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 椭圆的定义章节

高中数学 椭圆的定义章节
高中数学 椭圆的定义章节

教学章节:椭圆的定义

教学目标:

1、椭圆是圆锥曲线的一种,是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所以这部分内容中的知识点学生必须达到理解、应用的水平;

2、利用投影、计算机模拟动点的运动,增强直观性,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数学想象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1) 复习

提问:动点轨迹的一般求法?

(通过回忆性质的提问,明示这节课所要学的内容与原来所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为后面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作好准备。)

(2) 引入

举例:椭圆是常见的图形,如:汽车油罐的横截面,立体几何中圆的直观图,天体中,行星绕太阳运行的轨道等等; 计算机:动态演示行星运行的轨道。 (进一步使学生明确学习椭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借计算机形成生动的直观,使学生印象加深,以便更好地掌握椭圆的形状。)

(3) 教学实施

投影:椭圆的定义:

平面内与两个定点F 1、F 2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大于|F 1F 2|)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焦点的距离叫做焦距(一般用2c 表示),常数一般用2a 表示。(讲解定义时要注意条件:

022>>c a )

计算机:动态模拟动点轨迹的形成过程。 提问:如何求轨迹的方程? (引导学生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 板书: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略)

(推导中注意:1易为学生所接受;2刃而解;3)其中焦点为F 1(c -,0)、F 2222c a b -=;4)如果焦点在y 轴上,c -)

、F 2

(0,c ),只要将方程中x ,y 互换就可得到它的方程)

投影:椭圆的标准方程:

12

2

22=+b y a x (0>>b a ) 122

22=+b

x a y (0>>b a ) 投影:例1 平面内两个定点的距离是8,写出到这两个定点的距离的和是10的点的轨迹方程 (由椭圆的定义可知:所求轨迹为椭圆;则只要求出a 、b 、c 即可) 形成性练习:课本P74:2,3

(4) 小结本节课学习了椭圆的定义及标准方程,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椭圆的定义中,022>>c a

②椭圆的标准方程中,焦点的位置看x ,y 的分母大小来确定 ③a 、b 、c 的几何意义

教学章节: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熟练掌握椭圆的定义。

2:熟练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会根据所给的条件 画出椭圆的草图并确定椭圆的标准方程。

能力目标:(1)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和能力 的培养;

(2)启发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善于独立 思考,学会分析问题和创造地解决问题;

(3)通过教师指导发现知识结论,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椭圆的定义及标准方程。

教学难点:椭圆的定义及标准方程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椭圆概念的引入:

1:举例:(1)汽车油罐横界面的轮廓,沙丁鱼罐头(由学生自己举例) (2)天体行星和卫星运行的轨道。 (3)立体几何中作园的一种直观图。

2:手工操作演示椭圆的形成:取一条定长的细绳,把它的两端固定在 画图板上的F 1,F 2两点,当绳长大于两点间的距离时,用铅笔把绳子拉 近,使笔尖在图板上慢慢移动,就可以画出一个椭圆。 分析:(1)轨迹上的点是怎么来的? (2)在这个运动过程中,什么是不变的? 答:两个定点,绳长。

即不论运动到何处,绳长不变(即轨迹上与两个定点距离之和不变) 3:由此总结椭圆定义:

平面内与两个定点F 1,F 2的距离之和等于常熟(大于)的点的轨迹叫作椭圆, 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焦点间的距离叫做椭圆的焦距。

4:说明(1)注意椭圆定义中容易遗漏的两处地方: (2)两个定点------两点间距离确定。 绳长------轨迹上任意点到两定点距离和确定。 (3)思考:

在同样的绳长下,两定点间距离较长,则所画出的椭圆较扁(极限:线段)。 在同样的绳长下,两定点间距离较短,则所画出的椭圆较圆(极限:圆)。 注意到条件:

由此,椭圆的形状与两定点间距离,绳长有关。(为下面离心率概念作铺垫) 二:根据定义推导椭圆标准方程: 1:复习求轨迹方程的基本步骤:

2:推导:取过焦点21F F 的直线为x 轴,线段21F F 的垂直平分线为y 轴。 设P (x,y )为椭圆上的任意一点,椭圆的焦距是2c (c>0). 则:)0,()0,(21c F c F -,又设M 与F 1,F 2距离之和等于2a (常数)

{}a PF PF P P 221=+=∴

221)(y c x PF ++= 又,

a y c x y c x 2)()(2222=+-+++∴,化简,得:

)()(22222222c a a y a x c a -=+-,由定义c a 22>

022>-∴c a

令2

2

2

b c a =-∴代入,得:

222222b a y a x b =+,两边同除22b a 得:

122

22=+b

y a x ,此即为椭圆的标准方程。 它所表示的椭圆的焦点在x 轴上,焦点是)0,()0,(21c F c F -,中心在坐标原点的椭圆方程。 其中2

2

2

b c a +=

注意若坐标系的选取不同,可得到椭圆的不同的方程, 说明:

(1) 其中:2a 为椭圆上任意点到焦点的距离之和这个定值。 焦距2c ,而由

(2) 如果椭圆的焦点在y 轴上(选取方式不同,调换x,y 轴)焦点则变成:

只要将此方程中的x,y 调换,即可得:122

22=+b

x a y ,此也是椭圆的标准方程。

三:巩固练习:

1:判断下列方程是否表上椭圆,若是,求出a,b,c 的值。

①1222

2=+y x ②1242

2=+y x ③12

42

2=-y x ④36942

2

=+x y 变形为:13

222

22=+y x

总结:注意到a 2>b 2

,则可以根据分母的大小,判断其焦点在哪个坐标轴上。 2:求三量: 四:例题讲解:

1:平面内两定点的距离是8,写出到这两定点的距离之和是10的点的轨迹方程。 问:这个轨迹是什么?------椭圆 如何确定?-------定式定量。 2:已知B,C 两定点,

12=BC ,三角形ABC 的周长为16,求A 的轨迹方程。

4:若

116242

2=++-k

y k x 表示椭圆,则k 的取值范围是? 五:总结

教学章节: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椭圆的定义和椭圆的标准方程; 2. 能根据定义推导出椭圆的标准方程;

3. 能应用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解决简单的应用问题; 4. 培养学生形数结合的重要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求曲线方程的步骤有哪些?

2、圆的一般方程是什么?主要特点是什么?

