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的概念和解释分析

信任的概念和解释分析
信任的概念和解释分析

第一章信任的概念与解释①

罗素哈丁(Russell Hardin)②

在信任关系中,受信任一方存在值得信任的动因,这种动因根植于人们需要把关系持续到未来的这样一种价值观当中。也就是说,我对你的信任被包覆在你履行信任的利益中(my trust of you is encapsulated in your interest in fulfilling the trust)。这一事实使我的信任不只是对你行为的预期。这些预期根植于对你的利益(尤其与我有关的)的(也许错误的)理解中。表面上,人们可能不赞成把利益带进信任关系中(例如近亲或朋友之间),但实际上人们大多数时候都这样做。确实,对许多其他信任关系来说,核心可能就是利益。例如,我与当地商人有着持续的商业关系,而这种关系就成了信任关系。这里,我们不便充分说明这种信任观点;但问题在于,相当多的信任关系就是利益关系。我们主要相信存在持续关系的那些人。对我们来说,这些持续关系越丰富越有价值,我们就有可能更加乐于信人(trusting)和为人所信(trustworthy)③④

对于信任的潜藏利益解释(encapsulated-interest account)提出,值得信任至少还有其他两种特征,给予我们信任的理由。在某种意义上,第一种特征是潜藏利益解释的特例。因为我知道你爱我或是我的密友,在某种程度上你把我的利益真正放在心上,所以我可能信任你。但是,如果我们信任仅仅熟悉的那些人(我与他们有着持续的关系,这种关系产生了熟悉),那么原因就相当不同。在大多数人的生活中,爱或友谊可能是关系的重要方面,但许多信任关系(不必要这样真正考虑另一个人的利益)并不是这样。一般来说,通过持续互动的因果联系或互动的声誉效应,而不是通过彼此的强烈价值承诺,我们只不过分享了各自的利益。

第二种特征明显不同于潜藏利益解释,在某些情况下非常重要,但它也不能成为大部分信任关系的特征。因为我知道你强烈承诺要履行自己的某些信任,例如你答应要完成的那些①我感谢约翰·布雷姆(John Brehm)、凯伦·库克及一位匿名评议人对本文的评论。我也感谢罗素塞奇基

金会会议和工作坊的许多参与者对于这些问题的讨论。发现一些信任观点及其多样性让人很受启发。

②罗素·哈丁(Russell Hardin),纽约大学(New York University)政治学教授;斯坦福大学政治科学教授。此处标明的作者信息为本文刊发时(2001年)的信息。——译者注。

③依据不同语境,“trustworthy”这一关键词用中文分别表达为“为人所信”、“值得信任”、“可信性”等。——译者注。

事情(本册由Messick and Kramer及Tayer所持的观点),所以我也可能信任你。你可能也有原因没有履行这些承诺;但我一般会预计,在大多数情况下,你还是会履行的,因而我还会相信你。我知道一些人,他们对有关信任表现出极其强烈的道德承诺,但我的大部分信任关系并非根植于对他人的这些承诺;而且,这些最重要的道德承诺造成了大部分社会秩序或大多数持续关系,这似乎也不可能。

让我们暂时回到声誉效应上。我可能信任你,但这不是因为你与我具有持续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因为如果你没有履行对我的某些信任,那么你与他人的关系就会受到损害。在有关某个组织(Jane)的讨论中,卡罗尔·海默(Carol Heimer)就曾提出,该组织之所以实现了目标(在是否堕胎上为女性提供咨询),在很大程度上就在于确定了可信的声誉,尤其是在私密性方面。因而,可能一生与该组织只打一次交道的女性可能会信任它。显然,组织中各种行动者及作为客户与其打交道的那些人的可信性是非常重要的。事实上,人们可能认为,推荐给病人的医生是危险的,正如病人自己那样。在海默讨论的组织中,客户不断变化,因而其中的信任关系要比许多信任关系更重要。(有关声誉问题,也请参见Messick 和Kramer,本册。)

作为反对潜藏利益解释的理由,人们可能认为,当做Y符合你的利益时,说出“我信任你会做Y”有点不通情理。例如,考虑一下某种极端情况:只是因为枪瞄准你的头,我才相信你会做我想要你做的事情。(我领会出Al Capone的智慧,他曾说过,“通过一句善意的话加上一只枪,你要比只是一句善意的话获得多得多的东西”[转引自McKean 1975,42n]。)当我强迫你做我“信任”你做的事情时,部分错误之处就在于,在完全确定的环境中,作为概念的信任没有意义。我确实相信太阳每天升起,如果人们是完全程序化的机器人,我也不会在通常的意义上信任他们。某些学者认为信任本身嵌入于不确定性当中,原因大概就是如此。“对有关的信任来说,”狄亚哥·甘贝塔(Diego Gambetta)(1988,218-19)认为,受信者“一定有退出、背叛、逃脱的可能性”(也请参见Yamagishi and Yamagishi 1994,133;以及Luhmann 1997)。更通常地,人们可能认为,信任嵌入于选择的能力甚至需求当中。

如果给予人们过于强烈的动因,他们在这些有争议的事情上就会成为确定的行动者。(这也是浪漫的人痛恨理性的原因。)在另一极端,如果让人们没有可归咎的原因而行动,那么许多环境下他们也不可能获得信任。除了选择和理性外,信任还是有争议,这只是因为我们仍处于昏暗的中间地带,既不确定也不是完全不确定。

在枪这种情况下,部分问题在于,你服从我的要求完全不是出于你对我利益的关心。它纯粹出于你对自己利益的关心。也就是说,枪这种情况不符合对信任的潜藏利益解释。

我希望确定一种信任观点,这种观点有助于我们解释——也许评价——行为。同样关注促使许多信任研究学者阐明了有关信任的不同观点。我讨论了许多观点,考察它们在理解行为上有何不同;在某些情况下,探询他们的概念的前后一致。这些观点中,许多(尤其哲学家的观点)都是定义性或概念性的。其他观点(尤其社会科学家的观点)都是解释性的。对信任的潜藏利益解释既是定义性的又是解释性的解释(both a definitional and an explanatory account)。

有一种重要观点我们没在这里讨论,就是信任本质上是非认知的(noncognitive),它只是信任者的信任倾向(disposition to trust)。除经济学家奥利弗·威廉姆森(Oliver Williamson)(1993)之外,某些哲学性解释也持有这种观点(Becker 1996;Jones 1996)。在对社会或泛化信任的讨论中,它似乎也是隐含的观点(本章随后加以讨论)。在某种程度上,人们从认知学习角度来考虑谁值得或不值得信任,我们可以把这种观点看成倾向观点。因为,例如,你背叛我之后,不信任你就会成为我的倾向。事实上,倾向理论家的某些论断比我乐于信任现在是一种倾向的论断要稍微合理一些,尽管它先前是基于对你的行为和明显承诺的认知评价。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非认知倾向观点可能只是乐于信任说法的一部分;认知要素必定发挥另外作用。对信任来说,替代解释是无理由无根据的,而且经常自我破坏。高信任者的倾向(参见Yamagishi,本册;Rotter 1980)可能和简单学习模型一样。如果你与他人的交往经验——尤其早年(Hardin 1992;Yamagishi,本册)——是愉快的和合作性的,那么你往往会对与新人的合作前景感到乐观;如果不是这样,那么你往往会感到悲观。

又一次,甚至在日常交往中,如果我们有持续关系,那么现在我就会有信任你的倾向,而不是过多推测你是否值得信任。我不用考虑就知道了。但是,非认知理论家不这样认为,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我的信任完全建立在过去的认知历史上,正如海默(本册)对信任关系如何发展的解释一样。正如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德(Alfred North Whitehead)所讥讽的,通过把越来越多的东西简化为习惯,文明就这样进步了。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要把时间用于其他事情上,那么我们就要放弃推测需要,而且我们确实就这样做了。⑤人们可能具有某些信任关系,这些关系实际上比其他关系更具有倾向性和非认知性。但是,如果情况确实如此,那么人们最可能首先以那种方式对信任谁作出认知选择。例如,从相对有意识的冒险(最初

⑤功利主义的早期批评者宣称,我们不能功利;因为,如果这样的话,那么我们就会用更多时间来计算,因而我们就没有多少时间来做事情或享受。约翰·斯图亚特·穆勒(John Sturt Mill)对此反驳道,理性并不是要求每次重新计算。比方说,一位水手出海,他更多是按过去经验航行,而不是许多其他功利选择要求的计算。

最可能是小的风险)选择中,我可能就会同某个密友建立起关系。然而,这种关系目前为止只是发挥了作用,我们中没人会受到压力来作出这些有意识选择——尽管如果新情况出现时,我们有可能这样做。因而,非常强烈的反认知观点似乎不合情理。

本册所有作者在解释中都包括强烈的认知成分,例如当他们假定人们信任谁很重要时。因而,他们没有从强烈的非认知角度发展自己的论断。最明显的是海默、恩斯明格(Ensminger)、吉本斯(Gibbons)及山岸俊男;汤姆·泰勒、大卫·梅西克及罗德里克·克雷默这些人把信任定义为基于对受信者的道德承诺,尽管如此,他们还是认知取向的。然而,这些贡献也有许多非认知倾向——例如,对单向信任博弈的讨论、对所谓的泛化或社会信任的讨论。在单向信任博弈中,人们甚至不知道自己的伙伴是谁就要冒险(参见Messick和Kramer、Gibbons及Miller,他们提出了Kreps的单向信任博弈1990);在泛化或社会信任中,人们信任的都是不熟悉的他人。

在转向替代信任观点前,我讨论了五种概念变换(conceptual moves),这些变换削弱了对于信任的许多讨论,事实上可能直接影响对于信任的任何讨论。在澄清了概念基础后,我转向有关信任的各种观点。解释从基本上处于个人水平的问题与概念愈来愈转向社会化概念。潜藏利益理论令人信服的特征在于,在所有层次上,它都没有概念变化就可以进行解释(Hardin,2004)。这些解释中某些彼此一致,某些不一致。例如,进化解释(也许通过各种方式增加了潜藏利益)——它是解释性的——可能就非常适合潜藏利益解释。在本册文章中,我们有两种观点替代潜藏利益解释,其中表达稍模糊的一种观点认为,信任是非认知的,是一种心理倾向;一种观点则认为,信任根植于受信者的道德承诺。下文大多数讨论都与非认知倾向及认知性的潜藏利益观点有关;同时我们也力图找到某些方式,以在经验上区分这种两种观点。

第一节概念不明确

让我们考虑一下到处充斥的五种概念失误(conceptual slippages),它们值得简要讨论。这些失误不是替代的信任理论,甚至不存在于任何特定的信任理论中。在一定程度上,它们可能经常削弱这种理论中的结论。显然,所有这些失误都需要小心避免。其中两种有点涉及对日常信任语言的错误推论。

第一种失误是社会科学中常见的概念假设情况:假设某些信任概念是基本的认识单元(epistemological primitive),没经过分析。令人惊讶的是,在罗素塞奇基金会的许多信任工

作坊上,一些受人尊敬的学者经常会这样强烈反驳某个报告,“但那不是信任。”

其次,大多数信任解释基本上都是预期解释。也就是说,它们依赖潜在的信任者所具有的预期。因而,信任本质上是了解或信念。然而,有关信任的许多日常语言说明似乎都把它看成了行为,至少某种程度上就是这样。表面上出于方法而非概念上的原因,梅西克和克雷默把行为包含在对信任的定义中;其他几位学者则或明显或隐含地把行为包含于信任中。

第三:信任是三部分关系(three-part relation):我信任你做Y。这种观点很常见(参见Luhmann 1979,92;Baier1986,236)。⑥例如,我通常相信你不会说出最诽谤人的闲话,但不是今天的午餐价格;而我会相信另一个人说出的午餐价格,但不是任何闲话。我可能把几乎任何事委托给许多人,而不会把任何事委托给许多其他人。即使针对特定的三部分关系,信任也一般都依赖于具体情况。例如,尽管我一般都相信你的闲话,但如果你处于被胁迫的情况下,而有关我的闲言片语会帮你脱离不利处境,那我也会不相信你所说的闲话。

