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维山水诗的禅趣美
王维山水诗_禅文化解读及其翻译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 4/2006王维山水诗:禅文化解读及其翻译金秀敏(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上海200444) 摘 要 受佛教禅学的深刻影响,王维的山水诗,在描写客观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时都带有浓厚的佛教意味,表现了其独特的艺术境界和审美情趣。
为了准确传达原诗的文化,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就要把禅学思想和诗歌意境紧密结合起来。
关键词 翻译;禅文化;诗歌意境;文化传递 我国山水诗歌开创于晋宋时期的谢灵运,经过三百年的发展,到盛唐时期,王维把山水诗的创作艺术推到了高峰。
王维诗歌着墨不多,但意境高远,被赞誉为“澄澹精致,闲远自在;意趣幽玄,妙在文字之外”[1]。
盛唐时期也正是佛教广为传播,中国佛教正式确立的年代。
生活在这样的一个时代,王维兼信南北二宗,尤重北宗,他的名、字均取自佛家《维摩诘经》。
他的诗歌幽寂、空灵、壮美,“字字入禅”[2],体现了佛教“空”的特点,如“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酬张少府》)、“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过香积寺》)、“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青溪》)、“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
因此,胡应麟《诗薮》[3]说:“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
”苑咸在《全唐诗》的《酬王维》[4]诗序也称:“王兄当代诗匠,又精禅理。
”在诗歌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不仅要传递原诗的意思,更要传递原诗的文化。
禅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王维的山水诗歌中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频繁出现。
因此,要翻译好王维的诗歌,译者就要反复琢磨诗文的禅境。
本文从王维诗歌的禅境入手,对王维诗歌的几个译本进行比较分析。
一、“空幻”观、王维诗意与译本比较“空”与“静”是佛教的最高范畴,是佛教哲学对宇宙、人生的抽象思辨。
佛教的空并不是一切皆无,它强调从世界的“有”中悟空。
怎样从有中悟空,从现实世界的万事万物中抽象其现实的本质呢?禅宗经典中主要是以幻解空,即事物的表象是幻相,本质是空。
如,《金刚经》主要的思想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实相非相”,“佛告需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体会王维山水诗歌的三美艺术

体会王维山水诗歌的“三美”艺术40多岁时的王维,先后隐居在终南山和辋川,亦官亦隐。
《积雨辋川庄作》就是王维隐居辋川蓝田期间所作。
在这首诗中,诗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隐居生活与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情景交融、物我相惬的境界,可以说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又一代表作。
王维虽有一部分诗歌意境开阔,具盛唐之风,但其山水诗仍是他诗歌创作的主流,相对其他诗人而言,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从而使他的诗歌魅力永存,为后人所赞叹。
