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语义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语义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语义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 郭贵春

伴随着世纪之交人们对语义学理论研究的反思和重建,语义学的分析方法已经作为一种横断的科学方法论,内在地融入了几乎所有学科发展的可能趋势之中,其方法论地位毋庸置疑。因此,从普遍的科学研究方法论的视角,去审视语义学研究在过去几十年中的历史演进,把握规范语义学和自然语言语义学这两个方面的形式、结构、本质与特征,洞察语义学的后现代走向及其意义,就成为语义分析方法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语义学的演进及其根本任务

从根本上讲,语义学从语法理论的边缘地位进入语言学研究核心,并逐步奠定进一步发展的坚实基础,始于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左右,由于语义学研究的规范发展,语义学在经验领域和理论解释力这两个方面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至20世纪末21世纪初,在语境的基底上来谈论语义学分析已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趋势,换言之,它已将各种分散的语义分析模型建构在语境分析的基础之上。可以说,没有语境便没有真正意义上动态的、规范的、结构性的语义分析理论。语义学的历史发展表明,语义的整体性就是意义的整体性,由于它是由相关语境的整体性所决定的,语义分析方法有其特殊的整合性功能。因此,语义评价也是一种整体性的评价。理论的意义不是简单的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联功能,而是一个相关表征整体的系统功能和系统目标的集合。语义学的历史发展告诉人们,语义学是一门横断的具有方法论性质的学科。不仅语义分析方法已渗透到了几乎所有的学科之中,语义学本身的存在也是建立在哲学、逻辑学和语言学基础之上的。毋庸讳言,语义学在它的整体性、逻辑性及意向性各个方面都存在着持久的争论,协调这几个方面的关联,是建立语义学的科学性的根本问题。由于这种在语境的基底上,将语形、语义和语用结合起来去处理上述问题的做法非常重要,因此,将其作为方法论来建构将是适当的。

在这种方法论建构中,规范语义学的研究具有非常典型的意义。规范语义学试图从三个方面回应各种批评:首先,规范语义学认为对意向性表征理论的批评是不适当的;其次,有必要发展更适当的逻辑和模型结构;第三,应当对“心理实在”问题进行哲学、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的探索。各种批评是方法论意义上的,因此规范语义学的回应也应当是方法论意义上的。于是,规范语义学最大限度地将语义学的整体性概括为三类:(1)经验的。这种整体性表达了关于语形建构的根本主张,所以规范语义学理论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对能否将这一主张可持续化的问题的讨论。(2)方法论的。这种整体性被看作是一种对语法理论的最基本的制约,因为只有包括了清晰语形的语法才能做出构造完美的语法说明。所以,规范语义学在一定程度上讲就是对这种方法论原则的成效的探索。(3)心理的。这种整体性的原则并不在于它自身被给定了特殊的地位,而是对更基本的方法论原则给出了心理意向上的说明,当然这种整体性原则必须存在某种语形和语义之间的系统关联。规范语义学的这种发展,被人们称之为“后蒙塔古语义学”时代。可以说,基于向科学和社会学的广泛开放,在整体性、逻辑性和意向性上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是“后蒙塔古语义学”的必然要求。

在这种方法论建构中,自然语言语义学从另一个方面体现了语义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由于自然语言完全不同于命题演算或谓词演算那样的形式语言,建构自然语言的意义理论,必须包容自然语言的两个最基本的特征:第一,使用语言是为了表达讲话者的交流意向;第二,这种语言的语句可以包含开放的“标志表征”,而这些表征的值只能在语境中予以决定。所以,在自然语言语义学中,意义理论不仅包含语义分析,而且包含语用分析,由此才能决

定句子如何被用于建构陈述,才能为讲话者的意向和语境给出相关的条件。这就是说,在一定意义上,语用的具体凸现过程是意向和语境得以实现的物质基础。同时,这种语用的物质条件性决定了语境的本体论意义上的实在性,即决定了在语境实在的基础上去实现语形、语义和语用的统一。

语义学在其演变和发展历史中表现形态多样,这些表现形态从不同的立场、视角、层面,以各自的方式试图求解语义学及其哲学解释的难题。但是无论哪一种语义学倾向,从心理意向的要求上来分析,它们都必须从方法论上回答这样几个最基本的问题:第一,意义与指称或真理之间的联系是什么?第二,表征的意义与认识或掌握其意义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第三,什么使有意义的表征成为有意义的?第四,意义与心理之间的联系是什么?第五,自主的意义与继承的意义之间的联系是什么?第六,为什么意义与表征系统是相关的?依据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可将它们区分为还原论的和非还原论的两种类型。然而,无论是哪一种类型,都不能回避由语境到指称和真值的确定这一根本问题。因为,在确定的语境基底上把意义与指称和真值的关联阐释清楚,是所有语义学研究趋向的基本问题。对这一基本问题的回答,构成了不同趋向之间的相互论争、相互渗透和相互借鉴的丰富多姿的历史局面;也构成了人们评价一个语义学方法论体系的衡量尺度或标准,推动了整个语义学的发展和进步。了解这一基本问题及对这一问题的不同答案,将有助于我们把握语义学发展的历史走向,认识其方法论研究的重大意义。

