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疾病

高原疾病
高原疾病

一、高原的环境特点

<>1.缺氧

从海平面到10万米的高空,氧气在空气中的含量均为21%。然而,空气压力却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由此导致空气稀薄,因此氧气压力也随之降低。据测算,在海拔4270米高处,氧气压力只有海平面的58%。所以,尽管氧气在大气中的相对比例没有变化,但由于空气稀薄,氧气的绝对量却变小了,由此导致了缺氧。

<>2.寒冷

根据气象测定,海拔高度每升高150米,气温会下降1度。一般海拔高度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5度。因此,高原地区的气温比同一纬度的其它地区更寒冷。

3.湿度低

高原的湿度较低,使人体排出的水分增加。据测算,高原上每天通过呼吸排出的水分为1.5升,通过皮肤排出的水分为2.3升,在不包括出汗的前提下,就达到同一纬度平原地区人体所有体液排出总和的1倍。

4.阳光辐射强

在海拔3600米高处,宇宙间的电离辐射,紫外线强度和对皮肤的穿透力是海平面的三倍。另外,这些射线通过积雪的反射也非常强烈。据测定,积雪可将90%的紫外线反射回地表面,而草地的反射率仅为9%—17%。换句话说,由于积雪的作用,人体将遭受紫外线的双重辐射。

二、人体的应变措施

高原的环境特点确实非同凡响。对此,人体并不是被动地应付,而要根据环境作出相应的调整。对短期的旅游者而言,调整是暂时的,而千百年来一直生活在高原上的人们,则早已形成了适应性变化。让我们看看在高原地区,人们的体内将经受哪些变化。

1.血液系统

进入高原后2小时,由于缺少氧气,机体开始产生过多的红细胞以适应缺氧环境,血红蛋白每星期升高1.1克,约6星期后,机体血红蛋白将升高至原有水平的1.4倍,即20克左右。这种高血红蛋白症的现象在高原地区很常见,但回到低海拔地区后,高血红蛋白症会逐渐回到原来的水平,并在继续下降3星期后出现轻度贫血。随后血红蛋白水平还会上升至正常。因此,从高原回到低海拔地区后的1个月左右,不宜重返高原,否则,处于贫血状态下的人体更容易得高原病。

2.呼吸系统

由于氧气压力较低,人体会因缺氧而过度换气,通气。在海平面安静状态下,人体每分钟需要250毫升氧气,也即须吸入5升的空气在肺内进行气体交换。而在海拔3000米的高

度,人体必须吸入7.5升的空气,才能满足身体对氧气的需要。此时,人们会感到呼吸急促,如果加上运动,就更有气不够用的感觉。

不过,在高原上居住有利于慢性支气管哮喘的控制,这与治疗支气管哮喘所使用的低压氧舱原理相似,相当于在2000—2500米高地区的压力。高原四季分明,湿度低,空气中臭氧含量高,太阳光辐射强度高等,这些都有利于哮喘病人的康复。事实上,当地居民就很少患有呼吸系统的疾病。

3.循环系统

由于缺氧,旅游者一般的情绪兴奋和轻微运动都会使心跳加速。初到高原,人体的晨脉(清晨初醒时的脉搏)较海平面水平高20%左右。10天后,晨脉应降至原来水平。所以,通过测量晨脉的变化程度和恢复到原有水平的时间,可以判断人体对高原的适应能力。高原地区冠心病,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疾病的发病率非常低,当地人血液中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也很低。

4.免疫系统

在高原环境,担当人体免疫重任的T淋巴细胞会受到损害,使机体非常容易遭受细菌感染。

5.生殖系统

男性在海拔4300米高度时,精子的数量和活动能力明显减少,而且异常形态的精子增加。但不用担心,这只是暂时的,回到低海拔地区,这种现象可以逐渐恢复正常。

女性在海拔4300米高度时,痛经和月经失调发病率增加。自发性流产,早产及先天性畸形非常常见,这也是雪域高原人口出生率一直比较低的原因之一。当然,这些情况对旅游者不是问题。

三、见识高原病

进入高原地区后,人体会根据环境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但旅游者逗留时间短,人体调整幅度就有限,所以仍可能出现高原病。以下是识别高原病的要点,记住,一旦发现自己可能患上了高原病,首先要做的是赶紧上医院。有不少高原病非常凶险,必须及时治疗。

1.急性高山病

最常发生在进入海拔3300米以上高原的第一、二天,尤其是第一天的起初6—9个小时。识别要点:头痛,加上以下任一症状:全身疲乏无力,头昏眼花,失眠,恶心和呕吐。2.高原肺水肿

未经治疗的高原肺水肿死亡率为40%。

识别要点:出现以下情况中两项以上者:休息状态下呼吸困难,咳嗽,虚弱且活动量明显减少,前胸有堵塞感,皮肤苍白且发绀,心率增快。

3.高山脑水肿

未经治疗的高山脑水肿病死率为14%。

识别要点:有急性高山病的症状,无法走直线,出现精神异常。

4.慢性高原病

指对高原环境已经适应了一段时间后,又重新出现对高原环境的不适应。

识别要点:乏力,头痛,头晕,发绀,运动时缺乏耐力等。

5.其它

在不同的海拔高度,旅游者可能会出现以下症状:

1500米:在暗处的视力减弱。

1500—1800米:高级思维功能减弱或缺乏。

3300米:简单的算术变得非常困难。

4600米:写字和考虑问题受到影响。

5500米以上:100%的游人会患上咽喉炎和气管炎。

四、进入高原前的准备

1.从决定去高原旅游的那天起,就应当在日常生活中增加无氧锻炼的时间。无氧锻炼指大运动量的剧烈运动,可使机体对缺氧状态产生一定的耐受力。

2.准备一些常用的药品。在高原地区,呼吸系统非常容易感染,应带阿莫西林,罗红霉素等抗生素类药物。高原卫生条件有限,容易患肠胃炎,可以带上环丙沙星或磺胺类药物。还必须准备利尿剂乙酰唑胺,它是预防和治疗高原反应的主要药物,可以消除阵发性夜间呼吸暂停,提高夜间睡眠质量,减少晨起时的头痛。服用方法,每天两次,每次125毫克,或每天一次,每次250毫克。在进入高原前24小时开始服用。

3.高原地区早晚温差可达15—20度,需要带上足够的防寒衣物。

4.准备好抗紫外线的防护用品。

5.如果乘飞机直接进入高原地区,在低海拔地区起航前一个晚上,要保证充足的睡眠,不吃油腻的食物,不喝酒。如果乘汽车或火车进入高原地区,要做好每天的行程计划,最好每天上升高度控制在400—600米。每到一个新的高度,要休息几天,使体力逐渐恢复并适应高原缺氧的环境。如果徒步或骑自行车,更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事先请专家制定一个科学的登高方案。

五、哪些人不宜进入高原

1.16岁以下和60岁以上者,因为这两组人群中患高原病的机会较大。

2.患有贫血,糖尿病和较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和慢性肺病者。

3.精神疾病患者。

4.孕妇。

六、人在高原

在做好了思想和物质上的充分准备后,就可以出发了。为了尽可能减少不适,在高原旅游期间,必须严格遵守以下事项。

1.多饮水:由于空气湿度低,人体容易脱水,加上血红蛋白增高,导致血液粘稠度增加,缺氧和寒冷的环境又使血管收缩,极易形成血栓,引发心脑血管意外。因此,进入高原后要不断少量喝水,以预防血栓。一般每天需补充4000毫升液体。因湿度较低,嘴唇容易干裂,除了大量喝水,还可以外用润唇膏改善症状。

