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桑的道德救赎_以_红字_为例

合集下载

从《红字》中“替罪羊”原型看霍桑的清教观

从《红字》中“替罪羊”原型看霍桑的清教观

从《红字》中“替罪羊”原型看霍桑的清教观摘要:《红字》是美国19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最杰出的代表作,其中大量的《圣经》神话原型植入使作品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深刻的宗教思想。

对小说主人公海丝特白兰这一“替罪羊”原型的分析将深刻地揭示霍桑清教观的二元性。

关键词:《红字》;替罪羊原型;清教观;二元性nathaniel hawthorne’s attitude towards puritanism fromthe scapegoat archetype in the scarlet lettergu xiang-yang(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dali university, dali ,yunnan 671003, china)abstract:in his outstanding works the scarlet letter, nathaniel hawthorne, the famous american romantic novelist in 19th century, implants some biblical archetypes to achieve deep religious color. study of the archetype of scapegoat embodied in hester prynne, the heroine in the novel, may well reveal the dichotomous religious views of hawthorne inevaluation of puritanism.key words: the scarlet letter;the scapegoat archetype;puritan view; dichotomies《红字》是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标志着美国长篇小说创作上的一个重大突破。

浅析《红字》中的字母A象征

浅析《红字》中的字母A象征

浅析《红字》中的字母A象征《红字》是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创作的一部小说。

小说通过对一个未婚妇女希斯克尔普的法律处罚——在胸前绣上大大的红色字母"A",并且永远被流放于社会之外,来探讨道德和社会秩序的问题。

这个大大的字母"A"不仅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符号,同时还象征着主人公希斯克尔普的甚至整个社会的道德和精神状态。

下面笔者将从多个方面简要分析《红字》中的字母A的象征意义。

一、罪行最显而易见的,字母A是表示希斯克尔普犯下了罪行的标志。

在《红字》中,希斯克尔普为了爱情和自由,和牧师达成了私通关系,她的儿子也是这份罪行的证据。

这个字母A被镶嵌在希斯克尔普的胸前,意味着她必须要为自己的罪行承担后果,并在社会中处于被人唾弃和亵渎的境地。

二、爱情的象征希斯克尔普的出轨行为是一个很多人会选择反对的道德行为,但从希斯克尔普的角度来看,这是她为了爱情做的事情。

她与牧师所交往的感情远比外人看起来的不道德行为要严肃深重得多。

这个字母A被镶嵌在希斯克尔普胸前,不仅仅是去隐藏她的罪孽,更是用爱情来表现对希斯克尔普的信仰。

也可以这么说,A字母是一个发自内心的信仰和承诺,一个背叛了社会行为的反叛和挑战。

三、社会、文化和道德的象征四、自由和解放的象征浸透在Puritan道德中的人在很多方面都非常需要自由和解放。

在《红字》中,字母A 也可能象征着希斯克尔普在一个严格的社会中所追求的自由和解放。

这个A字母的形状和颜色和谐协调,让人们联想到一个在纯净白色背景上的“自由”符号。

而被禁锢的希斯克尔普似乎通过自己的内心寻求解放,试图摆脱那些限制并重新踏上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

总之,《红字》中的字母A象征着多层次的意义:代表着罪恶、爱情、社会道德和自由等,它不仅是小说中的重要符号,更是在人生中承担着无法避免的角色。

诚然,《红字》是一部非常具有象征意义的作品,但如果我们只是停留在字母A的意义上去理解,是远远不足以构建这部作品更深层和丰富的性格和内容的。

结局的解读:《红字》中的道德与罪恶

结局的解读:《红字》中的道德与罪恶

结局的解读:《红字》中的道德与罪恶
简介
《红字》是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于1850年出版的一部小说。

