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七年级科学上册练习:第四章 5--8节复习

2019-2020年七年级科学上册练习:第四章 5--8节复习
2019-2020年七年级科学上册练习:第四章 5--8节复习

1、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 ,

如: ;

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 ,

如: 。 2、人们发现有两类固体:一类像海波那样,在熔化时具有一定的熔化温度,这类固体

叫做 ;另一类像松香那样,在熔化时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这类固体叫做 。

3、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 。阅读书本第145页表4-11可知:不同的晶体熔点 ,熔点是物质的一种 。冰的熔点是 ℃,冰在0℃以下处于 状态,冰

在0℃以上处于 状态。

4、下表是研究某种物质熔化实验的记录表:

(1)请根据这张表格的数据,画出熔化图表

2、在 温度下都能进行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大量事实表明,液体蒸发的快慢

跟 、液体 ,以及液体表面 的快慢等因素有关。 越高, 越大, 流动越快,液体蒸发就越快。

3、液体蒸发时,会 热量,因此,温度会 。

4、在大热天,狗常会伸出长长的舌头。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5、扇扇子为什么会使人感到凉快?用电风扇对着干燥的温度计扇,温度计的读数会

不会降低?

6、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 。沸点也是物质的一种 。不同的液体,沸

点 。

7、炼油中采用的分馏技术,就是利用原油中各种物质的 高低不同,使它们在不同的

温度下沸腾发生汽化,而将它们分离出来的。

8、低沸点物质在实际生活中有特殊的用途。在电视中我们常看到运动员受伤时,医生对着

伤部喷射一种药液。这种药液其实是沸点只有12℃的氯烷。药液喷到运动员皮肤上迅

速 , 从皮肤上了大量的热量,从而使受伤部位表层组织骤然变冷而暂时失去痛感。

9、在火箭发射时,我们可以看到在发射塔下会升起一团巨大的白雾。这些白雾是怎样

产生的?原来,在火箭发射塔的底部有一个导流槽,槽内装有大量的水。当火箭发射时,其尾部喷出的火焰温度高达3000℃,导流槽里的水会被,从而起到热

量、温度等作用。

10、某饭店推出的“纸锅烧豆腐”的特色菜。在餐桌上,盛有豆腐、水和调味品的

纸锅直接放在固体酒精上烧。纸是一种可燃物,为什么用纸做的锅在火焰上不会燃烧呢?11、蒸发和沸腾是液体汽化的两种方式,请你说说蒸发和沸腾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并用列表的方法进行比较。

12、使气体液化的方法常用的有和。例如,

。13、当水壶里的水沸腾时,为什么靠近壶嘴的一段看不见“白气”,而在上面一段能够看见?

17、在卫生间里洗热水澡时,室内的玻璃镜面变得模糊不清,过了一段时间镜面又变得清晰起来,镜面上发生的两种现象对应的物态变化分别是、。

18、夏天对着开水杯“吹气”,能使开水变凉,这是因为________,使水温下降。冬天对着手“哈气”,使手变暖,这是因为水气遇冷________,使手表面温度升高。

19、北方的冬天,户外的人不断地呼出“白气”,这是呼出的_________遇到_________液化成的___________。

20、火箭刚发射时,高温火焰向下喷到发射台的地面,很多物体遇到这样的高温火焰将会_________。为了保护发射台底,就建了一个大水池,让火焰喷到水中,利用水的________来吸收巨大的热量,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火箭升空瞬间,伴有的迅速扩展的庞大的白色气团是____________形成的。

21、戴眼镜的人喝热开水时,镜片变得模糊不清,这是___________现象;刚从冰箱拿出的冰棒,包装纸上会出现一层“白粉”,这些“白粉”是空气中的水蒸气___________而成的。

22、电冰箱是人们普遍使用的家用电器。电冰箱里的制冷设备主

要有三部分:蒸发器、空气压缩机和冷凝器。冷凝剂在蒸发器里

汽化,吸收了冷冻室的热量,使冷冻室温度降低。空气压缩机将

生成的蒸气抽走,压入冷凝器,使之液化并把冰箱里带来的热量

放出。冷凝剂液化后重新回到蒸发器里,如此循环工作,从而使

冷冻室保持相当低的温度。

(1)根据电冰箱的工作原理,你认为电冰箱中的“冷凝剂”应具有的主要物理性质是___。

(2)汽化是在__ 里进行,液化是在_ _ 里进行。(填写名称)

(3)如果在一个密闭的小房间里,打开冰箱门开动机器来达到降温的目的,能实现吗?不能(填写:能或不能)

23、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某实验小组观察到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的上升情况如图甲、乙所示,图中是水在沸腾时的情况.实验过程中记录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1)从记录的数据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水沸腾时的温度是℃.

(2)根据实验数据可知水的沸点与水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100℃相比有明显的差异,如果测量方法正确,你认为造成差异的原因可能是:。(3)该实验需要用到的测量工具有和。

第7节:升华与凝华

1、固态的碘晶体受热后直接变成了,遇冷后又会直接变成了。物体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

2、寒冷地区房间窗玻璃上结的冰花,就是房内空气在玻璃上形成的。在有微风寒冷的天气里树上出现针状雾淞,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而成的。

3、在寒冷的冬天,地表附近的水蒸气在夜间遇到温度很低的地表物体和植物时,会形成白色的霜。

4、教室里装有许多日光灯,原来雪白的日光灯管用久之后,其两端会慢慢变黑。你知道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吗?

