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思想——评阿多诺文化工业再思考
试析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

试析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阿多诺(Theodor Adorno)是20世纪著名的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和音乐评论家,他与马克思学派的施特劳斯合作,共同提出了“文化工业”理论。
这一理论强调了文化与工业之间的紧密关系,认为当代社会的文化已经被商业化和工业化所深刻影响,导致了文化的贬值和异化。
本文将试析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探讨它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和影响。
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
他指出,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工业化程度的加深,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传播逐渐被商业化和工业化所控制,导致了文化产品的数量增加和质量下降。
这种商业化和工业化的趋势使得文化产品成为了商品,被视为一种可以交换的价值,而不再是一种独立的艺术表达或思想传递。
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已经变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一种工具,被用来维持现有社会秩序和制度。
阿多诺指出,“文化工业”导致了大众对文化产品的消费方式发生了改变。
他认为,由于商业化和工业化的影响,文化产品越来越被设计成了符合大众口味、容易消化和迎合大众审美的形式,以迎合大众的需求和习惯。
这种趋势导致了文化产品的同质化和标准化,使得原创性和个性化的文化产品变得越来越少,而成为了少数人的特权。
由此可见,阿多诺强调了“文化工业”对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文化产品的多样性和原创性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阿多诺还警告了“文化工业”对社会的影响。
他认为,由于工业化和商业化的文化产品缺乏深度和思想性,大众对于真正的文化和艺术变得越来越缺乏兴趣和理解。
这使得大众对于社会现实和政治问题的关注和参与度逐渐降低,而更多地沉溺于无聊和消费主义的文化产品当中。
这种现象导致了社会的精神生活的贫乏和贫瘠,使得社会变得越来越缺乏创造力和活力。
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不仅影响了文化和艺术的发展,还对社会的未来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
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对当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
我们需要认识到“文化工业”已经成为了当代社会中的一种现实,对于文化和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我们不能简单地回避其存在。
试析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

第10卷第3期Vol.10,No.3长安学刊Changan Xue Kan2019年6月Six.,2019试析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田斯嘉(西北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119)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工业图式化的生产模式已经渗透到全球各地各个文化领域,文化日渐趋同,丧失独特性。
而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进行伪装蒙昧大众,而大众可以通过启蒙冲破文化工业对人的支配。
关键词:文化工业;阿多诺;图式化;现代性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9)03-146-02引言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现代性俨然成为整个时代发展的核心,人类文明相继驶入飞速发展的阶段。
