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课前预习任务单

微课程课前预习任务单
微课程课前预习任务单

如何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这要从自主学习任务单(以下简称“任务单”)的结构说起。“任务单”包括学习指南、学习任务和困惑与建议三个组成部分。

一、学习指南

1.学习指南概述

学习指南包括课题名称、达成目标、学习方法建议和课堂学习形式预告等四个子项。通过学习指南设计,使学生明确自主学习的主题和达成目标的要求,知道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达成学习目标。同时,通过了解教师关于课堂学习形式的设计,发现在家自主学习与课堂学习的关系,从而主动完成自主学习。因此,学习指南是集中体现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育智慧和教学领导力的项目。

2.学习指南设计要求

⑴课题名称

课题名称指单位课时教学活动的学习主题。在去年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NOC)网络教研团队竞赛项目中,用“版本+年级+学科名+册+内容名”表示。学校使用时,一般以标明年级、班级、学科、(上、下)册、学习主题为好。

⑵达成目标

达成目标是教学目标的转化形式。反映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达到掌握学习材料的维度和程度。江苏省苏州市阳山实验初级中学唐建华老师在题为“光的反射和平面镜成像复习”的“任务单”中这样设定学生自主学习须达成的目标:

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完成“自学任务单”规定的任务,从而理解光的反射和平面镜成像特点。

这个“达成目标”一目了然。学生清晰地知道该怎样做,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只要花费符合自己学习进度的时间,任何学生都能达成目标。这里需要提示的是:达成目标不是一个变量要求,而是一个常量要求。要求学生在家有一个自定进度的学习,即按照自己的步骤学习,直到掌握学习材料,达到达成目标规定的要求。

“达成目标”的设计步骤如下:第一步:通过分析教材提炼出教学目标;第二步: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自主学习应当达成的目标。

达成目标不同于教学目标。为了让学生清晰地了解自主学习任务,要求用“通过观看教学视频(或阅读教材,或分析相关学习资源)和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给出的任务+谓语+宾语”表述,使学生对于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能够达到要求的学习目标一目了然。因此,这一转化对于能否促进学生高效自主学习是非常关键的。

⑶学习方法建议

学习方法建议在微课程教学法中极其重要。能力和方法与知识不同,不是按照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渐渐被遗忘,而是将伴随人一生。

教师提供教学方法建议的意义在于:一是帮助学生在学习上找窍门、走捷径,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获得学习成就感和树立学习信心。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学生便会在潜移默化之中感悟,什么事情都可以有方法,从而涵养出遇到棘手的事情就研究化解的方法的良好习惯,这是对学生终身发展相当有益的。此外,实验发现,一些平时完成作业不规范的学生,在使用了“任务单”之后,会按照教师提供的学习方法建议做得规范了。

“任务单”中的这个栏目为什么叫做“学习方法建议”?这是基于人性化理念的考虑。一般来说,学生愿意运用教师提供的方法。但是,并不排除让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

⑷课堂学习形式预告

课堂学习形式就是教师眼中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翻转课堂以后,学习前移到家里,处于没有监督的环境里。这个时候,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是否具有重要性、趣味性或人性化,

就显得很重要。通过课堂学习形式预告,让学生发现自主学习与将要发生的课堂学习之间的关联度,从而主动投入自主学习。

因此,课堂学习形式“预告”很有点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味道。

二、学习任务

1.学习任务概述

“学习任务”是自主学习任务单的主体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否达成目标,除了“学习方法建议”的指导之外,主要依靠“学习任务”来保证。

2. 学习任务设计要求

⑴必须满足达成目标的要求

达成目标是教学目标的转化形式,以便学生在自主学习开始之前,就能清晰了解通过怎样的途径达到什么样的学习目标和要求。要把达成目标落到实处,就要靠精心设计学习任务,使学习任务达到“只要学生完成任务就达成目标”的程度。一旦做到了这一点,我们就会发现,所有的学生都能通过自主学习,达到以往教师讲课希望达到的教学目标。

⑵必须把知识点转化为问题

知识点转化为问题,是任务设计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知识点转化为问题,指的是把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其它知识点转化为问题。这是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可操作性。问题是自主学习的向导,所有的学生面对问题,都不会觉得自主学习无从下手。二是培养基于理解的举一反三能力。问题往往反映概念、原理、方法,从解决问题入手,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原理和掌握方法,具有举一反三的意义,完成其他各类习题(概念、原理、方法蕴藏其中)也会变得得心应手。

文科的问题设计可以从两个方面思考:一是学习材料包含那几个方面的内容。这是结构化思考的方法,有利于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学习材料。二是把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其他知识点转化为问题。这有利于学生从细节分析入手,理解学习材料。两者相结合,就能使自主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信息技术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把问题与操作性任务结合起来考虑。有时候,操作性的任务比例应该大于问题。

⑶必须考虑知识点的覆盖面与权重

任务设计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兼顾教学重点、难点和一般知识点的覆盖面。二是考虑知识点之间的权重。对于教学重点或教学难点来说,很可能需要分解为数个问题才能达到深刻理解。其他知识点,一个知识点一般只要一个问题就可以了。切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⑷提供方便的资源链接

提供方便的资源链接,指的是在学习任务等栏目中,在学习者最需要的地方,做好显著的链接标志,并做好链接,为学习者提供便捷的学习路径。链接包括教师提供的资源网站链接,也包括配套微视频(微课)的链接。如果没有配套的个人学习空间(平台),建议与“任务单”一起打包,方便学生学习。

