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直径轴盘类工件直径测量的研究

大直径轴盘类工件直径测量的研究
大直径轴盘类工件直径测量的研究

轴类零件的加工工艺资料

轴类零件的加工工艺 绪论 本课题主要研究轴类零件加工过程,加工工艺注意点及改进的方法,通过总结非标件的加工以及典型半成品轴类零件的加工实例来加以说明。现在许多制造最终成品的工厂为了提高机器的某些性能或者降低成本,需要找机械加工厂定做的,常常会因为设备、技术或者工艺规程制定的不是很好,加工出来的部件无法满足使用要求,所以需要一次次的总结,改进加工工艺,从而完善产品。经过总结了生产上出现的问题,写下了这篇论文。 轴类零件是机器中经常遇到的典型零件之一。它在机械中主要用于支承齿轮、带轮、凸轮以及连杆等传动件,以传递扭矩。按结构形式不同,轴可以分为阶梯轴、锥度心轴、光轴、空心轴、曲轴、凸轮轴、偏心轴、各种丝杠等。 图轴的种类 a)光轴 b)空心轴 c)半轴 d)阶梯轴 e)花键轴 f)十字轴 g)偏心轴 h)曲轴 i) 凸轮轴 1 轴类零件的功用、结构特点 轴类零件是机器中经常遇到的典型零件之一。它在机械中主要用于支承齿轮、带轮、凸轮以及连杆等传动件,以传递扭矩。按结构形式不同,轴可以分为阶梯轴、锥度心轴、光轴、空心轴、曲轴、凸轮轴、偏心轴、各种丝杠等。它主要用来支承传动零部件,传递扭矩

和承受载荷。轴类零件是旋转体零件,其长度大于直径,一般由同心轴的外圆柱面、圆锥面、内孔和螺纹及相应的端面所组成。根据结构形状的不同,轴类零件可分为光轴、阶梯轴、空心轴和曲轴等。 轴的长径比小于5的称为短轴,大于20的称为细长轴,大多数轴介于两者之间。 1.1轴类零件的毛坯和材料 1.1.1轴类零件的毛坯 轴类毛坯常用圆棒料和锻件;大型轴或结构复杂的轴采用铸件。毛坯经过加热锻造后,可使金属内部纤维组织沿表面均匀分布,获得较高的抗拉、抗弯及抗扭强度。 根据生产规模的不同,毛坯的锻造方式有自由锻和模锻两种。中小批生产多采用自由锻,大批大量生产时采用模锻。 1.1.2轴类零件的材料 轴类零件材料常用45钢,精度较高的轴可选用40Cr、轴承钢GCr15、弹簧钢65Mn,也可选用球墨铸铁;对高速、重载的轴,选用20Mn2B、20Cr等低碳合金钢或38CrMoAl氮化钢。 45钢是轴类零件的常用材料,它价格便宜经过调质(或正火)后,可得到较好的切削性能,而且能获得较高的强度和韧性等综合机械性能,淬火后表面硬度可达45~52HRC。 40Cr等合金结构钢适用于中等精度而转速较高的轴类零件,这类钢经调质和淬火后,具有较好的综合机械性能。 轴承钢GCr15和弹簧钢65Mn,经调质和表面高频淬火后,表面硬度可达50~58HRC,并具有较高的耐疲劳性能和较好的耐磨性能,可制造较高精度的轴。 精密机床的主轴(例如磨床砂轮轴、坐标镗床主轴)可选用38CrMoAIA氮化钢。这种钢经调质和表面氮化后,不仅能获得很高的表面硬度,而且能保持较软的芯部,因此耐冲击韧性好。与渗碳淬火钢比较,它有热处理变形很小,硬度更高的特性。 2 轴类零件一般加工要求及方法 2.1 轴类零件加工工艺规程注意点

CAD 等轴测图绘制

CAD轴测图绘制 等轴测图形在CAD界被称为“二维半”或“假”三维图,通过沿三个主轴对齐,用二维线条来表现三维效果。这类三维图虽然就立体效应而论,不能与真正的三维图相比,但是具有操作简单、易于绘制、线条清晰等优点,是三维画法无可比拟的. 等轴测视图中,捕捉角度假定为0度,那么等轴测平面的轴是30 度(X轴)、90 度(Z轴)、150 度 (或-30°Y轴),即 首先需要将捕捉样式设置为“等轴测”,就可以在三个平面中的任一个上工作,每个平面都有一对关联轴. 左视图:y轴和z轴 俯视图:x轴和y轴 右视图:z轴和x轴 选择三个等轴测平面之一,十字光标就会沿相应的等轴测轴对齐。这时如果“正交模式”是打开的,所绘图线也将与所选择的模拟平面对齐。 二、绘制方法 1.“等轴测捕捉/栅格”模式 通过设置“等轴测捕捉/栅格”模式,能够创建表现三维对象的二维等轴测图像。这时光标将与三个等轴测轴中的两个对齐,并显示栅格点。用户可以沿三个等轴测平面之一轻易对齐

对象,创建等轴测图形. 1).选择菜单“工具”->“草图设置…” 2).选择“捕捉和栅格”选项卡 3).在“捕捉类型和样式中”选项组内,选择“栅格捕捉”样式为“等轴测捕捉”或是直接单击状态栏上的按钮(如果开启此按钮呈彩色) 俯视等轴测图光标: 左视等轴侧图光标: 右视等轴侧图光标: 按F5键或CTRL+E组合键,将按顺序遍历左视图、右视图、上视图 总结: 右视图文字旋转/倾斜30/30