与此同时,现代性本身存在的种种问题也相继暴露出来,人们意识到在这种飞速发展中,人类并没有进入真正的人性状态,反而陷入野蛮之中,人们开始对其进行深刻反思。
当霍克海默和阿多诺试图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发觉当代阶级的文明正在崩溃,文化的进步正呈现出走向其对立面的趋势,文化失去了本身的意义,而文化工业则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18世纪中期,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开创者西奥多•阿多诺及马克斯•霍克海姆在《启蒙辩证法》中首次提 出"文化工业"这一概念,用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中大众文化的过度商品化、标准化。
自启蒙运动以来,人们以理性原则为核心建立起来了一系列对社会历史和人自身的反思认知体系,并且极力推动成规模化的知识创造与传播,不同学科与思想流派的持续产生和激辩。
这些思想文化推动着社会向现代性承诺给人们的美好未来发展着。
但文化工业的出现却显露出启蒙意识形态的倒退。
文化这一领域被现代社会中的权利中心所侵害,原本自由发展的文化领域因为社会权力的加强而有所限制,成为了新兴技术媒介等垄断资本主义手中的工具。
权力中心试图”从技术的角度来解释文化工业”,假装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出发点,但最终文化只是工厂逻辑下标准化的"文化工业”产物。
图式化的运作模式尽管霍克海默和阿多诺与本杰明在关于"大众文化的发展是否可以真正为大众提供服务”这一问题上产生争议,但都承认了文化工业对文化领域带来的巨大影响:文化多样性的消失。
试析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

试析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是一种关于现代文化和大众文化的批判理论。
他认为,大众文化与工业生产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即大众所接受的文化产品是由文化工业制造的,这些文化产品被广泛传播、消费和滥用,最终导致人们对真正文化的理解和欣赏降低。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一、文化工业的定义和特点阿多诺在其著作《启蒙辩证法》中将文化工业定义为“一种独立的工业部门”,它以大规模、序列化和标准化的方式生产文化产品,这些产品是为了满足大众需求而被大量制造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娱乐和消遣的目的。
文化工业的特点是:大规模生产、标准化、序列化、商业化,它的生产目的是为了迎合大众的需求,以获取商业成功。
二、文化工业的影响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文化产品的同质化,即文化工业生产的文化产品是标准化的、毫无个性的,几乎没有任何差异。
二是文化产品导致的消极影响,文化产品的娱乐性质导致人们的文化阅读和欣赏能力的下降,此外,它还引诱人们追求短暂而低俗的快感,使人们变得趋向于贪婪、表面化,放弃了真正的思考。
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的目的是为了商业利益而不是为人们提供真正的文化价值,文化工业的产品只是被生产出来以满足商业需求。
文化工业不关心文化的创新与深度,而更重视它是否会销售。
因此,文化工业从本质上来说是对文化的商业化,是对文化质量的恶化。
四、文化工业与彼此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与彼此之间,主要是建立在货币和商品交换的基础上。
文化工业制造的文化产品对大众来说,就像是一种商品,生产和销售与任何其他商品的生产和销售没有什么不同。
从此角度来看,文化工业与制造其他商品的工业没有本质区别,它们都是以货币和商品交换的形式存在。
综上所述,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认为,文化工业是一种商业化的产业,它的生产目的是为了获得商业利益而不是为了提供真正的文化价值。
文化工业通过大规模生产、标准化和序列化的方式,制造出同构化的文化产品,并通过大规模传播和广告推广来满足大众的需求。
试析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

试析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阿多诺(Max Horkheimer and Theodor Adorno)的“文化工业”理论认为,文化产业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它通过社会化的方式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各种文化产品和服务,如流行音乐、电影、电视节目等等。
