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新中轴线规划

一、新中轴线规划介绍

广州新城市中轴线规划开展早、起点高、规划体现了战略性、国际性。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广州市组织开展了新城市中轴线及珠江新城地区的规划设计。近期,为配合亚运会举办和实现《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对广州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2009年广州市政府组织开展了新城市轴线北段和南段地区城市设计。

(一)规划背景与意义

在广州市两千两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上形成了南北向的新旧两条城市轴线。传统城市中轴线是旧城区的中心,北起越秀山镇海楼,经过中山纪念堂、市政府、人民公园、起义路,南至海珠广场,总长约3.3公里。1980年以来,广州经历了高速发展时期,城市向东和向南扩展。1984年广州结合新的发展形势,提出了新城市中轴线的概念,历今26年。新城市中轴线北起燕岭公园,贯穿火车东站、天河体育中心、珠江新城、新电视塔,南至珠江后航道的海心沙岛,总长约12公里。

为深化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和在2010年亚运会之际展示广州新的城市形象与风貌,把广州新中轴线地区打造成国际先进、全国领先的城市核心地区,广州市政府提出高水平、高质量地编制城市核心地区的城市设计,具体实践“中调”城市发展战略,优化城市空间品质,改善人居环境,大力提升城市中心区核心职能和展现城市形象和风貌特色。新城市中轴线北段地区作为2010年第16届亚运会重要的公共活动空间,将优化城市轴线的开放空间,高水平、高标准地规划建设,塑造具有岭南特色和国际风貌特色的城市形象。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南段地区北连新城市北中轴珠江新城CBD地区,南跨洛西岛隔珠江与番禺新市镇相望,东至广州“南肺”万亩果园和国际会展中心区琶洲地区,西接广佛一体化的桥头堡白鹅潭地区。作为连接广州东西南北的纽带,新城市中轴线南段是广州市实施中调城市发展战略、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带动城市产业调整、大力提升城市职能和展现城市形象的重要区域。12公里长的新城市中轴线,将成为承载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的战略性地区,体现广州21世纪城市风貌特色和最高品味的标志性地区,按照国际眼光规划、建设、管理的高水平城市轴线地区。

(二)规划的设计范围

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北起燕岭公园,南至珠江后航道,总长约12公里,包括了广州火车站东站、天河体育中心、珠江新城、行政中心和海珠湖等多个重要节点。结合地区发展定位,将新城市中轴线分为南北两段,具体范围为:1.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北段地区城市设计范围北起燕岭公园,南至电视塔广场,东至以林和中路-体育东路-冼村路向东拓展200米,西至林和西路-体育西路-华夏路向西拓展200米,总用地面积约5.88平方公里。

新中轴北部规划为珠江新城新区。珠江新城北起黄埔大道,南至珠江边,东起华南快速干线,西至广州大道。占地6.12平方公里,其中以冼村路为界,东面为居住区,西面为商务区。规划居住人口30万,就业人口18万。珠江新城规划建有核心商务区,即所谓的CBD。核心区东起冼村路,西至华夏路,北至黄埔大道,南临珠江边。面积1.4平方公里,规划有39幢建筑,以高档商业、酒店、商务为主。总建筑面积达460万平方米,规划人流量81万人次/日。

2.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南段地区整体城市设计范围北起珠江前航道和黄埔涌,南至珠江后航道,西起广州大道,东至海珠岛东岸,包括万亩果园地区,总面积40.26平方公里。

(三)本次规划主要内容

广州新城市中轴线规划集中体现了以下特点:延续“山城水”的自然空间格局;建立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提升区域中心城市高端要素集聚服务功能;突显城市中轴线岭南文化特色;强化步行可达性与延续性。中轴线南北两段的规划内容具体如下:

1.新城市中轴线北段城市设计提出了打造“亚运之城、生态之城、宜居之城”的总体目标与功能定位,着重强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规划遵循了本地区“山城水”的自然空间格局,充分突出公共空间的可达性与延续性,体现绿色生态的规划理念和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本次城市设计有效整合了基本建成的城市地区已有中轴线地区规划成果和节点改造方案,重点在于完善中轴线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和形象。城市设计深入考虑了综合交通体系,特别是慢行交通系统,提倡人性化的步行交通空间,统筹考虑地上、地下空间,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步行交通体系。城市设计提出的方案更强可操作性和可实施性,积极推动了新城市中轴线的建设。

目前中轴线上各个功能区被繁忙的城市主干道相互分割,难以形成整体的城市空间意向。在城市设计中体现人性化的步行空间,通过设置步行桥、步行广场、

步行街等多种方式建立各个功能区块的步行联系,将中轴线整合成统一的整体。所有城市公共空间均向居民和游客提供步行、交流、游玩和观光的机会,完善公共交通体系,通过地铁、集运系统、地面公共交通和步行道系统连接各功能组团,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宜居新区。

2.新城市中轴线南段地区提出了“岭南印象,花城绿轴”的规划理念和“具有岭南特色的行政中心”的定位,规划了旅游观光区、行政办公区、生态休闲区、滨水居住区、科技创意区等五大功能分区,提出了“海珠塔、岭南第一门、海心沙五羊雕塑”三个重要景观节点设计,充分体现了城市功能分区明确和彰显岭南特色的规划理念,既符合城市总体发展战略对新城市中轴线南段地区作为城市主中心重要组成部分和重点发展行政办公等高端要素为主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职能定位,又体现了多中心、主次分明、各具特色、组团式城市空间结构。

新城市中轴线南段地区在比较分析国内外城市核心地区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打造“中央绿轴”,并在坚持生态优先原则下,考虑地区功能发展和体现城市特色需要、营造疏密有致、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规划结合功能定位与用地布局,采用TOD(交通导向)、EOD(生态导向)、SOD(公共服务导向)三种模式,比较好地平衡了开发效益和环境品质的关系。在轨道交通站点地区采用集中高强度开发,并规划好公建配套等服务设施。该密的密,该疏的疏,通过严格划定绿地等开敞空间范围、提高建筑退让道路距离标准,既留出了中央绿轴的开敞空间、扩大了绿化、广场等公共空间,又通过良好的生态、景观环境提升了土地开发的价值。