这部小说通过描述一个女性因婚外情而怀孕,被判定犯有通奸罪的故事,探讨了人性、道德和罪恶的复杂关系。

本文将对小说的结局进行解读,并分析其中所涉及到的道德观念和罪恶之间的关联。

结局分析
1. 强烈的道德意味
小说通过描述女主角希斯特玛丽在公开草地上展示她所佩戴的红色"A"字,暴露了她与牧师唐·道卞发生不正当关系并怀孕这一事实。

这个结局强调了社会对于婚外情和通奸行为存有极大厌恶感与道德谴责。

2. 矛盾的罪恶表达
结局中,希斯特玛丽不仅向公众展示自己被贴着红字标记为罪人,还坚守着秘密拒绝透露爱女的父亲是谁。

这一矛盾使得罪恶既被公开承认,又带有深藏不露的成分,进一步加深人们对罪恶本质的思考。

3. 罪恶与道德观念的冲突
小说中,唐·道卞作为一个行事正直、以道德规范为准则的牧师,在与希斯特玛丽发生婚外情后,面临到了巨大的道德困境。

他辜负了自己诺言并坦诚面对错误,但仍然无法摆脱内在的罪恶感和思想上的挣扎。

结论
通过《红字》这个故事的结局解读,我们可以看到作家试图表达出道德与罪恶之间复杂而矛盾的关系。

小说揭示了社会对于婚外情和通奸行为持负面态度,并强调了罪人必须承担后果的道德观念。

然而,同样也指出了个体内心深处可能存在着无法根除的罪恶感与复杂情感。

最终,《红字》中结局呈现出一种深思熟虑和辩证的态度,引发了人们对道德观念和罪恶本质的思考与探索。

红字-The-Scarlet-Letter-霍桑

红字-The-Scarlet-Letter-霍桑
Important Work
Background17th CenturyBoston, Massachusetts, New England colonyPuritan 清教徒:Puritans believed God and Satan were present in everyone’s soul. They were constantly fighting against each other. They believed that the relationship of an individual to the community was an important concern.Antinomian 唯信仰论者:主张基督徒可以废弃道德,依靠信仰来拯救灵魂。Quaker 教友派:靠内心意识指引的教派Witch 巫女
The Scarlet Letter
Nathanig
Nathaniel Hawthorne纳撒尼尔·霍桑
1804年7月4日—1864年5月19日
Fanshawe (1825,《范肖》)Twice-Told Tales (1837,《故事重述》)Mosses From an Old Manse (1846,《古屋青苔》)The Scarlet Letter(1850,《红字》)House of the Seven Gables (1851,《七个尖角阁的房子》)The Blithedale Romance (1852,《福谷传奇》)The Marble Faun (1857,《玉石雕像》)
Roger Chillingworth
Roger Chillingworth is a man deficient in human warmth. His twisted, stooped, deformed shoulders mirror his distorted soul. He is interested in revenge, not justice, and he seeks the deliberate destruction of others rather than a redress of wrongs. His desire to hurt others stands in contrast to Hester and Dimmesdale’s sin.

红字霍桑对道德罪恶与赎罪的思考

红字霍桑对道德罪恶与赎罪的思考

红字霍桑对道德罪恶与赎罪的思考在红字霍桑的巧妙笔触下,读者们能够深刻感受到道德罪恶与赎罪的纠缠和探讨。

霍桑以细腻入微的描写和深度的内心独白,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被道德纠缠的女人——海瑟尔·普林,以及她对于罪恶和赎罪的悲剧思考。