第四,许多学者都提出了对信任的解释,但他们在信任和值得信任之间都有奇怪的普遍失误。规范解释(normative accounts)尤其如此,进化解释(evolutionary accounts)也是这样。令人惊奇的是,在有关信任的学术讨论中,这种失误普遍存在,正如我们在本文随后看到的那样。

最后一种失误是,人们往往把委托某人做某事看成了信任某人。

通过把失误的概念作为原则,人们会据此提出某种信任理论。然后,人们可能力图让理论一致地符合那条原则。我确实不认为这种理论会多么有趣,因为它完全不符合实际的信任经验。这些概念变换通常都存在失误;然而,这些变换却是某些信任理论的基础。在这些理论中,人们把信任谨慎确定为二部分关系。随后在有关信任的讨论中,我们会注意到这一点。大量有关泛化信任的文献把信任经常看成二部分关系,尽管对调查的受访者来说,第三部分(即使未说明)可能假设得晦涩难懂。

实际上,所有这些概念上的失误都是正常的;即使再严谨的学者都难以避免。正因如此,尽管我列举了来自许多学者的概念不清的例子,我还是有点儿怀疑,许多甚至大多数学者会不会乐意去删掉这些混淆。

⑥在许多实验采用的所谓信任博弈中,信任明显是三部分关系:两位博弈者和有限的潜在的潜在回报范围(也参见Hardin,2004;及Hardin 2004)。

一作为基本术语的信任

在许多解释中,信任似乎是基本的、未经分析的术语。正如在基础主义(foundationalist)的认识论中,我们恰好看见它时才知道它。在社会科学对于任何事情的严肃讨论中,这种假定是经常面临的问题。我们经常试图假定,我们迅速的、甚至草率的直觉或洞察都是基本的,而不仅是偶然的。偶然解释甚至区分不出信任另一个人、信任自然事实及信任某个机构(例如政府)。

这些都是简单的基本单元(primitives),不能卸成信任模型的成分。也许它们是不同的基本单元,只是由于常规,恰巧拥有同样标签。或者说也许它们是相同的基本单元,在它们之间作不出真正区分。然而,一般而言,我们不应沉迷于某种所谓的社会科学或哲学;它们只依赖异想天开的个人直觉;这种直觉认为,如果观点不能说清楚以供他人提问、检验和理解,那么X就必定如此。

在有关信任的讨论中,实际上人们经常会说,“当我们提到‘信任’时,我们所指的是X。”令人遗憾的是,对不同人来说,X是具有完全不同含义的变量。日常语言分析也许不包括某些含义,但它一般不会在其他所有主张者中只提倡一种含义。毫不奇怪的是,从语言上看,信任是杂乱的,甚至混乱的概念。信任实际上意味着什么的争论听起来像有关某些事情的“确切”含义的最坏的柏拉图式争论。不管有时如何令人迷惑,但为此而争论不休实在是愚蠢至极。我确实不会提出信任的“确切”含义。在一定程度上,我提出了一个可行概念;这一概念可用来帮助解释我们行为的变化及对他人(包括集体他人)可靠性的信念;因而,这一概念可用来涵盖我们依赖于他人的大部分经验。我关注的核心就是这种解释。

最后,请注意一下信任日常语言分析的特定含义。如果人们希望使信任成为简单的基本单元,或把它看成道义上的规范概念(即普遍适用的概念,来自于纯粹理由)的话,那么他们在真实世界经验(经常缺少这种概念)中就会遇到麻烦。即使今天,我们都不能把信任这个术语直接、精辟地翻译到许多语言中,比如法语。在法语中,人们会说,我相信某人——或者奇怪地,某件事情(j’ai confiance en quelqu’un ou quelque chose)。1995年2月25—26日,在罗素塞奇基金会-纽约大学举行的信任会议上,弗雷德里克·巴特(Fredrik Barth)也提到,挪威语中没有名词形式的“信任”。大约一个世纪之前,人们特意发明出日语术语(Toshio Yamagishi,私人沟通,1998年3月31日)。从其他语言到英文的翻译经常使用“信任”术语,这明显不妥,从而显著增加和歪曲了所译内容。甚至在英语中,由于它的词根是“tryst”这个词,信任这个词的历史也比较模糊。

二作为行为的信任与作为了解的信任

在我们与他人的关系中,一个最有趣的问题是,当我们没有信任他人的理由时,我们会冒险信任他们。人们可能认为,这确实就是信任。根据这种观点——称之为“不足预期观点”(scant-expectations view)——我预期你越少履行我的信任,我对你就拥有更多的信任。这可能表面上听起来正确,因为我的动因明显关注这种情况,这种情况不同于我与亲密伙伴打交道的经验;对这些人,我通常具有明确和合理的预期。但是,即使作为日常语言概念,不足预期观点也似乎不合情理。

当我没多少理由预计你会履行,而不是当我有充足理由预计你会这样做时,如果只有这种情形下才是信任的话,那么我就从不会相信我的母亲、不相信我的儿子、我最好的朋友,或我最可能说我信任(用日常语言来说)的其他任何人。任何人通过相信不足预期观点而表达信任,这似乎完全不可能。按照这种观点,我可能信任完全陌生人或希特勒,但不是我的母亲。

(对信任有一个实验解释,该实验把信任比做婴儿“信任”自己的母亲,参见Baier 1986)。尽管混乱的日常语言对信任可能有许多矛盾观点,但甚至当我们刚开始分析日常语言时,不足预期观点就已立不住脚了。

弗吉尼亚·海尔德(Virginia Held)(1968,157)提出过折衷观点,这种观点现在看来还是有点奇怪。她提出“当我们至少知道一个人会不会采取某种行动时,信任确实是最需要的。”这种说明含糊,它不可表示对信任的定义。但假设她是从定义角度来表示的。确实,当另一个人没有选择余地时,信任就不成问题。然而,当我对你的行动选择相当有把握时,信任就成问题。在特定背景中,我们可以理解这种说法,即我最信任我认为最可能以某种方式行动的人;我最不信任我认为最不可能以那种方式行动的人。

在不足预期观点看来,尽管对履行缺乏充分预期,似乎打击我们的还是有理由冒相关危险的“信任”行为。这种信任行为可能出于许多动因。例如,为了给予“受信者”某种道德推力或建立合作关系的机会,信任者可能会让受信者觉得,他们确实预期自己会履行任务。或者,如果人们认为信任本身是好事,那么他就可以断定,这种情况下的信任尤其能获得很大好处。如果人们坚持认为,这是我们使用“信任”术语的众多方式之一,那么他们确实就对了。但不幸的是,这种谈论信任的方式模糊了值得信任评价与“信任”某人行为之间的界限。这种模糊是日常语言的特征,但它妨碍了对行为的解释。因而,我把信任保留在了解和信念的类别中,而不是行动和行为的类别中。

安妮特·拜尔(Annette Baier)(1985,61)认为,“就我们相信并与之合作的那些人来讲,他们的理由和动因不可能完全透明”,因而信任某人总会有点危险。有某种“来自于信任气氛的预期获得”——因而,当相信别人时,我们就不会过多担心。但又一次,这不是说,信任是危险的;而是说,按照信任而行动是危险的(it is acting on trust that is risky)。

信任只是一点了解,当然,了解总会错误难免。当结果表明对我们不利时,错误信任可以给予我们行动的理由。

有些明显的是,信任某人与按照那种信任而行动明显不同。例如,我可能在许多方面信任你,但从没理由按照那种信任而行动。针对这种区分,简·曼斯布里奇(Jane Mansbridge,1999)论证了“利他信任”(altruistic trust),即把信任无保留地转化成为行动。谈到利他信任,也就是含蓄地说,这实际上不是信任。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采取合作行为;而如果人们只是根据自己对另一个人的信任程度而行动的话,那他是做不到这样的。尽管缺少表明行动有理的充分信任,一个人也会采取利他行为。因而,谈到利他信任就是使信任成为行为术语而不是了解术语。这听起来似乎有点奇怪,因为即使不需要按照信任而行动,我也可能信任你。因此,我可能容易对我不期望有回报和不信任的那些人采取合作行为。

表达这一问题的另一种方式就是,想象一下我们使用了信任的行为指标或测量。有了行为测量,我们往往就混淆了行为和信任;为了决定信任程度(而不是定义它),人们往往削弱了使用行为指标的原则;但这又会是一个错误。此外,如果我们使用了行为测量,我们想要的是特定背景下的测量。因而,相对来说,我们可以有意义地声称,对我们研究的所有被试来说,问题都是相似的。例如,我可能相信一位密友,然而却很长时间没表现出反映我对她信任程度的行为。在这种情形下,如果唯一的测量是还没有引出的行为的话,那么说我信任她要多于他人就意义不大。再一次来说,如果要有意义,这些测量必须要考虑到背景。

我们可以选择把自己处于某个位置,开始了解某件事情。但我们不能接受证据然后才决定了解。证据可能迫使我们,也可能不迫使我们,但我们不能选择它迫使我们的程度。卢曼(1979,43)作过这种论断,即“要求他人的信任是不可能的;信任只能被提供和被接受”。对于卢曼的这种观点,人们既有承认又有否认。我对你的信任可能既不是提供也没有撤回。它只是信任。我不能从你那撤回信任——即便我能这样做,但也没多大意义;因为当我理解了它时,它会同我的利益相反。你既不能接受它,也不能拒绝它。但我们两人可以选择在各种环境下不以此而行动。此外,你可能以此而行动,一直到让我为你做某件事的程度——因为我信任你——然后违背我的信任,所有都是为了你自己的好处。信任是了解的范畴;按照

信任而行动是行动的范畴。然而,正如卢曼所正确提到的(如果从隐喻的角度),“不可能要求”信任。也就是说,如果我不信任你,那么只是以你的要求加上我对你的已有了解为理由,你要求我信任你是实现不了的;因为对我来说,那种了解还不足以信任你。你仅仅的要求没有增加多少或完全没有增加我对你的了解;因而,如果我之前不信任你的话,现在也不能导致我信任你。

人们选择了信任,这种普通断言错误地表示,信任是个行动问题。肯尼斯·阿罗(Kenneth Arrow)(1974,26)谈到“彼此的信任协议”(agreement to trust each other)。约翰·邓恩(John Dunn)(1988,73,80)认为,“为了处理其他人类代理人或机构的自由”,信任“基本上是有意识选择的原则”(也参见Miller,本册)。拜尔(1986,244)谈到“信任者选择认可或培育的有意识信任。”正如其他许多人,包括拜尔和赫尔德一样(1984,65)一样,卢曼(1979,24)把信任看成一场赌博、一项风险投资。赫尔德(1968,158)也认为,人们可能有义务信任。⑦梅西克和克莱姆(本册)以及许多其他人都提到决定信任某人。⑧所有这些都是错的。一般来说,依我拥有的证据,我只是信任到某种程度,或到了某种程度就不信任。在居间的实例中,我没有选择信任,我也没有冒风险。只有行为是选择的——例如,如果我事实上相信了,那就会如我愿那样行动;在你的可信性上冒冒险,即使我多少证据表明你具有为人所信的动因。⑨此外,当我不确信你对我的动因或你的可能行动时,我就会明显不信任,而这就会让人知道证据否定了什么。那种方式影响了彻底调查——必须相信人们不相信和不能相信的东西。似乎有理的是,这些学者中没人断言,我们选择了信任或不信任,而不是在有关经验后才信任或不信任。例如,卢曼(1979,88)在其他场合就曾提出,信任“不是为了特定目标而选择的方法。”相反的明显断言只不过是语言使用上不太精确的失误。

三作为双方关系的信任

⑦假定赫尔德表示的是,人们可能有义务以与自己信任程度相反的方式行动。

⑧然而,他们对认知吝啬的关心倒非常符合这种观点,即信任本身是认知概念而不是行为概念。

⑨就这些非认知倾向观点来说,一些学者(例如,Gauthier1986)提出,人们可以选择具有某种倾向。本书作者中似乎没人作出这种断言,但某些人也许会接受这种论言,因而保护了人们可以选择信任的断言。