5、如果云内的温度很低,小水珠也会成小冰晶,冰晶增大后就会下雪。夜间的气温比白天低,所以,在夜间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凝结在植物和其他物体的表面上而形成露。

6、在没有风时,暖湿气流(水汽)在地面附近遇冷成小水珠,就形成了雾。

7、下列现象中,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A. 衣柜内的卫生球变小

B. 湿衣服变干

C. 霜的形成

D. 露的形成

第8节: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1、电热丝通电后,它的温度和颜色都会发生变化,但却没有产生。如果物质只发生形状、温度、颜色、状态等变化,而没有产生新的物质,这种变化叫做。例如,前面学习的物质三态之间的相互转化,都属于。

2、如果物质在发生变化后有产生,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中通常都伴随着,而物理变化中则不一定有。

3、在物质的多种性质中,、状态、、熔点、、硬度、延展性、导热性、导电性等性质,是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这些性质叫做。

4、物质的有些性质,如铁生锈、蔗糖加热后分解成碳和水、食物霉变生成有毒物质、木炭燃烧(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等等,这些性质只能在物质的中才能表现出来,叫做。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一章科学入门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科学入门 科学并不神秘 1.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 2.科学研究是从疑问开始的。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思维方式。 3.我们要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推动社会的进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走进科学实验室 1.实验室取用药品三原则: (1)“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拿药品;不能用鼻孔凑近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节约原则:严格按实验规定用量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最少量,液体 1ml~2ml,固体只要盖满试管的底部。 (3)处理原则:实验时剩余的药品不能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拿出实验室。 2.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中,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有些块状固体应用镊子取。用过的药匙或镊子要立刻用干净的纸擦拭干净以备下次再用。 3.酒精灯的使用:用火柴点燃,用灯帽盖灭,禁止燃烧时添加酒精。 4.量筒、集气瓶、水槽、漏斗不能加热;坩埚、蒸发皿、试管、燃烧匙能直接放在火焰上加热;烧杯、烧瓶要放在石棉网上加热。 5.试管:加热时用试管夹夹在中上部;加热液体时,液体不超过容积的 1/3;加热液体时试管外不能有水,不能骤冷,防止炸裂;加热液体时试管口向上成 45 度,加热固体时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加热时,先预热后集中加热。 6.蒸发皿:加热液体时,不超过容积的 2/3。 7.烧杯:用作反应时液体不超过容积的 2/3,加热时液体不超过容积1/2。烧瓶中液体加热时不超过 1/2。 8.广口瓶用于盛放固体药品,细口瓶用于液体药品。容易见光分解的物质用棕色瓶。碱性液体用橡胶塞,酸性液体用玻璃塞。 9.酒精灯失火要立即用湿布盖灭。割伤要用 3%双氧水清洗,再贴上止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第四章5-8节知识点复习答案

第四章《物质的特性》知识点 第五节熔化与凝固 1、物质的存在状态通常有三种:气态、液态、固态,物质的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种变 化叫做物态变化。 2、我们把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凝固过程要放出热量,熔化过程要吸收热量。 3、具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物体叫做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物体叫非晶体。 晶体和非晶体的主要区别是:是否具有熔点; 无论是晶体还是非晶体,熔化时都要吸收热量。 4、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它是晶体的一种特性。 5、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做凝固点。 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是相同的。 6、特点:熔化过程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有固液共存状态 晶体 熔化特点熔化条件: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非晶体:熔化过程吸热,温度逐渐升高。 特点: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保持不变 晶体 凝固特点凝固条件:达到凝固点,放热。 非晶体:熔化过程放热,温度不断降低。 常见晶体:萘、海波、冰、明矾、石英、金刚石及各种金属。 常见非晶体:沥青、玻璃、松香、橡胶、塑料、石蜡、蜂蜡等 7、在晶体加热熔化过程中,熔化前温度逐渐上升,状态为固态;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状态为固液共存;熔化后温度度逐渐上升,状态为液态。(注:熔化时间不是加热时间。) 8、区分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图像的标志是:看T-t的图像中有没有一段平行于横轴的等温图像。 9、萘的熔点是80℃,海波(硫代硫酸钠)的熔点是48℃。水的熔点是0℃ 第六节汽化与液化 1、物质由液态变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2、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3、液体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进行的缓慢汽化现象,一般只在液体表面进行;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 沸腾特点:在一定温度(沸点)下进行,低于这个温度时,液体吸收热量,温度上升,不沸腾;在这个温度时,液体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沸腾。 沸腾的条件:(同时具备)a液体的温度达到沸点(沸点:液体沸腾是的温度); b继续吸收热量。 沸腾过程:沸腾前气泡上升,气泡体积变小(因为液体温度没有达到沸点, 气泡内水蒸气增多后气泡会在水中上浮,上浮的气泡遇到上层凉水将变小) 沸腾时气泡上升,气泡体积变大(因为水的温度达到沸点,液体 变气体进入气泡,并在水面破裂放出大量水蒸汽) 刚烧开水的时候,容器边出现气泡(因冷水中溶有少量空气,温度高,气体在液体中溶解少)4、蒸发的三个影响因素是:液体温度高低、液体的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通快慢。蒸发还与液体的种类有关。等温度、液体表面积相同、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相同的情况下,酒精比水蒸发快。 5、蒸发时,液体的温度降低,周围环境的温度降低。所以液体蒸发因需要吸收热量而具有致冷作用。 温度计从酒精中取出后示数将先下降后上升至室温不变 (下降是因为玻璃泡上的酒精在蒸发时要吸收热量,后上升是因为酒精蒸发完后由于热传递回到室温) 6、液化是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也叫凝结)。 同一物质,液化温度和沸点相同。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科学第三章测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科学第三章测试题及答案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新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科学第三章测试题 班级:姓名:得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提出“天圆地方”这一观点的是( ) A.古代中国人 B.古代印度人 C.古巴比伦人 D.古埃及人 2.如果你乘船出海,你看到的港口灯塔会( ) A.从上到下依次从视野中消失 B.从下到上依次从视野中消失 C.塔顶和塔身同时从视野中消失 D.整个灯塔会突然从视野中消失 3.从月球上看地球,地球是一个“蓝色的星球”,那是因为( ) A.地球上的物质是蓝色的 B.地球表面大部分是水 C.大气是蓝色的 D.地球表面主要由植被覆盖 4.本初子午线是( ) A.东西两半球的分界线 B.东经与西经的分界线 C.计算纬度的起始线 D.欧、亚两洲的分界线 5.在比例尺为1∶的地图中,图上1cm 表示的实际距离为( ) 6.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主要是( ) ①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分成六大板块②板块是不断运动的③相邻的板块往往向同一方向漂移④板块的内部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7.我国环渤海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的地形都以平原为主,形成这类地形的主要原因是( ) A.风力作用 B.生物作用 C.流水作用 D.冰川作用 8.有关地形变化的正确说法是( ) A.地形的变化是地球内部力量作用的结果 B.地形的变化只发生在陆地部分 C.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D.风吹雨淋等来自地球外部的力量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 不平 9.从图中可以看出山顶A 的海拔高度是( ) 米米以上 米~500米之间米以下 10.量得图上两个山顶之间的直线距离是厘米,其实际距离是( ) 千米千米千米千米 11.下列四幅图(经纬网)中的P点,既位于南半球,又位于东半球的是( ) 时间7时11时19时24时 经纬度20°N,118°E °N,115°E °N,114°E 22°N,113°E 13.下列各图所示的地质构造或地貌景观中,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14.有关地壳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第一章科学入门检测卷及答案

