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建构——《艺术介入空间》的解读及启示
公共艺术介入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公共艺术介入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研究作者:汪海燕来源:《艺术科技》2014年第12期摘要:现代社会发展得越来越快,人们对于生活的要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数量,而更多的转为质量。
正因为如此,一些大城市的公共场所就会设置一些与众不同的设计作品。
这样的公共设计作品就叫做公共艺术。
它的设计不仅要符合大众化和人性化的要求,同时还应该要注意公共性、艺术性和开放性等特点。
它在设计上一定要具有大众化的品位,因为它和每个人的生活都相关,所以这种艺术作品在当今城市的公共建设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
城市中因为有了这些公共艺术的存在而显得格外有品味,同时也彰显了城市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公共艺术;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我国在20世纪50、60年代才出现革命题材和具有革命意义的城市广场雕塑。
从严格意义上讲,新中国建国初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公共雕塑在艺术角度上并不能完全算是公共艺术。
因为这个时期的雕塑作品和周围环境没有直接的融合,而只是一个孤立的存在,甚至很多这个时期的雕塑只能起到一个最起码得地标作用,比如说湖南大学东方红广场上的毛泽东像个广州海珠广场的解放广州等等。
真正意义上的公共艺术是在20世纪80、90年代,这个时期我国的一些大型酒店、城市广场、大型公园和博物馆开始出现装饰性的公共艺术。
另外,人们的审美观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发生大的变化,人们对于公共艺术的美化系数要求更高了,对于公共艺术设施已经不再仅仅停留在简单的雕刻上,而更多地把目光都关注在富有现代化气息的公共艺术设施。
这样的需求和设施都在精神层面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1 公共艺术与城市公共空间建立在公共空间中且具有公共性的艺术作品和方式就是公共艺术。
它是具有当代文化意义同时和社会公众具有一定关系的一种艺术。
它代表的是整个社会公众共同享有的具有公共性的艺术观念,我们也可以说他是城市文化内涵和公共形象的代言者,它用自己独有的一种理念来诠释城市和公众活动之间的关系。
公共艺术大多数和传统的雕塑和建筑艺术相关,但它又不仅仅是一个雕塑或一组建筑,而是超越了这些传统艺术独立在外。
公共艺术介入地铁空间的设计分析

公共艺术介入地铁空间的设计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已成为城市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成为城市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地铁空间作为城市交通的一部分,设计的功能性与实用性已经得到认可,但它也是重要的公共空间之一,对城市文化传承和社会交流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空间中公共艺术的介入也愈发引起人们的关注。
公共艺术介入地铁空间设计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分析,首先要了解地铁空间具有的基本特点。
地铁空间需要考虑到使用者的需求和感受,最基本的是人们的逃生和安全需求,因此在公共艺术设计中要遵守安全规范,不得影响人们的行动通道和逃生通道。
同时,地铁环境的独特性也需要考虑到,因为它是在地下运行的,在设计中需要考虑到光照问题、空气质量等方面的问题,公共艺术应该是能够适应这样的环境,更好地为人们提供对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此外,地铁是交通枢纽中的一部分,公共艺术的设计需要考虑到与市政基础设施的紧密结合,有效提高公共艺术设计的使用率和效果。
最后,公共艺术的设计要与地铁的文化身份和应用价值相适应。
地铁具有一定的文化身份和牢固的社会地位,因此在公共艺术的设计中,也要尊重城市的历史文化、地域文化以及周边环境的文化特色。
此外,公共艺术还应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能够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如鼓励人们使用地铁,增强对城市公共交通的信心和实用价值,建立人们对地铁环境的温馨感、自豪感和归属感。
