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构写作:写作教学的另一个向度

虚构写作:写作教学的另一个向度
虚构写作:写作教学的另一个向度

虚构写作写作教学的另一个向度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叶黎明一、写作教学重写实轻虚构所谓虚构写作,也称想象性写作,作者所处理的是一个虚构的世界、想象的世界,讲述的是未曾发生包括可能发生但事实尚未发生的事情,主要指小说、戏剧、诗歌的创作。虚构写作与非虚构写作是一组相对的概念。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虚构写作是被轻视的一个写作类型。据笔者统计,在人教社2006年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共有33个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单元,73道供选作的写作题。其中,有关虚构写作的练习仅8个,涉及故事续写、改写、接龙、编写及童话写作。写实和虚构的比例大约是81,在写实性写作中,记叙文约占四分之一,是第一文体。在人教社2007年版高中语文教科书中,共有20个表达交流单元,96道供选作的写作题,其中,有关虚构写作的练习仅4个。写实和虚构的比例是231。在写实性写作中,绝大部分是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由此可见,在整个中学阶段,以记叙和议论文为主的写实性写作是训练的主流,虚构写作尚未作为文学写作的一个重要分类而得到重视。不仅在中小学如此,即便在大学,虚构写作也是不教的,哪怕是大学中文系。写作课是国内高校中文系的必修课,但却往往被上成散文经典的鉴赏课,学生几乎学不到关于写作本身的东西。二、虚构写作被忽视的缘由1,分类标准的单一造成写作训练途径与内容的单一。根据不同的标准,写作有很多分类。在我国语文学科中,长期以来通行单一的分类,即按表达方式,将写作分成记

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三大类,形成了文体教学的传统。写作教学重结果轻过程——文本被置于教学核心,文本的构思、立意、谋篇、布局等文章作法及记叙、说明、议论的表达技巧成为核心教学内容,写作在主体、形式、技巧、功能等诸多方面的多样化与复杂性被遮蔽,中小学写作教学内容的阶段性重复与训练方式的单一与此有一定的关系。换句话说,因为对写作存在的众多可能的分类缺乏了解,以致我们不知道,除了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写作还能教什么。我们对写作教学的理解依赖于对写作本身的理解。在写作上,国际上比较通行的有以下分类1按写作功能,分实用写作和文学写作。其中实用写作又按不同的语体风格和适用范围分为交际语体写作、公文语体写作、科学语体写作等文学写作按体裁分为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当然,在这传统的文学分类之外,还有的将散文划出文学的类型,如克罗齐就认为文学就是诗、戏剧和小说的集合。散文是介于文学和非文学之间的边缘文体。韦勒克以想象性、虚构性和创造性作为文学的标尺,将记录性文字、说理性文字等散文置于亚文学的地位,而视虚构作品为文学正宗。2按写作内容的真实性,将文学写作分为虚构写作和非虚构写作。虚构写作主要是指小说写作;非虚构写作包括散文、随笔、回忆录等的写作。3按写作的目的,分为自我表达写作和为他人的写作。自我表达写作包括日记、书信、随笔等文章写作,目的是表现自我,即表达作者自己的见闻与感想为他人的写作主要是指一些实用文的写作,如通讯、简报、报告、评论等,目的是向读者传递知识或信息。

4按写作的训练方式,分为规范性写作、塑造性写作和创造性写作。规范性写作是针对谋篇布局的技巧、语法和文体规范等进行写作塑造性写作是结合阅读材料进行补充、改写、扩展、延伸等写作;创造性写作则包括给学生充分的自由、不提具体限制的自由写作,也包括通过探究、调查等方式提出创造性观点的研究性写作。写作分类的多样性,对于促进我们对写作的理解、确定教学取向、丰富教学途径等具有重要的意义。遗憾的是,语文学科的写作教学一直沿着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这条分类路径走了百年。这个分类框架,遮蔽了我们对写作向度更为多元、丰富、动态的理解,这就好像我们一旦认定世界是二维空间,就会对三维甚至四维空间视而不见一样。在这个分类框架中,散文写作因为与三大文体类型的接近而得到强化,而虚构写作则因为类型的差异而受到拒斥。2,对文学创作的偏见。在中小学,尽管语文教科书提供了少量故事编写的作文题,但是虚构写作却难以进入课堂。毫无疑问,虚构写作受到语文学科的排挤,最主要的原因是观念问题认为作家是不可培养的。一个人成为作家,走上文学创作之路,在我国,总是与才气、天赋或传奇般的经历等挂钩。总之,成为作家,是一件玄妙的事情,其过程充满了某种神秘莫测、难以言传的东西,除了期待缪斯女神的点化,似乎别无他途。正是对作家成长机制神秘化的理解,使得文学创作也蒙上了神秘的面纱。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一方面,文学创作的机理说不清楚,另一方面,进入学科的知识又必须清楚而可以言传以适合传授,这种不可

调和的矛盾,使我们深信作家是无法通过规范的学校教育途径培养的,教师不必在此枉费心力。叶圣陶对文学创作的意见,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语文界对虚构类文学创作的态度。他曾这样说过文学创造是天才与努力的乘积,并不是人人能够着手的。说人人要用本国文字叙事说理表情达意,这是大家承认的;说人人要有文学创造的能力,就好比说人人要有图画创作音乐创作的才能,怎么能成为站得住的标准?还有文艺创作,能够着手固然好,不能够也无须强求,因为这件事不是人人都近情的。正是基于上述认识,叶圣陶指出若以悠久之岁月而练习不可限程收效之作文,实非今日所应有之事。宜以最经济之时间练成其最能切实应用之作文能力。这段话既解释了中小学为什么应该以练习实用文为主,同时也为拒绝文学创作提供了合理的借口把时间花在文学写作上,是极不经济、极不理智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文学写作需要悠久岁月的长期练习,费时。二,文学写作不可限程收效,即不但收效缓慢,而且效果是不可预期的。三,在学校紧张而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文学写作的上述特点与学校教育追求限程收效的功利性目的相冲突。叶圣陶对文学创作的意见,归结为以下两点第一,文学创作是属于少数人作家的;第二,中小学写作教学要面向大多数学生,而不是少数。因此,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甚至在大学阶段,虚构写作都未进入课堂被正儿八经地教过。这就意味着,我国的大多数作家都非科班出身,他们的成才,往往得益于机遇、天赋与自己个人的体悟及努力,形成了作家培养的中国传统——自生自

长的农业化生长模式。而作家按个人野路子成才的模式,反过来又强化了语文界作家是不可培养的观念。陈陈相因,虚构类文学创作于是长期在中小学写作教学中出局。三、虚构写作及其教学的意义1,虚构写作有助于想象力的培养。虚构写作也被称作想象性写作,作品中的世界是虚构和想象的世界,作品中的时间和空间也有别于现实的时间和空间,虚构写作需要作者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扎实的写实功底,丰富的想象力使作者在虚构世界里天马行空,而扎实的写实功底又能让人感觉,所谓的马和天空又相对真实。写实的作品依靠的都是作者自己有限的经验,而虚构依靠的却是无穷的想象力。作者借助想象,创造了对话、人物、场景、背景、情节与故事,而这些东西,很多都是在作者自身经验之外的。作者需要跨越经验的樊篱,跳出自己有限的生活,用他人的声音、眼睛、大脑去探索他自己以前从未到过的世界,经历别样的生命历程。而在写实性写作中,作者从未离开自己经验的世界。因此,虚构写作在想象力的培养上,是非虚构写作所无法替代的。在某种意义上,虚构写作展示了一个人的原创力。原创是模仿与抄袭的反义,是对既定参照物的怀疑与否定,是一种对世界独特的感知力、理解力和判断力。虚构写作因其虚构性和创造性,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原创力。莫泊桑说,天才源予原创。2,虚构写作扩大着生命的半径。虚构写作是一种精神的历险,作者利用想象去创造陌生、新奇、复杂的新世界、新人物,并借助它们跨越了自我的有限性。在虚构故事中,作者经历着自

