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患者接受非心脏手术的心血管风险处理

心脏病患者接受非心脏手术的心血管风险处理
心脏病患者接受非心脏手术的心血管风险处理

心脏病患者接受非心脏手术的心血管风

险处理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心脏病

心脏病患者在接受非心脏手术时,比普通人群更容易出现围术期心血管并发症。如果围术期心血管风险已经得到充分评估,管理措施的重心就应该是了解心脏缺血机制,熟悉病人心血管系统所存在的病理损害和相应的病理生理改变,选择适宜的麻醉技术,运用药物和监测等综合措施来降低这种风险。围术期心肌缺血,特别是术后缺血,常常与心血管的不利结局如心肌梗死关系密切。因此对这类患者处理主要在于改善围术期心脏的血液供应,以避免出现长时间严重缺血所致的不良结局。

1 心脏缺血机制

固定的冠脉粥样斑块可导致稳定性冠脉综合征;而斑块破裂则与不稳定冠脉综合征有关[1]。冠心病和高血压会导致内皮功能受损,从而使得这类病人儿茶酚胺类物质的缩血管反应增强。此

外,扩血管物质的扩冠效应在左室肥厚病人也不同程度削弱,从而降低了心内膜下区域的血流灌注。围术期高肾上腺素能活性可导致冠心病病人心肌缺血、冠脉系统收缩以及促使血小板凝聚增强。心动过速可缩短心脏舒张期及冠脉灌注时间,甚至可能缩小冠脉管腔直径。外科手术可能导致病人的高凝反应,这源于血小板数目和功能增强、纤维蛋白溶解减弱、天然抗凝物质(蛋白C及抗凝血酶Ⅲ)减少以及促凝物质(纤维蛋白原、Ⅷ及von Willebrand因子)增多。上述变化可能会增加术后冠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此外,在血管外科手术中,缺血再灌注所产生的活性自由基也可能损害心脏。

尽管心肌缺血与心脏不良结局之间存在整体的联系,但是缺血时间及严重程度似乎是更为突出的因素。Landesˉberg等[2]观察表明,在非心脏手术后出现或不出现心脏不良事件的平均缺血时间是21min/h与1min/h;这些不良心脏事件也伴随着心动过速。其它资料[3]也显示,非心脏手术的高危病人术后ST段压低时程超过30min者往往伴随着心脏的不良事件发生。

2 术前处理

2.1 相关学科会诊心脏病患者接受非心脏手术时,在完成对心血管风险的评估或(和)冠脉血运重建术(冠脉搭桥或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后,应该了解病人的心脏目前是否处于最佳状态,这往往需要相关学科尤其是心脏内科医生的参与。在获得必要的会诊信

息后,麻醉科医生才有可能对病人实施最为适合以及安全的麻醉方式。

2.2 围术期β-肾上腺素能阻断剂的应用心动过速和围术期心肌缺血关系密切。有证据显示:控制心率,尤其是应用β-肾上腺素能阻断剂,能够有效地减少心肌缺血,从而改善高危病人的心脏结局。

对于危险病人,在术前应用单次剂量的β-肾上腺素能阻断剂能够明显降低气管插管时的缺血事件。1998年的一项研究[4]表明:重大非心脏手术前给予β-肾上腺素能阻断剂并持续至术后,在术后前2d内降低了心动过速的发生率,同时Holter显示缺血事件发生率明显下降。此外,有研究[5]证实:在术前及术后给予β-肾上腺素能阻断剂能够在出院后2年内降低心脏病死率和严重的心脏事件。这些表明:应用β-肾上腺素能阻断剂的好处不仅表现在围术期,而且在术后的较长时间。尽管这些结果应用至更广泛病人群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但目前似乎有足够的证据[6]表明,为了降低高危病人的心脏风险,有必要在围术期使用β-肾上腺素能阻断剂。

由于担心一些高危病人不能承受β-肾上腺素能阻断剂潜在的心脏抑制作用,许多临床医生不愿意使用这种药物。一项新近的研究[7]对这种顾虑作了说明:β-肾上腺素能阻断剂能够将老年病人

急性心梗后1年内病死率降低14%,但其控制心率的程度变化很大,且整体上讲β-肾上腺素能阻断剂存在使用不足。即使对于那些在心梗后接受过冠脉血运重建的病人,β-肾上腺素能阻断剂也有着很好的优势。目前,β-肾上腺素能阻断剂在围术期主要应用于高血压和冠心病的病人。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β1 -阻断剂的高度纯化,β-肾上腺素能阻断剂有可能常规应用于所有手术病人以降低潜在的心脏缺血危险。

2.3 其它药物的使用其它用来降低围术期心血管风险的药物还没有得到令人信服的证据。高危病人可应用α2 受体激动剂,如可乐定和米伐西醇(mivazerol)来控制心率、血压和改善围术期心肌缺血,但并不能够降低心梗率。钙通道阻断剂在降低心肌缺血发生率及控制心率等方面还不是很有效果。尽管一些资料显示预防性应用较大剂量硝酸甘油降低心肌缺血的效果优于小剂量硝酸甘油,但是并不能降低心梗率或病人病死率。

3 术中处理

3.1 Cahalan’s策略为了对心脏病患者实现术中的最佳管理,Cahalan提出了4步骤[8]:(1)了解病人心血管系统所存在的病理损害;(2)了解相应的病理生理改变;(3)确定血流动力学目标;(4)做好处理严重突发事件准备。

3.1.1 心血管系统病理围术期心脏患者其心脏病理损害

主要包括3大类:梗阻、返流和分流。梗阻性损害如主动脉狭窄、严重的冠脉左主干疾病等最为危险;术前的运动负荷检查通常能够排除这类病变。返流性损害导致了心室容量超负荷,如果不伴有缺血性损害,其危险性相对较低。分流性损害可能出现于各种水平,但是在成年人并不常见。

3.1.2 病理生理改变肥厚的左室心肌较正常左室心肌需要更高的灌注压。返流性损害适宜维持稍快的心室率;瓣膜狭窄性损害,则应避免心动过速以保证心室充盈和射血。存在冠脉疾病病人则应维持一定的舒张压和减慢心率以保证心肌氧供和减少心肌氧耗。对于分流性损害的病理生理考虑主要在于维持体循环和肺循环阻力的相对平衡,以避免全身情况的恶化。

3.1.3 血流动力学目标前负荷、心率/律、肺/体循环阻力以及收缩性一起构成了病人的急性血流动力学状态。术中调节的目标在于根据病人的病理生理改变,维持其于适宜病人本身情况的最佳状态。某些时候,这可能与外科医生的要求不一致(尤其是病人血压),在做出妥协时,必须兼顾到心脏风险和手术质量。

3.1.4 严重突发事件预测和处理准备最后还应强调:尽可能地做好严重心脏不良事件的预测和处理准备工作。例如,严重主动脉狭窄病人突然失去窦性心律,严重心肌缺血病人突发恶性高血压,这些都将是致命的突发急症,而事先在心理、药物、器械以及人员上的准备,将使处理及时有序。

3.2 术中监测几乎所有的资料都显示了监测心电图(ECG)的重要性[9]。这不仅使围术期长时间或严重缺血的病人能够得到直接的干预,而且有利于早期发现和处理心律失常。对于术中可能出现循环较大波动的手术,有创动脉血压和中心静脉压监测能够提供重要的实时信息,这点对于同时存在心血管疾病的病人非常有价值。