浙教版七年级第一学期科学第一章科学入门检测卷 一、选择题(共20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 下列问题不是科学研究范围的是( ) A. 月相的变化规律 B. 地球自转方向 C. 日本常发生地震 2. 规范操作是科学实验的基本要求,下列实验操作符合规范要求的是( 3. 下列仪器可以直接在酒精灯 上加热的是( ) 4. 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B. 为了获得感性认识,可触摸药品或尝药品的味道 C. 实验用剩的药品要放回原瓶中,以免浪费药品 D. 为了安全,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口不能朝着有人的方向 9. 下列酒精灯的使用方法正确的是( ) A. 用嘴吹灭燃着的酒精灯 B. 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 C. 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 D. 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面燃烧,用湿布盖灭 10. 下列属于科技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对环境的认识的是( ) ①洗碗机能让我们饭后不发愁②可视电话改变了“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③网上购物不用再逛市场④神舟九号的成功发射⑤嫦娥一号卫星的绕月飞行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④ D.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A. 点燃酒精灯 B. 滴加溶液 5.如图所示,关于温度计的使用,正确的是( C. 量筒读 数 ) D. 放置滴管 B. C. 6. 下列 实验项目与所选仪器对应错误的是( A. 较多量液体加热——烧杯 C. 少量 试剂反应的容器——试管 7. 下列 仪器有“ 0刻”度线的是( ) A. 体温计 B. 量筒 8.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 B. 量取液体体积——托盘天 平 D. 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胶头滴管 C. 刻度尺 D. 量杯A. 取用液体 B. 量取液体 C. 倾倒液体 ) D. 加热液体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_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1.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2.地球的大小:地球的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两极半径为6357千米(两极半 径比赤道半径短21千米),仅差0.33%; 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坐地日行八万里,指的是人处在赤道) 3.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地球内部结构具有同心圆的特点,从外向内结构层次分 别地壳、地幔、地核,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岩石圈以下-----400千米处为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 将地球比喻成鸡蛋的方法叫模型法。外地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地核呈固态。 厚度:地核>地幔>地壳 第二节地球仪和地图 一.地球仪 1.纬线和纬度: (1)纬线:纬线都是圆形,也称为纬线圈,从半球看,长度不等。(不同纬度 纬线长不相等,相同纬度纬线长相等)赤道最长,由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最后 成一点。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赤道:在南北两极中间,与两极等距,并且与经线垂直的线叫做赤道。(3)纬度:(赤道)是零度纬线。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做(北纬),用“N”作 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作代号。 (4)北纬、南纬各有90°。南纬90°就是南极,北纬90°就是北极。