⑸设计适当的“练练手”

当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了概念、原理之后,可以提供几个与“任务”难度相当的题目让学生练练手,使其印证自主学习成效,获取学习成就感。这个程序是必要的。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习者对学习产生兴趣,就会激励他们主动求索,并在求索中继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从而为身心健康和学业事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要注意防止的问题

任务设计中最糟糕的是,直接把普通习题搬到“任务”里。把任务变习题的危害在于,习题与问题不同,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做习题不具有举一反三的意义。因为不利于学生搞

清概念、原理、方法。这时候做题,做一个会一个,没做到的题目就不会。实际上是把工业时代训练“熟练工”的方法代替信息时代思维发展的培养,不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如果习题过多就更加糟糕。曾经有老师给出的正反两页A3纸习题,形成题海战。结果学生根本做不完,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评都没评完,更加达不到微课程教学法要求的内化知识和拓展能力高度。

三、困惑与建议

由学生自主学习之后填写。故不赘述。

微课 微课程 微视频区分

微课的字义应该是微小的课、微型的课。东北师范大学主办的全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所倡导的“微型课”比赛方式是最接近微课字义的概念。我国第一个提出微课概念的是广东佛山教育局胡铁生老师。他把“微课”定义为:“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实际上是一个以课堂教学视频实录的片段为核心的教学资源包。因此,胡铁生老师提出的“微课”概念与微课的本来字义是不同的。 微课程属于课程序列。从课程论的观点来看,课程包括课程设计、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四大范畴。我们平常的教学工作,属于课程实施与评价。微课程教学法认为,微课程是云计算、移动互联环境下,有关单位课时教学活动的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互动、评价与反思等要素优化组合为一体的教学系统。因此,使单位课时教学活动具有了设计、开发、实施、评价的性质,即把单位课时教学活动课程化了。而微课,只是微课程配套资源之一。可见,微课程中包含着微课,微课被包含于微课程之中,两者紧密相关,但是,不是一回事。 微视频是指短则30秒,长则不超过20分钟,内容广泛,视频形态多样,涵盖小电影、纪录短片、DV短片、视频剪辑、广告片段等,可通过PC、手机、摄像头、DV、DC、MP4等多种视频终端摄录或播放的视频短片的统称。‘短、快、精’、大众参与性、随时随地随意性是微视频的最大特点。 聚焦:微课程只讲述一个教学知识点,这个知识点是供学生自主学习时,必须要教师讲述才能理解的内容,是学习的重点、或者难点、易错点。学生能够自己通过阅读教材理解的内容,不需要教师制作微课程。 简要:微课程的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抓住学生注意力的最佳黄金时段,简明扼要地概述知识点,点拨难点,突出注意点,循序渐进帮助学生完成对知识点的学习。 清晰:微课程使用规范的学术用语,语言文字表述清晰、有条理,易于学生理解;画面合理布局,成像清晰,无质量缺陷。(例如:PPT画面能够清晰地呈现学习内容;视频画面清楚,不抖动、不倾斜等。) 技术:针对不同的主题,选取合适的一种或者多种方法,恰当运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要注意,技术的目的在于辅助学习,切勿滥用技术,分散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慕课与微课有什么区别

慕课与微课有什么区别 慕课,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即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在“慕课”的世界里,视频课程被切割成10分钟甚至更小的“微课程”,由许多个小问题穿插其中连贯而成,就像游戏里的通关设置,只有答对才能继续听课。不少“上瘾”的学生因此津津乐道,“你被课程内容吸引住,根本不可能开小差,一秒钟都不能。”而学生如果有疑问,可以在平台上直接提出,5分钟左右就会有师生提供解答。 慕课与微课都是“网络学习资源”还能有什么本质区别!就像是QQ和微信,都是社交软件,至于区别都些很细小的差别。 1.在规模上。慕课规模大,微课规模较小。慕课作为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现在已在全世界开展起来,并受到广泛欢迎。而微课的规模还很小,目前为止仅在国内很热。 2.在受众对象上。慕课涉足领域很多,k12教育、大学教育和职业教育等都有涉及,其中侧重点在大学。慕课现在已经与斯坦福、杜克、耶鲁等许多世界知名大学合作,开展课程;微课目前为止主要针对的是中小学群体。 3.在交互性上。慕课的交互性强。慕课通常有课堂测验与课后作业,其中作业有以小组形式完成的内容,并且有相应的论坛供学生交流讨论。学业成绩以20%的平时成绩和80%的考试成绩计算;微课会在视频结束后布置一些作业,但效果不理想,许多学生不会付之实际; 4.获得成果。慕课在跟大学合作后,学生在修完某门课程并通过考试后会得到相应的证书,如果是在校大学生则可通过选修慕课上自己大学的课程以此来获得相应学分。就在前不久,美国的几家公司发表声明认可在慕课上获得的学历,而这也成为慕课未来发展的趋势;学生在观看微课后仅学到相应知识,没有证书或学分。 5.商业性。世界最知名的三大慕课网站中coursera与edx已经实行付费认证证书的制度,虽然目前注册用户、学习课程免费,但要支撑一个平台的正常运行,慕课在不久后的将来必然与商业挂钩;微课目前只用于教学,并且在教学中的运用范围很小,还在不断发展中。 6.评价体系。在慕课中,学生可以对所选课程及老师进行打分,而老师之间进行互相评价;微课目前没有评价功能。 1