2.戒烟:一氧化碳是香烟的重要产物,它与血红蛋白的亲合力是氧气的250—300倍,如果在高原地区大量抽烟,将明显加重高原反应。

3.学会正确的呼吸方法:运动试验证明,腹式呼吸比胸式呼吸更为规律和有节奏。这种方法也是哮喘病和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病人本能的呼吸动作。所以,旅游者在行走或攀登时,可将双手置于臀部,使手臂,锁骨,肩胛骨及腰部以上躯干的肌肉作辅助呼吸,以增加呼吸系统的活动能力。

4.防辐射:高原的紫外线强度大,极易损伤皮肤和眼睛,特别是在雪地。因此,尽量避免将皮肤裸露在外。可以戴上防紫外线的遮阳镜和撑遮阳伞,在可能暴露的皮肤上涂上防晒霜也是一个好主意。

5.刚到高原,应避免剧烈活动和情绪兴奋,避免洗很烫的热水澡,以免循环加快而加剧缺氧,导致肺水肿。

6.保持高糖类(又称碳水化合物,60%—70%),高植物蛋白和低脂肪的饮食原则。因为糖类不仅能够快速提供热量,使人适应高强度的活动,而且可增加氧气的交换通气量。过量脂肪和动物蛋白可加重高原反应。

7.在高原旅游及离开高原后三个月内,务必做好避孕工作,以免因精子质量问题产生不良后果。

8.高原反应容易导致失眠,可以适当服用安定保证睡眠,以及时消除疲劳,保证旅游顺利进行。

高原反应

由于那些讲述高原经历的材料一般都要谈到人在高原时身体所感到的不适,所以准备上高原旅游的人们会想到是否应该去看一下医生,想了解自己到了高原会不会有事,同时也希望能够得到使旅途上更安全的一些提示。然而一般平原地区的医生很难有比较直接的高原病理生理知识和经验,事实上在他们那里得不到细致的指导。鉴于此,本文将提供这样一些指南。

尽管青藏公路较为方便,但更多的人都是乘飞机到达高原的。按逻辑讲起来快速比慢速上高原对身体的压力大,然而,据统计分析,飞行进入比其它任何方式都较少发生高原疾病。旅途上经过高海拔地区的时间越长,越容易发生高原疾病。这可能是因为体力消耗太大,身体对高原的适应就发生了困难。

去高原旅行都会面临有些高原病症状的风险。过去老把这些症状错误归因于流感或醉酒。据记载在海拔1280至1800米就会有轻度高原症状发生,而严重症状的发生都不低于2700米至3000米。我们一定要把旅途疲劳这种在平原也会发生的不适与高原发生的不适区别开,否则,就会自己吓唬自己了。

按理,经公路进藏的旅游者给他们的身体逐步适应高原提供了机会,但事实上,在一些高原旅行的经典路线上却有50%左右的高原病的发病率(而飞机到拉萨的旅游者中据统计有1%的人会罹患高原病)。喜马拉雅山的那一边尼泊尔有过这样的统计,旅行者30000人中将有1人死于高原病,每年因此有2-3人罹难。

在高原上,人体本身会有一种调适机制,以最大限度的方式运行,这个过程被称作适应。高原适应的过程现在还知之甚少。过去的研究将重点放在红细胞生成素以及逐渐增多的红细胞上。但现今认识到它只扮演了一个小角色,而呼吸的增大(每分钟通气量),以及其它更精妙的在激素和细胞水平上的适应可能是更重要的。如果一个人足够慢地上升,这些适应过程可有效地发生而不会有高原病的罹患。如果这个人上升速度快过身体的适应,那么就会有患高原病的可能了。

高原病一般分为三种综合症:急性高山病(AMS)、高原肺水肿(HAPE)和高原脑水肿(HACE)。这些综合症在病理生理学上是有联系的,但为什么一些人以脑部症状为主,一些人以肺部症状为主就不得而知了。

急性高山病多起于脑部症状,表现为头痛、食欲减退和疲劳,头痛可从轻度发展到剧痛,食欲减退可导致恶心和呕吐,疲劳可发展成极度乏力。有时,这些症状足够严重就成为了高原脑水肿。它的诊断多半是出现了意识改变或躯体运动失调,高原脑水肿会快速发展到昏迷直至死亡。它可单独出现也可和高原肺水肿伴随发生。

高原肺水肿通常没有脑部症状。如果肺部症状单独出现,它的进展会从活动耐力降低、行走困难,发展到严重呼吸困难、胸闷,一直到连坐着都呼吸困难,这样就会快速演变为急性肺水肿,衰竭时会有粉红色、泡沫样痰出现。

适应似乎是遗传控制的。有些人到高原很容易适应,而另一些人甚至不能去超过海拔3000米的地方。目前,尚无有效的办法筛查决定谁适应好谁适应不好。是否适应通常是在高原上呆6-48小时后才能说明。因此,只在高原上呆了几个小时是不能说明一个人适应良好的。

上高原之前需要注意的是:自己过去身体状况是否能够接受环境的挑战,这也许需要请教医生说明一下自己是否存在重要的器官功能不全;避免出发前的感冒、发烧之类呼吸道常

见病;保存充沛的体力。飞抵拉萨的旅游者中据统计有1%的人会罹患高原病,因此参加旅游的人准备一些预防用药是必要的。预防方面包括可以服用一些中成药,如西洋参、红景天等。西药目前认为比较好的是心痛定,但是有个别人会产生头痛等副作用,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初上高原时,见到山河如此壮丽,一般会使人有抑制不住的冲动,这时一定要练就一口丹田之气,清心寡欲,自觉休息好第一天,然后再行打算。再高原上,解决一些常见症状可以使用:芬必得治头痛,维生素B6治恶心、呕吐,如果仍感觉不适就应该上医院治疗。告诉你一个经验之谈就是不要背着大包袱上高原,你知道这包袱是什么吗?就是你的恐惧心理。不仅白白丧失一次证明自己的机会,而且有些事是你越想它,你就越容易得到它。况且,心怀恐惧的旅游不如在家看恐怖片先练练胆子再说。

预防的方法:

登山上升的速度不宜太快,最好步调平稳,并配合呼吸,同时要视坡度的急缓而调整,使运动量和呼吸成正比,尤其避免急促的呼吸。上升的高度应逐渐适应,每天攀爬的高度应控制,以适应高山气压低、空气稀薄的环境。行程不宜太紧张,睡眠、饮食要充足正常,经常性地作短时间的休息,休息时以柔软操及深呼吸来加强循环功能及高度适应,平常应多作体能训练以增加摄氧功能。

高山病的急救办法:

给氧及降低高度是最有效的急救处理,若有休克现象,应优先处理,注意失温及其它并发症。立即休息,将病患者移至无风处,若疼痛严重,可服用镇痛剂止痛。如果仍不能适应,则需降低高度,直到患者感到舒服或症状明显减轻之高度为止。一般而言,高山病患者降低至平地后,即可不治而愈。虽然如此,严重之患者仍需送医处理。