总之,公共艺术的介入地铁空间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可以提高地铁环境的文化氛围、营造舒适的交通和观赏环境,让公共艺术与城市交通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因此,公共艺术设计应该兼顾人们的感官性和功能性需求,同时注重与城市文化、城市交通的融合,有效提高公共艺术设计的应用价值和社会影响力。
公共艺术介入地铁空间的设计分析

公共艺术介入地铁空间的设计分析公共艺术是以公共空间为创作平台的艺术形式,具有寓意深远、共享性强等特点。
而地铁作为城市交通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形式,不仅是人们通行的主要方式,也是城市中最为繁忙的场所之一。
地铁空间的设计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出行体验和城市形象的塑造。
公共艺术的介入对地铁空间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公共艺术的介入可以丰富地铁空间的视觉体验。
传统的地铁空间往往是单调的,以功能性为主导,缺乏艺术的灵感。
而公共艺术的介入可以通过雕塑、壁画、装置艺术等形式,为地铁空间增添各种的艺术元素,使人们在地铁空间中有更多的触动和感受。
一些地铁站的墙壁上可以绘制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壁画,为乘客带来美的享受,同时也增加了地铁空间的独特氛围。
而在乘客等待车辆的过程中,公共艺术的装置作品可以为他们提供有趣和独特的视觉体验,缓解他们的等待厌烦情绪。
公共艺术的介入可以加强地铁空间的人文关怀。
地铁作为城市交通中最为繁忙的场所之一,乘客的出行压力和等待时间往往较大。
而公共艺术的介入可以创造出一种舒适和宜人的氛围,为乘客提供一种美好的出行体验。
在地铁站的站台上可以设置一些艺术品或者音乐演奏,为乘客带来一种愉悦和放松的感觉,缓解他们的压力和疲劳。
公共艺术作品也可以通过表达人文关怀的主题,传递一种温暖和关怀的情感,让乘客感受到城市对他们的关注和关怀。
公共艺术的介入对地铁空间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可以丰富地铁空间的视觉体验,提升地铁空间的文化品位,加强地铁空间的人文关怀和安全意识。
在地铁空间的设计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公共艺术的力量,为乘客创造一个美好、舒适和安全的出行环境。
也需要在艺术作品的选择和设置上注重与地铁系统的整体形象和主题的契合,力求达到最佳的效果。
当代公共艺术多元化介入城市地铁空间

2020-09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 ,工艺建筑当代公共艺术多元化介入城市地铁空间曾雨荪(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美术与艺术学院,湖南娄底417000)摘要:由于地铁所具有高速、节能、平稳及节省地面空间等优势,迅速成为沟通城市间距离的重要交通工具,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及人们精神需求的不断提高,公共艺术介入地铁空间也愈发受到人们的重视。
相较于世界各地的地铁空间,我国地铁公共艺术的发展还有所滞后,使得我们对当代公共艺术如何介入城市地铁空间的探讨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公共艺术设计;城市;地铁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7-0181-01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7.123一、城市地铁公共艺术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一)表现形式及载体单一现阶段地铁空间内公共艺术的数量及种类多以雕塑、壁画为主,或因铺天盖地的的广告而缺少地域特色及变化。
材料主要取自石材、金属等传统材料,缺乏对材料本身质感与制作工艺的创新及展示。
介入的位置主要设置在站厅或站台,而较少考虑地铁出入口空间、顶棚、立柱、地铁轨道空间等位置。
(二)表达主题单一地铁空间受到相对封闭并与自然环境隔绝的限制,表达的主题以历史故事及爱国价值观居多,缺乏人文情怀的关注及互动,无法让大众在心理上产生共鸣及归属感。
二、公共艺术多元化介入城市地铁空间公共艺术是从整体上完善、优化城市空间,而不是装饰局部,犹如城市给外界递上的一张名片,通过名片可以综合的、整体的了解城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空间上的相互联系。
在此前提下,地铁内公共艺术更是城市名片的缩影,通过一个个多元化的影像来表现城市的综合形态。
所以我们以多元化介入的原则作为城市地铁空间公共艺术设计的前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空间形态上的多元化从结构上分析,地铁空间可分为地面空间及地下空间。
地面空间是衔接城市空间与地下空间的纽带,但事实上常常被设计师所忽视其重要性,地面空间作为整个城市空间的一部分,不能只关注它作为地铁出入口的引导信息的功能性,更应强化它与周边城市地面的有机联系,在设计主题上聚焦站点区域的历史文化特点,运用现代公共艺术的手法来烘托本土人文风貌。
