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简述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简述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学前期是儿童发展的初期,会充分体现儿童发展的内在规律。
第一个规律是:高速发展个体发展的基本规律是先快后慢,学前儿童的发展,与其他年龄阶段儿童的发展相比,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具有高速发展的特征。
当我们认真观察观察孩子日常生活中的变化时,就不难发现:1岁前的孩子几乎是一周一个样,3岁前儿童是一个月一个样,3-6岁儿童的变化则是一年一个样。
第二个规律是:有顺序儿童发展不仅具有方向性,还具有不可逾越和不可逆转的顺序性。
例如儿童身体发育遵循着自下而上的顺序,动作发展的头尾律、近远律和大小律也显示了顺序性特征。
在正常条件下,心理现象的发生按顺序出现,心理发展的阶段也同样按顺序出现。
第三个规律是: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和差异性儿童身心各方面不是齐头并进地发展,而是具有不平衡性和差异性。
就同一儿童而言,具体体现在不同年龄阶段发展速度不均衡,同一时间身心各方面的发展水平不均衡。
另外,不同儿童之间身心发展也有不平衡。
每个儿童身心发展的内容、表现形式和水平都具有独特之处。
个体差异是客观规律,是教育的前提,因此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因材施教。
第四个规律是: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 1 -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从横的方面来看,同一时间片段中,发展的各个方面不是孤立进行的,身心之间、认识过程的各个方面、认知过程与情感意志过程之间、心里过程和个性发展之间都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具有整体性、表现出该时间段身心发展的典型特征,从而体现出阶段性。
从纵的方面来看,儿童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先前的发展为后来的发展打下基础,是后来发展的前提。
儿童发展时刻都在发生量的变化,量的变化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从而是儿童发展表现出阶段性。
例如,儿童在开口说话之前,每天都在感知新事物,听成人教他说的词语,当语言的感知理解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他就开始说词语了,产生了言语发展中的质变,即进入言语发生阶段。
儿童发展一般采取渐变的形式,在原有的质的特征占主导地位时,已经开始出现新的质的特征的萌芽;当新的质的特征占据主导地位后,仍有旧的特征的表现。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重要知识——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重要知识——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等特征。
一、顺序性顺序性强调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从低到高,从上到下,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发展的方向是固定的,并且不能后退,也不能跨越。
比如人的发展就是由上到下,先发展头部,然后四肢才发展,并且这个顺序是固定不变的。
教育启示:在教学过程中要循序渐进,不能拔苗助长。
对应古语:《学记》提到的“学不躐等”与“不凌节而施”。
二、阶段性阶段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为质的飞跃,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的飞跃。
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身心发展特征,具有不同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阶段性强调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特点各不相同,小学生有小学生的特点,中学有中学生的特点。
作为一名教师要看到他们在各个时期的特点,能够有针对性、分阶段的教学。
如“小学教育成人化”就是违背了阶段性。
三、不平衡性不平衡性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同一方面不同速,比如人的记忆力发展,在20岁左右是记忆的黄金期,随后会稍有减弱。
二是不同方面不同时,比如,情绪和情感,婴儿在很小就已经情绪成熟,但是情感还没有发展起来。
因此,不平衡性强调的是发展的时速。
生理和心理的每一个方面都有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我们要做的就是抓住这样的时期,即关键期,对其进行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阶段性强调的是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不一样,强调的是发展阶段,因此,二者不一样。
互补性主要指生理和生理的互补,比如视力不好的人,听力比较好。
生理和心理的互补,比如,霍金虽然身体有残疾,但是自己的自信心、意志力很强,最终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因此,老师要看到每一个人身上既有优点,也有缺点,要注意用长处去克服其短处与不足,做到扬长避短。
五、个别差异性个别差异性主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智力不同,记忆力不同,思维不同等。
因此老师看到每个学生的不同,因材施教。
运城教师资格:教育学常考点之个体身心发展规律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运城教师资格:教育学常考点之个体身心发展规律在教师资格考试中,教育学作为考试的常考点,所占分值较大,考查范围较广,成为广大考生复习的“重头戏”。
中公教育资深讲师帮助您复习教育学中个体身心发展规律,帮助广大考生在考试中一举成功。
一、理论要点1.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具体表现: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教学启示:教育工作者应做到循序渐进,“拔苗助长”、“陵节而施”都是有违身心发展顺序性规律的。
同时教育要适应“最近发展区”,走在发展的前面。
也就是教育常说的“跳一跳,摘桃子”。
2. 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具体表现: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教学启示: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还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
3.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具体表现:一是:同一方面不均衡。
二是:不同方面不同速。
教学启示: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适时而教,即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及时的进行教育。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具体表现:一方面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另一方面,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