4.经线和经度 (1)经线:也叫(子午线)。经线是(半圆形),所有经线长度(相等)。经 线指示(南北)方向。 (2)经度:零度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即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 址的那条经线。 (3)从本初子午线向东、西各分作(180°),以东的180°属于(东经),用“E”作代号;以西的180°属于(西经),用“W”作代号。 (4)东西180°经线合为一条经线。(0°经线和180°经线都只有一条) 5.东西半球的划分 (1)习惯上以(20°w)和(160°E)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把地球平分成东西 半球。 (2)西经20°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东经160°以东是西半球,以西 是东半球。 (3)西半球(向西走):20°W—160°W,180°—160°E 东半球(向东走):20°W—0°,20°E—160°E 特殊区域:0°—20°之间,无论东经还是西经永远都属于东半球 160°—180°之间,无论东经还是西经永远都属于西半球注意:东半球不全 是东经度;西半球不全是西经度。 6.南北半球的划分: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7.地球是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的,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夹角。地轴是假 象的轴。在南极点上跨出任何一步都是向北,在北极点上跨出任何一步都是向南。 注意:遇到判断东西半球,判断东经度还是西经度,南纬度还是北纬度的题目时,一定要自己添上0°经线或者0°纬线。另外需要了解在地球上方(下方)俯视(仰视)时,经纬线各呈什么形状。经线和纬线都有无数条。 二.地图 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标记 2.比例尺:表示实地距离在地图上的缩小程度。即: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1)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的详略: 在同样的图幅上:比例尺越大,地图上所表示的实际距离范围越小,但表示的内容越详细,精确度越高。 比例尺越小,则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精确度越低。 规律:大范围的地区多选用较小的比例尺地图。如:世界地图,中国政区图。 小范围的地区多选用较大的比例尺地图。如:平面图、军事图、旅游图。(没有给出比例尺时,可以根据比较表示范围的大小来判断比例尺的大小)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科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1.科学就是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相应答案的一门学科。 2.学习科学的方法:观察和实验 3.常用的实验仪器有:试管、试管夹、天平和砝码、酒精灯、显微镜、电压表、电流表、停表、玻璃棒、烧杯、 量筒、量杯、刻度尺、胶头滴管等等 4.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是实验,在科学实验中,常常用一些测量工具来对物体进行测量,同时还要借助各种 仪器来扩大观察的范围, 5.长度的国际标准单位是“米”,用“m”表示 1千米=_____米1米=_____分米=_____厘米=_____毫米 1毫米=_____微米=_____纳米 6.初中主要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7.近来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一种以长度单位为名称的技术叫做纳米技术。 8.认识刻度尺,就是认识刻度尺的零刻线是否磨损,量程以及分度值。 9.体积: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固体体积的常用单位是立方米,用m3表示,液体体 10.积的常用单位升(L) 11.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06立方厘米 12.1升=1立方分米1毫升=1立方厘米 13.形状规则的固体体积测量用刻度尺,形状不规则固体体积测量用量筒,采用排水法。 14.长方形的体积=长╳宽╳高圆的体积=底面积╳高 15.液体体积的测量工具:量筒或量杯,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凹面中央最低处相平。 16.读数时如果仰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小,俯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大。 17.教学大楼的一间教室的体积大约是200米3 18.怎样用普通的刻度尺测量一张纸的厚度?先测出一百张纸的厚度,然后除以一百,(注意两页为一张纸) 19.如何用刻度尺测量一根长而细的金属直径?把细金属紧紧的在钢笔上绕20圈,用刻度尺量出长度,除以20。 20.刻度尺的最小刻度由数值的倒数第二位决定。 2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工具是温度计。 22.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有酒精温度计、水银温度计、煤油温度计, 23.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符号是℃,摄氏温度的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摄氏度,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 的温度为100摄氏度,在0摄氏度和100摄氏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分为1℃,如人的体温(口腔温)是“37℃”读作“37摄氏度”北京一月份平均气温“-4.7 ℃”读作“零下4.7摄氏度”或“负 4.7摄氏度” 24.0℃的水与0℃的冰冷热程度相同(温度相同) 25.温度计正确使用方法 ⑴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碰容器底、壁。 ⑵玻璃泡浸入液体后要稍候,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⑶读数时玻璃泡要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平。 ⑷使用时不能超过量程。 26.体温计测温范围35℃~42℃,最小刻度为每小格为0.1℃,可离开人体读数,因为有一段很细的弯管,所以 使用前应握紧体温计玻管段用力下甩。 27.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质量的国际单位是千克(Kg),常用单位有吨、千克、克、毫克,它的质量标 准物叫国际千克原器,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形状、状态、温度、位置的改变而改变。质量的大小由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决定的,一个铁块压扁之后,形状改变,体积和质量都不变;一杯水结成冰,或变成水蒸气,状态改变,质量都不变 28.物体和物质是不同的,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在实验室,称量质量工具是天平。 29.天平的调节和使用方法: 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到横梁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处。 2、调节天平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

七年级(上)科学第四章1-3节练习卷 (有答案)

七年级(上)科学第四章1-3节练习卷 班级:姓名: 一、选择题 1.清晨看见草地上的露。露的形成属于物态变化中的【】 A.熔化 B.凝固 C. 液化 D. 汽化 2.深秋的早晨,我们看到地面、花草上有一层白色的霜,霜的形成是【】 A.凝固现象 B. 液化现象 C.凝华现象 D. 升华现象 3.下列现象发生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一组是【】 (1)春天,冰雪融化汇成溪流 (2)夏天,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 (3)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 (4)冬天,室外地面上出现了霜 A.(1)(2) B.(2)(4) C. (1)(3) D.(3)(4) 4.寒冷的冬天,居民楼的玻璃窗上会“出汗”或结“冰花”。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玻璃窗上的“汗”是水蒸气液化生成的 B. 玻璃窗上的“冰花”是水蒸气凝华生成的 C. “冰花”结在玻璃窗的内表面 D. “汗”出在玻璃窗的外表面 5.夏天,从冰箱中取出的鸡蛋上会出现先有水珠后变干的现象,此现象反映的物态变化过程是 A.先液化后蒸发 B.先升华后蒸发 C.先液化后升华 D.先凝华后升华【】 6.下列物态变化属于熔化的是【】 A. 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雾 B. 加在饮料中的冰块化为水 C. 刚从冰箱里拿出的冰棍周围冒出“白气” D. 放在衣柜里的樟脑球会越来越小 7.市现在有一种叫“固体清新剂”的商品,把它放置在厕所、汽车、饭店内,能有效的清新空气、预防感冒等,“固体清新剂”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熔化 B.凝华 C.汽化 D.升华 8.市目前常用的电冰箱利用了一种叫做氟利昂的物质作为热的“搬运工”,把冰箱里的“热”“搬运”到冰箱外面,因为氟利昂既容易汽化也容易液化。有关这种电冰箱工作过程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氟利昂进人冷冻室的管子里迅速液化、吸热 B.氟利昂进人冷冻室的管子里迅速汽化、吸热 C.氟利昂被压缩机压人冷凝器后,会液化、吸热 D.氟利昂被压缩机压人冷凝器后,会汽化、放热 9、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都是吸热的是【】 A.升华、熔化、液化 B.凝固、汽化、凝华 C.熔化、汽化、升华 D.液化、凝固、凝华 10、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汽化的是【】 A.灯泡的灯丝用久后比新时细 B.酒精擦在皮肤上感觉到凉快 C.湿衣服晾在阳光下干得快 D.新鲜白菜会慢慢干瘪 11.夏天打开冰箱门时,在冰箱门附近会出现“白气”,形成白气的物态变化过程是【】 A.升华 B. 汽化 C.液化 D. 熔化 12.下列现象与物态变化相对应的是【】 A.灯泡用久了,灯丝会变细----熔化 B.晒在太阳下的湿衣服变干----液化 C.擦在皮肤上的酒精马上干了----汽化 D.水正在慢慢地结冰----凝华 13.在很多加油站都有这样的提示:“请熄火加油”、“请不要使用手机”等.这样是为了防止火花点燃汽油引起火灾,因为常温下汽油容易【】 A.液化B.汽化C.凝华D.升华 14.夏天,小明从冰箱的冷藏室中取出一瓶矿泉水,放在干净的桌面上,过了一会儿,他发现瓶下的桌面上有一滩水,你认为这些水的形成是【】 A.液化现象B.熔化现象C.汽化现象 D.凝华现象 15.当室内温度为20℃时,用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图中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三章测试题含答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三章 测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我国主要位于() A.太平洋板块B.亚欧板块C.印度洋板块D.大西洋板块 2.下列地貌形态的形成,主要是由风力侵蚀作用引起的是() 3.我国首都北京(116°E、40°N)位于() A.东半球、北半球、低纬度B.西半球、北半球、中纬度 C.东半球、北半球、中纬度D.西半球、南半球、低纬度 4.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下列有关地球的叙述正确的是() A.火山和地震都是地壳变动的表现 B.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分为地壳和地幔两部分 C.地壳像“七巧板”一样拼接而成,全球由七大板块组成 D.地球上淡水资源通过水循环不断得到补充,不必节约用水 5.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海洋地质学、古地磁学、地球物理学等的兴起和发展,人们又在“大陆漂移说”的基础上创建了一种新的全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大西洋的形成是由于() A.地壳的凹陷B.板块的挤压C.板块的碰撞D.板块的张裂 6.下列现象不是由地壳变动引起的是() A.台湾海峡海底发现了森林遗迹和古河道 B.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 C.印度洋发生里氏9.0级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 D.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灾 7.下列经度中,按由西向东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20°E、0°、20°W、40°W B.160°E、180°、160°W、140°W C.120°E、100°E、80°E、60°E D.80°W、100°W、120°W、140°W 8.假如学校操场一周的周长为250米,现在,某七年级学生为它画了一张平面图,图中