公共艺术介入地铁空间的设计分析

公共艺术介入地铁空间的设计分析公共艺术介入地铁空间的设计,是为了让地铁站更加美观、舒适、有文化内涵。
当代地铁建设中,公共艺术作品已成为关键元素。
公共艺术可以给地铁站赋予新的气息,改善公共空间的品质,增强地铁站的文化内涵,提高公众的参与感与文化素养。
因而公共艺术在地铁建设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1. 完善地铁空间的设计在地铁建设中,除了基础设施外,公共艺术也应成为地铁建设中的一部分。
艺术品不仅能美化地铁站的环境,增加文化审美价值,而且能够有效地帮助人们认清地铁站,缓解乘客的疲劳感,让地铁站的空气更加清新。
例如,在北京地铁站的地铁线路中,不少地铁站均采用了现代艺术化的装饰,如雕塑、壁画、拼贴画、绘画等作品,能够让人们在地铁站内领略到美丽的艺术作品,让人们在疲倦的旅程中得到一份愉悦。
2. 公共艺术作品丰富地铁的文化内涵公共艺术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语言和风格。
在地铁设计中,公共艺术能够为地铁站注入丰富的文化内涵,让地铁站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通道,而是一个充满了艺术气息和文化底蕴的地方。
有些地铁站根据不同的主题,在其建筑设计中刻意融入了文化元素,打造出与众不同的视觉享受,成为地铁站建设的亮点,如上海地铁10号线规划建设的11个艺术站点,每个站点都有明确的文化主题,如“创造·探索”、“爱上上海”和“未来·生态”等,通过公共艺术作品实现这些主题的表现。
3. 增强市民的文化素养通过地铁上的公共艺术作品,可以增强市民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品位。
艺术品不是为少数人所拥有,而是要让更多人可以接触和欣赏。
相信在很多市民的心目中,地铁文化已经广为人知,成为大家的文化共鸣和价值共识。
而通过公共艺术作品,更能够深化市民对于地铁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提高市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创造力。
公共艺术视角下的空间建构研究

公共艺术视角下的空间建构研究作者:陈聪陈琳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21年第04期摘要:艺术介入公共空间领域,可以更好地彰显艺术的独特魅力,不仅有助于构建公共空间的艺术景观,还可以提供鲜活的城市视觉文本。
文章主要探寻了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化建设策略,总结空间构建的基本准则,从城市空间的雕塑应用、交流枢纽建构、旧城区改造等角度分析公共艺术视角下的空间构建的基本方法,并提出公共艺术视角下的空间建构新理念,以推动公共空间建构的合理发展。
关键词:空间建构;公共艺术;建构理念课题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三亚学院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教学专项研究项目“空间建构设计教学”课程组(syxyylbkkc01-06)研究成果。
公共空间是传承历史文化、满足人们生活需要、可进行艺术拓展的空间。
艺术介入公共空间领域,能够提高城市空间的审美性、艺术性,打造独特的城市文化风貌。
一、公共艺术视角下空间建构基本原则(一)装饰性原则公共空间的建构应当遵循装饰性原则。
公共空间应当具有装饰环境的作用,具有美化城市环境的功能,给受众带来良好的审美体验,满足受众的精神文化追求,突出城市独特的文化品味和思想理念。
首先,公共空间的设计应当重视布局结构的装饰能力,例如,垂直型结构能够表现出庄重肃穆,放射型结构表现力较强。
其次,公共空间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布局,还要实现不同颜色的合理搭配,以及材料的选择要能体现不同的艺术风格,力求带给人们独特的视觉享受和视觉冲击力,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
最后,公共艺术视角下的空间建构要为特定主题服务,要传递主流思想价值观,对人们进行思想情感的指引,以促进社会的发展。
总之,公共空间建构需要彰显城市文化意蕴,传播城市文化。
(二)互动性原则现代城市空间建构不仅需要发挥设计师的作用,还要在艺术设计时遵循互动性原则,切实征求广大受众的意见,构建一个多元化的参与体系。
首先,空间构建应当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的意见,让相关部门、设计师和公众建立广泛联系。
我国公共艺术对城市公共空间的介入

我国公共艺术对城市公共空间的介入
王要
【期刊名称】《美与时代·城市》
【年(卷),期】2018(0)5
【摘要】公共艺术散布于城市公共空间的各个角落,兼顾功能与美感,融深刻的理念于现实素材中,与观众之间形成一种亲切互动的关系,影响人生态度和审美观念.本文针对公共艺术的弊端提出了以相应的管理办法为纲,考虑整体的城市设计,重视艺术家的个性的发展策略.
