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学逻辑起点浅析

教育管理学逻辑起点浅析
教育管理学逻辑起点浅析

20晒年11月第24卷第6期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Jol姗alof删伽哂觇伽学of陆cad∞

Nov.2005

V01.24Nb.6

教育管理学逻辑起点浅析

段彬彬

(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系,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摘要:教育管理学的逻辑起点是动态的教育组织,是教育管理学科理论构建的基石,它与其学科的性质、产生和研究范畴有着必然的联系。对教育管理学的逻辑起点的探究,无疑对于整个教育管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教育管理学;逻辑起点;动态;教育组织

中图分类号:G40一0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l一7836(2005)06—0020一02m加娜ofⅡ炝kIgicalSta】嘣Ilg嘲0f‰‰A.m蛐妇廿帆

DUANBin—bin

(Ha南inNoImalUIliversity,HaIbin150080,ChiIla)

Al葛虮蛾:’n圮lDgicalst枷Ilg砸nt0fEduc砸onA幽nish娟0nis

tl圮keystone0fEdllc撕∞A(hIliIlistr蚵∞.rIkklgi—

cals切而IlgpointofEdLlc蕊吼缸kniIIistr撕∞isIelated弛ces88ri:Iyneoessarilytothe戚画n,ch删aIdsh由6d地0ftbiss幽ect.

Keywords:E出la猫onAdlIdIlis删on;lo西cdst枷ng

point;d)侧c;&h强don_alm钺m固朗1em

一、“逻辑起点”概念认识

对于任何一门学科来讲,理论基础的深厚是其成熟的集中的体现。从纵向来看,在理论的每一个演进阶段都存在着一个起点。从横向来看,学科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会呈现出学派林立的局面,因而逻辑起点也存在着多样化的特征。所以,对每一个具体的理论体系来讲,逻辑起点不仅仅是存在的,还是唯一的。同样对于教育管理学的理论体系来讲,它的逻辑起点也是存在的,并且应该是整个教育管理学科发展的理论基石。那么探讨教育管理学的逻辑起点,首先必须要明确什么是逻辑起点。

一种观点认为:“所谓逻辑起点就是指学科内的最基本的范畴以及对这些范畴之间的关系的最基本的规定。”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逻辑起点是科学结构的起始范畴,是指理论体系的始自对象,或思想和思维的对象。”从以上两种对逻辑起点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逻辑可以理解为一种思维的规律、客观的规律。那么逻辑起点可以理解为学科建立初的最根本的东西,它是一切学科理论存在的依附体,也就是说逻辑起点可以理解为理论产生的时间原点。它的主要特征包括如下几点:

1.逻辑起点是该学科中最基本的概念和公理;

2.逻辑起点应该是理论产生的起始点;

3.逻辑起点也应该是历史的原点;

4.从逻辑起点出发可以推演出一个理论体系;

5.逻辑起点是一个标志着直接存在的独立的辩证的范围;

6.逻辑起点应该是学科中所要研究对象总和的整合和一种本质的、抽象的规定。

从以上的特点中不难看出,研究每门学科的逻辑起点,首先应该了解的是其学科的范畴及研究对象。逻辑起点是学科对象领域内最一般的抽象规定,根据逻辑起点能够推演出一系列学科理论的范畴。同样,由一门学科的研究范畴及其研究对象我们可以看出其逻辑起点的根源。

二、教育管理学的研究范畴及其研究对象分析

马克思指出,“在一定限度内,从最简单上升到复杂这个抽象思维的过程符合现实的历史进程”。很显然,客观事物的发展应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的发展过程,而理论体系中的逻辑推演过程应当和客观事物的历史发展进程相一致。在这一点上,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明确教育管理学研究的直接对象。所以,教育管理学研究的直接对象是教育管理对象及其发展的规律。因此,在这里的逻辑推演必须要与教育对象的历史发展相统一。这样才能符合其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向复杂

收稿日期:2005—04—28.

作者简介:段彬彬(1981一),女,黑龙江抚远人,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研究生,从事教

育经济管理研究。

一20—

 万方数据

的规律。

那么,当前对教育管理学研究对象的看法,有四种典型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管理现象,提示教育管理规律的科学。第二种观点认为,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管理活动,提示教育管理规律的科学;第三种观点认为,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管理问题,提示教育管理规律的科学;第四种观点认为,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管理过程,提示教育管理规律的科学。我们简单的归结为:现象说、活动说、问题说、过程说。可以说对于这四种观点的解释应该是众说纷纭的,各家之言都不无道理。

目前我国教育管理学界对这门学科的研究有两种不同看法,一种认为要将教育管理学分成两个科目进行研究,即教育行政和学校管理,两者各有其研究对象。另一种观点是把教育管理学作为一门单独学科看待,认为这门学科既研究政府的教育行政事务,也研究学校的行政管理事务,并把后者看做是前者的一个部分。很显然,上述两种观点是基于教育管理学概念理解来对其研究对象进行划分的。对于一个国家的教育管理事业来说,首先应该是对教育发展的一个整体把握,无论是教学还是行政哪方面,都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基于这个整体的概念的理解,再来考虑其应该研究的对象。这样一来,教育管理活动就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既没有单独从教育教学的过程考虑,也没有忽略教育行政工作的重要性。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是包括从中央到地方,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学校的各种教育管理事务整体地进行考虑。实际上,教育管理学就是要对这一过程的方方面面以及影响这一过程的种种因素进行全面分析研究,并以此为基础深刻揭示教育管理活动的内在特性和规律。

三、教育管理学的逻辑起点

对于每门学科,它的体系的构建是多样且不断发展变化的。但是它始终都应该有一个根本的起点,也就是我们要探讨的逻辑起点,在这个逻辑起点的驱使之下学科的理论才能更加完善地发展下去。

然而,对于教育管理学这门学科,它的逻辑起点的判定不仅是从其定义及研究对象来人手,我们前面讲到逻辑起点可以理解为理论产生的时间原点。那么教育管理学的逻辑起点是如何产生的呢?

