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象似的群山解读_《白象似的群山》文本解读
浅析白像似的群山

浅析白像似的群山作者:刘博京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21期摘要:《白象似的群山》是当代美国小说家欧内斯特·海明威的经典短篇小说之一。
本文运用细节分析对《白象似的群山》中男女主人公对话的言外之意、象征手法进行剖析。
借助文中的隐喻来分析女主人公的心路历程。
并以此对小说中的7个相关问题进行浅析。
关键词:梦想;对话形式;暴力形式;象征;会话隐喻作者简介:刘博京(1987- ),男,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1-0035-01一、引言《白象似的群山》是当代美国小说家欧内斯特·海明威的经典短篇小说之一。
故事讲述的是一对青年男女在西班牙中部的一个无名小火车站酒吧里等待一列从巴塞罗那开往马德里的火车。
故事就发生在等火车的这四十分钟内。
该小说是海明威运用“冰山原则”的一个典范。
除了开头的一段环境描述及简单的人物介绍之外,其余几乎都是二人之间的对话。
二、作品为什么用对话写成对话,是指两个或更多的人用语言进行交谈。
整部作品几乎都是用对话写成的,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何在?笔者做了这样一个工作,把作品中男孩子和女孩子的话分别抽取出来进行观察,从这段新组成的段落中,笔者看到的并不是对话,而更像是一个男孩子和女孩子的独白,那么我们试想,这一对恋人,一对关系如此密切的人都没有办法进行着正常的交流,那么其他的人与人之间要怎样的进行沟通呢?表面上看来,作者的目的在于表现这对恋人之间的矛盾,然而当我们联系此文写作的背景时,不难发现,作者所要表现的远远不止这些。
《白象似的群山》成文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这时的美国社会正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这时候的青年们,向来被学者们称为迷惘的一代。
作者通过对于某一个小车站上,某一对不知名的恋人,一段简单的独白,却是向我们真实地再现了一战后,美国青年在社会上的生活状态,没有目标,没有目的,只是追求着一时的享乐。
《白象似的群山》中的象征手法

《白象似的群山》中的象征手法
《白象似的群山》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家曹雪芹的一部杰作,这部小说通
过象征手法深刻地描绘出社会现实中的一种混乱局面。
小说中,象征空旷无谓的群山是主人公刘多登的内心欲望。
他就像孤独
的群山一样,他的内心流露着对幸福的渴求和对安定的幻想,但他只能在石
缝中游荡,毫无依靠。
而在他周围,群山看起来像一座座白色的象牙塔,给
他带来莫名的梦幻般的景象,又给他传达一种超越魔幻的力量,只是他无法
奔着未知的梦想勇往直前。
此外,白象似的群山也象征着等待着洗礼的社会环境。
在小说中,人们
隐藏着邪恶的行为,财富更是官宦和贵族的游戏物品,社会的不公平令人恶心,人们的灵魂因此可以像群山一样,静静地待在原地,叹息着不幸的命运。
最后,白象似的群山也象征着文学本身的深意。
小说中,高岭外闪着明
亮的火光,古怪地跳舞,把各种不同的想象和言语融合在一起,并通过象征
性表达同一个主题。
在作家的头脑里,经历的事情更像山一样,堆砌出各种
独特的景色,令人非常震撼。
通过曹雪芹在《白象似的群山》中的象征手法,我们得以一窥社会的坎
坷以及人类情绪的变幻,给我们带来一种灵魂的触动和满意的结局。
《白象似的群山》之解析

对《白象似的群山》中象征意象的解读

对《白象似的群山》中象征意象的解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这是在十分典型的黄山景色中随处可见的一种象征。
对于这些平常得再也不能平常的东西,诗人却偏偏要“举”起来,并且把它放大,放在突出的地位上,加以描绘。
为什么呢?因为它有特殊的含义,带有深刻的思想内容。
由于有了诗人丰富的想像和独特的表现手法,诗就具有了一种朦胧美。