【总页数】2页(P56-57)
【作者】王要
【作者单位】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我国公共艺术对城市公共空间的介入 [J], 王要
2.探索公共艺术设计在城市公共空间的介入与应用 [J], 雷依雪;杨卫华
3.对话与叙事——公共艺术介入城市公共空间 [J], 王伟
4.公共艺术设计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介入与应用 [J], 金世强
5.艺术对城市公共空间的介入——浅谈我国当代城市公共艺术 [J], 曹武;郑卫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城市空间的公共艺术与建筑

城市空间的公共艺术与建筑近年来,城市空间的公共艺术在建筑领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公共艺术不仅仅是为城市增添美感和文化氛围,更是一种与居民互动的方式,将艺术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使城市更加具有活力。
在城市中,建筑作为最直观的表现形式之一,承载着城市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
而公共艺术作为建筑的一部分,通过雕塑、壁画、景观设计等形式,为建筑赋予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也为城市增加了更多的人文氛围。
首先,公共艺术为城市空间注入了艺术元素。
在城市的角落里,常常可以看到雕塑巨匠的杰作,优美的壁画以及抽象的装置艺术。
这样的艺术作品将城市中的建筑物变得更加有趣和引人注目。
不仅如此,公共艺术还能够吸引游客和居民,促进城市的文化交流和旅游业的发展。
其次,公共艺术与建筑相互融合,提升了城市的品质与形象。
一座艺术品融入建筑的设计中,可以使建筑更加独特和有特色。
例如,在城市中心的广场上,一座巨大的雕塑将成为地标,成为城市的象征。
同时,建筑也可以为公共艺术提供展示的平台,例如,在高楼的外墙上绘制壁画,将城市打造成一个巨大的画廊。
公共艺术还有助于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市的空间布局往往以人为本,公共艺术的引入使城市更具人性化。
例如,在公园中设置的雕塑和雕像不仅是景观,还可以给人们提供休憩和交流的场所。
而公共广场上的雕塑和艺术装置则为行人提供了欣赏和参与的机会。
公共艺术与建筑的结合,使人们的城市生活更加多彩和有趣。
此外,公共艺术也是城市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载体。
通过公共艺术的展示,可以让城市居民更好地了解和体验本土文化。
例如,在历史传统丰富的城市,可以通过建筑和雕塑的形式来展现传统文化的精髓。
而在现代化的城市中,可以通过公共艺术来呈现创新的文化和艺术形式,使城市的文化变得更加富饶和多元化。
公共艺术与建筑的结合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更是城市精神的体现。
无论是历史建筑还是现代建筑,都可以通过公共艺术来展现城市的气质和特色。
公共艺术的引入,将城市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艺术舞台,吸引了无数游客和居民前来观赏和参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艺术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建构——《艺术介入空间》的解读及启示毕业【作者】翁剑青【作者简介】翁剑青,博士、北京大学艺术学系副教授。
(北京 100871)【摘要题】理论探讨【正文】法国艺术史与美学博士卡特琳·格鲁(Catherine Grout)著述的《艺术介入空间》(注:Pour de I' art dans notre quotidian. (des oeuvres en milieu urbain)/Catherine Grout. [法]卡特琳·格鲁著;姚孟吟译,《艺术介入空间》(都会里的艺术创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Pour de l' art dans notre quotidian. )1书,从社会学、艺术学及文化学的多重视角,记叙和阐释了西方当代公共艺术在城市公共空间建构中的某些方式和意义,它并非1部着重在纯粹的理论上进行抽象阐述的著作,而是借助对当代公共艺术的具体实践与观念的考察而进行的独到的评介。