尽管经食管超声(TOE)监测室壁运动情况可以敏感地监测心肌缺血,但也有研究显示它并不比常规ECG监测能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TOE在美英等国已经开始常规应用于心脏外科麻醉,然而其高昂的价格也使得许多医学中心对其望而却步。即便是在发达国家,TOE在非心脏手术中也没能进入常规的监测项目。肺动脉导管自从应用到临床起,人们对它的争论就未曾停止。反对者言其过于危险,而支持者却认为它是围术期监测重要的部分。美国麻醉医生协会的观点是:置入肺动脉导管必须兼顾病人病情、外科手术以及操作者本身情况。很显然,如果操作者对这项技术不熟悉,其带来的风险要远大于监测肺动脉压和肺毛细血管楔压所带来的益处。

3.3 麻醉技术对心脏患者接受非心脏手术实施麻醉的基本要求为:维持循环状态稳定,保证心肌氧供和氧耗平衡。需要注意的是:决定病人术后结局最重要的因素并非麻醉技术,而是病人合并疾患以及外科手术。目前尚缺乏有说服力的数据来表明选择区域麻醉或全麻,病人将获得更好的术后结局。就心肌保护而言,所有的麻醉

技术都有一定的风险和益处。具体方式可根据病情、手术方式及麻醉环境作出不同选择,但对特定的病人而言,最为安全的麻醉方式恐怕应该是麻醉科医生最为熟悉的麻醉技术。

近年来,在冠脉搭桥术(CABG)中应用硬膜外麻醉技术引起了人们的兴趣。高位的胸段硬膜外阻滞能够扩张冠脉、降低心脏的前后负荷以及术后的肾上腺素能反应,如果保留导管至术后3d,还可能在提供良好术后镇痛同时降低心肌梗死发生率[10]。对于非心脏手术病人,是否能置入双硬膜外导管,一根在较低水平用于术后镇痛,而另一根则在胸段用于交感神经阻滞。然而目前对于硬膜外腔阻滞是否能改善心脏的不利结局还没有一致的结论,因此在近期这种操作还不可能成为常规。

3.4 维持正常体温术中由于体腔脏器的暴露、热量的散失以及大量的液体输注,病人体温有下降趋势。低温会增加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和血管反应性,因而可能增加术后心肌缺血的危险。1份300例非心脏手术的病人资料[11]显示:用充有压缩热空气毛毯维持正常体温的患者较低体温患者(核心温度35.5℃),其围术期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从6.3%降低至1.4%。

4 术后处理

非心脏手术结束后,病人外科疾患得到了纠正,但是心血管方面的风险并未得到改善,相反由于应激反应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可能会升高。因此术前和术中运用的一些处理措施在术后仍然应予以重视。

4.1 增加氧供及术后镇痛为了增加血液中氧含量,病人应吸氧至术后72h,或至少在病人恢复正常的呼吸和睡眠模式前应予以氧治疗。此外,因疼痛会增加心肌氧耗,必要的术后镇痛对心脏病人显得尤其重要。近年来,非甾体抗炎药物由于镇痛和抗血小板双重作用,在冠心病病人术后应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12]。但是怎样平衡其可能的副作用(如出血)和益处仍有待人们进一步研究。

4.2 纠正贫血对于高危病人,血红蛋白水平体现了一个重要的心肌氧供因素。在高危外科手术病人,围术期红细胞压积28%可以增加术后心肌缺血和心脏事件的危险[13]。对于那些本身存在心肌缺血的高风险病人,红细胞压积应该维持在30%以上[12]。

4.3 调整凝血系统功能心血管风险随着凝血功能的增强而升高。阿司匹林在高度危险病人能够显著降低其发生严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因此围术期低度抗凝可能对一些高危病人有利。虽然存在使用阿司匹林增加围术期出血的可能,但这种现象并不普遍,且也可能取决于手术的种类。

5 讨论

尽管心脏疾患(特别缺血性心脏病)病人比普通人群在围术期更容易出现严重心血管并发症,但是在过去的20~30年中,非心脏外科手术风险还是得到降低。心脏病人接受非心脏手术,在充分评估其围术期心血管风险同时,应当使用一些降低围术期心脏风险的方法。在实施上述方法时,处理措施还必须强调适合个体的病人以求获得良好的成本效益。

参考文献

1 Rentrop KP.Thrombi i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revisited and reˉvised.Circulation,2000,101:1619-1626.

2 Landesberg G,Luria MH,Cotev S,et a1.Importance of long-duration postoperative ST-segment depression in cardiac morbidity after vascular https://www.360docs.net/doc/ce16135178.html,ncat,1993,341:715-719.

3 Fleisher LA,Nelson AH,Rosenbaum SH.Postoperative myocardial isˉchemia:etiology of cardiac morbidlty or manifestation of underlying disˉease.J clin Anesth,1995,7:97-102.

4 Wallace A,Layug B,Tateo l,et al.Prophylactic atenolol reduces postˉoperative myocardial ischemia.Anesthesiology,

1998,88:7-17.

5 Mangano DT,Layug EL,Wallace A,et al.Effect of atenolol on mortality and cardiovascular morbidity after noncardiac surgery.N Engl J Med,1996,335:1713-1720.

6 Poldermans D,BOersma E,Bax JJ,et al.The effect of bisoprolol on periˉoperative mortality and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high risk patient underˉgoing vascular surgery.N Engl J Med,1999,341:1789-1794.

7 Krumholz HM,Radford MJ,Wang Y,et al.National use and effectiveˉness ofβ-blockers for the treatment of elderly patients after acute myˉocardial infarction.JAMA,1998,280:623-629.

8 Cahalan MK.Modem anesthetic strategies for the patients with heart disˉease.Anesth Analg,1998,Suppl:12-15.

9 Landesberg G,Perouansky M,Weissman C.The probability of detecting perioperative myocardial ischemia in vascular surgery by continuous12-lead ECG.Anesth Analg,2000,90:62.

10 Riedel BJ,Wright IG.Epidural anesthesia in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surgery.Curr Opin Cardiol,1997,12:515-521.

1l Frank SM,Fleisher LA,BreshowMJ,et al.Perioperative maintenance of normothermia reduces the incidence of morbid cardiac events.JAMA,1997,277:1127-1134.

12 Ellis JE.Myocardial ischemia and postoperative management.ASA,52 nd ,Annual meeting refresher course lectures,2001,134:1-7.

13 Hogue CW,Goodnough LT,Monk TG.Perioperative myocardial isˉchemic episodes are related to hematocrit level in patients undergoing radical prostatectomy.Transfusion,1998,38:924-931.

最新常用心脏病人术前风险评估表

常用心脏病人术前风险评估 一、临床多因素分析法来评估 (一) 年龄因素: 新生儿麻醉危险性比成人高七倍,儿童比成人高三倍 70岁以上比年轻人高10倍。 >80岁均属高危麻醉。 (二)1996年ACC/AHA提出非心脏手术的危险因素为: 高度危险因素: 1)不稳定冠脉综合征: 近期心梗(围术期再梗率20~30%); 不稳定心绞痛 (围术期心梗率28%);若发生再次心梗死亡率可高达30%。 2)失代偿的充血性心衰或心功失代偿,EF<35%。 3)明显的心律失常:长间隙的窦性停搏,二度 以上的房室传导阻滞;有症状的室性心率失常;室上速;房颤房扑伴过快的室性心率。 对高危因素病人,除急症外,均需先行内科治疗,待心功能及全身情况改善后再行择期手术。 中度危险因素: 1)稳定性心绞痛 2)陈旧性心梗史,或只有病理性Q波 3)心衰已代偿 4)需胰岛素控制的糖尿病 低度危险因素: 1)75岁以下的老人。 2)心电图异常:左室肥厚;左束支传导阻滞;ST-T异常。 非窦性节律(房颤),但心功能良好(EF>50%). 3)肺功能中度低下。 4)脑血管意外史。 5)尚未控制好的高血压。 对中、低危因素老人,非急症手术,术前进行积极的内科治疗可大大减少围术期并发症, 二、代谢当量(Metabolic Equivalent,MET)评估(体能状态) 通过病人活动情况,对低氧的耐受能力,来衡量病人的心功能。1~4MET: 仅能自己穿衣吃饭入厕,平地慢走(3~4 Km/h)或稍活动,