教育管理学具体产生于何时?国内外教育管理学界介绍了下面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教育管理学产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其标志是美国两位教育管理专家达顿和斯奈登1908年发表了《美国公共教育行政》一书;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这门学科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在这以前教育管理学还停留在规范研究的阶段,还谈不上科学研究。50年代以后,在科学方法的引入下,这门学科逐渐趋向成熟,具备了独立学科的地位。综合来看,我们可以大致认为,其作为一门学科产生于20世纪初,很有可能在一些已经建立起公共教育制度的国家中同时产生,标志是这些国家在这一时期发表了一批教育管理著作。

由于管理的最基本功能是协调,因而有的学者以协调为逻辑起点,对教育发展的战略、组织、行为、方法、文化、效率等进行研究。又由于管理尤其是现代管理的最重要的原理之一是系统原理,因而有的学者以系统为逻辑起点,对系统、目的、本质、原则、方法等进行论述。有的学者认为,教育管理的逻辑起点是教育管理活动的三要素,即教育管理主体、教育管理客体、教育管理的中介等组成。由于人认识问题的角度不同、程序不同、目的不同,因而形成了不同的观点是正常的。这也符合学科体系建立的多样性、层次性、创新性等特点。

基于以上论述,笔者认为教育管理学的逻辑起点是动态的教育组织,很显然它是针对整个教育管理活动来讲,并且强调其动态性。教育管理学是教育学和管理学相交叉的学科,当然它并不是教育学与管理学简单的组合,而应是反映教育领域的管理活动。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应是各级各类教育组织和机构的管理现象、管理过程和管理规律。应该说,教育管理学的出现,是在把教育管理当做一种专门的研究领域之后才开始的,它的产生有自身的实践和理论基础。从实践基础来讲,它是随着公共教育制度的建立,学校的规模扩大,学校中的学生人数增加,其教育管理工作变得复杂起来,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对教育事务及其管理也日趋重视起来。这样以来,就要求对教育管理要进行专门的研究。而理论基础,一方面是学校组织本身的发展,另一方面是工业管理理论的兴起和影响,教育管理学由此应运而生。有的学者则认为,教育管理学应该产生予教育学之后,这显然是很片面的,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人类的教育现象,与此同时也就有了人类的教育管理活动,不论是从实践基础还是理论基础来讲,教育管理学科都是基于教育组织本身的发展而产生的。需要强调的是,教育管理学的逻辑起点是一个动态的组织活动的过程,与其学科的性质、产生和研究范畴有着必然的联系。

参考文献:

[1]陈孝彬.教育管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吴志宏,冯大鸣,周嘉.新编教育管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孙绍荣.关于教育学逻辑起点的思考[J].教育科学,1991,(1).

[4]瞿葆奎,喻立森.教育学逻辑起点的历史考察[J].教育研究,1986,(11).

[5]沈剑平.教育学逻辑起点初探[J].教育研究,1988,(3).[6]孙锦涛,康翠萍.论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J].中小学管理,1997,(11).

一21—

 万方数据

管理的三个逻辑起点

管理的三个逻辑起点 2014年04月22日16:43 来源:《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3年10期第53~58页作者:丁雪峰/杨河清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422 【作者简介】丁雪峰,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人才学、人力资源管理、领导学;杨河清,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人才学、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学 一种知识能够成为一门学科,都会有自己的根本问题。所有学科都围绕自己的根本问题展开研究,这个根本问题来源于学科内部。社会科学的根本问题是西美尔在1910年提出来的:“社会为何可能?”管理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的学科,它的根本问题也可以同样追问“管理为何可能?” “管理为什么可能?”对这个问题思考所引出的问题就是:管理的本质是什么?管理的本质决定了管理的逻辑起点。管理学常常不被当做科学,而是被当做艺术,其原因是因为管理不像医学、生物学、数理化学科那样必须经过严谨的科学训练才能够掌握。直觉感受对于严谨的数理化等学科意义很小,一般人很少能根据直观感受对这些学科发表自己的看法。而管理似乎是任何人都可以发表看法的学科,很多人根据个人体会得出的管理经验也像是出自管理专家。有些东拼西凑速成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从管理逻辑的角度来考察,不过是一种常识或者纯粹的理论推演,有时这些理论内部甚至自相矛盾,无法自圆其说,也无法在管理实践中有效应用。研究管理学的前提是理解管理的本质,理解管理本质的前提是理清管理内在的逻辑。 一、混乱的管理逻辑起点 现代管理学混乱的原因,是因为管理学缺乏一套标准的科学分析范式和适用一切管理环境的规范分析方法。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管理者没有找到正确的管理逻辑起点。 管理的逻辑起点,是为了解决问题而采取各项管理措施背后的动因。所谓“逻辑起点”,就是一系列概念群的最初的论证点或起点。由这个最初的论证点,我们可以用推理的形式找出其中的概念,从而“必然地得出”一系列的与之不同的概念群。任何一个学科都是概念的逻辑体系,而这个体系是围绕着一个逻辑起点展开的。逻辑起点是学科研究域中最一般的抽象规定,根据逻辑起点可以推演出学科的理论范畴。 “学科的科学理论体系,一般认为首先应当确定它的逻辑起点,从逻辑起点出发,借助逻辑手段,按照学科内在规律,层层推导,逐步展开,构成严谨的逻辑系统”。要弄清楚一门科学的逻辑起点,必须沿着科学探究的途径,即从逻辑线索和历史线索两个方面来分析,进而通晓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最能说明事物本质特征的概念和范畴即是它的逻辑起点。 管理学是研究管理现象和管理规律的。管理学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形成了不同的学派。能否将这些不同的流派归于同一个逻辑体系框架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在文献研究中发现,专家学者在对管理逻辑起点上认识完全不同。有些人认为是“人”,有些人认为是“组织”,有人认为是“企业家才能”,有人认为是“效能”,有人认为是“资源”。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关于逻辑起点的研究综述