(二)、引言:我们已经学习过两种曲线,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一种常见的曲线——椭圆。

(动画展示太阳系行星运动轨迹)通过播放动画提出如下问题:太阳系行星运动轨道是什么曲线?使椭圆的形象更加鲜明。

(三)、新课:

1、椭圆的定义:(动画展示)

①投影:(课件演示椭圆生成过程)通过动点轨迹的形成过程,给出轨迹的直观形象,以便于抽象概括。

②小黑板:(实物演示椭圆生成过程)

让学生观察分析,同时回答下列问题:所作的轨迹上的动点,满足什么条件?试用语言概括。并且讨论为什么要规定“常数大于|F1F2|”,分析常数等于|F1F2|和常数小于|F1F2|时的点的轨迹是什么?(字幕展示椭圆的定义以及焦点、焦距的概念。)

2、根据椭圆的定义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

推导标准方程的过程就是求曲线方程的过程,可根据求动点轨迹方程的步骤,求出椭圆的标准方程。过程如下:

①建系设点;②列式;③变换;④化简;⑤证明。(板书过程)

3、椭圆的标准方程的特点:(字幕投影)

①椭圆标准方程中总有a>b>0,

②椭圆焦点总在长轴上,

③对于a、b、c有关系式c2=a2-b2成立。

4、剖析例题:

在掌握了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基础上,字幕展示例题。

例1:平面内两个定点距离是8,写出到这两个定点的距离的和是10的点的轨迹的方程。

此题中距离和的值可以改动,当其等于8或小于8时其点的轨迹分别是线段和无轨迹,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椭圆定义的理解。

例2:三角形ABC中,AB固定,|AB|=10,且sinA+sinB=2sinC,求点C的轨迹方程。

在屏幕上用动画显示解题过程,板书解题步骤。通过例1与例2,巩固对“椭圆的定

义和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掌握,会应用椭圆的定义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四)、课堂练习: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的,巩固本节的重点,掌握椭圆的定义和椭圆的标准方程,通过投影仪展示出精选的练习题。

1、写出满足两个焦点的坐标是(-2,0)和(2,0),并且经过点P(5/2,—3/2)的椭圆标准

方程。

2、已知△ABC的一边BC固定,长为6,周长为16,求顶点A的轨迹方程。

让学生板演,然后在屏幕上显示解题过程,对学生进行规范解题训练。

(五)、课堂小结:(字幕显示)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四、主帧设计:

y

M

教学章节: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熟练掌握椭圆的范围,对称性,顶点等简单几何性质。 2:掌握标准方程中a,b,c 的几何意义 3:椭圆的第二定义。

能力目标:(1)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

(2)启发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善于独立思考,学会分析问题和创造地解决问题; (3)通过教师指导发现知识结论,培养学生抽象概 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与第二定义。

教学难点:椭圆的第二定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概念:椭圆,焦点,焦距。 2:标准方程:

3:请学生在黑板上作出椭圆的草图,注意标出所有可以确定的量值及点的坐标。 教师同在黑板作出椭圆的草图,注意作出矩形框以界定椭圆的范围。 评议学生的作业。

根据草图说明,注意标准方程中a,b 是如何定义的。 二:新课讲授:

以椭圆标准方程122

22=+b

y a x 为例进行说明。

1:范围:

观察椭圆的草图,可以直观看出曲线在坐标系中的范围: 椭圆在四条直线a x ±=b y ±=,围成的矩形内侧。 注意:从椭圆的方程如何验证?

从标准方程12222=+b y a x 可知012222≥=-b y a x ,由此椭圆上点的坐标都适合不等式122

≤a

x

即2

2

a x ≤,a x ≤即椭圆在四条直线a x ±=

b y ±=,围成的矩形内侧。

2:对称性:

椭圆122

22=+b y a x 关于每个坐标轴和原点都是对称的,这时,坐标轴是椭圆的对称轴,原点是椭圆

122

22=+b

y a x 的对称中心,椭圆的对称中心叫做椭圆的中心。 3:顶点:椭圆和对称轴的交点叫做椭圆的顶点。

在椭圆122

22=+b y a x 的方程里,对称轴是x,y 轴,所以令0=y 得a x ±=,因此椭圆和x 轴有两个

交点)0,()0,(2a A a A -,他们是椭圆122

22=-b

y a x 的顶点。

令0=x ,得b y ±=,因此椭圆和y 轴有两个交点),0(),0(2b B b B -,他们是椭圆122

22=+b

y a x 的

四个顶点。

注意:椭圆的顶点有四个顶点,它们分别是长轴和短轴的四个端点。 长轴:线段21A A 叫做椭圆的长轴,它的长等于2a ,a 叫做椭圆的长半轴长。 短轴:线段21B B 叫做椭圆的短轴,它的长等于2b ,b 叫做椭圆的短半轴长。 4:离心率:

1) 概念:椭圆焦距与长轴长之比。

2) 定义式:a

c

e =

3) 范围:10<

4) 考察椭圆形状与e 的关系:

0,0→→c e ,椭圆变圆,直至成为极限位置圆,此时也可认为圆为椭圆在0=e 时的特例。

,,1a c e →→椭圆变扁,直至成为极限位置线段21F F ,此时也可认为圆为椭圆在1=e 时的特例。 说明:

1) 其中定点---焦点,定直线----准线。

对于12222=+b y a x 来说,相对于左焦点)0,(1c F -对应着左准线c a x l 2

1:-=

相对于右焦点)0,(2c F 对应着右准线c

a x l 2

2:=

对于12222=+b y a x 来说,相对于上焦点),0(1c F -对应着上准线c a y l 2

1:-=

相对于下焦点),0(2c F 对应着下准线c a y l 2

2:=

2) 位置关系:c a a x 2

<≤

3) 焦点到准线的距离c

b 2

其上任意点),(y x P 到准线的距离:(分情况讨论)

四:练习:已知椭圆

19

252

2=+y x 上一点到其右焦点距离为8,求其到左准线的距离。 五:总结

教学章节:椭圆的几何性质

教学目标:掌握椭圆的焦半径公式,焦点弦公式,通径,直线和椭圆的位置关系等椭圆的相关内容。 教学重点:习题课。 教学难点:习题课。 教学过程:

一:椭圆的第二定义: 应用:

1:椭圆)0( 122

22>>=+b a b

y a x ,其上一点P(3,y)到两焦点的距离分别是6.5和3.5,求椭圆方程。

2:椭圆

19252

2=+y x 上有一点P ,它到左准线的距离为2.5,求P 点到椭圆右焦点的距离。 3:椭圆 136

1002

2=+y x 上一点P 到两焦点的距离之比为1:3,求此点到左右准线的距离。(若求此点的坐标又如何求解?)

4:求经过M(1,2)以y 轴为准线,离心率为0.5的椭圆的坐定点的轨迹方程。 设椭圆左顶点P(x,y),由P 到左焦点距离于P 到y 轴距离之比为0.5,则有 二:椭圆的焦半径及其应用:

1:定义:椭圆上任意一点M 与椭圆焦点21F F 的连线段,叫做椭圆的焦半径。 2:焦半径公式的推导:

设椭圆)0( 122

22>>=+b a b

y a x 及椭圆上任意一点M ),(00y x (注意和其在椭圆的左半个还是右

半个无关), 则2

0202

1

)(y c x MF ++=,2

0202

2

)(y c x MF +-=

02

2

2

14cx MF MF =-∴,a MF MF 221=+ 又

????

?-=-=+=+=∴0

02001ex a x a c

a MF ex a x a c a MF

即有焦点在x 轴上的椭圆的焦半径公式:

?

?

?-=+=0201ex a MF ex a MF 同理有焦点在y 轴上的椭圆的焦半径公式:

??

?-=+=0

201ey a MF ey a MF

(其中21F F 分别是椭圆的下上焦点)

注意:焦半径公式的两种形式的区别只和焦点的左右有关,而与点在左在右无关。 可以记为:左加右减,上减下加

?????

