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居与地理环境论文

传统民居与地理环境论文
传统民居与地理环境论文

传统民居与地理环境论文

1屋顶作用及其空间地域对应

翻阅中国建筑史或其他建筑史书,就会感到不同年代、形态各异的建

筑和屋顶形象扑面而来,形态是屋顶间的特定识别标志,变化是屋顶

形象差异的外观表述,随着空间位置的持续变化,屋顶的形态自然表

现变化,随着空间地域扩大,其变化内容和水准随之扩大,空间特征

规律越发明显。

1.1形态:屋顶形象的归结与自然环境选择屋顶是民居存有的灵魂。

参照芦原6提示的空间概念,民居利用了空间围合的限定要素,即顶

端的屋顶、四周的墙体和下端的地面,因为地面必须存有,所以空间

限定只要屋顶和墙体的一方存有空间就能成立。作为建筑,特别是民居,如不考虑极端气温条件,屋顶相对墙体更为实用,它能够遮风避雨、阻隔太阳辐射。中国民居以木构为主,屋顶处于顶端,“人”字

型坡顶多,利用屋顶的形态调整,容易使自然形成的硕大屋顶变成视

觉焦点,成为民居形象的重点刻画对象。屋顶以外露形态给视看者,

不同的观看条件给视看者以不同的视觉感受,形态是物理层面的内容,形象通过形态的表现能使视看者得到心理满足。屋顶形态的构成具有

实用和形象装饰的二层含义,实用功能是满足屋顶抵抗外来环境影响,保持室内正常居住的最低装备要求,而装饰功能可在实用功能满足的

前提下,通过屋顶装饰手段使用来提升屋顶的审美情趣。虽然中国民

居的屋顶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和攒尖等很多形态,但从抵抗外

界自然影响的作用看,屋顶表现的坡度最关键,可将屋顶形态分为坡

顶和平顶的二大类。因为传统民居多单层,这对于站立地面的视看者言,坡度越陡看到坡顶的面就越大,引起的屋顶印象也越深刻,反之

亦然(图3)。平顶高度因处在人眼视平线之上,不能为正常站立的人眼所看见,故不需刻意地去塑造,如果装饰的话则多会装饰在平顶周

边的女儿墙之类的地方。屋顶形态主要由自然环境所左右,这里的环

境是指对屋顶以各种影响的外部与内部因素,如气候、地貌、植被、

地震和河流等,如民居中常见的马头墙,作用是防止火灾蔓延,而火

的蔓延主要是风的作用,可见自然对屋顶形态形成的影响和作用。

1.2变化:空间地域的屋顶形态差异民居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物质,

有人烟就会有居住,有居住就有民居,民居屋顶的形态容易吸引人们

眼球。从广阔的空间范围观察大量的屋顶形态可知,随着观察位置的

变动和“步移景异”的视看特性,屋顶形态会给人持续“变化”的感觉,只要视线移动,不同地域的屋顶就会表现丰富多彩的形态变化,

形态跟随空间变化,位置是空间民居存有的基本属性。在国土空间范

围的自然条件基础上考察传统民居的坡顶形态,就可得出坡度大致呈

南陡北缓、东陡西缓的走势(图4),依据三角原理还可画出坡度基本走势的东南向至西北向的斜向分布线,当然这种推断比较主观和粗略,如要得到细致且有说服力的证实,需要进一步的量化实证。关于建筑

的地理特点,胡兆量7阐述了纬度、经度和垂直等的一些地带特性,

他通过考察我国东西南北建筑差异的一些现象,指出地理条件下建筑

形态形成的基本规律特点。因为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人们根据

不同的空间环境条件,因地制宜地形成了很多适合当地自然与文化条

件的屋顶形式,使中国屋顶具有独特的时代特征与民族文化个性,也

是中华民族文化心理与审美情趣的体现。屋顶随地域变化的主要原因

是各地气候、地质、地貌等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差异,因而有必要从空

间上分析居住范围的环境特性,使外界环境对居住的不利影响减至最低。民居是人工造物,承载于土地,因为土地资源的不可移动、不可

复制和不可替代性,使得民居的土地承载是唯一的,不同的空间地域

承载着不同的建筑与民居,不同的民居与屋顶形态受不同地理环境所

制约。刘致平指出山西、河北、东北和西北等地农村多用平顶房,南

方雨水多则多用瓦房的屋顶形成特点9。为比较空间不同地域与屋顶形态的差异,这里选择中国地图空间的不同位置民居,利用GIS技术常

用的空间叠加法简单地考察屋顶形态与对应空间的相互关系,民居形

态选择多年前发行的邮票系列的中国民居形象(虽是邮票图案,但覆

盖的民居类型多,且对民居形象作了一定的抽象概括,可简单地表示

各地的差异)。图5的中间是中国地图,四周是民居及屋顶的排列图,

地图上用九宫格显示出各省民居的大致位置和民居形象,沿用原有行

政省的民居称呼,以各自经纬向地带,地图东南西北中和西南位置的

六处民居为代表性民居,简单地比较屋顶的形态特性。南部的广西民

居屋顶构架轻巧、坡度大而屋面有一定起翘,可防备降雨时使雨水落

点尽量抛向远处;中部是陕北民居,图片提示了当地特有的窑洞形象,说明雨水少和地处黄土高原,其土质有利建设窑洞的地理景观特点,

图片还显示出部分砌筑墙体突出在窑洞前部,上覆雨篷檐口的现象,

即使坡度不大,但能遮挡雨水并使窑洞立面有收头,增加了建筑感;