如身患重病或有残缺的人,如果他有顽强的意志和战胜疾病的信心,身心依然得到发展。
教学启示:要求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注重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具体表现:个别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
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不仅是自然性别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
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
小学教育学考点命题:31儿童身心发展概述

---------------------------------------------------------------最新资料推荐------------------------------------------------------ 小学教育学考点命题:31儿童身心发展概述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第一节儿童身心发展概述小学教育的对象是六七岁至十一二岁的儿童。
小学教育能不能对社会发展起作用,归根到底要看小学教育能不能促进儿童的发展。
为使小学教育能够真正地促进儿童发展,就必须正确认识小学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关系,因此就必须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影响儿童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
一、身心发展的概念人的发展,是指个体从生到死的变化过程。
这个变化既有连续的、渐进的量的变化,又有质的变化: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增长和单纯的量变,而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量变到质变,从旧的质到新的质的不断完善的过程。
简单地说,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理的发展,也可称为身体的发展(结构形态、生理机能) 和心理的发展(认识能力和心理特性、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 。
其中,身体的发展是就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个方面而言的。
机体的正常发育包括身高、体重的增加、骨骼构造的变化、神经组织的变化等,它是个体体质增强的条件和主要内容;而体质的1/ 9增强又有助于有机体的正常发育。
二是心理的发展,是指人的精神方面的发展,包括认知和意向两方面的发展,认知的发展指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方面的发展;意向的发展指需要、兴趣、情感、意志、气质、性格、能力等的发展。
心理的发展是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统一的和谐的发展。
个体的身体发展与心理发展相互联系。
一方面,由于心理是脑的机能,因此,身体的发展,特别是神经系统的发展支配着心理的发展;另一方面,身体的发展也受到人的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特征的影响,尤其是情感对人的身体发展影响最大。
简述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特点

简述幼儿身心发展的基本特点简述幼儿身心发展的基本特点,不同宝宝的身体发展和内心发展是不一样的,想要使孩子得到更好的照顾和培养,家长一定要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的特征,以下分享简述幼儿身心发展的基本特点。
简述幼儿身心发展的基本特点1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有哪些1、3~4岁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生活范围扩大;认识依靠行动;情绪作用大;爱模仿。
2、4~5岁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活泼好动;思维具体形象;开始接受任务;开始自己组织游戏。
3、5~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好问、好学;抽象能力明显萌发;开始掌握认知方法;个性初具雏形。
image.png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是什么1、初生到满月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适应新生活;依靠无条件反射:吸吮反射、防御反射、定向反射、抓握反射、巴宾斯基反射、惊跳反射、游泳反射、强直性颈反射;条件反射出现和心理发生;认识世界和人际交往的开始(社会性的需要)。
2、满月到半岁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视觉和听觉迅速发展;定向反射的作用增加;手眼协调动作开始发生;开始认生。
3、半岁到周岁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身体动作迅速发展;手的动作开始形成;语言开始萌芽;依恋关系日益发展。
因此,当爸爸妈妈无法判断宝宝的发育情况是否正常的时候,就应该四处查找资料,借鉴一下资料上宝宝的生长发育的特点,而不是凭借自己的臆测断定宝宝生长发育的是否正常,从而错过了宝宝如果生长发育不正常的时候露出来的症状。
简述幼儿身心发展的基本特点2一、心理发展的高速性变化迅速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明显的.特点,也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之一。
成人的心理的变化相对比较缓慢,相差几岁的成人,心理特点差别不那么明显。
比如说,一周岁的孩子刚刚开始迈步,两周岁的孩子,步子已经走得相当稳,3周岁的孩子走路总是连蹦带跳。
二、心理发展的不均衡性和整体性儿童身心发展的速度和成熟水平是不相同的,具有不平衡性。
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时期发展速度不相同。
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

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
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其身心特点和行为表现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变化的过程。
身心发展具有以下特点和规律:
1. 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顺序性。
2. 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身心发展特征,面临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 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二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