甚至休息时即发生心绞痛――属于高危病人。 4~7MET: 能上三层楼,平地走6Km/h――可耐受中等手术 。 7MET:能短距离跑步,短时间玩网球或打篮球――可胜任大手术。 三、呼吸功能与麻醉危险性评估 1)可耐受胸腹大手术的呼吸参数:(是预计值50%的三大,一小): 一大….最大通气量(MVV) >预计值的50% 二大…..一秒率时间肺活量(FEV1) >预计值的50% 三大…..肺活量 (VC) >预计值的50% 一小….残气量/ 肺总量(残气率) < 50% 血气…..PaO2 >70mmHg , PaCO2 <50mmHg . 2)不宜行择期手术的参数:(需先内科治疗,改善呼吸功能) 最大通气量/ 预测值 < 50% 肺活量(VC) <2L。 残气量/肺总量(残气率) >60%。 FEV1.o% <50% PaO 2 <70mmHg, PaCo2 >60mmHg。 此类病人最好选局麻,需全麻者术后做好治疗的准备。 四、纽约心脏病协会四级分类法与手术耐受性评估 心功能 临床表现心功能与耐受力 Ⅰ级 体力活动完全不受限。无症 状,日常活动不引起疲乏、 心悸和呼吸困难 心功能正常 Ⅱ级 日常体力活动轻度受限。可 出现疲劳、心悸、呼吸困难 或心绞痛,休息时无症状心功能较差。处理恰当,麻醉耐受力仍好 Ⅲ级 体力活动显著受限。轻度活 动即出现临床症状,必须静 坐或卧床休息心功能不全。麻醉前准备充分,麻醉中避免任何心脏负担增加 Ⅳ级 静坐或卧床时即可出现心功 能不全的症状或心绞痛综合心功能衰竭。麻醉耐受力极差,择期手术必须

心脏病人非心脏手术的术前评估

心脏病人非心脏手术的术前评估 一、术前心脏评估目的 1.了解心脏疾病的类型、严重程度、对体能的影响等。 2.预估围手术期发生心脏事件的风险。 3.术前制订降低围术期心血管事件的方案。 4.制订麻醉管理策略。 二、评估方法 1.熟悉病人的病史,症状和体征以及心血管的特殊检查。 2.结合病人的心脏疾病的严重程度、外科手术的风险程度及病人的体能状况综合评估,同时还需要考虑病人是否伴有其它内科疾病。 三、冠心病人的术前评估 1.已知冠心病病人行非心脏手术,术前应了解 (1)哪些心肌组织处于缺血的危险之中; (2)在何种应激程度时能诱发心肌缺血; (3)病人的心功能状况; (4)病人是否处在其最佳功能状态。 2.易患因素 (1)男性; (2)老年病人; (3)吸烟史; (4)高血压病; (5)糖尿病和高脂血症;

(6)血管病变; (7)肥胖。 3.常用的心脏特异性检查 (1)无创检查 a)十二导联心电图; b)动态心电图; c)运动心电图; d)超声心动图+多巴酚丁胺应激试验; e)放射性核素扫描+多巴酚丁胺应激试验; f)冠脉CT。 (2)创伤性检查:黄金标准,冠脉造影。 4.区分病人的心脏情况是否稳定 (1)不稳定的心脏病变(高危心脏病变) a)不稳定冠脉综合征; b)失代偿性心衰; c)严重的心率失常; d)严重的心脏瓣膜病变。 (2)稳定的心脏病变(中危或低危的心脏病变)5.识别外科手术的风险大小 (1)高危外科手术 a)大血管手术; b)周围动脉手术;

c)高龄病人,急诊大手术,时间长,液体转移量大。 (2)中危外科手术 a)胸腔和腹腔内手术; b)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c)头颈部手术; d)矫形外科手术; e)前列腺手术。 (3)低危手术 a)浅表手术; b)内镜手术; c)白内障手术; d)乳房手术等。 6.了解病人的体能状况(见附录1) 7.增加围术期风险的其它内科因素 a)肺部疾病,特别是COPD病史; b)肾功能损伤; c)糖尿病; d)血液系统疾病,如贫血等。 8.综合评估流程见下图

最新常用心脏病人术前风险评估表参考模板

盐城新东仁医院 常用心脏病人术前风险评估 一、临床多因素分析法来评估 (一)年龄因素: 新生儿麻醉危险性比成人高七倍,儿童比成人高三倍 70岁以上比年轻人高10倍。 >80岁均属高危麻醉。 (二)1996年ACC/AHA提出非心脏手术的危险因素为: 高度危险因素: 1)不稳定冠脉综合征: 近期心梗(围术期再梗率20~30%); 不稳定心绞痛(围术期心梗率28%);若发生再次心梗死亡率可高达30%。 2)失代偿的充血性心衰或心功失代偿,EF<35%。 3)明显的心律失常:长间隙的窦性停搏,二度以上的房室传导阻滞; 有症状的室性心率失常;室上速;房颤房扑伴过快的室性心率。 对高危因素病人,除急症外,均需先行内科治疗,待心功能及全身情况改善后再行择期手术。 中度危险因素: 1)稳定性心绞痛 2)陈旧性心梗史,或只有病理性Q波 3)心衰已代偿 4)需胰岛素控制的糖尿病 低度危险因素: 1)75岁以下的老人。 2)心电图异常:左室肥厚;左束支传导阻滞;ST-T异常。 非窦性节律(房颤),但心功能良好(EF>50%). 3)肺功能中度低下。 4)脑血管意外史。 5)尚未控制好的高血压。 对中、低危因素老人,非急症手术,术前进行积极的内科治疗可大大减少围术期并发症, 二、代谢当量(Metabolic Equivalent,MET)评估(体能状态) 通过病人活动情况,对低氧的耐受能力,来衡量病人的心功能。

1~4MET: 仅能自己穿衣吃饭入厕,平地慢走(3~4 Km/h)或稍活动,甚至休息时即发生心绞痛――属于高危病人。 4~7MET: 能上三层楼,平地走6Km/h――可耐受中等手术。 7MET:能短距离跑步,短时间玩网球或打篮球――可胜任大手术。 三、呼吸功能与麻醉危险性评估 可耐受胸腹大手术的呼吸参数:(是预计值50%的三大,一小):一大:最大通气量(MVV) >预计值的50% 二大:一秒率时间肺活量(FEV1) >预计值的50% 三大:肺活量 (VC) >预计值的50% 一小:残气量/ 肺总量(残气率) < 50% 血气:PaO2 >70mmHg , PaCO2 <50mmHg . 不宜行择期手术的参数:(需先内科治疗,改善呼吸功能) 最大通气量/ 预测值 < 50% 肺活量(VC) <2L。 残气量/肺总量(残气率) >60%。 FEV1.o% <50% PaO 2 <70mmHg, PaCo2 >60mmHg。 此类病人最好选局麻,需全麻者术后做好治疗的准备。 四、纽约心脏病协会四级分类法与手术耐受性评估

