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精神药物的撤药反应_依赖综合征和戒断综合征_汪志良
镇静剂或催眠剂依赖综合征的治疗与护理

05
社会功能受损: 药物依赖导致工 作、家庭、社交 等方面出现问题
06
药物滥用史:有 长期使用镇静剂 或催眠剂的历史
07
排除其他疾病: 排除其他疾病导
致的类似症状
08
药物依赖评估: 通过专业评估工 具评估药物依赖
程度
09
药物依赖治疗: 根据药物依赖程 度和个体情况制
定治疗方案
10
药物依赖护理: 提供心理支持和 生活护理,帮助 患者度过戒断期
01
度,确保药物的合理使
用
加强对药物使用的监测,
02 及时发现和纠正滥用药
物的行为
提高医务人员的药物使
03 用知识,避免过度使用
药物
加强药物依赖的宣传教
04 育,提高公众对药物依
赖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提高公众健康意识
加强健康教 育:提高公 众对药物依 赖的认识, 了解药物滥 用的危害
媒体宣传: 通过媒体宣 传,提高公 众对药物依 赖的警惕性
和康复期
药物依赖的鉴别诊断
药物依赖的症状:包括生理依赖和心理 0 1 依赖,如耐受性、戒断症状、渴求等
药物依赖的诊断:根据患者的病史、临 0 2 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判断
药物依赖的鉴别:与其他精神疾病、 0 3 躯体疾病等相鉴别
药物依赖的评估:包括药物依赖的程度、 0 4 持续时间、影响因素等
04
药物成瘾:对药 物产生心理和生 理上的依赖,无 法控制使用药物
药物依赖的诊断标准
01
药物滥用:长期、 大量使用镇静剂 或催眠剂,导致
药物依赖
02
戒断症状:停药 后出现失眠、焦 虑、抑郁、头痛
等戒断症状
03
健康养生知识-何为安定引起戒断综合征

健康养生知识-何为安定引起戒断综合征
长期靠安定催眠者,在中老年人中十分普遍。
有些人认为,“安定多服点,少服点没有关系”,“安定是伴我睡眠的朋友”。
其实,长期使用安定可形成依赖或成瘾,一旦形成依赖,就离不开了,会把它当成生活所必须的“朋友”。
例如,睡眠前必须服用或随时服用,不用安眠药就难以入睡、或整夜不睡,久而久之,而且全身难受,出现生理、情绪、行为以及认知能力综合症状,因而造成对安定的依赖性。
由于长期使用安定,一旦停药,就会出现戒断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少服一次即感到周身不适、难受,心情烦躁或精神不振。
明显的症状多出现于停药后1~3天,表现为焦虑、失眠、易激惹、欣快、兴奋;有时可出现惊厥、震颤、腹腔及肌肉痛性痉挛、呕吐、出汗等戒断症状,一般经过2~4周后症状消失。
失眠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安定,不可随意长期服用,以防形成依赖。
若与其它精神药物合用时,本品更易成瘾,应在小心监督下使用。
长期服用安定者,在停用安定时,不宜突然停药,应逐渐减少用药量和次数,这样可有效地防止戒断综合征的发生。
撤药综合征

撤药综合征
撤药综合征
[概要]
新生儿撤药综合症又称脱瘾综合征、药物戒断反应,是由于母亲在孕期吸用成瘾性药物后,药物通过胎盘使胎儿对该药产生依赖,分娩后新生儿得不到药源而发生的一系列戒断症状。
孕母吸海洛因者2/3新生儿可产生撤药综合症。
[诊断要点]
1.病史母亲孕期有吸毒史。
2.临床表现胎儿发育受影响,常为早产儿,小于胎龄儿。
常在生后24~48 h起病,但与其母亲最后一次用药时间有关,使用美沙酮戒毒药者,新生儿的症状可在生后2~3周出现,更应警惕。
临床表现多样性,植物神经系统兴奋症状如打哈欠、喷嚏、流涎、流泪、多汗、发热等;中枢神经兴奋症状如激惹、烦躁不安、高声哭叫、吸吮动作过多且不协调、震颤、肌张力
增高、膝反射亢进、拥抱反射增强、严重者面肌和四肢抽搐;消化道症状如呕吐、喂养困难、腹泻,有些患儿食欲增加、贪吃;其它症状如气促、呻吟、水电解质紊乱、体重不增。
临床表现可持续2-6个月。
3.鉴别诊断应注意与新生儿低钙血症、低血糖、颅内出血、化脓性脑膜炎等疾病鉴别。
[处理]
1.一般治疗保持安静,以拥抱、安扶,停母乳,对严重病例停母乳要有一个过程。
2.鲁米那5~8mg/kg.d,分3次im或po,症状改善后减量,疗程2 - 4周左右。
3.安定有抽搐者可用安定,每次0.1~0.3 mg/kg。
精神科药物说停就停

众所周知,许多精神科疾病,特别是严重的类型,药物是主要治疗方式,是基础,比如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和严重抑郁症的治疗。
药品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事半功倍,用得不好则适得其反。
尽管精神科医生和药师一直强调规范治疗、按医嘱服药的重要性,但治疗过程中一直有一个难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不好。
什么叫服药依从性?服药依从性是指患者执行医生制定的药物治疗计划的程度。
根据执行程度的高低,可分为完全依从、部分依从(超过或不足剂量用药、增加或减少用药次数等)和完全不依从三类,在实际治疗中这三类依从性各占1/3。