左视图文字旋转/倾斜-30/-30 俯视图文字旋转/倾斜X轴30/-30 Y轴-30/30 为了整齐和清晰,等轴测图中的尺寸标注遵循尺寸线和所在平面的轴平行的原则,即左视图中应该和y轴或z轴平行;俯视图中应该和x轴或y轴平行;右视图中应该和z轴或x 轴平行。尺寸标注步骤如下: 1.“标注”(“Dimension”)——对齐”(“Alignd”) 2.选择需要标注的两点,并拖放到合适的位置 3.“标注” (“Dimension”)——“倾斜”(“Oblique”)或输入Dimedit,再输入O 4.设置合适的倾斜角度。如果尺寸线要与x轴平行,倾斜角度为-30(或330);如果要与y轴平行,输入30;如果要与z轴平行,输入30(在左视图上)或-30(在右视图上). 标注尺寸时,不一定要用F5或Ctrl-E选择到相应的等轴侧面。因为使用Alignd命令,尺寸线会自动和需要标注的两点平行,尺寸文字会自动和尺寸线垂直 平面画法中的直径、半径和角度的标注不再适用于等轴测图。因为等轴测图其实是二维表示,其中的90度,在二维里不是60度就是120度。所以,如果标直径,可以直线画出圆的直径,然后再标注直径的两端;如果标角度,可以使用文字代替。

典型轴类零件的数控加工工艺编制

典型轴类零件的数控加工工艺编制数控技术是用数字信息对机械运动和工作过程进行操纵的技术,数控装备是以数控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对传统制造产业和新兴制造的渗透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即所谓的数字化装备。 本次设计确实是进行数控加工工艺设计典型轴类零件,要紧侧重于该零件的数控加工工艺和编程,包括完成该零件的工艺规程,要紧工序工装设计,并绘制零件图、夹具图等。 通过本次毕业设计,对典型轴类零件的设计又有了深的认识。从而达到了巩固、扩大、深化所学知识的目的,培养和提高了综合分析咨询题和解决咨询题的能力以及培养了科学的研究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数控技术典型轴类零件加工工艺毕业设计

摘要 (1) 目录 (2) 1.引言 (3) 1.引言 (3) 2.零件分析 (4) 2.1毛坯的选择 (4) 2.2 机床的选择 (4) 3.零件图加工艺分析 (7) 3.1零件的工艺分析 (7) 3.2 零件的加工工艺设计 (11) 4.零件图加工程序编写 (21) 4.1零件左端加工程序编写 (21) 4.2零件右端加工程序编写 (22) 5. 程序调试 (25) 致谢 (26) 参考文献 (27)

数控技术集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运算机技术、成组技术与现代操纵技术、传感检测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网络通讯技术、液压气动技术、光机电技术于一体,是现代先进制造技术的基础和核心。数控车床己经成为现代企业的必需品。随着数控技术的不断成熟和进展及市场日益繁荣,其竞争也越来越猛烈,人们对数控车床选择也有了更加宽敞的范畴,对数控机床技术的把握也越来越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进展,人们对生活用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企业对生产效率也有相应的提高。数控机床的显现实现了宽敞人们的这一愿望。数控车削加工工艺是实现产品设计、保证产品的质量、保证零件的精度,节约能源、降低消耗的重要手段。是企业进行生产预备、打算调度、加工操作、安全生产、技术检测和健全劳动组织的重要依据。也是企业对高品质、高品种、高水平,加速产品更新,提高经济效益的技术保证。这不但满足了宽敞消费者的目的,即实现了产品多样化、产品高质量、更新速度快的要求,同时推动了企业的快速进展,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 数控工艺规程的编制是直截了当指导产品或零件制造工艺过程和操作方法的工艺文件,它将直截了当阻碍企业产品质量、效益、竞争能力。本文通过对典型轴类零件数控加工工艺的分析,对零件进行编程加工,给出了关于典型零件数控加工工艺分析的方法,关于提高制造质量、实际生产具有一定的意义。依照数控机床的特点,针对具体的零件,进行了工艺方案的分析,工装方案的确定,刀具和切削用量的选择,确定加工顺序和加工路线,数控加工程序编制。通过整个工艺的过程的制定,充分表达了数控设备在保证加工精度,加工效率,简化工序等方面的优势。 本人以严谨务实的认真态度进行了此次设计,但由于知识水平与实际体会有限。在设计中会显现一些错误、缺点和疏漏,诚请各位评审老师提出批判和指正。

各种测量方法

各种测量方法 一、轴径 在单件小批生产中,中低精度轴径的实际尺寸通常用卡尺、千分尺、专用量表等普通计量器具进行检测;在大批量生产中,多用光滑极限量规判断轴的实际尺寸和形状误差是否合格;;高精度的轴径常用机械式测微仪、电动式测微仪或光学仪器进行比较测量,用立式光学计测量轴径是最常用的测量方法。 二、孔径 单件小批生产通常用卡尺、内径千分尺、内径规、内径摇表、内测卡规等普通量具、通用量仪;大批量生产多用光滑极限量规;高精度深孔和精密孔等的测量常用内径百分表(千分表)或卧式测长仪(也叫万能测长仪)测量,用小孔内视镜、反射内视镜等检测小孔径,用电子深度卡尺测量细孔(细孔专用)。 三、长度、厚度 长度尺寸一般用卡尺、千分尺、专用量表、测长仪、比测仪、高度仪、气动量仪等;厚度尺寸一般用塞尺、间隙片结合卡尺、千分尺、高度尺、量规;壁厚尺寸可使用超声波测厚仪或壁厚千分尺来检测管类、薄壁件等的厚度,用膜厚计、涂层测厚计检测刀片或其他零件涂镀层的厚度;用偏心检查器检测偏心距值,用半径规检测圆弧角半径值,