西部是西藏民居,屋顶平缓,可见雨量少;东部是江苏民居,屋顶坡

度较大而下有小河,说明雨量较大;北部是蒙古包,可认为雨量不多

且处在草原地区;西南地区的云南少数民族多,气温高雨水多而潮湿,民居多用竹子等自然材料形成竹楼,屋顶坡度相对陡10。通过上述比

较可知不同气候、地貌等地理因素对民居屋顶的作用与影响,证实了

形态随空间位置变化和自然选择的特点。当然这样的比较只限邮票上

的民居屋顶类型和数量,其精确位置和形态均非常粗略。

2屋顶形态差异的空间环境要素

屋顶是室外过渡到室内的建筑体块,从人类最初搭建到形成现在各地

的民居基本形态,经历了漫长的过程,通过改变屋顶形态与外界环境

建立平衡机制,可使屋顶适合不同地域的自然和人文要求,因地制宜、服从适合当地环境的要求是屋顶形成发展的基本要素。

2.1环境:屋顶存有的空间地域条件屋顶形态与当地的自然与人文环

境相适合,其形态形成依赖于当地气温、降水和空气质量等的环境条件,最终以可度量的温度、湿度等指标影响居住质量。另外材料、构

筑方法和人工素质等资源条件也影响屋顶的形态形成,屋顶因环境相

异而形态不同,图6是影响中国民居形态形成的地理情况,用空间方

法反映了影响屋顶形态形成的气候问题,图6a是气候带分区,主要分

成温带、亚热带、热带和高原气候的四大区域;图6b中可知中国降水

量是东南多、西北少的空间分布格局,如以降水量指标考量屋顶坡度时,基本与图5表示的东南陡、西北缓的屋顶坡度走势相吻合,证明

屋顶形态追随自然的特点。当然这种叙述只在宏观的地理层面,实际

上各地环境条件不一,不可能用一种大的气候分区概括所有区域的环

境类型,还需具体考虑各区域小环境的具体情况。一般的小环境自成

系统,大气候带由无数个小区域环境所构成,而空间地域的民居与屋

顶的形态形成实际是受当地的小气候环境影响。(1)自然因素评价图

6的气候带分区较综合,不易从空间角度建立不同气候条件屋顶形态的关联性,为此表1以气候带分区为基础,抽取几个对屋顶形态作用较

大的环境因素:气温、太阳辐射、降水、风力等,以相关度高低主观

评价与屋顶形态的关系。从评价结果可看出不同气候带的环境因素对

屋顶形态的影响特点,如高原气候带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地区,高寒

缺氧,北温带和南温带的绝大多数地区分布在广大内陆地区,这些地

区降水量少,气温低使屋顶坡度能够缓平,尤其西藏地区平顶多,相

反屋顶的保温要求高;而热带和亚热带部分区内降水和风力为主导,

屋顶坡度陡,相比之下太阳辐射和气温因素对屋顶坡度的影响小。因

为图6的气候带分区空间范围大,所以同样的气候类型,带内的地域

差会使自然环境差别很大,譬如内陆和近海,为此在表1内做了部分

区分。(2)人文因素评价屋顶形态除受自然因素影响,还受社会人文

因素的影响,屋顶是自然形态,也是文化形态,能够记录表现民族、

地域的人文场景,具有叠加与延续的文化特性,通过屋顶形态的人文

干预,能够提升屋顶特有的审美情趣。一般是在充分利用自然因素的

基础上,通过隐约寄托的装饰手法得以实现。装饰实现与当时当地的

人文经济条件相适合,装饰是民居“富裕化”,审美欲望膨胀的表现。在远古,当屋顶能满足人们遮风避雨的实用功能之际,先人们就开始

了他们对屋顶的装饰活动8。装饰是给别人看的,中国传统建筑屋顶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影响,其屋顶型式与大自然相

互亲合,相互融入11,屋顶起到了寄托愿望的作用,吴庆洲12以两片坡屋面相交而成的屋脊为例,考证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各种脊饰,指出

它是屋顶装饰中重要和显眼、利用巧妙的构件,屋脊是屋面交接的自

然形成,而巧妙地变成脊饰是中国传统民居的智慧和审美的独到之处,体现了民居与中国文化发展的密切关系。除此之外很多屋顶的装饰是

以实用为前提的,如图7的温岭石塘镇某渔村用石块叠压屋顶现象,

起初目的仅仅为防台风掀走屋面瓦,利用本地容易获取的石块压住屋

面瓦,久而久之这种形态变成了当地屋顶的独特形象。

2.2响应:环境变化的屋顶技术支撑长期以来屋顶通过自身的形态调

节来适合与抵御不同空间地域的环境变化,可分解成图8的基本模组

和装饰模组的二方面解释。基本模组是屋顶构成使用的基础部分,特

点是控制形态的基本走势并塑造屋顶的基本形象,是屋顶成立的最低

要求和不同空间地域区别的主要形式标志,依据建筑类型、构筑技术

和材料性能等条件而不同,从构成特点还可分成屋顶的结构和表面覆

材的二部分,缺一不可。另外,装饰模组的作用是追求精神寄托、满

足审美功能要求,可细分为二部分:一是使用功能的结合或延伸,且

叫做功能装饰,在满足基本功能(安全好用)条件下,为追求更强力

的视觉效果,实行诸如扩大檐口挑出深度,增大屋面起翘度的更为夸

张做法等,以达到屋顶更为硕大轻盈或其他的不同形象要求,如部分

四川民居的檐口挑出就非常大;二是纯粹的装饰手法,包括脊饰、檐

口等的装饰,装饰不会使屋顶垮塌或其他功能受损,不具备使用功能,即使如此,因受人文意识影响,传统民居或多或少地会施加装饰,当

然比重上与官式建筑的普遍使用不能相比。

3结语

屋顶是民居形象的集中与浓缩,其形态形成是人与环境协调、自然造

物的结果。通过中国民居系列与中国地图的空间简单叠加分析,加深

了传统民居屋顶的形态与自然人文环境的关系理解,尤其是屋顶形态

与空间地域的对应关系,显示出不同空间位置屋顶形态的个性特征,

本研究从空间地域对传统民居屋顶形态实行的梳理试探,能为历史建

筑保护等研究的展开提供有益的支持。民居归属大地,民居的空间承

载具有相互关联性,研究揭示和追求的建筑及民居的面分布概念,能

为今后系统地研究建筑地理学课题提供思路,特别是以GIS为代表的

计算机技术的空前进步,为研究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方便和可能。另外,在民居形态的面分布上进一步应用定量分析方法,更能从空间的角度

评价民居的形象特征,尤其是民居的演变规律,带动学科的综合发展。

总来说之,空间性建筑研究的持续展开,最终将会形成“建筑地理学”的概念与学术体系的逐步完整。

传统民居与地理环境论文

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地方风俗的关系

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地方风俗的关系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中国北方民居与地理环境 中国北方黄河中上游地区窑洞式住宅较多,在陕西、甘肃、河南、山西等黄土地区,当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并常将数洞相连,在洞内加砌砖石,建造窑洞。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节省土地,经济省工,将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有机结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 (一)、北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为主)——北京民居 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门内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内的活动。正房位于中轴线上,侧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厢房则供晚辈起居用,这种庄重的布局,亦体现了华北人民正统、严谨的传统性格。北京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风沙,因此,住宅设计注重保温防寒避风沙,外围砌砖墙,整个院落被房屋与墙垣包围,硬山式屋顶,墙壁和屋顶都比较厚实。 中国北方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最为典型。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门开在东南角,称“坎宅巽门”,认为是吉利的,实际上也有利于保持私秘性和增加空间的变化。进入大门西转为外院,安排客房,仆房和厨、厕。从外院向北通过一座华丽的垂花门进入方正而大的内院,北面正房称堂,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举行家庭礼仪,接待尊贵宾客,其左右耳房居住长辈和用作书房。院两侧的厢房是后辈居室。各房以“抄手游廊”相连,不必经过露天,在廊内也可坐赏院中花树。北京四合院所以有名,还因为它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四合院的营建是极讲究风水的,从择地、定位到确定每幢建筑的具体尺度,都要按风水理论来进行。风水学说,实际是中国古代的建筑环境学,是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风水理论,千百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国古代的营造活动。除去风水学说外,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图案,寓意“福寿双全”,以花瓶内安插月季花的图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于门管、门头上的吉辞祥语,附在檐柱上的抱柱楹联,以及悬挂在室内的书画佳作,更是集贤哲之古训,采古今之名句,或颂山川之美,或铭处世之学,或咏鸿鹄之志,风雅备至,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登斯庭院,有如步入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 北京四合院亲切宁静,庭院尺度合宜,把大地拉近人心,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庭院方正,利于冬季多纳阳光。东北气候寒冷,院子更加宽大。北京以南夏季西晒严重,院子变成南北窄长。西北风砂很大,院墙加高。 (二)、内蒙民居 蒙古包是内蒙古地区典型的帐幕式住宅,以毡包最多见。内蒙古温带草原的牧民,由于游牧生活的需要,故乡以易于拆卸迁徙的毡包为住所。传统上蒙古族牧民逐水草而居,每年大的迁徙有4次,有“春洼、夏岗、秋平、冬阳”之说,因此,蒙古包是草原地区流动放牧的产物。(三)、宁夏民居 宁夏地处西北远离海洋,降水少、温差大,气候严寒,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冬春干旱多风沙,盛行偏北风,故住宅一般不开北窗。为保温防寒,采取厢房围院形式,且房屋紧凑,屋顶形式为一面坡和两面坡并存。 (四)、陕北民居(西北窑洞) 窑洞式住宅是陕北甚至整个黄土高原地区较为普遍的民居形式。分为靠崖窑、地防窑和砖石

