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教案(植物病害基础部分)

植物保护教案(植物病害基础部分)
植物保护教案(植物病害基础部分)

植物保护教案

——植物病害基础部分主讲教师:吴郁魂“植物病害基础”教案宜宾职业技术学院植物保护课程组2006 年 3 月修订植物病害基础主要内容及教学要求:

阐述植物病害和植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植物病害发生的致病病原物真菌、原核生物、病毒、线虫和寄生性植物的性状与分类以及它们与植物病害的关系。植物病害对生产的影响,病害侵染过程、病害循环,病原物与寄主的关系,植物的抗性,群体发病的规律,流行与预测以及病害的诊断和防治的基本原则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同学掌握上述有关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以后的专业课程,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适应今后工的需要打下一定的基础。植物病理学与其他学科如微生物学、真菌学、细菌学、病毒学、线虫学、病害流行学、植物学、生理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等有密切的关系,要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下,运用病害发生流行与植物、病原、环境条件辩证统一的观点,把课堂讲授、实验操作、课外读物和教学实习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反复学习、反复实践、反复思考、努力达到本课程的要求。时间安排:植物病害基础课堂系统讲授22 学时左右。第一次课(2 学时)

本次课讲授: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植物病害症状一、教学目标:

1.掌握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植物病害的定义和类型

2.掌握植物病害的类型和症状。二、职业技能教学点:

植物病害的症状在诊断病害中的作用。三、教学设计:

由常见病害引入植物病害概念—分析—讲解—目标检测—评讲—小结四、教学手段:讲授法、提问式、课件、黑板图等。五、讲授的内容提要

一植物病害的定义.植物在生长发育和贮藏运输过程中,由于遭受病原生物的侵染或不利的非生物因素的影响,使其生长发育受到阻碍,导致产量降低、品质变劣、甚至死亡的现象,称为植物病害。

植物发生病害后,在生理上、组织上、形态上发生不断变化而持续发展的过程称为病理程序,各种植物病害的发生都有一定的病理程序损伤,没有逐渐发生的病理程序,因此不属病害。雹、昆虫以及高等动物对植物造成的机械菰草感染黑粉菌后幼茎形成肉质肥嫩的茭白,韭菜在弱光下栽培成为幼嫩的韭黄,

是植物本身正常生理机制受到干扰而形成的异常后果,也属于植物病害。但从经济学观点考虑,其经济价值提高了,不认为是植物病害。

植物生病的原因称为病原。病原是病害发生过程中起直接作用的主导因素。能够引起植物病害的病原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两大类。由生物因素导致的病害称为侵传染性病害,非生物因素导致的病害称为非侵传染性病害,又称生理病害。

生物性病原被称为病原生物或病原物。植物病原物大多具有寄生性,因此病原物也被称为寄生物,它们所依附的植物被称为寄主植物,简称寄主。如

植物病害曾对人类社会产生过重大影响, 1845

年在爱尔兰因马铃薯发生晚疫病造成数十万人饥饿、死亡和大量的移民;1943

年由于水稻发生胡麻斑病而引发孟加拉国的饥馑,死亡人数超过 200 万。

二植物病害的类型 1.按照病原类别划分

植物病害可分为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两大类。侵染性病害按病原物分为真菌病害、原核生物病害、病毒病害、线虫病害和寄生性种子植物病害等。真菌病害又可细分为霜霉病、疫病、白粉病、菌核病、锈病、炭疽病等。这种分类方法便于掌握同一类病害的症状特点、发病规律和防治方法。 2.按照寄主作物类别划分

植物病害可以分为农作物病害、果树病害、蔬菜病害、花卉病害以及林木病害等。农作物病害又分为水稻病害、小麦病害、玉米病害、大豆病害等。这种分类方法便于统筹制定某种植物多种病害的综合防治计划。 3.按照病害传播方式划分

植物病害可分为气流传播病害、土传病害、水流传播病害、昆虫传播病害、种苗传播病害等。这种分类方法有利于依据传播方式考虑防治措施。

4.按照发病器官类别划分

植物病害可以划分为叶部病害、果实病害、根部病害等。

另外,还可以按照植物的生育期、病害的传播流行速度和病害的重要性等进行划分病害、储藏期病害、流行性病害、主要病害、次要病害等。植物病害的症状

症状是植物感染病原物后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在生理上、组织上、形态上发生病变所表现的特征。植物病害的症状包括病状和病征:植物感病后本身的不正常表现称如苗期为病状,病原物在寄主植物发病部位的特征性表现称为病征。通常病害都有病状和病征,但也有例外。非侵染性病害不是由病原物引发的,因而没有病征。侵染性病害中的真菌、细菌、寄生性植物引起的病害有病征,而病毒、类病毒和植原体所致的病害无病征。

无论是非侵染性病害还是侵染性病害,都是由生理病变开始,随后发展到组织病变和形态病变。因此,症状是植物内部一系列复杂病理变化在植物外部的表现。各种植物病害的症状都有一定的特征和稳定性,对于植物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可以依据症状进行识别。一病状类型 1.变色

变色是指植物的局部或全株失去正常的颜色。变色是由于色素比例失调造成的,其细胞并没有死亡。以叶片变色最为多见,如花叶、斑驳、褪绿、黄化、红化、紫化和明脉等。 2.坏死

坏死指植物细胞和组织的死亡。多为局部小面积发生,如各种病斑、穿孔、叶枯、叶烧、疮痂、溃疡、猝倒和立枯等。 3.腐烂

是植物大块组织的分解和破坏,如干腐、湿腐和软腐等。根据腐烂的部位不同又有根腐、茎基腐、果腐和花腐等。。 4.萎蔫

是指植物的整株或局部因脱水而枝叶下垂的现象。主要由于植物维管束受到毒害或破坏,分吸收和运输困难造成的。病原物侵染引起的萎蔫一般不能恢复,萎蔫有局部性的和全株性。植株失水迅速仍能保持绿色的称青枯,不能保持绿色的称枯萎和黄萎。, 5.畸形

植物受害部位的细胞生长发生促进性或抑制性的病变,使被害植物全株或局部形态异。如矮化、矮缩、丛枝、皱缩、卷叶和瘤肿等。畸形多由病毒、类病毒和植原体等病原物侵引发的。二病征类型 1.霉状物

植物发病部位常产生各种霉,如真菌的菌丝、孢子梗和孢子在植物表面构成的特征,其着生部位、颜色、质地、疏密变化较大。

可分为霜霉、绵霉、灰霉、青霉及黑霉等。 2.粉状物

粉状物是一些孢子和孢子梗聚集在一起所表现的特征。根据粉状物的颜色不同可分为锈粉、白粉、黑粉和白锈等。 3.粒状物

粒状物是在病部产生的形状、大小、色泽和排列方式各不相同的小颗粒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盘和菌核等。上述三种是植物真菌性病害所具有的病征。 4.脓状物是植物病原原核生物中细菌性病害所具有的病征菌痂或菌胶粒。

植物病害的症状对于病害诊断有着重要意义。常见病害可以根据症状诊断。但是对某些病害文不能单凭症状进行识别,主要是植物病害的症状表现有复杂性。如坏境条件和作物品种不同会使症状发生改变;37℃以上或

10℃以下,或光照不足,会使烟草病毒病症状不明显或隐症症状消失;一种病害往往是几种症状形成的所谓综合症;植株感病时的生育期不同,症状也有变化。

因此,对于一种新发生的病害,不能简单地根据一般症状确定病害种类。六、本次课的重点和难点本次课重点:

明确植物病害的概念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植物病害症状概念和类型。其中掌握植

物病害症状及使学生透彻理解症状的概念为教学难点七、教学方法和实施步骤

以爱尔兰大饥荒等实例,认识植物病害的概念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说明植物病害症状概念;类型。归纳植物病害的概念,植物病害症状概念,类型。归纳本部分的内容。布置学生做作业题。八、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本次授课内容用 2

学时完成,下课前 3

分钟左右对本节课内容进行简要的归纳总结。九、检测教学效果的措施和方法

针对教学重点及难点内容,布置作业:

1.植物病害症状的类型及各类症状的特点有哪些

2.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有何重要区别第二次课(2

学时)本次课讲授:植物病原真菌一一、教学目标:1.掌握植物病原真菌的一般性状和分类命名。2.掌握鞭毛菌亚门真菌及所致植物病害。二、职业技能教学点:真菌的无性孢子、有性孢子的类型在诊断植物病害中的作用。三、教学设计:

由真菌引入植物病原真菌—分析—讲解—目标检测——小结四、教学手段:讲授法、对比法、提问式、课件等五、讲授的内容提要第二节植物病害的病原物

真菌是最重要的一类病原物。真菌是真核生物,有固定的细胞核;典型的营养体是菌丝体;营养方式为异养,没有叶绿素,需要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繁殖方式是产生各种类型孢子。几乎所有的高等植物都受到一种或几种真菌侵染。有一些农作物如棉花、马铃薯、水稻、小麦等受到几十种真菌的危害。因此,了解真菌的一般性状对于有效地防治植物真菌病害是必不可少的。一植物病原真菌的一般性状

真菌生长和发育的一般过程,先是经过一定时期的营养生长阶段,然后产生孢子繁殖。营养生长阶段的结构称为营养体,

是真菌生长和营养积累时期;当营养生长进行到一定时期时,真菌转入繁殖阶段形成繁殖体,是真菌产生各种类型孢子进行繁殖的时期。大多数真菌的营养体和繁殖体形态差别明显 1.真菌的营养体

真菌的营养体指营养生长阶段的结构,除极少数真菌营养体是单细胞外如酵母菌,典型的真菌营养体都是呈纤细的管状体,称为菌丝,多根菌丝交织集合成团称为菌丝体。菌丝多数五色,有的呈粉、黄、绿、褐等颜色。高等真菌的菌丝有隔膜,称为有隔菌丝;低等真菌的菌丝一般无隔膜称为无隔菌丝。菌丝一般由孢子萌发产生的芽管生长而成,以顶部生长并延伸。菌丝每一部分都潜存着生长的能力,每一断裂的小段菌丝在适宜的条件下均可继续生长。

寄生真菌以菌丝侵入寄主的细胞间或细胞内吸收营养物质。当菌丝体与寄主细胞壁或原生质接触后,营养物质和水分进入菌丝体内。生长在细胞间的真菌,特别是专性寄生菌在菌丝体上形成吸器,伸人寄主细胞内吸收养分和水分。吸器的形状因真菌的种类不同而异,有掌状、分枝状、指状、球状等。

真菌的菌丝体一般是分散的,但有时可以密集形成菌组织。真菌的菌组织还可以形成菌核、子座和菌索等变态类型。

菌核是由菌丝紧密交织而成的较坚硬的休眠体,菌核的形状和大小差异较大,通常似菜籽状、鼠粪或不规则状。大的如拳头,小的需在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初期常为白色或浅色,成熟后为褐色或黑色,多较坚硬。菌核的功能主要是抵抗不良环境,当条件适宜时,菌核能萌发产生新的菌丝体或在上面形成产孢结构。子座垫状,其主要功能是形成产孢结构,也有渡过不良环境的作用。 2.真菌的繁殖体

真菌经过营养生长阶段后,即进入繁殖阶段,形部分营养体分化为繁殖体,其余营养体仍然进行营养生长。真菌的繁殖方式分为无性和有性两种,无性繁殖产生无性孢子,有性繁殖产生有性孢子。孢子的功能相当于高等植物的种子。

1无性繁殖及无性孢子的类型

无性繁殖是指真菌不经过性细胞或性器官的结合,直接从营养体上产生孢子的繁殖

方式,所产生的孢子称为无性孢子。

无性孢子在一个生长季中,环境适宜的条件下可以重复产生多次,是病害迅速蔓延扩散的重要孢子类型。但其抗逆性差,若环境不适宜则很快失去生活力。

游动孢子是在游动孢子囊中产生的内生孢子,是鞭毛菌的无性孢子。游动孢子囊由菌丝或孢囊梗顶端膨大而成,球形、卵形或不规则形。游动孢子肾形、梨形,无细胞壁,具 l~2 根鞭毛,可在水中游动。

孢囊孢子是在孢子囊中产生的内生孢子,是接合菌的无性孢子。孢子囊由孢囊梗的顶端膨大而成。孢囊孢子球形,有细胞壁,无鞭毛,释放后可随风飞散。

分生孢子在由菌丝分化而形成的分生孢子梗上产生,成熟后分生孢子从孢子梗上脱落,是子囊菌、半知菌的无性孢子。分生孢子的种类很多,形状、大小、色泽、形成和着生的方式都有很大的差异。不同真菌的分生孢子梗散生或丛生,有些真菌的分生孢子梗着生在特定形状的结构中,如近球形、具孔口的分生孢子器和杯状或盘状的分生孢子盘。

厚垣孢子是真菌菌丝的某些细胞膨大变圆、原大多数真菌只以生质浓缩、细胞壁加厚而形成的,与无性孢子不同,可以抵抗不良环境,条件适宜时萌发形成菌丝。

2有性繁殖及有性孢子的类型

有性繁殖指真菌通过性细胞或性器官的结合而产生孢子的繁殖方式。有性繁殖产生的孢子称为有性孢子。真菌的性细胞,称为配子,性器官称为配子囊。真菌的有性孢子多数一个生长季产生一次,且多在寄主生长后期,它有较强的生活力和对不良环境的忍耐力,J窃蕉逆咦永嘈秃痛文瓴『Φ某跚秩纠丛础?卵孢子球形、厚壁,如鞭毛菌亚门卵菌的有性孢子。接合菌亚门的有性孢子称为接合孢子。

子囊孢子在子囊中产生。子囊是无色透明、棒状或卵圆形的囊状结构成 8

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形态差异很大。子囊通常产生在有包被的子囊果内。子囊果一般有 4

种类型:球状无孔口的闭囊壳,瓶状或球状有真正壳壁和固定孔口的子囊壳,盘状或杯状的子囊盘。如子囊菌亚门的有性孢子。 ’ 担孢子通常在担子上产生,1

个担子产生 4 个外生担孢子。如担子菌亚门真菌的有性孢子。 3.真菌的生活史

真菌从一种孢子萌发开始,经过一定的营养生长和繁殖阶段,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每个子囊中一般形子的过程,称为真菌生活史。真菌的典型生活史包括无性和有性两个阶段。真菌的菌丝体在适宜条件下生长一定时间后,进行无性繁殖产生无性孢子,无性孢子萌发形成新的菌丝体。菌丝体在植物生长后期或病菌侵染的后期进入有性阶段,产生有性孢子,有性孢子萌发产生芽管进而发育成为菌丝体,回到产生下一代无性孢子的无性阶段。

真菌在无性阶段产生无性孢子的过程在一个生长季节可以连续循环多次,是病原真菌侵染寄主的主要阶段,

对病害的传播和流行起着重要作用。而有性阶段一般只产生一次有性孢子,其作用除了繁衍后代外,主要是渡过不良环境,成为翌年病害初侵染的来源。

在真菌生活史中,有的真菌不止产生一种类型的孢子,这种形成几种不同类型孢子的现象,称为真菌的多型性。典型的锈菌在其生活史中可以形成冬孢子、担孢子、性孢子、锈孢子和夏孢子 5

种不同类型逆咦樱话闳衔嘈托允钦婢曰肪呈视π缘谋硐帧R灿行┱婢静徊魏卫嘈偷逆咦樱缢亢司纳钍分薪鲇芯刻搴途恕S行┱婢谝恢旨闹髦参锷暇涂赏瓿缮钍罚频ブ骷纳蠖嗍婢际堑ブ骷纳挥械恼婢枰?2 种或 2

种以上不同的寄主植物上交替寄生才能完成其生活史,称为转主寄生,如锈菌。有些真菌的有性阶段到目前还没有发现,

其生活史仅指其无性阶段。了解真菌的生活史,可根据病害在一个生长季节的变化特点,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二植物病原真菌的主要类群

真菌分布广泛,遍布地上地下和水中,以及各种生物体的内外。真菌的种类繁多,在医药、农业、工业上也有各种真菌的应用。植物病原真菌主要归人五个亚门。1.鞭毛菌亚门 Mastigomycotina

鞭毛菌亚门真菌的营养体是单细胞或者是没有隔膜的菌丝体,无性繁殖产生游动孢子囊,游动孢子囊释放出游动孢子;有性繁殖形成卵孢子。大多数生于水中,少数具有两栖和陆生习性。有腐生的,也有寄生的。根肿菌纲的重要代表属根肿菌属( Plasmodiophora )粉痂菌

属、Spongospora 。壶菌纲的节壶菌属Physoderma。卵菌纲的水霉目的绵霉属Achl ya

和霜霉目的腐霉属Pythium、疫霉属Phytopathora、白锈菌属(Albugo)霜霉属Pero nospora、假霜霉属Pseudoperonospora、直梗霜霉属 Plasmopara 、盘梗霜霉属Bremia 、指梗霜霉

属Sclerospora、霜疫霉属Peronophytora的菌体形态、发育过程,引起的病害与防治。病原鞭毛菌的分类。鞭毛菌引致的病害特点及防治原则。六、本次课的重点和难点本次课重点:

鞭毛菌的基本特征。有性孢子的类型和无性孢子的类型。鞭毛菌亚门真菌分类。其中理解有性繁殖及有性孢子的类型为教学难点七、教学方法和实施步骤

利用图片、照片等生动真实的病原真菌形态来系统讲授。归纳本部分的内容。布置学生做作业。八、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本次授课内容用 2 学时完成,下课前 3

分钟左右对本节课内容进行简要的归纳总结。九、检测教学效果的措施和方法

针对教学重点及难点内容,通过课堂提问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作业:

1.植物病原真菌的无性繁殖及有性繁殖产生的孢子类型有哪些

2.鞭毛菌亚门主要特征及所致农作物病害有哪些第三次课(2

学时)本次课讲授:植物病原真菌二一、教学目标:1.掌握接合菌亚门真菌及所致植物病害。2.掌握子囊菌亚门真菌及所致植物病害。二、职业技能教学点:病原与所致病害的关系。三、教学设计:

由亚门分类特征引入接合菌亚门、子囊菌亚门分类系统—分析—讲解—目标检测—评讲—小结四、教学手段:讲授法、提问式、课件等五、讲授的内容提要

2.接合菌亚门 Zygomycotina

接合菌亚门真菌的营养体为无隔菌丝体;无性繁殖在孢子囊内产生孢囊孢子;有性繁殖产生接合孢子。绝大多数为腐生菌,少数为弱寄生菌。与作物病害有关的主要有根霉届

Rhizopus,无隔菌丝分化出假根和匍匐丝,在假根对应处向上长出孢囊梗。孢囊梗单生或丛生,分支或不分支,顶端着生孢子囊。孢子囊球形,囊轴明显,成熟后囊壁消解或破裂,散出孢囊孢子。接合孢子表面有瘤状突起。引起薯类、水果和南瓜软腐病。 3.子囊菌亚门 Ascomycotina

子囊菌亚门真菌除酵母菌为单细胞外,其他子囊菌的营养体都是分枝繁茂的有隔菌丝体;无性繁殖在孢子梗上产生分生孢子,产生分生孢子的子实体有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束等;有性繁殖产生子囊和子囊孢子,大多数子囊菌的子囊产生在子囊果内,少数是裸生的。常见的子囊果有子囊壳、闭囊壳、子囊腔和子囊盘。

子囊菌的基本特征、形态结构与分化上的特征。子囊形成方式,子囊果的类型。典型子囊菌的生活史。分类的依据和分纲目、科属的情况。半子囊菌纲的外囊菌属T aphrina、不整囊菌纲的散囊菌属的无性阶段—曲霉属Aspergillus和青霉属(Penicilli

um)病原形态和分类地位及所致病害。

球壳菌目的共同特征及基本特征,球壳菌目的的分类。长喙菌属Ceratocystis

及甘薯黑斑病菌或甘蔗凤梨病形态甘薯黑斑病和甘蔗凤梨病危害与防治。赤霉属Gi bberella 及代表菌,藤仓赤霉—水稻恶苗病菌G..fujikuroi

的形态,水稻恶苗病的危害与防治。疔座菌属及李红点病:黑痣菌属及代表菌禾本科植物黑痣病。麦角菌科麦角菌属、绿黑菌属及病例。腔菌纲的特点。分类:多腔菌目痂囊腔菌科痂囊菌属及代表菌有引起葡萄黑痘病的痂囊腔菌。座囊菌目。共中重要的植物病原物有球座菌属(Guignardia)和球腔菌属Mycosphaerella。格孢腔目特征,其中黑星菌属的梨黑星菌在云南发生严重。黑腐皮壳属Valsa

代表菌苹果腐烂病菌(Valsa

mali)的形态、苹果腐烂病危害、病害循环及防治。盘菌纲子囊果是子囊盘。分类:柔膜菌目核盘菌科核盘菌属及代表菌油菜菌核病菌的形态、危害与防治。认识虫草属(Cordyceps)及经济意义。六、本次课的重点和难点本次课重点:

子囊菌的基本特征。分类的依据和分纲目、科属的情况。重要属的病原形态、分类地位及所致病害。

难点在于理解病原与所致病害的关系。七、教学方法和实施步骤系统讲授,归纳本部分的内容。八、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本次授课内容用 2 学时完成,下课前 3

分钟左右对本节课内容进行简要的归纳总结。九、检测教学效果的措施和方法

针对教学重点及难点内容,通过课堂提问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并辅助以习题练习巩固所学知识。作业:子囊菌亚门主要特征及所致农作物病害有哪些

第四次课(2

学时)本次课讲授:植物病原真菌三一、教学目标:1.掌握担子菌亚门真菌及所致植物病害。2.掌握半知菌亚门真菌及所致植物病害。。二、职业技能教学点:病原与所致病害的关系。三、教学设计:

由亚门分类特征引入担子菌亚门、半知菌亚门分类系统—分析—讲解—目标检测—评讲—小结四、教学手段:讲授法、提问式、课件等五、讲授的内容提要

4.担子菌亚门 Basidiomycotina

担子菌亚门真菌的营养体为发达的有隔菌丝体。菌丝体发育有两个阶段,由担孢子萌发产生的单核菌丝,称为初生菌丝。性别不同的初生菌丝结.

植物保护技术教案设计

教案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种植)学科 高一年班 任课教师:王云霞 靖宇县那尔轰学校

教师授课表

高一种植学科教学工作计划 2013至2014年第二学期 那尔轰学校王云霞 植物保护技术是在研究植物病虫草害发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病虫草害进行预测预报,并采取相应对策加以综合治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农业昆虫的基本知识 2、掌握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 3、掌握植物病虫害的调查统计及综合防治技术 4、掌握农药应用技术 5、掌握水稻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6、掌握麦类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7、掌握棉花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8、掌握油料作物的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9、掌握杂粮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10、掌握主要果树病虫害防治技术 11、掌握蔬菜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12、掌握农田杂草的防除技术 13、掌握农田鼠害的发生于防治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掌握农业昆虫的基本知识

掌握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 掌握植物病虫害的调查统计及综合防治技术 掌握农药应用技术 掌握水稻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掌握麦类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掌握棉花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2、难点 掌握油料作物的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掌握杂粮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掌握主要果树病虫害防治技术 掌握蔬菜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掌握农田杂草的防除技术 掌握农田鼠害的发生于防治 二、教学资源分析 本书共有十三章容,第一章农业昆虫的基本知识,要求掌握昆虫的外部形态;掌握昆虫的繁殖、发育习性;掌握昆虫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掌握农业昆虫的主要目、科识别。第二章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要求掌握植物病害概述;掌握植物病害主要病原物的识别;掌握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第三章植物病虫害的调查统计及综合防治技术,要求掌握植物病虫害的调查统计及预测预报;掌握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第四章农药应用技术,要求掌握农药的基本知识,掌握农药的使用方法;掌握农药的合理安排使用技术;掌握农药的田间药效试验技术。第五章水稻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要求掌握水稻害虫;掌握水稻病害。第六章麦类主要病虫害

植物病害概述案例

《植物病害概述》教学案例 一、概述 1.课程及教材分析 《植物保护技术》教材是中等职业学校种植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学习本课程能使学生具备从事现代农业生产所必需的防治植物病虫草鼠害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让学生科学地开展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本课程体现了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改精神。 在《植物保护技术》教材中所讲述的生物灾害最主要是病害和虫害,所以《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是《植物保护技术》教材中最重要的一章内容之一。而《植物病害概述》是本教材第二章《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中的第一节内容,对本章的后两节内容起总领和启下作用。只有学会了本节知识,掌握了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才能更好学习本章第二节《植物病害主要病原物的识别》的知识,进而有利于学会本章第三节《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的内容,才能做好病害的防治工作。所以对于农职专种植专业学生来说,学好《植物病害概述》本节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学情分析 首先,本班学生学习目的明确,态度端正,好观察,热爱实践,对学习《植物保护技术》兴趣浓厚。其次,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掌握了第一章《农业昆虫的基本知识》之后开设的,由于学生对学习昆虫学的教学方法有所了解和熟悉,植物病理学的学习方法基本和昆虫学相似,都是多实践、多观察、多识记、多巩固,这些都给学习《植物病害概述》本节内容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同时学完本节内容后,为以后的实验实训和农业生产奠定了基础。不利的一方面是:本节课的概念多、概念的定义长、概念容易混淆,再加上“病状和病征的类型”这部分内容讲得比较细致,举例较多,由于学生基础差,识记起来就比较困难,必须在教学中加以注意。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掌握植物病害、病理程序、症状等概念。②会区分病状和病征及掌握其类型。③掌握病原、病原类型及其引起病害类型。 (2 )能力目标①通过给学生设置问题的情境,结合展示清晰的多媒体图片和实物标本观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①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互动,使学生增强学习

