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的自卑及其补偿

阿德勒的自卑及其补偿
阿德勒的自卑及其补偿

论文题目:

从“自卑感及其补偿”分析刘伟的成功

姓名:金晶

学号:12011240838

院系:教育学院应用心理班

指导老师:田江

从“自卑感及其补偿”分析刘伟的成功

摘要:“我的人生中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这是无臂

钢琴师刘伟的励志名言。刘伟10岁时因一场事故而被截去双臂;12岁时,他在康复医院的水疗池学会了游泳,2年后在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上夺得两枚金牌;16岁他学习打字;19岁学习钢琴,三年后就达到相当于用手弹钢琴的专业7级水平;22岁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一分钟打出了231个字母,成为世界上用脚打字最快的人;23岁他登上了维也纳金色大厅舞台,让世界见证了中国男孩的奇迹①。刘伟的成功用心理学观点来分析就是阿德勒的“自卑感及其补偿”的观点。阿德勒认为认为每个人一生下来就带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儿童的生存必须依赖成人。和成人相比,儿童感到了自己的孱弱,产生了自卑感。自卑感是人格发展的动力。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此心理上的自卑是每个人要面对的基本处境。自卑会造成紧张,人们因而要努力摆脱这种处境。每个人都会做出这种努力。刘伟从小失去双臂使得他产生了自卑感,才会那么努力的训练游泳和练习钢琴。来补偿自己在身体上的缺陷。

关键字:自卑补偿刘伟成功

正文:

第一部分:阿德勒的自卑感及其补偿理论阐述

自卑感是阿德勒理论中最为人所熟知的概念之一。早在1907年,当阿德勒还是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成员之一时,他就写下了《器官的缺陷及其生理补偿》一文。随后,他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不断加深,提出了自己系统的有关自卑、补偿与超越的理论。在早期理论中,阿德勒是把自卑感与身体缺陷联系起来的。他所探讨的是由身体缺陷所造成的自卑及其补偿的问题。他指出,如果一个人某种器官功能不足或有缺陷,就会产生自卑感。在产生自卑感后,个人就想通过争取权力或变得更为有力量以补偿机体之不足。作为一个整体单位而活动的个体,可以通过两种基本途径进行补偿。一种是觉知到自己的生理缺陷后,集中力量在低劣的器官上发展其功能。例如体弱者通过持久的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当个体通过极大的努力使原来的缺陷改变成为自己的优势,对此阿德勒称为“超补偿”。例如古希腊名人狄摩西尼原有口吃毛病。他口含一石子对着大海演讲,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而成为一位伟大的演说家。另一种是承认自己的某种缺陷,发展自己的其他机能以弥补有缺陷的机能。例如失明者通过发展听觉或触觉来进行弥补,或

①2011年感动中国颁奖词

者一个体弱的人转向思想领域,以笔代剑寻求补偿(如尼采),都属于后一类补偿方式。

后来,阿德勒将自卑感的范围加以扩大,提出社会自卑、心理自卑。如一个人出身低微的人可能会因此而产生社会自卑。不过,更具普遍性的是心理自卑概念。这一概念可以适用于任何一个人。因为任何个体出生后在很长一段时间中,都处于无力、无能和无知状态。整个婴幼儿时期完全依赖成人才能生存。这就决定了人从生命之初就有自卑感。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障碍,个体就会有不完全或不完美的感觉,从而产生自卑感。这就是心理自卑。当阿德勒把自己对客观的生理缺陷或功能不足的强调转向了对“主观的自卑”的强调时,他的自卑概念就不再是生物学的,而是心理学的了。在阿德勒看来,自卑感不是变态的象征,而是完全正常的,正是它的存在才促使人寻求补偿。它是人格发展的动力。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此心理上的自卑是每个人要面对的基本处境。自卑会造成紧张,人们因而要努力摆脱这种处境。每个人都会做出这种努力。只是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其摆脱之径或方式可能不同罢了。一种方式是:使用不正确的方式改进自己的环境。另一种方式是:因为气馁放弃任何改进情境的努力。后两种方式下个体虽然因为无法忍受自卑感,而努力设法要摆脱自卑,但由于采用的方法却注定使他的努力不可能获得成功。当一个人的自卑感愈积愈多,而造成自卑感的情境仍然一成未变,问题也依旧存在时,个体“所采取的每一步都会逐渐把他导入自欺之中,而他的各种问题也会以日渐增大的压力逼近着他。……他以各种方式麻醉自己,但是真正的自卑感仍然原封未动。它们依旧是旧有情境所引起的旧有自卑感。它们会变成精神生活中长久潜伏的暗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便能称之为自卑情结”。自卑情结作为个体心理学的重大发现之一是为人所熟知的概念。阿德勒在不同的地方对这一概念给出过不同的解释。在晚年《生活对我们意味着什么》一书中,他对自卑情结下了一个定义:“当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适当应付的问题时,他表示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此时出现的便是自卑情结”。自卑情结的存在意味着一个恶性循环的出现:一个自卑的人想努力摆脱自卑,但他所采用的方式却只能使他的努力失败,从而加重自己的自卑。于是一个循环又出现了,并不断重复下去。与之相对,只有使用正确的方式(阿德勒认为与社会合作的方式是唯一正确的方式)改进自己的环境,才能有效脱离这种感觉,并且改善自己的处境。对这些人来说,通过寻求正确的补偿之径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使自卑成为人格发展的动力。简单说,自卑既能摧毁一个人,使人自甘堕落或发生精神病,也能使人发奋图强,力求振作,以补偿自己的弱点。任何人都有自卑,有了自卑人就会努力寻求补偿以摆脱补偿(只不过由于补偿之方式不同,有的会陷入自卑情结的漩涡,有的会以之为动力发展自己的人格而已)。每个人都具有“补偿的精神上层建筑”,借助这个上层建筑进行着个体在克

服自身缺陷方面的生命活动的无意识扩展。补偿机制刺激着个体的生命活动,是人一切活动的基础。但“补偿仅仅是指明了人的活动的自我扩展的潜在可能性,而要想解释个体行动的方向性,还必须理解人的最终目的,这个最终目的,便是任何人活动都以此为目标的那个方向”。

第二部分:分析刘伟的成功

刘伟,“断臂钢琴师”、音乐人、第一季《中国达人秀China’s Got Talent》总冠军。一句人生感悟“我的人生中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被广为传颂,坚韧不拔、积极乐观的精神感动了全世界,中外媒体争相报道,他成为世人心中新一代的“精神偶像”。10岁时因触电意外失去双臂,12岁学习游泳;14岁获得全国游泳亚军,15岁获得全国冠军,却因皮肤病告别了游泳;16岁学习打字;19岁自学钢琴,仅用一年即可弹奏出相当于手弹钢琴7级水平的钢琴曲《梦中的婚礼》。2008年,与刘德华共同为奥运喝彩,合作歌曲《天意》。2010年,摘得东方卫视第一季《中国达人秀China’s Got Talent》总冠军。2011年,登上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奏中国名曲《梁祝》,并受邀前往英国伦敦与前首相夫人切丽布莱尔会面。首部励志电视剧《我的灿烂人生》于东方卫视播出。由其自身经历为蓝本改编的电影《最长的拥抱》已经杀青,预计将于2012年4月上映。首本自传《活着已值得庆祝》同年发行。