文化工业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娱乐和信息,而文化工业也塑造了现代社会的文化形态和价值观念。
在这个过程中,文化工业通过娱乐和消费的手段来加强对人的管控和控制,这种控制方式被称为“文化至上主义”。
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的出现导致了文化的商业化和标准化,从而使文化成为了一个商品,使原本有内在价值的文化产品变得平凡和庸俗。
文化工业削弱了文化产出的多样性,满足了人们的低级需求,但没有提供真正的文化创新和进步。
文化工业对人的生活方式、思想和行为的影响非常巨大,它通过媒体和娱乐,为人们灌输了一种单调和机械化的文化。
文化工业运用大众化的方式和市场化的手段,让人们接受和认同它塑造的文化,让人们逐渐失去了自己的独特性和个性。
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它是资本主义对文化的控制和统治。
文化工业从商业利益出发,推出了一系列的流行文化产品,它的优先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益,而不是为人类创造质量更高的文化产品。
文化工业通过大众媒体,将娱乐和消费作为主要目的,以此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撑。
资本主义的生产模式导致了文化工业大量的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从而削弱了文化产生的根基和创造的动力。
阿多诺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即“文化工业是一种消费社会的产物”。
他认为,消费社会使人们逐渐失去了对文化的真正追求和欣赏,使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被市场导向,而不是自发产生。
消费社会将文化视为一种商品,不断地推出各种各样的产品,以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
文化工业的出现,使得文化作为商品被大量生产和销售,同时也削弱了对文化品质的要求和意识。
总体而言,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强调了文化和经济之间的关系,剖析了现代社会中文化的商业化和标准化,指出了文化工业对于人的思想、生活和文化的影响。
关于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的批判性研究

第三 ,文化工业批判是对资本主义的经济批判。资本主义 社会 的文化 工业 生产 从属于 资本 主义 的经济体 系 .无疑 ,它 要按 照经 济运 行的模 式进 行文化 商 品的生产 、流 通等 ,虽然 阿 多诺的 矛头 主要 指向 资本主 义的 “ 文化 ”领域 。但 是 ,既然是 “ 工 业生 产”,就离不开经济活动及其运行规律 ,对文化工业的批判包含 了对资本主义经济生产等活动的批判 ,同时也表明了经济、社 会 、文化 等 问题 的相 互渗 透。 资本主 义社会 以经 济的 巨大发 展 为 显著标志,经济问题作为一个问题彰显出来。法兰克福学派对资 本 主义 的批判 重点不 在经 济领域 ,但 对文 化工业 的批 判显 然 己经 踏进了工业经济、商业运转等经济模式之中,哪怕是作为一个连 带 问题 ,也在 客观 上形成 了对 资本 主义 的经济批 判 ,这是 一个不 可 避免 的事实 。 第 四 ,文化 工 业 批 判是 对 资本 主 义 的 文化 批 判 。 阿多 诺 的 文化工 业批 判理论 有两个 维度 ,一 是美学 维度 ,二是 政治 意识 形 态维度 。从 第一个 维度 来看 ,阿 多诺对 文化工 业 的伪 个 性进行 了 批 判 。阿 多诺十分 推崇 勋伯格 的无 调音 乐 ,认 为 它是 不协 和音 的 解放 。阿 多诺一 生对艺 术特 别感兴 趣 。但 十分 不满 艺术 的现 实状 况。真正的艺术与创造 、自由、非功利性等有关。然而 。文化工 业生产 从属 于商 业 的逻 辑 ,主要是 为 了功利 目的 ,没有 真正 的 自 由创造精神 ,缺乏艺术的锤炼。从文化工业批判的第二个维度 看,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行使了意识形态控制功能。阿多诺等 人从 马克思 早期 的意识 形 态观念 中受 到启发 ,认 为文化 工业 生产 的大 众文化 是一 种 “ 意 识形 态 ”。 因为 。文 化工 业主 要传播 了主 导 阶级 的意 识形 态 ,它剥 夺了大 众选 择 自由的意 识 ,弱化 了人们 的 反抗意识 ,表面上 花样 繁多 的文化 产 品传 达 了统治 合理 性的信 息 。资本 主义 文化 的实质 在于 宣传统 治 的合理 性 ,行 使意识 形态 控 制功能 。阿 多诺对 文化 工业意 识形 态控 制功能 的批 判 ,主要是 针 对法西斯 的极 权统 治而 发。 第五,文化工业批判是对大众文化的批判。阿多诺站在精英 文 化的 立场 。反对 大众 文化 ,并对 大众文 化表现 出强 烈 的悲观 主 义论调 。认为大众文化尽是一些轻松 、娱乐等属于感性层面的东 西 ,大 众文化 的 主要 目的是消 费 ,而不是 创造 性的 艺术 ,缺乏 应 有的文 化底蕴 和终 极关怀 。