该著作中所阐述的公共艺术观念及主张,在许多方面不同于国内外相关著述中的理论见解。
它通过40余件公共艺术介入都市空间的典型个案,向人们推介和剖析了具有创造性及观念艺术特征的都市公共艺术之现象和方式。
这对于正处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的中国城市之公共艺术建设,显然有着特殊的时代意义,尤其是对于当下中国城市公共艺术的理论建设与实践的深化,有着某些可贵的启示及借鉴的作用。
本文试对该著作的部分解读,概要地梳理和明晰其内在思想的倾向,以及对我们相关领域事业的显在启示,并为寻求我们的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的坐标增添某些参照和比较的对象。
下面将以原作者的言说及观念为蓝本,并伴以本文笔者对相关问题的认知,从4个基本方面加以有限的解读和阐述。
1、当代城市“公共空间”及“公共艺术”的再定义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公共空间的认识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
城市中的公共空间,不再仅仅意味着传统意义上的中心广场、道路节点或公园、会所等场域。
这些场所大多只是设计者或城市历史使之形成的1些实体空间,实际上它们在今日已经很少能够真正成为人们进行公共交流的场域,而人们更多地需要依据自身的环境条件、生活方式,创造出多样的乃至即兴的可供公众参与和互动的共享空间。
况且,当代公共空间在相当的程度上已经隐形在诸如电子网络、电视、报刊等其他公共媒体之中,这使得公共空间形态(及社会政治学意义上的公共领域)形成了多元化、非物质化或非固定化的存在方式。
同时,现实中的人们又永久地需求在真实的空间中进行面对面的群体生活和社会交流。
因此,作为供市民大众了解复杂多样的世界和进行交流、聚会、娱乐及休闲的公共空间,就产生了各种相应的概念和形式,这显然是为了适应多元社会和现代技术的发展。
卡特琳·格鲁所著的《艺术介入空间》(以下皆简称为《艺》)认为,公共空间的诞生和存在,并非就是由即定的实体空间范围所划定的,而是由于生活着的人们的需要和行为所建构的。
西方国家中以往城市广场等空间形式的存在,却不能掩盖“西方城市空间中公共空间的消失或缺席”之情形的存在。
因此,从1定的意义上讲,公共空间建构的要点,是适应社群交流的具体需要和方便。
《艺》以古希腊城邦国家为背景言及典型公共空间的原始语意:“在初始,公共空间不等于城市空间,它有时会被放在1个称为‘公民广场,(agora)的空间,它在此聚集了自由及平等的人们。
这么1来,‘真正的公众不是实体空间的城邦(地理位置或是建筑设置);它是人们群体的动员,这些共同行动、发言的人,以及他们为此目的所拓展、使用的空间……当人们聚集在那儿,它既非必需也无法永久存在’。
在每个人为自由地行动或言论聚集的地方(可预见共同的目标),公共空间即因交流或相互的效仿竞争而活跃起来。
这需要他人的参与,当我们谈到公共空间,它不只是众多个体集结的空间,它尤其是1个可以让人相遇、相互聆听的空间,1个含有视觉与听觉的空间。
……公民广场,这个希腊专有名词的来源是公众思想的空间化,生而平等的人在其中聚集,并共同决定城邦的未来”(注:同上书,第21页。
)但由于世界城市及空间性质之历史的演变,其语意和实质也随着语境的变换而变换着。
于是,在现代都市的公共艺术介入及与之相匹配的公共空间(它可以是非永久性的或即兴的)的建构中,重要的不是刻守传统意义(名义)上的公共空间的概念,而是要注重这种空间是否可能吸引人们的关注和参与,是否可能形成公众舆论及共有情感的产生和交流,并在共享这种空间与时光之时,使得公共精神与个人价值都能得到某种体现。
《艺》注意到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明显区隔却又相互关联和依存的关系,明察了公共领域及公共关系既不简单地依附于个人生存之急切(或狭隘)的实利需求,也不否定必须对私域的利益诉求予以必要的尊重和保护,以兼顾和维护两类不同领域的神圣性和合法性。
“回溯到汉娜·阿伦娜所说:‘公共(public)这个词描述两个相互关联但又不相同的现象:它首先代表所有在公共领域出现、享受最大的被看见与被听见的公开性的人,……再者,公共这个词描绘了这个我们共同享有,却又在其中相互凸显个人不同地位的世界本身。
’我们因此可以断言,世界并非总是公共的,只有当它(时间/空间)被共同享有的时候才是,而它没有被大众分享、被其他人知道的部分,根据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人的认识,则还不具有真实性。
这个观念已经改变了吗?今天我们是否可以援用这个定义?”(注:同上书,第21页至22页。
)显然,《艺》认为,真正的(或经典意义上的)公共空间,仍然应该是具有真正被市民大众所分享,并能在其间发表公众意见和得以公开交流的空间,而不是冠以其名即可成立的。
