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发展规划

渔业发展规划
渔业发展规划

前言

紫云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农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面对渔业资源逐步衰退,渔业科技水平不高的局面,加快渔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渔业资源增殖和保护,推动农、林、牧、渔业综合全面发展,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部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符合我县县情,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

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紫云渔业资源,有计划、有步骤的发展渔业经济,对于促进全县渔业全面持续健康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贵州省渔业条例》和《紫云自治县畜牧业发展规划》(2006-2007)等,特编制本规划。本规划由紫云自治县畜牧兽医局于2007年11月组织编写,于2008年12月定稿。

紫云自治县畜牧事业局

二00八年十二月

一、全县基本情况

(一)地理位臵、地形及地貌

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西南部,安顺地区南部,地处东径105°55′~ 106°29′,北纬25°21′~ 26°3′。东与黔南布依族自治州的长顺、罗甸两县为邻,南与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谟县交界;西与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接壤;北靠西秀区。是安顺、黔南、黔西南三地州交界地带。全县南北长76公里,东西宽52公里,国土面积2283平方公里,占贵州省国土面积1.29%。

紫云属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过渡的低中山丘原峡谷区,地势南北两端高,中部低而平缓,东西两边较低,河流顺地势由中北向西南和东南部分流。县境内最高海拔1681米,最低海拔623米。最大相对差1058米,地貌与山地丘陵为主。

(二)水域资源现状

紫云境内河流纵横,塘库棋布,丰富的水域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我县渔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1、河流

紫云自治县是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地带,是长江、珠江的生态屏障和环境保护重点区域。境内河流属珠江流域,以贯穿南北的安望公路为分水线,东半部河流属格凸河水系,西北部属北盘江水系,南部属桑郎河水系,格凸河、桑郎河均注入红水河,其中红水河水系面积1469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

的64.57%,北盘江水系面积806平方公里,占35.43%。全县共有大小河流238条,流域面积2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17条,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有7条,流域面积不足20平方公里的溪流214条,主要河流有格凸河、猫营河、猴场河等,河道总长1074.3公里,平均河网密度每平方公里168米。

2、水库、山塘

(1)小型以上水库资料

已有10个水库开展水产养殖,养殖面积86.2公顷,占库容面积的48.13%;

(2)山塘全县有山塘23个,面积22公顷,由于小山塘具有投入少、易管理等特点,因此利用率较高,有16.2公顷开展水产养殖,占山塘水面的80%以上。山塘多由村集体管理。

3、池塘

全县池塘286口,面积39公顷,发展水产养殖的有31公顷,占池塘养殖面积的80%,其中国营1口,有0.8公顷;其

余为集体或个人所有。

4、稻田

全县有水面保灌稻田4,807公顷,适宜发展稻田养鱼的面积有3,042公顷,占保灌稻田面积的63.3%,主要分布在猫营镇、水塘镇、板当镇、松山镇、火花乡和四大寨乡等几个乡镇。

5、冷流水资源

紫云森林覆盖率高(37.9%),生态环境好,降雨量充沛,山涧溪流和地下泉水十分丰富,独特的喀斯特地貌造就了许多地下暗河,常年水温均保持在16℃以下,为我县发展冷水鱼养殖提供了资源保障。已知的、流量较大的、且可开发利用的冷水资源有18处,分布在板当、松山、水塘、火花、猴场5个乡镇,目前尚未用于冷水鱼养殖。

适宜利用河流落差发展流水养鱼的乡镇有:猫营、板当、松山、水塘、猴场等地的河流。全县现有流水养鱼场3个,面积28亩。

(三)水文气候条件

1、气候

受地形因素的影响,紫云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署,夏湿冬干,气温年变化小,平均气温15.3℃,最冷月1月份,平均气温5.7℃,最热月7月份,平均气温22.7℃,历史极端气温最高33.6℃,极端最低气温-7.3℃,无霜期288天,年日照数1440小时,大于10℃

有效积温4560℃。

2、水文特性

县内降雨量丰富,年平均降雨量1,337毫米,雨热同期,冬春干旱,多集中在5~10月5个月中,汛期降雨量占全年降雨的75%,容易发生大雨或特大暴雨,给渔业生产带来一定的危害。

3、水质

境内天然水域的水PH值7以上,呈弱碱性,水质良好,无污染,水质清新。雨季河流混浊主要由山洪暴发引起,雨停3日内能见度即可达到20㎝以上,冬季清澈见底,部份河段是人畜饮水的取水点,适宜发展无公害水产养殖。

(四)生物资源状况

1、植物构成

(1)水生植物:适宜草食性鱼类利用的水生植物主要有金鱼藻、棉条草、浮萍、水葫芦、芦苇、菹草等。

(2)陆生植物:用于养鱼的陆生植物主要有三叶草、聚合草、黑麦草、菊苣、黄竹草、玉米叶、马塘草、各种蔬菜等。

2、水生动物组成

(1)鱼类:我县现有鱼类27种,分属5个目7个科。鲤形目有鲤科、鳅科2种;鲶形目有鮰科、鲿科、胡鲶科3种;鲑形目有银鱼科1种;合鳃目有合鳃科1种。

主要经济鱼类有:鲫鱼、红鲤鱼、鲢鱼、鳙鱼、草鱼、银

鱼、黄颡鱼、胡子鲶、武昌鱼、云斑鮰、泉水鱼、白甲鱼、黄鳝、泥鳅等。除鱼类外,还有罗氏沼虾、河蟹、蚌、螺等经济动物。

濒危珍贵鱼类有:岩原鲤、唇鯪鱼(猪嘴鱼)。

(2)浮游生物

浮游植物:有蓝藻、隐藻、甲藻、金藻、黄藻、硅藻、裸藻、和绿藻8种;

浮游动物:主要为桡足类、枝角类、轮虫类3种。

(3)主要养殖品种

常规养殖鱼类品种有鲤鱼、草鱼、鲢鱼、鳙鱼、鲫鱼、武昌鱼、罗非鱼、云斑鮰等。其中鲤鱼、草鱼、鲢鱼、鳙鱼、鲫鱼在全县各乡镇均有饲养;银鱼饲养在猫营格八水库;胡子鲶主要在火花、四大寨等乡镇的低热河谷地带饲养;武昌鱼、云斑鮰饲养主要分布在松山。

二、渔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一)发展现状

1、渔业发展现状

“十五”以来,紫云渔业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各项方针政策,紧紧围绕渔业增效、渔民增收和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加强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不断更新养殖品种和养殖技术,使养殖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了渔业持续、稳定、健康

发展,渔业发展较快,已逐渐成为农村经济中新的增长点,渔业产值在畜牧业产值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十五”初期,水产品产量283吨、产值226.4万元,“十五”末,水产品产量503吨、产值453万元,同比分别增长了78%、50%。2006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全县水产品产量620吨,人均占有1.8公斤,渔业总产值705万元,占畜牧业总产值的2.4%。渔业经济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在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渔业生产现状

(1)水产养殖

我县“十五”以来渔业指标完成情况

我县“十五”以来,水产品产量成逐年递增趋势,但养殖中还存在品种单一,养殖技术落后,以传统的粗放饲养为主。

①养殖鱼类:水产养殖品种主要是草鱼、鲢鱼、鳙鱼、鲤鱼、鲫鱼、武昌鱼、胡子鲶、云斑鮰等。

②养殖模式:全县水产品养殖以粗养为主,投饵精养为辅。2006年按产量划分比例为:

●池塘养殖:投喂精料(配合饲料)饲养占10%,以施肥和投青料(草、菜叶)饲养占90%,池塘养殖在全县各乡镇均有分布,养殖面积28公顷,产量123吨,占养殖产量的30%,为粗养型。

●水库养殖:只投放鱼苗,适当投喂青料,不施肥,管理上只是防洪、防逃,主要以小水库养殖为主,全县各乡镇均有养殖,其中以松山镇和火花乡居多,养殖面积207公顷,产量52吨,占养殖产量的13%,粗养型。