小学教师如何制作微课

小学教师如何制作微课 微课因其“短小精悍”的特点受到广大师生的热捧,在教育领域可谓“大红大紫”,相关实践和应用研究也是“如火如荼”,但由此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广大教师对微课的本质特征理解不透彻、把微课制作当成一个“纯技术”开发过程而忽视微课“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微课内容规划环节缺失导致微课过于零散碎、微课开发周期过长效率低下等等。长此以往,势必会导致“微课不微”(选题及容量过大,时间偏长,不够精细)、“微课不威”(微课应用方式单一、对教学与学习支持不够,学习效果不好)的不良后果,从而影响中小学微课建设与应用的可持续发展。如何突破当前微课发展的瓶颈,让中小学教师能高效快速地制作精品微课?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步骤重点考虑。 第一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学习特点 在“互联网”时代,微课主要是为学生的“学”而设计制作的。“学生是微课的上帝”,可是“学生”是一个复杂的对象和巨大的群体,不同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的学习问题和学习需求。而微课具有制作简单、类型多样、数量丰富、使用方便等特性,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间的差异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在设计制作微课之前,必须要找准自己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典型问题、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困难和需求、认识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方式,再有针对性的设计制作微课来解决问题和促进学生学习。 真正的微课设计首先要体现“分对象”(为不同的学生群体设计不同微课)、“分层次”(为不同水平和基础的学生设计不同类型的微课),体现微课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传统班级课堂教学所不能达到的优越性。 第二步:选取恰当的微课教学主题与内容微课选题要跳出当前过于“碎片化”和“零散化”的局限,迈向较大教学专题下的“专题/主题学习微课”或“教材同步学习微课”的系列化、连续化的微课设计。教师们要“跳出微课来做微课”,要以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的理念设计微课:要设计制作一个较大的完整的教学内容或教学主题,并对较大的教学内容进行微课化的细化切分,制作成若干个(一般为3-5讲或10讲以内)具有层次性、逻辑性、连续性的微课集。让学生既能体验到单个微课的碎片化、可视化的愉快学习体验;又能建构和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 微课内容规划可以借助思维导图或目录树软件,对教学主题进行层层分解,划分多个相对独立又简短具体的知识点或技能点,再制作相应内容的微课。选定微课内容时,要明白各具体的知识点处于较大教学主题知识体系中的位置,更能理清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让学生学习微课不仅能够“知其然”(知道是什么),更能“知其所以然”(理解各知识点间的关系和作用)。 微课不完全等同于微视频。一个完整的微课作品资源构成与制作可以形象地概括为“非常41”:核心是微视频,还要设计制作相应的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及微学习任务单。这既是教师开发微课的基本准备资源,也是给学生有效学习及与其他教师交流借鉴的有效资源。 第三步:确定微课教学的策略与方法教学策略是教学方法的一种具体的情景化的体现。微课教学策略就是为了快速有效地达到微课的教学目的,对微课教什么(课程、内容等)和如何教(组织、方法、媒体的使用等)进行的针对性、个性化、创新性的设计方法。

微型课和微课的区别

说课是把自己的教学设想说给大家听,基本环节是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材内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目的在于通过“说”自己的教学设想,引发大家研讨教学方案, 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说课等于介绍自己的教学设想。微型课是课堂教学的浓缩,是时间较为简短、没有学生参与、主要检测教师教学水平的课堂教学。就像正常课堂教学一样来上课。 一、微型课的设计方面 微型课就是没有学生当作有学生的课,是有学生的各种活动,但却省去了活动的时间。要求各环节俱全,设计课要以一节实战课来设计,课中要体现新的教学理念,能把传授知识和锻炼学生能力有机结合,可以体现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要设计出自己的风格和亮点,以便赢得评委的高分。 二、微型课的课堂结构。 微型课虽然时间简短,内容单一,但也要讲究课堂结构,既不能只讲主要问题,也不能不分主次全面开花。微型课的课堂结构导入要简捷,一般1-2分钟进入正题,千万不能起步太远、半天导入不了正题,致使课堂重点不突出;导入正题后,就要把主要精力全部用在课题的中— 1 — 心上,或精要讲授,或巧妙启发,或积极引导,在有限时间内能够圆满的完成课题所规定的教学任务;最后,也要有小结,对本节微型课的教学内容加以言简意赅的归纳和总结,使微型课的课堂结构趋于完整。 三、呈现亮点,板书清晰。 微型课时间简短,如果平铺直叙,就显得没有亮点,不容易给评委留下深刻印象,所以,微型课一定要在教法和学法上有自己独特之处,这样才能提升课堂水准。 另外,微型课也要讲究板书,不能因为是微型课就没有板书,板书是一个教师教学基本功的体现。板书要精心设计,要精练、完整、美观,好的板书,要能看出整个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和教学程序,能给听课者一个完整、直观的效果。 四、教师表现方面 微型课面对的对象是老师和评委,而不是学生,这一点定位必须要准确,所以授课教师在没有学生的情况下,要以“独角戏”的方式表现整堂课“老师和学生”的所有活动。老师要声情并茂,即声音要抑扬顿挫,表情要丰富,似与学生交流,行为动作、肢体语言要像有学生一样具体到位,要有激情,要调动“学生”,也就是说要调动在场的听课老师和评委,不要只是对着课件自言自语或读课件,只走过程,放不开,这就是失败,至于一些小细节主要看—2 —

