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识图 手把手教你
钢筋的常用表示方法(教你识图)

1、箍筋表示方法:⑴ φ10@100/200(2) 表示箍筋为φ10 ,加密区间距100,非加密区间距200,全为双肢箍。
⑵ φ10@100/200(4) 表示箍筋为φ10 ,加密区间距100,非加密区间距200,全为四肢箍。
⑶ φ8@200(2) 表示箍筋为φ8,间距为200,双肢箍。
⑷ φ8@100(4)/150(2) 表示箍筋为φ8,加密区间距100,四肢箍,非加密区间距150,双肢箍。
⑸13φ10@150、200(4) 表示箍筋为一级钢筋,直径φ10,梁两端各有13个四肢箍,间距150,梁跨中部分间距200,四肢箍2、梁上主筋和梁下主筋同时表示方法:⑴ 3Φ22,3Φ20 表示上部钢筋为3Φ22, 下部钢筋为3Φ20。
⑵ 2φ12,3Φ18 表示上部钢筋为2φ12, 下部钢筋为3Φ18。
⑶ 4Φ25,4Φ25 表示上部钢筋为4Φ25, 下部钢筋为4Φ25。
⑷ 3Φ25,5Φ25 表示上部钢筋为3Φ25, 下部钢筋为5Φ25。
⑸LΦ10@100/200 表示圆柱采用螺旋箍筋,一级钢筋,直径10,加密区间距100,非加密区间距2003、梁上部钢筋表示方法:(标在梁上支座处)⑴ 2Φ20 表示两根Φ20的钢筋,通长布置,用于双肢箍。
⑵ 2Φ22+(4Φ12)表示2Φ22 为通长,4φ12架立筋,用于六肢箍。
⑶ 6Φ25 4/2 表示上部钢筋上排为4Φ25,下排为2Φ25。
⑷ 2Φ22+ 2Φ22 表示只有一排钢筋,两根在角部,两根在中部,均匀布置。
4、梁腰中钢筋表示方法:⑴ G2φ12 表示梁两侧的构造钢筋,每侧一根φ12。
⑵ G4Φ14 表示梁两侧的构造钢筋,每侧两根Φ14。
⑶ N2Φ22 表示梁两侧的抗扭钢筋,每侧一根Φ22。
⑷ N4Φ18 表示梁两侧的抗扭钢筋,每侧两根Φ18。
5、梁下部钢筋表示方法:(标在梁的下部)⑴ 4Φ25 表示只有一排主筋,4Φ25 全部伸入支座内。
⑵ 6Φ25 2/4 表示有两排钢筋,上排筋为2Φ25,下排筋4Φ25。
钢筋识图手把手教你讲课文档

在有些配筋图中, 若没有注示弯起角度时,可根据梁板高度来确定,当梁断面高≥0.8m时,
按60度角;当梁断面高<0.8m时,按45度角。 板均按30度角。
第28页,共90页。
弯起钢筋弯曲部分的增加长度可按下表进行:
n 3、钢筋量度差计算可整理成如下表格:
钢筋量度差表(钢筋直径d)
钢筋类别 Ⅰ级钢筋 Ⅱ级钢筋
30° 0.30d
45° 0.54d
60° 0.90d
90°
1.75d
2.07d
第31页,共90页。
钢筋外包尺寸——外皮至外皮尺寸,由构件尺寸减保护层
厚得到。
钢筋下料长度=直线长=轴线长度 =外包尺寸-中间弯折处量度差值+端部弯钩增长值。
(7)附加钢筋。因构件几何形状或受力情况变化而增加的附加筋,
如吊筋、腰筋等。
第6页,共90页。
第7页,共90页。
第8页,共90页。
第9页,共90页。
第10页,共90页。
1.4 钢筋工程量计算
钢筋工程量计算的基本表达式为:
钢筋工程量=钢筋下料长度(m)×相应钢筋每米重量(kg/m)
