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定都南京

中华民国定都南京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中华民国定都南京,采用五色旗为国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

定都南京:

孙中山先生很钟情于南京,他一直认为南京市最适合建都的城市。他在《建国方略》中这样评价南京:“南京为中国古都,在北京之前,而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宫,钟毓一处,在世界中之大都市,诚难觅如此佳境也。而又恰居长江下游两岸最丰富区域之中心,南京将来之发达,未可限量也。”

历史意义:

(1)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2)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从此他们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3)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4)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

民国时期南京古玩行的回回

民国时期南京古玩行的回回 【南京回族史料】民国时期南京古玩市场经营之主客体人群 ... 民国时期南京古玩市场经营之主客体人群研究 南京作为民国首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烙有浓厚的民国印记。古玩业是以经济的形式,挟浓厚的政治因素,贩卖文化的经营品类,是政治、经济、文化融合的统一体,为民国最好的形式化载体。作为地区阶段性历史研究,民国时期南京古玩市场的相关学术研究一直较为薄弱,但已经始为学术界所关注。本文研究论述以1934年《南京市古玩玉器业同业公会会员名录》[1]为参照对象。 1934年南京古玩市场正是处于高速发展期。三年之后由于日军的占领,南京古玩业遭到毁灭性打击。之后又奇迹般的复苏,进而更加蓬勃发展。这一切与此时南京建设带动下的古玩业良好的发展契机分不开。从会员名录中我们发现当时南京共有古玩店铺19家,其中前清开办2家,其余17家皆为民国后开业。从店铺资金方面看,19家店铺共拥有固定资产10,800元,流动资产19,900元,总资产为30,700元[1]。而这些资产的分配并不均等,大铺与小铺的差别甚至达80倍。有的店铺只有固定资产,有的店铺仅有流动资产。因此,根据各铺总资产情况,可将其分为四类。 南京古玩店铺一般都规模较小,其基本结构大致为一个掌柜与一两个伙计,部分大的店铺再加上一两个学徒。南京的古玩业不比北京

和上海,店铺规模自然不会很大。当时古玩业从业总人数为70人。通常一家店铺仅一两人,最多也就四五人。雇员与店铺实力相关,资金雄厚、规模较大的店铺雇佣店员也相对较多。但限于古玩行业的特殊情况,店铺规模大小差异不是很大,资产的占有量自然决定了雇员数量。例如作为当时南京古玩业龙头的迪华斋雇员为四人。而另一家前清开业的经古舍虽然资金为1200元,却因经营时间长,雇员亦为四人。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南京古玩业正处在有序发展阶段,历史悠久、经营有方的铺子已经有了喜人的规模,而其他店铺则相对较弱。此时南京古玩玉器同业公会登记的19家店铺正是三年后南京古玩业大发展的基础,而这群从业人员日后也成为南京古玩业发展的骨干和支柱。 第一章市场从业者 马克思曾提出:“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社会文明的创造者。”以劳动为手段,人脱离动物行列形成社会,并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事务中处于主导地位。而商业社会的从业人员,作为市场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对市场的形成、发展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民国时期,南京古玩业无论人从员数量还是店铺规模来看都属于中小行业。即使在北京、上海这样古玩业发达的城市,与其他行业相比古玩业同样仅能类属于中小行业。这是由行业自身的性质所决定的。然行业虽小,人员分类却相较其他行业更为丰富。除通常意义上的卖

民国南京规划

金陵怀古:亨利·墨菲与吕彦直 2009年9月7日10:5 王受之博客https://www.360docs.net/doc/d0314536.html, 民国时期的南京中心区规划布局 现在能够看到痕迹的南京,在早期完整的城市规划中有两方面:一个是产生于朱元璋建造首都时的规划;另外一个则是国民政府决定迁都南京之时,请美国建筑、规划家亨利·墨菲领导做的“首都”规划,两者没有矛盾、互相补充。 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一般都是建造城墙:四四方方,一边规矩是三个门,这样东南西北九个城门对着,就是大道,九经九纬,左宗右社,前朝后市。不过南京这里有山有水,不可能完全这么工整地规划,因此作了些调整。去过北京和西安的人会发现,同样是明城墙,南京的城墙和那两个城市的城墙差异很大。西安和北京的城墙方位对称,距离对等,而南京城墙的走位极不规整。大部分人都认为这是因为南京起伏不定的特殊地形,使得设计的时候采用了因地制宜、依山傍水的方法而建。不过,我看到明城墙研究专家杨国庆则认为,明城墙设计思想是道家堪舆之术,其形态为天象“南斗”与“北斗”的聚合。