几种常见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

几种常见重点传染病防制知识 一、水痘 (一)主要临床表现。 典型的水痘出诊过程多先由斑丘疹发展为水痘诊,患者同一部位可见到斑疹、丘疹、水痘结痂等多种形式,疱疹处常伴瘙痒。疹子呈向心性分布,主要位于躯干,其次为头面部,四肢相对较少。成人发热多在出疹前1-2天,大部分儿童出疹为第一症状,一般发热38-39℃,持续2-3天,全身症状轻,健康儿童中并发症少见,病程自限。 (二)诊断标准。 1.病前2~3周有与水痘或带状疱疹患者密切接触史。 2.发热与皮疹(斑丘疹、疱疹)同时发生,或无发热即出疹。皮疹向心性分布,以躯干、头、腰处多见。皮疹分批出现,斑丘疹→水疱疹→结痂,不同形态皮疹同时存在,痂盖脱落后不留瘢痕。 3.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高。 (三)预防措施。 1.在水痘流行期间,避免与水痘患者接触。尽量少到公共场所去,不参加集会。 2.搞好个人卫生,不与水痘患者共用毛巾、脸盆等生活用具。 3.搞好环境卫生,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4.预防水痘的关键措施是接种水痘疫苗。 二、流行性腮腺炎 (一)主要临床表现。 潜伏期14-25天,平均18天。 部分病例有发热、头痛、无力、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但大部分患者无前驱症状。发病1-2天后出现颧骨弓或耳部疼痛,然后唾液腺肿大,体温上升可达40℃。腮腺最常受累,通常一侧腮腺肿大后2-4天又累及对侧。双侧腮腺肿大者约占75%。腮腺肿大是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使下颌骨边缘不清。由于覆盖于腮腺上的皮下软组织水肿使局部皮肤发亮,肿胀明显,有轻度触痛及感觉过敏;表面灼热,但多不发红;因唾液腺管的阻塞,当进食酸性食物促使唾液分泌时疼痛加剧。腮腺肿大2-3天达高峰,持续4-5天后逐渐消退。腮腺管口早

(完整版)小学生疾病预防知识

小学生疾病预防知识 一、我们在平时学习之余,要多参加体育锻炼,如跳绳、跳步、打球等,只有我们的身体强壮了,疾病才不能乘虚而入。 二、我们的教室、家里要经常开窗通风以保持空气的新鲜,流通。 三、平时要尽量少去人多,拥挤,尤其是通风不畅的公共场所。 四、我们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勤剪指甲。 五、根据气候变化注意增减衣服,避免着凉。 六、不能偏食,平时要多吃些蔬菜,水果,多喝水。 七、家里的生活用品,和衣服、被子(在天气好的时候要勤洗、勤晒) 八、一定要保证充足的睡眠,不能过于疲劳,因疲劳容易使我们的抵抗力下降。 九、对卫生防疫制订安排的各种预防接种,我们一定要按时去接种。因为很多的预防接种,都是针对特定的季节,特定的疾病,卫生防疫部门都是作了精心安排的,和麻腮风疫苗,流脑疫苗,流感疫苗等。接种以后,还是可以起到一定预防的作用的。 另外,对于过敏体质的小朋友来讲,因为自然界中的过敏源有很多很多:如花粉、虫蠕、动物羽毛、冷的空气,所以要特别注意:如对花粉过敏的,在花粉播散期要减少户外活动,特别是公园里,鲜花房,家里不养猫、狗等小动物,不用地毯,外出戴口罩等。我想,大家如能做到以上几点,一定会拥有一个强壮的身体。 中小学生常见6种疾病早预防近视眼就好像是学生的职业病。

据统计,小学生的近视眼患病率在30%到40%,初中生为40%到50%,高中生的患病率则在60%以上。一旦近视,对学习、工作都会造成一定的妨碍,所以,爱护双眼,正确用眼才是预防近视的良方。 护眼药方: 一、用眼不可过劳。 二、近距离用眼,需要间歇性休息。 三、照明亮度要适中。 四、充足的营养。眼睛是非常忙碌的细胞组织,需要大量的营养和能量。 五、睡眠充足。 六、巧看电视。看电视其实是项极其用眼的劳动,不过也有一些窍门儿可以帮助您保护双眼。一是看电视距离起码在1米以外,1米半以上最好。 电视和室内光线反差不能太大,特别是在晚上不要熄灭所有灯光看电视。另外电视机的亮度也不要调得太亮。看电视半小时最好适当休息几分钟。7、定期检查视力。如果视力出现下降趋势,就要开始寻找下降的原因,也可以采取一些辅助治疗手段,如针灸、按摩、点眼药等。如果视力已下降至1.0或以下时,需到眼科散瞳验光。散瞳后如视力有提高,屈光检查属正视或轻度近视,就是假性近视。此时注意爱眼护眼,视力还有恢复正常的可能。但是大部分的视力下降都是真性近视,应尽早到正规医

食源性疾病知识

食源性疾病——我国的头号食品安全问题什么是食源性疾病呢? 凡是通过食品摄入到人体内的有毒有害物质所引起的中毒性或 感染性疾病,统称食源性疾病。有害物质包括化学性、生物性、动植物性等。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 食品工业的规模化进程、食品流通的广泛性和快速行、农场生产模式的撰写、饮食习惯的变化,甚至国内和国际旅游人群的增加都是食源性疾病发病率升高、扩散速度加快的重要原因,食源性疾病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在发达国家,每年患食源性疾病的人数高达30%;在美国每年每6人中就有一人因为吃了被污染的食品而生病,每年仅仅是沙门氏菌感染造成的直接医疗费用损失就达到3.65亿美元,发展中国家的情况更加令人忧心。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每年5岁以下儿童的腹泻病例达15亿例次,造成约300万个儿童伤亡,其中,70%是由各种致病微生物污染的食品和饮水所致。 我国每年收到重大食物中毒报告600~800起,发病2万~3万人,死亡20~300人,而这仅是市级发病人数的“冰山一角”。WHO估计发展中国家的漏报率高达95%以上。我国例次重大食源性疾病爆发也足够令人触目惊心,如1988年,上海因食用毛蚶爆发的甲肝疫情导致35万人感染;2000年,江苏、河南等省发生致病性大肠杆菌污染食品的事件,导致2万人中毒,177人因此失去生命;2008年,三鹿

奶粉事件造成全国成千上万的婴幼儿罹患泌尿系统疾病;2013年,四川映山学校又因为食源性鼠伤寒沙门氏菌疫情导致300余名学生患病。食源性疾病的发病和死亡人数之多,对社会、经济、健康造成的危害之大,称之为食品安全的头号敌人是世界公认的。 预防食源性疾病的五大方法是什么? 一、保持清洁 “餐前便后要洗手”可能您小时候就已经知道了,除此之外再做饭前和过程中也需要注意洗手,尤其是生熟食品交替处理的过程中。厨房用具要保持清洁,比如碗筷、筷子盒、刀具、案板,抹布的卫生要特别注意,不要让它成为了污染源。家里养的宠物也尽量不要让它们到厨房玩耍。 二、生熟分开 这里的“熟”指的是切完了直接吃的东西,比如拌黄瓜等凉菜;“生”指的是切完了还要经加热处理的。生熟分开就是要避免“生”食上可能携带的病菌污染物到“熟”食上,引发食源性疾病。这里的分开不仅仅是它们不要接触,也表示所用的案板、刀具、器皿也应分开。 三、烧熟煮透 四、

疾病预防教育-肺结核

疾病预防教育 河北科技大学电气学院 郑毅琳讲师 第3章 结核病的情况与预防 一、结核杀手卷土重来 ?结核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分布最广、由呼吸道传播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几乎有人类就有结核病的存在 ?结核病曾经蔓延全球、造成数百万人死亡,二十世纪在医药进步和卫生条件改善下而消退,已被大多数人“遗忘” ?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又“死灰复燃”,如今已成为所有传染病中的最大死亡原因 ?结核病不仅再次卷土重来,并且带着一件新的致命武器:耐药性?自从新生儿普遍接种卡介苗后,大多数人都认为结核病不会再对人体造成危害 ?其实凡是健康人都有感染结核病的可能,儿童及青少年更容易受到侵袭 ?并非每一个人感染结核杆菌后都会发病,这与感染细菌的多少、毒性大小以及人体抵抗力的强弱等都有密切关系 ?实际上,结核感染也并未消失 ?上世纪80年代,曾经销声匿迹的结核病在不知不觉间卷土重来,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造成了潜在的巨大威胁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目前全球有近1/3的人感染了结核菌?全球有活动性肺结核病人约2000万,每年新发结核病人约800万-1000万,每年约有300万人死于结核病 ?艾滋病患者中有三分之一死于结核病,双重感染使结核病更难控制?结核病再次成为数一数二的人类杀手 ?结核病在全球呈现重新蔓延的趋势,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人口流动不断增加,造成结核菌的广泛传播,这使得低结核病疫情地区出现了结核病回升