2018届高考地理:民居专题

2019届高考地理训练(民居专题) “合掌造”是日本农村的一种木造建筑物,屋顶以茅草覆盖,呈人字型,如同双手合十,因此得名。该建筑最 大的特点是屋顶厚且陡,以便适应当地的地理 环境。回答下面小题。 1.下列地理现象与该建筑物的最大特点相关的 是 A. 台风频发 B. 冬季多暴雪 C. 夏季多洪涝灾害 D. 地震、火山活动频繁 2.“合掌造”最有可能位于右上图中的 A. a地 B. b地 C. c地 D. d地 我国传统民居以砖、木建筑为主,而在我 国东南沿海某海岛上流传着“平潭岛,光长石头不长草,风沙满地跑,房子像碉堡”的民谚,这里有一种奇特的传统民居,以岛上特有的花岗岩、火山岩为主体材料,屋顶石块压瓦片,窗户一律开小窗。当地人称之为石厝 (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该海岛 A. 原始森林茂密 B. 属珊瑚岛 C. 河流短小 D. 土壤肥沃 4.石厝“屋顶石块压瓦片,窗户一律开小窗”的主要目的是 A. 防泥石流 B. 防大风 C. 防沙尘暴 D. 防地震 下图表示我国某地传统民居,以长方形天井为核心,四面或左右后三面围以楼房,阳光射入较少,各屋都向天井排水。外围耸起马头墙,墙头高出屋顶,作阶梯状,白墙黛瓦,明朗而素雅。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5.马头墙、天井这种民居最可能位于 A. 东北地区 B. 华北平原 C. 西北地区 D. 江南地区 6.下列有关这种民居建筑设计的说法,不正确的 是 A. 天井的主要作用是防晒通风和排水 B. 马头墙能在发生火灾时防止火势蔓延 C. 为了抵御风沙和防寒保暖 D. 与当地多雨潮湿的环境有关 中国古代将天圆地方的哲学思想融入传统民居建 筑设计中。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7.北方四合院中的正房一般供长辈居住。受当地地理 环境的影响,图示民居中的正房多位于其庭院式建筑 中的 A. 北面 B. 南面 C. 东面 D. 西面 8.客家先人来自中原地区,经数代迁移至福建等地繁 衍。客家土楼墙体厚实坚固,与当地原有民居形成鲜 明对比,对客家土楼建筑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土楼采用独特的建筑材料是受自然环境因素的影 响 B.圆形土楼的防卫功能极强,主要起防卫的作用 C.体现了客家人和原住民的和谐共处 D.土楼建筑风格是对中原文化的传承 下图示意陕西关中八大怪之一的"家家房子半边盖"。半边盖的一般是东西两侧的厦子房,北房一般坐北朝南。由北房、厦子房合围的部分称为"中庭"。当地多住北房,因其 "避风又向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以下关中传统民居的设计符合当地"肥水不流外人田"观念的是 A. 厦子房东西两侧高——阻挡风沙 B. 房子半边盖——节约 木材 C. 厦子房高处开小窗——便于通风、采光 第 1 页

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地方风俗地关系

关于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地方风俗的关系的调查研究课题负责人:田园梁子(五班) 课题组成员:田园梁子朱成林政(五班) 课题指导老师:耿顺传王付江 第一部分课题的可行性分析和研究过程 一、课题的来源 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通过对中国民居的调查研究,开拓视野,深入了解在中国地域文化,并更好地将这种文化发扬光大,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 三、课题的研究计划 1、课题研究的方法 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 2、课题进程的安排 第一天:确定课题的研究方向,对地方民居有大致地了解。 第二天;多方面查找文献资料、媒体报道、照片,联系以前的实地考察经历,把资料进行汇总。 第三天:有条理地整理所搜集的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第四天:对整个课题研究过程查漏补缺,进一步完善研究报告,结题。 3.课题任务分工 田园梁子:总负责。对搜集到的材料进行编辑,整理和筛选。最后撰写结题报告。 朱成林:多渠道搜集文献。 政:搜集照片,媒体报道等。 第二部分课题研究的成果 1、容摘要:中国地理环境复杂,因此形成了各不相同的地方民居。我们将中国民居分为北方民居,南方民居,少数民族民居三大方面进行研究,每个小方面又具体地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进行分析。最后通过中国民居的研究,我们发现应该对现有的这些民居建筑做到充分的保护,并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伟大的民居建筑特色,让中国民居走向世界,让世界为之震撼! 2、关键词:民居、地理位置、气候、地方风俗、保护与继承 3、研究结论: 一、中国北方民居与地理环境 中国北方黄河中上游地区窑洞式住宅较多,在、、、等黄土地区,当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开凿横洞,并常将数洞相连,在洞加砌砖石,建造窑洞。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节省土地,经济省工,将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有机结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

黄土高原窑洞民居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黄土高原窑洞民居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一、窑洞民居特征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是独特的汉族民居形式,具有浓厚的汉族民俗风情和乡土气息。窑洞这一“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广泛分布于黄土高原的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内蒙古、甘肃以及宁夏等省。 用较多。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人民的象征,它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 二、黄土高原自然特征 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中部偏北部,介于北纬33°41′~41°16′,东经100°52′~114°33′之间,海拔高度800~3000米。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且面积最大的黄土区,横跨中国青、甘、宁、内蒙古、陕、晋、豫7省区大部或一部,主要由山西高原、陕甘晋高原、陇中高原、鄂尔多斯高原和河套平原组成。 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属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气候较为干旱,降 水集中在夏季;地表外力作用以流水作用为主;地形以高原为主,沟

