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人口的数量变化讲解

11人口的数量变化讲解
11人口的数量变化讲解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人口自然增长的决定因素、时间差异和空间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含义、类型并能理解其转变的原因及时空分布。

3、理解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4、掌握地理曲线统计图和柱状统计图的读图方法与绘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借助图表、案例等的分析和讨论,并通过绘制图表,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深入地分析。

3、结合调查分析,利用乡土地理进一步理解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可持续发展观,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

2、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解。

3、关注家乡的人口问题,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和转变原因及分布特点。

五、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及其原因。

六、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比较法调查研究法案例分析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七、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八、课时安排

2课时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2011年10月31日,为世界70亿人口日。

1、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出生率死亡率

人口增长快慢用——————————————来衡量

2、自然增长率和出生率、死亡率有什么关系?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读上述图表和图1.2,思考:

(1)世界人口的增长在时间分布上有什么特点?

(2)世界人口增长随时间变化特点

①农业革命前:人口数量少,增长缓慢。

生产力水平低下,抵御疾病和自然灾害的能力低,战争频繁

②农业革命后:人口数量较多,增长速度有所加快。

因为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大大提高农业生产率,食物供应稳定而可靠,人口死亡率下降。

③工业革命后:人口数量多,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改善了人类的生存环境,提高了对利用适应自然环境和防御灾害疾病的能力,死亡率下降较快。

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

数量大,人口快速增长。

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范围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不断增强。

3、世界人口增长在地区分布上的特征

(1)大洲之间不平衡

2000年与1950年相比,按人口增长数量由多到少是: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欧洲、北美、大洋洲。

按各大洲人口增长速度由快到慢是:非洲、拉丁美洲、亚洲、大洋州、北美洲、欧洲

(2)世界人口增长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平衡性-----国家之间不平衡

发达国家:

人口增长太慢:劳动力不足,资源得不到合理的开发,空间得不到合理利用;人口老龄化,个人及社会赡养负担增加,社会福利和保障面临的压力增大,国防兵员不足等问题。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太快:劳动力过剩,就业困难,失业人口增加;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卫生、交通等各方面的社会开支扩大,压力增大,影响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资源需求增大,人类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废弃物增多,造成资源和环境问题,人地矛盾进一步被激化。

人口政策

思考:

1.日本的人口增长存在什么问题?如何解决?

日本出现了“高龄少子化”现象,目前,日本人口的基本特点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人口将出现负增长。日本有一半人口的年龄大于39.4岁,成为了世界人口最老的国家。因此,日本政府大力推广(鼓励生育)的政策。

2. 各国或各地区能否采取相同的人口政策?为什么?

发展中国家应该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发达国家推行鼓励生育的政策

各国或各地区不能采取相同的人口政策,而应该依据人口与环境、经济的协调程度,因地制宜的实事求是的制定出符合本国国情的人口政策。

中国人口数量居世界首位,我国已经把(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我国的人口政策是(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由于我国采取了有效的人口政策,自然增长率已保持较低的水平,但由于(人口基数)过大,每年仍净增1000多万。

一、单项选择题

1 .目前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与最低的大洲分别是

A .亚洲与欧洲

B .非洲与欧洲

C .欧洲与拉丁美洲

D .亚洲与大洋洲

2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

A .人口死亡率与发达国家基本持平

B .人口死亡率比发达国家高得多

C .人口出生率比发达国家低

D .人口自然增长率比发达国家低

3 .从全球范围看,决定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是

A .出生率

B .死亡率

C .自然增长率

D .人口迁移量

4 .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人口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A .遏制人口盲目流动

B .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

C .遏制人口老龄化加速势头

D .适度提高少年儿童人口比重

5、产业革命前世界人口增长缓慢,根本原因是:

A 生产力水平低

B 人口死亡率高

C 各国控制人口的政策

D 自然灾害和战争频繁

6、世界人口增长具有的特点,具体表现在___ 国家人口增长快,国家人口增长慢,其中增长最快的是洲,最慢的是洲;从图中还可以看出世界人口分布具有的特点,洲最多,洲最少(南极洲除外)。