己所创造的角色的生命历程,想象并解释着人物的活动、行为及心理。在这里,有非虚构写作所无法体验的乐趣作者一人创造了所有的人物,为每一个人物设计对话、行动与心理,享受到成为人物化身的乐趣;通过人物的行动和语言,直抵他人的内心世界,享受到全知视角的叙述乐趣;借助虚构到达从未到达的世界、接触从未接触的人物,享受到冒险的乐趣。我们为什么要通过虚构去探索新的世界,进行精神上的历险?因为我们每一个人的实际生活都有限,因此,我们特别希望离开一下,打破一点,想知道我以外的世界里还发生了什么。而虚构帮助我们突破了这种限制,扩大了生命的半径,拓展了自我,我们在化身为虚构故事中的人物时体验的情感,也使我们自身的情感变得丰富,自我变得多姿多彩。对于中学生而言,他们的生活总是这些事情的简单重复上学、吃饭、睡觉。对他们来说,那种离开一下,打破一点的渴望、对于虚构无论是虚构文学的阅读还是写作的需求要比一般人来得更为强烈。我有时认为,学生写作中的抄袭和套话,也许是他们对不断重复的写实性写作的一种厌倦和反抗。因为在渴望冒险的年纪,他们在精神上本应与虚构写作最为接近,但他们却被迫在经验的樊篱之内,写着自己枯燥乏味的人生,演绎着某些材料与话题中所谓深刻的现实意蕴,说一些讨巧的道理。为什么不让他们沿着另一个向度,在虚构写作中稍稍放纵一下想象力呢?3,虚构写作教学造就一批潜在的作家。基础教育阶段,如果不教虚构写作,对整个文学创作来说,就失去了基础。一代人如果在他们想象力的黄金时代没有正式学过虚构写

作,就不要奢望我们能批量生产作家。而作家的培养如果失去了群众基础,停留在个人奋斗的模式上,就不要奢望有文学创作的可持续的繁荣与发展。所以,在中小学教虚构写作,对于文学的意义可能要大于对语文的意义。在美国的中小学,叙事是必须掌握的写作类型之一。叙事分为两类,一类是写实性叙事,即自传;另一类就是虚构性叙事,即小说。学生在高中毕业后,应达到的写作能力标准之一,就是能写小说或非小说类故事。所以,从小学到高中,学生接受过规范的文学创作训练。而在高中毕业后,工作室又继续承担起创作培训的职责。这些工作室有两种形式,一种面向社会,如在社区开设夜校工作室、周末工作室,指导所有愿意把自己的经历变成文学创作的人,如退伍老兵、监狱犯人等第二种是大学课堂,面向学生传授创意写作。美国大学普遍设立创意写作学位。这些人在基本的虚构写作技能入门之后,有的靠个人继续的修行而成为著名作家。可以说,虚构写作的普及教育及遍地开花的工作室造就了一大批潜在的作家。在一定意义上,20世纪美国小说家及小说成为世界小说舞台的主角,与此有必然关联。甚至我们还可以说,美国的好菜坞向世界输出了那么多的大片,背后是一大堆成功的剧作家。而成功的剧本和剧作家背后,是美国成熟的工业化的作家培养模式,而它的基础,就是从小学到大学完整而规范的虚构写作教学。4,虚构写作丰富学生语言运用的经验。虚构写作和非虚构写作在语言使用上迥然不同。非虚构的语言强调表达的清晰、连贯,有较强的形

式逻辑。非虚构语言说什么就是什么,读者清楚地知道它在说什么。但虚构的语言不是以惯常的方式去呈现,小说的语言经常是它说什么而你不一定知道它在说什么,只有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发生意义。就如塞缪尔·贝克特《等待戈多》里的人物对白爱斯特拉冈咱们走吧。弗拉季米尔咱们不能。爱斯特拉冈为什么不能?弗拉季米尔咱们在等待戈多。这样的语言把读者导入一种状态,但是它与我们惯常的合乎逻辑、注重前因后果的连贯表达很不一样,它仿佛是一张拼图中的一块,只有拼砌到一定程度,读者才有可能恍然。如果说非虚构写作追求的是语言的科学之美,那么虚构写作追求的则是语言的文学之美。对语言的运用来说,两方面的训练都是不可或缺的。但是,目前话题作文的大量训练,已经使中学生的语言表述形成了一种固定形式,表现为过于追求语言的社会功能、伦理价值以及辞藻的装饰,而虚构写作将有助于打破语言使用的封闭性、关系性与程序性,呈现语言创造性使用的自由、迷人的光辉。四、虚构写作的教学建议虚构写作和非虚构写作犹如写作之双翼,厚此薄彼的教学,对写作本身来说是不完整的,是半截子的训练。那么,在虚构写作上,我们能做些什么?1,观念很重要。1作家是可以培养的。重视虚构写作,观念的更新非常重要。我国对虚构写作的放弃,源于作家是不可教的这样的观念,而美国的文学创作教育的普及,源于作家是可以教的这样的信念,他们认为,成为作家并不需要特别的天赋,它是一种后天习得的技能,一个人的生活经历就是最好的写作

技能,只要通过有效的培训,人人皆可成为作家。2写作是艺术,也是科学。长期以来我们强调了写作艺术性的一面,而忽略了写作科学性的一面,这种偏见应该得到纠正。写作教学首先应该树立这样的认识写作是艺术,也是科学。即便是文学创作,也有规律和规范可循。语文教师的职责,是发现怎么写的路数与技巧,并能用清晰、具体、实用的语言呈现,更关键的是,他能在学生遇到写作的困难时,从上述的路数和技巧中,提取一个简单易懂的解决方案。他不只是在事后评判,他能在写作过程中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技巧是教与学的关键。2,尊重少数学生对文学写作的诉求。在中小学,个别对文学写作有兴趣的学生,往往得不到鼓励与扶植,因为我们认为,大多数学生并不具备文学写作的天赋,将来也不会成为作家,在生活中也很少会进行虚构写作,因此没有必要专门学习。其实,能不能成为作家和要不要教虚构写作并没有太大关系。正如能不能成为数学家和要不要学数学没有太大关系一样。我们大多数人数学天赋平平,在日常生活中也仅用到加减乘除的四则运算,但是我们却学了12年甚至更久的数学。那么,为什么我们不可以学习虚构写作呢?在虚构写作成为课程内容之前,我们不妨面向少数喜爱虚构写作的学生,设立虚构写作工作室,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写作需求。与一般的写作兴趣小组不同,工作室由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改变学生原来的自然生长的方式。当然,还可以以选修课的形式,鼓励虚构写作,并在原来的教材之外编写相应的教材。比如,美国加州

的阅读教材《美国文学》,就有配套的写作教材,包括《个性化写作》、《创造性写作》、《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写作技巧》等教材,供学生选修。3,从任务型命题转向技能型的练习。在我国语文教科书中,写作练习大多数为任务型命题,其主要功能是向学生下达写作的具体任务,典型的写作题如下往往有这样的情况经历过一些事情,淡忘了,而某个细节,如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一个眼神却记得很清楚读过的一些文学作品,记不清了,而作品中的某个细节,或语言,或动作,或某个人物的肖像却记得很清楚。试以令人难忘的细节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人教版高中必修1写作练习任务型命题是我国写作练习设计的传统。这种练习,主要在写什么上提供材料、范围、话题等限制,并通过简短的题引激发学生写作的动机、唤起学生写作的兴趣;但是,就练习本身而言,由于题干并没有指明具体的能力训练目的,它并不会解决怎么写的问题。笔者认为,语文教科书中写作练习的设计亟待转变,应当在任务型命题之外,设计更多技能型的分解练习。所谓技能型的分解练习,是将某一写作类型的核心技能进行分解,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以下是选自美国高中写作教材叙事写作单元的一个练习练习目标设置悬念教材内容构成1概念解释什么是悬念。配图拉尔夫·吉布森的名作《门把上的手》2用批注法对文学名作中悬念的设置技巧进行分析。3图配文,简洁清晰地呈现悬念设置的五种技巧闪回、场景切换、控制信息、铺垫和出其不意,以及设置悬念的三种目的制造紧张感、激发兴