壑纵横;植被减少,除外森林与草原的过度带上,生态环境脆弱;土质疏松,土层较厚。 黄土高原区气候较干旱,且黄土质地均一,具有胶结和直立性好的特性,土质疏松易于挖掘,故当地人民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挖洞而居,不仅节省建筑材料,而且具有冬暖夏凉的优越性。 三、黄土高原自然条件及发展对策 有利条件:位于暖温带,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 不利条件:①降水稀少②低温时间长③春季气温回升快,春旱④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贫瘠⑤沟壑纵横,不利于连片耕作。 发展对策:①控制人口②退耕还林还草,保护生态环境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④加大科技投入,倡导绿色、生态农业⑤调整农业结构,建立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谷子、小麦、优质苹果。 感受:通过上网收集相关资料,使自己深刻认识了中国北方地区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特征,了解了该地域特有的窑洞民居文化。同时,认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七年级地理下册5_1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教案中图版

《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分析了解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饮食的影响。 学会运用资料分析、解决问题。 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片、资料等了解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饮食的影响。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自然环境对居民、服饰和饮食的影响,体会到我们的民居、服饰、饮食与自然环境是分不开的,树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和行为。 【教学重点】 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饮食的影响。 【教学难点】 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饮食的影响,培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资料归纳、举例说明、教师讲解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世界上人们居住的民居各不相同,服饰各有特色,饮食习惯也大相径庭,这些都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这个世界变得丰富多彩,充满奇光异彩。 今天,我们来学习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 二、新课学习 人类的生活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自然环境是由大气、水、动植物、岩石、土壤、太阳

光等组成的。自然环境对各地的民居、服饰和饮食等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一)自然环境对民居的影响 1.民居要适应环境 居住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民居即是满足这种需求的建筑。民居要适应自然环境,使人类免受不利自然条件的干扰和损害,如洪水、寒冷、潮湿等,以保证人身安全与健康。因此,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居,无论造型、结构,还是材料、功能,都受当地自然环境的深刻影响。 2.自然环境对民居的影响 (1)气候影响民居 读教材31页图B,思考:为什么我国南方民居屋顶坡度大且窗户小,而北方地区屋顶坡度小且窗户大? 气候影响民居的建筑形式,这种情况在传统民居中反映得尤其明显。一般来说,南方降水多,气温高,屋顶坡度大,利于排水;北方降水少,屋顶坡度小,甚至完全是平的,农民可以在上面晒粮食。 南方窗户较小可减少阳光照射,降低室内温度;北方窗户较大,利于在冬季获取更多的阳光,增加室内温度。 蒙古包:易于拆装,搬运方便,适用于游牧民族经常搬迁的流动生活。 (2)地形影响民居 读教材31页图D和图E,思考:为什么贵州和湘西的房屋建成吊脚楼,而华北地区多建成四合院? 地形对民居影响也非常大。例如,在山区盖房时,要考虑坡向、坡度等因素。贵州和湘西的一些少数民族居住在山区,因而顺山坡地势盖起吊脚楼。而平原地区地势平坦,住房布局较为规则,且多院落,如四合院。 (3)就地取材 人们在建房时,总是尽量就地取材,以降低造价。例如,山区人民充分利用岩石建造石屋;黄土高原的人们利用黄土建造窑洞;傣族、壮族等少数民族利用竹木建造竹楼。 活动:思考 请你根据傣族竹楼的特点,推测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 人们充分利用当地的竹木资源,搭建高脚屋。高脚屋房顶坡度较大,利于雨水的快速倾

传统民居与自然通风

纵观传统民居,因气候环境不同,形态各异,但在适应当地气候、环境时,都是通过有效的建筑形式,做出积极的反应。其中,利用建筑进行围合,营造宜人的内部居住环境,是中国传统民居建设中行之有效的设计措施。 建筑四周围合,中央为天井(或称为内院),通过建筑与天井的组合,有效组织室内自然通风,产生自然通风的原理为:四周墙壁遮挡日辐射,使得天井在白天受到的太阳辐射较少,比较阴凉,加上院内植被、水体的蒸腾作用和调节,进一步降低院落内空气温度,此时室内气温较高,院内冷空气在热压作用下流向室内;夜晚,院内空气受到周边建筑影响加热上升,而上空冷空气下沉,并渗透到建筑内,有效改善室内热环境。在室外风速较大的情况下,内院处于负压区,自由对流比较活跃,热空气上升,受顶部风的影响迅速排走,“抽风”效果明显,可促进室内自然通风。 图2-7所示安徽民居,以天井为中心,建筑向内开敞,夏季利用天井效应,加强通风效果,而建筑四周封闭,同样立于冬季保温。 长江中下游地区夏热冬冷,为满足生活需求,利用自然通风进行夏季降温,冬季除湿,

民警将设计相对开敞,如图2-8所示,通过围合形成天井组织采光、通风来适应这种气候。天井按所处位置可分为前天井、中天井、后天井和侧天井,一般进深和面积常常不太大,且南北短、东西向长,拔风效果明显,宜于将街道风引入室内。此外,在天井一侧常设置有狭长封闭空间,成为避弄,窄小封闭空间对进入室内的空气又加速的功效,立于增强建筑整体通风效果。 门窗是组织民居通风的重要条件,在建筑设计中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如江南民居门窗面积大,常常充满整个开间,窗台位置较低甚至采用落地窗形式,加大室内进风量。有的落地窗为可拆卸式,在夏季将其拆除,使凉风最大限度进入室内,冬季再安装完整,以便防风保温。门窗多采用漏窗形式,如图2-9所示南京甘家大院的门窗,丰富的造型,精美的制作,极大美化了建筑,同时也有利于室内自然通风。 屋顶也是组织建筑自然通风的重要构件,如湿热地区的干阑式建筑,采用大屋顶、深挑檐的形式,加大建筑阴影面积,强化通风散热效果;而夏热冬冷地区的江南传统民居,通过屋檐出挑来避免太阳直射和加强自然通风,缓解夏季湿度过大带来的闷热感。(研究不同地区屋檐出挑深度的不同情况,满足当地的气候需求) 传统民居建设讲究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在适应当地自然气候条件的基础上,结合人们的居住习惯,创造出舒适、宜人、健康的居住环境,这些对现代住宅设计亦有重要的知道意义和参考价值。 管式住宅是柯里亚提出的一种狭长的住宅模式,了利用被动式的通风手段,组织室内自然通风,适应印度炎热的气候状况。具体原理是将坡屋顶与剖面设计结合,内部设计成高畅贯通空间,形成类似烟囱的通风管道,以形成持续不断的自然通风。热空气经入口进入采风塔,与温度较低的塔壁接触,受冷变重而向下流动,流经房间设置的空气出入口,被抽到房间内部。经一天的热交换,到夜晚采风塔壁面温度升高,则起作用原理与白天的相反。 第一座管式住宅建于1962年,平面设计18.2米长,3.6米宽,强调住宅的横向通风效果。房子围绕一个露天的院子布置,采用内向形态,对外封闭以遮挡烈日。坡屋顶结合剖面设计,内部形成连贯的空间,热空气进入室内沿着斜坡屋面上升,利用文丘里管现象从顶部将热空气排除,然后吸入新鲜空气,室内通风效果好。同时利用门口处的可调百叶窗进入室