读“世界人口增长趋势图”,回答1~2题。

(1)关于各阶段人口增长趋势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各阶段人口的增长主要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所决定,与其他因素无关

B.人口增长趋势的变化除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外,也与国家的人口政策有关

C.人口增长趋势的变化主要取决于世界各国的人口政策

D.人口增长趋势的变化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

(2)在世界人口增长过程中,人口增长速度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有差别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产业革命后人口增长最快

B.二战后人口增长最快

C.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增长速度最快

D.地势平坦地区增长速度最快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人口增长模式构成指标和类型

类型: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

2、人口增长模式的时间差异

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知识拓展:人口年龄金字塔图的判读。

人口学家还常常按人类生命史不同阶段分组,一般分为未成年(0~14岁)、青壮年(15~64岁)和老年(65岁以上)三组,按人口年龄结构,一般又分为增长型(快增长和慢增长型)、静止型(零增长型)和缩减型(负增长型)等几种。

从人口年龄性别结构图中,直观地表示人口的年龄结构。这种图称为人口年龄金字塔图。它为研究人口年龄结构提供了一种简便的手段。人口金字塔的每一层代表一个年龄组的人口,上部代表老年人,下部代表少年儿童左半部分代表男性,右半部分代表女性;水平方向的长度表示男性和女性人口的数量或各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

下图为四种人口金字塔的模型

人口的数量变化测试题

第一章第一节人口数量的变化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 1.读“世界人口增长过程图”,关于世界人口增长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世界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是公元1770~1905年 B.世界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是1950年以后 C.世界人口增长与生产力的发展无关 D.世界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自然条件的优劣 右图反映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 率,回答2~4题。 2.四个国家中,人口增长模式属于“高 高低”的国家是 A.① B.② C.③ D.④ 3.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演变历程为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④①②③ D.③②①④ 4.能代表目前非洲人口增长特点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读2006年年末广东、广西、新疆、湖南四省区的人口资料,完成5~6题。 5.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省区是 A.广西B.广东C.新疆D.湖南 6.广东省65岁以上人口所占的比例较小的原因是 A.教育水平高 B.气候条件好 C.迁入人口多 D.经济水平高 7.表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年份是

A. 1953年 B. 1964年C.1982年D.2010年 8.第六次人口普查时,我国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是 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B.高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C.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D.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读某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变化图和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图,回答9~10题。 9.目前该省人口增长的特点是 A.总量呈下降态势 B.总量仍呈增长态势 C.总量呈零增长态势 D.增长模式没有变化 10.按联合国标准,如一地区≥60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10%或≥65岁的人口达7%,则可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该省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在 A.1990年以前 B.1990-2000年之间 C.2000-2004年之间 D.2004年以后 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7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项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全选对得7分,只选一项且选对者,得3分,其余情况均不得分。) 下图为1982年和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读图完成11-12题 11.图中信息反映出 A.1982~2009年人口出生率是上升趋势 B.1982年的人口平均年龄比2009年的低 C.1982年的4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2009年的低 D.1982年的20~24岁年龄组人口数量比2009年的多 12.与1982年相比,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1.1《人口的数量变化》教案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教学目标】 1.理解人口数量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趋势,并能解释其原因。 2.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的差异和成因,并了解不同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3.运用图表分析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并比较人口增长模式的时间和空间的差异。 4.通过学习,能读懂并分析人口增长坐标图;同时能辩证地认识人口增长的不同状况及所采取的不同的人口政策。 【教学重点】 分析并比较人口增长模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教学难点】 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三个指标。 解决方法:读图分析比较法、调查研究法、案例分析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老师:大家春节回去有没有发现自己住的社区周围人口有什么变化? 明确:很多同学都感觉到了人口数量上面有所变化,有变多的,有变少的。这就是我们这一章有关人口变化的一个最直观的现象。那么是什么引起这样的变化,这样的变化对我们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已经产生、正在产生和将要产生怎样的影响,我们又该如何去面对?带着这些问题,接下来,我们就开始今天的内容。 第一节人口数量的变化 二、新授 (图片展示:世界60亿人口日) 老师:图片中,大家看到了什么? 学生:安南抱着一个小孩。 老师:为什么这个小孩的出生,社 会会如此关注,甚至安南都要亲临现 场? 学生:因为他们的降临人世,意味 着世界人口增长到了创纪录的60亿。 老师:是的,这个小孩的出世,意 义重大,据说他很荣幸地成为了“世界 公民”,可以享受许多优惠的政策……。从这个图片,我们可以看到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目前已经达到了相当大的数量,并且还在以每年7000多万的速度在继续增长,请大家计算一下,今年世界人口大概达到了多少? 学生:约65亿。