浅析阿多诺对文化工业的批判

赵 丽 霞
( 州 大 学人 文 学 院 贵 州 贵 阳 50 2 ) 贵 50 5
摘
—
—
浅析 阿 多诺 对 文化 工 业 的批 判
要 :阿 多诺 从 “ 文化 ” 眼 , 大 众 文化 为 一 种 商品 , 有标 准 化 、 个 性 化 的 特 点 , 成 为 统 治 者 的 思 想 武 器 , 着 视 具 伪 并 而接 受 者 “ 大众 ” 则
丧 失 了 自我 意识 , 失 了个人 独 立 的 自我 判 断 , 完全 被 异化 。 丧 人 关 键 词 :文化 ; 具理 性 ; 蒙 工 启 中图分 类 号 :0 G2 文 献 标 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6 3—0 9 2 1 ) 0—0 6 0 17 9 2(0 0 1 3 4— 1
的声 音 而不 是 大 众 的 声音 。
在 16 9 3年 的一 篇 论 文《 化 上 业 的 再 思 考 》中 , 多 诺 明 确 表 明 了 文 阿
一
他 还认 为 文 化 工业 是 一 种 生 产 利 润 的 工 具 , 全 资 本 化 了 。资 本 成 完
J绝对 的主 人 , , 文化 进 行 批 量 的生 产 , 过 交换 的 原则 仅 仅 依 靠社 会 劳 动 通 在《 启蒙辩证法》 , 中 他为什么采用“ 文化工业” 一词 , 而不用“ 大众文化” 词 , 为他 试 图 将从 上 面 强加 的被 操 纵 的文 化 与 自发 地 从 大 众 中产 生 时 问 r其 进 行 通 约消 除 其 个性 。“同一 性 的 圆 圈—— 它 最 终 只 是 使 自身 因 面 的文化加以区别。他在《 启蒙的辩证法》 中将 大众文化界定 为文化工业 , 同一 — — 是 由一 种 不 宽 容 自身 之 外 的 任何 东 西 的思 维 画 出 的 。监 禁 思 维 他这样表述 : 在其全部分支 中, “ 各种产 品( 它们是 专为大众 消费制作 的, 见它 自身 的作 品 。这 种 极权 的 因而 特殊 的合 理 性在 历 史 上是 受 威 胁 的 自 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 了那种 消费的性质 ) 多或少是根据 计划制造 的。 或 然所操纵的。这是一个合理性 的局限性 , 这种 同一化 的思维 在畏惧 中使 独 立 的分 支 在 结构 上 很 相似 , 少 彼此 相 符 , 自身 组 织 成一 个 天 衣 无 缝 至 将 自然的奴役长存下去 , 这种思维 , 使每一种不 等同的事物相等 同。 阿多 ” 的体 系。这种情形之所 以可能出现, 凭借 了当代的技术 能力 和经济 上与 诺说 : 文化工业的产品到处被使用 , 至在娱乐消遣 的情况 下, 甚 也会被灵 行政 上 的集 中 。文 化工 业 有 意从 上 面 与 其 消费 者 结 合 。对 双 方 都不 利 的 活的消费, 文化工业 的每一个产品, 都是经济上巨大机器的一个标本 。文 是 , 强 行将 分 隔 了 几千 年 的 高雅 艺 术 与 低 等 艺 术 结 合 在 一 起 。高 雅 艺 化大量生产依据的不是消费者而是统 治者, 它 依据 他们的想法进行资本积 术的严肃性被毁于对其功效的反思 ; 低等 艺术的严肃性 因强加 于它 内在 累 , 们 所 扮演 的角 色 只 能是 盲 目的接 受 , 为 他们 无 法选 择 。尽 管 可 而人 因 固有 的 反叛 性 之 上 的文 明化 的约 束 而 消 亡 , 这种 反 叛 性 在 社 会 控 制 尚未 以选择看什么频道和节 目,但是每一个 自发的收听公共广播的公众 , “ 都 形成整体时即已存在 。因而 , 文化工业虽然无 可否认地反思过它所针对 会受到麦克风, 以及各式各样 电台设备中传播出来 的有才干的人 、 竞赛者 的成千 上 万 的人 们 有 意 识 和无 意 识 的状 况 , 大众 却 不 是 主要 的 , 是 次 和选 拔 出来 的专 业 人 员 的控 制 , 受 他们 的 影 响 ” 但 而 和 。 要的, 他们是被算计的对象 , 是机器的附件。与文化工业要我们相信的不 综上所述 , 在阿多诺看来人已经完全的异化 , 文化也是进行批 量的生 样, 消费者不是 国王 , 不是消费的主体 , 而是消费 的客体。 ” 产 , 文化 工 业 中 人 所扮 演 的 不 是 文 化 的 创 造 者 , 不 是 文 化 的消 费 者 , 在 也 阿多 诺认 为 由于 理性 变 成 了工 具 理 性 对 人 的压 抑 , 们 的认 识 也 具 而是消费的客体 , 人 也可 以通 过社会劳动 时间来进行通 约, 已完全被异 人 有了同一性, 认识思维和消费观念也具有了同一性 , 人已经不是一个可以 化 , 而这一切都是由于理性的狂妄 , 人在为 自己的理性骄傲时却不行掉进 独立 做 出 自我 选 择 的个 体 , 都 由 当 时 的 社 会 意 识 形 态 所 决 定 。人 已 而是 了理性 的陷 阱 。 经也不是消费的主体而是变成 了消费 的客体 , 过社会 劳动时间来把人 通 结 语 进行通约, 人也失去 自我变成消费的对象 , 而不是消费的主体。这种齐一 阿多诺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 他对 大众 文化的态 度 性思维恶杀了事物本该具有的特殊性以及 自我的个性。在阿多诺大众文 与其他法兰克福学 派成 员相 比, 具有一 以贯之 、 毫不 妥协的严厉批判 态 化批判理论的思想精华就是其贯穿始终的“ 同一性” 非 哲学思想 , 这一思 度 。阿 多诺 对 大 众 文 化 的批 判 态 度 贯 穿 于 他 的 理 论 , 为 一 以贯 之 的 主 成 想决定 了他对大众文化的批判不停滞于它的模式化表征 、 面化思想 、 平 虚 题 。他 从 “ 化 ” 眼 , 大 众 文化 为 一 种 商 品 , 有 标 准 化 、 个 性 化 的 文 着 视 具 伪 假 化个 性 等层 面 , 是 深入 思 考 这种 文 化 同 质 性 对 人 类 终 极 解 放 的束 缚 特 点 , 成 为 统 治者 的思 想 武 器 , 而 并 而接 受 者 “ 众 ” 丧 失 了 自我 意 识 , 大 则 丧 和影 响 。 失 了个 人 独 立 的 自我 判 断 。 阿 多诺 的思 想 尽 管 有 很 大 的 个 人 色 彩 , 且 而 阿 多 诺反 对 同 一性 在 很 大程 度 上 是 通 过意 识 形 态来 论 证 的 , 认 “ 他 消 他的理论也有不足之处甚至让人感觉 到是完全悲观的 , 人在此面前是不 失 了人 文 内涵 的 大 众文 化 在 现代 性 条 件 下 ; 变 为 一 种 意 识 形 态 。意 识 能无力 的。尽管这些方面我们看到 了他 的不 足, 他的理论无疑给我们 蜕 但 形 态 的作 用 是 明 确 的 , 即在 可能 范 围 内 造就 同一 性 , 而 以抽 象 的原 则 在 敲醒了警钟 , 从 技术的发展所带来 的灾难使我们不得 不对我们的人类的理 无 声无 息 中施 行 一种 全 面 的文 化 控 制 。 当然 这 种控 制 不 是通 过 暴 力 和 恐 性进 行 反 思 。 怖实现的, 而是由处处渗透着支配欲望和军制要求 的大众 文化在温情脉 脉的面纱下静静服服的实现 。 大众文化 已经沦落为一种统治阶级统治 参 考 文 献 : ” 大 众 的一 种 工具 , 有 很强 的霸 权 性 质 , 人 们 却 不 自知 以 为 是 平 等 的 。 带 而 [ ] 多米尼克 ・斯特里纳蒂.通俗文化理论导论[ .阎嘉, 1 M] 译.北京: 商务 印 书馆 ,2 0 . 01 在《 启蒙辨证法》 阿多诺说“ 文化工业》 中, 《 一文阐 明的是启 蒙意识 形态 的 倒退 , 一点 在 电 影 和广 播 里 表现 得 十 分清 楚 。在 这些 传 媒 里 , 蒙 主 [ ] 《 这 启 2 法兰克福学派的现代性理论》, 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社 , 北京 ,0 7 20 , 要表 现 为 制作 和 传播 的效 果 和技 术 的 算计 ; 而就 其 具体 内涵 而 言 , 意识 形 9 傅 永 军 著. , 态集 中体 现 为 对存 在 者 和 控 制技 术 的 权 利 的 偶 像 化 。 马 尔 库塞 在 讨 论 [ ] 霍 克 海 默 、 多诺 : ” 3 阿 《启 蒙 辩证 法 》
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及其启示

《启蒙辩证法》中文化工业批判理论探析

《启蒙辩证法》中文化工业批判理论探析《启蒙辩证法》是德国哲学家阿多诺在20世纪初发表的一篇重要论文,其中针对现代社会的文化现象做出了一系列的批判和探讨。
在阿多诺的眼中,现代社会中文化工业的出现,是一种新的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体现,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本文将从中文化工业批判的角度出发,对《启蒙辩证法》中的理论进行分析。
首先,《启蒙辩证法》中明确指出,文化工业的出现是现代社会中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
在阿多诺看来,这种新的资本主义经济形态将文化产品看作一种商品进行生产和交换,这既有可能提高文化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同时也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如娱乐化、泛滥化、商业化等。
