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舒小说中的爱情观
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本

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本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本一题目:《论亦舒笔下女性的传统与现代》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亦舒是当代香港著名的言情小说家,她与倪匡、金庸被并称为“香港文坛三大奇迹”。
亦舒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二十多年经久不衰,一度出现过这样的说法“台湾有琼瑶,香港有亦舒”。
然而,亦舒充满强烈的现代都市气息的作品,以洞察世情的目光,简洁优美的笔调,穿梭于传统与现代之中,其鲜明的女性形象塑造与艺术感染力使其自成一家。
虽然亦舒主攻言情小说,但写的却是当代香港女性的于情感上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女性意识的觉醒。
本文在香港的历史性与现代性的基础上研究发现,解读亦舒小说女性形象的钥匙既不是性格,也不是性别,而是人物的文化身份。
通过剖析她们悲剧性生存体验背后的心态,论文发现了她们价值观系统与文化身份的特殊结构:她们显在的价值立场是现代的、商业化的;潜在的价值立场却是传统性的。
现代价值观以理性方式存在,传统价值观以无意识、非理性方式存在。
从而通过亦舒笔下女性无法冲破的传统回归和现代的叛逆来探究香港都市女性的心理和生存状况,以及她们如何适应时代变迁的,从而表达作家对这一女性的真切关怀。
二、概述国内外研究成果国内关于亦舒小说研究,主要概括为:1、研究香港文学的专著:目前出版的几部香港文学史、小说史,如刘登翰主编的《香港文学史》、王剑丛的《香港文学史》等,都有研究亦舒的章节。
2、直接研究亦舒的论文:从统计的《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索引》中提及的文章,再查阅九十年代以来几篇专门研究亦舒小说的论文,如张秋蕙的《徘徊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李莘的《超脱入世言情寓理》等。
3、研究港台相关女性作家的论文,如钟晓毅的《论香港女作家笔下的爱情模式》等。
此外就是研究亦舒小说的主题还停留在少数所谓“代表作品”解读阶段,且多单由先验视角(如女性主义)和先验命题(现代人寂寞)出发,把亦舒小说简单化,狭窄化,由此得出的对亦舒小说总体特征的描述不可能准确。
而对于亦舒的爱情观,研究者有相左的意见,主要分歧在于爱情观是偏于现代还是偏于传统。
《倾城之恋》关于爱情观的看法7篇

《倾城之恋》关于爱情观的看法7篇《倾城之恋》关于爱情观的看法(篇1)这本书讲述了一对守旧的男女,虽然有难能可贵的爱情,但因为太自私精明算计的,本不太可能走向婚姻的,却因为一场战争成全了这段恋情。
故事发生在香港,上海来的白家小姐白流苏,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身无分文,在亲戚间备受冷嘲热讽,看尽世态炎凉。
偶然认识了多金潇洒的单身汉范柳原,便拿自己做赌注远赴香港博取范柳原的爱情,要争取一个合法的婚姻地位、书中最让我难忘的片段是范柳原半夜给白流苏打电话说“生与死与离别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的。
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小?可是我我们偏要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一生一世别离开。
好像我们自己做的了主似的!”这段话解释了一句《诗经》: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两个"多么“加一个“!”,爆发了范柳原的情绪。
当他说出那句“永远在一起,一生一世”的时候,他就输了,情感在高潮处爆发,却陡然压抑住,换做虚无的玩笑,似真似假,分辨不清。
命运的洪荒之力和人的渺小力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倾城之恋》是一篇传奇,它的传奇色彩就体现在白流苏和范柳原在情场上真假莫辨,亦虚亦实的感情纠葛中。
他们一个是旧式大家族中的新式女人,想要创造自己的命运;一个是现代风月场上的偶露真情的调情高手,范柳原对白流苏有一点爱意,但这点爱意不足以让他承担起婚姻的责任,白流苏只要一纸婚约,她知道爱情不能长久,而婚姻却能提供生存所需的一切,而她只想生存。
双方既有爱的真意又有相互算计的精明,在张爱玲的笔下他们这对自私的男女终于因为战争这个非人力因素而走到了一起。
这部小说充分反映了张爱玲冷酷的婚恋观——深爱只是为了谋杀。
这跟她父母的婚姻阴影有,幼年时父母的离异、家族的败落给她心灵造成了巨大伤害。
这部小说然以白流苏得到婚姻这样圆满的结局作为收笔,但丝毫没有削弱小说的悲剧性,反而让人感觉沉重。
《倾城之恋》关于爱情观的看法(篇2)有人说张爱玲的小说除了《倾城之恋》以外,都是悲剧的结尾。
描写《玫瑰》作文6篇

描写《玫瑰》作文6篇元宵节作文:玫瑰元宵夜今年的元宵节,情人节,竟在同一天!真是不可思议!想想看,美好的元宵,幸福的情人在一起,既能吃美味的汤圆,又能享受爱的眷顾,多么快乐呀!而在我们家,也演绎着一场既美好,有幸福的景象。
元宵情人节的到来,让我们家焕然一新!墙与窗户上贴满了福字与小马,柜子上点缀着一朵朵亮丽的纸做的玫瑰,餐桌的白色花纹瓶还插着2支玫瑰。
这些装饰品立即把咱家渲染了一番!终于玫瑰元宵夜到来了。
妈妈端着三碗热气腾腾的汤圆从厨房走出,停在餐桌旁,缓缓地弯下腰,轻轻的摆放在我,爸爸,与她自己的桌前,小声地对我说“这是玫瑰汤圆哟,不是一般的汤圆!”说完便,就座,和我们一起吃起汤圆来。
吃着吃着,便突然讲起我出生的那一天“嘉嘉,你出生的那一天,就是那年元宵节的前一天,离情人节也很近……嘉嘉,你知道吗,那夜我是冒着大雨,一路走到医院的!而且我与你爸爸那天穿的衣服也不厚,一路从家里走过去是很远的!而且我们都不知道你早产了这么多天!”我仔细地聆听着妈妈说得每一句话,让我深受触动,没想到妈妈是在这么艰难的情况下将我生下来的。