?其次是艾滋病的发病率迅猛增长,由于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人免疫力明显下降,令结核病的发病数量急剧上升 ?另外,由于缺乏管理,病人不能坚持规律治疗,导致结核菌出现了耐药性,也使结核病又变回到从前的“不治之症” ?最后,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近些年来人们已经开始忽视结核病,没有及时发现结核,更缺乏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针对全球结核病疫情恶化情况,世卫组织于1993年在英国伦敦召开的第46届世界卫生大会提出“全球结核病紧急状态” ?2009年4月初,由中国卫生部、世卫组织、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联合举办的“耐多药/广泛耐药结核病高负担国家部长级会议”在北京召开 ?会议唤起了人们对耐药结核病的注意 ?在“耐多药/广泛耐药结核病高负担国家部长级会议”上盖茨做了“紧迫性和创新性”的发言 发病原因 ?结核病是一个贫穷病,可为什么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结核病仍旧困扰着人们呢? ?这与生存压力日益加剧及不良习惯的增多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工作节奏加快,压力加重,不少人对一些小病无暇顾及,而当他们的身体免疫力下降时,就会导致潜伏在体内的结核杆菌生长,从而发病 发病原因 ?另一方面,人们的夜生活日益丰富,这也为结核病的发病提供了一定的温床 ?像打麻将、上网、蹦的等活动,都是在封闭的场所进行的,若里面有传染性结核病患者,就会导致健康市民感染上结核病病菌 发病原因 ?流动人口的增多,也是结核病发病率增加的一个原因 ?一些进城务工人员,大多数年龄在20-35岁之间,正处于结核病高发的年龄,他们绝大多数来自结核病流行比较严重的农村地区,进城之后大多居住的环境比较拥挤,加之因环境改变、劳累、精神压力大等因素影

常见疾病预防知识

常见疾病预防知识 如何预防感冒? 感冒是由感冒病毒引起的,目前还没有任何特殊药物能有效地控制感冒病毒感染,并将其杀死。因此,只有做到以下几点,才能有效地预防感冒: (1)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的御寒能力; (2)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3)常晒被褥、枕席,利用日光杀死病毒; (4)随气候变化增减衣服; (5)感冒流行时不去公共场所,不去病人家串门。 支气管炎是怎么回事? 支气管炎分急性和慢性两种,是病毒和细菌感染、物理、化学性刺激或过敏反应等对气管和支气管粘膜所造成的急性或慢性炎症。 引起慢性支气管炎的因素有哪些? (1)吸烟; (2)呼吸道感染; (3)过敏因素; (4)其他如气候变化等因素。 如何预防慢性支气管炎? (1)戒烟,吸烟是引起慢性支气管炎的重要因素。 (2)加强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3)经常锻炼,增强体质,预防感冒。 (4)改善环境卫生,处理三废”消除大气污染。

二、肝炎防治知识 何谓病毒性肝炎?分哪几型?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全身性传染病。根据病毒类型不同,可分为甲、乙、丙、丁和戌等型,常见的有甲、乙型两种。 甲型肝炎的传染源是什么?主要通过什么传播? 甲型肝炎的传染源是病人和病毒携带者,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 如何预防甲型肝炎? (1)对甲肝病人要实行隔离治疗。病人的餐具用品要消毒,粪便要消毒处理。 (2)注意饮食卫生,不吃不洁食物,喝开水不喝生水。 (3)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做到饭前、便后和外出回家时洗净双手。 (4)搞好室内外卫生,彻底消灭苍蝇、蟑螂。 (5)坚持体育锻炼,增强抗病能力。 (6)可接种甲肝疫苗或在流行期间,注射丙种球蛋白有一定的预防效果。 乙肝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1)血液传播; (2)母婴传播; (3)性接触传播。 如何预防乙肝? 乙肝的预防,在采取加强血液及血制品管理,杜绝医源性感染(针头、针管、医疗操作时污染)及改善卫生条件,去除不良卫生习惯等综合措施的基础上,施行乙肝疫苗接种是保护易感人群、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方法。 哪些人最需要接种乙肝疫苗?

食源性疾病防治

食源性疾病防治知识 一、什么是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原体)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一般可分为感染性和中毒性,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引起的疾病。 二、食源性疾病十大危险因素来源 1、过早地烹调食物,煮熟的食物保存在室温条件下超过2小时。 2、熟食或剩余食品重新加热的温度和时间不够,未能杀死病菌。 3、肉、奶、蛋、豆类及其制品加热不彻底或不均匀,未烧熟煮透。 4、冷冻肉及家禽在烹调前没有充分解冻。 5、由于人员操作或者食品存放不当等造成生熟食品交叉污染。 6、误食有毒的动植物或者烹调加工方法不当(如四季豆或豆浆未煮透)没有去除其中的有毒物质。 7、生吃水产品及其他可能被寄生虫细菌、病毒污染的食品。 8、食物的体积过大,烹调的温度和时间不够。 9、食品从业人员健康状况和卫生习惯不良。 10、使用不洁净的水。 三、避免食源性疾病十不要 1、避免在没有卫生保障的公共场所进餐。 2、在有卫生保障的超市或菜市场购买有安全系数的食品,不买散装食品。 3、新鲜食品经充分加热后再食用;不喝生水。 4、避免生熟食混放、混用菜板菜刀等,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 5、不生食、半生食海鲜及肉类;生食瓜果必须洗净。 6、重视加工凉拌和生冷类食品的清洁。 7、尽量每餐不剩饭菜。 8、吃剩的饭菜要冷藏(冻)保存,食用前必须彻底加热。 9、夏季避免食用家庭自制的腌渍食品。 10、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 四、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十项建议 1、不买不食腐败变质、污秽不洁及其它含有害物质的食品。 2、不购买无厂名厂址和保质期等标识不全的定型食品。 3、不光顾无证无照的流动摊点和卫生条件不佳的饮食店。 4、不食用在室温条件下放置超过2小时的熟食和剩余食品。 5、不私自采食瓜果蔬菜和野生食物。 6、不食用来历不明的食品。 7、不饮用不洁净的水或者未煮沸的自来水。 8、直接食用的瓜果应用洁净的水彻底清洗并尽可能去皮。 9、进食前或便后应将双手洗净。 10、在进食的过程中如发现感官性状异常,应立即停止进食。

疾病预防与治疗

病毒感染 病毒感染(viral infection)是指病毒通过多种途径侵入机体,并在易感的宿主细胞中增殖的过程。人类病毒是指能感染人体或对人有致病作用的病毒。病毒感染的实质是病毒与机体、病毒与易感细胞相互作用的过程。病毒感染常因病毒种类、机体状态不同产生轻重不一的损伤或病毒性疾病。病毒致病是由侵入宿主、感染细胞开始的,致病作用表现在人整体和细胞两个方面。 就诊科室 感染内科 传染性 有 传播途径 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皮肤伤口、血液、母婴等 目录 1. 1病毒传播途径 2. 2病毒感染类型 3. 3致病机制 4. 4检查方法 5. 5病毒感染防治 病毒传播途径 1.水平传播 水平传播是指病毒在人群中不同个体之间的传播,包括病毒从动物到人的传播。常见的水平传播方式有以下几种。 (1)经呼吸道传播:病毒经空气、飞沫等吸入感染,如流感病毒、风疹病毒等。 (2)经消化道传播:病毒污染了食物和水源,经口食入而感染。如甲型肝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等。 (3)经泌尿生殖道传播:由直接性接触而感染,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 (4)经皮肤伤口传播:经昆虫媒介的叮咬、动物咬伤或皮肤伤口直接接触病毒而感染。 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狂犬病病毒等。 (5)经血液传播:经输血或血液制品,包括经注射、器官移植等途径引起的感染,如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 2.垂直传播 病毒经胎盘、产道、哺乳由母亲传给胎儿或新生儿的方式,称为垂直传播。可经垂直传播的病毒有风疹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乙型肝炎病毒等。