操场的周长为25厘米,那这幅图的比例尺应为() A.1∶10 000 B.1∶1 000 C.1∶100 000 D.1∶100 9.下列现象能够证明地球的形状是球体的有() ①我们能观察到的地球以外的天体都是圆形的 ②离开港口的船只都是船身先消失,然后桅杆才慢慢消失 ③人越往高处去,看见的地平圈越大 ④用哈勃天文望远镜拍摄的地球照片是圆的 A.①②B.②③④C.①②④D.③④ 10.花岗岩、砂岩、大理石分别属于() A.变质岩、岩浆岩和沉积岩B.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 C.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D.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11.下列关于火山的叙述正确的是() A.火山是地壳变动的表现之一,其空间分布分散 B.富士山是死火山 C.火山喷发的岩浆来自地壳 D.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会淹埋城市,但火山灰形成的土壤很肥沃 12.下列关于泥石流的应急要点,错误的是() A.发现有泥石流迹象,应立即观察地形,向沟谷两侧山脚或低处跑 B.逃生时,要抛弃一切影响奔跑速度的物品 C.不要躲在滚石和大量堆积物的陡峭山坡下面 D.不要停留在低洼的地方,也不要攀爬到树上躲避 13.如图所示的岩石分布状态图中,黑色代表的是岩浆从地下喷出的通道,甲、乙两处岩石可能分别为() A.岩浆岩和变质岩 B.变质岩和沉积岩 C.沉积岩和岩浆岩 D.沉积岩和变质岩 14.在如图所示的山区自然灾害链中,①②③④依次是()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 科学第一章单元检测卷(word版,含答案)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第一章检测卷 一、单选题 1.下列现象不属于自然现象的是( ) A. 雨后彩虹 B. 火山爆发 C. 人工降雨 D. 候鸟迁徙 2.人类认识自然需要借助于一些仪器,自从扫描隧道显微镜发明后,世界上就诞生了一门以0.1 至100 纳米这样的单位为研究对象的前沿科学,这就是纳米技术,它以空前的分辨率为人类揭开了更加广阔的微观世界。这里所说的纳米是指( ) A. 长度单位 B. 质量单位 C. 时间单位 D. 温度单位 3.“拓展观察力”是人类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科学仪器作为人的感官的延长和补充,克服了感官的局限性,开拓了认识的视野,并使观察走向精确化和定量化。下列科学实例中没有运用这种手段的是( ) A. 用哈勃太空望远镜来观察遥远的天体 B. 用显微镜来观察肉眼看不清的微小物体 C. 用高速摄像机来研究运动极快、肉眼无法辨清的运动过程 D. 用地球仪来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状况 4.单位换算是我们学习科学测量时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下列单位换算中正确的是( ) A. 5.6m=5.6m×100cm=560cm B. 56cm=56× m=0.56m C. 560mm=560× =0.560m D. 56dm=56dm× m=5.6m 5.小明为了给窗户配上一块玻璃,在以下的测量工具中,你认为选用哪种工具来测量窗框的尺寸最合理?( ) A. 最小刻度是l 毫米,长度是20 厘米的学生用尺 B. 最小刻度是l 厘米,长度是15 米的皮卷尺 C. 最小刻度是1 毫米,长度是2 米的钢卷尺 D. 最小刻度是l 厘米,长度是1 米的米尺 6.用同一支温度计测量0℃的水和0℃的冰水混合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0℃的水温度高 B. 0℃的冰水混合物温度高 C. 两者温度相同 D. 无法比较 7.小磊同学测量一个塑料球的直径时,测得四次数据是2.23厘米、2.22厘米、2.83厘米、2.23厘米,则塑料球的直径应是() A. 2.38厘米 B. 2.227厘米 C. 2.2267厘米 D. 2.23厘米 8.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下列是小科同学整理的“错误操作”与对应测量结果,各选项中正确的是( ) 选项错误操作测量结果 A 用拉得很紧的皮卷尺去测量某同学的跳远距离偏大 B 在测量头发的直径时,如果把头发绕在铅笔上 偏大 时没有排列紧密 C 用温度计测沸水温度时,将温度计移出沸水读 偏大 数 D 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俯视读数偏小 A. A B. B C. C D. D

