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佛教在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历程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在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历程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摘要:佛教是当今世界的三大宗教之一,佛教自从印度传入中国之后就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儒教和道教相结合,形成了中国自己的佛教文化。
佛教文化影响中国古代历史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各个领域,渗透到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并形成了汉语系佛教、藏语系佛教、和巴利语系佛教三大支派。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经历了萌芽、发展、繁荣和衰落四个阶段。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佛教历史从汉代开始到清代总共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时间。
但是佛教在这段时间的发展是可分为不同阶段的。
以下分别介绍之。
汉代佛教:佛教在汉代产生是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的:首先在文化方面,东汉末年思想文化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先秦诸子学说纷纷再兴。
这种思想文化状况显然为佛教思想的传播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其次汉代对外交通便利,对外交流频繁,打破了与西域和印度等国家的封闭状态。
那时汉与西域各国的交通线路分为南北两道。
南道是指自敦煌西出玉门、阳关,沿昆仑山北麓,经于阗而至莎车。
北道是指从敦煌北上到伊吾(今新疆哈密),然后西行,沿天山南麓,经龟兹而至疏勒(今新疆喀什市)。
以上两道都在天山南侧,因而又统称天山南路。
此外,还有一条天山北路,即从哈密出发沿天山北麓而行,中经乌孙、大宛,至康居。
这就为佛教传入中国提供交通上的可能。
佛教初传中国,应是在西汉末年的哀帝时期。
佛教传入中国后就开始受到汉代统治阶级的重视。
最好的例子莫过于汉明帝的“永平求法”,这表明统治阶级开始重视佛教在阶级统治中的重要性了。
与此同时地主阶级开始信佛,其中东汉明帝的异母弟刘英是佛教传入中国后最早信仰佛教的人。
但是在东汉初年佛教只是作为当时流行的重视祭祀的黄老方术的一种,受到统治阶级上层中极少数人的信奉,还未在民间广泛产生影响。
因此汉代的佛教只是地主阶级精神文化消费,佛教的影响仅仅在汉代的上层统治阶级中。
佛教的发展还处于萌芽阶段。
三国、西晋佛教:三国、西晋时期的佛教在中国的佛教历史上起着承载的作用,这段时期的佛教以佛经翻译活动为主,大量的佛教经典被译成汉文,这就为佛教在社会上层和社会的下层的全面传播奠定了坚定的物质基础。
浅析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浅析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众所周知,在东方世界,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体现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特别是佛教对中国人的语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古代乃至现代汉语里,有很多词汇、名称概念等都源自佛教经文。
比如:烦恼、利益、因缘、境界、实际、傲慢、执著、勇猛精进、极乐、慈悲、忏悔、不可思议等等词语均出自佛教经典。
包括现在的日常用语,如果脱离了佛教,简直就不知道该怎么开口说话了。
又比如,在文学艺术领域,佛教的影响更是不容忽视。
即使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内容源自佛教,如盂兰盆会、腊八粥等民俗活动,就直接源自佛教节日。
可以这样说,不理解佛教,我们就无法理解中国文化到底是什么?也正因为佛教有机的融入了中国文化,我们都通常依靠中国的语境来理解佛教,这反而让我们“不识庐山真面目”了,从而导致很多不明究竟的人对佛教产生了很多的误解。
其实,早在二千多年前,佛教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体现在了伦理、哲学、文学和艺术等方面,另外还充实了思想,弥补了我国在精神世界某些方面存在的空白,并且起到了稳定社会的重要作用。
佛教善于以事物喻人的精神世界。
若以一条河流作为比喻,印度是佛教须弥山的左岸,中亚西域是佛教的中岸,中日韩是佛教的右岸。
要知道中国佛教是什么样,就必须回到源头中国的道教中去。
就像中国人千百年来锲而不舍寻找长江与黄河的源头一样。
佛教修行者都知道,东方人对佛陀所说“此岸”和“彼岸”的理解认知,并不是完全指一个地方、一种境界,也不是完全指人生最终的归宿,而更主要的是强调破除“执著”这个“此岸”之后所呈现出来的“无漏智慧”——解脱这个彼岸。
这样讲的意思是更进一步说明此岸不一定是原地,“彼岸”也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会心当处即是。
所谓善恶一念间,一念成佛,一念成魔,意即在此。
比如在《坛经》中,六祖惠能所讲之净地,并不是具有八万四千里之遥,而是当下便是,即:“前念迷是凡夫,后念悟是佛”。
从某种意义上讲,净土也是彼岸,除去心中烦恼达到内心宁静也是彼岸,又如《心经》中所讲之“波罗蜜”,也是“彼岸”之意。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与冲突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与冲突佛教自从传入中国以来,一直与中国文化产生了许多的融合和冲突,尤其在唐朝以后,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与中国文化的交流更加频繁,也因此形成了中国佛教的独特风格和特点。