作者在这首诗中所要歌咏赞叹的对象究竟是什么呢?它们是长在山里的各种自然物,还是活动在其间的社会政治生活?或许兼而有之。
在我国历史上,人民用群众的力量建造了万里长城;今天,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又在筑造着更宏伟的社会主义的新长城。
有了它,我们这个地球村就能像一个不可破的蛋壳那样,永远不会分裂。
1、白象似的群山,从字面上看,没有什么稀奇。
但结合全诗看,它却有着深厚的象征意味。
它和“鸡声茅店月”等前后形成一种强烈的对照,反映出诗人早已听到旅人的鸡鸣,看到了茅店,正连夜赶路。
这时候,忽然从耳边传来一阵阵的马蹄声,鸡叫声、茅店声、马蹄声混成一片,声音很杂乱,好像惊醒了诗人的一场美梦,使他不禁打了一个寒噤。
2、“白象”既表示数量众多,又暗示当时统治阶级对老百姓残酷的剥削和压迫。
3、2、东方天际线上,有几只白象从云端里向他们走来。
作者借助想像的翅膀,将白象引入画面,营造出幽深的境界。
白象在晨光熹微中登场,愈显得如天兵天将般肃穆庄严,如梦幻一般飘渺虚无。
它给予人的印象是:仪态堂堂,凛凛然一副威严之相。
它同苍翠险峻的山峰相比,则又显得如此超尘拔俗。
尤其是第三句中的“清早”二字,对增强白象神圣的形象,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们那洁白的身躯,配上红润的双颊,黑油油的眼睛,宛若涂上了一层神圣而瑰丽的色彩,完全变成了神灵的象征。
由于色彩鲜明,神圣而不可侵犯,这幅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读了这两句诗,我们仿佛听到了千军万马踏着整齐的步伐,在乐曲声中发出雄壮有力的进军号角。
他们个个穿着银色铠甲,骑着雪白的骏马,一往无前,向敌人冲杀过去,在广阔的大草原上,上演了一幕气吞万里的英雄活剧。
对《白象似的群山》中象征意象的解读

对《白象似的群山》中象征意象的解读在白象似的群山这一课中,艾青用象征手法,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像牛毛、棉花般的细雨,飘洒在一望无际的高原上。
远处山峰朦胧一片,隐约可见一座蒙古包式的小山,它是那样迷蒙、虚幻,似有似无。
“山峰”指代的是什么?山峰、烟雾以及云层都是虚幻的,那这个“山峰”又是怎样的呢?我想应该是牧场上的蒙古包或者是藏族老乡家的房子,由此作者在这里用象征的手法说出了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也暗示着他们是祖国的建设者。
而所谓的“蒙古包”“房子”是否会让人联想到雪山、云杉等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则需要我们做更多的揣摩与思考。
象征的表现手法有时代性、民族性和独特性。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和审美,我们应当尊重并充分理解各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
同时,借助于某些可视可感的事物也能体现出独特的风格,因为它们自然贴切地融入到了我们的感官世界中。
艾青曾说过:“要从心底流出的,如同泉水涌出的词语才会使你的心得到净化……”诗歌也好,散文也罢,抑或是其他文学样式,只要写得真诚,写得实在,就是最有价值的东西,就是最富有生命力的。
写得天真烂漫,甚至痴狂,不过是美丽、真实的幻觉。
是用浪漫主义的热情来看待生活,还是把诗句与梦幻结合起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理解。
都无关紧要,关键是能够写出美丽的篇章,真诚的感悟。
《白象似的群山》这首诗通过对不同形态的几种山的描写,表达了对各民族独特的文化习俗的赞美,以及自己对建设新社会的渴望之情。
《白象似的群山》描绘了大自然的一组壮美图景,给人以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
不论人们是否能走进它的怀抱,我们都可以感受到作者的热爱、歌颂和眷恋。
诗人能够站在各族人民的立场,为大自然勾画出一幅动人的图景,表达出一种美好的愿望。
他没有忘记大自然的优点和缺点,并在诗中寄托着他深厚的感情。