(完整版)新浙教版科学七上第四章测试__有答案(经典)

七年级上科学第四章测试题 一、选择题(2分×22=44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固体不属于晶体的是() A.食盐 B.硫代硫酸钠 C.玻璃 D.冰 2、对于公式ρ=m/v的物理意义,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物质的密度与其质量成正比,质量越大密度越大 B.物质的密度与其体积成反比,体积越大密度越小 C.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其密度是确定的,与其质量多少或体积大小无关 D.以上说法都不对 3、如图所示的三支温度计,其中一支刻度不准确,甲放空气中,乙插入密闭酒精中,丙插入敞开烧杯中, 10分钟后,三支温度计读数均为20℃,那么不准确的是() A.甲 B.乙 C.丙 D.都不正确 4.甲、乙两物体质量相等,当甲物体温度升高10℃,乙物体温度升高20℃时,甲物体吸收的热量是乙物体吸收热量的2倍,则甲的比热是乙的比热的() A.1/2倍B.4倍C.1倍D.1/4倍 5.下列有关比热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释放相同热量的条件下,比热小的物体温度降低得多 B.水和冰是同一种物质构成,因此比热相同 C.将一物体分成两半,其比热也必减半 D.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 6、关于水的沸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00℃的水一定沸腾 B.1个标准大气压下,100℃的水一定沸腾 C.120℃的水一定沸腾 D.90℃的水也可能沸腾 7、生活中常有“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的说法。扬汤止沸是指把锅里沸腾的汤舀起来再倒回去,釜 底抽薪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着的木柴。应用热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A.“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都只能暂时止沸 B.“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都能彻底止沸 C.“扬汤止沸”只能暂时止沸,“釜底抽薪”却能彻底止沸 D.“扬汤止沸”能彻底止沸,“釜底抽薪”只能暂时止沸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同一种物质制成的物体,当体积增大到原来的2倍,密度就成为原来的l/2 B.同一种物质制成的物体,当质量增大到原来的2倍,密度就成为原来的2倍 C.同一种物质制成的物体,当质量增大到原来的2倍,体积也增大到原来的2倍 D.同一种物质制成的物体.当质量增大到原来的2倍,体积和密度都增加到原来的2倍 9、下面所列的变化过程,会放出热量的是() A.湿衣服逐渐被晾干 B.樟脑丸放在箱子里逐渐变小 C.铁块被熔成铁水 D.冬天早上“落霜” 10.只有量筒,要取出21克汽油(汽油的密度为0.7x103千克/米3),下面几个论述中正确的是( ) A.在量筒中量出体积7厘米,的汽油B.在量筒中量出体积21厘米3的汽油 C.在量筒中量出体积30厘米3的汽油D.单用量筒是做不到的,必须有天平 11.在下列事例中,不属于分子运动的是() A、室内扫地时,在阳光的照射下,看见灰尘飞扬 B、水蒸发为水蒸气 C、用食盐将青菜腌制成咸菜 D、走进厨房,闻到饭菜香味 12、如图是研究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过程,这个探究方案中正确的是()

科学七年级上第四章复习提纲

七年级上第四章复习提纲 第一节物质的构成 1、定义: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但并不是所有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还有许多物质是由原 子构成的,如金属物质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分子很小,用肉眼以及光学显微镜是无法看到的,只有通过电子 扫描隧道显微镜才能看到分子,他比细胞还要小很多。 2、性质:(1)分子很小。(2)分子之间存在空隙,空隙的大小与物质的状态(温度、压强)有 关。(3)分子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4)同种分子之间有斥力,不同种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3、固体、液体、气体的分之间隙比较:气体分子之间空隙最大,液体分子次之,固体分子之间 间隙比较 4、扩散:由于分子的运动而使两种物质互相渗透到对方的现象。扩散不仅能在同种物质之间进 行,在不同的状态的物质之间也能发生,如液体和固体之间的扩散。分子间的空隙和分子的运动 是物质发生扩散的原因, 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发生扩散的现象, 但在气体中扩散的最快. 分子 的扩散快慢还跟温度有关, 温度越高,扩散得越快. 扩散现象说明:A分子中有空隙。B分子在做不停的无规则的运动。 分子永不停息的无规则的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 5、蒸发的微观解释:处于液体表面的分子由于运动要离开液面的过程,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越容易离开液面。 6、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水蒸气容易被压缩,而水和冰并不容易压缩:水蒸气、水和冰都是由分子构成的,但水分子之间间隙差别较大,水蒸气的水分子之间的间隙较大,而水和冰的水分子之间间隙很小,所以水蒸气易被压缩,而水和冰不易被压缩。 气体容易被压缩,说明气体分子之间有空隙,并且空隙比较大。固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固体分子之间的作用力比较大。 第二节质量的测量 1、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质量的含义: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用字母m表示。它是物体的基 本属性,其大小由物质本身决定,不会随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2、物体质量的主要单位(标准单位)是千克,符号kg。常用单位有:吨(t),克(g),毫克(mg) 3、单位换算: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106毫克 1克=1000毫克 4、测量质量常用的工具有电子秤、杆秤、磅秤等(弹簧秤不是测量质量的工具)。实验室中常用托盘天 平测量质量。 5、托盘天平的基本构造是:左盘、右盘、平衡螺母、游码、底座、分度盘、指针、横梁标尺、砝码及砝 码盒、镊子。 平衡螺母:用来调节天平横梁的平衡。 指针和分度盘:判断天平是否平衡,可以根据指针在分度 盘上左右摇摆幅度是否相等来判断,不必等到指针完 全停止摆动,只要摆动幅度相同即可。 3、使用天平注意事项: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四章 第2节 质量的测量强化练习题