我们可以从“绘画美”、“音乐美”、“禅意美”三个方面来体会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歌艺术特色:一、捕捉镜头、构图极佳的“绘画美”王维出生在儒学世家,绘画音律无不精通,被人誉为“文章冠世,画绝千古”。
宋代文豪苏轼在《东坡志林》中对王维的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他非常准确地概括了王维山水诗鲜明的艺术特点。
所以王维的诗歌创作往往融入绘画的技巧,两者互相融合,浑然一体,创造出一种与水墨丹青具有相同意韵的诗歌。
首联“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描写了一幅怡然自乐的田家生活画卷。
连日阴雨,树枝与空气都极为潮湿,柴禾不易燃烧,炊烟很久才缓缓升起。
山中农妇正忙着蒸藜煮黍,为在东边田里劳作的男人送饭。
短短两句诗,巧妙地把这种天气和农事活动结合起来,展现了一系列人物活动画面,秩序井然而又有生活气息。
这是诗人静观所见,内心宠辱不惊的人才能把山中普通人家的普通景物写出这样的韵致。
诗人写空林烟火,用一个“迟”字,不仅把阴雨天的炊烟写得十分真切传神,而且透露了诗人闲散安逸的心境。
静观所见的还有颔联:“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诗人运用了绘画上强烈对比的设色法:白鹭,黄鹂,“漠漠”的水田,“阴阴”的夏木,一面是广漠明净的淡彩,一面是葱郁深沉的浓绿,使背景更显空蒙迷茫。
这种强烈的色调对比,构成了视觉上色彩浓淡的差异,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夏日的绿荫与绿荫之外的水田之间那种鲜明的分界,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写得开阔而深邃,画意盎然,境界幽深。
论王维山水诗的禅意

论王维山水诗的禅意作者:魏宝丽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2022年第08期[摘要]唐人王维的诗蕴涵着山水的清音,它以独特的禅思、绘画和意境,在诗园中独树一帜。
王维把空灵的禅宗和他独特的山水艺术美学融入到山水诗中,心境与自然融为一体,把他的文学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其创新的技法和思维意境对后世文坛和艺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山水诗文人画隐士禅意引言王维(701-761),字摩诘,又称“王右丞”,精通诗歌、书法、绘画和音乐。
他在唐开元和天宝年间以诗歌闻名,特别擅长五言,吟颂山水园林。
他的书法和绘画尤为精美,后人将其视为南宗山水画的始祖。
苏轼曾评论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的诗大多是山水田园诗,它们在描绘自然美的同时,也流露出休闲生活的情趣,诗中充满禅意。
王维禅意思想形成的原因1.母亲的熏陶造就了王维的思想王维的一生与佛教有着特殊而密切的联系。
他深受虔诚的佛教徒母亲的影响,从小信仰佛教。
虽然,儒家的仁政理论和积极入世的精神也曾在其思想中占据过主导地位,然而,在经历了一系列政治上的失望和挫折后,佛教和禅宗的观念最终恢复了诗人信仰的主导地位。
王维献身于佛教,在禅咏中寻求寄托,实现了自然的解放。
他通过禅宗式的朗诵和巡游山水,摆脱了恶政,缓解了内心的压抑,保持了平静的心态,了解了自然,吟诵了自然,理解了禅学,表达了对禅宗理论的深刻理解,虔诚地信仰佛教。
他在诗歌创作中经常“融佛入诗”,使自己的诗歌充满了禅意、禅学和禅趣。
明末清初的诗论家王士祯在《香祖笔记》中写道:“唐人五言绝句,往往入禅,有得意忘言之妙,与净名默然,达摩得髓,同一关捩。
”他还在《居易录》中评论说:“会戏论唐人诗,王维佛语,孟浩然菩萨语,刘眘虚、韦应物祖师语。
”这些评论都借助了佛教用语来表述,揭示了王维的诗歌与禅宗的内在渊源和密切关系。
2.受人文、社会和文化背景的驱动在唐代,禅宗盛行,大多数文人与禅宗僧侣和佛教徒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诗画相存,无念心灵——浅析王维诗歌中的禅意