此时此刻我明白了一个母亲是多么辛苦!令我泪流满面,“狠狠”吻了一下妈妈,抱了一下爸爸,便回到座位上,流着泪,咽下最后一口代表爱的结晶!玫瑰元宵夜,我深受触动,收获了爱,收获了幸福,收获了……描写美丽的玫瑰花作文范文400字我的爸爸喜欢养植物,我家的阳台上摆满了爸爸从外边带回来的植物:有从爸爸公司带回来的、有的是爸爸在街上物色回来的。
在客厅外的窗户前,虽然放了一个空调的外机,但是还是有一两盆植物;在爸爸妈妈的屋子外的窗户也有两盆植物,你看还有一盆中的一枝攀着护栏爬得高高的;阳台我就不多说了!你瞧!今天爸爸又带回来了一个新成员——一盆玫瑰花。
我家最稀有的植物就是玫瑰花,今天我爸爸终于带回来了一盆玫瑰花。
在同一天爸爸把家里的一位老同志送走了——铁树,我和爸爸在给这位老同志搬家的时候,这老同志还反倒来“咬”我们,因为他依依不舍,毕竟他在我们家住了好几年。
大学公选课《言情文学赏析》教学实践初探

张恨 水与鸳鸯蝴蝶派 传 奇 张 爱玲
琼瑶 、 亦舒 不 同的 言 情 风 格 金庸 小说的情爱世界
三 、因材施 教 ,积 极探 索有 效教 学方法
制 定 了教 学 目标 , 明 确 了 教学 内容 ,就 面 临 第 二个 问题 : “ 怎么 教 ” ?我 就 以第 一 次 课 《 经 》为 例 ,谈 谈 我 的教 学 方 诗
法 。我 选 择 了 《 诗经 》里 比较 有代 表性 的十 几 篇 , 有 暗 恋 、热
、
开设 《 言情 文学 赏析 》的必 要性
l提 升人 文素 质 :2世 纪 的今 天 ,虽然 物质 文 明高 神状 况 并 没有得 到根 本 改善 ,公 众人 文 素养 下 降、拜 恋 、约 会 ,也 有相 思 、弃妇 ,有新 婚之 喜也 有悼 亡之 痛 。我主 要 金主 义横 行 、审美 情绪 庸俗 化 仍是 一个 普遍 的事实 。 因此提 升大 从 爱情 的角度 来选 择篇 目的顺序 : 众 的人 文 素 养 迫 在眉 睫 。我 认 为 , 既然 文 学 已被 公 认 在促 进 文 第 一篇 章 :爱之 初 《 雎 》 《 葭 》 《 瓜 》 ;第二 篇章 : 关 蒹 木 理渗透 、培养 高雅 情趣 、改善 知识 结构 以及 激发 创 新灵 感等 方面 爱 之热 烈 《 女》 《 有蔓 草 》 ;第 三篇 章 : 爱之苦 恼 《 静 野 子衿 》 起 到不 可估 量 的作 用 ,那么 ,我 们 是否 可 以在文 学 教育 的 内容设 《 狡童 》 《 褰裳 》 ;第 四篇 章 :新婚 《 天 》 ;第五 篇章 :相 思 桃 置 、教 学方 式 等方 面进 行改 良,通 过文 学审 美教 育 ,增 强学 生 的 《 兮 》 ;第六 篇 章: 弃妇 《 》 :第七 篇 章 :悼 亡 《 衣》 。 伯 氓 绿 文学感 受力 ,进而 提升 他们 的人文 素养 。 选择 的 篇 目不 一定 和篇 章主 题对 应 ,但 是这样 的好处就 是 这堂 课 2 帮助 学生 培养 健康 的 爱情 观 :爱情 是 人类 永恒 的 需要 。但 结束 后学 生对 于爱情 婚姻 的过 程就 大致有 个 了解 了。 . 是如果 没有 正确 的 爱情 观 ,大学 生在 混 乱 的社会 引 导下会 有 许多 对 于 他 们 以前 已经 学 习过 的 如 《 雎 》 《 女 》 ,我 就 让 关 静 幼 稚和 错误 的行 为 。不 少大 学生 对 爱情缺 乏深 刻 的理 解 ,故 常常 学 生 自己来 分析 ,并 设置 场 景 ,谈谈 自己恋爱 时是 否有 过类 似 体 在 有意 无意 中采 取 简单 、错 误的 方 式去追 求 、看 待和 对待 爱情 , 验 。刚 开始 学生还 有 点被 动 ,后来 气 氛开 始逐 渐活 跃 ,大 家争相 例 如把 爱情 当儿 戏 、无节 制 的性 行 为等 ,从 而为 此付 出 了惨重 的 起 来 谈对 于 爱情 的看 法 。到后 面他 们 比较 陌生 的篇 章 ,我 就用诙 和 不必 要的 代价 。大 学 生毕竟 受 到年 龄和 人 生阅 历 的限制 ,对 恋 谐 幽 默 的语 言给 学生讲 故事 ,用现 代 的术 语去 诠释 古典 诗歌 ,这 爱 问题 还缺 乏成 熟 、全面 的 认识 ,容 易产 生 片面 的看 法 。 《 情 样学 生就 不会 产 生 隔阂和 距离 感 ,一下 子 就和 古人 走近 了 。讲完 言 文 学赏 析》 这 门课程 旨在 通过 对 中 国经 典 爱情 文学 的赏 析 ,再 加 个 篇章 ,我 先让 学 生谈 谈他 们 的看法 ,然后 我再 做总 结发 言 , 上 老师 的正 确引 导 ,使 学生们 能 重新 认识 到 爱情 的神 圣 ,学会 正 以 自己 的实 践 经 验 和 人 生 阅历 为 基 础 , 发表 自己关 于 爱 情 的看 确 的思考 ,理性 地对 待爱 情 ,树立健 康 的爱情 观和 审美观 。 法 。这 样 一来 学 生对于 诗 和爱 情都 有深 刻 印象 。我 以传 统 的讲 授
简析电视剧《我的前半生》中的四个男性形象

简析电视剧《我的前半生》中的四个男性形象
张明辉
【期刊名称】《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23)2
【摘要】亦舒的都市言情小说影响了无数少男少女的爱情观、人生观和时尚观。
根据亦舒小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我的前半生》以独特的视角,让观众看到城市中的红男绿女、爱恨情仇,比之原作中的人物更多了亲近感和现实感。
该剧讲述了一个家庭主妇罗子君遭遇婚变之后,从底层做起,在事业上取得成就的故事。
与之纠葛的四个男人——可怕的老实人老金、又穷又渣的白光、前夫陈俊生、青年才俊贺涵也各有特色,他们是现实社会中男性的真实写照和缩影。
【总页数】4页(P65-68)
【作者】张明辉
【作者单位】漯河职业技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352
【相关文献】
1.简析《名利场》中的五位男性人物形象
2.简析丁玲后期创作中的男性形象
3.简析《劝导》中的男性形象
4.一位突破男性文化审美意识的女性形象——析《简·爱》中女主人公简的性格特征
5.以性别差异理论简析电视剧《小姨多鹤》中多鹤的女性形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爱情论文参考文献(优秀119个)

爱情是人与人之间的强烈的依恋、亲近爱情爱情、向往,以及无私并且无所不尽其心的情感。
它通常是情与欲的对照,爱情由情爱和性爱两个部分组成,情爱是爱情的灵魂,性爱是爱情的附加属性,并不是必要存在的,情爱才是爱情的根本与核心。
下面是整理好的119个关于爱情论文参考文献,希望能帮助到您。