用螺距规检测螺距尺寸值,用孔距卡尺测量孔距尺寸。 四、表面粗糙度 借助放大镜、比较显微镜等用表面粗糙度比较样块直接进行比较;用光切显微镜(又称为双管显微镜测量用车、铣、刨等加工方法完成的金属平面或外圆表面;用干涉显微镜(如双光束干涉显微镜、多光束干涉显微镜)测量表面粗糙度要求高的表面;用电动轮廓仪可直接显示Ra0.025~6.3μm 的值;用某些塑性材料做成块状印模贴在大型笨重零件和难以用仪器直接测量或样板比较的表面(如深孔、盲孔、凹槽、内螺纹等)零件表面上,将零件表面轮廓印制印模上,然后对印模进行测量,得出粗糙度参数值(测得印模的表面粗糙度参数值比零件实际参数值要小,因此糙度测量结果需要凭经验进行修正);用激光测微仪激光结合图谱法和激光光能法测量Ra0.01~0.32μm的表面粗糙度。 五、角度 1.相对测量:用角度量块直接检测精度高的工件;用直角尺检验直角;用多面棱体测量分度盘精密齿轮、涡轮等的分度误差。 2.直接测量:用角度仪、电子角度规测量角度量块、多面棱体、棱镜等具有反射面的工作角度;用光学分度头测量工件的圆周分度或;用样板、角尺、万能角度尺直接测量精度要求不高的角度零件。3.间接测量:常用的测量器具有正弦规、滚柱和钢球等,也可使用三坐标测量机。 4.小角度测量:测量器具有水平仪、自准直仪、激光小角度测量仪

孔径和深度检测

《机械零件测量与检验》孔径、深度的检测的检测——电子教案 数控技术专业 名师课堂资源开发小组 2016年2月

子任务2:孔径和深度的检测 我校承接了15件套筒零件的加工,现需我们对套筒尺寸误差进行检测。如图3-1 图3-1 套筒零件图 一、零件尺寸公差的分析 套筒它属于套类零件,由二个不同直径的外圆和一个内孔组成,此零件尺寸精度要求较 高的部位有外圆柱面ф40k6,查孔的极限偏差数值表可知其 018 .0 02 .0 40+ - φ。内孔尺寸为7 30H φ,查 标准公差数值表可知 025 .0 30+ φ。其它尺寸均为未注线性尺寸公差按公司要求统一按GB/T 1804-M 处理,通过查表可知ф39,2,60的公差值分别为,和。 相关专业术语及知识点 1、孔的定义 1)孔 孔通常指工件的圆柱形内表面,也包括非圆柱形内表面(由两平行平面或切面形成的包容面),如图3-2(a、b)所示。 (a)圆柱形内表面和键槽(b)凹槽和凸槽 图3-2 孔 2)基准孔 基准孔是指在基孔制配合中选作基准的孔。对本标准,即下极限偏差为零的孔。 2、尺寸的相关术语: 1)公称尺寸 孔的公称尺寸用D表示(其定义与2-1章节中的公称尺寸相同)。 2)实际尺寸(Da)

孔的实际尺寸用Da 表示(其定义与2-1章节中的 实际尺寸相同)如图3-3所示。 孔的实际尺寸合格的条件为: max min D Da D ≤≤ 图3-3 实际尺寸 3)极限尺寸 孔的上、下极限尺寸分别用Dmax,Dmin 表示(其定义与2-1章节中的极限尺寸相同)。 孔的上极限尺寸 ES D D +=max 孔的下极限尺寸 EI D D +=min 1、公差的定义及相关术语 1)尺寸公差 孔的公差用h T EI ES D D T h -=-=m in m ax 2)标准公差 GB/T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极限与配合》标准中所规定的任一公差。字母IT 为“国际公差”的符号。见表2-1 3)公差带 公差带代号由公称尺寸、基本偏差和标准等级组成,如Ф30H7,其中30为公称尺寸,H 为基本偏差代号,7为标准公差等级(省去字母IT) 4)标准公差等级 标准公差等级在2-1章节中已介绍。例如某孔的公称直径为Ф32,公差等级为IT7,则查表2-1可知,其公差值为. 4、偏差的相关术语及定义: 1)基本偏差 在本标准极限与配合制中,确定公差带相对零线位置的那个极限偏差。 可以是上极限偏差或下极限偏差,一般为靠近零线的那个偏差。国家标准规定了孔的基本偏差代号为A 、B...ZC 共28种,用大写字母表示。其中,基本偏差H 代表为基准孔,基准孔的基本偏差都与零线重合,如图2-6,2-7所示。 2)实际偏差 实际尺寸减其公称尺寸所得的代数差称为实际偏差,它是提取要素的局部偏差。孔的实际偏差分别用a E 表示,则 D D E a a -= 合格条件为: ES E EI a ≤≤ 3)极限偏差

轴类零件的综合测量

实验四 轴类零件的综合测量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常用轴类零件的检测项目,会根据要求选用相应的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 2.了解轴类零件常用测量形位误差的仪器设备原理、使用方法及数据处理方法; 3. 掌握常用表面粗糙度的检测方法及主要仪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和测量方法。 二.实验内容介绍 对于轴类零件,检测项目一般包括尺寸、形位误差、表面粗糙度等项目。图4-1为某车床传动轴的零件图,要求通过实验选择合适的测量器具,将该轴零件图中标注的各项技术参数进行测量评定。 图4-1 某车床传动轴简图 三.测量仪器及测量方法 (一) 尺寸测量。 尺寸测量方法及仪器选用参照实验一。 (二)形位误差测量 圆度、圆柱度、径向跳动误差的测量方法很多, 本实验介绍用两中心孔的轴线为公共基准,直接测量 圆柱体横截面轮廓上各点到基准轴线的半径差,然后 按最少区域法或最少二乘法计算出圆度误差值。这种 测量原理是根据测量跳动的原则。 1.测量仪器及原理 XW-250型多功能形位误差测量仪配接电感测微 仪、数据采集器及计算机半自动采集数据测量轴类零 件的径向跳动、端面跳动、圆度误差和圆柱度误差。 测量装置的外形如图4-2所示。 它由底座、导轨、测量支架、顶针等主要部分组成,配接不同仪器可用来测量轴类、盘类零件的圆度、圆柱度、直线度、平行度、径向跳动、端面跳动及全跳动