著名汉学家李约瑟(Joseph Terence Montgomery Needham)认为,南京城市规划的象征主义体现了朱元璋欲借此将自己打扮成“国之中土”的、洞察秋毫的“天神”和“奉天承运”的“真命天子”。虽然如此,但是看看朱元璋时建造的南京城,事实上还是用地情况的结果。朱元璋为吴王时,住在南京的王府巷;称帝后,本可以就地强拆民居建皇宫的。但考虑百姓已久经战乱,再经不起纷扰,便避开当时最为繁华的城南地带,而在城东荒地上,建起了明皇宫。朱元璋没有去破坏原先的城市风貌建皇宫,而是为南京做了一个全新的规划,将本来荒凉的东郊和北郊包进了城区,使南京城的范围扩大了好几倍。他的这一工程,不但满足了当时的城市发展需要,还为后人留下了600年的发展空间。到民国为止,我们看到的南京城是这个朱元璋的规划。 民国期间,因为迁都于此,需要重新在原有的基础上规划。这样,便是南京第二个规划脉络的出现。南京大规模设计、兴建具有民族风格的现代建筑——但体现的并不是简单的民间流行风气,而是当时的行政背景。就好像1959年北京兴建“十大建筑”的时候所采用的民族形式和现代结构基调一样,也是行政主导。南京曾经有十多年明确的行政主导民族化现代建筑的历程。 1927年,以黄埔军校为主力的国民革命军攻占南京。同年,国民政府建都南京。虽经短暂宁汉分裂,但是国民政府遵照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遗言,将南京设为首都的方向并无改变。于是该政府宣布全国暂行的行政区规划中,将原本北京政府所设之金陵道省级城市,更名为南京市。翌年,北京成为国民政府领地后,南京与北京同时成为特别市——即南京特别市与北京特别市。 翌年,中国统一且政权确定后,在反对首都设立于南京的强烈舆论下,为了表达建都南京的决心,国民政府于1929年6月1日设立“国民政府首都建设委员会”。其中三军总司令兼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蒋介石不但担任首都建设委员会委员,也被推选为该会主席。除此,委员中尚有当时政要数十名,如:胡汉民、戴传贤、孙科、阎锡山等人。另外在委员名单里,确定赵戴文、孔祥熙、宋子文为当然委员,孙科为常务委员。 之后,该委员会实际负责人孙科聘请了美国著名建筑师亨利·墨菲(Henry Killam Murphy,1877年—1954年)为建筑顾问,由清华大学留美学生吕彦直为其顾问助手,从事南京首都的整体都市计划。1929年底,首都建设委员会发布《首都规划》,该规划是中国最早的现代化都市计划。