趣、使读者寻根究底。4练习在一个故事或一本书中寻找悬疑的片断,摘录作者设置悬念的技巧,思考一下,如何利用这些技巧在电影、电视或戏剧中设计一个可视的悬疑场景?把你的设想写下来。这是美国写作教材中一个典型的练习,其特点表现为一,练习的目的明确,针对性强;二,强调技能的训练;三,写作的结果不一定是篇章,可以是句子或片断;四,写作技巧的指导简洁明了;五,充分利用图表形象地呈现知识。这些特点,恰是我国写作练习设计的短板,应该成为今后努力的方向。综上所述,中小学写作教学应正视虚构写作的意义与功能,厘清并丰富写作知识与技能培养的向度,突破目前重写实类散文训练的单向度教学模式,通过从任务驱动型命题向技能分解练习型写作练习设计的转变,切实提高学生写作的技艺。参考文献①[美]韦勒克、沃伦著,刘象愚等译,文学理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23-24 ②叶圣陶,中学国文学习法[]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21 ③叶圣陶、王伯祥,对于小学作文教授之意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344-351 ④&’-,,,,,1996176-177

将叶片放在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再放入大烧杯内隔水加热,叶片颜色逐渐由变成。

稍停片刻,用清水冲洗掉碘液。这时可以看到,叶片遮光部分呈色,没有遮光的部分呈色。)步骤①的作用是:。

)步骤④中酒精的作用是:。

)这个实验说明了:。

我的写作课教学反思

我的写作课教学反思 “My day”这篇作文要求学生能描述自己一天的学习、生活、和活动情况,例如“I get up at 6:00. I go to bed at 9:30 in the evening.”等句型,当然也要学生学习掌握更多的动词词组。教学一开始,我设计了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游戏What is the time?Miss wolf.通过游戏,复习了句型“What time is it? It’s time for…”I do ,you say.互动环节复习了动词词组。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投入到语言实践和思维活动中。利用多媒体展示出关于自己在校一天的画面,让学生接受大量与主题相关的信息,通过直观的图片将学生引入写作情境当中;然后让学生进行口语交流,开拓学生的写作思维,激发学生的写作兴奋点;最后通过现场写作,现场批改,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技巧。本人认为这一节课是比较成功和高效的。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要让学生完成一篇令人比较满意的英语作文,无论是对于授课的老师还是学生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通过这作文课,我总结出了初一英语教学写作应做到以下三点: 1.创设情境,让学生浸泡在写作氛围中。 创设情境,就是意境培养,让学生感受到写作主题的氛围。多媒体教学使英语的学习材料更具有形象性、直观性、色彩鲜艳、图象逼真等特点。如本课的作文教学,本人就利用了自己的生活照来举例教学。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我们的写作教学中。接着通过学生自己的一天,回放呈现,一个真实的情景出现在同学们的视线中。让学生有所思而有所想,有所想而有所作。 2.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开拓学生的写作思维,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英语写作教学中,我们必须积极的调动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不断地用英语说,与他人交流,相互获取、借鉴对方的信息,开拓学生的写作思维,教师也可以适当的参与到学生的交流当中,正确地引导和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达。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不但是一个教学的主体,更是一种潜力巨大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兴奋点,一定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而且方法要常更换。 3.现场写作,现场批改,让学生学会批改作文,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技巧。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来作适当的要求,让学生进行现场作文。一篇作文完成了,全班几十个学生中,水平肯定参差不齐,这个时候,我们不防再进行一个现场批改:教师随机抽取几份作文来现场批改,作一个示范和引领,教会学生怎样让一篇作文更规范、更完美,这对优生来说既是一种挑战又是一种荣耀;而对于中下生来说,也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从同龄人的身上学习的机会,让他们在由衷地佩服同学的同时,也激发他们的上进心。 要培养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并非一节课的功夫,这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努力,同时也对我们英语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在写作课前要有充足的准备,更要费尽心思地巧妙地设计课堂,我们的作文课能否成功,关键还得看学生对课堂的参与程度和学习热情。

探索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探索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自媒体时代到来,“微写作”应运而生。2014年,北京率先将“微写作”纳入语文高考中,微写作也因此受到语文教师的关注和重视。笔者在文本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课堂“微写作”训练,既有利于对文本的深入阅读,也有利于提升学生写作能力。本文用多个课例说明课堂微写作应注重与课文内容的天然联系,且写作的内容要小巧生动,最重要的是要顺势而作。凡是爱好阅读之人,大都喜欢在书页上写点简短的眉批、旁批、读后记,这是典型的微写作行为,甚至教师给学生写的作文评语,和学生的短信聊天也是微写作。高考语文卷中的阅读发挥性表达题、仿写题,都是对微写作运用的考察,如2010年湖北语文高考中有一道语言题,请根据王维的诗句“竹喧归浣女”写一个场景。要求:①想象合理;②语言生动;③不超过50字。微写作能弥补大作文无法多元化地考查学生写作能力的尴尬,降低了学生的考试风险,提高了写作考查的区分度。2014年北京市语文高考新增了三选一的“微写作”内容,深受考生欢迎。 微者,小也。小者,易于操控,易于奏效。上海师范大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生、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邓彤说,“微型写作之‘微’体现在目标的微化、内容的微化和写作教学

支架的微化。微型写作目标单纯,内容明确,环节清晰,非常便于课堂教学、活动、检测、反馈。”当前学生怕写作、厌写作的心理现象已经不是个例,微写作则降低了难度,以低起点进入写作状态,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和成就感。对于那些写作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微写作大大调动了他们的课堂积极性。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有了写作的兴趣,那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 笔者有意识地依托阅读教学的文本,挖掘文本中的写作资源,暂时放弃写作教学的系统化与序列化的整体追求,着眼于局部、微型的实践训练。为了显示微作文和大作文有所区别,营造独特的写作氛围,我们的微作文都是写在统一的B5纸,方便交流反馈,也方便装订积累。如《长亭送别》教学中的“曲子改编”。写作内容:从课文中任选一支或几支你最喜欢的曲子,根据曲意改写成现代诗。 优秀的改编诗歌如下: 潘琴同学的[滚绣球]: 愿疏林挂晖, 怨玉骢难系。 愿此怨彼又缘何? 只为悲欢聚散情难托。 香囊轻解,罗带暗松,

《新闻写作》核心课程建设方案

《新闻写作》核心课程建设方案 一、课程建设思路及目标 (一)课程建设思路 《新闻写作》是我院人文与传播系新闻学、广播电视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也是一门非常注重实际操作技巧的核心业务课程。它以新闻学和传播学作为理论基础,旨在让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掌握新闻领域最基本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传播技术的变革,给传统新闻采访课程提出了新的课题,因此,本课程需要紧跟时代脚步调整课程内容和授课方式。 结合以上《新闻写作》的课程特征,在课程建设上就应把重点放在整合课程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等方面,努力打造教学教法更加灵活多样、课程内容更有专业针对性,更加凸显实践性和应用性的教学体系,以满足大幅度提升学生等分析解决问题和实际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需求,具体包括: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突出新闻学专业针对性,强调应用性和可操作性,在保证基本知识够用的基础上,增加实际动手操作的实践课程,着力培养学生新闻理念、记者的职业思维和新闻敏感以及操作技巧等方面的综合实践能力,基础理论知识则凸显“适用”特点。 新闻写作课之所以必须开展实践教学,是基于以下原因: 新闻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新闻写作理论、知识的理解。对新闻写作而言,以讲授知识和理论为主的课堂教学十分重要;但“纸上得来终觉浅”,若离开了新闻实践环节,学生对有关新闻写作的理论、知识就难以达到深刻理解和融汇贯通的程度,也很难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写作能力。 新闻实践教学为学生了解媒体新闻实务提供了重要途径。新闻专业在校学生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将来有可能成为新闻工作者。他们从现在起,就应当对新闻实务尤其是新闻写作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在《新闻写作》课程实习中,学生们到社会大课堂中去,接触新闻事实,接触新闻媒体,并在媒体上发表自己的新闻作品,这有助于他们提高自身的新闻写作能力和水平。 新闻实践教学为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提供了有利条件。要写好新闻作品,既需要较高的专业素质,也需要较高的综合素质。在《新闻写作》课程实习和以后的大实习中,学生可从媒体从业者身上学到许多优秀品质,也可从许多采访对象身上汲取思想营养,还可加深对我国国情的了解,从而逐渐确立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意识。 在教学体系及方法的选择上,构建以培养专业能力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强调案例教学、文本教学和情境模拟教学,加大实践教学改革的力度。在实习实训方面,坚持模拟仿真实习和现场实习、分散实习与集中实习相结合。在毕业设计方面,努力实现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联动,结合实际,从实习实训等实践一线