二、语义学的规范性及其计算化处理

规范语义学既与逻辑理论有关,又必然超越逻辑理论的形式约束,二者之间的合理张力才是当代语义学发展的可能性条件。事实上,上述问题涉及的是在当代语义学的研究中,如何处理语义和语形之间关系的问题。而在范畴语法中讨论语义和语形之间的关系是十分有意义的工作。在规范地解决语义和语形的关系问题上,当代计算语义学的出现和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应用空间。从语言学的角度讲,计算语言学假定了一种语法特征,即意义和形式之间的关联,以便使问题集中在“处理”上。计算语义学必须解决这样几个问题:(1)解释这种假设的背景,特别是关于语言学与计算语言学之间的功能区分,以及基于约束的语言学理论;(2)阐释基于约束的理论如何重解“语形—语义”的相互作用;(3)说明“约束决定”如何为计算处理提供处理的自主性;(4)需要提出相关计算语义学的模型理论。事实上,这一工作与人工智能研究有着极重要的联系。但在语义学研究的层面上,它更注重于语形和语义的相互作用和对语义信息的处理。

在语义的计算化处理过程中,语义的生成、建构、说明和解释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既是整体又是可分的系统。这种整体性和可分析性相一致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模拟特征”与相关计算语境所接受的信息状态是一致的。

从计算语义学的角度去解决语义和语形之关联的规范性问题,对科学哲学尤其是物理学哲学中语义分析方法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启迪。因为从科学语言的角度来讲,“一个理论的语形和语义特征之间的相互关联所产生的意义,是任何哲学的优越性的主张所必需的”。这些相互关联所指称的恰恰是由普遍的完备论证所描述的对象。换句话说,正是在语形和语义的相互关联中,展示了物理描述的本质及其论证的合理性。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表明,哲学的分析若不与语形和语义的分析结合起来,将无法进行科学理论的说明。这种结合的意义在于,它一方面要通过认同逻辑上鲜明的值域特征,另一方面要通过认同特定的物理状态,或者说在某种意义上可测量物理量值的特征,来从语义上给出适当的分析,从而确定相关的物理意义。所以,一个完备的语形与语义结构的关联存在,是揭示物理意义存在的前提。

三、语义学的自然性及其结构特征

在自然语言的语义研究中,基于形式系统的分析与基于认知心理学的分析这两种研究纲领,在语境的解释中内在地融合在一起。这两种纲领的区别,最根本的就在于它们的说明方式上。因为,作为对言说解释说明的语用假设至少是根据言说所表达的命题形式来定义的;作为元说明解释的语义假设则诉诸于完全不同于由语形构造所直接描述的东西。这些不同特征的方式,正是在自然语言解释的独立语境的说明中,自然地获得了它们的统一。

对语义学的自然性及其结构特征的意义分析,最基本的假设就在于,自然语言的语形结构必须与它所表征的概念相关联,并且这种表征通过翻译或一致性规则的集合来进行;在这里,概念包括人类认识的所有丰富性及其内在的相互关联。这个要求提出了两个问题:其一,这种关联是否是直接的;其二,是否存在一种独立的可证明为统一的层面,它可被称为语形和概念之间严格意义上的语义学关联。前一种结构过于简单化了。以一种结构将语义层面作为独立的存在结构,有利于对问题的认识和把握。其特征在于:(1)通过概念结构,语义与句子之间密切相关;(2)通过语义结构,概念结构与世界知识相关。这既表征了句子的语义关联,又表征了关于世界知识的关联,同时还包含了隐喻分析的语义关联在内;(3)通过结构性的关联,意义表征的各个方面获得显现;(4)还具有心理意向层面的表征。由此可以看出,语义学研究的自然性与其结构性本质地联系在一起,是不可人为分割的统一体。因此,我们应该特别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1.命题态度与语义特性的关联。命题态度和心理表征都依赖于对它们的语义特性和意向性特征的说明。因为,只有通过心理表征的语义特征,才能说明命题态度的语义特性,而且,这种语义特性同样具有实在论性的特征。因而,说明语言学实体(如语词、句子等)的实在论性的语义特征,是语义学研究的一个必然的本体论性的要点。

2.语用分析与语义分析的关联。自然语言的语用学的特征就在于,它研究在社会语境中语言学的表征使用。但存在着两条极其不同的探索方式,而它们的任何表征又都依赖于语境。其一,一个句子的命题内容随着语境的转换而变化;其二,即使一个句子的命题内容已确定,它的使用仍然存在其他的重要因素,而这些因素还将随着语境而变化。“语义语用学”研究的是前者,即通过具体的语用语境来确定命题的内容和意义;而后者是“语用语用学”的研究范围。语义语用学的研究既表现了语义学作为方法论的扩张,又体现了语义学分析与语用学分析的内在一致性。语义语用学的分析方法是要通过对这些特性的语义把握,来强化语义分析与语用分析方法的一致性,展示语义分析方法在语用研究中的功能和作用,从而在深度和广度上去扩张语义学的自然性及其结构性的特征。

3.隐喻重描与语义结构的关联。在特定的语境下,相关理论解释的隐喻重描对理论解释的功能具有强化的重要意义。隐喻重描本质上是一种特定理论的语义重建。所以,隐喻一方面被用于指示语言学实体,具有语义的内在性;另一方面超越了观察语言和理论语言的二分法,而给出了新的解释方向。在这里,隐喻分析是语义分析的重要的方法论的组成部分。它告诉人们,意义的变化归因于与其相关的语句态度的变化以及指称和使用环境的变化,所以理解一个表征的意义,就是理解它的内在的语义结构。总之,隐喻作为自然语言的普遍特征,是所有科学方法的核心要义之一。离开了隐喻的意义和离开了意义的隐喻,都是不存在的。