南京历史特征

南京历史特征 南京是今天江苏省会,是中国南方最重要的古都,也是中国至今最具活力的古都之一。南京主城地处江南秦淮河流域和长江结合部,大地域背景为宁镇丘陵地区,东面是长江三角洲,西南是皖江地区,北面是江淮平原,古代的长江入海口就在南京东面不远的扬州和镇江之间。从孙吴开凿连通秦淮河和江南运河的“破岗渎”到今天联结沪宁的城际快车,从明代联系南北两京的驿站到今天的京沪高铁,南京一直处在中国南北大动脉和长江黄金水道的交汇处。因为优越的地理位置,“丹阳”汇聚中州阀阅,“建康”占尽六朝繁华,“金陵”满怀南唐风雅,“应天”开创大明典章。这里既是古代的帝王之州,也是近代的共和圣地,中山先生缔造民国并长眠于此,梅园新村携手国共开拓未来,两位总理不分南北,皆秉持“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为中华崛起而鞠躬尽瘁。 这座“虎踞龙盘”的都会经过了太多风雨苍黄,这座雉堞巍峨的古城更换了无数的旗纛名号,至今仍可堪称是遍地沧桑的胜国之地,处处题咏的名胜之区。面对南京,抚今追昔,迎面而来的不仅有厚重的五千年华夏文明,还有这座中华古都特有的历史文化发展轨迹。 在中国版图上,南京位于东南地区长江下游,在传统中国以“中原”为天下之中的观念中,南京是偏于一隅的。所以,三国东吴之前,南京不仅几乎没有区域中心的地位,甚至还不是一座成熟的城市。但她雄视长江、领袖东南、近海控淮的地缘优势,决定了她担负着在中国大格局中必然崛起的历史使命。 东汉晚期,随着黄河流域经济与文化的衰落、政治的动乱和北方草原文化的扩张和南进,南京的地缘优势开始展现,成为中国东南地区政治势力的依托中心和文化的集聚地(东吴),接着又成为从黄河流域南移的中原传统政治势力和传统文化的保存中心(东晋),其城市政治辐射力迅速通达大半个中国,文化辐射力披及东亚各国, 这一历史态势持续时间超过两个半世纪,写下了南京作为中国著名古都和东亚地区历史文化中心城市的伟大开篇。 尽管南北朝之后中国政治中心忽在黄河文化区带,忽在北方草原文化区带,但南京作为长江文化乃至南方文化区带的代表性都城的地位由此而确立,一旦中国需要,南京就会承担起作为全国政治中心和文化重心的责任。 宋代以前的中国各统一王朝的“两都制”以西面的长安和东面的洛阳为主,汉唐五代都是这样,宋代虽然建都开封,但是洛阳仍然是核心型城市。南宋以后,随着黄河流域的衰落,必须依托强大的经济、文化及军事背景才可以立足的中国政治中心就改由代表长江及南方文化区带的南京和代表北方草原高原文化区带及黄河文化区带的北京“轮流”担任。 朱元璋以“南京”为中心推翻定都于“北京”(元大都)的元朝,建立一统大明江山;半个世纪后原在北京做燕王的朱棣于“南京”登基后最终又把首都从南京迁到“北京”,但南京作为明朝“南都”即陪都,地位仅次于北京,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明末;明末南明小朝廷在“南京”苟延残喘,与已占有“北京”的清政权相对抗;太平天国以“南京”为“天京”,高扬反抗“北京”清政权的大旗;直到孙中山先生1911年在“南京”宣布推翻从秦始皇开始已延续1690年的封建帝制,建立新兴的中华民国。 尽管中山先生执政时间不长,又让“北京”袁世凯夺取了辛亥革命果实,但南京作为新生民国的开国首都,仍然有其不可磨灭的历史地位,而且辛亥革命发起于武汉,中华民国却建都于南京,这本身就说明南京历史地位的崇高和区域地位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12~1949年)我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状况,这个时期可以说是我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史。在这个时段,我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一战期间出现短暂的春天;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发展显著;抗战时期遭受沉重打击;民国末年日益萎缩。 1、民国初年出现了“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中国的民族工业得到了一个发展机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然而,近代中国的历史却没有沿着这一方向继续发展,民族工业的繁荣景象转瞬即逝,成为“短暂的春天”。 (1)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背景:中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是民国初年中国社会变革和国际形势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a、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经过这场革命,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得到提高,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方针政策,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治环境,更激发了实业家们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于是各种发展实业的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较著名的有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中华实业团、拓植协会等。这些实业团体大都以“强国富民”、“振兴民生”为目标,反映了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要求和以商战反抗列强侵略的爱国热情。由知名华侨人士创办的同仁民生实业会得到华侨的热烈响应,海外华侨竞相投资国内工商业,这都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b、辛亥革命后,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此起彼伏,“实业救国”思想有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基础。面对外国资本的加紧渗入,洋货越来越多地充斥中国市场,国内第一次出现了抵制洋货的运动,这次运动于1904年首先由商务界发起,1915年,因反对“二十一条”再度兴起,1919年达到高潮。抵制洋货,提倡国货,“实业救国”不仅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口号,也成为各阶层人民爱国的共同愿望。同时也使国货市场扩大,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拓展了空间。 c、北洋军阀政府较为宽松的经济政策,使资本主义工商业得以继续发展。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北洋军阀政府较之晚清政府,明显地增加了一些资本主义色彩。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一些资阶级代表人物参与北京政府内阁和地方的活动,他们利用掌握的部分权力,制定颁布了一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政策法令,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族工商业的继续发展。 d、民国初年,一战爆发,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对华输出的资本和商品有所减少;同时因为出于战争的需求,它们的工业生产主要转为战争服务,减少了某些轻工业品的生产,为中国民族工业拓展国内市场,进而打入国际市场,提供了契机。这些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2)、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民国初年和“一战”期间有利的内外条件,使民族工业得到了一次发展机遇,但“春天”短暂,好景不长,并且打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烙印。 a、发展概况:开办工厂和投资数额增长迅速;投资地区由东南沿海向内地拓展;轻工业发展显著,一些商品打入国际市场;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实业家。 b、发展的特点: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夹缝中的社会环境,使其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主要表现在:首先:民族工业的发展主要在轻工业方向,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表现出工业结构的不平衡,同时,新