=+=

-∴

2221021a MF MF x a c MF MF

焦半径公式的推导还有其他方法,其中最为简单的就是利用椭圆的第二定义: 由第二定义:

e d MF =1

1,∴

e c

a x MF =+

2

01

又c

a x 2

0≤

0201ex a a c

c a ex MF +=+=∴

同理:0202ex a a

c

c a ex MF -=-

= 3:焦半径公式的应用:

1):椭圆)0( 122

22>>=+b a b

y a x ,其上一点P(3,y)到两焦点的距离分别是6.5和3.5,求椭圆方

程。

2)P 为椭圆

19

252

2=+y x 上的点,且P 与21F F 的连线互相垂直,求P . 3)椭圆

19

2522=+y x 上不同三点),(),59,4(),,(2211y x C B y x A 与焦点F(4,0)的距离成等差数列,求证821

=+x x

4)设P 是以0为中心的椭圆上任意一点,2F 为右焦点, 求证:一线段P F 2位直径的圆与此椭圆长轴为直径的圆内切。 三:直线与椭圆: 1:位置关系: 相交(两个公共点) 相离(无公共点) 相切(一个公共点)

若直线b kx y l +=:,二次曲线0:22=++++F Ey Dx Cy Ax C

将b kx y l +=:代入0:

22=++++F Ey Dx Cy Ax C ,消去y ,得到

关于x 的二次方程02

=++c bx ax (*) 若0>?,相交

0=?,相切 0

在圆的几何性质的学习中,判断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可以除了上述的代数法,还可以直接通过圆的几何性质也既是几何法进行判断,但在椭圆中,由于对椭圆的纯几何性质没有进行过细致的学习,则一般情况下,无法直接使用几何方法,而判断直线和椭圆的位置关系常常只能用代数法进行。 当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下面这个例子:

直线b kx y l +=:与焦点在x 轴的椭圆

172

2

2=+a y x 总有公共点,则a 的取值范围? 2:相交弦长: 弦长公式:21k a

d +?

=

,其中a 和?分别是02=++c bx ax (*)中二次项系数和判别式,k 为直线b kx y l +=:的斜率。 当代入消元消掉的是y 时,得到02

=++c by ay

,此时弦长公式相应的变为:

211k

a d +?=

3:焦点弦:

定义:过焦点的直线割椭圆所成的相交弦。 焦点弦公式:可以通过两次焦半径公式得到: 设两交点),(),(2211y x B y x A 当椭圆焦点在x 轴上时,

焦点弦只和两焦点的横坐标有关: 过左焦点:)(221x x e a AB ++= 过右焦点:

)(221x x e a AB +-=

当椭圆焦点在y 轴上时, 过左焦点:

)(221y y e a AB ++=

过右焦点:)(221y y e a AB +-=

4:通径:

定义:过焦点且垂直于对称轴的相交弦。 直接应用焦点弦公式,得到:

a

b d 2

2=

高中数学函数概念

函数 1、 函数的概念 定义:一般地,给定非空数集A,B,按照某个对应法则f ,使得A 中任一元素x ,都有B 中唯一确定的y 与之对应,那么从集合A 到集合B 的这个对应,叫做从集合A 到集合B 的一个函数。记作:x→y=f(x),x ∈A.集合A 叫做函数的定义域,记为D,集合{y ∣y=f(x),x ∈A}叫做值域,记为C 。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称为函数的三要素。一般书写为y=f(x),x ∈D.若省略定义域,则指使函数有意义的一切实数所组成的集合。 两个函数相同只需两个要素:定义域和对应法则。 已学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一次函数b ax x f +=)()0(≠a :定义域R, 值域R; 二次函数 c bx ax x f ++=2 )() 0(≠a :定义域R ,值域:当 2、 函数图象 定义:对于一个函数y=f(x),如果把其中的自变量x 视为直角坐标系上的某一点的横坐标,把对应的唯一的函数值y 视为此点的纵坐标,那么,这个函数y=f(x),无论x 取何值,都同时确定了一个点,由于x 的取值范围是无穷大,同样y 也有无穷个,表示的点也就有无穷个。这些点在平面上组成的图形就是此函数的图象,简称图象。 常数函数f(x)=1 一次函数f(x)=-3x+1 二次函数f(x)=2x 2+3x+1 反比例函数f(x)=1/x 3、定义域的求法 已知函数的解析式,若未加特殊说明,则定义域是使解析式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分式中的分母不为零; 偶次根式下的数或式大于等于零; 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其定义域由自变量的实际意义确定; 定义域一般用集合或区间表示。 4、值域的求法 ①观察法 通过对函数定义域、性质的观察,结合函数的解析式,求得函数的值域。 例1求函数y=3+√(2-3x) 的值域。 ②反函数法 当函数的反函数存在时,则其反函数的定义域就是原函数的值域。 例2求函数y=(x+1)/(x+2)的值域。 练习:求函数y=(10x+10-x)/(10x -10-x)的值域。 ③配方法 当所给函数是二次函数或可化为二次函数的复合函数时,可以利用配方法求函数值域 例3:求函数y=√(-x 2+x+2)的值域。 练习:求函数y=2x -5+√15-4x 的值域. ④判别式法 若可化为关于某变量的二次方程的分式函数或无理函数,可用判别式法求函数的值域。 ⑤图象法 通过观察函数的图象,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得到函数的值域。 例4求函数y=∣x+1∣+√(x-2) 2的值域。 ⑥换元法 以新变量代替函数式中的某些量,使函数转化为以新变量为自变量的函数形式,进而求出值域。 例5求函数y=x-3+√2x+1 的值域。 练习:求函数y=√x-1 –x 的值域。 ⑦不等式法 例6求函数y=(2x-1)/(x+1) (1≤x ≤2) 的值域。 5、复合函数 设y=f(u ),u=g(x ),当x 在u=g(x )的定义域Dg 中变化时,u=g(x )的值在y=f(u )的定义域D f 内变化,因此变量x 与y 之间通过变量u 形成的一种函数关系,记为:y=f(u)=f[g(x)]称为复合函数,其中x 称为自变量,u 为中间变量,y 为因变量(即函数)。 6、函数的表示方法:列表法,解析法,图像法 7、分段函数:对于自变量x 的不同的取值范围,有着不同的对应法则,这样的函数通常叫做分段函数.它是一个函数,而不是几个函数:分段函数的定义域是各段函数定义域的并集,值域也是各段函数值域的并集. 分段函数经常使用图像法 8、函数解析式的求法 ①代入法 例1已知f(x)=x 2-1,求f(x+x 2) ②待定系数法 若已知函数为某种基本函数,可设出解析式的表达形式的一般式,再利用已知条件求出系数。 例2已知f(x)是一次函数,f(f(x))=4x+3,求f(x) ③换元法 ④特殊值法 例4已知函数)(x f 对于一切实数y x ,都有x y x y f y x f )12 ()()(++=-+成立,且0)1(=f 。 (1)求 )0(f 的值;(2)求)(x f 的解析式。 ⑤方程组法 1、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2、求下列函数的值域 3 函数? ?? ??>+-≤<+≤+=1,51 0,30 ,32x x x x x x y 的最大值是 。 4已知:x x x f 2)1(2 += +,求)(x f 。 6已知()3()26,f x f x x --=+求()f x .

