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第八册第一次抱母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苏教版第八册第一次抱母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苏教版第八册第一次抱母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苏教版第八册第一次抱母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激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母亲生病住院,护士要换床单,母亲不能下床,便有了我——生齐读:第一次抱母亲

这一抱,“我”的心里就像被投入了一颗石子,变得不平静了。那我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到文中去找一找。

二、整体感受“我”的心情

1、生自读课文

2、交流,板书:难过愧疚

3、你从哪句话中知道的?

出示: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我愧疚地望着母亲那瘦小的脸。

4、齐读两句话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两句话。

三、精读课文§1-3,感受“我”的“没想到”

1、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我难过的是什么?请同学们读读这句话,想一想

(1)*我没想到母亲会这么轻。追问:你是从哪个词语中看出来的?(竟然)*母亲竟然这么轻。师:我们来关注“竟然”这个词。你从这个词语中读懂了什么?

(2)指导朗读

你能读好这句话吗?(嗯,没想到啊/ 的确是没想到啊)

我们一起也来读读这句话

2、母亲竟然这么轻,这是我做儿子所没有想到的。文章中有多处说到了我没想到母亲会这样轻?请同学们快速默读§1-2,找出这样的句子来。

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

(1)我们来看这句话。哪些词语特别能看出我没想到母亲会这么轻的?(使劲一抱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

(2)正因为我没想到母亲会这么轻,所以我在抱她的时候才会——使劲一抱,导致——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

①谁来读好这几个词语?

*你使的劲真大呀/你真用力

*你使的劲好不够,还不至于仰面摔倒

②让我们学着他们的样子也来读读这几个词语

(3)指导读好句子

①谁来读读这个长句子

②我们一起来读好这个句子

我说:“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

(1)如果让你读好这句话,你会特别注意哪个词语,为什么?

①“没想到”

母亲的轻是完全出乎我意料的,你能读好这句话吗?(的确是出人意料啊)

②“这么”

母亲的轻不是一般的轻,而是特别的轻。能把你体会到的读出来吗?(真是轻得让人吃惊啊)

(2)齐读句子

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1)母亲有多重?(80多斤)我以为她有多重?(100多斤)

(2)这是我——没想到的

齐读句子

四、品读课文§2-3,感受母爱

1、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我的心里为什么会很难过呢?请同学们轻声读读课文§2,划出有关的句子

2、学生交流句子,屏幕出示文中的句子

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

(1)指名交流

(2)大家也来读读这个句子,看看母亲在干什么?

(3)她是怎样翻山越岭的呢?让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记忆,去看看那一幕幕动人的画面吧!(背景音乐)

那是一个烈日炎炎的夏日,骄阳似火,母亲带着我们是怎样翻山越岭的?

那是一个寒风凛冽的冬天,大雪纷飞,母亲带着我们又是怎样翻山越岭的?

也许,那天大雨滂沱,母亲怎样呢?

也许,那天狂风大作,她又怎样呢?

请同学们选择印象最深的一个画面来说一说,你可以先练一练,也可以和同桌讨论

讨论

(4)学生交流

(5)小结引读

是啊,无论是烈日炎炎的夏日,还是寒疯凛冽的冬天,母亲总是——生接读

无论是大雨滂沱,还是狂风大作,母亲总是——生接读

这样一年又一年,直到——生:我们长大。

(6)读到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母亲非常劳累)

母亲用她那80多斤单薄的身体挑起一百多斤的重担,翻山越岭,年复一年,现在回想起来,让我心里——生:很难过

(7)齐读句子

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

(1)指名交流

(2)我们长大了,可以干活了,但是为什么遇到重担,母亲还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呢?

(3)读到这里,你又感受到了什么?(母亲疼爱子女)

母亲为我们挑去了我们已经可以承受的重担而我们却丝毫没有意识到,现在回想起来,觉得真是太对不起母亲了,这让我心里——生:很难过

仅仅是难过吗?还有什么?(愧疚)

愧疚,也就是说,作者此时觉得——对不起母亲

(4)齐读句子

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1)指名交流

(2)看到“力大无穷”,让你想到了哪些人?

同学们刚才所说的这些人都是身强力壮,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力大无穷。可是,母亲有多重?(80多斤)

老师是90多斤,也就是说,母亲比老师还要瘦。这样瘦弱的母亲,作者为什么却一直以为她“力大无穷”呢?(母亲总是手里……翻山越岭)

(3)母亲拉着我,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她要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那么重的担子”指的仅仅只是母亲肩上那100多斤的东西吗?在生活中,母亲还要为我们做什么?

出示:乳哺三年娘受苦,移干就湿卧娘身。

儿病恨不将身替,调理汤药不离身。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师:同学们,“乳哺三年娘受苦,移干就湿卧娘身”说的是母亲养育儿女的艰辛;“儿病痛在娘身上,调理汤药不离身”说的是母亲在儿女生病时的焦虑和对儿女的照料;“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说的是母亲为了教育子女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说的是母亲对远行儿女的体贴和牵挂。同学们,母亲的重担里面装着太多太多的东西,养育儿女的艰辛,维持生计的艰难,里外操劳的艰苦。母亲肩上所挑的何止是100多斤的担子,她挑起的其实是生活的重担!

当我们理解了母亲肩上沉甸甸的担子之后,回过头来再看看“翻山越岭”这个词。母亲肩挑重担翻过的仅仅是那实实在在的一座座山,一道道岭吗?她其实翻过的是什么?(生活中的困难。)

3、她翻过的是生活中的困难,走过的是人生的坎坷路。读到这里,你觉得母亲怎么样?(伟大了不起坚强)

那么,是什么给了她力量,让她能战胜生活中的种种困难。(板书:爱)

4、对子女的爱给了母亲力量,让她挑着生活的重担跨过人生的坎坷,而年幼的我却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现在回想起来,让我心里——很难过,很愧疚

5、指导朗读

(1)你能带着这种心情来读好这句话吗?(是难过、愧疚/你读出了作者的心情)

(2)让我们一起来读好这句话

6、然而,面对自己所做的一切,母亲是怎样说的呢?

