 正确拼读字可使用下列方法: 1、语境定音法:分析语境,了解语意,从而推断读音; 2、词性定音法:有些词词性不同,读音也不同; 3、记忆积累法:对特殊的,少量的要强行记忆; 4、声旁类推法:据声旁推断读音。 附:容易读错的常用字(按音序排列) A 1.挨紧āi 2.挨饿受冻ái 3.白皑皑ái 4.狭隘ài 5.不谙水性ān 6.熬菜āo 7.煎熬áo 8.鏖战áo 9.拗断ǎo 10.拗口令ào B 1.纵横捭阖bǎi hé 2.稗官野史bài 3.扳平bān 4.同胞bāo 5. 炮羊肉bāo 6.剥皮bāo 7.薄纸báo 8.并行不悖bèi 9.蓓蕾bèi lěi 10.奔波bō11.投奔bèn 12.迸发bèng 13.包庇bì14.麻痹bì 15.奴颜婢膝bìxī16.刚愎自用bì17.复辟bì18.濒临bīn 19.针砭biān 20.屏气bǐng 21.摒弃 bǐng22.剥削bōxuē23.波涛bō24.菠菜bō25.停泊bó26.淡薄bó27.哺育bǔ C 1.粗糙cāo 2.嘈杂cáo 3.参差cēn cī 4.差错chā 5.偏差chā 6.差距chā 7.搽粉chá 8.猹chá 9.刹那chà10.差遣chāi 11.诌媚chǎn 12.忏悔chàn 13.羼水chàn 14.场院cháng 15.一场雨 cháng 16.赔偿cháng 17.偿佯cháng 18.绰起chāo 19.风驰电掣chè20.瞠目结舌chēng 21.乘机 chéng 22.惩前毖后chéng 23.惩创chéng chāng 24.驰骋chěng 25.鞭笞chī26.痴呆chī

部编教材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分析

部编教材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分析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应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优势。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点击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由于语文教材对学生的这些重要作用,在编写教材时要注意一些注意事项,例如,符合时代的发展;语言文字要规范;教材体系和编排要科学合理;要为发展学生的智能素质、培养自学能力创造条件等等。在此主要是对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进行分析。 一、整体分析 1. 概况 教材承载课程内容,是课程目标与内容的具体体现,所以初中人教版的语文教材在编写的时候根据新课标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这五个内容展开,语言浅显易懂的同时也把握内涵的深度。教材的选文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其编写符合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编写语言应准确、规范,努力追求设计的创新和编写的特色的同时,也注意把握了学生的基本情况。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均是优秀的篇章,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能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这套教材每个年级的课本均是根据各个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编写的,七年级、八年级再到九年级语文课本知识及文化素养都是循序渐进、逐渐增加难度的。三个年级总共有六册书,各册书围绕语文教材的总体目标与总体要求,各有其不同的侧重点,层层深入。每册书均包括了不同的文体,不同风格的课文,涉及到多种主题,对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侧重方面也有所不同。 2. 人教版初中教材的构成

河南省范县白衣阁乡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风筝》导学案(教师用) 新人教版

【导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3.联系语境探究疑难句子。 【导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导学难点】 联系语境探究疑难句子。 【课时】 2课时 【预习导引】 1.找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查字典,给它们注音、解释,并学会运用。 (1)丫杈(chà):即桠杈,形容树枝分杈歧出。 (2)风轮:风筝上能迎风转动发声的小轮。 (3)寂寞(jì):孤单冷清。 (4)伶仃(1íng dīng):孤独,没有依靠。 (5)憔悴(qiáo 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6)肃杀:形容秋冬天气寒冷,草木枯落。 (7)诀别(jué):分别(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 (8)荡漾(yàng):(水波)一起一伏地动。 (9)嫌恶(wù):厌恶。 (10)笑柄:可以拿来取笑的资料。 (11)可鄙(bǐ):令人鄙视。 (12)恍然大悟(huǎng):形容忽然醒悟。 (13)尘封:搁置已久,被尘土盖满 (14)什物(shí):泛指家庭日常应用的衣物及其他零碎用品。 (15)惊惶:惊慌。 (16)瑟缩(sè):身体心寒冷、受惊等而蜷缩或兼抖动。 (17)苦心孤诣(yì):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孤诣:别人所达不到的。 (18)掷(zhì):扔,投。 (19)傲然:坚强不屈的样子。