等。 实验中用到的电感测微仪是一种精度高,测量范围大,稳定性好,配接传感器侧头能够准确测出微小尺寸变化的精密仪器。其外形如图4-3所示。 电感测微仪和计算机之间的连接是通过便携式形位数据采集器完成的,各部分之间的接线如下图4-4所示。采集器有一个12位的显示窗和一个32键的键盘,其主要功能是选择档位、配接仪器、设置测量参数,与多种测量仪适配对各有关项目形位误差的测量进行数据采集,将测量结果保存或用通讯的方式将采得的数据实时送入计算机进行计算评定处理,最后得出相应形位误差项目的测量评定结果。 测量时,工件安装在分度头与尾架的两顶尖上,两顶尖之间的距离可根据工件的长度,移动尾架来调整。测量轴的一端装有传感器测头。松开测量轴锁紧螺钉,测量支架可带动电感测头纵向移动,使测头移到工件的待测截面处;再松开立柱锁紧螺钉,转动升降螺母,可使电感测头上下移动,最后达到测头与被测工件的最高素线接触,将螺钉锁紧。这样,当工件旋转时,截面轮廓相对于回转轴线的距离变动量就通过传感器测头、电感测微仪、数据采集器,显示在采集器显示窗上。最后将数据发送至计算机进行计算处理,得到所测误差。 2.测量步骤 (1)按图4-4所示连接好各仪器设备。 (2)将装好夹具的工件安装在分度头与尾架之间。 (3)打开电感测微仪的电源开关预热15分钟。根据所选用传感器将旋钮A 、B 调至相应的位置上;根据被测零件的测量要求调整量程开关,使其置于相应的挡位上。 (4)移动测量支架,调整传感器测头,使测头在被测截面处与被测轴的最高素线接触,轻微压缩测头,使传感器指示表的指针指向零位后,将测头固定。 (5)采集器的设定:根据所测项目依次设定测量参数。顺序是:开机—时间设置—测量仪器选定(测量项目不同,配接仪器不同)—仪器挡位选择(一定要与测微仪挡位一致)--截面数设定(根据需要在0~9中选择)—测点数设定(圆度、圆柱度测量,测点数可设为024~999点)—跨距的设键 盘 12位显示窗 电源220V 电源开关按钮 数据通讯电缆 光电转角编 码器电缆 模拟量 输入电缆

轴类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

轴类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 零件图七

摘要 本设计所选的题目是有关轴类零件的设计与加工,通过设计编程,最终用数控机床加工出零件,数控加工与编程毕业设计是数控专业教学体系中构成数控加工技术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运用数控原理,数控工艺,数控编程,制图软件和数控机床实际操作等专业知识对零件进行设计,是对所学专业知识的一次全面训练。熟悉设计的过程有利于对加工与编程的具体掌握,通过设计会使我们学会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进行综合的运用,同时还会对本专业有较完善的系统的认识,从而达到巩固,扩大,深化知识的目的。 此次设计也是我们走出校园之前学校对我们的最后一次全面的检验以及提高我们的素质和能力。毕业设计和完成毕业论文也是我们获得毕业资格的必要条件。 设计是以实践为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通过对零件的分析与加工工艺的设计,提高我们对零件图的分析能力和设计能力。达到一个毕业生应有的能力,使我们在学校所学的各项知识得以巩固,以更好的面对今后的各种挑战。 此次设计主要是围绕设计零件图七的加工工艺及操作加工零件来展开的,我们在现有的条件下保证质量,加工精度及以及生产的经济成本来完成,对我们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其主要内容有:分析零件图,确定生产类型和毛坯,确定加工设备和工艺设备,确定加工方案及装夹方案,刀具选择,切削用量的选择与计算,数据处理,对刀点和换刀点的确定,加工程序的编辑,加工时的实际操作,加工后的检验工作。撰写参考文献,组织附录等等。 关键词 加工工艺、工序、工步、切削用量:切削速度(m/min)、切削深度(mm)、进给量(mm/n、mm/r)。

