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第二单元 课题3 制取氧气教案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 课题3 制取氧气教案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 课题3 制取氧气教案

第二单元课题3 制取氧气(第一课时)

华电中学曹世慧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实验室和工业上制取氧气的原理以及它们本质上的不同;

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所用的药品、反应原理、发生装置、气体收集方法

认识分解反应的特点、知道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2、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制取氧气实验的过程中初步学会实验室运用简单装置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氧气制法的学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难点:催化剂的概念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实验仪器:实验室制气体两种类型的制气装置、排水集气装置、火柴、酒精灯、铁架台、木

条、镊子、药匙。

实验药品:高锰酸钾、氯酸钾、15%双氧水、二氧化锰。

课件资料:实验室制氧气的幻灯片。

学生准备预习课本37~42页内容,填写好学案中的《课前预习》内容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氧气的用途很多,既可以供给呼吸,也可

以帮助燃烧,那么,在生产生活中所需要的纯净的氧气,是如何获得的呢?

工业制氧气和实验室制氧气各需考虑哪几个方面的问题?(提示:从反应的速度、条件、气体收集的难易等方面考虑。)

空气中约含21%的氧气,这是制取氧气的廉价、易得的原料。

问题:你能分析出工业上制取氧气的原理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吗?

所以,工业上制取氧气的方法,我们一般称为: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思考,回答:来自于空气

对照自己所填写好的学案,深入

理解制取氧气原理

回答:物理变化

引入本节课的第一

个知识点:氧气的

工业制法

但是,工业上生产氧气所需的大型的设备在实验室是没有的,比如,我们做氧气的性

质实验时,只需要几瓶氧气,那么,在实验室如何获得氧气呢?

在实验室,我们通常以含氧的物质为原料来制取氧气,常采用加热高锰酸钾、分解过氧养成实验中协作配合的精神、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化氢或加热氯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 认识几种药品

演示实验2-5:取少量的高锰酸钾放入大试管中加热,并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检验,观察现象。

发生反应的化学原理是:

高锰酸钾??→?加热

锰酸钾+二氧化锰 + 氧气 KMnO 4 K 2MnO 4 MnO 2 O 2

学生探究: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1、 在试管中加入5ml 左右5%的过氧化氢溶

液,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2、 在上述试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

3、 在实验2的剩余溶液中再加入过氧化氢溶液,用带火星木条检验(可重复几次) 为什么加了MnO 2后产生氧气多了呢?

讲解:以上实验可以重复多次,好像MnO 2永远用不完,如果实验前称量MnO 2的质量,实验后,再称量一下,你会发现MnO 2的质量

并发生变化。把它再加到过氧化氢溶液中,还可以加速过氧化氢分解。像这样,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没有改变的物质叫做催化剂。

强调:①改变——可能是加快,也可能是减慢

②质量与化学性质没有改变

归纳:催化剂所具有的性质是:一变两不变 在上述反应中,除了MnO 2能起催化作用以外,蓝色的硫酸铜溶液或者红砖的粉末也都能起到催化作用。

物质的颜色、状态、化学式 互相配合,完成实验填写学案的

表格

在学案上书写反应原理

回答:可能是两者相互反应产生

了氧气

学生分组实验,并做好记录。

领悟催化剂的概念

过氧化氢??

?→?二氧化锰

水 + 氧气 H 2O 2

H 2O O 2

在实验室还可以通过加热混有二氧化锰的氯酸钾固体制取氧气。

演示实验:取少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后放入大试管中加热,并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检验,观察现象。 发生反应的化学原理是:

氯酸钾??

?→?二氧化锰氯化钾 + 氧气 KClO 3 KCl O 2

问题:①上述三个反应中都有MnO 2,如果说:

MnO 2是催化剂,这句话对吗?

在学案上书写反应原理

注意观察现象。

写出这个反应文字表达式:

回答:不对。在不同的反应中,

MnO 2的地位不同。

初步学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②上述几个反应属哪种基本反应类型? 分解反应的概念 比较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 分解反应。

课堂反思

1.本节课我学到了什么? 2.本节课我有了什么体会吗? 学生练习:《达标检测》

思考归纳小结 巩固、反馈

五、板书设计

课题3 制取氧气

一、氧气的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物理变化)

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高锰酸钾??→

?加热

锰酸钾 + 二氧化锰 + 氧气 KMnO 4 K 2MnO 4 MnO 2 O 2

过氧化氢???→?二氧化锰

水 + 氧气 H 2O 2 H 2O O 2

氯酸钾???→?二氧化锰

氯化钾 + 氧气 KClO 3 Δ

KCl O 2

三、催化剂:一变(改变其他物质化学反应速率)

两不变(自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四、分解反应(特点:一变多)