高晓松曾经这样评价他说:“我觉得包括我自己在内,包括我们三位评委在内,包括电视机前的观众,大家看看刘伟,听听他的音乐,我觉得生活中有任何的抱怨或者不满,都应该没有了,你看看一个这样的年轻人,是怎样能弹动钢琴而且打动人心,我觉得我们都应该放弃对生活的抱怨。像你说的‘精彩的活下去’。谢谢你。”周立波曾经评价他说:“我觉得刘伟能解释出很多生活中大家搞不清楚的事情,什么叫失去,什么叫得到,什么叫快乐,什么叫痛苦,看着刘伟如此淡定,如此艺术,如此美妙的音乐,你觉得我们有权利不开心?有权利不满足吗?从现在开始我们所有看到刘伟先生的朋

友们,应该从今天开始感到幸福、满足。”②

而是什么让刘伟这么成功,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就是“自卑感及其补偿”刘伟10岁的时候因为触到了高压电从小失去双臂,自己的足球梦想破灭了,自己身体上的不足使得他产生了自卑感,这个自卑感是及其正常的,每个人都会过多过少的有一些自卑,因为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正是因为这样的自卑感使得刘伟积极的去补偿自己的这些身体上的不足,不管过程是怎样的艰辛怎样的痛苦,有了这个推动力,才会那么的努力想要去补偿,想要去成功,。所以在我看来,自卑感与补偿是推动刘伟成功的心理动力。所以刘伟会用脚弹钢琴。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刘伟一直努力的去追求优越,这使得他努力去追求更好的未来,去演戏去开音乐会等等。当然,在追求更加优越的时候,结果也会有两面性,一方面,它会激励人去追求更大的成就,使人的心理得到积极的成长,一方面,也会由于追求个人优越而忽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从而产生“自尊情节”使人变得缺乏社会兴趣,妄自尊大。而刘伟就掌握好了这一点。在追求优越结果的时候刘伟并没有产生“自尊情

②青年文摘2012年2月下半月期24页

节”,并没有缺乏社会兴趣,妄自尊大。

这就是我对待阿德勒“自卑感及其补偿”分析的刘伟的成功。我们可以说,自卑感、追求优越是每个人都固有的。任何人都有自卑,有了自卑人就会努力寻求补偿以摆脱补偿,每个人都具有“补偿的精神上层建筑”,借助这个上层建筑进行着个体在克服自身缺陷方面的生命活动的无意识扩展。从而使得自己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吴结(2012)。阿德勒。广州市:广东教育出版社。

黄光国(译)(2005)。超越自卑。北京市:国际文化出版社。

叶浩生(主编)(1998)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北京市:人民教育出版社

自卑的表现

自卑的表现 这种心理表现为对自己缺乏一种正确的认识,在交往中缺乏自信(主要因素),办事无胆量,畏首畏尾,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一遇到有错误的事情就以为是自己不好。这样导致他们失去交往的勇气和信心。 一、自卑的表现 自卑的意思是低估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各方面不如人。自卑,可以说是一种性格上的缺陷。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评价过低,同时可伴有一些特殊的情绪体现,诸如害羞、不安、内疚、忧郁、失望等。自卑的前提是自尊,当人的自尊需要得不到满足,又不能恰如其分、实事求是地分析自己时,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一个人形成自卑心理后,往往从怀疑自己的能力到不能表现自己的能力,从怯于与人交往到孤独地自我封闭。本来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也会认为“我不行”而放弃追求。他们看不到人生的光华和希望,领略不到生活的乐趣,也不敢去憧憬那美好的明天。 自卑是一种自我否认,对自己没有信心,也对自己不认同的心理表现。而详细的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敏感

过分敏感,自尊心强。弱体群体非常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唯恐被人忽略,过分看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任何负面的评价都会导致内心激烈的冲突,甚至扭曲别人的评价,比如,别人真诚地夸他,他会认为是挖苦。他们非常敏感,跟他们交往时,必须谨小慎微,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都会在其内心引起波澜,胡乱猜疑。 2、失衡 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弱势地位,使他们在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体验不到自身价值,甚至还会遭到强势群体的厌弃。自我价值感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丧失自我价值体验,使他们心态失衡,陷入恶性的心理体验之中,走不出这个心理的阴影,就很难摆脱现实的困境。别人欺负他,即使内心不服气,也自认为是正常的,非常认同自己的弱势身份。这种强烈的自卑心理极易导致自杀行为。 3、情绪化 他们表面上好象逆来顺受,然而过分压抑恰恰积聚了随时爆发的能量。由于他们缺少应对能力,失业、离异、患病等生活事件很容易导致心理压力。当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时,认为别人睢不起自己,难以忍受,往往产生过激言行。比如有些民工受老板欺负,会因此自杀。他们经常

人际交往的自卑心八个表现

人际交往的自卑心八个表现: 1、自卑心理 有些女性朋友因为容貌、身材、修养等方面的因素,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有自卑心理,不敢阐述自己的观点,做事犹豫,缺乏胆量,习惯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在交流中无法向别人提供值得借鉴的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让人感到与之相处是浪费时间,自然会避而远之。 2、多疑心理 朋友之间最忌讳猜疑,无端怀疑别人。有些人总是怀疑别人在说自己的坏话,没有理由地猜疑被人做了对自己不利的事情,捕风捉影,对人缺乏起码的信任。这样的人喜欢搬弄是非,会让朋友们觉得她是捣乱分子避之不及。 3、嫉妒心理 有人说嫉妒是女人的天性,尤其在与人的来往过程中,这点女性朋友要格外注意!在和人的来往往往会出现以下情况,针对别人的优点、成就等不是赞扬而是心怀嫉妒,企望着别人不如自己甚至遭遇不幸。试想,一个心怀嫉妒之心的人,绝对不会在人际交往中付出真诚的行为,给予别人温暖,自然不会讨人喜欢。 4、自私心理 有些人与人相处总想捞点好处,要么冲着别人的位子,要么想从别人那里得点实惠,要么为了一事之求,如果对方对自己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就不愿意和对方交往。这种自私自利的心理,容易伤害别人,一旦别人认清其真实面目后,就会坚决中断与其交往。 5、冷漠心理 孤芳自赏,以为自己是人中凤、天上仙,是人世间最棒的,把与人交往看成是对别人的施舍或恩宠。自我感觉特别良好,总是高高在上,端着个架子,一副骄傲冷漠的样子,让别人不敢也不愿意接近,自然不会拥有朋友的。 6、游戏心理 在与别人的交往中,缺乏真诚,把别人的友情当儿戏,抱着游戏人生的态度,不管与谁来往都没有心理的深层次交流,喜欢做表面文章。当别人需要帮助时,往往闻风而逃,这样的人无法结交真正的朋友。 7、伪装心理 有的人在现实中总是习惯伪装自己,展现出来的往往是自己不真实的一面。如果一个人总是擅长说甜言蜜语、送“糖衣炮弹”,刚开始还能让人接受。但时间一长,不仅交不到真朋友,自己的心理也会备受压抑。