诗。 ” ( 《 东坡志林 》 ) 诗作为一种语言形式 , 是作者生活意境 的写
照。 从 他创 造 的 山水 意 境 中 , 我 们 就 能 发 现 这一 点 。 面对 理 想 与
现实的剧 烈冲突, 诗人们有 的消极避世 、 麻醉 自我 , 有 的积极人 世又痛苦 不堪 , 最后 出仕不成 , 隐逸不遂 。 而只有如王维才能 即 世超越 、 仕隐俱安。从他跃动无声 、 喧寂一如的山水诗画中 , 我 们似乎能感受 到诗人情见双泯 、 生灭 自然 的禅 观 , 不禁 为诗人 即世超越 、 得失无碍的人 生境界所叹服 。 诗人通 过意象 的画面 , 向读者展示一种 内心境界 , 一种生活状态 , 一种生命诠释。
新校
X i n X i a o Y u a n
缤纷 杏 坛
诗画相存 , 无念心灵
— —
浅析 王维诗歌 中的禅 意
黄 晓 燕
( 龙 陵一 中 , 云南
摘 要: 王维 的山水小诗诗画并存 , “ 诗 中有 画, 画中有诗” 。 自然的
保山
6 7 8 3 0 0 )
的淡远 , 是王维诗 中画境 的灵魂 。 《 鹿柴》 云: “ 空山不见人 , 但闻
又精禅理” 。( 苑咸 《 酬王维序》 ) 他死后 更是得到了“ 诗佛 ” 的称 号 。参禅习佛给王维的生命注入 了新鲜 的血液 。禅有止禅 、 观
禅。 止是禅定 、 专 注; 观是观察 , 是循序渐进如实地观察。 止是观 的条件 , 只有精神专注 , 才能 客观洞察 , 客观洞察才能了解世间 本质 , 而后才能有执著 的放下 , 精神束缚的解放 。 这就是禅家的
关键词 : 王维 ; 诗画 ; 宁静 ; 禅意
苏轼 曾说 : “ 味摩诘 之诗 , 诗 中有 画 , 观摩诘 之画 , 画中有
禅意画境注真情—王维后期诗风浅探

禅意画境注真情—王维后期诗风浅探张晓静摘要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最杰出的代表,诗人描绘优美空灵的自然风光,表现他对自然、宇宙、社会、人生的理解和体悟,具有画境和禅境。
那它们都表现在哪里?本文做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王维山水田园诗画境禅境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人。
少有才名,现存著名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他十七岁时的即兴之作。
他能诗会画,精通音乐,书法亦为大家。
王维一生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作,其中尤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于世。
其诗意境高远、形象鲜明、语言凝练、色彩明丽、风格清新自然,具有高超的艺术和审美价值。
具有画境。
王维在文学上成就很高,而且多才多艺,他的水墨山水画(首创)造诣很高,他自己曾说:“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所以他擅长以绘画手法入诗,使诗歌具有了绘画的趣味。
唐代殷璠评价王维的诗是“在泉为珠,着壁成绘”(《河岳英灵集》);苏轼则有“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的著名论断(《书摩诘蓝田烟雨图》)。
王维“诗中有画”的具体体现是:(一)善用绘画中“经营位臵”的手法,运用透视学原理,采取虚实、远近、大小、主次、疏密、藏露等手法进行巧妙的画面布局与构图,创作符合透视学原理的完整的画面,使诗境具有画境。
透视可分线形透视和空气透视。
线形透视。
如《北垞》:“北垞湖水北,杂树映朱栏。
逶迤南川水,明灭青林端。
”《画论》:“山林青翠断,江向白云平。
”《观猎》:“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都运用此原理,写出了近清远模糊。
空气透视。
易写景物的深远、迷远。
红色远视时变为灰色。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泛》);“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终南山》);“轻舟南垞去,北垞淼南即。
隔浦望人家,遥遥不相识。