“非虚构写作”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小题。 材料一 如果以《人民文学》扬起“非虚构写作”旗帜为起点,“非虚构写作”已走过10年的文学历程。无论概念界定、外延厘析,还是创作实践、批评研究,当下的“非虚构写作”都略显混乱。那么,“非虚构”应如何“写作”? 首先,应摆正“非虚构”与“写作”的主次关系。“非虚构写作”鼓励作家深入现实,以亲历性、反思性与在场性姿态直视虚构文学面临的困境,打破传统文学秩序,使我们从个人到社会、从现实到历史、从微小到宏大等各种关切和经验在文学书写中得以呈现。可见,文学书写是内核与目的,而“非虚构”仅是手段或路径。 其次,应凸显“写作”与虚构、想象间的应然关系。“非虚构写作”在根底上仍体现为一种文学创作,无论其表现出怎样的具体现实的真实,这种真实都应是文学的真实。而这恰是在立足于“非虚构”的现实事件基础上,并通过虚构、想象等艺术手法超越这种基础后呈现的。即作为文学的“非虚构写作”与虚构、想象之间并不对立,而是共同创造出了丰富的文学世界。 “非虚构写作”在文学真实的呈现上不仅不反虚构,反而需借助虚构与想象来深化真实。因为虚构是对真实生活的高度提炼,是艺术想象的产物。想象是依凭记忆对大脑储存的材料进行加工而产生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只要不是漫无边际不合逻辑的杜撰、编造与无根无由不合情理的空想、幻想,其对文学真实的呈现都是有益和必要的。虚构与想象可使现实的琐碎、芜杂精细化,条理化,抽象的情感、意志与体验形象化,具象化,从而渲染情感,强化主题,呈现文学的真实性。 遗憾的是,从“非虚构写作”的创作实践看,大多创作主体停留于记录者、观察者层面,使作品徘徊在“反”虚构层次。因排斥虚构与想象而将其与“非虚构”对立,致使这些“非虚构”文本无法与新闻写作、口述实录和社会调查等类型的“非虚构写作”区别开来,虽说最大限度地呈现了真实,但却丧失了鲜活的艺术意蕴与美学张力。 最后,应厘清艺术真实与现实真实的逻辑关联。“非虚构写作”追求的是艺术真实而非现实真实。实际创作中,无论是关于现实的描摹还是历史的记录,不管作者如何客观冷峻与零度叙事,都不可避免地掺杂个人想象、情感、认知,甚至是兴趣与爱憎。加之作者的出身、立场与态度及所处历史时代和社会氛围等因素,又会在创作中隐匿着某种“虚构性”的因子或回避某种情形以达到特定目的。 “非虚构写作”要将人物性格、情感表达及创作主体的个性才华作为艺术追求,在最大限度地立足叙述真实、情感真实与历史真实等基础上呈现艺术真实。如此,“非虚构写作”方可重新激活文学艺术与大众生活的关联,展露时代凡俗质感和个体生命气息,将易被遗忘、遮蔽的日常瞬间及其潜藏的可能,通过作者亲历亲验的在场性书写予以呈现。 (摘编自高春民《非虚构写作:以审美创作反映现实》)材料二 那么非虚构写作到底是什么?非虚构写作首先可以分为实用的非虚构写作和文学的非虚构写作两类。实用的非虚构写作事实准确,文本简陋粗糙,不追求叙事的精彩。文学的非虚构写作强调以创造性的方式呈现精确事实。非虚构写作题材广泛,包括文学新闻、非虚构小说、历史写作、传记写作、旅行写作、科学写作等不一而足。 非虚构写作最核心的两个特质是事实精准和叙述精彩。“非虚构”要求故事真实,不允许夸大和捏造事实。非虚构写作用一种创造性的语言讲述真实发生的故事,而不美化事实。世界上不可能存在两种非虚构类作品:一种是“严肃”的非虚构作品,它与虚假做斗争,另一种是“艺术”的非虚构作品,它让作者可以随心所欲地写作。在写作史上,没人禁止在小说中使用事实,但在非虚构写作中,禁止编造和嫁接却是共识。

小学课外阅读活动小结

小学课外阅读活动小结 作者:汤云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72 更新时间:2010-7-11 10:27:28 1、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去推荐引读。一般地说,小学生最喜欢读内容是紧张离奇,曲折有趣的,体裁是童话、寓言、故事(民间故事、战斗故事、历史故事),小说(科幻小说、历史小说)低年级学生较喜欢读配有插图的童话、故事,高年级学生则较喜欢读历史题材的传记、小说等,从满足其喜读欲入手,向学生推荐引读。 2、结合课文学习推荐选读。由课文的内容学习去引导学生选读与课文内容学习相关的书籍,不仅可以巩固课堂学习内容,而且更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探究欲望。具体做法有:到课外去寻找与课文有关的历史背景材料来阅读,寻找课文所在的原着来阅读,寻找与课文有关的地域风光,人情世俗读物来阅读。 3、根据《新课程标准》上推荐的内容去引导选择。 新的课程标准在规定各学年段阅读量的同时,也特别推荐了一些名家名篇,让学生去选择阅读,教育部也组织编辑出版了“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提定书目的系列丛书”。这些作品文质兼美,是学生课外读物中的美味佳肴。 4、组织订阅少儿报刊。 少儿报刊上的内容是编辑精心编选出来的,这些内容对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典范性、针对性和适应性,教师可鼓励学生订阅自己喜爱读的有关报刊,品尝到美味可口的课外读物。 四、具体措施: 1、全校一至六年级每周设一节阅读课,阅读课教师可根据各年级的阅读方案设计集体阅读、阅读指导、阅读交流等,使阅读课不流于形式,把学生的阅读活动真正落到实处。 2、学生每天在家要保证至少二十分钟的阅读。 3、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语文课教师的指导作用,对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学会阅读有着很好的示范作用。教师在认真进行课堂阅读教学的同时,应该注意选准切合点,加强阅读方法的示范与指导,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阅读中学会阅读。 4、学会泛读和精读,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精读与泛读,对短小精悍的文章,对文章精彩片段的描写,要求学生精读,熟练成诵,对篇幅较长的文章,对故事性较强的文章进行泛读。使读有重点,通过泛读扩大知识面,通过精读汲取精华。 5、学会使用工具书。教师要逐步指导学生熟悉《新华字典》、《成语词典》、《百科知识全书》等各种工具书的名称、功能及查阅方法;指导学生根据需要到图书馆或阅览室去检索书目、筛选书籍、浏览目录、选择材料。通过查阅释疑,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6.读记结合。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忆不如烂笔头”。课外阅读中接受信息是繁多的,是丰富多彩的,指导学生在阅读活动中有选择的进行摘抄记载,有重点地进行批注,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定会受到很好的效果。在学生的实际阅读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做读书卡或写读书笔记等形式,对读到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断,名言警句摘抄下来、剪贴下来,储存进自己“采蜜集”中,丰富阅读积累。 7、读用结合。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加强阅读思考,读用结合,将阅读过程中的随感、阅读过程中心灵上的感触随时写下来,把从课外阅读中得到的知识迁移到小练笔中来,从读中学写、以写促读、以写促悟,使读在写中不断迁移升华。同时,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多让学生出主题板报,编主题小报,写主题征文。通过系列活动,促进读用结合,深化阅读效果。 8、倡导“亲子阅读” 要想读书活动很好地开展,必须取得家长的支持,教师要使家长明白,任由孩子无休止的看