交流出示: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

(1)点红“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

师:你能给这句话换个说法吗?意思不变。

(2)透过母亲的表情,透过母亲的话语,你体会到了什么?(母爱无私、不求回报)(3)师:真水无香,真爱无痕,不需炫耀,不求回报,这就是母爱,这就是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爱啊!而这一切直到母亲病重,“我”才感受到。这让我感到——生:很难过,愧疚(4)再读难过、愧疚的两句话

(5)面对着这位平凡而又坚毅的母亲,是否让你想起了你的母亲?你想到了什么?让我们伴随着《母亲》这首歌,去回想一下我们的妈妈关心、照顾我们的点点滴滴吧!

(6)你想到了什么?交流

(7)面对这份沉甸甸的母爱,我们多么想为我们的妈妈做点什么呀!文中的“我”是怎样做的呢?

四、精读§4-5

1、师生接读§4

2、此时,千言万语,千愁万绪都化作了一个动作,那就是——第一次抱母亲

3、生齐读§5

4、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流下来,那母亲此时在想什么?

这所有的所有都包含在了省略号中了。

作者仅仅是第一次抱母亲,母亲就那么欣慰,那么激动,那么幸福,那么甜,可是,小时候母亲抱过我们无数次。当我们把这两个词(第一次无数次)放到一起的时候,你想对生你养你的妈妈说些什么,或者你想对自己说些什么呢?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5、学生写话,班内交流

6、老师听了大家所写的,很感动。我们的妈妈给了我们最多的爱,就让我们用爱去回报我们的妈妈。让我们从第一次做起,为妈妈做无数次。我想,有一句诗最能表达此刻我们的心情,那就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五:布置作业

选做:

1、将诗句制作成书签,激励自己努力学习,回报母爱。

2、将课文动情地读给母亲听,分享这一份浓浓的亲情。

3、将想说但还没说的话,想做但没做的事为母亲说一说,做一做。

第一次抱母亲优秀教学设计讲解学习

第一次抱母亲(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文章大意,感受母爱的伟大,激发崇敬爱戴之情。教学重难点: 感受母爱的伟大,激发崇敬爱戴之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从小到大,妈妈抱过我们无数次,在妈妈的怀里,我们感到是那样的(温暖、安全)。2.那你有没有抱过你的妈妈呢?抱自己的母亲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今天咱们来学习一篇歌颂母亲的文章(齐读课题:第一次抱母亲) 二、检查预习。 1.出示词语认读: 瘦小重担力大无穷翻山越岭难过愧疚突发奇想轻轻摇动 (1)指名认读,相机正音。齐读。 (2)通过预习你知道了哪些词语的意思呢? (3)文中“我”突发奇想想干什么呢? 2.过渡:第一次抱母亲,是在什么地方?母亲是什么感受?抱母亲的“我”又是什么感受?现在请打开书,认真朗读课文。 三、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 2.第一次抱母亲,我感到怎么样?(难过、愧疚,更多的则是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那么母亲呢? 3.是啊,第一次抱母亲,抱出了我对母亲的情!第一次抱母亲,抱出了母亲对我的爱!现在,请你大声地、有感情地再次朗读课文。 4.学生再次深情朗读。 5.同学们都读得非常认真,现在,老师请同学来分小节读读课文。(指名分小节读) 【适时指导、提示一些语句注意点: " 赶紧" 读说的话速度快一些,表达我对母亲的一种体贴,一种关爱之情。妈"喊响一点,"妈,你别动"表达一种急切。 "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 斤。"读出无力的语气,要体会,要想到她是个病人,这样想才能读好。 有一句话大家要注意:“背(b百)上背(b B)着妹妹”。在护士的劝说下,母亲终于同意。谁来读最感人的最后一段。】 四、品读课文。1.哥德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出示: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纸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

教学过程: 一、音乐渲染,创设情境。 1、播放《懂你》。(学生静静地聆听感人的歌曲,欣赏感人的画面) 2、师:同学们,刚才大家都听得很投入。知道这是谁写给谁的歌,谁唱给谁的歌吗? 这是一首歌颂母爱的歌。 3、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课后很多同学都和我说,读了文章后,很感动。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细细品读课文中的精彩语句,走进作者和母亲的内心世界。齐读课题,突出“第一次”。 二、品读三处“没想到” 课文中的“我”一开始懂不懂得母亲呢,了解母亲吗?(不懂、不了解)所以,当第一次抱了母亲以后,给“我”留下了太多的“没想到……”. 1、快速浏览课文第1、2自然段。课文几处写到“没想到……”,划出相关语句,用心再读读。 (生读、找。师巡视) 2、交流:课文几处写到“没想到……”?(指名读相关语句PPT相机出示) 3、PPT出示:“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 (1)第一次“没想到”作者没想到的是什么?指名答(母亲轻轻的)。从哪看出母亲很轻呢?(差点仰面摔倒)你来读好这个“没想到”。 (2)他以为母亲很重,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呢?(引导抓住词语:“使劲、左手、右手”体会)师述:看这动作,“左手…”、“右手…”也许还半蹲着借助腿部的力量,或许还屏住呼吸,因为他以为母亲(生:很重),必须得用劲,没想到(生:很轻),这一使劲,差点(生:仰面摔倒) (3)当“我”准备使劲一抱时,差点摔倒,“我”的第一感受会是什么?(惊讶)请你通过朗读,表现出这种惊讶。(指名读:听出了惊讶!) (4)是的,这是第一次抱起母亲,给“我”留下的第一个“没想到”。一起读好这句。(齐读)三、品读“难过”“愧疚”,感受母亲形象 (一)想一想,这一抱,让“我”抱出了怎样的感受? 轻轻地读第2、3自然段,找出文中表示“我”心情的语句。 (PPT出示句子)“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我愧疚地望着母亲那瘦小的脸。” (1)谁来读读这两句!指名读(评:听出了难过、愧疚)我们一起读读看!(齐读)(2)PPT出示第一句“竟然”是什么意思?(出乎意料,十分惊讶,“没想到”)谁来试试读好这一句?(评:还不够出乎意料。 / 不错,读出来“我”的感受!) 2、母亲竟然这么轻,那母亲现在会有多重?你从哪里了解到的? (引导从母亲的话中猜测:此时的母亲体重超不过89斤,或许只有70来斤) 3、说说自己有多重?母亲竟然和我们四年级的小学生差不多重,看着母亲瘦弱的身躯,“我”的心中是怎样的感受?(难过) 4、看到这样骨瘦如柴的母亲,谁的心里不难过伤心呢?母亲实在太轻了,轻得让人隐隐心疼!(谁再来读读这句话,指读“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齐读) (二)“我”和母亲生活了几十年,为什么会没想到母亲这么轻呢?是什么让作者产生错觉