非心脏手术风险评估总结

非心脏手术风险评估 一、临床多因素分析法来评估 (一)年龄因素: 新生儿麻醉危险性比成人高七倍,儿童比成人高三倍 70岁以上比年轻人高10倍。 >80岁均属高危麻醉。 (二)1996年ACC/AHA提出非心脏手术的危险因素为: 高度危险因素: 1)不稳定冠脉综合征: 近期心梗(围术期再梗率20~30%); 不稳定心绞痛(围术期心梗率28%);若发生再次心梗死亡率可高达30%。 2)失代偿的充血性心衰或心功失代偿,EF<35%。 3)明显的心律失常:长间隙的窦性停搏,二度以上的房室传导阻滞;有症状的室性心率失常;室上速;房颤房扑伴过快的室性心率。 对高危因素病人,除急症外,均需先行内科治疗,待心功能与全身情况改善后再行择期手术。 中度危险因素: 1)稳定性心绞痛

2)陈旧性心梗史,或只有病理性Q波 3)心衰已代偿 4)需胰岛素控制的糖尿病 低度危险因素: 1)75岁以下的老人。 2)心电图异常:左室肥厚;左束支传导阻滞;ST-T异常。 非窦性节律(房颤),但心功能良好(EF>50%). 3)肺功能中度低下。 4)脑血管意外史。 5)尚未控制好的高血压。 对中、低危因素老人,非急症手术,术前进行积极的内科治疗可大大减少围术期并发症, 二、代谢当量(Metabolic Equivalent,MET)评估(体能状态) 通过病人活动情况,对低氧的耐受能力,来衡量病人的心功能。1~4MET: 仅能自己穿衣吃饭入厕,平地慢走(3~4 Km/h)或稍活动, 甚至休息时即发生心绞痛――属于高危病人。 4~7MET: 能上三层楼,平地走6Km/h――可耐受中等手术。

?7MET:能短距离跑步,短时间玩网球或打篮球――可胜任大手术。 三、呼吸功能与麻醉危险性评估 1)可耐受胸腹大手术的呼吸参数:(是预计值50%的三大,一小):一大:.最大通气量(MVV) >预计值的50% 二大:一秒率时间肺活量(FEV1) >预计值的50% 三大:肺活量 (VC) >预计值的50% 一小:残气量/ 肺总量(残气率)< 50% 血气…..PaO2>70mmHg , PaCO2 <50mmHg . 2)不宜行择期手术的参数:(需先内科治疗,改善呼吸功能) 最大通气量/ 预测值< 50% 肺活量(VC < 2L。 残气量/肺总量(残气率)>60%。 FEV1.o% <50% PaO 2 <70mmHg, PaCo2 >60mmHg。 此类病人最好选局麻,需全麻者术后做好治疗的准备。 四、纽约心脏病协会四级分类法与手术耐受性评估

非心脏手术病人围术期心脏不良事件预测

非心脏手术病人围术期心脏不良事件预测 卿恩明赵丽云董秀华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麻醉科 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老年人口所占比例日益增加,因病就医需手术者也逐渐增多。在老年人中多数患有各种心脏疾病、高血压、支气管炎等心肺疾病,心脏病人施行非心脏手术的术前评估是降低围术期心血管事件并发症和死亡率的重要步骤。围术期心血管系统的应激反应,可使心输出量增加,但心脏病患者中却会增加并发症和死亡率,术后死因包括心肌梗死、心律失常以及继发于心输出量减少的多器官功能衰竭。因此理想的术前评估与治疗,不仅可提高围术期的治疗效果,而且对病人的长期治疗也起到了一定的帮助。因此,如何合理评估病人的心脏功能,提高对围术期病人心脏突发事件的预防,是麻醉学乃至整个医学界面临的重大课题。 1 对病人临床特征的评估 根据病史和体格检查的结果,可判断病人心脏的危险因素和心功能状况。根据病人的临床特点可分为高危、中危和低危(表1)。注意临床特点为中度危险的病人,尽管术前的心功能状况较稳定,但围术期的应激状态将会使其恶化,同时还要考虑合并症,如糖尿病、脑卒中、肾功能不全以及肺部疾患,这些因素均可影响围术期病人的恢复。 表1 增加围术期心脏并发症的临床危险因素分级 高危中危低危 不稳定性冠脉综合征 急性(<1周)或近期(<1月)心肌梗死 失代偿性心力衰竭 有临床意义的心律失常 严重瓣膜疾病稳定性心绞痛 超过一个月的心肌梗死 充血性心力衰竭病史 糖尿病(尤需胰岛素治疗者) 慢性肾功能不全(血肌 酐>200 mol/L) 高龄、高血压和卒中史 左束枝传导阻滞 非特异性的S-T段改变 有CAD倾向者 2 对心脏功能的评估

ESC非心脏手术心血管疾病评估及防治指南精选文档

E S C非心脏手术心血管疾病评估及防治指南精 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ESC/ESA 非心脏手术心血管疾病评估及防治最新指南 2014年8月1日,欧洲心脏病学会(ESC)与欧洲麻醉学会(ESA)联合发布了非心脏手术中心血管疾病(CVD)的评估及防治的最新指南。该指南汇集当今欧洲医学界非心脏手术方面的最新进展,同时继承了已往指南的合理内容。 有趣的是,除了ESC/ESA发布的最新指南,ACC/AHA也发布了非心脏手术CVD评估防治指南(详见2014ACC/AHA?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β受体阻滞剂评估意见),建议读者综合两者长处进行阅读学习。 以下为ESC/ESA非心脏手术CVD评估及防治最新指南要点概述,其中涉及到的指南内容推荐等级及证据等级参考ACC/AHA 成人稳定型缺血心脏病指南更新的附表一。另有关 ESC/ESA 及 ACC/AHA 指南进一步分析见解读非心脏手术防治心血管疾病领域的两大指南 一、重视CVD并发症 ESC/ESA在新指南指出了当前非心脏手术中CVD并发症带来的治疗损失,而且统计结果显示随着欧洲老龄化等问题日趋严重,非心脏手术CVD并发症比例也相应升高。 严格来说,非心脏手术后CVD并发症好发于明确诊断或无症状的缺血型心脏病(IHD)、左室功能不全、心脏瓣膜疾病(VHD)及心律失常的患者。非心脏手术引起长时间血液动力学异常及心脏异常负荷。

造成围手术期心肌缺血的机制主要有两点: (1)冠脉狭窄引起血液动力学波动,造成血流受限,进而出现因代谢需求异常引起的血液供需比例失调。 (2)压力异常引起的不稳定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常伴有血管炎症、血管收缩功能改变及凝血异常。 指南指出老龄化自身对于非心脏手术CVD并发症的影响较小,急症或重症心脏、肺部及肾脏疾病与CVD并发症风险率关联性更为显着。因此,以上因素也应纳入CVD 并发症的评估指标。下表为各种介入或手术治疗风险率归类。