微课开发设计方案word版本

微课开发设计方案 (一)微课资源设计思路 微课的设计总体来说是一个从“大”到“小”、从整体到部分的过程,对一门课进行微课程设计,首先从整体上分析该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确定整体的任务和目标后,再搭建微课程的内容设计框架,框架搭设完成后,就需要对框架的每一部分进行教学设计的填充,教学设计完成后,再对该教学设计进行详细的脚本设计,最后再根据脚本设计开发和制作出微课资源,并将微课资源应用于实际教学中,根据教学反馈调整微课资源。设计过程如下图微课资源总体设计图所示。

1)每一个知识单元以主题的形式组织,每个文件夹存放一个知识单元,包括3节微课及其教学设计,每节微课各一个文件夹。 2)每节微课包括教学微视频和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内容分为教师资源和学生资源,包括文字资料、演示文稿、教学课件、教案、练习题、作业等。 PPT中插入或链接的,以及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录像、声音、Flash、word文件等多媒体内容,应与PPT一起提交。建议将多媒体文件存放在与PPT文件共同保存在“教师资源”文件夹中。 教学资源文件夹结构如图所示:

(2)资源准备与交接 1)项目组与任课教师须在课程录制前3天完成教学设计与教学资源的准备,确保课程按计划录制。 2)所有必须提交的教学资源须在课前进行预先演示,保证录课时正常播放。 3)课程录制结束时,将所有教学资料以U盘形式交课程制作人员。U盘加贴标注有课程编码、学科、适用年级、主题名称、授课教师等信息的盘贴。 4)一课时以3个微课为单位提交。 (3)教学设计内容要求 1)教学目标:在考虑课程标准、学生实际情况等因素的同时,要充分考虑网络传播方式对教学的影响。 2)教学形式:明确教学过程所采用的主要教学形式,如讲授、演示、实验、解题、答疑、活动等。 3)教学过程:写明各教学环节的主要内容,使用的手段(如实物展台、教学课件)对应的PPT页码及拍摄技术要求(如中景、近景、特写)。 4)必备条件:列出教学过程所需的各种仪器、设备。如学科教具、实验器材、投影、视频展台等。 (二)拍摄脚本撰写策略 教学设计是针对微课的实施,研究“如何教”的问题,即微课教学的过程和手段,任务是进行需求分析、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学习环境和教学活动。主要是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进行分析。

微课教学设计

微课教学设计------------《声声慢》 怎一个“愁”字了得? 我试着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师教法、学生学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来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 1、单元解读 《声声慢》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七课(李清照词两首之一),这个单元所选皆为唐宋诗词文的名篇杰作,本专题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品味诗词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感情,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词的能力。 2、课文特点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李清照作为词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作品以写自己真实的生活和内心世界为主,善于选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自我的内心世界——她独有的寂寞心境。 二、学情分析(包括三维目标整合及重难点确立) 1、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我们知道,语文是一门与众不同的学科,它时时震撼学生的内心,常常牵动学生的真情,而三维目标的整合正是这样一个发挥教育功能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教学个活动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传授新知识时,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接教学对策。 2、三维目标:根据学情特点和新课标理念,结合本词的特点,我确立三维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解读意象,品味意境,赏析情感。 (2)能力目标:通过“直觉感知——深入探究——情感提升”逐层深入地鉴赏诗歌。 (3)情感目标:深入解析词人“愁”的丰富内涵,体会词人情感的变化。 3、教学重难点:依据教学目标,参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下: (1)教学重点:通过与《一剪梅》的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感受“闲愁”与“丢家弃国之愁”的区别,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 (2)教学难点:这首词选择的意象很符合传统的审美视角,挖掘词中意象的丰富而又复杂的内涵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 三、教师教法 ①诵读感悟法。让学生在诵读中发现诗词中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在诵读的过程中质疑,思考,品析,鉴赏。 ②自主合作探究法。 结合学讲计划,结合导学案的“问题导学,互助探究”的模式,让学生分成小组自主、合作、探究,教师适时点拨、启发。 ③比较分析法。 通过与《一剪梅》的比较阅读,让学生在多诵读、多分析、多联系比较中理解作者的情感,感受本词的艺术特色。 ④多媒体“情境法”。 通过多媒体和mp3的展示,借助图片、音乐等教学手段,营造一种情境,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完整版)微课程教学设计与传统课程设计有何区别

微课程教学设计与传统课程教学设计有何区别个人觉得,在现在这个网络发达网络横行的时代,微课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就像人人愿意对着手机点呀点,不愿意面对面的交谈一样。学习,也必将不再是课堂上老师对着学生讲呀讲,而是,学生对着视屏看呀看。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对传统课程教学设计和微课课程教学设计的几点区别。 首先,从综合课程教学设计来讲有所区别。传统的课程设计,教师把知识点、典型例题总结出来,在课堂上逐一讲解便行,因为有师生互动,因为学生就在眼前,所以有什么问题也能及时发现,得到解决。可是在微课的教学设计上,因为没得学生可以进行现场的互动和答疑解惑,所以教师要把所有的情况都想到,要全面的考虑学生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从中总结适合大多数学生的方法和思路,再详细的讲解和示例。而且,不能啰嗦,要简洁明了。 其次,在时间上有所区别。传统的课程教学设计可以把学生回答问题和做课堂练习的时间考虑进去,一节课可以分几个部分或几个流程来展示,譬如一节课是45分钟的时间。可是,如果微课也是完整的讲45分钟的话,估计没人愿意去看了。因为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有限的,一般来讲,5到10分钟,最多15分钟,微课就要把该讲的讲完。微课微课,顾名思义也可以知道,时间短,那么,在设计教学流程时更要严谨,要细致到每一句话的讲解都要干练简洁。