这个故事发生在17世纪的某一个小镇,一个与世隔绝的社区。

在这个微妙的环境下,镇上的居民都过着虔诚信仰的生活,任何罪过和瑕疵都被人们的目光锁定。

然而,当海瑟尔和她的丈夫罗杰因为某种原因被分离时,他们的生活开始崩塌。

海瑟尔身上出现了一个红字“A”,象征着她身上的道德罪恶——她怀孕了,但却没有丈夫的陪伴。

红字成为了海瑟尔生活中无法逃离的标记,代表着她的罪过和社会上的道德标准。

在这个小镇上,道德规范被极度重视,违背规范将遭受严厉的惩罚。

而海瑟尔不仅因为她的犯罪行为受到了谴责,更因为她选择守护这个秘密而受到了内心的苦楚。

她被困在了自己罪恶的牢笼中,她的自尊和尊严都在社会的压力下磨损殆尽。

然而,红字并非只是一种负面的象征。

它也是海瑟尔的救赎之道。

在受到外界的压迫和侮辱时,她逐渐展现出对于自己罪恶的认知和改变。

红字A并不仅仅代表着她的犯罪行为,更是她意识到赎罪的唯一途径。

在她所有的苦难中,她通过对于罪恶的深入思考,理解到道德规范对于她的意义,以及她对道德的追求。

红字霍桑通过这个故事,以及其中的角色形象,向读者们展示了道德罪恶与赎罪的复杂关系。

观察海瑟尔的转变,我们能够看到她在痛苦中逐渐寻找到自己内心的平衡和救赎。

罪恶和赎罪本身并非是简单的是非判断,而是对于道德观念的重新审视和思考。

红字也让我们思考了道德规范的本质。

社会对于道德规范的坚守,是为了保持秩序和公正,亦或是一种压制和歧视?霍桑透过对海瑟尔的描写,带领我们思考社会对于道德罪恶的态度和处理方式。

他暗示道德规范应该更宽容、更注重个体情感和内心成长,而不仅仅是对于罪恶的惩罚和禁锢。

红字霍桑深入挖掘了人性的矛盾和道德观念的多样性。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能够看到霍桑对于罪恶和赎罪的思考,以及对于道德规范的质疑。

霍桑的宗教情节--以《红字》为例

霍桑的宗教情节--以《红字》为例

霍桑的宗教情节--以《红字》为例
杨春娟
【期刊名称】《科教导刊-电子版(中旬)》
【年(卷),期】2015(000)003
【摘要】撒纳尼尔·霍桑是美国19世纪的浪漫主义小说家,是美国心理分析小说的开创者之一,其代表作《红字》是19世纪美国历史上一本古典小说著作,表现了宗教思想在本人思想上和生活上的烙印。

作品通过海斯特·白兰的赎罪意识,丁梅斯代尔的身份意识,以及齐林渥斯的工具意识来表现霍桑个人的宗教矛盾观。

【总页数】1页(P59-59)
【作者】杨春娟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宗教与服饰--霍桑的宗教观及其《红字》探析 [J], 李伟
2.霍桑的宗教观在《红字》主要人物身上的映射 [J], 冯亚娜
3.霍桑的宗教情节——以《红字》为例 [J], 杨春娟;
4.浅谈霍桑《红字》的宗教色彩 [J], 丁一丹
5.霍桑红字的宗教思想分析 [J], 杨丽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红字》讲解

《红字》讲解

《红字》讲解《红字》是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于1850年创作的一部小说,被视为美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红字》的基本情节、主题以及一些重要的 symbol 进行讲解。

《红字》的故事背景设定在17世纪的新英格兰,描述了一个被犯下重罪的青年女性海丽·普林(Hester Prynne)在社会上受到的谴责和苦难。

海丽被判处戴上一块红色的字母"A",代表她犯下的淫乱(Adultery)罪行,她必须一生佩戴这个象征羞耻的标志。

这个标记让她成为了社会上的异类,受到他人的唾骂与冷落。

首先,小说《红字》的主题之一是对人性的探索和辩证。

作者通过海丽的经历,展示了人类在面临不公正与真理之时的抉择以及其后果。

海丽选择与个人的内心声音和原则抗争,坚守自己对爱与真理的追求,这引发了对社会道德和规范的质疑。

她积极地承担着她的罪行,并试图通过奉献和宽恕来改变自己和周围人的命运。

在小说的结尾,她的行为被认为是高尚的,证明了她对人性的理解和宽容。

其次,象征主义在《红字》中也占据重要地位。

红色的字母"A"在小说中被赋予了多重的象征意义。

它代表着人类心灵深处的欲望和罪恶,也象征着自由和宽容的力量。

然而,最重要的一点是,红色的字母"A"成为了海丽与世俗规范和道德的对抗,使她成为了思考自由、真理和道德的象征。

通过这个象征的运用,作者带领读者深入思考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以及道德观念与人的内心冲突之间的矛盾。

