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音乐思想的伦理观

合集下载

先秦儒家礼乐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先秦儒家礼乐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先秦儒家礼乐思想及其当代意义自古中国就被称为“礼仪之邦”,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符号。

孔子在周公引德入礼的基础之上,赋予礼乐文化以“仁”的内涵与本义,使得中国的礼乐文化由虚幻的鬼神世界回归到人文关怀。

在儒家看来,礼用来区别人伦差异,从而达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敬,乐用来和合情感,使人与人之间更加亲近。

虽然礼、乐有别,但两者同时又是相辅相成,可以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

只有礼、乐并举,才能达到社会道德秩序的真正实现。

其所倡导的“礼乐并举”、“移风易俗”的道德理念对当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礼”与“乐”的原初意蕴关于“礼”的起源,学术界一直没有最终定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礼的出现与原始社会祭祀活动及生活习俗有着很大的关系。

礼字繁写为“禮”,甲骨文中出现的“豊”从字形上看就是指祭祀用的器物。

《说文解字》中说:“礼者,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从示从豊,豊亦声。

”段玉裁注:“履也。

……足所依也。

引伸之凡所依皆曰履。

引假借之法。

……礼有五经,莫重于祭。

故礼字从示,豊,行礼之器。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履是足之所依,而礼就是人之所依,依礼而行祭神才能得到的赐福与保佑。

王国维将其释之为:“盛玉以奉神人之器谓之丰,推之而奉神人之酒醴亦谓之醴,又推之而奉神人之事,通谓之礼。

”(王国维:《观堂集林·释礼》)郭沫若先生也认为从礼的字形来看,礼的起源与祭祀行为息息相关,他说:“礼是后来的字。

在金文里面,我们偶尔看见用豊字的。

从字的结构上来说,是在一个器皿里面盛两串玉具以奉事于神。

《盘庚篇》里面所说的‘具乃贝玉’,就是这个意思。

大概礼之起起于祀神,故其字后来从示,其后扩展而为对人,更其后扩展而为吉、凶、军、宾、嘉的各种仪制。

”(同上)“乐”字从字源来看,要先于“礼”字,早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现。

《说文解字》将“乐”释为:“五聲八音緫名。

象鼓鞞。

木,虡也。

”说“乐”是五声八音的总称,“乐”字繁写为“樂”,如木架之上悬铃置鼓,而铃鼓正是古时祭祀常用到的乐器。

孔子的音乐思想

孔子的音乐思想

孔子的音乐思想中国素以礼乐之邦之称,具有悠久的乐教传统。

纵观悠远流长的中国音乐教育史,我们不难发现在音乐教育中,音乐更多地承载了道德教化的作用,因此它备受历代统治阶级的关注和推崇。

先秦时期的音乐思想是我国几千年封建社会音乐思想发展的源泉,对后世音乐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的音乐思想,作为我国古代音乐思想的主体,对我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构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迄今还在我们的音乐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发挥着作用。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提倡音乐、肯定音乐的主张,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一直占统治地位,他的音乐思想在中国音乐教育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仁是孔子音乐思想的核心支柱春秋之际是中国历史发生重大变化的一个时期,其突出的特征是王室衰微,诸侯崛起,礼崩乐坏。

孔子发现单用礼已无法使人遵循周礼,周代已有的礼乐文化在当世的价值观念上以被冷落,在此基础上,孔子提出了仁的思想,仁不仅是孔子音乐思想的根本出发点,也是其音乐思想的重要核心,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即突出说明了这一点。

面对这种文化秩序紊乱的局面,孔子试图通过自己的一套理论主张和思想学说来恢复和重建周代以来的人文传统,使礼乐教化合乎天道人心,合乎文明规范。

要实现以礼乐为中心的文化价值理想,自然就先要实现具有本体意义的、人和万物所共有的仁。

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依据,是一种道德理性,是伦理伦常得以成立的人心根据,也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感通和理解的精神动源。

怎样达到仁境界?那就必须做到与人相亲相爱,亲即是仁的一个方面。

同时还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仁的精神建立起以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不应该是疏离的、异化的,而应该是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八佾》)的、有情有义并能互相交流和沟通的。

只有在后者的基础上,礼所规定的上下等级、长幼尊卑的秩序化社会才能實现。

仁的精神既表现在礼中,也表现在乐中,就乐而言,仁是其生气盎然的基础;就仁而言,乐则是仁传达的精神载体。

儒家对艺术的态度

儒家对艺术的态度

儒家对艺术的态度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艺术的态度也有着独特的看法和观点。

儒家主张以德治国,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规范,因此在对待艺术的态度上,儒家注重艺术作品的道德内涵和教育功能,追求艺术的美和善。