用内径量表测量孔径

精品 用内径量表测量孔径 【授课班级】 16高职预科1班 【授课时间】 2017年3月30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内径量表; (2)理解内径量表的测量原理; (3)掌握内径量表测量孔径的方法和要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设疑导入提升思考、分析问题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3)通过实践探究学习提升动手和解决问题能力; (4)通过高职考典型例题链接提升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探究相结合的方式,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求实的科学态度。 【重点】内径量表测量孔径的方法和要领。 【难点】内径量表测量孔径的要领。 【教学方法】讲授法、归纳法、演示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准备】 相关工量具、多媒体课件、教案、学案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和要点 教师 活动 学生 活动 设疑导入 在上次课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学习了用游标卡尺、内 径千分尺测量孔径的方法。请大家仔细观察课件上的工件, 该工件中的孔可以用我们上次课所学的那两种量 具来测量吗?(请几位学生上来测量)为什么?(5′) 讲解、展示 工件、提问、 引导、播放 课件 听讲、观察、 测量、思考、 讨论、回答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和要点 教师 活动 学生 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的同时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分 析问题提升学生思考、分析问题能力 知识链接:测量器具的选择,主要取决于被测件的精 度要求,也要考虑尺寸大小、结构形状、材料被测表面位 置,同时也要考虑工件批量、生产方式和生产成本等因素 新课环节一、小组合作初次实践探究(6′) 根据课前预习和分组,小组合作尝试安装、调校内径 量表,完成工件中孔径的测量,并填写学习任务 单。 教师根据各小组操作情况简要小结 设计意图:检验预习成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和积极性,提升团队协作以及动手和解决问题能力,发现 问题,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观看视频,再次实践探究(9′) 带着初次实践探究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观看教师自己 录制的视频,并再次完成工件中孔径的测量,同 时完成学习任务单的填写。遇到困难时可以看平板电脑上 的视频边学习边操作。 设计意图:带着问题进行学习,使学习更具针对性和 有效性。边学习边实践,边实践边学习,帮助学生更好的 理解内径量表的测量原理、掌握内径量表测量孔径的方法 和要领,突破重难点。同时,自录视频有助于学生二次学 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突破重难点。 引导、观察 分析、提问、 小结 引导、播放 视频、观察、 指导、分析、 归纳 团队合作、 实践探究、 思考归纳 观看视频、 思考、理解、 团队合作、 实践探究、 思考归纳

轴测图画法

轴测图画法 管道轴测图CAD画法 轴测图是反映物体三维形状的二维图形,它富有立体感,能帮人们更快更清楚地认识产品结构。绘制一个零件的轴测图是在二维平面中完成,相对三维图形更简洁方便。 一个实体的轴测投影只有三个可见平面,为了便于绘图,我们将这三个面作为画线、找点等操作的基准平面,并称它们为轴测平面,根据其位置的不同,分别称为左轴测面、右轴测面和顶轴测面。当激活轴测模式之后,就可以分别在这三个面间进行切换。如一个长方体在轴测图中的可见边与水平线夹角分别是30°、90°和120°。 一、激活轴测投影模式 1、方法一:工具-->草图设置、捕捉和栅格-->捕捉业型和样式:等轴测捕捉-->确定,激活。 2、在命令提示符下输入:snap-->样式:s-->等轴测:i-->输入垂直间距:1-->激活完成。 3、等轴面的切换方法:F5或CTRL+E依次切换上、右、左三个面。 二、在轴测投影模式下画直线 1、输入坐标点的画法: ?与X轴平行的线,极坐标角度应输入30°,如@50<30。 ?与Y轴平行的线,极坐标角度应输入150°,如@50<150。 ?与Z轴平行的线,极坐标角度应输入90°,如@50<90. ?所有不与轴测轴平行的线,则必须先找出直线上的两个点,然后连线。 2、也可以打开正交状态进行画线。如下图,即可以通过正交在水平与垂直间进行切换而绘制出来。 ▲ 实例: 在激活轴测状态下,打开正交,绘制的一个长度为10的正方体图。 1、激活轴测-->启动正交,当前面为左面图形。 2、直线工具-->定第一点-->水平方向10-->垂直方向10-->水平反方向10-->C 闭合, 3、F5:切换至上面-->指定顶边一角点-->X方向10-->Y方向10-->X 方向10-->C闭合, 4、F5:切换到右面-->指定底边右角点-->水平方向10-->向上垂直方向10-->确定完成, 三、定位轴测图中的实体 要在轴测图中定位其它已知图元,必须打开自动追踪中的角度增量并设定角度为30度,这样才能从已知对象开始沿30°、90°或150°方向追踪。 1、如要在上例中的正方形右面定一个长度为4的正方形,则: 捕捉右面左底角-->X轴方向:3-->垂直方向4-->水平方向4-->下垂直方向4-->C闭合,2、如要在顶面绘制一直径为4的圆,则: F5切换至顶面-->椭圆工具-->等轴测圆:i-->捕捉对角线交叉点-->半径:2-->确定完成, 四、轴测面内画平行线 轴测面内绘制平行线,不能直接用OFFSET命令进行,因为OFFSET中的偏移距离是两线之间的垂直距离,而沿30°方向之间的距离却不等于垂直距离。 为了避免操作出错,在轴测面内画平行线,我们一般采用复制COPY命令或OFFSET中的“T”选项;也可以结合自动捕捉、自动追踪及正交状态来作图,这样可以保证所画直线与轴测轴的方向一致。。

典型轴类零件加工工艺标准规范标准分析

阶梯轴加工工艺过程分析 图6—34为减速箱传动轴工作图样。表6—13为该轴加工工艺过程。生产批量为小批生产。材料为45热轧圆钢。零件需调质。

(一)结构及技术条件分析 该轴为没有中心通孔的多阶梯轴。根据该零件工作图,其轴颈M、N,外圆P,Q及轴肩G、H、I有较高的尺寸精度和形状位置精度,并有较小的表面粗糙度值,该轴有调质热处理要求。 (二)加工工艺过程分析 1.确定主要表面加工方法和加工方案。

传动轴大多是回转表面,主要是采用车削和外圆磨削。由于该轴主要表面M,N,P,Q的公差等级较高(IT6),表面粗糙度值较小(Ra0.8μm),最终加工应采用磨削。其加工方案可参考表3-14。 2.划分加工阶段 该轴加工划分为三个加工阶段,即粗车(粗车外圆、钻中心孔),半精车(半精车各处外圆、台肩和修研中心孔等),粗精磨各处外圆。各加工阶段大致以热处理为界。 3.选择定位基准 轴类零件的定位基面,最常用的是两中心孔。因为轴类零件各外圆表面、螺纹表面的同轴度及端面对轴线的垂直度是相互位置精度的主要项目,而这些表面的设计基准一般都是轴的中心线,采用两中心孔定位就能符合基准重合原则。而且由于多数工序都采用中心孔作为定位基面,能最大限度地加工出多个外圆和端面,这也符合基准统一原则。 但下列情况不能用两中心孔作为定位基面: (1)粗加工外圆时,为提高工件刚度,则采用轴外圆表面为定位基面,或以外圆和中心孔同作定位基面,即一夹一顶。 (2)当轴为通孔零件时,在加工过程中,作为定位基面的中心孔因钻出通孔而消失。为了在通孔加工后还能用中心孔作为定位基面,工艺上常采用三种方法。 ①当中心通孔直径较小时,可直接在孔口倒出宽度不大于2mm的60o内锥面来代替中心孔;