爱情论文参考文献一: [1]李欣雨. 情与理的统一——试论《仲夏夜之梦》中的爱情观[J]. 戏剧之家,2018(02):9-10+16. [2]胡辉,孙玉荣. 云南傣族爱情婚姻观探微——以傣族谚语为视角[J].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8,31(01):36-39. [3]黎文,王红,杨凡佳,李燕宁,李国春. 电影版阿诗玛故事的情节改编及其爱情叙事[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8,12(01):112-116. [4]汪雨萌. 孤独的关系与物化的个体——浅论新世纪家庭文学中的爱情叙事[J]. 南方文坛,2018(01):110-114. [5]李莉. 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兼论近年中国爱情电影创作[J].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0(01):124-129. [6]胡瑞平. 杜拉斯爱情观与中国传统女性爱情观比较分析[J]. 现代交际,2018(03):96-98. [7]卢军,贤会芳. 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交织下的爱情书写——穆旦《诗八首》探析[J].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3(01):91-96. [8]余琼. 大学生自尊与爱情态度的关系研究[J]. 校园心理,2018,16(01):20-23. [9]叶天乐. 面纱以及无尽的玩笑——莎士比亚三部悲剧中的爱情[J]. 书屋,2018(02):77-81. [10]岳亚莉. 知识分子爱情悲剧探析——从《伤逝》《寒夜》看知识分子的爱情困境[J].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8,20(01):51-57. [11]陈剑. 元物表现说:后现代主义视角中的“典雅爱情”[J]. 天府新论,2018(01):62-69. [12]陆瑜芳. “红色爱情”中的心理密码——上海大学核心通识课《爱情心理密码》教学案例[J]. 现代交际,2018(04):187-188. [13]韦志中,卫丽,陈晓云,Tianyi. 从《关雎》中解读爱情心理[J]. 生命世界,2018(02):20-25. [14]姬梦捷. 从《虹》三代人的爱情看劳伦斯的爱情观[J]. 现代交际,2018(05):109-110. [15]康渊博. 论《阴谋与爱情》中的爱情观[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02):12-15. [16]刘赛雄,胡强. 论威尔斯《爱情与路维宪先生》中的心智焦虑[J]. 江淮论坛,2018(01):146-150. [17]刘成明. 社会时代·女权主义·精神分析——《边城》主人公翠翠的爱情悲剧根源探赜[J]. 黄山学院学报,2018,20(01):53-56. [18]邢方方,华燕. 宗教视角下《荆棘鸟》与《穆斯林的葬礼》中的爱情之比较[J].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0(01):46-50. [19]蒋芝芸. 简单朴素与细腻丰腴——《露沙的路》与《青春之歌》爱情叙事比较谈[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6(02):147-152. [20]陈迪. 国产爱情电影的女性形象解读[J]. 电影文学,2018(06):37-39. [21]熊华夏,王小丁. 《爱弥儿》中的爱情教育观及启示[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02):34-35+37. [22]何芳芝. 言语幽默性别差异研究——以《爱情公寓》为例[J].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9(01):103-108. [23]莫砺锋.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爱情主题[J]. 名作欣赏,2018(10):9-16. [24]陈保志. 当代农村爱情剧的症结与出路——以《乡村爱情》为例[J]. 理论界,2018(01):83-89. [25]任林芳. 《小王子》中小王子与玫瑰花爱情的凄美隐喻解析[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31(07):193-194. 爱情论文参考文献二: [26]张波. 《红楼梦》中的爱情悲剧社会原因[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31(07):186-187. [27]岑泽丽. 人性书写——张爱玲小说中爱情婚姻的永恒困境[J]. 职大学报,2018(02):4-7. [28]商力文. 温暖的皈依——聚焦21世纪以来爱情电影之“都市爱情电影”的研究[J]. 戏剧之家,2018(07):91. [29]赵文飞,张旺信,宋永刚,路遥,王鹏. 大学生爱情观与恋爱花费的相关性——以泰安两高校为例[J]. 教育观察,2018,7(05):20-21+43. [30]易蔚. 《大学春秋》中爱情语言的语用解读[J]. 宜春学院学报,2018,40(05):79-83. [31]胡松杰. 《霍乱时期的爱情》:弗洛伦蒂诺爱情的灵与肉[J]. 名作欣赏,2018(14):117-119. [32]姜亚楠,罗长青. 复仇与爱情的双向性——人性视角下的《基督山伯爵》[J]. 景德镇学院学报,2018,33(02):47-51. [33]翁丽嘉. 爱情叙事的“伪像”与性别悲剧——《伤逝》《茶花女》对照解读[J].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02):54-59+71. [34]杜贵晨. 《李娃传》不是“爱情主题”小说[J]. 南都学坛,2018,38(03):38-43. [35]杨琳琳. 谁解桃花意——从桃花意象看李香君和林黛玉的爱情[J].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18,30(02):16-19. [36]罗贤淑. 论晚唐五代“男恋女”爱情词的书写[J]. 