课题3制取氧气

课题3 制取氧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2)练习连接仪器的操作,学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动手制取氧气; (3)认识分解反应、催化剂及催化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在活动过程中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让学生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实验,增强学生的探究欲。 教学重点: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催化剂的概念的理解和催化作用。 教具准备:5%的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高锰酸钾大试管(3支)、木条、酒精灯、天平、火柴、棉花、塞子(带导管)、集气瓶(2个)、毛玻璃片、水槽、铁架台、坩埚钳、小烧杯、火柴。 课时分配:2课时 第一课时 制取氧气的原理 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 1.如何检验一瓶无色气体是氧气? 2.如何鉴别三瓶无色气体:空气、氧气、氮气? 3.根据氧气的性质说明氧气有什么重要用途? 一、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演示] 实验2-5 (一)、用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情况下分解制氧气 高锰酸钾 ??→?加热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KMnO 4??→?加热K 2MnO 4+MnO 2+O 2 (二)、用过氧化氢分解制氧气 [演示]1.在试管中加入5 mL 5%的过氧化氢溶液,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2.向上述试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3.待上述试管中没有现象发生时,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并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 察木条是否复燃?待上述试管中又没有现象发生时,再重复上述操作。 现象:1.不加热过氧化氢溶液时,带火星的木条不能复燃,说明没有氧气放出。 2.加入少量二氧化锰时,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 3.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二氧化锰的化学性质不变。 结论: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而自身化学性质不变。 [分析] 说明在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二氧化锰可以重复使用。 既然二氧化锰可以重复使用,说明在反应前后它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那么它的质量有没有改变呢?科学家们经过精确的实验,得出了“二氧化锰在反应前后质量未变”的结论。 提示:在实验前用精密的天平称量二氧化锰的质量,实验后把二氧化锰洗净、干燥,再称量,比较反应前后二氧化锰质量,发现没有变化。 [提问] 既然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有变化,那么它在这里到底起一个什么作用呢? 催化剂(又叫触媒):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 23制取氧气教案

【黄冈零距离】备战化学中考同步创新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3 制取氧气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新-课- 标-第-一-网 (1)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2)练习连接仪器的操作,学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动手制取氧气; (3)认识分解反应、催化剂及催化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在活动过程中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让学生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实验,增强学生的探究欲。, 【教学资源分析】 本课题安排在第二单元的最后一部分,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物质——空气开始,介绍空气的成分及用途。然后引出氧气,学习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再来学习氧气的制取。内容由浅人深,过渡自然,学生很容易接受。 本课题内容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同时介绍了催化剂。这部分内容更侧重于过程,让学生学习用比较的方法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探究、推断,从而作出判断。第二部分是活动与探究,由学生来制取氧气并试验氧气的性质,让学生掌握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必须具备的化学基本实验技能。 学习氧气的制取(原料选择、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气体收集、操作步骤及其有关注意事项),可以为今后学习气体的制取提供范例。 【教学策略分析】新 |课 |标| 第 |一| 网 学生对于气体的制取尚属首次接触,为此,如何来选择药品、如何来确定装置根本无从着手。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对氧气知识的一定积累,创设好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在进行本课题的教学时,要善于采用对比、分析、讨论、归纳等方法来确定药品的选择以

初三化学粗盐提纯教案

实验活动8《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 新乡市第二十一中学白玉敏2016.4 教学设计 一、实验活动目的: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固体物品的称量和液体量取的正确操作方法 2、复习过滤器制作和使用过程中的“一贴二低三靠”的注意事项 3、巩固溶解、过滤操作技能和学习蒸发操作技能 4、掌握粗盐提纯的一般步骤 5、了解混合物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培养学生的实验方案设计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实验原理: 不溶性固体与可溶性固体分离采取溶解、过滤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

1、掌握称量、溶解、过滤、蒸发等实验操作技能 2、知道粗盐中难溶性杂质去除的步骤 3、能设计出简单可溶性杂质除去的方案 四、教学难点 1、可溶性杂质除去方案的设计 2、课堂时间的调控 五、实验用品的准备(分6组): 粗盐、托盘天平、砝码、漏斗、药匙、小烧杯、大烧杯、玻璃棒、滤纸若干(4张/组)、铁架台带铁圈、蒸发皿、酒精灯、火柴、10ml量筒、胶头滴管、蒸馏水。 教学过程: 情景创设: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喝豆浆时,想把豆浆中的豆渣除去,怎么办?在化学上有时也想获得更纯净的物质。应该说方法很多,今天我们就“实验活动8”的学习来掌握几种重要的提纯方法。 一、温故知新:你会更出色的完成实验:(2分钟) 1、托盘天平的调平方法:调平时,游码应放在()处。若指针向右偏转,平衡螺母应向()调;若指针向左偏转,平衡螺母应向()调。 2、粗盐是干燥无腐蚀性的药品,在称量时应该在托盘天平两端各放置()。 3、称量时不用砝码行不行?(所需药品为5.0g)

课题3制取氧气的教案

课题3 制取氧气 探究分解H2O2制氧气反应中MnO2作用 (第二课时) 宁强县第一初级中学郭欣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2)练习连接仪器的基本操作,动手制取氧气。 (3)认识分解反应。 (4)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反应原理决定实验装置,气体的性质决定气体的收集方法和验满方法。 (2)学会边实验、边讨论的方法,在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在兴趣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从而提高对实验进行分析、思考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装置的合理性,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和情感教育。 (2)保持对化学实验的浓厚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3)逐步认识用实验去验证化学理论,从而知道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学化学离不开做实验。 二、教学重点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及实验操作。

三、教学难点 1.催化剂的概念。 2.催化作用。 四、教学方法 复习提问→演示实验→讨论归纳→实验探究→问题探究→讨论归纳法→对比总结→得出结论→拓展视野→激发兴趣。 五、教具准备 5%的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木条、酒精灯、火柴、药匙、试管夹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探究分解H2O2制氧气反应中MnO2作用[引入新课]教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方法,那么你们知道在实验室制取氧气有哪些物质?学生:有高锰酸钾、氯酸钾、双氧水。那么在这几种方法中都有一种物质为二氧化锰,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它的作用又是什么?从而导入本节新课题。 [板书] 课题3 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用课件呈现]实验内容 1.在试管中加入5 mL 5%的过氧化氢溶液,不用加热,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2.微微加热装有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有什么现象发生?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发生的现象。 3.在另一支试管中加入 5 mL 5%的过氧化氢溶液,并加入少量二氧化锰,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发生的现象。 [注意]实验时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并进行思考。 [实验现象]

