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几何知识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几何知识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几何知识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几何知识

多媒体课件具有图文并茂、声画同步的优点,是其它电教媒体所无法达到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一优点,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创设教学情境,在几何形体教学中更是如此。下面,就小学数学第十一册(人教版)第89-92页圆的周长的教学谈谈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创设情境。

这节课,老师要和同学一起探讨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

媒体显示:唐老鸭与米老鼠在草地上跑步,唐老鸭沿着正方形路线跑,米老鼠沿着圆形路线跑。

2、迁移类推。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唐老鸭、米老鼠所跑的跑线,讨论、回答问题。

(1)要求唐老鸭所跑的路程实际就是求什么?

(2)什么叫正方形的周长?怎样计算正方形的周长?(突出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关系)

(3)要求米老鼠所跑的路程实际就是求什么?(板书:圆的周长)

[评析:利用多媒体课件,让静态的图形动起来,使图形说话,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形成正确的几何概念,掌握图形的特征及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学几何。同时也通过动画的演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思维能力。从刚才的演示中,学生对圆的周长实际上已有初步的认识,对下一步研究圆的周长奠定了感性认识]

3.认识圆的周长。

(1)多媒体教具演示:圆的周长展开是一条线段,合扰成为圆的周长。(让学生从直观上感知圆的周长是一条线段)

(2)让学生指出教具圆的周长。

(3)教师用粉笔在黑板上描出圆的周长。

(4)什么叫圆的周长?齐读P74圆周长的意义。

4.利用工具测量圆的周长。

(1)用软尺测量圆的周长。

(2)在直尺上滚动测量圆的周长。

(3)老师用绳的一端系一粉笔头,用图钉固定绳子的另一端,绕动绳子,在小黑板上画一

个圆。提出问题:这个圆的周长能用刚才的工具测量吗?

(显然用工具测量圆的周长是带有一定的局限性的)

(4)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圆的周长计算方法。

二、运用多媒体电化教具教学圆周率的意义。

1、(1)多媒体教具演示: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长短有关。

(2)学生分组做实验:用软尺测量圆形学具的直径、周长。算一算圆的周长大约是它的直径的多少倍,把实验结果填在小黑板上。

(3)多媒体教具演示: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长度的3倍多一些。

(4)圆周率的意义。板书:

圆的周长(c)=圆周率(π)

直径(d)

(约等于3.14)

[评析:培养初步空间观念,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空间观念是在空间感知基础上形成的,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大小形状和相互位置关系在脑中的表象。建立空间观念,根据儿童认识规律,由于几何知识比较抽象,小学生的思维主要是以具体思维为主,这给学生学习带来困难。根据认识规律,创造条件让他们去主动获取知识,经过感知建立表象,通过直观让学生观察、操作来建立表象。在多媒体环境下实施新型方式,发挥多媒体软件声、色、图、文并茂的优势,创设情境,以疑激趣、以趣促欲,调动全体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用计算机进行图形的直观演示,把静态的图形化成动态的演示,把不易看清的地方用平移、延伸、展开、旋转、闪烁等方法显示出来,使学生能建立比较清晰的概念。由于用教具操作时,往往会出现偏差,效果也比原先预期的差,特别是这一节内容,要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学生实验起来比较麻繁。而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后,学生很清楚地知道了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而且,还可以对不同直径的圆进行验证]

(5)介绍祖冲之在一千多年前就研究得出圆周率的值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使学生知道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计算时一般取π的近似值3.14。(利用多媒体介绍祖冲之的情况)

[评析:在教学中大量合理的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发挥多媒体电脑集声音、图像、动画等于一体的优势及丰富的网络资源,可以使抽象、枯燥的几何教学变得形象、直观、趣味横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引进一些与数学有关的课外知识,介绍一些数学名人,以此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三、推导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并应用:

1.根据圆周率的意义推出公式

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

C=πd或C=2πr

2.教学例1:一块圆桌面的直径是0.95米,这张圆桌面的周长是多少米?审题:桌面的形状?已知什么条件?求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

板书:C =πd

= 3.14×0.95

= 2.983

≈2.98(米)

答:这张圆桌面的周长是2.98米。

3.如果要计算前面用绕绳子所画的圆的周长,必须要知道什么条件,用什么方法计算?

板书:C =2πr

=2×3.14×2

=12.56(分米)

答:所画圆的周长是12.56分米。

4.练一练。

(1)一块圆形铁皮,直径4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2)求下列各圆的周长。(分组计算)

①d=3厘米②d=7厘米③r=2分米④r=5米

四、巩固练习

1.大厅内挂着一个大钟,它的分针长50厘米,这根分针的尖端转动一周的距离是多少厘米?(借助多媒体教具演示:“分针的尖端转动一周的距离”指什么?分针的长度实际上就是圆

的什么?)