高中数学必修一集合知识点总结大全(优选.)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 文本 --------------------- 方便更改 高中数学 必修1知识点 集合 123412n x A x B A B A B A n A ∈??? ?????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属于()和不属于()()集合中元素的特性: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集合与元素()集合的分类:按集合中元素的个数多少分为:有限集、无限集、空集()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自然语言描述、特征性质描述)、图示法、区间法子集:若 ,则,即是的子集。、若集合中有个元素,则集合的子集有个, 注关系集合集合与集合{}00(2-1)23,,,,.4/n A A A B C A B B C A C A B A B x B x A A B A B A B A B A B x x A x B A A A A A B B A A B ??????????? ???????????≠∈?????=???=∈∈?=??=??=???真子集有个。、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即 、对于集合如果,且那么、空集是任何集合的(真)子集。 真子集:若且(即至少存在但),则是的真子集。集合相等:且 定义:且交集性质:,,,运算{}{},/()()()-()/()()()()()()U U U U U U U U A A B B A B A B A B x x A x B A A A A A A B B A A B A A B B A B A B Card A B Card A Card B Card A B C A x x U x A A C A A C A A U C C A A C A B C A C B ????????????=∈∈???=??=?=???????????=+?=∈?=?=??==?=?,定义:或并集性质:,,,,, 定义:且补集性质:,,,, ()()()U U U C A B C A C B ????? ?? ?? ?? ?? ?????????? ???????? ?????????????????????? ??????????????????????=???????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1)集合的概念 把某些特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叫做集合.

高中数学导数概念的引入

一.导数概念的引入 1. 导数的物理意义:瞬时速率。一般的,函数()y f x =在0x x =处的瞬时变化率是 000 ()() lim x f x x f x x ?→+?-?, 我们称它为函数()y f x =在0x x =处的导数,记作0()f x '或0|x x y =',即 0()f x '=000 ()() lim x f x x f x x ?→+?-? 2. 导数的几何意义: 当点n P 趋近于P 时,函数()y f x =在0x x =处的导数就是切线PT 的 斜率k ,即 000 ()() lim ()n x n f x f x k f x x x ?→-'==- 3. 导函数 二.导数的计算 1. 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 2. 导数的运算法则 3. 复合函数求导 ()y f u =和()u g x =,称则y 可以表示成为x 的函数,即(())y f g x =为一个复合函数 (())()y f g x g x '''=? 三.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 1.函数的单调性与导数: 2.函数的极值与导数 极值反映的是函数在某一点附近的大小情况. 求函数()y f x =的极值的方法是: (1) 如果在0x 附近的左侧()0f x '>,右侧()0f x '<,那么0()f x 是极大值; (2) 如果在0x 附近的左侧()0f x '<,右侧()0f x '>,那么0()f x 是极小值; 4.函数的最大(小)值与导数 函数极大值与最大值之间的关系. 求函数()y f x =在[,]a b 上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步骤 (1) 求函数()y f x =在(,)a b 内的极值; (2) 将函数()y f x =的各极值与端点处的函数值()f a ,()f b 比较,其中最大的是一个最大值,最小的是最小值. 四.生活中的优化问题

高三数学 正态分布和线性回归(知识点和例题)

正态分布和线性回归高考要求 1.了解正态分布的意义及主要性质 2.了解线性回归的方法和简单应用 知识点归纳 1.正态分布密度函数: 2 2 () 2 () 2 x f x e μ σ πσ - - =,(σ>0,-∞<x<∞) 其中π是圆周率;e是自然对数的底;x是随机变量的取值;μ为正态分布的均值;σ是正态分布的标准差.正态分布一般记为) , (2 σ μ N 2.正态分布) , (2 σ μ N)是由均值μ和标准差σ唯一决定的分布 例1、下面给出三个正态总体的函数表示式,请找出其均值μ和标准差σ.(1)2 2 2 1 ) ( x e x f- = π ,(-∞<x<+∞) (2) 2 (1) 8 () 22 x f x e π - - =,(-∞<x<+∞) 解:(1)0,1 (2)1,2 3.正态曲线的性质:正态分布由参数μ、σ唯一确定,如果随机变量ξ~N(μ,σ2),根据定义有:μ=Eξ,σ=Dξ。 正态曲线具有以下性质: (1)曲线在x轴的上方,与x轴不相交。 (2)曲线关于直线x =μ对称。 (3)曲线在x =μ时位于最高点。 (4)当x <μ时,曲线上升;当x >μ时,曲线下降。并且当曲线向左、

右两边无限延伸时,以x 轴为渐近线,向它无限靠近。 (5)当μ一定时,曲线的形状由σ确定。σ越大,曲线越“矮胖”,表示总体越分散;σ越小,曲线越“瘦高”,表示总体的分布越集中。 五条性质中前三条较易掌握,后两条较难理解,因此应运用数形结合的原则,采用对比教学 4.标准正态曲线:当μ=0、σ=l 时,正态总体称为标准正态总体,其 相应的函数表示式是2 221)(x e x f - = π ,(-∞<x <+∞) 其相应的曲线称为标准正态曲线 标准正态总体N (0,1)在正态总体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任何正态分布的概率问题均可转化成标准正态分布的概率问题 5.标准正态总体的概率问题: 对于标准正态总体N (0,1),)(0x Φ是总体取值小于0x 的概率, 即 )()(00x x P x <=Φ, 其中00>x ,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表示为概率0()P x x <只要有标准正态 分布表即可查表解决.从图中不难发现:当00

高中数学定义大集合

数学定义 一.集合与函数 1. 的相互关系是什么?如何判断充分与必要条件? 进行集合的交、并、补运算时,不要忘了全集和空集的特和殊情况,不要忘记了借助数轴文氏图进行求解. 2.在应用条件时,易A忽略是空集的情况 3.你会用补集的思想解决有关问题吗? 4.简单命题与复合命题有什么区别?四种命题之间 5.你知道“否命题”与“命题的否定形式”的区别. 6.求解与函数有关的问题易忽略定义域优先的原则. 7.判断函数奇偶性时,易忽略检验函数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 8.求一个函数的解析式和一个函数的反函数时,易忽略标注该函数的定义域. 9.原函数在区间[-a,a]上单调递增,则一定存在反函数,且反函数也单调递增;但一个函数存在反函数,此函数不一定单调.例如:. 10.你熟练地掌握了函数单调性的证明方法吗?定义法(取值, 作差, 判正负)和导数法 11. 求函数单调性时,易错误地在多个单调区间之间添加符号“∪”和“或”;单调区间不能用集合或不等式表示. 12.求函数的值域必须先求函数的定义域。 13.如何应用函数的单调性与奇偶性解题?①比较函数值的大小;②解抽象函数不等式;③求 参数的范围(恒成立问题).这几种基本应用你掌握了吗? 14.解对数函数问题时,你注意到真数与底数的限制条件了吗? (真数大于零,底数大于零且不等于1)字母底数还需讨论 15.三个二次(哪三个二次?)的关系及应用掌握了吗?如何利用二次函数求最值? 16.用换元法解题时易忽略换元前后的等价性,易忽略参数的范围。 17.“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有实数解”转化时,你是否注意到:当时,“方程有解”不能转化为。若原题中没有指出是二次方程,二次函数或二次不等式,你是否考虑到二次项系数可能为的零的情形? 二.不等式 18.利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时,你是否注意到:“一正;二定;三等”. 19.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及其几何意义是什么? 20.解分式不等式应注意什么问题?用“根轴法”解整式(分式)不等式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21.解含参数不等式的通法是“定义域为前提,函数的单调性为基础,分类讨论是关键”,注意解完之后要写上:“综上,原不等式的解集是……”. 22. 在求不等式的解集、定义域及值域时,其结果一定要用集合或区间表示;不能用不等式表示. 23. 两个不等式相乘时,必须注意同向同正时才能相乘,即同向同正可乘;同时要注意“同号可倒”即a>b 三.数列