同时,小说中强调了对女性地位和权力的探索。

在《红字》中,男性社会以道德的名义压制和羞辱海丽,使她的人生受到极大的限制。

然而,海丽通过展示自己的智慧、勇气和自由精神,为女性争取到了某种程度的独立和尊严。

她在小说中被描绘为一个强大而独特的女性形象,虽然受到了社会的逼迫和压迫,但她从内心深处保持着坚韧和自尊,成为了女性权益的象征。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红字》通过描绘新英格兰的原始风景和严苛的宗教环境,展现了作者对人类心灵和社会性质的深刻洞察。

霍桑红字写作手法分析

霍桑红字写作手法分析

霍桑《红字》写作手法分析——丁梅斯代尔的心理描写摘要:纳撒尼尔·霍桑是美国19世纪影响最大的浪漫主义小说家和心理小说家,具有深邃、敏锐的观察力,擅长心理描写,能够利用对场景的描绘、情节的发展、自然景物的衬托,将人物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与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层层深入,挖掘主人公灵魂深处的秘密。

《红字》中的丁梅斯代尔是具有极高天赋和学术造诣的年轻牧师, 同时作为一名深受教民崇敬的牧师, 他的身上早已被深深地打上清教主义的烙印,在犯了与海丝特的通奸罪以后, 他十分清楚自己的罪恶与耻辱,因而一直被隐形的红字所困不能解脱,作者对牧师的悲剧是同情而痛恨的,而作者本人也没能找到摆脱清教主义束缚的办法。

本文试图对丁梅斯代尔牧师的心理描写进行分析,探索小说悲剧的根源,比较深入地了解霍桑的创作思想的复杂性。

关键词:心理描写清教主义罪恶解脱前言霍桑1804年出生在一个笃信基督教清教的破落贵族家庭,生活受到宗教传统思想影响很大,所以他后来被认为是“清教徒的躯壳,异教徒的灵魂”的霍桑。

霍桑与清教祖先有很深的渊源关系,深受新英格兰清教主义的影响,但他本人并不是清教教徒,霍桑了解清教徒的信仰,对苛刻的教规却深表怀疑。

他的出生背景和家庭遭遇决定了他是反抗清教主义迫害的,同时他的创作思想也无法摆脱清教主义影响的束缚。

《红字》讲述了发生在北美殖民时期的恋爱悲剧,情节简单,问世来一直是批评家和读者不衰的话题。

霍桑注重心理描写,常把人的心理活动和直觉放在首位。

一方面,受创作时代和宗教思想的影响,小说揭示了灵魂善恶,罪孽;另一方面,人的行为举止终有其心理依据,复杂的心理变化反应了生活在清教主义盛行的社会环境中的内心煎熬。

《红字》共塑造了三个主要人物,海斯特,丁梅斯代尔和沃灵斯顿处境不同,各有隐私。

丁梅斯代尔是作者在忏悔意识的支配下产生的人物,霍桑试图通过丁梅斯代尔牧师的忏悔和心理历程,让人们承认基督教教义中所说的与身俱来的恶,受尽心理折磨的牧师在圣坛上结束了可怜的生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霍桑的道德救赎)))以5红字6为例代显梅内容提要英国文化批评家马修#阿诺德在提到霍桑的旅英札记5我们的老家6时说,霍桑缺少知识分子应有的/公允态度0,他在英格兰/与英国的非利士人为伍0。

根据阿诺德的文化概念以及他对英国非利士人的界定,霍桑的问题在于他缺少希腊精神的那种/意识的自发性0,也就是那种欲彻底弄懂事物真相的/智性冲动0。

本文从霍桑生活的具体历史背景出发,以阿诺德对霍桑的评价为引子,通过分析5红字6的道德主题,探讨在思想与道德的冲突中,霍桑为何总是让思想隐退,以道德作为救赎之路。

关键词霍桑5红字6阿诺德自由思想道德救赎一、霍桑的/问题0英国文化批评家马修#阿诺德在其论文集5在美国的谈话6(1912)中批评霍桑对英国缺少知识分子应有的/公允态度0 (disi n terestedness),说他在英格兰/与英国的非利士人为伍0,并补充道,/而英国的非利士人是难对付的人物0。