而不依从的行为中,以自行停药和减药占的比例最大。
分析患者停药或减药的原因主要包括:•医源性精神状态变化例如:锥体外系症状是抗精神病药物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之一,常常使用抗胆碱能药物来缓解。
个别患者在开始服用抗胆碱能药物后出现急性精神紊乱,此时的精神紊乱是医生在处理治疗药物的不良反应时所使用的抗胆碱能药物引起的谵妄。
并不是原本治疗药物的不良反应,但是由于此时表现为精神症状的变化,患者或家属误以为是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而自行停用。
•难以忍受药物不良反应例如:有些患者在服用奥氮平后,出现食欲大增,体重明显增加,便会自行减少药物剂量或者停药,以减轻药物带来的不良反应。
•药物治疗过程中病情本身发生变化,患者误判为药物所致而自行停药。
•经济状况或医保状况发生改变,患者无力承担药费而停药。
•症状消失后认为病已经好了不需要再服药。
•觉得自己没有生病,认为服药就是有病的证据,因此拒绝继续服药。
但是,仅靠患者或家属的主观判断就停用精神科药物可以吗?当然不可以。
因为不科学地停用精神科药物可能会引起许多躯体及精神症状,其危害性不亚于药物滥用,特别是骤然停药或快速减药可能会引起撤药反应,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
但是,有些患者发现自己因为各种原因而自行停药后,短时间内病情并没有发生变化,也无任何不适,就误以为“减药或停药后我的情况良好,说明我已恢复,不用再服药”。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药物依赖和滥用问题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药物依赖和滥用问题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疾病,患者常常会经历幻觉、妄想、情绪不稳定等症状。
药物治疗是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然而,一些患者可能会出现对药物的依赖和滥用行为,这给他们的康复和社会融入带来了新的挑战。
1. 药物依赖的成因药物依赖是指患者对药物产生了强烈的渴求和依赖,无法自主控制自己对药物的使用。
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药物依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药物可以减轻症状,让患者感到舒适和正常。
这种正向反馈会让患者对药物产生依赖,希望通过继续使用药物来维持这种舒适感。
其次,一些药物可能会导致身体的生理依赖,患者在停药后会出现戒断症状,进而产生对药物的依赖。
此外,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环境因素也会影响药物依赖的形成。
2. 药物滥用的影响药物滥用是指患者对药物的过度使用,超过了医生的建议和处方剂量。
药物滥用不仅会增加患者的身体健康风险,还会影响他们的康复进程和社会融入。
首先,药物滥用可能导致药物耐受性的增加,原本有效的药物剂量无法产生预期的治疗效果,从而增加了症状的严重程度。
其次,药物滥用会增加患者的药物副作用风险,例如心脏病、肝脏损伤等。
此外,药物滥用还会导致患者对其他药物的滥用,形成恶性循环。
3. 应对药物依赖和滥用的策略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药物依赖和滥用问题,我们需要采取综合策略来帮助他们戒除药物依赖,实现康复和社会融入。
首先,医生应该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了解他们的药物使用情况和依赖程度。
在制定治疗计划时,医生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药物剂量和种类,避免过度依赖和滥用。
其次,医生应该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帮助他们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副作用和戒断症状,提高他们对药物的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此外,心理治疗和康复训练也是重要的一环,可以帮助患者改变不良的药物使用习惯,提高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应对压力的能力。
4. 预防药物依赖和滥用的重要性除了治疗药物依赖和滥用问题,预防也是非常重要的。
抗精神病药的戒断综合症

促进病灶吸收。常用于肺结核及合并冠心病的治疗。 我们在临床治疗中发现,静脉滴注氧氟沙星或左氧氟沙星
[5] Battegay R. Drug dependence as a criterion for differentiation of psychotropic drug[s J]. Compr Psychiatry,1966,7:501 509.