课题3 制取氧气的教学设计

课题3 制取氧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实验室制氧气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实验操作。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氧气的制法,认识分解反应,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掌握探究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催化剂的探究和阅读有关材料,培养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重点: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 难点:催化剂的概念及催化作用。 【重点、难点】 1.本节课的重点是实验室制取氧气和收集气体的操作方法的示范。 2.催化剂的概念是教学难点。(非重点知识) 【教学过程】 【引入】氧气可以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方面,氧气也有着非常重要的用途。有时,由于空气中氧气含量不很高,我们经常需要较纯的氧气。那么,氧气是如何制得的呢?本节课中,我们将简单介绍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和工业制法。 【板书】 第三节 氧气的制法 一、氧气的工业制法 工业上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制取氧气。 空气 空气 除去二氧化碳 干燥 氮气 液态空气 降温 加压 液态氧 升温-183℃ 氧气

(由于液态氮的沸点是-196℃,比液态氧的沸点低,所以氮气先从液态空气中蒸发出来,剩下的主要就是液态氧了。为了便于贮存、运输和使用,通常是把氧气加压到1.5×107Pa,并贮存在天蓝色钢瓶中。氮气贮存在黑色的钢瓶中) 原理:利用空气中各物质的沸点不同(物理性质),通过蒸发的方法将氧气分离出来,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在实验室里,我们通常采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加热氯酸钾或高锰酸钾的方法来制取氧气。 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一)过氧化氢分解: 【实验2-5】 实验现象结论解释 (1)在试管中加入5mL 5% 的H2O2溶液,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木条是否复燃? 木条不复燃 过氧化氢溶液常温下缓 慢分解成水和氧气 二氧化锰加快了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氧气的速率,这种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 (2)在试管中加入5mL 5% 的H2O2溶液,加热,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木条是 否复燃?木条复燃 过氧化氢在加热时能分 解出氧气 (3)向盛有5mL 5% 的H2O2溶液的试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 试管木条复燃 常温下过氧化氢遇二氧 化锰时能分解出氧气

初三化学——制取氧气教案

二氧化锰 加热 课题3 制 取 氧 气 一、概念 1. 利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1) 实验原理:过氧化氢(H 2O 2) ————→ 水(H 2O ) + 氧气(O 2) (2)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加快或减慢)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 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反应过程中会改变)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 催化剂,又叫触媒。 (3) 注意事项: a). 分液漏斗可以用长颈漏斗代替,但其下端应该深入液面以下,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 漏斗中逸出; b). 导管只需略微伸入试管塞 c). 气密性检查:用止水夹关闭,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漏斗中加入水,水面不持续下降, 就说明气密性良好。 d). 装药品时,先装固体后装液体 e). 该装置的优点:可以控制反应的开始与结束,可以随时添加液体。 2. 利用氯酸钾制取氧气: 实验原理:氯酸钾(KClO 3)————→氯化钾(KCl )+氧气(O 2) 3. 利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实验原理:高锰酸钾(KMnO 4)加热——→ 锰酸钾(K 2MnO 4)+ 二氧化锰(MnO 2)+氧气(O 2) 1) 步骤:“茶庄定点收利息” (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装入药品;(3)固定在铁架台上;(4)点燃酒精灯 加热;(5)收集氧气;(6)把导管从水槽中撤离;(7)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 2) 注意事项: ① 试管口要略微向下倾斜:防止生成的水回流,使试管底部破裂。 ② 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污染制取的气体和水槽中的水。 ③ 导气管伸入发生装置内要稍露出橡皮塞:有利于产生的气体排出。 ④ 排气法收集气体时,导气管要伸入接近集气瓶底部:有利于集气瓶内空气排出,使 收集的气体更纯。 ⑤ 实验结束后,先将导气管移出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炸裂 试管。 总结:若固体(或固体+固体)加热生成气体,选用高锰酸钾制氧气装置; 若固体+液体常温下制取气体,选用双氧水制取氧气装置。 4. 收集氧气的方法:瓶口向上排空气法、排水集气法。 5. 集气瓶验满的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则证明已集满。 二、典型例题 例1.实验室制取氧气时,必不可少的最简单的一组仪器是( ) A.试管、酒精灯、带导管的橡皮塞、集气瓶、铁架台 B.试管、酒精灯、水槽、集气瓶 C.集气瓶、铁架台、试管、带导管的橡皮塞 二氧化锰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第13课《制取氧气》

(1)高锰酸钾锰酸钾+ 二氧化锰+ 氧气 (2)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实验步骤】 (一)研究讨论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的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实验步骤可用七个字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注意:(1)为什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装:在集气瓶中装满水并向试管中装入药品高锰酸钾,在试管口塞上棉花团。 (1)在装满水的集气瓶内,如果有气泡会有怎样的影响? (2)为什么要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3、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大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 (1)为什么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 (2)伸入试管中的导管不能过长,应微露胶塞。为什么? 4、点: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注意:物质加热的原则:先均匀,后集 中。 为什么酒精灯火焰在试管下方来回的移动?然后对高锰酸钾部位进行加热。 5、收: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注意:为什么要在气泡连续出现时才开始收集? 或说刚开始有气泡放出时为什么不立即收集? 6、离:先把导气管从水槽中拿出。