社会科学研究,2018(03):182-190. [37]秦振炜. 试论《聊斋志异》爱情故事中的方术文化[J]. 梧州学院学报,2018,28(01):75-80. [38]邵献平,张玉. 论影视作品对大学生爱情观教育——基于《欢乐颂》人物樊胜美的恋爱分析[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46(03):64-71. [39]韦知秀. 爱情与政治视域下的“长门遗恨”——《史记》阿娇婚姻悲剧分析[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8,33(09):59-65. [40]姚睿. 泰国爱情片的类型历史、叙事程式与视听风格[J]. 当代电影,2018(05):72-77. [41]何婉婷,蔡文姬,杨洋. 大学生的依恋与爱情关系:是否独生的调节作用[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8,26(08):1244-1248. [42]马晓冬. 革命与爱情:萨尔都戏剧在中国(1907-1946)[J]. 新文学史料,2018(02):91-99. [43]吕华亮. “以舞结情”风俗与《诗经·陈风》中的舞蹈爱情诗——兼释《月出》题旨[J]. 殷都学刊,2018,39(02):72-77. [44]周佳薇. 女性在民族战争中的爱情悲歌——读萧红《朦胧的期待》[J].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8(04):42-45. [45]陆丽霞. “爱情”的位置——严歌苓《芳华》的情感论[J]. 华文文学,2018(03):92-97. [46]尹丽. 苦涩的爱情,含泪的微笑——由《麦琪的礼物》和《爱的牺牲》看欧亨利的爱情观[J].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8,35(01):151-153. [47]张雨萌. 爱情悲剧——《阴谋与爱情》和《孔雀东南飞》对比分析[J]. 海外英语,2018(10):196-198. [48]刘建华.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独语式”爱情[J]. 理论月刊,2018(06):88-93. [49]龙敏. 没有爱情的爱情故事——对《情书》的拉康式解读[J]. 视听,2018(07):95-96. [50]周洁. 达菲爱情诗在中国大陆的译介——兼评《达菲爱情诗选》[J]. 东方翻译,2018(03):90-93. 爱情论文参考文献三: [51]赵爽静. 《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爱情想象和爱情之谜[J].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8,32(07):45-50. [52]石厉. 漫长的等候——中国爱情诗歌溯源[J]. 读书,2018(01):61-65. [53]王以兴. 从爱情悲剧个案到人生普适哲理的归纳——白居易《长恨歌》之“长恨“主题解析[J].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5(04):37-43. [54]吴菲娜. 基于语料库的爱情隐喻英汉翻译考察——以林语堂Moment in Peking为例[J].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8,38(04):55-58. [55]钱方舟,武田田. 浅析《瘟疫年纪事》对《霍乱时期的爱情》的影响[J]. 海外英语,2018(14):185-187. [56]王晨旭. 一个痴情而又滥情的人——从精神分析角度解读《霍乱时期的爱情》阿里萨情感特征[J]. 名作欣赏,2018(18):89-90. [57]薛晨鸣. 古代“才子佳人”叙事与作家爱情观关系探微——以《西厢记》《牡丹亭》《红楼梦》为例[J]. 名作欣赏,2018(17):66-68+72. [58]凌红波,李茂瑛. 从《简·爱》看女性主义者的爱情婚姻观[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8,35(07):32-34. [59]蔡晓妮. 异梦空间:女作家笔下的香港爱情书写——以张爱玲、西西、李碧华、亦舒、施叔青为中心[J].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18(02):54-61. [60]张舟子. 论金庸小说的爱情描写[J].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7(02):86-90. [61]于永森. 以爱情和反封建礼教的名义——论《西厢记》主题的双重悖论[J].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4):28-34. [62]岳子涵. E.T.A.霍夫曼小说《沙人》中的爱情话语与交流媒介[J]. 德语人文研究,2018,6(01):7-13. [63]蓝色山西. 爱情天梯:我看到了爱情最原始的样子[J]. 现代班组,2018(05):54-55. [64]王乃华. 好莱坞爱情喜剧:历史演进·喜剧策略·文化政治[J]. 当代电影,2018(07):42-48. [65]刘秀兰. 浅谈七夕节的爱情元素对当代大学生恋爱观的影响[J].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3):114-116. [66]李琳,格根. 概念隐喻视角下艾米丽·迪金森诗歌中的爱情观——以《我不能停下等待死亡》为例[J]. 语文学刊,2018,38(04):60-65. [67]吕叶. 所谓灰姑娘的爱情——丫鬟爱上主子的爱情悲剧[J]. 昭通学院学报,2018,40(03):43-46+52. [68]金立元. 生态批评视域下《好女人的爱情》解读[J]. 怀化学院学报,2018,37(07):83-86. [69]朱青. 从本我自我超我角度分析奥菲利娅与崔莺莺的“爱情观”[J]. 内蒙古电大学刊,2018(04):35-38. [70]顾烨. 浅论李商隐的爱情诗[J]. 名作欣赏,2018(24):58-59. [71]宁艳婷,曾玲娟. 大学生爱情态度与失恋应对方式关系研究[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20):16-18. [72]张坚作. 