高三地理复习专题讲解:民居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021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题讲解:民居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一、民居特点 民居具有空间性,是人们在适应改造大自然的漫长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与当地的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下面总结一些传统民居与环境的关系。 ①黄土高原窑洞的特点:冬暖夏凉,节省建筑材料。反映的环境:冬季寒冷,夏季高温,降水较少,黄土直立。 ②北方民居的特点:屋顶较平,门窗少且小,墙较厚。反映的环境特点:冬季寒冷,降水较少。 ③新疆平顶屋的特点:屋顶平,墙厚窗小。反映的环境特点:气候干燥,多风沙,太阳辐射强。 ④蒙古包的特点:便于拆卸,架设和搬运。反映的环境特点:冬季寒冷,草地广阔,居民以游牧生活为主。 ⑤江南民居的特点:屋顶倾斜(降水较多,便于排水),门窗多且大,墙较薄,便于通风散热。反映的环境特点:湿热的环境。 ⑥云南傣族竹楼的特点:通风散热,防潮和防虫。反应的环境特点:湿热、爬行动物、虫类多。 ⑦青藏高原碉楼的特点:平顶,门窗少,墙厚。反映的环境特点:高寒、光照强。 ⑧东南亚民居的特点:屋顶倾斜,门窗多且大,多木桩支撑,且密集排列(类似于我国的吊脚楼),具有通风散热、防潮的优点。反映的环境特点:湿热、河流密布、多沼泽。 ⑨因纽特人冰屋的特点:防寒保暖,节省建筑材料。反映的环境特点:终年寒冷的寒带环境。 二、跟踪训练 蒙古包能满足游牧需求,尤其能够对抗草原上严峻的自然灾害,是游牧民族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绝妙体现。下图示意蒙古包景观(左图)及蒙古包搭建过程(右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决定蒙古包呈圆形的因素是 A.高温B.暴雪C.酷寒D.大风 2.关于蒙古包各组件的说法合理的是 ①所有部件组装均用铁钉固定,以保持蒙古包稳固 ②门口较小且离开地面,可预防雪的堆积并抵御严寒 ③门口朝东南,可减少冬季风影响并获取更多光照 ④最高点的天窗能够改善采光和通风,促进空气流通 ⑤门的中上部开窗户镶嵌玻璃,目的是改善采光条件 A.①②③B.②③⑤C.②③④D.①④⑤ 3.蒙古包搭建地随着迁徙季节而调整,最合理的是 A.春阳B.夏岗C.秋洼D.冬平 【答案】1.D 2.C 3.B 【解析】1.内蒙古高原多大风天气,同样的风力,圆形的蒙古包受力较小,结构更加稳定,D正确;内蒙古高原夏季气温相对凉爽,冬季寒冷,A错;蒙古包外形呈圆形与暴雪和酷寒等因素关系不大,BC错。故选D。 2.蒙古包作为草原上一种特色民居,是适应内蒙古地区游牧业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民居,以木、毡为基本原料,同时,由各个部件组装而成,便于拆卸和组装,材料不用金属、砖瓦、水泥等,①错;内蒙古地区冬春季节风力较大,多暴雪天气,门口较小且离开地面,一是有利于防止大雪封门,二是能够抵御严寒(与门口较小有关),②正确;冬季,该区域盛行西北风,且日出东南,所以门口朝向东南,既可以减少冬季风的影响,也能够获取更多的光照,③正确;蒙古包的门窗相对较少,最高点的天窗既能够改善采光条件,也能够起到通风作用,促进空气流通,④正确;根据图示信息可知,门的中上部并没有开窗户并镶嵌玻璃,⑤错。故选C。

中国传统民居对当代人居环境的启示

中国传统民居对当代人居环境的启示 全球性的环境与资源危机,使得建筑学人开始反思现代建筑活动中不良的行为模式,并着手对其进行调整,寻求基于现代科学技术背景下的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模式,由此引发了生态与绿色建筑的研究。而传统民居建筑,由于其对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所做出的独特解答,再次成为建筑界关注的热点。在生存能力逐渐下降的传统民居与找不到出路的现代建筑之间架构一座桥梁,正是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所努力追求的。同时,在倡导生态与文化的今天,传统民居以其极强的生态精神以及地域性、文化性、历史性和民族性,成为开展各种研究的良好素材。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使许多建筑丧失特色与个性。现代化与历史文化,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碰撞,他们既对立又统一。建筑文化不是封闭的,而是继承﹑创造﹑延续的产物,保护传统是为了返本开新,对传统的改造要在创新中借鉴。事实上,建筑只有在使用中,不断纳入当代人的生活交往,才能不断发生新的对建筑的理解行为,也才能使古老的建筑的潜在特质对当代人开放,重现当代建筑意义。 一.中国传统民居分析 有学者认为“中国民居的生态哲理是受传统的哲学思想支配,而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却又是哲学观念和生态观念的有机联系和统一。”这两者是相互制约,却又彼此紧密联系的。因此,对中国传统民居生态精神的探索,追根溯源还必须从中国传统哲学的高度来分析和研究。 中国古代很早就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国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就是这种认识的概括和总结。“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重要的基本观念。这里“天”是无所不在的自然,是客体;“人”是与天地共生的人,是主体。天人合一是主体融入客体,形成二者的根本统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指天地人均有其内在的法则,但最终均要服从于运动不息的自然规律。中国古代哲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式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天人同构,大自然的变化与人体的变化活动有直接相互感应的共通规律,天、地、人之间是一个有机循环和新陈代谢的整体系统。“于是,中国传统民居在‘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从村落选址、总体布局、室内外环境设计、陈设乃至屈才以及营造技术均充满了生态精神。” 二.中国传统民居在当代设计中的运用与发展 梁思成先生早年提出传统建筑创作要“中而不古,新而不洋”,既就是为了追求和反映时代特征,又不洋化,也不抄袭和照搬传统建筑的新建筑风格,而是从西方高技术中吸取有利于我国传统建筑发展的经验技术,为我国传统特色服务。因此,我们要深入挖掘传统建筑文化及民俗文化的精髓所在,分析其文脉沿袭足迹,从整体到局部理解其中包含的重要理念,从来自传统文化及建筑的和谐精神中,将其神韵融入建筑设计创作过程的每一个整体构思与细部处理,其目的是,以传统文化的精神符号——传统建筑文化与地域文化中独特的认知与理解模式,以传统文化的物质符号——这里面包含传统建筑所特有的造型及构造手法等,来表达具有创新意识的、又是具有鲜明的文化传承关系的崭新观念。 我国传统民居形式众多,我们应从中找出地域特色的范式来,范式与形式不同,形式多而繁杂,范式具有典型意义。通过去粗取精,提炼范式中有形的和无形的某些要素,在住宅设计的创新中得以再现,从而研制出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居住类建筑设计模式。我们可通过对传统民居的创造性继承,发掘传统民居中的生态优化理念、文化因子及有利于其形成的建筑语言,如序列、空间、形式、尺度、交通,组合等,并将其与现代生活中最激动人心的部分结合起来,这样继承传统就不仅仅是表面上符号的挪用和拼贴,或所谓的神似形似,而