本文将重点探讨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与冲突的相关问题。
一、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儒道佛三教融合的历史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的文化主要分为儒、道两大流派。
佛教与中国的结缘始于汉朝,从此开始了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的文化影响很大,在中国之前,没有这种阿塞罗摩道的安住法,以及轮回转世的观念,这都是当前已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深深根植的。
佛教一传入中国,就跟中国文化进行融合,在融合过程中,儒、道、佛的三教融合逐渐形成。
儒家中的性善论、社会责任、尊老爱幼等思想,与佛教中的慈悲心、舍得、戒律思想相结合,形成了佛教三宝中的戒、定、慧,真正实现了三教融合,这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佛教文化的影响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影响的不仅只在文化理念上的交流,它还给中华文化艺术带来了新的灵感,佛教文化在中国创造了众多灿烂的文化艺术,如:佛教艺术、语言、书法、绘画、音乐等等。
佛教经文中富含精神修养、礼仪、礼节等方面的教导,这些教导的内容都为后来中国的礼仪文化、宗教信仰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除此之外,中国的茶道、园林等文化中,同样有着佛教文化的影响。
正是有了佛教的传入,中华文化后来才演变出茶道、庭院等,这些艺术在佛教文化的启发下,创造了中国独特而雅致的文化风貌。
二、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冲突佛教传入与中国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冲突。
佛教理念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外来性,尽管在三教融合的时候,佛教也进行了中国化的改进,但是它与中国的文化没有完全融合。
1、佛教的异端佛教的传入,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些不良的影响。
尤其是在宋、元、明、清时期,佛教内部纷争不断,上山下乡、苦行者、不可轻视人间欲望等,都是佛教内部的畸形表现,给当时的中国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危害。
中国古代的佛教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佛教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影响一、介绍佛教文化在中国古代的传入佛教是在公元前2世纪传入中国的,当时中国正在经历秦朝的统一和汉朝的繁荣时期。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和哲学体系,迅速在中国传播开来,并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
二、佛教文化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1. 基于慈悲与智慧的价值观佛教强调慈悲与智慧的价值观,倡导人们心存慈悲、追求智慧,尊重生命,避免伤害他人。
这种价值观对古代中国社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产生了深远影响。
2. 促进社会和谐与和平佛教强调无我、舍己为人、消除烦恼,崇尚和谐与平静。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佛教起到了促进社会稳定、减少争端和冲突的作用。
佛教教义中的“戒杀”、与众相处的修养等观念,对于社会的和平与稳定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3. 传播文化与智慧佛教文化在中国古代积极推崇知识和智慧。
佛教寺庙成为文化中心,通过经书的翻译和传播,激发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
佛教文化中的艺术创作、雕刻技艺以及印刷术等对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 影响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佛教所宣扬的禅宗、修行等观念对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比如,僧侣成为社会的一部分,佛教寺庙成为边远地区的文化中心,对于地方政治和社会组织产生了一定影响。
三、佛教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1. 提倡心灵健康和内心平静在现代社会,佛教文化对于提倡心灵健康和内心平静产生了重要影响。
诸如冥想、静心的修炼方法,成为了现代社会中一种重要的心理疗法。
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学习佛教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和修行方法来缓解压力和寻求内心的平静。
2. 促进社会和谐与关爱佛教文化中所倡导的慈悲和关爱观念,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佛教教义中的“众生平等”观念可以激励人们关注弱势群体,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关爱。
3. 丰富文化多样性佛教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现代的文化多样性有着重要意义。