【心理学大师的理论】阿德勒:自卑与超越

【心理学大师的理论】阿德勒:自卑与超越 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是现代著名的精神分析学者,也是“个别心理学”的创始者。阿德勒曾与弗洛依 德合作过十年,后因不赞同弗氏的泛性论而与之决裂,继而发展了自己的人格理论。其学说以“自卑感”与“创造性自我” 为中心,并强调“社会意识”。阿德勒认为每个人在幼儿时期,就渐渐形成一种生活模式,根据此生活模式而形成生活的主观目标,但每个人的生活模式不同,因此每一个人的主观目标不完全相同,研究心理过程应以每个人的特殊心理经验为对象,故阿德勒的心理学被称为“个别心理学”。 阿德勒强调人格的统一,认为人类可以通过整合与完整的观点来了解。此种看法强调人们的行为有其目的,认为我们的未来远比过去重要。我们是自己生活的主角与创造者,并以独特的生活方式来表达我们的目标。我们创造自己,而不仅受到幼年经验的塑造。阿德勒心理学与行为科学 新进的发展有显著的相似点,而目前阿德勒学派再受到重视,不只是旧学派的复苏而已。事实上是其它治疗学派一直在想法与技术上受到阿德勒学派的影响。 (一)性格阿德勒将性格(character)定义为:一个人为了尝试去适应他所居住的环境而显现出的特殊作风。性格特点是一个人的整体人格(personality)在获取认

同及意义时,所使用的工具和计策,其在人格中的存在就等于是生活“技巧”。性格特点并非遗传,他们好比是一种生存模式,使人能够不经过有意识的思考而活,并在任何情况下表现其人格。阿德勒认为,“凸显于人格中的任何一个性格特点,一定切合每个自幼即开始成形的心理发展方向,它可能是一条直线,也可能转折及改道;若是第一种情形,小孩就会沿着直线努力去了解他的目标,并发展、进取、勇敢的性格,性格发展的开端通常都有积极、前冲的特点;……若是第二种情形,我们就会看到完全不同的小孩,他知道有反对者存在,所以要小心,此时他会尝试改道(不直接接近,而是利用机巧),以达到被认同及获得一时权力的目标,他的心理发展与此改道的偏离程度有关,他是否因此变得过分小心、是否配合或逃避生活的需求,全视上述因素而定。……两个人行为表现虽不同,目标却可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小孩和环境中的任何互动,都会反映在他的人格中;因为小孩通常没办法对外界的影响表示任何批评,所以周围的大人既不了解他们、也无法帮助他们,再加上他自身对障碍的反应,就构成了他的人格。阿德勒对人类的分法有两种:分为乐观主义者与悲观主义者、或攻击者与防卫者。他认为乐观主义者的性格发展大多是直接式,而悲观主义者则相反,是由儿时经验及印象而得到“自卑情结”的。同时,他认为睡眠也是衡量个人发展的绝佳标准,因为

一例自卑心理的案例分析

一例自卑心理的案例分析 摘要:本案例是一自卑心理的案例。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整理,求助者的自卑心理是因其认知上存在的错误观念“离婚女人形象不好”所至,主要症状表现为:意识清醒,思维正常,有明显的焦虑、紧张情绪,和强烈的自卑感,导致心情压抑、苦闷焦虑;人际关系紧张;睡眠不良。该求助者自知力完整,有急切的求医欲望。根据正常与异常心理活动的三原则,排除了精神病与神经症,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根据其心理问题的特征,采用针对此类问题最有针对性和效果的认知行为疗法。与求助者共同协商制定了咨询目标与咨询方案。咨询过程经过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的确立,心理咨询,结束与巩固三个阶段。整个过程以消除错误的认知模式,建立新的合理的认知模式为核心,结合行为治疗手段,循序渐进地矫正不良行为,建立新的行为模式。经过四次的心理咨询后,根据求助者的自我评估和他人反映,心理测验结果,咨询师的评估:焦虑情绪缓解,自卑心理显著改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本案例成功运用了认知-行为疗法,对改善求助者的自卑心理有显著的效果。 关键词:自卑,一般心理问题,不良认知,认知-行为疗法 一、一般资料 1.人口学资料:刘某,女,36岁,某公司职员,会计,高中文化,离异,汉族,无宗教信仰,目前与父母同住一普通社区。 2.个人成长史:求助者性格文静、内向,但在熟悉的人面前言语较多。在家排名最小,父母均为农民,上有一姐,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但对子女顺其自然管教,气氛宽松,促成求助者任性、固执,脾气急躁,姐姐平时也让其三分。幼时经常能主动与父母交流;曾听母亲说起一女邻居有婚外恋导致离婚,自此对离婚问题怀有负性想法,认为女人离婚不光彩。读初三时有一男同学向其表达爱意,求助者嫌其相貌丑陋而拒绝,并以此作为笑料在父母面前述说,遭到父母的责怪, 认为不应嘲笑别人短处。自此很少主动再与母亲交流,但有些话愿意跟父亲说。觉得父亲虽为农民,但身材高大,脸相俊朗,而且善解人意,不轻易发火,还比较幽默。求助者数次在姐姐跟前表示,将来嫁人就要嫁爸爸那样的男人。为此曾遭到姐姐的讥讽,说求助者有恋父情结。24岁那年,偶遇初中毕业、做司机的小学同学林某。林某生性活泼,爱开玩笑。求助者无意间发现,林某1.8米个头,有几分父亲的“遗传因子”。两人相爱了,半年后结了婚。好景不长,求助者生完孩子不久,就发现丈夫有了外遇。规劝不成,继而发生争吵。争吵中林某常将其打倒在地。求助者想尽办法挽回,情况仍愈演愈烈,万般无奈之下,在孩子3岁时,两人离了婚。无重大躯体疾病史,无精神病家族史。有一与其有类似离异经历的女友。 3.精神状态:意识清醒,思维正常,情绪焦虑易紧张,有一定自制力但易激动,言行一致,人格较稳定。 4.身体状态:近两个月睡眠较差。 5.社会功能:人际关系紧张,工作容易分心,考勤状况良好。 6.心理测验结果:1)SAS:标准分55;2)SDS:标准分56; 3)SCL-90:总分156,人际关系敏感2.2,抑郁2.4,焦虑2.1。 二、主述和个人陈述 1.主述:离婚后,求助者摆脱了暴力阴影,但认为离婚是可耻的事。其一同样经历的要好女友,也持相同看法。也因此求助者对婚姻毫无信心,从不主动交男朋友。一直对外界刻意隐瞒离异一事。后来,一同事偶然得知她的事情,并告诉了其他同事。求助者知道此事后,心里很不安,开始觉得同事以异样的、甚至鄙视的目光在看自己,而个别同事有意无意问起其家庭的事,更让其感到是故意羞辱自己,觉得更加