2、选择题。

(1)圆周率是一个()

A.有限小数

B.循环小数

C.无限不循环小数

(2)圆周率与直径的关系是()

A 圆周率与直径的长短无关。

B 直径越长,圆周率越大。

C 直径越短,圆周率越小。

(3)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是()

A 圆的周长与直径的长短无关。

B 直径越长,圆周长越大。

C 直径越短,圆周长越小。

五、课堂小结:圆周率的意义,圆的周长计算方法。

六、课后思考题:求下面图形的周长。

[评析:多媒体,以它先进的表现方式,独有的显现特点,可赋予知识声、形、色,能使知识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形象逼真地为学生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并能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加快信息传递的速度,增加课堂教学密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理运用电化教学,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而且还给课堂教学注入了生命活力,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乐学”小学数学,由于学科自身严密的逻辑性和高度的概括性,使得知识自身缺少小学生比较感兴趣因素。在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的具体特点,合理选用或制作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融知识与趣味为一体,增强知识的感染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面对枯燥的数学,充分挖掘教材的兴趣因素,运用多媒体具有图象直观、色彩鲜艳、动静结合等特点,制作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产生一种乐学的情感,从而自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易学”概念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难点,难在不少概念的推导过程学生不易理解,尤其是数学思维方法和思路,易导致学生死记硬背。电教媒体在此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既节省

时间,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所起的作用是其他教学方式无法替代的。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会学”小学数学教学,以从知识本位、能动本位,转到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轨道上来。因此,课堂教学不仅仅是教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

总之,合理选择、精心设计、巧妙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但可以扩展课堂时间和空间,优化教学环节,还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提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设和提供参与机会,使学生思维能力、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在动脑、动手、动眼、动口、动耳之中得到训练和发展。媒体的魅力如此之大,何不尽情展示呢!]

作者:王振忠

联系地址:苏州工业园区唯亭东街56-1号

邮编:215121

第八章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教案(同济大学版高数)

第八章 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 第一节 向量及其线性运算 教学目的:将学生的思维由平面引导到空间,使学生明确学习空间解析几何的意义和目的。使学生对(自由)向量有初步了解,为后继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1.空间直角坐标系的概念 2.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3.向量的概念 4.向量的运算 教学难点:1.空间思想的建立 2.向量平行与垂直的关系 教学内容: 一、向量的概念 1.向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在数学上用有向线段来表示向量,其长度表示向量的大小,其方向表示向量的方向。在数学上只研究与起点无关的自由向量(以后简称向量)。 2. 量的表示方法有: a 、i 、F 、OM 等等。 3. 向量相等b a =:如果两个向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同,则说(即经过平移后能完全重合的向量)。 4. 量的模:向量的大小,记为a 。 模为1的向量叫单位向量、模为零的向量叫零向量。零向量的方向是任意的。 5. 量平行b a //:两个非零向量如果它们的方向相同或相反。零向量与如何向量都平行。 6. 负向量:大小相等但方向相反的向量,记为a - 二、向量的线性运算 1.加减法c b a =+: 加法运算规律:平行四边形法则(有时也称三角形法则),其满足的运算规律有交换率和结合率见图7-4

2.c b a =- 即c b a =-+)( 3.向量与数的乘法a λ:设λ是一个数,向量a 与λ的乘积a λ规定为 0)1(>λ时,a λ与a 同向,||||a a λλ= 0)2(=λ时,0a =λ 0)3(<λ时,a λ与a 反向,||||||a a λλ= 其满足的运算规律有:结合率、分配率。设0 a 表示与非零向量a 同方向的单位向量,那么 a a a 0= 定理1:设向量a ≠0,那么,向量b 平行于a 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存在唯一的实数λ, 使b =a λ 例1: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设a =AB ,b =AD ,试用 a 和 b 表示向量MA 、MB 、MC 和MD ,这里M 是平行 四边形对角线的交点。(见图7-5) 图7-4 解:→→==+AM AC 2b a ,于是)(2 1 b a +- =→ MA 由于→ → -=MA MC , 于是)(21 b a += → MC 又由于→→==+-MD BD 2b a ,于是)(2 1 a b -=→MD 由于→→-=MD MB , 于是)(2 1 a b --=→MB 三、空间直角坐标系 1.将数轴(一维)、平面直角坐标系(二维)进一步推广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三维)如图7-1,其符合右手规则。即以右手握住z 轴,当右手的四个手指从正向x 轴以2 π 角度转向正向y 轴时,大拇指的指向就是z 轴的正向。

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练习题讲课教案

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练习题

第4章 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练习题 习题4.1 一、选择题 1.将平行于同一平面的所有单位向量的起点移到同一点, 则这些向量的终点构成的图形是( ) (A )直线; (B ) 线段; (C ) 圆; (D ) 球. 2.下列叙述中不是两个向量a 与b 平行的充要条件的是( ) (A )a 与b 的内积等于零; (B )a 与b 的外积等于零; (C )对任意向量c 有混合积0)(=abc ; (D )a 与b 的坐标对应成比例. 3.设向量a 的坐标为 31 3 , 则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向量a 的终点坐标为),,(z y x ; (B )若O 为原点,且a =, 则点A 的坐标为 ),,(z y x ; (C )向量a 的模长为222z y x ++;(D ) 向量)2/,2/,2/(z y x 与a 平行. 4.行列式2 131323 21的值为( ) (A ) 0 ; (B ) 1 ; (C ) 18 ; (D ) 18-. 5.对任意向量a 与b , 下列表达式中错误的是( ) (A )||||a a -=; (B )||||||b a b a +>+; (C ) ||||||b a b a ?≥?; (D ) ||||||b a b a ?≥?. 二、填空题 1.设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边BC 和CD 的中点分别为M 和N ,且p AM =, q =,则BC =_______________,CD =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ABC ?三顶点的坐标分别为A(0,0,2),B(8,0,0),C(0,8,6),则边BC上的中线长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空间中一动点移动时与点)0,0,2(A和点)0,0,8(B的距离相等, 则该点的轨迹方程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设力k + 2+ =, 则F将一个质点从)3,1,0(A移到)1,6,3(, B所做的功为 F5 j i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5.已知)2,5,3(A, )4,7,1(B, )0,8,2( C, 则= ?____________________;ABC = ?的面积为_________________. 三、计算题与证明题 1.已知1 | |= c, 并且0 |= b, 5 | a, 4 |= | a? b + + ?. b ? +c + c b = c a.计算a 2.已知3 ?b || a?. |= |b a, 求| | |= ?b a, 4 | 3.设力k - =作用在点)1,6,3(A, 求力F对点)2 ,7,1(,- + B的力矩的大小. i j F5 3 2+

《空间解析几何2》教学大纲.