儒家认为艺术是一种可以塑造人性和陶冶情操的工具。

儒家强调人的修身养性,认为艺术可以通过表达情感和价值观念来激发人的心灵,提升人的道德修养。

儒家经典《论语》中有许多关于音乐和礼仪的论述,强调音乐的作用不仅在于娱乐,更在于培养人的情感和修养。

儒家认为,艺术可以通过美的表达和审美体验来影响人的心灵,使人产生正面的情感和美好的思考,为人们提供一种向上的精神追求。

儒家对艺术的态度是审慎和谨慎的。

儒家注重道德规范和礼仪规范,认为艺术应该符合社会伦理和道德准则。

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应当有所约束,不能追求个人私欲和低级趣味,而应该追求高尚的美和崇高的道德境界。

儒家经典中有许多关于艺术和美的论述,如《论语》中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观点,强调艺术应该以道义为基准,追求真善美的统一。

儒家对艺术的态度是审慎而严谨的,要求艺术作品具备道德性和美学性的双重价值。

儒家对艺术的态度也强调艺术与社会的关系。

儒家认为,艺术不仅是个体情感的表达,更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艺术作品应该与社会伦理和道德价值相契合,能够为社会带来正能量和积极影响。

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和“和谐”观念要求艺术作品能够传递和弘扬正能量,为社会带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寄托。

儒家对艺术的态度强调艺术的社会责任和使命,认为艺术家应该秉持儒家的道德观念,通过艺术作品传递社会正能量,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儒家对艺术的态度是注重道德内涵和教育功能的,追求艺术的美和善。

儒家认为艺术是塑造人性、陶冶情操的工具,通过艺术的表达和审美体验来影响人的心灵,提升人的道德修养。

儒家对艺术的态度是审慎和谨慎的,要求艺术作品符合道德准则,追求高尚的美和崇高的道德境界。

儒家对艺术的态度也强调艺术与社会的关系,要求艺术作品能够为社会带来正能量和积极影响。

论孔子的音乐思想

论孔子的音乐思想

论孔子的音乐思想论孔子的音乐思想作者:王若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其先世是商朝宋国的贵族。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生活的时代正是奴隶制濒于瓦解,封建制崛起的社会大变革的东周末期。

年轻时孔子的生活是比较贫困的,正如他所说:“吾少贫且贱”。

(《论语》)及长,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工作。

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

后又周游宋卫陈蔡齐等列国,终不见用。

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因而成为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的创始人。

由于他的这种经历和出身,因而构成了社会现实与其主观政治理想上的矛盾。

那“贫且贱”的少年时代,使他对当时下层劳动人民的疾苦有所了解,比较同情劳动人民。

但由于他的贵族意识和“士”阶级的社会地位,因此在社会大变革中,又使他站在了旧贵族势力一边,并努力去维护日趋崩溃的宗族制度。

春秋初年,鲁宣公死后,政权由以季氏为主的“三桓”支配,孔子认为这是大逆不道的。

对此他曾感慨地说:“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论语》)。

他衷心地希望通过恢复西周的国家制度,并以此解决和调和当时的政治斗争。

认为要改造“礼乐崩溃”这个局面,首先就要“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无所措手足。

”“正名”是孔子的思想基础,所谓的正名,就是要求每个人的所做所为都要符合周礼的规定。

孟子的音乐思想总结

孟子的音乐思想总结

孟子的音乐思想总结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音乐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在孟子的音乐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音乐的重视和其在培养人的德性、修养和教育中的作用。

以下是对孟子音乐思想的1000字总结:孟子对音乐的态度非常积极和重视。

他认为音乐是一种表达情感、陶冶情操的艺术形式,通过音乐的欣赏和演奏,可以培养人的品格和情感。

孟子指出,音乐有助于调节情绪,提升人的心境,使人能够更好地面对困难和挫折。

他认为,音乐是人类情感的宣泄和发泄的形式,可以帮助人们减压释放情感,达到身心放松的效果。

对于音乐的作用和教育意义,孟子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他认为,音乐不仅能够塑造人的德行,还可以培养人的心性和意志。