ESCESA-非心脏手术心血管疾病评估及防治指南教学提纲

ESC/ESA非心脏手术心血管疾病评估及防治 最新指南 2014年8月1日,欧洲心脏病学会(ESC与欧洲麻醉学会(ESA 联合发布了非心脏手术中心血管疾病(CVD的评估及防治的最新指南。该指南汇集当今欧洲医学界非心脏手术方面的最新进展,同时继承了已往指南的合理内容。 有趣的是,除了ESC/ESA发布的最新指南,ACC/AHA也发布了非心脏手术CVD评估防治指南(详见2014ACC/AHA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B受体阻滞剂评估意见),建议读者综合两者长处进行阅读学习。以下为ESC/ESA非心脏手术CVD评估及防治最新指南要点概述,其中涉及到的指南内容推荐等级及证据等级参考ACC/AHA成人稳定型缺血心脏病指南更新的附表一。 一、重视CVD并发症 ESC/ESA在新指南指出了当前非心脏手术中CVD并发症带来的治疗损失,而且统计结果显示随着欧洲老龄化等问题日趋严重,非心脏手术CVD并发症比例也相应升高。 严格来说,非心脏手术后CVD并发症好发于明确诊断或无症状的缺血型心脏病(IHD)、左室功能不全、心脏瓣膜疾病(VHD及心律失常的患者。非心脏手术引起长时间血液动力学异常及心脏异常负荷。 造成围手术期心肌缺血的机制主要有两点: l冠脉狭窄引起血液动力学波动,造成血流受限,进而出现因代谢 需求异常引起的血液供需比例失调。

l压力异常引起的不稳定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常伴有血管炎症、血管收缩功能改变及凝血异常。 指南指出老龄化自身对于非心脏手术CVD并发症的影响较小,急症或重症心脏、肺部及肾脏疾病与CVD并发症风险率关联性更为显著。因此,以上因素也应纳入CVD并发症的评估指标。下表为各种介入或手术治疗风险率归类。 低危(v 1% 表浅手术、胸部、牙科、甲状腺、眼部、置换型手术、无症状颈动脉手术、微小整形术、微小妇科手术、微小泌尿外科手术。 中危(1%至5%)腹膜内手术、症状型颈动脉手术、外周动脉成形术、血管瘤修复术、头颈部手术、大型神经手术、大型妇科手术、大型整形术、大型泌尿外科手术、肾移植、非大型胸腔内手术。 高危(>5% 主动脉及主要大血管手术、开放式下肢血运重建术、 开放式下肢截肢术、开放式下肢血栓栓塞清除术、十二指肠-胰腺 手术、肝部分切除术、胆管手术、食管切除术、肠穿孔修复术、肾上腺切除术、胆囊全切术、肺切除术、肺或肝移植。 l多数稳定型心脏病患者可以承受低中度风险手术治疗,无需进一 步评估。 l对于存在潜在或已知CVD风险且风险因素较为复杂的患者,必须全面评估其手术造成的CVD风险。 二、非心脏手术术前评估 ESC/ESA指南术前评估方面进行了全方面的指导,下列是术前评估指

2014ACCAHA 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心血管评估与治疗指南

2014ACC/AHA 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心血管评估与治疗指南 2014-08-19 06:31来源:丁香园作者:清热解毒2号 字体大小 -|+ 近日,美国心脏病学会(ACC)联合美国心脏协会(AHA)组成的实践指南工作组发布了最新的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心血管评估与治疗指南。相关全文于8 月1 日同步发布在JACC 和Circulation 上。 一、简介 该指南的证据主要来自临床经验和观察性研究,少部分来自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同时也兼顾注册研究、队列研究、描述性研究以及系统回顾等,指南主要为接受非心脏手术成人患者的围手术期心血管评估和治疗提供指导,包括围手术期风险评估、心血管检测和围手术期药物治疗以及监测等,具体包括:1、围手术期风险评估,指导手术的选择或操作;2、评估相关治疗是否有改变的必要,为治疗的更改作出决策;3、明确需要长期治疗的心血管疾病或危险因素。 尽管既往的危险分层模式将手术风险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而在最新的指南中,指南编写委员会将其简化归类为低风险(主要心脏不良事件风险<1%)和风险升高(主要心脏不良事件风险≥1%)。 编写委员会认为,相互合作的“围手术期团队”是围手术期评估的基石,它依赖于外科医生、麻醉医生及主要照顾者等相关参与者的密切沟通。应该让患者参与这种合作关系,尊重患者的选择权和目标,促进决策共享。 二、临床危险因素 瓣膜性心脏病 临床上怀疑中度或以上瓣膜狭窄或反流的患者在以下情况应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1、既往1 年内无超声心动图检查;2、较最近一次评估时体格检查或临床状态出现明显变化(I,C)。在评估症状及瓣膜狭窄或反流程度的基础上,对于符合瓣膜介入治疗适应症的成人,择期非心脏手术前进行瓣膜介入治疗可有效降低围手术期风险(I,C)。 对于风险升高的择期非心脏手术患者,以下患者进行术中和术后血流动力学监测是合理的:(1)无症状的严重主动脉瓣狭窄(IIa,B) (2)无症状的严重二尖瓣反流(IIa,C) (3)无症状的严重主动脉瓣反流但左室射血分数正常(IIa,C) (4)无症状的严重二尖瓣狭窄、但瓣膜形态不适合经皮二尖瓣球囊分离术(IIb,C) 三、围手术期心脏测试方法 1、多因素危险指数 验证有效的风险预测工具可有效预测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MACE 的风险(IIa,B)。对于围手术期MACE 低风险的患者,不推荐计划手术前进一步的检测(III,C)。 2、围手术期冠心病的心脏评估 第一步:对于有冠心病或冠心病危险因素并拟行手术的患者,首先评估手术的紧急性。如果情况紧急,明确有可能影响围手术期治疗和手术进行的临床危险因素,同时进行合理的监测和基于临床评估的治疗策略。 第二步,如果手术紧急或择期,明确患者是否有急性冠脉综合征,如果有,则根据不稳定型心绞痛/ 非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实践指南的指南指导药物治疗(GDMT)进行心脏病学评估和治疗。

常用心脏病人术前风险评估表

一、临床多因素分析法来评估 (一)年龄因素: 新生儿麻醉危险性比成人高七倍,儿童比成人高三倍 70岁以上比年轻人高10倍。 >80岁均属高危麻醉。 (二)1996年ACC/AHA提出非心脏手术的危险因素为: 高度危险因素: 1)不稳定冠脉综合征: 近期心梗(围术期再梗率20~30%); 不稳定心绞痛(围术期心梗率28%);若发生再次心梗死亡率可高达30%。 2)失代偿的充血性心衰或心功失代偿,EF<35%。 3)明显的心律失常:长间隙的窦性停搏,二度以上的房室传导阻滞; 有症状的室性心率失常;室上速;房颤房扑伴过快的室性心率。 对高危因素病人,除急症外,均需先行内科治疗,待心功能及全身情况改善后再行择期手术。 中度危险因素: 1)稳定性心绞痛 2)陈旧性心梗史,或只有病理性Q波 3)心衰已代偿 4)需胰岛素控制的糖尿病 低度危险因素:

1)75岁以下的老人。 2)心电图异常:左室肥厚;左束支传导阻滞;ST-T异常。 非窦性节律(房颤),但心功能良好(EF>50%). 3)肺功能中度低下。 4)脑血管意外史。 5)尚未控制好的高血压。 对中、低危因素老人,非急症手术,术前进行积极的内科治疗可大大减少围术期并发症, 二、代谢当量(Metabolic Equivalent,MET)评估(体能状态) 通过病人活动情况,对低氧的耐受能力,来衡量病人的心功能。 1~4MET: 仅能自己穿衣吃饭入厕,平地慢走(3~4 Km/h)或稍活动, 甚至休息时即发生心绞痛――属于高危病人。 4~7MET: 能上三层楼,平地走6Km/h――可耐受中等手术。 ?7MET:能短距离跑步,短时间玩网球或打篮球――可胜任大手术。 三、呼吸功能与麻醉危险性评估 1)可耐受胸腹大手术的呼吸参数:(是预计值50%的三大,一小): 一大….最大通气量(MVV) >预计值的50% 二大…..一秒率时间肺活量(FEV1) >预计值的50% 三大…..肺活量 (VC) >预计值的50% 一小….残气量/ 肺总量(残气率) < 50% 血气…..PaO2 >70mmHg , PaCO2 <50mmHg . 2)不宜行择期手术的参数:(需先内科治疗,改善呼吸功能) 最大通气量/ 预测值 < 50% ?肺活量(VC) <2L。 ?残气量/肺总量(残气率) >60%。 ? FEV1.o% <50% ? PaO 2 <70mmHg, PaCo2 >60mmHg。 此类病人最好选局麻,需全麻者术后做好治疗的准备。 四、纽约心脏病协会四级分类法与手术耐受性评估