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复习

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病虫害的)短期预报:以天为单位,预测3 ~ 10天病害或虫害的情况。 如依据田间菌量积累情况、短期天气预报及病原物的侵染特点等预测病害情况B从害虫前一个虫期预测后一个虫期的发生期和发生量。 病程:病原物侵染植物的过程叫病程。一般将病程分为侵入前期、侵入期、潜育期及发病期。 病症: 是病原物在植物发病部位形成的结构。 初侵染和再侵染: 越冬或越夏的病原物,在植物一个生长季节中对植物最初的侵染,称为初侵染。再侵染则是由初侵染植物上病原物产生的繁殖体,经过传播再侵染植物的健康部位或健康植株。传染性病害:由真菌、病毒、细菌、线虫引起的植物病害叫传染性病害。 垂直抗性:垂直抗性的植物品种仅对病原物的某些小种具有较高水平的抗性,而对其它小种不具抗性。 单循环病害和多循环病害:在植物的一个生长季节中只有一个侵染过程的为单循环病害。在植物的一个生长季节,病原物对寄主有多个侵染过程,为多循环病害 单主寄生和转主寄生: 在同一寄主上完成真菌的生活史,为单主寄生。需要在不同科的寄主上才能完成其生活史,称为转主寄生。多胚生殖:在一个卵内发生两个或数百个、甚至多达上千个胚胎,进而发育成多个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非传染性病害:由非生物因素引起的即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引起的植物病害叫非传染性病害。 非传染性病害:由非生物因素引起的即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引起的植物病害叫非传染性病害。 寄生性:病原物寄生在活细胞或组织中获得营养物质的能力。 兼性寄生物:以腐生为主,兼能寄生的生物。 交叉保护: 是指病毒的弱毒株系可以保护植株免受同一病毒强毒株系的严重为害的现象。利用交叉保护,可以通过给植物接种病毒的弱毒株系的办法,从而达到防止强毒株危害的目的。 颉颃作用:是指一种生物的存在和发展限制了另一种生物存在和发展的现象。 经济阂值:是接近但未达到经济受害允许水平时的害虫种群密度或植物受害的程度。 经济受害允许水平: 作物因虫害造成的损失与防治费用相等的那个关键性种群密度或作物受损害的程度。 抗病性:寄主植物抵抗病原物侵染及侵染后所造成损失的能力称为抗病性。 年生活史:昆虫以当年越冬虫期开始到第二年越冬结束为止的发育过程,成为年生活史。 农业防治:是在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前提下,通过耕作栽培制度,选用抗(耐)性品种,加强保健栽培管理以及改造自然环境等来抑制或减轻病虫害的发生。 侵染循环:侵染性病害从上一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 趋性: 是昆虫以反射作用为基础的进一步的高级神经活动,是昆虫对外部刺激产生的反应行为,或趋或避,其趋性有趋光性、趋化性及趋温性。 全部种群治理: 是采用各种可能的技术和方法,将害虫的种群彻底灭绝,以达到一劳永逸的效果。 群集性:同种昆虫的大量个体、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的现象称群集性。 生理年龄抗性:寄主植物不同生理年龄对病原物侵染的抵抗力有差异。 生态系统:是指自然界一定空间内生物因子与非生物因子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的自然综合体,系统凭借其结构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 生物防治:利用某些生物或生物的代谢产物来达到控制虫害或病害的目的。 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与生物之间构成取食与被取食的食物环节,称为食物链,但一个单纯的食物链是不存在的,通常是许多彼此交错联系的食物链结合在一起,构成错综复杂的食物网。 世代: 昆虫的生活周期从卵开始,经过幼虫、踊到成虫性器官成熟并能繁殖后代为止,称为一个世代,简称一代o 世代重叠: 是指同一时期内,出现前代和后代混合发生,代界不明显的现象。 物理机械防治:应用各种物理因子如声、光、电、色、温度、湿度及机械设备来防治病虫害的方法,称为物理机械防治法。 休眠与滞育:昆虫的体眠是由环境因素不适宜引起的生长发育暂时停止的现象。不良环境消除后,可立即停止休眠恢复生长发育。 滞育是由外界环境条件和昆虫的遗传稳定性支配,造成昆虫的生长发育暂时中止的现象。在滞育期,给予良好条件,也不能解除。症状:植物感病后所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状态,由病状和病症两部分组成。病状是植物本身表现的异常状态,病症是病原物在植物发病部位形成的结构。植物病害:是指植物受到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影响,正常的生长和发育受到干扰和破坏,在植物的内部和外部,生理和组织上均表现出不正常的现象。 植物检疫: 是由国家颁布法规,并建立专门的机构,对植物及其产品的运输、贸易进行管理和控制,防止危险性病虫、杂草传播蔓延的植保措施。 致病性:病原物对寄主植物的破坏和毒害能力。 种群与群落:种群,农田生态中的种群是在特定空间与时间内彼此密切关联的同一物种的个体集合。群落:在特定环境中彼此相互作用并由此形成的具有一定成分、结构、功能及与环境有相互关系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的组合。 专性寄生物:只能寄生不能腐生的生物,或者说只能从寄生的活细胞获取营养的寄生物。 填空题1 1993 年,一种危险性检疫害虫由境外传人我国,在海南三亚市反季节瓜菜作物上首次被发现,现已扩大到全国20多个省市,它是一种多食性的潜叶害虫,对瓜类、豆类危害尤其严重,这种害虫是美洲斑潜蝇 病原物的浸染过程分为侵人前期、侵入期、潜伏期和发病期四个时期。 病原物对寄主植物的破坏和毒害能力称为(致病性)。 病原物入侵并建立寄生关系到开始表现症状,称为(潜育期)。 不全变态昆虫的个体发育只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垂直抗性由(主基因)基因控制,水平抗性又称(寡非专化性)抗性,由(一般性多) 基因控制。 蝽象属于半翅目。 当今治理有害生物的策略有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和大面积种群治理、全部种群治理三种。 海棠锈病又名苹栓锈病,主要危害海棠及仁果类观赏植物和栓柏。黄瓜霜霉病的菌丝体在(越冬植株)上越冬,其传播途径有:气流传播、雨水和昆虫传播 黄瓜霜霉病的菌丝体在越冬植株上越冬,其传播途径有气流传播、雨水和昆虫传播 黄瓜幼嫩叶片抗霜霉病,而成熟叶片易感病,说明寄主植物(不同生理年龄)对病原物侵染的抵抗力有差异。 蝗虫、蟋蟀、蝼蛄属于(直翅)目。 蝗螂目昆虫的头部呈三角形,触角丝状,口器为咀嚼式,前胸极长,前足为捕捉足 寄主植物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应有免疫、抗病、耐病和感病等几种。昆虫的变态方式有不全变态和全变态。 昆虫的腹部是(代谢与生殖)的中心,腹腔内有(消化、排泄、呼吸、神经、循环和生殖)等器官。 昆虫的呼吸器官是由(外胚层内陷)而成的管状器官系统,分为( 气门)、(气管)。和( 微气管)。 昆虫的口器有多种类型,最主要的是咀嚼式、刺吸式、虹吸式 昆虫的头部附器有口器、触角和眼 昆虫的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有关的(消化腺)。 昆虫的主要特点是种类和数量繁多分布广泛和适应能力强 昆虫分类的阶元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卵在母体内孵化后,由母体直接产出幼体的生殖方式,称为卵胎生 美人蕉锈病病原属于(担子菌亚门的锈菌)菌,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和孢子体在活的寄主上)越夏和越冬。 苗木猝倒病的典型特征为苗木猝倒 全变态昆虫,在个体发育过程中,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虫态变化。 蔬菜霜霉病主要危害十字花科、高宦、葱蒜、瓜类、菠菜类蔬菜,,主要的为害部位是叶片 我国危害茄科蔬菜的瓢虫主要有(马铃薯瓢虫)和(茄二十八星瓢虫)两种。 我国危害十字花科蔬菜的蜘虫主要有挑蜘( 烟蜘〉、萝卡螃( 菜缝管蜘)和甘蓝蜻〈菜蜘)三种。 舞毒峨以完成胚胎发育的幼虫在卵内越冬。 仙人掌的(黄色球)类品种易感炭疽病。 引起月季白粉病的病原菌是蔷薇单囊壳菌,该病的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在芽鳞中越冬。 影响病害发生的气候条件主要是温度和湿度 有些真菌侵入寄主后形成的吸收养分的特殊结构叫(吸器 在气温25—30℃条件下,雨量与柑橘溃疡病的发生呈正相关 植物保护工作的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植物病害病症的类型包括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粒状物和脓状物 植物病害病状的类型有变色、坏死、腐烂、畸形和萎焉。 植物病害的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因素,一是(致病性强繁殖数量大的病原物) 、二是(连续连片种植面积大的感病品种) 三是(有利于病原物侵染繁殖及传播的环境条件)。 植物病原细菌的形状为杆状、田间诊断细菌病害的方法之一是观察植物组织切口是否有菌版溢出。 植物病原细菌均为杆状,繁殖方式为裂殖 子囊菌无性繁殖一般形成分生抱子,有性繁殖形成子囊抱子。 选择题1 白菜抗霜霉病的品种为(青帮品种)。 步行甲的胸足为(步行足)。