●河道养殖:人工增殖放流、实行河段承包管护的养殖模式,以加强管理,防毒、电、炸,设禁渔期制度为主要管理措施。河段承包养殖主要集中在猫云镇、水塘镇、板当镇和猴场镇,长度为143公里,养殖面积206公顷,产量43吨,占养殖产量的10%,粗养型。

●稻田养鱼:投喂杂粮(米糠、麦麸、豆粕、菜粕等)饲养占10%,以施肥和投青料(草、菜叶)饲养占90%,稻田养殖面积主要集中在松山镇同兴村、水塘镇格井村和长田村,养殖面积102公顷,产量129吨,占养殖产量的31%,粗养型。

●集约化养殖:以网箱和流水方式全程投饵饲养,其特点是养殖面积小,产量高,饲养周期短。如猫云镇格八水库网箱养鱼、猫云镇杉树关流水养鱼和水塘镇落科村流水养鱼等面积

不大,约1公顷,但产量却达到66吨,占养殖产量的16%,为精养型养殖方式。

(2)捕捞业

2006年全县水产品捕捞产量105吨,占水产品产量的17%,比上年同期增长19%。捕捞的水产品主要来自于河流和水库。

(二)发展成就

1、渔业经济较快发展,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五”以来,我县渔业经济保持较快发展,成为农业经济中重要的增长点。2006年全县水产品总产量达到620吨,水产品人均占有量1.82公斤,渔业产值达到587.22万元,渔业产值占畜牧业产值的2%,渔业已逐渐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条路子,在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养殖水平不断提升,示范推广成效显著。在引进和开发利用新品种、新技术上,取得了一定成绩,提高了我县渔业科技含量。特别是以水塘镇格井村、长田村为示范的稻田生态渔业养殖技术有了很大提高,取得了明显的效益,实现了亩产“千斤稻,百斤鱼,年收入不低于一千元”的目标,并作为示范向全县推广。2006年全县稻田生态养鱼推广面积1995亩,产量165吨,平均亩产165公斤。

渔业品种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围绕名、特、优水产品养殖,根据市场需求,开发或引进了适宜我县生长的武昌鱼、云

斑鮰、澎泽鲫、河蟹、黄颡鱼、黄鳝等名特优品种进行养殖。

在养殖技术推广上,网箱养鱼、流水养鱼、池塘综合立体养殖技术在我县开始得以推广,投饵饲养逐步得到普及。通过新技术推广,农户取得的效益大大比传统养殖效益高;加强素质建设,每年都有水产技术推广人员到省内、外培训学习,以提高他们的水产养殖科技水平,鱼业病害得到有效防治,全县未发生较大的鱼病灾害。

3、推行河段承包管理,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面对日益衰竭渔业资源,2001年以来,县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先后组织来自各个渠道的资金80余万元,购买200余万尾渔苗到6个乡镇31个村开展人工放流增殖活动,实行以村为主的河道分段承包管理,得到了广大沿河村民的拥护和欢迎,现管护河流达234.4公里,全县河流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毒鱼、电鱼、炸鱼等严重破坏渔业资源的捕捞行为得到有效遏制,渔业资源恢复迅速,管护河段呈现柳岸成荫、鱼儿成鱼群的美好景象。

4、休闲渔业成为渔业发展的新亮点。近年来,我县境内河段由于加强管理,渔业资源恢复迅速,河中鱼儿成群,特别是在猫营和座马河交通方便的河段,吸引了贵阳、安顺及周边县的广大钓鱼爱好者到我县垂钓,拉动了当地农家乐旅游,猫营镇的河鱼餐馆生意异常火暴,格井村的稻田生态鱼烧烤在“黄金周”倍受青睐,休闲渔业已逐渐成为我县新兴的产业。

5、专项执法行动效果明显。我县自2005年以来,每年开展一次春季禁渔活动和查处非法捕捞专项整治行动,有效遏制了天然水域毒鱼、电鱼、炸鱼等违法捕捞行为,渔业资源得到较快恢复;多次与县海事处联合执法,开展渔船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建立渔船安全管理长效机制,查处存在安全隐患的渔船,保证了渔业船舶安全生产,全县尚无一例渔船安全事故发生;在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查活动,重点加强对水产养殖用药和水产品销售市场的监管,建立健全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6、渔业执法队伍得到加强,渔业依法管理水平逐步提高。2004年4月,成立了县渔政监督管理站,编制设2人,渔业执法有了合法性,按照渔业法律、法规及上级主管部门要求认真开展工作,维护了全县渔业生产正常秩序和渔民合法权益,认真落实养殖证发放制度,养殖证办证率达到85%。结合渔业文明执法窗口创建活动,建立健全了渔政执法岗位责任制,渔政执法取证工具、交通工具相继得以完善,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服务意识加强,树立了良好的执法形象,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好评,2007年,紫云县渔政监督管理站获得了“全国渔业文明执法窗口单位”称号,同年11月,又获得了农业部渔政指挥中心颁发的“全国渔政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三)存在的问题

“十五”以来,渔业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困难。一是渔业在大农业中的比重少,实力弱;二是

渔业资源虽然丰富,但利用率低,特别是水库水面开发利用不够;三是养殖技术水平较先进地区有一定差距;四是基础设施薄弱,苗种生产、鱼病防治、科技推广和渔业管理、市场信息体系尚未完善;五是执法人员少,水产品检疫工作和渔政管理工作开展难度大;六是渔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渔业生产的发展。

(四)面临的形势和发展潜力

1、目前形势

紫云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农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促进农、林、牧、渔业综合全面发展,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部署,是贯彻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符合我县县情,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

2、发展潜力及前景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渔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宏观环境。党的十七大会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新时期党的首要任务。加大对农村的投入,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拓宽广大农(渔)民增收渠道,有利于水产业的发展,为渔业加速步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创造条件。

(2)市场需求的稳步增长为拓展渔业发展空间创造了条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水产品的消费结构也将趋于优质化、多样化。垂钓和观赏渔业将成为城镇居民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市场的开拓也将拉动常规水产品消费市场。

(3)渔业发展能够为保障粮食安全发挥重要作用。水产品是目前人类食物中的重要动物蛋白源,发展水产养殖在粮食安全保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当前粮食安全问题成为一个世界性热门话题的社会环境下,水产养殖业作为不消耗粮食或少消耗粮食就能获取优质动物蛋白、提高国民健康素质的一种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4)生产落后为我县渔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我县水域资源丰富,由于工业不发达,自然环境污染小,水质清新,渔业发展多采取粗放养殖,水域资源利用率极低,水产品产量在本县目前还不能自给,产品大多属绿色水产品,深受费者的欢迎,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进入21世纪,面临着人口日益增长而引起的水产品需求增加与渔业资源衰退的矛盾,“优质、安全、高效”将是渔业今后的发展方向。

三、渔业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渔业产业政策为方向,县局“畜牧业十一五”规划

为方针,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优化渔业资源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渔业经济效益、增加渔民收入为中心任务,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渔业经济,优化渔业产业结构,突出发展名特优、无公害、绿色水产品养殖。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渔政管理和社会化服务。加快休闲渔业和渔业组织化发展进程,加强市场流通,着力提高渔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水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坚持“科技兴渔”和“依法治渔”原则,促进紫云渔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二)规划原则

1、坚持可持续发展与环境友好原则。坚持适时、适度开发,处理好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开发,以开发促保护,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

2、坚持市场导向与产业化开发原则。充分考虑市场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适应人们对水产品消费多样化、优质化、安全化的要求,重点发展市场占有率高、市场前景广阔、高效的优势水产品。

3、坚持总体规划与分步实施原则。遵循当前需要与长远发展相结合,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先粗后细、先易后难。

4、坚持因地制宜与发挥优势的原则。根据规划区域的自然、经济、社会、技术等条件和特点以及外部条件的影响,因地制宜进行渔业产业布局,突出重点,优先发展竞争优势明显、并