[6] ChouinardG,BradwejnJ,Annabie L,etai. Withdrawai symptoms after iong - term treatment with iow - potency neuroieptic[s J]. Ciin Psychiatry,1984. 45:500 - 502.
第 12 卷 第 11 期 2006 年 11 月
河北医学
HEBEI MEDICINE
Vol. 12,No. 11 Nov. ,2006
医诊治,对症用药。 总之,逐渐减少苯二氮 类药物的用量,是其最佳原则;另
外,健康锻炼,生活规律,保持心情舒畅,才是减少失眠与用药, 提高现代人们工作量和生活质量的最佳方案。
[2] D:Isaver SC,Coffman JA. Antipsychotic withdrawaI phenomena in the medicaIsurgicaI settin[g J]. Gen Hosp psychiatry, 1988,10:438 - 446.
[3] Verghese C,De IeonJ,Nair C,simpson GM,cIozapine withdrawaI effects and receptor profiIes of typicaI and atypicaI neuroIeptic[s J]. BioI Psychiatry,1996,39:135 - 138.
药物依赖性

多巴胺能
可卡因 激活去甲肾上腺素受体 中枢兴奋作用 激活多巴胺受体 药物依赖性
耐受性 戒断症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
+
+
+++
2、苯丙胺类 ·苯丙胺 ·甲基苯丙胺(冰毒)
·亚甲二氧甲基苯丙胺(MDMA,摇头丸)
苯丙胺的作用 • 中枢兴奋药:减少嗜睡及疲劳感 • 很快产生耐药性
• 戒断综合征:抑郁
• 长期大量服用:苯丙胺性精神病
苯丙胺的药理及毒理作用机制
苯丙胺 儿茶酚胺神经细胞的突触前膜 促进递子 释放 阻止递子 再摄取 抑制单胺 氧化酶
去甲肾上腺素、多巴 胺和5-HT的量增加
苯丙胺耐受性的机制
苯丙胺 递子耗竭 合成受损 受体下调
递子释放减少、 兴奋阈值提高 耐受性
耐受性 戒断症状
+
+
+
+
+++
五、其他药物依赖性的临床表现
第一类:39种(司可巴比妥、安钠加、咖啡 因、布桂嗪); 第二类:64种(异戊巴比妥、戊巴比妥,苯 巴比妥、巴比妥;氯氮 、氯硝西泮、溴西泮、 地西泮、艾司唑仑、氟西泮;眠而通、格鲁米 特;等
·药物依赖性: 身体依赖性(生理依赖性) 精神依赖性(心理依赖性) ·成瘾性=身体依赖性=生理依赖性
·耐受性 ·戒断综合征
·戒断综合征: 中断用药时,产生强烈的身体损害, 表现为精神和身体出现一系列特有的症 状(流泪,打哈欠,谵妄状态等)使人 感到非常痛苦,甚至有生命危险。
第一节 药物依赖性的特征及临床表现
药物依赖性: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 所造成的一种精神状态,和/或身体 状态。所呈现的临床表现是由于反 复使用一种药物而产生的的间歇性 的或慢性的中毒现象。
精神药物副作用

精神药物副作用精神药物是用来治疗各种精神障碍的药物,如抗抑郁药、抗焦虑药和抗精神病药等。
尽管这些药物对康复患者非常重要,但它们也可能产生一些副作用。
接下来,我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精神药物副作用。
首先,让我们来讨论抗抑郁药的副作用。
抗抑郁药通常用于治疗抑郁症,但它们可能导致一系列的身体和心理问题。
最常见的副作用之一是性功能障碍,包括性欲减少、勃起困难和性交困难。
其他可能的副作用包括失眠、嗜睡、头痛、恶心和食欲改变等。
一些人还可能出现焦虑、不安、情绪波动和疲劳等症状。
接下来,我们来讨论抗焦虑药的副作用。
抗焦虑药通常用于缓解焦虑和紧张情绪,但它们也可能导致依赖性和药物滥用问题。
长期使用抗焦虑药可能导致身体对药物的依赖性,并可能出现撤退症状,如焦虑、失眠和激惹等。
其他可能的副作用包括嗜睡、注意力不集中、肌肉松弛和协调障碍等。
最后,我们来讨论抗精神病药的副作用。
抗精神病药通常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的症状,但它们也可能带来一些不良反应。
最常见的副作用之一是运动障碍,如帕金森样症状和抽动症状。
其他可能的副作用包括体重增加、血糖升高、血脂异常和心脏问题等。