(20)虐杀(nüè):虐待人而致死。 (21)堕(duò):落,掉。 (22)宽恕:宽容饶恕。 2.朗读课文,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3.就课文不理解之处质疑。 【导学过程】 一、导入: 当冬天的寒气尚未褪尽,我们偶然抬头,看到天空飘飞着一两只风筝时,你会有怎样的感觉呢?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同学们想知道鲁迅先生的感受吗?今天我们就学习鲁迅先生的散文《风筝》。 二、作家作品简介。(可以让学生介绍) 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关于《野草》散文诗集。1927年北京北新书局初版。收入1924~1926年所作23篇散文诗,书前有题辞一篇。以曲折幽晦的象征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这样的战土》《淡淡的血痕中》《一觉》等篇表达了对现实的失望与愤懑;《影的告别》《死火》《墓碣文》等篇描绘了对自我深刻解剖之后的迷茫心境;《希望》《死后》等篇写出了对未来的疑惧,深刻地表现出作者的人生哲学。语言俏奇瑰丽,意象玄妙奇美。 三、检查预习: 见预习1、2。 四、整体把握: 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简单复述故事情节 讨论并归纳:写小时候不喜欢风筝,也不许小兄弟放风筝,认为这是没有出息的玩艺。有一天,看小兄弟偷偷地糊风筝,便粗暴地扯烂了风筝。待到长大后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醒悟过来,觉得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虽然事隔久远,鲁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五、探究质疑: 1.为什么看到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我”“惊异”的是什么?“悲哀”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故乡放风筝时节,是温和的春二月,而北京却是肃杀的严冬。故乡的风筝时节,杨柳发芽,山桃吐蕾,而北京,“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所以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这一幕永远无法补过。从结构上看,用这句话引出下文。

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十课风筝

风筝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飞舞、拼命、奔跑、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寻找、垂头丧气、磨坊、继续”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3、学习使用查工具书等方法理解词语。 4、积累课文中生动的词语,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要求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飞舞、拼命、奔跑、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寻找、垂头丧气、磨坊、继续”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感受放风筝带给孩子们的乐趣。 3、研读课文第二小节,学习用查字典等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我们曾经学过清朝诗人高鼎写的一首古诗《村居》,你们还能背诵吗? (学生齐背) 2、诗中“纸鸢”指的是什么,还记得吗?(对,就是风筝。) 3、关于风筝,你还能补充哪些些知识呢?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媒体出示课后资料袋里的知识让学生浏览。 (浏览完毕提示学生: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可以有助于我们对课文的学习。)4、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贾平凹先生写的一篇文章,题目就叫《风筝》。(1)板书课题,提示“筝”的写法。 (2)读题,提示“筝”读轻声。 说明:从背诵古诗《村居》引入课文,既帮助学生复习了既有知识,又自然引入

到新授课文,一举两得。 二、初读课文 现在就让我们跟随着作者一起来感受孩子们放飞风筝时的快乐。 1、媒体出示自学要求。 (1)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字音、看清字形,把课文读正确。 (2)给每小节标上序号 (3)思考:课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哪些事?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3、反馈自学情况。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学生点评。(紧扣自学要求(1)) (3)根据反馈情况重点指导以下生字读音。 媒体出示生字: yī xiē sànɡ mòfánɡ(mó) 依然歇不下来垂头丧气磨坊(磨)灭 丧:平舌音 磨:多音字 (4) 媒体出示带音字齐读: chōnɡjǐnɡ líng piānpiān bēng shūɡěnɡ 憧憬凌空翩翩飞舞嘣倏地田埂 (5)齐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6) 指名交流:课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哪些事? 根据回答板书:做风筝 放风筝 找风筝 说明:老师布置的要求明确,学生就能有针对性地开展预习;反馈检查时也要紧扣预习要求,这样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学生经常得到这样的训练,有助于提升自学能力。 三、研读课文第二小节 1、默读第二小节,用“”划出能够感受到孩子们做风筝时很快乐的句子。