关于逻辑起点的研究综述 [内容摘要]本文综述逻辑起点问题有关文献,提出逻辑起点是对理论体系的基本问题进行回答所依赖的关键概念,并对逻辑起点和研究起点、研究对象、研究的目的任务意义等的区别,对逻辑起点和历史起点、“认识角度”、基本矛盾、“细胞”或“细胞形态”、“原始的基本关系”等的联系,乃至逻辑起点为什么是理论体系中最简单和最抽象的概念等进行了诠释。 [关键词]逻辑起点;抽象;理论体系;知识整合;认识过程 随着国内各学科研究的发展和进步,逻辑起点问题日益成为各学科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受到普遍关注,人们对逻辑起点在学科理论体系构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给予极大的重视,并纷纷对各自学科的逻辑起点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笔者对CNKI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的文献进行检索时看到,仅1994年以后就有443篇学术论文在题目中包含“逻辑起点”这一概念,涉及教育科学、环境科学、伦理学甚至反恐等多个方面,理论工作者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程度可见一斑。但这些文献对逻辑起点的确定方法颇不统一,显现出逻辑起点问题研究所面临的困境。笔者就此将目光转向哲学或逻辑学对“逻辑起点”概念内涵问题的专门研究,发现此类文献屈指可数,逻辑起点的概念、逻辑起点对学科理论体系的作用机制、选定逻辑起点的方法等问题均有待进一步的说明。就此,笔者试图从相关文献和进一步的推论中找到逻辑起点的概念实质,进而对逻辑起点在学科理论建设中的作用做出诠释,寻求选定逻辑起点的更加明确、便于操作的方法。 1.相关研究综述 1.1学科逻辑起点研究情况 研究者们在对各自学科逻辑起点的讨论中,对“逻辑起点”的概念这一基本问题大体有三种态度:1.对概念问题避而不谈,直接讨论具体问题。2.援引黑格尔、马克思相关文献的论述或其他学者在此类问题中的推论,但主要说明逻辑起点的“规定性”,不涉及逻辑起点的概念定义问题,如瞿葆奎[1]、何克抗[2]。3.作者根据有关论述或本人的理解对“逻辑起点”的概念做出概括。其中第三种情况中,多数从逻辑起点在学科理论体系构建中的地位出发提出概念描述,如韩建新[3]认为逻辑起点是“是按照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构建科学理论体系的起始范畴,它是对象领域内最一般的抽象规定,但这种抽象又不超出它的对象领域并且

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问题

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问题 的逻辑起点也就是会计理论体系的最高层次问题。会计理论体系是一个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它是一个人造系统。那么以什么作为这套体系的逻辑起点呢?所谓逻辑起点,是指展开某种逻辑体系赖以推理、论证的最本源性的抽象范畴。它是实践探索的起点、理论研究的导向,是最普遍和最简单的现象。它所含的内在矛盾,是这个理论体系中一切矛盾的萌芽;它可反映理论与其赖以存在的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它能推动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具有结构的张力和推衍的能力。因此,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至关重要。随着的变化、环境变化以及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也在发生变化,下面以时间顺序来论述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一、本世纪70年代以前西方会计理论界普遍认为:会计假设是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并以此为起点,逐步推导会计原则。 (一)1922年,佩顿(Paton)在其所著《会计理论》一书中最早提出“会计假设”概念。他认为,会计不但需要在许多场合下运用估价和判断,而且整个结构都是建立在一般的假设之上的。换句话说,要有一些基本的前提或假设来支持会计人员对价值、成本或收益等作出特定的结论。否则这些结论将难以成立。他提出了七项会计假设,对其后的理论研究,产生了巨大的。毕业论文

(二)195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在成立会计原则委员会(APB)的同时,设立会计研究部(ARD)专门进行理论研究。于1961年和1962年先后发表第1号会计研究文集《会计的基本假设》和第3号会计研究文集《试论广泛适用的会计原则》,遵循了上述佩顿的这种思路。这种观点认为,面对变化不定的会计环境,会计假设是客观环境见之于主观推理的最本质的东西,是现代会计存在的基础。它着眼于会计活动的环境和前提条件,强调会计假设、会计原则等理论范畴。它主要根源于西方的“会计论”,把会计看成是一项艺术,而不是一门。因为没有明确的服务对象,就难以确定目标,只能从其艺术活动环境中寻找前提条件。但是,“结果不尽如人意”,因为会计假设“只能来自于会计所处的客观社会经济环境,而社会经济十分复杂,如何形成会计假设,多少假设以及假设有多少层次,都受到主观和客观等因素的制约”。何况公认的四项基本假设也因环境的变化而受到了挑战,可见以会计假设为起点来构建会计理论体系,沿途荆棘难以行得通。 二、1971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设立以特鲁彼拉特(Trueblood)为首的会计目标研究委员会,1973年,此委员会的报告中提出了12项财务报表的目标,标志着人们对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已从会计假设转变为会计目标。毕业论文

教育学逻辑起点的反思

第35卷第1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1月 Vol.35 No.1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an. 2013 ────────── 收稿日期:2012-11-15 作者简介:石远鹏(1975-),男,陕西兴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及教育管理。 -133- 教育学逻辑起点的反思 石远鹏 (唐山师范学院 教育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 摘 要:逻辑起点是研究教育学问题的根基。目前学界就教育学逻辑起点问题,存在着什么是“教育学逻辑起点”的争论,也存在着“单一起点论”“双重起点论”“多重起点论”之争。从剖析逻辑起点“质的规定性”出发,通过反思得出教育学的逻辑起点只能是一个,即“育人”,通过育人——“使人成人”。 关键词:逻辑起点;教育学逻辑起点;育人 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3)01-0133-03 DOI :10.3969/j.issn.1009-9115.2013.01.037 The Reflection of Logic Starting Point of Pedagogy SHI Yuan-peng (School of Education, Tangshan Teachers University, Tangshan 063000, China) Abstract: The logic starting point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study of education problems. At present, on the logic starting point of education issues, there is the controversy about “what is the logic starting point of pedagogy”, and there are the arguments about “a single starting point”, “double starting points” and “multiple starting points” in academia.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logic starting point of “nature”, through the reflection the conclusion is that there is only one logic starting point, that is “educating people”, making people become real people through it. Key Words: logic starting point; logic starting point of pedagogy; educate people 逻辑起点是建构教育学科学体系的起始环节,是研究和认识教育学的认知原点,是教育学学科立场能否得到承认的关键所在,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并为解除被其他学科“侵占”的有力砝码,也是解构当下所谓“‘迷茫的’、‘危机的’、‘尴尬的’教育学”的理论和基石。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每一种理论体系有其完整的逻辑结构,逻辑起点是一门学科的起始,它对于一门学科的确立、发展和繁荣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对教育学逻辑起点的研究和追问一直没有停止过,也没有形成一个大家所公认的教育学逻辑起点,这至今仍是教育学研究中尚未解决的一个问题。从教育学逻辑起点的探讨中不难看出:各种观点众说纷纭、相持不下,几乎每一种观点都有悖论、难以服众,探讨似乎陷入了一种“疑无路”的境地。教育学逻辑起点问题的悬而未决并不表示教育理论与实践可以绕道而行。恰恰相反,不搞清楚教育学逻辑起点,就会容 易造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左右摇摆,使得理论的教育学“无用武之地”,使得实践的教育学“各唱各的调”。那么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呢?如何解决教育学逻辑起点研究中的“先天缺失”与“后天的营养不良”呢?我们需要在反思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合理地对教育学的逻辑起点问题进行突破和重构。 一、逻辑起点质的规定性(本质特征) 逻辑起点属于哲学和逻辑学的研究范畴,对于它的理解和认识也就应以哲学和逻辑学的相关理论来展开。逻辑起点即逻辑出发点,也就是“必须用什么做科学的开端”[1]的问题,或者说“逻辑起点就是这门学科产生的源头。”[2]具体来说,逻辑起点是一门学科理论体系得以开始和发展的出发点和最初规定。 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认识逻辑起点:首先,逻辑起点是与一门学科理论体系紧密联系的思维起点,离开一门科学或学科的理论体系谈逻辑起点,逻辑起点就失去了依托,