这些负面影响背离了文化本身的内在价值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
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的出现可以说是资本主义的一种“文化暴力”,它通过对大众的思想和心灵进行工业化加工,从而让文化成为一种统治工具,为资本主义社会服务。
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传播成为了工业化生产的一部分,它让大众文化逐渐失去了其自主性和创造性。
其次,《启蒙辩证法》中指出了文化工业带来的另一个负面影响,即大众文化的带动下,文化标准变得越来越平庸和低俗。
阿多诺认为,这是由于文化工业的商业化倾向,导致文化成为了一种市场商品,只有满足大众需求才能获得市场的认可和商业成功。
从而,商业成功成了文化产品生产的唯一标准,而忽略了文化产品的内在价值和美学价值。
由此,整个文化标准被扭曲,文化产品变得毫无深度和内涵,反而过分追求表面化和娱乐化,满足了传媒对大众消费需求的短期利益,同时也让人们在捧起文化的同时,落入了文化产业的“浅滩”。
最后,《启蒙辩证法》中认为,文化工业的发展也在挑战现代社会的自由和民主。
文化工业的生产和传播成为了一种统治工具,它可以通过获取大众的文化心理,对公众观念进行操作,改变大众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在文化工业的体系中,大众文化成为了一种设备,用来稳固文化工业的统治地位。
文化工业的出现,促进了大众文化和商品文化的融合,使文化真正地走向了商业化和现代化,文化与现代化相伴一起,扩张了人类文化的内涵,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思考:文化应当重回其传统价值,成为人类与自然相连的纽带和血脉,而不仅仅是生产和交换的工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思想——评阿多诺文化工业再思考
编辑整理www.hejia001.com
编辑:刘小明 来源:和家返利
论文关键词:阿多诺文化工业意识形态文化殖民主义
论文阿多诺的文化工业再思考写于1963年,他认为,文化工业是为大众消费而制作的
在各个分支上相似的或者至少可以说是互相适应的,具有一个完整的体系的系统。本文结合
当今大众文化现实,旨在深入理解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思想
工业化都市化的进程使我们的这个社会逐渐步入了一个大众化的社会,在大众社会这个温床
里,各种形式的大众文化层出不穷,流行音乐、广告、娱乐节目和好莱坞电影等无一不充斥
着我们的生活,一方面,我们在消费这些大众文化时享受着它为我们带来的娱乐的快感:另
一方面,在长期面对大众文化时,‘我们会感到这些文化有着某种复制品似的一致性,在这
种一致性的背后又仿佛有一种意识形态的渗透。面对这种情形,阿多诺在他的《文化工业再
思考》中提出了“文化工业”一词,让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文化工业的运作方式和它的反启蒙
特征,以及文化工业对于大众消费心理的操纵和它所带来的文化殖民主义。
一
阿多诺的《文化工业再思考》写于1963年,他认为,文化工业是为大众消费而制作的在各
个分支上相似的,或者至少可以说是互相适应的,具有一个完整的体系的系统。而文化工业
之所以成为可能,是因为当代技术的力量以及经济与政治上的高度集中。文化工业通过如同
在」丁一中的运作方式一般有计划地炮制出为大众消费的产品。虽然这些产品是同一化的,
但是文化工业总会为它们制造一些新颖的假象,并通过大众媒介这一由文化工业打磨出来的
领域来对这些产品进行宣传,强化它们的个性精神,从而渗透进大众的意识形态,进而对大
众的消费心理进行操纵。
文化工业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赢取最大的利润,所以从文化工业的标准化生产中出来的都应
当称为商品。精英文化逐渐被大众文化取代,高稚文化也在逐渐走向世俗,于是高山流水的
弦乐配上了电子音乐的合奏,各种小说出现了相同的叙事模式,电影、电视、汽车、衣服这
些都按一定程序配方制作出的复制品,艺术家也陷入了文化工业的泥潭,成为大众消费的奴
隶,完全失去了自主性。大众以追逐这种“古老的与熟习的熔铸成的新的品质”为乐,于是在
大众文化中产生了对于明星偶像的狂热崇拜,“艺术已经进入了它的没落时代”。
文化工业通过意识形态的渗透实现了社会对个人的精神的控制,它使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蒙
昧状态,社会处于大众文化所倡导的秩序中,大众文化实际L是在进行场无声无息的全面
的文化控制。
二
“文化工业别有用心的自上而F整合它的消费者”,“大众媒介是特别为文化工业打磨出来
的”,文化工业生产出的产品是标准化的彻头彻尾的“商品”。阿多诺为什么会形成如此判断
呢?