7、熄:再熄灭酒精灯。 注意:实验完毕后,为什么要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相反探 究点三 分解反应 提出问题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交流讨论 比较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个反应的文字表达式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 1.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2.特点:“一变多”,可表示为:AB →A+B 。 探究点四 氧气的工业制法 提出问题 工业上是如何大量制取氧气的,也是用化学药品反应制取的 吗? 交流讨论 阅读教材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 (1)分离液态空气法 (2)原理:利用液态空气中液氮(-196℃)和液氧(-183℃)沸点的不同,采用 蒸发的方法将二者分离开来。 (3)过程: 知识拓展 实验室制取氧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工业上制取氧 气,将空气成分分离,不产生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操作会造成什么后果? 三、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随堂检测 1.下列反应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 A.铁+氧气?? →?点燃四氧化三铁 B.硫+氧气??→?点燃 二氧化硫 C.石蜡+氧气??→?点燃二氧化硫 D. 水??→?通电氢气+氧气

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粗盐提纯教学设计

粗盐提纯教学设计 内容和学情分析: 教材将《粗盐提纯》这节实验课放在溶解度、海水晒盐、蒸发结晶之后来讲解,利用过滤的方法来除去食盐水中难溶性杂质,通过蒸发的方法得到食盐晶体,使学生即加深了对溶解度、海水晒盐、蒸发结晶等知识的理解,又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实验探究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学习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粗盐提纯实验,进一步掌握溶解、过滤、蒸发等基本操作。 (2)通过实验中杂质离子的检验与除杂质方法的讨论,加深对物质分离及提纯操作原理和方法的理解。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思考与交流、实验设计、实验探究,学会如何设计实验,学会在 设计实验时如何把握实验的难点、注意点和可能产生的问题。 (2)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探究实验、亲自实验,让学生感受化学学习的趣味,感受化学学习的快 乐,从而乐意学习化学。 知识点(重点、难点): 重点:过滤与蒸发的实验操作技能。 难点: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细节(注意事项)。 教学准备: 药品:粗盐,水 器材:托盘天平,量筒,烧杯,玻璃棒,药匙,漏斗,铁架台(带铁圈),蒸发皿,酒精灯,坩埚钳,胶头滴管,滤纸,火柴、剪刀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 (向学生展示粗盐)大家看,这就是从海水晒出的盐,(拿出精盐)这是精盐,你认为这两者有什么区别? (过渡)既然大家都知道粗盐中含有泥沙等不溶性杂质,怎样除去粗盐中的不溶性杂质呢?同学们想不想亲自体验一下这一过程啊? <方案设计> 那么如何去除泥沙等不溶性的杂质呢?请大家小组合作,设计出可行的方案。 一、溶解 (过渡)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这个过程。 1.用量筒量取10mL水,倒入烧杯中。 2.称取 3.0克粗盐,加入水中。 3.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直至粗盐不再溶解。 温馨提示:请大家动手实验,然后填写实验报告。 二、过滤 回顾:过滤器的制作方法是将一张滤纸对折两次,打开成圆锥形,把其尖端朝下放入漏斗。过滤操作时应做到“一贴二低三靠”,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并交流讨 论,然后回答。 杂质种类:不溶性杂质、可 溶性杂质 组织全班同学,对各个小组 提出的方案进行评价,并选 出方案。 即:溶解过滤蒸发 的总体思路。 学生分组合作完成实验,教 师巡回指导。 填写实验报告。 本节课知识是对 前一节知识的延 伸和拓展。把新 知识建立在已有 知识基础之上。 设问,激发学生 兴趣,同时告诉 学生本节课学习 内容。 通过讨论及方案 评价,学习不溶 性杂质去除的基 本方法。 回顾、练习量筒、 托盘天平的使用 技能。 通过填空的形 式,引导学生回 顾过滤操作的注 意事项,为动手 实验做准备。

课题三氧气

课题三氧气(第一课时)教学案例 一、教学设想: 1、教材分析 案例章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 气 课题三氧气(第一课时) 内容分析:本课题是在学习本单元课题二《氧气》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课时)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引导出催化剂概念、催化作用和实验室 制取氧气的原料、原理、装置及工业氧气的制取等,第二部分(第二课时)是活动与 探究,由学生制取氧气并试验氧气的性质。 2、教学思路与设计 (1)让学生通过分组探究[实验2—5]、[实验—6]和添加实验用燃着的木条伸入 盛有少量二氧化锰的试管中的实验探究,观察现象,然后通过对比、比较,得出催化 剂的概念,在此只能根据实验的表面现象简单的介绍,使学生大致了解催化剂概念, 把握催化剂概念中的关键词:“改变”、“化学性质和质量”、“化学反应前后”等,了解催化作用,指导学生阅读“化学.技术.社会”内容:催化剂的作用。(2)通过选 择一个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室2—7],学生大致知道从原料的易得,反应条件和是否环 保等方面考虑,这样进一步巩固了催化作用,并初步形成一在套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料、原理、装置、检验、验满的步骤。(3)书写过氧化氢、高锰酸钾、氯酸钾为原料 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种类,对比化合反应的特点,师生讨论分 析得出分解反应的结论。(4)多媒体引入氧气的工业制法。 在教学中,不仅仅要求学生记住书本上几个具体的实验及相关结论,更重要是培 养学生独立设计实验进行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在课堂如何调动学生的思维,强化 对实验设计、实验结论的反思与评价,通过氧气制取的研究初步形成一套实验室制取 气体的思路,为今后学习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氢气的学习铺定了基础,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实验室可用过氧化氢、氯酸钾、高锰酸钾制取氧 气及反应的原理、装置、检验、验满方法等等。 (2)初步理解分解反应,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初三化学优质课教案(详案)