具有一定基础的渔业产品。

四、渔业发展目标与思路

(一)总体目标

到2020年,我县渔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主要水产品供给平稳增长,渔业科技自主创新和转化应用能力不断增强,渔业结构和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渔业灾害防控和质量安全监管能力进一步提升,渔业生产组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资源养护水平进一步提高,渔民收入稳步增加,现代渔业建设稳步推进。具体目标如下:

1、渔业经济。

到2020年,水产品产量达到2592吨,年均增长10%,人均水产品占有量6.5公斤、人均水产品消费量6公斤;养殖面积815公顷,年均增加2%;渔业产值(含附加值)3338万元,年均增长12%。

2、渔业结构调整。

(1)2008年~2010年,建鱼苗培育场3个,总面积80~

100亩,年培育各种规格鱼苗50吨以上,基本能满足县内的鱼苗需求;

(2)2010年~2012年,建设鱼种场2个,面积50亩,重点扩繁地方土著经济鱼类,年出苗800万尾;

(3)2009年~2015年,建名优水产养殖场4个40亩,每个场年产名优水产品25吨;

(4)2009年~2018年,建流水养鱼场8个,面积80亩,年产量达800吨;

(5)2010年~2015年,在县城建设水产品批发市场1个,可容纳800吨水产品批发;

(6)到2020年,发展渔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协会)4个,会员800人(户)。

3、水产品质量安全。

水产养殖无重大病害发生;渔药、饲料等水产投入品使用基本得到规范;水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质量标准体系、认证认可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进一步完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基本建立,水产养殖产品主要药残指标检测合格率达到100%以上,达到无公害水产品生产要求。

4、渔业管理

渔业公共服务及管理水平大大提高。建立水生动物疫病应急防控体系,养殖证制度和苗种生产许可证制度全面建立;重

大渔业安全生产事故得到控制,渔业污染事故处理率达到60%,渔业文明执法水平显著提高。

(二)发展思路

1、发展名特优水产品养殖。根据紫云水域资源特点,重点在猫营镇、板当镇、水塘镇沿河及有山泉水的地方选择发展冷水性名优特新产品鱼类养殖场3个;在火花乡、四大寨乡或达帮乡等低热河谷地带选择发展热带鱼养殖场1个,带动全县名特优水产品的养殖。

2、建立水产苗种繁育基地。重点开发土著经济鱼类,引进适合本地养殖的名特优品种繁育技术,为全县渔业生产提供苗种保障。繁育场建设放在水塘镇、宗地乡;培育场重点放在松山镇、猫营镇、水塘镇。

3、建立河道、城郊休闲渔业基地。利用河道渔业资源及城郊养殖场户集中发展养殖、餐饮、垂钓、娱乐为一体的休闲渔业。同时,不断以市场为导向,因时制宜,走特色路,打优势牌,实现休闲渔业的提档升级,提质增效,提速发展,为渔业经济增长、渔民增收寻求新的途径。

4、大力开发中小型自然水域。通过人工投放大规格鱼种,发展网箱养殖,利用人工施肥培育水生植物、水生动物、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和低质野杂鱼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实现增殖,提高中小型自然水域的渔业经济效益。

5、建立水产品销售网。针对本地商品鱼销售难问题,逐步发展水产品销售经纪人的队伍,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水产品销售网点,同时,建立一个无公害水产品批发市场。

五、区域布局及功能规划

根据我县的水域资源状况、气候特点、技术力量等因素,结合渔业生产特点,进行分区、分类规划布局。

(一)珍稀鱼类保护

我县水塘镇格凸河河段(上游与长顺县悬棺洞暗河相连,下游至大穿洞洞口)有国家级濒危保护野生鱼种岩原鲤;宗地乡鼠场河河段(上游至小穿洞电站,下游与罗甸县鼠场河相连)有贵州省鱼类省级保护品种—唇鲮鱼。目前这两个品种在我县数量极为稀少,2010年,力争向省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申请为种质资源保护区,把这两个鱼类品种的生长区域,设为禁渔区。

(二)苗种繁育体系建设

水产种苗是发展水产增养殖业的物质基础,开发、引进和推广优良品种是促进养殖品种结构调整,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渔业效益的先导性工作。根据我县水产增养殖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从2008年起,启动优良品种的引种育种和良种生产体系建设,强化苗种质量管理。苗种繁(培)育场选择在水质无污染、交通便利、防旱涝的地点建设,重点放在库坝脚,河道两旁,长年不断的山泉、溪流地点建设。

(三)大水面养殖规划

大水面养殖以河道和小(一)型以上水库养殖为主。其中河道养殖以围网、拦网养殖为主;水库以网箱养殖为主,水库库存量与网箱设臵比为60 :1为宜。设臵应遵循的原则是禁止在人畜取(饮)水的上游设臵围网、拦网或网箱,养殖鱼类须经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检疫和许可,防止带进病原和引进外来入侵种。

全县适宜设臵网箱的水库有:格八水库、亘旦水库、麦岗水库以及新增符合规划要求的水库。

(四)池塘、山塘养殖

到2020年以前,全县池塘养殖面积达50公顷,池塘养殖成为渔业经济的主要来源,科学养殖水平得到很大提升,常规养殖品种亩产量达500公斤以上。池塘养殖发展方向以城郊休闲渔业(垂钓、观赏鱼养殖)、乡镇高精养殖和名优水产品养殖为主要发展方向。

充分利用资源,鼓励个人承包季节性山塘发展水产养殖。山塘养殖有2种方式,一是投入水花鱼苗,培育大规格鱼种;另一种是投放大规格鱼种饲养,当年捕捞上市。

(五)天然水域的人工放流增殖

恢复天然水域渔业资源种群数量,推行河段承包管理,能有效防止非法捕捞行为的发生,同时有计划地开展人工放流增殖活动,对于保护渔业资源,实现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

十分重要的作用。

到2020年,全县常流河段全部实现村级分段承包管护。2008年~2020年,计划在大中水库和河流内投放草鱼200万尾、鲤鱼150万元尾、鲢鱼、鳙鱼100万尾。

(六)捕捞

天然水域捕捞,严格执行《贵州省渔业条例》规定的禁渔期和禁渔区制度。我县的禁渔期为每年2月1日至5月31日。在天然水域捕捞必须持有《捕捞证》。捕捞分垂钓捕捞和网具捕捞两种方式,捕捞标准按照黔农发…2007?77号《贵州省农业厅关于公布<贵州省天然水域野生鱼类采捕标准>和<贵州省天然水域捕捞作业最小网目尺寸及禁止使用的渔具渔法>的通知》文件精神执行。

我县现有河道狭窄、水库库容小,因此,暂不批捕捞渔船,捕捞证按非机动渔船核发。到2020年以前,如水利部门有大中型水库建设,面积在100公顷以上,按40公顷/艘设臵捕捞渔船。

六、渔政管理

(一)收费及许可

经县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办理或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办理的证照有:捕捞许可证、水产养殖使用证和苗种生产许可证等。

1、捕捞许可证:捕捞分垂钓捕捞、渔船网具捕捞和非渔船

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渔业的意见

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渔业的意见 各部门: 为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全国现代渔业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加快我省现代渔业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请认真贯彻落实。 一、重要意义 渔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省农村经济中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也是新时期我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随着城乡发展,水产品在丰富群众的“菜篮子”、改善居民膳食结构、增强人民体质等方面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发展现代渔业对于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扩大农民就业途径具有重要意义,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内容,可推动渔业发展方式转变、提高渔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是建设美丽中原的客观要求。 2004年,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水产业的意见》(豫政〔2004〕74号)以来,我省渔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养殖面积不断扩大,水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效益稳步提高,渔民收入逐年增长。2013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16.7万吨,水产行业总产值达到230亿元,渔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373元,分别比2004年增长173.2%、268.0%和193.0%。但是,目前我省渔业