二、新中轴线建设情况

新中轴建设有3个重要节点。一是核心区商务区,二是海心沙,三是新电视塔。

核心区商务区规划39幢建筑中,有7幢已建成,29幢在建,3幢正在筹备开工。已建成的7幢中,分别有少年宫、歌剧院、博物馆、图书馆、西塔等。东塔正在建设中,业主为香港新世界集团。

核心区建设最突出的特点是地下空间与交通组织系统的完美结合。核心区地下空间分三层。负三层是地下集运系统,负二层是停车场,设有停车位2300个,负一层是公交车和车行隧道以及商业设施。核心区地下空间设有旅客自动输送系统,由中信广场往南至新电视塔,全长3.9公里,设有9个站,其中,核心区内有5个站。旅客自动输送系统在核心区内又和地铁三号线、五号线贯通。北自白

云机场,东至黄埔,西至佛山,南至南沙。旅客均可搭乘地铁和旅客自动输送系统到达珠江新城核心区和新电视塔。负二层停车场为核心区的社会车辆提供泊位。负一层的车行通道和39幢建筑物的地下车辆连接起来。地面的车辆通过负一层的车行通道即可到达预定建筑。地面的交通通过四纵四横的道路形成网状循环,从而保证了核心区与外面车辆的互通。

核心区建设的第二个特点是:人车分流。核心区地下空间有独立的人行系统,地面广场也有多个出入口及道路与周边建筑相连。此外,建筑物与建筑物之间还建有二层连廊,行人可以通过地下、地面、空中立体的行人通道到达目标地点,十分便捷。

核心区建设的第三个特点是地面建有大面积的城市广场和公园。整个地面绿化已超过40万平方米。从北往南分别是:市民广场、中央广场、双塔广场、文化艺术广场、庆典广场,给市民和游客提供充足的休闲观光空间。

核心区建设的第四个特点是充分运用科技手段,体现低碳、环保观念。核心区建有集中供冷系统、真空垃圾收集处理系统、雨水收集系统,光亮工程则采用LED。

三、海心沙岛建设情况

(一)基本情况

海心沙岛面积约17万平方米,原被定位为广州市民的“庆典广场”、广州市未来城市庆典的活动中心。该项目2008年底开始建设,2009年4月17日,海心沙岛被确定作为2010年广州亚运会开闭幕式的举办场地。

(二)基本考虑

选择海心沙作为亚运会开闭幕式场馆,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一是地处新中轴与珠江的交汇点,可以彰显广州因水而兴、据水而美的独特历史文化内涵;二是紧靠珠江新城核心区,有利于展示广州城市发展的新形象;三是其状如船,寓意着和谐亚洲、激情盛会、一帆风顺之意。

(三)基本功能

海心沙功能结构分三部分:西面为看台,共有25000个座位;中部为表演区,由舞台、风帆和喷泉组成;东面为保障区。岛上设有2处码头,一是运动员码头,一是安保码头,并建有5座桥及一个隧道,满足交通组织要求。

(四)目前建设进展情况

目前,海心沙主体结构已全部封顶,绿化已完成50%,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已完成85%,舞美工程完成65%,装修完成65%,各项目按计划顺利推进,计划8月完工。

(五)赛后利用

亚运结束后,海心沙将打造成亚运主题公园。其中看台、舞台、喷泉、地下空间和东部区域将适度商业开发。届时海心沙将成为大型的、可以与博物馆、歌剧院互动的岭南特色的文化活动中心,将成为凸显广州历史文化、岭南风情的旅游线路。有利于优化新中轴线景观和CBD整体环境,更有利于扩大城市空间容量、提高土地利用价值。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总规说明书-广州市海珠区总体规划(2015-2030)

第一章项目概述 (3) 一、城市概况 (3) 二、规划编制背景 (4) 三、规划范围与规划年限 (4) 四、规划依据与原则 (5) 五、规划技术路线 (5) 第二章区域协调发展分析 (5) 一、区域关系概况 (5) 二、在区域中的定位 (6) 三、区域空间协调 (6) 四、区域生态环境协调 (7) 五、区域基础设施协调 (7) 第三章城市发展背景与条件分析 (7) 一、区域发展背景 (7) 二、内部发展条件 (8) 三、小结 (9) 第四章社会经济发展策略 (10) 一、海珠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特征 (10) 三、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10) 四、产业发展策略 (10) 第五章城市定位、性质与规模 (14) 一、发展定位与城市性质 (14) 二、城市职能 (15) 三、城市规模 (18) 第六章城市空间布局规划 (20) 一、城市空间演变过程分析 (20) 二、城市空间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21) 三、空间扩展模式选择 (23) 四、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与发展方向分析 (24) 五、城市空间结构 (24) 六、土地利用规划 (26) 八、远景布局构想 (29) 第七章交通综合规划 (30) 一、交通规划发展战略 (30) 二、对外交通规划 (30) 三、城区道路交通规划 (31) 四、公共交通系统规划 (35) 第八章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36) 一、公共服务设施现状 (36) 二、规划的目标与原则 (36) 三、公共服务规划策略 (37) 四、公共服务设施级别体系 (37) 四、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体系 (37) 五、各类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38) 六、规划管理措施 (43) 第九章住房发展政策与居住用地规划 (44) 一、住房现状特征 (44) 二、住房建设的原则 (44) 三、住房需求 (44) 四、居住片区空间布局规划 (44) 六、住房政策 (45) 七、宜居发展策略 (45) 八、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45) 第十章绿地系统规划 (46) 一、城市绿化状况 (46) 二、规划指导思想及规划原则 (46) 三、绿地系统布局结构 (47) 四、城区绿地系统规划 (48) 第十一章旧城更新与村庄改造规划 (52) 一、旧城更新 (52) 二、“城中村”改造 (52) 第十二章规划实施 (54) 一、分区发展指引 (54) 二、近期建设规划 (58) 三、规划实施配套保障策略 (60)