《空间解析几何2》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2307229 学时:22 学分:1.5 课程类别:限制性选修课 面向对象: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学生 课程英语译名:In terspace An alytic Geometry (2) 一、课程的任务和目的 任务:本课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解析几何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正确地理解和使用向 量代数知识,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深刻理解坐标观念和曲线(面)与方程相对应的观念,熟练掌握讨论空间直线、平面、曲线、曲面的基本方法,训练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运算能力。 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空间解析几何》的基本知识、基本思想及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及空间想象力,培养学生用代数方法处理几何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从几何直观分析问题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高等代数》及《数学分析》及后继课程打下坚实基础,为日后胜任小学教学工作而作好准备。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平面与空间直线(14学时) 1.教学内容与要求:本章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平面与空间直线的各种形式的方程,能判别空间有关点、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能熟练计算它们之间的距离与交角。 2?教学重点:根据条件求解平面和空间直线的方程,及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3?教学难点:求解平面和空间直线的方程。 4.教学内容: (1)平面的方程(2课时):掌握空间平面的几种求法(点位式、三点式、点法式、一般式)。 (2)平面与点及两个平面的相关位置(2课时):掌握平面与点的位置关系及判定方法;掌握空间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及判定方法。 (3)空间直线的方程(2课时):掌握空间直线的几种求法(点向式、两点式、参数式、一般式、射影式)。 (5)直线与平面的相关位置(2课时):掌握空间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及判定方法。 (6)空间两直线的相关位置(2课时):掌握空间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及判定方法。 (7)空间直线与点的相关位置(2课时):掌握直线与点的位置关系及判定方法。 (8)平面束(2课时):掌握平面束的定义(有轴平面束和平行平面束),并能根据题意求平面束的方程。 (二)特殊曲面(8学时)

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教案.doc

第八章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 第一节向量及其线性运算 教学目的:将学生的思维由平面引导到空间,使学生明确学习空间解析几何的意义和目的。使学生对(自由)向量有初步了解,为后继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教学重点: 1. 空间直角坐标系的概念 2.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3.向量的概念 4.向量的运算 教学难点: 1. 空间思想的建立 2.向量平行与垂直的关系 教学内容: 一、向量的概念 1.向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在数学上用有向线段来表示向量,其长度表示向 量的大小,其方向表示向量的方向。在数学上只研究与起点无关的自由向量(以后简称向量)。 2.量的表示方法有: a 、i、F、 OM 等等。 3.向量相等a b :如果两个向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同,则说(即经过平移后能完全 重合的向量)。 4.量的模:向量的大小,记为 a 、OM。 模为 1 的向量叫单位向量、模为零的向量叫零向量。零向量的方向是任意的。 5.量平行a // b:两个非零向量如果它们的方向相同或相反。零向量与如何向量都平行。 6.负向量:大小相等但方向相反的向量,记为 a 二、向量的线性运算 b c 1.加减法a b c:加法运算规律:平行四边形法则(有 时也称三角形法则),其满足的运算规律有交换率和结合率见图7 a -4

2.a b c 即 a ( b) c 3.向量与数的乘法 a :设是一个数,向量 a 与的乘积a规定为 (1) 0 时, a 与a 同向, | a | | a | (2) 0 时, a 0 (3) 0 时, a 与a反向,| a | | || a | 其满足的运算规律有:结合率、分配率。设 a 0表示与非零向量 a 同方向的单位向量,那么 a 0a a 定理 1:设向量,那么,向量 b 平行于 a 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存在唯一的实数 λ , a≠ 0 使b=a 例 1: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设AB a ,AD b ,试用 a 和b表示向量 MA 、MB 、MC 和 MD ,这里M是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的交点。(见图7-5)图 7- 4 解: a b AC 2 AM ,于是 MA 1 (a b) 2 由于 MC MA ,于是 MC 1 b) (a 2 1 (b a) 又由于 a b BD 2 MD ,于是 MD 1 (b 2 由于 MB MD ,于是 MB a) 2 三、空间直角坐标系 1.将数轴(一维)、平面直角坐标系(二维)进一步推广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三维) 如图 7- 1,其符合右手规则。即以右手握住z 轴,当右手的四个手指从正向x 轴以角度 2 转向正向 y 轴时,大拇指的指向就是z 轴的正向。 2.间直角坐标系共有八个卦限,各轴名称分别为:x轴、y轴、z轴,坐标面分别 为 xoy 面、yoz面、zox面。坐标面以及卦限的划分如图7-2 所示。 图 图 7-1 右手规则演示 7- 2 空间直角坐标系图图7-3空间两点 M 1 M 2的距离图3.空间点M ( x, y, z)的坐标表示方法。 通过坐标把空间的点与一个有序数组一一对应起来。注意:特殊点的表示