自卑心理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自卑心理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时间:2014-12-9 点击:69 发布:刘欣欣 (一) 自卑心理表现 自卑是性格上的缺陷,是对自己的不恰当的认识和自己瞧不起自己的消极心理,对自己的知识、能力、才华等做出过低的估价,伴有害羞、内疚、胆怯、忧伤、失望等特殊的情绪体验。有自卑心理的人,只知自己短处不知自己长处、甘居人下,遇到困难、挫折往往出现焦虑、泄气、失望、颓丧的情感反应,严重者对自我进行否定。如因家庭贫穷,学习、外貌等方面不如别人,感到自卑、恐惧,不敢与人交往,陷入自我封闭的境地而又痛苦万分。有自卑感的人在交往中,虽有良好的愿望,但害怕别人的轻视和拒绝,因而对自己没有信心。由于缺乏自信心,无法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在社会交往中办事无胆量,习惯于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久而久之会逐渐磨损人的胆识、魄力和独特个性。 案例24-1。 一名农村来的女生,中学时是年级第一名,一心埋头学习,从不注意人际关系。她进入大学后,因不适应大学的学习,学习方法不当,在第一学期未能取得满意的成绩。感到自己学习不如人、不再被人注意,中学时拥有的优越感消失,心理上形成巨大的落差,内心异常苦闷。再加上出现人际关系失调,她家庭条件不算差,但在周围众多的、来自城市的同学面前感到自卑,自卑感时刻折磨着她,使她十分敏感,做什么事也提不起兴趣。一方面她表现得极为自尊,当别人提到农村“打工妹”这样的字眼时,她会暴跳如雷;另一方面她又处处讨好、附和他人,没有主见。她对寝室的同学说自己笨嘴笨舌,不知道跟别人聊什么,好像永远找不到话题。她不被人理解,没有任何知心朋友可以倾诉,更没有人可以开导、安慰她,于是把自己封闭在苦闷的个人世界中越陷越深。她曾多次提出想休学,最后都被辅导员或导师劝阻,这种心理障碍给她身心健康造成了伤害。她非常羡慕别人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很想在大学里补上一课,她想改变现状,虽主动与同学交往,但由于经验太少,不注意方法,结果往往不受欢迎,不知道该怎样调适目前糟糕的心理状态。 形成自卑心理后,往往怀疑自己的能力并形成不良的人际关系,从而反过来加深自卑感,长期的自卑心理会引起生理上的不良变化,最敏感的是消化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生理上

心理学家__阿德勒的生平及 其主要理论

? 阿德勒的生平概况表 ? 1870年出生于维也纳,排行第二。父母皆为犹太人。 ? 1875年得了严重肺癌,痊愈后决定当医生。 ? 1895年进入维也纳大学取得医学博士,为一眼科医生。 ? 1902年参加弗罗伊德所主持的研讨会。 ? 1911年因与弗罗伊德理念不合而离开佛氏。之后走向个体心理学之路。 ? 1912年发表论文“神经质性格”,奠定个体心理学派 的基础。 ? 1919年建立“学校心理卫生中心”。 ? 1924年在维也纳召开第一届个体心理学大会。 ? 1926年将个体心理学介绍到美国。 ? 1927年出版“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务”及“了解人 性”。 ? 1931年在维也纳创办第一个个体心理学实验学校。 ? 1935年定居美国,并开业为精神科医师。 ? 1937年心脏病突发,逝于苏格兰阿伯丁市的街道上 [2]。 阿德勒的生平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Adler 1870-1937)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870年2月17日阿德勒生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郊区。他的父亲是一名犹太商人,主要做谷物生意。由于父亲经营有方,他的家境颇为富裕,一家人热爱艺术,尤其是音乐。阿德勒从小生活舒适安逸,物质生

活相对满足,但他却认为自己的童年是不幸的。在6个兄弟妹中他排行老二,哥哥体格健壮,是个典型的模范儿童,而他自觉长相既矮又丑,与长兄有一种激烈的对抗情绪。母亲似乎偏爱哥哥,但阿德勒与父亲正处融洽。阿德勒是一个直到4岁才会走路的体弱多病的儿童。他患有佝偻病,无法进行激烈的体育活动。但他并没有让身体上的缺陷压倒自己,相反,这刺激了他的上进心。阿德勒喜欢交游,结交各种各样的朋友,在孩子们的游戏中也总是试图超过他的哥哥。他的父亲鼓励他 说:“阿德勒,你必须不相信任何事。”就是告诉他,不能让眼前的困境束缚住自己,不能相信当下的困难就是人的一生,而要勇于突破,大胆地去创造自己的生活,这种坚强的信条造就了阿德勒一生的功名。 5岁时的一次遭遇几乎改变了他的一生。那年,他患上了致命的肺炎,医生认为他快死了,家人也不抱什么希望。但几天后,他竟奇迹般地康复了。这场病加上他3岁时大弟弟的死亡使他萌生了要当一名医生的愿望,他要用这个生活目标去克服童年的苦恼和对死亡的恐惧。所以,尽管他很喜欢音乐,也对许多艺术门类有很深的造诣,他还是选择了心理医生的职业,他许多个体心理学的观点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时的这一遭遇。 阿德勒5岁时上小学,9岁时进入弗洛伊德14年前上过的中学。 刚上中学的时候,由于他数学不好而被老师视为差等生,老师因此看不起他,并建议他的父亲让他去当一名制鞋的工人。当然,他的父亲拒绝这样做,但这事也刺激了好强的阿德勒,促使他努力学习,在数学上有了很大进步。偶然的一个机会,他解决了一道连老师也感到头疼的数学题,成了班上的优等生,更增强了他的自信心。阿德勒后来经常提到这件事,在不无自豪的同时,也启示人们:人的潜力是没有局限的,更不是天生注定的,只要肯去挖掘,每个人都有成功和飞跃的机会,这也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原则。 中学毕业后,阿德勒如愿以偿,进入维也纳医学院,系统学习了有关心理学、哲学的知识,并受到良好的医学训练。 1895 年进入维也那大学取得医学博士学位,初为一眼科医师,他特别注意身体器官的自卑,认为它是驱使个人采取行动的真正动力。后转向精神病学,曾追随弗洛伊德探讨神经症问题,1902 年他参加弗洛伊德周三讨论会,是当时精神分析学派的核心成员之一。1910 年任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主席。 在这期间,他和来自俄国的留学生罗莎结婚。罗莎出生于莫斯科一个拥有特权的家庭,是个能说会道、擅长交际、也很能干的女人。但她突出的个性和热烈的有点社会主义意味的激情与阿德勒矜持而保守的贵族气质不太一致,以至他们的婚姻最初常有摩擦。阿德勒在回忆录中说,男女平等这件事,说比做容易得多。但后来两人还是恩爱非常,白头偕老。这大概与医学博士特有的耐心、细腻的引导有关吧!他们生有四个

敏感多疑和狂妄自大,都是自卑的表现

敏感多疑和狂妄自大,都是自卑的表现每个人都存在自卑,这里所说的自卑,是指人们想要提高,就必须跳出当时的现状,要想改变当时的环境,就要摆脱那个状况下的自卑感。如果长期处于这种自卑心理的状态下,人们就会产生紧张和焦虑的情绪。心理学家阿德勒将自卑心理解释为人产生的一种自卑情节,是对自我的一种感情,是因为自己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或者没有满足自己潜在的欲望,而形成的一种复杂的情感和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的产生原因是对自己判断的不合理。 敏感多疑和狂妄自大,都是自卑的表现 心理学家阿德勒在《自卑和超越》一书中强调:所有人在开始的时候都存在自卑,婴儿依附成人用不断成长来克服自卑。在成长之后,每个人身上的自卑感由于环境影响的不同,也变得不在一样。自卑心理不仅表现在情绪低落上面,敏感多疑和狂妄自大都是人自卑时的表现。 敏感多疑和狂妄自大,都是自卑的表现 朋友之间或者爱人之间的感情许多都是败在敏感多疑上,夫妻情侣之间最重要的就是相互信任。但有些人,好像敏感神经总是特别发达,殊不知这些敏感多疑也是自卑的一种表现。例如妻子总是因为种种小事怀疑自己的丈夫,其实她心里知道事实的真相与自己的怀疑是相反的,但是缺乏自信造成了内心的自卑,自卑心理放大了自身缺乏的安全感,进而就会表现的敏感多疑。敏感多疑和狂妄自大,都是自卑的表现 还有一类人,生活里好像是与自卑心理绝缘,表现的狂妄自大,爱挑别人的毛病,处处表现出自己有多么的优秀和了不起。表面表现的很傲慢,但其实