4.内涵语境与语义整体性的关联。内涵语境的语义学特征是把握语义整体性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内涵语境是相对于外延语境所言的,二者的区别在于:(1)内涵语境的关联不是单纯演算的;(2)内涵语境展示了一种对“空洞的容忍”;(3)内涵语境限制了相关外延表征的自由替换;(4)内涵语境制约了量词的任意使用,并且明显限制了外在量词的内在延

伸。这也就是说,内涵语境更本质地体现了语义的整体性及语境对意义的决定作用,因为语句的意义由内涵语境整体地给定。另外,从某种层面上讲,内涵语境的语义结构分析与可能世界语义分析关联在一起。可能世界语义学的框架为表征命题和内涵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式。

四、语义学的后现代趋向及其意义

某些语义学家们从“后现代性”的方法论视角去研究当代语义学的特征,并试图由此推进语义学的发展,从而形成了“后现代语义学”的特定走向,这是值得我们倍加关注的一个方面。

从后现代语义学的角度看,规范语义学(或形式语义学)是抽掉了“主体”(Body)的不同句法形式的系统整合,它至少是缺乏语义学建构的某种“灵魂”和基础。所以,把“主体”嵌入语义学的内在结构之中,使语义学成为一种有鲜明“主体”的语义学,是后现代语义学的一个重要走向。更具体地说,是把“理解的主体”和“被理解的主体”都嵌入到语义分析的过程之中,而不是仅仅强调语义分析的形式规范性和自然的理想化。他们尤其反对将规范的或形式的符号及系统偶像化,强调主体在语境中的重要的结构性地位;同时认为,在特定语境中内聚的意义是解释的结果,语境的复杂性只是增加了语义的相对可通约性,而不是相反。也就是说,主体的嵌入更强化了意义的可通约性,进一步防止了不同语境下语义的断裂。

从这个视角看,首先,后现代语义学中的“主体”不能根据简单的存在性将其看做是“肉体的”。相反,倘若我们希望语言符号与世界之间的关联是有意义的,那么“主体”就必须被重铸为某种有意义的必然性。其次,除了各种各样生动的特征之外,“主体”是作为认识论的手段或者途径而进入语义学结构的,因为它具有在可推论的界限内构成“世界”的重要意义。一句话,走向“主体”,走向理解,走向形式与存在的统一,是后现代语义学的根本趋势。对此,我们将其称之为后现代语义学的“主体转向”。

这种朝向强调主体性的后现代语义分析,突出地认为“在语言和词典中没有意义”,语义学是社会意义的理想化,是从符号交流的行为中抽象出来的。这种理想化之所以可能,是因为我们理解的层面和文化的层面,把所有的意义及其约束都限制为被约定的动力学关联。在这里,后现代语义分析注意了两个方面的区别与融合。一方面,不把规范语义学与语言学或非语言学的社会意义的语义学严格区分开来,而是既要保留一个可推演的程序集合,同时又不为所有语义学提供某种创构的元基础。另一方面,强化社会意义的理想化的结果,通过这种途径,从而产生新的形式化的体系。这两个方面不但不可偏废,而且是互补的。

在后现代语义学的框架中,意义是有条件的。这个后现代性的条件就在于意义是社会文化结构的功能,而不是规范意义的结果。但这种后现代性绝不是要对意义进行解构,相反,它是要建构解释意义的方法论视角,并在新的层面上反映意义的语形学的必然要求。换句话说,语形的规范化推演要服从于意义的社会文化建构,而语义学的意义分析要渗入到语形的规范要求中去。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它的处理超越了弗雷格和索绪尔的各自传统,将其推向了历史文化语境基础上的语义学建构的新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后现代语义学试图达到形式化的符号表征与非形式化的符号表达之间的融合,即在自然语言中实现从不同种类符号的交互符号化关联,到语词和非语词符号的形式化的语义交换。正是通过非语词的符号行为,而使语言辩证的意义获得实现。这样,意义便成了“交互符号化”的和“相异符号化”的交流事件,成为不同符号系统中的关联。在后现代语义学看来,这种语义分析的方法不仅适用于感觉层面的初始阅读,而且适合于复杂事态的所有交流。即使是最抽象的符号指示,也会显示它所涉及的初始社会状态的表征轨迹。所以,符号的功能远比目前人们所认识到的现状具有更大的可变性及其意义。总而言之,后现代语义学的条件是社会的、历史的、具体的,

它也将随着这些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这既是后现代语义学值得我们认真关注并加以研究的地方,同时也是它不可避免的特定局限性之所在。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

(摘自《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原文16000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方法论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58个) (一)、唯物论(三观两原理一方法论)10个原理 1、三观:物质观、意识观和实践观 ①物质观: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运动的物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②意识观:意识的能动性原理: 第一,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意识不仅可以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通过抽象思维反映事物 的本质和规律。 第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意识具有指导性。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 东西。意识的这一能动作用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其一,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成功;其二,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遭到失败。 意识的这一作用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 第三,意识能够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的生理过程。人的精神是否愉悦,对于其身体健康状 况有重要影响。 ③实践观: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自在世界与人化世界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2、两原理: ①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是指统一于所有物质形态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客观实在性;世界的统一是无限多样的统一,是包含着质的差别的统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运动和发展的充满联系的统一。 3、一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辩证法(一个一,两个二,三个三,四个四)23个原理 1、一个一是指一个核心——矛盾 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③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 系原理(并列,都有)。 ④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原理: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每一方在相互统一中得以存在和发展。 第二,矛盾双方相互包含,使任何一方都从对方那里吸收到了有利于自身的因素,从而在相互利用、相互促进中共同地得到发展。