”(《南垞》)中国绘画讲究“三远法”,即高远、平远、深远。
宋代郭熙《林泉高致》谈“三远法”说,即“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这本书在中国美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试探王维山水诗中的禅趣

就佛学对 王维思想 的影 响以及于维 的以禅人 涛来简析一下王维 探 问 方 式 ,均 得 奇 趣 。 1 维 学 陶 渊 明 的 渊 深 朴 茂 ,在 流 连 山 二 山水 诗 中 的禅 趣 。 水 、点 染 风 景 之 中 ,含 有 清 旨微 言 ,如 严 羽 所 说 “ 中之 音 , 空 王维 的以禅 入诗 相 中之 色 ,水 中之 月 ,镜 中之 象 ,言 有 尽 而 意 无 穷 ” 。又 如 司
[ 词 J王 维 关键 佛教 祥 趣
苏 东 坡 曾评 王 维 诗 画 云 : “ 摩 诘 之 诗 ,诗 中有 J ;味 摩 味 I H j 此 诗 寥 寥 数 语 ,却 有 得 意 忘 言 之 妙 。第 五 、六 句 与 陶 渊 明 诘 之 画 ,画 中 有 诗 。” 他 以 画 家 特 有 的 敏 锐 的 观 察 力 把 自己 独 的 “ 菊 东 篱 下 ,悠 然 见 南 山 ” 意 趣 相 同 。第 二 句 与 第 二 句 一 采 三 特 的感 受 溶 人 山 水 诗 中 。 正 如 其 名 画 “ 中 芭 焦 图 ”一 样 ,他 问一答 ,语 意曲折。未句以 “ 雪 白云无尽时”作结 ,不必多问 , 的许 多山水诗 在捕绘 自然景物 的外衣 下 ,通过某种思辩形式 寄 读其 《 杂诗 》 : “ 自故乡来 ,应 知故乡事 。来 日绮 窗前 ,寒 君 托着作者 的禅学寓 意,表现 了作 者的宗教世界 观。下 面笔者仅 梅 著花 未 ? ”连 寒 梅 是 否 开 花 都 在 询 问 之列 , 可 知 多 问 。两 种
这些 就是 “ 僧诗 ” ,它仅 仅是纯粹 宣扬 教义 的诗句 。 摩诘 《 临高台送黎拾遗 》:相送 临高 台,川原杳何极。 日 而王维的一些l 水诗 ,或 与田同…水 ,或写 花鸟树 木 ,或 吟闲 暮 飞鸟还 ,行人 去不息。 “ l I 所谓言短意长 ,而声 不促 也。可以 适 ,或 咏 渔 钓 ,把 自己心 领 神 会 的 弹 语包 括 具 有美 学 意 义 的 为法 。” (《 岘佣说诗 》第 十六页 ) 象征性 自然 图景 中,既 含蓄隽永 、神韵超然 ,又平淡 自然 、深
谈王维山水田园诗的意境美

谈王维山水田园诗的意境美江南佛子摘要: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丰富多彩,具有不同的风格和情调,有气象雄伟意境开阔者,也有雅致清淡,闲适幽静者。
其善以画意为诗,以禅意入诗,创造出绘画般优美、禅意般深邃的意境。
本文主要介绍了王维山水田园诗意境美中的三个主要艺术特色:画意美、禅境美和情趣美的表现及其成因。
关键词:山水田园诗、画意、禅意、情趣画意美、禅意美和情趣美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丰富多彩,具有不同的风格和情调,有气象雄伟意境开阔者,也有雅致清淡,闲适幽静者。
无论何处山水,他都能准确、传神地表现其鲜明的个性特征。
其中以清新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创作出的山水诗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①,“诗中有禅”②的意境,已成定论。
在他的这些山水诗中,善于以画为诗,在文字的形象的塑造中,大量融入绘画艺术表现手段,突破了文字间接性的局限,使作品具有直接性,具体性,可感性的特点,从而缩短了读者由文字概念演化为具体形象的思维过程,使诗中所描绘的客观物象更为具体、生动、鲜明,也就能更迅速地为读者所把握,更强烈地产生美感。
而所谓诗中有画,不但指作者借用了绘画艺术中的一些表现手法,更重要的是王维善以画意为诗,以禅意入诗,创造出绘画般优美、禅意般深邃的意境。
一王维是一位诗歌、音乐、绘画、书法兼长的多才多艺的文化巨人。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说:“味摩诘(王维)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其言精辟,切中肯綮。