植物保护技术教案教学文案

植物保护技术教案

教案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种植)学科 高一年班 任课教师:王云霞 靖宇县那尔轰学校

教师授课表

高一种植学科教学工作计划 2013至2014年第二学期 那尔轰学校王云霞 植物保护技术是在研究植物病虫草害发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病虫草害进行预测预报,并采取相应对策加以综合治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农业昆虫的基本知识 2、掌握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 3、掌握植物病虫害的调查统计及综合防治技术 4、掌握农药应用技术 5、掌握水稻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6、掌握麦类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7、掌握棉花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8、掌握油料作物的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9、掌握杂粮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10、掌握主要果树病虫害防治技术 11、掌握蔬菜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12、掌握农田杂草的防除技术 13、掌握农田鼠害的发生于防治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掌握农业昆虫的基本知识 掌握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 掌握植物病虫害的调查统计及综合防治技术 掌握农药应用技术 掌握水稻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掌握麦类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掌握棉花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2、难点 掌握油料作物的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掌握杂粮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掌握主要果树病虫害防治技术 掌握蔬菜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掌握农田杂草的防除技术 掌握农田鼠害的发生于防治 二、教学资源分析 本书共有十三章内容,第一章农业昆虫的基本知识,要求掌握昆虫的外部形态;掌握昆虫的繁殖、发育习性;掌握昆虫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掌握农业昆虫的主要目、科识别。第二章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要求掌握植物病害概述;掌握植物病害主要病原物的识别;掌握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第三章植物病虫害的调查统计及综合防治技术,要求掌握植物病虫害的调查统计及预测预报;掌握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第四章农药

植物保护技术教案第十二章

教案(课时备课) 课程名称:植物保护技术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教学进程:第23次课第十章第一、二节学时: 2 使用教材:《植物保护技术(第二版)》肖启明欧阳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教学内容(按节): 第12章农田杂草的防除技术 第一节农田杂草的概念与危害 ▲概念:杂草是指农田中非有意识栽培的植物。广义地说,杂草是指长错了地方的植物。从生态经济的角度来看,在一定的条件下,凡害大于益的植物都可称为杂草。 ▲危害:①与农作物争水、争肥;②侵占地上和地下空间,影响作物光合作用,干扰作物生长;③杂草是作物病害、虫害的中间寄主;④杂草降低作物的产量和质量;⑤防除杂草将增加管理用工和生产成本;⑥杂草混杂在收获物中;食用后影响人畜健康;⑦影响水利设施。 第二节除草剂的选择性与使用方法 一、除草剂的选择性 概念:除草剂只杀杂草不伤作物,或只杀某种或某几种杂草而不伤害其他杂草和作物的特性。 原理: (一)形态选择性植物由于形态的差异,即生长点位置、叶片形状、表皮结构、叶片直立程度等的差异导致对药剂附着或吸收量的不同,从而产生的选择性。 (二)生化选择性利用除草剂在植物体内所经历的生物化学反应差异而产生的选择作用。 1.酶促活化作用这类除草剂本身对植物并无毒害或毒害较小,但经植物体内代谢后成为有毒物质。如用二甲四氯丁酸防除豆田中的蓟、藜等阔叶杂草。 2.除草剂的钝化作用除草剂本身虽对植物有毒害,但经植物体内酶或其他物质的作用,则钝化而失去活性。由于药剂在不同植物中的代谢钝化反应中速度与反应程度各不相同,因而产生了选择性。如用敌稗防除稻田的稗草。 (三)生态选择性利用除草剂在土壤中的部位和植物生育时间的差异,从而安全有效地防除田间杂草。 1.位差选择性利用作物和杂草根系、种子在土壤中分布深浅的不同或利用作物和杂草生长部位的不同形成的选择性。 2.时差选择性利用杂草与作物发芽、出土时间差异或施药与播种的时间差异所形成的选择性。 二、除草剂的使用方法 (一)按施药时间分播前处理、播后苗前施药、苗后处理。 (二)按施药对象分土壤处理、茎叶处理。 (三)按施药方式分涂抹施药、撒施、泼浇、滴灌、点状施药。 三、稻、麦、棉田杂草的化学防治技术

植物病害分类

植物病害分类 一、致病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 真菌是一种低等生物,个体大小差别很大,小的要用显微镜观察。真菌是多细胞体,有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真菌不能自已制造养分。真菌的繁殖和高等植物近似,每种孢子折生成和形态均具特征,是分类鉴定的主要根据。在条件适合时,产生的孢子,借风、雨、虫等扩大再传染,往往造成病害的流行。 鞭毛菌亚门 卵菌纲水霉目 绵霉属稻绵霉稻苗绵腐病 水霉属腐生水霉、寄生水霉水稻烂秧 丝囊霉属萝卜丝囊霉萝卜根腐 霜霉目 腐霉科 腐霉属 能引起各种针、阔叶树及花卉幼苗 的猝倒、茎基腐、根腐和果腐等病 害:猝倒病、根腐、瓜果腐、果蔬 软腐、茄瓜绵腐等 疫霉属 为害植物的根、茎基部,少数为 害地上部分,引起芽腐、叶枯等 病害。如山楂根腐病、牡丹疫病、 烟草黑胫病、马铃薯晚疫病、菠 萝心腐病、番茄晚疫病、柑桔褐腐 疫病、辣椒疫病、草莓红心病、瓜 类疫病等 指疫霉属 霜疫霉科霜疫霉属 芽腐、叶枯、山楂根腐病、百合基 腐病、荔枝霜疫(霉)病、 马铃薯疫病等 白锈科白锈属如:苋菜、白菜等的白锈病 霜霉科 霜霉属 葡萄、菊花、月季霜霉病、十字花 科植物、瓜类、烟草霜霉病、白菜 霜霉病、大豆霜霉病 假霜霉属瓜类霜霉病 单轴霉属葡萄霜霉病 盘梗霉属莴苣霜霉病、菊科霜霉病 指梗霉属谷子白发病

根肿菌纲根肿菌属十字花科根肿病、白菜类根肿病粉痂菌属马铃薯粉痂病、疮痂病 多粘霉属无明显症状,但传播病毒病 壶菌纲节壶属玉蜀黍节壶菌玉米褐斑病丝壶菌纲 担子菌亚门 锈菌目柄锈菌属麦秆锈病、草坪草锈病等胶锈菌属梨锈病 多孢锈菌属玫瑰锈病 单孢锈菌属菜豆锈病 层锈菌属枣树锈病 栅锈菌属亚麻锈病 黑粉菌目黑粉菌属小麦散黑粉病条黑粉菌属小麦秆黑粉病叶黑粉菌属水稻叶黑粉病腥黑粉菌属小麦腥黑粉病轴黑粉菌属高梁散黑粉穗病尾孢黑粉菌属水稻粒黑粉病实球黑粉菌属慈菇黑粉病 隔断菌目隔断菌属(大多是介壳虫的共 生物) 果树膏药病 银耳目银耳属 木耳属 卷担子菌属花生紫纹羽病 外担子菌目外担子菌属引起茶科、杜鹃科植物的叶果幼梢变形肿胀,如杜鹃和山茶的饼病 子囊菌亚门 半子囊菌纲畸形外囊菌桃树缩叶病 梅外囊菌梅、可缩叶病、膨叶病李囊菌李囊果病(李袋果病)樱桃外囊菌樱桃丛枝病 酵母属

植保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测试题

植保第二章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测试题(试卷) 一.填空题 1.植物病害的病原按其不同的性质可分为二大类,即()和()。 2.引起非侵染性病害的主要原因有()、()、()、()等。 3.植物病原生物主要包括()、()、()、()、()、()及()等。 4.生长在寄主细胞内的真菌,由()直接从()吸收养分;生长在寄主细胞间的真菌,则以()上产生的特殊结构——(),伸入细胞内吸取养分。 5.真菌具有维持其生长发育需要的( )和繁衍后代的( );真菌繁殖的基本单位是()。 6.真菌性病害的症状有()、()、()。 7.细菌中的生理小种一般称(),病毒中的生理小种称()。 8.寄主植物对病原物侵入的反应,依据其抗性的强弱,分别有()、()、()、()四种表现。 9.植物病害的侵染循环主要包括三个环节:()、()、()。 二.单项选择题 ( )1.青枯病是属于植物病状中的______。