高中数学正态分布知识点+练习

正态分布 要求层次 重难点 正态分布 A 利用实际问题的直方图,了解正态分布曲线的特点及曲线所表示的意义. (一) 知识内容 1.概率密度曲线:样本数据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在样本容量越来越大时,直方图上面的折线所接近 的曲线.在随机变量中,如果把样本中的任一数据看作随机变量X ,则这条曲线称为X 的概率密度曲线. 曲线位于横轴的上方,它与横轴一起所围成的面积是1,而随机变量X 落在指定的两个数a b ,之间的概率就是对应的曲边梯形的面积. 2.正态分布 ⑴定义:如果随机现象是由一些互相独立的偶然因素所引起的,而且每一个偶然因素在总体的变化中都只是起着均匀、微小的作用,则表示这样的随机现象的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近似服从正态分布. 服从正态分布的随机变量叫做正态随机变量,简称正态变量. 正态变量概率密度曲线的函数表达式为22 ()2()2πx f x e μσσ --=?,x ∈R , 其中μ,σ是参数,且0σ>,μ-∞<<+∞. 式中的参数μ和σ分别为正态变量的数学期望和标准差.期望为μ、标准差为σ的正态分布通常记作 2(,)N μσ. 正态变量的概率密度函数的图象叫做正态曲线. ⑵标准正态分布:我们把数学期望为0,标准差为1的正态分布叫做标准正态分布. 例题精讲 高考要求 正态分布 x=μ O y x

⑶重要结论: ①正态变量在区间(,)μσμσ-+,(2,2)μσμσ-+,(3,3)μσμσ-+内,取值的概率分别是68.3%,95.4%,99.7%. ②正态变量在()-∞+∞,内的取值的概率为1,在区间(33)μσμσ-+,之外的取值的概率是0.3%,故正态变量的取值几乎都在距x μ=三倍标准差之内,这就是正态分布的3σ原则. (二)典例分析: 【例1】 已知随机变量X 服从正态分布2(3)N a , ,则(3)P X <=( ) A .1 5 B . 1 4 C .1 3 D . 12 【例2】 在某项测量中,测量结果X 服从正态分布() ()210N σσ>,,若X 在()01, 内取值的概率为0.4,则X 在()02, 内取值的概率为 . 【例3】 对于标准正态分布()01N , 的概率密度函数()2 2 x f x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f x 为偶函数 B .()f x C .()f x 在0x >时是单调减函数,在0x ≤时是单调增函数 D .()f x 关于1x =对称 【例4】 已知随机变量X 服从正态分布2(2)N σ, ,(4)0.84P X =≤,则(0)P X =≤( ) A .0.16 B .0.32 C .0.68 D .0.84 【例5】 某种零件的尺寸服从正态分布(04)N ,,则不属于区间(44)-,这个尺寸范围的零件约占总数 的 . 【例6】 已知2(1)X N σ-, ~,若(31)0.4P X -=≤≤-,则(31)P X -=≤≤( ) A .0.4 B .0.8 C .0.6 D .无法计算 【例7】 设随机变量ξ服从正态分布(29)N ,,若(2)(2)P c P c ξξ>+=<-,则_______c =.

2020高中数学概念公式大全

高中数学概念公式大全 一、 三角函数 1、以角α的顶点为坐标原点,始边为x 轴正半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在角α的终边上任取一个异于原点的点),(y x P ,点P 到原点的距离记为r ,则 sin α= r y ,cos α=r x ,tg α=x y ,ctg α=y x ,sec α=x r ,csc α=y r 。 2、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中,平方关系是:1cos sin 22=+αα, αα22sec 1=+tg ,αα22csc 1=+ctg ; 倒数关系是:1=?ααctg tg ,1csc sin =?αα,1sec cos =?αα; 相除关系是:αααcos sin = tg ,α α αsin cos =ctg 。 3、诱导公式可用十个字概括为: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如: =-)23sin(απαcos -,)215(απ -ctg =αtg , =-)3(απtg αtg -。 4、函数B x A y ++=)sin(?ω),(其中00>>ωA 的最大值是 B A +,最小值是A B -,周期是ω π 2= T ,频率是π ω 2= f ,相位是?ω+x ,初相是?;其图象的对称轴是直线 )(2 Z k k x ∈+ =+π π?ω,凡是该图象与直线B y =的交点都 是该图象的对称中心。 5、三角函数的单调区间:

x y sin =的递增区间是?????? +-2222ππππk k ,)(Z k ∈,递减区间是?? ???? ++23222ππππk k ,)(Z k ∈;x y cos =的递增区间是[]πππk k 22,-)(Z k ∈,递减区间是[]πππ+k k 22, )(Z k ∈,tgx y =的递增区间是?? ? ? ?+ - 22 πππ πk k ,)(Z k ∈,ctgx y =的递减区间是()πππ+k k ,)(Z k ∈。 6、=±)sin(βαβαβαsin cos cos sin ± =±)cos(βαβαβαsin sin cos cos μ = ±)(βαtg β αβ αtg tg tg tg ?±μ1 7、二倍角公式是:sin2α=ααcos sin 2? cos2α=αα2 2 sin cos -=1cos 22 -α=α2 sin 21- tg2α= α α 212tg tg -。 8、三倍角公式是:sin3α=αα3 sin 4sin 3- cos3α=ααcos 3cos 43 - 9、半角公式是:sin 2α=2cos 1α-± cos 2α=2 cos 1α +± tg 2α=α αcos 1cos 1+-±=ααsin cos 1-=ααcos 1sin +。