多孔材料检测方法--最大孔径_孔隙率_透气率

多孔材料检测方法——最大孔径、孔隙率、透气率1最大xx的测定 采用冒泡法测定最大孔径。将制好的试验样品放入酒精中浸泡5~10分钟,取出样品放入样品室,将上下夹具旋紧后装在FBP-3Ⅲ型多孔材料性能检测仪上,在样品上倒入少许酒精,启动仪器,调节旋钮使显示的压力差值不断增加,直到在样品上出现第一个气泡为止,记录此时的压力值。为了观察方便,往往在被测试样上表面封一薄层浸渍液体,当气体压力由小逐渐增大到某一定值时,气体将把浸渍液体从毛细管中推开而冒出气泡,记录出现第一个气泡时的压力数据,按下式进行计算,所得数据即为材料的最大孔径值: 式中: γ—试验液体的表面张力,N/m; Pg—试验气体压力,Pa; ρ—试验液体密度,kg/m^3; h—试验液体表面到试样表面的高度,m 2孔隙率的测定 浸泡介质法: 首先利用游标卡尺测量样品的半径r和高度h(由此可算出试样的总体积),称出干燥试样在空气中的重量m1,然后浸入蒸馏水中使其饱和,即采用加热鼓如法使介质充分填满多孔材料的孔隙。试样浸泡一定时间内充分饱和后,将试样取出,轻轻擦去试样表面的介质,再用电子秤称出试样此时在空气中的总质量m2,由下公式计算多孔材料的孔隙率。3透气率的测定 将干燥的试样样品放入样品室,旋紧上下夹具以保证样品室的密封,将样品室装在FBP-3Ⅲ型多孔材料性能检测仪上,启动仪器,调节压力旋钮使压力差达到一定值,通过数显表观察压力差及流量的变化,记录压差稳定时对应的流量值。随着压差不断下降,记录不同压差下对应的流量值5~10组。重复实验

至少三次,记录与第一组相同压差下对应的流量值,取平均值,代入下式,拟合出一条P与Q和比值的曲线,斜率即为透气率。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K气—透气率,m^3/ m^2?KPa?h; Q—气体流量,m^3/h; ΔP—气体透过多孔材料产生的压力降,KPa; A—试样测试区域的面积,m^2 理论上K气是一个定值,即试样P—Q曲线为一条直线,实际上发现是一条折线,不同压差点测出的K气值不同,流量的范围选取越大,这种差别也越大,所以测试时压差点的选取应有规律,以便于比较。 (先将进口压力调至最大,记录此时的流量值,后跟随压力的不断减小,一一记录流量值的相对变化。)

典型轴类零件加工工艺分析

南昌航空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 专业名称数控技术应用 班级 08级数控本科班 学生姓名辜世奇 指导教师周贤 系主任龚令根 日期 2011 年 10 月 1 日至 2012 年 4 月 16 日 二○一二年四月十六日 南昌航空大学

南昌航空大学毕业论文(设计) 诚信声明 本人在此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大专毕业论文(设计),是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成果各个环节均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毕业论文(设计)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过的作品成果,由此而引发的法律后果完全由本人承担。 毕业论文(设计)作者签名:辜世奇 2012 年 4 月 16日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专业名称数控技术应用 班级 08级数控本科班 学生姓名辜世奇 指导教师周贤 系主任龚令根 I、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典型轴类零件的加工 II、毕业设计(论文)摘要(300字以内) 本文主要介绍的是在机床、汽车、拖拉机等制造工业中,轴类零件是另一类用量很大,且占有相当重要地位的结构件。轴类零件的主要作用是支承传动零件并传递动和动力,它们在工作时受多种应力的作用,因此从选材角度看

,材料应有较高的综合机械性能.局部承受摩擦的部位如车床主轴的花键、曲轴轴颈等处,要求有一定的硬度,以提高其抗磨损能力。要求以综合机械性能为主的一类结构零件的选材,还需根据其应力状态和负荷种类考虑材料的淬透性和抗疲劳性能。实践证明,受交变应力的轴类零件、连杆螺栓等结构件,其损环形式不少是由于疲劳裂纹引起的。通过磨具主轴加工工艺的分析、阐述了在学校机械加工实习课中如何对典型轴类零件进行工艺分析,从而提高工件质量、劳动生产率。 Ⅳ、主要参考资料: [1]庞浩.金属工艺学. 浙江: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9 [2]艾兴.肖诗纲主编.切削用量手册.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4 [3]夏凤芳. 数控机床加工工艺. 江西: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7 [4]成大先. 机械设计基础.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6 [5]余英良. 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江西: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8 [6]杜庚星,主编,《车工技能训练》[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7]姚云英. 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6

轴类零件的加工工艺

XX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 08 级 论文题目:典型轴类零件的加工工艺 姓名赵萌萌 班级数控084班 系别机电工程系 学校XX职业技术学院 指导教师蒲筠果 2011年6月8 日