实验活动1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详案) 备课人: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知道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仪器装置、收集方法、检验及操作注意事项,初步掌握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 2、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描述及表达能力。 过程方法 1、学习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反应的原理决定实验装置;气体的性质决定气体的收集方法和验满方法; 2、通过实验制取氧气并验证氧气的性质。 3、通过实验的实际操作,增强学生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 & 情感态度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操作方法 【难点】通过学习记住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与操作注意事项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讨论归纳,科学实验探究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引言】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相关知识,那么实验室用哪些药品可以制取氧气呢(用氯酸钾或过氧化氢或高锰酸钾),今天就由老师带领大家继续探究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检验氧气的性质。 【板书】实验活动1 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投影:学习目标) … 【提问】同学们看老师桌面上高锰酸钾这一种药品,请大家观察其状态及颜色,直接加热它能否得到氧气呢下面老师请一位同学上来实验,我们用事实来说话。(请一位同学手持试管夹,把一匙的高锰酸钾放进试管内,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再把带火星的木条放进试管内)。同学们观察,木条复燃了,说明加热高锰酸钾可以制取氧气。(投影出示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反应原理) 【提问】刚才我们制取到了氧气,如果要把制得的氧气收集起来还需要什么(发生装置及收集装置)请同学们观察并回答,投影上的这套装置中仪器的名称 【提问】上述收集气体用什么方法(排水集气法)为什么可以用它来收集氧气(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 【讲解】选择好了药品及装置,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P45-P46,讨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学生看书思考、讨论,教师准备演示) 【教师活动】点击投影出示七个步骤(学生齐读“查、装、定、点、收、离、熄) 【提问并演示】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个别答)(因时间原因装置气密性已经在课前检查过,此处略)如何组装仪器(从下到上,从左到右)如何装入固体药品注意药品要平铺试管底部,注意试管口还要放什么给药品加热前得先干嘛呢(预热)排水法收集什么时候知道集满满了的氧气正放还是倒放 【教师活动】收集好两瓶气体了,下面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请同学们先听好接下来的实验注意事项。我们要接着做的是氧气的性质的检验,先用坩埚钳夹持一小块木炭,在空气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 制取氧气教案

【黄冈零距离】备战2011年化学中考同步创新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3 制取氧气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2)练习连接仪器的操作,学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动手制取氧气; (3)认识分解反应、催化剂及催化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在活动过程中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让学生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实验,增强学生的探究欲。, 【教学资源分析】 本课题安排在第二单元的最后一部分,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物质——空气开始,介绍空气的成分及用途。然后引出氧气,学习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再来学习氧气的制取。内容由浅人深,过渡自然,学生很容易接受。 本课题内容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同时介绍了催化剂。这部分内容更侧重于过程,让学生学习用比较的方法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探究、推断,从而作出判断。第二部分是活动与探究,由学生来制取氧气并试验氧气的性质,让学生掌握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必须具备的化学基本实验技能。 学习氧气的制取(原料选择、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气体收集、操作步骤及其有关注意事项),可以为今后学习气体的制取提供范例。 【教学策略分析】 学生对于气体的制取尚属首次接触,为此,如何来选择药品、如何来确定装置根本无从着手。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对氧气知识的一定积累,创设好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在进行本课题的教学时,要善于采用对比、分析、讨论、归纳等方法来确定药品的选择以

初三化学粗盐提纯(要点)

知识梳理 1、物质的分类 混合物:由不同种物质组成,如:空气、河水、矿泉水等 纯净物:由同种物质组成的,如:氧气、二氧化碳、蒸馏水 2、粗盐提纯具体操作步骤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溶解、过滤、蒸发等实验的操作技能. 2.理解过滤法分离混合物的化学原理. 3.体会过滤的原理在生活生产等社会实际中的应用. 二、实验仪器和药品 药品:粗盐,水 仪器:托盘天平,量筒,烧杯,玻璃棒,药匙,漏斗,铁架台(带铁圈),蒸发皿,酒精灯,坩埚钳,胶头滴管,滤纸,剪刀,火柴,纸片 三、实验原理 粗盐中含有泥沙等不溶性杂质,不溶性杂质可以用溶解、过滤的方法除去,然后蒸发水分得到较纯净的精盐. 四、实验操作 1.溶解 用托盘天平称取5克粗盐(精确到0.1克).用量筒量取10毫升水倒入烧杯里,用药匙取一匙粗盐加入水中,观察发生的现象.用玻璃棒搅拌,并观察发生的现象(玻璃棒的搅拌对粗盐的溶解起什么作用?).接着再加入粗盐,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一直加到粗盐不再溶解时为止. 2.过滤 按照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所述方法进行过滤.仔细观察滤纸上的剩余物及滤液的颜色.滤液仍浑浊时,应该再过滤一次.如果经两次过滤滤液仍浑浊,则应检查实验装置并分析原因,例如,滤纸破损,过滤时漏斗里的液面高于滤纸边缘,仪器不干净等.找出原因后,要重新操作. 3.蒸发 把得到的澄清滤液倒入蒸发皿.把蒸发皿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上,用酒精灯加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滤液.等到蒸发皿中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蒸发皿的余热使滤液蒸干. 4.用玻璃棒把固体转移到纸上,称量后,回收到教师指定的容器.比较提纯前后食盐的状态并计算精盐的产率. 五、实验总结 过滤操作中的问题探析过滤是最常用的分离液体和固体的实验操作. (一)、怎样选择漏斗和滤纸? 漏斗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要过滤的沉淀的量或析出固体的量,而不是看液体的体积沉淀量或固体量较多,则所选用的漏斗就大,反之亦然.漏斗的圆锥角应为60°.管径粗细适宜,太粗难以保持水柱,太细则水流速度慢,过滤需要的时间过长.管径末端应稍微倾斜. 滤纸的选择依据所做的实验来定.滤纸分定性滤纸和定量滤纸.定性滤纸在过滤操作中主要用于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定量滤纸主要用于物质的定量分析.在中学实验中,过滤操作常用于定性实验,