最后,在形式上也有所区别。我的所谓形式是指,传统课程设计,可以把游戏,把教师的肢体动作,面部表情,声音声调的变化也考虑进去,可是,微课,需要简练的语言表达准确的意思,要么声音好听,要么手指修长好看可以提高学生观看视频的兴趣和积极性,不然,学生会容易犯困。这也是我对微课能否大程度流行的一点疑惑所在。以上,仅为个人浅见。

微课建设实施与方案

一、概述 1.微课与慕课 微课(Microlecture)是以短小精悍的微视频为主要载体,围绕某个单一知识点而设计开发的在线课程。微课视频的时长一般为3至10分钟。 慕课(MOOC)即大规模开放的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英文缩写音译。 微课只是对一个知识点的讲解,或者通过各种设计方法和技术手段,使学习者掌握该知识点。慕课有体系化的知识架构,一般有完备的教学大纲,有具体的开课时间、结课时间,是一门完整的课程,各种测验、考试都会包含。 微课是慕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需要其他教学手段根据实际需求配合才能建立起一门完整的慕课课程;微课的制作离不开慕课的框架和体系设计,二者相辅相成。 2.微课的分类 按教学类型,划分为6大类型:导入型、问题型、故事型、实验型、技能型、习题型。 按课堂教学环节,划分为5类:课前预习类、新课导入类、知识理解类、练习巩固类、知识拓展类。 按照实施技术微课又可分为6类:高清摄像机实景拍摄型、虚拟仿真二维/三维动画型、触摸一体机PPT演示加真人拍摄型、电脑屏幕录制型、可汗学院(手写板)型、数字故事型。 由于微课时间比较短,应针对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方法。 二、微课与教学设计 1.微课是“产品级”的教学设计应用 教学设计起初把教学中需要使用的媒体、材料、教学包等当做产品来进行设计,而微课是继文本、图片、动画、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之后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学习资源形式。从教学功能的角度来讲,微课能实现一定的教育教学功能,它也属于一种教学系统。为了优化教学效果,对微课程进行科学规范的教学设计显得非常必要。 2.微课的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 微课内容的开发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微课资源开发一般要经过选题设计、教学策略设计、课程拍摄、后期加工、在线发布实施、评价反馈等环节,才能确保其质量。必须用系统的思维和方法来开发微课,才能有效提高微课开发的质量和效率。 三、微课教学设计流程 微课程的建设首选需要从整体上分析该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根据任务和目标搭建慕课课程的内容框架,按需求对框架的每一部分进行教学设计的填充。根据教学设计进行脚本设计,完成后根据脚本开发和制作出微课资源,并将资源和其他资源应用于实际教学

微课导学案

<>导学案1.学习目标 我会听、说、读、写: rode a horse ; rode a bike ; went camping ; went fishing ; hurt my foot . 2. 我会用 Where did you go last Saturday? I went to a forest park . 3.我知道:健康的爱好让生活更美好。 一、熟练Chant. 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I rode a horse\rode a bike\went camping\went fishing Did you like it? Yes ,I did.It was great. 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I hurt my foot. Oh, it was terrible./’ter?bl/ 互评(√)(×)计()分 二、小组展示Groupwork. Learning tip (学习小提示): 1.分工读短语 rode a horse rode a bike Went camping went fishing hurt my foot 2.与台下同学互动你做我猜短语 3.分角色表演对话 A: Where did you go last Saturday? B: I went to a forest park .

A: What did you do there? B: I rode a bike. 4.当小记者采访台下同学 For example: A: Hello, B: A:How was your last weekend?(last night...) B: A:Where did you go? B: A:What did you do there? B: A:Goodbye. B:Bye. 互评(√)(×)计()分 三、重点导学(选词填空) How What Where Who When 1. A: was his last weekend? B: It was great. 2.A: did you go last Monday? B: I went to the cinema. 3.A: did you do yesterday? B: I saw a film. 4.A: are you going there? B:Tomorrow. 5.A: did you go with? B:My father. 互评(√)(×)计()分 四、公示排行榜 奖励“今日之星”