回归爱情的原质——浅淡《诗经》中的爱情观及其当代价值[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5(08):105-108. [73]胡世强. 民族文化交融对元代少数民族杂剧创作的影响——以石君宝爱情婚姻剧作品为例[J]. 贵州民族研究,2018,39(07):112-116. [74]廖慧冰. 从认知视角看中文流行歌曲的爱情隐喻[J]. 当代音乐,2018(08):140-143. [75]董广. 革命·爱情·成长——陪都电影女性叙事的三种模式[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04):79-82. 爱情论文参考文献四: [76]熊芳,程烽. 国产青春爱情电影的书写困境——以《后来的我们》为例[J]. 文化艺术研究,2018,11(02):116-120. [77]孔莉. 《诗》教审美思想对当代女大学生爱情观的影响[J]. 济宁学院学报,2018,39(04):99-103. [78]彭少贤. 中学研究性阅读教学初探——以“《诗经》爱情诗性格”研究为例[J]. 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8(09):28-29. [79]高淑贤. 缺失的亲情扭曲的爱情——论《无可慰藉》中的家庭伦理困境[J]. 菏泽学院学报,2018,40(04):33-37. [80]马藜,刘层忠. 美丽的哀伤——《平凡的世界》中的女性爱情悲剧[J].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8,35(04):32-38. [81]程良. 时空对接里的爱情——评《重拨时光》[J]. 出版广角,2018(16):94-96. [82]张晓东,李京京. 当文学面对爱情——重读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J].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03):105-109. [83]朱晓娜. 《最爱》与《绿洲》:边缘人爱情电影比较[J]. 电影文学,2018(18):100-102. [84]万丽唯,阮立. 颠覆性的满足:爱情类网络自制剧的受众研究[J]. 新闻知识,2018(08):42-45. [85]傅海勤,蒋雁鸣. 人生自是有情痴——《红楼梦》“宝黛爱情”主题阅读探究[J]. 语文教学通讯,2018(Z1):93-96. [86]李柳湘. 认知诗学视域下诗歌爱情意象隐喻英译研究——以李白《长干行》多译本为例[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34(09):147-150. [87]张焕芹,孙凯元. 坠入爱情,开出玫瑰——解读叶芝诗歌作品中的深层爱情观[J]. 名作欣赏,2018(29):121-122. [88]于恩明. 《诗经·国风》与《圣经·雅歌》爱情主题之比较研究[J]. 科教文汇(上旬刊),2018(10):156-158. [89]王兆鹏. 唐宋词中的爱情世界(上)[J]. 名作欣赏,2018(28):44-49. [90]张川平. 拯救爱情的艺术典范——试论《白蛇传·断桥》的爱情演绎[J]. 名作欣赏,2018(28):70-74. [91]李嘉雯. 《爱德华大夫》中的爱情合理性与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J]. 名作欣赏,2018(27):116-117. [92]潘彩琳. 爱情是对孤独的拯救——史铁生爱情观探析[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04):23-24. [93]李明英. “虔诚”与埃涅阿斯的爱情婚姻伦理选择[J].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5):111-118. [94]李旭琴,王军. 沈从文湘西小说中的爱情书写[J].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18,39(04):83-87. [95]蔡晓妮. 时空错位中的心理变迁——张爱玲及香港女作家笔下的爱情书写[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8(09):223-235. [96]曹琳. 才华是否让位给了爱情——观话剧萧红《萧红》有感[J]. 戏剧文学,2018(09):132-135. [97]魏琛琳. 从《合影楼》看李渔的爱情观——兼论中西爱情观念的差异与共鸣[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05):83-89. [98]许彩云. 语境视角下卞之琳《断章》之爱情哲理分析[J].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6(09):39-41. [99]赵琛. 基于“恋爱保险”解读当代大学生的爱情观[J]. 法制与社会,2018(28):195-196. [100]徐勇. 爱情是由性激素引起的吗[J]. 生物学教学,2018,43(10):77-79. 爱情论文参考文献五: [101]李方芹,李卫华,刘菲菲. 近十年(2008—2017)我国大学生爱情观教育研究综述[J]. 湘南学院学报,2018,39(04):108-113. [102]罗骏瑒,李一如. 《白马啸西风》《越女剑》两短篇武侠小说中的爱情主题[J].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18,30(05):8-11. [103]王兆鹏. 唐宋词中的爱情世界(下)[J]. 名作欣赏,2018(31):40-45. [104]朱厚刚. 聚焦乡村爱情的土改书写——重读《美丽的南方》[J]. 南方文坛,2018(06):109-113. [105]郑素洁,李明阳. 电视剧《翠兰的爱情》热播现象的传播学解读[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06):82-84. [106]王胜男. 《海的女儿》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爱情悲剧的比较[J]. 文教资料,2018(28):8-10. [107]范家进,金丽娜. 