也许他们应该认为,人们可以选择在通常的信任,而不是选择信任特定的人。这就是高瑟(Gauthier)的断言:作为一般特征或倾向,我选择成为合作性的人。在有关信任的整个倾向理论为我们展示(而不只是假设)之前,我们可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即选择相信某人的断言与这种理论是否一致。

在白话中,只说“我信任她”很常见,我们不会加上“与X有关的事情上”这种条件。但如果这样的话,白话一般都比较隐晦;而且它确实不表示,人们在任何和每件事情上都十分信任某个特定的人。几乎任何人会都不会完全对另一个人说,“不管‘做Y’或‘与X有关的事情上’这种措辞的含义如何,大环境如何,我都会相信你。”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对信任的分析、解释及理论讨论中,有时到处都是这种说法。这是这些讨论中使用日常概念所带来的固有问题。人们需要经常刻意努力来避免这种用法、避免带来错误含义。

然而,有些信任理论就基于这种假设,即信任是(或至少可能是)一种形式的双方关系:A信任B,在信任范围上没有任何条件限制。正如有时某些学者所假定的,如果信任就是无端相信(例如Abraham显然相信上帝),那么它可能就像这种双方关系那样简单,没有任何限制。从表面上看,很明显,上面提到的这些情况很少见。这与我们大多数人有时对他人(少数是上帝)的信任无关。信任只是双方关系,人们经常把这种假定带到对其他理论的讨论中;而在这些理论中,信任是应该避免的概念失误。

对某些信任论或定义而言,信任是相当不同的双方关系也是其基本假定。按照信任的非认知倾向观点,人们有时甚至提出没有第二方:我只是信任。我认为这种观点不清楚,完全没有道理。某人普遍信任的声称最多只是隐晦的。然而,假设要求这些人按照那种信任而行动,他们并不会把婴儿交付给任何一位陌生人来照顾;或把大笔钱借给任何一个借钱的人。充其量,我的信任倾向只是比其他许多人相对更为乐观的态度而已。在这个世界上,如果我要成功的话,我不会蠢到只有自己一方。虽然如此,所谓的泛化信任有时还就像这种单方观点。让我们转到这个观点上。

越来越多的文献涉及信任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其中大部分似乎关注社会交换的可能性,这种交换自于普遍信任他人(例如,Luhmann1979;也参见Knight,本册,以及Yamagishi,本册)。所谓泛化或社会信任(generalized or social trust)就是信任随便哪个人或社会机构,而与这些人没有先前或随后的特定关系基础,正如人们经常谈到或表示的,没有考虑到在不同程度上信任特定他人的不同基础。这种“信任”似乎是双方甚至是单方关系。我们可以把泛化信任不精确地看成针对一般他人(包括陌生人)的非特定信任。这方面有大量文献,这些文献主要是基于标准的调查问题;例如,“你认为人们可以信任他人,或人们应该提防他人吗?”(其他调查甚至很少有框架好的问题,参见Stolle本册文章的附录。)人们一般会回答,他们可能信任他人;在多层次量表上,他们会选择相对高的程度。但是,一些研究者过于不精确地理解了这些回答。如果我说,我大部分时候信任大多数人;我可能只是说,我大部分时候信任我打交道的大多数人。当然,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因为,我尤其要与他们

打交道,而不是与大部分时候我不相信的其他许多人打交道。此外,即使我大部分时候信任我打交道的大多数人,这是因为大部分时候与他们打交道时我没有多少危险。问任何一个人,他们会不会把一百美金借给街上随便哪个陌生人,他们大概会说不。问一下他们,会不会把几千美金借给甚至比较好的朋友,但没有法律意义上的强制性偿还合同,再一次,他们可能会说不。

因而,认为这些标准调查结果只是一方或双方是无根据的。假如我们稍微注意一下它可能的意思,那么假定这些结果中的信任是单方几乎是不可想象的:我一段时间在每件事情上信任每个人。一些人宣称,信任可能是单方关系;这些人应该向我们介绍实际拥有这种信任的人。我们会说,我们的信任只是两种不同方式中的双方。首先,说双方是信任者和受信者也就是说,在所有可能的事情上,信任完全无限制。说双方是信任者和争议中的事情也就是说,我们基本上同样信任每个人。对任何最亲密的关系来说,第一种说法没有道理。我们只是某些事情上信任某些他人,也许在要求不高的事情上包括了更多人;也许在其他某些事情上不包括更多人。这确实不是泛化信任。第二种可能性显然荒谬。当调查反应牵涉到有关信任的这些简单观点时,调查解释者而非受访者错误解释了这些结果。由于这些问题的模糊性,受访者不得不给出模糊答案。

在任何情况下,所谓泛化信任充其量只是对于他人可信性、合作性及帮助性的相当积极的预期。例如,在极其宽厚环境中(几乎每个人都可信)长大的孩子就是这种态度。通过归纳泛化,以前的孩子现在遇到了有着相当积极预期的他人。泛化信任的价值就是这种养育的价值:在与他人合作时,我们意识到我们不会冒多大风险,因而我们可以更容易与他人建立关系。当然,再一次,这只是他人相对可信下的价值。

人们可能认为,泛化信任只是对他人可信性的预期,它是对他人的真正信任。但是,在“A信任B做C”的关系中,如果A的信任确实是泛化的,而且不像通常那样非常有限和有条件的话,那么我们就很难说出谁是B,什么是C。因而,泛化或社会信任似乎违背了这一信任范式。但是,如果泛化信任是有限的和有条件的(也许以非常复杂的方式),那么把它称之为泛化意味着什么?在任何现实的背景下,我信任某些人多于其他人;在某些场合,我相信任何特定的人多于他人。在对他人可信性的预期上,我可能比你更乐观;但是除了这种一般事实外,我确实没有泛化信任。我也可能把许多人模式化,假定某些类型的人可能更可信,因而值得冒险与他们合作;其他类型的人则不太可信;还有一些人完全不可信。但这种模式化远不是泛化信任。它只是对某些其他人的乐观(Hardin 1992)。把可能雇佣的那些人模式化,人们就可以合理理解能力或承诺的最初粗略指标。同样,通过模式化,我们也可

以合理理解这种乐观主义(正如Becker对雇佣中歧视的分析一样1957/1971)。

许多人(甚至大多数人)声称,我们可轻易重新说明泛化信任,它一般发生在信任成功的环境下。因而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对于潜藏利益意义上不能相信的那些人(因为与他们既没有持续的关系;也没有理由相信他们的声誉),人们为什么会冒险与他们进入交换。⑩

这种断言不是说,人们相信其他人;而只是说,人们对同某些、也许无数他人(尽管确实不是每个人)能建立成功关系具有相当乐观的预期。如果环境稍微改变的话,那么这种结论可能就是错的;比如同想很快获利的骗子打交道,或者同敲诈旅客的旅馆打交道。因而,泛化信任似乎只是对可信性和意愿的乐观估计;因此,人们冒较少风险就可以与还不信任、甚至没有信任基础的其他人打交道。因为有关环境中的人和机构通常显示出不可信,那么这就表明,这种乐观是没有根据的;如果情况确实如此,那么人们就会很快修正这种评价。

表面上看,所谓的泛化信任有着不同层次,对此的一种理解就是,某些人比其他人具有更大的心理信任倾向。因而,对信任的研究经常把被试分成高信任者和低信任者(Yamagishi,本册)。这里,我不广泛讨论这个问题;但是请注意,不同程度的表面信任可能只是不同程度的冒险或不同程度的了解他人(Hardin 1992)。正如前面提到的,尽管不是那么明确,本册中有几篇文章(Messick和Kamer;Yamagishi)有时把信任看成基本上或部分是倾向性的。当然,如果根植于某种道德承诺(例如在Messick和Kramer以及Tyler那里),那么值得信任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倾向性的。理解你的这些倾向的另一种方式就是,评价你是否足以未来导向;因为在某种程度上,现在的合作可以预期未来与我的合作。但这种倾向也必须与值得信任的心理倾向有关,而不是与信任的心理倾向有关。

山岸俊男(本册)的高信任者明显是认知性的——当可获得证据时,他们就会修正自己对另一个人可信性的评价。因而,他发现,泛化信任在对子关系中不太重要。为什么?因为在对子关系中,我们一般都拥有和获得了证据。人们可能认为泛化信任者是非认知性的;但当转向对子关系时,他们就变成认知性的了。

泰勒(本册)谈到非工具性“社会”信任。严格来说,这不是在文献中已成为标准概念的社会——或泛化——信任(正如这一部分前面讨论的)。他的“社会”信任产生于群体身份(或认同;参见Hardin1995,6-10)和有效性的背景。因为作为总是相信每个人的绝对范畴,甚至标准的社会信任概念都是无根据的。泰勒把他的社会信任限于特定的民族或其他群

⑩就今后与他人(可能知道这个人现在不履行信任)交往的可能性来说,有问题的声誉效应会产生潜在破坏。对潜在的欺骗者来说,声誉效应是基于动因的,因而是未来导向的。

体中,这类似于标准的社会信任(推测是泛化的)中所必定发生的事情。正如许多日常关系(例如婚姻或约会伴侣的选择)中那样,我们必须经常作出这种假定,我们更可能理解与我们背景相似的那些人,并为他们所理解;而这些人更可能分享我们的价值观、品位等等。可以想像,如果能测量泰勒的社会信任,那么我们就会发现,人们是根据类似认识论问题的标准来定义社会信任的,即基本上来说,人们与相对熟悉的人打交道会舒适一些。

四信任与值得信任

在大量和越来越多的信任文献中,也许最奇怪的概念失误就是对信任做了表面断言;事实上,只有当这些断言是有关值得信任时,人们才会理解。例如,把信任道德化的大部分文献,如果核心是把值得信任道德化,那么至少在某些环境下人们还容易理解;但如果目标是把信任道德化,那么基本上人们不会理解。后来讨论的许多信任解释造成了这一失误——事实上,失误如此之多,以至于人们可以假定,有更多变换而不只是概念失误或错误。“信任”也许是不精确使用的术语,指全部关系,不论是乐于信任还是值得信任。尽管有些道理,这种变换还是让我们明显作出了一些草率的、错误的特定论断;表面上看,这些论断只同乐于信任有关,但同全部关系无关。

例如,伯纳德·巴伯(Bernard Barber)(1983,170)认为“我们需要发现……如何促进信任并使它更有效。”他关注的是一般社会关系。当然,为了使这些运行得更好,我们需要的是值得信任。这是从巴伯的研究中作出的推断。他研究了专业化、以及让专业人员为客户更好服务的问题;这些客户需要专业人员的帮助,因为他们确实不足以知道如何处理自己的问题,包括健康照顾、法律咨询等。按照巴伯的解释,解决这个问题是专业规范当初产生的原因。如果医生不值得信任,那么还教潜在的病人只相信医生就有点不合常理。

本文随后讨论了几种信任概念与解释模型,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从信任到值得信任的失误都很明显。无论遗传解释还是社会进化解释,它们都适合解释信任的上升;实际上,这在某种程度上也理解了值得信任的上升。它影响了对作为物品的信任和作为社会资本的信任的讨论。它甚至还可能影响功能解释,例如巴伯的解释,还有不太明显地,卢曼的解释。(它也符合道德化解释,可能Lars Hertzberg[1988]的解释除外。他似乎真正坚持认为,信任是道德上对我们的要求。但这里我不会讨论这些问题。)

至于这种经常性失误,或至少人们为什么没有把它立即看成失误,也许最令人信服的理由就在于,值得信任普遍引起了信任(trustworthiness commonly begets trust)。如果我值得信

任,你可能就会信任我(如果你按照我的信任而行动)。因而,从概念上看,如果某件事需要可信性或引起了可信性,那么它往往就会间接引起信任。在随后的各种讨论中,我会详细说明这一观点。