高考数学百大经典例题 正态分布

借助于标准正态分布表求值 例 设ξ服从)1,0(N ,求下列各式的值: (1));35.2(≥ξP (2));24.1(-<ξP (3)).54.1(<ξP 分析:因为ξ用从标准正态分布,所以可以借助于标准正态分布表,查出其值.但由于表中只列出)()(,0000x x P x Φ=<≥ξ的情形,故需要转化成小于非负值0x 的概率,公式:);()()();(1)(a b b a P x x Φ-Φ=<<Φ-=-Φξ和)(1)(00x P x P <-=≥ξξ有其用武之地. 解:(1);0094.09906.01)35.2(1)35.2(1)35.2(=-=Φ-=<-=≥ξξP P (2);1075.08925.01)24.1(1)24.1()24.1(=-=Φ-=-Φ=-<ξP (3))54.1()54.1()54.154.1()54.1(-Φ-Φ=<-=<ξξP P .8764.01)54.1(2)]54.1(1[)54.1(=-Φ=Φ--Φ= 说明:要制表提供查阅是为了方便得出结果,但标准正态分布表如此简练的目的,并没有给查阅造成不便.相反其简捷的效果更突出了核心内容.左边的几个公式都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它,并学会灵活应用. 求服从一般正态分布的概率 例 设η服从)2,5.1(2N 试求: (1));5.3(<ηP (2));4(-<ηP (3));2(≥ηP (4)).3(<ηP 分析:首先,应将一般正态分布)2,5.1(N 转化成标准正态分布,利用结论:若),(~2σμηN ,则由)1,0(~N σμηξ-=知:,)(?? ? ??-Φ=<σμηx x P 其后再转化为非负标准正态分布情况的表达式,通过查表获得结果. 解:(1);8413.0)1(25.15.3)5.3(=Φ=??? ??-Φ=<ηP

高中数学必修一集合的定义资料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第一课时集合的含义 一、元素与集合的概念 1、元素的定义: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或数学表示。 2、集合的定义: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简称为集),通常用大写拉丁字母表示。 3、准确认识集合的含义 (1):集合的概念是一种描述性说明,因为集合是数学中最原始的、不加定义的概念,这与 我们初中学过的点、直线等概念一样,都是用描述性语言表述的. (2):集合含义中的“元素”所指的范围非常广泛,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听到的、闻到 的、触摸到的、想到的各种各样的事物或一些抽象的符号等,都可以看作“对象”,即集 合中的元素. 二、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及常用数集的记法 1.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记作a A. (2)如果a不是集合A中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记作a A 2、常用的数集及其记法 (1)自然数集:N(2)正整数集:N*或N(3)整数集:Z(4)有理数集:Q (5)实数集:R 3、对∈和?的理解 (1)符号“∈”“?”刻画的是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对于一个元素a与一个集合A而言,只有“a∈A”与“a?A”这两种结果. (2)∈和?具有方向性,左边是元素,右边是集合,形如R∈0是错误的. 题型一、集合的基本概念 [例1](1)下列各组对象:①接近于0的数的全体;②比较小的正整数的全体;③平面上到 点a的距离等于1的点的全体;④正三角形的全体;⑤2的近似值的全体.其中能构成集 合的组数是(B) A.2B.3 C.4 D.5 [解析](1)“接近于0的数”“比较小的正整数”标准不明确,即元素不确定,所以①②不是集合.同样,“2的近似值”也不明确精确到什么程度,因此很难判定一个数,比如2是不是它的近似值,所以⑤也不是一个集合.③④能构成集合. [活学活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小明身高 1.78 m,则他应该是高个子的总体这一集合中的一个元素 B.所有大于0小于10的实数可以组成一个集合,该集合有9个元素 C.平面上到定直线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的集合是一条直线

高中数学-导数的概念及运算练习

高中数学-导数的概念及运算练习 1.y =ln 1 x 的导函数为( ) A .y ′=-1 x B .y ′=1 x C .y ′=lnx D .y ′=-ln(-x) 答案 A 解析 y =ln 1x =-lnx ,∴y ′=-1 x . 2.(·东北师大附中摸底)曲线y =5x +lnx 在点(1,5)处的切线方程为( ) A .4x -y +1=0 B .4x -y -1=0 C .6x -y +1=0 D .6x -y -1=0 答案 D 解析 将点(1,5)代入y =5x +lnx 成立,即点(1,5)为切点.因为y ′=5+1x ,所以y ′|x =1=5+1 1=6. 所以切线方程为y -5=6(x -1),即6x -y -1=0.故选D. 3.曲线y =x +1 x -1在点(3,2)处的切线的斜率是( ) A .2 B .-2 C.12 D .-12 答案 D 解析 y ′=(x +1)′(x -1)-(x +1)(x -1)′(x -1)2=-2 (x -1)2,故曲线在(3,2)处的切线的斜率k = y ′|x =3=-2(3-1)2=-1 2 ,故选D. 4.一质点沿直线运动,如果由始点起经过t 秒后的位移为s =13t 3-32t 2 +2t ,那么速度为零的时刻是( ) A .0秒 B .1秒末 C .2秒末 D .1秒末和2秒末 答案 D 解析 ∵s=13t 3-32t 2+2t ,∴v =s ′(t)=t 2 -3t +2. 令v =0,得t 2 -3t +2=0,t 1=1或t 2=2. 5.(·郑州质量检测)已知曲线y =x 2 2-3lnx 的一条切线的斜率为2,则切点的横坐标为( ) A .3 B .2 C .1 D.12 答案 A

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

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 摘要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目前我国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它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持之以恒地认真钻研教材,合理创设问题情景,加强思维训练,并积极探索规律,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笔者在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发现教师若能充分重视数学概念的教学,在概念教学中恰当的把握好传授知识与增长能力的关系,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体验、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才能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体验中创造、在体验中提高数学素养,帮助学生认识、理解、体验和掌握数学概念,促使其能运用数学概念灵活处理相关的数学问题。发展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提问和开拓创新的能力。 关键词数学概念认识掌握拓展应用 数学是自然的,数学是清楚的。任何数学概念都有它产生的背景,考察它的来龙去脉,我们能够发现它是合情合理的。而要让学生理解概念,首先要了解它产生的背景,通过大量实例分析分析概念的本质属性,让学生概括概念,完善概念,进一步巩固和应用概念。才能是学生初步掌握概念。因此,概念教学的环节应包括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形成——概括概念——明确概念——应用概念—— 形成认知。传统的教法教师经常包办到家,口若悬河,常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对数学课提不起兴趣,致使不少学生概念模糊,从而影响对数学内容的后续学习。数学概念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是

培养数学能力的前提。如何搞好数学概念课的教学呢? 一、让学生在亲自感知、体验教学中认识概念 学习一个新概念,首先应让学生明确学习它的意义,作用。因此,教师应设置合理的教学情景,使学生体会学习新概念的必要性。概念的引入,通常有两类:一类是从数学概念体系的发展过程引入,一类是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的引入。我们着重谈一下从实际问题引入,通过创设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让他们在亲自体验实践中形成数学概念。如在椭圆概念教学中,可要求学生事先准备两个小图钉和一条长度为定长细线,将细线两端分别固定在图板上不同两点a 和b ,用铅笔把细线拉紧,使笔尖在纸上慢慢移动所得图形。提问思考讨论:(1)椭圆上的点有何特征?(2)当细线长等于两定点之间距离时,其轨迹是什么?(3)当细线长小于两定点之间距离时,其轨迹是什么?(4)请同学总结,完善椭圆定义。这样的设计,不是教师机械的讲解、学生被动的接受的过程,而是学生通过数学实验,在不断思考和探索中得到新发现,获得新知识,从而体验数学概念的发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学生上数学课兴趣,感受过程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充分了解概念由来,方便记忆。 二、寻找新旧概念之间联系,形成系统化,进一步掌握概念 数学中有许多概念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平面角与空间角、映射与函数、平行线段与平行向量、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等等,在教学中应善于寻找、分析其联系与区别,有利于学生掌握概念的本质。