第一次抱母亲设计一教案

第一次抱母亲设计一教案 导读: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第一次抱母亲教学设计一_教学反思_教案_案例_课文_课堂实录,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教材分析: 课文重点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发现母亲的身体很轻,不由得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侯母亲抱自己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课文重点记叙了“我”与护士、母亲的对话。简洁生动地描写了“我”抱母亲时的情景,表达了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大意,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激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3、体会伟大的母爱,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报答。根据实际写出一段与母亲相处的精彩片断。 教学重难点: 1、学生通过自主提问探究文章大意。 2、通过练笔歌颂母亲。 教学准备: VCD歌碟,演示文稿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初读课文,提出问题,理清课文的层次并学习课文字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播放歌曲《心中的故事》,同学们,你们听出这首歌是歌颂谁的吗? 2、这首歌是蔡国庆演唱的一首歌颂母亲的歌,叫做《心中的故事》。歌颂母亲是千百年以来传诵不衰的主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歌颂母亲的文章。 3、板书课题,读题 4、读了课题,你想要了解些什么或者你心里有些什么疑问? 二、初读课文 1、带着这些问题,自己读一读课文,要求:先画出生字新词,根据课文后面的生字表读几遍再读课文。 2、检查朗读情况:个别读,小组读,涉机纠正错误的读音,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和流利。 三、理清层次 1、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哪些自然段写“我”抱母亲,其它的自然段又是写是什么的?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课文的意思。 2、交流:课文哪些内容是写“抱母亲”? 3、分段,概括大意:

课文《第一次抱母亲》教案设计

课文《第一次抱母亲》教案设计 课文《第一次抱母亲》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课文重点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发现母亲的身体很轻,不由得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侯母亲抱自己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课文重点记叙了“我”与护士、母亲的对话。简洁生动地描写了“我”抱母亲时的情景,表达了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大意,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激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3、体会伟大的母爱,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报答。根据实际写出一段与母亲相处的精彩片断。 教学重难点: 1、学生通过自主提问探究文章大意。 2、通过练笔歌颂母亲。 教学准备: VCD歌碟,演示文稿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初读课文,提出问题,理清课文的层次并学习课文字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播放歌曲《心中的故事》,同学们,你们听出这首歌是歌颂谁的吗? 2、这首歌是蔡国庆演唱的一首歌颂母亲的歌,叫做《心中的故事》。歌颂母亲是千百年以来传诵不衰的主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歌颂母亲的文章。 3、板书课题,读题 4、读了课题,你想要了解些什么或者你心里有些什么疑问? 二、初读课文 1、带着这些问题,自己读一读课文,要求:先画出生字新词,根据课文后面的生字表读几遍再读课文。 2、检查朗读情况:个别读,小组读,涉机纠正错误的读音,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和流利。 三、理清层次 1、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哪些自然段写“我”抱母亲,其它的自然段又是写是什么的?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课文的意思。 2、交流:课文哪些内容是写“抱母亲” 3、分段,概括大意: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设计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第一次抱母亲”这一题目是对课文故事情节的高度浓缩和概括,非常凝练地表达了儿子对母亲强烈真挚的情感。文章写了由于母亲生病住院,需要更换床单,就这样一个非常偶然的抱母亲的机会,引发了母子之间心灵的碰撞和融通。文章在平实的叙述中字里行间透着一种母爱的感人力量,给读者情感上以强烈的共鸣。 教学设想: 文章中有一句话“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表达了文章的基调,教学时可围绕这句话展开教学。通过引导学生诵读体会这句话中的“难过”的原因,层层走进文章,走进作者内心,让学生明白难过的两层意思。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语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在引导学生感悟母亲伟大时,紧紧抓住“翻山越岭”“重担”两词,由表及里,层层深入,要体现学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过程,实现了阅读对话的层次性。第一层次,师生走近文本,解读的是文本表层意思,进行的是浅层次的阅读感悟;第二层次,师生走进文本,品读词句,进行的是个性化的阅读感悟。最后,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交流生活中的母爱,并说说哦自己的打算,发挥语文学习对人生的指引功能,提升学生的人格。 教学要求: 1、运用已有的识字策略学会本课的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担”“背”,正确书写“摔”、“瘦”,能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翻山越岭”、“愧疚”、“重担”、“突发奇想”等词语。 2、练习分角色朗读,读好人物对话,探究作者的情感变化,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能用饱含深情的语调朗读课文。 3、联系自己的生活实践,回忆自己与母亲之间发生的故事,把经过和感受写下来,加深对母亲的理解、崇敬和爱戴。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母亲肩上的“重担”的含义。 2、联系上下文理解“母亲竟然这么轻,我的心里为什么很难过?”。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次抱母亲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 一、质疑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歌曲《母亲》。 2、谈感受。 师:同学们我们每个人有很多的第一次,第一次上学,第一次乘飞机,第一次游泳,第一次为妈妈端药等。有的第一次或许就在你的不经意之间过去,有的第一次却是终身难忘的,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课文就是令作者终身难忘的事。 看老师写课题:第一次抱母亲。(指导:“第”是竹字头的“第”,“抱”上面的横折钩短一些。)师:课文读过吗?第一次读这篇课文是在什么时候? 师:告诉老师,当你第一次看到这个课题的时候,你有什么想法? 师: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很好。读书就要这样,从题目开始读起。因为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对题目的思考,我们往往可以猜测到文章的大意。 (新课开始前,教师将课下收集到的有关诗句,播放音乐让学生朗读,感受母爱的伟大。接着,以阅读的方法入手,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并要求学生利用学到的方法,充分的用到本