¹根据阿诺德的文化概念以及他对英国非利士人的界定,阿诺德对霍桑的不满应该是指后者缺少/那种欲彻底弄懂事物真相的智性冲动0,即希腊精神的/意识的自发性0。

在5文化与无政府状态6(1869)一书中,阿诺德明确指出:/我信仰文化。

0º阿诺德所说的文化是思想与道德的有机融合,是/让天道与神的意旨通行天下0。

»阿诺德用/希伯来精神0命名/那种驱向行动的能量,至高无上的责任感、自我克制和勤奋,得到了最亮的光就勇往直前的热忱0,简言之,就是/道德冲动0;而用/希腊精神0命名/那种驱向思想)))作为正确行动之基础的思想)))的智慧,那种对于随着人的发展而形成的、新的变化着的思想组合的敏感,欲彻底弄懂这些思想并对之做出完美调适的不可遏制的冲动0,¼也就是/智性冲动0。

阿诺德总结说: /希腊精神的主导思想是意识的自发性,希伯来精神的主导则是严正的良知。

0½阿诺德认为,纵观西方历史的发展,/希伯来精神和希腊精神相互更迭,人的智性冲动和道德冲动交替出现,认识事物真相的努力和通过克己自制得到平安的努力轮番登台)))人的精神就是如此前行的0。

¾然而,对阿诺德而言,这远不是人类理想的发展状况,理想的状况应该是/人的两大自然动力)))希伯来精神和希腊精神)))将不再分离对立,而是两股力合成一股,思想走正道,行动强有力,如此74推动着人类走向完善0。

¿而文化正是因为结合了人性的双重需要)))对代表智性的希腊精神与代表道德的希伯来精神的需要,所以才能成为救治他那个时代疾病的良方。

阿诺德以他的文化思想为标准,对英国当时的时代疾病)))发展健康的体魄、工业和自由主义)))给予诊断,继而指出希伯来精神的不足。

阿诺德把英国中产阶级称作/僵硬而乖张地对抗光明及光明之子0的/非利士人0,而作为来自英国中产阶级的美国人,阿诺德认为,/他们将后者的偏颇也搬到美国去了,只会十分狭隘地看待人的精神领域和那惟一不可少的事。

从缅因到弗罗里达,再从弗罗里达到缅因,全美国上下无处不盛行希伯来风气。

0À因此,阿诺德断言,/美国缺乏的恰是正确的文化观念。

0Á在阿诺德看来,美国缺少正确的文化观念始于那些清教先辈们:清教徒虽因德行而得到丰厚的报偿,但他理想中的完美却仍然是狭隘的、有缺憾的,,清教的前辈父老移居海外,业绩昭彰。

尽管如此,让我们想象一下莎士比亚或维吉尔伴随他们远渡重洋会是怎样的情景。

莎士比亚和维吉尔是美好与光明之典范,代表着人性中最富有人情的一切;倘若他们伴随着清教老前辈们航海,会发现这些旅伴是多么乏味!单是这点就足以判断清教徒和他们那完美的标准是怎么回事了。

Â/狭隘0、/乏味0、/小家子气0是阿诺德在这本文化论著中对清教徒的描写词,并且清教主义对美国的毒害在阿诺德看来尤甚于英国,/从心智活动、文化和整体性方面看,美国做得还很不够,而不是超过了我们大家0。

l v 根据阿诺德对美国清教文化的态度,他批评霍桑与非利士人为伍也就不奇怪了。

阿诺德的言外之意应该是,出身于美国清教文化背景下的霍桑像他的大多数国人一样/缺少的恰是正确的文化观念0。

然而,如果我们分析5红字6中呈现的道德主题就会惊讶地发现,比阿诺德年长18岁的霍桑在比5文化与无政府状态6早出版19年的5红字6中早已经完成了对清教狭隘的人性观以及单一的智性追求的清算,让他的女主人公海斯特#白兰在/由知而行0的实践中完成道德与智性的统一,实现了/最优秀的自我0。