科学技术方法论的指导作用

科学技术方法论的指导作用 科学技术方法论是研究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本过程及其手段、方式的理论体系,是对科学方法、技术方法的总结概括;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一般方法的理论, 其本质是属于认识和思维的范畴。科学技术方法论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理论,是关于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研究一般方法的性质、特点、内在联系和变化发展的理论体系。 通过学习科学技术方法论,我深刻认识到以下几点: 第一,学习科学技术方法论,可以为自然科学提供认识世界的总观点、总方向,“为理论自然科学本身所建立起来的理论提供了一个准则”。 第二,学习科学技术方法论,可以为自然科学提供了认识的武器,认识的方法,认识的路线。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地揭示了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为自然科学提供了认识武器,使自然科学遵循正确的认识路线向自然界的深度和广度前进。 第三,学习科学技术方法论,可以为自然科学揭示了思维规律,提供了正确的思维方法。科学技术方法论作为逻辑学,是关于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深刻地揭示了概念、范畴等思维形式的性质、特点及其在认识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辩证地阐明了思维形式之间的关系。 当然学习科学技术方法论对自然科学具有一般的方法论指导作用,决不意味着可以用它去代替自然科学的具体的科学研究。自然科学方法论只有不断总结当代自然科学的新成果、新经验,才能发挥自己作为自然科学一般方法论的指导作用。 我认识到,科学技术方法论的学习和研究对研究生学习中的价值主要包括思想道德教育价值和科研指导价值。科学技术方法以技术创造活动为研究对象,研究技术创造活动中所运用的一般、普遍的方法,从中寻找其规律性。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其过程是认识回到实践的飞跃,最终达到物化的具体形态。所以,研究生论文选题的关键是如何把科学技术方法论灵活地运用到科学研究中。 研究生学习,不仅要注重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还要注重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培养,然而,研究生的学习更加强调自主性和科研性,因此如何使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更高速有效,就成了我们每一位研究生同学要仔细思考和研究的问

科学方法论

1.1.1科学方法论 科学”概念的基本内涵 科学是一种基于理性的知识体系,其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科学是客观的知识。也就是说科学所研究的对象,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在内的一切事物都是有客观实在性的,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科学研究必须从这些客观现实出发,科学知识就是对客观世界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一种正确认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反映,是具有客观性的一种认识形态。 (2)科学是理论化的知识。科学应该是认识的概括、抽象,因而是一种理论化的知识形态。 (3)科学是一种不断发展的知识形态。正如罗素所说的,“科学总是一支未完成的交响曲”。由于人们总是受到特定的历史条件和认识水平限制,作为人类认识结晶的科学只能逐渐逼近真理,近似地反映客观实在。 “科学方法论”的界定 在“科学方法论”的语言结构中,“科学”只是个限定词,是对主词“方法论”的内涵和外延的规范。因此可以将“科学方法论”理解为: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进行证实和证伪的一般认识原则或理论学问。一般而言,科学认识又包括两个层次,即经验认识层次和理论认识层次。所谓经验认识层次是指对事实的积累以及概括、综合、分析,从而获得适用于实际目的的经验规律的阶段。所谓理论认识层次是实现知识的系统化并形成具体领域理论体系的阶段。 科学方法论的发展历程 根据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特点,可以将其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 (1)自然哲学时期。16世纪以前,以直接观察,直觉猜测和形式逻辑推理为主要方法阶段。也可以称之为直觉观察时期。该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得谟克里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伊璧鸩鲁等等。这一时期的科学方法基本属于经验方法范畴。 (2)分析方法为主阶段。16~19世纪,各门学科开始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并各自形成独立的学科和自己的研究方法。1620年,弗朗西斯·培根的《新工具》一书问世,给当时的科学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他在书中着重探讨了经验归纳法。与此同时,笛卡尔在《谈方法》一书中,从唯理性的演绎论出发,强调理性的推理和分析。 从而奠定了当时以分析为总体特征的科学方法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还有伽利略、牛顿、休谟等。 (3)辩证方法为主时期。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中叶,由于细胞学、能量守恒与转化论和进化论的出现,自然科学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关注过程以及各种过程的整体性联系的科学,这一时期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方法开始采取辩证方法,在研究中将对象的各个部分、要素结合起来,动态地考察对象整体的性质和功能,这一方法进一步得到了微观物理学、量子力学、相对论以及天体演化学等现代前沿科学成果的证