爱情传奇与时代风云的交织变奏——论鲁彦周的小说创作[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8(10):208-226. [108]王聪. 《红楼梦》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爱情观比较[J].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6(11):36-39. [109]吴华英,张璐. 认同危机与“失败的爱情”——以黑塞小说为例[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6):81-84+103. [110]李雯雯. 《长生殿》的爱情主题探析[J].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8,27(05):92-94. [111]吴又存,范新兰. 从诗词大会看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爱情观教育[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8(29):7-10. [112]董晨宇,段采薏. 传播技术如何改变亲密关系——社交媒体时代的爱情[J]. 新闻与写作,2018(11):48-52. [113]刘素梅. 《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与列文的爱情观比较[J].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2(06):41-45. [114]王志清. 《长恨歌》的主题不是爱情[J]. 博览群书,2018(11):107-111. [115]却俊,彭予. “向死而爱”:普拉斯爱情诗的解构主义特征与死亡意识[J].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04):88-94. [116]高艳芳. 韩国青春偶像爱情剧对灰姑娘型故事的扬弃与发展[J].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6):109-129. [117]姚萍. 黄真真爱情悲剧电影的人文关怀[J]. 电影评介,2018(16):40-42. [118]张晨光,匡慧超,符佳慧. 藏族大学生爱情联想词语的特点分析[J].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8,6(06):66-72. [119]罗骏瑒,李一如. 《白马啸西风》《越女剑》两短篇武侠小说中的爱情主题[J/OL].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18(05):8-11[2019-01-18].。
山西省2017年对口升学考试-语文(含答案)

山西省2017年对口升学考试语文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答卷前先填写密封线内的项目和座位号。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选择题注意事项:1.选择题答案必须填涂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的一律不计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3.考生须按规定要求正确涂卡,否则后果自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10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羞赧.(nǎn)庐冢.(zhǒng)褒姒.(sì)窸窣.(sū)B.梵.语(fán)夔.门(kuí)啃噬.(shì)翎.毛(líng)C.苑囿.(yòu)嗫嚅.(nú)夯.筑(hāng)绵亘.(gèn)D.麾.下(huī)颛.顼(zhuān)款塞.(sāi)妆奁.(lián)2.下列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口干舌燥断壁颓垣好高骛远偃旗息鼓B.断章取义却之不恭敷衍塞责矫揉造作C.孺子可教罄竹难书甜言蜜语振聋发聩D.义不容辞风驰电掣自惭形秽腾挪跌宕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①她一下子显出了英雄____________,毅然决然打定了主意。
②毋庸____________,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人类历史的一笔宝贵财富。
③冬去春来,山上的冰雪____________了,汇成一条条小溪,从山上流下来。
④我们只要放慢脚步,静下心来,就会____________到人生很多的苦与乐。
A.气魄质疑溶化体味B.气概置疑融化体味C.气概质疑溶化体验D.气魄置疑融化体验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他们疼爱孩子,孩子也孝顺他们,一家人相濡以沫,生活美满幸福。
B.他经过一段时间的写作练习,不仅能写出长篇大论,而且能写一般的应用文章。
C.本商场的当务之急是抓紧培养和提高新员工的服务水平。
玫瑰的故事读后感

玫瑰的故事读后感导语:玫瑰的故事读后感(一)总觉得悲剧应当放在夜深人静时体会,大概是因为黑夜和寂静最能触到人心中最柔软的部分。
这是一个关于爱与被爱的故事。
就像开头:In the very beginning ,there should be love.她是漂亮可爱、无忧无虑、不食人间烟火的玫瑰。
一路被宠,被疼,所要做的一切就是尽情享受随处可得的爱。
也许这些太容易得到,所以她不懂得珍惜,不懂得体会自己以外其他人的感受。
玫瑰的生活看起来是那么丰富多彩,男友和活动不断,但“充实”对于她来说却相差太远,因为他们中没有一个得到过她的心。
毫无疑问,玫瑰是渴望真正的爱情的。
于她,那就是童话中幸福的结尾,她不过是在绚烂的梦幻中一边玩耍,一边憧憬着结局而已。
然而事实哪能尽遂人愿,当有一天她走到一直若隐若现的终点时,才发现这场她真正付出的爱情,原来不过是粉碎了她童话世界的另一个开始罢了。
玫瑰离开香港去法国,因为她的心已碎,不过心碎或许并不完全因为那段痛苦的感情。
她所有美好的时光都留在了香港,现在已被击成满地碎片,不敢面对曾经的美好,她选择逃避。