首先,经济和行政仁的高度集中是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特征,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统治的
结构与早期资本主义阶段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当时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正在由垄
断资本主义向晚期资本主义阶段过渡的时期,而这一时期的统治结构与早期资本主义阶段大
大不同。在早期资本主义阶段,统治结构是一种硬性统治,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对
工人阶级加大了剥削力度,资本家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加大劳动强度,工人阶级受到压榨,
如果工人想要造反,统治阶级为保护他们的利益就会运作国家机器来镇压他们。而在这一时
期,统治结构己经不再是1一种硬性统治,工人们每天工作八小时,有休息的时间,这样工
人们造成了一种错觉,仿佛自己没有受剥削,仿佛统治消失。这时阿多诺回应,其实统治依
然存在,只不过是渗透到文化工业中,在文化工业中渗透着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
其次,阿多诺所谓的“自上而卜”的“上”实际上就是一种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由于阿多诺当
时刚到美国不久,所以没有直接说出其中含义。这种意识形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政治,另
一方面则是大众媒介。在政治方面,由以往社会的硬性统治变成软性统治,意识形态渗透进
文化产品中,表面上看大众在娱乐,实际上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渗
透,政治在这时就常常行使着整合大众的功能。在大众媒介方面,由于大众媒介直接出自于
文化工业,所以它总是渗透到文化工业中进行宣传并创造人众文化,大众媒介在这时也行使
着整合大众的功能。
第三,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所生产出的产品都是标准化的,阿多诺在文中谈到了伪个性化他
认为“每一件产品都假装具有个别的样子,而这种个别性本身是为强化意识形态服务的”,文
化!业生产lLI来的产品让大众在表面土是与众不同的,而实际L这些都是标准化的彻头彻
尾的“商品”。文化工业以追逐最人利润为根本目标,为了利润,他们会生产l}j许多符合大
众兴趣口味的产品,这些产品就是大众的“直接现实和生活的避难所”。
三
艺术是具有反叛性的,它是通过创造一种与人们现实生活所不同的一个维度来实现对于现实
社会生活的反叛,因而艺术与现实生活是疏离的;艺术同时具有着独创性的特点,正是这一
特点,使得艺术极具有个性化的特征。文化工业下生产出的所谓的“艺术产品”恰恰是取消了
艺术的反叛性和个性化特征,同时也抹去了艺术与生活之间的距离,这样的产品一方面让大
众更易接受,另一方面产品的伪个性化特征也让大众信以为真,商家即在此处获利。
阿多诺是位音乐造诣很深的社会音乐学家,他在研究时发现所有的流行音乐都是标准化的,
伪个性化的。这与古典作品不同,占典作品中每一个作品都是独特的创造,都有其独特魅力,
是其它所无法取代昧而流行音乐的形式、作曲、调式和技巧等音乐本身即具有标准化。伪个
性化从表面上看是与众不同的,而实际上是与标准化走在一起的,个性化的思路变得程式化、
模式化,作曲者以此把流行音乐的特点用于整个文化工业。这使我想到了今天风靡全球的电
子音乐、电子噪音和R&B曲风,其风行原因是由于其外在风格的新颖独特。他们把摇
滚、格林高利圣歌、地方民族音乐、哥特式的黑暗风格以及印度、日木和中国等东方音乐元
素甚至于浓厚的宗教哲学意味结合在一起,虽然华丽恢宏但是却又难免会过火流俗。
文化工业的产品是常新的,但又常常相同,“常新”使大众不会疲劳烦累,而“常常相同”又是
人们不会因为文化工业产品的接受的陌生化而产生难以接受的累感。今天的流行音乐刚好与
此吻合,社会的商业化使得今天的流行音乐也越来越商业化,唱片公司以卖座率为标准为获
取商机而扭曲艺术文化,歌曲旋律和歌词都被格式化,大凡琅琅上口的作品都易于被大众接
受。这种消费刺激了大众文化的批量生产,而批量生产的形式又生产出了更多的大众文化的
消费群体。韩剧作为一种外来的大众文化产品,已经在中国大陆的电视荧屏上占有重要地位,
纵观整个韩剧作品,无论是青春偶像剧,还是日常生活剧,或是历史剧,韩剧都有一个共同
点,那就是每部电视剧都有一个情节曲折、打动人心的故事、唯美的画面和婉约的音乐,这
些使得大众感到无比亲和,又常常被其中蕴含的戏剧元素所打动,心甘情愿地把心情交给剧
情,做一次次或悲或喜、或恨或怨、或悔或痛的情感旅行,于是这种近似于批量生产出来的
韩剧便成为大众的一种精神鸦片,韩剧为大众所创造出来的日常生活的“乌托邦”吸引着越来
越多的“哈韩族”趋之若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