第一次抱母亲阅读答案

第一次抱母亲阅读答案 第一次抱母亲 母亲病得不轻,住在医院里。那天,护士进来换床单,让母亲起来。我赶紧说:“妈,你别动,我来抱你。”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差点仰面摔倒。护士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我说:“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护士问:“你以为你妈有多重?”我说:“我以为我妈有100多斤。”母亲说:“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也只有89斤。” ①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护士说:“亏你和你妈生活了几十年,眼力这么差。”我说:“如果你和我妈生活几十年,你也会看不准的。”护士问:“为什么?”我说:“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我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我愧疚地望着母亲瘦小的脸。护士也动情地说:“大妈,您真了不起。”母亲笑了笑:②“提那些往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子过来的?”

护士铺上新床单,回头吩咐我:“把大妈放上去吧,轻一点。” 我突发奇想地说:“妈,您把我从小抱到大,我还没好好抱过您一回呢。让我抱您入睡吧。”母亲说:“快把我放下来,别让人笑话。”护士说:“大妈,您就让他抱一回吧。”母亲这才没有作声。 我坐在床沿上,把母亲抱在怀里,就像小时候母亲无数次抱我那样。为了让母亲容易入睡,我将她轻轻地摇动。母亲终于闭上了眼睛。我以为母亲睡着了,准备把母亲抱到床上去。可是,我忽然看见,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里流下来。 一、请用“√”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沉重( zhòng chóng ) 的担( dàn dān ) 子两行(háng xíng)泪水 二、请把本文的主要内容简要地写在下列横线上。 -----------------------------------------------------------------------------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次抱母亲优秀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次抱母 亲》优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5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感悟母爱的伟大,激发学生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从而产生报答母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1、学生通过自主提问、自主阅读探究文章大意。 2、理解母亲肩上的“重担”的含义。 3、联系上下文理解“母亲竟然这么轻,我的心里为什么很难过?”。 三、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朗读配乐:舒伯特的《小夜曲》。 第一课时教学要求:初读课文,提出问题,理清课文的层次并学习生字词。 一、揭题导思: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看老师写课题:第一次抱母亲。(指导:“第”

是竹字头的“第”,“抱”上面的横折钩短一些。)师:课文读过吗?第一次读这篇课文是在什么时候? 师:告诉老师,当你第一次看到这个课题的时候,你有什么想法? 相机板书:原因感受 师: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很好。读书就要这样,从题目开始读起。因为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对题目的思考,我们往往可以猜测到文章的大意。 二、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师:接下来,我想请一些同学读读课文,检查一下昨晚的预习情况,看看通过预习,咱们同学是不是把字音读准了,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了。 检查的时候,我想这样,先请一位同学读。其他同学捧好书做好准备,我随机抽查。听的同学还有一个任务,就是带着这两个问题来听读课文,并且划出能解答这两个问题的有关语句。 (师巡视听读情况,同时随时按小组读、四人小组读、同桌、男女生读等形式检查读书情况。) 2、评价朗读,汇报交流。 师:请几位同学评价一下刚才的朗读情况。

苏教版四年级《第一次抱母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江苏省获奖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第一次抱母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江苏省获奖教案)教学目标: “、愧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难过” “、重担”的意思。 疚” 2.通过阅读文章两次“抱母亲”的体会感悟母爱的伟大,激发学生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从而产生报答母爱之情。 教学重点: 理解母亲肩上“重担”的含义。 教学难点: “愧疚”的心理变化,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感悟“我”抱母亲前“难过” 、 博大。 教学准备: 课件(重点句子、图片、音乐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导入课文 1.听写词语。 2.回味课文,完成填空。课件出示:课文中写了“我”两次抱母亲,第一次是为了 , 结果“我”发现;第二次是为了,结果“我”又发现。3.抱母亲,多么简单的一个动作,却让“我”的心情很不平静。今天让我们再次品读课文,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听写词语、回味课文主要内容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 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为进入新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体会“抱”中情感,走进“我”的内心世界 1.整体感知“抱”的情感差异。 (1)文中哪些句子具体描写“我”抱母亲的情形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读文,并划出相关的语句。