谈话分析的社会研究方法论意义_范宏雅

第29卷,第4期科学技术哲学研究Vol.29No.4 2012年8月Studies in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ug.,2012谈话分析的社会研究方法论意义 范宏雅 (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太原030006) 摘要:谈话分析—常人方法论在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成为毁誉参半的争议领域,主要的批评围绕其琐碎的研究主题、单一的语料来源和微观的研究视角展开,对此,谈话分析以实际的理论和方法论建设作出了回应。 它独特的方法论体系、明确的研究主题和新颖的观察视角突破了既有社会科学研究中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从完全的经验一元论出发,将个人与社会、社会结构与人际交往、宏观理论与微观行动、社会知识与常识推理等两极对立的概念结合起来,丰富了我们对互动交往的认识,实现了思维方式的创新。 关键词:谈话分析;常人方法论;质性方法 中图分类号:N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062(2012)04-0041-05 常人方法论自诞生之日起就成为社会科学领域颇具争议的一个分支。而其核心内容———谈话分析更成为被各种社会科学研究毁誉参半的部分。有的学者盛赞谈话分析为常人方法论“王冠上的明珠”,[1]而批判者则认为谈话分析是“常人方法论向右转”的典型代表,是“常人方法论中的实证主义。”[2]然而,在各种争议声中,谈话分析也已日益成长为社会科学领域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其他相关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尽管存在理论的复杂性、语料分析的不完整性以及具有行为主义和经验主义倾向性的诸多问题,谈话分析仍然逐渐发展成为拥有确定的研究对象,完整的理论体系以及不断壮大的研究成果的一个独立的研究分支,从而成为理解当代社会科学理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谈话分析的本质 长期以来,以谈话分析为代表的常人方法论被认为是与社会科学理论的研究目的相悖的。谈话分析-常人方法论关注普通社会成员的世俗活动,而主流社会科学认为世俗活动的研究与社会理论无关,却与社会心理学相关。谈话分析的研究主题是自然发生的互动谈话,因此,很多的主流社会科学研究者认为它的研究主题过于狭窄和琐碎甚至不能被归为任何一类社会科学研究中。而有一些学者将谈话分析-常人方法论归为微观社会科学,认为它是一场微观社会科学的革命。事实上,无论是抨击谈话分析的研究主题过于琐碎的观点或是盛赞其为微观社会科学对主流社会科学所提出的挑战的观点都难免有失偏颇。 事实上,互动谈话是人类交际的主要媒介,与其他“大”的概念如制度、秩序、法律等相比,它也是我们认知社会所不可或缺的元素。因此,随着社会科学理论的不断拓展和延伸,其各个分支开始关注社会现实的不同层面和领域,谈话分析则因为对互动谈话的关注而成为社会科学理论中独树一帜的研究分支,它为已逐渐丧失灵感的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新颖的观察视角和思路。尽管有些学者用“范式转变”来形容这一研究路径似乎有些偏激和过头,但谈话分析所提出的研究主题———互动谈话,不仅不能被认为是琐碎的,而且它也是我们认知其他大的社会结构的基础。 同时,虽然谈话分析不能被列为宏观社会科学的一部分,它同样也不属于单纯的微观社会科学。 【收稿日期】2012-01-21 【作者简介】范宏雅(1974-),女,河北新乐人,博士,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话语分析。 14

政治必修辩证唯物论必背原理及方法论

政治必修辩证唯物论必背原理及方法论 Revised at 2 pm on December 25, 2020.

思想政治模块四《生活与哲学》 原理与方法论归纳整理(必背!) ★导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其中,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三个组成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历史观、价值观、人生观等组成部分。 学习时应把握以下范畴:物质、运动、静止、规律、意识、实践、认识、真理、联系、发展、矛盾、创新(辩证否定)、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人民群众、价值及价值观、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等。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物质&意识、规律&主观能动性)【共8条原理】 一、自然界客观性原理【★重点】 1、【原理内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 提。 2、【方法论】自然这就要求我们: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3、【联系实际】自然这一原理主要用于分析人与自然关系的具体事例。 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1、【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 识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物质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2、【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 (即: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 3、【反对】反对实际工作中,违背世界的物质性原理的表现是“主观主义”。 4、【联系实际】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批驳各种歪理学说、各种有神论。 三、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1、【原理内容】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是本原(第一性),意识是派生 (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实践。) 2、【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 3、【联系实际】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党和国家各种政策的制定都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制定的;伟 大的事业产生伟大的精神;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求真务实。 (如:根据当地……作……;分析实际) 四、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意识能反映、反作用于物质原理)【★重点】 1、【原理内容】 (1)人的意识的能动性特点和表现为:人的意识具有目的性、计划性、自觉选择性、主动创造性 (2)人的意识在改造客观世界时能动作用的体现: 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 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A.人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 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B.人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的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利用语境理解词汇意义

利用语境理解词汇意义 (Context in Interpretation of Word Meaning) 湖北省荆门市掇刀石中学刘艳红何庆华 Abstract This paper makes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context. A number of typical examples are cited to demonstrate the role of context in eliminating ambiguities, removing vagueness, indicating referring meanings. The mastery of contextual knowledge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stylistic features are proposed as the keys to the correct interpretation of word meaning. Key words: context linguistic context non-linguistic context word meaning I Introducti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word meaning is of paramount importance for a non-native learner both in reading and communication. The meanings of most words are dependent on context because the meanings are influenced immediately by the linguistic environment, and in many cases by the whole speech situation as well. Without context, there is no way to determine the meaning that the speaker intends to convey, whereas with the context there is generally no danger of misinterpretation, for meaning lives in context and the context throws light on meaning (Zhang, 1997, P:210). In order to interpret meaning correctly,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context and research on the importance of context. The emphasis of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role of context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meaning. II Context and Its Definition The anthropologist Bronislow Malinowski first raised “Context of situation” in the 1920s. According to him, the meaning of an utterance does not come from the idea of the words comprising it but from its relation to the situational context in which the utterance occurs. He (1923) writes, “When we pass from a modern civilized language…to a primitive tongue… there it should be clear at once that conception of meaning as contained in utterance is false and futile …, utterances and situation are bound up inextricably with each other and the contest of situation is indispensable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ds.” In the 1930s,J.R.Firth advanced the theory of context. According to J.R.Firth, context consists of two parts; one is inter-language, the other is extra-language, namely, the special situation and condition in which the speech occurs. After 1970s, as many new linguistic branches such as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appeared, more and more linguists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context. J. Lyons holds that context is a notion of theory. J.Lyons interprets context according to knowledge. He concludes that contest is composed of the knowledge of the following aspects: ⑴Each of the participants must know his role and status. ⑵The participants must know where they are in space and time. ⑶The participants must be able to categorize the situation in terms of its degree of formality. ⑷The participants must know what medium is appropriate to the situation. ⑸The participants must know how to make their utterances appropriate to the subject-matters, and the importance of subject-matter as a determinant in the selection of one dialect or one language rather than another in bilingual or multilingual communities has been