高等数学-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复习

第五章 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 5.1向量 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 表示:→ -AB 或a (几何表示)向量的大小称为向量的模,记作||AB 、|a |、||a 1. 方向余弦:? ?? ? ??=||,||,||)cos ,cos ,(cos r r r z y x γβα r =(x ,y ,z ),| r |=2 22z y x ++ 2. 单位向量 )cos ,cos ,(cos γβα=→ ο a 模为1的向量。 3. 模 → →→ ?=++=a a z y x a 2 22|| 4. 向量加法(减法) ),,(212121z z y y x x b a ±±±=±→ → 5. a ·b =| a |·| b |cos θ212121z z y y x x ++= a ⊥ b ?a ·b =0(a ·b =b ·a ) 6. 叉积、外积 |a ?b | =| a || b |sin θ= z y x z y x b b b a a a k j i a // b ?a ?b =0.( a ?b= - b ?a ) ? 2 1 2121z z y y x x == 7. 数乘:),,(kz ky kx ka a k ==→ → 例1 1||,2||==→ → b a ,→a 与→ b 夹角为3 π ,求||→ →+b a 。 解 22 ||cos ||||2||2)()(||→ →→→ →→→→→→→→→→→ →++=?+?+?=+?+=+b b a a b b b a a a b a b a b a θ 713 cos 12222=+???+= π 例2 设2)(=??c b a ,求)()]()[(a c c b b a +?+?+。 解 根据向量的运算法则 )()]()[(a c c b b a +?+?+

(完整版)(整理)第七章空间解析几何

第七章空间解析几何与向量代数内容概要

习题7-1 ★★1.填空: (1) 要使b a b a -=+成立,向量b a , 应满足b a ⊥ (2) 要使 b a b a +=+成立,向量b a , 应满足 //b a ,且同向 ★2.设c b a v c b a u -+-=+-=3 , 2,试用c b a , , 表示向量v u 32- 知识点:向量的线性运算 解:c b a c b a c b a v u 711539342232+-=+-++-=- ★3.设Q , P 两点的向径分别为21 , r r ,点 R 在线段PQ 上,且 n m RQ PR = ,证明点R 的向径为 n m m n += +r r r 12 知识点:向量的线性运算 证明:在OPQ ?中,根据三角形法则PQ OP OQ =-,又)(21r r -+=+= n m m n m m , ∴n m m n n m m PR OP OR ++=-++ =+=22r r r r r 1 11)( ★★4.已知菱形 ABCD 的对角线b a ==B , ,试用向量b a , 表示 , , , 。 知识点:向量的线性运算 解:根据三角形法则, b a ==-==+B D AD , AB AC BC AB ,又ABCD 为菱形, ∴ =(自由向量), ∴222 AB AC BD AB CD DC AB --=-=-?=?=-=-=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a b b a a b ∴2b a +==,2 DA +=-u u u r a b ★★5.把ABC ?的BC 边五等分,设分点依次为4321 , , , D D D D ,再把各分点与点 A 连接,试以 a c ==BC AB , 表示向量 , , 321A D A D A D 和A D 4。

空间解析几何简介

153 自测题七解答 一、填空题(本题共2小题,每空3分,满分33分) 1.点)4,1,2(--位于第( Ⅵ )卦限;关于y 轴的对称点是( (2,1,4) );到z O x 平面的距离是( 1 ). 2.下列方程:(1)0222=--z y x ;(2)044222=+-+xy z y x ;(3) z y x 364922-=+; (4) 1=x ;(5)364922=+z x ;(6)1222=+-z y x 中, 方程( (4) )和( (5) )表示柱面;方程( (1) )和( (6) )表示旋转曲面;方程( (6) )表示旋转双曲面;方程( (3) )表示椭圆抛物面;方程( (1) )表示锥面;方程( (2) )表示两个平面. 二、单项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12分) 1.下列点在球面02222=-++z z y x 内部的是〖 C 〗. (A ) )2,0,0(; (B ) )2,0,0(-; (C ) ()5.0,5.0,5.0; (D ) ()5.0,5.0,5.0-. 2.方程组22 1,492.x y y ?+=???=? 在空间解析几何中表示〖 B 〗. (A ) 椭圆柱面; (B ) 两平行直线; (C ) 椭圆; (D ) 平面. 3.圆? ??=--+=++-+-09336)1()7()4(222z y x z y x 的中心M 的坐标为〖 A 〗. (A ) )0,6,1(; (B ) )1,7,4(-; (C ) )0,1,6(; (D ) )1,6,0(. 提示:只有点)0,6,1(到球心)1,7 ,4(-(球心)1,7,4(-到平面的距离). 4.下列平面通过z 轴的是〖 D 〗. (A ) 013=-y ;(B ) 0632=--y x ;(C ) 1=+z y ;(D ) 03=-y x . 三、(本题满分15分) 求过点)2,0,1(1M 、)3,1,0(2M 且平行于z 轴的平面方程. 解 因为平面平行于z 轴,所以设平面的方程为0Ax By D ++=(缺z 项). 又点)2,0,1(1M 、)3,1,0(2M 在平面上,所以00A D B D +=??+=?,得A D B D =-??=-?. 则平面方程为0Dx Dy D --+= (0D ≠),即 10x y +-=. 四、(本题满分15分)求母线平行于x 轴,且通过曲线???=+-=++0 162222222z y x z y x 的柱面方程.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之平面向量与空间解析几何(经典必看)

56. 你对向量的有关概念清楚吗? (1)向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 ()向量的模——有向线段的长度,2||a → ()单位向量,3100|||| a a a a →→ → → == ()零向量,4000→ → =|| ()相等的向量长度相等方向相同5???? =→→ a b 在此规定下向量可以在平面(或空间)平行移动而不改变。 (6)并线向量(平行向量)——方向相同或相反的向量。 规定零向量与任意向量平行。 b a b b a → → → → → → ≠?=∥存在唯一实数,使()0λλ (7)向量的加、减法如图: OA OB OC →+→=→ OA OB BA →-→=→ (8)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向量的分解定理) e e a → → → 12,是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为该平面任一向量,则存在唯一