(2)交流: (出示相关的语段) “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 “我坐在床沿上,把母亲抱在怀里,就像小时候母亲无数次抱我一样。为了让 ” 母亲容易入睡,我将她轻轻摇动。 ①指导学生朗读,引导圈出“我”的动作。 ②品悟“抱”的动作:同样是抱母亲,你有没有感受到这两处有什么不一样呢? “我”却用了两种不同 ③课题虽然叫“第一次抱母亲”,但通过读课文,我们发现, 的姿势抱母亲。你们能把其中的不同姿势读出来吗? “抱”是全文叙事的引子,是人物情感的发轫。引导学生抓住 (设计意图: 作者第一次抱母亲的动作描写,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紧扣“没想到” ,感受“我”的心情。过渡:为让护士给病重的母亲换床单,作者抱起了母亲,谁知这 一抱,却让作者抱出了几处没想到,请大家默读课文1、2 自然段,把它们找出来,读一读,体会一下。 交流句子并讨论: 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摔倒。 “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 “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 80 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 的担子。 ) (学生会疏忽这句,引导学生理解“竟然”。 “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 (1)指导朗读 (2)我和母亲一起生活了几十年,竟然没有发现母亲的身体这 么轻,我心里什么感觉? (3)那么在我的印象中,母亲是什么样的呢?请大家再读课文第 2 小节,找出答案。 ,感受母亲的形象。交流句子并讨论:“在我的记忆中,母3.紧扣“力大无穷” 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 多 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张春龙 教材分析: 课文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得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课文歌颂了人间最伟大、最深厚的母爱,引导人们懂得珍惜,学会感恩。内容简洁,语言明快,娓娓道来,毫不雕饰,但字里行间却饱含着一股浓浓的亲情,读来令人感动。 课时目标: 1、抓住文中的重点句段,感悟母爱的无私和母子之间浓浓的亲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品读“没想到”,感受作者内心情感变化。 3、联系学生实际,激发对母亲的崇敬、爱戴之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深读,感悟母爱的无私和母子之间浓浓的亲情。教学准备:PPT MTV《懂你》 教学过程: 一、音乐渲染,创设情境。 1、课前5分钟播放MTV《懂你》。(学生静静地聆听感人的歌曲,欣赏感人的画面) 2、师:同学们,刚才大家都听得很投入。知道这是谁写给谁的歌,谁唱给谁的歌吗? 二、品读三处“没想到” 过渡:课前听的这首歌叫《懂你》。而课文中的“我”一开始懂不懂得母亲呢,了解母亲吗?(不懂、不了解)所以,当第一次抱了母亲以后,给“我”留下了太多的“没想到……”. 1、快速浏览课文第1、2自然段。课文几处写到“没想到……”,划出相关语句,用心再读读。 (生读、找。师巡视) 2、交流:课文几处写到“没想到……”?(指名读相关语句PPT相机出示) 3、PPT出示:“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

第一次抱母亲设计三教案

第一次抱母亲设计三教案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第一次抱母亲教学设计三_教学反思_教案_案例_课文_课堂实录,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大意 3、抓住重点词语无数次、轻轻地、担子、翻山越岭、泪水,体会母爱的伟大,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报答。 教学重难点

体会伟大的母爱,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报答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音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导入 师:同学们,你还记得小时候母亲抱你时的情形吗?(交流)

师:那么,你有没有抱过母亲呢?(交流) 2、出示课题:《第一次抱母亲》,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反馈朗读情况。 三、学习课文,感悟母亲的伟大。 1、师:同学们,课题是《第一次抱母亲》,那么课文中的哪一个句子写出了我第一次用心地抱母亲的情景呢?请大家快速读课文,找出有关的句子,把它划下来。

2、交流: 出示句子:我坐在床沿上,把母亲抱在怀里,就像小时侯母亲无数次抱我那样。为了让母亲容易入睡,我将她轻轻地摇动。 3、师:可是就在我用心地抱着母亲入睡之前,我在抱母亲的过程中,出现了什么意外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意外的?请同学们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找一找。(指名说) 出示: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差点仰面摔倒。 4、师: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自然段,划出有关我为什么会这么难过的句子,好好读一读。 交流:

出示: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交流: 朗读训练:轻声地把把这几句话读一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5、教师配乐深情地朗读最后一段 结合理解母亲的泪水 6、写话练习。(播放音乐)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课文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得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课文歌颂了人间最伟大、最深厚的母爱,引导人们懂得珍惜,学会感恩。内容简洁,语言明快,娓娓道来,毫不雕饰,但字里行间却饱含着一股浓浓的亲情,读来令人感动。 课时目标: 1、抓住文中的重点句段,感悟母爱的无私和母子之间浓浓的亲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品读“没想到”,感受作者内心情感变化。 3、联系学生实际,激发对母亲的崇敬、爱戴之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深读,感悟母爱的无私和母子之间浓浓的亲情。 教学准备:PPT MTV《懂你》 教学过程: 一、音乐渲染,创设情境。 1、课前5分钟播放MTV《懂你》。 2、师:同学们,刚才大家都听得很投入。知道这是谁写给谁的歌,谁唱给谁的歌吗? 这是一首歌颂母爱的歌。 3、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课后很多同学都和我说,读了文章后,很感动。 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细细品读课文中的精彩语句,走进作者和母亲的内心世界。齐读课题,突出“第一次”。 二、品读三处“没想到” 1、快速浏览课文第1、2自然段。课文几处写到“没想到……”,划出相关语句,用心再读读。 (生读、找。师巡视)

2、交流:课文几处写到“没想到……”?(指名读相关语句PPT相机出示) 3、PPT出示:“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 (1)第一次“没想到”作者没想到的是什么?指名答(母亲轻轻的)。从哪看出母亲很轻呢?(差点仰面摔倒)你来读好这个“没想到”。 (2)他以为母亲很重,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呢?(引导抓住词语:“使劲、左手、右手”体会) 师述:看这动作,“左手…”、“右手…”也许还半蹲着借助腿部的力量,或许还屏住呼吸,因为他以为母亲(生:很重),必须得用劲,没想到(生:很轻),这一使劲,差点(生:仰面摔倒) (3)当“我”准备使劲一抱时,差点摔倒,“我”的第一感受会是什么?(惊讶)请你通过朗读,表现出这种惊讶。(指名读:听出了惊讶!) (4)是的,这是第一次抱起母亲,给“我”留下的第一个“没想到”。一起读好这句。(齐读) 三、品读“难过”“愧疚”,感受母亲形象 (一)想一想,这一抱,让“我”抱出了怎样的感受? 轻轻地读第2、3自然段,找出文中表示“我”心情的语句。 (PPT出示句子)“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我愧疚地望着母亲那瘦小的脸。” (1)指名读(评:听出了难过、愧疚)我们一起读读看!(齐读)(2)PPT出示第一句“竟然”是什么意思?(出乎意料,十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