A.变色 B.斑点 C.萎焉 D.畸形 ( )2.在植物病害中,______ 引起的病害最多。 A.真菌 B.细菌 C.病毒 D.线虫 ( )3.在真菌生活史中,产生孢子数量最多的是______。 A.有性孢子 B.无性孢子 C.无法比较 ( )4.鉴定病毒病的可依据______。 A.植物的症状 B.植物的病征 C.寄主细胞内的内涵体 D.传染性 ( )5.过敏性坏死反应是典型的______。 A.避病 B.抗侵入 C.抗扩展 D.抗病 ( )6.金桔的气孔分布稀,数量少,中隙小,很少生溃肠病,这是由于金桔具有_____。 A.避病 B.抗侵入 C.抗扩展 D.抗病 ( )7._______的环境条件有利于繁殖体产生,有利于病害流行。 A.高温高湿 B.适温高湿 C.适温低湿 D.低温低湿 ( )8.防止病原物侵染的有利时期是______。 A.接触期 B.侵入期 C.潜育期 D.发病期 ( )9.同一病害影响潜育期长短的主要因素是______。

广东省园林植物常见病虫害防治方法新

广东省园林植物常见病虫害防治方法 一、花卉苗木类 (一)、虫害类: 1.蚧壳虫: (1)危害性状:刺吸式口器,虫体表面有蜡质层,一般药剂难以接触到虫体本身。 (2)防治方法:每年的五一前及十月份左右重点用药预防。建议使用国光“必治”(200ml)1瓶+国光“乐圃”1瓶兑水120公斤喷雾。对一些大树可以使用国光“甲刻”(1kg)兑水600公斤根部浇灌,防治时间长达40多天。 2.蚜虫、粉虱、木虱、网蝽: (1)危害性状:种类繁多,繁殖超快,要缩短用药期。 (2)防治方法:建议用国光攻尔(200ml)1瓶+国光“甲刻”(1kg)1/4袋兑水120公斤后喷施植株,连用2-3次,间隔10天左右喷一次。防治蚜虫间隔期就3到4天一次。 3.秋枫叶蝉: (1)危害性状:刺吸式口器,成虫白色,迁徙传播速度快,危害后,新叶蜷缩畸形,老叶失绿黄化。 (2)防治方法:建议用国光“必治”(200ml)1瓶+国光“甲刻”(1 kg)1/4袋兑水280斤后喷施叶面,并可以使用国光“甲刻”(1kg)兑水800公斤根部浇灌,可避免1-2个月内被叶蝉危害。

2.蓟马: (1)危害性状:成虫黑色,叶面卷曲叠合,需选用渗透性强的药剂。 (2)防治方法:建议用国光“必治”(200ml)1瓶+国光“崇刻”(10g)5袋兑水120公斤后喷施植株,连续用药2-3次,间隔10天左右喷一次。 5.红蜘蛛: (1)危害性状:群集于叶背和嫩芽上吸食汁液,叶片失绿无光泽,后期大部分焦枯脱落。(2)防治方法:建议用国光“乐圃”1瓶+国光“攻尔”(200ml)1瓶兑水300斤后喷施叶片,重点是反面,连喷2-3次,间隔7-10天用一次。 6.食叶害虫(毛毛虫,青虫、苏铁曲纹紫灰蝶等): (1)危害性状:咀嚼式口器,大量啃食叶片,可选胃毒性药剂。 (2)防治方法:建议用国光“金美泰”(500ml)1瓶+国光“攻尔”(200ml)3瓶兑水1000斤后喷施植株,连喷2-3次,间隔7-10天用一次。 注:水生植物虫害的防治可以国光金美泰1瓶+国光乐圃3瓶兑水1000斤防治,对水生生物(鱼、虾等)无影响 7.卷叶、潜叶害虫: (1)危害性状:大多寄生于叶片或吐丝结茧,造成叶面凸变或卷曲,可选渗透性强的药剂。(2)防治方法:建议用国光“必治”1瓶+国光“乐圃”1瓶兑水300斤喷施植株,连喷2-3次,间隔7-10天用一次。

常见植物真菌性病害及防治

常见植物真菌性病害及防治 此类病害的病原是真菌,在植物病害中发生较为普遍。常见的种类有:炭疽病类、叶斑病类、锈病类、白粉病类、叶枯病、煤烟病、霜霉病类; (一)炭疽病类 1.症状 炭疽病是植物上最常见的一类病害。主要为害寄主的叶片和新梢,可以在花、果、茎、叶柄上发生。该病有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的典型症状是初期呈暗绿色,似水烫伤状,后期呈褐色至黑褪色,然后病部腐烂。慢性型的典型症状是病斑呈灰白色,其上生有呈轮纹状排列的黑小颗粒。 2.发病规律病原在寄主病部、病残体或土壤中越冬。通过风雨和昆虫传播。在高温多雨季节发病重。通过透光性差、植株长势弱、排水不良、偏施氮肥等条件有利其发生。不同的品种,其抗(耐)病性有差异。 3.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的优良品种。 (2)加强栽培管理,培育健壮的植株,提高抗病能力。不偏施氮肥。注意搞好排灌系统。 (3)结合修剪,及时剪除病叶和病枝,保持良好的通风透光性。 (4)发病初期施药防治。常用药剂有:5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5%炭特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0%炭疽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等。 (二)叶斑病类 1.症状 叶斑病是植物病害虫最庞杂的类群,凡是叶部产生斑点的病害均可称为叶斑病。其主要症状是在植物的叶片上产生大小不等、形状多样、颜色多样的斑点或斑块。有些在病斑上还会出现黑色小点。如鱼尾葵叶斑病,杜鹃叶斑病、美人蕉叶斑病、君子兰叶斑病、苏铁白斑病、月季黑斑病等。 2.发病规律该病的病原在病残体或土中越冬。随风雨传播。多数在高温条件下发病重。雨水多、雾多、露水重、连作、过度密植、通风透光不良、植株生长势弱均有利于发病。 3.防治措施 (1)及时清除病叶、病残体,集中烧毁,减少病原。 (2)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植株长势,提高抗病力,进行轮作(温室内可换土),改进浇水方法,有条件者可采用滴灌,尽量避免对植株直接喷灌。保持通风透光。 (3)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及时用药。药剂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7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隔7-10天喷一

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作业参考答案

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 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作业1 1.什么是植物病害?当地主要病害的例子.P8 玉米大小斑病小麦锈病棉花黄枯萎病大豆褐斑病甘薯黑斑病 2.植物病害发生应具备哪些基本因素?这些因素是如何导致植物生病的?P9 3.简述病症、病状的概念及病症、病状的类型?p10 4.真菌的分类单元如何?基本分类单元是什么?P17 5.简述细菌所致病害的症状防简要识别方法.p26 6.举出当地发生的病毒病害.p28 7.如何解释同一黄瓜品种不同部位的叶片抗性不同?p33 8.实际生产上种植抗病品种为什么要提纯复状?p34 9.病原物的浸染过程分为哪几个时期?各时期的影响因素有哪些?p34-40 10.病虫害流行的因素有哪些?p35 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作业2 1.请说明昆虫纲的共同特征. 昆虫纲的共同特征是: 身体分头、胸、腹3个体段;头部有口器和1对触角,还有2~3个单眼和1对复眼,是感觉和取食的中心;胸部由3节构成,生有3对分节的足,大部分种类有2对翅,是昆虫的运动中心;腹部一般由9~11个体节组成,末端生有外生殖器,有的还有1对尾须,是昆虫的生殖中心;昆虫的最外层是坚韧的外骨骼。

2.试述昆虫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的基本构造与害虫防治的关系.昆虫的消化系统: 消化道的基本构造(前肠、中肠、后肠的组织、区分和机能),各类昆虫消化道的变异,消化和吸收(昆虫的消化作用、影响消化酶的因素、营养物质的吸收、肠液流动循环理论、营养物质的利用),昆虫的营养生理(昆虫的营养需要、人工饲料),择食过程及其影响因子(择食过程、影响择食的因子)。 昆虫的呼吸系统: 气管系统(器官的组织、器官的分布和排列、微器官和气囊、气门及其开闭机制),昆虫的呼吸方式(体壁呼吸、气管鳃呼吸、气泡和气膜呼吸、气门和气管呼吸、寄生昆虫的呼吸方式),气管系统的呼吸机制和控制(气管的通分作用、微气管中的呼吸机制、气门开闭的调控),能量代谢和能源物质的相互转化。 昆虫的神经系统、感觉器官: 神经系统的基本构造(神经细胞、神经细胞的类型、神经节、神经),昆虫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脑、腹神经索),昆虫的交感神经和周缘神经系统(口道神经系、中神经、周缘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电活动(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及其在轴突上的传导、突触传导),杀虫剂对神经系统的影响,感觉器官的基本构造、种类和功能;视觉器、感化器、听觉器。 3.简述昆虫口器的构造类型和取食方式与害虫防治的关系 昆虫的口器 口器是昆虫的取食器官,由于昆虫的种类、食性和取食方式不同,它们的口器在外形和构造上有各种不同的特化,形成各种不同的口器类型。但基本类型为咀嚼式和吸收式两大类,吸收式口器又因吸收方式不同分为刺吸式、虹吸式、舐吸式和锉吸式等。咀嚼式口器是比较原始的,其它口器类型都是由它演化而来。 1.咀嚼式口器