语文:第21课《风筝》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

《风筝》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积累 1.根据拼音写汉字。 风(zhēnɡ)温(xīn)丫(chà)寂(mò) 憔(cuì)点(zhuì)嫌(wù)(nüè)杀 2. 句子中画线词语的感情色彩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 A.我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 B.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地来打来杀,而是偷偷摸摸地来暗杀! C.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去,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 D.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3. 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①《风筝》选自散文集《野草》,回忆了“我”的一件少年往事,并由此抒发了自己忏悔、自责的思想感情。( ) ②本文采用了倒叙的写法,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显得真切感人。 ( ) ③“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这一句中之所以用“无可把握”是“我”没有机会补过,这是“我”没有预料到的,所以说这悲哀是“无可把握”的。 ( ) ④文章一开始,对北京冬季放风筝的景色描写属闲来之笔,没必要。 ( ) 4.联系上下文,说说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1)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2)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3)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 5. 文学常识填空。

(1)鲁迅〔1881-1936〕,现代著名家、家和家。原名,字,浙江人。1918年,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2)在1918年到1926年间,他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论文集《》、散文诗集《》、散文集《》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二、阅读理解 (一)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见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蝴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的堕下去了。 1. 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 ①恍然大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苦心孤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按要求从文中摘录关键词句,填写下表。 3. 如果把“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改为“又将风轮扔在地下,踩扁了”行不行?

(完整版)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分析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分析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应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优势。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点击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由于语文教材对学生的这些重要作用,在编写教材时要注意一些注意事项,例如,符合时代的发展;语言文字要规范;教材体系和编排要科学合理;要为发展学生的智能素质、培养自学能力创造条件等等。在此主要是对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进行分析。 一、整体分析 1. 概况 教材承载课程内容,是课程目标与内容的具体体现,所以初中人教版的语文教材在编写的时候根据新课标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这五个内容展开,语言浅显易懂的同时也把握内涵的深度。教材的选文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其编写符合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编写语言应准确、规范,努力追求设计的创新和编写的特色的同时,也注意把握了学生的基本情况。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均是优秀的篇章,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能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这套教材每个年级的课本均是根据各个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编写的,七年级、八年级再到九年级语文课本知识及文化素养都是循序渐进、逐渐增加难度的。三个年级总共有六册书,各册书围绕语文教材的总体目标与总体要求,各有其不同的侧重点,层层深入。每册书均包括了不同的文体,不同风格的课文,涉及到多种主题,对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侧重方面也有所不同。 2. 人教版初中教材的构成

赛课一等奖教案《风筝》

《风筝》教案 湘潭江声实验学校王老师 【教学目标】 1.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理清文章思路。 2. 能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悟矛盾中的亲情。 3. 了解作者,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 4. 理解作品的批判性,获得思想启迪。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知人物,体会矛盾与冲突中的亲情。 【教学难点】 认识封建思想对儿童天性的摧残,理解“悲哀”的多重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一个人,是我们语文学习之旅上注定不会错过的;有一种感情,是我们今生今世一定要去珍惜的;有一种精神,是我们为人处事应当要去学习的;而有一种思考,则是民族觉醒时必定要去进行的。凡此种种,《风筝》会给我们答案。(板书课题。)二、了解鲁迅 师:这个人是鲁迅,读过他的作品吗?那老师考考大家。 他的原名是什么?(顺势讲讲周氏三兄弟)他青年时受进步思想的影响,意识到中国人受到封建思想的毒害之深,所以他的作品有很强的批判性。他最初的梦想是什么?(弃医从文,希望改变国民精神。)他一生写作计600万字,包括杂文、小说、散文等,文字里不仅有美好的感情,还能给人深沉的思想力量。推荐代表作。齐读毛泽东的评价。 三、整体把握 1. 检查预习,在句子中学习字词。 2. 学生带着对课文的初步理解朗读课文。 3. 思考:作者在文中流露出了一种什么感情?(悲哀)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用老师提供的句式,明确文章思路: 小时候,弟弟,“我”却; 中年后,“我”,弟弟却。 四、在描写中感知人物 1. 过渡:为何一只风筝会引发两兄弟之间的矛盾呢?态度不同,一个喜欢,一个嫌恶。