王维是唐代一位有成就的山水画家,他用萧疏清淡的水墨笔法作画,创水墨山水,自成一家,被后人称作山水画南宗的开山祖。
他的绘画强调写意,追求神似,表达主观情致,故“画物多不问四时,①苏轼《东坡题跋·书摩诘〈蓝关烟雨图〉》。
②明朝著名学者、文艺批评家胡应麟在《诗薮内篇》说:“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难可以形器求也。
”(沈括《梦溪笔淡》引张彦远语)所以,王维又被称为中国文人写意画之祖。
王维山水诗——论禅意与画意

王维山水诗——论禅意与画意摘要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从陶渊明那里撷取其淡远的情韵,从谢灵运那里吸取工致的笔意,结合自身对于禅意的独特把握,把自然界中最优美、最动人的画面,用精致疏淡的手法表现出来。
他的禅诗虽然表现的是一种游离于现实之外的休闲情调和幽冷孤独的寂寞情怀,但他对自然景物体味的细腻,对山水田园的色彩、声息、动态的细致深刻的感受,使作品意境更加深邃、画意更加浓郁、诗情更加丰厚,将意象与意境完美地统一。
给读者留下了充分想象的空间,使艺术表现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禅意画意王维,在我国诗歌史上以“诗佛”著称。
他既是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又是精通禅理的佛教居士。
他所创作的诗作,风靡当世,留泽后代,享有崇高的声誉。
他所创造出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多角度的,而其中之一则是能够将佛教禅宗的哲理思想融汇于诗作之中,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诗歌。
一、禅意禅和禅宗是不同的两个概念,禅指的是一种修道方式,而禅宗是佛教的一支,禅宗的出现是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的一个重大变革。
佛教由释迦摩尼创立后,据说他的第二十八代菩提达摩于公元520~526(梁武帝时期)来到中国,成为中国禅宗的创始人。
他们主张一念顿悟直入佛教,并且提出禅学应当“不立文字”,即不以外在的语言文字枷锁束缚阻碍人们去把握心的世界。
认为“定无所入,慧无所依”,即修禅不须用外在的形式。
人们对禅法的获得不一定非要通过苦修,既可以隐遁山林,又可以混迹街市与朝廷;在声色名利场中,能出淤泥而不染,成为尘世中的解脱人,从世俗生活中体会宗教感情。
他们还破除了一切僧侣戒律,摒弃传统的“戒、定、慧”修行的准则,主张举手投足皆为禅,纯任自然,毫无拘束。
王维所选择的就是这样一种为摆脱尘世苦恼而参禅的方式。
王维的佛教渊源来自于家庭影响,在王维出生时,他母亲梦见维摩诘入室,于是给王维起了这个名号“维摩诘”。
当然,王维不是一开始就要遁入空门的。
他年轻时也是有满腔热血、有进取之心的男儿豪情,几经官宦沉浮后他变得消极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山水诗以其真情的绝唱、隽秀的神韵、灵动的色彩,卓然自立,独擅诗坛,闪耀着璀璨夺目的艺术光彩。在唐代山水诗的创作群体中,王维又因其多才多艺,风华超群,被誉为“天下文宗”。在其恬淡闲远、清秀隽永的山水诗中,我们欣赏一幅幅空灵迷朦、意象玲珑的山水风景画时,更能谛听到其禅趣的私语:“朝梵林未曙,夜禅山更寂”“入鸟不相乱,见兽皆相亲”“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据统计,王维受禅学影响的诗作,约170多首,接近他诗作总量的一半。 禅宗认为,“万法尽在自心”“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只要达到“明心见性”,一念觉悟到了自我心性的空寂和清净就是佛了。这对于笃信佛教的王维而言,正是他一生虔诚追求的最高境界。因而禅宗的审美观照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山水田园诗中的禅趣美,自然成为其诗歌艺术的亮点。 一、空灵之美。