琶洲控制性详规范文

琶洲—员村地区城市设计深化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 以国家中心城市高度规划建设未来广州中心城区现代服务业和国际大都市 最核心区域 琶洲—员村地区城市设计深化及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已经于近期编制完成。这两个地区是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空间载体,是城市核心职能聚集最为重要的地区,规划建设好琶洲—员村地区是为对于打造国家中心城市,实现城市发展战略目标,提升城市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一、规划背景和意义 按照市政府2008年工作报告提出重点打造五大功能区的要求,市规划部门立即启动了规划编制工作。首先邀请了国内外著名规划设计单位前来参加城市设计方案竞赛,为广州的重点地区未来发展前景出谋划策,并在城市设计方案竞赛中确定了深化方案。在深化方案的基础上,我们重点分析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各项核心职能以及区位特征,综合考虑珠江两岸的生态功能与滨水景观营造,对用地功能布局、综合交通组织和经济可行性分析等进行了重点研究。经过多轮专家咨询和修改论证,最终编制完成了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 国务院《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对广州提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新的发展战略,需要进一步提升本规划区国际化、现代化服务功能。2009年月,国务院颁布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对广州城市发展提出“将广州打造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和区域文化教育中心,增强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创新、文化引领和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优化功能分区和产业布局,建成珠江三角洲地区一小时城市圈的核心”的新要求。广州作为国家重要的中心城市和珠三角地区核心城市,必须在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下承担更多责任,带动周边地区协调发展,并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结合《纲要》把广州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的新要求,结合琶洲—员村两个地区的地理位置及发展条件,规划上将着力完善广州的国际化、现代化服务功能。 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市规划局、市土地开发中心和市规划编研中心联合组织开展五大功能区的城市设计竞赛和深化工作,邀请国内外高水平规划师为广州发展献计献策。 二、规划编制过程介绍 2008年3月,市规划局组织开展了“广州市琶洲-员村地区城市设计竞赛”活动,经过技术审查、专家评审,选出两家优胜方案。此后,在市规划局编研中心的组织下,由竞赛优胜方案设计单位(包括上海市浦东新区规划设计研究院、

广州地铁三号线介绍

广州地铁三号线介绍 广州地铁3号线,代表颜色是橙色。线路呈南北“Y”字形走向,从北向南贯穿广州市区新城市中轴线和番禺区发展轴线。线路向北与机场快线衔接,向南延伸至广州新城。三号线全长36.86公里,共设18座车站,1座车辆段,新建2座主变电站,1座控制指挥中心。总投资为人民币159.05亿元。 线路 三号线全长64.41公里。 主线共设16座车站:天河客运站、五山、华师、岗顶、石牌桥、珠江新城(可换乘五号线)、赤岗塔(可换乘APM线)、客村(可换乘八号线)、大塘、沥滘、厦滘、大石、汉溪长隆、市桥、番禺广场。支线(又称北延线)为机场北至体育西路,设15座车站:机场北、机场南、高增、人和、龙归、嘉禾望岗(可换乘二号线)、白云大道北、永泰、同和、京溪南方医院、梅花园、燕塘、广州东站(可换乘一号线)、林和西(可换乘APM线)。 建设历程 广州地铁三号线分两段时间通车:广州东站至客村段于2005年12月26日开通,其余于2006年12月30日下午2时正式开通。现时三号线的列车分别运行于天河客运站与番禺广场之间,以及机场南与体育西路之间,并在体育西路站进行互相换乘。 三号线北延线2010年10月30日开通。三号线北延段由广州东站向北延伸至新白云国际机场,新增线路30.9公里,全部为地下线路。

加上原来已建成的线路,三号线总长将达到64.41公里 未来发展 此外三号线还计划开设北延长线及南延长线,北延长线由广州东站至新白云机场,全长约28.9公里,建有12个车站,初步站点分别为广州东站、燕塘、梅花园、京溪南方医院、同和、永泰、白云大道北、嘉禾望岗、龙归、人和、高增、机场南及机场北,已于2010年开通,新机场北站于2012年开通,高增站开通暂无时间表;南延长线由番禺广场开始,至海鸥岛,是一条长远规划的路线,暂未有落成的时间。三号线是国内首条最高时速达到120公里的城市轨道交通快线,也是国内首条Y形运行模式的线路。 根据2020~2040年地铁线网规划公众咨询方案,未来三号线支线天河客运站—体育西路将可能与地铁10号线合并,向西南延伸至荔湾区成为一条新的线路,三号线将真正实现花都到番禺1.5小时内直达;远期,地铁9号线(高增-飞鹅岭)也有可能与三号线合并,成为一条新的支线。 效益 地铁像是无形的巨手,带来一种奇特的城市景象:地铁所到之处,交通拥堵得到缓解,楼宇得以兴旺,土地增值,人流聚集,居住、商业、文化、社会等区域性功能迅速形成,带动周边经济迅猛发展。1999年一号线开通时,当年天河城营业额就提高了20%。短短几年间,地铁烈士陵园站上盖的中华广场铺位租金,已经涨了好几倍。到了3号线,仅是靠着具体站点规划公布的利好消息,番禺区住宅成交量就开

广州构建“一江三带”新格局

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落下了帷幕,在此次大会上,广州市国土规划委首度展示宏图:未来将围绕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构建海陆空三位一体、内外互联互通的战略骨架,支撑自贸区与互联网创新经济的脊梁。 在有限的城市空间中寻找新的增长点—广州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委员会主任彭高峰表示,这是创新集聚导向下的广州规划探索与实践路径。在来自国内外的1000多位与会专家学者的论述中,广州的未来城市图景渐显雏形。 “一江三带”的城市新格局 今年1月,广州市委十届六次全会首提“珠江经济带、创新带和景观带”概念。彭高峰在主题演讲中表示,今后广州城市发展思路是“在有限的空间上寻找新的增长点”。广州将围绕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构建海陆空三位一体、内外互联互通的战略支撑骨架。他说,珠江水域贯穿广州市全市域,以珠江两岸为纽带串联广东自贸试验区南沙新区片区、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中新知识城等多个创新载体建设,形成多点支撑的创新空间发展格局。 一方面,这构建起珠江经济带、创新带、景观带,集聚培育高端创新产业链;另一方面,也打造出重点区段,展现城市传统与现代并存的多元文化。 彭高峰介绍,广州未来将重点打造珠江东段,营造珠江创新核心区:琶洲与珠江新城、国际金融城共同组成30平方公里创新核心区,集世界级商务办公、金融服务和会展商贸为一体,成为南中国经济最活跃、总量最大的地区,注重以经济活力推动创新发展。 此外,珠江西段从西关到长堤,承载广州近现代历史和记忆,也将进一步深化规划研究,推进珠江人文脉络活化。 彭高峰在主题演讲中将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作为一个成功的规划实践案例专章介绍。他说,琶洲将结合产业特征和企业发展需求,实现产业创新空间优化。规划紧密结合产业特征,提升互联网创新产业集群的根植度,并为产业链条的延伸和企业发展留足空间。 琶洲的具体设计特色体现在“两个加”与“两个高”:加大市政公建设施密度,道路密度增加46%,提高轨道站点密度,建设有轨电车系统,提升地区承载力和可达性;加强城市设计和城市特色营造,打造岭南特色骑楼商业大街,城水交融的开敞空间,多层次错落有致的天际线;实现高强度公共设施投入,构建步行空间体系、智能生态设施、综合开发地下空间;实现高效紧凑型城市街区,使地块布局更紧凑、尺度更宜人,集约节约用地和最大化利用江景资源。 以琶洲、南沙为新动力