式中:钢筋下料长度(m) =构件图示尺寸-砼保护层厚度+钢 筋弯钩增加长度+弯起钢筋弯起部分的增加长度-量度差(钢筋
钢筋绑扎搭接接头连接区段的长度为1.3 Ll计算(Ll为搭接长度
),凡搭接接头中点位于该连接区段长度内的搭接接头均属于同 一连接区段, 如图
第36页,共90页。
钢筋的接头
一般钢筋出厂时,为了便于运输,除小直径的盘圆钢筋外
,每根长度多为10~12m左右,在实际使用时,有时 要求成型钢筋总长超过原材料长度,或者为了节约 材料,需利用被剪断的剩余短料接长使用,就有了 接头。为了保证两根钢筋的接头能起到整体传力作 用,有下列规定: (1)焊接接头。钢筋的接头最好采用焊接,采用焊 接接头受力可靠,便于布置钢筋,并且可以减少钢 筋加工工作量和节约钢筋。焊接接头主要有闪光对 焊和电弧焊两种。
手把手教你钢筋识图

手把手教你钢筋识图一、箍筋表示方法:⑴ φ10@100/200(2) 表示箍筋为φ10 ,加密区间距100,非加密区间距200,全为双肢箍。
⑵ φ10@100/200(4) 表示箍筋为φ10 ,加密区间距100,非加密区间距200,全为四肢箍。
⑶ φ8@200(2) 表示箍筋为φ8,间距为200,双肢箍。
⑷ φ8@100(4)/150(2) 表示箍筋为φ8,加密区间距100,四肢箍,非加密区间距150,双肢箍。
一、梁上主筋和梁下主筋同时表示方法:⑴ 3Φ22,3Φ20 表示上部钢筋为3Φ22, 下部钢筋为3Φ20。
⑵ 2φ12,3Φ18 表示上部钢筋为2φ12, 下部钢筋为3Φ18。
⑶ 4Φ25,4Φ25 表示上部钢筋为4Φ25, 下部钢筋为4Φ25。
⑷ 3Φ25,5Φ25 表示上部钢筋为3Φ25, 下部钢筋为5Φ25。
二、梁上部钢筋表示方法:(标在梁上支座处)⑴ 2Φ20 表示两根Φ20的钢筋,通长布置,用于双肢箍。
⑵ 2Φ22+(4Φ12)表示2Φ22 为通长,4φ12架立筋,用于六肢箍。
⑶ 6Φ25 4/2 表示上部钢筋上排为4Φ25,下排为2Φ25。
⑷ 2Φ22+ 2Φ22 表示只有一排钢筋,两根在角部,两根在中部,均匀布置。
三、梁腰中钢筋表示方法:⑴ G2φ12 表示梁两侧的构造钢筋,每侧一根φ12。
⑵ G4Φ14 表示梁两侧的构造钢筋,每侧两根Φ14。
⑶ N2Φ22 表示梁两侧的抗扭钢筋,每侧一根Φ22。
⑷ N4Φ18 表示梁两侧的抗扭钢筋,每侧两根Φ18。
四、梁下部钢筋表示方法:(标在梁的下部)⑴ 4Φ25 表示只有一排主筋,4Φ25 全部伸入支座内。
⑵ 6Φ25 2/4 表示有两排钢筋,上排筋为2Φ25,下排筋4Φ25。
⑶ 6Φ25 (-2 )/4 表示有两排钢筋,上排筋为2Φ25,不伸入支座,下排筋4Φ25,全部伸入支座。
⑷ 2Φ25 + 3Φ22(-3)/ 5Φ25 表示有两排筋,上排筋为5根。
钢筋识图——手把手教你学会

钢筋识图——手把手教你学会1.基本知识1.2 影响钢筋计算的因素抗震等级(影响梁的加密区长度:一级抗震>=2Hb且>=500mm;二级抗震 >=1.5Hb且>=500mm)保护层的厚度↵混凝土标号如C30 影响钢筋的锚固长度,搭接长度↵搭接形式(影响柱的箍筋根数及纵向钢筋长度)1.3 常用钢筋(一)常用混凝土构件的钢筋分类(1)受力钢筋。
又叫主筋,配置在构件的受弯、受拉、偏心受压或受拉区以承受拉力。