作文课的教学反思

作文课的教学反思 作文难写,这也是很多学生的心声。那么,语文老师,怎样上好作文指导课呢?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文指导课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读题,找到作文“要写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教师只在学生不懂或有困难的地方帮助解释即可。其次,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审题,独立作文的能力。因此,在作文指导课上,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如审题的规律、确立中心、选材的方法、布局谋篇的方法等,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自如写作。再次,鼓励学生说真话。让学生把自己所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以及做过的事真实记录下来,哪怕是错的也要如实记录。只有这样,作文才能有血有肉,令人信服,作文的质量才能得到保证。 二、帮助学生拓展思路。第一,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角度去考虑问题。面对话题,多方求问就是激活思维的有效途径。比如:围绕话题“钱”,可以自问“谁在赚钱”、“他是怎样赚钱”;“谁在用钱”、“他又是怎样用钱”;“钱的作用有多大”、“钱是不是万能”;“学生在花钱问题上有哪些不同的表现”;“未来的世界里钱还会不会存在”等等。多角度解读话题,使学生的作文立意更深刻、更新颖。第二,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从小事中抽取出带有本质性的东西,丰富学生作文的选材。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小事,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从这些小事中提炼出 ————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个人学习查参考

中心,这对丰富学生作文的素材,开拓学生作文的思路是十分重要的。 三、读与写相结合。教师要把读和写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读”去解决写作当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典范的文章,非常适用于“写”的指导。尤其是教材在安排训练上,很多都照顾到了“读”与“写”相结合。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些范文的写作特点,也可以在学生写作中,遇到实际问题时,引导学生再读课文,从中受到启发,找到方法。 “读”也可以是教材外的内容,在选取内容时,通常是为了解决作文中的某一问题,而选取一个片断,让学生通过阅读,对作文的一些方法有所感知和领会。 四、作文与做人相结合。作文指导课,教师很少关注学生的思想动向,造成一些学生在作文的立意上出问题。 教师必须在指导学生作文时,结合具体的类型作文,同时渗透理想、道德教育。例如:在指导学生写“人物”的作文时,教师一方面要求学生选取先进的典型人物,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刻画出人物的特点,启发学生写出人物的高尚品质。

虚构与作文

虚构与作文 作文需要虚构 1、放弃“实话实说” 拿到作文题目,第一就是要考虑“用哪一件或哪几件事,来表现题目”,这就是“作文设计” 例如题目是《我的爸爸》《我的妈妈》。 如果爸爸妈妈朴实无华,你会觉得无话可说,如果爸爸妈妈满身缺点,你会觉得羞于启齿,这时,你千万要放弃“实话实说”,你可以把题目暗暗地改为“我所希望的爸爸妈妈”,希望,就是想象,就是虚构,就是编造故事,于是,你不再无话可说,不再羞于启齿,你会变得思如泉涌,淘淘不绝。 实际上你们就是这么做的。你们作文中的爸爸妈妈,个个品性优秀,慈祥可亲。其实,人无完人,生活中的爸爸妈妈不会没有缺点,但你们在作文里,故意隐瞒了这些缺点,只写爸爸妈妈身上闪闪发光的亮点。你们这么写,完全正确,谁也无权责备你们。 敏敏的爸爸对爷爷奶奶不好,敏敏在作文中却虚构他很孝顺,爸爸看了很受感动,重新按排了二位老人的生活,成了远近闻名的赡养老人的模范。如果敏敏实话实说,那只能引起爸爸的怒火,而不会有这么好的效果。这就是作文虚构的好处。 2、虚构必须可信 虚构之事,不必真有,但是必须能有,虚构的基础是可信,

虚构必须在常情常理之内,而不能在常情常理之外。 例1 我的爸爸 爸爸身材略高,有些驼背。令人注意的是,他的头发过早地脱落了。他身上时常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工作服,脚上穿着一双北京布鞋。至于呢料的衣服,他是极少穿的,因为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对个人的生活就随便了。 爸爸对自己的工作非常负责,一丝不苟,他担任提运组组长,每天要调度车辆和按排装卸工到火车站去装运货物。有时,他也随同装卸工一起乘车到火车站,看看货物数量有无差错。爸爸在完成自己的任务后,还要主动帮助装卸工抬货,同他们一起干活。有一次,爸爸为了清点一箱装错了的货物,和装卸工一起在仓库工作到晚上九点多才回家。 爸爸对工作一丝不苟,对子女的教育也是很认真的。他常常从公司图书馆里借回报刊杂志给我看,丰富我的写作知识。他还要求我在完成课内作业之余,写日记,多练笔。 爸爸关心我的学习,也关心我的身体,他要求我每天清晨起来跑步、做操,锻炼身体,他时常对我说:“身体是学习的本钱,没有一个好身体,就不会有好成绩”。 爸爸有一个习惯,就是每天非看报不可。他还自备了一个笔记本,把好词好句都记下来,有空就拿出来看一看。我曾问他:“你年纪这么大了,又不像我们要经常写作文,记了这么多,有什么用啊?”,他微微一笑,说:“人活在世上,就要不断地学习,

《非虚构写作的兴起》_现代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

《非虚构写作的兴起》_现代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 《非虚构写作的兴起》_现代文阅读题 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美国文学界出现了一种介于事实与小说之间的作品,数量众多,并且不断引起社会的轰动。美国学者约翰·霍洛韦尔把这一小说形式定义为“一种依靠故事的技巧和小说家的直觉洞察力去记录当代事件的非虚构文学作品的形式”。他认为,美国五六十年代社会的剧烈变化是这一文学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艺术家缺少能力去记录和反映快速变化着的社会。美国的这种现象与不同寻常的加速度有关系的。一切事情好像都在以比过去高十倍的速度变化着,这种状况给文学带来巨尖的困难”,“这一时期里的日常事件的动人性已走到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了”,可以说,非虚构小说的出现是对社会危机的反映与象征。 这很有点像当代中国社会的情形。在短短30年的时间里,我和几乎完成了西方400年的历史。 在这一巨大的转变下,中国生活经历了犹如过山车般的眩晕与速变。光怪陆离的现实常让人有匪夷所思之感,比虚幻更为不真实,每个人都身处一种被分裂和被分割的生活中,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几种生活、多元观念同时并存,仅仅是一墙之隔,就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人生和场景。“小说家经常碰到的困难是给"社会现实’下定义。每天发生的事情不断混淆着现实与非现实、奇幻与事实之间的区别”,在这个意义上,非虚构文学应运而生,它的要求与写作模式更能够反映这个时代的精神和生活的内核。它集中在两点:一是准确性,对现实的无懈可击的准确描述与理解;二是还应该具备只有在小说中才有的情感作用。在个人的思索和公众的历史、社命之间寻找平衡点。 真正意义的非虚构创作,除了理论上的一些必要条件之外,更重要的还是与作者灵魂相关的那一部分。首先是行动,从书斋中,从我们逐渐中产阶级化的生活中走出来,走进你所书写的对象的“日常生活”,而不是“观念生活”,这是我们必须清楚与正视的一件事情。不管我们如何真诚,对于我们的书写对象而言,我们已经是“高高在上”的姿态,所以我们必须要有真正的深入、真正的行动,不管是主动的卧底,还是被动的“流浪”。而行动的前提是谦卑。谦卑是什么呢?譬如托尔斯泰关于俄国农民和贵族的思考,它必然涉及到自我,有着自我心灵的紧张、痛苦与冲突,是—种深刻的原罪感,所以,即使在82岁的高龄,在中国早已是“知天命”的年龄,他还要为此离家出走。谦卑能使作者和人物心灵之间形成一种开放和贴近的关系,不只是审视、批判,更不是自恋或一种修辞,那是他的生命、他的生活、他的情感,你要感同身受,不但要体会到他们的疼痛和黑暗,还要准确把握他们的疼痛与黑暗的点位在哪里,要对他们所处的历史语境有真正的理解。 在当代中国这样一个复杂而广阔的语境中,非虚构写作应该有它的价值,也有它的宽广度。文学不仅具有内在的自我价值,也应该对国家生活和民族生活起到真正的作用。非虚构小说或许在这方面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有删改)