地理思维建模:全面解析气候对农业及民居的影响(附:典题精练及解析)

地理思维建模:全面解析气候对农业及民居的影响(附:典题精练及解析) 全面解析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典例赏析】 (2019·青岛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普洱茶树喜高温,抗寒性差,年均温在18℃~25℃为宜。年降水量1 500毫米以上且雨量平均最宜,喜光,但不耐强光,漫射光适宜茶树生长;要求土壤深厚,但不能全湿,土壤pH4.5~6.5为宜。西双版纳被称为普洱茶的原产地,种茶历史有1 700多年,茶树多生长在海拔1 000~2 100米且坡度小于25°的地区。普洱茶是以云南当地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由茶农采用特定工艺、经发酵后加工制成。在以马驮为主要运输方式的时代,普洱茶要借助路上运输时间进行二次发酵,如今“渥堆发酵”技术可将普洱茶漫长的自然发酵时间缩短为45天左右。下图示意西双版纳地理位置及古茶山分布。

(1)分析西双版纳地区有利于普洱茶树生长的气候条件。 (2)从土壤角度,分析西双版纳地区有利于普洱茶树生长的条件。 (3)说明催生普洱茶采用“渥堆发酵”技术的原因。 答案(1)西双版纳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纬度低,年均温适宜;北部山脉阻挡了冷空气,使普洱茶树不易受冻害影响;受西南季风及东南季风的影响,年降水量大;山地地区多云雾、多漫射光,利于普洱茶树生长。 (2)西双版纳位于红壤发育地区,土壤呈酸性,适宜普洱茶树生长;坡度小于25°,有机质易积累,土壤较深厚肥沃;有一定的坡度,土壤不易积水,透水性好。 (3)普洱茶传统发酵时间长;随着现代交通的发展,普洱茶路上运输时间越来越短,难以利用该时段进行二次发酵;市场需求量增大,普洱茶供不应求;科技的进步促进了制茶工艺的提升。 解析(1)根据材料,“普洱茶树喜高温,年均温在18℃~25℃为宜”说明对温度要求高,西双版纳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纬度低,年均温适宜;北部山脉阻挡了冷空气,使

房屋建筑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因地制宜,房屋住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古民居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1.窑洞:窑洞主要在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地区的年降水量少,气候比较干旱,并且该地区森林较少,盖房子缺乏木材,就地取材打窑洞可以节约木材等建筑材料,窑洞坚固耐用更有冬暖夏凉的作用。 2.四合院:四合院属于合院住宅,合院住宅中的庭院四周闭合而露天,可以营造出内部良好的小气候.一方面可以在夏天有效地遮荫纳凉,冬天又可以很好地采光保暖,抵御风沙和冬季风.露天通透的庭院既是入风口也是出风口.此外,庭院还有利于排水和收集雨水. 3.土楼 说明土楼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总结:粘重的红壤,为建造外墙提供材料;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丰沛, 人字形屋顶有利于排水;地处季风气候山区,容易出现洪灾,地基高可防洪;厚实的土 墙,冬暖夏凉,适应当地冬夏温差大的气候条件;山区多林木,为建造柱梁提供材料。 4.吊脚楼: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重庆、贵州等)、壮族、布依族、侗族、水 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渝东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地区的吊脚楼特别多。 这些地区夏季气候温暖湿润,降水较多,吊脚楼楼上住人,楼下架空,这种建筑通风防 潮、防止野兽和毒蛇等动物侵袭;该地多山地,平地少,依山而建。 5.骑楼 我国东南沿海厦门、汕头一带及台湾的骑楼,往往从二楼起向街心方向延伸到人行 道,其主要目的是D A.体现当地的民族特色B.使房屋建筑有层次感, 体现建筑美C.节省建筑材料D.便于行人避雨、遮阳 自古以来,中国不同地区的居住者都有着共同的文 化起源——中华文明。 可是不同地区的民宅却在结构与色彩上有着很大的差异,从北京的红墙黄瓦城到江 南的白墙黑瓦,从西双版纳的空中竹楼到青藏高原的白色碉塔,各自形成了截然不同的 风格。 这是因为中国大陆地区地域辽阔,所跨纬度较大,造成了各地区气候的差异。 气候的不同就要求人们居住的房屋有着不同的抵御不利气候条件的特性,因为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样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结构和色彩。 在不同的气候环境中需要建筑物有防雨、耐寒、坚固防风等等特性,起初建筑的外貌仅仅是有建筑的功能而决定的。 但随着时代发展与生产力的进步,人们对房屋的审美要求也在不断地演变,最终形成了风格上的差异。 接下来大家跟随小编的脚步,去领略领略不同环境下的住宅建筑吧! 6.传统川西民居 川西地处四川盆地,四周群山环抱,生态条件独特,气候条件温暖湿润,川西平原地势低平。 这样的生态条件要求人居环境与之适应,主要体现在通风除湿,地形利用,遮阳保 暖等多方面。 同时传统川西民居有着深厚的农耕文化烙印,体现了家庭的伦理秩序、内外区别、 生活习俗。 与盆地气候炎热多雨、潮湿阴雾相适应,川西民居追求 敞开外露,多外廊,深出檐,屋顶舒展轻巧。 根据地形房屋常分段跌落,木材以熟桐油涂刷,天然木 纹,与白墙青瓦、飞檐、大屋脊、方格窗一起成为川西民 居的标志符号。 7.徽派建筑 主要密集的分布在江南地区,具有代表性城市包括扬州、杭州、金华、景德镇等。徽派建筑的主要特点是白墙黑瓦,高墙深宅,墙上设有瓦檐。 这些建筑主要是民居,一般占地面积不大,白墙黑瓦是江南建筑色彩上的主要特点,墙上设有瓦檐时有江南的气 候特点决定的。 江南地区常年阴雨连绵,为了防止雨水顺墙留下形成痕 迹而影响白色墙面的美观,给墙头带上了如屋顶一般的小小 帽子,让雨水顺着瓦片留下,而不会弄脏墙面,这一非常实 用的设计如今成为了徽派建筑最显著的特点。 而高墙深宅则是由于家族聚居的地域传统决定的。 徽派建筑的外部非常简洁,四面都是白色的墙壁,多不开窗, 屋顶用黑瓦,整体风格淡雅。 在青山绿水的环绕下、在这种烟波浩淼的风景中,粉墙 黛瓦的黑白二色最能恰如其分的表现出江南的闲适、安静。 广东骑楼 骑楼,在粤语中亦可引伸为“露台”,潮州人称为五脚砌,闽南语称亭仔脚,是具有浓厚的华南特色的建筑设计,用于唐楼建筑。 建筑物一楼临近街道的部分建成行人走廊,走廊上方则为二楼的楼层,犹如二楼“骑” 在一楼之上,故称为“骑楼”。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五章-第一节-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教案-中图版