初三化学《制取氧气》知识点总结

此 “ “ 初三化学《制取氧气》知识点总结 氧气的制法(重难点) (1)实验室制法 ①原理:2KMn04=加热= 2K 2MnO 4+MnO 2+O 2 ↑ (a ) 2KClO 3 = MnO 2 /加热=2KCl+3 O 2 ↑ (b ) 2H 202 =MnO 2=2H 20+2O 2 ↑ (c ) ②发生装置的选择 选择发生装置的依据是: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等。 若选用原理(a)或(b)的反应,则选用典型的固体与固体反应且需要加热型的装置。 若选用原理(c)的反应,则选用典型的固体与液体反应且不需要加热型的装置。 ③收集方法及检验、验满、存放 a.气体的收集方法是跟气体的性质密切相关的。选择气体收集方法的依据是:该气体的 水溶性、密度以及该气体是否具有毒性,能否与空气或水反应等。 排水法:适用于难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的气体。 法收集的 气体较为纯净,但含有水蒸气。 向上排空气法:适用于相同状况下,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中任何成分发生反应的气 体。操作时应注意将导管口伸到接近集气瓶瓶底处,便于将集气瓶内的空气排尽。同时,应 在集气瓶的瓶口处盖上玻璃片,以便稳定气流。此法收集的气体较为干燥,但纯度较低。 向下排空气法:适用于相同状况下,密度比空气小且不与空气中任何成分发生反应的气 体。操作时应注意将导管口伸到接近集气瓶底处,便于将集气瓶内的空气排尽。此法收集的 气体较为干燥,但纯度较低。 由于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所以可以用排水法收集;又由于氧气的密度比空 气略大,且不与空气中任何成分发生反应,因而还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用排水法收集 的氧气比较纯净,而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氧气比较干燥。 b.检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人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证明该气体是氧气. c.验满和存放: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当有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表明气体已收 集满。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瓶口,若木条复燃,表明气 体已收集满。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要用玻璃片盖住并正放在桌面上。 ④实验步骤 若选用原理(a)或(b)的反应,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其实验步骤可以概括为“查”、装”、定”、 “点”、“收”、“离”、“熄”个字,可用谐音记忆:“茶”、“庄”、“定”、“点”、“收”、“利”、“息”。 若选用原理(c)的反应,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其实验步骤为:

化学《粗盐的提纯》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课题粗盐的提纯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用过滤法提纯混有泥沙的粗盐,并理解过滤法可以除去不溶性杂质的提纯方法。 (2)借助微观示意图,理解除去粗盐中可溶性杂质实质就是除去某些杂质离子,培养对微观离子的想象和分析推理能力。加深对物质分离及提纯操作原理和方法的理解。 (3)能够记录实验现象,对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完成实验报告。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溶解性表的认识,让学生学会粗盐中可溶性杂质的除去。掌握除杂的原则和方法。 (2)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感受化学学习的趣味,感受化学学习的快乐,从而乐意学习化学。 (2)利用化学转化法可以提高物质的应用价值和经济价值。鼓励引导学生将化学知识带进生活、生产,感受化学学习的意义,把化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从生活中获取化学知识,用化学知识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除杂过程中试剂的选择以及试剂的添加顺序 难点:除杂过程中试剂的添加顺序

教法学法:多媒体演示、讲解分析、实 验教学过程: 导入: 展示一瓶粗盐、一瓶精盐,在物质分类上粗盐属于混合物,精盐属于纯净物。这节课我们就把粗盐提纯为精盐,就把这个过程叫做粗盐的提纯。 出示生活中的食盐 分析杂质的种类: 思考如何除去不溶性杂质? 将粗盐经过溶解、过滤、蒸发得到的产品是纯净的NaCl 吗? 学生交流讨论:不是,还含有可溶性的杂质:CaCl2 、MgCl2 以及一些硫酸盐讲解粗盐中可溶性杂质的除去 除去杂质的原则和方法?(结合酸碱盐的有关知识) 思考:应加入什么试剂? 资料:一些物质的溶解性 1.试剂的选择 ①去除SO42- 加入过量BaCl2 Na2SO4+BaCl2=BaSO4↓+2NaCl