课外阅读活动总结

课外阅读活动总结 篇一:个人读书活动总结 下午去少年宫办事,出来不觉又走进书城。一口气看完了两本书。是印度很著名的心灵大师的《解读你自己》和《与心灵对话》。以前爱看心理学方面的书,但这类世人看来有点玄的通灵类书还是第一次读,看完竟有些许触动。世上本来最难了解的人就是自己,读懂自己的心灵更是一种超然的境界。书中提倡一种绝对自然放松的状态,不给心灵任何的束缚和枷锁,不去做任何形式上的压抑与方向归属,而是充分尊重它,并客观地对其产生进行探究。追根溯源才能治标而不是治本。书中又提到怎样才能体验到人类伟大的深层次的纯精神的爱。那种爱是人类幸福感的最高追求,是自身心灵与肉体完全自然和谐地完美融合时体验到的无法比拟的快乐感觉,很象佛教中的无我境界。结尾说冥想是与心灵对话的最高层次。读完竟是满怀的喜悦。物欲的满足与精神上的愉悦相比是多么的微不足道。一切让爱做主一切让心灵做主。让我们活得更纯粹更幸福。 自小爱看书,且看的杂,能看的都看,囫囵吞枣,填鸭式的。20几年下来,倒发现这是我最好的消遣和减压方式,再多的失意烦恼,世间纷繁,只要一书在手,自得其乐。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能闲世人所闲事,方能忙世人所忙事。所谓闲事就是读书。一个女人所能体会到的自由的程度和对幸福理解的深度取决于她对人性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我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那我们就尽量去拓展自己生命的宽度。读书的女人,较少地沉沦悲苦,因为她知道个人的痛苦和大自然相比是多么地微不足道;读书的女人,较少无望地孤独惆怅,因为当她沉浸在书的海洋时心中无比的喜悦幸福;读书的女人,较少有阴暗与卑鄙的心理,因为书中的光明日积月累浸染着情操,鞭击着皮袍下的小。读书使人的情感更细腻,举止更优雅,气质更深沉。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非读书所不能达也。 篇二:小学读书活动总结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能积累语言,丰富知识,而且能陶冶情操,受益终生。为进一步推动我校教育工作,激发学生读书热情,活跃校园文化,树立正气,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我校至XX年以来一直坚持开展校园读书活动。我们精心设计积极可行的读书活动,让学生

作文指导课教学反思

作文指导课教学反思 东方红小学李岩 作文难写,这也是很多学生的心声。那么,语文老师,怎样上好作文指导课呢?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文指导课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读题,找到作文“要写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教师只在学生不懂或有困难的地方帮助解释即可。其次,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审题,独立作文的能力。因此,在作文指导课上,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如审题的规律、确立中心、选材的方法、布局谋篇的方法等,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自如写作。再次,鼓励学生说真话。让学生把自己所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以及做过的事真实记录下来,哪怕是错的也要如实记录。只有这样,作文才能有血有肉,令人信服,作文的质量才能得到保证。 二、帮助学生拓展思路。第一,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角度去考虑问题。面对话题,多方求问就是激活思维的有效途径。比如:围绕话题“钱”,可以自问“谁在赚钱”、“他是怎样赚钱”;“谁在用钱”、“他又是怎样用钱”;“钱的作用有多大”、“钱是不是万能”;“学生在花钱问题上有哪些不同的表现”;“未来的世界里钱还会不会存在”等等。多角度解读话题,使学生的作文立意更深刻、更新颖。第二,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从小事中抽取出带有本质性的东西,丰富学生作文的选材。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小事,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从这些小事中提炼出中心,这对丰富学生作文的素材,开拓学生作文的思路是十分重要的。 三、读与写相结合。教师要把读和写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读”去解决写作当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典范的文章,非常适用于“写”的指导。尤其是教材在安排训练上,很多都照顾到了“读”与“写”相结合。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些范文的写作特点,也可以在学生写作中,遇到实际问题时,引导学生再读课文,从中受到启发,找到方法。

虚构的故事

写作写实和虚构 【目标导航】 1. 2.了解写作中想象力的重要,体会在初中阶段写作能力中,写实才是“核心 3.学习从写实向虚构延伸,尝试写一些生活中未接触过的事物,编写一些情节虚构性的作品,学写小小说、剧本等。 【课时安排】 2 【课时分配】 1.从小到大,你可能有过许多邻居、同桌,还有旅途中的同行者……你跟他之间是否产生过一些有趣的故事?你对他印象如何?请以《与你为邻》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500 2.初中三年,你有过怎样多彩的经历?在成长的过程中,又有过哪些难忘的感受?回忆一下,以《多味初中》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500 3.你喜欢读小说吗?书中那跌宕起伏的情节,性格各异的人物,是否也曾激起过你的创作愿望?自拟题目,创作一篇小小说。不少于500字。 法国哲学家狄德罗说过:“任何东西都敌不过真实。”高尔基也说过:“应该写得朴素,愈朴素愈好,而且愈能打动人。”文章需要真实,用真实的材料和感情来打动人,而那些胡编乱造的,夸大歪曲事实的作品往往受到人们的鄙视和批判。说文章的真实又不完完全全地照搬现实,那是机械工,适当地加入虚构可以

使你的作文更出彩,如锦上添花。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作文的写实和虚构。 1.写作时可以记述你与这位“邻”的交往,写写这位“邻”给你的印象或者 2.围绕着“多味”,选取最有意义的事件来写,真实表现自己的经历,抒发 3.可以写实,真实描述现实生活中的事件,也可以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合 4.运用一些写作技巧,如顺叙和插叙相结合、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巧设悬念、首尾照应等。 【技法点拨】 写实,指据事直书,真实地描绘事物。作文,一般地说,要把写实作为训练 虚构,是文艺创作中为概括地表现生活、塑造形象、突出主题而采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即作者用想象和综合的方法,对生活素材进行选择、集中、提炼的艺术加工。运用想象和联想进行虚构, 既要把写实作为重点,又不排斥虚构想象的练习,那么,将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 1.比例恰当作文要以写实为主。无论大作文、小作文,也无论课内练笔或课外练笔,都要把写实作为重点。在确定以写实训练为主的前提下,也要安排一定比例的虚构想象的训练。在习作实践中防止两种倾向:一方面,不要不顾实际的写作能力,过多地进行想象虚构的练习,而忽视双基训练;另一方面,也不要忽视想象的作用,禁止虚构,而影响智力的充分发展。写实和虚构,要按照一个恰当的 2.程序科学人的认识,首先是对现实的感知;人的想象,则是在现实事物的作用下,对记忆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的新的形象。没有现实材料的储备,想象就不能产生;反之,现实材料感知越多,想象才愈加鲜明。这就要求作文训练,先写实,继而虚构、想象。当然,训练程序的阶段,并不是一道截然分开、不可逾越的沟壑,在实践中往往根据需要,将写实和虚构交错进行。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路遥《平凡的世界》整本书阅读之微写作优秀教学设计