诗人在诗中以象征手法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hills like white elephants译文

《白象似的群山》(Hills Like White Elephants)是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的一篇短篇小说,发表于1927年。
故事情节简单,主要讲述了一对美国情侣在西班牙的一个火车站等待火车时的一段对话。
这段对话表面上是关于一对夫妇观望远处山丘的景象,但实际上蕴含了深层的含义,常被解读为探讨婚姻、生育和责任的主题。
以下是一个节选的译文:标题:白象似的群山作者:欧内斯特·海明威他们坐在一张桌子旁边,紧靠着车站的一边,那里有一幢房子,房子的阴影里很闷热。
火车站在两条铁路线之间,阳光下的两条轨道线之间。
一串串的竹珠子编成的门帘挂在酒吧的门口挡苍蝇。
那个美国人和跟他一起的姑娘坐在桌子旁边。
天气非常热,巴塞罗那的快车还有四十分钟才能到站。
列车在这个中转站停靠两分钟,然后继续行驶,开往马德里。
“我们喝点什么呢?”姑娘问。
她已经脱掉帽子,把它放在桌子上。
“天热得很,”男人说。
“我们喝啤酒吧。
”“Dos cervezas,”男人对着门帘里面说。
“大杯的?”一个女人在门口问。
“对。
两大杯。
”那女人端来两大杯啤酒和两只麻质的杯垫。
她把杯垫和啤酒杯一一放在桌子上。
看了看那男的,又看看那姑娘。
姑娘正在眺望远处群山的轮廓。
山在阳光下是白色的,而乡野则是灰褐色的干巴巴的一片。
“它们看上去像一群白象,”她说。
“我从来没有看见过白象,”男人说。
他们的谈话断断续续,喝着啤酒,回避着那个即将来临的话题。
他们听到火车的汽笛声,但当男人出去查看时,火车却还没有到。
当他回到桌子旁时,问姑娘感觉怎么样。
“还好,”姑娘简短地回答。
小说的对话风格简洁而富有深意,海明威通过对话中未言明的内容,引导读者去思考故事背后的深层含义。
这篇小说是海明威作品中的经典之作,广受读者和评论家的赞誉。
白象似的群山标题的隐喻意义

白象似的群山标题的隐喻意义
在群山之中,一座白象似的山峰耸立,它被称为“白象似的群山”。
它犹如一只伟大的白象一样,神气而古老,富有神秘感,令人仰望惊叹。
远方的山脉犹如长舒一口气,长距离的山脉将深山湖泊衬托得犹如诗一般。
若从远处望向群山,你会发现,它不仅仅是一座美丽的山峰,而是一个象征着美丽、坚韧、坚守的伟大诗歌。
【文章主体】
有一种说法认为,“白象似的群山”的隐喻意义在于:坚守自己,勇敢迎接挑战。
群山是一座山峰,它高耸而有型,象征着勇气和坚韧。
它是一个警醒的提醒:就算遭遇多大的挫折,也要坚守自己,坚持到最后,勇敢地面对挑战。
此外,有人认为,“白象似的群山”还具有着更深层次的寓意,即任何事物都有其贵重的一面,需要被认可和尊重。
虽然白象似的群山只是一座山峰,但它有着其特殊而独特的价值,任何人都不应该轻视它。
此外,“白象似的群山”还具有着追求自由的寓意,它代表着没有被束缚的自由意志,只有勇敢追求自由,才能活出自己的价值所在。
【文章结尾】
“白象似的群山”象征着坚守、勇敢挑战、认可价值和追求自由,它是一个永远引领着人们走向光明未来的伟大寓意。
希望我们能够将它做为榜样,勇敢地面对挑战,坚持自己的价值,勇于追求
自由的人生,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白象似的群山》的语法隐喻分析 白象似的群山原文阅读

《白象似的群山》的语法隐喻分析白象似的群山原文阅读一、引言语法隐喻最早由系统功能语言学派的创始人韩礼德提出的通过研究语法结构对语义的体现关系,他区分了两种体现关系: 一致式和非一致式。
一致性指语言结构直接反映现实世界的结构,而不一致性是指语言结构并不直接反映现实而是表现出一种扭曲的关系,语言单位在不同的语法域中转化,这种不一致即语言单位之间的隐喻过程,也被称为语法隐喻。
韩礼德提出的语法隐喻只包括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Halliday, 2000)。
《白象似的群山》是美国作家厄内斯特?海明威的一部短篇小说。
整篇文章采取对话的形式,表现了一对在火车站等待火车的情侣之间的对话。