只是,刚刚梦醒的的她无力去想,这样的离去,对一直视她为全部的哥哥振华是一种多大的伤害。
兄妹俩父母早逝,只留下庞大的遗产,虽然玫瑰缺少父母的爱,但她从不缺少家庭的温暖,因为哥哥倾尽全力,像捧一朵带着露珠的玫瑰一样爱护她,几乎对她百依百顺。
她也同样爱哥哥,但仅此而。
或许亲情一样太容易得到,哥哥为了妹妹的快乐懂得放手,她却没有为了哥哥的牵挂懂得留下,也无法明白哥哥的一滴泪中包含了多少情感,更观察不到哥哥皱眉时究竟强忍了身体上多大的痛苦。
在巴黎,玫瑰的确成长许多。
她学会用功读书,学会照顾自己,学会挂记远方的哥哥,然而她还没学会如何忘记。
哥哥远赴重洋来看望她,她告诉哥哥自己想结婚。
那一刻,周润发饰演的哥哥眼里闪过了多少情感:震惊,不舍,矛盾,无奈……为了妹妹,他有什么不可以牺牲,但妹妹将要结婚的对象不过是一个只会吹嘘自己且缺乏教养的普通人,不仅配不上玫瑰,而且他看得出玫瑰根本就不爱他——她没有忘记上一段感情,谈何再次付出真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用来的。“啊”在语流中音变的另一类是因“异化”而增音。这种异化增音主要表现在,当前面音节末尾音素是“a、o、e、ê”时,就在“a”前加上一个“i”的音素,变读为“ya”或写成“呀”。例如《西去列车的窗口》:①……戈壁荒原上,你漫天的走石飞沙啊②沸腾的热血啊,汇流在几代人心头例①中的“啊”处在“沙sha”这个音节后,受“a”音素影响,这个“啊a”便读成了“ya呀”。这种“异化”增音现象由于前面音节的主要元音“a”和语气词的“啊a”连续发出而又区分为两个音节,中间又不许停顿,发音自然很困难,因此客观上产生了异化的要求,发完“a”音后,楔入高元音“i”,使舌面上升后再降落发“a”音,这样就把两个“a”音划分开了,至于“o、e、ê”虽不如发“a”音的困难,但舌位的距离也和“a”接近,于是习惯上采取了增音i的形式。如例②中的“啊”在“血xue”这个音节后,受“ê”音素影响,这个“a啊”也读成了“ya呀”。《西去列车的窗口》中语气词“啊”的音变,让我们更加明确,现代汉语语气词“啊”在语流中,本不读“a”音,是由其出现的环境不同而发生不同的变化,这变化是客观的,是汉语语音本身的特点决定的。我们掌握了这个音变规律,并且在朗读及其他口语表达实践中遵循这个规律,准确地读出其音变,就能做到规范朗读。宋欣桥在《普通话水平测试评分中的几个问题》一文里,对“啊”的语流音变指出:朗读篇目中语气词“啊”,汉字写作“啊”的,应试者未按规律音变的,应判定为发音错误。说话项中并非列举事物,也没有表示什么强烈的语气,而把语气词“啊”一律说成“呀”的,可以按发音错误处理。可见,“啊”的语流音变是普通话语音的明显特点,是现代汉语规范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目前有些人在口语表达时却忽视了“啊”的音变,自然不顾及其出现的场合、环境,或随意去读,或一律读成“a”,甚至有些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和某些影视剧的配音也是这样,这在当今国外汉语热、国内普通话热的语言大环境中,是应该引起注意的。另外,“啊”的语流音变规律又使我们反思另一个问题,目前的书面语言中越来越多的人们往往在他的
诗文表语气的地方直接用“呀”“哇”“哪”等语气词,在运用这些词的时候有没有个规范问题,是不是可以随意使
用?如果单从通过阅读掌握其内容这一点来提出这个问题意义不大。但不能不承认对于文学作品来说,还有一个朗
读让人们欣赏的问题,对文章来说还有一个念给别人听的问题,因此,对语气词“呀”“哇”“哪”的使用就不是随意的了。具体来说,使用其中的哪一个应以前一音节末尾音素
为依据,也就是按“啊”的语流音变的规律确定。
目前,在汉语口语实践中,人们对“啊”的语流音变的
淡化表现,使语言规范化产生不协调因素。笔者多年从事
现代汉语及普通话口语教学,撰写本文旨在提示运用汉语作为交际工具的人们,准确运用口语,特别是从事影视工
作、汉语教学工作的同志更要规范“啊”的音变。这对于我国普及普通话也必将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①罗常培、王均.《普通语音学纲要》,商务印书馆,
2004.10.②李如龙.《汉语应用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4.10.③徐世荣编著.《普通话语音知识》.文字改革出版,
1983.5版.④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
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1.1版.
⑤宋欣桥.《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实用手册》.商务印书馆,2000.11.
⑥王福霞编著.《普通话口语训练》.九州出版社,
2004.6.
亦舒是香港著名的爱情小说家,她走的虽是流行路线,但她的小说在讲述女性的婚恋故事中,表达女性的真实情感体验和她自己对于爱情婚姻的矛盾心理。从而表现出女性对自身的认同,自主意识和独立意识的发展。一、现代开放的爱情新的社会形态,使得女性的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婚恋生活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被“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所取代。女性不再需要把全部精力用于反抗父母的包办、干涉上。而是有了自己的选择权。那么,如何使用这种选择的权力,就取决于女性本身的观念意识了。可以说追寻真正、纯真的爱情是所有女性、包括过去和现代的女性的梦想和重要的精神支柱。但期待的爱情、婚姻到底能为女性带来什么,现代女性在爱情、婚姻面前保持怎样的立场。亦舒的小说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启示。亦舒小说中的女性以不同的方式对待爱情。表现出她们充满现代气息的爱情观。有勇敢、全力追寻爱情的,亦舒笔下的女子
在爱的选择权上很宽广,不存在所谓爱的对象的唯一性,
并强调在情爱人格上的独立自主。“你仍然是属于你自己“亦舒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自足的精神世界。不因为有了爱而把爱作为唯一的寄托,也不因为爱的风浪而一蹶不振乃至精神崩溃。