GCBD21——珠江新城规划检讨总说明2002

GCBD21——珠江新城规划检讨研究报告 项目名称:珠江新城规划检讨 项目编号:99规设指036 项目委托:广州市城市规划局 项目编制: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设计证书:城市规划甲级0200033号 主管院长:李萍萍高级规划师 总工程师:李颖高级规划师 项目审定:李萍萍院长 项目审核:李颖总规划师 项目初审:王鹰翅室副主任 项目负责:袁奇峰副总规划师 项目助理:王媛高级规划师 设计人员:袁奇峰高级规划师 王媛高级规划师 谢向辉建筑师 刘浩助理建筑师 黎明助理建筑师 肖蕾研究生 蔡菲实习生 莫宁实习生 王斌斌实习生 郑莉实习生 吴诗蛮实习生 黄利剑实习生 刘小敏实习生 夏文婷秘书 技术指导:王蒙徽局长 潘安博士 段险峰高级规划师 余英博士 胡显文规划师 郭昊羽建筑师 谢恒亮规划师 王巍规划师 黄珍规划师 赵红红教授 吴桂宁副教授 编制时间:2002年8月15日

目录 概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第一章建设目标的重新确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一、广州CBD建设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1.1 珠江新城选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1.2 新城规划构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二、珠江新城规划管理和开发建设面临的新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2.1现实情况发生改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2.2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办公设施需求减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2.3 城市土地供应失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2.3.1全市土地供应失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2.3.2农村土地扰乱市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三、GCBD21:一种城市发展战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3.1 “GCBD21”战略缘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3.1.1开发管理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3.1.2 GCBD21战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3.2 “GCBD21”规模结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3.2.1规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3.2.2结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3.3“GCBD21”构成初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第二章开发建设回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一、开发现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1.1土地开发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1.2土地收益被拖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1.3 区内项目建设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1.4 评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二、土地供给与CBD定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三、农民与农村土地政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3.1 “城中村”的农民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3.2 “城中村”的土地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四、用地规划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4.1土地使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4.1.1商务办公用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4.1.2住宅用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 4.2公共服务设施标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

广州城市中轴线的历史演变

一、广州城市历史发展 广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4年,2000多年来一直都是华南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科教中心,岭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政治、经济、环境、规划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广州城市布局及形态发生了深远的变化。广州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可大致分为:1)秦汉时期 公元前214年(秦33年),秦始皇在岭南设南海郡,广州(番禺)为南海郡治,任嚣任郡尉,建城郭番禺城。番禺就是最古老的广州城,至今已有2228年历史。秦至二世而亡,赵佗继任任嚣自立南越国而称王,将任嚣城扩大到周长10km的大城,俗称“赵城”或“赵佗城”。南越都城的建设时广州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有规划的建设。南越国共存在93年(公元前203年-前111年),历经五代君主。现位于广州越秀区解放北路的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即为第二代南越王赵昧陵寝原址上修建的博物馆,可在此追寻南越国的踪迹。 汉平南越后,中央皇权加强了对岭南的统治。东汉末年,广州虽亦遭战乱,但商业繁荣,居民富足。当时的交州刺史步骘将其州治从苍梧郡广信(今梧州)搬到广州,重修“越城”西半部,并将城向北扩展,史称步骘城。广州的正式定名在三国孙吴时代。 2)隋唐南汉 隋初经济发展,大兴土木,开运河、建造宫殿,沟通南北交通,广州城有了长足的发展。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高潮,出现了贞观、开元盛世,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城市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在盛唐时,广州已成为全国三大商业城市之一(其它两城是扬州、汴梁),主要是对外贸易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使得西亚各国大量商人来中国经商,很多人迁居广州。 广州城自晋至唐未见扩展,但城市日益兴盛,人口众多,城市的范围早已突破了城墙的限制。唐代的广州城墙范围很小,城市形态已呈现出坐北朝南的布局形态,形成了一条南北向的中轴线,从而为南汉都城兴王府的建设打下了基础。 公元917年,南海王刘建大越国,翌年改国号为汉,史称五代南汉。广州再一次成为都城,称兴王府。历五主,共67年(917-971年),后被宋所灭。南汉兴王府仿唐都长安建造,兴建大批宫殿王府。城市区域分工明确,分内城与郭城,内城又包括宫城与皇城两大部分,具有都城建设特点。 3)宋代时期 继南汉仍以北部中间地区为政治中心,宋代时期西部及沿江的商业区得到巩固,城市风貌大为改观,呈现开放性平民化特征。由于广州城墙受南汉灭亡时的破坏,残垣断壁,北宋时对此进行修复,形成三重城墙围绕的空间形态格局。三城即指子城、东城和西城三城并立。 子城又称中城,是在南汉兴王府基础上修建而成,其范围未扩大,周长五里;东城是在古越城的基础上修建起来的,与中城并列,共四里,西城规模最大,方圆13里,这里是主要商业区。从此,城市开始向西扩展,至此三城并立的广州城市空间形态就形成了。 4)明清时期 明代对广州城有过多次改造和扩建,使城市发展更多结合了周围独特的自然环境。明洪武三年,拆除原三城并立中间的城墙,填埋部分濠池,使三城合一,解决交通不便和城市协调发展问题;洪武十三年,地方官朱亮祖为扩展城区,“辟东北山麓以广之”并“拓北城八百余丈建五楼,为会城壮观”;嘉庆四十三年(1563)年又加筑外城,后称明代新城。此时,广州城的范围已扩展至北抵越秀山,南抵珠江边,东至大东门,西达西濠,已形成广州今天旧城中心区的轮廓,周长约21里。 明末清初闭关锁国,广州成为全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对外贸易和交通空前繁荣,城市建设得到一定发展。鸦片战争后,广州城破坏惨重,商业凋零,外贸日渐,外贸中心地位