(2)架立钢筋。
又叫构造筋,一般不需要计算而按构造要求配置,如2Φ12,用来固定箍筋以形成钢筋骨架,一般在梁上部。
(3)带弯钩钢筋,指端部带弯钩的钢筋,弯钩通常分为半圆弯钩,斜弯钩和直弯钩3种类型。
(4)弯起钢筋,主要用于梁、板支座附近,梁中弯起钢筋的角度一般为45度,当梁高度大于800mm时,宜采用60度,板中弯起钢筋的角度一般就小于等于30度。
(5)箍筋。
箍筋形状如一个箍,在梁和柱子中使用,它一方面起着抵抗剪力的作用,另一方面起固定主筋和架立钢筋位置的作用。
它垂直于主筋设置,在梁中与受力筋、架立筋组成钢筋骨架,在柱中与受力筋组成钢筋骨架。
(6)分布筋。
在板中垂直于受力筋,以保证受力钢筋位置并传递内力。
它能将构件所受的外力分布于较广的范围,以改善受力情况。
(7)附加钢筋。
因构件几何形状或受力情况变化而增加的附加筋,如吊筋、腰筋等。
1.4 钢筋工程量计算钢筋工程量计算的基本表达式为:钢筋工程量=钢筋下料长度(m)×相应钢筋每米重量(kg/m)式中:钢筋下料长度(m) =构件图示尺寸-砼保护层厚度+钢筋弯钩增加长度+弯起钢筋弯起部分的增加长度-量度差(钢筋弯曲调整值)+图中已经注明的搭接长度钢筋保护层为了防止钢筋与空气接触氧化而锈蚀,在钢筋周围应留有一定厚度的保护层。
保护层厚度指钢筋外表面至混凝土外表面的距离。
钢筋的弯钩(1)含义——钢筋弯钩增加长度是指为增加钢筋和混凝土的握裹力,在钢筋端部作弯钩时,弯钩相对于钢筋平直部分外包尺寸增加的长度。
如何在2分钟内看懂钢筋图纸?10年老师傅教你方法,看完就开窍了

如何在2分钟内看懂钢筋图纸?10年老师傅教你方法,看完就开窍了钢筋图纸符号密密麻麻的,对于不会看钢筋图纸的施工员来说看钢筋图纸可能跟看天书差不多。
但是只要你掌握以下这些方法,就能轻松看懂钢筋图纸啦。
一、钢筋分类1. 按力学性能分为四个等级(1)HPB235表示一级钢筋(2)HRB335表示二级钢筋(3)HRB400表示三级钢筋(4)RRB400表示四级钢筋H:表示热轧P:表示光圆R:表示带肋B:表示钢筋二、钢筋标注方法1. 表示钢筋的根数等级、直径(1)2Ф302表示钢筋的根数,Ф表示钢筋等级直径符号,30表示钢筋直径2. 表示钢筋的等级、直径和相邻钢筋中心距。
(1)Ф4 @ 200Ф表示钢筋等级直径符号,4表示钢筋直径,@中心距符号,200相邻钢筋的中心距(≤200mm)。
三、钢筋的表示方法1. 箍筋(1)φ10@150/100(2):表示箍筋数量为10 ,加密区间距150,非加密区间距100,全为双肢箍。
(2)φ10@150/100(4):表示箍筋数量为10 ,加密区间距150,非加密区间距100,全为四肢箍。
(3)φ6@100(2):表示箍筋数量为6,间距为100,双肢箍。
(4)φ6@100(4)/200(2):表示箍筋为φ6,加密区间距100,四肢箍,非加密区间距200,双肢箍。
2. 梁箍筋(1)A10-200/100(4):表示箍筋为Ⅰ级钢筋,钢筋直径为10,加密区间距为200,非加密区间距为100,均为四肢箍。
(2)A8-200(4)/150(2):表示箍筋为Ⅰ级钢筋,钢筋直径为8,加密区间距为200,四肢箍,非加密区间距为150,均为两肢箍。
需要注意的是此处表示间距不是用'@',而是用'-'。