2. 问:这种喜欢和嫌恶在文中表现出来了吗?找到这些句子,说说哥哥和弟弟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析:弟弟的动作、神态——爱风筝如痴如醉,天真;弱小,可怜 “我”的动作、神态——独断专横,粗暴自私 演:想象一下,哥哥冲进去会怎么说?弟弟“绝望”时又会在心里怎么说? 3. 设疑:这个哥哥是不是太无情了,一点也不关心自己的弟弟? 4. 补充背景:鲁迅16岁时,父亲病故,作为长子,他成为了母亲和弟弟的依靠。他比任何人都希望弟弟有出息。在旧社会,什么才叫有出息呢?“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放风筝被当做是玩物丧志。同学们,你能从哥哥的愤怒中感受到什么吗?(是爱,是希望。)责之重是因为爱之深,道是无情却有情啊! 5. 问答互动:“我”一直都觉得自己做对了吗?为什么后来觉得自己做错了?为什么说是“精神的虐杀”?虐杀儿童天性的罪魁祸首是什么?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时,心情怎样?(沉重,不安,想要补过) 6. 找到我认识到错误后心理活动的句子读一读,体会我的心情。(悔之切) 7. 我设想了很多补过的方法和结果,想得越多,说明我内心的忏悔越深。你能从“我”的深深忏悔中感受到什么吗?悔之切是因为爱之深。 8. 小结:无论是恨铁不成钢的愤怒,还是认识错误后的忏悔,都源于哥哥对弟弟的爱。误解和冲突中也亲情。 五、在追问中发现精神 思考:对待早年的过错,鲁迅先生的心情如此沉重,总想补过,你能从他身上学到一种什么精神品质?(自省精神) 六、在探究中思考深意 弟弟全然忘却,我的心情怎样?为什么没有宽松,反而更加沉重悲哀了呢? 引导:作者是为谁而悲哀? ①为自己,无法通过弟弟的宽恕来求得心安;②为弟弟,时过境迁,他忘得一干二净,被虐杀而毫不自知,不觉悟;(“我”希望弟弟记得还是忘记?弟弟忘记说明了什么?)③为麻木的国人,被愚昧观念支配,使虐杀者能够肆意虐杀,令人不寒而栗。(像弟弟这样的人多吗?被虐杀而不自知会导致什么后果?) 七、在收获中感悟生活 同学们,学习不仅是领略,更是一种收获,也许,在生活中,你也曾与家人发生过矛盾,你也有过犯错想要讨宽恕的经历。试从人物、亲情、自省或对游戏(玩具)的看法中选择一个角度写下你学习本文后的感受。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组10风筝作业新人教版

第10课《风筝》复习检测 一、用“√”画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拼命(pīn pīng) 倏地(shūsū) 精心(jīn jīng) 丧气(sàng shàng) 田埂(gěng gēng) 凌空(léng líng) 二、照样子写词语。 越飞越高 越越 越越 越越 千呼万唤 千万 千万 千万 三、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 ) 的快乐( ) 的木轮( ) 的风筝 ( ) 地奔跑( ) 地喊叫 ( ) 地转动 四、根据解释,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 :形容非常惊恐。文中指孩子们因风筝飞走了而感到害怕,脸色都变了。 2. :比喻多次呼唤,再三催促。文中指风筝飞走了,孩子们多次呼唤,让风筝回来。 3. :形容情绪低落、失望懊丧的神情。文中指孩子们因找不到飞走的风筝而情绪低落。 五、选词填空。