广州新中轴南站核心区小学幼儿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广州中撰咨询

广州新中轴建设有限公司南站核心区BA0503021地块小学、BA0503050地块 幼儿园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典型案例〃仅供参考) 广州中撰企业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地址:中国·广州

目录 第一章广州新中轴建设有限公司南站核心区BA0503021地块小学、BA0503050地块幼儿园项目概论 (1) 一、广州新中轴建设有限公司南站核心区BA0503021地块小学、BA0503050地块幼儿园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 (1) 二、广州新中轴建设有限公司南站核心区BA0503021地块小学、BA0503050地块幼儿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委托编制单位 (1) 三、可行性研究的目的 (1) 四、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原则和范围 (2) (一)项目可行性报告编制依据 (2)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原则 (2) (三)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范围 (4) 五、研究的主要过程 (5) 六、广州新中轴建设有限公司南站核心区BA0503021地块小学、BA0503050地块幼儿园项目产品方案及建设规模 (6) 七、广州新中轴建设有限公司南站核心区BA0503021地块小学、BA0503050地块幼儿园项目总投资估算 (6) 八、工艺技术装备方案的选择 (7) 九、项目实施进度建议 (7) 十、研究结论 (7) 十一、广州新中轴建设有限公司南站核心区BA0503021地块小学、BA0503050地块幼儿园项目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10) 项目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一览表 (10) 第二章广州新中轴建设有限公司南站核心区BA0503021地块小学、BA0503050地块幼儿园项目产品说明 (16) 第三章广州新中轴建设有限公司南站核心区BA0503021地块小学、

广州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广州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草案公示(全文) 本次《总规》规划区范围为广州市域,包括越秀、海珠、荔湾、天河、白云、黄埔、花都、番禺、南沙、萝岗10个市辖区以及增城、从化2个县级市,面积7434.4平方公里。 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和规模 一、城市性质 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广东省省会,我国重要的国际商贸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南方国际航运中心。 二、发展目标 坚持低碳经济、智慧城市、幸福生活的城市发展理念。大力推进战略性基础设施、战略性主导产业、战略性发展平台实现重大突破。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提升城市生态文明水平、核心竞争力、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率先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将广州建成广东省宜居城乡的“首善之区”和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全面实现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 三、城市规模 根据国家住建部对《广州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1-2020)》的批复,2020年,城乡建设用地177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800万人(包括户籍人口和非户籍常住人口),管理服务人口2000万人(包括户籍人口、非户籍常住人口、流动人口等在内)。 四、城市总体发展战略 从城市到区域,强化区域中心 在全国层面,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合作与竞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在泛珠江三角洲层面,加强区域合作,拓展腹地,成为广东服务泛珠江三角洲的集聚辐射中心。在珠江三角洲层面,深化粤港澳合作,携领珠三角一体化发展。在广佛肇经济圈层面,加快广佛肇经济圈建设,重点推进广佛同城化发展。 从制造到创造,发展现代产业 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推进产业高端化、集群化、融合化发展。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先进制造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广州新中轴线规划

一、新中轴线规划介绍 广州新城市中轴线规划开展早、起点高、规划体现了战略性、国际性。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广州市组织开展了新城市中轴线及珠江新城地区的规划设计。近期,为配合亚运会举办和实现《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对广州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2009年广州市政府组织开展了新城市轴线北段和南段地区城市设计。 (一)规划背景与意义 在广州市两千两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上形成了南北向的新旧两条城市轴线。传统城市中轴线是旧城区的中心,北起越秀山镇海楼,经过中山纪念堂、市政府、人民公园、起义路,南至海珠广场,总长约3.3公里。1980年以来,广州经历了高速发展时期,城市向东和向南扩展。1984年广州结合新的发展形势,提出了新城市中轴线的概念,历今26年。新城市中轴线北起燕岭公园,贯穿火车东站、天河体育中心、珠江新城、新电视塔,南至珠江后航道的海心沙岛,总长约12公里。 为深化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和在2010年亚运会之际展示广州新的城市形象与风貌,把广州新中轴线地区打造成国际先进、全国领先的城市核心地区,广州市政府提出高水平、高质量地编制城市核心地区的城市设计,具体实践“中调”城市发展战略,优化城市空间品质,改善人居环境,大力提升城市中心区核心职能和展现城市形象和风貌特色。新城市中轴线北段地区作为2010年第16届亚运会重要的公共活动空间,将优化城市轴线的开放空间,高水平、高标准地规划建设,塑造具有岭南特色和国际风貌特色的城市形象。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南段地区北连新城市北中轴珠江新城CBD地区,南跨洛西岛隔珠江与番禺新市镇相望,东至广州“南肺”万亩果园和国际会展中心区琶洲地区,西接广佛一体化的桥头堡白鹅潭地区。作为连接广州东西南北的纽带,新城市中轴线南段是广州市实施中调城市发展战略、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带动城市产业调整、大力提升城市职能和展现城市形象的重要区域。12公里长的新城市中轴线,将成为承载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的战略性地区,体现广州21世纪城市风貌特色和最高品味的标志性地区,按照国际眼光规划、建设、管理的高水平城市轴线地区。 (二)规划的设计范围

广州城市中轴线规划

广州新城市中轴线规划与重要建筑 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北起燕岭公园,南至珠江外航道沙丘岛,全长 12km.依据功能分布、交通组织、空间格局和景观特征四个基本方面,划 分为8个区段.轴线的南北两端分别是城市的水陆交通门户,轴线中部的 临江区段是新城市中轴线和珠江作为城市景观主轴线的交叉处,拟设置 对于新城市中轴线乃至整个城市都具有统领意义的城市意象节点.…… 利好源头广州城市新中轴线 北起燕岭公园,向南经火车东站、中信广场、体育中心,穿越珠江新城林阴大道、海心沙,越过赤岗塔继续向南延伸的城市新中轴线,汇聚了由东站广场、珠江新城中央广场、歌剧院、博物馆前广场、海心沙市民广场、赤岗塔广场、东风生态公园、新客港广场构筑的广场带,它们将共同构成广州最丰富有趣的城市开放空间。 本报讯广州市规划部门最近传出消息:广州城市新中轴线上的核心段———珠江新城中央广场国内设计咨询已正式启动,清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市规划勘测设计院受邀为北起黄埔大道、南至珠江北岸、约40公顷的核心区域做设计。在新城市中轴线上建造的珠江新城中心广场将与海心沙市民广场相连,形成广州最大的一个市级广场。这一消息带给海珠区东部琶洲、新领事馆区的利好不言而喻。 珠江大道将成“香榭丽舍大道” 据已公布的信息,珠江新城中央广场处在珠江大道西路与珠江大道东路之间,北起黄埔大道,跨金穗路、穿花城大道、越临江大道,南至