病毒感染类型 机体感染病毒后,可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类型。依据有无症状,可分为显性感染和隐性 感染;依据病毒滞留时间及症状持续时间长短,又可分为急性感染和持续性感染。 1.隐性感染 由于侵入机体的病毒数量较少、毒力较弱或机体的抵抗力较强,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增殖,但机体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称为隐性感染。隐性感染可使机体获得对该病毒的特异性免疫,保护机体免受该病毒的再次感染。隐性感染虽不出现临床症状,但病毒仍在体内增殖并向外界传播病毒,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2.显性感染 由于侵入机体的病毒数量较多、毒力较强或是机体的抵抗力较弱,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大量增殖,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称为显性感染。显性感染根据感染持续时间长短。分为急性感染和持续性感染。 (1)急性感染:病毒侵入机体后,其潜伏期短、发病急、病程数日至数周,病后常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机体可通过自身的免疫机制把病毒完全清除出体外,如甲型肝炎病毒。 (2)持续性感染:病毒侵入机体后,在体内持续存在数月、数年,甚至数十年,机体可出现临床症状,也可不出现临床症状而长期带有病毒,成为重要的传染源。持续感染按病程、致病机制的不同,可分为三种。①慢性感染:病毒侵入机体后,长期存在于血液或组织中,机体可出现症状,也可不出现症状。在整个病程病毒均可被查出,如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慢性肝炎。②潜伏感染:原发感染后,病毒基因潜伏在机体一定的组织或细胞中,但不复制增殖出具有感染性的病毒,此时机体既没有临床症状,也不会向体外排出病毒。在某些条件下病毒可被激活而急性发作,并可检测出病毒,如单纯疱疹病毒。③慢发病毒感染:经显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长时间潜伏在机体内,潜伏期可长达数月至数年,此时机体无症状也 检测不出病毒。一旦发病,则呈亚急性进行性加重直至死亡,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感染。 致病机制 1.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 不同种类的病毒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可表现出不同的形式。除进入非容纳细胞后产生顿挫感染而终止感染外,还可表现为溶细胞感染、稳定状态感染、细胞凋亡、细胞增殖和转化、病毒基因的整合以及包涵体的形成等。 2.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 免疫病理导致的组织损伤在病毒感染中常见。诱发免疫病理反应的抗原,除病毒外还有因病毒感染而出现的自身抗原。此外,有些病毒可以直接侵犯免疫细胞,破坏其免疫功能。检查方法 病毒感染十分常见,病毒性感染的检查不仅用于临床疾病的评估,也用于流行病学的调查,为病毒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常见慢性疾病的防治知识

常见慢性疾病的防治知识 高血压病 高血压病指以体循环收缩压和(或)舒张压持续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或不伴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征,通常简称为高血压。分为原发性高血压(95%)和继发性高血压(<5%),高血压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影响重要脏器,如心,脑、肾的结构与功能,最终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迄今仍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据中医理论及民间使用证明:高血压属热症。 分期 目前国内仍沿用1979年我国修订的高血压临床分期标准,按临床表现将本病分为三期: 第一期血压达到确诊高血压水平,临床无心、脑、肾并发症表现。 第二期血压达到确诊高血压水平,并有下列各项中一项者:①体检、X线、心电图或超声检查见有左心室肥大;②眼底检查见有眼底动脉普遍或局部变窄;③蛋白尿和(或)血浆肌酐浓度轻度升高。 第三期血压达到确诊高血压水平,并有下列各项中一项者:①脑血管意外或高血压脑病;②左心衰竭;③肾功能衰竭;④眼底出血或渗出,有或无视神经乳头水肿。 急进型高血压(恶性高血压):病情急骤发展,舒张压常持续在17.3kPa(130mmHg)以上,并有眼底出血、渗出或乳头水肿。 从上述分期可见,第一期尚无器官的损伤,第二期已有器官损伤,

但其功能尚可代偿,而第三期则损伤的器官功能已经失代偿。 按舒张压水平可将高血压分三度: 轻度:舒张压12.7~13.9kPa(95~104mmHg) 中度:舒张压14.0~15.2kPa(105~114mmHg) 重度:舒张压≥15.2kPa(115mmHg) 根据中医辩证可将本病分为三型: (一)“肝”阳偏盛型表现为头痛、性情急躁、失眠、口干苦、面红目赤、舌尖边红、苔黄、脉弦有力。 (二)“肝”“肾”阴虚型表现为头部空虚感、头痛、眩晕、耳鸣、面部潮红、手足心热、腰膝无力、易怒、心悸、乏力、失眠、健忘、舌红而干、薄苔或少苔、脉弦细或沉细。 (三)阴阳两虚型表现为严重眩晕、走路觉轻浮无力、面色苍白、心悸气促、面部或双下肢水肿、夜尿多、记忆力减退、畏寒、肢冷、腰膝酸软、胸闷呕吐或突然晕倒、舌质淡嫰、苔薄白或无苔、脉沉紧。诊断依据 1.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且持续存在,可确诊为高血压;收缩压140-160mmHg或/和舒张压90-95mmHg,为临界性高血压。 2.单纯血压升高,不合并心、脑、肾等靶器官任一的结构损害者为一期高血压;同时合并上述器官任一的结构损害者为二期高血压;出现上述器官任一的功能衰竭或失代偿者为三期高血压。 3.除外各种继发性高血压。 治疗

秋冬季常见疾病预防知识

秋冬季常见疾病预防知 302 秋冬季是寒暑交替的季节,由于气候干燥、冷暖多变、昼夜温差较大,人体一时难以适应,极易发生疾病或诱发旧病复发。为了提高广大师生的防病意识,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加强人体调节机能,适应多变的气候,确保身体健康。下面给大家介绍几种常见疾病及其防治常识。 一、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秋冬季气候多变,早午晚及室内外温差较大,呼吸道黏膜不断受到刺激,抵抗力减弱,给病原微生物提供了可乘之机,极易使人患呼吸道疾病。 流感的预防: 1、室内通风:特别是早起后要开门、开窗保持室内新鲜空气。 2、冷水洗鼻:用双手捧起干净冷水对准鼻孔轻轻吸气。再马上把水擤出,如此反复12次,每天早晚各一次。 3、热水搓耳:每晚洗脸时,用热毛巾搓耳朵上下轻轻摩擦双耳廓40次,既可预防感冒,又可治疗感冒。 4、冷脸热脚:每天早晚坚持用冷水洗脸,晚上睡前用热水洗脚,这样能提高身体抵抗感冒病毒的能力。 5、勤洗双手:感冒病毒在手上能存活2个小时,在硬质物体表面能存活72个小时。如果没有洗手去摸自己的鼻子或眼睛,就有可能染上感冒。为此,请你勤洗双手。尤其是冬季,别因为怕冷而忽视了手的清洁。 6、常换牙刷:处于潮湿状态的牙刷,是病毒生长的最好温床。空气中的病毒一旦落在牙刷上,就会很快生长繁殖,从而引发感冒。 7、戴口罩:患感冒后要马上戴口罩以防传染给他人。 8、请不要外出或者少外出,因为集体场合感冒病毒太多,传染机会很大。另外请同学们注意不要穿衣太少,特别是在训练时,突然脱去外衣,再者晚上去厕所,还有从澡塘出来只穿短裤、半袖等都会受凉而感冒。 9、注射流感疫苗。 水痘的预防: 水痘是由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冬春季好发。病人为主要传染源,通过飞沫经空气及病人用具传播,传染性强。主要症状:潜伏期1-2周,发病初期伴发热、头痛、食欲不振,全身不适等症状。1-2周后躯干皮肤出现斑疹,数小时后转化成丘疹、疱疹晶亮伴瘙痒,抓破后能留下斑痕。皮疹分批出现,大小不一,故同一部位皮疹可同时存在斑疹、丘疹、疱疹和结痂疹。预防:及时隔离患者7-10天至全部干涸结痂为止。避免接触患者分泌物,有条件可注射免疫球蛋白。流行季节前注射水痘疫苗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禽流感的预防: 禽流感的传染主要是有感染禽流感病毒的禽类传播,所以请注意:1、加强对禽类的管理,最好不养,不去接触它。2、不从疫区进禽类食品。