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

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 一、关于逻辑起点 什么是逻辑起点?用恩格斯的话说,就是指科学应该从何开始?这表明,逻辑起点是指范畴体系的起始范畴。从最简单的基本的东西出发,因为这里, 在这些基本东西那里,全部发展就在萌芽中。任何一门学科, 都是基于某一逻辑起点, 依据科学的方法论展开思维,而形成组合有序的符合逻辑推理的概念和原理的体系。学科的科学理论体系, 一般认为首先应当确定它的逻辑起点,从逻辑起点出发,借助逻辑手段, 按照学科的内在规律, 层层推导, 科学的逐步展开, 构成严谨的逻辑体系。一门学科的逻辑起点就是这门学科产生的源头, 它既是整个学科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关键, 又是准确反映该学科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核心要素。逻辑起点就如构建学科大厦的基石,如果基石没有确定, 那么学科的结构或体系一定是松散和无序的, 其理论是经不起推敲的, 从而缺乏科学性。考察一门学科的逻辑起点是什么,首先就要明确什么是逻辑起点,黑格尔、马克思、列宁等经典作家都对这个问题有过描述黑格尔关于逻辑起点的论述,综合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起点范畴一定是整个体系得以展开赖以建立起来的客观根据和基础;二是起点范畴应该是一个最初的最直接的和最简单 的规定;三是起点范畴必须是绝对的抽象的;四是逻辑起点与历史起点一致;五是起点和终点是辨证统一的;六是起点范畴与理论体系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 “每一门科学理论,都有逻辑起点、逻辑中介和逻辑终点,抓住了这三点,才算抓住了一门科学理论的纲。”逻辑起点问题是关于一门学科理论体系科学性的根本问题,它对一门学科的成熟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不仅是构建其学科理论体系的基石,而且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关键,它将直接决定并制约着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及教育方式,进而影响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接受程度 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的几种观点 当前, 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已经获得重大发展, 在思想政治教育逻辑起点的研究中, 理论界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也存在不少分歧和不足。 当前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主要有四种观点:①国家主体或统治阶级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②思想和行为作为逻辑起点③学习和教育,或者说以人的接受心理亦或可以说一个人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④以人为逻辑起点——其中包括了以具体的人为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为逻辑起点;以经济人、社会人为逻辑起点;以抽象的人、自我实现的人、全面发展的人为逻辑起点。这四种观点各有其侧重点,分析的立场不同,因而都有其合理性。但正是因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家的观点都是处于自身的立场而设法完善,自圆其说的,都有其和行李的同时也存在不足。首先,以国家主体或统治阶级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这种观点看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就是阶级性,或者说看到了在阶级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必然性但是将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逻辑起点就有失偏颇了这种观点没有揭示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基本关系,而只看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思想

试论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一)

试论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一) 摘要: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起点,长期以来就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主要有四种观点:财务本质起点论,假设起点论,本金起点论,目标起点论。这些观点各有一定的道理,但也存在明显的缺陷。笔者认为,从20世纪财务管理的发展历程来看,应该将财务管理环境作为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合理起点。关键词:财务管理理论;财务管理环境一、财务管理理论的涵义世界著名的《韦氏国际词典》(Webster‘sNewInternationalDictianary)第三版对“理论”一词解释为:理论是某一研究领域的一套前后一致的假设、概念和实用原则所构成的系统。我国的《辞海》对理论的解释是:理论是概念、原理的体系,是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我国《现代汉语词典》对理论的解释是:理论是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的知识的有系统的结论。不论怎样描述,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总是非常密切并相辅相成的。它们互为对方提供支持和帮助,每一方都有助于纠正对方的缺陷,使它变得更加完善。理论的职能是扩大经验的范围,并深化其含义。凡属科学的理论,必须能完整地、准确地解决两个问题:(1)如何解释实践,即认识世界;(2)如何进一步做好实际工作,即改造世界。根据上述理论的含义,结合财务管理的特点,我们可以把财务管理理论定义为:财务管理理论是根据财务管理假设所进行的科学推理或对财务管理实践的科学总结而建立的概念体系,其目的是用来解释、评价、指导、完善和开拓财务管理实践。理论研究的深度,是衡量一门学科成熟与否的标志;首尾一贯的理论,则是评估实务正确与否的指南。财务管理实务已有较长历史,但财务管理理论的出现则较晚。根据现有资料,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财务管理学,是20世纪40年代前苏联科学院院士费。吉亚琴科教授倡导和创建的。在西方,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形成比较规范的财务管理理论。我国的财务管理理论研究,是从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的。由于种种原因,对于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起点,始终没有进行过充分的讨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财务管理实践已发生了重大变化,急需理论上的规范与指导,以求今后的财务管理实务得到更好的发展。二、现有财务管理理论研究起点的主要观点研究财务管理理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从何处人手,即以什么作为逻辑推理的出发点。这一问题,长期以来就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种:1.财务本质起点论长期以来,我国财务管理的理论研究是以“财务的本质”为起点的。从这一起点出发,逐渐阐述财务的概念、财务管理的对象、财务管理的原则、财务管理的任务、财务管理的方法等一系列理论问题。我国著名财务学家郭复初教授认为,这种观点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对财务的存废问题存在很大争议,财务管理理论工作者在形成财务独立论的过程中,从财务的本质研究出发,奠定了财务理论的基石1].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一些学者对其进行了系统论证,指出财务质的规定性决定了财务的独立性,财务的种种独特形态,乃是奠定财务独立存在的客观基础。从建立和完善财务管理学科体系来看,对财务的本质进行科学的定义是必要的,但以财务的本质作为理论研究的起点,只能解决什么是财务、什么是财务管理这些纯理论的问题,不能解决为什么进行财务管理这一与财务管理实践密切相关的问题,也不可能有效地指导财务管理实践。因此,以财务的本质作为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起点,会阻碍财务管理应用理论的发展,不利于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完善。2.假设起点论这种观点是近年来人们在借鉴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形成的。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任何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和发展,都是以假设为逻辑起点的,然而,在财务学中却忽略了这一点。”并指出:“假设对任何学科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为本学科的理论和实务提供了出发点或奠定了基础。”2]财务管理假设是财务管理理论结构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必须认真研究。但以财务管理假设作为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起点还存在一些问题。这是因为:(1)财务管理假设不是凭空捏造的,也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根据财务管理环境和财务管理的内在规律概括出来的,显然,环境决定假设,而不是相反。(2)即使是过去一直以假设为理论起点的会计学,进入20世纪70年代,也逐渐放弃了这种观点,改用其他范畴作为会计理论研究的起点。可见,并不是任何学科、任何