珠江北岸,面积约40公顷,由一系列广场构成,由北向南依次为:入口广场———市民广场———文化艺术广场,以满足休闲、交往、庆典、锻炼和举行各种文化活动的要求。在新城市中轴线上建造的珠江新城中心广场将与周边建筑融为一体,并与已完成设计的海心沙市民广场相通,形成广州最大的一个市级广场。 代表广州未来形象的珠江大道,被形容为广州的“香榭丽舍大道”。其中,中央广场既是广州市21世纪中央商务区的核心,又处在广州城市新中轴线上的核心段,其建设将加快城市新中轴线空间的形成。同时,由于中央广场连接着整个城市,它将与城市主干道及其它公交设施相连,周围道路的等级应足以容纳相应的交通量。 城市广场带气派不凡 据悉,正在编制的广州城市广场体系规划,根据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调整了城市广场布局,形成以老城区为依托,沿四条城市发展轴线向东、向北、向南、向西南的城市广场带,以及旧城东西景观轴、近代城市景观轴、现代城市景观轴、珠江城市景观轴四条景观轴线上的城市广场带,并针对不同广场提出了具体控制指标。 升值地段新领事馆区域 赤岗地区与广州未来的中央商务区珠江新城隔江相对,是规划中的新领事馆区,属于未来的城市中轴位置,加上其得天独厚的半岛形地理位置,升值潜力无限。

珠江新城规划检讨。

珠江新城——规划检讨:从广州新城市中心到中央商务区(CBD) 1992~1999年,广州新城市中心——珠江新城的土地开发已累计投入50亿元人民币,但对多数广州人而言,“珠江新城”还只是一个地图上的概念。除居住用地正在积极开发外,只有若干政府办公机构迁入,尚无一家真正的商务办公建筑建成。对于珠江新城建设,曾经存在两种有害的倾向: 倾向一:认为形势一片大好,当时开发建设中的困难只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小小的低谷,忍一忍又会有九十年代初那样的大发展。因此当时制定的规划虽然会延迟,但是最终仍然可以实现。 评价:过于乐观地估计形势,看不到广州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可能继续鼓励商务办公设施在全市布局过于分散的情况,耗散了促成和维持新城市中心所需的市场需求,不利于迅速形成新城市中心面貌,会延迟甚至耽误珠江新城开发建设的时机。 倾向二:对形势过于悲观且强调近期经济效益,认为最好把规划全改了,干脆把商务办公用地全改为目前市场情况较好的住宅和一般性商业用地,将其建设为一般的城市中心区,尽快回收政府已经投入的大量开发资金。 评价:过于强调近期经济效益,看不到广州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机遇,放弃建设新城市中心的构想,是与广州市建设国际性城市的目标背道而驰的。 一、GCBD21,作为一种城市发展战略 1.1 “GCBD21”战略的提出 2000年广州市确立了建设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中心城市最大的特点就是这个城市不仅为自己服务,更重要的是能够组织区域经济。 假设:市政府仍然坚持将广州建设成为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 推论:面临城市间剧烈的竞争,必须突破瓶颈争夺优势,作为战略措施,广州市政府必须下决心在本世纪建设一个完整的城市中央商务区,我们且称之为GCBD21——广州廿一世纪城市中央商务区(Guangzhou 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 of 21st Century 简称GCBD21)。

广州市建设世界最大文化精品区

广州市建设世界最大文化精品区 广州市规划局23 日公布了文化设施四大馆选址:全部位于新城市中轴线广州塔以南地块。由此在珠江两岸将形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文化精品区、最长的城市中轴线。 广州市政府于3 月底宣布,展开新一轮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共计39 个项目,计划至2015 年逐步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功能完善、独具特色的文化基础设施体系。其中,包括四大馆在内有10 多项被列为重点文化工程。文化设施四大馆即广州博物馆新馆、广州美术馆、广州科学馆、广州文化馆(岭南文化大观园)。根据广州市规划局23 日公布的选址方案,广州美术馆、广州博物馆新馆、广州科学馆选址城市新中轴线广州塔以南地块,当中,广州美术馆、广州科学馆位于中轴线东侧,广州博物馆新馆位于中轴线西侧;广州文化馆则选址于海珠湖东北部(同样为中轴线南段,距前三馆约三个地铁站左右)。据广州市规划局介绍,目前国际大城市文化设施布局方式主要有两种:散落式布局和以城市轴线为主线集聚。此次3+1 的选址方案,能使广州市的文化设施形成大分散、大集聚分布,兼顾了均衡服务和集中游览两种需求。广州美术馆、广州博物馆、广州科学馆建成后,结合现在广州塔将形成岭南广场(暂定名),与珠江对岸的花城广场四大文化建筑,以及海心沙、星海音乐厅、广东美术馆等,形成文化设施集聚区。围绕在广州塔不仅形成众星捧月的文化圈,打造出世界规模最大的一流文化精品区,而且从广州塔上北眺南望皆形成景观焦点,还实现建设世界上最长的城市中轴线。此外,广州文化馆单独选址海珠湖边,在建设上可借用湖区优美风景,也为中轴线南延提供契机。广州市规划局还透露,下一步将会同有关单位开展设计

广州市轨道交通对城市旅游的影响分析

广州市轨道交通对城市旅游的影响分析

————————————————————————————————作者:————————————————————————————————日期:

广州市轨道交通对城市旅游的影响分析-旅游管理 广州市轨道交通对城市旅游的影响分析 近年来,广州市轨道交通发展迅速,已进入成网运营阶段。因其快速、安全、便捷的特点,已成为市民出行的主要公共交通工具。旅游活动是城市的重要的经济活动之一。轨道交通的建设已经改变了沿线旅游景区景点联动发展的战略格局,并调整了沿线的旅游区位态势,进一步影响城市的旅游空间结构,其在旅游发展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明显。 一、广州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 广州地铁(GuangZhou Metro)是广州市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由广州市地下铁道总公司负责营运管理。现有1号线(西朗—广州东站)2号线(嘉禾望岗—广州南站)3号线(机场南—体育西路、天河客运站—番禺广场)4号线(黄村—金洲)5号线(滘口—文冲)8号线(凤凰新村—万胜围)广佛线(魁奇路—西朗)及APM线(赤岗塔—林和西)正在营运中,广州地铁现时的运营总里程为236公里(含广佛线佛山段),位列全国第三,排在地铁通车里程410公里的上海和336公里的北京之后。线路连接八成以上的亚运场馆,通达机场和火车站,极大满足了市外交通和市内交通的连接,为广州的城市旅游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方式。1997年6月28日1号线首段通车,广州迈入地铁时代。在线网布局规划基础上,继续新建八条线路,至2015年广州市轨道交通累计通车总里程约400公里。2020年线网布局基本稳定,线网结构由“环形线+放射线+X 对角线”构成,线网总里程达600公里以上。2009年,地铁全年共安全运送乘客6.8亿人次;日均客运量达到185万人次。纵横交错的地铁线路,彻底改变了生活节奏,加速了城市发展步伐,影响了城市旅游的发展。

城市规划设计中的轴线

城市规划设计中的轴线 提要:轴——是贯通地区的发展方向,是有的放矢,是人们在生理、心理上从空间中度量,目的是组织空间群体。城市的轴从基底面开始,可以是对称的,层层相套,是概念性的;也可以是不对称的,是一种空间轴向关系。轴要求通达方向和方位的组织。轴可以转折、转换,但必须与城市的交通网络紧密相联。轴向对景可以有虚的,它通向自然虚无,可以具有某种对景,可以顺着地形向上,也可俯视向下,又是一种视觉上的对景,是组织群体空间的一种手段和方法,最终轴是一种结构关系的组织,线形活动的组织,带有想象特征、层次空间的组织。 在城市设计中有着很多的手法,但从古罗马时期城镇的十字轴线,到中国古代依据《周礼.考工记》中关于城市布局论述而规划修建的城市,再到近现代城市建设中世界公认的巴黎传统轴线、华盛顿轴线等等。轴的运用一直贯穿古今中外。它是我们组织空间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法。 关键词:城市设计轴方法实例反思 轴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城市空间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在我们的城市设计中至今还在被运用。轴有助于城市及其局部区域结构、形态形成和良性发展,而且在历史上也创造出了很多严谨、有序、优美动人的城市空间环境与建筑形象。自古以来对于轴的论述有许多,或论述其形式美,或分析其空间序列,或研究其视知觉与审美心理等。本文将结合自己的一些认识,立足于前人的一些研究成果。从轴的产生到轴在设计中的运用实例,层层的进行论述,只希望能够对“轴”在城市设计中的运用有所认识。 一、轴的产生 当人类学会了直立行走,其所具有的平衡的本能赋予了人类均衡的审美概念,并且启示人类有关轴与均衡之间的内在联系;客观事物的外在刺激,如自然界中存在的大量对称形象的物体。如树叶、昆虫等。原始人类的大量模仿,使人类认识并掌握了轴所具有的简单的形态组织作用;而人们对于神灵和皇权的虔诚的崇拜,譬如宗教的“朝圣”,朝见天子等,这样一种向着一定目标的有序运动,使人们主观心理的内省力量则最早赋予轴线以序列的内涵。正是这3个方面内容的发展与完善,谱写了几千年建筑文明史,城市设计和建设史中轴的篇章。虽然,我们今天对于轴的认识融入了许多新的内容并产生了新的方向,但轴最初所具有的那些含义仍是它的重要内容。

广州东风村改造项目概念规划设计研究

广州东风村改造项目概念规划设 计研究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城中村问题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影响城市建设的一个严重问题,基于对广州海珠区东风村进行的城中村改造规划概念设计,从城市、人居环境、利益平衡、文化场所建设等方面,提出一套切实的改造方案和整体的规划设计。 改造整体规划居住环境经济利益历史传承 TU-856 A 1673-8209(2010)06-0-03 1 项目背景 广州,作为中国的南大门,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城区面积由解放前的54.4万平方公里,增至现在的385万平方公里。城市外缘的村落渐渐变成了现代城市所包围的“城中村”。根据“南拓、北优、东移、西联”的整体城市发展战略,广州市将进一步推广以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来带动“城中村”改造的措施,进一步改善城市的面貌。 广州市城市新中轴北起火车东站,南达新电视塔,已基本建设成型,地铁三号线沿新中轴线贯穿南北,向北延伸至新白云机场,向南连接番禺市桥。海珠区政府新址将从西部宝岗大道移至广州中轴延长线上的广州大道南地段,地处海珠区的几何中心,海珠区“东部创业,西部宜居”的发展模式正式确立,区域的发展中心东移,新电视塔、琶洲汇展、新客运港等的发展建设,拉开了城市跳跃式发展的步伐,以前较偏远的乡村,变成城市的核心地带,本案所涉及的广州东风经济联合社(即东风村)就是一例。

2 现状分析 东风经济联合社(东风村)位于海珠区东南部,地处广州大道南,东邻龙潭,西与凤和接界,北面大塘,南连三滘。总面积2.46平方公里,地域成曲尺形,周围河网环绕,辖内有上涌,桥南2个自然村,9个经济社,4个居委会,常住人口有1500户,约4500人,流动人口近7万人(10月22日,东风经济联合社提供)。 村中现有村民房屋2850栋,面积105万平方米,多为八 十、九十年代所建的4~6层楼房,现有商业铺位676个,面积约 20.6万平方米,工业点150处,面积约12.35万平方米,另外村中还有临建8511平方米,有祠堂、庙宇四处。 东风村乃千里古村,古称大塘村,有着丰富而悠久的历史,村中河道众多,流水环绕,飞桥纵横,一派岭南水乡的迷人风貌。多年来的不断发展变迁,尤其近几十年的无序膨胀式发展,所谓村庄,已从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田园牧歌,渔舟互访,仙境般的风情已成回忆,而今东风村人生活富足,衣食无忧却对生活的现状无法忍受。村中所有楼房握手贴面,村道如隧道,河水油黑,气味刺鼻,公共空间严重缺乏,村中工厂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社会治安难以整治,处于城市中轴线上的东风村,已是真正的“城中之村”,成为城市发展中的“恶瘤”,改造整治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 3 开发模式 开发模式的应用从主导开发的角度,可大体分为政府主导,开发商主导及村民自主改造等几种,同时也可各有侧重,几种方式综合采用,如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及开发商与村民股份化合作改造等形式,本项目的开发应是综合的模式。