“空”是佛家常用的概念,指世界的虚有不实,禅宗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追求一种心空的境界。心空,则无欲,无执,不生,不死,大休,大息,达到永恒的涅磐。王维以禅心观物,以“空性”为美,以“灵寂”为乐,故其诗呈现出空灵的禅意。 “朝焚林未曙,夜禅山更寂”;“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食随鸣磬巢鸟下,行踏空林落叶声”;“荒城白萧索,万里山河空”……这些诗句与诗人超然物外,空灵自适的禅趣追求相契合,给人以清空灵寂的美感。 空灵,它包含着空虚和灵动、静默的观照和飞跃的生命这对矛盾统一的二极,它是空与灵的统一,虚与实的统一,静与动的统一,这是禅宗思想在哲学上同时也是在艺术中的表现与发挥。 王维浸濡于山水间,山月凝照,心与境寂,神与物游,道与玄契,在一片空灵澄沏中捕捉大自然最为细微的天籁:静夜中桂花纷纷飘落之声(“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霏霏细雨中的秋风拂过之声(“袅袅秋风动”),微风里的细枝摇动之声(“细枝风响乱,疏影月光寒”),月明之夜石上淙淙的流水之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些空中之音,旷谷之响,源自大自然的最精微处,呈现出幻化闪现、宁静空灵的审美境界。 他将整个身心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努力在身心的宁静中,寻找安逸的乐士,尽情品赏着空灵之美。诗人以空寂清静之禅心对待宇宙万物,故一切都是那样的空旷宁逸,呈现出空灵清妙的美感,而获得一种悠然自得的禅愉。“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春池深且广,会待轻舟回。靡靡绿萍合,垂柳扫复开。”(《萍池》)山涧空寂,萍池幽广,诗人顿生飘然出世之感。在绝无人迹的地方,芙蓉花默默地开放,又默默的凋零,没有生的快乐,也无死的悲哀,得之于自然,又回归于自然,仿佛时空界限都已泯灭。在这芙蓉花自开自落,绿萍合而复开的内在节奏中,我们不就感到了一种飒飒有声,依依有情的天然神韵和灵动之美吗? 又如《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空山俱寂无人,只能听到人语的回响,那回响宛如来自另一世界,一缕夕阳的返照透过密林射在青苔上,更点缀了环境的凄凉,而这正是王维所追求的那种远离尘嚣的空性的禅境。
《船山学刊》2004年第2期 论王维山水诗的禅趣美 成晓辉 摘 要:王维的山水诗卓然自立,独擅诗坛。他的佛教信仰和禅宗意 识积淀为一种文化心理,形成禅宗审美观照,由此构成了其山水诗的禅趣 意蕴:空灵之美、静谧之美、无我之美和冲淡之美。这既是山水田园自然 美的体现,也是空静绝俗理想美的体现。
134
佛家认为,所谓空,是启迪人们抛掉一切外在的追逐,攀援,偏执,破开自我的囚笼,直悟生命的本真。禅宗讲究明心见性,由空而灵,在王维的作品里,佛家禅门的这种空灵旨趣无疑得到了最具体的展现。 二、静谧之美。与空灵相结合的,是一种静谧之美的展示。宗白华说:“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动静不二,寻求生命的本原。禅是中国人接触佛教大乘义之后认识到自己心灵的深处而发挥到哲学与艺术的境界。静穆的观照和飞跃的生命构成艺术的两元,也是禅的心灵状态。”以动写静,以静写动,喧中求寂,寂中有喧,无疑是充满禅意的诗情再现。由于受坐禅和寂照方式的影响,王维特别醉心于表现自然界的静谧之美。这一点,诗人早期就已初露端倪。在著名的歌行体长诗《桃源行》中,王维把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武陵人误入的桃源描写成一个优美空静的世外仙境。“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去津。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去林。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这首诗作于开元七年,其时王维十九岁,据葛晓音考证,王维在十八岁以前曾在洛阳东北一带隐居过。