微课与微课程研究进展综述

第28卷第6期2014年12月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CHINA MEDICAL EDUCATION TECHNOLOGY Vol.28No.6Dec.2014 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卫生保健网络科普微课程开发与利用研究”(SZ132011)收稿日期:2014-09-19作者简介:张中兴(1966- ),男,河北黄骅人,硕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人力资源与信息化建设。微课与微课程研究进展综述 张中兴 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北 沧州061001 【摘要】:微课与微课程已成为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重点和研究热点。为了充分发 挥微课与微课程在教育“微”时代中的重要作用,文章对微课与微课程的内涵及其主要特征进行了分析与比较,并对微课与微课程的发展历程、应用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 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有所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微课;微课程;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5287(2014)06-0586-04 【DOI 】:10.13566/j.cnki.cmet.cn61-1317/g4.201406002 Review of the progress in micro-class and micro-course research Zhang Zhongxing Cangzhou Medical College ,Cangzhou 061001,China 【Abstract 】:Micro-classes and micro-courses have become a focus and hot spot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resources.To make micro-classes and micro-courses play their important role in educational micro-age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compares the connotation and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micro-classes and micro-courses.And it also makes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course ,application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two in the hope of providing reference and enlightenment for further studies. 【Key words 】:micro-class ;micro-course ;informatization of education ;resources construction 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深刻影响着人们生活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我们已进入泛在学习的时代。只要拥有移动终端设备,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因此,微博、微信、微视频大行其道。在这样一个碎片化时代,人们很难再拿出大段时间来进行学习,以“在线视频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微课”应运而生。微课与微课程因其网络化、碎片化、视频化、可移动性,正好迎合现代学习者的需求。 目前,微课与微课程在全国中小学、职业院校、高等院校等教育领域已全面展开。面对逐渐发展的微课与微课程,我们有必要梳理其研究与实践的进展情况,为下一步的研究打好基础。1微课与微课程 1.1 微课的概念及主要特征 微课与微课程的话题,是近几年来随着孟加拉裔 美国小伙可汗创办的可汗学院及翻转课堂迅速在全 球走红。 微课(micro-lecture )最早源于1993年美国北爱荷华大学(univrsity of noahem Iowa )Mc Grew LeRA 教授所提出的60秒课程(60-second course )以及1995年英国纳皮尔大学(napier university )Kee T P 提出的1 分钟演讲(the one minute lecture ,OML )。目前,普遍热议的微课概念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戴 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 )于2008年首次提出,并被人们称为1分钟教授。Penrose 的微课概念是指运用建构主义教育方法与理念构建而成,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实质上改变了网络课程的教学形式。Open Education 也认为微课将成为网络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内不同学者对微课均有不同的定义。胡铁生认为:“微课”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实践,以

微课设计与开发

微课设计与开发

微课设计与开发 一、微课的定义及组成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 “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 “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它的形式是自主学习,目的是最佳效果,设计是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形式是流媒体,内容是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时间是简短的,本质是完整的教学活动。因此,对于老师而言,最关键的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去制作微课,而不是在教师的角度去制作,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

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手机、MP4等)上实现移动学习、“泛在学习”,非常适合于教师的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 (4)资源组成/结构/构成“情景化”:资源使用方便。“微课”选取的教学内容一般要求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相对完整。它以教学视频片段为主线“统整”教学设计(包括教案或学案)、课堂教学时使用到的多媒体素材和课件、教师课后的教学反思、学生的反馈意见及学科专家的文字点评等相关教学资源,构成了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这使得“微课”资源具有视频教学案例的特征。广大教师和学生在这种真实的、具体的、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景中可易于实现“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学习并实现教学观念、技能、风格的模仿、迁移和提升,从而迅速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学生学业水平。就学校教育而言,微课不仅成为教师和学生的重要教育资源,而且也构成了学校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 (5)主题突出、内容具体。一个课程就一个主

最新微课要求及导学单.pdf

精心整理附件2 微课制作基本要求(试行) 1、微课片头为微课内容标题,标题居中显示,字体为黑体,大小36—44,时长3-5秒。幻灯片正文字体大小为22—36。 2、微课中不要出现主讲者、制作者、技术支持及联系方式等信息。有关制作者信息等,我们 将统一规范展示。 3、微课一开始即进入主题,不要出现“前面我们已学过……”等引言,片尾以讲解的最后画面定格结束,统一用一句话概括讲解内容作为结束语,不要出现“下一次我们将继续……”、“谢谢收看”等。 4、讲解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好手绘板板书和勾画功能,题解尽可能直接用板书讲解,以引领学 生思维。 5、引用的图片、动画、影视等,应作图文处理,不要出现第三方版权信息。 6、微课制作应确保录音效果,无干扰噪音,音量适中。普通话基本标准,讲解声音清晰。 7、投稿作品及材料需为本人创作或选编,不得抄袭他人作品,侵害他人版权。 8、微课设计及主讲人享有作品的着作权,须同意授权徐州市教育局享有网络传播权。所有投 稿作品向社会免费开放。 9、微课的类型可多样,可以是①讲授型:以学科知识点及重点、难点、考点的讲授为主,授课 形式多样。②解题型:针对典型例题、习题、试题的讲解分析与推理演算,重在解题思路的分析与 过程。③答疑型:围绕学科疑难问题进行分析与解答。④实验型:针对教学实验进行设计、操作与 演示。 10、自主学习导学单设计基本要素(仅供参考,作者可根据需要自行编写。) 学习指南(1.课程名称、2.学习目标、3.学习方法建议) 学习任务 自主检测 附件3 “自主学习导学单”设计模版 (仅供参考,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设计栏目)

精心整理 一、学习指南 1.课题名称: (提示:用“版本+年级+册+学科名+内容名”表示) 2.达成目标: (提示:旨在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要求) 3.学习方法建议: (提示:有就写,没有就不写) 二、学习任务 通过观看教学录像,完成下列学习任务:(提示:针对微课内容,引导学生“学进去,讲出来”)三、自主检测 (提示:使学生通过完成自主检测,了解学习目标达成情况。自主检测题应是基础题,建议每个微 课设计3-4个小题,其中最后1题可以稍微变化条件或情境 四、自主检测答案