这对情侣在一个小车站等待去往马德里的火车,女孩怀孕了而男孩极力劝说她接受堕胎手术并掩饰自己是在强迫对方;而女孩希望留下这个孩子,同时对男孩的态度感到伤心。
小说凭借其简介语言风格受到了评论界的赞赏。
对于这部小说的分析层出不穷,但大多都基于文学赏析和文学评论的角度,有些学者尝试利用言语行为分析和语篇分析等语言学理论从语用学和系统功能语法的视角来探讨这部小说。
本文决定从语法隐喻分析这篇小说的对话。
二、语法隐喻1.概念隐喻。
在功能语言学中,概念元功能主要通过及物性(transitivity)和语态(voice)得到体现。
及物性系统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表述。
韩礼德认为,人们可以通过及物性系统把人类的经验分成六种不同的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言语过程;行为过程;存在过程(胡壮麟等,xx)。
在他看来,及物性过程中的各过程都可以隐喻化的,即一个过程可以隐喻为另外一个过程;随着过程变化,该过程的参与者、环境等功能角色相应发生变化;随着功能角色变化,它们在词汇语法层的体现方式也相应发生变化。
在词汇语法上也有隐喻化。
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名词化(nominalization)。
名词化就是“过程(其词汇语法层的一致形式为动词)和特性(其一致式为形容词)经过隐喻化,不再是小句中的过程或修饰语,而是以名词形式体现的参与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象似的群山解读_《白象似的群山》文本解读关键词:海明威“冰山”原则内心独白摘要:海明威的短篇小说《白象似的群山》读起来意味无穷。长期以来,在对这篇小说众多的评论中,研究者将焦点更多地放在了解释甚至演绎上,缺失的却是细致的文本阅读和体验。本文试图从阅读的角度对故事文本进行体验和分析,并对海明威独特的叙事视角和高超的创作技艺进行探讨,从而更好地解读人生。一、引论海明威的短篇小说《白象似的群山》篇幅虽短,但读起来意味无穷。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对小说文本进行了解读和批评,如小说的象征意义、对话分析、男性形象、女性形象;更有人从小说的叙事结构和心理结构进行评述。但在对这篇小说众多的评论中,焦点更多地放在了解释甚至演绎上,缺失的却是细致的文本阅读和体验。正如英国作家王尔德所言,“文学批评只是评论者的自传”。本文试从阅读的角度对故事文本进行体验和分析。二、独特的叙事视角小说的叙事视角是从一个偷听者的叙述展开的,开头简单描述了故事的地理背景为西班牙埃布罗河谷,观察的位置是河谷这边一个小车站的酒馆,而跨过河谷的另一边是可见的连绵群山,山顶有积雪覆盖,而山下则裸露荒凉,不见树木,时间为盛夏,少风,因为房屋的遮荫下也是温热,并不凉爽。故事的主角是两个旅行的男女,坐在酒馆外面凉荫下等待从巴塞罗那开往马德里的火车。一般来说,这种景色很难吸引游人停留,偶有驻足,也是不得已的暂时停靠,等待离开。所以故事从一开始的简单叙述中就给读者一种促迫的感觉,局限了阅读的期望:这里不是一个能够发生大场面大事件的地方,任何故事在这里只能匆匆开始,匆匆了结,甚至只能是一种片段或过渡。但这也赋予故事一种预期的张力,使读者预感到可能会发生些什么,但可能发生的一切又会随火车的到来而暂时结束;山谷、群山、车站、酒馆、火车只是演出的道具,从而被赋予强烈的象征意义。我们首先听到女主角开口说话:“我们喝点什么?”这不一定就是男女主角谈话的真正开始,而是他们坐在酒馆前开始说话,叙述者能偷听到的部分。主角人物出场时,读者就如叙述者一样,对他们的印象是非常模糊的:既不知道他们从何而来,也不知道他们的身份,对此前他们两人之间发生了什么更一无所知。我们唯一得到的线索就是他们两个的对话早在来小酒馆之前就已经开始了,而他们谈论的话题可能发生在更久以前。他们在小酒馆坐下后,那个女孩开口问“我们喝点什么”,实际上并不是一个真正的问题,而很可能是一种对话转折手段。那个男人回答“太热了”,“喝啤酒吧”,这种回答很不寻常。男人根本没有给他的女伴任何商量的余地,而是根据自己的喜好直接点了啤酒,显示出在两人关系上他一直处在决策者和控制者的地位,女孩只是听从者。