而隐居的表现即是虚静,可见对虚静之美的追求是王维一以贯之的审美目标。 就诗人而言,一切事物包括大自然的一切运动,最终都是导向静谧的,不论是虚无缥缈的桃花源,还是寂寞中开放而又凋零的芙蓉花,还是风中鸣响的两岸枫叶,萧瑟中摇曳参差的林影,寂静中的一声鸟鸣,乃至那在秋雨溜水中惊起的白鹭,春潮急涨的野渡旁的一只寂寞孤舟……无不表现着一种闲淡,静谧的境界。虚空万物,澄观一心,而后能现鸟鸣春涧,花开花落。 佛家主张“天识互通”,而人的感觉确实是互相沟通互相影响的,“热”会使人觉得“闹”,“冷”会使人觉得“静”,同样,幽深会使人觉得静,稀疏会使人觉得静,秋风萧瑟,天宇开阔会使人觉得静,牛羊归林,黄昏薄暮会使人觉得静,甚至绿颜色也比红颜色静……王维正是把这些综合在一起,巧妙搭配,互相渗透,营造了整体上的静谧效果。他以稀疏写静:“晚知清静理,日与人群疏”;“谷口疏钟动,鱼礁稍觉稀”;“禁里疏种官舍晚,省中啼鸟吏人稀”。他以“空”写静;“夜静春山空”,“空山不见人”,“万里山河空”。他以冷写静:“日色冷青松”,“寒山转苍翠”,“寒塘映衰草”。他以净写静:“秋天万里净”,“天寒远山净”,“寒迥山河净”。他以色写静:“坐看苍苔色,欲上人夜来”……他还以“闲居”“闲坐”“独坐”“端坐”“夜坐”来写静,以高远写静,以幽深写静,以纤细写静等等。 虚静状态是一种远离欲望的状态,王维正是在一种远离欲望的心境下,以禅心感物,才创造了静谧的禅境。 三、无我之美。无我,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佛教认为:“我”是由“色”和“名”两部分组成,“色”指肉体,肉体的生长毁灭是人自己不能控制的,所以肉体不是属于人自己的东西;“名”属于心理现象,是由思维、感觉、意识等组合起来的,它也不停的生灭变化着,因此并没有一个常住不变的“我”存在,王维所说的“动息自遗身”,就是这种无我的境界。 春花秋实,随季节而变化;山寒水瘦,因自然而变迁。佛家禅门就是看中这一点,要求人们破除我执,顺应造化,随缘任远。 王维山水诗的无我境界,首先表现为情绪无我。他往往善于通过与自己主观情感相契合的客观景物,抓住其特征再现其主观感受,形成一种竟境,从而托物以寓情,立象以尽意,在诗中很少用爱、恨、痛、悲这种强烈凸现自我情绪的字眼。这与同期的孟浩然恰好形成对照,我们将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和王维的《田园乐》作一比较,就很容易看出他们之间的不同。孟浩然诗:“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夜凉,开轩卧闲敝。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孟浩然的这首诗后四句直接描写因景物兴发的心理活动,用“欲”、“恨”、“感”、“怀”等词语来凸出情绪,抒情述志,是明线情感结构。王维的诗却不一样:“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王维的这首诗既没有时态变化,也没有情节动作,甚至没有一个动词,纯粹是通过空间组合来表情达意,是暗线情感结构。 “无我”之美还表现在空寂无我。六祖慧能说:“五蕴本空,六尘非有。”王维信奉禅宗的空论,他在《绣如意轮像赞并序》中提出了“寂等于空”的佛学心得,可以说空寂是王维“焚香独坐,以禅育为事”的禅定目标,也是王维诗歌创作的审美追求。但空寂
论王维山水诗的禅趣美 135 与王维山水诗中空灵的境界却不是一回事。空灵偏于动,空寂偏于静。王维的山水诗不仅以诗境空灵见长,也以诗境空静见长。作为佛教徒和文艺家,他既希望在空寂的大千世界里忘情,也希望在空寂的艺术世界中忘我。他在《酬张少府》中写道:“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究道理,渔歌入浦深”诗人万事空空,一尘不染,任松风吹带,山月照琴,有的只是一颗空寂无我的心,甚至连这颗空寂无我的心也没有! “空山不见人”(《鹿柴》),“深林人不知”(《竹里馆》),“涧户寂无人”(《辛夷坞》),诗人一则说“不见人”,再则云“人不知”,复又说“寂无人”,完全忘记了自身的存在,陶醉在一种忘神的禅悦之中,自我同化于万物之体,进入光明洞彻、无所滞碍的境界。 随缘任运也是“无我”之境的突出表现。