与当今现代渔业要求相比尚存在较大差距,要实现渔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确保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依靠传统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必须促进我省现代渔业发展。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现代渔业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要求,以加快转变渔业发展方式为主线,把确保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和渔民持续较快增收作为首要任务,把深化改革和加快渔业科技创新作为根本动力,树立生态优先理念,坚持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强化政策支持,加大投入力度。着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渔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渔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着力调整渔业养殖品种结构,适应市场需求,加快建设现代渔业产业体系。 (二)目标任务。到2020年,水产养殖面积达到450万亩,水产品产量达到150万吨,水产行业总产值达到300亿元,渔民年人均纯收入突破15000元。渔业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科技支撑能力显著提升,组织化程度稳步提高,渔业资源养护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努力形成生态良好、生产发展、装备先进、产品优质、渔民增收、平安和谐的现代渔业发展新格局。 三、工作重点

江苏沿海经济发展历史及现状研究

江苏沿海经济发展历史及现状研究 摘要:20世纪90年代江苏省曾提出“海上苏东”发展战略,然而二十多年过去后苏沿海经济并没有出现令人期待的崛起。近年来江苏沿海发展被再次提到战略高度,江苏沿海后发优势有望得到体现。江苏沿海经济发展历史分为发展、停滞和缓慢增长三个阶段,通过采用比较分析法从本省和沿海两个层面上对江苏沿海经济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表明当前江苏沿海经济带在两个层面上均处于经济发展落后状态;江苏沿海有可能成为江苏经济增长的“第四极”。 20世纪90年代江苏省人民政府提出开发江苏沿海区域经济,并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海上苏东”战略以充分利用海洋资源。然而,从当前情况来看,这一措施收效甚微,并没有能够达到所预期的效果。在苏南苏北差距进一步扩大的时候,江苏在本世纪先后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快苏北地区发展的意见》、《江苏省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等一批文件以促进江苏苏北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提升江苏整体实力做出重要的规划,但江苏沿海经济带的地位并没有得到重视。近年,江苏省先后组织了知名专家承担省“十五”、“十一五”社科课题研究江苏沿海经济发展问题。2007年,江苏沿海发展被再次提到战略高度,2009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会议明确指出,将江苏沿海地区建设成为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而连云港、盐城、南通这三个中心城市,也将成为江苏省集中布局临港产业,形成功能清晰的沿海产业和城镇带的“桥头堡”。 一、江苏沿海历史发展状况 江苏沿海经济带是中国民族产业的发源地之一。从张謇的“废灶兴垦”和“植棉兴织”,至现如今基本建成现代化的区域经济体系和工业体系,反映了江苏沿海经济带发展的沧桑巨变。众多经济社会发展专家在沿海经济带倾注了大量心血,多次提出江苏沿海经济带的发展战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海上苏东”发展战略,实施百万亩滩涂大开发计划,引起区域经济研究和实务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纵观江苏沿海经济发展的历史特征,江苏沿海经济发展可以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一)沿海经济的历史发展阶段(?—1953) 江苏沿海三市曾经有辉煌的历史,尤其在明清代。据江苏地方志记载,100年多前由于民族实业家张謇在此创办企业并推动城市改造,南通由此被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盐城从西汉武帝元狩4年(公元前119年)建立盐渎县,当时这里遍地皆为煮盐亭场,到处是盐河。唐宝应年间,境内设有海陵监、盐城监,每岁煮盐百余万石,其时盐城已成为东南沿海重要的盐业生产中心。连云港曾是漕运的重要水道,康熙初年成为题定口岸,于此设关,征收海盐税。然而,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掠夺,江苏沿海经济受到毁灭性的破坏。

汕头澄海区海洋与渔业局

汕头市澄海区海洋与渔业局 预算公开 二○一八年

目录 第一部分部门概况 一、部门职能 (一)机构基本情况 (二)区海洋与渔业局所属单位广东省渔政总队澄海大队基本情况 (三)区海洋与渔业局所属单位区水产技术推广站基本情况 (四)区海洋与渔业局所属单位海域使用动态监管中心基本情况 (五)区海洋与渔业局所属单位海上渔业安全通讯救助网络监管中心基本情况 二、部门预算编制范围 第二部分 2018年部门预算情况说明 一、收支预算情况说明 (一)收入预算说明 (二)支出预算说明 二、“三公”经费说明 三、其他事项说明 (一)机关运行经费预算说明 (二)关于政府采购预算说明

(三)国有资产占用情况说明 (四)预算绩效管理情况说明 第三部分专业名词解释 第四部分 2018年部门预算表 表1 财政拨款收支总体情况表 表2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情况表 表3 一般公共预算基本支出情况表 表4 一般公共预算“三公”经费支出情况表表5 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情况表 表6 部门预算基本支出明细表 表7 部门预算项目支出明细表 表8 部门收支总体情况表 表9 部门收入总体情况表 表10 部门支出总体情况表

第一部分部门概况 一、部门职能 (一)机构基本情况 1. 部门机构设置、职能 海洋与渔业局内设3个股室:人事秘书股、海域与海岛管理股(加挂资源环境管理股、海洋综合开发协调股)、行政审批股(加挂渔业与远洋捕捞管理股、科技与交流合作股、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股),下辖广东省渔政总队澄海大队(与中国海监广东省总队澄海大队、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渔业船舶检验局澄海检验站合署办公),区水产技术推广站(加挂区水生动物防疫检疫站牌子)、区海域使用动态监管中心(加挂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牌子)、区海上渔业安全通讯救助网络监管中心(加挂渔业电台牌子)。

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管理制度

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管理制度 为了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加强安全生产组织管理,加强企业中、长发展期规划的管理规范“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编制决策程序,提高规划编制和实施的科学性、协调性和严肃性,进一步完善企业决策机制,确保公司科学有序、平衡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此结合我矿实际,特制定本规则。 一、“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编制管理制度 (一)管理职责及分工 “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编制管理由公司总经理总负责,分管生产、衔接、经营、机电副总经理和总工程师负责组织实施,经营管理部具体负责牵头组织工作,生产技术科、地质测量部、人力资源部、机电工区、维运工区、通风工区、抽采工区、洗煤厂等单位负责各业务职能范围内基础资料的编制工作,各单位技术主管和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是编制工作的具体负责人。 (二)各业务管理部门管理职责 1、经营管理部 参与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负责公司“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编制汇总和上报工作,负责矿井、洗煤厂生产能力的核定,并负责编制落实经营方面的各项规划计划指标。 2、生产技术科 具体负责生产、衔接、采区接替等方面的各项规划工作。

3、地质测量部 负责对各采区和采掘工作面的巷道走向长度、倾向长度、容重、储量以及地质方面规划工作。 4、机电工区 根据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定的生产衔接负责编制落实供电、设备租金、大动力设备大修更新及机电系统大修改造项目等计划。 5、维运工区 根据“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定的生产衔接负责编制供水、供风、供液及本系统大修改造项目等计划。 6、通风工区 负责编制落实通风能力核定、通风作业计划及本系统大修改造项目等计划。 根据生产实际情况,每五年编制下一期“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公司“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要确保公司总体生产、经营目标稳健有序增长,并经矿委通过后,上报集团公司。 二、“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编报、审查、决策制度 (一)管理职责与分工 1、公司职工代表大会是公司总最高决策层,负责对公司全局性、长远性等战略问题进行研究决策。具体事项为 (1)重大的经济合同及投资方案,技术引进和对外联营方案 (2)重要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实行 (3)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现代农业生态园规划方案