人口数量的变化练习题.docx

人口数量的变化习题 一、选择题 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为某国不同时期人口统计数据。读图,回答1~2 题。 1.根据人口增长的一般规律判断,图中①②③④四个时期按先后顺序排列应是()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 C.③①②④ D .④③②① 2.目前印度和日本两国的人口增长阶段大致对应图示国家的() A.①时期和④时期 B .②时期和①时期 C.③时期和④时期 D .④时期和①时期 下图是我国人口相关数据统计图。出生人口性别比为每出生 数。读图,回答 3~4 题。 100 名女婴相对应的出生男婴 3.图示时期,我国人口死亡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是A.医疗卫生条件下降() B.粮食供应缺口增大 C.老龄人口比重增大 D .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4.图示时期,我国() A.人口总数先增加后减少B.每年新增人口中男性多于女性 C. 2010 年与 2011 年新增人口数相同 D . 2010 年与 2011 年出生率相同 联合国历年发布的“人类发展程度指标(HDI) ”,是以“预期寿命、教育水准和生活质 量”三项基础变量按照一定计算方法组成的综合指标,用来衡量各国的发展水平。下表为四个国家 2010 年的统计资料,阅读分析表格,完成5~ 6 题。 国民 老年人 人口密度平均平均 国家HDI口比例 ( 人 /km2)寿命就学 (%) 年数 甲403 乙126 丙111

丁8 5.就人口增长模式转变过程的四个阶段而言,最可能已经进入“低增长阶段”的国家是 A.甲、乙B.甲、丁 C .乙、丙D.丙、丁 6.关于四个国家发展水平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国人口数量最多B.乙国老年人口数量比甲国多 C.丙国目前城市化速度最快D.丁国最易出现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下图示意某国2008 年人口结构,读图回答7~ 8 题。 7.图中信息反映出该国() A.为发展中国家 B .人口出生率高 C.人口增长模式为传统型 D .中老年人口性别比失调 8. 该国 0~4 岁的人口数量明显多于5~9 岁,其影响因素最有可能是() A.年龄结构 B .性别结构 C .生态环境D.移民政策 读我国某城市人口数量变化图,回答9~ 10 题。 9. 图中反映出该城市() ①人口老龄化严重②人口素质低③劳动力不足④外来人口数量多 A.①②B.②③ C .③④D.①④ 10.该市应对人口问题的主要措施是() ①实行鼓励生育的政策②健全社会保障体系③严格限制外来务工人员进城④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面 A.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③ 读下图, a、 b、 c 分别表示0~ 14 岁、 15~ 64 岁、 65 岁以上三种年龄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据此回答11-12 题。 11、图中①②③④四个国家中,人口增长最快的是 A .① B .②C.③D.④ 12、图中③国65 岁以上年龄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大小及应采取的相应正确措施是 A . 20%鼓励生育 B . 15%采取移民政策