在追溯古希腊时期典型的城邦公共空间——市民集会广场(agora)的内涵及实质时,《艺》仍借用汉娜·阿伦特的认识指出:“它是实践自由平等的空间,这个空间用来接待每1位城市公民。
这样的典型呼应了城邦组织的需求。
在这个人性的环境中,所有的公民共同在此商议,决定他们共同的事务。
如此1来,这个社会也就脱离了神明,以及家族(或族长)制度的支配……”(注:同上书,第76页。
)《艺》在阐释了初始的、经典意义上的公共空间的概念后,指出了在后来呈现的社会、政治和城市历史形态的变化下,原有的物理性质的城市中心或公共空间的中心已不复存在,那些以公民集会广场作为中心点来发展的城市结构已渐消失,那些昔日供公众争辩公共事务的集会地点已经丧失了特定历史的功能性质,以至于古希腊的广场精神已几近消逝。
并且,它们中的许多已经成为近现代权力政治的象征空间,或成为“表现或是庇护权力的纪念馆”。
客观上看,即使是同1个历史性的场域,也会由于时代背景的变换而变换其功能属性。
例如《艺》在阐释法国的许多皇家广场在经历了封建皇权时代和大革命及共和国时代的过程中指出,它们都1再经历了客观语境和语意转换的洗礼。
也就是说,1成不变的空间性质是不存在的,而需要的是,不同时代的人们对公共空间的再思考、再定义和再营造。
因此,《艺》从当代世界的实情及自然逻辑出发,进而指出:“公共空间在今日,不再是1个确定的位置或划定区域的场所。
同时,我们今天对宇宙的看法也不再执拗地认为,地球是所有运行系统的中心。
因此,扩张、相对性与不明确的概念取代原有的稳定与对称,这个交流场所可以是随机不定的,并且没有1个固定的空间形态。
(注:同上书,第77页。
)据于这样的认识,可能使得今天的人们对当代城市空间的性质以及艺术介入其间的方式和意义,提出新的质疑和建设性的看法。
由于现代城市和人口的不断扩张,居住、工作方式及网络通讯的急剧变化,传统概念的城市公共空间已经远无法满足和承担起方便公众交流的使命,而通过艺术的智性的、包容性的随机介入,却可能创造出更多可供人们相遇、相谈的机会与空间。
其间,1些艺术作品或许本来不是特地为公共空间设定的,并带有某些属于私域的性质,但由于它在开放空间的出现而引起观众的关注并引发人们对公共性问题的关注或质疑,那么,它便同样具有了某种艺术的“公共性”,起到了营造或“激活”公共空间的客观作用。
1些运用现代技术手法和文化观念的艺术作品(虽展期的长短不1),往往改变着周遭环境的意味和性质,使之具有了新的意义、氛围和公共参与的可能。
正所谓:“与艺术作品的相遇因此是与世界、与他人,及与每个分享相同经验的人的相遇;它并非总是源起于公共空间。
因此,只有部分的当代作品所创造的相遇具有公众的意义。
这些作品中包含1个新的计划,它不将美学与伦理、公众性(polis)分开,却也没有把这3者混淆。
”(注:同上书,第19页。
)这里可见,作为介入公共空间的公共艺术作品,可以兼有传播美的意识,揭示人与自然万物的相互关系及交往准则,及有关艺术作品与社会大众所面临问题的共同性和相关性等内涵或作用。
使若干方面之间具有某些关联,但在作品的诉求上,又可具有其独立性或有所偏重,而不必要求思想内涵的面面俱到,承担所有的社会教化职能。
这就可能使得公共艺术担当起不同的角色和功能,或使得私人性的关注与公共领域的关注通过艺术的演义而得以交汇和交流。
对于空间的公共性和艺术的公共性之判断(及定义),《艺》的观点倾向于倚重艺术、空间和人群之间相互作用下所形成的客观效果,以及在不同情形下所形成的动态的效应。
而不是依凭艺术品作者的主观定义来判断其间公共性的有无或多少。
《艺》10分强调艺术品在介入空间的过程中是否有助于人们的自然介入或即兴、自由地参与,而不是重在推崇1个固定的或事先就有了名目的公共空间:“1个公共空间不是空间或社会的组织,而是1个让公共空间不受拘束地随机出现的条件,也就是说,让共享的世界展现出来(人们共享的、人们和作品共通的、人们和世界共通的)?这个公共空间可以事先就存在,或是和共享的世界同时产生……人们应该免于束缚,以免他对于品位的评判受到左右。
……大多数的当代艺术并不是以艺术品的形式,供我们有时间或闲情逸致时才去欣赏;它的任务是在那里、即兴地出现,或是让看到的人不自觉地、以自己的想法参与,而不太有意地去影响。
”(注:同上书,第148页。
)相对于比较保守的概念而言,《艺》更加强调公共艺术对空间的介入以及对人们的作用应该(或可能)是随机的,便于人们以不确定的个性方式参与的,即不是去刻意教诲他人的。
这种认识,是为了适应当代城市社会的空间形态和权力形态的复杂现实而做出的1种积极的思考和对策;反之,如《艺》所言:“如果我们硬是要在城市里找1个地方作为公共空间,就过于矫揉造作了,因为它就不再具有和当代公共空间的变动、未定的现实相互呼应的空间模式。
”(注:同上书,第149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