2021年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二单元 课题3 制取氧气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I)

2021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3 制取氧气教案(新版)新 人教版(I)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 2.认识分解反应、催化剂及催化作用。 过程与方法 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亲手做实验,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重点氧气的制取原理。 难点催化剂的概念和催化作用。 试管(5支)、酒精灯、铁架台、5%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氯酸钾、高锰酸钾、硫酸铜溶液、小木条、火柴等 一、导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了解到氧气能支持燃烧,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能与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在反应中放出热量。氧气可用

来供给病人呼吸,供给登山、潜水运动员呼吸;还用于气焊、气割,还用于火箭的发射等等。上节课,我们已经利用氧气做了有关氧气性质的实验,在这些实验中,我们所用的氧气从何而来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氧气的制法。 二、推进新课 制取氧气有两种方法:工业制法和实验室制法 (一)氧气的工业制法 方法:分离液态空气 [思考]这个变化属于什么变化?为什么? [回答]属于物理变化,因为从空气中分离氧气并没有生成新物质。 (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教师参照教材37页图2-14,引导学生说出仪器名称和用途,观察药品颜色。[课件展示]实验2-5内容 师:高锰酸钾是一种暗紫色的固体,它受热时分解出什么气体? 生:氧气。 师:对!生成了什么? 生:锰酸钾和二氧化锰。 师: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实验2-5的另一项内容。

学生按表格内容做实验并观察、记录、分析。 [分析]①不加热过氧化氢溶液时,带火星的木条不能复燃,说明没有氧气放出。 ②加热过氧化氢溶液时,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过氧化氢溶液受热时能产生氧气。 ③加热二氧化锰时,带火星的木条不能复燃,说明没有氧气放出。 ④不加热,但在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在常温下过氧化氢溶液遇到二氧化锰时会产生氧气。 [结论]实验室可用加热过氧化氢溶液或在过氧化氢溶液中加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师:从上面的实验中可以看出,有二氧化锰时不加热过氧化氢溶液可产生氧气,没有二氧化锰时加热过氧化氢溶液也能产生氧气,那么二氧化锰是一种反应物,还是起别的作用呢? [实验]待上述实验④中的试管中没有气泡时,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观察发生的现象。

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粗盐提存

《粗盐提纯》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粗盐提纯 课型:实验课课时:1 课标要求: 知识与技能:1、学习蒸发的操作; 2、练习溶解、过滤等操作。 过程与方法:通过粗盐提纯的实验操作了解提取氯化钠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验进一步加深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粗盐提纯的步骤,溶解、过滤、蒸发等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 教学难点: 过滤的操作方法和蒸发操作 教学方法: 自学指导法、演示法、讲述法、归纳法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讨论 教学过程: 『预习提纲』 1.除去粗盐固体中的不溶性杂质,必须要进行的实验操作依次是:①; ②;③。在以上各操作中均需要用到玻璃棒,其作用依次是:①; ②;③。 2.用托盘天平进行称量时,应先把处,检查天平是否平衡,如果指针偏向右边,则应将右边的平衡螺母向边旋转或将左边的平衡螺母向边旋转,使天平平衡。称量时为了不使药品污染和损坏天平,应注意:①称量干燥的固体药品前,应先在两个托盘上各放一张,然后再把药品;②易潮解的药品,必须放在里称量。 3.过滤器的制作方法是将一张次,打开成圆锥形,把其尖端朝下放入漏斗。过滤操作时应做到“一贴二低三靠”,即滤纸应紧贴;滤纸边缘应低于,滤液液面应低于;滤液应靠引流,应靠在层滤纸的一边,漏斗下端的管口应紧靠。 4、蒸发操作时,什么时候停止加热? 师生讨论交流,共同完成以上内容。

『实验用品』 药品:粗盐,水 仪器:托盘天平,量筒,烧杯,玻璃棒,药匙,漏斗,铁架台(带铁圈),蒸发皿,酒精灯,坩埚钳,胶头滴管,滤纸,剪刀,火柴,纸片 『实验步骤』 1.溶解: 用量筒量取约10 mL水倒入烧杯中。用托盘天平称取约4 g粗盐。将称取的粗盐逐渐加入烧杯里的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直至粗盐不再溶解为止。称量剩余的粗盐。 2.过滤: 用滤纸和漏斗制一个过滤器。将烧杯中的液体沿玻璃棒倒入过滤器,进行过滤(如图1所示)。若滤液仍浑浊,应再过滤一次。 (图1)(图2) 3.蒸发: 将蒸发皿放到铁架台的铁圈上,把滤液倒入蒸发皿中,用酒精灯加热,蒸发皿中,用酒精灯加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液体,待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如图2所示)。

课题3 制取氧气教案(精编文档).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课题3 制取氧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2)练习连接仪器的操作,学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动手制取氧气; (3)认识分解反应、催化剂及催化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在活动过程中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让学生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实验,增强学生的探究欲。, 【教学资源分析】 本课题安排在第二单元的最后一部分,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物质——空气开始,介绍空气的成分及用途。然后引出氧气,学习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再来学习氧气的制取。内容由浅人深,过渡自然,学生很容易接受。 本课题内容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