女孩第一次说出连绵的群山“它们看上去真像大白象”,可见女孩心思细腻,触景生情,期望得到男人的积极回应。但男人的回答却有点咄咄逼人,显得很不耐烦,“我可没看出来”,“就因为你说我看不出来什么也证明不了”。这里,恋人之间用上“证明”(prove)这个字眼很不一般,它暗示了两人之前的争吵。在这些对话中,作为读者的我们可以看出,肯定有什么事情在他们彼此心中萦绕不去,难以排解。两个人都是言此而意彼,话不由衷。但女孩似乎更愿意采取合作的态度,避免进一步的冲突,所以聪明地转移了话题,引导男人去看酒馆珠帘上的字。当两个人要了珠帘上说的那种饮料,女孩说出“这酒甜丝丝的就像甘草”时,男人就急不可耐地把对话重新拉回原来的话题,回答说“啥东西都这味”,在女孩回应“样样东西都甜丝丝的像甘草。特别是一个人盼望了好久的那些东西,简直就像艾酒一样”后,他粗暴地打断女孩,显示出他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交流技巧,同时也预示了两人之间交流的困难。这种情景在小说中出现了四次,第一次是男人试图阻止女孩说下去,第二次是女孩要求“我们别再谈了好不好”,第三次是女孩强烈要求男人不要再说下去“求你,求你求你,千万求求你别再说了好吗”,最后一次是女孩激烈阻断男人说下去“你要再说我就大声喊了”,显示了两人之间情绪的变化:开始男人想直奔话题,目的在于把两人的难题作个了断,而女孩试图通过婉转的方式让男人明白自己的心事,表现出了更多的耐心和顺从;到了后来,女孩失去了信心,不再指望男人真正理解自己。在整个故事发展中,女孩显得更成熟,对事物的把握也更透彻,而男人似乎没什么改变,陷在个人的盘算中无法自拔。男人试图再次回到自己想说的话题,“那实在是一种非常简便的手术,吉格”,“甚至算不上一个手术”;“我知道你不会在乎的,吉格。真的没有什么大不了。只要吸出来就行了” ;“我陪你去,而且一直呆在你身边。他们只要注入空气, 然后就一切都正常了”。我们第一次得知他们实际一直在谈什么,也是第一次得知女孩的名字叫吉格。值得一提的是,在英文文本中,“operation”并不像汉语“手术”的意思那么显而易见。三、高超的创作技艺在故事的语境中,汉语“手术”词义单一,且很容易使读者推测出故事中所说的手术就是流产手术。但在原文中,读者并不能一下就能猜测到“operation”指的是什么,只能从以后对话展开中得知这个词的实际含义。这里海明威故意隐去了能凸显这个词义的搭配和细节,显示出他操纵情节及应用“冰山”原则的高超技巧。女孩从这时开始显示出更多的思考,并在对话中慢慢获得主动。她一连串地反问男人“我们以后怎么办?”“你怎么会这么想?”“你真的希望我去做吗?”“如果我去做,那你以后就不会心烦了吧?”逼得男人左支右绌,车轱辘儿话一遍又一遍地说:“你要真不想去做,我绝不勉强。”在整个对话中,男人这种话重复了十三次,充分暴露了他急于摆脱困境而又拒绝承担责任的心态。男人希望姑娘为自己的事承担责任,试图把自己从这件事中摆脱出来。如果姑娘要去做手术,那也必须是她自己做出决定,心甘情愿地去做,而不是接受男人的建议被动去做的。在两性心理中,这是一种典型的男人式思维:当一个人有事时,他(她)应该自己独立面对,自己决定应该怎么做,而他人则不应过多干涉,以免造成妨碍或伤害。但在这个故事语境中,男人希望姑娘独立做出决定的事却不是“她”一个人的事,为此应该承担责任的也不是那个姑娘。这在故事中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反讽:当男人说出这番话时,他把所有的责任和负担都推给了姑娘,他喋喋不休地表白自己,实际却在坚持要那姑娘按他的想法去做,并认为那不过是一个简单的小手术,不会造成什么伤害,不仅暴露出这个男人的无知,也表明了他只注意自己的感受,以自我中心,对他所爱的人的感受缺乏关切,毛躁急进,一味按自己的想法行事。在两个人的对话中,“你”(you)这个字出现了四十三次,有三十一次出自男人之口,显示这个男人一直试图控制话题,把谈话集中在女孩身上,并希望通过谈话解决他心目的核心“难题”。此外,从行为动作上看,男人自始至终只有几个简单的行为:他坐下要啤酒,他对女孩说话,他拎起包准备离开,而那个女孩却不时四处张望,尤其是三次打量远处的山峰,表明她一直在想自己的心事,并没有真正去听男的在说什么,最后甚至逃离交谈的现场,这使故事呈现出一个更大的嘲弄甚至荒诞:虽然两个人一直在说话,却缺乏真正的交流,男人不关心女孩的心理感受,而女孩却根本不听他的谈话。