商业计划书 1 项目概况 1.1 项目简介 1.1.1 项目背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步入富裕,休闲度假旅游正逐渐取代观光型旅游,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主流。经济发达,旅游业的山东省,早已进入了休闲度假旅游全面扩张时期。 作为休闲度假旅游重要组成部分的休闲农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尤其是在2016 年国家农业部出台了《关于做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试点工作的通知》,山东省作为试点之一。其中以蔬菜、水果等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支持配置仓储、物流、加工、包装等设施设备,以形成了完善产业链的农业基地,财政资金补助比例最高40%。而针对一村一品产业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的农业基地,财政扶持资金主要用于休闲农业基地建设、闲置房屋维修以及一村一品生产、加工等设备购置,财政资金补助比例可达30%。 而休闲农业与有机农业相结合也正是我国现代农业蓬勃发展契机。 有机农业既能为人们提供健康安全的食品,又能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与推崇。据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简称IFOAM)发布的信息,自本世纪以来,有机农业发展非常迅速,每年保持 20%以上的增幅,预测 2020 年,全球有机食品销量超过 1000 亿美元。在人们食品消费结构中,有机食品占比逐步提高,并保持不断上升势头。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有机食品销售目前己占食品总量的2-5%。尽管全球有机农业发展迅猛,但是,有机农业整体发展水平并不高。据 IFOAM 测算,目前有机食品销量,仅占食品销售总额的 1%左右。这也说明,有机农业的发展前景极其广阔。 城市居民特别是中产阶层,越来越渴望利用闲暇时间寻求城市以外的休闲生活,体验农家乐趣并同时享受能够享受到有机农业的食品。但是目前市场上充斥着大量低端的农家乐,这些农家乐档次低,旅游内容单一,服务质量差。住宿和餐饮等旅游设施配套不足,而市场上有一定档次和特色的旅游型有机农庄的数

江苏沿海地区开发

一、江苏沿海地理概况 1、岸线:全省大陆海岸线长954千米。沿海岛屿16个,主要分布在连云港沿海。海岸线类型以粉砂质、淤泥质海岸为主,海岸平直,长约884千米,占全省岸线总长度的90%以上;其次是基岩海岸,分布于连云港市区,岸线长40千米;其它是砂质海岸,岸线长30千米,分布在海洲湾北部。 2、海底地貌与沉积:江苏沿海海底可分为4个地貌区:一是海州湾区,主要地貌类型为水下浅滩,沉积物以粉砂质泥为主其上分布着变质岩岛屿;二是黄河水下三角洲,面积可达6000平方千米;三是辐射沙脊群区,它叠置在古长江和古黄河的水下三角洲之上;四是长江水下三角洲,主要有现代水下三角洲和古长江三角洲。 3、海洋水文水温:江苏近海水温平均温度最低为2月,最高为8月,南部海域表层最低水温4.9度,底层为5.1度,北部表层最低水温4.4度,底层4.5度,南部水温表层最大27.4度,北部为26.8度。盐度:全区各月平均盐度变化在29.53—32.24之间,枯水期盐度较高。潮汐:中部港至小洋口潮差最大,平均潮差3.9m以上,新洋港至射阳河口平均潮差1m左右,长江口北支,平均潮差3m,小洋口外是我国近海潮差最大的海区之一。 4、气象状况气温:年平均气温自北向南递增,渠北13—14度,渠南14—15度受海洋调节冬半年偏暖,夏半年偏凉,春季回暖迟,秋季降温迟。降水:自北向南逐渐增多。风向:受季风控制,全年多风向渠北为N—NE—ENE,以南为ESE —SE—SSE,夏季风向较稳定,多东南风,冬季多偏北风。风速:全年平均、近海5—7m/s南北基本相同,3—5月风速最大。 二、江苏沿海资源 1、滩涂资源:江苏沿海滩涂面积约1130万亩,相当于全省现有耕地面积的1/7多,占全国滩涂面积的1/4以上。平坦开阔,土壤易于改良,现仍以每年2万多亩的速度淤涨,是江苏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 2、渔业资源:计有鱼类150种,软体动物142种,虾类35种,贝类的资源总量大,文蛤、大竹蛏等为全国的主要产地,海带、紫菜的生产量也很大。 3、港航资源:具有类型不同的各类海岸线,特别是具有较长的深水海岸线,可为大型综合性商港及专用港口提供理想的选址。且深水岸线由南到北分布较合理,便于全面规划深水岸线的利用。辐射沙洲的潮汐通道建港条件优越。 4、海洋化学资源:海盐资源丰富,淮北盐场是我国四大盐产区之一。 5、海洋矿产资源:苏北南黄海盆地是一个油气资源较好的沉积盆地,具有蕴藏油气的良好远景。 6、再生性能源:潮汐能主要集中于长江口北支,辐射沙洲区和海州湾,该处属强潮或中强潮区。蕴藏着丰富的潮汐能,风能丰富每天有效风能可利用时数在12小时以上,海岸带是我省风能最丰富的地区。 7、旅游资源:无论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都比较丰富,景点组合合理,种类齐全,质量较高,有明显的地域特色。有国家级名胜风景区云台山;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孔望山汉代佛教造像石刻和锦屏山将军崖的岩画;国家级的丹顶鹤和麋鹿两个自然保护区。以及丰富的以自然景色、民俗、历史古迹为特色的旅游资源。 三、江苏沿海地带的开发

广东渔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省渔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时期,是省渔业由“渔业大省”向“渔业强省”转变的重要时期。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渔业经济发展全局,抓住机遇、统筹规划,实现渔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建设社会主义新渔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大意义。为保证渔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按照国家和省关于编制“十一五”规划的要求编制本规划。 一、“十五”渔业发展主要成就 “十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省认真贯彻落实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决定》(粤发[2004]3号),从加快现代渔业建设进程的战略高度,提出渔业经济发展的思路和重点,克服对虾出口反倾销、“氯霉素”、“孔雀石绿”等事件的不利影响,实现省渔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渔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主要水产品供给充足,渔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渔业科技进步不断加快,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得到加强,渔业资源环境保护得到加强,渔民收入水平持续增长。 (一)渔业产量稳步增长,水产品供给充足2005年省水产品产量达695.23万吨,比2000年增长17.2%,年均递增3.23%。其中:海洋捕捞产量为172.05万吨,比2000年减少10.1%,年均递减1.94%;淡水捕捞产量13.02万吨,比2000年减少3.8%,年均递减0.78%;海水养殖产量225.91万吨,比2000年增长33.7%,年均递增5.98%;淡水养殖284.25万吨,比2000年增长29.7%,年均递增5.34%。省人均占有水产品达75.6公斤,比“九五”期末增加7公斤,水产品消费已成为人民群众改善食物结构,提高生活质量的好习惯。 (二)渔业经济总量进一步提高,已成为省农业的重要支柱产业2005年渔业经济总产值1018.3亿元(现价,下同),比2000年增长71.2%,年均递增11.35%,其中:水产品总产值540.9亿元,比2000年增长41.07%,年均递增7.1%,占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达23%,比2000年提高了0.5个百分点,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已成为大农业中的重要支柱产业。 (三)渔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成效渔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二、三产业成为新的增长点。2005年省渔业第二、三产业产值分别达202.6亿元和274.8亿元,比2000年分别增加了124.8亿元和141.4亿元,年均递增21.1%和15.55%,远快于第一产业的增长速度;三次产业比例由64.5:13.1:22.4转变为53.1:19.9:27。水产品加工发展较快。2005 年省水产品加工量达119.5万吨、加工产值139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了54.8万吨和74.1亿元,年均递增9.13%和11.73%.目前省拥有水产品加工厂1139家,年加工能力达193万吨,冰厂冷库493座、日冻结能力10945吨、制冰能力12529吨、冷藏能力14.5万吨/次,初步形成了渔业制冷、冷冻加工品、干制品、鱼糜制品、罐头、腌熏品、鱼粉、藻类食品和医药化工等一系列产品体系,涌现一批如恒兴、新华海、侨丰集团等国家级和省级渔业龙头企业,先后有41个产品在历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上取得奖牌,32个产品被中国农业博览会认定为优质产品,28个产品取得部(省)优称号,40个产品获得省名牌产品称号。在一