中轴线南段将打造成为岭南印象花城绿轴——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南段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完成

中轴线南段将打造成为岭南印象花城绿轴——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南段地 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完成 6月8日下午,万庆良市长主持召开市府常务会,审议通过了《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南段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南段地区(以下简称“中轴线南段地区”)北接珠江新城、南望番禺洛溪岛,是广州市实现“中调”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地区。为把该区域打造成为世界一流的城市中轴线和滨水地区,优化提升广州中心区核心功能,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塑造具有岭南特色和国际风貌特色的城市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一、为何要选择中轴线南段地区开展控制性详细规划工作? 一是落实广州“国家中心城市”新定位的要求。中轴线南段地区是实现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地区,该地区将建设成 为具有岭南特色的行政中心,为广大市民提供绿色、休闲的旅游好去处,塑造富有活力的滨水空间,使新城市中轴线成为引领城市空间布局的导向线。 二是落实市政府五大功能区规划建设战略部署的要求。市委、市政府确定了广州新时期“加强中心城区职能的优化、集聚与提升,从区域、市域向中心城区的重点功能区集聚高端服务职能,建设服务中心、金融中心、决策管理中心、消费中心和文化创新中心”的重点发展战略,并决定在中心城区,重点规划建设珠江新城-员村地区、琶洲地区、白云新城地区、白鹅潭地区、中轴线南段地区等集聚高端职能的五大功能区。 三是落实建设“首善之区,宜居城市”示范区的要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宜居城市是广州新一轮城市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而高标准规划建设五大功能区,实现城市核心功能的进一步集聚和一般性功能有机疏解,是对城市发展战略的深化落实和具体实践。通过率先建设五大功能区,进一步集聚高端服务职能,强化城市核心功能,提高空间品质,改善生态环境,打造广州“首善之区,宜居城市”的示范区。新城市中轴线南段地区正是按照上述要求,以努力打造示范区为目标,有条不紊地开展规划编制工作。 根据广州市政府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市规划局、市土地开发中心和市规划编研中心联合组织开展五大功能区的城市设计竞赛和深化工作,邀请国内外高水平规划师为广州发展献计献策。为配合实施广州市“中调”发展战略,塑造广州市新城市中轴线及珠江后航道沿岸地区的标志性形象,市规划局组织开展了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南段地区城市设计规划编制工作。2010年2月22日,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城市设计深化方案,该设计方案成为下阶段法定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依据。2011年6月8日,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控制性详细规划。 二、规划范围有多大? 本次城市设计的工作范围分为两个层次: (一)整体规划范围:在城市设计竞赛16.14平方公里范围的基础上纳入万亩果园等地区,北起珠江前航道和黄埔涌,南至珠江后航道,西起广州大道,珠江后航道沿岸地区西起丫髻沙大桥,东至海珠岛东岸,总面积40.26平方公里。轴线总长度为6.4公里。 (二)核心区规划范围:包括行政办公区、第二领事馆区、海珠区雨洪调蓄湖、南海心沙等。 三、中轴线南段地区有什么功能? 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岭南特色,花城绿轴”为主题,整合文脉、生态和人性三个要素,融入岭南文化务实、开放、兼容、创新等特征,将整体功能定位为“具有岭南特色的行政中心,文化、休闲、公共活动区和高品质多元生活区”。以集聚行政办公、文化、旅游休

广州番禺现代信息服务业总部基地建筑设计方案(第一章)

第一章项目背景概述 1.1. 项目基本情况 1.1.1 地理位置 万博中心地处华南板块的中心位置 区。该地区位于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广州火 车东站一天河城一珠江新城)延伸线上,是 广州市南拓轴之一——沿轨道交通三号线 发展轴上的重要节点。地区位于华南板块的 中心,周边聚集广州各大知名楼盘,东北侧 为广州大学城,东南方为规划的广州新城, 南部是发展较为成熟的番禺老城区,以西距 即将投入运营的全国四大枢纽站之一—— 广州新客站不到5公里,处于广州市南部各 个新功能区交汇的中心。 1.1.2 万博中心概况 万博中心,西为规划红线80米的迎宾路,北为规划红线80米的平南高速(现南大路),东、南为规划红线60米的汉溪大道,用地面积约1.5平方公里。其中约1平方公里属广州市番禺区德舜房地产有限公司(国企)所有,用地性质为商业及居住用地。 万博中心地块内已建成建材馆、凯迪拉克4S专卖店,引进四海一家、天河城名牌折扣店与吉盛伟邦等著名品牌进驻。地块南部约80亩用地已确定建设五星级酒店。南大路南侧有少部分餐饮业和工业建筑,其余用地尚未开发。1.2. 区域背景分析 1.2.1 广州城市发展背景 ●经济发展趋势 作为珠三角地区的核心城市,改革开发以来,广州市的经济一直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其综合竞争力名列珠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前茅,按可比价格计算1978-2004年,GDP年均增长14.16%,同时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三、二、一”的结构特征越来越明显,已初步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世界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国家继续实施稳健的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这些为广州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国内外经济环境。未来广州的整体经济发展仍将保持良好的趋势,优化投资结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增长方式的转变。 ●城市总体发展规划 1)《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10)》的实施取得显著成效 广州市2000年修编的《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10)》,确立“山、水、城、田、海”的城市空间结构,实施“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城市发展战略,其中南部、东部为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目前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不但开拓了中心城区的范围,起到疏散旧城的功能,还将中心城区大量工业向外迁移,顺应了中心城区的功能和人口向外疏散的趋势。 城市土地利用策略:将全市划分为五个片区,即都会区、南沙片区、花都片区、增城片区和从化片区。 都会区:原城市规划发展区,增城的新塘和永和两镇,番禺沙湾水道以北的广大建设用地规划控制区,本规划称都会区。 项目所在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