只是由于霍桑对智性的一贯怀疑以及对他所处的那个激进的改革时代的谨慎态度,他才最终以基督教的道德救赎作为解决问题的出路,而不是像阿诺德那样提倡道德与智性融合的文化来医治时代疾病。

二、清教文化:/严正的良知05红字6的历史背景是17世纪殖民地时期新英格兰清教氛围浓厚的塞勒姆小镇。

美国17世纪的清教徒继承了加尔文教的神学观,相信上帝的绝对权威以及人性的彻底堕落。

因此,中国学者张晶说:/在17世纪清教徒的世界里,救赎已成为人生存的唯一方式。

0 l w小说的开始,读者首先看到的是一扇锈迹斑斑、狰狞阴森的监狱大门,站在这所监狱前面的是/一群身穿暗色长袍、头戴灰色尖顶高帽、蓄着胡须的男人0。

l x他们是这个封闭的新英格兰小镇政教合一的权威,作为这个权威的最高体现,贝灵汉总督亲自坐阵,椅子后面站着四个持戟的警卫充当仗仪。

他帽子上插着一支黑色羽毛,大氅上绣着花边,里面衬着的是黑丝绒紧身衣。

他是一位年长的绅士,皱纹中印下了他的艰苦的经历。

他出任这一地区的首脑和代表很适当,因为这一殖民地的起源和发展及其现状,并非取决于青春的冲动,而有赖于成年的严厉和老练,以及老年的权谋和手腕;他们所以能成就颇多,恰恰因为他们的幻想和希望75霍桑的道德救赎有限。

l y在上面这一段对贝灵汉总督的描写中, /黑色0的装束和他身边/持戟的警卫0显露出清教的威严,/严厉0、/老练0、/权谋0、/手腕0正是阿诺德所说的那些漂洋过海的清教祖先们/业绩昭彰0的保证,而/幻想和希望有限0恰好说明他们缺少阿诺德所说的莎士比亚和维吉尔们/最富有人情味的一切0)))美好与光明。

可见,在评判清教先辈们的功过是非时,霍桑和阿诺德一样既肯定了他们因其坚韧、执着的品德而取得的辉煌成就,又批评了清教徒狭隘的人性观。

对霍桑而言,这种狭隘性表现在那些清教祖先对异端(比如对教友派教徒、巫师、唯信仰论者等)的残酷迫害上。

l z监狱、刑台和严厉的清教权威把早期清教徒们缺乏仁慈与温馨刻画得入木三分。

如果说贝灵汉总督和他所代表的清教权威把迫害和惩罚的矛头指向外界那些思想行为越轨的罪人,那么牧师丁梅斯代尔因为对/罪恶清醒的意识0伤害的却是他自己。

丁梅斯代尔先生是一个地道的牧师,一个真正的笃信宗教的人,他有高度发展的虔诚的感情和有力地推动着自身沿着信仰的道路前进的心境,而且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日渐深入。

无论在何种社会形态中,他都不会是那种所谓有自由见解的人。

他总要感到周围有一种信仰的压力时才能心平气和,这信仰既支撑着他,又将他禁闭在其铁笼之中。

l{宗教的热诚和缺乏自由见解把丁梅斯代尔禁闭在信仰的/铁笼0之中,这就决定了牧师/向罪而死0的命运。

在/对上帝和人类都虚伪的亚瑟#丁梅斯代尔0 l|看来,这是一个非上帝即撒旦、非善即恶、非天使即恶魔的二元对立的世界,绝对没有任何中间道路可供选择。

因此,他一旦与白兰有了私情,哪怕只有一次越轨的行为,他也会/将滔天之罪的痛苦与徒劳无益的悔恨纠缠在一起,形成死结0。

l}对于牧师,犯罪后的世界只剩下一个/严酷而伤感的真理0)))/罪孽一旦在人的灵魂中造成一种罅隙,今世便万难弥合0。

l~尽管海斯特#白兰劝他:/你在他们中间确实做着好事!0 m u但是,牧师仍然病态地坚信:/像我这样一个灵魂已经毁灭的人,又能为拯救他人的灵魂做出什么有效之举呢?0 m v/一切全是虚伪!)))全是虚空!)))全是死亡。