会计理论知识点

规范会计研究方法采用了归纳、分析、比较、综合与数学等基本会计研究方法。 实证会计研究过程1、确立研究课题。会计中存在大量可作实证研究的课题,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受何因素影响,公司为何采用某一信息披露策略,公司信息披露策略的选择和变更对股票价格的影响及对管理人员、投资者、信贷者和职员的影响,选择和变更会计方法的制约因素,会计方法的选择和变更对企业、企业股票价格、投资者和管理人员的影响,会计准则制定过程2、进行文献评述。研究者应根据所研究的课题寻找相关的基本理论,并对已有的相关文献与研究成果进行检索和评述。通过这一主要环节,了解有关问题的研究状况和发展,如所涉及的理论、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和技术、研究结果、研究特点和缺陷、进一步开展研究的可能性等等。 Gaap安然钻美国通用会计准则(GAAP)的空子。根据GAAP的规定,对于股权不超过50%的子公司,无须合并其会计报表。对于结构非常复杂,层级很多的安然。而对很多层级较低的公司,在股权比例上都很低,但事实并非如此。这些子公司的负债在安然本身的资产负债表中体现不出来。该做法使得安然的资产负债率降低得惊人 为什么需要国际会计准则 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中国内地因为反倾销问题,每年资产损失超过800亿元。排除其他原因,懂得国际会计准则的人才匮乏是主要的原因,企业屡屡败诉的很大部分原因是由于不能提供有关产品生产的准确会计资料。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已经在全球扮演的重要的角色,但是由于我们的会计准则没有完全趋同于国际,所以遭受了很多巨大的损失。中国的会计准则在几年之内势必要跟IFRS保持一致。为此,AIA国际会计师公会的资深学术会员苏淑欢教授根据中国的国情,把AIA国际会计师公会的IFRS文凭引进了中国,并且亲自做了中文的翻译,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的综合性国际化人才,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资产负债观的相关计量属性是公允价值收入费用观不一致 先进先出法转变为后进先出法 如果企业最初采用先进先出法计价,在物价上涨时期改用后进先出法时,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披露。因为企业的存货品种多,收发比较频繁,根据成本效益原则无法合理地确定其累计影响数,所以通常的存货计价方法变更采用未来适用法调整。 会计政策指企业进行会计核算和编制会计报表时所采用的具体原则、方法和程序。 持续经营假设指被审计单位在编制财务报表时,假定其经营活动在可预见的将来会继续下去,不拟也不必终止经营或破产清算,可以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变现资产、清偿债务,可预见的将来通常是指资产负债表日后,十二个月。 或有负债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潜在义务,其存在须通过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或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不是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或该义务的金额不能可靠地计量。 无形资产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 货币计量假设指当会计为持续经营的会计主体进行核算时,是以采用币值稳定的货币来综合计量为前提的。全面收益:建立在“资产负债观”基础之上的报告期内企业与所有者以外的其他各方之间的交易或事项所引起的净资产的变动额; 商誉:能在未来期间为企业经营带来超额利润的潜在经济价值,或一家企业预期的获利能力超过可辨认资产正常获利能力(如社会平均投资回报率)的资本化价值。 权责发生制:是指以实质取得收到现金的权利或支付现金的责任权责的发生为标志来确认本期收入和费用及债权和债务。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会计信息所要达到或者满足的质量标准,进行会计选择时所应当追求的质量标志 经济交易观:确定一个期间的会计损益,应分析该期间实际发生的交易,按应计制确认和计量各种收益和费用,根据“收益-费用=利润”计算确定该期间损益。 损失:某一个体除出于费用或派给业主款以外,出于边缘性或偶发性交易、以及出于一切其它交易和其它事项与情况的净资产减少

会计理论体系逻辑起点

会计理论体系逻辑起点 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问题也就是研究会计理论体系的最高层次问题。 会计理论体系是一个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它是一个人造系统。那么 以什么作为这套体系的逻辑起点呢?所谓逻辑起点,是指展开某种逻辑 体系赖以推理、论证的最本源性的抽象范畴。它是实践探索的历史起点、理论研究的导向,是最普遍和最简单的现象。它所含的内在矛盾,是这个理论体系中一切矛盾的萌芽;它可反映理论与其赖以存有的客 观环境之间的关系;它能推动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发展,具有结构的张 力和推衍的水平。所以,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至关重要。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经济环境变化以及人们理解水平的提升,人们对这个问题的 理解也在发生变化,下面以时间顺序来论述人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一、本世纪70年代以前西方会计理论界普遍认为:会计假设是会计 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并以此为起点,逐步推导会计原则。 (一)1922年,佩顿(Paton)在其所著《会计理论》一书中最早提出 “会计假设”概念。他认为,现代会计不但需要在很多场合下使用估 价和判断,而且整个结构都是建立在一般的假设之上的。换句话说, 要有一些基本的前提或假设来支持会计人员对价值、成本或收益等作 出特定的结论。否则这些结论将难以成立。他提出了七项会计假设, 对其后的理论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195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在成立会计原则委员会(APB)的同时,设立会计研究部(ARD)专门实行理论研究。于1961年和1962年先后发表第1号会计研究文集《会计的基本假设》和第3号会 计研究文集《试论广泛适用的企业会计原则》,遵循了上述佩顿的这 种思路。这种观点认为,面对变化不定的会计环境,会计假设是客观 环境见之于主观推理的最本质的东西,是现代会计存有的基础。它着 眼于会计活动的环境和前提条件,强调会计假设、会计原则等理论范畴。它主要根源于西方的“会计艺术论”,把会计看成是一项艺术, 而不是一门科学。因为没有明确的服务对象,就难以确定目标,只能