教研课教案 2019春期四(1)班语文2019.3.22 13.《第一次抱母亲》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 通过合作、探究,交流体会,自主感悟、,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激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3.情感目标:联系生活实际,体会伟大的母爱,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报答。 【教学重点】 自主感悟、交流体会,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激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教学难点】 怎样使学生体会母爱的伟大和孝子情怀,并能从语言文字中走出来,感悟自己的母爱和表达自己的爱。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2.师范读(配音乐) 二、品读课文。 导学提示: 指导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人物心情,感悟作者内心世界。 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句子。 学生试学: 1. 第一次抱母亲有什么感受?(难过,愧疚)板书:难过愧疚 从哪个句子可以看出来? 出示: 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竟然”是什么意思?作者没想到什么?文中有三处“没想到”,找出来轻声读一读,体会一下作者的心情。

2、朗读课文,在自然段后面写出“我“的心情。 3、思考并交流:母爱伟大,我应该感到高兴才是,然而为什么“我很难过”?请你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并想想其中的原因。 4、“重担”是什么?母亲有哪些重担? 合作共学: 1、教学第一自然段。 分角色朗读第一小节,相机指导朗读。 重点指导: A、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吃惊) B、护士在后面扶了我一把,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我说:“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埋怨;难过) 2、教学第二自然段,感受“母爱”的伟大。 (1)过渡:母爱伟大,我为什么“我很难过”?出示: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2)自主朗读。全班交流: 指名谈体会,并读一读相关的语句。 (我和母亲一起生活了几十年,一直以为母亲有100多斤,竟然不知道她的身体只有80多斤。我太粗心了,太不关心母亲了。我为自己一直不懂事,没能帮母亲挑重担而难过。)(3)重点理解“重担”。 出示: 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①这里的重担指的是什么?母亲的担子还有别的吗? 再读一读作者说的话,透过字面展开想象,体会一下。 (母亲所挑的不是一百多斤的重担,还包含养育儿女的艰辛,包含着各种各样复杂的农活和家务劳动。) ②瘦弱的母亲一手拉着年幼的我,背上还背着比我更小的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那是怎样的情景?你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

第一次抱母亲 (第二课时) 蒋晓莉 一、直接导入 孩子们,有人说母亲是一本厚重的书,需要用心品读。这堂课就让我们继续学习作家张玮月所写的《第一次抱母亲》。来,举起你的手,轻轻用书空的形式和老师一起来写课题。 二、我准备—— 孩子们,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和你的课前准备,请用两三句话来概括一下课文,概括的时候要注意方法。老师相信你们的实力。 三、我探究——(一)认识母亲 有人把读书叫“煮书”。(板书:煮书)一起跟我写这两个字。煮书就是把书读熟,读懂。孩子们,你们已经开始学会“煮书”了,通过煮书,你认识了一位怎样的母亲?请用课文中的话来告诉大家。 1、体轻单薄的母亲 抱之前我是怎么想的?所以我?可事实是?母亲轻得出乎我的意料,轻得还让当时的我?(感到难过,感到愧疚)把你的体会送进文字中,谁再来读一读? 谁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 点评指导:想一想,母亲说话还有力气吗?要体会,要想到她是个病人,而且病得很厉害,这样想才能读好。请你再把母亲的话再读一读,老师相信你一定会读的更好。 2、勤劳能干、无私奉献的母亲 过渡:你还读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母亲? (1)出示: 第一个“担子”指什么?这里有个词“翻山越岭”,知道什么意思吗?山路好走吗? 哥德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来,让我们穿越时空,去看看瘦弱的母亲当年是怎样挑着100多斤的担子翻山越岭的。 出示:图片、配乐,设置情景,引导学生练习说话。

一个担子已经够沉、够重了。第二个“担子”又指什么? 出示: 想想生活中,母亲又要干些什么?要承担些怎样的责任?现在你对"翻山越岭"这个词是怎么体会的? 讨论交流 同学们,“乳哺三年娘受苦,移干就湿卧娘身。”说的是母亲 ? “儿病恨不将身替,调理汤药不离身。”说的是母亲在儿女生病的时候?“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说的是母亲为了教育子女而用心良苦。“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说的是母亲对远行的儿女的?同学们,母亲的担子里面装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 当我们这样理解"翻山越岭"的时候,当我们这样理解 "担子"的时候,我相信你们一定能把这部分文字读得更好,读得更有情。把书立起来,一起动情地把第二段读一读。 配乐朗读这一段 师点评 母亲是这么做的,也是这么笑着说的。 从这句话,你看到母亲的内心了吗? 是呀,所有母亲都是这样做的。有人说,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比天空还大的是——。你们想补充的是?(比天空还大的是母亲的胸怀!)看,这就是我们认识的母亲——身体单薄却勤劳能干、无私奉献的母亲,就是这样的母亲给予了孩子最伟大的母爱! 过渡:有着如此伟大无私的母亲,假如你就是她的儿子、女儿,你会在平时的生活中怎么去做呢?好,我们再一起认识一下她的儿子吧。来,找出文中相关语句,说说你的体会。 (二)我探究——认识儿子 1、自责的儿子 我又为什么而感到深深的惭愧和内疚呢?(女生再读) 2、体贴、孝顺的儿子 出示:

小学语文教师考编试讲稿 第一次抱母亲 第一课时

小学语文教师考编试讲稿第一次抱母亲第一课时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小学语文组考生,我今天试讲的教材是,下面我的试讲正式开始。 同学们今天可真精神,都准备好了吗?好!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一、导入 同学们,从小到大,妈妈抱过我们无数次,在妈妈的怀里,我们感受到那么温暖。那你有没有抱过你的妈妈呢?你有什么感受?你看到了妈妈头上的白发,觉得很难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歌颂母爱的文章——第一次抱母亲。请同学们伸出手跟老师一起把课题书写来(第一次抱母亲)。同学们,写字如同做人,要一笔一画,把字写的端端正正。好,我们把课题读一下,预备齐,声音可真响亮。 那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或者说你想知道什么?你来说一说,你想知道为什么要抱母亲? 还有吗?你来说,你想知道第一次抱母亲的感受?别着急,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那里会有你想知道的答案。

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在此之前,老师有几点温馨提示,请 看大屏幕。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课文的生字新词,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或者词语,联系上下文或者查字典解决。 2、把课文读流利,遇到长句子或者难读的句子,就多 读遍,努力做到句句通顺,声声响亮。 3、一边读一边思考我们刚刚提的问题,并尝试解决。 都听清楚了吗?好,开始读书吧! 巡视:1、不动笔墨不读书,这个习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2、对于自己在读书中发现的新问题做个记号,待会儿和大家共同研究,你可真会学习。 (1)读词语 从同学们的坐姿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已经读好了,那本课的生字词你们还认识吗?请看大屏幕,第一组词语谁来读一读?你举手的姿势很标准,你来试一试。恩!字正腔圆!第二组词语谁来读一读?你来!别着急,第二个词语,哎,是的,摔倒的摔,是翘舌音,你再读一遍。这下正确了。请坐。同学们,我们一起将本课的重点词语读一遍。预备齐,你们的声音真像鸟儿一样,悦耳动听。 (2)写生字 那在这些显红的生字当中,你觉得哪些字需要格外提醒大家注意的?谁来当一当小老师,你的眼神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你来说,你觉得“翻”这个字需要大家格外注意。好,请同学们伸出手跟老师书空,“翻”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右半部分是羽,要写的大小相同。请同学们在自己的本子上把这个字写三遍,同桌互相比一比,看看谁写的字工整美观,给他加五角星。 (3)理解词语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次抱母亲》教案

13 第一次抱母亲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4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激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培养学生横向分析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激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三、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几个“担子”的含义。 四、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4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曾经学过哪些与母亲有关的课文吗?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也与母亲有关,也赞扬了伟大的母爱和孝顺的美德。板书课题,齐读。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二、初读课文。 1.好,看来同学们很会提问题。我们读文章,第一次读到的是题目,读到题目就要想,刚才你们提到的问题就是你们思考的结果。提得非常好,第一次抱母亲,母亲是什么感受?抱母亲的人是什么感受?还有,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抱母亲?为什么要抱母亲?现在打开书,请你们带着你们的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大家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把生字记住,同时要思考你们的问题,好吗?各人读各人的,开始吧。2.出示词语: 轮流脖子摔倒翻山越岭瘦小 年复一年愧疚突发奇想仰面责怪 读一读,说说你理解了哪些词。 “责怪”:联系课文中的句子,与“责备”做比较,说明用词的准确。 你有什么识记生字的好办法? 3.指名分小节读课文,正音。 在读第一小节时,教师相机指导学生读好“吃力”“赶紧”等重点词和人物的对话。 4.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了“我”去守护(),发现 (),心里感到(),于是()。 三、作业。 抄写习字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年级语文教案《第一次抱母亲》

四年级语文教案《第一次抱母亲》知识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大意 能力目标 1、学生能根据实际写出一段与母亲相处的精彩片断。 2、学生通过创作诗或儿歌来歌颂母亲 德育目标 体会伟大的母爱,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报答。 教学重难点 1、学生通过自主提问探究文章大意 2、通过练笔歌颂母亲 拓展读写点 1、通过学习范文,让学生也写一段与母亲相处中,感受最深、记忆深刻的片段。

2、自编一首诗或儿歌写在老师已准备好的卡片上,作为贺卡送给妈妈。 教学准备 VCD歌碟,多媒体课件,讲义,带花边的卡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上课之前,播放《心中的故事》,以创设氛围,激发学生热爱母亲,赞美母亲的感情,以形成共鸣。(投影出课题,执教者)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听出这首歌是歌颂谁的吗?妈妈很好,这首歌是蔡国庆演唱的一首歌颂母亲的歌,叫做《心中的故事》。歌颂母亲是千百年以来传诵不衰的主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歌颂母亲的文章。 二、教学步骤 1、学生齐读,整体感知文章

老师提出要求:拿起笔来,将你认为应该勾划的地方分别用各种符号(这里作简单的符号说明)勾划出来。 2、老师提问 (1)你们感受到了什么?请用两个字来概括。 (母爱......) (2)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这里用投影给出归纳方法) (如:按六要素来归纳。时:母亲生病后地:在医院里事情的起因:我错以为母亲的体重不轻经过:从而体会到了母爱的伟大。最后为报答母恩,也想抱一次母亲睡觉结果:母亲也被感动了。) 3、学生将勾划的内容拿出来交流。 先在小组之间交流。(1)学生认为写得好的地方,好在哪里?(2)学生有没有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在班上讨论。(3)学生认为问题较好并且自己知道答案的,也可以先考全班同学,然后一齐分享。 4、老师设置问题,学生讨论做答(投影) (1)我望着母亲瘦小的脸,愧疚地说:妈,我对不住你啊!这里为什么说我对不住妈妈?