实数对、,使得,、叫做表示这一平面内所有向量λλλλ12112212a e e e e →→→→→ =+ 的一组基底。 (9)向量的坐标表示 i j x y →→ ,是一对互相垂直的单位向量,则有且只有一对实数,,使得 ()a x i y j x y a a x y → →→→→ =+=,称,为向量的坐标,记作:,,即为向量的坐标() 表示。 ()()设,,,a x y b x y → → ==1122 ()()()则,,,a b x y y y x y x y → →±=±=±±11121122 ()()λλλλa x y x y →==1111,, ()()若,,,A x y B x y 1122 ()则,AB x x y y → =--2121 ()()||AB x x y y A B →= -+-212212,、两点间距离公式 57.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叫做向量与的数量积(或内积)。1a b a b a b →→→→→→ =||||cos θ []θθπ为向量与的夹角,,a b → → ∈0

《空间解析几何》教学大纲

《空间解析几何》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90532001 课程英文名称:Analytic Geometry 课程总学时:32 讲课:32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应用统计学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6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空间解析几何》是应用统计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是初等数学通向高等数学的桥梁,是高等数学的基石,高等代数,数学分析等课程的学习都离不开空间解析几何的基本知识以及研究方法。空间解析几何是用坐标法,把数学的基本对象与数量关系密切联系起来,它对整个数学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受到几何直观化及逻辑推理等方面的训练,扩大知识领域,培养抽象的空间想象能力,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能运用解析方法研究几何图形的性质,并对解析表达式予以几何解释,为进一步学习基础课程打下坚实基础。同时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中学几何理论与方法的理解,联系中学数学的教学,充分利用矢量工具注意矢量法与坐标的联系,从而获得高观点下处理中学几何问题的能力,以及画图能力。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基本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矢量的概念;矢量的运算及矢量的坐标法;平面与空间直线方程;空间中的点、直线、平面两两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代数形式的联系;曲线与曲面的一般方程;参数方程、球面和旋转面、柱面和锥面、二次曲面(十七种)、直纹面、曲面的交线和曲面所围区域;平面仿射坐标变换平面直角坐标变换空间坐标变换;二次曲线(二次曲面)方程的化;二次曲线(二次曲面)的不变量等。 基本能力: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运用解析方法研究几何问题以及在实际中应用这一方法的能力;严密的科学思维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用空间的观点和结构的观点解决数学中的其它问题以及其它实际问题的能力。 基本技能:使学生获得空间解析几何的基本运算技能;运用数学软件进行具有一定难度和复杂度的空间解析几何运算技能。 (三)实施说明 1.本大纲主要依据应用统计学专业2017版教学计划、应用统计学专业建设和特色发展规划和沈阳理工大学编写本科教学大纲的有关规定及全国通用《空间解析几何教学大纲》并根据我校实际情况进行编写的。 2.课程学时总体分配表中的章节序号在授课过程中可酌情调整顺序,课时分配仅供参考,打“*”号的章节可删去或选学。 3.教学方法:建议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习题课和讨论等方式强化重点,通过分散难点,使学生循序渐进的掌握难点。 4.教学手段:建议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开展教学。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本课程的先修课:初等数学行列式矩阵。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 习题课不单独安排。教学内容要配合主讲课程的教学进度,由老师和同学们在课堂上通过讲、练结合的方式进行。主讲教师通过批改学生的作业,将作业情况反馈给学生,要补充有一定难度和综合度的练习题,以拓宽同学们的思路。

《空间解析几何》学习指导

《空间解析几何》学习指导 一、教学目的与课程性质、任务。 《空间解析几何》是数学教育专业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基础数学课,它具有逻辑推理的严密性和实际应用的广泛性。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是学习后继课程所必备的数学基础,同时本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抽象的思维表达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课程使学生切实体会“代数”与“几何”的密切关系,学会并掌握以代数为工具研究几何问题以及为代数问题寻找直观的几何背景。 二、教学要求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几何向量,n维向量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运算技巧。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运算技能,并且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体要求如下: 第一章向量与坐标 1 使掌握矢量的概念和记法,矢量相等和反矢量的概念 2 了解共线矢量及共面矢量等有关概念 3 掌握矢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 4理解矢量加法的运算律,矢量减法的定义 5理解数乘矢量的概念,掌握数乘矢量含义及运算律 6理解线性相关和线性无关的含义 7根据矢量的线性组合、线性相关判断矢量的几何关系. 8掌握空间标架的构成及坐标系的概念,掌握空间点和矢量坐标的定义,坐标与矢量的关系 9掌握投影与矢量模及夹角的关系. 10利用数积判断两矢量是否垂直;掌握矢量模的计算和两矢量夹角的计算11了解矢量的矢性积的概念,掌握矢积的计算;矢积坐标的公式;能利用矢积判断两矢量是否共线 12了解矢量的混合积的概念,掌握混合积与矢量坐标的关系 第二章轨迹与方程 1系统地理解曲面方程的概念,掌握矢量方程和参数方程的求法及关系 2系统地理解母线平行于坐标轴的柱面方程的概念,掌握其方程的特征 3掌握空间曲线的一般方程和参数方程的概念及求法,空间曲线在坐标面上的投影及求法 4 了解螺旋线的方程. 第三章平面与空间曲线 1 认识平面方程的几种形式:(1)点法式方程,(2)一般式方程,(3)参数式方程,(4)法式化方程 2 熟练掌握平面方程几种形式的求法 3 熟练掌握点到平面的距离公式 4 熟练掌握平面与平面的夹角公式