竞赛题库1食源性疾病科普知识

竞赛题库1--食源性疾病科普知识(单选题70道多选题30道) 一、单选 1、食物中毒事件属于()疾病范畴 A、传染性 B 食源、性 C、地方性 D、生物性 2、下列关于一般食物中毒事件正确的是() A、一次食物中毒人数在10-49人,未出现死亡病例为一般食物中毒事件 B、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50人,或出现死亡病例为一般食物中毒事件 C、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并出现死亡病例,或出现10例及以上死亡 病例为一般食物中毒事件 D、以上都不是 3、食物中毒按中毒致病因素分类可分为:() A、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和不明原因食物中毒 B、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和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 C、真菌毒素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和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 D、真菌毒素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和不明原因食物中毒 4、化学性食物中毒的预防控制措施应包括:()

A、加强对有毒化学物的监督管理 B、防止有毒化学物污染食品,把好食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关。 C、加强相关知识宣传教育,不要滥用、误用有毒化学物。 D、以上几点都是 5、常见的食物中毒是( ) A、毒蕈中毒 B、化学性食物中毒 C、植物性食物中毒 D、细菌性食物中毒 6、亚硝酸盐食物中毒的特征临床表现:() A、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拌发热 B、头昏、恶心、呕吐及全身抽搐 C、恶心、呕吐、腹痛,四肢麻木、阵发性抽搐 D、口唇、皮肤黏膜青紫,血高铁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升高 7、易引起亚销酸盐中毒的是( ) A、罐装饮料 B、家药喷洒蔬菜 C、进食粗制棉籽油 D、腌菜

8、世界公认的在食品中可产生的三大致癌物质是黄曲霉毒素,苯并芘和硝胺,其中黄曲霉毒素污染主要存在于下列哪一食物中( ) A、发霉的玉米 B、炸糊了的薯条 C、过了保质期的牛奶 D、海鱼和贝蛤类食品 9、去除黄曲霉毒素的理想方法是( B ) A、加热处理 B、碱处理 C、酸处理 D、水洗 10、下列细菌性食物中毒中,主要由食用海产品引起的是( )。 A、沙门氏菌食物中毒 B、葡萄球菌食物中毒 C、致病性大肠杆菌食物中毒 D、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11、发芽马铃薯中往往产生( ),故食用不当易造成食物中毒。 A、龙葵素 B、氰苷

常见疾病预防常识

病毒性肝炎 1、病毒性肝炎,是指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分为甲、乙、丙、丁、戊5种类型。甲型、戊型肝炎一般通过饮食传播,毛蚶、泥蚶、牡蛎、螃蟹等均可成为甲肝病毒携带物。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主要经血液、母婴和性传播,部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还可能发展为肝癌或肝硬化。 2、主要症状:身体疲乏、食欲减退、恶心、腹胀、肝脾肿大及肝功能异常等,部分病人可能出现黄疸。乙肝、丙肝病毒携带者可能无任何肝炎症状。 3、应急要点: (1)肝炎病人自发病之日起必须进行3周的隔离。 (2)从事食品加工和销售、水源管理、托幼保教工作的肝炎病人,应暂时调离工作岗位。 (3)肝炎病人用过的餐具要消毒,在开水中煮15分钟以上。 (4)不要与肝炎病人共用生活用品,对其使用过或接触过的公共物品和生活物品要消毒。 (5)与肝炎病人共用同一个厕所,要用消毒液或漂白粉对便池消毒。 (6)不要与乙型、丙型、丁型肝炎病人及病毒携带者共用剃刀、牙具;不要与乙肝病人发生性关系,如发生性关系时,要使用避孕套。 4、日常预防 (1)养成用流动的水勤洗手的好习惯。 (2)生熟食物要分开放置和储存,避免熟食受到污染。 (3)食用毛蚶、牡蛎、螃蟹等水产品,须加工至熟透再吃。 (4)生吃瓜果蔬菜要洗净。 (5)不喝生水。

流感 1、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指由流感病毒引起,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发病快,传染性强,发病率高,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2、主要症状:重则发烧在38℃以上,浑身酸痛、头痛明显,轻则出现呼吸道症状,如咳嗽、流鼻涕等。老年人、儿童、孕妇和体弱多病者患流感后,容易引发严重的并发症,甚至致人死亡。 3、应急要点: (1)有流感症状时,要注意休息,多喝水,开窗通风。 (2)发生流感时,尽量避免外出活动;不要去商场、影剧院等公共场所;必须出门时,应戴口罩。 (3)流感病人应与家人分餐、分室居住。 (4)流感病人的擤鼻涕纸和吐痰纸要包好,扔进加盖的垃圾桶,或直接扔进抽水马桶用水冲走。 (5)重病人应在医院隔离治疗。 4、日常预防 (1)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 (2)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 (3)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帕或纸巾掩住口鼻,避免飞沫污染他人。流感患者在家或外出时佩戴口罩,以免传染他人。 (4)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5)每天开窗通风数次(冬天要避免穿堂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1)无论何种原因,如身体持续发热,都应尽早就医。 (6)必要时定期注射流感疫苗。

食源性疾病知识培训内容

食源性疾病知识培训内容 主讲人:田杰 一、什么是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原体)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一般可分为感染性和中毒性,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

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引起的疾病。食源性疾患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的前列,是当前世界上最突出的卫生问题。 二、食源性疾病十大危险因素来源 1、过早地烹调食物,煮熟的食物保存在室温条件下超过2小时。 2、熟食或剩余食品重新加热的温度和时间不够,未能杀死病菌。 3、肉、奶、蛋、豆类及其制品加热不彻底或不均匀,未烧熟煮透。 4、冷冻肉及家禽在烹调前没有充分解冻。 5、由于人员操作或者食品存放不当等造成生熟食品交叉污染。 6、误食有毒的动植物或者烹调加工方法不当(如四季豆或豆浆未煮透)没有去除其中的有毒物质。 7、生吃水产品及其他可能被寄生虫细菌、病毒污染的食品。 8、食物的体积过大,烹调的温度和时间不够。 9、食品从业人员健康状况和卫生习惯不良。 10、使用不洁净的水。 三、蔬菜为什么不宜久存? 将蔬菜存放数日后再食用是非常危险的,危险来自蔬菜含有的硝酸盐。硝酸盐本身无毒,然而在储藏了一段时间后,由于酶和细菌的作用,硝酸盐被还原成亚硝酸盐,这却是一种有毒物质。亚硝酸盐在人体内与蛋白质类物质结合,可生成致癌性的亚硝胺类物质。 储存过久的蔬菜不仅产生有害物质,而且可造成营养素的损失。实验证明,在30℃的屋子里储存24小时,绿叶蔬菜中的维生素C几