3. 梁上部贯通筋(1)4B22+(2A12):4B22表示贯通筋用于双肢箍,2A12为架立筋。
(2)2B22+2B20:表示梁的上部配置2B22的贯通筋,梁的下部配置2B20的贯通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设计图纸已注明的钢筋接头,按图纸规定 计算。设计图纸未注明的通长钢筋接头,按施 工组织设计规定或按预算定额规定计算接头个 数,接头长度按规范计算。
钢筋的锚固
钢筋的锚固长度,是指各种构件相互交接处彼此的钢筋应 互相锚固的长度。
---(2)
式中: L —— 拉筋单支长度
b —— 构件断面宽度
bhc —— 构件主筋的保护层厚度 d —— 拉筋直径
11.9d ×2 —— 两个135°弯钩的长度
(3) 矩形断面的梁、柱配置的四肢箍,如图所示
① 左图中所示的两个相套的箍筋,一个是环周边的封闭双 支箍,按公式(1)计算。另一个的一边宽度相当于三分 之一的构件断面宽度,其计算表达式为:
箍筋弯钩平直部分的长度非抗震结构为箍筋直径的5倍;有抗 震要求的结构为箍筋直径的10倍,且不小于75mm。
箍筋弯钩增加长度
箍筋弯钩增加长度计算表——根据以上图形中的结论, 可整理成如下表格:
注:由于一般结构均抗震,箍筋弯钩形式多为135°/ 135°即为箍筋弯 钩的一般默认形式
弯起钢筋的斜长增加值(ΔL)
根据上式,可列出如下常用表格: 钢筋直径每米重量表:
钢筋保护层
为了防止钢筋与空气接触氧化而锈蚀,在钢 筋周围应留有一定厚度的保护层。
保护层厚度指钢筋外表面至混凝土外表面的 距离。
钢筋的保护层
砼保护层
钢筋保护层厚度确定
钢筋的弯钩
(1)含义——钢筋弯钩增加长度是指为增加钢筋和混凝土 的握裹力,在钢筋端部作弯钩时,弯钩相对于钢筋平直部 分外包尺寸增加的长度。
在钢筋下料长度计算中,可先按钢筋的外包尺寸计算,再减去 量度差,即可还原为钢筋的中心线长度。
2、钢筋量度差的计算——Ⅰ级钢筋90°量度差示例
外包尺寸= (1.25d d) 2=4.5d 中心线长= (1.25d 0.5d)
2 =2.75 d 量度差=外包尺寸-中 心线长 =4.5d -2.75d =1.75d
3、钢筋量度差计算可整理成如下表格:
钢筋外包尺寸——外皮至外皮尺寸,由构件尺寸减 保护层厚得到。 钢筋下料长度=直线长=轴线长度
=外包尺寸-中间弯折处量度差值+端部弯钩增长 值。
中间弯折处的量度差值=弯折处的外包尺寸-弯折 处的轴线长
钢筋下料的长度是指钢筋中心线的长度。
外包尺寸
钢筋连接
1、绑扎连接
螺旋箍的长度是连续不断的,可按以下公式一次计算出 螺旋箍总长度。其长度计算表达式为:
LH (D 2bh 2 c d)22S2 S
---(5)
式中:H —— 需配置螺旋箍的构件长或高(m) S —— 螺旋箍螺距(m) D —— 需配置螺旋箍的构件断面直径(m)
bhc—— 保护层厚度(m)
π—— 圆周率,取3.1416 d —— 螺旋箍直径(m)
(1)焊接接头。钢筋的接头最好采用焊接,采用焊 接接头受力可靠,便于布置钢筋,并且可以减少 钢筋加工工作量和节约钢筋。焊接接头主要有闪 光对焊和电弧焊两种。
2020/7/10
钢筋计量
38