2016空间解析几何教学大纲

2016空间解析几何教学大纲

黔南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数学教育专业 《空间解析几何》课程 教 学 大 纲 执笔人: 审定人: 批准人:

2.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向量代数这个基本的数学工具,全面掌握平面与空间直线各种位置关系的解析条件及几种典型二次曲面的几何性质,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总学时与学分数 总学时数:72,学分数:4. (三)课程基本内容、要求、重难点、教学建议 第一章:直线与平面 1.1 向量代数 1.1.1向量的概念 理解向量及与之有关诸概念,并能在具体问题中区分哪些是向量,哪些是数量。§1.1.2 向量的加法 §1.1.3 数量乘向量 掌握向量的运算与向量乘法的定义与性质。 §1.1.4 向量的线性关系与向量的分解 熟练掌握向量共线、共面的充要条件以及三点共线、四点共面的充要条件。§1.1.5标架与坐标 理解坐标系的建立,区分仿射坐标系与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区别,掌握在直角坐标系下,用坐标进行失量的运算方法。 §1.1.6向量在轴上的射影 §1.1.7两向量的数性积

§1.1.8两向量的矢性积 §1.1.9三向量的混合积 §1.1.10三向量的双重矢性积 掌握两向量数性积,矢性积,混合积,二重矢性积等的定义与性质,注意与数的运算规律的异同之处。会用向量法进行有关的几何证明问题。 教学重点:向量的线性运算和三种积运算的定义、运算规律及分量表示; 教学难点:向量各种运算规律的论证及应用; 1.2 直线与平面 §1.2.1平面方程 理解法向量,点法式方程,单位法向量,法式方程,会求平面法式方程,坐标式参数方程,截距式方程,一般方程。 §1. 2.2平面与点的位置关系 理解离差的定义,掌握求点与平面的离差的方法。 §1. 2.3两平面的相关位置 掌握两平面相交,平行,重合的条件,以及求平面交角的方法。 §1. 2.4空间直线的方程 理解直线的方向向量,方向角,方向余弦,方向数的定义。会求直线的坐标式参数方程,对称方程,一般方程,一般方程化为对称方程。 §1.2.5直线与平面的相关位置 掌握直线与平面相交,平行以及直线在平面上的条件。会求直线与平面的交角。 §1.2.6空间两直线的相关位置

空间解析几何教学大纲

《空间解析几何》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1.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名称:空间解析几何 英文名称:Analytic geometry 课程编号:2411207 开课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 开课学期:第1学期 学分/周学时:3/3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2.课程性质(本课程在该专业的地位作用) 本课程是数学与应用数学及信息与计算机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初等数学通向高等数学的桥梁,是高等数学的基石,线性代数,数学分析,微分方程,微分几何,高等几何等课程的学习都离不开空间解析几何的基本知识及研究方法。空间解析几何是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几何图形的一门学科,是从初等数学进入高等数学的转折点,是沟通几何形式与数学关系的一座桥梁。 3.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在掌握解析几何的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树立起空间观念。使学生受到几何直观及逻辑推理等方面的训练,扩大知识领域,培养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向量法与坐标法计算几何问题和证明几何问题的能力,并且能用解析方法研究几何问题和对解析表达式给予几何解释,为进一步学习其它课程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加深对中学几何理论与方法的理解,从而获得在比较高的观点下处理几何问题的能力,借助解析几何所具有的较强的直观效果提高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 4.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教材体系特点及具体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用代数的方法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下,研究平面、空间直线、柱面、锥面、旋转曲面和二次曲面等几何图形的性质,能对坐标化方法运用自如,从而达到数与形的统一。了解二次曲线的一般理论和二次曲面的一般理论。以培养学生掌握解析几何的基础知识为主,着力培养学生运用解析几何的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娴熟的矢量代数的计算能力和推理、演绎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5.教学时数及课时分配 二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李养成,《空间解析几何》,科学出版社。 2.吴光磊、田畴编,《解析几何简明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3.丘维声,《解析几何》,北京大学出版社。 4.南开大学《空间解析几何引论》编写组编,《空间解析几何引论》,高教出版社。 5.吕林根许子道等编《解析几何》(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说明 1.启发式教学,课堂教学与课后练习相结合。 2.可考虑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辅助教学。

高等数学空间解析几何练习

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 第一部分 向量代数___线性运算 [内容要点]: 1. 向量的概念. 2. 向量的线性运算. 3. 向量的坐标,利用坐标作向量的线性运算. [本部分习题] 1. 指出下列各点所在的坐标轴、坐标面或哪个卦限. (2,3,5);(0,4,3);(0,3,0)A B C --- 2. 求点(1,3,2)--关于点(1,2,1)-的对称点坐标. 3. 求点(4,3,5)M --到各坐标轴的距离. 4. 一向量的起点为(1,4,2)A -,终点为(1,5,0)B -,求AB →在x 轴、y 轴、z 轴上的投影,并求||AB →。 5. 已知两点1M 和2(3,0,2)M ,计算向量12M M ??→的模、方向余弦和方向角. 6. 已知{3,5,4},{6,1,2},{0,3,4},a b c →→→==-=--求234a b c →→→ -+及其单位向量. 7.设358,247,54,a i j k b i j k c i j k →→→→→→→→→→→→=++=--=--求向量43l a b c →→→→=+-在x 轴上的投影以及在y 轴上的分向量. 第二部分 向量代数___向量的“积” [内容要点]: 1.向量的数量积、向量积的概念、坐标表示式及其运算