盼望希望 1. 全世界人民都( ) 早日实现世界和平。 2. 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 ) 。 精心细心 3.我们应该养成()观察的好习惯。 4.妈妈()地把房间布置了一番 六、按要求写句子。 1. 我们坐在田埂上。(扩写一处) 2.这个风筝飞得很高。(改为感叹句) 3.小伙伴们找到了“幸福鸟”。(改为“被”字句) 七、精读课文,完成练习。 1. 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回答问题。 (1)“幸福鸟”,为什么要加上引号呢?从下面的选项中选择正确的解释。( ) A. 表示引用。 B. 表示特定的称谓或需要着重指出的部分。 C. 表示否定或讽刺。 (2)“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快活”表现了“我们”做风筝时的心情。 2. 精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完成练习。 我们去放风筝。一个人用手(托拖) 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牵线人飞(快块) 地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翻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 (1)在文中的“□”内加上正确的标点符号。 (2)用“ \ ”画去文中括号里使用有误的字。

新课标初中语文 常用知识点总结 新人教版

常用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 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二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二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二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 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二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第二部分 三种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 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环境(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议论文结构三部分: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三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语言运用三原则:简明、连贯、得体。 第三部分 四种文学体裁: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四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记叙的四种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引号的四种用法:①表引用②表讽刺或否定③表特定称谓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 第四部分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破折号的五种用法:①表注释②表插说③表声音中断、延续④表话题转换⑤表意思递进第五部分 六种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下定义。 六种逻辑顺序:①总←→分②现象←→本质③原因←→结果④慨括←→具体⑤部分←→整体⑥主要←→次要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六种人物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神态描写。 六种病句类型:①成分残缺②搭配不当③关联词语使用不恰当④前后矛盾⑤语序不当⑥误用滥用虚词(介词) 省略号的六种用法:①表内容省略②表语言断续③表因抢白话未说完④表心情矛盾⑤表思维跳跃⑥表思索正在进行 六种常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 第六部分 七种短语类型: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后补短语、的字短语、介宾短语。

人教版三年级上10《风筝》教学设计

10 风筝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飞舞、拼命、奔跑、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寻找、垂头丧气、磨坊、继续”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3、学习使用查工具书等方法理解词语。 4、积累课文中生动的词语,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要求】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飞舞、拼命、奔跑、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寻找、垂头丧气、磨坊、继续”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感受放风筝带给孩子们的乐趣。 3、研读课文第二小节,学习用查字典等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我们曾经学过清朝诗人高鼎写的一首古诗《村居》,你们还能背诵吗?(学生齐背) 2、诗中“纸鸢”指的是什么,还记得吗?(对,就是风筝。) 3、关于风筝,你还能补充哪些些知识呢?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媒体出示课后资料袋里的知识让学生浏览。 (浏览完毕提示学生: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可以有助于我们对课文的学习。)4、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贾平凹先生写的一篇文章,题目就叫《风筝》。 (1)板书课题,提示“筝”的写法。 (2)读题,提示“筝”读轻声。 说明:从背诵古诗《村居》引入课文,既帮助学生复习了既有知识,又自然引入到新授课文,一举两得。

二、初读课文 现在就让我们跟随着作者一起来感受孩子们放飞风筝时的快乐。 1、媒体出示自学要求。 (1)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字音、看清字形,把课文读正确。 (2)给每小节标上序号 (3)思考:课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哪些事?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3、反馈自学情况。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学生点评。(紧扣自学要求(1)) (3)根据反馈情况重点指导以下生字读音。 媒体出示生字: yī xiē sànɡ mòfánɡ(mó) 依然歇不下来垂头丧气磨坊(磨)灭 丧:平舌音 磨:多音字 (4) 媒体出示带音字齐读: chōnɡjǐnɡ líng piānpiān bēng shūɡěnɡ 憧憬凌空翩翩飞舞嘣倏地田埂 (5)齐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6) 指名交流:课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哪些事? 根据回答板书:做风筝 放风筝 找风筝 说明:老师布置的要求明确,学生就能有针对性地开展预习;反馈检查时也要紧扣预习要求,这样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学生经常得到这样的训练,有助于提升自学能力。 三、研读课文第二小节 1、默读第二小节,用“”划出能够感受到孩子们做风筝时很快乐的句子。 2、指名交流,根据回答,媒体出示以下句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