考研政治哲学方法论意义及重要定义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方法论意义总结 一、唯物论的方法论意义 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观成分。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客观规律办事。 2.要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也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其一,在认识世界时,由于规律隐藏在事物的内部,我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透过现象认识、把握事物的规律。其二,在改造世界时,我们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实践目的的需要改变规律赖以起作用的条件,从而限制和防止规律的有害作用,利用其有利作用。 二、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意义 1.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第一,要求我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第二,要求我们要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坚持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发展。第三,要求我们应顺应世界潮流,抓住机遇,扩大开放,发展自己。 2.把握矛盾原理的方法论意义。矛盾是客观、普遍存在的,要正视矛盾,不要回避矛盾;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全面地具体地分析矛盾;用不同方法解决不同矛盾是辩证法的基本要求,要用正确的方法去化解矛盾;解决矛盾时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要看到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但要抓重点、抓关键、看主流。 (1)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原理说明事物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相反相成”,而且表现为“相辅相成”。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原理还说明和谐作为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要求我们的实践活动要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2)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矛盾观点是辩证法的最根本的观点,因此,坚持矛盾的普遍存在是坚持辩证法的前提。根据矛盾普遍存在的原理,我们应当学会用矛盾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只有具体地分析特殊的矛盾,我们才能把不同的事物加以区别,找出事物发展变化的特殊原因,从而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的方法。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求我们具体分析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 3.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这一原理对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由于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我们就不能奢望什么事情都是径情直遂、一帆风顺的,在善于洞察事物发展中的各种可能性,充分估计其困难和曲折,经得起困难和挫折的考验,坚定信心,知难而上,开辟前进的道路。 三、认识论的方法论意义 1.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努力做到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做到坚持和发展相统一。 2.一切从实际出发(见唯物论部分)。 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认识的

马原基本原理——方法论意义

马原基本原理——方法论意义 基本原理 一、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叫物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2、方法论要求:这一原理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上帝创世说”。 二、意识能够反映客观事物的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但会受主客观方面因素的影响,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会不同。主观方面的因素主要有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人生观不同、思维方法不同、知识结构不同。 2、方法论要求:只要我们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不断充实我们的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我们就一定能够在正确认识世界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三、意识反作用的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反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既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又要反对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错误。 四、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积极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消极阻碍作用。 2、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 基本原理 一、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具有客观性和多样性。 2、方法论要求: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片面地看问题。 二、因果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唯物辩证法认为,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结果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在每事每物的具体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有严格区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 2、方法论要求: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反对倒因为果,倒果为因。 三、整体和部分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各个局部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局部离不开整体,整体也离不开局部,全局高于局部。

科学研究方法论

科学研究方法论报告 科学研究方法论就是探讨科学研究的发生、形成、检验以及评价。如何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认识,需要进行科学研究;而理性认识怎样回到实践中去,并有效地指导实践,也需要进行科学研究。我们学习科学方法论,就是要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方法论的桥梁。 在科学研究中,方法的运用是极其重要的,其中的逻辑思维方法是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必不可少的工具。当然,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也越来越注意到非逻辑的思维如灵感思维、形象思维在科学研究中的不可替代作用。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运用什么样的方法、怎样结合实际、怎样将理论联系到实践,都是我们要考虑到的问题。开设这门课程,就是教会我们在后面的学习中,怎样合理的利用方法,怎样合理的理论联系实践,然后不懈努力,做好自己的研究成果。 在我们研究生的学习阶段,除了正常的上课学习之外,最多的时间都是我们自由支配。大学四年的本科,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当然,大学阶段或者研究生阶段,自学都是很重要的。对于我们来说,真正的实践少之又少,实践水平也就很低,我们的认识高度,大多都停留在理论基础之上。当然,很好的实践水平,要建立在很高的理论基础上。 到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导师的指导也是很关键的,所以选择好导师很重要。学习这个课程,我们知道该如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好导师。然后利用导师的指导意见,做好自己的科学研究。对于文献的搜索,在大学阶段的学习中我们都应该知道一些,只是我们到了研究生阶段,就不应该将文献、知识,停留在国内水平,毕竟,国内水平还是落后于国际水平。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我们要时刻了解并跟上国际潮流的步伐,这样,不至于最后我们会落下太多。 如何很好地做好科学研究,如何利用正确的研究方法,都是这个课程所要教会我们的知识。当然,个人的认知水平是很重要的。每个人都会讲理论联系实际,那么,怎么才能很好地做到这点?真正做好这点,我们就不难成功了。我们做研究或者实践,都要善于发现问题,然后去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导师的指导、文献的查阅、方法的运用,这个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并不一定会成功,但是却是不可缺少的。 作为研究生,实践水平的培养也是很重要的。这就需要我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认知水平、理论高度。这对我们以后的工作或者进一步的学习都是很重要的。合理的运用学到的知识,将理论合理地运用到实际,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创新水平。 通过学习本课程,从初入研究生阶段的选择,到最后的实践研究,我们都可以找到合适的方法解决。课程的内容要求,就是教会我们如何选择好导师、如何查询好的文献、如何做好研究,当然,这其中都关联着‘理论联系实际’。就像是盖一座大楼,筑好基础是很关键的,不然就是空中楼阁。课程的讲解,帮助我们很好的认识到自己,发现自己,也可以督促我们更加的努力,晓得,一步落下,步步艰难。 课程中,也教给我们该如何写好自己的论文,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我们都有写过,那些内容和认识水平,都是有欠缺的,只是要毕业而已,对于研究生阶段的论文,我们都要给自己很严格的要求,要内容实际,要有创新,而且,研究生毕业前,都要有自己的EI检索,这也代表着你在研究生阶段的水平如何,是否成果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能够达到现今的国内要求。