法哲学逻辑起点论文

法哲学逻辑起点论文 何为法哲学的逻辑起点,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是非常有争议的论题,没有一个令整个法哲学界公认的定论,所以从新的角度、新的视角对它们进行探索是有必要的。从静态和动态的角度论证法哲学的逻辑起点可以试着把它确定为法需要。 法哲学;逻辑起点;法需要 关于法哲学逻辑起点,从目前来看,古今中外的法学家、哲学家们都有所探究,但不同的人,所处的历史条件不同,所站的角度不同,采用的研究方法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人作为一个类群,不同于其他动物群类的最关键一点就在于人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因此笔者所认为的法哲学应该是以对人与法的关系的研究贯穿于整个法哲学体系的始终,法哲学的终极价值目标是促进人的自我完善。由此推出法哲学的逻辑起点应当是法需要。所以本文试图以法需要作为法哲学的逻辑起点来进行探析。 从价值层面来看,法哲学是人学,法哲学离不开人,它 ___人的生存命运,追求人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说,一提到价值这一概念,就内涵着“需要”这一意义,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出于某种需要。能否满足及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人类的需要,是衡量一切事物和行为是否具有价值及多大价值的根本标志。

如果以“需要”作为法哲学的逻辑起点,可能会带来一个困难的问题:许多其他的学科,例如经济学、伦理学、教育学等等,都与人的需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 ___,那么,是否一切关于人的学科都是以人的需要作为逻辑起点的呢?或者说,将人的需要作为法哲学研究的逻辑起点是否会导致法哲学研究的泛化呢?笔者认为,这种担心是可以理解的。因此,这里我们必须对人的“需要”进行法哲学上的定位,否则,法哲学的研究就真有可能与经济学、教育学、伦理学等的研究难以区分了。 基于以上的担忧,笔者试图从法律价值层面来探析法哲学,那么就离不开“法律需要”(或者说“法需要”)这一概念,回避法律需要就不能对作为人的活动重要方面之一——法的形成和发展、法律行为、法律关系等与法相关的问题进行把握。因此,在研究法哲学时,笔者试图把人的法律需要作为其逻辑起点进行探索。人的法律需要是一个重要的学术价值范畴和问题,它是法哲学体系中最为重要且最基本的概念,可以说是整个法哲学体系的起点。法律需要是法哲学研究的逻辑起点,这是从终极意义上而言的,也就是说,法哲学研究的出发点是人的法律需要,其归宿也是人的法律需要,借用 ___的话而言,是一种围绕人而由起点到终点之间的一种循环运动。

谈会计理论逻辑起点

谈会计理论逻辑起点 1.会计理论研究逻辑起点概述 1、会计假设起点论。会计假设是会计人员为了进行会计实践而对会计环境中的某些事物和现象所做的合理推断。会计假设最早由w?A?佩顿于1 9 9 2年在其著作《会计理论》中提出,但直到5 0年代末才引起美国会计界的高度重视。其观点是既然 把会计假设视为来自客观环境对会计的约束条件和财务会计的基本前提,那么会计假设就必须作为公认会计原则的最高层次概念或命题。 按照演绎法,以会计假设为出发点推导出会计程序和方法。 2、会计本质起点论。会计本质起点论认为,本质是决定 1 事物区别另1事物的根本属性。会计本质是由会计的内在矛盾构成,是会计这1事物比较深刻的1 贯的和稳定的方面,它从整体上规定会计的性能和发展方向。会计本质也是确定和解释其他会计概念的依据,会计研究首先应解决会计本质问题。这1 观点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风靡我国,并在会计研究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存在于我国会计理论界的对会计本质的3 种认识“会计信息系统论” 、“会计管理活动论”和“会计控制论”就是其长期研究的结果。 3、会计环境起点论。会计环境系指与会计产生、发展密切相关,并决定着会计思想、会计组织、会计法制、会计理论、会 计方法、会计工作水平,以及与会计密切相关的审计、财务的客观历史

条件及其特殊情况。会计环境起点论认为,会计的历史发展始终受环境的影响与支配,会计环境不仅是会计研究的必经之地及深入展开研究之依据,而且是探明会计原理、本质及规律的出发点。会计环境决定会计本质、会计目标、会计对象及会计职能等,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4、会计目标起点论。会计目标是会计实践活动所期望达到 的境地。会计目标起点论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由于电子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广泛应用,在会计信息系统论基础上,以会计目标作为会计理论逻辑起点的思路深入人心并占据西方会计理论的主导地位。会计目标起点论认为,会计作为1 个信息系统,应首先明确目标,再在此基础上推导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确认、计量,指导会计实务。 2、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应具备的特征 1、惟1 性。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只有1 个,而且只能是1 个。进行会计研究工作需要有1 个切入点,即逻辑起点。从这点出发,研究会计的其他相关问题,达到对会计的深入认识,形成会计理论,进而指导会计实践,并构建会计理论体系。同时,只有从这个逻辑起点出发,才能减少研究的盲目性,达到对会计的本质性认识。 2、稳定性。所谓稳定性,是指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贯穿于会