规律。 2.向量的混合积的概念、坐标表示式及其几何意义。 3.向量垂直、平行、共面的条件. [本部分习题] 1. 设{3,1,2},{1,2,1},a b →→=--=-求: (1);(2);(3)cos(,);(4)Pr ;(5)Pr .a b a b a b a b j b j a →→→→→→→→ ?? 2. 设{2,3,1},{1,1,3},{1,2,0},a b c →→→=-=-=-求: (1)();(2)();(3)(a b c a b c a b c →→→→→→→→→?????? 3. 112233a b a b a b ++ 其中,(1,2,3)i i a b i =均为实数,并指出等号成立的条件. 4.设{3,5,2},{2,1,9},a b →→=-=试求λ的值,使得: (1)a b λ→→+与z 轴垂直; (2)a b λ→→+与a →垂直,并证明此时||a b λ→→ +取最大值。 5.已知||3,||36,||72,a b a b →→→→==?=求a b →→?。 6. 判断向量,,a b c →→→是否共面。 (1){3,2,5},{1,1,2},{9,7,16};a b c →→→ ===- (2){1,2,3},{3,3,1},{1,7,5};a b c →→→=-==- (3){1,1,2},{2,4,5},{3,9,8};a b c →→→=-== 第三部分 空间解析几何 [内容要点]:

关于《空间解析几何》课堂教学设计探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d5481160.html, 关于《空间解析几何》课堂教学设计探究 作者:王雪丽 来源:《科技资讯》2015年第36期 DOI:10.16661/https://www.360docs.net/doc/cd5481160.html,ki.1672-3791.2015.36.235 摘要:该文以《高等数学》下册的《空间解析几何》§1和§2内容为例,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计,目的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空间解析几何的思想方法,系统完整的认识和掌握点线面知识,为高等数学后面多元函数的微积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空间解析几何向量直线平面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12(c)-0235-02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Teaching Art Research of Space Analytic Geometry Wang Xueli (The Pilot College Of?Beijing University?of Technology,Beijing,101101,China) Abstract:Space analytic geometry,which was in the part II of higher mathematics,is adopted for an example to discuss about??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teaching art,which objective is to make the students understand and accept the relevant knowledge better,and get complete and system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knowledge of point,line and surface,furthermore 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for studying calculus of poly-function. Key Word:Space analytic geometry;Vector;line;Surface 《空间解析几何》§1空间向量及其运算、§2空间平面和直线方程内容是学生学过的简单内容,并且是为学生推广学习及后面多元函数的积分做准备。为此,考虑对这两节内容的课堂教学处理:抛开书本内容的次序,考虑从点的集合论角度出发,从简单入手,由一点扩到多点,从一维空间到多维空间不同的表现形式,引出点、线、面的表示及其几何意义,目的使学生系统完整的认识和掌握点线面的知识。具体做法如下。 1 点 点在不同的空间有不同的表示,从一点开始: 在一维空间,它与数轴上的点对应,表示是取值取自于实数域上的点。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空间解析几何教学大纲

《空间解析几何》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课程总学时90 ,周学时 5 1.课程性质: 《空间解析几何》是高等师范院校数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是初等数学通向高等数学的桥梁,是高等数学的基石,线性代数,数学分析,微分方程,微分几何,高等几何等课程的学习都离不开空间解析几何的基本知识以及研究方法。空间解析几何是用坐标法,把数学的基本对象与数量关系密切联系起来,它对整个数学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2.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以后学习其他数学课程作准备,也为日后的中学几何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要求: (1)对空间的直线和平面,对曲面特别是二次曲面有明晰的空间位置、形状的概念,对于坐标化方法能运用自如,从而达到数与形的统一。 (2)能具备空间想象能力,娴熟的矢量代数的计算能力和推理、演绎的逻辑思维能力,科学地处理中学数学的有关教学内容。 3.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第一章矢量与坐标20学时 第二章轨迹与方程6学时 第三章平面与空间直线24学时 第四章柱面、锥面、旋转曲面与二次曲面20学时 第五章二次曲面的一般理论20学时 4.使用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解析几何》,苏州大学吕林根、许子道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第三版; 参考书: 《解析几何解题分析》,丰宁欣等编,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第1版;

《空间解析几何习题试析》,陈绍菱、傅若男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六次印刷; 《解析几何方法与应用》,郭健等编,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第1版; 《空间解析几何引论》,南开大学几何教研室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版; 5.课程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基本概念;矢量计算;作图能力 难点:一般二次曲面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 6.课程教学方法与要求: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课堂提问和课堂讨论进行教学,同时对适合的内容以多媒体辅助教学。 7.课程考核方法与要求: 本课程考核以笔试为主,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概念、运算技巧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 二、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章矢量与坐标(16学时) 1.主要内容 1)矢量概念单位矢量零矢量相等矢量反矢量共线矢量共面矢量。 2)矢量的加、法及其运算法则。 3)数量乘矢量及其运算法则。 4)矢量的线性运算及矢量的分解。 5)行列式与线性方程组。 6)标架与坐标。 7)矢量在轴上的射影。 8)两矢量的数性积与矢性积。 9)三矢混合积。 10)三矢的双重矢性积。 2.基本要求