中长期发展规划

中长期发展规划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竹铺中心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为认真贯彻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深刻理解我县“促进公平,强基固本,提高质量,改革创新,服务发展”教育工作方针,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理清学校的发展思路,积极探索有效的办学策略,加快我校的发展速度,特制订我校中长期发展规划。 二、发展目标 (一)总目标: 根据学校“两继三自四生成”的办学思路,确定学校2011—2020年的发展目标:2015年前,成为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2020年前,将学校办成一所全区一流的、特色鲜明的示范性普通高中。把中山中学建成有深厚文化内涵、现代教育理念的自治区一流示范性普通高中,培养全面发展、有特长、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和合格劳动者。(二)阶段目标: 1、2012年前,完成学校改造一期工程(新教学楼启用),成为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立项建设学校。 2、2014年前学校改造全部完成;新校区完成规划。 3、2015年前,初中部完成剥离;在校高中生达到30个教学班,通过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评估验收;新校区建设启动。 4、2017年,新校区启用。两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完成。 5、2020年前实现把中山中学建成有深厚文化内涵、现代教育理念的自治区一流示范性普通高中。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学校德育工作与精神文明建设,形成良好的“三风”。 1.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与养成教育。认真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与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五爱教育”为核心,以“八荣八耻”为指导,以“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为活动主题,在学生中扎实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组织学生学习新的《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公民道德纲要》,落实德育常规,以开展多种形式活动,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拓宽德育途径,探索学生自主管理模式,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和针对性。 (1)以“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为活动主题,以地方的德育基地、地方文化等教育资源为载体,以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的民族精神为目标,广泛进行丰富多彩的,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2)进一步细化、规范学校的德育活动,制定德育工作与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计划,落实工作制度与要求。深入学习贯彻新的《中学生守则》为重点,通过开展“文明班级”评比,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与语言文明习惯。有计划地抓好以重大节日、纪念日、民族的传统节日为契机的系列教育活动,积极有效地开展“读书、大手拉小手、学雷锋行动、社会实践、春秋季社会实践”等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不断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与祖国的思想,培养学习探究与体验的热情。 (3)建立健全并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的作用,开展社会服务、劳动、社会实践与体验活动。艺术节、学雷锋等系列教育教学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劳动思想与技能,增强学生正确的学习目的性,培养良好的学风。

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解读之六为沿海开发打造更美丽名

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解读之六:为沿海开发打造更美丽名片 奔向海洋时代,是江苏人多年的热切盼望。而今,江苏沿海开发正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伴随火热澎湃的开发大潮,精彩即将在江苏沿海扑面袭来。 ?沿海开发不是沿海开挖,而是在保护中发展,保护中开发!?一打开《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省环保厅负责人与省住房与建设厅党组书记江里程的开场白,不约而同:?沿海开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发展惠民。通过城乡一体化发展,到2020年,建成我国沿海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先导区、循环经济建设的试验区、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和生活富足的宜居区。而这‘四区’的定位,将是

江苏沿海更美丽的名片。? 一红一绿,提升环境支撑力 [关键词]重要生态功能区 [规划摘录]江苏沿海地区重点建设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源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等12大类、92个重要生态功能区。 重要生态功能区,具有保障饮水安全、维护生物多样性及区域生态平衡作用,是构筑生态安全的屏障空间。对重要生态功能区加强保护,是沿海开发的应有之义。 省环保厅负责人告诉记者,为重要生态功能区划定保护?红线?,将为沿海地区优化产业布局提供重要依据。在这92个重要生态功能区内,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风景名胜的核心景区、森林公园的生态保护区、饮用水源的一级保护区、重要渔业水域的珍稀鱼类种质繁保区、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公益林等,将实施强制性保护,禁止一切与保护无关的开发活动,已经存在的工矿企业必须搬迁,并开展生态恢复建设。 [关键词]?四纵五横?的生态廊道 [规划摘录]在现有沿海防护林体系基础上,以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和海堤公路、河流湿地为主构建?四纵五横多节点?的生态廊道网络。 生态廊道的建设,可以避免生态的岛屿化、碎片化,大大提升环境的承载能力。据了解,子规划已经详细标注出了生态廊道的?绿线?:?四纵?为新海堤、老海堤、沿海高速和通榆河四生态廊道,?五横?为石梁河水库—新沭河—临洪河口、黄河故道(废黄河)、苏北灌溉总渠、新洋港—大纵湖、长江口北支五生态廊道。规划要求,严格控制影响和破坏生态廊道的各类建设项目;对必须占用生态廊道的建设项目,实行?占一补一?,确保生态廊道不被分割、破碎。 严把门槛,确保区域生态安全 [关键词]严把环境门槛 [规划摘录]要提高产业项目环境准入标准,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发展,防止产业梯度转移带来的污染转移;严格控制排放含氮、磷污染物的项目;建设项目必须与开发园区产业定位相符合,并满足污染物总量控制的要求。 省环保厅负责人介绍了四项大的保障之策:一、严控?两高一资?,单位GDP的能耗、水耗标准及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将作为项目审批、核准的强制性门槛;二、制定产业结构调整目录,提出需要?关停并转迁?的产品和企业名录,鼓励企业优化升级;三、加强园区环境管理,2012年取消环境基础设施不完善的所有乡镇工业集中区(零排放产业园区除外);四、保证工业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2012年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稳定在95%以上。科学布局,城乡发展一体化 [关键词]城乡规划?全覆盖? [规划摘录]建立统筹城乡的规划体系,促进各类规划的相互衔接和协调,优化区域空间布局;探索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的新机制,提高规划制定的公开性、透明性和群众参与度,加快规划实施的法制化进程。 江里程告诉记者,从某种意义上说,规划带来的效益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带来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在江苏沿海开发中,城乡发展始终坚持一体化的总体要求,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长效机制。这其中,城乡规划具有先导性作用,是城乡建设与发展的龙头。目前,已基本完成《江苏省沿海城镇带规划》编制工作,待省政府审定。目前,所有沿海市、县期限到2020年的城市总体规划均已

鱼池发展规划

鱼塘农家乐项目五年实施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我市独特地理优势,依托江水养殖业的特点,保护江水流域生态系统,提高乡村旅游接待能力,提升乡村整体面貌,为同江经济贡献力量。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意义 我市是黑龙江和松花江交汇处,有着丰富的水产品养殖资源,该项目是以淡水鱼养殖为主要建设目标,伴以垂钓休闲、农业观光、度假娱乐、健康美食等为一体多功能的农家乐旅游休闲项目,这一举措不仅为同江市及周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探索出一条新路,也为保护水域生态环境迈出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鱼塘农家乐将以全新的开发视角和开发理念,必将为同江市旅游业注入新的活力,增加新的亮点,极大刺激和促进当地旅游的发展,也为养殖业的多元化提供了新鲜血液。 三、项目提要 1、项目名称:鱼塘农家乐 2、项目主管单位:私人投资 3、项目位置及占地面积: 2000平方米 4、项目负责人: 5、建设性质:以养鱼池为基本建设基准,集鱼类捕捞、垂钓休闲、娱乐餐饮、农业观光、绿化果蔬采摘、生态住宿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型旅游休闲中心。

6、建设目的 (1)保护土壤生态系统,减少江鱼捕捞,保护水域自然生态系统; (2)合理开发、科学利用项目区内的养殖资源,满足游客对垂钓休闲、农业观光、度假娱乐、健康美食、生态住宿的渴求。 (3)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帮助当地农民加速进入小康,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 7、建设内容 (1)主要旅游项目建设:以养鱼池改造为中心,周边建设包括垂钓区、食宿接待区、农业观光区、烧烤区等5个功能区; (2)基础设施工程:包括内部旅游道路建设、给排水、供电、路灯、广播电视等; (3)服务接待设施:包括水边休闲木屋、健身设施、休息区、停车场、景观小品(大门、观景亭等)、解说标志等; (4)安全卫生工程包括:消防设备、警示牌、垃圾箱、公共厕所等; 8、资规模与资金来源 项目总投资:500万元,分三期投入,均为自筹资金。 四、养鱼池捕捞区 养鱼池捕捞区是项目的主要建设目标,改扩建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的养鱼池。