会计理论复习题及答案

会计理论期末复习范围 1.财务会计理论的基本问题是什么?信息不对称的两种形式是什么?请绘出会计理论框架结构。 信息不对称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是逆向选择(AdverseSelection)。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是由于一方拥有别人无法拥有的知识,合约的其他各方都能通过减少信息的不对称获利。如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质量或公司前景的披露没有信心,股东对他们雇佣的管理者的才能不信任等等。这时上市公司就可通过有信誉地向投资者披露其真实的质量而获得更高的股票价格。进一步讲,股票市场也将因为没有信息不对称的障碍而运行得更好。在这里,我们可以把财务会计及其报告视同一种机制———有信誉地把企业内部信息转化为公司信息而克服逆向选择。 资本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的第二种形式是道德风险(MoralHazard)。它是指合约的某一方的行为具有不可观察性而影响到双方利益。比如,教师并无法肯定学生是否在“努力”学习,而学生努力学习对教师和学生都有益。于是考试就成为一个控制不可观测行为的机制———它能激励学生自己努力学习。由于管理者为股东利益工作的努力程度是不可观测的,他就有“偷懒”的动机,然后把公司经营业绩的下降归咎于不可控的客观原因。显然,如果这种情况出现了,必将严重损害投资者的利益和经济运行的效率。这里,会计报告的收益就成了管理业绩计量的信息,它从两个相互补充的方面来控制道德风险:第一是把会计报告的收益作为可执行合同变量(比如超额分成)来激励管理者努力工作;第二是会计报告的收益不仅在股票市场也会在经理人员的劳动力市场传播。这样,管理者的“偷懒”将承受个人收入、名誉等的损失。自己的人力资本市场价值也就会大大下降。 一、财务会计理论框架的基本要素 财务会计基础理论包括会计目标、会计原则、会计假设、会计方法、会计要素、会计检验等理论,是构成财务会计理论的基本要素; 二、以财务会计目标为逻辑起点逻辑起点 目前,我国财务会计理论框架应以财务会计目标作为逻辑起点。因为财务会计目标与其他理论范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财务会计目标应该体现会计环境的要求,决定会计对象,反映会计本质。在构建我国财务会计理论框架的过程中,应根据我国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根据我国的会计环境等制定具有我国特色的财务会计目标。当前,我国的财务会计目标应该是为管理型投资者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会计信息。 三、以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为前提 四、以会计假设为基础 五、财务会计理论框架的主体——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 而从狭义上讲,财务报表的确认是指根据相应的基础和标准来判断某一项目属于哪个会计要素,应何时列入财务报表。而计量包括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在传统的会计理论和实务中,可选择的确认基础一般有两个: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关于确认的标准,FASB提出了四条基本确认标准:①可定义性——所确认的项目必须符合会计要素的定义;②可计量性——所确认的项目能以货币量化;③相关性——所确认的项目生成的信息对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是有影响的;④可靠性——所确认的项目真实、客观并且是可以验证的。 2.解释什么是理想状态?解释为什么在非理想状态下,必须要在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进行权

逻辑起点

逻辑起点 逻辑起点是指研究对象(任何一种思想、理论、学说、流派)中最简单、最一般的本质规定,构成研究对象最直接和最基本的单位。[1] 逻辑起点是一个理论的起始范畴,往往以起始概念的形式来表现。它必须具备以下四个要件:其一、有一个最基本、最简单的质之规定;其二,此逻辑起点是构成该理论的研究对象之基本单位;其三、其内涵贯穿于理论发展全过程;其四、其范畴有助于形成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2] 黑格尔关于逻辑起点的规定性: 1. 逻辑起点应该是一个最简单、最抽象的规定,它“不以任何东西为前提”、“不以任何东西为中介”。理论体系的概念推演过程,就是不断地丰富开端的规定性的过程。 2. 逻辑起点应该揭示对象的最本质规定,以此作为整个体系赖以建立起来的根据、基础,而科学理论体系的“全部发展都包含在这个萌芽中。”概念的逻辑推演和展开,就是把蕴涵于开端中的内容充分展示发展起来。 3. 总的来说,逻辑的起点与对象的历史上的最初的东西相符合。“那在科学上最初的东西,必定会表明在历史上也是最初的东西。” 那么应如何寻找一门学科的逻辑起点呢?我认为有一种较为简单的方法,即以历史起点为切入点,寻找学科最初的起点或者萌芽。相对抽象的逻辑起点而言,寻找历史起点较为容易,既然逻辑起点与历史起点是相统一的,那么只要在“最初的东西”中选择一个“最简单、最抽象、最本质”的范畴即可。

到目前为止,学界对档案学逻辑起点的直接论述并不多见,大部分都是从档案学的起源、产生、发展、构成等角度进行研究的。根据现有的直接研究成果,大致可分为三种不同的观点,分别是:①中国人民大学的胡鸿杰教授认为文件的归宿是中国档案学的逻辑起点;②天津师范大学的冯湘君、刘新安教授认为,档案"是由文件实体集合与档案历史联系的记录两种物质构成的"①这一属性是"现代档案学理论"的逻辑起点;③云南大学的郑文和昆明高等师范的关素芳认为,管理是档案学的本原②,是其赖以形成和发展的直接导因和基本条件。 笔者认为,以上三种观点中,对档案学的逻辑起点研究得最全面而深刻的,当数胡鸿杰教授的"文件归宿论"。本文是在分析讨论胡教授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对档案学逻辑起点的形成和确定谈谈自己的愚见。 一、对胡教授研究成果的分析讨论 (一)关于逻辑起点 在《中国档案学的理论与模式》的导论部分,胡教授对逻辑起点的基本含义作了详细的解释说明。 "所谓逻辑起点,是指人们在思维过程中,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行程中所经历的一个环节" ,"任何一个反映客观对象的完整过程总是由感性的具体到思维的抽象,然后又由抽象上升为思维中的具体"(又称为"理性的具体")。根据以上表述,我们可以用下图直观地归纳出逻辑起点在认识过程中的相对位置: 图 1 其后,书中分别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方面来解释"抽象"和"具体",并着重分析如何在思维的过程中(即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这一过程)确定逻辑起点。 然而,笔者认为,尽管在科学理论体系的建构问题上马克思主张从抽象到具体而不是从具体到抽象,尽管逻辑起点"坐落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阶段而不是从具体到抽象的阶段里,当我们在确定一门学科的逻辑起点时也不能只谈认识的后阶段而忽略了前阶段(即从具体到抽象这一阶段)。从图1我们可以发现,认识过程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具体",前者是我们的感官能直接感觉到的,而后者是需要经过思维加工、舍去客观对象的非本质属性以后而得出的思维上的具体。虽然两者是两种不同的事物,但无可否认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逻辑起点是联接两者的重要纽带。因此,我们对逻辑起点的研究也决不能只侧重于认识的后阶段,逻辑起点在认识过程中的相对位置也应继续细化和准确化。 在学科产生和发展的问题上,笔者暂且将"感性的具体-〉抽象"这一阶段称为"前学科阶段",指代在专业化、系统化学科产生以前的阶段。这一阶段的认识是从各种各样的社会现象出发的,也就是以具体经验为起点,经过知识的累积、丰富和提炼,"抽象"出最简单、最基本、最抽象的范畴,从而确定出一门学科的逻辑起点。因此,前学科阶段的逻辑结构可以表述为"具体经验-(抽象)-逻辑起点"。而学科产生以后的阶段(简称"学科阶段")则是从上一阶段得出的逻辑起点出发,构建整个学科理论体系,从而"形成一个反映和揭示人们对研究对象的本质属性和作用规律性认识结果的理论学说"③。因此,学科阶段的逻辑结构可