《第一次拥抱母亲》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5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学生通过自主提问、自主阅读探究文章大意,初步感知课文,了解作者抱母亲的原因。 4、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大意,初步感知课文。了解作者抱母亲的原因。 难点: 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材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播放录音)刚才在课前有细心的同学,已经听到我们放了一首关于谁的歌,回想一下,你抱过自己的妈妈么,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今天,我们走进作者张炜月,一起看看他是不是也和同学们一样。(板书课题)都说题目是书本的眼睛,我们一起来多读几遍。 二、初读感知。 过渡: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要了解的么? 1、初读课文。提出自读要求: A、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B、将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画出来,多读几遍; C、将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 (师巡视听读情况,检查读书情况。) 2、认读词语,学习生字 过渡:读好词语是读好课文的前提。 A、多种形式认读词语。 B、教学生字: (a)重点观察并分析生字的书写规律。 (b)范写“瘦”,提示书写要点。 (c)生描红练写,师随堂指导。 3、认读难读的语句。 三、范读课文,概括文章大意。 1、指名分段诵读课文。其他同学细心听,认真思考: 本文主要说了一件什么事? 2、师范读指导。生讨论,交流。 3、指名说一说,师小结。 4、“我”为什么抱母亲呢?生自由说,师总结。 四、总结全文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次抱母亲2》教案

第一次抱母亲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5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感悟母爱的伟大,激发学生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从而产生报答母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学生通过自主提问、自主阅读探究文章大意。 2.理解母亲肩上的“重担”的含义。 3.联系上下文理解“母亲竟然这么轻,我的心里为什么很难过?”。 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朗读配乐:舒伯特的《小夜曲》。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初读课文,提出问题,理清课文的层次并学习生字词。 一、揭题导思。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看老师写课题:第一次抱母亲。(指导:“第”是竹字头的“第”,“抱”上面的横折钩短一些。) 师:课文读过吗?第一次读这篇课文是在什么时候? 师:告诉老师,当你第一次看到这个课题的时候,你有什么想法? 相机板书:原因感受 师: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很好。读书就要这样,从题目开始读起。因为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对题目的思考,我们往往可以猜测到文章的大意。 二、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师:接下来,我想请一些同学读读课文,检查一下昨晚的预习情况,看看通过预习,咱们同学是不是把字音读准了,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了。 检查的时候,我想这样,先请一位同学读。其他同学捧好书做好准备,我随机抽查。听的同学还有一个任务,就是带着这两个问题来听读课文,并且划出能解答这两个问题的有关语句。 (师巡视听读情况,同时随时按小组读、四人小组读、同桌、男女生读等形式检查读书情况。) 2.评价朗读,汇报交流。 师:请几位同学评价一下刚才的朗读情况。 师:听得挺认真的,小评委的任务完成得不错。不知道另外一个任务完成得怎么样?先看第一个问题:作者第一次抱母亲的原因是什么? 生答。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之一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之一 导读:教材分析: 课文重点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发现母亲的身体很轻,不由得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侯母亲抱自己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课文重点记叙了“我”与护士、母亲的对话。简洁生动地描写了“我”抱母亲时的情景,表达了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大意,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激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3、体会伟大的母爱,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报答。根据实际写出一段与母亲相处的精彩片断。 教学重难点: 1、学生通过自主提问探究文章大意。 2、通过练笔歌颂母亲。 教学准备: VCD歌碟,演示文稿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初读课文,提出问题,理清课文的层次并学习课文字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播放歌曲《心中的故事》,同学们,你们听出这首歌是歌颂谁的吗? 2、这首歌是蔡国庆演唱的一首歌颂母亲的歌,叫做《心中的故事》。歌颂母亲是千百年以来传诵不衰的主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歌颂母亲的文章。 3、板书课题,读题 4、读了课题,你想要了解些什么或者你心里有些什么疑问? 二、初读课文 1、带着这些问题,自己读一读课文,要求:先画出生字新词,根据课文后面的生字表读几遍再读课文。 2、检查朗读情况:个别读,小组读,涉机纠正错误的读音,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和流利。 三、理清层次 1、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哪些自然段写“我”抱母亲,其它的自然段又是写是什么的?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课文的意思。 2、交流:课文哪些内容是写“抱母亲”? 3、分段,概括大意: 一(1)“我”抱起母亲换床单,没想到母亲竟然这么轻。 二(2-3)“我”告诉护士,“我”记忆中的母亲总是挑着重担翻山越岭,总以为母亲力大无穷,却不知道母亲以80多斤的身体承

《第一次抱母亲》优质课教学设计-精.doc

《第一次抱母亲》优质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课文重点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 时,才发现母亲的身体很轻,不由得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 的 往事,心里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侯母亲抱自己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课文重点记叙了“我”与护士、母亲的对话。简洁生动地描写了“我”抱母亲时的情景,表达了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大意,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激发对 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3、体会伟大的母爱,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报答。根据实际写出一段与母亲相 处的精彩片断。 教学重难点: 1、学生通过自主提问探究文章大意。 2、通过练笔歌颂母亲。 教学准备: VCD歌碟,演示文稿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提出问题,理清课文的层次并学习课文字词。 教学过程:

1 / 7

一、导入课文 1、播放歌曲《心中的故事》,同学们,你们听出这首歌是歌颂谁的吗? 2、这首歌是蔡国庆演唱的一首歌颂母亲的歌,叫做《心中的故事》。歌颂母亲是千百年以来传诵不衰的主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歌颂母亲的文章。 3、板书课题,读题 4、读了课题,你想要了解些什么或者你心里有些什么疑问? 二、初读课文 1、带着这些问题,自己读一读课文,要求:先画出生字新词,根据课文后面的生字表读几遍再读课文。 2、检查朗读情况:个别读,小组读,涉机纠正错误的读音,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和流利。 三、理清层次 1、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哪些自然段写“我”抱母亲,其它的自然段又是写是什么的 ?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课文的意思。 2、交流:课文哪些内容是写“抱母亲”? 3、分段,概括大意: 一 (1) “我”抱起母亲换床单,没想到母亲竟然这么轻。 二(2-3) “我”告诉护士,“我”记忆中的母亲总是挑着重担翻山越岭,总以为母亲力大无穷,却不知道母亲以 80 多斤的身体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三(4-5) “我”突发奇想,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抱着母亲入睡,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内容,要把主要的人和事说清楚。 四、学习字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