慕课、翻转课堂、微课及微视频的五大关系辨析

慕课、翻转课堂、微课及微视频的五大关系辨析 慕课、翻转课堂、微课和微视频的出现和广泛应用是人们对教育的不满、反省、探索与改进,是网络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延伸,更是教育界在云物移大智时代的自适应性改变。一线教育工作者在实践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这四者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厘清它们的关系,对我们应用这些新兴的在线教育模式非常有益,本文主要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技术依托:慕课、翻转课堂、微课和微视频的技术依托都是云物移大智时代的网络信息技术 在教育史上,教学理念层出不穷,倘若一旦在教学中实施,就会遇到技术方面的障碍。相反,新的教育理念得以实现常常依赖于新技术的发展。云计算、移动互(物)联网、智能终端、大数据等网络信息技术使得慕课、翻转课堂、微课和微视频等新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受到了各界的高度青睐。并且这些新的形式会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在教育领域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正如严冰所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为教育变革提供了似乎无穷无尽的想象空间和探索空间。” (一)大数据和学习分析技术将使教育从质性走向量化阶段 大数据将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石油和黄金。同样,教育大数据的收集、占有、分析和应用在未来教育中将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慕课、翻转课堂和微课一大值得期待的前景就是大数据和学习分析技术的应用。大数据和学习分析技术可以记录和精密追踪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动态;可以分析学生的学习习惯;可以辨别出高危学生;可以识别传统考试不能识别的技能;可以可视化学习规律和学习问题;甚至可以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呈现出的隐性偏好和能力,通过量化手段展现其更擅长的学习科目、专业和职业,使学生在学习科目、专业和职业的选择上更趋理性和科学,也为政策制定者、教育者提供更好的参考。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加里.金说:“这是一种革命,我们确实正在进行这场革命,庞大的新数据来源所带来的量化转变将在学术界、企业界和政界中迅速蔓延开来,没有哪个领域不会受到影响。”大数据、学习分析等技术很可能会改变几千年来基本只能进行定性研究的高度复杂和专业化的教育界,发现以前从没有发现过的对教育者与学习者至关重要的规律。 (二)网络信息技术将为慕课、翻转课堂、微课和微视频的应用提供丰富的软件很多教育工作者担心在实施慕课、翻转课堂和微课的过程中,学生不会自学,或者投机取巧,或者更多时间是在网络上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网络学习监控系统可以帮助我们化解这一忧虑。在网络学习监控系统中,学习动态一览表可以“呈现出所有学习同伴包括高手的学习路径和学习结果,帮助学生准确定位求助对象,提高学习效率,实现学习进度公开化,起到了表扬、激励优秀学生和督促、提醒暂时落后学生的作用”。这些在美国教育系统中已经实现了的技术给了中国教育界人士相当美好的期待。美国传播学家丹尼斯.麦奎尔认为“真正的传播革命所要求的,不只是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或者受众注意力在不同媒介之间分布上的变迁,其最直接的驱动力,一如以往,是技术。教育领域也是一样,能引起教育变革的,一如既往,是技术。技术的进步和资本的贪婪是任何势力也阻挡不了的。 二、核心要素:慕课、翻转课堂和微课的核心要素都是微视频 萨尔曼.可汗在TED(技术、娱乐、设计)大会上做了“让我们用视频重塑教育”的主题演讲后,视频特别是微视频引起了教育界的空前关注。视频是人类目前所掌握的最佳传播媒介。而微视频更加符合教育心理学和认知学的特点。佛山市教育信息中心胡

微课学习任务单

微课学习任务单

微课学习任务单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植树问题(例题2)(两端不栽)》微课教学任务单 单位:合肥市肥东县高塘学校 教师:黄龙雨 一、学习指南 1.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07页例题。 课题名称:《植树问题(例题2)(两端不栽)》 2.达成目标: 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和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规定,使用学生初步了解和掌屋植树问题第二种情况。建立“树的棵数=间隔数—1”的数学模型,能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学会借助线段图来分析、理解“两端不栽树”的植树问题,并体会“一一对应”和“化繁为简”的思想方法。在学的基础上,能将“两端不栽树”的植树问题推广到生活中,体会数学模型的生活意义与作用,体验学习的价值。 3.学习方法建议: 基本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多采用观察法,探究法和自主学习。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借助一些媒体软件教学,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实践中捕获新的知识。 4.课堂学习形式预告: 自我检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探究新知,找出规律--解凝获知,解决问题--拓展延伸,活用规律--回顾总结 二、学习任务 通过观看教学录像自学,完成下列学习任务:任务一;完成自我检测,对两端都植树的学习方法和使用进行全面检查。任务二;对出现的新植树问题“两端不栽”,如何去解决,在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去探究。任务三;同学间相互合作,交流总结出“两端不栽”的规律并建立数学模型。任务四;对所掌握的规律和方法的应用。(一)、填一填。 1.先动手画一画找找规律吧! (1) 把这段路平均分成()段,要栽()棵树。 (2) 把这段路平均分成()段,要栽()棵树。 2.如果平均分成10段,就是有()个间隔,要栽()棵树。 3.如果栽了15棵树,有()个间隔。