种群数量的变化

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2节种群的数量变化 【学习目标】 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3.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4.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学情调查情境导入】 多媒体展示问题,默写 【问题展示合作探究】 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阅读课本P65页的“问题探讨”及65-66页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根据课本给出的数据,计算12h、24h、72h后由一个细菌分裂产生的细菌的数量。 2.由以上的计算,联系我们数学中的知识,我们可以得出n代细菌数量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3.我们得出以上公式的前提条件是什么,你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会不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总结:现代生态学家在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时,常常需要建立________________。其一般步骤是: 在构建种群数学模型时,我们常用到两种数学模型: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其中,____________更能反映出数量的增长趋势。完成课本P66页图4-4“细菌种群的增长曲线”图。 二、种群增长曲线——“J”型曲线 阅读课本P66页的两个实例,根据课本中的两个实例和前面我们学习的方法,建立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 1.自然界中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大致呈_____型。 2.上述曲线的在什么条件下成立? 3.上述曲线的数学模型是怎样的,各参数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4.在自然环境中该增长能一直持续下去吗? 三、种群增长曲线——“S”型曲线 阅读课本P66-67页的高斯实验,尝试建立种群“S”型增长的数学模型: 1.什么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增长为“S”型? 2.“S”型增长的最大数量如何表达,具体含义是什么? 3.种群数量为多少时,大草履虫日增加数量最多? 4.种群数量为K时,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关系如何? 5.若在大草履虫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给大草履虫更换新鲜培养液,其种群数量会如何变化? 6.为什么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大熊猫的种群数量锐减? 下图为种群在不同生态系统中的增长曲线模式图,据图回答问题: (1)如果生活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种群数量按a曲线增 长。但实际上,在自然环境中__________和__________都是有 限的,种群达到一定数量后势必加剧________,使种群数量增 长受到影响,种群将按曲线_____方式增长。 (2)曲线b中K值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此时种 群增长速率为______。 (3)此外,还有直接影响种群兴衰的两对变量,即该种群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

人口的数量变化 习题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选择题 读世界人口增长过程图,回答1~3题。 1.自公元1770年以后,世界人口增长逐渐增速的根本原因是() A.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B.自然生存条件的逐步改善C.医疗卫生技术的不断进步D.国际大环境的相对稳定 2.关于世界人口增长历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类社会初期,人口的死亡率很高,因此人口增长缓慢 B.世界每增长10亿人口所用的时间越来越长 C.发达国家是目前世界人口增长的主力军 D.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加快,首先是从发展中国家开始的 3.下列属于1950年以后世界人口增长特点的是() A.缓慢增长B.人口总量均匀增加 C.迅猛增长D.人口增速减缓 下图表示某地区人口发展模式的转变过程,据此回答4~5题。 4.与“人口自然增长迅速降低,高龄人口比例缓慢增加”对应的时期是

A.Ⅰ期B.Ⅱ期C.Ⅲ期D.Ⅳ期 5.在Ⅰ期() A.人口急剧膨胀B.人口老龄化 C.人口增长停滞D.人口平均寿命较低 下表为2008年我国人口统计表。 6.有关我国人口增长变化因果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基数大,自然增长率高 B.出生率高,每年净增人口多 C.死亡率低,老龄人口增加快 D.经济增长很快,城市化水平很高 7.我国人口增长带来的主要问题是() A.教育、医疗压力过大B.城市化发展速度过慢 C.劳动力资源严重短缺D.环境承载力已趋极限 人口年龄结构是反映一个地区人口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把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7%,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下图为“1964~2008年中国人口年龄构成变化图”。 8.关于我国人口年龄构成变化的正确叙述是() A.大于等于65岁年龄段人口增长速度最快B.0~14岁年龄段人口比重持续增加

高中地理人口的数量变化教案设计

高中地理《人口的数量变化》教案设计 高中地理《人口的数量变化》教案设计 一、教材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是目前人类最为关注的四大 热点问题。不难发现,在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中,人口是关键因素,人口问题是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人口数量和空间上的变化,都会引发包括资源、经济及社会等在内的一系列变化。因此,教材把人口的变化作为全书的开篇。这也正符合了高中地理课标总目标要求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 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的要求。第一节教材 内容的课标要求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首先从数量这样一个最直观的角度来探讨人口的变化,因为目前我国和世界上的人口问题,正是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引起的。并且,这一部分的基础知识,初中已有涉及,由此引入,更显得顺理成章,有助于学生对该问题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树立起人地关系的思想理念。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能据图说出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的地区差异,了解人口基数对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绝对数量的影响。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掌握读图的要领,提高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资料的分析,理解世 界各国公众对目前已十分庞大,并且还在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的关注。 2、利用相应的文字资料和练习替阐明人口自然增长与自然增长率的 关系及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3、利用图表分析、比较法引导学生概括世界人口变化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和同一时期不同 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完成读图思考。(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可持续发展观。 2、进一步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的辨正唯物主义世界观。 3、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解。三、学情对于人口及人口问题的基本知识,学生是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的,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中的地理课及生物课中都已学过。但大部分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都只