高一数学知识点归纳

集合与函数概念 一、集合有关概念 1、集合的含义: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其中每一个对象叫元素。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元素的确定性; 2.元素的互异性; 3.元素的无序性 说明:(1)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是确定的,任何一个对象或者是或者不是这个给定的集合的元素。(2)任何一个给定的集合中,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对象,相同的对象归入一个集合时,仅算一个元素。 (3)集合中的元素是平等的,没有先后顺序,因此判定两个集合是否一样,仅需比较它们的元素是否一样,不需考查排列顺序是否一样。 (4)集合元素的三个特性使集合本身具有了确定性和整体性。 3、集合的表示:{ … } 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1. 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 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注意啊: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N*或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关于“属于”的概念 集合的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记作a∈A,相反,a不属于集合A记作aA 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然后用一个大括号括上。 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用确定的条件表示某些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的方法。 ①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 ②数学式子描述法:例:不等式x-3>2的解集是{xR| x-3>2}或{x| x-3>2} 4、集合的分类: 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 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例:{x|x2=-5} 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包含”关系—子集 注意:有两种可能(1)A是B的一部分,;(2)A与B是同一集合。 反之: 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记作A B或B A 2.“相等”关系(5≥5,且5≤5,则5=5) 实例:设A={x|x2-1=0} B={-1,1} “元素相同” 结论: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同时,集合B 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A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等于集合B,即:A=B

高中数学学案-导数的概念及计算

高中数学学案 导数及其应用 第1讲导数的概念及计算 考点导数的概念及其几何意义 知识点 1 导数的有关概念 (1)导数:如果当Δx→0时,Δy Δx有极限,就说函数 y=f(x)在x=x0处可导,并把这个极限叫 做f(x)在x=x0处的导数(或瞬时变化率).记作f′(x0)或y′|x=x ,即f′(x0)=lim Δx→0Δy Δx=lim Δx→0 f x0+Δx-f x0 Δx. (2)导函数:如果函数f(x)在开区间(a,b)内每一点都可导,那么其导数值在(a,b)内构成一个新的函数,我们把这个函数叫做f(x)在开区间(a,b)内的导函数.记作f′(x)或y′. 注意点 如果函数f(x)在x=x0处可导,那么函数y=f(x)在x=x0处连续. 2 导数的几何意义 函数f(x)在x=x0处的导数f′(x0)的几何意义是在曲线y=f(x)上点(x0,f(x0))处的切线的斜率(瞬时速度就是位移函数s(t)对时间t的导数).相应地,切线方程为y-f(x0)=f′(x0)(x-x0). 3 几种常见函数的导数 原函数导数 y=C(C为常数)y′=0 y=x n(n∈Q*)y′=nx n-1 y=sin x y′=cos x y=cos x y′=-sin x y=e x y′=e x y=ln x y′=1 x y=a x(a>0,且a≠1)y′=a x ln_a

y =log a x (a >0,且a ≠1) y ′= 1 x ln a 4 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 若y =f (x ),y =g (x )的导数存在,则 ①[f (x )±g (x )]′=f ′(x )±g ′(x ); ②[f (x )·g (x )]′=f ′(x )g (x )+f (x )g ′(x ); ③?? ?? ??f x g x ′=f ′x g x -f x g ′x [g x ]2(g (x )≠0). 注意点 “过某点”和“在某点”的区别 曲线y =f (x )“在点P (x 0,y 0)处的切线”与“过点P (x 0,y 0)的切线”的区别:前者P (x 0, y 0)为切点,而后者P (x 0,y 0)不一定为切点. 入门测 1.思维辨析 (1)求f ′(x 0)时,可先求f (x 0)再求f ′(x 0).( ) (2)曲线的切线不一定与曲线只有一个公共点.( ) (3)与曲线只有一个公共点的直线一定是曲线的切线.( ) (4)若f (x )=f ′(a )x 2+ln x (a >0),则f ′(x )=2xf ′(a )+1 x .( ) 答案 (1)× (2)√ (3)× (4)√ 2.(1)设f (x )=x ln x ,若f ′(x 0)=2,则x 0的值为( ) A .e 2 B .e C.ln 2 2 D .ln 2 (2)若函数f (x )=ax 4+bx 2+c 满足f ′(1)=2,则f ′(-1)等于( ) A .-1 B .-2 C .2 D .0 答案 (1)B (2)B 解析 (1)由f (x )=x ln x 得f ′(x )=ln x +1. 根据题意知ln x 0+1=2,所以ln x 0=1,因此x 0=e. (2)f ′(x )=4ax 3+2bx , ∵f ′(x )为奇函数且f ′(1)=2,∴f ′(-1)=-2.

高中数学选修2-2导数的概念

导数的概念 教学目标与要求:理解导数的概念并会运用概念求导数。 教学重点:导数的概念以及求导数 教学难点:导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我们讨论了瞬时速度、切线的斜率和边际成本。虽然它们的实际意义不同,但从函数角度来看,却是相同的,都是研究函数的增量与自变量的增量的比的极限。由此我们引出下面导数的概念。 二、新授课: 1.设函数)(x f y =在0x x =处附近有定义,当自变量在0x x =处有增量x ?时,则函数)(x f Y =相应地有增量)()(00x f x x f y -?+=?,如果0→?x 时,y ?与x ?的比 x y ??(也叫函数的平均变化率)有极限即 x y ??无限趋近于某个常数,我们把这个极限值叫做函数)(x f y =在0x x →处的导数,记作0/x x y =,即 x x f x x f x f x ?-?+=→?)()(lim )(0000/ 注:1.函数应在点0x 的附近有定义,否则导数不存在。 2.在定义导数的极限式中,x ?趋近于0可正、可负、但不为0,而y ?可能为0。 3.x y ??是函数)(x f y =对自变量x 在x ?范围内的平均变化率,它的几何意义是过曲线)(x f y =上点()(,00x f x )及点)(,(00x x f x x ?+?+)的割线斜率。 4.导数x x f x x f x f x ?-?+=→?)()(lim )(0000/是函数)(x f y =在点0x 的处瞬时变化率,它反映的函数)(x f y =在点0x 处变化的快慢程度,它的几何意义是曲线)(x f y =上点()(,00x f x )处的切线的斜率。因此,如果)(x f y =在点0x 可导,则曲线)(x f y =在点()(,00x f x )处的切线方程为))(()(00/0x x x f x f y -=-。 5.导数是一个局部概念,它只与函数)(x f y =在0x 及其附近的函数值有关,与x ?无关。 6.在定义式中,设x x x ?+=0,则0x x x -=?,当x ?趋近于0时,x 趋近于0x ,因此,导数的定义式可写成0 0000/)()(lim )()(lim )(0x x x f x f x x f x x f x f x x o x --=?-?+=→→?。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超全