(全)南京民国历史与文化

民国时期的南京(历史) 1911年10月10日,湖北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相继起义响应,形成了全国规模的辛亥革命运动,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南京再一次成为世人瞩目的首都。 (一)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军起义,辛亥革命取得成功。消息传出,举国沸腾。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贵州、江苏等省纷纷响应,宣告独立。 (1)江浙联军攻克南京 江、浙各省起义军将领集会,决定组织苏浙联军,兵分三路(中路浙江军担任主攻,右路上海军,左路江苏军),攻取南京,配合武汉革命军的作战,发展东南各省的革命形势。 12月2日,江浙联军开进南京城,受到城内居民热烈欢迎。 (2)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晚10时,在两江总督署的西花厅举行大总统就职典礼。改国号为“中华民国”,以五色旗(代表汉、满、蒙、回、藏)为国旗;向全国各省发布废除旧历、改行世界通用的公历(月、日、星期)的通电,并以临时大总统就职的1月1日(阴历辛亥年11月13日)作为民国建元的开始(1912年为民国元年)。将公历(阳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阴历)的正月初一称为“春节”。 (3)《建国方略》 1916年以后,袁世凯复辟称帝,张勋复辟,以段祺瑞为首的北洋军阀解散国会和废弃《临时约法》,孙中山认识到南北军阀都是一丘之貉。 从1918~1920年,孙中山完成过去已经着手撰写的《建国方略》,对以往的革命经验进行总结,提出了改造和建设中国的宏伟计划。 《建国方略》是孙中山所著《孙文学说》、《实业计划》、《民权初步》三书的合称。 《建国方略》给于南京以极高的评价:“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中之大都市,诚难觅此佳境也……南京将来之发达,未可限量也。” (二)国民政府定都南京 (1)北洋军阀时期的南京 1912年2月12日,清代最后一个皇帝溥仪宣布退位。14日,孙中山向参议院提出辞职。4月1日,孙中山让位,宣告解除临时大总统的职务。临时政府迁往北京,军阀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胜利的果实。 从1912年4月袁世凯上台到1927年4月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这一段时间一般称为北洋军阀时期。 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推翻曹锟政府,电请孙中山北上共商和平大业。孙中山抱病北上,发表宣言,提出召开国民会议、结束军阀统治、废除不平等条约等主张。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临终前对夫人宋庆龄和他的同仁再一次表示,愿归葬南京紫金山。 (2)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南京中华民国旅游文化基础知识

南京中华民国旅游文化基础知识 ★培训讲座提纲: 一、民国印象——中华民国成立背景简史 二、民国常识——有关中华民国基础知识 三、民国建筑——南京民国建筑代表作品 三、民国线路——南京民国建筑旅行线路 一、民国印象 二、民国常识 1.辛亥革命:是中国爆发的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 911年(以干支计为辛亥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发动成功武昌起义,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领导这次革命的是中国资产阶级的政党同盟会及其领导孙中山。他于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成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 4.中山装:1919年,孙中山请上海亨利服装店将一套陆军降服改成便装。这套便装在保留军服某些式样的基础上,吸取了中式服装和西装的优点,显得精练、简便、大方。由于孙中山做临时大总统时穿用而流行于世,故称中山装。毛泽东主席对“中山装”专门观赏,他一直坚持穿中山装,因而外国友人又称中山装为“毛式降服”。在民国十八年(1929年)制定国民党宪法时,曾规定一定等级的文官宣誓就职时一律穿中山装,以表示遵奉先生之法。 5.民国知名人士: (2)闻名建筑师及其在南京的代表作品: ●吕彦直——中山陵、金陵女子大学 ●杨廷宝——中央大学、中央医院、中央体育场、紫金山天文台、音乐台、谭延闿墓、金陵大学图书馆、宋子文公馆、大华大戏院