在整个故事中,男人丝毫没有改变,他甚至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对女孩的态度和感受懵懂困惑,笨拙无措,不仅暴露了他在情感上的浅陋无知,也泄露了他在心智上的不成熟和人格缺失。在他的心里,吉格应该为此独立做出决定并承担起责任,而他自己只是一个事不关己的建议者,他希望吉格明白他自己烦恼的正是这件事。他一厢情愿地认为这也是困扰他们两人的难题。实际上,吉格并不这么想,她更在乎的是男人对这件事的态度,以及他是否真正关心自己,怀上孩子似乎对吉格并没有造成多大的烦恼。男人不懂这一点,也无从理解。他期望的是,在解决了这个问题后,他又能和吉格一起到处游荡,幸福快乐,因为让他们不开心就“只有这一件事”。对此,吉格直接点明了要害,“那我就去做,因为我根本不在乎自己”。这句话不但是对话的转折点,也是整个故事的转折点。到此吉格算是彻底明白眼前这个男人,也真正理解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她内心似乎意识到,他们之间某种东西永远失去了。在说了这句话后,她关闭了进一步交流的心门,也拒绝再谈下去。当男人还在喋喋不休地再说下去时,她甚至变得有点歇斯底里。故事虽没有确定的结局,但作为读者的我们却意识到,那个女孩已发生了变化。四、结语海明威在自己的作品中很少用比喻,但这个故事却用到不少明喻,如“像白象”用了四次,使“白象”成了故事中一个重要意象,“像甘草”用了两次,“像艾酒”用了一次。这种明喻的反复使用,显示了事物的不确定性,表示人物对事物缺乏清晰深刻的认识。另外,故事中多用情态词,如“本能够”“可以”“应该”“或许能”,暗示了故事中人物缺乏过去,没有未来,对将要发生的事情难以把握,飘摇不定。整篇几乎全由对话构成。对话的语气和内容的重复对人物刻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故事中男人的话语中用词单调,结构重复,多为陈述或判断句,显示出他武断自私,缺乏对他人关切和体贴的性格;女孩的话语多为疑问或祈使句,言辞中常用比喻,显示她对两人之间的关系疑虑重重,对事物缺乏真切的了解。故事一直到结束,两人的交谈又回复到开头那种淡然,但没有任何结局。但是读者和吉格都知道,已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一直等待的火车还没有到来,冲突没有解决,故事戛然而止,为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它似乎只是一个片段,一个过场,故事还没发生就已经结束,就像人生,头尾完整的事件只存在于想象,我们能看到只不过是一瞬中偶然的片羽吉光。(责任编辑:水涓)作者简介:冯长甫,河南西华县人,硕士,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副教授,英语教育专业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参考文献:[1] Hemingway, Ernest. The Complete Short Stories of Ernest Hemingway. Finca Vigaiaed. New York: Scribner's, 1987.[2] Koloze, Jeff. An Ethical Analysis of the Portrayal of Abortion in American Fiction: Dreiser, Hemingway, Faulkner, Dos Passos, Brautigan, and Irving. Lewis-ton, N.Y.; Queenston, Ont.: Edwin Mellen Press, 2005.[3]Wagner-Martin, Linda. Ernest Hemingway: Seven Decades of Criticism. East Lansing: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98.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