心脏病人非心脏手术专家共识

专家共识 心脏病患者非心脏手术围麻醉期中国专家临床管理共识(2020) 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非心脏手术麻醉分会 基金项目: 北京市医院管理局临床医学发展专项经费资助(ZYLX201810) 共同执笔人: 赵丽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朱斌(北京大学国际医院) 车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许莉(北京积水潭医院) 负责人:赵丽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徐铭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 顾问:李立环(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叶铁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编写组成员: (按姓氏汉语拼音排序) 艾艳秋(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敖虎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车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冯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华震(北京医院),康荣田(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林多茂(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路志红(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马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谭宏宇(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田首元(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王古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徐铭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许莉(北京积水潭医院),于春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袁莉(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张析哲(赤峰市医院),张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张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赵磊(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赵丽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赵平(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朱斌(北京大学国际医院) 合并心脏病患者接受非心脏手术居围术期死因首位。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及心脏病日趋年轻化,伴发心脏病接受心脏及非心脏手术的例数呈逐年增多趋势。合并心脏病患者接受非心脏手术术中及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及患者预后与麻醉处理是否合理密切相关,且每一类心脏病围术期处理原则不尽相同,麻醉方式及药物对不同心脏病影响各异。对于合并心脏病患者接受非心脏手术的围麻醉期管理,目前尚无全面系统的全国性专家共识。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非心脏手术麻醉分会根据国内合并心脏病患者行非心脏手术例数较多的多家大型医院临床管理经验,在参考国内外相关指南及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总结,形成《心脏病患者非心脏手术围麻醉期中国专家临床管理共识(2020)》。本共识不作为医学责任认定和判断的依据,不具强制性,仅供麻醉专业人员参考。 1 伴发心脏病非心脏手术围麻醉期术前总体评估要求 麻醉医生术前需要对合并心脏病患者接受非心脏手术进行详细的麻醉风险评估,明确手术时机是否合适,明确术中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心血管事件并做好应对措施。因此,麻醉医生需要具备丰富的心血管疾病知识,熟知各种心脏疾病的血流动力学要求,熟知各种麻醉方法及不同的外科术式对不同心脏病的影响及可能带来的风险,熟知各种血流动力学监测手段及数据解读,熟知各种血管活性药

心脏病病人行非心脏手术的麻醉处理——病例讨论总结小结

心脏病病人行非心脏手术的麻醉处理 一.心脏病病人非心脏手术术前评估 1.心脏疾病危险分层 1)高危 a)不稳定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b)失代偿性心衰 c)严重的心律失常 d)严重的瓣膜疾病 ●最危险的两个因素:不稳定冠状动脉综合征和充血性心衰 ●较公认的择期心脏手术禁忌证:心肌梗死不足一月且症状和检查证实存在持续 性心肌缺血的危险因素、失代偿性心衰和重度主动脉瓣或二尖瓣狭窄。 2)中危 a)轻度心绞痛(加拿大分级I或II级) b)代偿期或心衰早期 c)糖尿病(特别是胰岛素依赖性) d)肾功能不全 3)低危 a)高龄 b)ECG异常(左室肥厚、左束支传导阻滞、ST-T改变) c)非窦性节律(如房颤) d)心功能状态差(如提一袋杂物不能上一层楼梯) e)脑卒中病史 f)未控制的高血压病 2.心功能分级:目前多采用NYHA分级 I级:患者有心脏病,但日常活动不受限。一般体力活动不引起过度疲劳、心悸、气喘或心绞痛 II级:心脏病患者的体力活动轻度受限。休息时无自觉症状,一般体力活动引起过度疲劳、心悸、气喘或心绞痛 III级: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休息时无症状,但小于一般体力活动即可引起一般体力活动引起 IV级:心脏病患者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状态下也出现心衰症状,体力活动后加重

5. 6.根据RCRI 二.术前检查 1.常规超声心动图 可了解心室壁运动情况、室壁厚度、有无室壁瘤,心肌收缩及收缩时共济失调,瓣膜功能、跨瓣压差以及左心室射血分数等 2.经食道超声多普勒 可动态连续监测上述指标,急躁发现心肌缺血、心功能不全,并可评估心脏手术的

效果,目前常用于心血管术中监测 三.术前综合评估 1.体能状态指患者的体力活动能力,用代谢当量水平(metabolic equivalent METs)表示 ● 1 MET是指休息时的氧消耗,是基础单位 ●>7METs:体能状态良好;4~7METs:体能状态中等;<4METs:体能状态差 2. 四. 1.洋地黄类药物 ●主要用于充血性心力衰竭、快速心室率和房颤或房扑病人等,以改善心功能和 减慢心室率 ●常用药物地高辛一般主张术前一天停药,术中、术后按需追加 2.利尿剂 1)主要用于心功能不全和高血压病人 2)会引起低钾,通常连续用药两周以上即使血钾在正常范围,体内总钾量下降30~50%, 术前应注意补钾,使血钾>3.5mmol/L;长时间利尿应与保钾利尿剂合用 3)利尿还引起血容量减少,术前应适当纠正 五.心脏病病人麻醉和围术期管理的一般原则 1.及时纠正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2.避免心脏前负荷增加过多,同时也要防止输血和/或输液不足造成低循环动力 3.避免低氧血症和二氧化碳潴留,或PaCO2长时间低于30mmHg 4.保持血压平稳,避免剧烈波动 5.加强监测,及时处理循环功能不全的先兆和各种并发症 6.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间并减少手术创伤 六.麻醉选择的原则 1.止痛完善 2.不明显影响心血管系统的代偿功能 3.对心肌收缩力无明显的抑制 4.维持循环稳定 5.不促使心律失常发生和增加心肌氧耗量

高血压患者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的风险评估及治疗

高血压患者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的风险评估及治疗 高血压是全世界,也是我国最常见的心血管病之一。资料显示仅我国高血压患者就高达1.6亿人[1]。我国城市居民患病率达5.5%,接近糖尿病,脑血管病和缺血性心脏病患病率的总和。我国一组”十五”攻关资料显示,收缩压在140~159mmHg,160~179mmHg和≥180mmHg的高血压患者,冠心病事件发生率分别为血压正常者的4倍,10倍和25倍[2]。新近统计显示越54%的脑卒中和47%的缺血性心脏病发生于血压水平有关。但我国高血压患者的治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不及发达国家1/3。对高血压患者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心血管疾病的评估和治疗是心脏内科医生日常临床工作。医师术前了解外科疾病性质,同时应当进行基线心脏评估使患者获得最佳治疗。下面根据大量循证医学证据来探讨高血压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心脏事件风险评估及治疗策略。 标签:高血压;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危险评估;治疗 1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常见的心血管事件及发生机制: 高血压患者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常见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包括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AMI),血压改变,和ST-T改变。心律失常指各种形式的心律失常如窦缓(心率30mmHg。 围手术期患者的焦虑,疼痛,麻醉,气管内插管,过量补液(增加心脏前负荷),术后拔管及心理行为紧张,均可激活交感神经系使血压升高,冠状动脉储备功能减退,从而诱发心血管并发症[3]。 2高血压患者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心脏事件的风险评估 高血压围手术期风险评估对发现高血压患者并进行恰当治疗提供独特的机会。对于正在接受治疗的高血压患者术前医生要全面了解患者的病史尤其是平时血压控制情况和了解目前所服药物,剂量和既往对降压药物的不耐受情况。物理检查应当包括寻找靶器官损害和相关心血管疾病的证据。眼底检查可以为高血压的严重性和病程提供有用资料。物理检查和简单的实验室检查如胸部X线,心电图,动态血压检测,心脏超声及血液化验等可以帮助明确高血压严重程度及排除莫些罕见但是重要的高血压病因。如果嗜铬细胞瘤可能性大,应推迟手术直至排除该病。明显的腹部血管杂音可能是肾动脉狭窄。股动脉搏动迟于桡动脉提示主动脉缩窄,而未使用利尿剂情况下出现低钾血症提示可能存在醛固酮增多症。如果初步评估确定高血压属轻度或中度,而且没有相关代谢或心血管异常,则没有证据表明推迟手术会带来益处[4]。 大量研究[5,9]显示,1级或2级高血压(收缩压<180mmHg且舒张压<110mmHg)不是围手术期心血管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但治疗高血压可减少非手术情况下卒中和CAD所致的死亡。作为一个得到普遍应用和公认的与CAD 相关的变量,高血压成为潜在CAD的一个标志[10]。此外,许多研究者证实,