爱情是每一个女子不变的梦想,爱上了就勇敢地、
主动地追求,而不是消极地等待。《香雷海》中的香雷海是
以冷峻跋扈的形象出场,她对关大雄的爱情是主动出击的,敢爱敢做,她甚至无视于关大雄已有女友叮当,而是
按自己的需要、自己的感受和价值取向决定自己的行为,
将世俗的礼法视为无物。即使知道自己得了绝症,不久于人世,也不放弃追求爱情,享受爱情甜蜜的权力。与传统
亦舒小说中的爱情观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吴芳
16的那种被动的、依附的、自我压抑、自我牺牲的爱情观完全不同。《曾经深爱过》中的邓永刚对周至美说了这样一段话:“一切都走过时了……女人已经不再哭哭啼啼渴望一嫁再嫁,我们有工作,有地位。并不希企在男人身上获得什么恩惠……”①亦舒还在《她比烟花寂寞》中两个女人不同爱情观来表达她的态度。姚晶通过多年的奋斗,终于在娱乐圈中成为名人。也收获爱情,但失去爱情之后,却心碎而是死。由于爱人离弃了自己,曾经炽烈的爱情消逝了,于是顿感人生无意义。这在女记者徐佐子看来实在是不合时宜,不可接受的。亦舒通过徐佐子的话否定了姚晶的爱情观。徐佐子说:“对配偶抱那么大的寄望是太过幼稚天真了。”“我的终身早已托给我自己,”“伴侣也是另外一个独立的人,他不是爱的奴隶。”②她认为自由是重要的、可贵的,更没有必要把自己的终身幸福寄托在他人的身上。这里亦舒想要表达的一个观点是:爱情上的自主性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因素。如果女人不能将自己正确定位,不具备自主的意识,有了经济保障,依然会在两性关系中处于被动的可悲地位。《我的前半生》中的子君,当丈夫提出离婚时,她不知所措。她吵过、闹过,但她毕竟已不再是鲁迅时代的女性了,她从婚姻的废墟中走了出来。在婚姻中,她只是作为妻子、母亲这样一个家庭角色而存在,并不是作为社会成员中的一个独立的,承担社会责任和使命的一员,可以说没有参与社会活动,也与社会脱节致使女儿都看不起她。从婚姻的围城走出来之后。工作与生活的严酷现实深深地震撼了她,她经历了同事的挤兑、上司的苛刻。工作的繁重、薪水的低微、这使她痛苦,同时也使她坚强和成熟。她不再将爱情、家庭视为生活中唯一的内容。也不再惧怕逃避困难,倔强地自立门户,学陶艺、找工作。即便为衣食发愁时,也不向前夫涓生求助,更不是急于转投另一男人的怀抱求庇护。于是她可以和前夫成为朋友,也更理智地决定第二次婚姻,她的第二次婚姻是务实而清醒的,两人相伴而又有互相依赖,相爱但又不互相牵绊。还有不为爱情牺牲自我的,当爱情与事业,与自己的利益发生矛盾对立时,大多男性去放弃爱情而选择事业是天经地义的,而女性多半是放弃事业去选择牺牲自我。这样符合社会中的规则,而亦舒笔下的女人们都会对这一规则说“不”。她们象男人一样。“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比可抛”。她们宁愿放弃爱情,而去选择自我。如《特首小姐,你早》中的王庭芳,她与周启之有一段美好的感情,但面临两难选择时,她还是放弃了爱情而选择了事业。同样《印度墨》中的刘印子为跻身演艺圈争夺一席之地也必须放弃一份至纯至真的感情。《爱情之死亡》中的伊娃,与有妇之夫经历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当爱情归于平淡之后,平静地选择分手。义无反顾地追求自己的事业和前途去了。不会因为自己曾经的激情而付出自己的全部,或者说顾忌舆论而牺牲自己。《两个女人》中的任思龙、虽然爱着施扬名,却不能苟同他的观念而选择分道扬镳。亦舒向世人昭示:爱情不再是女人生命的最高目的,婚姻不再是女性人生的第一要义。对于无爱的婚姻,女性会选择勇敢地离开。《曾经深爱过》中的利壁迦,结婚八年,丈夫却对她、对家一无所知,一直疏忽她。夫妻虽从不吵架,却也没有交流。在这样一个冰冷的家庭氛围中,她虽衣食无忧,但她没有应有的
关爱和重视,她不想乞求感情,只有不舍,不甘,却是无奈地离开了,决然地离开了。去读书,去充实自己,去寻找自
己新的生活和未来。这是放弃,是逃离,实际也是另一种新的开始。意味着她不想沉沦,不想放弃自我,更不消极
地对待生活,或者麻木地生活下去。这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比困死在死亡的婚姻生活中有意义得多。亦舒告诉我们,爱一个人,首先自爱,从速离开那个不爱你的人,真
正珍惜你的人会顾及你的感受,不会轻易让你去做你不
乐意的事情。即使割舍不下也要理智处理。亦舒批判了姚晶那种为爱而牺牲的观念。
二、怀疑爱情亦舒对爱情是充满美好想象的,但她又认为真正的爱情是无法永远放在身边的,爱情一旦与现实生活联系
在一起了,爱情就褪色了,变质了。根本不相信自由竞争的现代社会能培植出公道纯真的情爱。不可否认,爱情、
婚姻、家庭始终是女性意识中最敏感、最伤痛的部分,对女性来说,已成了女性感受自身和世界的最敏锐的神经。
而在金钱至上的现代社会,爱情“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因此,亦舒在她的小说中常常写得不到的爱情和不可靠的婚姻。女人都渴望爱、又不相信永恒的爱,害怕为情所困、
为爱所伤。伤痕累累的爱情故事比比皆是。于是她们基本上是不做“玫瑰梦”的女人,她们会很清醒地对待爱情和
婚姻。可以去追求爱却绝不纠缠于爱的结局“人们往往爱的是一些人,与之结婚生子的又是另外一些人”几乎成了
亦舒爱情小说的一个主基调。如《人淡如菊》中的乔,家境富裕的乔,一个人孤身在英国读大学,她爱上了她的老师
比尔・纳梵教授,可惜教授是有家室的人,两人虽然相爱,
在爱情的小天地里过得很幸福。但有一天纳梵先生的妻子找上门来纠缠不清,甚至威协说要写信到学校当局告
发他们,毁了纳梵先生的前途。这时,乔为了纳梵先生的前途,也深知这段感情的艰难阻碍,于是乔离开英国回
家。乔多年来孤独飘泊在异乡,只为了追寻他的身影,等待他深情的视线,依靠在他温柔的怀抱里,但她最终离开
了他。故事的最后,乔与家明结婚、并没有恋爱就成了夫妻。回忆往事,乔说:我不后悔与比尔・纳梵在一起的两
年,那是一次恋爱、真的恋爱。逝去的爱,令人向往、怀念,
但她绝不会迷恋。不会走到死胡同里去。她依然对生活充满信心。爱情是一件极其奢华的事,可以向往,可以追求,
但决不沉迷其中。
婚姻是可以和爱情分开的,婚姻可以只是一种生活
方式。《我的前半生》中的子君的第二次婚姻就是非常理性的。“维持大多数婚姻的因素是孩子、经济、寂寞、需要安全感、面子———并不是爱情。”③。《花好月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