孟子将音乐与人的性情和品格联系起来,认为人的行为和德行可以通过音乐的欣赏和演奏来调节和改善。

他提出了“以音乐教化人”的观点,认为通过音乐的教育,可以使人的美德得到提升和发展。

孟子认为,音乐可以培养人的和谐性格和情感,使人具备宽容、友善、敏感等美德,并通过欣赏音乐来启迪智慧,使人更加善于思考和领悟。

孟子还对音乐的种类和内容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他认为,音乐的内容应该富于道德和艺术性,能够使人的心灵得到提升和净化。

孟子反对低俗庸俗的音乐,认为这样的音乐会使人产生邪恶的情感和行为。

他指出,音乐应该是高尚的、美丽的,能够使人得到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升华。

孟子还对音乐的演奏技巧和表演形式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认为音乐家应该以道德之心来演奏,以真诚的态度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使音乐更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孟子对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也有着深刻的认识。

他认为,音乐教育应该从儿童时期开始,通过选择合适的音乐来引领和塑造儿童的德行和品格。

孟子主张将音乐教育与德育相结合,通过音乐的欣赏和演奏,使儿童能够通过音乐感受到美、理解道德、培养良好的习惯和行为。

他还主张将音乐与其他学科相结合,通过音乐来开展综合性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专注力,并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审美能力。

孔子的音乐思想

孔子的音乐思想

孔子的音乐思想孔子不是囿于一技一艺的单纯的书斋型学者,而是做出了多方面历史贡献的哲人。

不仅如此,孔子还是一位具有深厚艺术修养的哲人。

孔子的音乐思想,以培养君子人格为旨归孔子的音乐思想,是其整个思想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人们知道,孔子所憧憬的社会理想,就是恢复西周以来所建立的礼乐制度(简称“周礼”)。

孔子认为,只有每个人都能够克制自己的私欲,顺应社会的共同规范,每个人就能够达到“仁”的道德境界,社会才能够达到“礼”的理想境界。

即所谓:“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因此,孔子认为,“仁”是最高尚的、最完美的道德境界。

那么,什么样的人最能够达到“仁”的境界呢?孔子认为,只有“君子”才能够达到“仁”的理想境界,当然,这也要经过不断努力超越自我的过程。

如《论语·宪问》所谓:“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上古时代,“君子”这个词,一般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地位高、有权势的人,另一种是指品质好、有德行的人。

孔子所说的君子,主要是指后一种人。

因此,成为品德高尚的“君子”,就成了孔子的人生理想。

孔子对于“君子”,有一个很好的定义,那就是“文质彬彬”。

他说:“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所谓“质”,是指人的质朴天性,这是先天就有、与生俱来的;所谓“文”,是指人的文雅气质,这是后天养成、学习得来的。

如果过于质朴,直通通的,一点儿也不讲文化,人就会显得粗野;如果过分文绉绉的,客套太多,毫无真情流露,人就会显得虚伪。

只有“文质彬彬”,两者完美结合,才称得上是一个“君子”。

在孔子看来,君子不仅要有淳朴的天性,还要有文雅的气质。

两者要有机结合起来。

那么,文雅的气质从哪里来呢?音乐的修养是一个很重要的来源。

在儒家的思想中,是否懂得音乐,能不能够理解音乐的丰富内涵和深厚底蕴,是一个人是否称得上“君子”的重要标志。

论孔子的音乐思想

论孔子的音乐思想

论孔子的音乐思想论孔子的音乐思想作者:王若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其先世是商朝宋国的贵族。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生活的时代正是奴隶制濒于瓦解,封建制崛起的社会大变革的东周末期。

年轻时孔子的生活是比较贫困的,正如他所说:“吾少贫且贱”。

(《论语》)及长,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工作。

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

后又周游宋卫陈蔡齐等列国,终不见用。

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因而成为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的创始人。

由于他的这种经历和出身,因而构成了社会现实与其主观政治理想上的矛盾。

那“贫且贱”的少年时代,使他对当时下层劳动人民的疾苦有所了解,比较同情劳动人民。

但由于他的贵族意识和“士”阶级的社会地位,因此在社会大变革中,又使他站在了旧贵族势力一边,并努力去维护日趋崩溃的宗族制度。

春秋初年,鲁宣公死后,政权由以季氏为主的“三桓”支配,孔子认为这是大逆不道的。

对此他曾感慨地说:“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论语》)。

他衷心地希望通过恢复西周的国家制度,并以此解决和调和当时的政治斗争。

认为要改造“礼乐崩溃”这个局面,首先就要“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无所措手足。

”“正名”是孔子的思想基础,所谓的正名,就是要求每个人的所做所为都要符合周礼的规定。

儒家音乐思想的基本特点

儒家音乐思想的基本特点

儒家音乐思想的特点浅识中国素以“礼乐之邦”称著于世,具有悠久的乐教传统。

纵观悠远流长的中国音乐教育史,我们不难发现在音乐教育中,音乐更多地承载了道德教化的作用,因此它备受历代统治阶级的关注和推崇。

“音乐思想,即音乐观,是指对音乐的看法”。

从古至今对音乐的看法可谓众说纷纭,而儒家学派的音乐思想对我国音乐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人,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思想家、音乐家、教育家。