路遥《平凡的世界》整本书阅读之微写作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阶段性目标:依据新教材学习任务群1(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5(文学阅读与写作)要求,通过开展整本书阅读通读评价活动,关注学生个体阅读深度与高阶思维品质的培养,鼓励学生富有个性的表达,培养写作能力,尝试跨界阅读。 2.本课时目标: (1)读写评结合,了解学生整本书阅读进展状况,培养特定情境下的语言应用能力。(2)学习微剧本相关知识,以改编成微剧本(一幕)的写作实践活动,探索文学作品的的微剧本创作。 二、课时:一课时 三、课前准备:收集学生为小说人物撰写的颁奖辞。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整本书阅读《平凡的世界》同学们已经通读了一遍,昨天看了同学们为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写的颁奖词,我想请同学根据你自己对这部百万字小说的阅读经验,就自己的颁奖词说明理由,你为什么要给他(她)颁奖。 1.学生展示颁奖词,并阐述理由。 2.师生评议,在评议的过程中深耕文本。 教师小结:小说中这一群人,他们身处平凡的世界,却又不甘于平凡,自始至终没有放弃过平凡的梦想。因此,陈忠实这样评价路遥:“路遥获得了这个世界里数以亿计的普通人的尊敬和崇拜,他沟通了这个世界的人们和地球人类的情感。” 二、微写作训练活动 1.设置情境 教师引导:《平凡的世界》多线并进的情节结构和人物群像的塑造非常独特;主题蕴含苦难体验、道德善良以及奋斗精神。小说中的精神力量,不仅在当时有着深刻影响,对于今天的人们也有着现实意义。2015年新版电视剧《平凡的世界》首播,剧中表达了“改革有力、奋斗有梦、伦理有情”的主题,符合我们的时代特点,2019年11月15日,话剧《平凡的世界》在北京开演。 文学名著的改编,不仅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怀旧与消费的影像空间和规避现实的庇护空间,更是对那些逝去记忆的一种文化焊接和精神传承。今天,我们进行深层次阅读和写作,尝试着将《平凡的世界》的精彩情节改编成微剧本的一幕或一个片段。改编成微剧本应该从何入手呢?有没有同学具有剧本知识的储备,能告诉大家? 提示:情节的典型性,抓矛盾冲突最激烈的情节,人物性格能充分展示。 投影曹禺《雷雨》片段。 (补充资料:宫晓东导演介绍了相比于文学,话剧改编有“减法”和“加法”,将110万字的原著改编为两个半小时的话剧,首先是故事结构上的“减法”。将“最不可少”的内容保留后,从三部小说中提炼出故事主线。 其次是二度创作上的“加法”,每一个时代都用了代表性的背景,增添三个元素:作为转台的磨盘、作者路遥的铜像,以及造型各异的偶人。“从路遥的笔下,回到渐行渐远的年代”。) (设计意图:将话剧改编中的“减法”和“加法”置于文学解读的语境中分析,认为通过舞台的演绎,学生可以在了解和欣赏话剧艺术的同时,更好地理解《平凡的世界》的文学魅力。) (补充知识: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怎样讲好一个故事读书笔记

〈〈哈佛非虚拟写作课怎样讲好一个故事》读书笔记因为过去要进入未来,所以有了故事。因为在深夜里,你会想不起你是怎么从原来走到的现在,所以有了故事。当记忆被抹去,当你除了故事就再无任何可以去记忆、可以被记住的东西时候,因为要有永恒,所以有故事。一一〈〈负荷》 故事是我们人类历史的灵魂,我们作为一个讲故事的人,要将全部的身心投入,因为慎重,才能够感觉到故事之重。我们写的故事是非虚构的,而且必须是事实,如何将事实故事写得有吸引力和有影响力?我们要做的有很多。这本书的作者就在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写好一个故事? 盖伊.塔利斯说,我们写一个故事应该深入私人生活。我是认同这个观点的,只有和写作对象完全接触,才能真正表达出我们想要传达给受众的信息。而我们和写作对象接触的时候,必须保持一颗客观的心,不偏不倚。“抓住一个想法,一个中心的点子,然后去努力落实它、发展它,把它变成一个故事,变成一个讲出了今天我们的生活方式中某些东西的故事,就是叙事性新闻写作的根本所在。”这就是一个说起来容易,但是落实起来很难的事情了,因为我们的脑海中突然冒出来的点子总会得不到重视,在它出现时,我们经常会为我们的懒惰找理由,更多的是不知道从何入手,这种情况就需要我们寻求别人的帮助,但是我觉得每个人都是厚积薄发的,只有抓住我们脑中的点子,努力去落实它们,才能够给白己更多的经验,也会学到更多,我们需要行动起来!当然,我们会有很多想写的故事,却因为现实的局限无法实现,这对于一个写故事的人而言是痛苦的,但是这也是我们成长的一部分,因为一个好的

记者,我们需要学习的就是,写符合社会和读者共同语言的故事。 我们写叙事类新闻的时候,虽然也是在写一个故事,但是写其他文学作者写的故事是不一样的,我们需要简练,不能有太多的文学要素,简而言之,就是你需要像文学作品一样的吸引读者,你又必须具备新闻作品的要素。因此,我们写故事之前需要思考,借我们找到的大量主题和场景,来思考怎样写出的新闻故事更能够在读者的心中留下印记。如果我们不知道如何继续下去,我们可以抽出白己的时间和朋友聊聊天,了解他们对哪些部分的故事更加感兴趣,或者会被哪些部分激怒。在这些反应中,我们经常能够找到读者想要我们展示给他们看怎样的故事。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工作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揣摩他人的心思,这个时候我们往往会忽略白己,当白己又一个故事写完的时候,我们或许会停下来,那个时候会突然不明白白己想要的是什么,这就需要我们在写故事的时候,将白己定位到一个更有趣的地方,在写故事的过程中寻找到白己的快乐。 我们准备开始一个故事,首先应该明白白己到底想要做什么,比如必须将观察和数据转化为白己的领悟,进而指定策略,以便将这种体悟传递给读者。其中它的前提条件就是寻觅、研究和报道话题。在报道前,我们要问白己,白己寻觅的这个话题值不值得我们去展开, 这里有两个评判标准:故事里有没有某些正在展开的情节,或者有没有受访者向你开放的路子。有正在展开的情节我们才能去报道,能够让受访者开放心扉才会让故事更具有活力,而不是僵硬,会得到更多的动力元素。莱恩接着就告诉我们,写故事之前,他作为作者为了寻觅话题会提出的几个问题:第一,我能不能跟着受访者开车出行、走路、开会,或者旁听庭审、参加葬礼。一个故事如何写,如何写好,我认为一个好

实用类文本非虚构文学写作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如果以《人民文学》扬起“非虚构写作”旗帜为起点,“非虚构写作”已走过10年的文学历程。无论概念界定、外延厘析,还是创作实践、批评研究,当下的“非虚构写作”都略显混乱。那么,“非虚构”应如何“写作”? 首先,应摆正“非虚构”与“写作”的主次关系。“非虚构写作”鼓励作家深入现实,以亲历性、反思性与在场性姿态直视虚构文学面临的困境,打破传统文学秩序,使我们从个人到社会、从现实到历史、从微小到宏大等各种关切和经验在文学书写中得以呈现。可见,文学书写是内核与目的,而“非虚构”仅是手段或路径。 其次,应凸显“写作”与虚构、想象间的应然关系。“非虚构写作”在根底上仍体现为一种文学创作,无论其表现出怎样的具体现实的真实,这种真实都应是文学的真实。而这恰是在立足于“非虚构”的现实事件基础上,并通过虚构、想象等艺术手法超越这种基础后呈现的。即作为文学的“非虚构写作”与虚构、想象之间并不对立,而是共同创造出了丰富的文学世界。 “非虚构写作”在文学真实的呈现上不仅不反虚构,反而需借助虚构与想象来深化真实。因为虚构是对真实生活的高度提炼,是艺术想象的产物。想象是依凭记忆对大脑储存的材料进行加工而产生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只要不是漫无边际不合逻辑的杜撰、编造与无根无由不合情理

