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30年代小说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型文学刊物《小说月报》“小说新潮栏”的编务工作。 1920同年11月,茅盾接编并全部革新了《小说月
报》;12月底,与郑振铎、王统照、叶绍钧、周作 人等联系,并于1921年 1月成立了“文学研究会”。
.
水乡乌镇
.
父亲沈永锡
母亲陈爱珠
.
.
.
1921年初,茅盾参加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同年7月,中 国共产党成立,他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
1938年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汉口成立,茅 盾被选为理事。
.
.
.
1938年长篇小说《第一阶段的故事》(原名《你往 那里跑?》)完成。12月,应杜重远的邀请,经海 防、昆明去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
1939年3月抵新疆。在新疆学院任教。 1940年5月末抵达延安。在延安期间,曾在鲁迅艺术文
茅盾的启蒙教育开始较早。小学前便读过家塾、私 塾。8岁入乌镇立志小学读书,后转入植材高级小学, 成为该校第一班学生。
.
1913年,茅盾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 1916年8月,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开始在英文部
修改英文函授生课卷,继之和别人合作译书。 1920年初,“五四”文学革命深入开展中,茅盾开始主持
《追求》是描写在大革命失败后,一群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在各自的追求中所遭受的不同悲剧命运。在白色恐怖之下, 他们来到纸醉金迷的上海滩,悲观、颓废、失望是他们流行 的心理病。然而,不甘黑暗现实的压迫,企图作一次新的挣 扎和追求,又是他们的共同愿望。
《蚀》是茅盾小说的处女作,原稿笔名为“矛盾”,后 由叶圣陶改为“茅盾”。
1930年5月茅盾把这三部中篇“合为一册,总名曰《蚀》, 交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三部小说后来被称为“《蚀》 三部曲”。
声音
“我是真实地去生活,经验了动乱中国的最复 杂的人生的一幕,终于感得了幻灭的悲哀,人 生的矛盾,在消沉的心情下,孤寂的生活中, 而尚受生活执着的支配,想要以我生命力的余 烬从别的方面在这迷乱灰色的人生内发一星微 光,于是我就开始创作了”。( 茅盾:《从牯
.
1927至1937年,是茅盾创作的成熟和丰收的阶段。 这期间,完成的有中篇《路》、《三人行》和长篇 《子夜》。还完成优秀的短篇小说《林家铺子》、 《春蚕》、《秋收》、《残冬》等的创作
1937年抗战初期,他参加了《救亡日报》的工作,主编 《呐喊》(后改名《烽火》)。上海沦陷后,茅盾 辗转长沙、武汉、香港、广州等地。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茅盾担任中央人民政府文 化部长职务,主编《人民文学》杂志,当选为历届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历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和第四届、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茅盾的著述计有《鼓吹 集》、《鼓吹续集》、《夜读偶记》、《关于历史 和历史剧》和《茅盾诗词》(包括建国前的部分)
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不久日军攻占香港,茅盾等在中国共产 党领导的东江游击队的帮助下,离开香港辗转达桂林。在桂林 的9个月期间,写下了长篇《霜叶红似二月花》和《劫后拾遗》 等作品。1942年底再赴重庆。1943年8月起,长篇《走上岗位》 陆续发表(未完成);1945年,完成了第一个剧本《清明前 后》的创作,并于9月在重庆上演。
.
1927同年7月,离上海去日本,先住东京,后迁京都。 客居日本期间写有长篇小说《虹》(未完)和一些 短篇小说、散文诗作;以及《神话杂论》、《西洋 文学通论》和《北欧神话ABC》、《中国神话研究 ABC》等著作;《从牯岭到东京》、《读〈倪焕之〉》 等论文。
1930年4月,茅盾从日本回到上海。不久,加入中国左 翼作家联盟,并一度担任“左联”执行书记。
岭到东京》,《小说月报》第19卷第10号)。
.
《幻灭》以章静女士的初恋被骗到终于恋爱成功为线索,集 中呈现她在革命烘炉武汉频繁调换“革命工作”的心路历程, 表现了大革命前夕知识青年的亢奋和幻灭。
《动摇》在大革命时期武汉附近一个小县城风云诡橘的社会 情态中,通过店员罢工风潮、筹建“妇女解放保管”所、反 动势力攻打妇女会和县党部三大事件的描写,表现青年革命 者与地主豪绅之间的曲折复杂的斗争。
学院、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讲学。 1940年10月,从延安到达重庆,任郭沫若主持的文
化工作委员会常委。这时,陆续完成了优秀散文 《风景谈》、《白杨礼赞》的创作。
.
1941年“皖南事变”后,茅盾和大批进步文化人士离开重庆到 香港。5月,邹韬奋主持的《大众生活》周刊创刊,茅盾为编委; 并在该刊连载了长篇小说《腐蚀》,这是茅盾的又一力作。
1927年 7月,汪精卫组织“分共会议”,公开叛变革命,茅 盾撤离武汉,准备参加南昌起义,抵九江后因路途阻塞, 经牯岭回上海。这时,又遭国民党反动派通缉。从此, 他以茅盾为笔名,开始创作和其他文学活动.
1927年9月,发表《幻灭》,至1928年6月,又先后完成《动 摇》、《追求》──即三部曲《蚀》的创作。
第八章 30年代小ຫໍສະໝຸດ (二)。第一节 茅盾
小说创作
生平与创作概况
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原名沈德鸿, 字雁冰,茅盾、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形天等, 都是他常用的笔名。
父亲沈永锡,清末秀才,通晓中医,是具有开明思 想的维新派人物;母亲陈爱珠,是一位通文理、有 远见而性格坚强的妇女。
.
.
.
1946年末,茅盾夫妇应邀请,离上海赴苏联访问。这 次访问,著有《苏联见闻录》、《杂谈苏联》两部 书。
1949年2月到达和平解放后的北平,参加中国人民政 治协商会议的筹备工作。
7月,茅盾出席了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并在 会上作了《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国统区文 艺》的报告。会上,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副主席和中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后改为中国作家协 会)主席。
1981年3月27日,茅盾病逝于北京。他以自己的积蓄 设立文学奖金(后定名为“茅盾文学奖金”),奖励优 秀的长篇小说创作。
..
.
.
.
《蚀》三部曲
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茅盾遭到蒋介石政府通缉, 几经曲折,潜回上海,蛰居家中,在苦闷的情绪中开始 了小说写作。
《幻灭》发表于叶圣陶主编的《小说月报》第18卷第9、 10号(1927年9、10月)上;翌年又在同一杂志上陆续刊 登了另外两部:《动摇》和《追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