微课与微课程的联系和区别

微课与微课程的联系和区别 自从参加国培——2014年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学习以来,对微课与微课程有了一定的认识。一个多月来,除了完成培训课程,我又系统学习了内蒙古李玉平老师的微课程。又通过各种渠道(网页、QQ群)了解了微课,观看了大量微课和微课程的视频,并向有关专家对微课与微课程进行学习。微课与微课程是教学领域两大新生事物,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下面将我的理解分享给同行们,如有不当之处,恳请指正。 微课与微课程都以相同格式的视频方式呈现,都体现了一个“微”字,制作工具也大体一致。 但是两者还是有一些区别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微课的国内创始人是广东佛山市教育信息中心的胡铁生老师,国外创始人是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于2007年创建了可汗学院。微课程的国内创始人是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教研室李玉平老师。国外创始人是美国的戴维〃彭罗斯。 2.微课的接受对象是教师和学生,而微课程的接受对象可以是教师、学生,也可以是其他教育工作者或学生家长。 3.微课是对教学中某一知识点的讲解、或者是课堂练习、实验操作过程、学习评价等。它紧扣教材,取材于教材,是课堂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微课程内容广泛,不仅是课堂教学,还可是班级学校各项管理,教师、社会、家长及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它的取材范围也较广,教材内和教材外的均可。 3.两者的目的也有区别,微课用于课堂教学,微课程不仅用于课堂,学生和家长以及教育工作者在课外也可以利用。 4.根据李玉平老师的解释:微课程表现形式为“三小”(小策略、小现象、小故事);可分为教师微课程、书籍微课程、文章微课程、影视微课程等等。微课的结构类型和课堂教学类型相同,有讲授型、解题型、答疑型、实验型等等。 5.从应用范围来看,微课主要用于课前的预习、课堂的讲授、课后的巩固。而微课程除此之外,可以用在各种会议的文宣、新知识的自学等。 6.从制作角度看:两者都是用视频编辑软件、录屏软件(Camtasia Studio),微课程制作可用PowerPoint,也有用会声会影或手机来进行视频编辑。录制的。制作微课是将一堂课的视频进行切片、编辑或用录屏软件录制并编辑。微课程制作的方式有:用PPT制作并转换成视频;用视频编辑软件对影视素材加工;用视频录像设备录制编辑;用屏幕录制软件录制编辑。对于我们各学校的现有状况来说,主要采用第一种方式来制作微课程。

微课程的优势和意义

微课程的优势和意义 微课程的优势。 (1)时间较短,内容精简: 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因此,相对于传统的40或45分钟的一节课的教学课例来说,“微课”可以称之为“课例片段”或“微课例”。 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微课”的问题聚集,主题突出,更适合教师的需要:“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因此又可以称为“微课堂”。 (2)短小精悍,使用方便: 从大小上来说,“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rm,wmv,flv等),师生可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手机、MP4等)上实现移动学习、“泛在学习”,非常适合于教师的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3)资源多样,情境真实 “微课”是以“微视频”为核心,并整合了“微教案、微课件、微习题、微反思”等内容,营造了一个与具体教学活动紧密结合、真实情境化的“微教学资源环境”。“微课”选取的教学内容一般要求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相对完整。它以教学视频片段为主线“统整”教学设计(包括教案或学案)、课堂教学时使用到的多媒体素材和课件、教师课后的教学反思、学生的反馈意见及学科专家的文字点评等相关教学资源,构成了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这使得“微课”资源具有视频教学案例的特征。广大教师和学生在这种真实的、具体的、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景中可易于实现“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学习并实现教学观念、技能、风格的模仿、迁移和提升,从而迅速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学生学业水平。就学校教育而言,微课不仅成为教师和学生的重要教育资源,而且也构成了学校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 (4)主题突出、目标明确。 一个课程就一个主题,或者说一个课程一个事;研究的问题来源于教育教学具体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或是生活思考、或是教学反思、或是难点突破、或是重点强调、或是学习策略、教学方法、教育教学观点等等具体的、真实的、自己或与同伴可以解决的问题。 (5)草根研究、趣味创作。 正因为课程内容的微小,所以,人人都可以成为课程的研发者;正因为课程的使用对象是教师和学生,课程研发的目的是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手段紧密地联系起来,是“为了教学、在教学中、通过教学”,而不是去验证理论、推演理论,所以,决定了研发内容一定是教师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有能力解决的问题。 (6)成果简化、多样传播。

关于微课程给教师的建议

关于“微课”给教师的建议 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教学系统中的每一个要素都在发生着变化。“微课” 是近年来随着翻转课堂和可汗学院在全球迅速走红而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话题。 人们发现,由于信息技术的普及,人人都有手机的时代到来,BYOD (Bring Your Own Device ,让每一个学生自带信息设备来上课)终将成为现实,传统课程的组成结构将会发生变化,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使用自己的手机、或者其他的设备,(如个人电脑、iPad 、上网本等)进行学习;教师可以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将上课讲授的关键内容(教材的重点难点易错点)制作成微视频让学生自主学习, 上课则帮助学生解决不懂的问题,师生互动讨论, 或者给予学生个性化的辅导,这种近乎理想化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激发了追求教育改革的人们的浓厚兴趣。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家在网上发现“可汗学院” 的教学方式是将一个个知识点用一小段一小段的视频形式来展现,就开始把这种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师讲授的“微视频”称为“微课”。后来随着这种教学方式的流行,大家逐渐注意到一个问题:如果仅仅是一段“微视频”,但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方式没有改变的话,这样的“微视频”还停留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思路上。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在新型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中,“微视频”能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教学论的系统论观点,上海师范大学黎家厚教授给“微课”的定义是:“微课”是指时间在10 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 一、关于微课给教师的建议 借鉴黎家厚专家团队有关微课制作培训的经验,我们总结出了14 条关于微 课设计与制作的建议: 1.首先,时刻谨记您的微课用户是学生。微课设计应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老师备课时能充分研究学情,做到课堂无学生,心中有学生,能准确把握教学节奏,快慢适当,吃透教材,更能面向全体学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促进学生的有效自主学习,并为他们提供自主学习的环境;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学习需求;教师不再是讲台上的 2.一节微课只说一个知识点,也就是俗话说的“聚焦” 。这个知识点是供学生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