质量的测量强化练习题 一、填空题: 1.七上科学课本质量约为3.6×105;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 ,一个初一男生的质量为50 ,一枚一元硬币的质量约为6 ,一只苹果的质量大约是0.15 . 2.物体里所含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的、、、的改变,国际单位中质量的主单位是。 3.使用托盘天平时应把天平放在桌面上,再把游码拨到标尺左端零刻度处,若指针仍偏左,此时应将横梁右端的向端调节。在测物体的质量时,如果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应把右盘中的砝码(填“增加”或“减少”)一些,天平才能平衡。在测量物体质量时,当把一只最小的砝码加入右盘中时嫌多,而取出这只最小的砝码又嫌少时,应通过调节使天平平衡,从而称出物体的质量。 4.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2.5吨=克; 66毫克=千克; 4.5×108克= 吨; 4×109克=千克=毫克 二、选择题 5.质量为3.5×106毫克的物体可能是 ( ) A一头牛 B 一只鸭 C 一只鸡蛋 D 一粒米 6.一个物体的质量大小取决于() A物体外部的形状 B物体所处的位置 C物体的状态和物体的温度 D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7.一块冰熔化成水,它的() A.状态改变,质量不变 B.状态不变,质量不变 C.状态改变,质量改变 D.状态不变,质量改变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将一铝块压成铝片,它的质量减少 B、将一铝块熔化成铝水,它的质量不变 C、将一铝块从地球上带到月球,它的质量变小 D、将一粗糙的铁块磨成光滑的圆柱体,它的质量不变 9.某同学用一架未调平的托盘天平去称量物体,指针在分度盘的右边,测出一物体的 质量是35g,该物体的质量是() A. 一定大于35g B. 可能大于35g C.一定小于35g D. 一定等于35g 10.一台天平的砝码由于使用不当,粘上了许多灰尘并且受潮生锈了,利用它测量物体 质量比良好的天平测量的结果() A. 偏大 B. 偏小 C.相同 D.通过正确的读数,结果会相同 11.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时,会造成测量结果比真实值偏小的是() A. 调节天平的横梁时,指针偏向分度盘中线处的左侧就停止调节

七年级上册科学_第三章知识点(含答案)

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复习提纲 第一节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1.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地球是一个球体,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上,地球看起来是很圆的,这主要是因为赤道半径与两极半径仅相差0.33%) 2. 地球的大小:地球的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两极半径为6357千米(两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21千米),仅 差0.33%;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坐地日行八万里,指的是人处在赤道) 3. 海面上远去的船只为什么船身比桅杆先消失? 答:因为地球是个球体,地球表面是个曲面,所以海面上远去的船只船身比桅杆先消失。 4. 那些现象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答:(1)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先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实例)。(2)20世纪,人造地球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3)在海边看到有帆船从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从上往下出现)。这说明海面是曲面。(4)登高望远,站得越高看到的地平圈范围越大,说明大地也是曲面。(5)(月食)是地球的影子遮挡了月亮,月食时月面缺损部分的边缘是圆弧形的。(6)天涯海角走不到边(7)探究实验:铅笔在篮球和木板上移动的对照实验(方法) 5.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从古至今的排列顺序 ② ① ④ ③ ①天圆如弹丸,地如卵中黄②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盘 ③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④地球是个球体 6.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首先提出了大地是球形的设想。 过了2个世纪,亚里士多德观察月食,发现大地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是弧形的, 由此推断地球是个球体。这是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第一次飞跃。 7.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地球内部结构具有同心圆的特点,从外向内结构层次分 别地壳、地幔、地核,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 岩石圈以下-----400千米处为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 将地球比喻成鸡蛋的方法叫模型法。外地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地核呈固态。厚 度:地核>地幔>地壳 第二节 地球仪和地图 一.地球仪: 1. 纬线和纬度: (1) 纬线:纬线都是圆形,也称为纬线圈,从半球看,长度不等。(不同纬度纬线长不相等,相同纬 度纬线长相等)赤道最长,由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 赤道:在南北两极中间,与两极等距,并且与经线垂直的线叫做赤道。 (3) 纬度:(赤道)是零度纬线。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做(北纬),用“N ”作代号;赤道以南的纬 度叫(南纬),用“S ”作代号。 (4) 北纬、南纬各有90°。南纬90°就是南极,北纬90°就是北极。 2. 经线和经度 (1) 经线:也叫(子午线)。经线是(半圆形),所有经线长度(相等)。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2) 经度:零度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即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条经线。 (3) 从本初子午线向东、西各分作(180°),以东的180°属于(东经),用“E ”作代号;以西的 180°属于(西经),用“W ”作代号。 (4) 东西180°经线合为一条经线。(0°经线和180°经线都只有一条) 3. 东西半球的划分 (1) 习惯上以(20 °w )和(160 °E )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把地球平分成东西半球。 (2) 西经20 °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东经160°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 (3) 西半球(向西走):20°W —160°W ,180°—160°E 低纬度 中纬度 高纬度 0°—30° 30°—60° 60°—90°