●童寯——外交部、首都饭店、首都电厂、马歇尔公馆、孔祥熙公馆、国际安全区总部 ●刘敦桢——光化亭、仰止亭 ●赵深——铁道部、励志社、福昌饭店、行政院大楼 ●奚福泉——国民大会堂、国立美术馆 三、民国建筑 南京的民国建筑是中国近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堪称“近现代建筑艺术博物馆”。南京民国建筑的设计、构造、风格,既体现了近代以来西方建筑风格对中国的阻碍,又保持了中国民族传统的建筑特色。中西方建筑技术、风格的融合,在南京民国建筑中表现最为明显,在建筑进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典型意义。时至今日,南京的大部分民国建筑储存完好,构成了南京有不于其他都市的专门风貌,目前全市储存下来的民国建筑占地面积900多万平方米,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200多处。南京因此也被形象地称作是“民国建筑的大本营”。 南京的民国建筑门类齐全,无奇不有,绝大多数属国家工程,代表了当时的最高设计和建筑施工水平,其专门性和典型性是国内其他都市的同期建筑无可比拟的。 南京民国建筑要紧有以下五种类型: 1.军政建筑类: ●国民党中央党部:地处湖南路10号,为法国宫殿式建筑。那个地点先后是清朝江苏咨议局、江苏省议会、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以及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所在地,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江苏省军区、南京警备区司令部。1911年12月,全国17个起义省份的代表集合于此,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布国号为中华民国,将1912年定为中华民国元年。1927年4月,国民政府定都南京的典礼也曾在此举行。2001年7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 ●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在今中山东路313号南京军区档案馆大院内正中央。中央监察委员会是中国国民党的最高监察机关,俗称“东宫”。2001年7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

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政策

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政策 摘要: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制定了一系类经济政策。今天我们研究和探讨这些经济政策,是为了更客观全面公正的评价这一时期的经济政策所发挥的作用及对后世的影响,同时对当代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财政政策、建立金融体制和货币政策、产业规划。 评价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政策,就必须要理解和弄清楚这一时期颁布了哪些经济政策,然后才能做出准确的评价。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时间大约在1928-1937年间,这一时期的经济政策可归纳为财政政策、建立金融体制和货币政策、产业规划三大类。 一、财政政策。 (1)整顿税务。主要表现在关税、盐税、统税三个方面。关税方面,实行关税自主运动。国民党政府采取各个击破方法,分别同各国谈判从新修约,收回了关税自主权。关税自主以后,国民党政府对关税税进行了对此改革,特别在1930年将原来以银价计征的进口税改为以金价计税,关税收入大为增加。全国海关税征收进口税总数1931年比1927年增加了约4.8倍。1 盐税方面,颁布新《盐法》,规定,“盐就场征税,任人民自由买卖,无论何人不得垄断”,100公斤征税五元。2 这是中央政府能够得到盐税收入,使得这一时期,盐税在税收收入中列举第二,并且同关税一样逐年增长。统税方面,“裁厘改统”即废除延续了70多年的厘金制度,对日用工业品开征统税,即一物一税。“裁厘改统”后,税目简化,税收渐趋合理,有利于商

品流通和工商业发展。同时,税收收入逐年增加,1927年统税收入仅为600万元,到了1928年为2970万元,1931年为8870万元,到1935年,统税收入为15240万元,成为第三大税源。3 三大税在具体征收的过程中出现了重复征税、税率仍旧很高等问题。但总的来说,南京国民政府通过对三税的整顿,对三税的征收收入有了显著的增加。1927年的三税收入有4650万元,合计占税项的84.6%,1928年就增长到25930万元,占税项的91.9%,到了1936年,达10146万元,占税项的95.5%。4 三税合计数在十年间整整增长了25倍,这极大地解决了南京国民政府的财政问题。 (2)整顿债务。其一,内债。国民党政府成立后,内战不断,军费开支巨大,只得大量举借内债度日。1927-1936年间,国民党政府发行有担保的内债总额43.42亿元。由于内债发行过多,财政不堪负担,国民党政府不得不先后与1932年2月和1936年2月,两次宣布债务破产。并于1936年进行内债整理,由国家发行统一公债以掉换旧债,还规定了各种债务还本年限,同时还发行了62200万元的新债。这一年是该时期举债最多的一年。总之,国民党统治初期的内债收入在整个财政收入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其二,外债。与国民党对待内债的态度不同,政府在外债上则提高了信用。1929年成立“整顿内外债委员会”,专门处理还债问题,决定从关税中每年拨款偿还债务。经过几年的努力,到1937年已基本还清了清政府、北洋政府以及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债务。5 使政府的债信有了显著的提高。不仅筹措了内战资金,也不断扩大和巩固了四大家族新建立起来的金融独占