五信任与委托

最后,我们考虑一下概念失误。在混淆行为与了解或信念的情况下,概念失误更易出现。一组有关概念包括了委托、接受许诺和签订合同。我把某件事委托给你;我接受了你的许诺,今后你会做某事;我与你签订合同,之后你会为我做某事。即使我不信任你,我可能也会把某事勉强委托给你。就好象即使我不信任你,但除了“接受”你的许诺、或冒险与你打交道外,我可能也不会有更好选择。或者,我也可以这样对你说,我把某件事委托给你,作为挑战以让你不辜负我的信任,就像父母对孩子、治疗师对康复中的嗜酒者一样。此外,我能相信,你会做我没委托给你的事情(甚至不可能委托)。委托、接受许诺,同意合同,所有这些都是行动。但信任不是行动。

因而,信任不同于委托,甚至不类似;尽管使用这两个术语就好象可互换一样,尤其在适用的情况下。当不适用时,即使把它们互换,我们也不会经常犯很大错误。

在归入这些术语的行动中,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的目标一般是把未来带到现在,如同合同法中的代理一样。这时,我们可能不能完成某些共同的项目或交换;但是,在对未来投入努力或资源或作出承诺之前,我们希望对未来的期望能获得保证。正如卢曼(1979,13)所说,“管理复杂的未来意味着,人们在持续的现在要作出相应的表现。”他还补充道,“信任是引起这些的方式之一。”补充不是十分正确。通过委托、签订合同或接受许诺,通过与另一个人或他人仔细考虑计划的未来部分,我们希望引起信任。这就是仔细考虑——某种行动——来符合这种希望。当然,即使那时,我们也可能不能控制有关的未来,因为他人可能没做他们的份内事——他们可能是不可信的。

在这组术语内,请注意一下两组配对之间靠不住的奇怪类比:一方面是许诺/承诺(promising/promise-keeping)配对;另一方面是信任/具有可信性(trusting/being trustworthy)配对。如果有道德压力,那么它一般表现在承诺和具有可信性上,而不是许诺或信任上。这是因为,在许诺或信任这些关系上的动因都处于未能履行诺言或信任这方面。但是,潜在的承诺者首先是许诺者。我对你许下了诺言,那么你就会期望我遵守它(I make a promise to you,and I am expected to keep it )。按照对于义务的一般理解,当我许诺时,我就把我义务

强加于自己。但是,信任关系却非常不同。面临可信性压力的人并不是人们信任的人。我信任你,那么你就是我希望履行信任的人(I trust you,and you are the one who is expected to fulfill the trust)。但是,我不能把义务强加于你。此外,相对于承诺,把许诺道德化就有点奇怪;同样,相对于可信性,人们也会认为,把信任道德化也有点奇怪(但是请参见Hzrtzberg 1988)。

第二节作为取决于受信者特征的信任

对信任自然而普遍的解释就是,某些人可信,因而可以受到信任。因而,按照比如梅西克和克莱姆(本册)以及山岸俊男(本册)所提出的观点,这是受信者的特征——不依赖我对她的信任,甚至不依赖我与她的关系——让我信任她。在各种信任实验中,山岸俊男及其同事把信任定义为依赖于这些特征,而不是信任的潜藏利益观点中隐含的各种原因。确实,山岸俊男和山岸绿(1994)只把后者称为“保证”(assurance),与博弈理论家的保证游戏类似。令人遗憾的是,在这里,这只是一个混淆的术语。作为潜藏利益的信任普遍来自于持续的交换或迭代的囚徒困境(iterated prisoners’dilemma)互动。尽管从技术上看,迭代的囚徒困境不同于保证游戏,但它却可能导致了相互信任。

我可以信任你,而其他人不会信任你。如果注意到这一点,那么我们就会反对把信任与受信者的这些独立特征普遍联系在一起的观点。不知为什么,某些东西而不是你的特征一定在起作用。在专业活动中,大多数人都可能认为某些同事不值得信任;而其他同事值得信任。他们甚至可以用好的刻度来作出判断,但请让我简化成两种极端类型。你信任的那些人往往经常彼此信任;而你不信任的那些人往往也得不到你信任的那些人的信任。然而,你不信任的许多人可能彼此信任。如果信任是共同利益的事情,而这又有利于受任者的可靠性,那么我们就可以理解这些模式了。当只是基于受信任者的简单特征时,他们确实不符合对信任的解释。一些研究会决定是否普遍存在信任与不信任的不相交网络,这些研究会解决这些不同的断言。

这种假定的极端说法就是,信任只是受信者特征的事情——这些特征不根植于信任者与受信者之间的关系——因而我们可以把这称为单向单次信任(one-way,one-shot trust)(Bacharach和Gambetta,本册;Hardin,2004;也参见Kreps 1990;Gibbens的单向信任游戏,

本册,以及Miller,本册)。11考虑一下这种极端观点的可爱例子。1995年2月,在罗素塞奇——纽约大学信任会议上,弗雷德里克·巴特谈到了他在中东市场上与地毯商打交道的故事。巴特喜欢一块毛毯,但那时候他无从支付它。这位商人让他把毛毯先拿走,随后再把钱给他。同样,我们许多人也可能得到完全陌生人的信任,这些人可能再也会见到我们,而且不能迫使我们可信。就其实际上的独特性来说,这种经验似乎有点令人惊奇和费解。

信任在这种交往中的作用是什么?让我们首先考虑一下它的单向性。巴特带着他的毛毯和可能并非强制的欠款走开,但他不会承担什么风险;只有地毯商面临损失的风险。在大量信任关系中,这种单向信任关系虽然不罕见,但确实相对少见。12因为非常好的理由,更稳定更令人信服的信任关系可能是相互的。为什么?因为当你冒险信任我时,让我在与你打交道时显得可信的好方法,就是让我相互依赖你的可信性。正如詹姆斯·科尔曼(1990,177)所注意的,对每位信任者来说,回报性信任关系是相互强化的,因为每人都具有为人所信任的内在动因。我信任你,因为做我信任你做的事情对你有好处;而且出于回报原因,你也会信任我。在某种程度上,我想要为人所信也造成了你具有一定的可信性。

在单向信任中,如果在来自于有关动因的理性预期之外还有一些剩余的话,那么在这种直接的也许相互有利的交换中,那种剩余就没有多少作用了。正如主观上似乎正确一样,如果信任关系一般都是互惠的话,那么我们就有理由假定,它们一般并不根植于受信者的特性当中。它们更可能根植于可信性的动因中,就如潜藏利益解释中一样。如果情况确实如此,那么令人遗憾的是,单向信任游戏和其他游戏实验(没考虑到更多的持续关系)并不能模仿标准的信任关系。

现在考虑一下巴特与毛毯商人关系的单次性。尤其从似乎相信我们的人的角度考虑一下这种情况。对毛毯商人来说,把地毯卖给不能当场支付的顾客,这种困难可能是常见的。如果经验表明,这些顾客相当可信,因而通过“相信”人们随后会还钱,地毯商就可以从增加销售额中大大获利。根据经验或估计,巴特的地毯商可能或对或错具有某些意识,某些人(努力讲当地话的人、女性、男性、穿着整洁的人、友好的人、对地毯似乎很懂的人或赞扬手艺和技艺的人)经常会把钱送回来,因而值得冒一下放弃地毯的危险——也许没多少意愿讨价还价到最低价格。

11如果受信者没有明显特征(常见于单向单次信任博弈的实验游戏中),那么公认的信任者必须按照某些期望来行动(也许来自习得经验、合作);或必须只是按照信任的倾向来行动。

12就另一种情况,请参见哈丁(1991)所讨论的陀思妥耶夫斯基(Dostoevski)“卡拉马佐夫兄弟”(The Brothers Karamazov)中的欺骗故事。

对大概单向单次信任的许多情况来说[比如,Michael Bacharch和Diego Gambetta(本册)所游说的那些情况],要完全看出信任为什么有问题是非常难的。在这些情况中,有些完全是以非常普通的方式而加以推测的。例如,威廉姆森(1993,473)注意到,“出租司机要决定是否搭载乘客。尽管这种概率估计非常主观……这完全是计算练习。我们可以把出租司机接受风险(搭载乘客)的决定描述成信任的决定,但这并没有增加明显的概念或解释价值。”甚至对更复杂的关系(其中,风险计算似乎要冒风险),威廉姆森也不喜欢使用“信任”术语。但对这种简单情况来说,他不喜欢明显是对的。同样,我决定是否把钱给街头乞丐,但这并不表明我是否信任这个人(我从没见过他,可能再也不会见到他,而且只能从当时外表判断他是不是乞丐)。它只表明,我是否认为我的捐献有利,我在这些利他行为上的态度是什么。把乞丐的信号理解成他的请求是否为骗局的信号,这可能会影响我的利他决定;但就我是否会信任他来说,这并不会提高我的选择。

在戏剧和电影《六度分割》(Six Degree of Separation)中,处于中心的骗局大师对对象施行了魔法;他劝告人们,把他们和他的关系看成牵涉到信任和值得信任的关系,因而他开始充分了解他们及其家庭。既然它是声誉性的,值得信任相当于潜藏利益解释的形式,因为它根植于他们自己的孩子与欺诈艺术家的关系中。他们中了欺诈的圈套,信以为真。尽管乞丐可能也试图欺骗我,但我与街上乞丐的关系却没有这种错误信任的任何特点。

第三节作为物品的信任

在许多讨论中,人们不只把信任当作对他人的评价,而且当作物品——不是从作为美德的规范意义上说,而是从作为物品的经济意义上说,就象我们在市场上购买的商品。在这些讨论中,信任似乎总是明显的某样东西,我们可以创造和摧毁它、使用或不使用它,正如我们创造和摧毁资本和其他各种商品一样。人们通过两条途径把信任看成物品。第一条途径就是,它是一种商品。(Messick和Kramer把它称为“一种稀缺资源。”)第二条途径就是,在越来越多的大量文献中,人们把信任看成一种社会资本,这种社会资本得以使群体和整个社会完成各种目标(在本册,参见Stolle、Tyler和Knight)。

在这些讨论中,人们实际的关心是值得信任,而不是信任。可能成为商品的是值得信任;处于相关社会网络中的值得信任至少是社会资本的背景。当然,如果没有值得信任,假设从道德上看信任是一种美德是荒谬的;而且,只有对可能利用它的他人(不是信任者)来说,

信任才是一种商品。如果没有值得信任,信任就不会构成社会资本的任何成分,因为它不会造成更大的社会目标,而只是为利用无谓的信任提供了机会。

更一般来说,如果信任是一种商品,我们就会为自己投资。但在许多情况下,这都是荒谬的。如果信任是一种社会资本,那么它就具有公共物品的特征;通过不承担我们那份信任,我们每个人都有“搭便车”(free-ride)的动因。那也太荒谬了。如果他人值得信任的话,那么我一般会具有信任的动因,而不是通过不信任搭便车的动因。因而,在下面两项讨论中,我关心的是,值得信任(不是信任)是商品还是社会资本的成分。

一作为商品的可信性

帕萨·达斯古普塔(Partha Dasgupta,1988)认为,信任是商品,如果有适当需求可以生产出来。按照该论断,很明显,他直接关心可信性,而只是间接关心信任。他把这个问题类比为商业公司产生可信声誉。当然,在分析中,我们必须考察给予人们可信动因的成本与收益。一般来说,我们可能期望,我们需要可靠的实施与惩罚。我对你的信任是我信任制度实施的一个功能。如果你预料他们会选择这样做,你就会相信承担某件事情的人(或机构)(Dasgupta 1988,50-51,60)。因而,达斯古普塔认为,在有履行需要时,你必须要考虑受信者的处境及可能的动因。达斯古普塔的观点是有关信任的期望理论(expectation theories);它是一种动因可靠性理论(incemtive-to-be-trustworthy theory)。甘必塔也持类似观点(1988,217)。

如果可信性是商品,类似于公司在声誉上的投入,那么我们就应该节约它,当经济上可行时采取更多的正规策略。我们应该对它有所投入;或在某种程度上,在可信(不是信任)声誉上有所投入。但是,如果可信性(不是信任)是集体物品,我们可能往往对它过低投入了,正如我们往往对声誉过低投入一样。例如,在某种程度上,一位汽车商人的声誉就是所有汽车商人普遍声誉的结果;而任何单独汽车商人对自己声誉的投入对普遍声誉只有很少影响或根本就没有影响(Dasgupta 1988,51,64)。