高中数学 必修1知识点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1)集合的概念 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 (2)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N 表示自然数集,N *或N +表示正整数集,Z 表示整数集,Q 表示有理数集,R 表示实数集. (3)集合与元素间的关系 对象a 与集合M 的关系是a M ∈,或者a M ?,两者必居其一. (4)集合的表示法 ①自然语言法:用文字叙述的形式来描述集合. ②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 ③描述法:{x |x 具有的性质},其中x 为集合的代表元素. ④图示法:用数轴或韦恩图来表示集合. (5)集合的分类 ①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②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③不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 【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6)子集、真子集、集合相等 名称 记号 意义 性质 示意图 子集 B A ? (或 )A B ? A 中的任一元素都属于B (1)A ?A (2)A ?? (3)若B A ?且B C ?,则A C ? (4)若B A ?且B A ?,则A B = A(B) 或B A 真子集 A ≠ ?B (或B ≠ ?A ) B A ?,且 B 中至 少有一元素不属于A (1)A ≠ ??(A 为非空子集) (2)若A B ≠ ?且B C ≠ ?,则 A C ≠ ? B A 集合 相等 A B = A 中的任一元素都属 于B ,B 中的任一元素都属于A (1)A ?B (2)B ?A A(B) (7)已知集合A 有(1)n n ≥个元素,则它有2n 个子集,它有21n -个真子集,它有21n -个非空子集, 它有2 2n -非空真子集.

高一数学第一章集合概念

课 题:1.1集合 教学目的:(1)使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记法(2)使学生初 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简介数集的发展;2.教材中的章头引言;3.集合论的创始人——康托尔(德国 数学家);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5.教材中例子。 二、讲解新课: 阅读教材第一部分,问题如下: (1)有那些概念?是如何定义的?(2)有那些符号?是如何表示的?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由一些数、一些点、一些图形、一些整式、一些物体、一些人组成的,我们说, 每一组对象的全体形成一个集合,或者说,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 合,也简称集。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定义: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 1、集合的概念 (1)集合: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形成一个集合(简称集)。 (2)元素:集合中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2、常用数集及记法 (1)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记作N ,{} ,2,1,0=N (2)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合记作N *或N +,如{} ,3,2,1*=N (3)整数集:全体整数的集合,记作Z , {} ,,, 210±±=Z (4)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的集合,记作Q , {} 整数与分数=Q (5)实数集:全体实数的集合,记作R ,{} 数数轴上所有点所对应的 =R 注:(1)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括数0。 (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 *或N + 。Q 、Z 、R 等其它数集内排除0 的集,也是这样表示,例如,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Z * 3、元素对于集合的隶属关系

高中数学导数及其应用

高中数学导数及其应用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高中数学导数及其应用 一、知识网络 二、高考考点 1、导数定义的认知与应用; 2、求导公式与运算法则的运用; 3、导数的几何意义; 4、导数在研究函数单调性上的应用; 5、导数在寻求函数的极值或最值的应用; 6、导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知识要点 (一)导数 1、导数的概念 (1)导数的定义 (Ⅰ)设函数在点及其附近有定义,当自变量x在处有增量△x(△x可正可负),则函数y相应地有增量,这两个增量的比 ,叫做函数在点到这间的平均变化率。如

在点处的导数(或变化率),记作,即 。 (Ⅱ)如果函数在开区间()内每一点都可导,则说在开区间 ()内可导,此时,对于开区间()内每一个确定的值,都对应着一个确定的导数,这样在开区间()内构成一个新的函数,我们把这个新函数叫做在开区间()内的导函数(简称导数),记作或,即 。 认知: (Ⅰ)函数的导数是以x为自变量的函数,而函数在点处的导数是一个数值;在点处的导数是的导函数当时的函数值。 (Ⅱ)求函数在点处的导数的三部曲: ①求函数的增量; ②求平均变化率;

③求极限 上述三部曲可简记为一差、二比、三极限。 (2)导数的几何意义: 函数在点处的导数,是曲线在点处的切线的斜率。 (3)函数的可导与连续的关系 函数的可导与连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Ⅰ)若函数在点处可导,则在点处连续; 若函数在开区间()内可导,则在开区间()内连续(可导一定连续)。 事实上,若函数在点处可导,则有此时,

2019-2020学年高中数学 集合定义子集全集和补集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

2019-2020学年高中数学 集合定义子集全集和补集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一、教学目标 1.集合 2.子集 3.全集和补集 二、考点、热点回顾 1.集合 (1)集合概念. 和几何中的点、线、面一样,集合是数学中最原始的概念之一,不能用其他基本概念来定义,它们也叫做不定义的概念或原始概念.课本通过几个具体例子对集合进行描述性的说明,这也表明集合概念和其他数学概念一样,是从现实世界中由具体事物抽象出来的,而不是数学家凭空臆造出来的. (2)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确定性,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也就说,对于任何一个作为具体研究对象的元素,都能确定这个元素是这个集合的元素或不是这个集合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且只有一种为真.因此,诸如“高一(1)班个子高的同学”,“比较大的角”,就不能构成集合,因为“个子高”和“比较大”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 互异性,对于给定集合中的任意两个元素,它们必定不相同,即集合中的元素是没有重复现象的,因此,一个元素在同一集合中只能出现一次.这个特性在解某些问题时非常重要. 无序性,由于集体是指一组对象的全体,而不论这些对象的先后顺序,因此在表示集合时,元素排列的先后顺序不影响集合的表示. (3)集合的表示法 表示一个集合常用下列两种方法: 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列举法.当元素个数较多,或集合有无限多个元素,在用列举法表集合时,可以采用省略号,但应很容易按常规看出该集合中元素的规律.如:“小于100的正奇数”集合可以表示为{1,3,5,7,9,…,99};“负整数”集合可以表示为{-1,-2,-3,-4,…}. 描述法:把集合中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用确定的条件表示某些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的方法叫描述法.描述法中,竖线前面是这个集合的“代表元素”的一般形式,竖线后面是这个集合元素的公共属性.如:{x|x+3=3x-1}表示元素x 是方程x+3=3x-1的解,即x=2,亦即{x|x+3=3x-1}={x|x=2}={2}。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可以写成{整数},而{所有整数}的写法就不要当了. 用描述法表示集合时要注意些“代表元素”是什么.如:{R x x y y ∈+=,1|2}和 {R x x y y x ∈+=,1|),(2}表示两个不同的集合,前一个集合就是{1|≥y y },后一个集合是抛物线 12+=x y 上所有点组成的集合. (4)符号“∈”与“?” 表示“属于”的符号“∈”和表示“不属于”的符号“?”(或∈)仅表示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 由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对于任意元素a 和集合M ,在“M a ∈”和“M a ?”这两种关系中,必有且仅有一种关系成立. (5)集合按其中元素的多少,对只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有限集,含有无限多个元素的集合叫无限集.对于只有一个元素的集合有时也叫做单元集.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用“Φ”表示,如:{R x x x ∈=+,01|2 }是空集.但{Φ}不是空集,它是以集合为元素的集合(这个元素是“Φ”),{0}也不是空集,它有一个元素“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