现代渔业产业园区

附件1 现代渔业产业园区(基地)创建规范 现代渔业产业园区(基地)包括标准化池塘养殖、浅海设施养殖、工厂化养殖、渔业种业、休闲渔业、水产加工等六类。 一、标准化池塘养殖园区 标准化池塘养殖园区是指池塘集中连片,建设标准较高,养殖技术规范,管理模式先进,生态环境良好的“精品池塘”养殖区。 (1)园区应选划在池塘承包合同稳定,符合当地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取得水域滩涂养殖证的宜渔区域。 (2)园区池塘集中连片,沿海区域面积在1000亩以上、内陆区域面积在500亩以上。 (3)园区主干道硬化,低压线路铺设到池塘周边,池塘进排水设施分离、系统完善。 (4)池塘的主塘埂面宽不小于2米、支塘埂面宽不小于0.6米,池塘护坡相对固化,池深达2米以上。 (5)园区建有固定的管理房,配备相应的增氧、投饲等养殖设施和疫病防治、质量检测、水质监测等设备。 (6)园区建立科技研发与推广平台。根据需要安装数字化监控设备,实现水质、温度等理化指标和生产情况的在线监测和自动化控制。

(7)园区环境符合国家《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GB/T18407.4—2001)。 (8)水质符合国家《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1989)。 (9)取得无公害或绿色、有机食品论证,无使用禁用药物行为,药残抽检结果全部合格。 二、浅海设施养殖园区 浅海设施养殖园区是指利用现代工程技术建设的、基本实现机械化作业、具有较强抗风浪作用的深水大网箱养殖集中区或全塑胶网箱养殖集中区。 (1)园区应符合当地海洋功能区划,取得海域使用证和养殖证的浅海海域。 (2)深水大网箱养殖集中连片50箱以上;全塑胶网箱养殖集中连片3000箱以上。 (3)园区内深水大网箱或全塑胶网箱布局合理,深水大网箱布设间距不小于20米;由若干个塑胶网箱连成一个网箱片,每个网箱片面积不超过3000平方米,各网箱片应留有50米以上宽度的主通道和20米以上宽度的次通道。 (4)深水养殖大网箱直径应不小于15米(金属网箱规格应不小于10米×10米/口)。全塑胶浮球管材的外径不小于110mm,壁厚不小于10mm,渔排的人行道垫片宽度不小于50cm,厚度不小于3cm,耐压力不小于100kg/m2。 (5)园区建有固定的管理房,低压线路铺设到网箱片区周

江苏沿海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报告

沿海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08-2020) (修改稿) 江省农业委员会 二○○九年八月

目录前言 第一章发展背景 1.1 自然条件 1.1.1地理区位 1.1.2 土地资源 1.1.3 地形气候 1.1.4 土壤状况 1.1.5 水资源 1.1.6 生物资源 1.2 社会经济 1.2.1人口及其分布 1.2.2 综合经济实力 1.2.3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2.4基础设施条件 1.2.5 优势高效特色产业 1.2.6 农业产业化经营 1.2.7 农村居民生活 1.3 制约因素 1.3.1农业产业化水平不够高

1.3.2农业投入不足 1.3.3自然灾害频繁 1.3.4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第二章总体规划 2.1 指导思想和原则 2.1.1指导思想 2.1.2基本原则 一、现代高效原则 二、可持续发展原则 三、产业化发展原则 四、体制机制创新原则 2.2 发展定位与战略 2.2.1科技创新战略 2.2.2体制与机制创新战略 2.2.3企业化经营战略 2.2.4可持续发展战略 2.3 发展目标 第三章空间布局 3.1 优质粮棉油产业带 3.1.1 发展思路 3.1.2 发展目标 3.1.3 建设容与布局

一、优势粮油主产区 二、沿海高品质棉区 3.2高效特色农业产业带 3.2.1 发展思路 3.2.2 发展目标 一、水产业 二、畜牧业 三、园艺业 四、特色产业 3.2.3 建设容与布局 一、水产业 二、畜牧业 三、园艺业 四、特色产业 3.3 生态观光农业产业带 3.3.1 发展思路 3.3.2 发展目标 3.3.3 建设容与布局 3.4农产品加工基地 3.4.1 发展思路 3.4.2 发展目标 3.4.3 建设容与布局

水产业工作心得总结及近期发展规划

水产业工作总结及近期发展规划 一、2008-2011年及2011年工作总结 (一)2008-2011年水产业取得的主要效 2008年以来,全区水产业认真贯彻中央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紧紧围绕“渔民增收、渔业增效”这一中心,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与推广,并通过精心组织,成功实施省渔业科技入户工程、高效渔业建设、三项工程等渔业科技项目,使全区渔业生产始终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高效渔业面积增长迅猛。由于区域规划调整导致全区养殖总面积有所减少,至2011年末,全区现有水产养殖总面积为16.1万亩(其中池塘4.2万亩,网围5万亩,稻田6.9万亩),累计生产水产品产量13余万吨,4年创渔业总产值26亿元。同时,通过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高效渔业规模不断扩大,所占比重显著增加,至2011年,全区高效渔业面积达11.98万亩,已超过养殖总面积的一半以上,创历史最好水平。 水产科技含量显著提高。以渔业科技入户为抓手,进一步强化技术培训,采取举办技术培训班、现场指导等形式深入广泛地开展技术培训,4年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38期,累计培训1.8万人次。同时,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得到较好地推广应用,生产水平明显提高。 生态渔业示范基地建设步伐加快。2008年以来,通过实施渔业科技项目,辐射和带动渔民改革养殖模式,调整养殖结构,

实现增产增效,并先后建成了新科甲鱼繁育中心、微孔增氧示范基地、水蛭大王科研中心、昌盛特种水产、振友特种水产、金水湖蟹业、来龙泥鳅养殖基地、国禾农业等一批生态渔业示范园,示范基地的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全区高效渔业的快速发展。 水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措施落到实处。近年来,我们始终把水产品质量安全放到突出位置上来抓,切实落实水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措施,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先后50余次开展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等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取得较好的成效。省组织的多次抽检结果表明,全区水产品质量安全可靠,而且王官集渔场还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健康养殖示范场”。 渔民合作组织建设卓有成效。在区水产品产业协会的引导下,全区渔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至2011年,全区共建立各类渔民经济合作组织38个,有影响的水产经纪人200多名,全区基本实现了渔民经济合作组织全覆盖。渔民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对提高养殖水平、拓展销售渠道、增加渔民收入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2011年水产工作取得成效 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2011年,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全年目标任务,以现代渔业为发展方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加强渔业环境和资源保护,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促进全区渔业生产又好又快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全年各项目标任务。现将2011年水产工作总结如下: 1、高效渔业面积持续增长。今年我区水产养殖总面积为16.1

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报告

卓尼县人民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 过去的2014年,全院上下团结一心、开拓创新,奋力拼搏,顺利实现了建院、开立各个科室的制定目标,为医院今后五年乃至十年的发展壮大开了个好局,奠定了基础。为保证医院未来的创业设想和发展目标的预期美好结果的实现,特制定本规划,作为今后2015—2025这一段时期医院发展的指导纲要。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党的十八大的召开为契机,坚持“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全面贯彻党的卫生方针,以提高医疗质量和社会效益为核心,以把卓尼县医院建成一所一流的二级甲等医院为终点目标,继承和发扬卓尼人的优良传统,在夯实基础,加快人才队伍建设的同时,坚持走以诚实服务、优质品牌求发展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立高起点,创新思路,做名医院,以改革求突破,以创新促发展,与时俱进,艰苦创业,励精图志,再铸卓尼未来的辉煌。 二、发展目标 (一)中期规划目标 1、10年内二级甲等医院年度评审优秀通过率100%,医疗、科研、保健、康复水平达到区内一流二级甲等医院要求。