1、本册书是中国地图出版社初一地理下册的第五章地方文化特色与旅游的第一节第二课时, 本章主要是要求学生掌握我国不同地区的地方文化特点,了解这些地方文化与当地的自然环 境的关系。 2、本课主要通过学习一地民居、服饰和饮食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突出自然环境对区域的影 响作用,使学生的地理认知和读图能力的不断提高,这也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前提。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自然环境不同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会带来很大的差异。 2、过程与方法:开头以展示不同的服饰、饮食习惯的图片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产生这种 差异来展开本课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形成教师导学,学生质疑,愉悦的情感体验,让 学生在阅读、判断、讨论、交流、探索中享受学习。 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形成不同的生活习俗和生产特点,自然环境的变化会直接影响人类, 所以要求我们养成对自然环境爱护的心态,尊重大自然。 初一的学生,刚刚接触地理这个学科,缺乏地理思维,对如何学习地理也是他们亟待解决和掌握的内容,所以要从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两方面进行培养,使学生对地理保持浓厚的兴趣,同时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地理现象的客观规律。 理解自然环境对服饰和饮食的影响。(重点) 掌握一些常见民族的服饰特点和饮食习惯。(难点) 活动1【导入】课前导入 导入 (1)提问学生:我们每天都要穿衣吃饭,你能说出现在你身上哪些属于服饰吗? (2 )抽取个别同学进行提问,看看同学们对服饰的概念是否真正了解。 活动2【讲授】新课授课活动

一、自然环境对服饰的影响: 1课前展示学习目标,让学生对本课的知识点有一个大概了解,分清重难点,有目的的进行学习。(学生观察自己身上有哪些属于服饰方面的东西,然后回答老师问题。指出自己身上哪些东西属于服饰) (学生朗读学习目标,首先根据教学目标来阅读一下课文。并画出重点内容) 2、讲新课前,先让学生欣赏一组我国各民族的服饰,观察他们的异同。 然后请学生回答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学生思考原因,每组派同学起来回答问题) 3、得出结论: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不同,服饰也各具特色。自然环境对服饰的材质、样式、色彩等要素有着深刻的影响。 (学生看图片然后思考:图片上人们都穿戴了什么?他们的衣着有什么特点?) 4、具体举例子。给学生看两幅图片,一个南方一个北方两者在同一个季节里的人们穿着有很大的差别 (让学生体会一下自然环境对服饰的深刻影响) 5、给出蒙古族的自然环境特点和生活方式,让学生根据两者特点猜出该民族的服饰特点。老师给出蒙古族的服饰图片,并解释为什么是这样的,从环境和生活方式两方面来分析。 (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适合这个自然环境的服饰应该是怎样的) 6、列举傣族、藏族、朝鲜族等常见民族,让学生自己先学着自己分析这些民族的自然条件然后能否说出他们的服饰特点。 (学生先自己讨论,然后综合全组同学的意见,派代表回答老师的问题) 7、对这个知识点进行小结。现学现做:让学生完成一些相关的练习。 二、整体环境对饮食的影响 1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学们每天都吃饭,那么你知道我们每天吃的食物有什么特点吗? 为什么我们会形成这样的饮食习惯? (学生先思考然后回答:与自然环境有关) 2、给学生看一副:东北乱炖的图片。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东北人喜欢这样吃? (学生讨论并回答,从气候和物产方面来思考) 3、具体解释自然环境是如何影响饮食的?

民居与自然地理环境

民居与自然地理环境 走进自然,选择理想的居住地。 1.展示地形图,分析三地的自然环境。提示学生从地形、河流、交通考虑。 2.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识,探究新知识。 活动内容及形式 1.现在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回到几千年前,有一个原始部族的首领,带领他的子民寻找理想的家园,让我们一起帮帮他吧!在1、2、3地中你会选择哪里说说你的理由。 教师小结:在比较中发现,自然环境的优劣对聚落的形成与分布有很大的影响。 承转:古人是否和我们有同样的选择。让历史验证。 ^ 多媒体展示:亚洲三大文明发祥地的分布。

教师:它们在分布上有什么共同点 教师小结:历史验证,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 教师:但是由于世界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很大,聚落呈现的分布形态也千差万别。 多媒体展示:图片1:平原地区呈团状分布的聚落;图片2:山谷地区呈带状分布的聚落

过渡: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聚落:探究传统民居与环境的关系。 $ 走进聚落,探究传统民居与环境的关系。 1.走进民居,从五地地方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等方面分析,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2.指导学生利用手中的资料:世界的气候分布图、地图册中的民居图片,教材图片。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分组讨论中,并适时进行鼓励。 活动内容及形式 多媒体展示:请你设计 请你根据不同的自然环境特点设计与其相适应的民居,并说出你的设计理念。

温馨提示: 1.各组在完成指定设计项目的同时,根据其他自然环境的特点再自主设计一个民居,注意分工合作,提高效率; 2.设计民居时,可以重点考虑墙体、门窗、屋顶的坡度等特点; ' 3.设计的草图可用简单的线条勾画出来; 4.设计完成后,各小组推荐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教师:现场分组。 多媒体展示:图片1:炎热、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区;图片2:炎热、干旱、多风沙地区…… 教师:我们看一下这种自然环境下的民居有何特点 多媒体展示

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地方风俗的关系

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地方风俗的关系 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中国北方民居与地理环境 中国北方黄河中上游地区窑洞式住宅较多,在陕西、甘肃、河南、山西等黄土地区,当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并常将数洞相连,在洞内加砌砖石,建造窑洞。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节省土地,经济省工,将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有机结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 (一)、北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为主)——北京民居 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门内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内的活动。正房位于中轴线上,侧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厢房则供晚辈起居用,这种庄重的布局,亦体现了华北人民正统、严谨的传统性格。北京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风沙,因此,住宅设计注重保温防寒避风沙,外围砌砖墙,整个院落被房屋与墙垣包围,硬山式屋顶,墙壁和屋顶都比较厚实。 中国北方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最为典型。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门开在东南角,称“坎宅巽门”,认为是吉利的,实际上也有利于保持私秘性和增加空间的变化。进入大门西转为外院,安排客房,仆房和厨、厕。从外院向北通过一座华丽的垂花门进入方正而大的内院,北面正房称堂,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举行家庭礼仪,接待尊贵宾客,其左右耳房居住长辈和用作书房。院两侧的厢房是后辈居室。各房以“抄手游廊”相连,不必经过露天,在廊内也可坐赏院中花树。 北京四合院所以有名,还因为它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四合院的营建是极讲究风水的,从择地、定位到确定每幢建筑的具体尺度,都要按风水理论来进行。风水学说,实际是中国古代的建筑环境学,是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风水理论,千百年来一直指导着 中国古代的营造活动。除去风水学说外,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图案,寓意“福寿双全”,以花瓶内安插月季花的图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于门管、门头上的吉辞祥语,附在檐柱上的抱柱楹联,以及悬挂在室内的书画佳作,更是集贤哲之古训,采古今之名句,或颂山川之美,或铭处世之学,或咏鸿鹄之志,风雅备至,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登斯庭院,有如步入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