一般来说,似乎有道理的是,一个人最后所能投入的就是声誉,它与可信性未必关联。影响可信性的唯一方式就是改变人们的动因,例如,与希望拥有他们信任的那些人建立长期关系。因而,即使感到的可信性(perceived trustworthiness)是(即声誉)商品,可信性本身并不是商品。

当泰勒(本册)认为他的社会信任是非工具性时,他的意思是说,尽管信任有时产生于

工具性关系(如交换关系)中,但他的社会信任并不是这样。如果信任是认知性的,那么当然,信任本身按照定义就完全是非工具性的。我可能具有工具性动因,来了解可能对我有用的东西;这种动因及我对了解东西的使用可能都是工具性的。但了解本身不是工具性的。为了做某事,我确实不信任你。我只是以你明显的行动和动因为依据而信任或不信任。然而,人们会努力确立可信的声誉,或进行制度设计来给予自己履行某种信任的动因。每当这时,可信性就可能再次成为工具性的,

二作为社会资本的可信性

在其他学者中,肯尼斯·阿罗(1974,23)含蓄地、达斯古普塔(1988,64)明确地把信任的特征看成是一种公共物品。(也参见Hardin 1999,本讨论由此而来。)西塞拉·博克(Sissela Bok)(1978,28)认为,信任是一种“社会物品……当它受到破坏时,社会就会不稳定和跨掉。”卢曼(1979,64)提出,信任“作为一种资本积累起来。”信任是现在广泛所称的“社会资本”,或是它的一个成分,这些似乎都是不成熟的断言。尽管不是社会资本这个术语的发明者,现在它却尤其与詹姆斯·科尔曼(James Coleman)联系在一起,他对社会资本观点令人信服的概述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参见Knight,本册)。在应用这一观点时,科尔曼考虑到了(与家庭、工作群体等)的持续关系中的低层次结构(Coleman 1990,300-21,361-63,590-93,595-96)。这些结构能使我们(作为个人或共同行动者)做很多事情,包括彼此以多种方式成功合作。因而,正如适用于其他形式的资本一样,社会资本也能够做到这样。

其他最近使用该术语的学者一般不会专门给社会资本下定义;相反,他们会提到一些社会资本的例子,或对它给出非常一般的描述。罗伯特·普特南(Robert Putnam)(1995,665-66)把社会资本表示为“社会联系及伴随的规范与信任,”它们是“社会生活的特征……使参与者能更有效地一起行动,以追求共同的目标。”约翰·布雷姆(John Brehm)和温迪·拉恩(Wendy Rahn)(1997,999)把社会资本定义为“公民之间合作关系的网络,这一网络促进了集体行动问题的解决。”福山(1995,10)与普特南、布雷姆及拉恩持有同样看法。在这些学者中,福山对社会资本是什么提出了最为全面的说明:“在群体和组织中,人们为了共同目标一起行动的能力”。社会资本与信任之间的关系性质是什么?尽管科尔曼、普特南及其他学者认为,信任就是社会资本,或是社会资本的成分;但在这些学者的著作中,社会资本含义的核心似乎不是信任,而是社会关系,或这些关系的网络(正如Brehm和Rahn

强调的),这些关系和网络能使我们承担合作的努力。当然,这些关系基于参与其中的那些人的信任:在我们的网络中,我们彼此都值得信任的,因而在各种活动上彼此信任对我们是有益的。因而,把信任本身看成社会资本的成分,这似乎有点令人不解。甘贝塔(1988,225)认为,信任“是合作的结果而不是前提”;巴卡拉克(Bacharach)持与甘贝塔持相反的观点(本册)。实际上它两者兼而有之,因为这在重复交往(各方之间可能有反馈)中毫不奇怪。但是,甘贝塔的观点可能稍微正确一些。我冒合作的风险;如果它成功了,那么我就会信任你。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1651/1968)要求用强大的主权来确定合作条件,然后信任就可以从此而来。

在信任与信任进一步发展之间可能存有某些反馈。我与你合作,发现你的可信性;因而甚至与你合作更多,或在更重要的事情上合作。如果我相信交往的大多数人,那么我就可能开始冒风险与遇到的几乎每个人合作,至少如果他们还能留在我的交往范围的话。因而,当希望与我合作时,我对他人的普遍乐观对这些人来说是一种好处(或甚至滥用了我的乐观期望)。然而,又一次,这是我网络中这些人的高可信度产生了这种好处。此外,根据潜藏利益解释,他们的可信性是有兴趣对这些人(与这些人具有持续的交往;这种关系是有益的,而且可能继续下去)表现出可信的结果。因而,再一次,这是社会资本的交换者网络使我们能这样做,而不是我们的信任。更一般来说,大多数学者在社会资本上所关心的似乎就是这些关系网络,因而,人们可以很快把他们的社会资本称为“人际的”或“网络”资本(Hardin 1999A)。

德特林德·斯道勒(Dietlind Stolle)(本册)研究了社会组织中泛化信任与强成员身份之间的关系。人们可以假定,这种成员身份促进了各种事情,因而它是一种形式的社会资本。我们的社会网络使我们能完成事情,并因而降低了我们用别的方法完成那些事情所可能具有的风险。斯道勒发现,强群体成员身份不会提高泛化信任(即对社会中任意他人的信任),因为很明显,这些成员身份减少了人们与更大社会的接触,并代替社会中的关系。山岸俊男、山岸绿(1994)比较过日本和美国的信任关系,斯道勒的研究发现也与其中对日本的研究结果类似(也参见Cook和Hardin 2001)。格里·麦基(Gerald Mackie)同样发现,西北欧和西南欧在家庭模式上的差异导致了西南欧强烈的内群体信任。内群体信任减少了外群体信任。在某种程度上,这经由两种方式而产生:一是内群体交往代替了外群体交往;二是对两个群体有偏见的学习。

编译原理概念_名词解释

编译过程的六个阶段: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中间代码生成,代码优化,目标代码生成 解释程序:把某种语言的源程序转换成等价的另一种语言程序——目标语言程序,然后再执行目标程序。 解释方式是接受某高级语言的一个语句输入,进行解释并控制计算机执行,马上得到这句的执 行结果,然后再接受下一句。 编译程序:就是指这样一种程序,通过它能够将用高级语言编写的源程序转换成与之在逻辑上等价的低级语言形式的目标程序(机器语言程序或汇编语言程序)。 解释程序和编译程序的根本区别:是否生成目标代码 句子的二义性(这里的二义性是指语法结构上的。):文法G[S]的一个句子如果能找到两种不同的最左推导(或最右推导),或者存在两棵不同的语法树,则称这个句子是二义性的。 文法的二义性:一个文法如果包含二义性的句子,则这个文法是二义文法,否则是无二义文法。 LL(1)的含义:(LL(1)文法是无二义的; LL(1)文法不含左递归) 第1个L:从左到右扫描输入串第2个L:生成的是最左推导 1:向右看1个输入符号便可决定选择哪个产生式 某些非LL(1)文法到LL(1)文法的等价变换: 1. 提取公因子 2. 消除左递归 文法符号的属性:单词的含义,即与文法符号相关的一些信息。如,类型、值、存储地址等。 一个属性文法(attribute grammar)是一个三元组A=(G, V, F) G:上下文无关文法。 V:属性的有穷集。每个属性与文法的一个终结符或非终结符相连。属性与变量一样,可以进行计算和传递。 F:关于属性的断言或谓词(一组属性的计算规则)的有穷集。断言或语义规则与一个产生式相联,只引用该产生式左端或右端的终结符或非终结符相联的属性。 综合属性:若产生式左部的单非终结符A的属性值由右部各非终结符的属性值决定,则A的属性称为综合属继承属性:若产生式右部符号B的属性值是根据左部非终结符的属性值或者右部其它符号的属性值决定的,则B的属性为继承属性。 (1)非终结符既可有综合属性也可有继承属性,但文法开始符号没有继承属性。 (2) 终结符只有综合属性,没有继承属性,它们由词法程序提供。 在计算时:综合属性沿属性语法树向上传递;继承属性沿属性语法树向下传递。 语法制导翻译:是指在语法分析过程中,完成附加在所使用的产生式上的语义规则描述的动作。 语法制导翻译实现:对单词符号串进行语法分析,构造语法分析树,然后根据需要构造属性依赖图,遍历语法树并在语法树的各结点处按语义规则进行计算。 中间代码(中间语言) 1、是复杂性介于源程序语言和机器语言的一种表示形式。 2、一般,快速编译程序直接生成目标代码。 3、为了使编译程序结构在逻辑上更为简单明确,常采用中间代码,这样可以将与机器相关的某些实现细节置于代码生成阶段仔细处理,并且可以在中间代码一级进行优化工作,使得代码优化比较容易实现。 何谓中间代码:源程序的一种内部表示,不依赖目标机的结构,易于代码的机械生成。 为何要转换成中间代码:(1)逻辑结构清楚;利于不同目标机上实现同一种语言。 (2)便于移植,便于修改,便于进行与机器无关的优化。 中间代码的几种形式:逆波兰记号,三元式和树形表示,四元式 符号表的一般形式:一张符号表的的组成包括两项,即名字栏和信息栏。 信息栏包含许多子栏和标志位,用来记录相应名字和种种不同属性,名字栏也称主栏。主栏的内容称为关键字(key word)。 符号表的功能:(1)收集符号属性(2) 上下文语义的合法性检查的依据:检查标识符属性在上下文中的一致性和合法性。(3)作为目标代码生成阶段地址分配的依据

广东省科研诚信管理办法(试行)

附件1 广东省科研诚信管理办法(试行)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编制目的和依据】为完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加强科研诚信建设,营造良好科研创新生态,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以及《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监督规定》等文件,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概念定义】本办法所称科研诚信管理,是指对隶属本省管辖或参与本省组织的科研活动事项的相关主管部门、专业机构、科研活动承担单位、科研人员、咨询专家、第三方中介服务机构等责任主体信守承诺、履行义务、遵守科研行为准则的评价和奖惩。 第三条【管理依据】科研诚信管理依据科技计划、奖励等创新活动相关管理制度与政策法规,以及申报材料、合同或任务书、承诺书、评估评价、科技报告、审计报告、验收结论、调查结果等实施全覆盖、全过程管理。 第四条【基本原则】科研诚信管理遵循客观公正、奖惩

并举,激励创新、宽容失败,严守规矩、防止腐败,统筹监督、共享联动的原则。 第二章管理职责 第五条【省科技厅职责】省科技厅负责全省科研诚信统筹协调和宏观指导,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推进科研诚信体系建设;指导相关责任主体开展科研诚信管理工作;收集和记录相关责任主体的科研信用情况,开展信用评价及结果应用;对重大科研诚信案件开展调查,做好异议处理、信用修复、联合惩戒等工作。 第六条【各地科技部门职责】各地科技主管部门负责推进本行政区域科研诚信建设,履行本级科研诚信管理职责,加强宣传教育和监督引导,强化科研诚信审核管理,发挥承上启下作用,组织本级以及协调配合上级部门开展案件查处和联合惩戒工作。 第七条【各相关责任主体职责】从事隶属本省管辖或参与本省组织科研活动事项的各类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社会组织、专业服务机构等是科研作风学风、科研诚信建设、案件调查处理的第一责任主体,应严格自律、规范管理,防止失信行为,加强自我监督,遵守科研诚信管理各项规定,信守科研信用承诺,落实科研信用要求,履行诚信管理主体