是为了掩盖内心的自卑。 敏感多疑和狂妄自大,都是自卑的表现 心理学家发现,自卑的人更喜欢表现自己,贬低他人。一方面是因为只有放大了别人的缺点,贬低了别人,才能拉近自己与他人的距离,这样才会对自己满意一些。另一方面,由于自卑,自己总是否定和怀疑自己,如果再受到其他人批评,内心就会更加的崩溃,所以先将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东西通通都抛到了他人身上。

心理学家__阿德勒的生平及其主要理论

?阿德勒的生平概况表 ?1870年出生于维也纳,排行第二。父母皆为犹太人。 ?1875年得了严重肺癌,痊愈后决定当医生。 ?1895年进入维也纳大学取得医学博士,为一眼科医生。 ?1902年参加弗罗伊德所主持的研讨会。 ?1911年因与弗罗伊德理念不合而离开佛氏。之后走向个体心理学之路。 ?1912年发表论文“神经质性格”,奠定个体心理学派的基础。 ?1919年建立“学校心理卫生中心”。 ?1924年在维也纳召开第一届个体心理学大会。 ?1926年将个体心理学介绍到美国。 ?1927年出版“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务”及“了解人性”。 ?1931年在维也纳创办第一个个体心理学实验学校。 ?1935年定居美国,并开业为精神科医师。 ?1937年心脏病突发,逝于苏格兰阿伯丁市的街道上[2]。 阿德勒的生平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Adler 1870-1937)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870年2月17日阿德勒生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郊区。他的父亲是一名犹太商人,主要做谷物生意。由于父亲经营有方,他的家境颇为富裕,一家人热爱艺术,尤其是音乐。阿德勒从小生活舒适安逸,物质生活相对满足,但他却认为自己的童年是不幸的。在6个兄弟妹中他排行老二,哥哥体格健壮,是个典型的模范儿童,而他自觉长相既矮又丑,与长兄有一种激烈的对抗情绪。母亲似乎偏爱哥哥,但阿德勒与父亲正处融洽。阿德勒是一个直到4岁才会走路的体弱多病的儿童。他患有佝偻病,无法进行激烈的体育活动。但他并没有让身体上的缺陷压倒自己,相反,这刺激了他的上进心。阿德勒喜欢交游,结交各种各样的朋友,在孩子们的游戏中也总是试图超过他的哥哥。他的父亲鼓励他说:“阿德勒,你必须不相信任何事。”就是告诉他,不能让眼前的困境束缚住自己,不能相信当下的困难就是人的一生,而要勇于突破,大胆地去创造自己的生活,这种坚强的信条造就了阿德勒一生的功名。 5岁时的一次遭遇几乎改变了他的一生。那年,他患上了致命的肺炎,医生认为他快死了,家人也不抱什么希望。但几天后,他竟奇迹般地康复了。这场病加上他3岁时大弟弟的死亡使他萌生了要当一名医生的愿望,他要用这个生活目标去克服童年的苦恼和对死亡的恐惧。所以,尽管他很喜欢音乐,也对许多艺术门类有很深的造诣,他还是选择了心理医生的职业,他许多个体心理学的观点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时的这一遭遇。 阿德勒5岁时上小学,9岁时进入弗洛伊德14年前上过的中学。 刚上中学的时候,由于他数学不好而被老师视为差等生,老师因此看不起他,并建议他的父亲让他去当一名制鞋的工人。当然,他的父亲拒绝这样做,但这事也刺激了好强的阿德勒,促使他努力学习,在数学上有了很大进步。偶然的一个机会,他解决了一道连老师也感到头疼的数学题,成了班上的优等生,更增强了他的自信心。阿德勒后来经常提到这件事,在不无自豪的同时,也启示人们:人的潜力是没有局限

中学生自卑的表现

中学生自卑的表现 在现实生活中,中学生往往会在需要与可能之间产生矛盾,引起心理冲突;在需要与目标之间产生矛盾,引起心理压力;在压力与承受力之间产生矛盾,引起心理对抗。这些矛盾激化的结果,容易导致青少年的心理障碍,而自卑心理就是其中较为普遍的一种,它既影响学生健康个性的建立,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学习、行为、生活能力的发展受到障碍,这必须引起教师和家长的足够重视! 中学生之间的交往主要是以学习或某项活动为载体的,在活动中有的人擅长学习,有的人擅长体育,有的人擅长艺术,有的人擅长交际等等。这样的人总能在一项或多项活动中获得自信,得到自我肯定,他们敢于并愿意交往。但是也有些人认为自己学习不好,而且总也学不好;或者体育成绩差,跑、跳、投均不行;或者是自己长得不好看,别人都不喜欢;或者是家里穷,别人瞧不起;或者个头不高,觉得自己什么都比别人矮一截;或者是在某一方面遭受过挫折而陷于其阴影之中难以自拔等等。这样的学生缺乏自信,总认为自己不行,从而缺乏与人交往的信心和勇气,在交往中往往表现出自卑。自卑者与他人交往的模式常常是“我不好——你好,我不行——你行”,他们认为自己是愚笨和无能的,无论做什么都不行,而似乎所有的人都比自己强得多。 有许多中学生在交往中表现出自卑,但自卑的表现形式却不尽相同。从我们所接触过的此类学生的情况来看,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畏缩、躲避,他们逃避与人交往,自我封闭,对集体活动较为冷漠。 2、推卸、退让,他们与人交往看上去是正常的,但是对别人的称赞或信任总感到自愧不如,缺乏自信,他们总以“我不行,我不会”为借口推脱。 3、以相反的方式表现自卑。他们在交往中表现得很活跃,在活动中表现得积极,以此来掩饰自己的自卑。 4、总感觉别人看不起自己,情绪压抑、忧郁,悲观失望,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自受煎熬,还伴有焦虑、失眠等。 我们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的原因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来考察。 内因主要有: 1、以往挫折、失败的经历过多或过于强烈所致。 2、对自己过高的期望总也实现不了,感到伤心、失望之后进一步恶化所致。 3、性格内向,气质类型属于抑郁质所致。 外因则主要来自于家庭和学校。 1、有的孩子在家里不受关注,父母因为对他们缺乏信任而不愿让他们做事,与他们之间缺少交流和沟通,有事更不会找他们商量,认为他们什么也不懂,他们大部分时间是一人独处,感到别的父母都疼爱自己的孩子,而自己的父母却无视自己,可能是自己太不讨人喜欢,因而渐渐地产生了自卑心理; 2、有的父母对孩子期望值过高,造成孩子达不到父母的要求,总是处于受责备挨骂的地位,父母总是夸别的孩子好,而认为自己的孩子就是不行,长此以往,孩子就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因而产生自卑;