专题十三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1949)教师

专题十三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1949) 【阶段特征】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1949),经历了国共政权的十年对峙、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等历史阶段,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和最终取得胜利的22年。 1.政治上:国共两党关系由对峙到合作抗日,再到对峙,最终国民党被赶到台湾,遗留下现代的“台湾问题”。 2.经济上:国民政府实现全国的基本统一后,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民族工业一度得到较快发展。但日本侵略者对沦陷区进行野蛮的经济掠夺,国民政府在国统区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民族工业遭受沉重打击。新中国成立前,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 3.思想上:毛泽东思想形成和成熟,并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其他涉及章节:选修四《无产阶级革命家》之《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

【多角度整合】 1.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中国的22年间。中国社会矛盾复杂多变,局势动荡不安,民族工业发展曲折。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22年间,哪些原因造成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多次发生变化?它对中国政局带来怎样影响? (2)描绘一幅1927—1949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到消亡的示意图。并指出你的理由。 2. 192 7— 193 7年 间, 中国共产党根据革命形势的变化先后进行了三次重要的策略调整:第一次是从城市到农村,第二次是从南方到西北,第三次是从反蒋到抗日。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哪些事件表明中国革命在效仿俄国革命模式?举例说明中国革命是怎样“走向农村”的?这一实践形成了什么革命理论? (2)什么原因导致中国共产党把革命中心从南方转移到西北?这一转移是如何完成的?对后来中国革命产生了怎样影响? (3)中国共产党是怎样完成由反蒋到抗日的策略调整的?中国共产党这一调整的出发点是什么? (4)上述三次策略调整贯穿着中国共产党怎样的思想路线?

南京民国建筑特点与风格

南京民国建筑特点与风格 1、西方折衷主义建筑风格 折衷主义建筑风格是19世纪上半叶至20世纪初,在欧美国家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是把过去各种知名的建筑风格混用在一座建筑物中。因古典式或哥特式的旧形式较严谨,与新的生活要求之间产生矛盾,只好另找出路。折衷主义建筑师任意模仿历史上各种建筑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建筑形式,通常不讲求固定的法式而讲求比例均衡,注重纯形式美。 2、民国时期的折衷主义建筑风格 近代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还是比较全面的,它既有纯西式的,也有富于中国传统风格特色的,也有中西合璧的,从而形成南京今天这样的一个城市特色,就是具有强烈的折衷和包容的胸怀。 南京近代建筑风格主要可以分为如下四类 第一类是西方折衷主义和西方古典式,有的如西洋宫殿式建筑。国立中央大学(现东南大学)的孟芳图书馆(建于1924年),外观采用标准的罗马爱奥尼柱式构图,造型十分严谨,符合西方古典建筑形制,是南京最优秀的西方古典建筑实例。灰色的建筑与中央大学浓郁的学术氛围相融合,掩隐在高大的梧桐树下,史显沉稳与古典。 第二类是西方现代派建筑,如北京西路的华东饭店内的AB大楼,简洁抽象的集合体组合成舒展有序,起伏变化的形体,表面平整,加上通长的水平带长窗,形成虚实对比强烈的立体效果,使中国近代建筑史

上最具代表性的现代派建筑之一。 第三类是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如南京博物院,金陵女子大学等一批建筑,采用现代钢筋混凝土的建筑技术模仿古代建筑,致力于建造既符合现代功能的需要,又能表现中国传统风貌的建筑。 最后一类称之为新民族式建筑,这类建筑一般采用现代建筑的平面组合与体型构图,并多采用钢筋混凝土平屋顶,但在檐口,墙面,门窗及入口部分则重点施以中国传统构件装饰,并辅以适当的传统花纹图案。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国民政府外交部大楼,国立美术馆等。