0 m w/上帝的裁判正落在我身上,那力量太强大了,我挣扎不动了!0 m x这种对罪恶的清醒意识,对上帝权威的绝对畏惧与顺从让牧师主动放弃了远走高飞的计划,选择临终前的公开忏悔,/上帝已经在我眼前表明了他的意愿,我现在就照着去做0。

m y在谈到希伯来文化中的罪恶感时,阿诺德写道:/有件事在挫败人们的所有努力啊0, /这件事就是罪。

与希腊文化相比,希伯来文化中罪孽所占的空间实在太大了。

阻止人们实现完美的障碍充斥着整个场景,背景中的完美显得渺远,似飘起又飞卷而去。

0 m z牧师的罪恶感和临终忏悔不仅毁灭了他的生命,辜负了那些信众,而且他以感情的冷漠更深地伤害了白兰和珠儿。

因此,对于他临终前的问题/这样做比起我们在树林中所梦想的不是更好吗?0白兰的回答是:/-我不知道!我不知道!.她匆匆地回答说。

-是更好吗?是吧;这样我们就可以一起死去,还有小珠儿陪着我们!.0 m{阿诺德分析清教徒的弊端和悲剧时说: /他(指清教徒,笔者注)是希伯来精神的受害者,那种培育严正的良知而不是意识的自发性的倾向损害了他。

他所亟需的是更为开阔的人性观念。

0 m|丁梅斯代尔牧师缺少的正是/更为开阔的人性观0。

由此可见,在批判清教狭隘的人性观时,霍桑和阿诺德可谓异曲同工。

76国外文学2010年第1期(总第117期)三、单一的智性追求:/病态的头脑发热0在对待知识和智性的态度上,阿诺德把/好奇0分为两种,一种是希腊精神所代表的/追求思之本属,追求如实看清事物之本相而获得的愉悦0; m}另一种便是它的反面,一种病态的智性活动,它是一种/盲目而病态的头脑发热0。

m~阿诺德说:/人有可能狂热地只追求光明,只跟随推动我们走向光明的本能,盲目地与严厉的道德良心作对,盲目反对驱使我们具备良知的本能,乃至到走火入魔的地步,,这种狂热带着自己的印记:它少了点儒雅之气;因为缺少儒雅,它最终咎由自取,找不到光明。

0 n u5红字6中的奇灵沃斯身上体现的正是这种单一的智性追求,一种病态的好奇。

与牧师过分严厉的道德冲动形成强烈对照的是,奇灵沃斯过分热衷于智性追求。

故事的叙述人首先对奇灵沃斯从事的职业表示道德上的质疑:医生们并不具备促使其他人漂洋过海的那种宗教热情。

他们在深入钻研人体内部时,可能把更高明、更微妙的能力表现在物质上,错综复杂的人体结构令人惊诧,似乎其内部包含着全部生命,具备足够的艺术,从而对生命的存在丧失了精神方面的看法。

n v正是智性活动与精神关怀的分离才导致奇灵沃斯人格的分裂,让他在复仇的深渊里万劫不复。

奇灵沃斯无疑是智性的化身:/从他身上可以看出广博精深的知识修养,以及浩渺无际的自由观念。

0 n w然而,遗憾的是,他的/知识修养0和/自由观念0因为缺乏人性的温暖,所以没有让他产生阿诺德所说的那种/追求美好与光明0的冲动,而是错把黑暗当成了光明:他只向往真理,简直把问题看得既不包含人类的情感,也不卷入个人的委屈,完全如几何学中抽象的线和形一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