常见20种植物病虫害

常见20种植物病虫害 1、叶片出现斑点或斑块 如果叶片的斑点或斑块起皱变褐,可能是缺水造成的。若斑部软化、呈黑褐色,可能是浇水过冷、水溅到叶片上、化学药品的伤害、日灼病或病虫造成的。若斑点湿润有水疱状或干燥而凹陷,这是病害造成的。有几种害虫能刺吸植物的叶片为害。 2、突然落叶 叶片没有褪色就萎蔫,突然脱落,往往是由于植物受到了突然的袭击,如温度骤然的大幅度升降,白天日照强度的急增,或强冷风的吹袭;土壤的过度干燥, 特别是木本植物更易落叶。 3、顶部叶片小而黄,严重时出现褐斑 喜酸性土植物和对钙质敏感的植物在北方浇含钙质多的水(硬水)和用含钙质比较多的培养土容易出现的现象。 4、叶片卷曲脱落 由于温度低,顶部喷水或吹冷风造成的。 5、叶片黄化脱落 偶尔有老叶片脱落是正常的。大量的叶片同时黄化脱落则表明浇水过多,室内温度骤然降低或局部冷空气对流所致。 6、叶片呆板无生气 可能是光线过强或红蜘蛛为害的结果。健壮的叶片积满灰尘,也会缺乏生气, 注意清洗。 7、叶片出现损伤性裂口和孔洞 通常原因是:宠物或人为的机械损伤(刚萌发的叶芽受伤)是昆虫为害。 8、花蕾脱落 导致叶片脱落的原因同样可以引起花蕾脱落。花蕾脱落最常见的原因是空气干燥、缺水、光照少、开花前盆的位置变动或昆虫为害。 9、花很快枯萎 最可能的原因是缺水、空气干燥、光线太弱或温度太高。 10、叶片萎缩 要么是土壤干燥,要么浇水太多或盆底排水孔堵塞,以至使根系腐烂。也可 能是阳光太强(特别是中午)、空气干燥、温度太高,根系长满盆或虫害。 11、新植株落叶 刚换盆,新购买的植物或植物从一房间移到另一环境稍有变化的房间,掉 1-2片叶子是正常的现象。注意换盆时用稍大一些的盆,买植物拿回家时要小心 保护植物渐渐从阴处移到明亮处,尽是减少对植物的刺激。 12、底部叶片干燥脱落 有三种原因:缺乏光照、温度过高或缺水。 13、植物生长缓慢或不生长

植物保护技术教案农药的基本概念

课程名称:植物保护技术技术课程类型:专业课 教学进程:第3章第1节学时:4 班级:1、19 授课内容:农药的基本概念 教学目的 1. 掌握农药的含义与常规分类方法。 2.掌握农药对农作物的影响,农药对人及高等动物的毒性。 3.重点掌握毒性、毒力、药效的概念,农药毒力的表示方法。 4.了解影响农药毒力和药效的主要因素。 教学重点 1.毒性、毒力、药效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特别是剂量的概念。 2.农药、防治对象和环境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 1.毒力、药效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用具 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课件(包括文字、表格、图片等)。 教学方法 教师讲述、演示多媒体幻灯片等直观教学与对学生提问相结合。 教学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农药的定义及分类 一、农药的定义 农药系指用于预防、消灭或者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和其他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调节、控制、影响植物和有害生物代谢、生长、发育、繁殖过程的化学合成或者来源于生物、其他天然产物及应用生物技术生产的一种物质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 二、农药的分类 按原料的来源及成分分类: ⒈无机农药 ⒉有机农药 按用途分类: ⒈杀虫剂:对昆虫机体有直接毒杀作用,以及通过其他途径可控制其种群形成或可减轻、消除害虫为害程度的药剂。 ⒉杀螨剂:可以防除植食性有害螨类的药剂。 ⒊杀菌剂:对病原菌能起到杀死、抑制或中和其有毒代谢物,因而可使植物及其产品免受病菌为害或可消除病症的药剂。 ⒋杀线虫剂:用于防治农作物线虫病害的药剂。

⒌除草剂:可以用来防除杂草的药剂。 ⒍杀鼠剂:用于毒杀多种场合中各种有害鼠类的药剂。 ⒎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生长发育有控制、促进或调节作用的药剂。 按作用方式分类(杀虫剂): ⒈胃毒剂;⒉触杀剂;⒊熏蒸剂;⒋内吸剂;⒌拒食剂;⒍驱避剂;⒎引诱剂; 按作用方式分类(杀菌剂): ⒈保护性杀菌剂;⒉治疗性杀菌剂;3. 铲除性杀菌剂 按作用方式分类(除草剂): ⒈输导型除草剂;2、触杀型除草剂;3、选择性除草剂;4、灭生性除草剂 第二节农药的毒力与药效 农药的毒性程度常以毒力或药效作为评价的指标。 毒力是指药剂本身对不同生物发生直接作用的性质和程度,一般是在相对严格控制条件下,用精密测试方法,及采取标准化饲养的试虫或菌种及杂草而给予各种药剂的一个量度,作为评价或比较标准。毒力测定一般多在室内进行。 药效是药剂本身和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剂型、不同的寄主植物、不同的有害生物防治对象、不同的使用方法以及各种田间环境因素,都与药剂作用效果有密切的、不可分割的关系。药效多是在田间条件下或接近田间的条件下紧密结合生产实际进行测试的。 一、药剂毒力的测定 农药毒力单位 ⒈致死中量(LD50) ⒉致死中浓度(LC50) ⒊抑制中量(ED50) ⒋抑制中浓度(EC50) 二、药效与防效的计算 ⒈杀虫剂;⒉杀菌剂;⒊除草剂 第三节农药对农作物的影响 农药施于农作物后,如果使用不当或其他因素,会对农作物产生不良影响,甚至造成药害。但也有一些药剂,在正确使用的情况下,除起到防治病虫害的效果外,还有刺激作物生长的良好作用。 一、农药是否产生药害的决定因素 ⒈农药的性质 ⒉植物的种类和生育阶段、生理状态 ⒊环境条件 植物药害的症状 1)急性药害 急性药害在喷药后短期内产生,甚至在喷药数小时后即可显现。症状一般是

常见绿化植物病虫害防治汇总

常见绿化植物病虫害防治汇总 (一)、重阳木锦斑蛾的防治措施 近年来,重阳木锦斑蛾发生次数频繁,且对树木危害大,危害时对市民的生活影响大,=对此周边居民也经常会向绿化部门反映,此类事件媒体也曾多次报道过,因此对重阳木锦斑蛾的防治要加以重视,要熟悉其发生规律,了解其生态习性,及时防治。 发生规律 发生代数因地区而异,以老熟幼虫在树裂缝、树皮及粘结重叠的叶片中越冬。地区一年发生三代。4月下旬可见越冬代成虫。三代幼虫为害期分别为6月下旬、7月上中旬、9月中下旬。成虫白天在重阳木树冠或其他植物丛上飞舞,吸食补充营养。卵产于叶背。幼虫取食叶片,严重时将叶片吃光,仅残留叶脉。低龄幼虫群集为害,高龄后分散为害。老熟幼虫部分吐丝坠地做茧,也有在叶片上结薄茧。 防治方法 1、对幼虫在树皮越冬的,涂白树干。结合修剪,剪除有卵枝梢和有虫枝叶。冬季清除园枯枝落叶以消灭越冬虫茧。 2、利用草把诱杀幼虫,并清除枯枝落叶及石块下的越冬虫蛹。 3、保护天敌,如捕食竹小斑蛾幼虫的钩红螯蛛,寄生蛹的驼姬蜂等。 4、药剂防治:幼虫发生期用1.2%烟参碱乳油800-1000倍液,或1%杀虫素乳油2000-2500倍液喷治,防治效果好。一般在发现该虫为害较重时,即可喷施菊酯类药或10%吡虫啉乳油1 000~1 500倍液,也可用生物制剂森得宝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喷施进行防治。防治适期在幼虫2龄前,防治3龄后害虫可适当提高用药浓度。 注意事项 1、由于重阳木锦斑蛾群集为害大,并且发育进度在不同区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应加强对虫情的调查监测工作,准确抓住适期,及时组织防治,确保防治工作取得成效。 2、严禁使用高(剧)毒违禁农药,确保环境安全。 3、做好药剂的交替使用,延缓抗药性产生。 4、高温季节,用药时应切实做好人身防护工作,并避开中午高温时用药。 5、对于居民住宅小区的绿化地段,在开展药剂防治前,应做好告知工作,确