佛教的厚重文化底蕴、经文的阐释、佛教艺术等都为现代社会的文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佛教对中国的影响

在公元1世纪前后,印度佛教开始由西域传入中国。
自从中国有了佛教之后,中国的宗教、哲学、伦理、建筑雕刻、语言文学以及生活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大的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
有关佛教传入中国的各种传说,多将佛描绘成为头顶金光、轻举飞升的神仙。
例如“明帝感梦”的记载即是如此:“世传明帝梦见金人,长大,顶有光明,以问群臣。
或曰:…西方有神,名为佛,其形长丈六尺而金黄色。
‟帝于是遗天竺问佛道法,遂于中国图画形象焉。
”明帝梦见金人,形象高大,头顶有日月一样的光芒。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表明当时流行的神仙方术在人们头脑中有很深的印象;明帝以此询问群臣,就有人将明帝梦中的形象与佛联系起来,体现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有了比较快的发展。
在哲学方面,佛教哲学的基本点是否认现实世界的存在而设想出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西方极乐世界”。
佛教各派都从不同角度、用不同证据来论证客观世界的虚幻性,同时又千方百计地论证主观精神世界的绝对性,因此佛教哲学属于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
这一种唯心哲学对我国原有的哲学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宋朝时期的朱熹把这一理论渗入到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之中。
佛教的三论宗主张“诸法性空”,又称法性宗、空宗。
该宗以真俗二谛为纲,以“无得正观”为基本思想,认为一切万有都是因缘和合而成,是无自性的,也就是毕竟空无所得,但为引导众生而以假名说有,这就是“中道”。
该宗通过重重否定的“四重二谛”,表明佛所说任何言教不过是权教,只有忘言绝虑才能真正体悟佛说的真理。
而佛教的其它体系还有“性具实相”、“三谛圆融”等等学说,大大丰富了中国的哲学体系。
在宗教方面,佛教输入了新的观念、新的教义,形成了新的教派,而且对道教和儒教也有重大的影响。
佛教作为外来的宗教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受到儒、道为代表的高度发达的本土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与儒、道的交融互动中,最终形成了一种有别于印度佛教的中国化佛教。
佛教以其特有的教义教导人们要空灵、空寂、空无,不要怨怨相报,忍耐人间百般苦,以求西登极乐世界。
佛教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与影响

佛教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与影响佛教是一种源于印度的宗教,它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自汉朝以来,佛教在中国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宗教历程。
佛教理念在中国思想和文化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为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发展与进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佛教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传播佛教的传入中国可以追溯至东汉末年,当时佛教大约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
玄奘法师西行取经,带来了大量的佛经和佛学思想。
随着佛法在中国的传播,佛教在中国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哲学和道德准则。
佛教的传统地位可见于历史之中。
在唐朝时期,随着玄奘法师归来带来的佛经翻译完成,佛学规模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唐风佛学,尤其是大唐玄宗时期,佛教事业得到了大力发展,佛教文化达到了空前的鼎盛。
二、佛教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佛教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论是在思想、文化、哲学、道德还是艺术等方面,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从思想上来说,佛教主张“法无定法”,承认人人平等,重视个人内在的精神生活,这种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佛教思想的交汇点,极大地丰富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佛教所强调的“慈悲为怀”、“修身养性”、“勤劳朴素”等道德准则也对当时中国社会的道德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文化方面,佛教艺术被广泛应用于宫殿、建筑、绘画、雕塑等方面。
佛像和寺庙的出现也促进了中国艺术的发展和变革。
佛教的经典文学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内容,而且形成了一种完整的文学体系,为中国古代文学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三、佛教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的启示佛教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传播和影响,为今日的中国社会带来了启示。