一般人们自卑感的表现形式和行为模式

人人都会有自卑感 著名的心理分析学家安东尼罗宾在《自卑与超越》一书中,提出了富有创见性的观点。他认为,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出自于“自卑感”以及对于“自卑感”的克服和超越。 其实在困难面前,人人都能感到自己所处的劣势,但是每个人都会依照自己的生活样式,用自己的方法表现出他们各自的感觉。自卑感表现在哪一方面,表现为何种程度,是因人而异的,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实际上都存在自卑,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因为我们都发现,我们自己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人类欲求的这种改进是无止境的,因为人类的需要是无止境的。所以人类不可能超越宇宙的博大与永恒,也无法挣脱自然法则的制约,也许这就是人类自卑的最终根源。当然,从哲学角度对人类整体状况分析,人类产生自卑是无条件的,不过,对于具体的个人,自卑的形成则是有条件的。 从环境角度看,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往往与外部环境对他的态度和评价紧密相关。这点早已为心理学理论所证实。例如某人的书法很不错,但如果所有他能接触到的书法家和书法鉴赏家都一致对他的作品给予否定性评价,那就极有可能导致他对自己书法能力的怀疑,从而产生自卑。 安东尼·罗宾自己就有过这样的体会:他念书时有好几年数学成绩不好。在教师和同学的消极反馈下,强化他数学低能的印象。直到有一天,他出乎意料地发现,自己会做一道难倒的题目,才成功地改变了对自己数学低能的认识。可见,环境对人的自卑产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某些低能甚至有生理、心理缺陷的人,在积极鼓励、扶持宽容的气氛中,也能建立起自信,发挥出最大的潜能。 从主体角度来看,自卑的形成虽与环境因素有关,但其最终形成还受到个体的生理状况、能力、性格、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及生活经历等个介人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其童年经历的影响。他认为,人的童年经历虽然会随着时光流逝而逐渐淡忘,甚至在意识层中消失,但仍将顽固地保存于潜意识中,对人的一生产生持久的影响力。所以,童年经历不幸的人更易产生自卑。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孩提时,总觉得父母都比我们大,而自己是最小的,要依靠父母,仰赖父母;另一方面,父母也会强化这种感觉,令我们不知不觉地产生了“我们是弱小的”这种感觉,从而产生了自卑。 一般情况下,人们的自卑感的表现形式和行为模式大致有如下几种: 一、孤僻怯懦型 由于深感自己处处不如别人,“谨小慎微”成了这类人的座右铭。他们就像蜗牛一样潜藏在“贝壳”里,不参与任何竞争,不肯冒半点风险。即便是遇到侵犯也听之任之,逆来顺受、随遇,或在绝望中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 二、咄咄逼人型 当一个人的自卑感在最强烈的时候,采用屈从怯儒的方式不减轻其自卑之苦,则转为好争好斗方式:脾气暴躁,动辄发怒,即使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也会寻求各种借口挑衅闹事。三、滑稽幽默型 扮演滑稽幽默的角色,用笑声来掩饰自这也是常见的一;一种自卑的表现形式。美国著名的喜剧演员费丽丝,蒂勒相貌丑陋,她为此而羞怯、孤独自卑。于是,她运用笑声,尤其是开怀大笑,来掩饰内心的自卑。 四、否认现实型 这种行为模式是自己不想看到,也不愿意思考自卑情绪产生的根源,而采取否认现实的行为来摆脱自卑。如借酒消愁,以求得精神上暂时的解脱等方法。

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

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 自卑心理是一种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识,在交往中缺乏自信的心理,一般表现为办事无胆量,畏首畏尾,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一遇到有错误的事情就以为是自己不好。下面是带来产生自卑心理的原因,希望对你有帮助。 自我认识不足 每个人总是以他人为镜来认识自己,如果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过低,特别是较有权威的人的评价,就会影响对自己的认识,从而过低评价自己,产生自卑心理。对自我形象不认同,觉得自己长的不好。或者是对自己能力的怀疑,进入大学后的优越感降低甚至没有了,自己没有赢得别人尊重的本钱,于是产生了极强的失落感,原有的优越感一下子就成自卑感。每个人都会在某个方面产生自卑感的。 家庭经济因素 部分学生由于出身贫寒,生活困难,与别的同学相比,觉得自己家庭经济条件实在太差而感到自卑。这几年,由于这方面引起自卑的大学生人数有增加的趋势。 社会文化因素 每个人都处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文化对自卑心理影响很重要。根据米德等人的研新几内亚的三个民族的人格特征,居住在湖泊地带的张布里族,男女角色差异明显,女性是社会的主体,她们每天

劳动,掌握经济实权。男性处于从属地位,主要从事艺术工艺与祭祀活动并承担孩子的养育责任。这种分工使该地区的男人有明显的自卑。 成长经历有关 人的一生不能说漫长也不能说太短,但真正对人产生深刻影响的关键时期就那么几个,其中童年经历的影响尤深。心理科学的研究已证实,不少心理问题都可在早期生活中找到症结,自卑作为一种消极的心态也不例外。 个人性格特点 气质抑郁、性格内向者大都对事物的感受性强,对事物带来的消极后果有放大趋向,而且不容易将其消极体验及时宣泄和排解。因而外界因素对他们心理的影响往往要比对其他气质、性格类型者的影响大,产生自卑的可能性也相应增大。 而意志品质表现为自觉性、果断性和自制力的学生在其上进心、自尊心受到压抑时,不是变得自卑,而是激起更强烈的自尊,及时调整自己的行动,以更大的干劲冲破压抑,努力拼出一条成功之路来。但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则正好相反,在经过一番努力后尚无效果,便会泄气,认为自己不行,于是变得自卑起来。会对社会产生恐惧感。无法正常的接触社会上的人。 自卑心理怎么办认知法 就是通过全面、客观的认识,辩证地看待别人和自己。自卑者往往有很强的自尊心和抱负,自我评价协定高,当在学习生活中,由于

自卑心理的表现及危害

自卑心理的表现 一般来说,自卑感的产生与主客观因素及自我评价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其表现有三: 1 .胆怯封闭 一些人由于深感自己不如别人,认为与人交往或者从事某项事业必败无疑。于是就把自己封闭起来,不参与竞争,不干有风险的事,坚信安全第一”。越是封闭自己,就越是对自己没有自信,以致造成不良循环。事实上,我们发现自卑的人很少会主动与人交往,在一些有激烈竞争的事业中更是难觅芳踪。 2. 自傲逼人 即人们常说的过分的自卑以过分的自尊表现出来,尤其当屈从的方式不能减轻其自卑之苦时,就采取好斗的方式。有自卑感的人,他们比任何人更注意到不让自己被别人发现其内心的真实想法,因此当他认 为别人可能会发现时,便采取这种好斗的方式阻止别人的了解。人们常发现这种人动辄就会为一件微不足道的事寻找借口滋事。其实,这种矫枉过正的做法,反而暴露出其真实的内心世界。 3. 跟随大流丧失信心之人,常对自己的决定缺乏自信,便随大流以 求与他人