4. 互补性:互补性反映了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5. 个别差异性: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这就是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6. 整体性: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各个方面的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了解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对于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提高教育效果;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提供适宜的家庭环境和教育,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习题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习题1.【单选题】在儿童的身心发展中,某一时期某一方面的发展特别迅速,其他阶段相对平稳,这一现象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 )。
A.顺序性B.阶段性C.个别差异性D.不平衡性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个头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发展速度的问题,发展速度有两个方面的表现,第一方面同一方面不同速,比如人的身高在人的一生中具有两个生长高峰期,而在其他的时期趋于平缓。
第二方面是不同方面不同步比如对于初中生身体发展与成人无异,但是心理发展不成熟,说明心理发展与身体发展不在同一步调。
题干中的表述符合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故本题选C。
2.【单选题】教育需要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因为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 )。
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D.个别差异性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个别差异性强调的是群体与群体的差异,比如男生与女生两个群体,个体与个体的差异比如说有的人聪明早慧有的人大器晚成,所以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因材施教。
题干中所说的正是个别差异性的启示。
故本题选D。
3.【单选题】失明者通过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的超常发挥得到补偿是指个体身心发展的( )。
A.互补性B.差异性C.相似性D.阶段性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互补性强调身身互补,比如盲人眼盲耳聪,身心互补比如身残志坚。
题干中的表述正是失明者在视觉受损后其他感觉进行弥补体现的就是互补性的表现。
故本题选A。
个体身心发展一般规律知识点区分

个体身心发展一般规律知识点区分个体的身心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又有序的过程,遵循着一定的规律。
理解这些规律对于教育工作者、家长以及关心个人成长的人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们来详细区分一下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所包含的几个关键方面。
一、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比如,儿童的动作发展,先会抬头、翻身,然后才会坐、爬、站、走。
在认知发展方面,也是先发展感知觉,再发展记忆、思维等高级认知能力。
这种顺序性是不可逆、不可逾越的。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中要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不能“揠苗助长”。
比如,不能在孩子还没有掌握加减法的时候就教他们乘除法。
二、阶段性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比如,童年期的学生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而到了青年期,抽象思维能力则得到较大发展。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发展任务。
因此,教育要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提出不同的教育任务,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不能“一刀切”,把儿童当成小大人来对待。
三、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二是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平衡性。
例如,人的身高在青春期会有一个快速增长的时期,而其他时期增长相对缓慢。
在心理发展方面,人的语言能力在幼儿期发展迅速,而抽象逻辑思维则在中学阶段才开始有较大发展。
这种不平衡性要求我们在教育中要抓住关键期,适时而教。
一旦错过关键期,再进行教育可能事倍功半。
四、互补性互补性反映出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
一方面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另一方面,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也可以相互补偿。
比如,一个失明的人,其听觉和触觉可能会比常人更敏锐。
在教育中,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积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 人的身高在什么时期发育的比较快?
• 2.神经系统和生殖系统哪个成熟的更早一些?
1. 人的身高在什么时期发育的比较快?
婴儿期
1. 人的身高在什么时期发育的比较快?
青春期
1. 人的身高在什么时期发育的比较快?
青春期
神经系统和生殖系统哪个成熟的更早一些?
神经系统在孕期三个月左右就发 育了。 生殖系统在青春期左右趋于成熟。
成效,并能充分发挥个体在这一方面的潜力。错过了关
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可能永远无法补偿。
狼 孩
(三)不平衡性
1920年,在印度发现两个“狼孩”其中大的年约七八岁 ,小的约两岁。这两个小女孩被送到米德纳波尔的孤儿院 去抚养,还给她们取了名字,大的叫卡玛拉,小的叫阿玛 拉。狼孩刚被发现时,生活习性与狼一样;用四肢行走; 白天睡觉,晚上出来活动,怕火、光和水;只知道饿了找 吃的,吃饱了就睡;不吃素食而要吃肉(不用手拿,放在 地上用牙齿撕开吃);不会讲话,每到午夜后像狼似地引 颈长嚎。到了第二年阿玛拉死了,而卡玛拉一直活到1929 年。卡玛拉经过7年的教育,才掌握45个词,勉强地学几句 话,开始朝人的生活习性迈进。她死时估计已有16岁左右 ,但其智力只相当3、4岁的孩子。
(三)不平衡性
表现在两方面:
1.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
(如问题一)
2.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如问题二)
(三)不平衡性
• 中小学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抓住发展关
键期或最佳期。
• 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技能和能
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 在这一时期内,对个体某一方面的训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