乎全部损失,而亚硝酸盐的含量上升了几十倍。因此,在市场上采购应当挑选新鲜的,不应贪图便宜而购买萎蔫、水渍化、开始腐烂的蔬菜,这些蔬菜均不可食用。 1、青西红柿 未成熟的西红柿含生物碱,人食用后可导致中毒。青西红柿含有生物碱甙(龙葵碱)其形状为针状结晶体,对碱性非常稳定,但能够被酸水解。所以,未熟的青西红柿吃了常感到不适,轻则口腔感到苦涩,严重的时候还会出现中毒现象。特别是当青西红柿开始腐烂时,其龙葵碱就会被破坏。而青西红柿变红以后,就不含龙葵碱了。 2、发芽土豆 发芽的土豆会产生大量的龙葵素,人食用后会中毒。使用发芽土豆时,应先将芽和芽根及土豆表皮变绿的部分挖去,放于清水中浸泡2小时以上。 3、未炒熟的四季豆 未炒熟的四季豆中含有皂甙,人食用后会中毒。炒熟的四季豆无毒。专家建议,食用四季豆一定要把全部豆煮熟焖透。 4、腐烂蔬菜 在强菌作用下,腐烂蔬菜中的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这种物质进入人体后,可使血液失去携带氧气的功能,造成人体缺氧,引起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心跳加快、抽筋等症状。 5、鲜扁豆

常见疾病预防知识教学内容

常见疾病预防知识

常见疾病预防知识 一、如何预防感冒? 感冒是由感冒病毒引起的,目前还没有任何特殊药物能有效地控制感冒病毒感染,并将其杀死。因此,只有做到以下几点,才能有效地预防感冒: (1)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的御寒能力; (2)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3)常晒被褥、枕席,利用日光杀死病毒; (4)随气候变化增减衣服; (5)感冒流行时不去公共场所,不去病人家串门。 支气管炎是怎么回事? 支气管炎分急性和慢性两种,是病毒和细菌感染、物理、化学性刺激或过敏反应等对气管和支气管粘膜所造成的急性或慢性炎症。 引起慢性支气管炎的因素有哪些? (1)吸烟; (2)呼吸道感染; (3)过敏因素; (4)其他如气候变化等因素。 如何预防慢性支气管炎? (1)戒烟,吸烟是引起慢性支气管炎的重要因素。 (2)加强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3)经常锻炼,增强体质,预防感冒。 (4)改善环境卫生,处理“三废”,消除大气污染。 二、肝炎防治知识 何谓病毒性肝炎?分哪几型?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全身性传染病。根据病毒类型不同,可分为甲、乙、丙、丁和戌等型,常见的有甲、乙型两种。 甲型肝炎的传染源是什么?主要通过什么传播? 甲型肝炎的传染源是病人和病毒携带者,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 如何预防甲型肝炎? (1)对甲肝病人要实行隔离治疗。病人的餐具用品要消毒,粪便要消毒处理。 (2)注意饮食卫生,不吃不洁食物,喝开水不喝生水。 (3)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做到饭前、便后和外出回家时洗净双手。 (4)搞好室内外卫生,彻底消灭苍蝇、蟑螂。 (5)坚持体育锻炼,增强抗病能力。 (6)可接种甲肝疫苗或在流行期间,注射丙种球蛋白有一定的预防效果。 乙肝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1)血液传播; (2)母婴传播; (3)性接触传播。 如何预防乙肝? 乙肝的预防,在采取加强血液及血制品管理,杜绝医源性感染(针头、针管、医疗操作时污染)及改善卫生条件,去除不良卫生习惯等综合措施的基础上,施行乙肝疫苗接种是保护易感人群、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方法。 哪些人最需要接种乙肝疫苗? 新生儿、学龄前儿童,HBsAg(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病人和携带者的配偶,反复接受输血和血制品的病人以及献血员等。 三、菌痢防治知识

日常生活常见病预防小常识

四季常见疾病与预防 内容提要:据世界卫生组织50多个国家医学专家研究发现,对各种疾病最好 的治疗还是预防。因为,很多病不从预防着手,到了晚期一点办法都没有。任何高科技都不可能使病人恢复到得病以前的状态。就像一件衣服破了一个口子,找世界上最好的裁缝来,还会留下疤痕一样。所以,最好的医生是不让病人得病的医生。在我们的生活中,一年四季中,应该注重一些常见疾病与预防。本文涉及四季中一些常见疾病与预防,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加强对疾病的预防。 关键字:季节、常见疾病、预防、 前言:卫生部曾对10个城市的上班族进行了调查,发现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 占48%,其中沿海城市高于内地城市,脑力劳动者高于体力劳动者,中年人高于青年人。我国每年因疾病导致的经济损失高达14000多亿元,相当于每年消耗我国GDP总量的14%还多。 2004年初,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李钟郁博士访华时曾说,大量被称为现代文明病的慢性疾病,已经对中国人构成巨大威胁。当今社会,提前衰老,提前得病,提前死亡成为普遍现象。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过:“健康的乞丐比有病的国王更幸福,我的幸福十分之九建立在健康的基础上,健康就是一切。”当一个人拥有财富的时候,他需要一个健康的身体来充分享受人生的快乐;当没有钱的时候,他更需要健康的身体,因为健康的身体是他唯一的本钱。如今,很多健康意识较强的人都会去做定期体检。但是,目前各种医院的检查只能对已经产生的疾病进行诊断,一旦确认有病,往往又会因发现太晚而束手无策。 春季常见疾病与预防 临床实践证实:温差较大的春季,是各类疾病多发的季节,急性病患者的就诊率明显高于其它季节。 一、急性肠道传染病(痢疾) 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在春季和夏天。春天和夏天由于气候炎热,各种细菌和霉菌繁殖迅速,食物如果储存不科学极易被细菌和微生物所侵蚀,将食物污染。人如果不注意误吃了这种食品,就会引发肠胃疾病,轻者会出现胃部不适和拉肚子,食欲减退,重者会出现脱水和高热。 发病特征:通常有潜伏期,1—2 天,根据人的体质和感染细菌的情况不同可把急性痢疾分为普通型、轻型和中毒型三种。普通型的主要症状是:恶心、呕吐、发热、乏力、食欲减退、腹痛、腹泻、大便中带有脓血。病程为6—8 天。轻型的主要症状是:基本不发热,有轻微的腹痛,便中的粘液、脓血不明显。病程3—5 天。中毒型的主要症状是:起病急,持续高热在39—41 度,精神萎靡不振,面色苍白,嗜睡烦躁,严重时出现昏迷,尿量减少,血压下降。 其预防和治疗办法: 1、控制传染源。当发现痢疾病人时,应该及时的隔绝,对于病人曾经使用过的餐具和生活用品,及其经常接触的用品要彻底消毒。 2、把住病从口入这一关,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健康的人要坚持饭前便后把手

食源性疾病预防小知识宣传

食源性疾病预防小知识宣传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食源性疾病吗?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原体)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一般可分为感染性和中毒性,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引起的疾病。那么当你了解了食源性疾病后,我们接下来必须掌握一些中学生食品卫生安全知识: 下面三方面中小学生食品卫生安全知识,请同学们一定要记住! 一、中学生购买食品应注意哪些问题 1、到正规商店里购买,不买校园周边、街头巷尾的“三无”食品。 2、购买正规厂家生产的食品,尽量选择信誉度较好的品牌。 3、仔细查看产品标签。食品标签中必须标注:产品名称、配料表、净含量、厂名、厂。 址、生产日期、保质期、产品标准号等。不买标签不规范的产品。