保持一致,去应验一句入随大流不挨罚,羊随大群不挨打”的古话。害怕表明自己的观点,努力寻找他人的认可。我们发现对自卑者来说的一个规律”,他们在做了某一件事之前就想:别人是不是这样的看法?我这样做会让人笑话吗?会不会被认为是出风头?在做了事之后,又想:不知会不会得罪人,如果刚才不那样做就会更好等等。总而言之,求同心理极强。 某单位竞争激烈,大家随时有下岗的可能,年轻的技术人员越来越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一个年届中年的工程师感到力不从心,产生了自卑心理,他想如果自己下岗,不知该做什么好?做小贩他不会,做清洁工又放不下架子,终日思虑以至于神经衰弱、失眠胸闷,形成抑郁症,最后竟跳楼自杀了。这个工程师从对自己能力的否定,开始走向更不好的情绪,一步步在给自己下判决书”:我不行、我没有能力、我没有前途、我没有出路.....最后导致抑郁症,以至于向死亡走去。 自卑的自我危害 1. 影响人的心理健康 在自卑者中,一些不良的情绪(如悲伤、恐惧等)很常见,长此以往,就会使其产生心理问题,甚至产生心理障碍。 2. 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长期的自卑会使人产生生理方面的变化,造成某些器官受损,导致各种身心疾病,如消化性溃疡、高血压等。 3. 影响人的社会适应能力

小学生自卑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小学生自卑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摘要[自卑心理使人感到自己事事不如人,又没有勇气赶上去,悲观失望,消极处事,十分不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这必须引起教师和家长的足够重视。本文就小学生自卑心理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教育对策。] 关键词小学生自卑心理消除自卑 自卑,现代汉语辞典解释为:轻视自己,认为不如别人。心理学上是指在和别人比较时,低估自己而产生的情绪体验,是一种心理上的缺陷。自卑的学生,往往有这种心理表现行为:如果他生命中只剩一个柠檬了,他就会说,我垮了,我连一点机会都没有了,然后就开始诅咒这个世界,让自己沉浸在可怜之中。但自信的人就完全不这样,他会说,从这个不幸的事件中,我可以学到什么呢?我怎样才能改善我的情况,怎样才能把这个柠檬变成柠檬水呢?"反正"、"毕竟"、"总会"等等往往是自卑者的口头语,他们往往为自己的不行动找合理化理由,然后心安理得地去睡觉。 心理分析大师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童年时期的经历虽然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逐渐淡忘,甚至在意识层中消失,但却会顽固地潜藏于潜意识中,对人的一生产生恒久的影响力。"因此,童年经历过不幸在压抑环境中长大的人更容易产生自卑感。相关调查发现小学生中35%的学生存在中度自卑,17%的学生存在重度自卑缺乏自信,多自卑是当前危害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因素之一。它既影响学生健康个性的建立,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学习、行为、生活能力的发展受到障碍,这必须引起教师和家长的足够重视。 小学生自卑心理的成因。 小学阶段是小学生生理与心理成熟化发展的过渡时期。过渡时期也是不稳定的时期,良好的教育能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反之,则会片面地发展学生的各个方面,自卑就是其中一个方面。个体在社会化进程中,由于经常处于落后的地位,在无力改变现状(如生理方面),或虽经努力,仍无法赶上(如学习方面)而累积起来的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我们就先看看小学生自卑心理的形成原因:

补偿心理理论

补偿心理理论 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补偿心理源自个体挫折后的心理防御机制。补偿(Compensation):指个人因心身某个方面有缺陷不能达到某种目标时,有意识地采取其他能够获取成功的活动来代偿某种能力缺陷而弥补因失败造成的自卑感。补偿心理理论的另一大师阿德勒最初把自卑补偿理论限于生理上的缺陷后来将其从生理学扩展到心理学领域。他指出生活中所有不完美的感觉,“包括任何身体的、精神的或是社会的障碍,而不管是真实的或想象的障碍”,都会使人产生自卑感,促使个体进行补偿。 补偿心理是一种心理适应机制,个体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总有一些偏差为求得到补偿。从心理学上看,这种补偿,其实就是一种“移位”,即为克服自己生理上的缺陷或心理上的自卑,而发展自己其他方面的长处,优势,赶上或超过他人的一种心理适应机制,它让自卑感就成为许多成功人士的动力,自卑感愈强的人,寻求补偿的愿望就愈大。中国历史上司马迁蒙受宫刑之辱而撰《史记》;孙武蒙受剜膝之痛而成《兵法》……;国外此类人物也很多,解放黑奴的美国总统林肯,是出生微贱私生子,且面貌丑陋,言谈举止缺乏风度,他力求从教育方面来汲取力量补偿这些缺陷,成为知识渊博的人最终摆脱了自卑,并成为有杰出贡献的美国总统。贝多芬从小听觉有缺陷,耳朵全聋后还克服困难写出了优美的《第九交响曲》…… 心理补偿是一种使人转败为胜的机制,而坚强的性格正是获取成功的心理基础,如果运用得当,将有助于人生境界的拓展。但应注意两点:一是不可好高骛远,追求不可能实现的补偿目标;二是不要受赌气情绪的驱使。只有积极的心理补偿,才能激励自己达到更高的人生目标。生活中,遇到不顺和挫败感时,应用补偿心理也可以调整心境,让自己的心境回顾到一个正常健康的状态,对身心的愉悦非常有帮助。 3.虚拟世界的心理补偿作用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每个人生活、学习、工作越来越需要网络,网络已成为不可缺少的世界3。Internet主要有四方面的应用:(1)信息获取;(2)商务交易;(3)交流沟通;(4)网络娱乐。网民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如愿,“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间出现矛盾。为缓和矛盾,便到网上寻求心理补偿,寻找心灵的慰藉,期望在网络中找到自我,并通过网络来满足自己。适当的把握对网络的依赖度,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正面作用。针对因特网的这四类应用网络虚拟世界的心理补偿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压力及情绪调节作用 1)减轻压力放松自我 网络应用调查报告指出,网络音乐、网络视频、网络游戏的网民应用率分别为79.2%、62.1%、66.5%,在网络应用中排3,5,6名。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人生活,学习,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美妙的网络音乐可以放松精神,欣赏免费的搞笑视频可以带来快乐忘记疲劳,各种有趣的网络游戏胜利通关可以带来一种满足感,这些都是虚拟世界在减轻压力,放松自我方面的积极作用。 2)摆脱烦恼调节自我 即时通讯在网民中应用率占80.9%在所有网络应用中排名第一,网络世界的匿名性有利于网民掩盖自己的真实个人信息,因为倾诉对象是远距离的朋友无法影响到现实生活的熟人生活圈,所以更愿意倾诉自己的烦恼,起到心理释放,摆脱烦恼,调节自我的作用。同时虚拟朋友常常给以给自己很多安慰,可以补偿现实中得不到的理解和安慰。[NextPage] (2)获取知识充实自我 认知的需要指在社会活动中,人们会产生理解周围环境的欲望,搞清楚环境中的疑难问题及探索事物发展规律的欲望。21世界知识经济时代,终身教育成为个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特点。个人的时间、精力有限不可能了解所有知识,网络搜索功能,既可以获取知识,又