(2)绑扎接头。它是在钢筋搭接部分的中心和两端 共三处用铁丝绑扎而成,绑扎接头操作方便,但 不结实,因此接头要长一些,要多消耗钢材,所 以除了没有焊接设备或操作条件不许可的情况, 一般不采用绑扎接头。
Ⅰ级1筋 80弯钩 Ⅰ 级9筋 0弯 钩
(2.5d+1d) ×3.14 ÷2-(2.5d ÷2+d)+3d=6.25d
Ⅰ级1筋 35弯钩 Ⅱ级9筋 0弯钩
Ⅱ 级1筋 35 弯 钩
• 常用的弯钩长度见表1所示。( 表中d为钢筋直径, X为钢筋弯钩平直部分长度 )
表 1 常用的弯钩计算长度
弯钩长度
(4)弯起钢筋,主要用于梁、板支座附近,梁中弯起钢筋 的角度一般为45度,当梁高度大于800mm时,宜采用60度 ,板中弯起钢筋的角度一般就小于等于30度。
(5)箍筋。箍筋形状如一个箍,在梁和柱子中使用,它 一方面起着抵抗剪力的作用,另一方面起固定主筋和架 立钢筋位置的作用。它垂直于主筋设置,在梁中与受力 筋、架立筋组成钢筋骨架,在柱中与受力筋组成钢筋骨 架。
常用弯起钢筋的弯起角度有30°、45°、60°三种,其斜
长增加值是指斜长与水平投影长度之间的差值(ΔL),
如图10.2所示。
➢弯起钢筋增加长度
弯起钢筋图示长度计算时,只需计算出弯起段长度与其 水平投影长度的差额(即弯起增加量) ΔL。每个弯起增 量为
当α=30o时,ΔL=0.268h 当α=45o时,ΔL=0.414h 当α=60o时,ΔL=0.577h
L= b ×2 +(h -2bhc +2d )×2 +11.9d×2
---(3)
② 右图中所示的两个相套的箍筋,为一边宽度相当于三 分之二的构件断面宽度的两个封闭单箍。其计算表达式 为:
L={b ×2 +(h -2bhc +2d )×2+11.9d×2}×2
---(4)
套箍的应用如图所示。
(4)螺旋箍,如图所示
(1)方形或矩形断面 配置的封闭双肢箍, 如右图所示。
✓ 封闭双支箍单支箍长度,计算时应扣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增加两个135°弯钩的长度。表达式(按外皮计算)为:
L=(B+H )×2 -8bhc + 8d +11.9d ×2 或L=(B+H )×2-8bhc+(2×11.9+8)d
---(1)
式中:
同一连接区段内,纵向钢筋搭接接头面积百分率为该 区段内有搭接接头的纵向受力钢筋截面面积与全部纵 向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比值。
钢筋绑扎搭接接头连接区段的长度为1.3 Ll计算(Ll为 搭接长度),凡搭接接头中点位于该连接区段长度内 的搭接接头均属于同一连接区段, 如图
钢筋的接头
一般钢筋出厂时,为了便于运输,除小直径的盘 圆钢筋外,每根长度多为10~12m左右,在实际 使用时,有时要求成型钢筋总长超过原材料长度 ,或者为了节约材料,需利用被剪断的剩余短料 接长使用,就有了接头。为了保证两根钢筋的接 头能起到整体传力作用,有下列规定:
一、钢筋基础知识
1.1 识图例
Hale Waihona Puke 1.基本知识普通钢筋图例
1.基本知识--识图例
1.1 识图例
预应力钢筋图例
1.2 影响钢筋计算的因素
抗震等级(影响梁的加密区长度: 一级抗震>=2Hb且>=500mm;