其主张音乐贯注以“仁”的道德内涵,要求音乐必须有“仁爱”的精神;另一方面他认为音乐不是单纯的艺术,而是人格修身立世的根本,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要策。

他是儒家思想集大成者。

儒家音乐思想的基本观点1.主张善与美、仁与乐的统一“美”(其最重要的本质就是“乐”)“善”(即合乎孔子“仁”的政治思想)合一,是孔子基于对音乐的体验而提出的对音乐的基本认识、要求。

《礼记·乐记》说:“乐者乐也。

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

”乐首先能带给人以感官上的快感“乐”,这是音乐“美”的基础。

孔子对此十分重视、充分肯定,因为这也是孔子把音乐作为教化手段的基础。

但是正如《史记·乐书》所说:凡作乐者,所以节乐。

君子以谦退为礼,以损减为乐,乐其如此也。

所谓“和”,实指各种异质的谐和统一,各种对立性质的消解。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把“仁”作为了衡量事物的最高尺度。

所谓“仁”就是要“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理论源头上考察,孔子的“爱人”观点来自周初的“保民”、“敬民”思想,“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孔子“仁”的价值内涵中,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内容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一切都奠定了孔子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思想家的地位;不仅如此,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所提出的一系列思想仍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永恒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乐. 体会 到人生的真善 美 . 都 会 在 不 知 不
觉 中影 响 着 人们 的思 想 、 规 范着 人们 的言 行举 止 , 进 而 提 升 思 想境 界 , 达 到 提 升 人
的思 想 品 格 的 目的 3. 用 等 级名 分 的音 乐 伦理 思 想 来 规范
在 古 代 的传 统 文化 里 . 儒 家 思 想 蕴含 着 丰富 的伦理 道德 思想 . 它 以“ 仁 ” 为核 心. 既 强 调 了儒 家 思 想 的 基 础 , 又突 出了 音 乐 的 作 用 。 一切 从 “ 仁” 出发 , 一切 为 人
围. 使音 乐 的享 受 主体 无 意识 的 融入 到音

儒 家 音 乐 伦 理 思想 内涵
儒 家 音 乐 伦理 思 想 是 由孔 子 创 立 、 孟
子继承弘扬、 苟 子 加 以 完 善
儒 家 思 想认 为音 乐 有 陶 冶 情 操 . 感 化
心灵 的作 用 .使 人 无 意 识 地 学 习仁 义 礼 道, 进而 成 为完 美 之 人 一 个 人 是 否 有 气 质 , 不 能 光 看他 的 外 表 、 打 扮, 而 是取 决 于
才有 乐 , 从德繁衍到礼 , 又 由礼 延 伸 至 乐 . 这是 一个 客 观 发 展 的 过程 . 儒 家 把 礼 乐 作 为 有 道 德 的 象 征 历 史 要 追 述 到 西 周 时 期, 在 西 周 时 期 的教 育 中 提 出 了 “ 礼、 乐、 射、 御、 书、 数” 等“ 六艺” ,“ 礼” 指政治、 历 史、 孝道 : “ 乐” 指音乐、 诗歌、 舞蹈。 礼 乐 作 为西 周 时 期 的 的~ 种 意识 形 态 . 是 当时 贵 族 子 弟们 学 习 的重 要 内 容 “ 礼” 主 要 用 于
“ 礼乐” 作 为 一种 手段 , 来维 护统 治 阶 级 的
利益。 乐 队规 定 : 王 可 使 用 四面 排 列 . 即东 西 南北 : 诸侯可 排列三面 , 卿 和 大 夫 可 排 列两面 : 士只 可 排 一 面 。乐 舞 规定 : 王 的 乐
“ 德生礼 , 礼生乐” , 有德才有礼 。 有 礼
痛 欲 绝 。 人 的情 感 与音 乐的 节 奏 相 协 调 , 音 乐 表 达 人 内 心最 真 实 的情 感 儒 家 主 张
用 礼 乐 一 体 的伦 理 原 则 来 规 范 人 的言 行 举止 , 奠 定 了音 乐 的人 性基 调 2 . 音乐要以“ 仁” 为道 德 内涵
律、 丰 富 的歌 词 、 音 响意 境 、 表演 体 态 和 形 式, 以及 饱 含 情 感 的演 唱 演 奏 的意 境 与 氛
音 乐伦 理 观 念 。
关键词 : 音 乐 思想 儒 家 伦 理 观 在 中 国传 统 文 化 里 . 儒 家思 想 蕴 涵 着 浓厚 的伦 理 道 德 , 儒 家思 想 在 伦 理 道 德 的 基础上 . 以“ 仁” 为核 心 , 并 突 出 强调 音 乐 的“ 美” 与 伦理 道 德 的 “ 仁” 是相辅相成、 密 不可分的。 E b 此 可见 , 在儒 家音 乐思 想 中 , 人 的 伦理 道 德 显 得 尤 为 突 出