典型轴类零件的加工工艺 摘要 本文综述了轴类零件的加工制定过程包括轴工艺分析、毛坯确定、工艺路线设计、工序设计完成了零件的数控加工工艺和编程。通过查阅相关手册、书籍确定了工序的安排、加工余量的计算、切削用量的选择,研究了典型轴类零件的加工工艺。 关键词:典型轴类零件,加工工艺,工序,编程

目录 摘要 (1) 一、零件的工艺分析 (2) 1.1 零件的作用 1.2 图纸分析 1.2.1零件图的完整性与正确性分析 1.2.2零件技术要求分析 1.2.3尺寸标注方法分析 1.2.4零件的材料分析 1.3 零件的结构工艺性分析 二、毛坯的确定 三、工艺路线设计 3.1加工方法的选择 3.2加工阶段的划分 3.3工序的划分 3.4加工顺序的安排 四、工序设计 4.1 机床的选择 4.2 定位基准与加紧方案的确定 4.3 夹具的选择 4.4 道具的选择 4.5量具的选择 4.6进给路线的设计确定和工步顺序的安排 4.7工序加工余量、工序尺寸及偏差的确定 五、填写工艺卡片 六、数控编程 七、参考文献 八、致谢

一、工艺分析 1.1零件的作用 该零件为轴类零件,在使用过程中,主要起支撑传动零件、承受载荷、传递扭矩的作用。 1.2图纸分析 1.2.1 零件图的完整性与正确性分析 该零件为轴类零件,仅用此一个视图即可将零件表达清楚,视图足够、正确。尺寸及相关的技术要求标注齐全,其中两个R10的圆同时与Φ45的外圆表面和R16的圆弧面相切;才C2的倒角在螺纹加工中自动生成。 1.2.2 零件技术要求分析 零件的技术要求分析主要是指零件的尺寸精度、形状精度、位置精度、表面粗糙度等的分析。零件的这些要求应在保证零件使用性能的前提下经济合理。过高的精度和表面粗糙度要求会使工艺过程复杂、加工困难、成本提高。此零件的技术要求如下表: 加工表面 尺寸精度位置精度表面粗 糙度 备注基本尺寸公差等级类型公差值基准 Φ48外圆48 0.03 IT8 同轴度Φ0.02 A 1.6 Φ36内孔36 0.02 IT7 1.6 Φ20内孔20 0.02 IT7 3.2 左端面至 Φ20右端 面的轴向 尺寸 45 0.1 IT10 零件的总 长度 112 0.1 IT10 1.2.3 尺寸标注方法分析 零件图上的尺寸标注方法有局部分散标注法、集中标注法和坐标标注法等。此零件在数

各种测量方法

各种测量方法

各种测量方法 一、轴径 在单件小批生产中,中低精度轴径的实际尺寸通常用卡尺、千分尺、专用量表等普通计量器具进行检测;在大批量生产中,多用光滑极限量规判断轴的实际尺寸和形状误差是否合格;;高精度的轴径常用机械式测微仪、电动式测微仪或光学仪器进行比较测量,用立式光学计测量轴径是最常用的测量方法。 二、孔径 单件小批生产通常用卡尺、内径千分尺、内径规、内径摇表、内测卡规等普通量具、通用量仪;大批量生产多用光滑极限量规;高精度深孔和精密孔等的测量常用内径百分表(千分表)或卧式测长仪(也叫万能测长仪)测量,用小孔内视镜、反射内视镜等检测小孔径,用电子深度卡尺测量细孔(细孔专用)。 三、长度、厚度 长度尺寸一般用卡尺、千分尺、专用量表、测长仪、比测仪、高度仪、气动量仪等;厚度尺寸一般用塞尺、间隙片结合卡尺、千分尺、高度

镜等具有反射面的工作角度;用光学分度头测量工件的圆周分度或;用样板、角尺、万能角度尺直接测量精度要求不高的角度零件。3.间接测量:常用的测量器具有正弦规、滚柱和钢球等,也可使用三坐标测量机。 4.小角度测量:测量器具有水平仪、自准直仪、激光小角度测量仪等。 六、直线度 用平尺(或 刀口尺)测量间隙为0.5μm(0.5~3μm 为有色光,3μm 以上为白光)的直线度,间隙偏大时可用塞尺配合测量;用平板、平尺作测量基维,用百分表或千分表测量直线度误差;用直径0.1~0.2mm 钢丝拉紧,用V 型铁上垂直安装读数显微镜检查直线度;用水准仪、自准直仪、准直望远镜等光学仪器测量直线度误差;用方框水平仪加桥板测直线度;用光学平晶分段指示器检测精度高的直线度误差。

最大孔径的测定

山东普瑞富尔特纸业有限公司标准 Q/PF-JS-103-2008 工业滤纸最大孔径的测定 审核: 批准: 日期:

2008—01—20发布2008—01—20实施 Q/PF-JS-103-2008 前言 本标准由山东普瑞富尔特纸业有限公司提出。 本标准由山东普瑞富尔特纸业有限公司质量部归口。

山东普瑞富尔特纸业有限公司标准 工业滤纸最大孔径的测定 Q/PF-JS-103-2008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气泡法测定滤纸最大孔径的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测定最大孔径10——600μm范围内的滤纸。 本标准适用于测量直通式孔径样本。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实施时,所示版本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450-2002纸和纸板的式样采取 G/T10739-2002 纸、纸板和纸浆试样处理和试验的标准大气条件 3、定义 本标准采用以下定义 最大孔径能够通过滤纸的最大球体的直径,单位:μm 4、原理 用已知表面张力的液体浸透滤纸,把裁切的滤纸样品反面(网面)向上,放入孔径仪圆槽内,水平加紧试样,在试样上面加入一定高度的液柱压力,之后,在试样底部慢慢加大压缩空气压力,直到有气泡冒出,第一次冒泡