一些人可能还出现嗜睡、视力模糊、口干和便秘等症状。
总的来说,精神药物的副作用可能因药物的种类和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正因如此,患者在使用这些药物时应密切关注自身的反应,并与医生进行及时的沟通和咨询。
另外,患者在服用这些药物期间应遵循医嘱,不要随意更改剂量或停药,以免出现更严重的副作用。
在服用精神药物期间,如果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请立即就医。
整体来说,精神药物在医生的监督下,可以帮助康复患者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但患者和医生都需要密切关注潜在的副作用风险,以保持患者的身心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1 戒断反应量表评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分数 治疗后3天 治疗后5天 治疗后7天
分数 减分率(%)分数 减分率(%) 分数 减分率(%) 对照组 30 18.75±3.58 12.20±1.2733.33 7.23±125 59.97 2.63±0.93 85.16 研究组 30 19.60±3.09 11.10±1.5642.67 6.77±104 64.86 2.27±0.78 88.27 2.2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 HAMA评分治疗后7天比治疗前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间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7天 分数 分数 减分率(%) 对照组 30 17.93±3.77 8.17±2.10 53.78 研究组 30 18.50±3.85 8.03±2.33 56.54 2.3 不良反应 研究组:头晕4例,走路不稳2例,嗜睡2例;对照组:头晕8例,走路不稳4例,嗜睡4例。研究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与对照组4.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在减少药物剂量后不良反应缓解。 3 讨论 苯二氮䓬类药物是目前治疗酒精戒断综合征的首选药物,所有种类的苯二氮䓬类药物的疗效相当[3]。半衰期长的苯二氮䓬类药物对老年人或有肝功能损害的患者,可能会有过度镇静的风险[4],而且显著增加跌倒骨折,甚至是死亡的风险[5],许多酒依
赖的患者有肝 功能损害,酒精性肝病是滥用酒精的主要并发症之一[6],而震颤谵妄又多发生于合并躯体疾病、进食情况差、年龄较大的患者,因此使用短半衰期苯二氮䓬类药物相对安全[3]。 奥沙西泮是多种苯二氮䓬类药物的活性代谢产物,半衰期短,具有抗焦虑、抗惊厥、镇静、催眠、缓解酒精戒断症状的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焦虑症、失眠症、酒精戒断的治疗[7]。奥沙西泮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受年龄及肝功能的影响较小。
奥沙西泮用于酒精戒断治疗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代谢过程简单,半衰期短,不易在体内蓄积,成瘾性和副作用较其他苯二氮类药物小,尤其适用于肝功能损害和年老的患者[8]。
本研究表明,奥沙西泮较地西泮起效更快,但两者的总体疗效相当。奥沙西泮较地西泮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因此,奥沙西泮治疗酒精所致震颤谵妄较地西泮等长效苯二氮䓬类药物更具优势。
浅谈精神药物的撤药反应、依赖综合征和戒断综合征 宁波市安康医院 汪志良 天津市安定医院 寻知元