的空想、幻想,其对文学真实的呈现都是有益和必要的。虚构与想象可使现实的琐碎、芜杂精细化,条理化,抽象的情感、意志与体验形象化,具象化,从而渲染情感,强化主题,呈现文学的真实性。 遗憾的是,从“非虚构写作”的创作实践看,大多创作主体停留于记录者、观察者层面,使作品徘徊在“反”虚构层次。因排斥虚构与想象而将其与“非虚构”对立,致使这些“非虚构”文本无法与新闻写作、口述实录和社会调查等类型的“非虚构写作”区别开来,虽说最大限度地呈现了真实,但却丧失了鲜活的艺术意蕴与美学张力。 最后,应厘清艺术真实与现实真实的逻辑关联。“非虚构写作”追求的是艺术真实而非现实真实。实际创作中,无论是关于现实的描摹还是历史的记录,不管作者如何客观冷峻与零度叙事,都不可避免地掺杂个人想象、情感、认知,甚至是兴趣与爱憎。加之作者的出身、立场与态度及所处历史时代和社会氛围等因素,又会在创作中隐匿着某种“虚构性”的因子或回避某种情形以达到特定目的。 “非虚构写作”要将人物性格、情感表达及创作主体的个性才华作为艺术追求,在最大限度地立足叙述真实、情感真实与历史真实等基础上呈现艺术真实。如此,“非虚构写作”方可重新激活文学艺术与大众生活的关联,展露时代凡俗质感和个体生命气息,将易被遗忘、遮蔽的日常瞬间及其潜藏的可能,通过作者亲历亲验的在场性书写予以呈现。 (摘编自高春民《非虚构写作:以审美创作反映现实》)材料二

课外阅读教学心得体会

课外阅读教学心得体会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课外阅读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修养的一条重要途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它无时无刻地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塑造着学生的品质。 长期从事语文教学深知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孩子的影响,所以在语文教学我非常重视课外阅读,培养孩子爱读书,广读书,会读书,快乐读书,读整本书,做小书迷。《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段要求学生背诵优秀诗文5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为了落实新课标所提出的教学目标,我们不但要上好每一节阅读课,而且要不断拓宽学生的阅读渠道,抓好课外阅读活动。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读书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从任教本班起我就给班级制定了阅

读计划,打造书香班级。 每个学期都要给学生推荐阅读书目,引导孩子们读一些好书。一本好书会带领学生遨游瑰丽多姿的知识海洋;一本好书会引导学生探索古今中外的无数奥秘;一本好书会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分清美丑。给学生图书、给学生时间、给学生方法,让学生与好书交上朋友。 每天午读为学生读课外书时间。要求孩子们每天带一本自己喜欢的书,中午一进班就开始读,如今我班的孩子午读时间不管我在不在班上,孩子们都能够认真的去阅读。每次中午进班看着孩子们在温暖的阳光的照射下认真读书的样子,我就不由自主的打心眼里高兴。 我为孩子们精心制作了读书卡,读书卡的内容有:书名、作者、我学到的几个新词、我最喜欢书中人物(或角色)、我最喜欢书中的几个句子、我最感兴趣的、我要把最喜欢的内容画成一幅简笔画。通过读书卡的制作帮助孩子积累一些好词好句,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丰

富孩子的读书作业。每次都会把做的好读书卡,利用班级的“读书角”展示出来,给孩子以鼓励。 每周进行一次小练笔,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每周给孩子们布置小练笔我都会结合本周班上或学校举行的活动以及节日、天气变化、季节转换、同学们之间发生的趣事来布置本周的小练笔内容,让孩子有内容可写,真正的爱上写作。这一学期孩子们写了不少作文,围绕季节转换孩子们写的有:《秋天》、《观雨》、《掰玉米》;同学之间的趣事有:《比手劲》、《闹笑话》;我当小导游有:《八达岭导游词》《开封导游词》;孩子自己记忆深刻的事:《包饺子》、《拔牙》、《骑自行车》。平时孩子的这些小练笔都写在造句本上,定期会找一些写得好的作文,请家长把电子稿上传邮箱,再有我班的一位家长打印出来。放在作品栏中展示,让其他孩子学习的同时也让这些写作优秀的孩子得到肯定。 让孩子每天晚上坚持阅读课外书20

(完整)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反思

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反思 白博 虽然已步入高中阶段,但学生在写作方面仍存在很大的问题。高考中写作的比例大(25分)。而且《新课标》明确指出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应该培养学生表述事实、观点、情感、想象力、交流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规范的写作习惯。根据这一教学要求,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的培养—即让学生学会根据写作的已知条件整理思路、组织素材、规划文章结构、列出提纲、起草文章、组织语言、遣词造句、并学会修改章以及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和字母大小写。 1.学生词汇量偏少的问题及对策 词汇量少,则无法表达清楚、完整写作内容增加词汇量。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狠抓词汇教学,要求学生词汇一定要过关。 对策:⑴每次上课前,采用大脑风暴(brainstorm),增加和本单元有关的词汇,每次大约在20-30个左右,让学生识记,循环考试,效果非常显着。⑵阅读课外英语读物,自己扩充单词、词组和短语,小组内互相借鉴并记住;牢记基本句型。同时,挑选文章的优美句式,或片段进行背诵。 2.如何让学生学会避免汉语式作文问题及对策 就英语与汉语的比较而言,英语谓语变化多,时态、语态、语气等语法概念都能引起英语动词形式上的变化,应用起来比较繁琐,汉语谓语无字形变化,而加之英汉在动词意义上有差别,用英语写作时就很轻易出错。显然这是以汉语为母语,英语为第二语言学习的学生在谓语动词学习应用中出现的负迁移,学生有必要反其道而行之,加强英语谓语动词变化的练习。 对策:⑴平时,在背诵课文的同事要加强对英汉有差异的句子识记:如“我很喜欢他”的正确表达应该为I like him vey much,但是很多学生都写成了I vey like him。

随课微写作教学三点建议

随课微写作教学三点建议 罗江县教研室魏寒梅随着微博、微信等进入千家万户,人们的生活就与“微”息息相关。“微”其一义:小。另一义:精。随课微写作,简言之即伴随课文教学而进行的小而精的写作。 随课微写作的提出,是对管建刚老师的“指向作文的阅读教学”的教学理论的又一次充实。管建刚老师说:“作为教学的阅读,最终的指向是写作。你不能只是作家的欣赏者、崇拜者,你要有一种强大的写作感,要成为那个让别人来欣赏的作家。不一定人人都会成为作家,而语文教师的教学,却不能没有这样的梦想。”这段话里包涵两层意思:第一层是指我们的学生学语文不只是为了会欣赏语文,而要努力把自己培养成让人欣赏的作家。第二层意思是我们教师要有把孩子们培养成未来的作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随课微写作的提出是对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两大板块的一个巧妙融合,是教师落实教学语文根本目标的一把金钥匙。2011年课标在阅读教学的建议里,没有提出通过阅读教学使孩子们习得一定的习作方法。习作教学的建议里也没有明确提出可以从阅读教学中去寻找习作方法。阅读和习作两张皮的现象日趋严重。随课微写作的提出,恰好弥补了这一缺陷。 今年九月南充之行,我省开展的随课微写作专题研讨活动,给我很深的启发。我认为,如果我们语文老师在每一课,每一文

或者每一篇章,用微写作的办法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训练孩子们的写作能力,也许我们的写作教学就变成了水到渠成、顺手牵来的易事了;孩子们的习作方法的习得也就有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了。 那随课微写作的落实,究竟应该注意些什么,从哪些方面入手呢?笔者谈谈自己的想法。 首先,选好训练点是关键。随课微写作要明确第一要素:随课。第二要素:微。第三要素:写作。即微写作随课文(课堂)进行,训练点在“微”上下功夫。即一课一得,一写一得。有的课文人物对话具有典型性,就可以选择对话练习作为训练点;有的心理描写很有特点,就选心理描写为训练点。比如:我们学习了《穷人》这一课,心理活动的描写十分精彩。我们的微写作的训练点就可以选心理活动这个点。又比如《桥》这一课场景描写很有特点,那我们的训练点就可以选择场景描写。低段的儿歌童谣很有趣味性和典型性,我们的训练点就选儿歌童谣。还有如:写景的,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啊等等。 第二、选准训练突破口是智慧。一堂课,究竟在哪里来进行微写作训练,这对我们语文老师是一个很大的考验。突破口选准了,对孩子们的思维训练、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等多方面能力得到训练。如我县彭媛老师在教学《秋天的图画》一课中。她把“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漏出红红的脸颊,稻海泛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选为训练的突破口,让孩子们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