2、2015年前建成医技、后勤、病房、门诊综合楼,使医院使用面积达到9000m2,编制床位增加4倍,员工人数增加3倍。 3、2015年使医院固定资产超过8000万,业务收入年均递增30% 以上,公众满意度达到96.8%以上。 4、服务绩效指标:年门诊量到2015年达到4000—6000人次;住院病人达到6000—8000人次;急诊人次达到800—1000人次;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差错事故报告率100%;入、出院诊断符合率≥96%;治愈好转率≥95%;床位使用率≥85%—≤95%;床位周转次数≥15次;平均住院日≤8天;与同级医院相比,医院感染率≤10%;医院感染漏报率≤10%;法定传染病报告率100%;业务收入增长率30—40%。 5、在2015年期间,银硝病治疗跨入全国学科行业前列。在此基础上,力争在传统皮肤病、其他难治性皮肤病治疗上有较大突破,内、儿、外、妇等学科在同级医院中处于前沿。 6、积极实施科教兴院战略,不断提高科研学术水平,规划期内,力争医院获区级科技进步奖4—6项。有3—4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 7、在规划期内,建成并完善医院局域网,使其发挥院内医疗文书同传、数据资源共享,行政业务公用的信息平台。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对策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对策 作者:宜都市农业局王本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作者来稿) 一、什么是现代农业? 简而言之,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专家指出,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与传统农业相比,它具有四大特点: 一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二是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城市中有农业、农村中有工业的协调布局,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三是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实现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建立一个全方位的、权责一致、上下贯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四是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了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 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二、我市发展现代农业已经取得的成效 (一)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今年计划新发展多经面积2万亩,其中:柑桔1.1万亩,茶叶8000亩,桑园1000亩。截至10月中旬,各乡镇处已收柑桔苗木定金83.69万元,预计发展面积44221亩,已定植35400亩;已收茶苗(或茶

籽)定金104.12万元,预计发展面积9963亩;已收桑苗定金22.85万元,预计发展面积1962亩。到年底,全市农村基本可实现人平拥有1亩经济林的发展目标;种植业和水产畜牧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明显加快;农村从事二、三产业人员不断增加,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 (二)科技入户显见成效。通过办《宜都农业》报、农业“科技110”热线、农业科技短信、科技宣传车、技术培训和精品园示范等形式,扎实开展农技推广服务,积极创建、培育科技示范户,推动了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全市农业科技入户率达到90%,到田率达到了80%以上。 1、实用技术推广工作扎实。组织市、乡两级农技干部举办各类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382场(次),累计培训农民18.3万人次,印发技术资料33.4万份。编印发行《宜都农业》22期、8.8万份;编发《农民读本》8万册,发送农业科技短信息140万条(次)。推广玉米、水稻等各类良种18万公斤,合格率95%以上;引进推广农作物良种25个,选推高效种养模式17类。开展品比、肥效试验共计50项;创办油菜“一菜两用”基地100亩、“无盘抛秧”核心基地500亩,全市“无盘抛秧”面积达到了2000亩,推广面积居宜昌市首位;举办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及“阳光工程在行动”两个电视专题栏目。市水产局组织水产技术培训58场(次),培训6000余人(次),印发技术资料5400份,先后邀请13名专家教授深入库区指导网箱养殖。今春库区鮰鱼遭遇暴发性鱼病危害,由于防治及时,措施得力,成活率仍然达到70%以上。 2、机械化生产水平不断提升。今年引进推广农机新技术 4项,引导农民新购置农田耕整机械、水稻插秧机械、粮油牧草收割机械、茶叶修剪采摘机械、新型植保机械500台(套),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了15.01万千瓦。今年完成机械耕整10万亩,机械收割5万亩,机械插秧3.09万亩,机械植保30万亩,机械化修剪茶叶 1.5万亩。池塘机械化清淤、水产养殖等机械化进一步发展。市农机局被省人民政府授予“全省农机化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合肥市现代渔业发展规划

合肥市现代渔业发展规划(2009—2012年) 合肥市畜牧水产局 2009年4月

前言 合肥居皖之中,位于江淮之间、巢湖之滨,通江达海,贯通南北。全市拥有水面104.9万亩,占全省水面积的6.6%,其中可养水面52.6万亩(不含巢湖38万亩),已养水面36.5万亩,丰富的渔业资源和良好的区位条件为我市渔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年来,我市坚持“以养为主、综合开发”的渔业发展方针,进一步深化渔业结构调整,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不断加强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了渔业快速发展。其中,龙虾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休闲渔业方兴未艾,沿巢湖百公里特色养殖带蓬勃发展,成为农业经济的亮点和优势产业,并在全省渔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当前,渔业进入一个重要阶段,面临着市场需求旺盛、产业链拓展延伸加速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产业升级增效压力加大、质量安全水平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幅提高等新的挑战。为适应渔业发展新形势,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安徽省委《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实施意见》明确的现代渔业发展方向和目标,按照市政府《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若干政策》和省农委《安徽省水产跨越工程实施方案》的部署,推进我市现代渔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渔业发展综述 一、发展现状 2008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36.5万亩。水产品总产量10.97万吨,较2007年增长9%,其中名特优水产品产量5.6万吨,占总产量的51%;繁育水产苗种14.2亿尾,增长18.3%;实现渔业经济总产值33亿元,增长8.5%,其中渔业一产产值达15.3亿元;新增无公害水产品认证8个,全市无公害水产品认证达34个,产地认证面积5万亩。渔业为繁荣农村经济和促进渔(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特点: (一)政策扶持促进渔业经济发展 近年来,为推进渔业经济加速发展,我市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安徽省委《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先后出台了《合肥市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若干政策》、《合肥市特色水产规模化繁育、养殖基地建设奖补办法》,省市财政和渔业主管部门先后拿出近500万元扶持渔业发展,进一步完善了渔业基础设施建设,有力地促进渔业快速发展、层次提升,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渔业的积极性,提高了渔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一系列鼓励政策推动下,渔业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形成以龙虾产业、精品渔业为龙头,苗种繁育、标准化生态养殖基地、休闲、餐饮、文化相配套的渔业产业化体系。

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

临漳县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 过去的五年,全院上下紧紧围绕《医院“十一五”发展规划》,通过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引进,强化医疗服务质量管理,深化医院内部管理运行机制改革,科学规划、团结奋进,开拓创新,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奋斗目标。 为使医院在今后五年乃至十年内有大发展,大突破,上新台阶,明确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特制定本规划,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医院发展的指导纲要。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全面贯彻党的卫生方针,以提高医疗质量和社会效益为核心,继承和发展优良服务传统,在扩大规模、加快硬件建设的同时,坚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站高起点,出新思路,干大手笔,以改革求突破,以创新促发展,与时俱进,艰苦创业,励精图志,再铸辉煌。 二、发展目标 (一)中期规划目标 1、通过努力,五年内医疗、教学、科研水平达到全市二级综合性医院中上游水平。 2、2013年新医院建成投用,编制床位达到490张。

3、2011-2015年,业务收入平均每年递增30% 以上,社会满意度达到95%以上。 4、服务绩效指标:年门诊量到2015年达到20万人次;住院病人均达到35000人次;急诊人次达到4000人次;住院病人手术例数达到4000人次;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率100%;手术、麻醉、特殊检查、特殊治疗履行患者告知率100%;入、出院诊断符合率≥95%;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95%;治愈好转率≥95%;床位使用率≥90%;床位周转次数≥19次;平均住院日≤16天;单病种的平均住院日和医疗费用择期手术患者术前平均住院日≤3天;院内急会诊到位时间≤15分钟;急诊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80%;住院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85%;医院感染率≤3%;医院感染漏报率≤10%;法定传染病报告率100%。 5、力争泌尿外科、普外科、神经内科成为市级领先学科。 6、积极实施科教兴院战略,不断提高科研学术水平,规划期内,力争每年获省级科技进步奖1—2项。 (二)十年规划目标: 1、2016年后启动二期建设工程,力争在十年内使医院成为一所集医教研于一体的大型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床位扩至900张。 2、加强人才梯队建设,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硕士研究生学历人员争取达到5%以上。 3、服务绩效指标:年门诊量到2020年达到30万人次;住院病人均达到70000人次;急诊人次达到6000 人次;住院病人手术例数达到8000人次;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率100%;手术、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