民国南京政府之中国铁路规划

1928年11月,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正式成立,开始系统规划全国铁路。 1929年1月,铁道部提出“庚关两款筑路计划提案”,利用英、俄、意3国退还庚款的2/3和根据当时关税新则例净增额的50%为基金,发行公债,作为铁路建筑经费;铁路规划依据“能以最小劳费发生最大效用者”之标准,以求政治统一与经济发展。 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拟定新的铁路“五年建设近期计划”,对1929年的全国铁路规划重新进行修编和扩充。主要以“贯通旧路,建筑新路”为要旨,计划五年内在全国建成四大铁路网及其联络干线,里程总计达8000km。但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全国范围内也只修了9条铁路,总长3795 km(不包括日本在东北3省修筑的约1600 km 铁路)。 1938年1月,为加强战时运输的统一管制,国民政府颁布《调整中央行政机构令》,将原铁道部、全国经济委员会管辖之公路处、军委会所辖之水陆运输联合办事处撤并为交通部。至此,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正式结束,前后历时共10年零2个月。 国民政府南京十年(1927~1937)期间,是中国近代史上交通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较快的时期。虽然最终实际修筑的铁路总长度远低于铁道部原定计划,甚至勘定多年的铁路干线,如著名的川汉铁路(附图所示:成都-资阳-隆昌-永川-重庆-万县-夔州[今奉节]-宜昌-沙市[今荆州]-汉口)也因时局混乱和贷款不济,而迟迟无法动工,但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对全国铁路网的统一官方规划编制,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交通规划和基础设施的大力发展。全国关内铁路总里程达到11700余公里,进一步推动了国内人员、物资的交流以及对外的贸易发展,“铁路是南京国民政府国营事业中唯一年年盈利的事业”。

南京国民党政府(1927~1949)的秘书工作

南京国民党政府(1927~1949)的秘书工作 杨树森 (原载《秘书之友》2007年第6期) 摘要:1927年在南京建立了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国民政府,直到1949年国民党政府退出中国大陆,其间包含1937~1945的八年抗战。本文分四个方面介绍国民党政府的秘书工作:一、国民党政府的秘书机构;二、国民党政府的文书工作;三、国民党政府的档案工作;四、国民党政府时期文书学、档案学的学术研究和人员培训。 关键词:中国秘书史;国民党政府;侍从室;文书学的产生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在南京建立了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国民政府,代替了统治中国16年之久的北洋军阀政府。 一、国民党政府的秘书机构 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政府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对中央和各级政府机关进行了大调整,在各级政府机关中建立了一整套秘书机构。 1、中央政府的秘书机构 南京国民政府刚成立时设有秘书处,秘书处有秘书长1人,秘书8人,科员8~12人,另有书记官若干人。秘书处下设总务科、机要科、撰拟科,分别负责中央政府的一般事务、文书的处理和保管、文件的撰拟。 1928年,国民政府改为“五院制”,即将中央国家机关按权限分为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院,将原中央政府秘书处改为文官处,设文官长1人,秘书8-12人,负责国务会议和政府的一切机要文书工作。五院内和行政院下的各部中又分别设有秘书处,有秘书长一人,秘书若干名,负责各院或各部的事务和文书、机要工作。