如何克服小学生的自卑心理

如何克服小学生的自卑心理 一、以情感人,以爱育人,唤醒自卑学生的自爱心。 教师应该对那些暂时落后、有待进步的学生多一份关心,多一份爱意,并采取具体的措施,帮助指导落后的同学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学习方法,彻底改变落后面貌赶上来,从而从根本上消除自卑心理。在帮助自卑生进步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肯定他们所取得的每一点成绩,尤其是对那些落后程度比较严重的学生,更应该用“放大镜”去寻找他们淹没于问题与缺点之中的“闪光点”和细微的进步,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赞扬。这样就能使他们重新点燃自信心的火种,获得克服缺点、发奋进取的勇气和自信。美国现代著名的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认为,及时地发现、充分地肯定一个人所取得的成绩,能使他产生“最佳情绪体验”,即“感到强烈的喜悦、欣慰、幸福……还会对别人,对整个世界产生爱意,甚至会有一种要马上做点事作为报偿的欲望”。对于年幼的小学生来说,教师的表扬、肯定、奖励等外部手段往往有更大的作用。 自卑心理转化的过程是一个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荀况所讲的“化性为伪”,意即教育可以启发人的智慧和改造人的本性。小学生的向师性特别强,他们都十分希望亲近老师并得到教师的帮助,这对我们转化自卑学生提供了机会,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教师的态度是矫治学生自卑心理的关键。有这么一个例子:一个年轻人,脸上长了一块巨大而丑陋的胎记,可他却一向以它为荣。原来年轻人的父亲在年轻人很小的时候,只要一有机会就这样一个故事:“儿子,你出生前,我向上帝祷告,请他赐给我一个与众不同的孩子,于是上帝给了你特殊的才能,还让天使给你做一个记号。你脸上的标记是天使吻过的痕迹,他这样做为了我在人群中一下子就能找到你┄┄”年轻人对此深信不疑,他把别人的惊讶当作羡慕,他生怕浪费上帝给他的特殊才能,于是积极努力,不断奋斗,终获成功,并形成了友善、幽默、积极向上的性格。 2、提供经验,树立榜样,增强自卑学生的自信心。 小学生富于幻想,善模仿,可塑性大。他们容易受来自各方面人物思想意识和人格行为的影响,并以特定的方式在自己身上再现出来。让他们了解身边的老师、同学或他人与其有同样的经历

如何克服自卑心理

如何克服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表现为对自己缺乏一种正确的认识,在交往中缺乏自信(主要因素),办事无胆量,畏首畏尾,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一遇到有错误的事情就以为是自己不好。这样导致他们失去交往的勇气和信心。 什么是自卑心理? 自卑是一种不能自助和软弱的复杂情感。有自卑感的人轻视自己,认为无法赶上别人。A.阿德勒对自卑感有特殊的解释,称其为自卑情结。他对于这个词主要有两种相联系的用法:首先,自卑情结指以一个人认为自己或自己的环境不如别人的自卑观念为核心的潜意识欲望、情感所组成的一种复杂心理。其次,自卑情结指一个人由于不能或不愿进行奋斗而形成的文饰作用。自卑情结是由婴幼儿时期的无能状态和对别人的依赖而引起的,对人有普遍的意义,能驱使人成为优越的力量,但又是反复失败的结果。自卑情感,是可以通过调整认识和增强自信心并给予支持而消除。 自卑心理者的表现 自卑的意思是低估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各方面不如人。自卑,可以说是一种性格上的缺陷。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评价过低,同时可伴有一些特殊的情绪体现,诸如害羞、 不安、内疚、忧郁、失望等。 自卑的前提是自尊,当人的自尊需要得不到满足,又不能恰如其分、实事求是地分析自己时,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一个人形成自卑心理后,往往从怀疑自己的能力到不能表现自己的能力,从怯于与人交往到孤独地自我封闭。本来经过努力可

以达到的目标,也会认为“我不行”而放弃追求。他们看不到人生的光华和希望,领略不到生活的乐趣,也不敢去憧憬那美好的明天。 自卑是一种自我否认,对自己没有信心,也对自己不认同的心理表现。 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 自我认识不足 每个人总是以他人为镜来认识自己,如果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过低,特别是较有权威的人的评价,就会影响对自己的认识,从而过低评价自己,产生自卑心理。对自我形象不认同,觉得自己长的不好。或者是对自己能力的怀疑,进入大学后的优越感降低甚至没有了,自己没有赢得别人尊重的本钱,于是产生了极强的失落感,原有的优越感一下子就成自卑感。每个人都会在某个方面产生自卑感的。 家庭经济因素 部分学生由于出身贫寒,生活困难,与别的同学相比,觉得自己家庭经济条件实在太差而感到自卑。这几年,由于这方面引起自卑的大学生人数有增加的趋势。 社会文化因素 每个人都处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文化对自卑心理影响很重要。根据米德等人的研新几内亚的三个民族的人格特征,居住在湖泊地带的张布里族,男女角色差异明显,女性是社会的主体,她们每天劳动,掌握经济实权。男性处于从属地位,主要从事艺术工艺与祭祀活动并承担孩子的养育责任。这种 分工使该地区的男人有明显的自卑。 成长经历有关 人的一生不能说漫长也不能说太短,但真正对人产生深刻

阿德勒理论对“自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阿德勒理论对“自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摘要]阿德勒认为有自卑感并不是坏事,它可以使人产生克服自卑、追求优越和完美的愿望并为之而积极努力,这便是自卑感的补偿,这是人们一生奋斗的根本动力。据此,文章分析了高校中具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群体的类别、成因及表现,并对其心理健康发展的引导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自卑情结追求卓越心理健康 “个体心理学”之父阿德勒认为人生奋斗的动力并不是来自性本能,而是从小形成的自卑感,而且他发现自卑感在人群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从而总结出以自卑感及其补偿为核心的精神分析理论。最初,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来源于器官缺陷(包括残疾以及身材、相貌上的缺陷),并根据器官缺陷所导致的生理补偿现象,引出了“心理补偿”和“补偿自卑”的概念。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加以补偿:一是集中力量发展功能不足的器官;二是发展其他的机能来弥补有缺陷的机能。后来他发现几乎人人都有轻重不同的自卑感,为此,他又重新解释了自卑感的来源,认为人们在儿童时代所体验的弱小无能感是自卑感的普遍来源,儿童处处不如成人,必须依赖成人,深感自己渺小无能,因而积极学习和锻炼,并常常模仿成人,以图克服自卑。阿德勒认为,有自卑感并不是坏事,它可以使人产生克服自卑、追求卓越和完美的愿望并为之而积极努力,这便是自卑感的补偿,是人们一生奋斗的根本动力。 一个人如果能够有效地补偿自卑,便可以使自己的心理及人格健全发展。如果补偿失败,便会使人丧失信心和勇气,意志消沉、沮丧、压抑,甚至自暴自弃,形成“自卑情结”。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缺欠,这就决定了人们的潜意识中都有自卑感存在。每个人解决其自卑感的方式影响他的行为模式,严重者会导致心理障碍或神经症。 一、对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群体的分析 (一)大学生心理自卑群体的分类 第一类:“经济状况不良”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低下”的自卑人群。他们无论是来自边贫地区还是城市低收入家庭,或者是多子女家庭与非核心家庭,或是遭遇疾病和重大变故的家庭,其共同的特点是:家境贫寒,虽在原有的环境中还没有明显的心理落差,但到了大学,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种环境的反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