是所得到的数值,视为最大孔径。 最大孔径的大小:可靠的最大孔径大小并不是发生在第一个气泡的 山东普瑞富尔特纸业有限公司2008-01-20发布2008-01-20实施 Q/PF-JS-103-2008 时候,而是发生在第一次检测出有稳定气流冒出的那一刻。 5、仪器和试剂 5.1压缩空气 本仪器配备压缩泵。 5.2 U型管压力计 压差量程0—5000Pa 5.3纸样夹持圆槽 内径¢31mm,试样至刻度线深度14mm,夹持试样直径40mm。 5.4试剂:异戊醇纯度≥99% 6试样的采取和制备 6.1按G/BT450进行试样的采取 6.2将采取的样品裁剪直径为40mm的试样 7实验步骤: 7.1将纸样网面朝上放入圆槽内,旋紧压盖,倒入少量异丙醇; 7.2开启压缩泵,向圆槽内倒入异丙醇,至刻度线; 7.3慢慢转动进气旋钮,逐步增大进气压力,当有稳定的气流冒出时,查看只有一个起泡点时,在U上读取压差值;

轴类零件的自动检测装置设计

轴类零件的自动检测装置设计 徐莹1易琨2 1重庆工商大学2嘉陵)本田发动机公司 摘要:设计了一套轴类零件的自动检测装置,该装置能检测轴类零件的直径、圆度和圆跳动。本装置的测量方法为3S90b,且为定点测量,可同时对三个截面进行测量。介绍了总体方案设计、部件设计和软件设计。 关键词:轴类零件,自动检测,部件设计,摩擦驱动,界面 Design of Automatic Checkout Equipment Used for Axle Part X u Ying Yi Kun Abstr act:A suit of the automatic checkou t equip ment used for the axle parts is desig ned.The equip ment can check automat2 ically the diameter,circle degree and circle jumpiness.The3S90b measure metho d is used for the equipment and the measure points are fixed,the equipment can measure parameters i n three sections at the same time.The project design in the g eneral,as2 semblies design and software design are mainly presen ted. Keywor ds:axle part,automatic checkout,assemblies design,rubbing drive,interface 1引言 本仪器检测的轴类零件为某部件的传动轴。该零件的轴上有一些螺旋槽和通孔;其长径比较大,长度一般为300~500mm,直径为15~30mm。在部件装配中,它要和孔接触且配合精度要求较高,故该零件的尺寸精度、圆度和圆跳动均要求较高。另外,零件的外圆磨削加工是在无心外圆磨床上进行的,采用贯穿磨削法,每分钟大约加工6~10件,所以要求检测方法简单、高效。 由于缺乏合适的专用检测设备,工厂里工件尺寸精度与形位精度的检测不是由工人通过测量器具手工完成,就是采用价格昂贵的通用量仪进行测量。对前者,当工件批量比较大时,需要花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且人为误差大;对后者,其仪器调整过程繁琐,测量时间长,效率低。此外由于通用量仪大多属于计量型仪器,对环境和操作人员要求高,故不适用于生产现场。因此,有必要研制一套使用范围广、测量成本低的自动检测装置。 2原始测量方法 211圆度的测量 测量圆度的方法有单点法、二点法、三点法与坐标法,本设计采用的是三点法。三点法是对被测实际轮廓在两个固定测量支承和一个可在测量方向上移动的测头之间所进行的测量。测头位于固定测量支承夹角(A或180b-A)之外的,称为顶式三点测量,如图1a、图1b、图1c、图1d所示;测头位于固定测量支承夹角(A或180b-A)之内的,称为鞍式三点测量,如图1e、图1f所示,我们采用的是图1a 方式。 图1三点法测量圆度 212径向圆跳动的测量 根据GB1958)80的有关规定,圆跳动的检测方法有三类,即用同心套、V形块和两顶尖,本设计采用V形块。当圆跳动\0101mm时,采用此法较为得当。而精度较高时用这种方法,其检测精度要受V形块精度和实际基准要素形状误差的综合影响。 3装置的总体设计及其主要部件的功用 装置的总体设计如图2所示,由图可看出本装置主要由工件传送装置、工件装夹装置、测量装置和工件驱动装置四部分组成。 311工件传送装置 工件传送装置的作用是将被测工件自动地从其堆放位置输送到工件装夹装置中的V形块上,它包括上料装置、皮带传送装置和送料装置三部分。 83 2005年第39卷l5 收稿日期:2004年8月

数控机床轴类零件加工工艺

数控机床轴类零件加工 工艺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毕业论文设计 (数控车床轴类零件加工工艺) 学校常州铁道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 姓名张丽娟 学号 18 数控机床轴类零件加工工艺 摘 要 ........................................................................... .............................................. 3 第一章概述............................................................................ ............................... 3 第二章零件图车削加工工艺分 析 ................................................................. 4 2.1数控加工工艺基本特 点 .......................................................................... ....... 5 2.2设备选 择 ........................................................................... ................................. 6 2.3确定零件的定位基准和装夹方 式 ........................................................... 6 2.3.1粗基准选择原 则 ........................................................................... .................. 6................................ 6 (6) 6 2.4加工方法的选择和加工方案的确 定 ............................................................... 8............................................................................ 8 2.4.2加工方案的确 定 ........................................................................... ................ 8 2.5工序与工歩的划 分 ........................................................................... .................. 8....................... 8 2.5.2工歩的划 分 ........................................................................... ........................ 8 2.6确定加工顺序及进给路 线 ........................................................................... ..... 8 2.6.1零件加工必须遵守的安排原 则 (8) 2.6.2进给路 线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