植保第二章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测试

xx第二章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测试 题(试卷) 一.填空题 1.植物病害的病原按其不同的性质可分为二大类,即()和()。 2.引起非侵染性病害的主要原因有()、()、()、()等。 3.植物病原生物主要包括()、()、()、()、()、()及()等。 4.生长在寄主细胞内的真菌,由()直接从()吸收养分;生长在寄主细胞间的真菌,则以()上产生的特殊结构——(),伸入细胞内吸取养分。 5.真菌具有维持其生长发育需要的( )和繁衍后代的( );真菌繁殖的基本单位是()。 6.真菌性病害的症状有()、()、()。 7.细菌中的生理小种一般称(),病毒中的生理小种称()。 8.寄主植物对病原物侵入的反应,依据其抗性的强弱,分别有()、()、()、()四种表现。 9.植物病害的侵染循环主要包括三个环节:()、()、()。 二.单项选择题 ()1.青枯病是属于植物病状中的______。 A.变色 B.斑点 C.萎焉 D.畸形 ()2.在植物病害中,______引起的病害最多。 A.真菌 B.细菌 C.病毒 D.线虫 ()3.在真菌生活史中,产生孢子数量最多的是______。 A.有性孢子 B.无性孢子 C.无法比较

()4.鉴定病毒病的可依据______。 A.植物的症状 B.植物的病征 C.寄主细胞内的内涵体 D.传染性 ()5.过敏性坏死反应是典型的______。 A.避病 B.抗侵入 C.抗扩展 D.抗病 ()6.金桔的气孔分布稀,数量少,中隙小,很少生溃肠病,这是由于金桔具有_____。 A.避病 B.抗侵入 C.抗扩展 D.抗病 ()7._______的环境条件有利于繁殖体产生,有利于病害流行。 A.高温高湿 B.适温高湿 C.适温低湿 D.低温低湿 ()8.防止病原物侵染的有利时期是______。 A.接触期 B.侵入期 C.潜育期 D.发病期 ()9.同一病害影响潜育期长短的主要因素是______。 A.温度 B.湿度 C.风雨 D.光照 ()10.________是多种病原物越冬越夏的主要场所。 A.田间病株 B.土壤 C.病株残体 D.肥料 三.多项选择题 ()1.______引起的病害在植物外部没有病征表现的。 A.真菌 B.细菌 C.病毒 D.类病毒 ()2.真菌性病害常见的病征多属于真菌的_______。A.菌丝体B.繁殖体C.分泌物D.孢子 ()3.能引发传染性病害的病原物是_______。

植物常见病害及特征

根腐病:病菌侵染部位:根部、茎基部、嫁接口、茎结处等。 生产中实际发生的病害有:腐皮镰孢菌根腐病、拟茎点霉根腐病、枯萎病、蔓枯病、白绢病、菌核病、疫病。 根腐病:其中腐皮镰孢菌根腐病是非嫁接黄瓜的主要根腐病种类,诊断特征一是地下茎基部腐烂,缢缩不明显;二是茎基部导管变褐色;三是茎基部后期导管变褐色,但不向上发展,即地上部茎的导管不变色。而拟茎点霉根腐病是当前嫁接黄瓜的主要根腐病种类。 镰刀菌枯萎病:黄瓜枯萎病又叫蔓割病、萎蔫病,属世界性病害,在我省各地都有发生,特别是保护地黄瓜,由于连年种植,土壤中菌量逐年积累增多,发病日趋严重。其诊断特征是病株呈萎蔫状;严重时剖开根、茎部导管,见到变黄褐色或黑褐色,其它病害没有此症状。 白绢病:被害部位主要发生在植株茎基部,在病部上面长有呈白色绢丝状的菌丝体,呈辐射状,边缘明显,所以叫白绢病,同时还生有茶褐色的小菌核。 疫病:诊断特征为,茎基部软化缢缩、植株萎蔫枯死,但是,导管不变色,这点和枯萎病不同。枯萎病与黄瓜疫病的主要区别为,黄瓜枯萎病一般不为害叶片。有时叶脉发黄,成网纹状。为害叶片,开始呈水浸状,暗绿色小斑,后扩展为近圆形大病斑黄瓜枯萎病不为害瓜条,疫病为害瓜条,开

始水浸状凹陷,后皱缩软腐,表面生有灰白色霉状物;黄瓜枯萎病呈萎蔫,严重时枯死,疫病呈萎蔫,很快枯死;黄瓜枯萎病地上部茎基部纵裂,疫病地下茎基部软腐缢缩、腐烂;导管黄瓜枯萎病致使导管变黑褐色,疫病不变色。 黄瓜蔓枯病:黄瓜蔓枯病除为害黄瓜外,还能为害冬瓜、南瓜、西葫芦、甜瓜和西瓜等。黄瓜茎、叶都能被害。其诊断要点,一是叶子病斑大,呈半圆形或“V”字形,同时病斑上面长有许多小黑点;二是茎被害多发生于节部,病斑白色,有琥珀色胶质物流出,散生有大量的小黑点,严重时造成蔓枯。 菌核病属于土传真菌病害,塑料棚、温室或露地黄瓜均可发病,但以塑料棚黄瓜受害重,从苗期至成株期均可被侵染。主要为害果实和茎蔓。

6 第二章 植物病害的基本知 识

第2章 园林艺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 第1节 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 1、 植物病害的定义 植物在其生长发育或贮藏过程中,如果遇到不良的环境条件,或者遭受其他寄生物的侵染,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就会受到干扰和破坏,在生理和组织结构上发生一系列的反常变化,导致产量降低,品质变劣,影响其使用价值的现象,成为植物病害。 四要点: 1、 病原:引起病害的原因,是外因即寄生物和不良环境条件。 2、 病程:组织结构和生理异常变化过程。(机械损伤和虫伤无病 理变化过程) 3、 症状:感病植物外表呈现的不正常现象。免疫植物虽受病原影 响但不显征,即不生病。 4、 损失:产量降低、品质变劣。郁金香受病毒侵染而出现杂色花 型曾使其价格高于黄金,虽生病却并非病害。 2、 病因 引起植物发生病害的原因很多,既有不适宜的环境因素,包括各种物理因素与化学因素;又有生物因素,包括外来生物的因素和植物自身的因素;还有环境与生物相互配合的因素,包括病原生物与环境条件的配合,环境因素与植物生长发育过程的配合,以及环境、病原物和植物三者的相互作用等等。概括的说,引起植物偏离正常生长发育状态而表现病变的因素谓之“病因”。 3、 植物病害的类型 按照植物或作物类型有果树病害、蔬菜病害、大田作物病害、牧草病害和森林病害等;

按照寄主受害部位可分为根部病害、叶部病害和果实病害等; 按照病害症状表现可分为腐烂型病害、斑点或坏死型病害、花叶或变色型病害等; 按照病原生物类型又分为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病毒病害等; 按传播方式和介体来分,有种传病害、土传病害、气传病害和介体传播病害等; 但最客观也最实用的还是按照病因类型来区分的方法,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有病原生物因素侵染造成的病害,成为侵染性病害;第二类是没有病原生物参与,只是由于植物自身的原因或由于外界环境条件的恶化所引起的病害,这类病害在植株间不会传播,因此成为非侵染性病害或非传染性病害。 (1) 侵染性病害 按病原生物种类不同,分为: 1 由真菌侵染引起的真菌病害,如稻瘟病; 2 由细菌侵染引起的细菌病害,如大白菜软腐病; 3 由病毒侵染引起的病毒病害,如烟草花叶病; 4 由寄生植物侵染引起的寄生植物病害,如菟丝子; 5 由线虫侵染引起的线虫病害,如大豆胞囊线虫; (二)非侵染性病害 非生物性病原包括各种不适宜的环境条件,例如:干旱、水涝、日烧、冷冻、营养失调、盐碱等等。这类病害不能相互传染,也不表现病症,因此,又叫生理性病害。例如:缺铁引起的叶片黄化;缺锌引起的小叶病. 按病因不同,分为: 1 植物自身遗传因子或先天性缺陷引起的遗传性病害或生理病害; 2 物理因素恶化所致病害: (1)大气温度的过高或过低引起的灼伤与冻害; (2)大气物理现象造成的伤害,如风、雨、雷电、雹害等; (3)大气与土壤水分和温度的过多与过少,如旱、涝、渍害等。 3 化学因素恶化所致的病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