非心脏手术风险评估

非心脏手术风险评估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非心脏手术风险评估 一、临床多因素分析法来评估 (一)年龄因素: 新生儿麻醉危险性比成人高七倍,儿童比成人高三倍 70岁以上比年轻人高10倍。 >80岁均属高危麻醉。 (二)1996年ACC/AHA提出非心脏手术的危险因素为: 高度危险因素: 1)不稳定冠脉综合征: 近期心梗(围术期再梗率20~30%); 不稳定心绞痛(围术期心梗率28%);若发生再次心梗死亡率可高达30%。2)失代偿的充血性心衰或心功失代偿,EF<35%。 3)明显的心律失常:长间隙的窦性停搏,二度以上的房室传导阻滞; 有症状的室性心率失常;室上速;房颤房扑伴过快的室性心率。 对高危因素病人,除急症外,均需先行内科治疗,待心功能及全身情况改善后再行择期手术。 中度危险因素: 1)稳定性心绞痛 2)陈旧性心梗史,或只有病理性Q波

3)心衰已代偿 4)需胰岛素控制的糖尿病 低度危险因素: 1)75岁以下的老人。 2)心电图异常:左室肥厚;左束支传导阻滞;ST-T异常。 非窦性节律(房颤),但心功能良好(EF>50%). 3)肺功能中度低下。 4)脑血管意外史。 5)尚未控制好的高血压。 对中、低危因素老人,非急症手术,术前进行积极的内科治疗可大大减少围术期并发症, 二、代谢当量(Metabolic Equivalent,MET)评估(体能状态) 通过病人活动情况,对低氧的耐受能力,来衡量病人的心功能。 1~4MET:仅能自己穿衣吃饭入厕,平地慢走(3~4 Km/h)或稍活动, 甚至休息时即发生心绞痛――属于高危病人。 4~7MET:能上三层楼,平地走6Km/h――可耐受中等手术。 7MET:能短距离跑步,短时间玩网球或打篮球――可胜任大手术。 三、呼吸功能与麻醉危险性评估 1)可耐受胸腹大手术的呼吸参数:(是预计值50%的三大,一小): 一大:.最大通气量(MVV)>预计值的50%

ESCESA-非心脏手术心血管疾病评估及防治最新指南

ESC/ES用E心脏手术心血管疾病评估及防治最新指南 2014年8月1日,欧洲心脏病学会(ESC与欧洲麻醉学会(ESA 联合发布了非心脏手术中心血管疾病(CVD的评估及防治的最新指南。该指南汇集当今欧洲医学界非心脏手术方面的最新进展,同时继承了已往指南的合理内容。 有趣的是,除了ESC/ESA发布的最新指南,ACC/AHA也发布了非心脏手术CVC评估防治指南(详见2014ACC/AHAE心脏手术围手术期B受体阻滞剂评估意见),建议读者综合两者长处进行阅读学习。以下为 ESC/ESA非心脏手术CVD评估及防治最新指南要点概述,其中涉及到的指南内容推荐等级及证据等级参考ACC/AHA成人稳定型缺血心脏病指南更新的附表一。 一、重视CVD并发症 ESC/ESA在新指南指出了当前非心脏手术中CVD并发症带来的治疗 损失,而且统计结果显示随着欧洲老龄化等问题日趋严重,非心脏手术CVD并发症比例也相应升高。 严格来说,非心脏手术后CVD并发症好发于明确诊断或无症状的缺血型心脏病(IHD)、左室功能不全、心脏瓣膜疾病(VHD及心律失常的患者。非心脏手术引起长时间血液动力学异常及心脏异常负荷。 造成围手术期心肌缺血的机制主要有两点: l 冠脉狭窄引起血液动力学波动,造成血流受限,进而出现因代谢

需求异常引起的血液供需比例失调。 l 压力异常引起的不稳定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常伴有血管炎症、血管收缩功能改变及凝血异常。 指南指出老龄化自身对于非心脏手术CVD并发症的影响较小,急症或重症心脏、肺部及肾脏疾病与CVD并发症风险率关联性更为显著。因此,以上因素也应纳入CVD并发症的评估指标。下表为各种介入或手术治疗风险率归类。 低危(v 1% 表浅手术、胸部、牙科、甲状腺、眼部、置换型手 术、无症状颈动脉手术、微小整形术、微小妇科手术、微小泌尿外 科手术。 中危(1%至5% 腹膜内手术、症状型颈动脉手术、外周动脉成形术、血管瘤修复术、头颈部手术、大型神经手术、大型妇科手术、大型整形术、大型泌尿外科手术、肾移植、非大型胸腔内手术。 高危(>5% 主动脉及主要大血管手术、开放式下肢血运重建术、 开放式下肢截肢术、开放式下肢血栓栓塞清除术、十二指肠-胰腺 手术、肝部分切除术、胆管手术、食管切除术、肠穿孔修复术、肾上腺切除术、胆囊全切术、肺切除术、肺或肝移植。 l 多数稳定型心脏病患者可以承受低中度风险手术治疗,无需进一 步评估。 l 对于存在潜在或已知CVD风险且风险因素较为复杂的患者,必 须全面评估其手术造成的CVE M险。