在精神科的临床实践中,当撤药过快或骤停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苯海索等精神药物(不包括抗焦虑药和中枢兴奋药)时可出现相应症状的反跳,即撤药反应。但国内外有许多学者认为,这是药物的依赖或/和戒断症状,甚至还有学者认为其临床表现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和《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ICD-10)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依赖综合征”和“戒断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对此,笔者不敢苟同。下面就精神药物撤药后所出现的症状,是撤药反应还是依赖综合征或/和戒断综合征进行讨论,并发表浅见。
- 327 - 1 撤药反应与依赖综合征和戒断状态的概念 ⑴撤药反应:由于长期连续使用某种药物,使人体对药物的存在产生适应,若骤然撤药,人体不适应此种变化,就可发生撤药反应,主要表现为症状反跳(Rebaund)。⑵依赖综合征:CCMD-3的概念[1]:“反复使用某种精神活性物质导致躯体或心理方面对某种物质的强烈渴求与耐受性”,其7条症状标准的核心是:对使用精神活性物质的失控和渴求;对精神活性物质产生耐受性与戒断状态;ICD-10的概念[2]63-65:“使用某种或某类活性物质对特定的个人来说极大优先于其它曾经比较重要的行为,其特点是一种对使用精神活性物质的渴望”,其6条诊断要点的核心是:对使用精神活性物质的失控和渴求;对精神活性物质产生耐受性与戒断状态。⑶戒断综合征:CCMD-3的概念[1]:“因停用或减少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综合征,由此引起精神症状、躯体症状,或社会功能受损”;ICD-10的诊断要点中[2]63-65:“戒断状态是依赖综合征的指征之一,而后一诊断也应予以考虑”。因此,对于依赖(成瘾)可概括为[3]:心理依赖的特征是使用成瘾物质能产生一种快感,从而表现为强烈的渴求、冲动性使用药物,是自我失去控制的表现;躯体依赖的特征是对药物的耐受性增加和戒断症状。而戒断综合征是指药物成瘾后突然停止或减少使用成瘾物质所出现的特殊症状群[4,5],在《中国精神障碍防治指南》中也指出,戒断综合征是停用或减少精神活性物质的使用所致。 2 有关精神药物“依赖综合征”与“戒断综合征”的报道 2.1 抗精神病药 有报道[6-9]利培酮、阿立哌唑、奎硫平、氯丙嗪、奋乃静等抗精神病药均可发生“戒断反应”或/和“戒断综合征”,且
被认为符合CCMD-3的诊断标准;尤其是对氯氮平的报道较多[10-13]。如徐作国等[10]对氯氮平少见的不良反应分析,其中8(2.51%)例是氯氮平戒断反应或依赖;唐瑞春等[11]报道氯氮平戒断致精神病性症状;王汝展等[12]对药物依赖综合征214例误诊分析中,其中抗精神病药(氯氮平)依赖10例(4.7%),且诊断符合ICD-10和CCMD-3的药物依赖诊断标准;余西金等[13]报道,对连续
服用氯氮平9.9±5.76月,剂量75~500mg/d(250±5123.8),在3天内分三次停药,结果戒断反应的发生率为85%(17/20)。综合抗精神病药戒断反应的临床表现[6-13]:①躯体症状:有失眠、坐立不安、震颤、心率加快、脸红、出汗、厌食、恶心、呕吐、头痛、腹泻等;②精神症状:多有情感症状如精神运动性兴奋或抑制、情绪不稳、冲动、焦虑、抑郁等,还可出现幻觉妄想、意识障碍、行为紊乱、病情恶化等。上述主要表现为胆碱能症状反跳、一些躯体症状及超敏性精神病(uspersensitivity psychosis),这与汪志良报道的氯氮平撤药反应临床表现类同[14]。未见对抗精神病药产生快感、药物渴求和产生耐受性的报道。 2.2 抗抑郁药 曾昭祥等[15]报道三环类抗抑郁剂戒断综合征86例;喻东山[16]报道舍曲林戒断综合征,并认为选择性5-羟色胺回收抑制剂( SSRIs)停药所致的戒断综合征中,舍曲林轻于帕罗西汀和氟伏沙明;王汝展等[11]对药物依赖综合征214例误诊分析中,报道抗抑郁药依赖10例(4.7%),其中帕罗西汀5例、氟西汀2例、多虑平3例,并认为诊断符合ICD-10和CCMD-3的药物依赖诊断标准。韩勇等[17]对1965年至2008年的门诊和住院病例资料,用ICD-10“依赖综合征”的诊断要点,同时又符合CCMD-3“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确诊为抗抑郁药物依赖和戒断反应100例,其中多塞平18例、阿米替林9例、丙咪嗪4例、氯丙咪嗪4例、麦普替林4例、马普兰(异卡波肼)5例、优降宁(属于降压药)10例、米安色林20例、文拉法辛10例、氟西汀5例、帕罗西汀5例。其临床表现为:①所有患者在终止或减少药物时出现戒断反应,全部出现失眠、焦虑紧张、情绪不稳、出汗、心慌和头痛,还可出现心律不齐、肌陈挛、腹泻呕吐、自伤、意识模糊等;②所有病人都产生对其抗抑郁药物的渴求;③都很固执地服用其依赖药物,不顾其毒性作用的后果;④所有病人对药物毒副作用耐受性逐步增加;等。不过所有患者均没有对用药产生快感和耐受性。 2.3 苯海索 对于苯海索的依赖或/和戒断综合征报道较多[18-22]。孙佩金等[21]对苯海索依赖13例分析,服用时间平均10年以上,服用剂