教育课程开发的逻辑起点与现实起点

2008年第2期 高教探索 HigherEducationExploration 高职教育课程开发的“逻辑起点"与“现实起点" 兰先芳 摘要:高职教育的课程开发关键要解决的是职业性的问题.即应从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未来所从事的工作任务出发来确立课程开发的“逻辑起点”与“现实起点”。本文对我国高职教育的课程开发“起点”进行分析和阐述,以期对改变传统学科教育课程占高职教育主课堂的现状,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培养高技能型人才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开发;逻辑起点;现实起点 高职教育课程开发的起点,指的是高职教育从何处人手设定人才培养目标以开展整个教与学的活动过程的问题。能否正确设定课程开发的起点,决定了高职教育的教学是否有针对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高职教育课程开发的“起点”误区 高职教育课程开发的起点是高职教学实践中的关键问题,实际上,它也是反映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效果能否满足市场实际需要的晴雨表。对此问题的认识与做法。从根源上看。大致存在以下两种误区。 (一)知识本位——“课程内容起点”误区 普通高等教育是以知识、学科为主体的教育体系,我国高职教育从其诞生以来,就可以说带着普通高等教育知识本位的烙印.高职教育以技术、行为为主体的教育体系的特征没有很好地凸现出来。一直以来存在着系统性偏差.集中表现为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市场实际的需求。导致“系统性偏差”的直接原因是课程内容.因为任何一种教育思想的实施最终都取决于直接面对学生的课程内容。 受传统学科课程教学观和教学实践的影响,高职教育的课程内容在很大程度上被理解为传递人类社会所积累的系统文化知识和形成学习知识的技能、技巧,把课程内容的起点确立为获取事实性知识。教师在学科中传授学科知识,以学科结构为基础,只对自己的“学科”负责。课程内容与工作没有直接联系。学习进程由教师安排.只需使学生掌握本学科“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即所谓完整的知识理论体系即可。 在教学实践中。以学科系统化课程内容为起点的教学。强调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把教学内容分为若干个教学阶段。由此带来的后果则是忽视了学科系统知识逻辑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逻辑的统一性,一切学习都从知识逻辑开始,忽视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无异于浪费资源。 (二)教材本位——“教学载体起点”误区 教材是学科教育体系的重要载体。教师准确全面地解读教材、把握教材和讲授教材是其基本特征。在这种学科教育课程开发观念下,确定教学的起点便是根据教材的进度,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起点,并找出重点、难点与讲授逻辑。 这种依循学科教育的教材编排逻辑和讲授进度来确立高职教育课程开发起点的做法。虽然能保证知识传授的系统性与严密性,但是,却没有认识到教材是按照学年——学期——单元——课时匀速安排教学内容及其进度,其前提是学生能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匀速推进.其中忽视了高职学生须根据对应的岗位在工作情境中学习“如何工作”。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学生需根据自己对工作任务的掌握情况主动参与学习进程安排。因此.教材只是提供了高职教育课程开发的逻辑起点。而无法顾及真实状态中 收稿日期:2008—0l—16 作者简介:兰先芳,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教务处讲师。(广州/510075) ?103? 万方数据

我国会计理论体系构建的逻辑起点

我国会计理论体系构建的逻辑起点【摘要】逻辑起点是指展开某种逻辑体系赖以推理、论证的最本质的抽象范畴。逻辑起点是会计理论研究必须面对的问题。选择了正确的逻辑起点,可以使会计理论体系能够更好地运行和正确地发展和扩容,对于会计理论体系的研究,构建逻辑起点异常重要。本文回顾了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的历史演进过程,指出会计环境不仅是会计理论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会计理论结构中最基础的要素,并提出了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是会计环境的观点。 【关键词】逻辑起点;会计环境;会计环境起点论 会计理论体系又称会计理论结构,是指由各种相对独立且具有自身作用的会计理论要素,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在会计理论研究中,逻辑起点是一个必须探讨的现实问题,逻辑起点选择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着会计理论体系的内在严密性,以及它对会计实践的指导作用。 为了明确会计理论研究的总体目标与总体思路;为了增强会计理论体系的科学性、严密性;为了提高会计理论研究的效率与水平,正确构建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十分必要。纵观中西方会计理论,关于会计理论研究逻辑起点的观点主要有会计假设起点论,会计对象起点论,会计本质起点论,会计目标起点论和会计环境起点论五种。 一、几种观点的比较

(一)会计假设起点论 会计假设是会计人员为了进行会计实践而对会计环境中的某些事物和现象所做的合理推断。这种观点认为,面对变化不定的会计环境,会计假设是基于客观环境推理而得到的最本质的东西,它着眼于会计活动的环境和前提条件,是现代会计存在的基础。但是,会计假设只能来自于会计所处的客观社会经济环境,而社会经济十分复杂,会计假设的形成及层次都将受到主观和客观等因素的制约。就目前环境变化看,公认的四项会计基本假设都受到了挑战。由此可见,以会计假设作为逻辑起点是行不通的,是脱离实际的。 (二)会计环境起点论 这种观点认为,环境决定一切,任何会计理论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特定的环境,会计理论体系的发展历程与客观环境密切相关,会计的历史发展始终受环境的影响与支配,会计环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以会计环境作为会计研究的起点,可以构建完整的会计理论体系,可以揭示会计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会计本质、对象、假设、目标,最终统一在特定的会计环境条件下,会计理论体系结构:会计环境——会计本质——会计目标、假设、对象——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会计实务。但是,传统观点认为环境属于外因,外因只能通过内因发挥作用,因此环境只能影响而不能决定会计理论体系的建立。 (三)会计目标起点论 会计目标是会计实践活动所期望达到的境地。会计目标论认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