大学解析几何资料

空间解析几何 基本知识 一、向量 1、已知空间中任意两点),,(1111z y x M 和),,(2222z y x M ,则向量 12212121(,,)M M x x y y z z =---u u u u u u r 2、已知向量),,(321a a a a =→ 、),,(321b b b b =→ ,则 (1)向量→a 的模为2 32221||a a a a ++= → (2)),,(332211b a b a b a b a ±±±=±→ → (3)),,(321a a a a λλλλ=→ 3、向量的内积→ →?b a (1)><→ →b a ,为向量→ → b a ,的夹角,且π>≤≤<→ →b a ,0 注意:利用向量的内积可求直线与直线的夹角、直线与平面的夹角、平面与平面的夹角。 4、向量的外积→ → ?b a (遵循右手原则,且→ → → ⊥?a b a 、→ → → ⊥?b b a ) 3 2 1 321 b b b a a a k j i b a → → → →→ =? 5、(1)3 3 2211//b a b a b a b a b a ==? =?→ → → → λ (2)00332211=++?=??⊥→ →→ → b a b a b a b a b a 二、平面

1、平面的点法式方程 已知平面过点),,(000z y x P ,且法向量为),,(C B A n =→ ,则平面方程为 0)()()(000=-+-+-z z C y y B x x A 注意:法向量为),,(C B A n =→ 垂直于平面 2、平面的一般方程0=+++D Cz By Ax ,其中法向量为),,(C B A n =→ 3、(1)平面过原点)0,0,0(? 0=++Cz By Ax (2)平面与x 轴平行(与yoz 面垂直)?法向量→ n 垂直于x 轴0=++?D Cz By (如果0=D ,则平面过x 轴) 平面与y 轴平行(与xoz 面垂直)?法向量→ n 垂直于y 轴0=++?D Cz Ax (如果0=D ,则平面过y 轴) 平面与z 轴平行(与xoy 面垂直)?法向量→ n 垂直于z 轴0=++?D By Ax (如果0=D ,则平面过z 轴) (3)平面与xoy 面平行?法向量→ n 垂直于xoy 面0=+?D Cz 平面与xoz 面平行?法向量→ n 垂直于xoz 面0=+?D By 平面与yoz 面平行?法向量→ n 垂直于yoz 面0=+?D Ax 注意:法向量的表示 三、直线 1、直线的对称式方程 过点),,(000z y x P 且方向向量为),,(321v v v v =→ 直线方程 3 2010v z z v y y v x x -=-=- 注意:方向向量),,(321v v v v =→ 和直线平行 2、直线的一般方程???=+++=+++0 22221111D z C y B x A D z C y B x A ,注意该直线为平面

2016空间解析几何教学大纲

黔南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数学教育专业 《空间解析几何》课程 教 学 大 纲 执笔人: 审定人: 批准人: 基教系 2016年7月

《空间解析几何》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空间解析几何》课程是数学教育专业的基础课之一, 其内容主要是以向量代数为工具,利用代数的方法去研究空间中的平面和直线的位置关系与度量性质,探讨柱面、锥面、旋转曲面和常见二次曲面的几何性质,介绍坐标变换、二次曲线方程的化简、正交变换、仿射变换等.为《数学分析》、《微分几何》等后继课程打下必备的基础. 先修课程:平面解析几何 选用教材:黄宣国编,《空间解析几何》第一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课程主要内容:向量代数、二次曲面及其分类、坐标变换. 课程教学方法:讲授法为主、讨论与多媒体教学为辅 考核方案:闭卷:采用百分制,33分及以上为合格。采用平时考查与期末闭卷书面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平时成绩占40分,期末闭卷书面考试占60分。 二、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1.课程性质:专业课. 2.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向量代数这个基本的数学工具,全面掌握平面与空间直线各种位置关系的解析条件及几种典型二次曲面的几何性质,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总学时与学分数 总学时数:72,学分数:4. (三)课程基本内容、要求、重难点、教学建议 第一章:直线与平面 1.1 向量代数 1.1.1向量的概念 理解向量及与之有关诸概念,并能在具体问题中区分哪些是向量,哪些是数量。 §1.1.2 向量的加法

§1.1.3 数量乘向量 掌握向量的运算与向量乘法的定义与性质。 §1.1.4 向量的线性关系与向量的分解 熟练掌握向量共线、共面的充要条件以及三点共线、四点共面的充要条件。§1.1.5标架与坐标 理解坐标系的建立,区分仿射坐标系与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区别,掌握在直角坐标系下,用坐标进行失量的运算方法。 §1.1.6向量在轴上的射影 §1.1.7两向量的数性积 §1.1.8两向量的矢性积 §1.1.9三向量的混合积 §1.1.10三向量的双重矢性积 掌握两向量数性积,矢性积,混合积,二重矢性积等的定义与性质,注意与数的运算规律的异同之处。会用向量法进行有关的几何证明问题。 教学重点:向量的线性运算和三种积运算的定义、运算规律及分量表示; 教学难点:向量各种运算规律的论证及应用; 1.2 直线与平面 §1.2.1平面方程 理解法向量,点法式方程,单位法向量,法式方程,会求平面法式方程,坐标式参数方程,截距式方程,一般方程。 §1. 2.2平面与点的位置关系 理解离差的定义,掌握求点与平面的离差的方法。 §1. 2.3两平面的相关位置 掌握两平面相交,平行,重合的条件,以及求平面交角的方法。 §1. 2.4空间直线的方程 理解直线的方向向量,方向角,方向余弦,方向数的定义。会求直线的坐标式参数方程,对称方程,一般方程,一般方程化为对称方程。 §1.2.5直线与平面的相关位置 掌握直线与平面相交,平行以及直线在平面上的条件。会求直线与平面的交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