量6~12mg/d,平均10mg/d ,对8mg/d 及以下者作一次性停用,8mg/d 以上者减半量后观察3天,结果全部出现“戒断综合征”。表现为失眠、兴奋、震颤、肢体无力、注意力不集中、坐立不安、爱发脾气、内感不适、厌食、心跳加快等,第二天最严重,再服用苯海索2h后症状便开始缓解。认为服用苯海索产生依赖可能要在数年以后,其临床表现与其它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依赖综合征或戒断综合征无异;可能用药者为精神病人的原因,病人并未表现出对使用苯海索有强烈的渴求现象;多数病例使用一直保持一定的量,似无耐受性增高情况,或许这是苯海索依赖的特点。方贻儒等[22]报道,对服用典型抗精神病
药物出现锥体外系反应(EPS)后联用苯海索(2mg/d)持续三个月以上的患者,停用苯海索后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分显著升高,以精神方面症状突出,包括忧郁、焦虑、敌对和精神病性的因子,而躯体症状较少,认为苯海索主要是产生心理依赖。然而,这些“精神方面症状”没有排除停用苯海索后又出现了继发于EPS的精神症状,所有患者也没有产生快感、对药物的渴求和产生耐受性。 3 对报道的“依赖综合征”和“戒断综合征”的分析 ⑴上述报道的“依赖(成瘾)综合征”,患者对用药并未出现快感、强烈的渴求和失去控制,这些药物也并没有表现出耐受性的增加[23],因此均不符合依赖综合征的诊断标准。有学者报道[17],“所有病人(100例)都产生对其抗抑郁药物的渴求”,
可是没有快感那来渴求?所谓的“渴求”,只是患者为了摆脱撤药反应的痛苦而寻求原药解除而已。成瘾的生物学机制[5]:其最后共同通路是作用于中脑边缘系统的多巴胺水平升高有关。而抗精神病药是多巴胺拮抗剂,苯海索是抗胆碱能药物,显
- 328 - 然缺乏药物依赖的药理学基础;至于抗抑郁药,绝大多数只是对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有作用,现有的临床前和临床证据都没有显示SSRIs可以导致依赖[24],目前对多巴胺有作用的只有安非他酮,但尚未见依赖的报道,新型抗抑郁药长期治疗无依赖性[25]。因此,有学者认为抗抑郁药是中枢神经性情绪兴奋剂,有发生依赖的药理学基础[17],是缺乏依据的。⑵上述报道的“戒断综合征”,患者不是服用精神活性物质,也不符合药物依赖的诊断标准,当然也就不符合戒断综合征的诊断,只是符合撤药反应的临床表现。要知道戒断综合征是药物成瘾后突然停止或减少使用成瘾物质所出现的特殊症状群[5],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即使是属于精神活性物质的苯二氮䓬类药,在其未出现药物依赖之前,如停药过快出现的症状也属于撤药反应。 4 撤药反应(discontinuance syndrome)与戒断反应(withdrawal syndrome) 在一些教科书中把撤药反应称作戒断反应,如“氟西汀不易引起戒断症状、帕罗西汀易感戒断症状”[26]146-192;“临近分娩服丙戊酸钠45%致新生儿戒断症状”[26]286;“SSRIs突然停药可能会有戒断症状”[24];“抗抑郁药的戒断症状、抗胆碱能戒断症状”[27]。也有把两者视作同义词,如“氯氮平撤药(戒断)反应”[28];“可以产生戒断症状的非精神活性药物,…出现撤药反应(戒断症状)”[29]。虽然,从两者的病理机制上看似有相似之处,都是突然停用后出现的症状反跳。但两者的性质和程度完全不同,戒断反应是在药物依赖的基础上产生,是成瘾物质的概念A,其临床表现包括短期、长期和超长期的症状[5],而撤药反应仅仅是在治疗过程中停药过快不适应所致,是非成瘾物质的概念,一般只是短期的反应,症状有自限性。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