名词解释答案

题目部分,(卷面共有47题,47分,各大题标有题量和总分) 一、名词解释(47小题,共47分) 1、()自由水 答案:包括毛细水和重力水。毛细水不仅受到重力的作用,还受到表面张力的支配,能沿着土的细孔隙从潜水面上升到一定的高度。重力水在重力或压力差作用下能在土中渗流,对于土颗粒和结构物都有浮力作用。 2、()土的液相 答案:土的液相是指存在于土孔隙中的水。它和亲水性的矿物颗粒表面有着复杂的物理化学作用。按照水与土相互作用程度的强弱,可将土中水分为结合水和自由水两类。 3、()土的气相 答案:指充填在土的孔隙中的气体,包括与大气连通和不连通的两类。与大气连通的气体对土的工程性质没有多大的影响,当土受到外力作用时,这种气体很快从孔隙中挤出;但是密闭的气体对土的工程性质有很大的影响,在压力作用下这种气体可被压缩或溶解于水中,而当压力减小时,气泡会恢复原状或重新游离出来。 4、()土的固相 答案:土的固相物质包括无机矿物颗粒和有机质,是构成土的骨架最基本的物质。 5、()次生矿物 答案:由原生矿物经过风化作用后形成的新矿物,如三氧化二铝、三氧化二铁、次生二氧化硅、粘土矿物以及碳酸盐等。 6、()土的灵敏度 答案:保持原来含水量不变但天然结构被破坏的重塑土的强度比保持天然结构的原状土的强度低,其比值可作为结构性的指标,即灵敏度。 7、()结合水 答案:指处于土颗粒表面水膜中的水,受到表面引力的控制而不服从静水力学规律,其冰点低于零度。结合水又可分为强结合水和弱结合水。 8、()土的结构性 答案:土的结构性是指土的物质组成(主要指土粒,也包括孔隙)的空间相互排列,以及土粒间的联结特征的综合。它对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有重要的影响。土的结构,按其颗粒的排列方式有:单粒结构、聚粒结构、絮凝结构等。土的结构在形成过程中,以及形成之后,

电大公共行政学小抄名词解释

1.公共行政学:公共行政学是研究公共组织依法处理政务的有效性、公平性、民主性的规律的交叉性与综合性学科。(在这里公共组织主要是指政府,公共行政就是政府行政。) 2.公共行政环境:公共行政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地作用或影响公共组织、行政心理、行政行为和管理方法与技术的行政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3.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一定的环境中,逐步形成的全体公共组织成员所共同信奉和遵守的价值观,并支配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组织文化在政府也可以称之为公共行政组织文化,在企业则称之为企业文化。组织文化包括组织观念、法律意识、道德感情和价值观等。) 4.政府职能: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在国家和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应起的作用。(换句话说,就是指政府在国家和社会中行使行政权力的范围、程度和方式。) 5.市场失效:市场失效是指因为市场局限性和缺陷所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或无效率,并且不能解决外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的问题以及社会公平问题。 6.行政体制:行政体制指政府系统内部行政权力的划分、政府机构的设置以及运行等各种关系和制度的总和。 7.地方政府体制:地方政府体制是指地方政府按照一定的法律或标准划分的政府组织形式. 8.行政区划体制:行政区划体制是指根据一定的原则将全国领土划分为若干部分和若干层次的管理区域,并设置相应的行政机关的组织体制。 9.完整制:完整制又叫一元统属制,是指公共组织的同一层级或同一组织内部的各个部门,完全接受一个公共组织或同一位行政首长的领导、指挥和监督的组织类型。 10.分离制:分离制又称多元领导制,是指一个公共组织的同一层级的各个组织部门或同一组织部门,隶属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公共组织或行政首长领导、指挥和监督的组织类型。 11.首长制:首长制又称独立制、一长制或首长负责制。它是指行政首长独自掌握决策权和指挥权,对其管辖的公共事务进行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并完全负责的公共组织类型。 12.层级制:层级制又分级制,是指公共组织在纵向上按照等级划分为不同的上下节制的层级组织结构,不同等级的职能目标和工作性质相同,但管理范围和管理权限却随着等级降低而逐渐变小的组织类型。 13.机能制:机能制又称职能制,是指公共组织在横向上按照不同职能目标划分为不同职能部门的组织类型。14.行政领导者:行政领导者是指在行政系统中有正式权威和正式职位的集体或个人。 15.委任制:亦称任命制,是指由立法机关或其他任免机关经过考察而直接任命产生行政领导者的制度。 16.考任制:考任制是指由专门的机构根据统一的、客观的标准,按照公开考试、择优录取的程序产生行政领导者的制度。 17.行政领导权力:行政领导权力是指行政领导者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利用其合法地位以不同的激励方式和制约方式,引导下属同心协力达成行政目标的影响力。18..行政领导责任:行政领导责任是指行政领导者违反其法定的义务所引起的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 19.人事行政:人事行政是指国家的人事机构为实现行政目标和社会目标,通过各种人事管理手段对公共行政人员所进行的制度化和法治化管理。20.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指在一定范围内能够作为生产性要素投入社会经济活动的全部劳动人口的总和。它可分为现实的人力资源和潜在的人力资源两部分。 21.程序性决策:也叫常规性决策,是指决策者对所要决策的问题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先例可参考的结构性较强,重复性的日常事务所进行的决策。 22.非程序性决策:也叫非常规性决策,是指决策者对所要决策的问题无法可依,无章可循,无先例可供参考的决策,是非重复性的、非结构性的决策。 23.危机决策:是指领导者在自然或人为的突发性事件发生后,迅速启动各种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大胆预测,做出决定的过程。 24.行政决策参与:是指行政领导者个人或集体在行政决策时,专家学者、社会团体、公民等对决策提出意见或建议的活动。 25.行政执行:行政执行是行政机关及行政人员依法实施行政决策,以实现预期行政目标和社会目标的活动的总和。 26.行政控制:行政控制指行政领导者运用一定的控制手段,按照目标规范衡量行政决策的执行情况,及时纠正和调节执行中的偏差,以确保实现行政目标的活动。27.行政协调:行政协调是指调整行政系统内各机构之间、人员之间、行政运行各环节之间的关系,以及行政系统与行政环境之间的关系,以提高行政效能,实现行政目标的行为。 28.法制监督:法制监督,又称对行政的监督,是指有权国家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是否合法正确地行使职权所进行的监督与控制。 29.舆论监督:舆论监督是指通过在公共论坛的言论空 间中所抒发的舆论力量对政府机构和政府官员滥用权力等不当行为的监督与制约。 30.行政立法:行政立法一般是指立法机关通过法定形 式将某些立法权授予行政机关,行政机关得依据授权法(含宪法)创制行政法规和规章的行为。 31.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指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有关行使行政权力,履行行政职责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32.标杆管理: 标杆管理是指公共组织通过瞄准竞争的 高目标,不断超越自己,超越标杆,追求卓越,成为强中之 强组织创新和流程再造的过程. 33.政府全面质量管理:政府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全员 参与的、以各种科学方法改进公共组织的管理与服务的,对公共组织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进行全面管理,以获得顾客满意为目标的管理方法、管理理念和制度。 34.行政效率:行政效率是指公共组织和行政工作人员 从事公共行政管理工作所投入的各种资源与所取得的成果和效益之间的比例关系。 35.行政改革:行政改革是指政府为了适应社会环境,或者高效公平地处理社会公共事务,调整内部体制和组织结构,重新进行权力配置,并调整政府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过程。 36.政府再造:政府再造是指对公共体制和公共组织绩 效根本性的转型,大幅度提高组织效能、效率、适应性以及创新的能力,并通过改革组织目标、组织激励、责任机制、权力结构以及组织文化等来完成这种转型过程。

热力学概念名词解释

热力学概念名词解释

传热学名词解释 一、绪论 1.热流量:单位时间内所传递的热量 2.热流密度:单位传热面上的热流量 3.导热:物体各部分之间不发生相对位移时,依靠物质微粒(分子、原子或自由电子)的热运动而产生的热能传递,称为导热。 4.对流传热:流体流过固体壁时的热传递过程,就是热对流和导热联合用的热量传递过程,称为表面对流传热,简称对流传热。5.辐射传热:物体间通过热辐射而进行的热量传递,称辐射传热。6.总传热过程:热量从温度较高的流体经过固体壁传递给另一侧温度较低流体的过程,称为总传热过程,简称传热过程。 7.对流传热系数:单位时间内单位传热面当流体温度与壁面温度差为1K是的对流传热量,单位为W/(m2·K)。对流传热系数表示对流传热能力的大小。 8.辐射传热系数:单位时间内单位传热面当流体温度与壁面温度差为1K是的辐射传热量,单位为W/(m2·K)。辐射传热系数表示辐射传热能力的大小。 9.复合传热系数:单位时间内单位传热面当流体温度与壁面温度差为1K是的复合传热量,单位为W/(m2·K)。复合传热系数表示复合传热能力的大小。 10.总传热系数:总传热过程中热量传递能力的大小。数值 上表示传热温差为1K时,单位传热面积在单位时间内的传 热量。

二、热传导 1.温度场:某一瞬间物体内各点温度分布的总称。一般来说,它是空间坐标和时间坐标的函数。 2.等温面(线):由物体内温度相同的点所连成的面(或线)。3.温度梯度:在等温面法线方向上最大温度变化率。 4.热导率:物性参数,热流密度矢量与温度降度的比值,数值上等于1 K/m的温度梯度作用下产生的热流密度。热导率是材料固有的热物理性质,表示物质导热能力的大小。 5.导温系数:材料传播温度变化能力大小的指标。 6.稳态导热:物体中各点温度不随时间而改变的导热过程。 7.非稳态导热:物体中各点温度随时间而改变的导热过程。 8.傅里叶定律:在各向同性均质的导热物体中,通过某导热面积的热流密度正比于该导热面法向温度变化率。 9.保温(隔热)材料:λ≤0.12W/(m·K)(平均温度不高于350℃时)的材料。10.肋效率:肋片实际散热量与肋片最大可能散热量之比。 11.接触热阻:材料表面由于存在一定的粗糙度使相接触的表面之间存在间隙,给导热过程带来额外热阻。 12.定解条件(单值性条件):使微分方程获得适合某一特定 问题解的附加条件,包括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三、对流传热 1.速度边界层:在流场中壁面附近流速发生急剧变化的薄层。2.温度边界层:在流体温度场中壁面附近温度发生急剧变化的薄层。

2019年天津继续教育公需课考试答案解析

单选题 1.我国的经济发展目前进入了()时代。(3.0分) A.传统经济 B.计划经济 C.短缺经济 D.过剩经济 我的答案:D√答对 2.根据本讲,谁控制了()就相当于控制了世界核心利益,控制了利润走向。( 3.0分) A.石油 B.标准 C.粮食 D.钢铁 我的答案:B√答对 3.根据本讲,十九大报告的精髓是()(3.0分) A.八个明确 B.十四个坚持 C.一百件大事 D.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我的答案:D√答对

4.本讲提到,三个时代——三次飞跃,体现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新时代理论与实践的逻辑,逻辑起点在()。(3.0分) A.历史 B.文化 C.经济 D.发展 我的答案:A√答对 5.根据本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初心”体现在()。(3.0分) A.为人民服务 B.人民的愿望 C.国家强盛 D.文化繁荣 我的答案:B√答对 6.根据本讲,“崖山之后无中华”中的崖山之战是发生在什么朝代的事情。(3.0分) A.元朝 B.明朝 C.清朝 D.宋朝 我的答案:D√答对

7.根据本讲,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是()(3.0分) A.资产阶级 B.农民阶级 C.工人阶级 D.统治阶级 我的答案:C√答对 8.从经济上来讲,社会主义的本质,主要就体现在()上。(3.0分) A.共同富裕 B.国家强大 C.GDP增速 D.物质丰富 我的答案:A√答对 9.根据本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使命”体现在()。(3.0分) A.人民的愿望 B.团结合作 C.世界和平 D.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我的答案:D√答对 10.时代的主题是()。(3.0分) A.战争与革命

(完整word版)科研诚信与学术规范总结报告

中国农业大学科研诚信与学术规范 课程总结报告 学院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专业果树学 学号S20143010104 姓名王彦涛 2014年9 月19 日