11人口的数量变化(第1课时)

编写人:杨二俊初审人:文忠义备课组长:文忠义使用时间:2012.11.8 课题:人口的数量变化(第1课时)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能区分自然增长与自然增长率;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 2、能根据材料分析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差异、不同地区世界人口增长的差异,并能简单分析其原因,并提出对策。 3、通过了解世界人口问题,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 【学习重点与难点】 重点:分析并比较世界人口的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难点:培养统计图表的阅读技巧 【预习指导】 一、预习指导 1.完成练习册P1自主梳理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2.一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是由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共同决定。 出生率等于当年出生人口数除以总人口数;死亡率等于当年死亡人口数除以总人口数反映人口增长数量的变化:人口自然增长= 出生人口数量—死亡人口数量 反映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人口自然增长率= — 注: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平均人口数之比。3.a、假如某地某年有20万人,第一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那么,这一年会增加多少人口?假设其他条件保持不变,10年后,该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若降至1.7%,到那时一年会增加多少人口? b、对比十年前后的新增人口数,从中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某地区人口数量的增加不仅与自然增长率大小有关,还与什么有关系? 影响人口增长速度快慢的因素: 影响人口增长数量多少的因素:、 4.阅读P2-3页,图1.2、1.3不同历史时期,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速度有什么变化?其原因是什么? 补充: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的人口数)。 (3)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的变化反映了对应时段内人口增长的状况)。 (4)思考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两图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世界人口数量增长的不同特点)。

种群数量的变化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一、单选题 1.如图为用不同方式培养酵母菌细胞时种群的增长曲线,曲线⑤是对照组,④保持恒定酸性,其余分别是每3 h、12 h、24 h换一次培养液。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更换营养液的周期越长,种群平均增长率越大 B.K值随环境条件(资源量)的改变而改变 C.造成⑤的K值较小的原因有资源缺乏、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pH的变化 D.曲线②表示每12h换一次培养液,曲线①表明资源基本不受限制 【答案】A 【解析】更换培养液的周期越长,种群平均增长率越小,A错误;K值是环境的最大容纳量,会随环境条件(资源量)的改变而改变,B正确;曲线⑤是空白对照组,营养少,营养代谢产物的积累、pH变化、溶解氧不足,所以K 值较小,C正确;根据试题分析:曲线②表示每12h换一次培养液,曲线①在0-40min内近似J型增长,表明资源在0-40min内基本不受限制,D正确。【考点定位】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2.下图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及其应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增长率为0 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c点时进行 D.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b点

【答案】A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e点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增长速率为0,A正确;为了保护鱼类资源,由于c点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因此捕捞的最佳时机是K/2处,即c点,B错误;防治虫害应在蝗虫数量没有迅速增加时,即b点之前,C错误;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c点,增长速率最快,D错误;答案是A。 【考点定位】种群数量的变化 【名师点睛】知识拓展:(1)K值的应用 ①对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措施:保护野生生物生活的环境,减小环境阻力,增大K值。 ②对有害生物的防治措施:增大环境阻力(如为防鼠害而封锁粮食、清除生活垃圾、保护鼠的天敌等),降低K值。 (2)K/2值的应用 ①对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措施: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再生能力最强——把握K/2值处黄金开发点,维持被开发资源的种群数量在K/2值处,可实现“既有较大收获量又可保持种群高速增长”,从而不影响种群再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②对有害生物防治的措施:务必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达K/2值处(若达K/2值处,会导致该有害生物成灾)。 3.图中λ表示某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在10年内大山雀的种群数量第4年种群数量最大 B.2~6年内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C.种群数量下降是从第4年后开始 D.第8年种群数量达到最低,此后保持相对稳定 【答案】B 【解析】据图分析,0-4年间,1<<2,大山雀种群数量增加,年龄结构为增长型。4-8年间0<λ<1,种群数量减少,年龄结构为衰退型,所以在10年内大山雀的种群数量第4年种群数量最大,A项正确,B项错误;根据前面分析可知,种群数量下降是从第4年后开始的,C项正确;第8年大山雀数量达到最低,此后λ=1,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D量正确。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