心脏病人非心脏手术术前评估与处理

【原创】二心脏疾患病人 接受腹部外科手术的病人,心血管系统都面临着来自手术和麻醉及其并发症的危害。?这些危害主要是对心肌收缩性和呼吸的抑制,以及在血压、心室充盈压、血容量及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等方面的波动。?在前次手术时心脏病人心功能处于代偿状态,但在再剖腹术期间则可能难以承受负担而发生心衰、心肌缺血及心律 失常。近年来,对心脏疾患如冠心病、瓣膜病、?心律失常等的治疗技术长足的进步,及对术前心功能估计 水平提高,对心脏病人接受腹部手术有很大帮助。有关心律失常、?高血压病的术前准备和术后处理将有另 节论述。 (一)术前估计 前次手术前应详细询问病史和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以了解心脏的功能状态,包括平时活动能力、?有无心衰的早期表现、有无高血压、心绞痛、心肌梗死病史。仔细分析胸部X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以了解 心胸的比值、有无心室肥厚、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改变。若有心导管检查和心血管造影资料,则可进一 步了解肺动脉压、肺毛细血管嵌压、右心压力、?心排血量等情况以判定心血管病变的程度、范围以及对心 脏功能的影响,必要时请内科或麻醉科医师会诊。?会诊的目的不应该是要求内科和麻醉医师来判断病人能 否耐受手术,而是仅仅要求他们协助来消除或尽可能减少因手术而可能诱发的心衰、?心梗和心律失常的危险,使病人安全渡过手术和手术后期。病人是否需要进行手术,应由外科医师自已决定。?临床上常用纽约心脏病学会的分类综合判定病人对手术的耐受能力,见表2-1。 表2-1 心脏功能分级 ━━━━━━━━━━━━━━━━━━━━━━━━━━━━━━━━━━━━ 级制特征 ──────────────────────────────────── 1级患心脏病,但体力活动不受限,日常生活完全无症状 2级患心脏病,体力活动轻度受限,安静时无症状,日常生活中感到疲倦、心悸、气短、胸痛 3级患心脏病,体力活动相当受限,安静时无症状,轻活动则感到疲倦、心悸、气短、胸痛 4级患心脏病,稍活动时即出现症状,安静时亦有心功能不全、胸痛,体力活动时这些症状加重 ━━━━━━━━━━━━━━━━━━━━━━━━━━━━━━━━━━━━ 心脏功能1、2级病人可能按期施行择期手术,心功能3级病人须经过细致的术前准备和精心治疗,使心功能改善后,或在严密监护下施行手术,心功能4级病人仅许施行抢救生命的紧急手术。 作为围手术期预测心脏合并症的指标称为Goldman心脏危险指数(CaridiacRisk Index), 有实用价值,见表2-2。 表2-2 术前预测危险指数 ━━━━━━━━━━━━━━━━━━━━━━━━━━━ 因素分数 ━────────────────────────── 第三心音奔马律或颈静脉怒张11 6个月内的心肌梗死10 1分钟室性早搏>5次7 术前心电图示心律失常7 年龄>60岁 5 急症手术 4 胸腔内、腹腔内或靠近主动脉手术 3 严重的主动脉瓣狭窄 3 一般内科实验室检查不正常 3 ①PaO2<8.0kPa或PaCO2>6.7kPa ②K+<3.0mmol/L,或HCO3-<20mmol/L

25 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麻醉及围术期管理的专家共识(2017)

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麻醉及围术期管理的专家共识 (2017) 马骏王伟鹏(执笔人)王晟包睿艾艳秋张铁铮夏中元晏馥霞徐军美(负责人)徐美英缪长虹 随着外科手术技术的发展,临床上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的适应证愈来愈广,手术种类以腹部、泌尿、骨科手术居多,而急症、失血多、高龄伴多系统疾病患者的麻醉风险更高,使围术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如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死亡。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6》报道,我国心血管病患者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处于上升阶段,其中冠心病患者约有1100万人。冠心病患者需要行非心脏手术的也在逐年增加,近期患有心肌梗死或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如果需要行紧急或急诊手术,风险则更高。认识并理解围术期心血管风险因素,在麻醉前进行全面评估,对降低患者施行非心脏手术的并发症的发生和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阐述择期、紧急或急诊非心脏手术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麻醉前评估、麻醉治疗和术后即刻管理。 一、术前评估 (一)心血管事件风险评估 1.总则所有接受择期非心脏手术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应进行围术期心血管事件风险评估。该风险与外科手术类型(表1)和患者体能状态(图1)有关。在现有证据和专家意见基础上,参照美国及欧洲冠心病患者围术期心脏评估及处理流程(图2,表2),其基本

原理概述在本共识中。该流程从临床医师的角度关心患者,提供知情同意,并帮助指导围术期管理,以尽量降低风险。这种相互合作的“围术期团队”是围术期评估的基石,它依赖于外科医师、麻醉科医师及主要照顾者等相关参与者的密切沟通。 表1. 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ACC / AHA)指南摘要: 非心脏手术的心脏风险分级 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 )(主要包括三个终点事件: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和卒中。*术前一般不需要进一步的心脏检测。门诊手术是指在手术当天入院并在同一天返回家的手术。

先天性心脏病人非心脏手术的风险评估与对策

心脏病人非心脏手术的风险评估与对策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麻醉科 卿恩明董秀华张雅慧耿新社戴旻 先天性心脏病病人施行心脏手术后其病变得到根治,病情可得到缓解,而先天性心脏病病人施行非心脏手术,反可使病情加重,在麻醉处理上难度较大,近年来对此类手术病人的麻醉有新认识。 先天性心脏病病人施行非心脏手术麻醉,应按照先天性心脏病的种类、疾病的病理生理特点、手术部位、手术时间长短来选择。麻醉处理原则是无论用什么方法术中应避免血流动力学剧烈波动,保持血压、心率稳定,维护好心脏功能,避免其进一步损害,避免机体缺氧及电解质紊乱,保证肝、肾等重要脏器的灌注。 一、麻醉方法的选择和麻醉实施 (一)局部麻醉 局部麻醉包括局部浸润麻醉或神经区域阻滞麻醉,适用于体表短小手术。要求局部阻滞完善,达到无痛目的。对紧张病人可静脉给予小剂量镇静药,以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尽管是局部麻醉,术中无创性监测和面罩吸氧是十分必要的。 (二)椎管内阻滞麻醉 椎管内阻滞麻醉包括蛛网膜下腔神经阻滞和硬膜外腔神经阻滞麻醉,由于蛛网膜下腔神经阻滞麻醉若掌握不好,常导致血流动力学剧烈波动,一般不提倡。硬膜外腔神经阻滞麻醉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轻,镇痛完全,肌肉松弛良好,麻醉效果可达到理想的水平。适用于无肺动脉高压的非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病人,特别是施行下腹部或下肢手术时,可收到安全有效的麻醉效果。 (三)全身麻醉 对手术时间长,病情重(合并心力衰竭、肺动脉高压或发绀)的先天性心脏病病人施行非心脏手术时,选择全身麻醉较为理想。 1. 麻醉诱导方法麻醉诱导方法应根据病人的年龄、麻醉前药物用量、有无静脉通路、病变的类型、心血管功能以及对不同麻醉药物的可能反应等因素来选择。麻醉诱导的给药途径主要有吸入、肌内和静脉。如患儿年幼不合作又无静脉通路时,可采用直肠给药,此法因药物通过直肠吸收,起效较慢,适用于大多数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如患儿进入手术室时已入睡,可采用吸入麻醉诱导,首先采用面罩吸纯氧5min,然后用氧和氧化亚氮(N2O)混合气体,对于心脏功能良好的患儿,可采用氟烷或异氟烷吸入。肌内注射是目前最常用的给药方法,适用于进入手术室后哭闹,挣扎不合作的患儿。肌内注射用药最好选用氯胺酮 (5~8mg/kg),注药后5~6min即可入睡,此时应注意病人呼吸的改变,如果出现呼吸浅、慢,应立即应用面罩吸氧。发绀患儿或循环功能差的患儿,如果氯胺酮的用量偏大易导致呼吸抑制,当出现经皮血氧饱和度持续下降时,应采用面罩进行加压给氧,直至气管插管操作完成。如果为成年病人,进入手术室后安静、合作,静脉穿刺条件好,可先由技术熟练的护士或麻醉医师进行静脉穿刺,然后再进行麻醉诱导。 2. 麻醉诱导药物的选择对于先天性心脏病病人而言,麻醉诱导时可供选择的药物很多,如硫喷妥钠(3~5mg/kg)、氯胺酮(2~3mg/kg)、羟丁酸钠(50~80mg/kg)、依托咪酯~kg)、地西泮(~kg)。静脉给予上述一种药物,病人入睡后再给予肌肉松弛药和麻醉性镇痛药,待全身肌肉松弛后进行气管插管。肌内注射氯胺酮的患儿,可在静脉注射肌肉松弛药和麻醉性镇痛药后进行气管插管。 对于先天性心脏病病人,选择麻醉诱导药物时应注意,硫喷妥钠对循环功能的抑制作用明显,心功能差的病人应避免应用,依托咪酯可抑制肾上腺皮质功能,麻醉诱导后宜给予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