近几年,学术界的科研诚信问题频频亮出红灯,学术造假、学术不端之风有所抬头。这些负能量不得不让我们每一位从事科研事业的人深入思考、吸取教训。中国已经拥有世界上最为庞大的科研队伍,我们不能只注重人才的数量,科研队伍的质量才是国家科技的核心竞争力。而科研诚信与学术规范就好比是这支队伍的铁的纪律,只有纪律严明的队伍才能克敌制胜!所谓科研诚信就是在科学研究中保持实事求是、诚实、守信、不欺骗、不弄虚作假、言行与思想一致的品质。“诚”即内外一致,“信”即言而有信;学术规范是指在学术创作过程中自觉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尊重他人知识产权,不伪造、篡改数据,不抄袭他人论文等。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从事农业科学的学习和研究一直是我梦寐以求的事。同时作为一名研究生新生理应在开始自己的科研路之前,弄清楚、搞明白科研诚信与学术规范的问题,这些基本的学术修养、科研素质在我们以后的科研生涯中会发挥潜移默化、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说,作为一名祖国未来的科研人员,我们将来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国家科学界的权威和声誉,良好的科研素质和经得住考验的学术修养就是我们捍卫真理、迎接挑战的利器。所以说,科研诚信与学术规范是每一位研究生入学前的必修课,是我们每一位科研人员必须具备的品质。 能够成为中国农业大学的一名硕士研究生,能够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里学习和研究未知的事物,是我莫大的荣幸。我由衷地为我的大学、我的专业感到骄傲。以下是我根据自身特点、研究类型以及今后的学业发展规划,就科研诚信与学术规范方面,简单谈一下自己以后可能遇到类似违反科研诚信与学术规范的问题时,自己应该有怎样的处理态度和方式。 首先,在硕士阶段,因为我的基础比较薄弱,我会积极主动地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提高自己实验的操作水平。在此基础上,不断锻炼自己设计和分析实验的能力。争取在第一学期结束之前,我能够建立起系统的知识体系以及对自己所研究的课题有一定的认识深度,这个阶段是自己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的过程。在以后的实验实施、数据处理、结果分析以及论文的撰写过程中,不论实验成功与否,都应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实事求是地对待实验结果,全面辨证地分析实验数据,自觉践行科研诚信与学术道德规范。 其次,在课题开展顺利的情况下,我希望自己能继续深造。所以,牢记科研诚信,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对我以后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科研道路并不是畅通无阻的,它必将充满荆棘与坎坷。在以后的学习、研究中,我相信我会遇到很多困难:比如,实验思路复杂而混乱,实验设计缺乏创新创意,实验屡屡失败,实验结果不甚理想等等。可能有时候编造或篡改一组数据可能就会发表一篇不错的论文,当我面临这样那样的诱惑时,我希望自己能够清楚地意识到什么东西才是最重要的,什么东西可以放弃,什么东西一旦丢失就再也无法弥补。这样,我就能做出正确的、不会让自己追悔莫及的选择 在开学典礼上,校长向我们提出了“修学,修业,修身”的嘱托。学习和研究是我们今后生活的重中之重,但是学会如何做事,怎样做人更是我们立足社会最基本的要求。科研诚信与学术规范就是研究生在修业、修身方面最根本的价值体现。 最后,我想在我毕业的时候,我不求我能取得多么高的学术成就,我只希望自己能真正学会如何做事、怎样做人,能够堂堂正正、坦坦荡荡在别人面前挺直腰杆儿,能够无惧学校的审核、他人的非议。 学校为了提高研究生的科研素质和学术修养,特意在开学之初就科研诚信与

电大专科《公共行政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202)

电大专科《公共行政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202) 盗传必究 一、名词解释 1.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在国家和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应起的作用。 2.行政区划体制:是指根据一定的原则将全国领土划分为若干部分和若干层次的管理区域,并设置相应的行政机关的组织体制。 3.完整制:又叫一元统属制,是指公共组织的同一层级或同一组织内部的各个部门,完全接受一个公共组织或同一位行政首长的领导、指挥和监督的组织类型。 4.行政效率:是指公共组织和行政工作人员从事公共行政管理工作所投入的各种资源与所取得的成果和效益之间的比例关系。 5.市场失效:是指因为市场局限性和缺陷所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或无效率,并且不能解决外部性问题以及社会公平问题。 6.行政体制:指政府系统内部行政权力的划分、政府机构的设置以及运行等各种关系和制度的总和。 7.程序性决策:也叫常规性决策,是指决策者对所要决策的问题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先例可参考的结构性较强,重复性的日常事务所进行的决策。 8.行政法规:是指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有关行使行政权力,履行行政职责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9. 管理幅度:是指领导机关或领导者直接领导下属的部门或人员的数额。 10.行政决策参与:是指行政领导者个人或集体在行政决策时,专家学者、社会团体、公民等对决策提出意见或建议的活动。 11.电子政府:是指在政府内部采用电子化和自动化技术的基础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起网络化的政府信息系统,并利用这个系统为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公民提供方便、高效的政府服务和政务信息。 12. 公共行政学:是研究公共组织依法处理政务的有效性、公平性、民主性的规律的交叉性与综合性学科。 13. 行政领导责任:是指行政领导者违反其法定的义务所引起的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 14. 风险型决策:是指决策者对决策对象的自然状态和客观条件比较清楚,也有比较明确的决策目标,但是实现决策目标结果必须冒一定风险。 15. 事前监督:是指在某种公共行政管理活动开展之前,监督部门围绕公共行政管理主体的行政行为进行的监督检查。 16. 政府再造:是指对公共体制和公共组织绩效根本性的转型,大幅度提高组织效能、效率、适应性以及创新的能力,并通过改革组织目标、组织激励、责任机制、权力结构以及组织文化等来完成这种转型

苏州大学学术诚信考试题库

总共 100 题共 100 学风和学术诚信教育考试分 一 .单选题(共30 题 ,共 30 分) 1.目前我国许多高校使用了学术不端检测系统,意图有效地防范学术失范现象的出现,你认为下列 说法准确的是(1 分) A.没有什么作用,上有对策,下有政策 B.作用不是很大,仍然没有办法避免失范现象 C.有点作用,可以帮我们了解毕业论文学术规范 D.有很大作用,不仅了解了学术规范而且帮助我们树立了正确的学术道德观念 标准答案: D 考生答案: 本题得分: 0 试题解析: 2.以事实为根据,避免主观和偏见是指______原则。(1 分) A.诚实 B.客观 C.精确 D.高效 标准答案: B 考生答案: 本题得分: 0 试题解析: 3.选择的课题必须具有意义。______课题要在具有学术价值的同时,显示有良好的应用前景。(1 分) A.基础性 B.实用性 C.应用基础

D.创新性 标准答案: C 考生答案: 本题得分: 0 试题解析: 4.如果学校发现学生的毕业论文是明显的抄袭之作,学校应该(1 分) A.严厉对待,撤销该学生的学位 B.给予严重的处罚,但仍授予该学生学位 C.给予一般处罚,但仍授予该学生学位 D.学校不进行任何处罚,去伪求真就可以了 标准答案: A 考生答案: 本题得分: 0 试题解析: 5.2006 年 11 月,科技部发布了 _______,逐步使科研诚信建设体系化。(1 分) A.《科技计划中科研不段行为处理决定》 B.《科技计划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 C.《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 D.《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实行)》 标准答案: C 考生答案: 本题得分: 0 试题解析: 6.所有生物本能的行为是_______。(1 分) A.见利忘义 B.离群索居 C.求乐避苦

学术道德诚信学习心得

学术道德诚信学习心得 科研本身就是一件严肃以及认真的事情。对于研究生,学术固然重要,道德却更不容忽视。学术道德是治学的起码要求,是学者的学术良心,其实施和维系主要依靠学者的良心及学术共同体内的道德舆论。学术界不可一日无学术道德,否则歪风邪气便会乘虚而入,扰乱严谨科学的学术界。 学风浮躁是引起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要原因,要克服学风浮躁、学术评价中急功近利的倾向,需要“诚信为学”。“诚信为学,恪守学术道德”,认真对待学术是对知识的尊重,对老师的尊重,对他人的尊重,更是对自己的尊重,作为高校学生的我们更应该把诚信这一原则用与对待学术研究上。在学术道德学习过程中,让我认识到先前许多的认识多都过于模糊,一些切实的案例让我及时意识到平日的认识误区,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无心之过”或者说是“非故意性”的学术道德过失。所以,学习“学术道德规范”就非常的有必要,我们要始终怀有一颗敬畏学术的心。不管自己的学术水平如何,只要是从事学术研究,就应该保持对知识、对学问的敬畏。维护学术尊严、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坚持严谨治学,力戒浮躁是我们每位研究生努力的方向。 当前研究生学术诚信的构建要靠多方面,虽然学术道德的提升需要个人、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不过现阶段更具可操作性的还是加强个人对学术道德的认识,严格自律。比如在学术活动中,要注意正确的引用等等。我们不仅可以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自学到相关的行文规范,也可以向经验丰富的老师请教,避免学术不端的行为。我们研究生作为高等教育的高层次培养人才,更应该成为学术道德的遵守者和学术规范的恪守者,在形成良好的学术风气,塑造浓厚的学术氛围等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体现在具体行动上,就是在实际的学术活动中自觉地遵守学术行规,仔细学习并深入了解学术道德规范的细则与要求,在写作中严格遵守学术规范。 如果每个研究生都以来不得半点虚假的态度来面对科学生涯,才能真正在科研道路上取得想要追求的成绩,真正推动科学的发展。作为每一个研究生,都应严格要求自己,提高道德底线,牢固树立诚信意识,自觉恪守学术道德,坚守学术诚信,杜绝学术腐败,摒弃学术造假,时刻用学术道德来指导自己的学术实践活动,提高研究生的道德自律能力和法制观念,培养我们的学术道德品质。 最近我校开展了学习学术道德规范的活动。作为一名研究生,我想我们应该多倡导并认真贯彻学术道德的基本要求。我觉得我们首先应该明确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是科学研究工作者应遵循的基本伦理和规范,是保证学术正常交流、提高学术水平,实现学术积累和创新的根本保障。近年来,学术活动中道德失准、行为失范的问题时有发生。一些学者违背学术研究目的,或急功近利,粗制滥造;或媚于世俗,热衷炒作;更有甚者,丧失学术道德,以抄袭剽窃为手段换取一时之名利。这些行为和现象虽属个别,但若不加以制约,将严重污染学术环境,影响学术声誉,阻碍学术进步,进而影响整个学术群体的创新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立德、立功、立言。“立德”位于前列,显然,它比建功立业、著书立说更为重要。德包括政治品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就学者而言,学术道德是立身之本。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和反思学术道德规范对我们的要求。 在当代这个社会中,学术道德被很多人遗忘。学术腐败甚至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学术腐败有很多种表现形式,例如制造学术泡沫、搞假冒伪劣、抄袭剽

公共行政学名词解释

1.委员会制 委员会制是指在公共组织中,由两个人以上掌握决策权和指挥权,按照多数原则进行决策的公共组织类型。 2.层级制 层级制又分级制,是指公共组织在纵向上按照等级划分为不同的上下节制的层级组织结构,不同等级的职能目标和工作性质相同,但管理范围和管理权限却随着等级降低而逐渐变小的组织类型。 3.机能制 机能制又称职能制,是指公共组织在横向上按照不同职能目标划分为不同职能部门的组织类型。 4.战略管理 公共组织的战略管理是指对公共组织在一定时期的全局的、长远的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和政策,以及资源调配做出的决策和管理艺术。 5.政府再造的含义 政府再造是指对公共体制和公共组织绩效根本性的转型,大幅度提高组织效能、效率、适应性以及创新的能力,并通过改革组织目标、组织激励、责任机制、权力结构以及组织文化等来完成这种转型过程。 政府再造就是用企业化体制取代官僚体制,即创造具有创新习惯和持续改进质量能力的公共组织和公共体制,而不必靠外力驱使。 企业家政府是政府再造的重要内容。企业家政府是指具有企业家精神的行政管理者,用企业的管理方式,以低成本高产出为目标,敢于冒风险、敢于创新、敢于打破僵化官僚体制,取得高绩效的政府。