二级抗震 >=1.5Hb且>=500mm) 保护层的厚度 混凝土标号 如C30 影响钢筋的锚固长度,搭接长度 搭接形式(影响柱的箍筋根数及纵向钢筋长度)
量度差
• 1、量度差的概念 钢筋弯曲时,弯曲部分外缘长度伸长,内侧缩短,而中心线长 度保持不变。在设计图上及实际施工中,钢筋的长度均指外包 长度,因而在弯曲部分存在按图上钢筋尺寸算出的下料长度将 大于实际的钢筋中心线长度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可将钢筋弯曲部分的外包长度与钢筋中心线 的弧长相减,所得的数值称为钢筋的量度差,亦称为钢筋的弯曲 调整值。
(5)圆形箍,如图所示。
圆形箍长度应按箍筋外皮圆周长
,加35d的搭接长度,再加两个
135°弯钩的长度计算。其长度计 算表达式为:
L=(D-2bhc+2d)×π+35d +11.9d×2
--(6)
式中:L ——圆形箍单支长度 D ——构件断面直径
bhc ——保护层厚度
π——圆周率,取3.1416 d ——圆形箍直径
180°
90°
135°
增加长 度
Ⅰ级钢筋 Ⅱ级钢筋 Ⅲ级钢筋
6.25 d
3.5 d
11.9 d
X + 0.9 d X + 2.9 d
X + 1.2 d X + 3.6 d
注:箍筋弯钩的平直部分(X),一般结构不小于箍筋直径
的 5 倍;有抗震要求的结构,不应小于箍筋直径的 10 倍。
➢ 箍筋弯钩增加长度计算 箍筋弯钩形式——结构抗震时,一般为135°/135°或 90°/135°;结构非抗震时为:90°/90°或90°/180 °
(2)绑扎钢筋骨架的受力钢筋应在末端做弯钩,但是下列 钢筋可以不做弯钩: ①螺纹、人字纹等带肋钢筋; ②焊接骨架和焊接网中的光圆钢筋; ③绑扎骨架中受压的光圆钢筋; ④梁、柱中的附加钢筋及梁的架立钢筋; ⑤板的分布钢筋。
(3)钢筋量度尺寸与下料尺寸 钢筋弯曲后的特点:一是在弯曲处内皮收缩、外皮延伸 、轴线长度不弯;二是在弯曲处形成圆弧。钢筋的量度方 法是沿直线外包尺寸,因此,弯起钢筋的量度尺寸大于下 料尺寸,两者之间的差值称为弯曲调整值。
(4)弯钩形式及增加长度 钢筋的弯钩形式有3种:半圆弯钩、直弯钩及斜弯钩。半 圆弯钩是最常用的一种弯钩。直弯钩只用在柱钢筋下部、 箍筋和附加钢筋中。斜弯钩只用在直径较小的钢筋中。
根据规范要求,绑扎骨架中的受力钢筋,应在 末端做弯钩。一级钢筋末端做180度弯钩,其 圆弧弯曲直径不应小于直径的2.5倍,平直部 分的长度不宜小于钢筋直径的3倍。
L —— 单支箍长度
(B+H )×2 —— 构件断面周长
8bhc —— 构件主筋的8个保护层厚度 d —— 箍筋直径
11.9d ×2 —— 两个135°弯钩的长度
(2)拉筋,也称“S形箍”,如下图所示
✓ 拉筋单支长度按构件断面宽度扣保护层,加两个135° 弯钩的长度计算。其长度计算表达式为:
L =b - 2 bhc + 2d + 11.9d ×2
L 2bh c
肢数 = @
+1
―――(7)
式中: L —— 梁的构件长(m) 2bhc —— 保护层厚度(m) @ —— 箍筋间距(m) 1 —— 排列的箍筋最后加一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