铜仁市2017年高中生物优质课评比活动教学设计方案 铜仁市贵州省铜仁第一中学

【课题】高一年级第3章第1节种群相对稳定 【题目】种群数量的变动 【教学设计思路】 数学模型是联系实际问题与数学规律的桥梁,具有解释、判断、预测等重要功能,在科学研究中,数学模型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索新规律的有效途径之一。本节课通过探究培养液中细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引导学生初步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分析,及应用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等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阐明种群的“J”型增长和“S”型增长; 3、解释K/2值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和细菌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2、应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教材分析】 该知识内容属于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3章《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第1节《种群的相对稳定》中的第2课时的内容,是在前半期学习了动植物个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个体稳态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生物群体的稳态。该部分知识的学习需要学生较为深刻地掌握前2章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学习与探究,重点是种群数量变化曲线“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构建过程和这两种曲线,尤其是“S 型”曲线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要求学生有良好的数学基础理论探究能力。同时该部分的知识也为后面知识《生物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教学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教学建议】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建议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自主探讨和构建“J型”曲线和“S 型”曲线,并要求学生对这两种曲线进行描述、理解和应用;在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建议将“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增长速率和增长率进行描述和探讨。 【教学方法】

11人口的数量变化教学设计

人口的数量变化 考点同步解读 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是目前人类最为关注的四大热点问题。不难发现,在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中,人口是关键因素,人口问题是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人口数量和空间上的变化,都会引发包括资源、经济及社会等在内的一系列变化。因此,教材把人口的变化作为全书的开 篇。这也正符合了高中地理课标总目标要求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 意义及主要途径”的要求。 第一节教材內容的课标要求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 及地区分布。首先从数量这样一个最直观的角度来探讨人口的变化,因为目前我国和世界上的人口问题,正是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引起的。并且,这一分的基础知识,初中已有涉及,由此引入,更显得顺理成章,有助于学生对该问题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树立起人地关系的思想理念。 核心素养聚焦 对于人口及人口问题的基本知识,学生是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的,学 生在义务教育阶段中的地理课及生物课中都已学过。但大部分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都只是停留在表面现象上,因此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目的旨在使

学生对这个问题由初中的感性认识为主提升到理性认识层面。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页 1 第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 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考点同步解读 核心素养聚焦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人口的数量变化教案

人口的数量变化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使学生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能据图说出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的地区差异,了解人口基数对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绝对数量的影响。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掌握读图的要领,提高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资料的分析,理解世界各国公众对目前已十分庞大,并且还在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的关注。 2、利用相应的文字资料和练习题,阐明人口自然增长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及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3、利用图表分析、比较法引导学生概括世界人口变化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和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完成读图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可持续发展观。 2、进一步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的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3、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人口基数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对人口增长绝对数量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法、板书、多媒体课件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演示) 【提问】请大家看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投影),从图片中看到了什么?为什么这两个小孩的出生,社会如此关注,甚至安南也亲临现场? 【讲述】这两个小孩的出生,意义重大,从图片中,我们看到了世界的人口增长,目前已经达到了相当庞大的数量,而且中国在世界人口的比重很大。【新课教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思考】1、就一个地区而言,引起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以三亚市为例) 答:人口数量增长=人口自然增长+人口机械增长(解释说明两者的区别) 2、就全球而言,引起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答:人口自然增长 【过渡】这节课我们主要讲授人口的自然增长,人口的机械增长则在第二节中进行讲授。 【讲授】人口增长的三个指标: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含义,并举例说明。