首先,佛教思想强调人的内在精神,为当今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其次,佛教思想对于道德观念的提升和重视,也在当代中国受到了广泛的认可。
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融合的今天,佛教思想对于中国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道教与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

道教与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中国是世界上拥有众多宗教的国家之一,其中道教和佛教是最为著名和影响广泛的两种宗教。
道教和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是怎样的呢?首先,道教和佛教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与儒家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核心。
道教强调道的本体和修身养性,认为人应该追求自身的完美,达到“无我无为”的境界。
佛教则着重强调“空”、“色”、“无常”三个方面,认为人应该修身养性,摆脱生死轮回,达到涅槃之境。
其次,道教和佛教的发展和演化与中国历史和文化密不可分。
道教的起源可追溯到汉代,随着时间的推移,道教逐渐分为道教正统派和道教民间派两个流派,不仅涌现出了《道德经》、《黄庭经》、《神仙传》等重要经典文献,还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宗教文化。
佛教则传入中国较晚,在东汉末年进行了大规模的传播,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逐渐在中国本土化,形成了天台宗、禅宗、华严宗等不同的教派,涌现出了《法华经》、《楞严经》、《华严经》等经典文献,同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此外,道教和佛教在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影响也十分显著。
道教和佛教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催生了许多文化精品,例如大量山水画、道德经、黄庭经、小说传说等等,从中可见它们对中国文化艺术产生的巨大影响。
在中国传统雕塑中,佛教塑像频繁出现,特别是唐代,佛教雕塑达到了一个较高的艺术水平,其空灵寂静的特点在当时的中国艺术中表现的淋漓尽致,佛像的造形逐渐融入进中国传统雕塑的体系之中,形成独特的风格和形态。
最后,道教和佛教虽然在很多方面都有着相似之处,但是它们也有着很大的区别。
例如佛教强调“菩萨心”,即仁爱无私的慈悲心;而道教虽然也有修身养性之说,却更多地强调个人的个别性和独立行动。
同时,佛教注重清修自省,常常通过冥想、静坐来达到精神上的净化;而道教则强调身体的锻炼,认为锻炼身体可以令精神更加舒畅。
综上所述,道教和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的佛教传入和影响

中国古代的佛教传入和影响佛教是一门源自于印度的宗教学说,于公元1世纪初传入中国。
自公元3世纪开始,佛教在中国迅速传播,并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佛教传入的背景和途径、佛教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佛教传入中国的背景和途径佛教传入中国的背景主要是秦汉以来社会经济繁荣和文化交流的结果。
在这一时期,汉朝统治下的中国与中亚、印度等地的交往日益频繁,人员和商品往来频繁,这为佛教的传入提供了基础。
另外,中国社会在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一些精神危机,人们对生活的追求逐渐超越了现实生活的限制,渴望寻找精神安慰和救赎,这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土壤。
佛教传入中国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通过中亚的丝绸之路传入,二是通过东南沿海的海上丝绸之路传入。
这两个途径分别为内陆和沿海地区的中国人民带来了佛教的思想和文化。
二、佛教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1. 对宗教信仰的影响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古代宗教信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教义中的“无我”和“轮回转世”等观念,与中国原有的道家和儒家思想形成了对话,为中国人提供了一种新的精神追求。
佛教的到来,使得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更加多元化,也促进了不同宗教的交流和融合。
2. 对文化艺术的影响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古代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雕塑、壁画和寺庙建筑等艺术形式,通过对佛教教义和佛陀生平的描绘,丰富了中国古代艺术的内涵和形式。
佛教所强调的內心的宁静和深思熟虑,也对中国古代文学、诗歌、绘画等艺术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对社会思潮的影响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古代社会思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所强调的佛理和修行思想,为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一种批判现实和追求真理的思维模式。