企业家政府重视政府的成本效益,重视创新与改革,强调利用市场机制和竞争,强调对执行者授权,主张顾客导向,主张放松规制。 6.目标管理的涵义和特点 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目标管理的特点是以人、工作和成果为中心的现代管理方法。 7.行政规章的含义 行政规章是指特定的行政机关根据法律和法规,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行政规章简称规章。 8.事前监督; 事前监督是指在某种公共行政管理活动开展之前,监督部门围绕公共行政管理主体的行政行为进行的监督检查。 9.行政评估的含义 行政评估是指对行政执行活动的进展情况和效果进行评价和总结,包括行政执行过程评估和行政执行效果评估两个方面。一般意义上所说的行政评估主要是指行政执行效果评估。 10.行政领导权力的概念 行政领导权力是指行政领导者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利用其合法地位以不同的激励方式和制约方式,引导下属同心协力达成行政目标的影响力。 11.完整制 完整制又叫一元统属制,是指公共组织的同一层级或同一组织内部的各个部门,完全接受一个公共组织或同一位行政首长的领导、指挥和监督的组织类型。

认知心理学~各章概念、名词解释

自考《认知心理学》复习材料 各章概念、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回答方法:和简答题一样,如实验应回答实验者,实验设计,实验结论,实验说明问题) 第一章绪论 1. 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它包括知识的获得、贮存、转化和使用。P2 2. 认知心理学:代表心理学研究的一种特定的理论定向、角度和途径。这种途径强调心理结构和过程。P2 3. 认知路径:强调心理结构和过程。P2 4. 内省:指被训练过的观察者仔细的、小心地注意他们自己的感觉,精确的辨别这些感觉,并尽可能客观地报 告这些感觉。p4 5. 信息加工途径:来自计算机科学和通讯科学。由两部分组成;p9 第一是心理过程能够通过计算机的操作相比较,而得到最好的理解。 第二是心理过程可以解释为,系统从刺激到反应的一系列阶段中,所完成的信息加工。 6. 生态学效度:研究所获得的结果也应该能够适用于现实世界中自然发生的行为。P11 7. 认知科学:当今试图回答有关心的问题的一个领域,它考察知识的性质、组成、发展和运用。P12 8. 认知神经学:着重考察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如何解释认知过程。P12 9. 脑损伤:涉及到组织的破坏,通常由中风、肿瘤或事故引起。P13 10. PET扫描:是指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这种扫描技术能够通过测量血流模式,得到脑活动图。PET扫描能 够用来研究象注意、表象和阅读这样的认知过程。P13 11. MRI:磁共振成像;让无害的强磁场穿过头部,采集来自集结在不同组织的不同部位中的分子的射线,来为 脑解剖学提供详细的图像。P14 12. 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只需5秒便能做出一个血流改变图像,而MRI需要90秒,相比PET,其产生的 图像更加精确,费用低。P14 13. ERP:事件相关电位;此技术能够记录被试在对刺激进行反应时,脑电活动的微小变动(持续时间不到1秒)。 这种技术又称诱发反应电位技术。P14 14. 单细胞记录技术:此技术不能安全用于人类;研究者通过将微电极插在单个神经元旁边或者甚至插进单个神 经元,来研究动物和神经系统的特征。这个研究对视觉模式识别有重要意义。P14 15.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分支,这种计算机科学关心如何通过创建计算机程序,来让计算机显示出典型地 只和人类相联系的智能行为。纯粹的人工知能是一种探索尽可能高效地完成任务的途径。P15

科研诚信结课论文-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

科研诚信和学术道德—学术立身之本 摘要:近年来学术不端行为频发,严重的扰乱了学术环境。本文通过对北京大学教授钱思进揭露其研究生胡震本科毕业论文存在造假案例分析,找出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针对问题提出解决研究生学术不端问题的方案;除了外界的学术道德教育和道德监督体制的约束外,也需要从自身出发,做到科研诚信和学术道德自律。 关键词:学术道德,研究生,对策,自我要求 1.背景介绍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做学术也如此。近年来屡屡发生的学术不端的行为, 不仅使科研人员的学术诚信受到挑战,也违背了学术道德规范扰乱了正常的学术秩序。学术不端,是指从事学术与科研人员的不良学术行为。2007年,中国科协正式发布《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对7类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提出具体标准,包括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的各种造假、抄袭、剽窃和其他违背科学共同体惯例的行为;故意做出错误的陈述,捏造数据或结果,破坏原始数据的完整性,篡改实验记录和图片;侵犯或损害他人著作权,故意省略参考他人出版物,抄袭他人作品,篡改他人作品的内容;成果发表时一稿多投;采用不正当手段干扰和妨碍他人研究活动;参与或与他人合谋隐匿学术劣迹;参加与自己专业无关的评审及审稿工作,以及以学术团体、专家的名义参与商业广告宣传等。 [1]这些行为的本质是相关学术人员缺乏学术诚信,没有诚信意识,不懂得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当一个人在学术上都没有诚信可言,一个人的自身品质也应该受到怀疑。 2.案例分析 2.1案例介绍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钱思进2011年7月30日在博客上,发表了《教育界剽窃造假的另一恶劣案例,中国教育界学术打假和惩治腐败的艰难》的文章,文章长达6500余字,详细记叙了对其学生胡震本科毕业论文打假的过程,打假历时一年多,至今未有结果。钱思进称:“他用承诺删除他的毕业论文中剽窃抄袭的部分,骗取了我的签字,然后又用我的签字,向四川大学骗取了毕业论文的通过和学士学位。”按北京大学的规定,凡是在入学过程中有欺骗造假的确实证据,应将涉嫌学生辞退。2010年上半年,钱思进向北京大学报告了该学生的抄袭造假记录,请他们给予核查。后被告知,该毕业论文是四川大学的论文,核查

名词解释答案

边际替代率: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时所需要的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 边际技术替代率: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等量地把某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个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 博弈均衡:指博弈中的所以参与者都不想改变自己的策略的这样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吉芬商品:需求量与价格成同方向变动的特殊商品。 恩格尔曲线:表示消费者在每一收入水平对某商品的需求量。 收入效应: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替代效应: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寡头市场:又称寡头垄断市场,是指少数几家厂商控制整个市场的产

品的生产和销售的这样一种市场组织。 古诺解:在分析两个寡头厂商的产量和价格决定问题上,假定两个厂商都准确了解市场的需求曲线,生产成本为零,并在已知对方产量的情况下,各自制订能够使得自身利润最大化的产量,双寡头竞争的最终结果是每个厂商生产市场容量的三分之一,市场的这一产量称为古诺解 规模报酬的变化: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按同比例变化时带来的产量变化。 规模经济:在企业生产扩张的开始阶段,厂商由于扩大生产规模而使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基尼系数:在洛伦兹曲线图中,不平等面积与完全不平等面积之比,称为基尼系数。它是衡量一个国家贫富差距的标准。 机会成本: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价格歧视:以不同价格销售同一种产品。 二级价格歧视:要求对不同的消费数量段规定不同的价格。 三级价格歧视:垄断厂商对同一种产品在不同的市场上(或对不同的消费群)收取不同的价格。 纳什均衡:在一个纳什均衡里,任何一个参与者都不会改变自己的最优策略,如果其他参与者均不改变各自的最优策略。 生产函数: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公共行政学作业3答案

公共行政学作业3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行政监察管辖:行政监察管辖,是指对某个监督对象确定由哪一级或者哪一个行政监察机关实施监督和哪一级或者哪一个行政监察机关对哪些特定监督事项有权进行管辖的法律制度。 2、招标性采购:是指通过招标的方式,邀请所有的或一定范围的潜在的供应商参加投标,采购主体通过某种事先确定并公布的标准从所有投标商中评选出中标供应商,并与之签订合同的一种采购方式。 3、标杆管理:是指一个组织瞄准一个比其绩效更高的组织进行比较,以便取得更好的绩效。 4、行政诉讼:所谓行政诉讼,就是公民或法人对行政机关或行政工作人员就违法行政行为向司法机关提起诉讼。俗称“民告官”。 二、单项选择题 1.整个行政执行过程中最具实质意义的、最为关键的阶段是( C )。 A.协调阶段 B.总结阶段 C.实施阶段 D.准备阶段 2.对具有公务员身份的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案件,需要给予处分的,由( D )给予处分。

A.检察机关 B.行政监察机关 C.党的纪律检查机关 D.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和行政监察机关 3.国家预算中占主导地位的是( A )。 A.中央预算 B.县级预算 C.省级预算 D.市级预算 4.根据《立法法》,行政法规和规章应当在公布后的( B )天内报有关部门备案。 A.15 B.30 C.45 D.60 5.批准是一种约束力较强的( A )监督方式。其内容包括:要求监督对象报送审批材料、审查和批准(含不批准)三个基本步骤。 A.事先 B.事中 C.事后 D.全面 6.从20世纪( C )年代开始,西方发达国家相继开始进行行政改革,然后许多发展中国家因为实行市场化也进行不同程度的行政改革。 A.50 B.60 C.70 D.80 7.为了解决在实施决策的过程中出现的而一时又难以查清原因的问题的决策方案,称为( D )。 A.积极方案 B.追踪方案 C.应变方案 D.临时方案 8.行政决策体制的核心( D )。

材料科学基础基本概念-名词解释

材料科学基础基本概念-名词解释 单晶体:是指在整个晶体内部原子都按照周期性的规则排列。 多晶体:是指在晶体内每个局部区域里原子按周期性的规则排列,但不同局部区域之间原子的排列方向并不相同,因此多晶体也可看成由许多取向不同的小单晶体(晶粒)组成 点缺陷(Point defects):最简单的晶体缺陷,在结点上或邻近的微观区域内偏离晶体结构的正常排列。在空间三维方向上的尺寸都很小,约为一个、几个原子间距,又称零维缺陷。包括空位vacancies、间隙原子interstitial atoms、杂质impurities、溶质原子solutes等。 线缺陷(Linear defects):在一个方向上的缺陷扩展很大,其它两个方向上尺寸很小,也称为一维缺陷。主要为位错dislocations。 面缺陷(Planar defects):在两个方向上的缺陷扩展很大,其它一个方向上尺寸很小,也称为二维缺陷。包括晶界grain boundaries、相界phase boundaries、孪晶界twin boundaries、堆垛层错stacking faults等。 空位:晶体中点阵结点上的原子以其平衡位置为中心作热振动,当振动能足够大时,将克服周围原子的制约,跳离原来的位置,使得点阵中形成空结点,称为空位vacancies 肖脱基(Schottky)空位:迁移到晶体表面或内表面的正常结点位置,使晶体内部留下空位。 弗兰克尔(Frenkel)缺陷:挤入间隙位置,在晶体中形成数目相等的空位和间隙原子。 晶格畸变:点缺陷破坏了原子的平衡状态,使晶格发生扭曲,称晶格畸变。从而使强度、硬度提高,塑性、韧性下降;电阻升高,密度减小等。 热平衡缺陷:由于热起伏促使原子脱离点阵位置而形成的点缺陷称为热平衡缺陷(thermal equilibrium defects),这是晶体内原子的热运动的内部条件决定的。 过饱和的点缺陷:通过改变外部条件形成点缺陷,包括高温淬火、冷变形加工、高能粒子辐照等,这时的点缺陷浓度超过了平衡浓度,称为过饱和的点缺陷(supersaturated point defects) 。 位错:当晶格中一部分晶体相对于另一部分晶体发生局部滑移时,滑移面上滑移区与未滑移区的交界线称作位错 刃型位错:当一个完整晶体某晶面以上的某处多出半个原子面,该晶面象刀刃一样切入晶体,这个多余原子面的边缘就是刃型位错。 刃型位错线可以理解为已滑移区和未滑移区的分界线,它不一定是直线 螺型位错:位错附近的原子是按螺旋形排列的。螺型位错的位错线与滑移矢量平行,因此一定是直线 混合位错:一种更为普遍的位错形式,其滑移矢量既不平行也不垂直于位错线,而与位错线相交成任意角度。可看作是刃型位错和螺型位错的混合形式。 柏氏矢量b: 用于表征不同类型位错的特征的一个物理参量,是决定晶格偏离方向与大小的向量,可揭示位错的本质。 位错的滑移(守恒运动):在外加切应力作用下,位错中心附近的原子沿柏氏矢量b方向在滑移面上不断作少量位移(小于一个原子间距)而逐步实现。 交滑移:由于螺型位错可有多个滑移面,螺型位错在原滑移面上运动受阻时,可转移到与之相交的另一个滑移面上继续滑移。如果交滑移后的位错再转回到和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