11人口的数量变化讲解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人口自然增长的决定因素、时间差异和空间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含义、类型并能理解其转变的原因及时空分布。 3、理解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4、掌握地理曲线统计图和柱状统计图的读图方法与绘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借助图表、案例等的分析和讨论,并通过绘制图表,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深入地分析。 3、结合调查分析,利用乡土地理进一步理解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可持续发展观,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 2、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解。 3、关注家乡的人口问题,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和转变原因及分布特点。 五、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及其原因。 六、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比较法调查研究法案例分析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七、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八、课时安排 2课时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2011年10月31日,为世界70亿人口日。 1、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出生率死亡率 人口增长快慢用——————————————来衡量 2、自然增长率和出生率、死亡率有什么关系?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读上述图表和图1.2,思考: (1)世界人口的增长在时间分布上有什么特点? (2)世界人口增长随时间变化特点

①农业革命前:人口数量少,增长缓慢。 生产力水平低下,抵御疾病和自然灾害的能力低,战争频繁 ②农业革命后:人口数量较多,增长速度有所加快。 因为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大大提高农业生产率,食物供应稳定而可靠,人口死亡率下降。 ③工业革命后:人口数量多,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改善了人类的生存环境,提高了对利用适应自然环境和防御灾害疾病的能力,死亡率下降较快。 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 数量大,人口快速增长。 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范围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不断增强。 3、世界人口增长在地区分布上的特征 (1)大洲之间不平衡 2000年与1950年相比,按人口增长数量由多到少是: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欧洲、北美、大洋洲。 按各大洲人口增长速度由快到慢是:非洲、拉丁美洲、亚洲、大洋州、北美洲、欧洲 (2)世界人口增长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平衡性-----国家之间不平衡

(完整版)2019高考地理试题含解析——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容量

a 资料正文内容下拉开始>> 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一)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容量 [课时跟踪检测] (时间:4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人口机械增长率是指某地某时段内迁入与迁出人口数的差值与总人口之比。读我国东 部某省(市)2006~2014年人口增长率变动图,回答1~2 题。 1.图示时期该省(市)人口总数( )A .持续上升 B .持续下降C .先增后减 D .先减后增 2.推断图示时期该省(市)人口机械增长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城镇房价增长快 B .经济水平持续下降 C .产业升级和转移 D .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解析:1.C 2.C 第1题,一个区域人口总数的变化受人口机械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 的共同影响,如果两者之和为正值,人口总数增加,反之减少。分析图中信息可知,2012年以前,该省(市)人口机械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之和为正值,说明人口总数增加,2012年以后,该省(市)人口机械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之和为负值,说明人口总数减少。第2题,该省(市)位于我国东部,经济发达,早年因为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快,吸引内地省份劳动力,人口机械增长较快,近年因产业升级和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地转移,人口机械 增长率下降以至为负增长。 (2018·福州质检)下图示意俄罗斯远东四地区1990~2010年人口变化状况。读图完成 3~4题。

3.1990~2010年期间,下列地区中人口净迁出人数最多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人口数量变化对远东地区带来的影响是( ) A.交通压力增大 B.环境人口容量变小 C.促进资源开发D.劳动力数量减少 解析:3.A 4.D 第3题,①地人口自然增长人数为正数,而总增长人数为负数,对比其他三地可知,该地人口净迁出人数最多。第4题,图中显示远东四个地区人口大量外迁,则劳动力数量会减少。远东地区本来就地广人稀,人口数量减少不利于资源开发。 2016年10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报告指出,2015年年末,我国流动人口数量达2.47亿人,占总人口的18%,相当于每六个人中有一个是流 动人口。预计到2020年我国仍有2亿以上的流动人口。读图回答5~6 题。 5.关于现阶段我国流动人口呈现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规模大,以“90后”为主 B.流动时间短,季节性返乡规模大 C.北京、上海吸纳跨省流入人口的趋势进一步增强 D.以个体流动为主,家庭化流动未成趋势 6.阻碍流动人口子女随迁的条件是( ) A.城市教育水平较高B.城市教育费用较高 C.城市生活条件较好D.户籍地居住条件较差 解析:5.C 6.B 第5题,由图可知,劳动年龄流动人口平均年龄约33岁,可推断流动人口不以“90后”为主,所以A选项错误;读图可知,流动人口6~15岁子女随同父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