4、食品是否适合自己食用。 5、不盲目随从广告,广告的宣传并不代表科学,是商家利益的体现。 二、中学生应注意哪些饮食卫生习惯? 1、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一些饮料含有防腐剂、色素等,经常饮用不利于少年儿童的健康; 2、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肠道寄生虫病的传播; 3、生吃的蔬菜和水果要洗干净后再吃,以免造成农药中毒; 4、选择食品时,要注意食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 5、尽量少吃或不吃剩饭菜,如果吃剩饭菜,一定要彻底加热,防止细菌性食物中毒; 6、不吃无卫生保障的生食食品,如生鱼片、生荸荠; 7、不吃无卫生保障的街头食品; 8、少吃油炸、烟熏、烧烤的食品,这类食品如制作不当会产生有毒物质。

三、中学生怎样预防食物中毒? 1、饭前便后要洗手; 2、煮熟后放置2小时以上的食品,重新加热到70℃以上再食用; 3、瓜果洗净并去除外皮后才食用; 4、不购食来路不明和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5、不购食无卫生许可证和营业执照的小店或路边摊点上的食品(尤其是这些店、摊上没有密封包装的食品); 6、不吃已确认变质或怀疑可能变了质的食品; 7、不吃明知添加了防腐剂或色素而又不能肯定其添加量是否符合食品卫生安全标准的食品。 同学们,食品安全很重要,请你一定要牢记以上食品安全知识。

预防疾病教案

预防疾病教案----传染病及其预防措施 西树窝子小学五年级授课教师:宋勇刚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传染病和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理解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 2.学习使用显微镜观察相应的病原体,提高显微镜的操作技能。 3.介绍我国和本地区爱国卫生运动的开展,及其所取得的成就。贯彻以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精神,并注意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教学过程设计: 【引言】你知道在人类的疾病中,哪些有传染性、哪些没有传染性。 学生分组讨论,各组选一名代表发言,尽量举出所知道的传染病和非传染病。最后由教师归纳得出正确结论。 (一)传染病的概念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如病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传染病的突出特点就是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可以用肺结核病的例子解释流行性的含义,并以此引入下一个题目。 (二)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1.传染源 2.传播途径 3.易感人群 (三)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 在传染病流行时,只要切断三个基本环节中的任何一个,其流行便可终止。 1.控制传染源: 许多传染病在发病以前就有传染性,而到了发病初期传染性最强,一般我们对传染病人如何护理?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对病人要尽量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防止传染病蔓延。对于传染病人要倍加关怀,不可嫌弃,病人有好的心情有利于早日恢复健康。对患传染病的动物,定要及时处理,如患狂犬病的狗,即使它是个可爱的宠物但也不能留。 2.切断传播途径:

有个肝炎病人,在饭店吃过饭后在他的碗下压了一个字条:“我是肝炎病人,请把用过的餐具消毒后再用”。很显然这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他的目的就是要切断传播途径。其实饭前便后要洗手,消灭蚊蝇等,也是切断传播途径。讲究个人卫生,消灭媒介生物等,使病原体没有机会感染健康人。 3.保护易感者: 进行预防接种,提高易感人群的抗病能力。此外,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增强体质在防病中也是很重要的。 小结:不同的传染病预防的方法也各不相同,主要是要找出它的薄弱环节,要因病制宜。

秋季常见疾病预防知识

幼儿园秋季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 一、基本知识 1.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传染性强。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从出现皮疹前1-2日至皮疹结痂为止,均具有传染性。传播途径主要是呼吸道飞沫、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染,人群普遍易感。患病初期可有发热、头痛、全身不适、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在发病1-2天后出现皮疹。皮疹分布呈向心性,即躯干最多,四肢远端最少。大部分情况下,病人症状是轻微的,病程呈自限性,一般1-2周自愈,可不治自愈。 2.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特征为腮腺非化脓性肿胀、疼痛及发热,预后良好。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病人在腮腺明显肿胀前6-7日至肿胀后9 日期间具有传染性。除经飞沫传播外,唾液及污染的衣物亦可传染。患病初期可有倦怠、发热、头痛、全身不适、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发病1-2日后腮腺逐渐明显肿大,往往从一侧开始,以耳垂为中心肿大。病人会出现颧骨弓或耳部疼痛,然后出现唾液腺肿大,通常可见一侧或双侧腮腺肿大。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持久免疫力。 3.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人及隐性感染者为传染源,病初2-3日传染性最强。主要在人多拥挤的密闭环境中经空气或飞沫传播,亦可通过直

接接触病人的分泌物而传播。患病时出现发热、乏力、头痛、肌痛、鼻炎、咽痛和咳嗽等症状,也可出现肠胃不适症状。 二、预防要点 1.尽量避免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 2.在人群聚集场所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绢或纸巾掩盖口鼻,不要随地吐痰。 3.讲究个人卫生,勤洗手,勤理发,勤剪指甲,勤换洗衣服。 4.避免与他人共用水杯、餐具、毛巾、牙刷等物品。 5.保持环境卫生,加强室内通风,出现呼吸道传染病人时,应增加室内通风换气的次数。 6.注意保暖,及时增减衣物。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机体抵抗力。 7. 注意膳食营养,及时补充水分,多吃新鲜蔬菜水果,提高机体免疫能力。 8.避免接触猫狗、禽鸟、牲畜粪便及排泄物。一旦接触过禽鸟或牲畜粪便,要立刻用肥皂和清水彻底清洁双手。 沣东星星幼儿园

食源性疾病预防知识手抄报

如何有效预防食源性疾病?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介绍,不久前,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餐饮服务食品安全警示公告。为提高外出就餐和在家就餐的安全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有关人员和临床专家提出以下防范措施: 1清洁原材料和手 为避免有害细菌的繁殖,应定期更换水。动物性食品原料、植物性食品原料和水产品原料应多次用自来水冲洗,去除残留在食品原料表面的细菌,以免污染细菌的滞留;同时洗手。 第二次煮熟的食物应该煮熟 烹调前彻底解冻食物,食物加工时核心温度应达到70℃。长期存放的食品在食用前应重新加热至70℃以上的核心温度,以防止食品成分中的细菌存活。 三是防止交叉污染 重点防治食品、食品加工人员、食品生产环境、工具、容器、设备、设施之间的细菌交叉污染,特别是熟食与半成品、食品原料之间的交叉污染。

第四,妥善储存食物 熟食在10℃至60℃之间贮存时,贮存时间不应超过2小时。如果食物的核心温度保持在10℃以下(冷藏),烹调后的保质期不得超过24小时。冰箱只能通过冷却来抑制细菌的生长,但存放时间过长会变质。进食可能引起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1购买食品时,要注意食品包装上是否有生产厂家、生产日期,保质期是否已过,食品原料和营养成分是否标注,是否有QS标志,不能购买三五产品。 2打开食品包装,检查食品是否具有应有的感官特性。不要吃变质、酸败、发霉、昆虫、肮脏、混有异物或其他感官特性的食物。如果蛋白质类食物黏稠,脂肪类食物有嚎叫气味,碳水化合物有发酵气味或有异常沉淀物的饮料等不能食用。 三。不要在校园周边无证摊贩处购买盒饭或食物,以减少食物中毒的隐患。 4注意个人卫生,饭前饭后洗手,自带餐具清洗消毒,不使用不干净的容器盛装食物,食堂内不乱丢杂物,防止蚊蝇滋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