2.蒋介石的亲信秘书机构——侍从室 蒋介石为了更有力地控制党政军大权,于1932年起设立了自己的亲信秘书机构──侍从室。侍从室全名为“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据其《组织大纲》规定,侍从室的职责为:“掌机要之承启传达,委员长行动时随侍行动”。侍从室处于蒋介石与政府各部之间的枢纽位置,所有面呈蒋介石的报告、公文须先送侍从室,再由侍从室分门别类、分轻重缓急先后转呈蒋,对有些文件还可自行处理。凡是“谒见委员长”者,除蒋介石指名召见者外,概由侍从室主任代见。 侍从室机构虽小,地位极高。蒋介石对于侍从室的高级秘书,提出了一些特别条件:必须是黄埔军校毕业或者已在国民政府中任职数年者;必须是有经验、有能力、有充沛精力、严守秘密者;必须经过蒋介石本人直接审查,亲自召见面试合格者。侍从室主任地位低于部长,但实际职权则远高于任何部长。在八年抗战中,担任侍从室主任的有:钱大钧(上将)、林蔚(中将)、贺耀祖(上将)、张治中(上将),都是蒋介石的亲信。后来任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秘书长、人称国民党“第一支笔”的陈布雷曾任侍从室第二处处长,而国民党首脑人物之一的陈果夫曾任侍从室第三处处长。 侍从室是一个可圈可点的精干高效的机要秘书班子,其特点颇似清代的军机处。侍从室于1945年抗战胜利后撤消。 3.地方政府中的秘书机构 国民党各省政府都设有秘书处,并有秘书长一人,秘书若干人。秘书处掌管的事务有:一、关于一切机要及省政府委员会会议事项;二、关于撰拟、保存、收发文件事项;三、关于省政府委员会会计事项;四、关于编制统计及报告事项; 五、关于记录省政府各厅处职员进退事项;六、关于典守印信事项;七、其他不属于各厅事项。(参见1928年4月《修正湖北省政府组织法》) 在国民党各专员公署和县政府内设有秘书室。这些秘书机构的职责基本相同:掌管、撰写、收发机要文书,保管卷宗,典守印信,缮印校对文件,负责会议记录,调查统计,办理不能归属于各科室的勤杂事务。 以上情况说明,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现代秘书工作机构和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二、国民党政府的文书工作 国民党政府为提高行政效率,曾先后进行了三次规模较大的文书工作改革。 1.1927年至1933年的文书工作改革

最新版教案南京国民政府的十年时期

第三章南京国民政府的十年时期 第一节统一中国的内战 一、南京国民政府建立 1、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2、宁汉对立 3、宁汉合流(标志:“特委会”的成立) 4、新宁汉、宁粤争斗 5、蒋介石赴日与蒋宋联姻 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上海举行婚礼。 6、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 (1)性质:是国民党全面放弃孙中山三大政策和重新确立蒋介石个人地位的一次会议。(2)内容: A、通过“整理党务”案,废除“联俄容共”政策 B、通过国民政府改组案,蒋介石的嫡系全面进入政府。 (3)评价 二、二期北伐 1、北伐的进行 2、济南事件1928年4月5日,南京国民政府誓师北伐,5月1日占领济南,5月3日,日军向北伐军挑衅,肆意屠杀中国军民,极其残忍地杀害了国民政府交涉员蔡公时。 3、皇姑屯事件当南京政府北伐军云集京畿近郊,张作霖决定放弃京津地区,退回关外时,日本决定抛弃张作霖。1928年5月30日,张作霖在举行军事会议以后向奉军下达总退却令。6月3日凌晨乘专车离京。6月4日晨5时许,当专车穿行皇姑屯附近的京奉、南满两铁路老道口交叉处的桥洞时,被日本预埋的地雷炸死。 4、“东北易帜” 经过半年的曲折斗争,1928年12月29日凌晨,张学良与张作相、万福麟等联名通电全国宣由“易帜”。是日起,东三省及热河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和居民一律拿下原北京政府的红黄兰白黑五色旗,改悬南京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30日,南京国民政府任命经学良为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因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之前,新疆杨增新、热河汤玉麟于6月20日、7月19日也宣布易帜,接受南京国民政府的领导。至此,中国结束了北洋军阀长达10多年的反动统治,实现了南北形式上的“统一”。 三、国民党军的混战 1、编遣会议的纠纷 编遣会议前的中国六大军权:国民党训政开始后,把“裁兵”作为“整军理财之第一要务。”当时,全国形成了6个军权中心:南京中央,蒋介石,第一集团军;开封中心,冯玉祥,第二集团军;太原中心,阎锡山,第三集团军;广州中心,李济深,第八路军,与政治中心接近,二李辖两广,两湖等地区;沈阳中心,张学良,东北边防军,辖东北三省。每一中心拥有大量军队,除南京中央政府外,其余中心(沈阳除外)均设政治分会,代行中央政府的职权。各中心不但以军治民,而且以军治党及以军分党,形成地方与中央分庭抗礼的局面。 编遣会议的流产。 2、蒋桂战争鲁涤平——蒋桂大战的导火索 1929年编遣会议后,蒋、桂两系为争夺湖南,斗争尖锐。桂系控制的武汉政治分会因蒋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