的方式 方法 , 正 如激动 时手足舞蹈 , 愤 怒 时 吵 嘴打 架 、 伤 心时黯然 落泪 . 失 望 时 悲
的觉 悟 。 作 为 中 国哲 学 中 的 一 重 要 理 论 . 思想 家、 文学家、 理 论 家 都 着 有 各 自不 同 的观 点 , 人 生 境 界 的提 高 需 要诸 多 方面 的 因素 , 音 乐便 是 重 要 要 素 之 一 优 美 的旋
服务 . 是儒 家思想 的宗 旨。 表 现 出 了 人 的
他是 否拥 有礼 乐修养 , 具有 礼乐修 养 与仁 义
之道 才是 完 美的人 他们都 说 明礼 乐都应 以 情 感 为凭 依 . 不 然 只是 表 象 . 礼 乐以 “ 仁” 为 核心, 为 人“ 不仁 ” , 更无从谈起音乐。 3 . 音 乐 的 内容 、 形 式 与 道 德 相 统 一
儒 家音 乐思想 的伦理 观
■赵 丽 山西 大 学 音乐 学 院 摘要 : 儒 家音 乐思 想是 以伦 理道 德 为核 心 , 以人 为 中心 。人 的 主 体 性 与 伦 理 道 德 的 高度 融 合 在 儒 家音 乐文 化 里 显得 尤 为 突 出。 本 文 通过 对儒 家音 乐的 思 想 内涵 、 儒家音f t . 伦 理 思 想的 特 点 , 以及儒 家音 乐伦 理 思 想作 用的 分 析 , 进 一 步 阐 述儒 家
和 协调 社 会 伦 理 关 系
我 国 古 代 礼 乐 文化 强调 乐要 合 乎 礼 .
主 体 性 与 伦 理 道 德 思 想 密 不 可 分 孟 子 《 公孙丑上》说 : “ 闻其乐而知其德 ” 。 它 都 把 音 乐 与 仁 德联 系起 来 . 都 强 调 了音 乐 与伦理相通 . 二 者 价 的 发展 过 程 中 .
孔子 所 主 张 的 音 乐 美 学 思 想 具 有 里 程 碑 的意 义 。 三 儒 家 音乐 伦 理 思 想 作 用 1 . 儒 家音 乐伦 理 的 教 化功 能 儒 家 伦 理 思 想 强 调 音 乐 不 仅 有 娱 乐 的作 用 , 而 且 有道 德 教 化 的 作 用 儒 家 思 想倡 导 要 以音 乐来 教 化 人 民. 并 且 认 为 好 的 音 乐 既 能够 表 达 人 类 情 感 又 能 确 立 人 心道 义, 人 的德 行 也 能 受 到 熏 陶和 感 染. 如 “ 感 动 人 之 善 心 ‘ 不使 放心邪气 得接焉.
由礼 节 制 乐 。 西 周 时期 , 统 治者 建 立 了音 乐机 构 “ 乐府” 、 组织 了大量的音 乐能手、
建 立 了严 格 的 礼 乐 制度 . 其 主 要 目的是 把
孔子认为 . 一 首 好 的 音 乐 作 品 必 须做
到“ 善” 和“ 美” 两大要求. 音 乐 必 须 具 有 思 想性 和 艺 术 性 两 大 特 性 “ 善” 指 内 容 完 整, “ 美” 指 音 乐悦 耳 。 它 将 音 乐 的 内容 、 形 式和 “ 礼” 、 “ 仁爱” 结 合 起 来 在 对 音 乐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