词句理解中的语境分析法

词句理解中的语境分析法 十一小长假,小伙伴们有啥算啊?去旅游?去约会?还是宅在家? 面对此情此景,小伙伴们还想出去吗?当然,在家宅着也可以过地非常有意义哦!就让小编陪伴大家过个有意义的小长假吧。对于有志国考的考生,可以充分利用小长假的时间学点复习小技巧,提高我们的做题准确率。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些词语理解题的做题技巧。 一、题型简介 词句理解是言语模块中片段阅读中的一个选考题型,考试中题量不多,一般也只有一道题的量,难度不大。词句理解是考查考生对于文段中某个词句意义的认识和理解。 二、解题思路 想要考查文段中某个词句的确切含义,就要通过分析词句上下文的语境来进行理解。换句话说,词句理解题的重点就在于分析词句所在的语境。那么我们该如何来进行语境分析呢? 三、语境分析法 1.关联词分析法 如果文段中出现关联词,我们就可以利用关联词的特性来分析语境。例如:不是A而是B,虽然A 但是B中,A和B互为反义词,再比如是A是B中,A与B是同义词的关系,利用这个特性,我们知道一个就可以分析出另一个。

【真题感知】中国老百姓无论怎样穷,怎样苦,也往往要从牙缝里挤出钱来,供孩子上学念书。他们很清楚只有这样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命运,才可能拥有未来。运用到国家政策层面,毫无疑问,教育只应该是公益事业,是烧钱的事业。 这句话中“烧钱的事业”可以理解为()。 A.教育是一项非常费钱的事业 B.对教育应该投资而不应从中谋利 C.对教育的投资可能无法收回成本 D.国家应该增加教育投资力度 【答案】B 【解析】根据“是公益事业,是烧钱的事业”可知,“烧钱的事业”和“公益事业”是同义的关系,也就是说,我们只需要看哪个选项是对“公益事业”的解释即可,B项是对“公益事业”的解释说明。 2、标点符号分析法 标点符号也是我们在词语理解题中经常用到的,我们主要利用的是标点符号基本的特性来做题,冒号、破折号、括号表解释说明,后面的句子是对前面词汇的解释,我们可以通过解释的语句来提炼词句的含义。顿号、分号表并列,我们可以利用并列的词句去找到考查词句的含义。 【真题感知】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词典的编纂者不对,他们对词汇的用法做出改动不会是随意的,想必经过了认真的研究推敲。不过,词典编纂者不能忽视一个基本事实以及由此衍生的基本要求:语言文字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使用的,具有极为广泛的社会性,因此语言文字的规范工作不能在象牙塔里进行,而一定要走群众路线。 这段话中的“基本要求”指的是()。 A.词典编纂者不能对词汇的用法随意改动 B.词典编纂者应该熟悉词典编纂的具体过程 C.语言文字的规范工作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D.语言文字的规范工作应由广大人民群众来决定 【答案】C 【解析】找到“基本要求”的位置,其后面有冒号,冒号后面的句子“语言文字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使用的,具有极为广泛的社会性,因此语言文字的规范工作不能在象牙塔里进行,而一定要走群众路线”就是对“基本要求”的解释说明,通过提炼概括发现C项是对其的总结说明。 3、解释性词语分析法 我们在文段中可以可到“即”“换句话说”“也就是说”“换言之”等词汇,这些词汇的特点是后面的词句是对前面词句的总结,或同义替换的说法,这些词汇前面后的词句和后面的词句是意思是相同的,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推断另一个。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意义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意义总结 一、唯物论的方法论意义: 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观成分。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客观规律办事。 2、要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也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其一,在认识世界时,由于规律隐藏在事物的内部,我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透过现象认识、把握事物的规律。其二,在改造世界时,我们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实践目的的需要改变规律赖以起作用的条件,从而限制和防止规律的有害作用,利用其有利作用。 二、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意义: 1、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第一,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第二,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坚持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发展。第三,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应顺应世界潮流,抓住机遇,扩大开放,发展自己。 2、把握矛盾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矛盾是客观、普遍存在的,要正视矛盾,不要回避矛盾;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全面地具体地分析矛盾;用不同方法解决不同矛盾是辩证法的基本要求,要用正确的方法去化解矛盾。解决矛盾时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要看到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但要抓重点、抓关键、看主流。 (1)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方法论意义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方法论意义总结 主要分为四大部分,即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唯物认识论以及历史唯物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58个) (一)、唯物论(三观两原理一方法论)10个原理 1、三观:物质观、意识观和实践观 ①物质观: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运动的物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②意识观:意识的能动性原理: 第一,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意识不仅可以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通过抽象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第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意识具有指导性。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意识的这一能动作用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其一,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成功;其二,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遭到失败。意识的这一作用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 第三,意识能够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的生理过程。人的精神是否愉悦,对于其身体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 ③实践观: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自在世界与人化世界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2、两原理: ①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是指统一于所有物质形态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客观实在性; 世界的统一是无限多样的统一,是包含着质的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运动和发展的充满联系的统一。 3、一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辩证法(一个一,两个二,三个三,四个四)23个原理 1、一个一是指一个核心——矛盾 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③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④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原理: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每一方在相互统一中得以存在和发展。 第二,矛盾双方相互包含,使任何一方都从对方那里吸收到了有利于自身的因素,从而在相互利用、相互促进中共同地得到发展。 第三,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第四,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矛盾的斗争性首先引起事物的量变,一旦矛盾双方的斗争突破原有事物的限度,就会引起事物的质变。 ⑤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2、两个二是指两大总特征:联系和发展 联系:

矛盾分析法的方法论意义

矛盾分析法的方法论意义 本文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矛盾出发,实践与书本相结合。利用哲学思想---矛盾分析法分析我们所遇见的各类矛盾,从中找出处理矛盾的最佳办法,最终达到灵活掌握矛盾分析法,并熟练运用于生活的目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分为二两点论与重点论 矛盾分析法是指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运动,进而解决矛盾的一种方法。这是人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普遍的方法,根本的方法。 矛盾分析法的的特点 第一,矛盾具有普遍性。 第二,矛盾具有特殊性。 第三,矛盾具有客观性。 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事物就是矛盾,所谓认识事物就是认识事物的矛盾。唯物辩证法作为科学的认识方法,主要的就是教导人们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具体分析事物的矛盾,并根据这种分析找到解决矛盾的恰当方法,推动事物的发展。 矛盾分析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同时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对研究社会现象具有普遍适用性。它不仅能说明现在,而且能预测未来。尤其对宏观的、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有它独到的作用。

黑格尔曾经说过,矛盾的对立面之间存在这一个“中介”,他认为这一“中介”的作用就是把对立面导向调和直至消失,也就是“调和论”,而马克思认为这一观点否定了矛盾的客观性,,矛盾的本质不是理念中的统一,而是某种更深刻的东西,即本质的矛盾。 矛盾分析法的具体内容 矛盾分析法包括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住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等。 第一,一分为二的看问题 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就是要用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看问题。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一切矛盾的双方,无一不是相互依赖,失去一方他方就不存在的。事物自身包含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即事物本身都存在利与弊,对与错,是与非,因此,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可以更清楚地认识事物的本质。而列宁也说过:“对立的统一(一直统一合一)是有条件的,一时的,暂存的,相对的,互相排斥的对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看、绝对的一样。” 事物自身包含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即事物本身都存在利与弊,对与错,是与非,因此,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可以更清楚地认识事物的本质。 第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要用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看问题。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即矛盾的特殊性。不同事物有不一样的矛盾,如生物的新陈代谢,自然界的生物链。同一事物的矛盾在发展的不同

社会科学方法论意义

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意义 社会科学方法论是相对于自然科学方法论而言的。所谓社会科学方法论,是指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这种方法论是建立在社会科学研究的各种方法之上的,它除了论述这些方法之外,还要进一步阐明这些方法的客观基础、本质根源、基本特征及其运用的原则。社会科学方法对于人文社会科学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这些方法只是研究的指南,而不能代替具体的研究。 十九世纪中期,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比较完备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方法。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又叫做历史决定论,或者生产决定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我们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就是人类认识和研究社会最科学、最完备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也不同于一般的哲学方法论,他在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上形成,对现实社会科学研究具有直接指导意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础,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提供了一般的方法论指导,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既是其世界观,又是其方法论。在此基础上,它具体化为从实践出发的方法。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一个创造性的开放体系,人类在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合理的方法,马克思主义都应该积极地予以借鉴和吸收。 社会科学方法论具有以下特征:一是遵循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原则,具有自身特点;二是仅涉及社会科学领域,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般方法;三是社会科学方法论是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描述与规范的统一;四是社会科学方法论与自然科学方法逐渐趋同,但强调主体地位与作用。 贯彻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基本原则包括如下几点: 第一,客观性原则。按照人类社会的本来面目来认识和理解人类历史,这是任何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首要的前提。尽管我们永远不可能把握纯而又纯的社会客体,但是,客观性的要求却是绝对必须的。 第二,主体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我们,一要注重从主体的维度去观察社会客体;二要注重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结合起来;三要注重坚持群众史观,反对英雄史观。 第三,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实质上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要求我们从

马原的基本原理以及方法论意义总结--必须掌握的-(1)

马原的基本原理以及方法论意义总结--必须掌握的-(1)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58个) (一)、唯物论(三观两原理一方法论)10个原理 1、三观:物质观、意识观和实践观 ①物质观: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形式,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脱离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脱离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总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在相对静止的事物中包含绝对运动的一面;处于绝对运动中的事物都有相对静止的一面。(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只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一面而忽视绝对运动,会陷入形而上学。只看到绝对运动而忽视相对静止,会陷入相对主义和贵辩论的泥潭。 ?相对静止是是衡量运动的尺度,是事物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认识事物的前提和基础。 ●运动的物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无法存在的。 ?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 ?割裂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的关系,把时间空间看成是感觉的产物,必然陷入唯心主义。 把时间空间看作是独立存在的、凝固不变的东西,必然陷入形而上学。 ●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 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是指它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任何物质都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之中,无一例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