应原理,同时介绍了催化剂。这部分内容更侧重于过程,让学生学习用比较的方法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探究、推断,从而作出判断。第二部分是活动与探究,由学生来制取氧气并试验氧气的性质,让学生掌握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必须具备的化学基本实验技能。 学习氧气的制取(原料选择、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气体收集、操作步骤及其有关注意事项),可以为今后学习气体的制取提供范例。 【教学策略分析】 学生对于气体的制取尚属首次接触,为此,如何来选择药品、如何来确定装置根本无从着手。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对氧气知识的一定积累,创设好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进行本课题的教学时,要善于采用对比、分析、讨论、归纳等方法来确定药品的选择以及仪器装置的配备,加深学生对分解反应概念的理解,并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加以巩固。难点的突破应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判断,使学生的认知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 难点:催化剂的概念的理解和催化作用。 【教学准备】

制取氧气优秀教案

制取氧气优秀教案 篇一: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分析:【内容分析】 《制取氧气》是人教版化学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3的内容,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之一。在历年中考化学实验加试中,也是重点内容。本课题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实验室制备气体的课题,是学生具体地从化学的角度出发,学习和研究制备物质的开始,有利于进一步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教学中通过对气体制取一般方法予以介绍,让学生对制取气体的方法有一定的认识,为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的研究”打下基础。【课题分析】 本课题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实验2-5】、【实验2-6】、【实验2-7】及学习另一种主要的化学反应———分解反应;另一部分是活动与探究,由学生制取并实验氧气的性质。【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课题2的学习和活动,对氧气的性质及用途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对氧气产生了浓厚的探究欲望,加之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储备,学生早已渴望制取一瓶纯净的氧气。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气体的制备,没有头绪,需要教师加以引导。本课题是气体制备的起始课,是学生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综合应用,为今后“物质的制备”奠定了基础。二、教学设计方案:【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理解催化剂和分解反应等概念、。·能力目标:通过探究氧气的制法,让学生初步学习实验探究方法和运用比较学习法;培养 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与同学合作、探究学习, 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同时学会倾听、欣赏、分享,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氧气的制法和实验操作。·教学难点:催化剂的概念、作用和实验装置。【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根据本课题的内容特点,在教学中,采用复习提问→演示实验→讨 论归纳→实验探究→对比总结→得出结论→拓展视野→提高兴趣。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引导,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手段:实验探究、资料图片展示、媒体放映。【教学准备】 ·实验准备:5%过氧化氢、二氧化锰、高锰酸钾、木条、火柴、药匙、试管、铁架台(附铁 夹)、棉花、酒精灯、集气瓶,水槽·教具准备:幻灯片 【教学程序】 【板书设计】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3·制取氧气 一、实验室制取氧气 1、高锰酸钾制氧气 2、过氧化氢制氧气 3、氯酸钾制氧气 二、重难点 1、催化剂 2、分解反应【教学反思】【素材链接】

课题3制取氧气

课题3 制取氧气(课时1) 学习目标: 1.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2. 理解分解反应,区别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3. 知道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4. 初步建立“理论分析----实验设计----实验操作”的科学思路。 教学过程:一。温故互查:1.如何检验一瓶无色气体是氧气? 2.如何鉴别三瓶无色气体:空气、氧气、氮气? 3.你知道在酿酒过程中酒曲的作用吗? 二设问导读. (一)用2分钟阅读课本38页,回答下列问题。 1.化学反应里,能_____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 __________和__________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触媒。 2.催化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二氧化锰能做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催化剂,过氧化氢溶液分解还可加入__________;由此可知一个反应的催化剂不止一种。 4.过氧化氢分解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讨论交流: 1.催化剂的作用: 2.催化剂的特点: (二)、加热氯酸钾或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观察与思考】 (1)仔细观察教师所展示的氯酸钾,将其物理性质记录在下面: (2)观察老师演示【实验2-7】、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二氧化锰在(2)中所起的作用是;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 自主学习: (1)仔细观察教师所展示的高锰酸钾,将其物理性质记录在下面: (2)记住课本38页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并默写在下面: 讨论交流:根据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或者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所需药品的状态及反应条件,并根据氧气的性质,实验室用上述方法制取氧气所需要的装置是() 合作学习: (1)默写用二氧化锰催化过氧化氢、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2)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上分析以上反应的共同点。

初中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教案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制取氧气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Make oxygen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制取氧气 一、--思路 1.课题分析 “制取氧气”课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第二单元课题3的内容。本课题是学生练习了实验基本操作后接触到的第一个气体制取实验,有利于进一步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通过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思路的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更为今后学习其他气体的制取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策略 本课题的编写意图是让学生能够自己动手探究,综合练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因而变演示实验为随堂探究实验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在教学中拟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出发,通过具体的实验探究得出制取氧气的原理,理解催化剂和分解反应的概念,了解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交流的环境中去学习新知识,掌握运用新知识。 3.教学流程图

二、教案 课题 制取氧气 授课人 邓崧 学校 湖南省东安县紫溪中学 教 学 目 标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理解催化剂和分解反应等概念,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2.通过探究氧气的制法,让学生初步学习实验探究方法和运用比较学习法; 3.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重点 氧气制法的探究 难点 催化剂的概念 教学

方法 分组实验探究法 课前 准备 学生预习该课内容 教师制作课件,准备相应教学图片和仪器 仪器与 药品 分组提供:试管5支、酒精灯、铁架台、5%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硫酸铜溶液、小木条、火柴 教学 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激 趣 导 入 (体验游戏)请同学们屏住呼吸,能屏多久? 全体同学参与并谈感受 导入新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