佛教弟子对于世俗之事的超越,使得佛教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中的文化精英和知识分子,并促进了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的融合。
三、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和演变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 式 ,更 容 易 进 入 封 建 时期 知 识 文 化 水 平
较 低 的 平 民 中 , 使 其 更 易 于 推 广 。《 大 悲 咒 》 等 佛 教 音 乐 ,传 世 至今 ,受 到很 多 人 喜 爱 ,尤 其是 当下 ,对 于 许 多 白领 、 学 生 , 这 是 一剂 保 持 内心 平静 的 良药 。至 于建 筑 ,
塑 , 到 建 筑 , 都渗 透着 佛 教 的 内涵 。 就 美
术 而 言 , 佛 教 典 故 常 成 为 历 代 画 家 的 刨 作 源 泉 ,观 音 、 文殊 、如 来 等 佛 教 至 高 无 上 的被 崇 拜 者 总 是 画 家 们 的绘 画对 象 。吴 道 子 、顾 恺 之 等 著 名 画 家 皆 以擅 长 佛 画 闻名 于世 ,例 如 吴 道 子 的 《 松 子 天 王 图》 讲 述 了 释 迦 摩 尼 降 生 的 故 事 ;敦 煌 石 窟 的 壁 画 不仅 画 工优 秀 ,而且 反 映 了许 多 佛 学道 理 。 就音 乐 方 面 ,佛 教 音 乐 作 为音 乐 这 种 娱 乐
这 是 非 常 重 要 的 一 点 , 因 为 语 言 是 文 化 的 载 体 ,文 化 通 过 语 言 文 字 表 达 出来 ,
所 以语 言 的变 化 会 影 响到 文 化 。佛 教 对 于 中 国 的语 言 有 极 大 的影 响 。如 果 没 有 佛 教 传 入 的话 ,大 概 也 就 不 会 有 我 们 现 在 的 拼 音 。 因为 拼 音 是 根 据 我 们 过 去 所 谓 的反 切
国 的 通俗 文 学 ,在 很 大 程 度 上 是 来 源 于 佛
教 。从 敦 煌 遗 书 里 面 可 以看 到 有 不 少 的唱 经 文 ,或 者讲 经文 ,它 们 其 实 都 是 对 于 佛
汉 文 时 的 启 示 来 的 。在 佛 教 传 入 前 ,汉 代
文 字 注 音 是 直 接 拿 另 一 个 跟 它 读 音 相 近 的 字 来 注 的 , 叫 直 音 相 助 。这 有 很 大 的 弊 病 ,
因 缘 、有 缘 、随 缘 、 结 缘 、 惜 缘 , 所 以缘
色 ,借 以 反 映其 宁静 的心 境或 隐逸 的 思想 。
除 王 维 外 , 李 白、 苏轼 、 自居 易 等 人 创 作
独 尊 地 位 。但 实 际 上 它 确 立 的 只 是 儒 家 在 治 国 的理 念 和 制 定 国家 政 治 制 度 这 些 方 面 的主 导地 位 ,而 在 精 神 生 活 方 面 , 儒 家 的 地 位 从 汉末 以后 就逐 渐 被 玄学 、道 家 和 佛
经 的 一 种 通 俗 的 宣 讲 。 唱经 的或 者 讲 经 的
人 , 根据 佛经 里 面 的一 段 经 文 来庙 、 石 窟
自然 是佛 教 建筑 的 精 华 ,寺 庙 多建 于 山 中 ,
因 为 汉 语 的 读 音 有 四 声 的 变 化 ,有 的字 就 找 不 到 一 个 直 接 跟 它 相 近 的 音 来 注 。所 以 采 用 直 音 相 助 是 不 得 已的 办 法 。梵 文传 入 中 国 后 , 因 为 它 是 一 种 拼 音 文 字 ,我 们 的 语 言 学 家 就 从 中得 到 启 发 , 发现 可 以用 两
》 》 》 务 洽 殓坛
论 佛 教 对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的 影 响
孟季娟 吉林工商学院社科部
【 摘要 】佛教传入 中国后,对 中国的语言、文学和艺术等等方面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成为 中国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 关键词 】佛教;中国语 言;中国文学;中国艺术
我 国 汉 代 时 候 确 立 了 儒 家 在 文 化 上 的
佛 教 对 中 国语 言 方 面 的影 响 ,还 体 现
教 多取 代 。 到 了 隋唐 时期 ,佛 教 在 民众 的 在 许 多 的 佛 教 的 名 词 直 接 变 成 了 中 国 的 词
第 三 ,佛 教 对 中 国 艺 术 方 面 的 影 响 。
信 阳 层 面 ,在 民众 的精 神 生活 领 域 里 ,包 汇 。我 们 现 在 有 很 多词 汇 其 实 都 是 从 佛 教 在 具 体 的 艺 术 方 面 , 从 音 乐 到 绘 画 , 到 雕
括 在 一 些 社 会 精 英 的 精 神 生 活 领域 里 ,其
影 响 应 该 说 已经 超 过 了 儒 家 和 道 家 , 占据 了 主 导 地 位 。 自然 对 中 国 的 文 化 也 产 生 了
方 方面 面 的影 响 。
一
里 面 来 的 , 比 如 觉悟 这个 词就 是从 佛 教 那 儿 来 的 。还 有 自 由 、 方便 、 平等 、 真实、 世界、 解 脱 、 众 生 、 忏 悔 、 心地 、境 界 等 等 。还 有 很 多 俗 语 , 也 是 从 佛 教 里 面 来 的 。 比 如
、
佛 教 对 中 国 语 言 方 面 的 影 响
说 我 们 常常 用 的 一个 俗语 ,“ 不 是冤 家 不 聚
头” , 就 是 佛 教 里 面 来 的 。 所 以 佛 教 对 我 们 的语 言影 响很 大 , 让 我 们 的 词 汇 得 到 了 极 大 的 丰 富 ,使 我 们 文 化 的表 达 有 了非 常 广 阔 的词汇 基 础 。 二 、 佛 教 对 中 国 的 文 学 方 面 的 影 响 首 先 是 对 文 体 的 影 响 。 现 在 公 认 , 中
字 也就 相应 地 成 为 中 国文 化 一 个 非 常 重 要
的 内 容 了 。可 见 ,佛 教 大 大 拓 展 了我 们 汉
都 在 不 同 程 度 收 到 佛 教 思 想 影 响 ,他 们 的 号中 “ 居 士 ” 便 是 佛 教 用 语 ,象 征着 恬 淡
安逸 。
语字 、 词 的含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