佛学讲究一个缘字,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缘来则生,缘去则灭。王维在《山中示弟》中说:“缘合妄相有,性空无所亲”,“无所亲”就是不去亲近什么,即不执着什么,即“无住”,“无住”就是不定住于一端,不执着于一体。六祖慧能强调“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在“无念”、“无相”、“无住”中空掉“我执”。王维可谓深得其中三昧,他在《与魏居士书》中认为陶潜因“一渐之不忍而终身惭”,是“忘大守小”,然后说:“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可者适意,不可者不适意也。君子以布仁施义、活国济仁为适意;纵其道不行,亦无意为不适意也。苟心身相离,理事俱如,则何往而不适,此近于不易。愿足下思可不可之旨,以种类俱生,无行作以为大依,无守默以为绝尘,以不动为出世也。” 这里的无可无不可就是身心相离,理事俱如的随遇而安思想。这种思想的基础实际上就是“无念”、“无相”、“无住”。因为只有做到“无念”、“无相”、“无住”,才能无可无不可,才能随缘任远。这种空掉我执一切随缘的思想意识在他的山水田园诗中多有表现,最为人称道者莫过于《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山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植林叟,谈笑无还期。”诗人隐居南山,独来独往,万事无闻,兴趣所致,山间信步,山穷水尽,却又柳暗花明,随地而坐,也有幸欣赏那冉冉而升绮丽绚烂的云彩。何等闲淡!何等随缘!这实际上是追求主观精神自由境界生活态度的表现。《诗人玉屑》评“此诗造意之妙,至与造物相表里,岂直诗中有画哉!观其诗,知其蝉蜕尘埃之中,浮游万物之表者也。”诗中表现的自由自在纯任自然的意兴,和人心与水穷云起之景的默契,正包含着南宗所说“放舍心身,全令自在”、“心无所行,心地落空,慧日自现”(怀海《大乘八道顿悟法要》)的旨趣。 四、冲淡之美。由于“无我”、“空灵”、“静谧”的禅宗审美观照,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形成了“冲淡”的艺术风格。司空图认为王维的诗“澄澹精致,格在其中”(《与李生论诗书》),魏庆之《诗人玉屑》载:“王右丞如秋水芙蕖,倚风自笑”,欧阳修《书梅圣愈稿后》说王维“得其淳古淡泊之声”。如果说空到极致便是佛,那么,淡到极致也是佛。空即是淡,淡即是空,淡是空的一种表现形态。因此,淡也是充盈了佛理禅趣的一个概念。司空图在《诗品》中把冲淡列为一品,解释为:“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意思是说,静默淡漠的生活,是很微妙的,畅饮天地间的冲和之气,就象独鹤在飞翔。这是多么充满禅意的景象啊!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便具有这种冲淡的禅趣美。 在辋川时,王维有一首《积雨辋川庄作》,写夏日积雨的村庄饷田时的景象:“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转黄鹂。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时更相疑。”这首诗在浓郁的生活气息中透露出清幽宁静的韵致,以其“澹雅幽寂”而被后人推为描写山林田园的压卷之作。《渭川田家》也是一首充满了淳朴安闲具有牧歌情调的诗作:“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歌式微。” 这首诗不仅集中了雉鸣、麦秀、蚕眠等乡村暮春季节有代表性的景物,而且还暗中化用了从《诗经》到江淹以及陶渊明诗歌中表现村墟晚归情景的典故,如《诗经》中“日之夕矣,羊牛下来”,江淹的“归人望烟火,稚子候檐隙”,陶诗中的“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等,全诗弥满了淳朴安闲,平和淡雅的气息,令人陶醉,令人神往,是王维诗歌中最有冲淡之美的代表作品。禅之为要者,即在于人的平和与安祥。这首诗表现的正是“安祥禅”的(下转第14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