2019年高考地理:民居专项

2019年高考地理:民居专项 “合掌造”是日 本农村的一种木造建筑 物,屋顶以茅草覆盖, 呈人字型,如同双手合 十,因此得名。该建筑 最大的特点是屋顶厚且 陡,以便适应当地的地理环境。回答下面小题。 1.下列地理现象与该建筑物的最大特点相关的是 A. 台风频发 B. 冬季多暴雪 C. 夏季多洪涝灾害 D. 地震、火山活动频繁 2.“合掌造”最有可能位于右上图中的 A. a地 B. b 地 C. c地 D. d地 我国传统民居以砖、木建筑为主,而在我国东南沿海某海岛上流传着“平潭岛,光长石头不长草,风沙满地跑,房子像碉堡”的民谚,这里有一种奇特的传统民居,以岛上特有的花岗岩、火山岩为主体材料,屋顶石块压瓦片,窗户一律开小窗。当地人称之为石厝(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该海岛 A. 原始森林茂密 B. 属珊瑚岛 C. 河流短小 D. 土壤肥沃 4.石厝“屋顶石块压瓦片,窗户一律开小窗”的主要目的是 A. 防泥石流 B. 防大风 C. 防沙尘暴 D. 防地震 下图表示我国某地传统民居,以长方形天井为核心,四面或左右后三面围以楼房,阳光射入较少,各屋 都向天井排水。外围耸起马头墙,墙 头高出屋顶,作阶梯状,白墙黛瓦, 明朗而素雅。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5.马头墙、天井这种民居最可 能位于

A. 东北地区 B. 华北平原 C. 西北地区 D. 江南地区 6.下列有关这种民居建筑设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天井的主要作用是防晒通风和排水 B. 马头墙能在发生火灾时防止火势蔓延 C. 为了抵御风沙和防寒保暖 D. 与当地多雨潮湿的环境有关 中国古代将天圆地方的哲学思 想融入传统民居建筑设计中。读图完成 下列各题。 7.北方四合院中的正房一般供长辈 居住。受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图示民 居中的正房多位于其庭院式建筑中的 A. 北面 B. 南面 C. 东面 D. 西面 8.客家先人来自中原地区,经数代迁移至福建等地繁衍。客家土楼墙体厚实坚固,与当地原有民居形成鲜明对比,对客家土楼建筑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土楼采用独特的建筑材料是受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 B.圆形土楼的防卫功能极强,主要起防卫的作用 C.体现了客家人和原住民的和谐共处 D.土楼建筑风格是对中原文化的传承 下图示意陕西关中八大怪之一的"家家房子半边盖"。半边盖的一般是东西两侧的厦子房,北房一般坐北朝南。由北房、厦子房合围的部分称为"中庭"。当地多住北房,因其"避风又向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以下关中传统民居的设计符合当地"肥水不流外人田"观念的是 A. 厦子房东西两侧高——阻挡风沙 B. 房 子半边盖——节约木材 C. 厦子房高处开 小窗——便于通风、采光 D. 房屋斜屋顶——收集雨水

民居与自然地理环境

民居与自然地理环境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民居与自然地理环境走进自然,选择理想的居住地。 1.展示地形图,分析三地的自然环境。提示学生从地形、河流、交通考虑。 2.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识,探究新知识。 活动内容及形式 1.现在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回到几千年前,有一个原始部族的首领,带领他的子民寻找理想的家园,让我们一起帮帮他吧!在1、2、3地中你会选择哪里?说说你的理由。 教师小结:在比较中发现,自然环境的优劣对聚落的形成与分布有很大的影响。 承转:古人是否和我们有同样的选择。让历史验证。 多媒体展示:亚洲三大文明发祥地的分布。 教师:它们在分布上有什么共同点? 教师小结:历史验证,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 教师:但是由于世界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很大,聚落呈现的分布形态也千差万别。 多媒体展示:图片1:平原地区呈团状分布的聚落;图片2:山谷地区呈带状分布的聚落 过渡: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聚落:探究传统民居与环境的关系。 走进聚落,探究传统民居与环境的关系。 1.走进民居,从五地地方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等方面分析,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2.指导学生利用手中的资料:世界的气候分布图、地图册中的民居图片,教材图片。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分组讨论中,并适时进行鼓励。 活动内容及形式 多媒体展示:请你设计 请你根据不同的自然环境特点设计与其相适应的民居,并说出你的设计理念。 温馨提示: 1.各组在完成指定设计项目的同时,根据其他自然环境的特点再自主设计一个民居,注意分工合作,提高效率; 2.设计民居时,可以重点考虑墙体、门窗、屋顶的坡度等特点; 3.设计的草图可用简单的线条勾画出来; 4.设计完成后,各小组推荐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教师:现场分组。 多媒体展示:图片1:炎热、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区;图片2:炎热、干旱、多风沙地区…… 教师:我们看一下这种自然环境下的民居有何特点? 多媒体展示 1.炎热、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区: 2.炎热、干旱、多风沙地区: 3.温带草原地区: 4.黄土高原地区: 5.寒带地区: 教师总结:我们可以看出:世界各地的民居建筑风格不同,既能适应的自然环境,又与社会经济生活关系密切,体现了当地的文化习俗等。

北方民居与地理环境

北方民居与地理环境: 北方寒冷干燥,民居的主要功能是防寒保暖,由于华北地区春季多风,所以在建设房屋中保暖是主要考虑因素。另外,由于这种气候特征,北方的建筑造型与屋内设计大多强调厚重与朴实,在用材上选择以砖石为主的建筑材料。 例: 功能适应性:北京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风沙,因此,住宅设计注重保温防寒避风沙,外围砌砖墙,整个院落被房屋与墙垣包围,硬山式屋顶,墙壁和屋顶都比较厚实。北京四合院庭院方正,规模适中,利于冬季多纳阳光。 建筑密度上,建筑物间距由南向北逐渐扩大,北方冬季漫长,为了获取阳光避免互相遮挡,建筑物间距普遍较大,北京四合院中间宽敞便可以用来晾晒谷物。 北京气候干燥多风,为了适应这样的气候,北京四合院屋顶较为平坦。 外墙颜色及民居样式:北方光照弱、气温低,所以北京四合院外墙多为灰色,以增强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北方寒冷干燥、所以以北京四合院为例,其建筑样式厚重朴实,建筑材料多以砖石为主。 窑洞: ●●● 北京四合院 处于副热带季风气候, 这种气候是我国华北和华 南地区的气候特征,它具有 冬冷夏热的特点,北京的主 导风向,冬季是西北风,为了 御寒,主要房屋朝向必然向 南。 ●●● 窑洞式住宅是陕北甚至整个黄土 高原地区较为普遍的民居形式。 分为靠崖窑、地防窑和砖石窑 等。。黄土高原区气候较干旱,且 黄土质地均一,具有胶结和直立 性好的特性,土质疏松易于挖掘, 故当地人民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挖 洞而居,不仅节省建筑材料,而 且具有冬暖夏凉的优越性。 窑洞不仅有适合人、畜居住的冬 暖夏凉条件,还是一个良好的天 然冷藏库。但另一方面,不良的 通风也造成了窑洞内湿度大和空 气污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