七年级科学上第四章(1-4节)检测题

七年级科学上第四章(1-4节)检测题 姓名班级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下列关于蒸发、沸腾和液化的说法正确的说法( ) A、沸腾要吸收热量,蒸发在任何温度都能进行,所以不需要吸收热量 B、气体液化时要吸收热量,沸腾时温度不变 C、蒸发时物体温度降低,沸腾只有达到沸点时才能发生 D、蒸发和沸腾都可以在液体表面和内部进行 2.某种物质熔点为232℃,在这种温度时该物质的状态应为:------------------- -- []A、固态B、液态C、固液共存状态D、上述情况都有可能 3.将手从水中提出离开水,觉得手凉些,是因为: ---------------------------- []A、一定是原来的水温比体温低造成的B、水蒸发吸热造成的 C、水温和手温相同,拿出后凉的感觉是由于心理作用造成的 D、上面的说法都不正确 4.夏天为了降低密闭房间内的温度,下列方法中你认为可行的是:------------[]A、室内安装电风扇进行降温 B、在室内放置大冰块 C、将放在室内正在工作的电冰箱的门打开 D、将放在室内正在工作的空调关闭 5.在很冷的地区使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其主要原因是: ----------[]A、固态水银比固态酒精的熔点高B、固态水银比固态酒精的熔点低 C、液态酒精比液态水银的凝固点高 D、液态酒精比液态水银的凝固点低 6.夏天扇扇子,会感到身上很凉爽,这是因为:--------------------------------[] A、扇出的风把身体周围的热空气赶跑 B、扇来的风是凉的 C、扇来的风加快了身上汗液的蒸发,汗液蒸发时要吸热 D、扇来的风把身上的热吹掉了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增大气压,水的沸点不变 B、0℃的水变成0℃的冰要放出热量 C、松香由固态转化成液态时的温度不变 D、冰在升华时放热 8、在气温0℃的冬天,即使没有阳光,晾在室外结了冰的湿衣服仍会干,这种现象属于( ) A、汽化 B、升华 C、蒸发 D、凝华 9.下列各图中,能大致反映晶体凝固过程的是:------------------------------------[] A B C D 10.夏天,打开冰箱门,常可看到“白雾”,“白雾”是:------------------[]A、冰箱内原有的水蒸气 B、冰箱内食物中水分遇到高温空气后,蒸发形成的水蒸气 时间时间时间时间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三章知识要点

第三章:探索宇宙 第一节:我们居住的地球 1、 能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现象是:远处的帆船的船身比桅杆先消失,月食时,月球的缺 损面是圆弧形。 2、 通过观察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我们知道:黄色的区域是陆地,白色的区域是白云,蓝 色的区域是海洋。 3、 通过现代科技测量知道: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它的赤道半径是6378 千米,两极方向的半径比赤道短21千米左右,为6357千米,仅差0.33%,因此赤道看上去是很圆的。它的赤道周长是4万千米。 第二节:地球与地球仪 赤道:在南北两极中间,与两极等距,并且与所有的经线垂直的线叫赤道。 地图 1、 地图是以各种不同的图式符号,将地球表面的事物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后表现在纸上的图 形。 2、 地图的三要素(地图的基本“语言”)为: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3、 比例尺:表示的是实际距离在地图上的缩小程度------------即比例= 4、 地图方向的表示法有三种:经纬网定向法、指向标定向法、一般定向法。 5、 图例:地图上用不同的图示符号表示不同的地理事物。 第三节:太阳和月球 一、太阳 实际距离图上距离

1、太阳的有关数据:直径:140万千米(地球赤道直径:12742千米)约为地球直径的109倍 表面温度:6000,中心温度达1500万日地平均距离:1.5亿千米 2、太阳表面的结构:从内到外: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太阳黑子(光球层) 3、太阳的活动:太阳表面的各种变化-------------------------- 耀斑(色球层) 日珥(色球层) 4、太阳黑子:太阳表面的许多黑色的斑点,其实它是太阳表面由于温度较低而显得较暗的 气体斑块。它的大小和多少往往作为衡量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太阳黑子的活动 具有周期性,其周期为11年,黑子数最多的那一年称太阳活动峰年,黑子数极 少的那一年称太阳活动谷年。国际上规定从1755年起算的黑子周期为第1周, 1998年开始为第23周。 5、耀斑:太阳表面有时会出现一些突然增亮的斑块,叫耀斑,耀斑爆发时会释放巨大能量。 6、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影响地球上的短波通讯,能干扰地磁场,对地球上的气候(降水 多)。 二、学习使用天文望远镜 1、安放:使用视野比较开阔的地方安放好天文望远镜。 2、用寻物镜对准目标星体:①先直接用眼睛瞄准目标星体②在寻物体镜内利用调节手柄做 水平方位和不同高度的搜索③发现目标后,将目标星体置于视野中央。 3、用主镜观察目标星体:①调节目镜焦距使主镜内物象清晰②用调节手柄调节,找到主镜 内的目标星体③再次调节目镜焦距,使目标星体更清晰。 三、月球 1、月球的有关数据:直径:3476千米,约为太阳直径的1/400 质量约为地球质量的1/49 月地距离:38.44万千米,约为日地距离1/400 体积约为地球的/49 2、观察月球:月球的形状:球体 表面的明暗状况:明----山脉、高原暗---平原、低地寂静无声音 月球上的环行山:宇宙物体冲击月面形成的陨石坑。没有天气现象 4、月球上的特征:①引力小,物体变得很轻(重量),②没有水和大气---- 昼夜温差大 ③布满大大小小的陨石坑没有生命 第四节:观测太空 一、星座 1、国际上把天空划分味8个区域,命名外8个星座。 2、北天星空是假设人站在北极看到的星空,南天星空是假设人站在南极看到的星空 3、观察星空的方位为:上北下南,左东右西。与地球上的方位东西方向刚好相反。 4、分别在下列空隙处按次序画出下列星座的图形: 5、北天星空的大熊座包含七颗星,其在天空呈斗状,其斗柄在不同的季节指向不同,春、 夏秋、冬分别指示东、南、西、北。 6、北极星的找法:先找到北斗七星,再把北斗七星斗口前二星连线并朝斗口方向延伸约5 倍距离即可以找到北极星。 二、星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